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绩效(共3篇)
资助绩效 篇1
大力发展教育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国策之一,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这十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进程。2002年我国的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15%,标志着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2012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27%;2015年达到了40%。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为了不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5年教育部成立了国家学生资助中心,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各大专院校相应都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以保证资助工作的正常运转。
江苏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全省普通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核。表1罗列出了该考核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另有52个三级指标,68个四级指标,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给出指标的同时还给出了相应的权重,这些权重的确定多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意见。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指标的设置还是权重的确定,主观因素都占据了不可忽视的比重;并且不少指标的成绩更依赖于主观判断,而不是量化考核。我们尝试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部分院校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评价的决定性因子,通过对各院校在各因子上的排名以及综合排名情况的分析,尽量有效地挖掘出数据当中蕴含的信息,以期望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各院校的工作绩效;同时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检验给定指标的合理性。
借助SPSS软件对2013年度江苏省某些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得分进行因子分析,发现A、B、C三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微弱,不存在共同的影响因子。比如A、B指标之间的KMO系数只有0.263。这说明三个指标能够反映资助工作的三个不同方面,这种分类是合理的。
对旋转成分矩阵(见表2)进行分析发现,四个公因子分别反映了学校资助资源的投入程度、资助工作中的理论支撑、成功典型的激励作用与贫困生就业率这四个方面(见表3)。计算各院校在四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并对得分进行排名发现,苏南院校普遍在因子1、3、4上的得分较高,综合排名靠前。可见,充分的、多渠道的资助经费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资助资源投入程度高的院校能够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帮助,大大提高了资助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助资源投入的增加,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身的信用即可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监管措施的缺失,加上较低的违约成本,使得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在面临各种主观或客观上的困难时,容易更倾向于不履行贷款合同。这种贷款方式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导致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而限制贷款比率,这大大制约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长期发展和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搭配多种资助方式。目前高校的资助方式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
2.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和影响力。通过对助学成才典型事迹和励志成才典型事迹的报道,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贫困生资助工作;通过对失信案例的适当报道,加大贫困生的诚信意识,降低不良贷款率。
3.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资金筹措、贷款发放及回收管理、风险分摊等各环节的责任主体作用,最大化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国家助学贷款应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除担保人机制以外,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建立以国家主导的专门的担保机关机制。
参考文献
蒋洪,顾敏,袁建华.因子分析法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绩效工作成效评价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6(5).
资助绩效 篇2
与思考
摘 要 本文从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出发,剖析目前学生资助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绩效考评的现实意义及几点可行措施。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二级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资助二级管理水平,实现学生资助育人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二级管理 学生资助 绩效考评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意义重大,它通过经济资助、心理扶助、能力扶持等途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解决生活困难、心理困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近年来,高校大力扩大招生规模,在校贫困生数量激增,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院系二级单位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存。为健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职能,使学生资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本文在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对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绩效考评的可行措施,尝试从绩效考评的角度探索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途径。
1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在校贫困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现有的资助体系面临着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复杂化、贫困生数据管理精细化、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深入化等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现行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的学生资助工作逐渐暴露出其固有缺陷和问题。
1.1校级学生资助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管理职能
在上级资助管理部门的监督下,高校已普遍建立校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均以上级资助管理部门下发的学生资助政策为蓝本制定本校的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细则或管理制度,但却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办事流程不规范、权责不清晰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学校一级管理职能,对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资助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和反馈控制。
1.2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队伍业务参差不齐,理论研究水平偏低
目前高校大部分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队伍多数由辅导员兼职担任,但现在辅导员身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宿舍、安全等其他工作,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同时,资助工作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往往得不到系统的资助业务培训,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资助理论研究水平偏低。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要求具有较高政策业务素质和细致、负责的敬业精神,但是辅导员往往疲于应付上级指派的工作任务而忽略资助政策理论学习或无法深入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1.3现行院系二级管理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资助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院系二级单位的辅导员面临贫困生人数比例增加、家庭情况复杂、获助需求多样化等新形势,学生资助工作呈现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等新特征。然而现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却缺乏有效的激励、惩罚机制,多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组织开展的资助育人活动流于形式。同时,校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对院系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检查制度,导致资助评审或认定工作产生违规现象。
1.4学生资助数据管理方式传统单一,严重制约资助工作办事效率
随着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奖、助、贷、勤、减、免”等学生资助工作的电子、纸质数据档案也随之逐年增加,单靠人工录入、审核等传统方式已远不能满足资助工作“快、准、全”的新要求,学校资助管理部门也无法系统掌握单个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受助、违纪、学习、实践活动、住宿等方面数据。同时,院系二级单位的学生资助数据档案建立力度普遍较为薄弱,不利于全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2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对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绩效考评的现实意义
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对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绩效考评就是在资助育人正确目标的指导下,采用系统科学的定性及定量考评方法,或有效的干预、指导以及一系列的奖惩激励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对院系二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的学生资助工作给予评价。
(1)在现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对学生资助工作引入绩效考评是在学生资助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健全管理职能、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必经途径。有助于建立健全校级和院系二级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对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绩效考评有助于明确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职责,保证专人专职、责任到人,保持信息畅通;通过绩效评价过程监控、检查,避免出现违规现象,真正将大学生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有助于提升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队伍业务综合素质和理论研究水平,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激发资助工作人员争先创优意识,树立工作典范。
(3)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对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绩效考评有助于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数据档案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资助工作准确度和办事效率。
3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实施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的可行措施
3.1明确学生资助绩效评价目标,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目标导向
对学生资助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目标的筛选和确立至关重要。高校要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实现对家庭贫困学生的真正助困,需要通过“奖、助、贷、勤、减、免、补、缓”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关注贫困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能力扶持,最终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资助绩效评价的过程就是这一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实现的过程。
3.2理顺学生资助绩效考评所涉及对象的关系,明确职责和管理权限
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下学生资助绩效考评涉及学校一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二级单位部门、院系班主任及辅导员三大对象,需要正确处理三者间的关系。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在绩效考评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负责制定学校和院系二级单位的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监控检查制度,对已确定的工作目标进行量化、数字化的分解,进而设计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院系二级单位的职责是对本单位辅导员的学生资助工作进行绩效评价过程监控、针对问题不断提出修订办法或参考意见,及时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反馈,并虚心接受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监控与指导意见;辅导员的职责是在学生资助绩效评价过程中接受并按照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的要求完成考评工作,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生资助政策理论水平;对绩效考评的管理制度或其他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3.3建立学生资助绩效考评制度,完善跟踪管理和后续评价制度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政策性强、规范化要求高,学生资助绩效考评制度的出台,需要准确把握学生资助工作要求,设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使用一套合理而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在绩效考评制度实施过程中,坚持动态跟踪管理,定期修订完善制度,明确绩效考评结果反馈的确认,切实沟通,提出改善措施,使所存在的问题得到更正。
高校学生资助二级管理的绩效考评模式构建工作不是简单的制度建立,而是长久的跟踪管理和后续评价过程,需要不断修订和优化,最终实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目标,提高学生资助育人水平,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校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还是院系二级单位,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需要认清自己在绩效考评中的角色和作用,努力促进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健康长效发展。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学生资助二级管理体系构建研究》,(立项编号:2013ZZ034)。
参考文献
资助绩效 篇3
关键词:公共财政,科研项目,绩效评估
1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1 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第二个时期是大规模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第三个时期是规范深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 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是绩效评估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1993年7月, 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 Act, GPRA) 规定“每个机构应提交年度绩效规划和报告”, 财政预算与政府部门绩效挂钩。英国1997年颁布的《地方政府法》规定, 地方政府必须实行最佳绩效评价制度, 各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评估工作, 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及固定的程序。日本也于2002年出台了《政府政策评价法》。
二是绩效评估的主体多元化。在评估过程中有公民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 由单纯的政府机关内部的评估发展到由社会机构进行评估。美国民间机构锡拉丘兹大学坎贝尔研究所自1998年以来就与美国《政府管理》杂志合作, 每年对各州或市的政府绩效进行评估, 并发布评估报告, 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一些州政府在对其部门年终业绩进行评估时, 也往往请专门的社会评估机构参与。
三是评估重点由“效益”转向“公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的侧重点转向质量和效益。这一时期, 英国梅杰政府开展的“公民宪章”和“质量运动”与美国克林顿政府颁布的“政府绩效和结果法”便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有关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大幅度增长, 加拿大等国家还进行大范围的政府顾客满意度调查, 将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的目标。
四是评估技术不断成熟, 科学化程度提高。包括信息技术、量化技术、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方法技术。
1.2 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近年来, 政府绩效评估正成为是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界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以“政府绩效”作为关键词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清华同方中国期刊、万方管理科学数据上进行检索, 共有824条文献记录。从检索结果来看, 目前中国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的学术论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1999年的125%到2005年的194.04%。国家级课题的立项数也是衡量一个研究主题受关注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国家自科基金委的数据调查发现, 到2006年止, 共有12个国家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而到2008年, 通过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CNKI) 检索发现, 通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发表的文献达94篇,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文献达178篇, 如图1所示。
注:本图表由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提供
怎样对不同管理时期的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质量评价, 是科技管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开展了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工作, 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譬如, 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改革, 提高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财政部印发了《关于确定2004年中央财政教科文专项资金绩效考评试点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办教[2004]156号) 。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决定对“十五”期间首批立项55个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包括612个课题的资金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2 对国内外工作、研究的评述
2.1 对绩效评估工作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的梳理, 发现绩效评价仅仅被作为论证我国政治制度改革必要性的手段和“证明”。全面展开对符合我国国情特定政府层级 (省、市、县、乡等) 、特定部门 (如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等) 和特定项目 (如西部开发专项、科技计划项目、政府公共支出、农村义务教育等) 的专题绩效研究, 并不多见。
2. 2 对绩效研究发展评述
通过国内外对绩效研究的比较可以发现, 在对评估的目的、手段、作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上二者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如, 美国注重“为何评” 及“ 评什么”, 而我国则更关心“如何评”;国外更注重于把一项工作作为整体评估, 而我国则强调对研究成果的考评, 指标较为单一;国外把绩效评估作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 是制定战略规划的有机整体, 而我国的绩效评估过程有时仅仅是为完成某项任务所做的工作, 缺乏规划性;国外已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评估法规, 而我国没有开展绩效评估的法制保障环境。
3 启示
综观国内外公共管理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研究及工作现状, 没有一套模式是固定恒久的最优模式, 任何一种评估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并需要在不同的环境和实践中予以改进和完善。鉴于此,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 开展公共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 主要基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而设计的。实施绩效评估, 关键是要在评估内容、评估主体、评估维度和评估指标上进行通盘考虑、全面把握和整体设计。既要以科学的绩效评估理念和理论为指导, 又要从实际出发, 使整个考评系统符合甘肃科技发展实际现状, 确保评估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在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中, 不仅要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参与和推动, 还要有专家学者的深度介入和指导。只有领导和专家相结合, 政府管理实践与行政管理科学相结合, 政府绩效评估建设与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相结合, 才能使政府绩效评估和政府管理创新有新的突破、新的质量和新的水平。
3) 在确立绩效评估主题时, 要考虑评估模式的理论前提和指导思想, 实质上就是绩效评估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 显示评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意愿, 并将之深入到每一个评估指标之中。另外, 确定评估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估模式构建乃至整个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最大难点和关键所在。因此, 必须确立并依据公认、合适的价值标准来分解、比较、选择、确定和规范指标, 建立能够充分反映评估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指标体系, 并在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设计上注意区分一般性指标和专门的业务性指标, 使所建立的评估体系具有通用性, 有助于不同性质的研究单位和科研项目间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