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路径

2024-08-26

发展战略路径(共12篇)

发展战略路径 篇1

战略起源于人类古代的军事行动,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只有几十年时间,却在国内外掀起了一番番的热潮,新的战略衍生概念和名词相伴而生,如生态战略、战略路径、战略联盟等等。其中对战略路径的研究,国内表现为研究文献少、层次浅,甚至连基本的定义都没有。同时,战略路径作为战略研究的分支,其最终价值体现是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然而,扰动因素的存在导致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加,这将使战略路径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偏差日趋增大,严重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归纳和提炼战略路径的定义,为后期的战略路径分类、选择提供研究铺垫;采取恰当的方法对战略路径进行控制,缩小战略路径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偏离度,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基本问题。

一、战略路径的定义

1、战略路径研究回顾

虽然国内相关文献未明确定义战略路径,但追溯战略路径相关文献的行文思路,隐约中可以推测出作者心目中所谓的“战略路径”。大致来说,主要有三种主流观点:(1)认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有两种:循序渐进式和跨越式发展,侧重于企业发展方式的选择。(2)认为企业战略的演变呈现出从单一业务→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侧重于战略方案的选择。(3)认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就是战略实施的途径或策略,如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协同企业文化等,这方面的文献最多,侧重于战术的选择。

2、路径的相关知识

路径是数学方法的矢量定义对象,通常指存在于多种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中的以贝塞尔曲线为理论基础所构成的一段闭合或开放的曲线段。

一般而言,路径由路径段、锚点、方向点和方向线四个要素组成(见图1)。锚点标记路径的节点,包括起始点和结束点,通过编辑锚点可以改变路径的形状。每个选中的锚点显示一条或两条方向线,方向线由方向点约束。调整方向线和方向点的位置可以确定路径的大小和形状。

3、战略路径的定义

借鉴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中路径的相关知识,以时间为横轴,以战略状态要素为纵轴,构建战略路径定义模式图,见图2。

(1)坐标轴。时间指战略从制定、选择、实施、控制所经历的时间过程。战略状态要素主要指战略关键绩效要素。对战略关键绩效要素的理解,波特认为是企业价值链运行效率与效果,沃纳菲尔特认为是企业战略资产的价值,哈默尔和普拉哈拉认为是企业未来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战略关键绩效要素不仅包括财务数据,还包括内部流程运行质量、战略资产价值和未来能力的积累等,而这些要素基本涵括在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评价维度中。

(2)路径状态。路径状态是指战略关键绩效要素在特定的时间点所达到的水平,用状态函数表示为,其中代表特定阶段的战略关键绩效要素。

(3)路径方向。战略路径上任一点的切线和方向点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其中切线与时间轴或其平行线夹角的大小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式:循序渐进式或跨越式发展。

(4)路径段。路径段是企业战略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实现的通道,主要包括战略方案和战略实施途经的选择。理想的路径段应是一条直线,但受外部竞争、资源依存、环境聚变等干扰因素的影响,路径段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战略路径是企业起始于现状,面向未来目标,由特定时间的战略状态要素所构成的一条有向、不规则的开放式曲线段,是企业成长方式、战略方案和实施途径选择的集合。

二、战略路径的控制

美国《财富》的企业调查发现:在企业周密制定的战略中,只有不到10%能被顺利实现。因此,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其任务不仅仅是设计所谓的战略路径,更需要通过控制来提高战略路径的有效性。结合战略路径的定义,企业战略路径控制包括路径状态控制和路径内容控制。

1、路径状态控制

路径状态控制是指根据特定时期关键战略绩效要素的实现情况,参照预设的评价标准,分析偏差原因并及时采取纠偏行为。这是管理控制中诊断控制系统思想的体现,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追踪各部门和员工的行为是否偏离预定的战略路径。具体而言,路径状态控制可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

平衡计分卡将公司战略管理控制体系划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通过将这四个维度的指标与企业战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整体,实现对战略路径状态的有效控制,其基本的设计框架如下:(1)将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方面的具体、可测评的目标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将上述四个方面的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确保企业各个层次的目标与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3)以综合评价的方式定期检查各部门、个人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方面目标的执行情况,参照预设的评价标准,分析偏差并及时反馈、纠正偏差。

2、路径内容控制

路径内容控制是指跟踪企业战略路径的不确定性因素,留意内外部环境中扰动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出现的新机会和潜在威胁修正战略路径内容,是管理控制中交互控制系统思想的体现。它强调对战略路径进行实时审视和监控,通过评估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帮助高层管理者微调或设计新战略路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路径内容控制的前提在于掌握内外部环境要素变动趋势,因此企业应根据前期战略路径执行的情况和反馈信息,重视环境扫描,强化战略审视,评估路径失效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适当的调整对策。环境扫描是指获取关于事件、趋势以及企业与环境关系的信息,确认那些将引发重新思考战略的环境趋势、问题、事件或信号的过程。同时应用因素评价法开展战略审视,即将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列出评价表,然后将战略路径实施之前与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表进行比较。如评价不变,则不必采取调整措施;如前后评价不同,则考虑调整或重新设计战略路径内容。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战略路径是企业起始于现状,面向未来目标,由特定时间的战略状态要素所构成的一条有向、不规则的开放式曲线段,是企业成长方式、战略方案和实施途径选择的集合。同时,为促进企业战略路径的有效实现,本文提出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路径状态控制和运用因素评价法进行路径内容控制。

作为战略研究的新视角,战略路径定义的提出和路径控制方法的应用仅仅是战略路径研究的表层。从长远来看,涉及到战略路径的分类、选择依据、路径优化,以及运用数学函数关系式建立特定时期路径状态之间的联系,这些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值得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摘要:本文在回顾国内战略路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中路径的相关知识,构建战略路径定义模式图。同时,提出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战略路径状态控制和运用因素评价法进行路径内容控制,以促进企业战略路径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战略,战略路径,路径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洪运,叶建木.能力刚性、动态环境与企业发展战略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4):123-125.

[2]余作平.论多元化企业战略演化的方向、路径及动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48-49.

[3]王翔,李东,项保华.基于战略地图和BSC的企业整合型战略控制系统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0-113.

[4]陈雪松,韩秀华.平衡计分卡和关键成功要素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与整合[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32-36.

[5]孙慧.不确定环境中的战略控制模型及运行条件[J].江苏商论,2007,(1):135-137.

发展战略路径 篇2

[关键词] 家族企业 知识论 制度经济学 发展路径

家族企业都是当今世界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出现问题最多,平均寿命最短的企业组织形式。既然家族企业是企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其成活壮大的比例极小,特别对中国的家族企业来说。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家族企业如何能够不断创新,持续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延长企业的寿命。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定义和特征,接着运用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及中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1.家族企业的定义

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对家族企业下的定义为:“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也有的学者认同美国学者唐纳利的定义,把家族企业界定为统一家族至少两代产生能与公司经营控制权的经济组织。潘必胜认为,当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庭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家族企业是一个或数个有紧密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产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合法传给后代的企业。

2.家族企业的特征

家族企业的特征,也即优势和劣势。其优势是:降低市场契约或企业契约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减少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成本。家族内部关系中的利他主义可以克服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巨大而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家族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家族企业的资源配置大部分是通过利他主义和有关的义务确定的,这在企业成立初期资金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作用尤其突出。其劣势是: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家族以外的人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产权的封闭型,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管理方面以人情和伦理代替制度规范,使企业管理制度扭曲;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战略决策。其特点:家族企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受中国宗族文化的影响很大,家族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家族企业优缺点的主要根源。

对于如何对家族企业治理取长补短,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多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要实现家族企业的产权社会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外部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完善等。应当说,这些研究触及了家族企业变革的实质,但对于家族企业必须转变的理论研究似嫌薄弱,下面本人力图运用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家族企业变革的内在原因。

二、“知识问题”是家族企业变革和社会化的本质因素

知识按传递方式可以分为可言传的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知识,可言传的知识可以靠语言记录来进行传递,不可言传知识需要学习者的亲身实践。新知识的获得产生于边际性适应和既有知识的变化,分为突变性的知识增长和适应性知识增长两类。个人要作出决策,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信息的收集需要成本,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过程。同时,信息收集的特殊之处在于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类信息的预期成本和效益。所以知识搜集成本必须被看作“沉淀成本”。信息的收集、新知识获取的成本是单个人或单个组织所无力承担的,因此人们才会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与他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分工和合作。

由知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族企业只依靠企业主或其家族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的封闭性是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打破这个瓶颈,家族企业只有使企业社会化,也即是股权的社会化和经营管理权的社会化、监督的社会化,这是家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外之所以有许多百年的家族企业,是与其企业的社会化,广泛吸收社会的知识、智慧、资金分不开的。因此,虽然国外家族企业和中国家族企业都称为家族企业,但其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中国的家族企业主要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的社会化还没有提上日程。欧美的家族企业一般只是掌握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中国的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完全由一个家族来掌控。所以欧美的家族企业家族的影响已十分淡化,事实上完成了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完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社会化。现代企业制度是各种契约和制度的集合,通过这些契约和制度,能够迅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收集,降低收集成本,这也是欧美家族企业常盛不衰的原因。中国家族企业受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外部法律制度、经理人制度、融资制度的不健全也阻碍了中国家族企业向更高形式的家族企业发展,阻碍了企业社会化的进程。因此,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代理成本的高昂和对经理人机会主义与败德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资源约束,始终不能改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封闭性。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已有知识,单纯依赖企业创始人和家族的有限知识,最终造成了企业发展停滞或迅速破产。

三、家族企业内在制度向外在制度的转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有限知识和有限理性是法治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样也是企业治理的基础。知识的有限性证明了理性的有限。制度是为减少信息收集和获取新知识的成本而固定下来的经验。制度可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原则,而外在制度则被定义为外在地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面强加于社会的规则。内在制度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外在制度则需要国家来制定。内在制度在构建社会交往,沟通自我中心的个人和实现社会整合上具有极其主要的意义。内在制度主要包括习惯、内化规则、习俗和礼貌、正式化内在规则四种类型。

家族企业的制度大多属于内在制度,是中国传统家族伦理观念的产物。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业缘、构成了企业的内在制度环境,这种内在制度是家族企业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主要制度,企业主要通过这种关系进行治理。这种家庭与企业合二而一的治理机制在家族企业产生和发展时期,能够发挥内在制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决策迅速、管理成本低廉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家庭存在的利他主义思想和追求家庭共同利益的结果。但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家族成员的利己主义抬头,容易发生利益摩擦。企业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化也因产权和经营权的封闭型而迟滞,无法引进外部智源和进行融资,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家族某些成员的利益容易发生冲突。

要解决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也即企业的外在制度。这是因为内在制度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内在制度往往含义模糊,弹性较大,不利于节省信息收集成本;企业主或家族成员根据内在制度管理企业,往往存在偏见和倾向性,不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合作的企业秩序;内在制度的执行往往缺乏强制措施,处理结果难以服众;内在制度不能强制企业成员做出可靠的契约承诺,使作为契约集的现代企业组织松散,缺乏竞争力;内在制度的执行和发挥左右往往依靠歧视和排外,区分内部人和外部人,排外性和小规模是内在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企业史表明,内在制度只能把企业推进到一定的规模,超出这个规模,外在制度也即现代企业制度就开始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制度和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过程相辅相成,使家族企业成为现代的、开放的、公正、公平的企业。当然,外在制度在家族企业占主导的前提条件是外部法律制度的完善,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建立。所以外在制度的真正实行还有待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小艾尔福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Y)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美)克林·盖尔西克等:《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经济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广西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路径探索 篇3

【关键词】广西高校 特色化 发展战略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24-03

高校特色培育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教育职能部门、教育学者、高校管理者等群体的关注。中国各地区的经济、资源、文化、教育水平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探讨高校特色的培育,也应在秉持国家对于特色办学一般指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合理定位。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广西,探讨广西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路径的构建,其实践意义有二:一是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在此背景下,广西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必须形成特色,方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含壮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3,在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探索地方高校的特色办学之路,不但可以促进广西的“人才兴桂”战略,也能为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高校发展带来借鉴与启示。

一、广西高校的发展状况概述

据广西教育厅网站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全区有高等学校76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2所(含8所大学、9所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等职业学校32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全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90.8万,比2012年增加5.6万人,增幅6.6%,其中研究生在校学生24905人,比2012年增加1360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65.6万人,比2012年增加2.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22.7万人,比2012年增加2.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5%,比2012年增加1个百分点。区内的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崇左、玉林、河池、百色、梧州、钦州、贺州等市,学校数量以南宁和桂林居多。

1.按照学校类型,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医药类、师范类、财经类、艺术类、民族类院校,分别是:(1)综合类院校:广西大学、钦州学院、河池学院、百色学院、梧州学院、贺州学院。(2)理工类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3)医药类院校: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4)师范类院校: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5)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6)艺术类院校:广西艺术学院。(7)民族类院校:广西民族大学。其中,有13所院校是近10年来升格、更名或合并组建的,见表1。

2.按照建设主体,广西的高校可分为各部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发改委和教育部重点扶持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市共建高校三种类型。其中,各部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有广西大学(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广西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广西艺术学院(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发改委、教育部重点扶持的高校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市共建高校有广西科技大学、钦州学院、梧州学院等。

3.按照学科门类,广西高校学科覆盖几种类型:在区内列为本科第一批录取的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医药类院校的学科以医学为主,其中实力较强院校的非医药学科较多(如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理工类、师范类院校的学科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艺术类院校的学科少、分布集中。在除军事学的12个学科门类中(本研究将广西高校界定为在广西境内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不含军事院校与独立学院),广西各高校暂无的学科门类分布情况见表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我国现行的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未设军事学学科门类。

二、广西高校特色化发展的特点

1.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目标立足原有优势,反映出各自特色。笔者从广西各大高校的网站主页了解到,广西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目标的确立上特色鲜明。例如,广西大学提出“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深入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广西医科大学提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向着以医学为特色优势,医学相关的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区域性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迈进”;广西民族大学提出“力争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办学目标;广西师范学院提出“把学校建设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多学科、教学型,具有区域性教师教育特色的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提出“把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品牌的切入点,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目标定位,确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大学的新的奋斗目标”;梧州学院提出“使学院成为广西与粤港澳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把学院办成一所适应梧州市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特色和优势鲜明、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实用性本科院校”。由此可见,广西各高校在办学思路的凝练上,既突出了高校职能的丰富内涵,又立足于学校的现有特色及区位优势,使办学目标体现出一定可行性和高度,具有时代精神,这是高校特色的反映。

2.初步形成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培育彰显竞争力之格局。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反映独占性、彰显特色的重要依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工作,这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规划和建设创造了有利空间。在此机遇下,广西许多高校因势利导,从学术梯队建设、人才培养路径、科研成果的辐射与扩散机制、教学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使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培育初见成效,表现在:已建设起一批在区内具有标杆作用的省级重点学科及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全区21所高校共培育了112个省级重点学科,这些学科分布在17所高校中,说明2/3强的高校已搭建起符合自身优势的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有利平台;与此同时,广西高校共拥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59个,在西部省区市中排名第四。广西区内省级重点学科分布图及西部11省区市高校特色专业数量分布图分别见图1和图2。

3.教学改革特色化方式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教学改革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它是基于真实的、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和学生相互激发,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近年来,广西高校通过教学改革的特色化探索,拓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教学改革模式有两类:(1)科教协同。本科生教育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学校的引导和激励下,教师运用相关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同时鼓励已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二、三年级学生根据各自研究兴趣形成小组,参与到不同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在此情境下开展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查找、实地调研(或开展实验)、数据分析、成果论证、论文撰写与发表等一系列活动,而各环节的分成绩之和将在学生期末总评成绩中占2/3以上比重,这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课程学习观,更加注重过程学习,使课程赋予教学主体更多的实践性、实用性及趣味性。(2)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在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创业通识课程,传授创业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与创业有关的经济课程,如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选修科目,帮助学生熟悉营销理念和企业管理知识;另外,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创建校外创业教育实习和孵化基地并无偿为创业学生提供所需基本设备,协助推介项目、申请相关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广西高校如何进一步凝聚优势、提炼特色

1.依托文化传承创新树特色。我国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要求是“文化育人”,要求高校把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把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如何促进上述要素的会通与融合,关系到高校第四大职能的有效履行;而广西每所高校在历史、地域、办学类型、学科分布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文化上也具有个性,怎样将个体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统一,教化学生,更影响到广西高校特色的构建。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四:一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本校的优秀文化相耦合,形成校本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二是倡导学习即生活,探索灵活生动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三是在技能教育中适时穿插德育内容如通过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开展道德思考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情怀。四是通过建筑物、雕像、宣传栏、榜样故事等载体丰富师生对学校文化内涵的理解。

2.进一步培育和建设重点学科,促进特色专业发展,提升高校竞争力。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是高校突出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奠基石。广西高校的学科专业发展虽已形成一定格局,但竞争力欠佳,公办普通高校中,仅有1所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截至2014年,广西高校仅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即广西大学的结构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冠名“学院”的高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数量占比仅为25%,4所高校没有省级重点学科;全国高校特色专业数量与西部发达的省市区相比偏少,与中东部高校更无可比性,分布同样也不平衡。这对于广西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十分不利。因此,对重点学科进行培育和建设,以学科促进专业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此项工作必须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头引领下推进。目前广西建设省级重点学科的做法是:各高校限额申报、教育厅组织遴选,从服务于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中遴选产生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对这些重点学科的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一次立项、分年度安排自治区财政资助建设经费、所在高校1∶1配套建设经费的模式,使多数重点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一批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

鉴于广西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在学科培育和建设工作上,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已经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的高校,应进一步根据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做好本校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为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打好基础。对于尚未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的高校,应根据优化布局的原则,围绕广西“14+10”产业发展要求,遴选出特别有能力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学科,分年度进行扶持建设,落实经费投入数量,搭建学科平台,使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扩大学科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凝聚起学科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仪器设备配置、国内外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做好基础储备。通过以上发展思路,最终构建起“国家、自治区、高校三级重点学科有机一体”的学科建设体系,最终带动特色专业建设。

3.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治理模式,凸显高校特色。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推动协同创新可有力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在“2011协同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打破分散封闭,加强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目前,广西许多高校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委托开发、战略联盟等模式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但合作各方在“自身属性、社会职能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又会导致双方在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因和目标上产生本质区别”,这会滋生机会主义行为。就高校而言,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合理配置高校、企业各自内部的研发资源、突破各子系统的内部障碍,理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显得相当重要。在实践中,除了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还需要各个高校依据客观条件,探索能够制衡相关利益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有效治理模式,而这正好是高校特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建平.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广西重点学科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2(3)

[2]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3]马卫华,等.基于资源整合视角的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演化路径与机理[J].科研管理,2011(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桂教科学[2011]11号)

【作者简介】梅 洁(1983-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发展战略路径 篇4

1 舟山海洋开发的路径演进过程

舟山具有优越的海洋开发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 “得海独厚, 得港独优, 得景独秀”,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舟山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是生存的、自发的初级开发。改革开放后, 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中舟山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开始重点突出、有步骤、分层次、宽领域的海洋开发进程。

1.1 “渔业为主”的生存型开发阶段 (1980年以前)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舟山最早的海洋开发是以近海捕捞渔业作为海洋开发的切入点、着力点, 利用局限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称, 由于附近海域自然环境优越, 饵料丰富, 给不同习性的鱼虾洄游、栖息、繁殖和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海域内盛产鱼、虾、贝及藻类等海水产品500多种。渔业一直是舟山的传统产业, 曾经是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渔业在舟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优势地位, 曾经一时海洋捕捞渔获量占全国海水鱼总量的1/10, 占浙江的50%以上, 渔业产值占舟山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全市人口中有1/4直接或间接依赖渔业生产及其产业链延伸 (图1) 。

数据来源:根据舟山年鉴资料整理[1].

1.2 “渔、港、景”差序格局开发阶段 (1980—2007年)

20世纪80年代初, 舟山地方政府提出“渔、港、景”海洋开发战略, 使舟山进入“渔、港、景”差序格局开发阶段。

1.2.1 海洋渔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充分发挥并达到稳定状态

改革开放后, 舟山在继续发挥渔业传统优势的基础上, 在水产品价格放开及捕捞技术更加先进的基础上, 水产品的捕获量不断攀升。并开始对渔业进行产业化改造, 使传统渔业向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转产转业, 不断探索渔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但随着海洋捕捞资源的衰退, 1999年海洋渔业产量达到133万t顶峰后, 目前每年保持在120万t左右。

1.2.2 开始初步利用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

舟山群岛由1 390余个岛屿组成, 港湾众多, 航道纵横, 水深浪平, 港口条件优越, 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 港域内可以建设的海岸线1 538 km, 其中水深大于10 m的岸线约有183 km, 水深大于20 m的约有83 km。舟山作为东南沿海的国防要塞, 港口建设主要服务于军事需要, 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民用港口进展缓慢且大规模开发起步较晚, 1987年4月才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 但此后发展迅速。1996年, 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 000万t, 进入全国沿海大港行列;1999年, 舟山港货物年吞吐量达到2 000万t, 成为全国沿海港口前十位;2003年, 在“以港兴市”战略指引下, 突破5 000万t, 实现港口开发质的飞跃;2007年, 舟山船舶修造业其产业规模首次超过水产加工业, 成为海洋开发第一大产业和海洋开发的“排头兵”。

1.2.3 旅游业开始复苏并快速发展

海洋旅游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 是海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的海洋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分布广泛、资源品位高, 有集海岛风光、海洋性气候和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突出优势, 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其中, 普陀山和嵊泗列岛两处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岱山岛和桃花岛 (普陀区) 两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定海城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还有1 000多个无人岛。舟山从1980年恢复普陀山佛教旅游开始, 并在实施“渔、港、景”开发战略中, 将海洋旅游业定位为促进舟山海洋开发的三大产业之一, 2004年以发展海洋旅游业作为舟山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事实上海洋旅游业现已经成为舟山海洋开发的重要产业支撑 (表1) 。

数据来源:根据1989-2007年舟山年鉴绘制[1].

1.3 “港、景、渔”差序发展阶段 (2007至今)

1.3.1 港口的多功能综合开发加速

从2003年开始, 浙江在“八八战略”中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舟山在浙江开发海洋大战略指引下, 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尤其是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力度。至2008年, 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1 048亿元, 增长18.9%, 海洋经济增加值326亿元, 增长17.5%,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6.4%, 比2007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实现工业总产值832.64亿元, 其中临港工业产值614.49亿元, 分别增长29.61%和42.9%。全市船舶工业造船能力突破500万载重吨, 年产值从2002的近10亿元增加到319.16亿元, 正成为全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水产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52亿元, 减少6.3%;石化工业开始实质性启动。港口物流增势迅猛, 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349座,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7座,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 862万t, 增长23.8%, 海运业运力达到292.76万载重吨, 比2007年增长17.0% (图2) [2]。

数据来源:根据1989—2008年舟山年鉴绘制[1].

1.3.2 海洋旅游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舟山市委、市政府确立“3×3”产业发展重点和作出“打造海洋旅游精品、建设海洋旅游强市”的战略决策, 舟山海洋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期。以业内数据统计来看, 2008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达1 516.48万人次, 旅游收入101.96亿元, 分别增长了16.2%和19.5%。

1.3.3 渔业稳步发展, 渔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

由于近岸和近海海域环境质量下降, 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签署及世界范围内的渔业资源衰退国内捕捞继续调减, 但海水养殖持续快速发展, 成为海洋渔业新的发展方向。远洋渔业进一步拓展, 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继续推进。海洋渔业加快转型, 从传统的以捕捞为主逐步向捕、养、加、销一体的现代渔业转变, 舟山已成为我国地级市中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2008年实现渔农业总产值97.86亿元, 增长10.6%。

总之, 现阶段舟山海洋开发进入了工业化加速阶段,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向高级化方向迈进, 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现代渔业等四大基地雏形形成。

2 舟山海洋开发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又称为路径依赖性, 它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还是“坏”)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海洋开发和利用本质上是海洋产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海洋开发的路径演进来看, 舟山的海洋开发存在下面的最初选择的不断自我强化的趋势即开发路径依赖。

2.1 海洋产业格局升级层次路径

舟山的产业结构演变是需求拉动和技术推进双重作用的结果, 也是从低级走向高级转型升级和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在1993年以前, 舟山的产业结构格局是“一、二、三”, 但以海洋捕捞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其总产值在GDP比重开始下降。从1993年开始, 舟山以渔业服务业、海岛旅游业、海景房产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勃兴, 产业结构变为“三、二、一”。表面上“三、二、一”产业结构呈现高级特征, 但是舟山没有经过工业化发展准备阶段且渔业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根据国家2006年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从原第三产业划归到第一产业) 。2001年在整个国家海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下, 即第二产业开始超越第三产业, 从2003年开始随着临港工业尤其是船舶修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舟山具有海洋特色的工业化开始急剧加速, 第二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 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格局, 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7年的11.0∶43.8∶45.2调整为10.0∶46.2∶43.8。自1993年来, 舟山三次产业结构一直是第三产业占主导位置的局面被第二产业所代替, 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 奠定了产业从初级向高级层次“三、二、一”转型的基础 (图3) 。

数据来源:根据舟山年鉴资料整理[1].

2.2 要素禀赋的开发方式路径:资料→资源→资产

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舟山走过了一条由简单到复杂, 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要素禀赋经过资料→资源→资产的路径。在过去舟山把海洋资源仅仅看做是生产资料:即自给自足式从事渔业生产, 用捕捞的渔获交换生活、生产资料, 满足生存需要;后来, 把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看做是一种天赐的公共资源, 由于公共资源使用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结果是掠夺性无限制的过度捕捞开发利用, 超过了近海海域承载量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底线, 造成了近海水产资源日益枯竭;而现在舟山基本跨越资源消耗型利用阶段, 把稀缺海洋资源看做是资产, 而资产具有的流动性和增殖性就凸显起来了。不但把海洋资源看作生产资料, 看做公共资源, 更是看做资产要素, 通过资源资产化, 如海域使用权、海岛岸线使用权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等方式, 获得财产性资产增值和稳定收入流, 使资源利用效率飞速提升, 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发展方式, 走上可持续发展、集约化利用之路。

2.3 产业开发的空间路径

舟山海洋开发从空间路径变化看, 在资源利用、社会分工及市场交易费用的约束下, 海洋产业经历了分散到聚拢再到集聚的过程。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传统渔业是传统农业的一部分, 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渔业生产在作业海域上分散布置, 所以传统渔业生产在空间上是高度分散的。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渐进性变革, 舟山的工业化开始在渔业深加工基础上起步, 并在舟山地方政府“小岛迁、大岛建”的推动下, 传统渔业人口开始向大岛、小城镇、城市中心区域聚拢。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下, 随之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的岸线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舟山海洋开发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 开始走向人口集聚、产业集约:城市化不断加速, 形成“一个主体区域、两个发展侧翼”的人口集聚空间结构;临港产业集聚, 形成“南生活、北生产”的生产空间布局, 如六横、沈家门、岱山船舶修造和岙山、册子岛石油存储、化工集聚区。

2006年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开始后, 两港开始在空间上打造“三大基地”:煤炭、矿石、石油和粮食等大宗战略物资的储备中转基地;适应能源、修造船、重化工、钢铁厂等发展的临港工业基地;适应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物流基地, 并将形成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运输的海进江中转体系。随着港口物流的加速发展, 舟山的产业空间集聚效应更加突出。

2.4 开发战略的差序格局路径

舟山海洋开发战略格局选择是在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政府积极干预选择的结果。改革开放前, 舟山海洋开发是以围绕着渔业形成捕捞、水产品简单加工为主的格局。改革开放后至2003年政府主导的开发战略的差序格局是“渔、港、景”;目前舟山的海洋开发是政府从发展战略上、发展思路上的转变, 它突出了“港”的重要位置, 它承接了日韩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但是舟山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 不仅是港口、深水海岸线, 还有近乎垄断的海洋旅游自然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及产业生命周期看, 舟山未来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以海洋旅游开发为主的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综合服务业, 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海洋开发、产业发展趋势和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舟山的未来发展战略差序格局应该是“景、港、渔”。

3 舟山海洋开发的战略展望

舟山是浙江海域面积最广、海洋资源最富集、海洋经济特色最明显、海洋开发潜力巨大的区域。舟山在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推进转型升级、建设“港航强省”等方面,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也是“海上浙江”建设的战略规划区。舟山特色就是海洋特色, 舟山的开发离不开海洋, 海洋是舟山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当前, 舟山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孕育了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跨越的拐点, 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而“战略”泛指全局性、重大性、决定性的谋划, 对于舟山的未来海洋开发这个涉及舟山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来说, 进行战略筹划和指导日益重要。

舟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以国际化、一体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 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 真正全面进入海陆一体化时代。

3.1 舟山未来的海洋开发战略

3.1.1 进行战略性原则调整

在新的发展阶段, 舟山“三大”战略定位已经确定, 那就是“形成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海上开放门户, 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 形成全国独特的群岛型港口宜居城市”。按照这个科学定位, 在有利于舟山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舟山的海洋开发应该进行下列战略原则调整。

(1) 参入国际分工、国际竞争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2) 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 增强海洋开发的整体竞争力;

(3)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引导、调控为辅;

(4) 利用连岛大桥开通的契机, 加速海陆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

(5) 争取海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立项, 带动和促进各方面的改革。

3.1.2 具体采取的战略步骤是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生产力布局

一般认为海洋产业结构发展和演变遵循这样的规律: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 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 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特征[3]。舟山现在正处在第二产业迅速成长时期, 舟山应该抓住机遇, 坚持海洋开发“二、三、一”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以“港、景、渔、油、涂、能、矿”为开发层次格局, 加快培育新兴主导海洋产业, 为将来的产业升级到更高阶段“三、二、一”格局夯实基础。

(1) 进一步发展港口物流, 把海洋装备制造业改造成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

(2) 发展海滨旅游业, 突出海洋宗教旅游、滨海旅游休闲、海洋美食特色;

(3) 提升传统海洋产业, 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4) 加快发展油气资源、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业, 提升核心竞争力;

(5) 利用好滩涂资源, 加快开发利用风能能源和海洋矿产资源。

3.1.3 保证战略实施的保健性措施

在管理学上有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 而舟山的海洋开发战略就是满足不同阶段的不同开发战略需求, 以顺应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双因素理论认为, 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 可以使人受到外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 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 双因素理论认为,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 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所谓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保健措施, 实质上是指对海洋开发战略实施以外的其他条件的要求。当然, 没有这些条件, 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但是, 即便这些条件十分优越, 也只能对工作起到保证和支持作用。

(1) 全面构筑人才高地和蓄水池, 为海洋开发培养、储备人才;

(2) 继续完善海洋开发的基础设施, 如交通、淡水、能源和土地资源等;

(3) 增强群众创业就业能力, 全面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全面推进创新海洋文化建设,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5) 不断推进与宁波、上海等地的海洋开发区域合作, 形成机制化的伙伴关系。

4 结束语

舟山的海洋开发战略应该是:着眼于21世纪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大格局, 遵守国家海洋区域规划, 按照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 立足于现有基础, 以高技术为支撑, 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 处理好与各类产业之间关系, 以龙头企业或集团带动中小企业, 完善本地海洋开发产业体系, 实现海洋开发的协调、持续、集约发展, 推动海洋开发实现现代化, 为舟山经济社会发展、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海洋开发作出较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冯淑仙.舟山年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9-2008.

[2]2008年舟山经济社会运行综述[EB/OL]. (2009-05-10) .http://www.gotozhoushan.com/2009/0510/108.ht ml. (2009-05-10) .

[3]于谨凯.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26.

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路径 篇5

发展文化产业的三条重要路径

区域文化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中日益显现出强劲性.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只有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品质来打造品牌文化产品,以宏阔的大视野、大角度来开发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走向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之路.许多地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作 者: 张潇扬   作者单位: 刊 名: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 “”(9) 分类号: G0 关键词: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路径 篇6

位于北京首钢二通厂核心区域的一栋破败建筑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涂有漫画的铁皮围墙。“这里原来是一个清理钢铁废渣的厂,现在要改建成动漫游戏城。”

据报道,首钢完成整体搬迁后,这里将发展新型低碳无烟产业——动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已经列入目前火热的北京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规划内容。

而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这些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后危机新宠

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关注!

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方向。

温家宝讲话后,新兴战略产业话题立刻变得火热起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密集酝酿相关政策,为新兴战略产业布局。

11月6日,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对媒体表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最快将在年底前或明年初出台。规划出台后,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的作用,将会超过四万亿元刺激计划。”

11月14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也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亦可视作对此的呼应。

此轮金融危机让新兴产业成为“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新宠,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美国为例,奥巴马上台之后,大力发展宽带、新能源等产业。

据透露,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新兴产业即将得到国家财政、信贷等多方面大力扶持。今年在投资领域大唱主角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将会转向新兴产业项目。

之前的2009年9月21日、22日,温家宝连续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阐述了以新能源、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为重点的产业规划。他特别强调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据了解,这些产业也是创投基金的关注的热点和方向。而一旦行业入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意味着能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引人注目的是,温家宝在11月3日的讲话中,还特别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以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这一讲话首次表明,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信息网络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并将之提升到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引擎”这样的高度。

被誉为中国经济政策“风向标”的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紧随其后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围绕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专项工程。201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点。有消息显示,有关部门正酝酿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预计最快将在2010年初出台。

“创新是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0年在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些技术领域的科技投入预计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表示。

布局低碳经济正当时

从第一次确定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至今已经过去30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不过,金融危机过后,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模式,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能源问题方面均具优势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首选,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将正式开启低碳经济时代。在资本市场上,低碳经济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的投资主题和关注热点,布局低碳经济正当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日前,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业内人士表示,低碳经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未来需要讨论的不是是否应该鼓励低碳经济,而是如何发展低碳經济的问题,低碳经济的内涵极其丰富。目前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如何降低其碳排放将是低碳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技术、核电、风电、电网技术、余热发点等工业节能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成本优势,有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据了解,目前交通工具主要是燃烧石油等石化燃料,消耗了我国绝大部分的石油,并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因而发展低碳汽车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必由之路。

长江证券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方面的技术基本与世界同步,甚至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混合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成为了我国汽车业发展的首选。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及利润主要在于动力电池组,重点关注涉及镍氢电池和锂电核心资源或核心技术产品的上市公司,如科力远、中炬高新、江苏国泰、西藏矿业、杉杉股份、中国宝安、佛塑股份和中信国安。

建筑节能方面,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5%。按照“十一五”规划,建筑行业要完成节能达1.01亿吨标准煤,建筑节能总面积达21.46亿平方米,而相较于政府的节能目标,目前来看实现难度较大,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至2008年底仅下降了8.5%,政府未来进一步完善节能政策仍具有较大的紧迫性。

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方面,国家早前已经进行了规划,相关个股也早已成为二级市场上的热点,像特变电工、金风科技、天威保变等都持续受到市场追捧。

长江证券的专家认为,智能电网是低碳经济中的核心。兴业证券也表示,按照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预计能创造近万亿元市场需求。

大投资机遇

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将综合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大力扶持新兴产业。财政扶持的重点是加大对于核心技术研发的投资;信贷则是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发改委将推动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大部分新兴产业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提出将从国家战略层面以系统的部署推动其迅猛发展,同时,新兴产业的各个行业也必将迎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新能源技术革命无疑是这次新兴产业浪潮中的重头戏。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是新能源发展重中之重。

电动汽车方面,奥巴马访华使双方启动中美电动汽车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此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这高于此前《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新能源汽车数量。

对于生物技术,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张泽工副主任曾表示,国家今年已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生物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温家宝着重提出“物联网”概念,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下一个战略高点。物联网产业链将包括以RFID 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传感和传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以3C 融合为代表的智能物体技术等多个方面。

新材料行业在中国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材料发展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新材料行业具体包括:电池材料行业、磁性材料行业、超硬难熔材料行业、化工新材料行业等。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有望成为下一个重要新兴产业。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张晓明副主任说,“我对受到政策支持的原创领域、与市场关系紧密的影视制作以及新媒体三大方面,加上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领域发展前景很看好。”

正如温家宝所言,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国务院参事石定寰也认为,培育新兴产业,最需要扶持的环节就是技术的研发环节。在加强研发投入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技术标准,,产品检验认证标准的及时更新出台。如果没有技术标准和产品检验标准的规范,则在大力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容易引发一哄而上的投资冲动。

此外,政府在引导方向和环境打造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说园区的建设、平台的打造以及专业建设方面,这些对于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金融危机也是契机之一。由于国外市场的萧条,很多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投入,同时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现在是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成果的最好时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1978年的1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中国进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2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2位。但在总量之外,我们却有更多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与发达国家相差约10个百分点。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2003年,中國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中国想要从总量优势逐步向质量优势转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和良性变化,就要从投入过大转变到要素效率的提高。除了要调整现有传统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要着眼未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

“十二五”偏爱

“1998年,我国在应对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培育了房地产和汽车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和汽车产业至今仍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现在需要我们发展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在前不久举行第三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说。据悉,“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启动,预计在年完成。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也是‘十二五’科技规划的战略议题。”科技部政策体制与改革司司长梅永红透露:“‘新兴战略性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家产业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所以将新兴战略性产业列入编制重点,是因为旧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房地产和汽车销售急剧降低,同时外需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幅萎缩,使得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只有6.1%,为十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过分依赖外需和汽车、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日趋难以持续。

2009年以来,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有116.8亿美元;涉案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贸易救济调查有17起。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近九成由G20成员发起。1至8月,G20成员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3起,同比增长27%,占中国同期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90%;涉案金额约100.53亿美元,占中国同期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总额的99.9%。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对此深有感触。“中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重围,贸易摩擦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加剧。一些国家不从自身寻找应对办法,而是对其他国家的进口产品实施限制措施,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激增,使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他说。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因为加工贸易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很快,而美元贬值使得中国外汇资产损失巨大。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2.272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约占70%左右。但是今年前7个月美元兑主要贸易伙伴的一揽子货币价值缩水13%。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念鲁对此也感到忧心忡忡,“如果我国不能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使用渠道和方式,改变(外汇)不断增长的局面和势头,必将影响我国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而且会带来直接的危害和风险。”

92亿基金护航

虽然创业板已经推出,但是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创投基金不一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退出,而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出售给PE或者其他公司,在三板市场挂牌交易,在海外市场上市等等,此外还有主板市场和深圳中小板等传统渠道。

除了在创业板募集资金之外,又有好消息传来。今后,中小企业可能会从新的渠道获取资金。一项总金额高达92亿的“创业投资基金”即将浮出水面。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公布了关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将联合地方政府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即创业投资企业)试点工作。

在稍早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确认,将把北京、上海、深圳、安徽、湖南、重庆和吉林七个省市作为试点,发行20只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9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七省市政府投入12亿,社会募集资金70亿。

这20只产业投资基金均为专业基金,由7省市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自行选取上报,而投向的正是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环保、生物工程等新兴战略产业。

“这项基金将完全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在国家引导的新兴产业中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该项基金的中央资金托管单位之一、盈富泰克常务副总经理刘维锦透露。

实际上,这并不是国家设立的第一只用于创业扶植的基金。

此项“创业投资基金”与以往基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资本构成集合中央政府资金、地方政府资金以及社会募集资金,金额格外庞大。

按照规定,每只基金规模原则上不少于2.5亿元,国家资金参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且不控股。地方政府参股资金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国家资金。社会募集资金比例应大于60%。

在社会募集资金领域,各类投资机构、大型企业、境外投资者及管理团队等都可参与。而该通知规定,对于投资初创期参股设立的天使基金,国家资金参股比例可适当放大。

另外一个特点是,该项“创业投资基金”不仅实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且将进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基金投资基金模式。”刘维锦说。

由国家出资的中央资金主要托管给两家投资公司——国投高科和盈富泰克。两家创投机构受中央政府委托行使投资人的角色,他们将此次中央资金投资到20个地方创投基金中,本身并不负责筛选项目。

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新兴行业设立专项的行业基金,同时选择行业知名且专业的创投公司对基金进行管理。

地方政府、中央资金的托管公司、社会募集基金之间会形成协议,设定出资比例、年限、退出机制等,而正常的运作则由专业的行业创投公司负责运营,负责寻找项目。

三方协议年份到期后,盈亏将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清算。对投资回报较高、产业推动效应明显的基金,国家还鼓励设立后续基金,支持滚动发展。而如果出现需要提前清算的情况,则由三方依法律规定按照章程的约定进行清算。

目前,这些基金都在筹备期。其中,国投高科负责上海、湖南和重庆的基金,盈富泰克负责北京、吉林、安徽和深圳。“预计年底将完成一批,明年第一季度将全部组建完成。”刘伟介绍。

据悉,作为第一批的试点,对未来试点规模扩大具有示范意义。待首批20个基金运作成熟后,政府有望在未来2-3年内发起设立200个基金,其中中央政府投入约100亿,地方政府则至少投入100亿,200个基金总募集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左右,届时将支持1万个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

其实,早在2007年,发改委和财政部就曾设立“国家创业风险投资”,以支持高技术中小企业发展。新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是否和它冲突?

目前,新设的“创业投资基金”由地方政府主导,不仅在融资方式上不同于“国家创业风险投资”的国家拨款形式,而且,地方政府各自有优势产业,项目申报不仅周期缩短,而且地方更有自主权,这样会和原来的“国家创业风险投资”形成互补的局面,有利于出现各行业各地方国家重点推广的新兴产业“全面开花”局面。

事实上,此类“政府与民间资本”的亲密接触,此前已有先河。

苏州市政府背景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设立的一只基金,资本额为10亿元人民币;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了一个10亿元创投引导基金;北京中关村设立的一个1.65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也成立了这种“基金的基金”,据国开行投资局副处长胡斌透露,已累计向本土创投机构提供了大约30亿人民币的创投基金,用于投资科技型的中小企业。

近年来,國外创投通过投资优秀的中国企业获得了巨大收益,民间资本对创业投资迸发出强烈兴趣,纷纷参与设立创投基金。而这次92亿规模的“创业投资基金”正是这一客观趋势下的产物。

地方政府急行

而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同时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本次创业投资基金正是由地方发起设立,在最积极的地方先行展开。

以上海为例,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在创投领域已经具有很强的优势。目前,上海共有各类创投机构228家,资本总量近400亿元,先后培育出携程网、分众传媒、微创医疗、思源电气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此次上海市政府提出申报5只基金,势在必得。

第一批试点的七个省市主要是从地方政府自行申报的方案中选出,而这又和各地的产业发展策略息息相关。

上海市政府对此表示了积极态度,将设立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业共五只创投基金,是设立基金最多的一个省市。

而这与2009年上海市明确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九个重点发展领域中的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业等5个领域吻合。

媒体报道,重庆市发改委高技术处胡军国处长说,目前重庆在申报两个基金——分别是电子信息行业和新能源行业。重庆市政府的参股资金接近20%,但目前尚在协议落实中。

吉林宣布,将出资1亿元参股设立生物产业和汽车电子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两只基金总规模均设定为10亿元,一期规模均为2.5亿元,其中国家出资5000万元,吉林省出资5000万元,再分别募集社会资本1.5亿元。

北京在新能源与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设立4只基金,有消息称其中一只为天使基金。

而让地方政府感兴趣的,也正式这个资金的运作模式。

“政府不是通过现金拨款,而是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国家资金的退出机制也可以很完善,可以通过三板、准三板、回购、产权交易等多种方式选择退出。这样的灵活方式很有吸引力。”胡军国表示。

“在国家实施新兴战略产业的背景下,安徽将借助各种科技力量谋求发展主动权。”这是安徽省发改委的一名官员,在不久前的“第九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

11月12日,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经过闪电谈判,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未来几年双方 将投入25亿元,在合肥市建设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和皖北电子产业基地。

另据了解,武汉市在温家宝召开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过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市政府就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性通过了15个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

“武汉方案”被认为是首个系统性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方案, 规划制定了包括集成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等15个新兴产业。一名知情人士表示,武汉此次推出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动作如此之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前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暗示。

与武汉有一比的还有湖南、浙江、重庆等。从这些省市发改委传出的消息看,虽然立项的名称各异,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节能、生物制药等产业,无一例外被纳为未来的发展之重。

“地方政府的积极与专注值得肯定,但在国家层面上,新兴产业尚无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说,要使新兴产业真正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国家的经济主导,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最怕的是声势浩大,而投入不足、项目准备也不足。”张永伟举例说。全国人大“技改和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组”10月28日公布,他们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对陕西、辽宁、湖北和上海这四省市的2009年中央政府投资中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专题调研,结果发现, 在9080亿中央政府重大公共投资中,仅有约2.2%,约200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面。

“不但投入比例低,更重要的是地方配套资金严重落后,使用分散、企业融资难、税收等优惠政策不落实等问题。”该调研组表示。

“国家支持新兴产业的舆论准备非常充分,但实质性的政策投入才刚刚开始。”张永伟说,特别是新能源、电动汽车、ICT、关键材料等领域,仅靠一两个企业或者民间资本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如果政府干预过度或者行为不当,新兴产业可能误入歧途;如果政府决策缺席,新兴产业将遭遇发展瓶颈。

李朴民指出,下一步对于新兴战略性产业,除了产业政策要加以引导外,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外,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需要做好创新体系的建设,努力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加快市场需求的培育,推进节能减排工程,节能惠民工程等建设。

同时,要建立好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原因是,“很多新兴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但是短期内收入预期不明确”。

因此,应该建立相关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银行在融资方面给以倾斜,并建立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篇7

1 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区域一体化是一项牵扯面广、影响深远、纵横交错、各种利益主体多方博弈的复杂系统工程, 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各方的利益关切, 以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借鉴广州的“广佛肇”、湖南的“长株潭”、广西的“柳来河”等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和做法, 建立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市长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和专责小组等多层面组织协商机制, 负责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探索建立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纽带, 开拓创新, 打破阻碍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区划壁垒, 按照平等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 研究建立有序、规范、高效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 从决策、协调、执行和考评四个层面建立体制机制, 推动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 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和推进地区协同发展。

2 以城市群建设为主线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6%, 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35%, 而近2.7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 却没有城镇户口, 也未能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如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救助、安居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 我国城市群普遍存在重形态建设、轻实质发展的问题, 多数城市群其实只是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要实现“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应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要求, 走集约、智能、低碳、节能、生态的新路, 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德国是世界上城镇化发展比较快、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其城市化的特点是“七个注重”, 即: 注重规划先行,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 注重特色产业支撑, 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注重环境保护, 注重人口社会融合。同时, 德国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 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德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 值得我国借鉴与思考。但是, 世界各国城镇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 皆是根据本国国情抉择的。

3 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由于区域核心城市汇集了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可见与不可见要素, 具有不可替代的集聚效应, 并会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多核心的人和生产要素高度密集的星云状结构的城市群。为发挥核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 实现人和物等各种要素的快速、低成本移动, 必须加大以核心城市为中枢城市的多层次交通路网建设。通信信息网络已成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等要素流通重要通道, 依托信息流实现区域互联, 加强区域通信信息网络建设, 已成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依托。同时, 能源联网布局、水资源共享监管已成为区域利益主体的主要关切, 一体化布局已成趋势和迫切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共建共享的原则, 统筹推进区域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协作配套、联网互通, 为强化区域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4 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发展

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 我国区域各城市之间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重构现象较为突出, 已成为阻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重新布局, 客观上要求区域各方要挖掘相对优势, 组织生产活动, 并参与到更广泛的产业间分工与合作的网络当中。区域产业一体化主要涉及三个层次内容:一是产业布局一体化 ( 水平分工) , 即通过一体化明确区域各市产业发展定位, 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产业发展态势, 要根据每个城市产业发展阶段、层次和比较优势来选择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 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 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 合理地加以引导, 实现产业结构的市场化分工与协作; 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 ( 垂直分工) , 即在上述一体化布局的基础,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在经济区域空间内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 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 促进形成若干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 依此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 要发挥核心城市高端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和中小城市劳动力资源富集、中小企业众多, 生产成本低等差异化优势, 构建区域产业网络, 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三是产业生存一体化, 即以构建区域绿色经济为主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形成区域产业共生体, 建立区域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如利用水泥窑消纳城市生活垃圾, 煤矸石发电或制作建筑材料, 工业余热余压利用, 工业园区能源梯级利用, 水源循环利用等。

5 培育区域共同市场推进要素整合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客观上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区域市场一体化。要实现区域利用最大化, 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 通过市场这个“无形之手”自发调节资源分配和商品供求, 就必须破除行政壁垒, 建立区域一体化、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规则, 确保区域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一体化市场自由流动, 逐步实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和需求实际, 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中枢作用, 统筹区域共同市场的网点布局及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商贸流通、产权交易、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资本、信用征信、旅游文化、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九大共同市场。

6 构建区域生态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空间框架和环境治理办法, 加强区域生态重要区域保护力度,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加大区域空气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域的治理工程建设, 依法保护区域大气环境和流域生态环境, 联防联控共治, 建设生态经济区。

7 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主要目的, 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 必须强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破除区域各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与制度障碍, 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注重各方利益关切和发展水平差异, 统一区域公共服务最低标准, 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内的无障碍流转, 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尽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无缝对接, 通过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 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逐步实现城市户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人民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必须注重顶层设计, 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 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市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纪宝安, 王再华.隐形的边界——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海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华侨政策[J].中国市场, 2010 (31) .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篇8

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商业银行可分三大类: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到2006年三季度末,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约42.08万亿元人民币,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凭借21.95万亿元, 同比增长14.6%, 占据了总资产的半壁江山。四大银行中工、中、建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农行也正在积极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三季度末总资产数量为6.64万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0.7%,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是15.8%。大家较为熟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 、南京银行、上海银行。截至2006年底, 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1, 033亿美元, 四年来平均资产增速为23%, 存贷款年均增长超过30%, 资产总额占国内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已有29家外资机构向国内21家中资银行战略性入股, 外资银行实际已控制整个银行业资产近10%, 并且仍将进一步提高比重。已经入驻国内市场的外资银行有花旗中国银行、汇丰中国银行、渣打中国银行、恒生银行、华侨银行、荷兰银行、欧力士银行、巴黎银行、美国运通银行、蒙特利尔银行、满地可银行、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 根据WTO协议, 2006年底, 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已经全面向外资开放。2007年3月起, 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办理全面的人民币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一) 不轻言混业经营。

一段时间以来, 提倡我国商业银行须向国际大牌商业银行学习, 积极组建“金融百货公司”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说搞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分散风险、降低经营成本, 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 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随便走多元化的道路。它首先要求企业本身有多元化的能力, 多元化的各项业务在该组织中能有效地融合, 形成对内部资源的共享, 提高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反, 如果各项业务在该组织中融不到一块, 虽把它们硬扯到一个屋檐下, 实质上还是分崩离析, 起不到任何优化资源的作用。这其实也是一个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多元化必须要求有利于组织核心力的增强, 否则, 它就是弱化了核心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所做的主要业务就是存贷款业务,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更受国家的行政干预, 并不是真正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各商业银行之间业务的同质化非常严重。相对于国外同行, 他们根本没有多少炫耀的资本, 除了是在本土市场拥有一个比较大的网络之外, 谈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盲目地提起多元化, 搞混业经营, 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就是国际的老牌银行, 在搞混业经营上栽了跟头的例子也为数不少。花旗银行自20世纪末成为全球金融超市的标杆之后, 一度成为几乎所有银行和投行的学习对象。包括美林、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大投行们纷纷效仿花旗走向金融超市行列。可是, 好景不长, 2005年, 号称花旗集团最得力的赚钱机器、花旗全球消费者集团董事长兼CEO马乔里·马格纳这位56岁的女强人离职。花旗将名下几乎全部的国际保险业务以115亿美元出售给大都会人寿保险, 以化解成本及管理上的压力。2006年开始, 又有投资者要求花旗分拆资产管理业务。摩根士丹利也因为搞混业经营导致公司业绩下滑, 股东强烈要求摩根士丹利将除了核心投资银行业务之外的业务全部转让出去, 结果摩根士丹利不得不替换了公司CEO, 最终同意在不影响业绩的情况下出售公司的信用卡业务。由此可见, 中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混业”条件。事实上, 在美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银行中, 专业化银行的总资产回报率平均比综合性银行还要高出0.8个百分点, 净资产回报率高3.4个百分点。

(二) 重视零售业务。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严重滞后。从零售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来看, 普遍处于10%左右, 尽管较前些年有所提高, 但相对于国外商业银行则是非常低的水平。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 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 美洲银行占比为41%。英国大型银行每年从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身上获得的利润也高达50亿英镑。这并不是说我国银行零售市场需求非常狭小, 反倒是我国银行本身长期以来未给予重视。国内居民储蓄早已突破10万亿之多, 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上升到60%多, 他们非常需要有专业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服务。而国内银行长期处于高利差 (大都是西方国家利差的10倍, 但随着金融改革的继续推进这种高利差时代将慢慢成为历史) 的引导下, 自然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存贷款业务上。目前, 国内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机构主要是专门的理财公司和外资银行, 国内商业银行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所占比例很小。他们所提供的个人理财产品也比较单一, 且以代理业务为主, 收益率也较低。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从战略上考虑积极发展零售业务。短短几年时间, 我国股市总市值就突破了全年GDP, 债券、期货、外汇等市场也有了很大发展。资本市场越是发达, 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就越大, 在资本需求上对银行的依赖性就越小。同时, 居民的投资途径也越多, 他们手中的资产将有很大部分从银行转向资本市场, 这也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储源。长期来依靠高利差收入过活的国内银行, 将从存贷业务和储源方面受到严重打击。

(三) 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这是管理学或者市场营销学上的一句训辞, 目前也是大多企业对外宣传的口头禅。可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 对我国银行业来说也不例外。他们也常说“诚信至上, 客户之上”, 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我们到银行去会经常碰到窗口摆上一个精致的公示牌, 上面写道“机器故障, 暂停服务”之类的语句, 在中小城市的网点尤为普遍。偶尔一两次, 情有可原, 次数多了再说“以客户为中心”就让人觉得有种怪味。还有银行本身也有规定, 在窗口办理的某项业务不得超过几分钟, 而事实上所经历的时间要远远超过, 至于在大厅里排上半个小时的队更是时下热议的一个问题。收费也是一个不容商量的问题, 银行定价客户只能被动接受。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历年的老问题, 有些是新近的问题, 只是由于最近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 使它们更加彰显罢了。同时也让国内银行见识了怎么样才是真的把客户放在心上, 如果还不引起警醒, 客户只有重新选择, 这在上海、广州等有外资网点的地方已经表现出来。要做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 国内商业银行 (特别是国有四大银行) 必须以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设计业务流程。历史上我国银行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自己是上帝, 随着商业银行主体的多元化,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情形应该发生逆转了。要向国际现代化银行学习, 凡是跟客户无直接关联的操作都要划做后台处理, 前台只为客户提供简洁高效的人性化服务。要做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 必须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尤其是业务创新能力。这对中小股份制银行来说, 显得更为重要, 它们没有资金上的优势, 在四大国有银行改制后, 体制上的优势也逐渐消失。目光必须紧盯不同客户群体, 针对具体需要, 开发出独具个性的产品。

(四) 关注中小企业和农村市场。

关注中小企业和农村市场是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也是中小企业和农村现实情况及发展趋势所决定的。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 200万户, 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利税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 中小企业还提供了85%的城镇就业机会和75%以上的GDP。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 中小企业短期贷款缺口大, 长期贷款更无着落。81%的中小企业认为, 一年内流动资金部分或者全部不能满足需要, 60.5%的中小企业没有1~3年中长期贷款。农村市场也蕴涵着相当潜力, 中国农村拥有9亿农民, 农民收入正在迅速增加,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每年汇往农村的资金非常庞大;中国农业以及与农业关联的产业正在崛起;中国县域以及乡镇工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的迸发期;随着交通瓶颈问题的彻底解决, 沿海一些产业正在向西部以及农村转移。这些都给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给农村金融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提供了拓展空间, 是商业性金融业务的发展潜力和盈利点。几年来,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解决“三农”问题,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以获得国家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可惜的是, 我国银行业一直认为中小企业和农村是风险大、收益低的区域, 都不愿意在这方面作出实质性的投入, 都没能从发展战略上来考虑问题。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的作为倒可以为我们提个醒, 2007年8月份,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宣称, 已获中国银监会批准, 筹建成立“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公司”, 为当地提供金融服务, 汇丰也因此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农村地区的外资银行。

(五) 人才机制要创新。

人才机制要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四大银行, 由于长期的非市场化运作导致了在人员的招聘、培训、选拔、激励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当前竞争的需要。人才争夺本来在国内银行之间就存在, 外资银行的加入更加强化了这种争夺。除了与我国商业银行争资金、争客户、争市场外, 更重要的是争人才。他们进入国内市场, 本土化是必然选择。汇丰银行的口号 “环球金融, 地方智慧”, 充分体现了它的本地特点。在中国内地, 汇丰本地人才已占95%, 只有5%来自海外。香港恒生银行2007年底内地员工数目将增加至1, 000名以上, 到2010年底将超过2, 000名。渣打银行计划在2008年之前, 在内地网点将拓展至20家, 用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也将从目前的800人迅速增加到1, 600人至2, 000人。恒生银行计划未来3年内将内地的业务网点由13个增加至30个。我国香港东亚银行也将在原有数百名员工的基础上增加50%人手。基于紧迫的人才需求, 外资方不可避免地要把目光放在国内股份制银行和四大银行身上。而四大银行原本在用人方面就存在着员工知识老化、隐性的知识与能力断层、人事管理行政化、选拔任用透明度差、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高素质人才外流等问题。

摘要: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 一个稳定、有序、高效的金融市场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繁荣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商业银行又是金融市场的核心, 所以, 商业银行发展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全局。我国商业银行有着如此重要地位并承担如此重大责任, 在面对“狼”参与竞争的同时, 该如何积极应对呢?本文将从我国金融市场目前的基本状况出发,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作出粗浅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报.http://www.snweb.com

[2].中国证券报.http://www.cs.com.cn/csnews

自有品牌的发展路径 篇9

自有品牌源自欧洲,在欧洲自己有品牌零售企业占到40%至50%,而中国,只占到10%。

中国的企业会转型到自有品牌之路,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要掌握定价权,因为做自有品牌才能掌控毛利和定价;第二是实现差异化,我卖场里的产品,我零售渠道里的产品,只有到我线上线下买得到;第三个是大数据,很多消费者线上的评价,可以直接反馈给企业和员工。假设在我的卖场里,我卖的不是自有品牌而是合作品牌,这些数据对我的意义不那么大,如果我们自己做自有品牌,从顾客手中获得的大数据,才会对未来的研发产生作用。

关于自有品牌我们认为有五大发展路径。第一步从低价切入,绝大多数企业自有品牌是从低价切入。第二步关注品质,我不建议一个企业光切入低价而不关注品质,特别是食品关系民生,很多企业发展自有品牌,觉得投入很大,所以从低价切入只考虑成本,而把品质忽略。第三步则是发展单一品牌,以迪卡侬举例,创立20年以后发展自有品牌,当时卖场所有的品牌都是迪卡侬牌,单一零售品牌发展以后再细分自有品牌,比如说按照不同的运动划分品牌。最后一个是很难发展的方向,但是国际上的巨头都在做,就是如何优化自有品牌品类数量。美国的好士多,他们的细分品牌细化以后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所以从低价、品质、单一、细分到最后的优化品类,是中国的未来零售企业可以走的路径。

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 篇10

1 农村电影走过的历史

全国各地一样,农村电影放映都经历了发展、低谷、回暖三个阶段。

1986年,浙江常山县电影公司下辖有人民电影院、芳村电影院、辉埠35mm电影队以及各村镇的76个电影放映队。1988年,电影公司实行经理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当年年底,国办电影队实现了座机化。紧接着在次年,达到了光源氙灯化,放映自动化,厅内冷气化,座位软座化的“四化”要求。与此同时,农村电影队开始“三过渡”,即由8.75mm放映机向16mm放映机过渡,露天放映向室内放映过渡,包场放映向售票放映过渡。1987-1991年,放映电影场次逐年增加,放映场次最高的达到19 652场,观众人次841.97万人次。

1995年开始,随着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农村电影已不再是人们的重要的需求项目,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连年下降。常山县芳村电影院经拍卖转为个人经营。1997年,常山县辉埠镇的35mm电影队被撤销。农村电影队在农村电影市场的作用逐步淡化。2003年9月,常山县县城人民电影院因旧城改造拆除,从2004年开始电影发行放映续就在县影剧院运行。

2008年起,常山县人民影剧院承担起全县城镇和农村电影放映的任务。2009年,常山影剧院认真落实“2131”工程,为农村电影放映队配备了3台0.8K的数字放映设备,随后逐年增加放映设备。使农村电影市场逐步回暖。现共有15支电影队,承担起每年在全县300余个行政村放映3 000余场电影,填补农村边缘山区多年没放电影空白。

2 农村电影繁荣发展

农村电影市场的回暖,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2004年,中宣部和文化部实施了“2131”工程,把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来抓。2014年继续细化此工程,搭建GPS/GPRS平台,规范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将农民喜爱的文化成果切实送到家门口。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群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山县高度重视和强力扶植,常山县政府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政府工程”强势推出,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领导小组,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财政局等重要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农村电影一系列核心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从上到下,农村电影层层有专门机构主管。县人民影剧院承担起放映技术等系列业务工作,实行考核。启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后,常山县又出台政策、制定活动总体方案和措施、市场规范和监管、指导计划场次、补贴标准到具体的影片投放、放映人员的招聘、放映人员GPS技术培训等,政府每年都要出台完善各类文件。其种类齐全实属罕见。

农村电影放映资金实现省县财政补助,放映队实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是农村电影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电影市场整体步入了市场运作轨道,打破传统单一的放映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放映,以保持农村电影放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诚信放映服务于农民,是农村电影繁荣发展的关键抓手。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形成城乡结合、立体覆盖、影响广泛、群众欢迎的数字电影院线网络,促成以“公益电影养公益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 农村电影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与针对措施

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企业化的经营和市场化运作,诚信放映服务为农村电影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农村发展不平衡,放映实体的分布不均匀;农村电影市场文化整合力不足;民间力量对农村电影市场的投入的力度不够;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善管理和营销;行政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村电影影片节目不够丰富,优秀的影片不多,适合农村放映的电影更少;农民观众电影消费观念亟待培育。针对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让每个学生找到发展路径 篇11

事迹简介

中考录取线400分出头,学生无心向学,前途渺茫,这就是王景艺接任校长时盐港中学的情况,而在近期的术科联考中,盐港中学却交出了深圳第一的成绩单。王校长带领下的盐港中学,最大的特色便是综合化高中,即集普高、职高于一体,学生可以合理流动、多元选择。“让每一个学生能自信,能成功,让每一个学生能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这就是王景艺的教育理念。为此,他在全校推广成功教育,并充分发挥学校的术科特长,推动个性化教学。“成绩好一点的学生读普高,差一点的读职高,而且可以流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王校长说,“我们不能选择学生,但能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

自我评价

善于煽动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能够充分挖掘师生的潜能,达到高效的教育,实现学生的发展。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高度责任,平等之中的师生共同发展。

老师说

语文老师陈梦心:“王校长深得学校师生爱戴。在我眼里,王校长有非常美丽的教育情怀,这两年在不断地创造辉煌。在教师的成长中,王校长也给了我们很多指导。他对学生很关心,以前有个学生因家庭困难找我帮忙,我把情况跟校长反映,校长二话不说就给免了学费。”

同学说

论“广播+”的发展路径 篇12

1当今时代广播的比较优势

1.1解脱双眼

俗话说,听广播看电视,广播是用耳朵来接收内容。看起来广播似乎单调了一些,不同于多媒体音视频内容可以带给人更大的视听享受,但是也因为广播这个特点,使得广播具有一个其他媒体没有的比较优势——解脱双眼。在受众接收广播内容的同时,双眼可以不在收音机或者终端上。解脱了双眼,受众就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化妆、炒股、游戏等。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车内听广播。在客厅,电视为王。在车内,广播为王。在书房,网络为王。在卧室,移动终端为王。解脱了双眼,也为广播带来了新的生机,车联网时代,广播也许不会胜出,但是音频产,品一定会胜出。广播人积极转型,完成“广播+”计划,还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自己的位置。

1.2解脱双手

相对来说,广播也能解脱用户的双手,未来用语音控制广播播出终端将成为标配,就像智能手机的语音命令系统,广播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控制自己的广播内容。广播不像电视、报纸、网络、终端设备那样,必须通过双手进行大规模操作,广播没有遥控器,释放的双手可以开车、可以洗澡、可以健身,可以在很多场景放大广播的比较优势。

1.3最佳高效智能交互

互动性好一直是广播媒介的优势之一。在当今时代,广播的交互性已经成为广播的比较优势,广播是最迅捷的交互媒介,在广播节目直播过程中,各类平台都在为广播人与受众之间的智能交互提供服务。从书信、电话、BP机、短信平台、微博、微信到现在的各类APP,广播媒介的互动方式和规模发生着巨大变化。几年前,想知道新闻主播的模样还是一件相对繁琐的事,而现在只要发送一个关键词,就立刻可以在微信中收到主播的电子版照片。节目单、联系方式、优惠信息、服务信息都是同理,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这一切都是不敢想象的。我们现在所感受的广播智能交互模式,是广播人梦寐以求的多媒体终端呈现,受众虽然只听见广播人的声音,但是通过互动,可以收到广播人的多媒体产品,这种体验也是独特的、有趣的、有助于大数据分析的。

1.4语音控制

一部分音频APP已经实现语音控制音频内容,说出“音乐”、“评书”、“故事”等语音命令,程序就会自动找到相应节目并进行播放,这种智能语音控制模式未来会在车联网时代广泛普及,而且在不断拓展它的功能属性,像苹果的Siri不断进化升级。

1.5直播、迅捷、地域性

现代广播做到了新闻资讯、广播服务、音频内容的真正直播,广播直播的迅捷和效率是其他媒介很难超越的。当然,在某些方面,互联网已经明显超越了广播,但是在内容的直播上,广播的优势是明显的,真实直播的优势在于及时性和参与感,可以让受众觉得广播在为自己而存在。

1.6伴随性

晨练的时候、开车的时候、洗澡的时候、做饭的时候、健身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广播作为伴随媒介。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再听收音机,改用手机,睡前和起床之后的伴随媒介已经变成了手机终端。但是,伴随性是广播内容的比较优势,如果谁不errestrial Digital Televisio想主观寻找媒介内容,那么打开广播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在陪伴类的传媒产品中,广播音频产品一直是第一名。

1.7便于受众大数据分析

“互联网+”和大数据是这个时代赋予人类新的生产力,通过大数据,可以找到用户最需要的内容,这将降低传媒人传输内容的成本。当我们在电商网站浏览了鞋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就会接连被各种鞋子的信息轰炸,很有可能购买其中的商品,这就是我们的行为数据经过分析后,被电商发现,并针对该行为进行的精准商品投放。而广播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自有音频APP得到的大数据,将用户的收听行为进行分析,哪个时段的节目最受欢迎,这档节目的听众构成是什么样的,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个人进行个性化节目推送。受众最喜欢的节目类型一目了然,而厌恶的节目类型不会出现在选择菜单中。

1.8媒介发布、接收成本最低

收音机目前的平均售价为50元,好一点的100元,使用寿命超过5年。如果用手机或者其他终端听广播只需要计算网络成本,相比较来说,广播媒介的接收成本最低。从媒介内容发布角度来说,电视、报纸、网络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人力成本不断攀升,而广播媒介是集约型产业结构,人力成本和人力资源控制得相对较好。音频产品成本低、效益较好,受众接收媒介产品门槛低,效果好。

1.9互联网助力广播效果较明显

自从有了互联网,广播人的互动模式、新闻编辑模式、评论模式、线下活动模式全都变了,甚至最为复杂的资金支付环节和商品核销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轻易完成。很难想象,还有什么领域是广播人不能涉及的,而同理,这些也在其他媒体的工作环节中逐步改变。但广播媒体更加易于走进互联网和终端,消耗流量比较低,而且和先进技术的融合程度也比较好,所以互联网与广播融合是现代广播的标准配置。

2“互联网+”时代为广播媒体带来的改变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对经济社会的创新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他希望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

2.1“互联网+”的特征

(1)跨界融合

“+”就是跨界、变革、开放、重塑融合。敢于跨界,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不一而足。

(2)创新驱动

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发挥创新的力量。

(3)重塑结构

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

(4)尊重人性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力量的强大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等。

(5)开放生态

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市场驱动,让创业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6)连接一切

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相差是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2.2“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的特点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广播与互联网融合后,具有以下特点。

(1)便于定制服务

广播人利用互联网工具,已经完成直播、点播、约播、下载等多项功能,实现了受众的定制内容服务。

(2)提高互动效率,降低互动成本

有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APP后台,广播的互动从单纯的语音和文字,变成了图片和视频,从以往的电话费、短信费,变成现在的几乎免费。现代广播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提高了互动效率,降低了互动成本。

(3)为广播人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受众的基础设施

在“互联网+”时代,广播为受众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接收设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手机、i Pad、电视机、电脑、车联网……只要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设备都可以轻松找到喜欢的广播节目。广播传播的产品不仅仅是音频内容,而且升级为多媒体内容,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传播门槛和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4)广播的媒介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互联网+”让广播更加迅速,内容更加丰富,以往广播只有声音,现在广播可以在受众的接收终端里以各种方式呈现音频产品,传输的新闻也可以是视频。广播作为伴随性媒体,以往要带着收音机去晨练,现在可以带着手机去了。新时代,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也给了广播人更多的机会。

(5)更好的媒介内容质量

以往广播电台都是通过中波和调频发射机发射声波信号,受众用收音机接收,音质和收听效果受到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收听体验相当有限。在互联网时代,用任何一款音频APP,或者微信公众平台,都可以听到没有杂音的音频产品,不受外界干扰,只要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享受到广播乐趣。

3“广播+”的发展路径和意义

“互联网+”为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把握机会,应对挑战,是广播人的使命担当。笔者认为,应顺应趋势,发展“广播+”。

3.1“广播+”的概念

各行业与广播媒体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衍生出的新型媒体服务业态,为受众提供全新的服务,是广播媒介的新形态。它代表一种新的广播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广播”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广播”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广播”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3.2“广播+”的目的

“广播+”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级概念。“广播+”要解决的是倒逼传统广播转型升级的问题。全行业升级的主要目的是为广播媒体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从这个角度,“广播+”最终“+”的是广播服务和广播内容。

3.3“广播+”的发展路径

之所以要谈“广播+”,是因为广播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转型的阶段,类似BP和手机交接的阶段。人类依然需要通讯和联系,可是BP机是单向的,errestrial Digital Television而手机是双向的。现在衍生出的新型广播节目,已经开始向“广播+”进军。

(1)广播的内容产品呈现方式

技术的进步让广播产品变成了“广播+”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播人的认同。一切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完成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是很难生存的,因为线上就可以把服务完成,门店和其他成本足以拖垮任何一家实体店,无法与互联网融合紧密的对手竞争。作为内容的生产者,用户讨厌什么,我们就要消灭什么。受众讨厌什么呢?当然是广告、类似节目、不能随意选取精华的片段。这一切,互联网帮助传媒人消灭了厌恶。

广播人要实现“广播+”,首先要把传媒产品数字化、类型化、云端化。让用户可以避开讨厌的广告,自由选择传媒内容的任意片段,按照用户行为的大数据,给他们想要的、最重要的。广播的产品一定是海量的,即内容的“无限”,当用户搜索“评书”时,不能只出现三段可供选择的产品。

(2)会员化管理,大数据分析

广播要实现“广播+”,必须知道听众是谁?因此,要研究用户使用产品所产生的数据。我们在登录购物网站的时候,浏览了手提包,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登录购物网站,就会依旧弹出手提包广告,这就是综合了用户的行为数据,为用户量身定制产品。广播也同样,用户可以定制、点播,不能够定制的传媒产品,都是传统媒体产品,互联网时代下的传媒产品,一定可以定制,并且可轻易走进终端,轻松完成智能交互等。所以对受众进行会员化管理,对受众进行大数据分析,是广播媒介实现“广播+”的第二条路径。

(3)搭建广播服务平台

最后,广播转型升级为“广播+”,要搭建广播服务平台,构建全新的广播生态圈。“广播+”要解决的,是广播媒介的生存问题和广播服务受众的维度问题。以往广播人服务受众的平台仅限于电波。在互联网时代,“广播+”会衍生出许多新兴广播服务平台,为未来的“云广播”打下基础。越来越多的广播人开始在蜻蜓FM、喜马拉雅FM上开设自己的播客平台。广播节目和互联网产品融合得越来越紧密,并提供了全新的服务内容。“广播+”即将迎来“车联网”、“云广播”、“大数据”等技术升级,为广播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机遇。

4结束语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模式已经渐渐清晰,广播人应顺势而为,放大广播媒体的优势,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积极打造全新广播媒介生态圈,为广播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摘要:“互联网+”是当今的热词,似乎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和“互联网+”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本文从发展思路、理论、路径等几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归纳总结了广播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努力与追求。为广播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不断探索广播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可参考、有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广播+”,“互联网+”,云广播,会员制广播,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肖晓春.留客王:会员制营销.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

[2]谢晓萍.微信思维.羊城晚报出版社,2014.

[3]腾讯科技频道.跨界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杨溟.媒介融合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李从军.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人民出版社,2014.

上一篇:枯草芽孢杆菌制剂下一篇:小学饮食营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