教育资助政策教案

2024-08-09

教育资助政策教案(共8篇)

教育资助政策教案 篇1

2018年秋季《开学第一课》

----国家资助政策温暖贫困家庭

一、课题:“国家资助政策温暖贫困家庭”

二、教学目标:此活动是为了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普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知识,让全班学生全面了解各项学生资助政策。

三、教学背景:通过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并建立起长效的资助机制,做到“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四、时间:2018年

五、地点:一五班教室

六、参加人员:一五班全体同学

七、教学过程:

1.导入开学一课主题。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政策,普及资助政策知识,今天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国家资助政策温暖贫困家庭”。

2.学习新知。

解读国家对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的政策

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1、免学杂费。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

2、免费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农村学生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国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

3、寄宿生生活补助。用于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寄宿生全年在校时间按250天计算)。

4、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国家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

5.生谈感受: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学生,一个深受国家、社会关怀的小学生,我们深知社会、家庭对我们的期望:刻苦学习,学到真本领、好技术,成为人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我们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完成我们的学业,我们将用高尚的师德、满腔的热情诠释教师存在的意义,将来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6.教师总结:

“四个教育”,即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作为申请国家资助金的同学首先要诚信。在申请时要如实反映家中经济。

教育资助政策教案 篇2

1 现有就学资助的实施与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样的经费负担结构使得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难以得到保障。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政收入重心上移,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2001年6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3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扶持农村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2005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从2007年起,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国财政将新增经费470亿元左右,用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至此,从2006年至2010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累计新增经费,将由原来的2 182亿元至少增加到2 652亿元[1]。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下简称“新机制”),“两免一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助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就学资助形式。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到2007年,全国近1.5亿名农村学生免交了学杂费,3 8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费补助。

2 现有就学资助制度存在的弊端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施“新机制”以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和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经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 “两免一补政策是民心工程,是阳光工程。”它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家庭支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把一些农村贫困生从即将辍学的边缘上挽救回来,其社会效应和实际作用显而易见。但由于实施“两免一补”的时间不长,加上农村义务教育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也比较复杂,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2.1 配套资金成为地方执行政策中的“卡壳”因素

“两免一补”政策配套资金过大,部分县级财政负担不起。“两免一补”政策规定:由县级财政负责安排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那么,受助者越多,寄宿学生也就越多。虽然上级补助多,但地方政府所需支付的“一补”配套资金也就越多,如果配套资金全部由当地财政负担,有的宁愿减少受助贫困生总数。同时,贫困生多的学校,往往学校也贫穷,如果上级的助学款、办学经费不及时到位,随着受扶助的贫困生增加,学校只好压缩办公经费,减少教学投入,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2.2 政策执行效果未能达到最佳效应

虽然“两免一补”政策在绝大多数地方得到认真、全面地贯彻执行,但其执行的效果并不能让农民群众满意,部分困难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投资仍有所顾虑。此外,仍有大部分贫困家庭学生还是享受不到“两免一补”资金的帮助,从而影响到“两免一补”政策通过国家负担一部分来鼓励农民加强自身教育投入,达到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实际成效。

2.3 贫困学生认定工作难度大,救助对象界定困难

“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这项政策执行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政策规定、发展差异和部门职能的影响,贫困中小学生的认定工作难度较大,认定的准确性也不高,大部分地方的贫困认定工作都是“大概”加“估计”,并没有准确的标准来衡量,而且地方之间标准也不一样,规范操作性差。

2.4 发放程序繁琐,容易造成资金迟发或截留

“两免一补”政策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要根据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作出适当调整,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资助。地方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自下而上逐级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动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中,“两免一补”资金的发放都要经过以下6 个方面的程序:下达资助人数、公开资助信息、资助申请、评审及公示、资料上报、信息公开。由上至下下达资金指标和控制名额,再由下至上汇总上报数据信息, 再由上至下拨付资金发放到学生手中。在这必不可少的“一上两下”程序中,既要核定数据及名单,又要公示信息;既要填报申请,又要审核评定,发放程序过于繁杂,容易形成资金的迟发、挪用或截留现象。

3 完善就学资助制度的几点建议

“两免一补”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资助制度的重要基础,就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

地方各级政府应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申报、分配机制的基础上,按照中央规定分担比例,逐级落实应由地方政府分担经费的投入责任。省级政府应加大对本省的统筹力度,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经费保障水平,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责任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逐项清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多方筹集资金,逐步消化旧债,同时应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举债情况的跟踪管理,统筹规划并逐步改善其办学条件,防止出现新的债务,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3]。

3.2 扩大“两免一补”的资助范围和标准

“两免一补”政策的对象是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发放“两免一补”资金是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确保正常受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一政策对贫困人群及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由于贫困生基数较大,仅以目前的资助范围和标准不足以彻底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因此,为了让更多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沐浴到“两免一补”的阳光,建议中央、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和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两免一补”的救助比例和额度,并将资助范围扩大到以学生为基础,而不是以地域为基础,让所有贫困中小学生包括城市里的贫困中小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此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县(市)的实际困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提高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补助标准。

3.3 简化“两免一补”发放对象的认定程序和资金发放办法

当前“两免一补”政策的申报、审核、公示等工作都由基层学校承担,贫困学生的认定也由学校负责,由于工作手续较多,在加重学校负担的同时,也影响到了老师的教学。建议“两免一补”可以简化认定程序,明确认定机关。基层学校只负责“两免一补”资金资助学生的申报,具体工作则由政府牵头,组织民政、财政、社保等部门,组成专班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审核、公示和汇总,并将“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对象的认定与农村特困户救助、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和低保的家庭联系起来,将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子女纳入受助范围,这样既可缓解学校在认定、发放与教学上的时间冲突,为基层学校减压、简化认定工作,又可以体现党和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保证政策落到实处。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应允许县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灵活可行的发放办法,加强“两免一补”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检查督办机制。使“两免一补”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3.4 吸收和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

全球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各个国家又有不同的义务教育资助措施[4],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义务教育资助制度,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助措施,并优先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推广,逐步的在我国全面实施,构成以“两免一补”为主,多种资助制度并存的格局,更好的补充“两免一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死角。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7-11-30-1.

[2]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12-26.

[3]审计署.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2008-7-4.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助政策走向 篇3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奖学金

一、联邦资助学位的新变化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为国内学生提供联邦资助学位(Commonwealth Supported Place)和全额付费学位。在2008年以前,联邦资助学位只在公立大学提供,同时联邦政府规定了公立大学提供联邦资助学位的配额。联邦政府承担联邦资助学位的部分成本(大约为本科阶段学位的一半),剩余成本由读联邦资助学位的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贷款计划支付。

2008年3月初,澳大利亚时任副总理兼教育部长朱莉娅·基尔拉德宣布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20年来的发展进行全面审视,委托曾经担任南澳大利亚大学副校长丹尼斯·布莱德利负责对整个高等教育制度重新进行系统思考,在此基础上,勾画未来10年高等教育政策蓝图。2008年12月17日,《布莱德利高等教育评估报告》正式提交联邦教育部。作为回应,联邦政府于2009年5月中旬公布了一份题为《改变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体制》的预算报告,宣布在未来10年进行一场实实在在的改革,确保高等教育未来可持续发展。此次改革将“扩大机会与促进机会公平”作为核心主题,并确立了两个重要目标:到2025年,25~34岁人口的40%拥有学士学历(目前这一比例是29%);确保来自处境不利群体的学生能够参与高等教育,即到2020年,在校本科生的20%应该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公立大学实施“需求导向型”经费补助机制,也就是说,从2012年开始解除对于公立大学招收获得联邦资助的学生的数量限制,推动大学扩招。

2013年11月12日,联邦教育部长克里斯托弗·佩恩宣布委托专家对实施1年的高等教育“需求驱动经费体系”进行检讨,并于2014年4月13日发布《需求驱动拨款机制检视报告》。报告指出,实施需求驱动的拨款机制以后,联邦政府对于公立大学的资助从2009年的41亿澳元增加到2013年的61亿澳元,估计到2016-2017学年将攀升到72亿澳元。本科阶段的联邦资助学位从2009年的46.9万扩大到2013年的57.7万。报告得出的最重要的发现就是需求驱动拨款机制能够确保大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推动大学课程创新、应用新技术及加强合作,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为那些在大学中代表不足的处境不利背景的学生(包括来自乡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和原住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报告中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保留、扩大并改进需求驱动的拨款机制。检视报告建议,应向所有高等教育提供者开放需求驱动型体系,包括私立学院和职业教育提供者。作为对检讨报告的回应,2014年5月13日,联邦政府2014-2015年预算案——《高等教育与研究改革修正案》公布了“高等教育一揽子综合改革进程”,改革重点是扩大需求驱动拨款机制受益范围、构建可持续的高等教育经费体系,即从2016年1月1日起,将原来只针对公立大学本科阶段学位的“需求驱动”拨款机制扩大到所有高等教育文凭、高级文凭及副学士学位文凭。联邦政府将支持学生选择最适合的教育类型,只要是获得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注册、经过认证的课程都有资格申请联邦资助学位经费支持。如果这一提案获得通过,联邦资助学位将扩大到更多学生。

二、高等教育贷款计划的新变化

自1989年达金斯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澳大利亚通过高等教育贡献计划(HECS)建立了高等教育成本由政府与学生合理分担的制度。考虑到改革后学费面临普遍上涨的问题,联邦政府引入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领先世界的、与收入挂钩的高等教育贷款计划(HELP),为学生提供财政资助。这项计划和高等教育贡献计划共同运作,目的是让所有有资格的人都能够进入合适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HELP提供的是“按收入比例还款”的贷款,即学生毕业后如果工作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要以个人所得税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比例偿还贷款。学生只有就业后收入达到最低还款门槛(5万澳元),才开始通过税收体系偿还贷款。该计划包含五个不同的贷款计划。

(一)高等教育贡献计划-高等教育贷款计划(HECS-HELP)

只有攻读联邦资助学位的澳大利亚公民或永久居民,才能申请HECS-HELP。该计划兼具学生贷款和学生学费折扣的性质。合格学生可以通过HECS-HELP 支付联邦补贴之外学生贡献的成本部分。学生也可以选择不使用HECS-HELP贷款,而是通过预先支付500澳元或更多学费获得10%的学费折扣。HECS-HELP折扣通过提高个人预付款的办法发挥对学生的资助作用。这意味着学生如果预先支付部分或全部学生贡献额,他们实际上支付的学费将减少。当前,联邦政府计划取消这一折扣。但在相关立法获得通过前,该规定仍然适用。

(二)全额自费-高等教育贷款计划(FEE- HELP)

FEE-HELP旨在帮助合格的全额自费大学生支付所有或部分学费。学生不能利用该项贷款支付附加的学习成本,如住宿或教科书。在经过批准的FEE-HELP提供者那里学习或通过澳大利亚开放大学学习的公民或居民,都可以申请此项贷款。联邦政府规定了一个人能够申请的FEE-HELP总额上限, 同时收取25%的贷款手续费。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全额付费-高等教育贷款计划(VET FEE-HELP)

该项贷款计划于2009年推出,2012年扩大覆盖范围。这项贷款计划旨在帮助合格的接受更高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支付学费。更高阶段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是指经过批准的VET FEE-HELP提供者提供的文凭、高级文凭、研究生资格证书或研究生文凭课程结业证书。VET FEE-HELP可以用于支付所有或部分学费,但不能用于支付附加学习成本,如住宿和书本。联邦政府对于该项贷款收取20%的手续费。2014年,该计划发放贷款16亿澳元,资助了18万名学生。

(四)海外学习-高等教育贷款计划(OS- HELP)

因为高等教育贷款计划不适用于在国外高校注册,获取国外高校授予的学历的澳大利亚学生,所以,为增加学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了解,增强澳大利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联邦政府设立了海外学习-高等教育贷款计划。该计划用于资助合格的全日制公立高校联邦资助学位本科阶段在校生在海外12个学期的学位课程。每位学生可以得到最高为5000澳元的贷款,贷款主要用于资助学生的生活费和路费或学习支出。没有参与正式交流学习项目的学生也可以申请此类贷款,但他们只有完成第一学期的课程后才有资格,而且贷款不能用于支付最后一年的学习费用。

OS-HELP累积的债务在按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之前,收取20%的贷款费用。OS-HELP 自愿提前支付完学费的学生也没有折扣,但提前缴纳500澳元以上的学费将获得10%的奖励。

(五)学生承担的学生服务和便利设施费用-高等教育贷款计划(SA-HELP)

SA-HELP旨在帮助合格学生支付学生服务和便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费用。学生服务和便利设施收费是大学和其他经过批准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向学生收取的不具有学术特征的服务和便利设施的费用,如体育和休闲活动、就业及职业顾问服务、儿童保育服务、财政建议以及饮食服务等。

在2015年5月发布的2015-2016联邦预算中,澳大利亚宣布将对高等教育贷款计划进行改革。第一,从2016年1月1日起,为简化管理、方便学生,现有的FEE-HELP和HECS-HELP合并为一个计划,统称为“高等教育贡献计划”(HECS)。所有有资格申请HECS-HELP或FEE-HELP的学生将继续有资格申请HECS。第二,25%的FEE-HELP贷款手续费与20%的VET-FEE-HELP贷款手续费将从2016年1月1日取消。第三,从2016年1月1日起,学生能够获得的FEE-HELP和VET-FEE-HELP数额不再限定。第四,从2016-2017学年开始,将实施新的高等教育贡献计划最低还款门槛,将学生开始偿还贷款收入门槛从年收入53345澳元降至50638澳元。第五,HECS债务将继续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但是,联邦政府对于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看护者,同时收入不超过最低还款门槛的人的高等教育贡献计划债务保持5年利率不变。高等教育贷款计划的保留与改进意味着没有学生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学生收入支持体系的新变化

目前,澳大利亚16岁以上的学生可得到两种形式的生活资助:16~24岁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得到青年津贴(Youth Allowance,为YA)。其中,又以是否与父母一起生活分为两类:独立生活的可得到较高数额的青年津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获取青年津贴的条件则较为严格,要根据其父母收入而定。

另一种形式的生活资助叫澳大利亚助学金(AUstudy)。25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得到资助;对于25岁以上的全日制学生,每2周发放一次,但不包括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学生,因为高学历可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完全可以自立。

2009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20%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应该给予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邦政府以学生收入支持体系改革为切入点,重点消除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包括那些来自乡村的学生和土著学生)参与教育和培训的财政障碍,完成学业。

学生收入支持体系一揽子改革计划重点及重要举措如下。

(一)让更多学生获得更多支持

通过以下措施,让更多学生符合申领“青年津贴”或“澳大利亚助学金”的条件。

1.提高家长收入上限额度

作为对《布莱德利高等教育评估报告》的回应,学生收入支持体系改革的最关键部分就是提高享受最高额度青年津贴或澳大利亚助学金补贴的家长收入上限额度,使之与家庭税收优惠的收入上限一致。联邦政府宣布,从2010年1月1日起,可以获得青年津贴或澳大利亚助学金最高补助额度的学生家长收入上限将从32800澳元提高到44165澳元,这意味着更多学生有资格获得青年津贴或澳大利亚助学金,同时许多已经获得青年津贴或澳大利亚助学金的学生将获得更大额度的支持。

2.降低学生“独立资格”的年龄

符合“独立资格”的学生可得到较高数额的青年津贴,为此,联邦政府宣布将学生独立的年龄从25岁降低为22岁。该项改革将分阶段实施:2010年降为24岁,2011年降为23岁,2012年降为22岁。这意味着更多学生将有资格获得更高额度的青年津贴。

3.提高个人收入上限额度

联邦政府宣布,从2010年1月1日起,将获得青年津贴的学生个人收入上限从两周收入236澳元提高到两周收入400澳元,并首次规定个人收入上限将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4.将“收入支持”扩大到研究生群体

联邦政府宣布,从2012年1月1日起,将青年津贴扩大到注册研究生课程的学生。未来2年,这项改革措施所需支付的成本共计7270万澳元,将惠及2012-2013年注册研究生课程的6252名学生。

(二)让更多学生享受奖学金资助

通过增设学生起点奖学金(Student Start-up Scholarship)和迁居奖学金(Relocation Scholarship),让更多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低社会经济背景地位的学生能够享受奖学金资助。

澳大利亚的联邦奖学金主要包括联邦教育成本奖学金(Commonwealth Education Costs Scholarships,CECS)和联邦住宿奖学金(Commonwealth Accommodation Scholarships,CAS)。CECS主要授予全日制计划内本科生,优先考虑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或土著背景的本科生;而CAS主要提供给农村及偏僻地区的全日制计划内本科生,帮助他们支付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所发生的住宿费。但这两类奖学金均要求学生学业成绩优秀,两项奖学金都不纳入学生收入来源,不影响他们的社会福利。

学生收入支持体系一揽子改革宣布,从2010年1月1日起,所有享受青年津贴或澳大利亚助学金的大学生,都有资格申请每年的学生起点奖学金,2010年的标准为2254澳元,次年将随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化进行调整。学生起点奖学金将为大学生支付购买如教科书、专门设备等必要物资提供实质性支持。该奖学金将逐步取代CECS,一年分两次支付给学生(每学期初)。另外,从2010年1月1日起,对于必须异地求学的获得学生收入支持的所有合格大学生,联邦政府还将每年为他们提供迁居奖学金,第一学年为4000澳元,次年1000澳元,并随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承担部分生活成本。该奖学金将逐步取代针对新生的联邦住宿奖学金,加上学生起点奖学金,这些学生在求学第一年将获得6254澳元资助,次年将获得3254澳元资助。

联邦政府在2014-2015预算中明确指出,将设立一项新的联邦奖学金计划,专门支持来自处境不利背景的学生。在预算中,联邦政府明确新的联邦奖学金计划将由大学从新增学费收入中拨专款(每获得5澳元额外学费收入,就拿出1澳元,即20%)设立。这些奖学金将主要用于支持和扩大来自处境不利背景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确保最聪明的学生不管其背景如何或来自哪里都可以获得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新的联邦奖学金计划将纳入现有的学生收入支持体系,确保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支持,如基于需求的奖学金,学费减免,辅导、个别辅导支持,以及在大学生涯关键点进行资助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四、鼓励大学招收处境不利背景

学生的激励体系的新变化

为了实现到2020年,20%的大学生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目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一直为大学提供激励措施,鼓励大学招收来自处境不利背景的学生。

2009年,联邦政府宣布,未来4年将支持大学招收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经费增加3.94亿澳元;支持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联邦经费从2010年占教学与学习拨款的2%,增长到2011年的3%以及2012年以后的4%。

联邦政府还实施高等教育参与与合作计划(Higher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nd Partnership Programme,HEPPP),在2010-2015年间通过竞争性拨款协议为大学提供10亿澳元,激励大学提高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参与率。这笔拨款通过两个构成要素进行分配——参与和合作,旨在激发大学之间竞争(参与拨款是基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人数拨款)与促进跨部门教育合作(合作经费分配给合作项目,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成就)。

在2015年5月公布的2015-2016联邦预算中,自由党-国家党联合政府宣布对高等教育参与和合作计划进行改革,将以前计划的两大部分合并为一个,更名为高等教育参与计划(Higher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Programme,HEPP)。HEEP由三个部分构成:新的奖学金基金(APF)、现有的国家优先领域发展基金以及新的机会与参与基金。

新的APF将给大学提供经费,支持大学开展一些项目,帮助现有和潜在来自处境不利背景学生上大学并在高等教育中获得成功;国家优先领域发展基金则侧重战略和进行国家层面的投资,关注国家优先领域的发展或支持与补充各高校对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学生的支持的努力;新的奖学金基金主要针对有较大比例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大学。

联邦政府将在2015-2016财年至2018-2019财年投入总额7.07亿澳元的资金注入HEPP。简化后的HEPP计划将确保大学充分投资于奖学金,同时确保大学以灵活回应地方需求的方式开展不同的促进处境不利学生机会增加与参与率提升的活动。此外,为了减少HEEP实施的行政负担,该计划的拨款协议周期从1年改为3年,让大学有能力进行更长期的规划,并开展更具持续性的项目活动。

五、不断加大对学生海外求学的资助

2015年4月1日,联邦政府发布《国际教育国家战略(草案)》(Draft National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设定了澳大利亚世界一流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进程,提出了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发展的三大重点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增加澳大利亚学生及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为此,联邦政府设立专门奖学金鼓励澳大利亚学生沉浸到其他国家的学术与社会文化中。

(一)奋进流动奖学金(Endeavour Mobility Grants)

奋进流动奖学金由联邦教育与培训部负责管理,旨在促进澳大利亚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学生流动。联邦政府直接拨款给高等教育提供者,由他们为本国学生提供参与全球流动项目资助。奋进流动奖学金的目标是支持学生到海外学习,这些学习可以是为了获得国外高校的学分,也可以是本国课程的必修部分;同时为学生创造机会与其他国家学生、高校和雇主开展交流。该奖学金包含五个子计划。

1.国际学生交流计划(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

该计划主要为参与全球(亚太地区除外)交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资助,时间为一学期,生均资助为5000澳元。学生必须获得相应学分,最多持续1年,要求提供高校之间的合作协议以支持学费减免与学分转换。

2.海外短期流动学习计划(Study Overseas Short-term Mobility Programme)

该计划为在全球(到亚太地区学习的本科生和到亚洲学习的研究生除外)短期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资助,生均资助为2000澳元。受资助学生必须获得国外高校学分或者此项学习是澳大利亚课程的必修部分,时间不超过半年。

3.奋进长江学生交流计划(Endeavour Cheung Kong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

该计划由联邦政府与长江集团联合资助,支持本国本科生在澳大利亚与亚洲部分国家进行交流。每年为250名本科生到以下国家半年学习提供资助:文莱、缅甸、柬埔寨、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印度、印尼、日本、老挝、马来西亚、蒙古、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生均资助为5000澳元;学生必须获得学分,最长不超过1年;必须有高校之间的合作协议。

4.亚洲研究生计划(Asia Postgraduate Programme)

该计划资助本国研究生到亚洲短期学习或整学期学习。参加短期学习的每名学生可获得2000澳元资助,参加一学期学习的生均补助为5000澳元。此外,还为每名学生提供1000澳元的语言支持补贴。

5.亚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Asia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me)

该计划为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到亚洲短期求学提供资助,每名学生可获得2000澳元资助,同时有1000澳元的语言支持补贴,学习时间不超过半年。

2015年10月15日,澳大利亚旅游与国际教育部部长理查德·科尔贝克宣布2016年将有2870名高校学生获得奋进流动奖学金资助,近70所高等教育机构将分享830万澳元资助经费,以支持澳大利亚本科生、研究生和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到欧洲国家、美国、非洲国家、中东、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接受短期或一学期的学习、实习、临床实习、见习、志愿者项目,获得有益的国际学术与社会体验。

(二)新科伦坡计划

2013年12月10日正式启动的新科伦坡计划是自由党-国家党联合政府“亚洲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旨在通过支持澳大利亚本科生到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求学,增强澳大利亚人对该地区的了解。新科伦坡计划在2014年试验阶段资助40名学者和1300多名本科生在四个试验地区(中国香港、印尼、日本和新加坡)生活、学习和工作。该计划于2015年全面实施,2016年预计超过5450名学生将到该地区28个地点学习。

新科伦坡计划的资助对象为18~28岁的在学1年以上的本科生,并且必须为澳大利亚公民。联邦政府直接拨款给大学,由大学转发资助。奖学金种类及金额如下:奖学金(scholarship),期限为一学期,至多两学期,必须获得学分,鼓励寻找实习机会,2016年将提供100个名额,每名学生最高补助6.7万澳元;“流动助学金”(mobility grant),包括学期制的学习及研究、志愿服务,以及到产业、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实习或临床实习等,但必须授予学分或是澳大利亚高校必修课程的要求项目,每名学生可获得的资助为1000~7000澳元。

参考文献:

[1]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rtfolio Budget Statements 2014-15[EB/OL].http://docs.education.gov.au/node/37799 2014-5,2016-05-20.

[2]Mapping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2014-15[EB/OL]. http://grattan.edu.au/home/higher-education/mapping-higher-education/,2016-05-20.

[3]Public Fu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EB/OL]. http://grattan.edu.au/home/higher-education/public-funding-of-higher-education/,2016-05-20.

[4]Tertiary Students to Benefit from International Study Experience[EB/OL].http://ministers.education.gov.au/colbeck/tertiary-students-benefit-international-study-experience, 2016-03-20.

[5]荣军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

[6]陈俊等,澳大利亚:高教系统的扩张伴随社会公平的提高[J].上海教育, 2015(11).

[7]谢秀琴等,21世纪初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

[8]唐科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助政策新动向——学生收入支持体系一揽子改革解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0(2).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篇4

一、国家免学费政策

针对全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一、二、三年级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免学费资金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补助学校;对于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二、国家助学金政策

针对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六盘山区等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同心县、海原县)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在校生20%计算。

学生本人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户口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件或由当地民政、扶贫、残疾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状况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学校资助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公示。

以下学生优先资助:

1、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资助标准:每生每学年免除住宿费800元、书本费400元、增补生活费500元。

四、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中职阶段国家资助政策的重要配套措施,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针对我区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从而获得一定的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实习单位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顶岗实习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中职学生来说,它更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步骤。

五、校内资助

教育资助政策教案 篇5

在我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村民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

在确保自治区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民族班学生、库区移民学 生全部纳入补助范围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优 先补助特殊教育学生、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城 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子女、孤儿、残疾儿童、低收入家庭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革 命烈士子女。

二、资助比例

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学生比例按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 段学校寄宿生总数的65%确定,其中: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含 享受民族自治和边境待遇县)实行100%全覆盖;其他县(市、区)由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根据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确定 补助比例。

三、资助标准

小学生每年每人1000元,初中生每年每人1250元。

四、申请条件

(一)热爱袓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三)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四)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五)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五、申请程序及评审

(一)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由学校组织符合基本申请条件 的寄宿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申请表》并附上 相关证明材料,提出生活费补助申请。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全覆盖 的县(市、区)不用申请及评审。

(二)学校成立由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成员代表、学 生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小组,按家庭经济困难寄宿 生认定要求对申请补助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拟定受助 学生名单,提交学校审核、认定后在学校内进行为期五个工作曰 的公示。

六、资金发放(一)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选取以下 形式其中一种进行发放: 1.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

2.转入学生食堂就餐卡或发放食堂用餐券。

(二)通过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发放生活费补助的,发 —11—

教育资助政策教案 篇6

[2011-12-12]

退役军人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他们的教育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一群体的就业安置和社会稳定,也对提高军队兵源素质、提升国防实力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直接影响到中央政策的制定。

2011年10月25日,在北京大学退役军人教育资助研究成果的直接影响下,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五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实施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的意见”财教【2011】538号,规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根据本人申请,由政府给予教育资助”,并指出“要针对退役士兵学生的特点,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保证退役士兵学生较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2011年11月23日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专程来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代表相关决策部门向教育学院颁发“成果采纳证明”。证书指出:“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闵维方教授担任组长的„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以教育资助方式改革我国退役军人安置模式的政策建议,并对退役军人教育资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方案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该课题研究成果《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研究》被财政部等部委采纳,对于出台《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实施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的意见》(财教【2011】538号,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感谢为该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闵维方、陈学飞、文东茅、王书峰、杨钋、郭建如等课题组成员,同时希望北京大学能够继续跟踪、深化相关研究,在服务中央决策方面提供更多的学术智力支持,为缓解我国退役军人安置难题、促进国防军队建设和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资助政策教案 篇7

一、资助情况跟踪调查

(一) 调查方式

笔者的调查基于福建省的实践模式, 根据全省各地市的地理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梯次进行地区抽样, 样本范围覆盖福州、宁德、三明、龙岩、泉州、莆田、漳州、南平8个地市。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跟踪调查法并结合学生群体深度访谈法进行。调查对象为省属 (占65.9%) 和市属 (占34.1%) 中职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 (其中受助学生比例占总抽样学生比例的60%~70%) , 抽样的中职学校共30所, 每所30名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和评价情况, 主要涉及受助者的经济生活情况、对资助政策的认知程度、资助方式的主观认可度、资助的需求度等。二是了解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 了解省内不同区域资助政策的实施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哪些差异。调查问卷首先在泉州地区试点发放100份, 经统计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后, 正式发放90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878份, 占问卷总数的97.6%, 有效调查对象的学段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 调查数据及分析

1. 资助政策的吸引力调查

能否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入读中职学校是国家助学金政策是否能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根据《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 2006年到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情况如图1所示。在资助政策开始实施的前几个年份, 中职招生数总体维持增长趋势, 但是增量较小, 对学生吸引力的弹性较小。2009年增幅明显加大, 2010年稍有回落, 至2011年招生人数的增长量达到最高值并首次超过高中招生数, 增幅高达50 223人。2011~2014年间又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笔者认为, 数据的变化与相关资助政策的变革有一定关联。纵观近年资助政策的沿革, 呈现如下特点:第一, 助贫济困的针对性越来越强。自2006年7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开始全面实施至2007年正式将中职学校资助政策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助学金, 用于资助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县镇非农村户口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2013年春季学期起, 资助对象调整为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和占在校生10%比例的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以及全日制二年级在校学生。第二, 免学费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实施免学费政策 (艺术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对就读民办中职学校的有正式学籍全日制三个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在原有涉农专业及全日制贫困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所有有正式学籍的中职一年级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对二年级涉农专业的学生免学费, 非涉农专业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对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顶岗实习有困难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全部免学费。至此, 福建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

经数据分析, 免学费资助政策对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一定作用, 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时考虑了该政策因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14.8%表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能享受到资助及免学费的政策, 这其中有52.2%的学生来自农村, 32.8%的学生来自县级市或县镇, 12.3%的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山区。可见资助政策对农村学生吸引力较大, 对城镇、山区的学生吸引力次之。针对目前全省中职学校农村生源占比较大, 且其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经济困难家庭的现状, 资助金发放重点倾向于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这对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 发展现代农村经济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实施免学费政策使贫困生选择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得到鼓励。调查还发现, 资助政策对中职一年级学生, 即初中毕业生的影响力较明显, 这对中职生源的扩大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从2011—2014年招生人数下降的态势中可以看出, 资助政策的持续吸引力不足, 大部分学生选择入读中职学校与相关资助政策并无太大关系, 个人学业成绩、兴趣发展倾向才是其选择学校类型的关键考虑因素。

2. 资助方式及资助力度的认可度调查

访谈中, 受助者认为讲究资助方式更能促进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发挥。目前, 国家助学金资助主要采用办理助学金银行卡的方式, 将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与资助制度挂钩, 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卡”一张卡号对应一个学号。受助者充分肯定了使用资助金银行卡的优势, 认为既能保护受助者的隐私, 确保账户安全, 又有利于查询, 方便受助者对助学金的自主支配, 还能有效减少资助金发放的中间环节, 规避操作上的不规范, 有效杜绝部分学校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助学金的现象, 形成了良性循环。

调查中对资助方式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总人数达71.2% (如下页图2所示) 。当问及最能激励自己向上完成学业的方式时, 23.5%的人认为是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 21.4%的人认为是国家助学金, 22.3%的人想增设国家、省级优秀学生奖学金, 32.2%的人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取奖励。数据说明, 在资助金的种类和方式上, 学生希望能有更多样化的选择。但调查中也了解到, 贫困学生的学业能力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习成绩表现不佳, 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但该群体的学业上进心强, 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学业现状的意愿较为强烈。

在资助力度方面, 2006年实行对中职学校5%左右特别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800元, 对15%左右的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其中, 对选学种植、养殖专业的每人每年学费减免600元, 生活费补贴400元) 。2007年以后,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1500元。在调查中了解到, 学生月生活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37.5%, 500~1 000元的占51.4%, 1000~1500元的占10.5%, 1 500元以上的占0.7%。据进一步数据细分, 省内内陆山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50%, 500~1 000元的占76%;省内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26.9%, 500~1 000元的占59.3%, 1 000~1 500元的占12.8%。尽管不同地区的最低生活标准、物价水平等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但仍可以看出, 目前国家助学金资助额度每人每年的1 500元对满足大部分地区受助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尚有一段距离, 资助力度有待提高。

3. 资助需求类型调查

通过对比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家庭状况, 可以了解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能否将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从学生整体中有效区分出来。根据表2的数据, 受助学生属于涉农类的430人, 占49%;属于城市低保家庭的125人, 占14.2%。从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看, 父亲务农的占45%,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26.3%,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2.8%,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6%;母亲务农的占34.9%,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34.7%,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7.5%,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0%。从家庭类型看, 父母健在的占83.4%, 一方亡故的占5.8%, 父母双亡的占16.0%, 父母离异的占37%, 父母大病或有残疾的占4.8%。从家庭构成看, 独生子女占28.6%, 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占47.6%, 有两个兄弟姐妹的占15%, 有三个及以上兄弟姐妹的占8.8%。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受助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务农人家的子弟, 且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倚重于父亲的职业。父母离异的家庭类型及双子女的家庭结构在贫困生中占较大的比例。从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杂费来源途径的差异看, 贫困生中有10.3%完全由家庭供给, 部分生活费还依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解决;靠助学金解决住宿费、杂费的贫困生占29.6%。普通学生中完全靠家里供给的占86%。可见, 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将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区分出来。调查还涉及“在您的班级, 学生中是否存在不该享受助学金的却享受了该政策的”, 97.0%的学生认为“没有”, 1.4%的学生提出“有, 且占用了该享受资助金的学生名额”, 0.7%的学生提出“有, 是一些没见到的学生在我们班报的”, 0.7%的学生提出“有, 一些退学的学生还在享受”。从认定贫困生准确性的主观评价数据来看, 97.0%的学生对资助政策保证经济相对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助学金持肯定态度。虽然只有小部分学生 (约占3%) 对认定资格提出质疑, 但仍然可反映出非正当领取资助金现象的存在, 这是不容忽视的, 说明学校在贫困生评定方式和后期监督管理环节上仍存在漏洞。

调查还进一步了解到受助者在获得资助前后其生活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情况。从在校日常消费的差异来看, 贫困生和普通学生两大群体月平均消费总额相差200~300元。其中从消费类型上细分, 月饮食消费相差90~110元, 在人际交往支出和娱乐方面相差60~90元, 在学习培训支出方面相差40元左右。在访谈中, 受助者表示, 领取助学金会考虑优先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参加学习培训 (占55.7%) , 其次用于改善个人日常饮食质量 (占30.4%) , 最后考虑人际交往方面的支出。调查表明, 资助政策使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但整体状况与普通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还了解到, 国家助学金一般于每年的1月、6月分两次发放, 每次发放750元。因此, 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月领取资助金, 且由于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缺少规划, 往往在发放的当月或次月便已消费一空。由于学校内部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并不多。多数贫困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的方式则是到学校周边打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学生兼职每小时约有7~8元的酬劳。

4. 资助成效及政策惠及度调查

在资助政策效用的主观认可度方面, 大部分受助者认为资助政策对自己有所帮助 (如表3所示) 。当问及国家实行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的意义时, 68.7%的学生认为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不至于因经济困难辍学;4.8%的学生认为是杯水车薪, 发挥不了太大作用;23.2%的学生怀有感恩意识, 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 提高求学热情;2.6%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当问及“您如何理解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目的”时, 51.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18.9%的学生认为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23.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人才, 实现教育公平;5.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两组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现行资助政策的成效持肯定态度, 能够在主观上认同该政策的重要意义所在。当调查进一步问及“您觉得国家助学金政策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 21.6%的学生认为达到了;57.0%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了;13.4%的学生认为极少达到;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可见, 通过资助政策可让大部分受助者有所获益, 但是仍有相当比例的资助需求尚未能得到满足。

在贫困生管理工作方面, 当问及“您所在的班级, 学校或上级部门有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到班核实受助学生名单”时, 53.2%的学生表示“经常到班内核实受助学生名单”;30.6%的学生表示“偶尔到班级核实受助学生名单”;8.3%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到班级核实过;6.4%的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此事。数据说明,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动态管理上还较为薄弱。访谈中, 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资助部门在学期初登记贫困生名单以后就再也没有在学期中或期末进行过摸底。当调查问及“您或您身边的同学在国家助学金银行卡丢失后, 是如何办理的”时, 63.0%的学生表示到学校资助部门填写申请表, 到银行办理后, 再把申请表上报学校;5.7%的学生表示学校根本不问, 自己处理;52.4%的学生是由家长协助办理的;25.4%的学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数据表明, 学校的后期资助管理工作不够细致, 对特殊情况的应对力有待提高。调查还征求了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改善建议, 36.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贫困生审核认定环节需要加强;25.4%的学生希望学校在严防骗取国家财产方面出台更有力的举措;26.8%的学生希望学校在资助育人、促进资助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二、影响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我们知道, 任何教育政策都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教育发展的特定需要, 是特定社会发展情境的产物, 资助政策也不例外。政策的实效性往往受到政策环境的相宜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运作过程的协调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贯彻执行力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 政策环境的制约性导致政策吸引力有限

调查表明, 现行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整体作用较小, 且主要吸引的是低收入人群和初中毕业生, 要吸引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存在困难。其原因有两点:第一, 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中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历程较为曲折, 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办学条件较为薄弱, 就其内部发展而言, 生源质量、教师质量、教材质量、实训条件都不容乐观;就其外部适应性而言, 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跟不上产业调整的需要, 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 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步伐;就文化环境因素而言,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大众存在将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别视为培养优秀人才与末等人才的认识误区, 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缺少多元的认识, 普遍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认同度不佳;就制度因素而言, 中职教育人才被现行的高考制度、公务员制度、机关单位用人机制等排斥在外;就社会劳动力分工结构而言, 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准入门槛较低, 且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 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不被社会重视, 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症结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资助政策系统与外部政策环境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大众意识等制约着资助政策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影响着资助政策的实效发挥。要从根本上改善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需要集政府、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师生等多方合力, 非一系列优厚的资助政策所能解决。第二, 价格因素对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学的影响力较小。对农村家庭的学生而言, 随着近年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支付能力也在提高, 经济因素将不再成为学生选择受教育类型考虑的主因。免学费资助政策不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学校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 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学业成绩。上述两大原因决定了国家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较小, 只有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才具有吸引力。

(二) 政策的普惠性降低了资助能效

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 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 覆盖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 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但对政策的地区适应性考虑不足。资助金额与各地的物价水平、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水平不成比例, 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类型的人员比例、需要资助的金额还缺少科学全面的掌控和规划, 由此导致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落差大。在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 特困家庭和特殊家庭比较多, 贫困生往往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资金受助面不宽, 分配指标不足。而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又面临资助受益面过大的问题, 影响了学校、学生、家长对政府的信任度。此外, 资助政策未对贫困生这一政策目标群体做出充分、有效的贫困程度划分。现行的资助政策资助标准较低, 资助方式较为简单, 学生获得资助金的机会主要依据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判定, 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表现、日常行为习惯等没有关联。受助学生的评定方式体现了政策的统一性但却没有体现差异性。因此, “一刀切”的平均主义资助政策, 其普惠性的表面是人人受益、受助公平, 而实质上人人享受到的资助金额相当有限, 资助政策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方面的作用不甚明显, 这必然会损害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的利益, 降低资助能效的发挥。

(三) 资助组织机制不完善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资助机构多数采取挂靠形式, 没有独立机构, 没有独立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 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例如, 福州、泉州、三明三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招生办公室;厦门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教育事务受理中心;莆田、漳州、南平、宁德四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职教中心或职教教研室;龙岩的资助机构挂靠在电化教育站。而县一级的资助中心挂靠情况则更为复杂, 挂靠的部门有招生办公室、职教中心或教研室、工会或教师进修学校、基金会、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局招生考试中心等。即使有的资助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 在人员数量上仍严重不足, 且流动性较大, 远远不能满足资助管理工作的需要。大多数学校的资助工作被划归学生处、学籍科的教师代为管理, 也没有按照比例对专职人员进行配置, 操作人员一般为兼职, 工作量大。资助组织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 这是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的主要原因。

(四) 制度设计欠合理影响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学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式、评价方式上存在缺陷。各地资助管理部门要求学校于每学年开学初的两个月内上报贫困生人数, 而在这一时段内学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还相当有限, 对家长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不甚了解, 对经济困难证明的相关材料是否真实无法确定。目前, 贫困生的认定依据主要是各地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 但这样的认定方式偏重定性分析, 缺乏统一的标准, 缺少科学、规范的定量分析支撑认定结果。事实上, 只有低保户可以拿到民政部门的低保证明, 贫困生类型中除低保户比较容易认定外, 其他类别的认定相对比较困难。例如, 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类型该由哪一级政府部门认定, 需要什么证明材料, 各地暂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在实际认定中存在困难。甚至有部分家长利用相应的社会关系办理所谓的贫困证明, 这给资助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 影响了资助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五) 运作过程的不协调性影响资助金的发放效率

就学校资助工作而言, 资助金申领的步骤、程序较为繁琐, 需要层层审核上报, 资金到位后才予配给。由于上级资助金配套拨付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不少中职学校要到年底才能配齐相应的资金, 因此学校不得不将资助金在每学期期末一次性发放。而按照政策的初衷, 国家助学金应按月发放, 及时用于补助贫困生的生活费用。集中发放的方式使资助金没有真正做到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解决生活困难, 资助金的发放效率没有得到体现, 直接影响到其实效性的发挥。此外, 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后, 为弥补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 由财政部门给学校核拨免学费补助资金。政府财政资金的拨付, 一般于学期初预拨部分资金, 而大部分资金要到年末或次年初才予以拨付, 加上各级财政配套、层级管理等原因, 无法及时拨付给学校, 甚至资金由教育局到学校要拖延近5个月的时间, 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转。

免学费政策还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导致中职生源的不稳定。入学缴费让学生有后顾之忧, 担心中途退学学费不能返还, 无形中尚有一种约束力。而免学费政策实施后, 反而导致中职学生流动性加强, 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甚至不少学生到不同的学校预报名, 在一所学校读不下去了就更换学校, 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且对中职教育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三、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组织机构, 形成长效机制

中职教育国家资助体系的设计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 既要对基本资助工作制度作出规定, 又要设计制度中的细节, 还要辅以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监管执行体系, 才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又详细严密的体系。首先, 当务之急是健全专业化资助管理队伍体系, 加强业务培训, 以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各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应独立建制, 资助工作归口管理, 至少应配备日常专职工作人员2名, 学生资助中心和工作人员应在编制、工作场所、设施设备、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工作量计算等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学校资助工作可建立校长统筹领导, 各部门、处室分工负责, 各年级、班级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校长总体负责, 全面领导学生资助工作, 其中国家助学金的组织申报和资助对象认定工作应由班主任负责, 核定审核工作由德育处负责, 学生信息的电子注册和管理工作由总务处负责, 要设立资助专账, 资助金发放和监督管理由财务室负责。应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 添加必要的办公设施, 工作中必要的经费开支学校应予以积极支持。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兼职担任资助工作协管员, 协助做好学生信息的动态收集、上报、登记工作。其次, 要健全工作机制, 规范资金管理, 加强对流失学生学籍的监管, 形成顺畅有效的资助反馈机制。严格规范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要健全学籍档案资料, 及时为新注册学籍的学生建立学籍档案, 加强对重复学籍、流失学生学籍等异常数据的核查, 实时申报本校受助学生信息, 确保各项资料的齐全、真实、规范, 避免助学金漏发、误发现象。要完善助学金评审机制和程序, 强化评审结果的公示制度, 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制, 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邮箱, 鼓励动员全校力量进行监督。

(二) 理顺体制, 改革资金拨付办法, 提高资助金发放效率

针对国家财政资金下拨时间滞后问题, 应改革拨款机制, 简化资金流转的审批手续, 进一步完善资金拨付办法。特别是在免学费补助方面, 要建立中职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各地政府应尽财力可能, 根据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按生均定额拨款, 进一步加大对中职教育的专项财政投入力度, 试行上学期末预拨本学期的资金, 本学期结束时清算助学金的拨付方式。例如, 秋季学期预拨资金可按上年计划招生数、综合实际报到率、期末辍学率进行测算;春季学期以上年期末学生数, 结合春季招生计划及上年春季招生报到率进行测算, 多退少补。每年7月底之前, 资助金由省级统筹下拨, 教育厅根据年初审定的在校学生数, 下拨本学年省级以上财政应承担的国家助学金专项资金的50%。其中省属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拨付学校, 各设区市属学校由省财政通过省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拨入各设区市财政局金库, 再连同本级财政应承担的部分下拨设区市教育局, 然后拨付有关学校。各县属中职学校由省级拨付, 连同本级财政设立的财政特设专户直接拨付学校, 以确保下一年度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此外, 由于非全日制免学费是由当地财政负担, 资金往往不到位, 建议非全日制免学费补助由省财政拨付或至少承担50%。

同时, 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实施分类指导,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划分不同的资助标准, 将助学金重点投向欠发达地区, 并重点向经济弱势群体倾斜。各地区可出台资助政策具体实施细则, 制定本区域内中职学生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创造政策落实的微观环境, 根据国家的基本构架, 细化资助制度中一些规定和条款, 以提高各地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三) 改进贫困生认定方法, 完善资助工作的组织评定和公示程序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应严格把关, 做好资助对象和资助范围的核定工作, 把国家助学金发放到最符合条件的学生手中。贫困生认定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 由贫困生在入学后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撰写书面申请, 详细说明各方面的情况, 提供各地方教育部门以及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学校应特别注意考查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资助数据统计应做到及时、准确。其次, 在综合申请学生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 采用量化考核评定方式, 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 通过课任教师、同班同学、宿舍舍友等充分了解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父母工作状况、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生活消费情况、家人身体状况及社会兼职情况等, 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家庭及本人消费情况、遵规守纪、道德礼仪表现、学习成绩、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综合素质表现等因素,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搜集到的各种信息, 根据家庭经济贫困生认定条件中的权重, 将困难程度进行排序, 建立不同等级的困难档案。然后, 根据各年级、班级贫困生指标, 按比例具体分配名额, 确定资助对象。值得一提的是, 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不仅要确定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 还要充分了解其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月度开支的基本消费过程, 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消费习惯、通讯工具使用情况、学习办公用品情况, 以及动态变化中的支付能力, 以便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生资源库信息档案, 对可能存在的家庭变故、突发性事件、天灾人祸等做出应急援助反应。再次, 可由班级评选认定工作小组依照两轮评分机制, 先根据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进行分类认定, 再结合贫困程度评出贫困等级, 明确受助层次。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民主评议, 将确认的受助学生名单在公示平台上公示, 方式有福建省学生资助网、学校网站、本校班主任群、助学群共享等。学校应注意加强对贫困生的动态监督管理力度, 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延续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四) 提高政策实施的灵活性, 奖助结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助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家庭和低年级学生, 有一部分学生是真正需要资助的。国家每人每年的助学金标准为1 500元, 具体标准可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1 000~3 000元的范围内确定, 赋予地方或学校自由裁量权。一方面, 学校可根据贫困生的困难程度划分等级, 具体可分为部分享受型、全额享受型及高额享受型几个层次。例如, 特困生可高额享受每人每年资助3 000元, 一般贫困生每人每年资助1 500元, 部分对资助需求相对较小的每人每年资助1 000元。同时, 对接学籍系统, 实行资助网络层级动态管理, 简化申报审批程序, 做到按月及时发放, 甚至在受助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提前支取资助金。为有效解决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问题, 各地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 确定本区域内家庭经济贫困生享受国家资助金资格的具体比例, 在5%~15%的范围内浮动, 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及学校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 应在努力扩大资助面和资助力度的同时,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由学校而非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奖助学金政策, 实施以奖代补、奖助结合的方式。在贫困生群体中更应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以奖学的方式助学可以更好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更便于学校对学生加强管理。可由学校对每人每年1 500元进行统筹支配, 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刻苦程度、劳动活动参与情况等具体规定享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必备条件, 与奖学金结合, 建立奖助学金制度。对违反学校校纪规定、学业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具有不良消费习惯、生活铺张浪费、拒不参加顶岗实习或公益劳动、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资格的贫困生应缓发或取消受助资格。此外, 还应扩大助学金的资助渠道, 确立资助资源开放观。目前, 资助政策中大多数资金是通过政府发放, 资助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投入过程, 需要不断地丰富资助来源, 以满足中职教育贫困生的需要。要鼓励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一起加入到资助队伍中来, 共同建构以国家资助体系为核心、以学校奖助为依托、以社会力量援助为支撑、以学生勤工助学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资助体系。

总之, 从根本上说, 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推行相关资助政策, 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应是此消彼长争夺生源, 应给予职业教育独立发展的空间, 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地位。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发展要从根本上有所改观, 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 加快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二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确保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义务教育质量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及其他经济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强中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目前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训实习条件普遍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要从整体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还应走内涵发展道路,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 创新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 紧跟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 加强教材建设,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真正提高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归根结底, 只有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才是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也才更能体现国家资助政策制定的初衷。

摘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 对福建省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评价以及资助政策地区适应性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资助政策,实效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胜祥.农村中职免费政策失灵:变现、成因与对策[J].教育科学, 2011, 27 (5) :13-19.

[2]王蓉.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J].教育与经济, 2012 (2) :1-6.

关于完善高校贷款资助政策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 贷款资助政策 收费制度 困难补助

[作者简介]方丽娟(1963-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76-01

一、河南助学贷款模式实践的情况

2006年,是河南助学贷款模式在河南实践的第二年,虽然仅2005年,开发银行河南分行就向河南省83所高校的12.3万人次经济困难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69亿元,发放金额居全国第一,但仍有不少学生既不贷款也不交学费。然而,经调查,有相当部分欠费生手中握有足够交纳学费的现金,之所以不交,只是处于一种观望态度,准备拖一拖看学校是否能减免一部分,或者得到一些贫困补助,或者在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省政策奖学金、助学金时学校是否优先考虑,并非真的交不起。

回顾我国高校收费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以前高校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1985~1992年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并且从1989年开始向学生收取小额学费。在这两个阶段经济困难生问题几乎不存在;1993年开始大范围招收自费生,学费逐年提高,贫困生问题出现,但未引起社会关注;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制度。那些来自老少边贫地区的农家子弟和城市中下岗职工子女,在交学费及维持正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经济困难生成为高校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做出了承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免学费、发放贫困补助、提供无息贷款、联系勤工助学等来兑现承诺。应该说,学校的承诺与措施,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优秀人才的保护与培养。然而,拖欠学费也影响了高校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对贫困生政策的实践及其影响进行反思,对其政策的实施进行探讨。

二、现行资助政策的不良影响分析

在新学年,高校会对交不起学费的经济困难生减免部分学费,或提供少量无息贷款,每学期中间再发放一些经济困难补助,并发放高额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省政策奖学金、助学金,从社会上得到一些捐款也及时发给学生,偶尔联系一些勤工助学。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困难生政策属于“救济式扶贫”方法。实施过程中,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操作方法,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1.助长了部分经济困难生的依赖心理。现在许多高校频繁发困难补助,投入的资金数额相当巨大,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经常得到补助的同学很多没有拿到过奖学金;并且造成一些学生对困难补助翘首以待,依赖学校的减免,培养和强化了某些贫困生的依赖观念。

2.引起部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农村的大学生大多家境贫寒,所交学费大多是东拼西凑。当看到某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不用功,学校活动不积极参加,一纸申请就可以减免学费,拿补助,其数目足以抵挡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和优良表现而得到的奖学金时,部分学生心理不平衡,造成不困难装困难现象的产生,使发放补助工作难度加大。

3.现行经济困难生资助政策给国家和高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学校为此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许多高校每年用于贫困生的资金高达几十万元。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运行,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对欠费进行催交,使学校工作陷入非常被动的状态,并且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4.从经济困难生产生的原因看,这种政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经济困难生的存在固然有我国经济落后的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农村中人口的失控和不良的消费观念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此外,我国农民长期存在着不良的消费观念,有些家庭宁愿借贷也要办好家中的婚丧嫁娶,而对子女上学却片面地认为应该由国家照顾,学费一拖再拖。

5.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人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仅是一套经济体制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塑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进取观念、自主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责任观念;但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和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长期形成了权位观念、依赖观念、保守观念、守旧观念和平庸观念。而现行的“救济式扶贫”的贫困生政策,使部分贫困生不通过努力就可得到补助,培养了他们的依赖观念和平庸观念;特别对于那些不贫装贫而常得到补助的学生又助长了他们的投机取巧心理。这一切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改进执行方法的策略

应该说,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之一。让每一个大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影响其完成学业,本着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市场体制观念,有利于使真正的贫困生得资助的原则,我们认为现行资助政策可以暂时不变,但兑现办法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

1.改无偿的资助政策为全奖、全贷的助困。(1)学校将计划用于经济困难生资助的资金和社会捐赠集中起来设立基金,利用基金提供数额较大的无息贷款。发放大额贷款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燃眉之急,也可解决他们较长期的困难。待学生毕业后经济宽裕再偿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校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后,在返还的基础上还可继续扶贫,不致因救助贫困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又可以克服不贫装贫现象。这也体现了平等的原则。(2)集中使用奖学金,缩小奖学金评奖面,加大奖学金额度,使那些获奖学金的同学足以交纳学费,并维持一定时间内生活支出,对贫困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从国外扶贫方式看,也是以奖贷为主。如日本对学生资助的育英奖学金事业,它的奖学金不是助学金而是一种贷款,对本科生则是有息“贷学金”(毕业前无利息,但从毕业之日起属于有利息贷款,年息原则上为3%),学校中能得到无息贷款者的学生仅为贷款的1/10。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许多社会工作都可以做好。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从事家教、为公司宣传等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劳动既有利于学生解困,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

3.从精神上进行助困。资助经济困难生不应仅仅是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观念。高校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不仅要把帮助贫困学生从学校中获得贫困补助作为爱护学生的表现,更要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个别谈心和整体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心,从精神上帮助广大贫困生,教育广大学生。

4.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生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补助审批制度。学校从新生入校起就应根据学生档案和学生自己写的贫困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从总体上把握学校经济困难生的分布状况。另外,学生工作者要时常听取学生干部的反映,再及时核实,及时修改档案。对于补助的审批要与学生在校的成绩和表现适当挂钩,对于那些自由散漫、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坚决不批,对于那些在校期间学期考试有多门不及格的也适当不批或少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困难又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切不可对资金搞平均主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1号)[Z].2004.

[2]肖新生.谈谈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1-12.

上一篇:个人转岗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