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基础

2024-10-06

学生基础(共12篇)

学生基础 篇1

我们说,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那么, 这个基础应该包含些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反映着我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追求。

在我看来,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 重视精神的价值, 眷注内心, 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宝库, 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 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包括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这比他们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的。当然, 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 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 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 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第三, 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 在理性的基础上来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有效的自我表达———能够充分地、体面地表达自我,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的表达, 也包括我们的待人接物、穿着打扮, 甚至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就需要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当你作出选择和决定时, 你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可靠的、足够的信息。作为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 必须具有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发展, 是造就独立的而不是依附于人的、有尊严而不是自轻自贱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 基础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础中, 还应该包括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如:“民主能够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经验。至于人类的核心价值, 我比较推崇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 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的追求, 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一点, 将教育区别于单纯的规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强调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仍然是必要的, 只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 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全身心高度投入并充满主动性、创造性和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 将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

最后, 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与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珍惜亲情、友情, 学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亲密的关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检视、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 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统一的生活哲学;学会亲切自然, 聆听天籁之音, 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一言以蔽之, 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 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 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 以便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杨光摘自《教师博览》2005.2)

学生基础 篇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作用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及其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讲课时要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使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使其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教师上课时要面带微笑,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放松心情,并经常鼓励学生。诚恳的提问态度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能取笑与挖苦学生,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表扬,这样会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运用适当的课堂导入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一样,巧妙的课堂导入法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法,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列出一个简单直流电路,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题。然后教师将电路结构稍加改变(变为复杂直流电路),再要求他们分析,此时学生肯定都试图分清各电阻之间的关系,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这时教师上场:下面要学习的知识就可解答这一问题,由此引入新课具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

又如,讲授“自感现象”一节时,教师先安排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往往由实验现象产生一系列的疑惑。(职教论文 )至此,教师适时引入课题:为什么电路中开关动作的一瞬间灯泡会亮?而动作后灯泡又会自动熄灭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地融入到你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

三、巧妙运用比喻,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记忆

学生对身边的生活比较熟悉,教师可以通过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电子基础课时,大多数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产生畏难心理,因而影响了学习兴趣。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概念要适当地运用比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这样不但能减少教学难度,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易记,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电流”这―节内容时,介绍导体内电流产生的条件,“电位”的概念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但如果讲“水位”每位学生都会明白,老师就以“水位”作比喻来解释:家中鱼缸内的水混浊了,缸底有不少污物需要换水清理,我们要使用一根胶管一头插在鱼缸里,另一头放在比鱼缸低的盆里,这时只要给胶管一定的吸力,鱼缸里的水(上水位)便会向盆里(下水位)流,“水往低处流”。但如果我们把盛废水的盆放到与鱼缸同一水平位置上,鱼缸里的水就无法流到盆里。上水位与下水位的差就是水位差,有水位差的两水位之间才能有水流动。此时教师便自然引出电位差的概念:在电路上两电位之间的差值便是电位差,有电位差就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导体内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必须有电位差。

这些直观、具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客观上还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概念的引入,还是对一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对技校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多媒体课件能够实现文字、图像、色彩、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

兴趣。

比如,在“电动势、全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课中,电动势的形成是学生最难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和传统挂图,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对非电场力移动正电荷这一难点,可以通过一个程序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的速度和数目,运用电路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的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的立体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电荷运动,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创新认识和真实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技校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听课的耐心。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又可以培养他们探索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逐步弄清以下问题: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磁铁在线圈中停止不动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情况之间的关系;通电线圈插入(或拔出)大线圈时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由磁铁改铁棒,看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等。当然,实验中还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加以判断感生电流与磁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体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在设置课堂问题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题不提给差生,避免他们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乐学,是否学得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让学生感到电工基础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备学生”,有效教学的基础 篇3

一、 “备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更具主动性

好奇、好问、好表现是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个个都盼望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同学的肯定称赞。为此,教师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调动其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享受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笔者课前巧设一场师生判断比赛(指名数学课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任意写出一个个最简分数,让全班同学与老师判断这些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班长当公证员用计算器验算)。在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前总是将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判断结果总比老师慢,这样设计是有意让学生通过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学生在这种“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新课学习。接着笔者把学生写出的一个个最简分数,特意在黑板上分成两类板书,一边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另一边则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产生疑问时,让学生猜猜看: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究竟与这个分数的什么有关?学生猜测有三种可能:与分子有关;与分母有关;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这时,笔者又把上述两类最简分数的分子都改为7,而分母不变,再次让学生分析判断这些分数哪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观察得特别认真并很快就发现了:因所有分数的分子都是7,说明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所以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猜测不可能。就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究:“能化为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与它本身的分母究竞是什么关系?”学生1很快发现: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如果只含有2和5而没有其他的质因数,那么它就可以化为有限小数。学生2则认为: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扩倍后能变成10、100、1000的也能化为有限小数。这时,笔者高度肯定这两组同学,并以这两个学习小组发现这一规律来命名,大家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从而发现这两组同学的结论其实是一样的。正是教师在课前做好“备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即站在学生的学习心理起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路径,读懂学生的学习心理感受而产生的教学效应。正如布鲁纳所言: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二、 “备学生”的已有知识,使教学更具思考性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备课时我们一定要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然后来确定教师自己的“教学起点”。如果教学起点定低了,就会降低教学效度;如果教学起点定高了就会无形中加大教学的难度。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一课时,笔者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完“商不变性质”、 “分数与除法关系”等知识,于是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一组除法算式:1÷2=0.5,2÷4=0.5,4÷8=0.5,既让学生回顾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学生观察后很快说这里面有“商不变性质”,接着追问学生,谁能结合这组除法算式具体地说一说什么叫商不变性质?接着又问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述这组除法算式可以改写成分数形式来表示吗?既然可以那这三个分数1/2=2/4=4/8可用等号连接吗?在大家都认为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时,请学生猜一猜:分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假如有那就请大家互相说说看,因学生受前面商不变性质的正迁移而得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对于学生猜测出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笔者故意以怀疑的口吻反问学生:“还真的有呀?真是这样的吗?谁能证明?”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验证过程。看哪个学习小组能最快找到证据,请找好的各组分别上台演说。A组说:我们组是采用倒推法,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将三个分数转化成三个除法算式,因为三个除法算式的商都是0.5,所以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B组说:我们组也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采用计算法分别把三个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商都是0.5,所以说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C组说:我们组是采用画图法,画出三条一样长的线段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结果发现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D组说:我们组是采用折叠法,将三个大小相等的圆纸片分别涂色表示这三个分数,结果也发现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此时笔者“乘胜追击”,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三个分数中“变与不变”在哪里,即1/2=2/4=4/8的分子与分母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只有这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过程,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原认知,更加关注学生原有思维水平向更高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 “备学生”的已有经验,使教学更具实践性

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才有意义,尤其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实际,即包括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经验为基础,并突出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因此,教师课前应去调查了解,努力做到教学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就很关注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习“年、月、日”这样的时间内容不像学习“时、分、秒”这样的内容,教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时间。所以,吴正宪老师新课学习前就让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时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再过春节就是一年;还有的说:今年我的生日再到明年过生日,我长大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而有的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吃早饭到明天这时吃早饭就是一日……课堂上同学们真是七嘴八舌地说着、笑着,回味着生活的经历,初步体会到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可见,像吴老师这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参与度肯定很高,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而吴正宪老师在“平均数”一课的课前导入中,则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活动经验,组织男女生进行拍球比赛活动,学生在比赛活动中尝试着建立比赛规则。先是让男女生一比一拍球,学生说: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接着各派4个人比总数,女生队输了吴老师就加入女生队,这样使得女生队转败为胜。女生获胜脸上露出微笑,而男生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人,女生队是5人,这样比赛不公平。这时吴老师说: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队的拍球水平高了,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这时凭借平时已有参赛活动经验觉得用“平均数”更公平。上述片断教学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知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以经验开始。其实,我们的教学就是经验与经验对接,是将教师的“学术”经验与学生已有经验对接。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活动,而生活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四、 “备学生”的已有技能,使教学更具创造性

立足学生基础,强化能力培养 篇4

一、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每年高考物理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理解能力的。高考要求考生通过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条件,在对题目中所给的物理过程、物理情景的想象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注重考查学生对物理内容理解的深度、融会贯通的程度、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能力。在专题训练中要帮助学生通过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条件,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

二、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的最重要标志,高考物理试题对推理能力的考查贯串于各种题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景设置来考查考生推理的逻辑性、严密性;在专题训练中,要克服学生的思维推理过程不严密,对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不重视,从而给解题带来盲目性。

逆向推理也是推理能力的一种,当考生对一道题目毫无头绪时,不妨先静下心来,想想平时所学的定理、推论、公式,有哪些可以“套”到这道题上。从选项或问题入手倒着往回推,难题也许会变得清晰起来。

三、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综合能力是一种相对较高的能力要求,高考的选拔性决定了高考中关于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试题占有较大比例。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有两个特点:一是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设置全新的物理情景或者在旧模型中经常变换过程情景;二是突出动态情景,体现学科特征。

所谓物理综合题,或涉及的研究对象较多,或经历的物理过程复杂,或应用的物理规律较多。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采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分解方法去处理,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除了认真研究各个物体的各个过程中的各种物理规律外,还应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即衔接条件。

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同时也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对应用数学能力的要求居高不下。高考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有:较繁的字母运算或者数字运算、题目中涉及几何关系、对于图像的要求。

可见解决高考物理离不开数学知识,在高考选择题、实验题、计算论述题中都有注重考核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三角函数法、图像求解法、几何图形法等。

五、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

高考实验题多数都是课本19个学生实验的模拟,即使是在设计性实验中,命题范围也不超出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装置。如果不认真完成课本实验,是不可能正确解答好这些题目的。对实验内容的复习,可以利用重组的方式,把实验的基本内容设计为以下几点复习:

1.13 种基本测量仪器是什么?有几个直接可测量?

2.从某个物理量的测量进行重组,例如摩擦因数有几种测量方法。

3.从某个实验的扩充进行重组,例如平抛—测量速度的方法———测动能、动量、测势能。

4.从实验的基本方法入手重组,例如用到等效替代法的实验有哪几个,用到近似替代法的实验有哪几个,用到累积法的实验有哪几个,用到控制变量法的有哪几个?

大学生创业基础 篇5

(2016-2017学年 第一学期)

课号:060G06AA1 课程名称:大学生创业基础 改卷老师:张季屏

学号:146510048 姓 名:陈智凯 得 分:

我不想创业

在如今大学生创业事迹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却不看好这样的人生轨迹。众所周知,大学生创业的事例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成功者,但失败者更是数见不鲜。在市场经济下,自主创业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给原本空虚的市场增加了盎然生机,也为大学生们创业带了好头。曾经我也幻想着我也能靠自己打拼出一片天,能够被书写在“大学生创业楷模”的丰碑上,阅览了无数成功的案例,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别人的成功经验——阅读所谓的“成功学”。但是,随着步入大学这个“小社会”,我发现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并不如它们看起来那样令人热血澎湃。小学到高中结束的十多年时间,一直被禁锢在校园的我们总是艳羡着其他”年入百万的成功人士“,并且在学校的安排下也参加过这些成功人士的讲座,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大学的两年多来,结识了不少有过创业经历或者正在创业的朋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庭条件十分不错。这就是大学生创业的第一个难点,启动资金的问题。作为一穷二白的学生,并不能奢望每个人都能有良好的家庭条件供自己去失败。的确,在我们这个年龄不应该畏惧失败,现在也是我们应该饱尝失败,汲取人生经验的时候,但是这样的代价是否有些超出我们大多数人现在所能承受的范围呢?诚然,失败是必须经历的,但是失败的方式或许应当仔细斟酌吧。现在的市场中,”商品种类“这一方面已经趋近饱和,创业无非就是创新与竞争两个方面。在创新渠道如此之寡的情况下,竞争就成了不二法门。竞争所需要的不外乎人脉和规模,甚至是前期预算的亏损值。所谓的创新,也就是形式的创新。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时间和启动资金。在资金方面有一种说法,如果你有创业点子,那么最不需要考虑的就是钱。创业的财富包括智慧,人脉,金钱,健康,如果你没有钱,那就融资吧!可是作为大学生,拥有的人脉又如何能融资取得需要的资金呢。时间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经营管理自己的创业项目,诸如上课考试以及各种杂事,都必将影响创业。而创业初期最需要的便是建立和客户的友好关系,试问如果没有时间,又如何经营。况且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以前在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掏钱的。这些就是所谓的“与现实背道而驰的创新”。此外,大学生常常也会陷入另一种异想天开当中。由于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另外,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选择的合作伙伴也尤为重要。首先确定的是自己的创业项目是要自己感兴趣的,否则隔行如隔山,就算你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不会赶得上别人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合伙人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抗不可抗因素,例如考研这类会让合伙人放弃合作的事情。

我们也常常会羡慕自己的父母或者周围的长辈的创业之路,但是必须要有清楚的头脑认知到这些成功几乎是不可复制的。创业的环境已经和前人大相径庭,现在的热门行业在当年都是市场的大缺口,而现在的环境并不是一座金矿等待发掘,而是犹如沙里淘金一样艰难。而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在宣扬他们的成功学的时候,往往也会夸大其中的一些挫折,放大其中一些不可复制的成功的十字路。回顾现实,在我身边不乏有创业成功的人——他们大多数是做广告策划、原材料销售或加工、摄影摄像、餐饮、桌游馆之类,而这些创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和绝对不用担心失败的后台力量,或者干脆就是自家的企业名下分出的一部分。但是更多是失败的例子,在创业的路途上一败涂地,血本无归。

可能是性格使然,也许是我自身的问题,我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或者直接叫胆小怕事也行),我总是向往着稳定的生活。哪怕之前有过创业拼搏的小火苗燃起,哪怕是在学习了这么多创业知识之后,我仍然秉持着不会创业的想法,看着自己的父母在节假日必定忙过平时,也就更加坚定了自己不创业的想法。真正会向你吐露创业成功经历的人大概也只有父母了吧,我也聆听了他们的创业故事,没有那么跌宕起伏,但是绝对没有成功学中都有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励志故事。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爱好书法和足球,这便决定了我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满足这些需求,显然创业并不适合我。在学习创业这门课程之后,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必去艳羡那些成功者,也不必去悲痛那些失败者,只有自己想走的那条安稳的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积累素材,为学生夯实写作基础 篇6

一、 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把作文写好,必须要熟悉社会生活,懂得人生百相。要想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好,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在小学阶段,每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去祭扫烈士陵园、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去工厂参观等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写作素材,学生只要写出每次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意义,就能写出一篇作文;如果能进一步注意到遣词用句,就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如,学生在参加清扫街道后写到:“每次走在大路上,我都没注意路上有这么多的落叶,今天打扫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真的不够卫生。打扫的时候,可气人了,老天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刚扫过的地方,风一吹,又落下了许多树叶,又得再次打扫,打扫完后,我感觉到累死了,劳动真的很辛苦,想到扫卫生的清洁工每天都这么辛苦,我非常惭愧,因为我以前经常不注意卫生,在马路上随手就把垃圾扔了,以后我再也不会这么干了。”有了深刻的生活体验,孩子们在作文的时候,就有话可写,有话可说;在社会实践中,孩子们还发现了自己以前许多的不足之处,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二、参加课外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课外生活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他们积累很多的写作素材。孩子们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观察现象、思考道理、总结经验,在课外生活中不断实践、努力尝试、体验生活。然后用他们最真实的语言写出他們的真情实意,写出自然、清新的好文章。如,在学校组织拔河比赛之前,给学生布置《拔河比赛》为题的作文任务。要求学生注意拔河比赛的场面、气氛、组织、比赛过程等等;还要求学生注意自己在拔河比赛中的心理过程,注意分析拔河比赛胜负的原因。这样就为学生写作文积累了较多的素材,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自己感觉值得下笔的地方入手。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大家都很激动,我也是,在说话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到自己的声音都在颤抖。”还有一个学生写到:“比赛就要开始了,我们班级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半蹲下来,扎着马步,前一个人的脚勾着后一个人的脚,环环相扣。”如果没有比赛之前的准备,孩子们难以对比赛有着这么真切的认识,难以有这么精彩的语言。

三、利用节庆假日,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文离不开真情实感的迸发。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在节假日的时候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通过情境的创设、氛围的营造,帮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的辛苦、不易,引导他们要帮助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排忧解难;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体验为父母分忧解难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发现写作的时机,激发他们要一抒情怀的情感。如,在母亲节来临之前,我们可以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孩子们为母亲送上一份礼物,要求孩子们在送礼物的时候,细心观察母亲的表情、言行、动作,还要认真关注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个学生在后来的作文中写到:“在我的印象里,母亲一直是个坚强的人,为我遮风挡雨;然而,在今天我为她洗脚的时候,她流泪的了,原来母亲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她也需要人照顾,想想自己一直贪玩,为母亲惹了许多麻烦。我想,我对母亲的认识真的是太肤浅了,对母亲缺少关怀和爱护,以后的自己要多为母亲分担家务,多做一些我自己能做的事情。”没有华丽的词语,但却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孩子用自己最真实的语言,进行了最真实的描述,毫不做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对自己的谴责,亲情在孩子们的笔下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四、参与班级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在班级活动中,有许多值得孩子们用笔进行记录的地方,我们可以借助班级为孩子们写作提供一个积累素材的空间,为孩子们搭建一个放飞心绪的舞台。内容可以是对班级一些事的看法,对某个同学的表扬,对某个同学的鼓励和支持等等。如,在为生病同学捐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要求孩子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所见多闻。一个学生写到:“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们班级还会有这么困难的同学,走到他的家里,我才发现他家一平如洗,到现在连一台电视都没有,现在他生病了,花去了家里不少的钱,那他家不就更困难了吗,不行,我得帮帮他。想想自己,在家吃喝不愁,花钱大手大脚的,我很惭愧,以后我要把零花钱都攒起来,把他们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丰富学生积累奠定习作基础 篇7

学生总是感到作文难写,胸中纵有思绪万千,下笔却只有片言只语,不知道应该如何状物写景、写人叙事,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积累太少,生活积累不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是习作的基础,只有语言和生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例,加上自己的认识,向学生传授语言积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汲取他人文章的精华为己所用。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万选出来的佳作,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方面,无不独具匠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熟读、背诵课文,向学生传授积累之要义,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有一定感悟的基础上,将课文中形象逼真的精彩之处,情真意切的感人之处,美不胜收的动人之处,一一摘录下来,熟读成诵。如此日积月累,消化吸收,学生在写作时,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语言词汇就会蹦跳出来,汇聚脑际,供选择、任驱使,习作练习也将由完全的模仿到有选择的运用。

二、拓宽课外阅读中的语言积累

仅靠课本中的阅读量,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猎各种题材的课外读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面对浩瀚无边的书海,对于哪些书籍适合自己阅读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做好他们遨游书海的向导。推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推荐读物,课内讲读作品的一部分,课外阅读全篇;课内讲读阅读方法,课外运用阅读方法去学习提高。如,在学习《赤壁之战》一文后,推荐学生阅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学习《祖父的园子》一文后,推荐他们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经典名著之精妙,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总之,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还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喜欢的读物,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结合课文阅读课外读物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以教材学习带动课外阅读,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观察和思考中提高生活积累

要写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仅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要去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人间百味。为此,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多彩的生活,从生活中采集、积累写作素材。首先,学会观察和体味。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等,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有条理的观察,全面认识和了解事物。比如,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视觉了解它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了解它的气味,通过触觉了解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品尝它的滋味。其次,学会思考和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思考提炼,加工整理,挖掘捕捉其生动的瞬间,这样才能笔下生花,人物鲜活,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来。

务实两个基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篇8

这项工作必须长期不懈地进行。当前我把这个练习叫做“课课练” (“课课练”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必要的辅助练习、诱导性练习或转移性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 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身体训练水平) , 这个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首要内容;其次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以及本校的实际教学条件选择一两项体育项目作为自己在体育课或其他业余时间的活动内容。这个内容长期坚持, 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终身体育要求每个学生一生中必须掌握一两项体育项目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最终达到每天快快乐乐锻炼一小时, 高高兴兴工作一辈子, 健健康康生活一辈子。

一、“课课练”

“课课练”始于20世纪80年代, 那是在大纲时代的精神所指引下开展的。新课改至今, 人们逐步淡化技能教学和轻松体能训练, 因此“课课练”又进入大家的视线。而今天能够结合新课改的精神, 重新提起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因为“课课练”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 关键是我们如何科学安排和合理有针对性地运用它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

为了改变每位学生当前的身体现状, 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必须及时采取措施配合国家搞好这项健身工程, 把学生的体质锻炼上去。我是这样做的:每节课体育教师必须根据不同主、客观条件在总训练思路的前提下对学生分阶段、分类型进行加强体质的练习。学生必定是未成年人, 有懒惰现象。我为了使这个练习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内在学生身上见效果, 练习时间都选在体育课中, 并且在我的严格指导与监督下来实践。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行以前觉得枯燥无味的身体素质练习 (组织形式主要是:游戏和比赛) 。具体到一节课中教师如何使用, 必须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场地器材、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近阶段学校体育活动安排情况灵活调整应用 (一般需要8分钟~10分钟左右的时间) 。在秋季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 教师必须节节加入全面恢复身体机能的各项练习, 运动量不能加的太快, 要有个适应过程, 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锻炼效果, 反而有损健康, 甚至造成身体损伤。每节课多进行恢复心血管系统的练习 (一般情况下女子的耐力是男子的一半) 以及柔韧性练习。柔韧练习必须在准备活动充分做开、身体发热的情况下循序渐进, 逐渐加大动作幅度, 且与力量素质练习相结合。同一个柔韧练习动作不能少于5~10次。静力性柔软练习一次性不能超过5分钟~6分钟。这个内容练下来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要见汗, 10秒心率达到23次。

恢复心血管系统的练习一般采用2分钟~4分钟的直续练习, 或5分钟~20分钟跑和“分钟间歇跑” (跑1分钟间歇1分钟, 跑2分钟间歇2分钟, 直到跑完5分钟为一组) 。恢复心血管的练习有两三节课就足够了, 而柔韧的练习不能立刻停下来, 还得以后节节练习, 每节课的内容不能多、练习时间不能长。

开学后的第二个阶段多进行短跑项目的练习。这个练习必须掌握两方面的要求。第一, 跑的长度一般情况下不能长于该项目的总长度。100米多进行30米~40米加速跑或6秒钟加速跑。第二, 下一次或下一节课的练习必须在前一次或前一节课的练习之后学生身体机能恢复的情况下进行。练习间隔时间大约为2分钟~3分钟, 不能超过5分钟。短跑项目的练习主要采用重复练习法和大强度间歇练习法。重复练习法用80%~90%的强度重复1~5次, 要求快速进行2~5组。间歇练习法用50~80%的强度重复5~10次, 要求爆发性速度进行4~6组。短跑练习用5周~7周时间。在进行速度练习时还应该注意男女区别对待、上下肢搭配练习进行效果更好。

体育锻炼能消耗体能、身体出现的代谢不平衡, 因而机体需要补充、合成新的物质, 使机体获得更加旺盛的活动, 并使机体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的生理过程和理论依据。我为了稳住短期内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幅度不再下滑, 必须还得对身体进行长期有计划的锻炼, 即进行终身体育运动 (体能消退规律:10周1次, 1/3的消退;2周1次, 可以保持) 。

二、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上世纪末国家要求的比较紧。它要求每个人一生中必须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和内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学生来说都处于并列关系。选择某几项运动让学生学习既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也没有必要每个项目都让学生去尝试。在终身体育的练习中, 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场地器材情况, 有目的地选择一两项练习就可以了。

在体育课上, 有练习篮球的、乒乓球的、羽毛球的、跳绳的、单杠的、双杠的, 甚至在学校运动会前期有练习长跑的。学生不论练习何种运动项目都比较投入和尽力, 甚至在课结束部分集合时, 教师鸣了好几次哨音都叫不过来, 学生仍然在抢时间活动。学生活动时, 教师只是逐点巡回进行指导或者和学生一起活动。

在乒乓球练习点, 学生最常出现的问题有三点。 (1) 学生不会站位。学生应站在案后距左端三分之一处。 (2) 学生不会发球。学生不知道声东击西, 眼盯着哪儿有球就向哪儿发球。 (3) 学生不会推挡。学生不知道对方来的什么性能的球, 用什么方法推挡回去, 况且更不晓得自己拦过去的球让对方处理时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困难。

经过前面两个基础的练习, 七年级学生到九年级毕业时体质有了明显的增强, 身心健康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原来安静时的心跳频率每分钟为75次左右, 到毕业时基本上是60次左右, 课堂上再也没有大面积请假见习的现象 (除个别特殊病号) 。可以说, 学校体育真正实践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探究 篇9

一、学生口算错误的成因分析

(1)口算题目抽象、单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但教材中口算内容都是从具体实物、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来的,难免枯燥、单一,导致学生对口算训练缺乏兴趣,更不能正确认识口算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度,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口算的机械重复的训练,更是加重学生的厌烦情绪。

(2)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未形成。低年级学生因入学时间短,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比如,书写时不规范、字迹写得马虎。最常见的就是把“6”写成“0”,把“7”写成“1”,或者数字看颠倒,如“21”看成“12”,还有一些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如9+( )=18 需要逆运算,学生常常会出错。还有如没有检验等原因,都会导致口算错误。

(3)算理理解不到位。理解算理是掌握计算方法的重要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口算能力。只有在理解算理的支撑下,学生才能深刻、透彻地掌握算法。如果没有抓住理解算理这个计算教学的本质进行教学,单纯地讲解算法,就会使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在计算教学中也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因此,不能只完成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还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算理的教学。

二、提高口算能力的针对性策略

学生的口算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数学计算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要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注重算法多样化。在低年级口算教学中,要注重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算理、掌握方法。比如,在教学20 以内加减法时,出示12-7,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探求解法。有的学生,通过摆学具找答案;有的学生想,“我先将12分成10 和2,10-7=3,3+2=5”,问题就解决了;有的学生用数手指头的办法,把12 记在脑子里,从12 开始数,一边屈指一边数11、10、9、8、7、6、5,结果是5;还有的学生想7+5=12,所以12-7=5,通过“想加做减”的方法来计算。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拓展开,兴趣被激发。在多种算法的展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优劣,择优而用。这也很好地渗透了优化的数学思想,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注重直观教学。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的突出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所以,从具体直观教学到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教学要遵循的一种教学原则。比如,学生认识10 以内的数时,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如1 个杯子、1 朵花等抽象出数字“1”。运用小棒进行教学,在分与合的过程中,感知数字的组成。然后,继续讲解进位加法如8+3:课堂上出示8 根小棒,想想现在多了3 根小棒,怎样摆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呢?很多学生想到“拿2 根小棒放到8 那儿变成10 根,还剩下1 根,所以总共11 根”。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凑十法”。看到8 想到8 和2凑成10,根据这个方法算出8+3=、9+2=……直观操作和凑十法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技巧和口算能力。

(3)归纳规律,突破难点。设计教案之前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课本中依托数学知识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获得新知。比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先幻灯演示,理解口诀的来源及意义之后,出示这样的一道习题:1 个9 是(比10 少1),两个9 是(比20 少2),三个9 是(比30 少3)。学生填写之后,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1 个9=10-1,2 个9=20-2,3 个9=30-3,归纳出“9 和几相乘等于几十减去几”的方法。这不仅能突破“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难点,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训练,方式多样。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不能只依靠记忆,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口算教学难免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除了常见的开火车、找朋友、送信、闯关、夺红旗之外,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口算能力。1)伸手指助口算。如教学10 以内的加法,可让学生与老师互动。老师伸一个指头,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几个指头,然后写出算式,口算结果,最后汇报。接着,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在小组中合作、与同桌合作。这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10 以内的加减法,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配卡片口算。这种练习,需要学生将各自手上的数字组成算式,进行口算。这种方式比较简单,让学生每人自制一套算式卡片,两人进行,比比谁最棒。3)扑克牌计算。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或者同学同伴之间玩扑克牌猜数字的游戏。比如,一人摸到3,就说我的两倍是6,让另一位猜是多少,接着互换角色进行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的手中牌多谁就赢。据了解,学生很喜欢用这种方式和父母互动,学习效果也很好。4)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有点争强好胜,但引导好了,倒是对学习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所以,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口算比赛,比如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做得又多又快。这既关注口算速度,又关注口算准确率,然后通过授予“口算能手”等光荣称号来激励学生。5)方法总结,灵活运用。掌握系统的计算方法,是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计算方法的总结、归纳,让方法成线性建构在学生的大脑里,深刻理解新知,灵活运用新知。比如,教学5 的倍数,例举1×5=5、2×5=10、3×5=15、4×5=20、5×5=25……每一个算式的得数都是比前一个多5,因为1×5=5 表示1 个5,2×5=10 表示2 个5相加,以此类推。运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6 乘几,让旧知的学习方法在新知学习中得到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结束语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注重算法多样化,注重直观教学,注重归纳规律突破难点,注重训练方式多样,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口算是所有运算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将为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形成、加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应是低年级数学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

摘要:口算是估算、笔算等计算的基础。口算题目抽象单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未形成、算理理解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口算常常出现一些错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实例分析,从注重算法多样化、注重直观教学、注重归纳规律突破难点、注重训练方式多样等方面,研究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关键词:口算能力,算理,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程超,刘帆.小学生口算能力实证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3]郭宝珠.提高小学计算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05).

[4]胡凤仙.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J].宁夏教育,2014(12).

[5]邓敏.小学口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4(11).

兴趣——学生感受音乐魅力的基础 篇10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觉得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音乐欣赏水平较低,教师不能用抽象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而要把音乐同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喜欢的事物,把歌曲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学生很快就会唱了,但唱得没什么感情。于是,我问“:你们见过或坐过火车吗,谁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呢?”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我请几个坐过火车的学生说说第一次坐火车时的感受。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着举手回答,沉浸在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学生高兴地喊起来:“福州”“厦门”“泉州”“贵州”。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回老家重庆。”“好!我们一站一站走。” 学生想象自己坐上了火车,伴着音乐高兴地唱起歌,歌声中散发着快乐的情感。

二、激发参与意识,体验学习乐趣

音乐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艺术,因此要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想和说、感觉和体验。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表现欲望更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活动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人人动口、动脑、动手,增强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在学完 《小青蛙找家》后,学生的兴致很高,我即兴把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戴上青蛙头饰,演小青蛙,蹦蹦跳跳找到家;一部分学生为歌曲伴奏;最后一部分学生一边唱歌一边拍手。课堂上学生有的动手、有的动脚、有的动口,歌声笑声一片,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的欢快,又加深了对歌曲寓意的理解。又如,在学习唱《过新年》时,我先复习《新年好》这首歌,让学生感受到过新年时的快乐心情,这时再来学习《过新年》,有的学生已经边唱边跳了,手舞足蹈的,完全参与到音乐中,与音乐共鸣,情感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把握评价尺度,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实施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 分层评价学生,注意不同年龄学生实施评价时的差异。以低年级的学生为例,他们在学习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应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声音为标准,这与小学中高年级的评价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在学习音乐中,同一个年级或班级的学生在个体差异上也很明显,对此,我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学唱一首歌时,我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四个层次:(1)学生会唱1~2句即可;(2)学生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3)学生能基本唱准;(4)学生必须把握音准节奏,较好地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按要求完成就评为“优”,再对他们今后学习的方向提出下一步的要求。这样,让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歌曲《小红帽》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编排,接着请小组同学上台表演,最后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学生很高兴,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当说到谁动作做得不好,歌曲唱得不好时,我就让他们互相帮助,对表演得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对表演得不好的同学帮助他们改正并进行表扬。表扬的形式不一,有时是口头表扬,有时是奖励一颗小红星或一个爱心等,尽量让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使自己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

兴趣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亲近音乐,让音乐真正进驻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达到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目的。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感受艺术美的前提。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欢乐,喜欢艺术,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创设情感氛围,拨动美的心弦,让学生愉快地学习音乐。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基础 篇11

【关键词】教育  教师  学生  关爱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08-01

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至理名言准确地定义了教师教育行为的感情基调是爱,爱是老师教育好学生基础。教师给予学生的是无私的大爱,这种爱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的。我是这样将对学生的爱贯穿于教育工作之中的。

一、给予学生子女般的关爱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我们的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学生子女般的关爱。具体做法如下:

1.给予学生温暖的爱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教师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面对这样的大家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营造“家庭”的温馨,让每名学生得到“家庭”温暖的爱。例如:师生一起动手剪纸,一起出板报、一起做粘贴画,装饰班级;师生商定班级奋斗目标,民主确定班规等,并装裱上墙,以此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再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每天送上一句关心或祝福的话语,如:明天有雨,记得提前备好雨具;注意路上安全!祝你进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同学们得到更多关爱,使之感受到班级大家庭温暖与美好,还能相互传递正能量,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

2.给予学生宽容的爱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感情丰富,但不稳定;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但意志力薄弱。所以这一时段的学生,时常犯错。比如:高兴时,又蹦又跳;生气时,又哭又闹;上下楼,时而说说笑笑;操场上,时而打打闹闹。这些,正是十五六岁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而且多半是无意而为之。遇到上述情况,作为教师,应该以包容之心、宽容之爱待之,应该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明白事理。如:王民同学时常跑跳着下楼,在他又一次跑跳着下楼时,我关心地说:小心,别伤着自己!碰到同学。他不解地看这我,我告诉他上届某某同学就象他刚才那样跑跳着下楼,一不留神踩空摔倒了,结果将前面的同学撞到跌伤了,自己还磕掉了半颗门牙。给同学看病和自己接牙,花去了其父母一万多元钱。我有意味深长地说:都是跑跳楼梯惹的祸……从这以后王民同学再也没有跑跳楼梯。

3.给予学生严格的爱

关爱、宽容学生,绝不等同于溺爱、放纵学生。相反,越是关爱学生,越要严格要求学生。这种严格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教师必须着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并通过系列具体活动,如演讲、征文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必须严格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必须严格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健体习惯、学习习惯培养,使学生将来成为会做人、会生活、会健体、会学习的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二、以积极的态度平等地对待学生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态度是行动的主导,态度决定一切行为。态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如果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欣赏眼前的事物,那么你眼中一切的一切都是无限美好的,即使是枯草残阳,也会觉得它有一种别样的美;反之,如果以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去看待眼前的事物,那么你眼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了无生趣的,即使是繁花丽日,你也不会感觉到它们的美好。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也是如此吗?如果教师以欣赏的视角平等地看待学生,那么你眼中的每一名学生都是好的,即使是有问题的学生,你也会觉得他是与众不同的,是能教育好的;反之,如果以一种挑剔的视角看待学生,那么你眼中的每一名学生都是存在问题的,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你也会觉得他缺点很多。态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如果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喜欢学生、欣赏学生、爱护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地教育好、引导好、发展好每一名学生。我做班主任,无论接任哪一个班级,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细致地了解班级每名学生的优点、特长、性格、喜好及行为习惯,并以此为据,做学生成长信息卡。在与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时,我会在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把学生成长信息发给学生,请学生本人核对卡上信息是否合情,如有遗漏可不上。与此同时,我会如数家珍地一一说出同学们的姓名、家庭住址、优点、特长等。这时同学们都会显露出惊讶、疑惑、好奇的表情。有些急性子的学生,按捺不住欲知缘由的情绪,便会大胆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电子琴八级?还没等我回答,另一名学生又问:老师,老师,我小学时书画比赛获奖,你咋知道?这时,我会笑着告诉他们:你们是我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孩子,哪有母亲不了解孩子的。我了解你们,是为了爱你们;我爱你们,才去了解你们;现在我对你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优点,都那么可爱,现在我更爱你们了……同学们激动地鼓起掌来。我则会以感恩的语气深情地说:谢谢同学们这样热情的接纳我,我想请同学们共同做一件事。我有意把 “事”音拉得很长,发音很重。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我郑重地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成长信息卡张贴在班级后面的光荣榜上,以后每月的第一天,同学们都要在自己的信息卡上至少增加一条优点或者在某一方面的进步。同学们比一比看谁优点多、看谁进步快、看谁特长多、看谁进步大。同学们同意这样做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响亮回答:同意。随后的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同学们的优点不断地增加,特长不停地发展,随之而来的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在我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进步快慢、先后之别。我爱他们每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也爱我。我因爱学生而甘愿付出,学生因为爱我而勤奋进取。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信任和尊重,学生也不例外。学校举办艺术节活动,我和同学们商量出什么节目、怎样编排、何时排练?同学们热情很高,讨论很热烈,我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适时地给予赞扬。我有意似无意地说一个明显不好的意见,当同学们表示异议,并提出好的建议时,我立刻采纳。这样一来,同学们觉得自己得到了信任和尊重,参与热情更高了。我趁热打铁,干脆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排、自演。结果演出特别成功,现实生动的情景剧、诙谐幽默的相声、美轮美奂的民族舞,赢得了阵阵掌声,得到评审组成员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校园艺术节演出一等奖。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正确的建议,学生就会迸发出超强的创造力;教师相信学生,就会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出彩。

学生基础 篇12

第一, 我们要认识到确立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有力手段。

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工具性和人文的高度统一。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 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 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 技校毕业生必须具备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等。如果一个学生写的求职信, 词不达意, 字迹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 怎能让企业相信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怎么能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即使谋得了工作, 但是语文知识贫乏, 理解能力低下, 表达能力欠缺, 那不就成了不会交际、不会思考和学习只会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又怎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技工学校的学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打工后又来求学的。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 又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 常常轻视语文学习而急于学习专业技能。孰不知, 语文也是一种基本技能, 它不像掌握操作技能那样简单, 但它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包括表达能力, 与人协调的能力等。对于技校毕业的学生来说, 在工作中不仅需要动手动脑, 发挥自己的才干, 也要交流交际, 不断地学习更新, 提升自己知识结构,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这些都是以语文水平为基础来完成的。可谓学好语文, 终生受用。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 必须要扎实地学好语文, 熟练地掌握这项最基本的工具。但是由于技工教育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不仅一些学生不愿学, 有些教师也主张压缩语文课甚至取消。所以学校应重视语文课, 给予它应有的地位, 从各方面支持;加大语文教师培训的力度, 各级教研教学部门多开展语文课教研活动。教材应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总体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规划;预测和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做好调查研究, 收集分析企业对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职业性、社会性、实用性的原则选择教材内容, 编制教学计划;学校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素质训练活动, 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具备较高的实际技能和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 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 加强校企合作, 配备较强的语文师资力量, 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

语文教学作为学校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特别是在企业提高对工人综合素质要求后, 语文水平能力逐步受到企业的重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影响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 许多新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这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往往生搬硬套, 其结果是悖离技工教育的内在规律;有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业务能力, 但不了解企业和社会, 教学内容单纯化, 讲课内容与社会和企业没有任何联系, 使学生产生“学语文无用”的想法。这样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成了一句空话。由此可见, 技工学校目前师资队伍结构还不能适应技工教育教学的需要, 严重制约着技工教育的发展。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水平?

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企校合作,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企校合作关系, 各科教师包括语文教师轮流到企业去, 了解企业, 认识企业, 立足企业, 通过培训加速教师知识的新陈代谢, 多层次开展语文课教学研究活动, 依靠企业完成师资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了解世界经济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 了解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和标准, 特别是文化知识的程度, 便宜于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 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吃透教学大纲, 正视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同现实的差别, 较好地分解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 准确确定重难点。同时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 游刃有余地驾驭语文课本, 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了解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 并不断积累其他方面的知识。

第三,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 改进教学方法, 摸索出有“技工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是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

语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 即使不能扼制学生的发展, 也不能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教师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语文水平为底线选择内容把握进度;以学生现状为依据运用教学方法;正视学生实际水平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比如, 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低一些:如少写错别字, 把词语用准确, 尽量使句子通顺, 然后再逐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 扩大他们的阅读面,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鉴赏能力, 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因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而觉得学语文有用, 学语文有趣。另外, 教师本身要清醒认识到技校语文是在系统性的基础上更讲究实用, 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需要采取符合技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应用文写作时, 要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基本写法, 教师可采用举例法、比较、情景写作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上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东西如果不遵守就要承担责任的道理,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应用文基本格式和内容的重要性, 达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大胆创新。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基础, 可能开始学生会产生兴趣, 但这种兴趣不可能持久, 只有当学生听得懂, 说得出, 写得对的时候, 才会真正喜欢语文, 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所以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并把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再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 净化了灵魂。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 提高了语文素养, 而且真正学会了思考, 学会做人, 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的双丰收。

第四, 学校各部门应与教学管理部门互相配合。作到“互通有无”, 做好信息反馈,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如招生分配办公室经常直接与企业和学生接触, 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甚至学生知识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他们是最清楚的。招生分配办公室应分期或分批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市场的需求等信息收集整理出来, 及时反馈到学校, 经学校研究后, 做出相应调整;也可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整理后, 由教学管理部门通知各位科任教师, 使教师对本人所担负课程的教育对象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其他如共青团组织学生科等开展一些有益的知识竞赛活动, 共同达到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的。

上一篇:职业发展路径下一篇:钢管混凝土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