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2024-05-18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共10篇)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篇1

1 国企改革的理论分析

奥尔森假定, 一个集团组织起来, 主要是为了保护“公共物品”, 即集体性收益或适用于所有相关人员的不可分割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理性的个人存在搭便车现象。“大锅饭”是国企普变存在的弊端, 近期国企改革的呼声高涨, 因为传统上国企就是国家的企业, 所有的资产都是国家的, 作为国家的子民在国企里享受也是应该的。按奥尔森的说法就是, 所有成员都坚持要平均的从集团的成功中获益。存在“大锅饭”思维的员工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理论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所以从理论上说国企必须要改掉这种不良局面, 革新管理方式。

2 调研分析

事实证明, 真理都是简单的, 国企突出的问题是有良好进入机制而没有健全的退出机制, 传统中的退休制几乎失灵。致使国企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职能, 成为“养老”的天堂, 从实际上也需要改革。

3 国企改革的对策分析

奥尔森同样认为有能力实现集体目标的组织通常能够存在, 是因为它能够控制“有选择性的激励”这些激励由私人物品和利益组成。有选择的激励在中国国企改革中就是把国企混合化, 实行承包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早在1978 年12 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大队的“包干合同”开启了承包责任制的模式, 凤阳县的最先致富也诠释了有选择的激励是最有效的。

3.1 实行混合所有制

在长期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指导下, 我国发展了大量的国有企业, 国企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本身并没有错,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其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在同一经济组织中, 不同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它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终于难以为继的时候开始展露头角并发挥作用的, 萨缪尔森也表示, “看不见的手”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见解, 但是完全市场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

混合所有制优势一, 嫁接!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 选择混合所有是其自身利弊决定的。国企以国家利益为重, 优势体现在产权是国家, 从社会整体出发, 但从奥尔森这里可以知道, 大锅里的“饭”人人想吃, 但“做饭”的时候没了奉献精神, 消极怠工, 搭便车现象难以避免。私有制能极大激发市场活力, 也能发挥资本逐利的天性, 但是也会出现不择手段、不顾大局、不负责任的局面与我国追求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宗旨不相符。混合所有能突破国企公有和私有的局限, 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能确保国家的管控。

混合所有优势二, 转型升级!传统国企都是国家出资, 调查显示大比例的国企负债居高不下, 以钢铁行业为例2015—2016 这一年之内, 亏损不计其数, 混合所有而引进, 盘活了市场资金, 带动了新项目新产业, 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实现了“臃肿”的国企向“精巧”的现代化企业转型。

混合所有优势三, 符合理性!社会中有投资者、知识、管理和劳动, 一个文明的国家, 应该是以投资者阶层为中流砥柱, 因为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审美更接近理性。

3.2 实行有序的退出机制

真理都是简单的!国企中的“搭便车”已屡见不鲜, 根据图表显示, 国企承担太多社会职能, 俨然成了类似公务员的“铁饭碗”不求无功, 但求无错。只要不犯错就可以养老, 实际上, 出现点错误也没事, 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就不会被开除, 就是因为退出机制的设计、考核力度微乎其微才导致国企今天的“虚胖”即大而不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 企业里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 已成为常识。加快健全完善有序退出机制是消弱国企社会职能, 快速与市场接轨的, 改善集体行动困境尴尬局面的前提。

4 总结

更进一步说, 奥尔森对集团行为的分析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集团组织的要害。他揭示了集团分利性与国企兴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企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奥尔森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与我国国企现状的结合, 从理论上提到国企出现今天的一系列情况是合理的就像一句哲学说的, 存在即合理。通过调查分析转型期的中国采取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和实行有序的退出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弊端, 从而实现良性发展。

关键词:集体行动理论,国企,混合所有制,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光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J].教学与研究, 2006 (01) .

[2]陈小洪.国有企业改制:问题与建议[J].中国金融, 2005 (18) .

[3]李小瑞.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主要观点综述[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3) .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机制建设 篇2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机制建设取向

效率取向。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遵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发展的普遍规律,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一方面,剥离国有企业所承担本应由政府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能;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能,通过有效的监管体系和考核办法,引导国有企业经营者以提高資本收益为核心,做大国有资本,做强国有企业,进而带动和提升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在行业发展的地位。

公平取向。公平是一种人道,公平是人类第一美德,公平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公平是制度正义的灵魂。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坚持公平原则,建设经济制度公平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就要求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要着力改善为非国有企业的服务,使之与国有企业能够平等得到政府的扶持与服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框架应确认各类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雇员、客户等)的合法权益。如果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都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透明取向。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企业经营进行市场监督的典型特征,是投资人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信息披露也是影响企业行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在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和可靠的信息审计,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当前体制约束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市场化的、公开透明的监督、评估机制能够促使管理层和员工在工作中尽心尽职,是保障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途径,有助于在尊重员工利益的基础上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国家作为所有者得到更多的剩余收入。

可持续取向。国企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拥有企业资源的投票权、支配权和决策权,他们是否会积极运用本身的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创造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是否良性发展的可持续状况。因此,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合理配置问题。必须以适当的形式(如相对较高水平的、与业绩挂钩的奖金;认股权,等等)给予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以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同时,加大对经营结果的监控、考察和评估,促使这些事实上拥有投票权的人员对投票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风险金等方式),抑制“廉价投票权”的广泛存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侵蚀,缩小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错位。只有坚持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才能有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保证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可持续发展能力,防止出现为追求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

风险控制体系非替代性取向。要客观看待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效果。应当承认,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为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奠定制度框架,但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能否真正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还取决于控股的国有产权的主体虚置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部人控制、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政府干预、经理层的选择和监控等方面问题的解决。要防止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用夸大的倾向,那种认为“一混就灵”、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企业就会自动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不能因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替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核心机制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以公司股权的多元化推进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权力制衡机制。

要以清晰的产权界定为基础。只有明确了所有者,明确了清晰的产权边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才有根本的基础。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者才是最根本和最终的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者,也只有明确的企业所有者才有足够的激励去选择好的经理层、解雇差的经理及监督经理的表现。由于经理层的选择是由所有者按照自身确定的标准进行的,因而所有者的产权界定是否清晰,是否以盈利为导向(或者确定了其他的目标),直接影响到代理人的选择和监督过程。因此,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就难以有足够的激励进行经理层的选择,也就难以建立对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探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时,这应当成为问题分析的起点。

要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尽可能对应。在公司治理结构层次上,剩余索取权主要表现为其拥有者在收益分配序列上是最后的索取者,也是风险承担者;剩余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也就是拥有合同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如果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权,则其手中的剩余控制权将成为“廉价投票权”,“廉价投票权”会使所有者对于经理层的控制缺乏效率,也可能使不称职的经理层更易于在这种治理结构中牟取生存空间。如果要使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严格、有效地行使投票权,让其同时拥有剩余索取权是最好的约束、激励手段。因此,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应促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尽可能对应。客观地说,在以委托代理制为本质特征的现代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常常是不可能完全对应的,其间的差异就反映了委托代理活动的成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二者之间的差异越小,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就越高。

要根据业绩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经理层的收入不应当是固定合同支付的,如果经理层在企业中的所有收入是期初就固定了的工资、奖金、福利等,那么因为这些收入不受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经理不用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保证经理会努力工作的。为了提高经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应使经理的收入与企业的业绩成一种正比关系。经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成员,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拥有“自然”的控制,从而在经理行为难以监督和不能写入合同时,他必须有剩余分享权以促使其努力工作。同时,为了促使经理提高企业的长期生产能力而不仅仅是提高总销售收入和短期利润,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可行的做法是让作为企业内部人的经理持有一定股份,成为内部股东。这样可以使经理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更好地一致起来;同时,为防范经理行为短期化,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将经理的相当一部分收入期权化。

nlc202309031535

要促使企业所有权在多元化基础上的适度集中。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代理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应当强调的是,股权的单一化不可能形成监督制约关系,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是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当股权比较集中在少数投资者手中时(集中的形式有多种,如大股东、收购、大债权人等),由于这些大投资者占有企业利益的大部分,他们较股权过分分散在众多小投资者手中时更有动力和能力搜集企业经营信息和监控代理人,在有关决定上更容易采取一致行动;同时大投资者有足够多的投票权对代理人施加压力,甚至通过经理市场和购并市场来罢免代理人。换言之,大股东们是通过共同利益最大化和对企业资产的足够控制来解决代理问题的。类似地,将大额现金要求权和干预企业主要决策的能力联系在一起,大债权人通过他们的相对控制权可以比小债权人更有效地约束经理。但是,股权过分集中也会导致另外的负面效果,那就是大股东很可能会利用手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投票权为自身谋取利益,同时也可能会侵害小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要具备对企业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有效的治理结构能够根据企业的不同经营状况实施不同的控制权,也就是说,不同状态下的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这是因为在一个合同不完全的世界里,只有根据企业的不同状态调整控制结构,才能使经营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达到最好的一致。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仅仅基于企业业绩的货币激励并不能有效地约束经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当引入外部人拥有企业控制权,以根据企业业绩的好坏采取不同的决策。外部人干预根据企业状况进行,当企业业绩优良时,外部人应当较少干预企业事务以作为对经理的奖励,而业绩欠佳时,外部人应当加强对企业的干预以作为对经理的惩罚。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当企业业绩优良时,股东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当企业处境艰难时,债权人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因为在干预企业方面,股东比债权人更为消极被动,更为心慈手软。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核心机制的建设路径

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产权结构和明晰产权关系。

在股份制改造基础上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和权利。确定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构成,尤其是要大力引入独立董事,实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

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决策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对于企业所做的贡献。在科学、准确衡量业绩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基数分配、按人员分配以及按级别分配的做法,推进隐性福利货币化,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如将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与部门业绩挂钩、将员工收益与公司长期效益联系起来等,形成现代公司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以及股权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的收入分配新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督、处罚制度,实现激励和约束的对等。

健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强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作用。强化独立和外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公司的审计监督。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對境外投资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进一步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准则,要求公司对其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等方面进行完整、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提高公司经营的透明度。

(责任编辑:陈海峰)

混合所有制如何助力国企改革 篇3

许多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问题久而未决,暴露出不少弊端及问题。

必须消除国资监管中的行政化色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党中央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提出和始终坚持的重大决策。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 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广东国有企业全面深化制度、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要加快国企改革重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与其他各种所有制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当前,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面临“盈利性”与“公共性”矛盾,无法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壮大国有经济的目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报率低甚至亏损,资债结构严重失衡,影响了长远发展;市场化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急需调整和转型升级。

要突破这些“瓶颈”,就必须在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实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以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企业内部实现生产要素公平受益。

同时,还需要推进国有企业的资金、装备等优势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灵活机制、管理效率等相结合,推进国有企业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与其他企业的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等相结合,使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其他企业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从而形成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二、要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和效力、提升其主导力和带动力,必须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相互融合。

国有企业实行股权多元化后,可以优化国家公共资源布局,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和效力,使国有资产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以更直接的方式发挥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将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到能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形成区域经济新特色的项目中去,在基础性产业中发挥主导、支柱作用,在平台性产业中起到吸纳、带动作用,在引导性中发挥创新、聚集与放大效用。

如通过国有资本投资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以及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利用国有资本共性,实现资源在国资系统内的重组优化,做强做大行业,引领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通过共同出资、协议转让、增资扩股、股权转换等方式实现定向合作。还要充分利用各类金融平台,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和融资能力,提高国有资本效能。

三、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国企产权结构单一的弊端及问题,必须建立符合混合所有制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许多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问题久而未决,暴露出不少弊端及问题:存在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分散监管,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和监管人多头监管,多单位履行出资人职责等,管理行政化色彩浓郁;存在管理部门广、决策程序多、决策周期长等与民营资本相比较低效率问题;产业政策不稳定因素,使民资进入顾虑重重。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出台政策影响市场运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明晰产权过程复杂,影响了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证券化进程的推进。甚至政企不分,企业不能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要求运行;社会资本进入大型公共性基础产业门槛较高,大大制约了外部资本参与国企股份制改造的积极性,等等。

实践证明,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则有利于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其运行更加有效。这就必须消除国资监管中的行政化色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国资监管的效能及国企市场运营能力;建立出资人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强化国有股东地位,减少董事会与经理层交叉任职、决策机构与经营管理者相混合的局面。由企业股东会选举出董事会,董事会聘经营班子,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四、要提升国有企业增长质量和管理效率,必须建立与混合所有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有企业在完善股权结构的同时,要逐步完善经营决策机制,以形成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投资和经营管理的效率。

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以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使企业内部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协调,以调动企业员工、科研人员生产劳动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增强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要利用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等优势,按混合所有制要求改革与优化国有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优胜劣汰机制、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市场投资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等,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使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运营时能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篇4

推行混合所有制

《国企》:很多人担忧混合所有制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据媒体报道,您曾说过“国有资产流失是个伪命题”,该如何理解?

高明华:这是媒体曲解了我的意思。“国有资产流失是个伪命题”是有前提的,即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环境。部分国有企业看起来资产量很大,有些设备还能用但不值钱,拿到市场卖没人买,市场决定了其价值。从东德、西德革命看,当时东德的国有资产评估价值非常高,但进入市场出让最后倒贴,市场不认可其价值。所以,在健全的、高度透明的市场下,应该由市场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是,国有资产流失现在也确实存在,原因就是市场不完善,可以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反正市场不透明。

国有资产流失要客观对待,要想完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是不可能的。经济学讲的是成本收益分析,不是只强调成本或者只强调收益。可能有的时候损失了一点,但是发展后劲更大,长期收益会更大。如果一谈到国有资产流失就不改了,不引进民间资本,有的企业发展不好后来就倒闭了,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流失。

《国企》:现在很多民企对混合所有制仍有很多疑虑,您怎样看?他们动力不足吗?

高明华:目前肯定会动力不足。混合所有制的提出实际是旧瓶装新酒,装什么新酒是需要研究的。我的理解就是进一步加大民营资本进入的力度。因为过去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力度不够,直到现在,仍未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我去年统计,在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有42%,而这部分企业掌握的资本量和营业收入占到80%。对国有资本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惊喜的数字,但是对民营资本来说很恐怖。

我们一直在强调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没错。但不是所有的领域都强调控制,否则民营资本就有一种进入后会被控制的胆怯心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有两句话是有点矛盾的,前面强调继续加强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后面又有一句话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产权都是不可侵犯的。在强调国有经济控制的情况下,就可能侵害非国有股东的产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应该是国民财富最大化,不是国有资本最大化。

在英美国家,股权很分散,还有保护中小股东的特别条款,比如集体诉讼、累积投票等方式。但在中国,目前仍然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小股东的利益,国有集团母公司掏空子公司非常普遍,关联交易非常多,直接损害那些子公司的中小投资者。目前仍然强调民营资本参股、入股是不够的。“参股”意味着非国有经济主体在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永远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尤其在国有绝对控股企业中,非国有股东只能成为小股东。在政府没有放弃对国有资本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也没有小股东权益保障机制的情况下,这种“参股”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非国有资本被国有资本控制的风险,甚至可能被剥夺。这显然会降低非国有经济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这一轮改革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必须真正通过制度和法律来保障民营资本的权益。只有这样,民营资本才有进入的动力。

《国企》:您认为所有国企都适用混合所有制吗?

高明华:国企可以分为公益性国企、自然垄断性国企、稀缺资源垄断性国企和竞争性企业四类。

公益性国企显然不适合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追求公益而不营利,那么国家以外的经济主体就不会参股进入。因此,公益性国企只能由国家独资经营,但不负盈亏,靠财政维持,若有亏损由财政弥补,政府依法对其产品或服务价格进行控制。

对于铁路运输、电网等自然垄断性国企,由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成本递减性特征,且产品或服务是公众基本所需,因此其产品或服务应该按边际成本来定价。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福利又保证企业不亏损,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采用平均成本定价,企业不赔不赚,收支平衡。而如果民营资本进入,势必追求利润最大化,很可能导致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大幅上升,进而影响消费者福利的提高。显然,对这类企业也不适合混合所有制,应该由国家独资经营,并以成本控制为主要评价指标。

对于稀缺资源类国企也应实行国家垄断,不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防止稀缺资源过度耗竭,保证资源利用可持续,必须由国企来经营。如果允许非国有主体参股进入,势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谋取利润向所有股东分配,最终造成稀缺资源过度开发。比如,美国、英国对于稀缺资源征收高额资源税,引导企业到国外开采,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我们是疯狂在国内开采。现在中石化、中石油搞混合所有制,我是反对的。

在竞争性领域,我们应该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充分参与竞争,按照市场规则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比如,金融和电信曾经因为关系国家安全而被行政垄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理由已经站不住脚了,现在靠不放开来保证安全性已经做不到了。这些领域在越发达的国家越被放开。比如,过去电信是有线通信,技术落后,是自然垄断;现在都是光纤、无线,自然垄断的性质已经不存在了,完全可以放开,不然老百姓只能承受高昂的价格和低劣的服务。

完善市场环境

《国企》:实行混合所有制后,企业中的股权如何配置?

高明华:竞争性领域放开后的控股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不同主体在竞争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人为一定让国有控股,或者人为一定让民资控股。谁能够把企业做好,谁就可以控股。这是个竞争的过程,由市场选择。

从短期来看,因为各种阻力的存在,民资控股国企还很难实现,但要尽可能采用国有相对控股,避免国有股一股独大。一方面,由于相对控股股东拥有的股权比重较大,因而其有动力发现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高度关注;另一方面,相对控股意味着公司股权集中程度有限,相对控股股东的地位容易动摇,因而不大可能独断专行甚至侵害其他股东利益,其他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会大大增加。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促使经理人按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国企》:您提到的阻力是什么?

高明华:首先,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的最大阻力。习近平、李克强在不同场合都谈到,打破利益集团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改革的一个“深水区”。深水区就深在既得利益集团势力非常强大,他们不会轻易放手,而且对政府的游说能力特别强。比如深航加入国航,很大原因在于加入后可以获得开拓航线的便利。航线资源有限,控制严格,主要给国有航空公司而非民企。假如任何航空企业都可以申请航线,而且公平竞争,我相信结果会不一样。

其次是对市场经济的理念与认知问题。中国长期以来对市场经济理解得不太正确,一谈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化,一谈市场化就是赚钱。其实真正的市场经济是赚钱的领域和不赚钱的相并存。国有企业接手不赚钱的公益性领域恰恰是发达市场经济的一个标志。越发达的国家,医疗公费,高速公路免费。但是,中国在一窝蜂地搞所谓的市场化,对公共品收费,老百姓是双重纳税、双重剥夺。

最后,阻力还来自各个地方政府。如果地方政府放开竞争性领域大量引入民资,财政收入短期内很可能下降,政府的动力未必充足。光中央政府改革不够,必须有地方政府配合。

《国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需要怎样的市场支撑?

高明华:包括健全的资本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其中健全的资本市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度的透明,二是完善的法律,能够保护投资者自身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外部有很强的监督机制,如果弄虚作假,管理层就会被赶下台。比如,英美有集体诉讼和累积投票制度。集体诉讼制度是一个非常强的外部监督机制,如果企业被集体诉讼,很可能有退市风险,股票也会减持,股价就会大幅度下降,企业就成了被收购的对象。一旦被收购,目前的管理层都要换人。再加上经理人市场也是透明的,一旦你被撤换了,其他企业就不会聘用,职业经理人身价就会大幅下降。中国在这两方面都不具备,差得很远。政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育市场、健全法律。比如说集体诉讼制度。从2001年影响很大的银广夏遭千人诉讼,到现在13年过去了,集体诉讼制度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强化公司治理

《国企》:很多民企想参与国企改制,但是怕存在党管干部的问题,而在民企都是董事会决策。您怎样看?

高明华:没错,最终的决策权归董事会,不能归党委会。目前国企实行的是变通的办法——党委会和董事会成员融合。融合之后,决策就不会出现差异了。党委会在决策之前,先和董事会沟通,最终出台决策的是董事会。决策过程变复杂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但是没办法,这个我们改不了,只能融合。

事实上,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认为董事会就是董事长说了算。董事会就是个谈判机构,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来谈判,最终达成一个协议,并非是董事长或者大股东一个人说了算。在规范的公司治理情况下,董事长永远都不是一把手。董事长只是董事会的召集人,不一定是大股东的代表做,小股东甚至独立董事也可以做。第二,把董事会与管理层混淆。在规范的公司治理情况下,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选聘总经理,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第三,在董事会构成上,很多企业独立董事过少,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在英美国家,董事会的成员中三分之二是独立董事。因为利益的群体越来越多元化,不可能每一个群体都派一个人进入董事会,发展趋势就是让独立董事代表所有的利益相关人。这样能真正实现监督,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

《国企》:您认为应当如何解决民企的顾虑?

高明华:一定要继续加大规范董事会建设的力度和范围。

一是在董事会职能上,要避免把董事会和经营层混为一谈。只有明确了董事会的职能,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各类股东尤其是国有股东干预企业经营(尤其是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也必须清晰认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责区别,董事长要切实履行对经营层的监督职责,而不是自己充当经营者。否则,董事会和经营层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将不复存在。

二是在董事会构成上,为增强非国有股东参股国企的动力,除了采取上述的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的组织形式外,还应该通过采取累积投票,尽可能有非国有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代表进入董事会。同时,董事会中必须有较多的独立董事,可以使独立董事达到至少一半以上的比例。因为独立董事并不是某一个股东的代理人,而是所有股东的代理人。

三是在高管选聘和考核上,必须积极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以贡献来对经理人进行考核。目前,国企对于公开招聘企业高管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企业高管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内部环境和经营思路。长期在体制内选拔管理层,会抑制企业增加“新鲜血液”,难以突破固有思路和模式,难以创新。选聘不同背景的高管,会带来多元化的思维,产生不同思想的碰撞,推进企业改革和创新。相应地,应该取消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高管的行政级别,在政府放弃特殊支持的前提下,高管薪酬完全按市场规则确定。具体来说,是在董事会公开选聘高管的基础上,由被选高管与董事会之间的谈判来决定,具体额度则由董事会视高管绩效来决定,以促进追求利润最大化。目前,国资委对于高管薪酬有总额限制,但问题是有的企业业绩上涨较快,薪酬却没有上涨的余地,高管薪酬没有真正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篇5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竞争性国企,市场

我国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个80年代, 当时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下, 通过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 搞活国民经济。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理论, 政府把各种企业置于平等竞争环境中淘汰落后企业。国企改革方针和政策开始调整和完善, 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相互并存、共同发展格局。第三阶段也就是当前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

一、竞争性国企应转变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2003年,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 国有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公众的关注点转向发展成果共享, 以及国企挟先天优势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等问题上。国企的定位不明确, 引发了不少的质疑声音。因此, 多方呼吁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分类管理, 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 (第十届) 年会”上提出的分法, 分为公益性质国有企业和竞争性质国有企业[1]., 公益性国有企业“在中央层面包括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领域企业, 而在地方包括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 比如, 宝钢、中粮、一汽、中国建材等。

当前, 对国企分类有不同意见, 也有分为公益性、竞争性和中间性的三分法。但无论如何分, 都会把竞争性国有企业单列为类别中的一类。表面竞争性国企的确能单独作为改革目标的对象之一, 成为亟需改革的其中一类。各种数据表明, 竞争性国企在行业并不会发挥对经济的控制作用, 这类企业应依托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进行改革, 完全按资本市场要求和规则运作。它的最终体制模式将是一个规范的公众公司。要转变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跟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样, 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彻底变为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 国有资产实现彻底的资本化, 与社会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混合所有制是竞争性国企改革的“良方”

1. 减少政府干预, 实现政企分开

竞争性国企不同于其他公益性国企, 要求按市场规律运营, 政府过多干预, 从长远看, 对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竞争性国企要在市场中竞争, 政企不分, 产权主体过于单一, 运行机制行政化, 企业没有独立自主权, 缺乏活力, 将导致效率低下。解决政企不分问题, 最好的途径就是推行混合所有制。实行混合所有制, 实现政企分开, 明晰产权所有。产权占有变成多元化, 非国有一方独大, 政府只作为投资方, 出让经营权和支配权, 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 产权多元化的多方控股公司。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实现政企分开。

2. 优化竞争性国企产权制度

竞争性国企产权结构单一, 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其内部管理也存在缺陷, 企业依旧是政府的附属企业, 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决策的市场主体, 难以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在制度上缺乏应有的监督与制约, 使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因此, 实行混合所有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主要作为投资者对国有资本进行管理, 通过规范的董事会授予部分出资人权力, 改善加强国有企业管理, 让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 有助于加快竞争性国企市场化步伐

国有企业市场化要解决经营方式市场化和制度体制市场化[2]。经过30多年改革, 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市场化大体上做到了, 而制度体制市场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有助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制度体制市场化进程。

4. 有助于提高竞争性国企效益

在竞争性国企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可实现国有经济与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进行交叉持股, 多元化产权所有, 有利于各类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竞争性国企的资金优势和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管理效率等结合, 国企法律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民营企业创新、品牌意识相结合, 有利于增强混合所有制下竞争性国企的市场竞争力。竞争性国企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后, 经过不断完善股权结构, 形成更为良好的经营决策机制, 还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投资和经营管理效率。

三、对竞争性国企发展的思考

1. 政府角度

⑴政府在竞争性国企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十年来, 全国90%以上国有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然而, 政府通过管理国有企业, 实现对国有资本监管的传统方式并没有彻底改变。实际上政府还是直接或间接主导国企, 导致竞争性国企在政府管理下与民营企业抢市场。由于二者在跨国公司中处于竞争下风, 致使整个市场依旧被国内跨国企业掌管。比如:汽车和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 运营得好的大部分是合资企业, 而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非常有限。我们认为, 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企业应由政府主导, 政府应大力支持基础技术研究, 并扶持相关企业, 打造民族品牌。国有资本金不应当再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以免影响公平竞争, 造成经营决策的信息误导。

⑵政府应侧重国有资本的监管。竞争性国企处于市场竞争中, 政府应通过资本投资管理机构, 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进行运营, 而不是对企业具体运营进行干涉。同时, 加快竞争性国企公司制改造, 实现股权多元化, 对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企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 由政府投资管理机构持有股份。对无法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 可在市场化剥离不良资产后引入外部投资者, 同样实现股权多元化, 通过资本收益实现对企业的监管。

2. 市场角度

⑴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竞争性国企在市场中与跨国企业或其他民企进行竞争, 内部施行的又是国企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下, 各类僵硬体制导致竞争性国企需要政府更多输血, 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推进混合所有制过程中, 多方资本注入, 将改变企业原来固有的模式, 走向市场化运作。比如:以市场开放平等的姿态, 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公司进行技术、管理等合作。允许外资、民资注入竞争性国企, 通过不断吸收这些企业的技术和优秀管理经验, 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 最终成为多元产权下的市场竞争主体。

⑵构建竞争性国企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经济产能过剩, 面临钢铁、水泥、煤化工、电解铝等行业市场产能过剩问题, 导致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依靠国家补贴勉强生存。这样的国企政府应建立竞争性国企退出机制。针对拥有一定核心市场竞争力的国企, 应支持股份制改革, 实现股权多元化, 走多元经济道路;针对失去竞争能力的企业, 应当通过破产、重组等市场化方式, 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依靠“吃政策偏饭”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反而搅乱市场秩序, 建立退出机制将使国企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成为可能。

3. 企业角度

⑴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竞争性国企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平等参与竞争, 需要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高效、科学的决策机制。当前, 国企的法人治理远没有达到市场化运作的要求[3]。一是董事会权责不到位较普遍。按目前较通行的制度设计, 在各级国资出资人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公司制企业中, 董事大多只起到二传手作用。二是国资监管机构越过董事会等治理结构, 直接指挥国企经营管理时有发生。董事会等治理结构并不能表达出资人意愿, 国资监管部门与企业管理层和运营机构之间存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指令安排。三是国企的经营班子实际上仍由上级国资监管部门任命和考核, 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的管理并无实际决定权, 董事会缺少作为决策机构的权威。因此,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 应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资监管部门减少对竞争性国企的直接干预, 让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一样行使相应股东权力, 授予董事会相关权, 在竞争性国企中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决策机制。

⑵建立起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制度。当前, 在竞争性国企内部领导干部的选聘、考核、退出依旧沿用类似政府官员的评判标准, 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向进行聘任和退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人力成本往往会成为竞争性国企的软肋。另外, 竞争性国企由于受到种种限制, 无法形成人才自由流动管理, 体制外的优秀人才缺乏进入竞争性国企的通道;国企领导在薪酬、分红等方面受制度限制,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我们认为,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环境下, 应该在竞争性国企中建立起公开选聘经营者的有效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 将经理人选聘交给董事会, 实现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消除体制内企业家交流的体制障碍。加快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通过股权激励、分红权、市场化薪酬等方式激励经理人, 建立起以经营绩效为依据的评价标准, 由上及下朝着市场化方向进行改革, 把竞争性国企的选人用人制度真正与市场接轨。

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竞争性国企要成为市场上的公众公司、竞争主体, 就必须改革现有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可以有效杜绝国家作为出资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 企业也可以获得法人产权, 对企业全部资产拥有支配的权利, 使国有企业的产权高度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 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公平地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通过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竞争性国企内部管理的市场化、科学化,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与国有企业改革[J].现代国企研究, 2014 (1) :8-23.

[2]张安华.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国有企业发展[J].中国经济时报, 2014 (6) :1-2.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篇6

市场资本参入国有经济并非新生事物。截止2012年底, 全国90%的国企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中央企业70%的净资产已经上市。基本形成了资本混合所有制的业态。但这种混合, 并没有带来国企经营效率的提升, 也没有沉淀下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与经验。瑞士银瑞达公司董事长雅各布说:“国企改革是下一轮中国改革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改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本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展开针对性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思考。

一、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弊端

1、政府干预太多、自行运转机制不灵活;

2、行业垄断性强、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3、竞争意识弱、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差。

这一轮国企改革就是要排除这些弊端, 这才是改革的逻辑原点与目标所在。混合所有制只是为推进本次国企改革共同认可的一种途径与方向。但改革的目标达成才是本次改革的原始动机。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广度

1、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实力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采用国有独资形式。如:兵工等。

2、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 可保持国有绝对控股形式。如:电力等。国资:51%以上。

3、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 可保持国有相对控股形式。如:钢铁等。国资:50%以下。

4、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 可采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可以全部退出形式。如:家电等。国资:可以退出。

可见: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选项问题已有了明确答案。走市场化道路, 扩大非公经济成分的投资领域已成为定局。

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度

1、简政放权,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对国有企业实施“简政放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贯政策, 由于没有形成法律层面的保障制度, 无法进入实质性的落实阶段。在追求政令畅通、政府效率的格局中, “简政放权“成为一句空话。本次改革从产权入手, 通过对国企实施多样性混合所有制改革, 使国企确实能从体制上转化成为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盈利增值主体。由于其他类别经济成分的导入, 从产权结构上否定国企现行的管理模式。三峡集团前总经理李永安认为:国企有着公司治理低效、无法完全市场化运作以及用人机制的“病疮”。因此, 政府能不能放权, 能不能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是本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2、推进国企母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截止目前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造只是子公司实施混合所有制, 难以从深层次解决当前效率低下的根本问题。现阶段的国企并非纯国有资本所有制。不少公司已经从二级、三级子公司的层面实行了混合所有制。但运行效果难以摆脱官商国企的本来面目、难以释放下级企业的创新精神。因此本次国企改革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从对象内的国企母公司层面实施彻底的混合所有制该革。这样才能在企业意识形态上重新塑造市场主体的企业形象。彻底摆脱行政支配制下的官商角色。因此从母公司层面进行混合所有制重组是本次国企改革要达到的深度。

3、通过产权重组, 根治国企各类疑难病症:

解决当前国企存在的诸多疑难病症, 是本次国企改革的真正命题。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给出适合企业市场化运行的基本环境与条件。如:法人治理结构替代行政指令式管理。资产质量、效益提升优先, 取代规模无限扩张。企业董事会经营决策替代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决策等。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在于企业经理人队伍的经营能力素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选择与聘用坚持走市场化人力资源市场择优用人的道路。通过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各类职业经理人及时补充企业重要岗位, 激活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以人才优势、制度优势、公平优势造就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 释放企业本能的创新动力, 建设一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市场主力军。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博取优质高效的经营成果。

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度

1、在庞大的国企资本面前, 参与混合的资本权益的保障机制。

民营资本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目前民营资本没有能力去与国有资本去混合。无法发言权的资本参股, 下场会很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认为:“不取得控股权, 不会参与国企改革“。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认为:“对于不能控股的国企, 他不会把自己“混”进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赵农认为:“在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 当民营资本不能占主导地位时, 就是羊入虎口”。担心资本被国有资本吞噬, 是其他所有制资本在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时望而生畏的重要原因。在混合所有制里, 是否真正能够让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先进管理和技术优势之中, 还是仅仅像以前的国企上市, 成为新一轮的圈钱行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行政权力, 在引进了其他所有制资本以后, 又通过非正常手段侵吞这些资本的利益。

虽然混合资本的来源不限于民营资本, 但如果丧失了已经形成规模存量的民营资本的有效参与, 可以说混合所有制的难以推行。也说明社会对此次改革心存忧虑。难以达成改革政策预期的效果。

2、庞大国企航母长期形成的运营惯性与沉重包袱, 形成了混合制改革的障碍。国有资本的声音:

五粮液集团董事长唐桥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持股比例问题。如果在发展混合所有制过程中, 国企一家独大, 民企象征性地参股, 就不能激活国企的经营机制。第二是不同企业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企业的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的灵魂, 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文化的碰撞是必然的, 如果文化的融合不到位反而会产生分歧、矛盾、不协调等, 甚至导致分道扬镳。第三是融资难易程度和融资成本的差异。总体上, 国企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低于民企, 这使得原本在体量和实力上不占优势的民企在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时, 更加处于弱势地位。

3、混合所有制下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国企产权混合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混合所有制企业究竟要采取怎样的管理模式。比如, 任命董事长, 是凭政府命令式的“一纸文件”决定, 还是交给市场由董事会决定?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投资银行家梁伯韬认为:“人选不是按照开放式的董事局来决定, 无法达成改革的初衷目的。”

4、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对象的企业资产质量与行业优势。

民营资本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想法:民资的不敢“混”——能否分到改革的“蛋糕”?民营企业家的第一个担心是, 政府是否会拿出国企的优质资产与社会资本重组, 即政府是要“分蛋糕”还是“甩包袱”。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认为, “混合所有制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是, 政府应该拿出国企的优质资产与社会资本重组, 而不是甩包袱把劣质资源推向市场”。

5、混合后企业的控股权是非国家命脉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认为:“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 应先列出清单, 全面放开非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给民企控股权, 面对国企那么大的体量, 民企恐怕也有心无力, 真“不敢”混。”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认为, 在现有股份制企业中, 存在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现象, 民间资本没有控股权和发言权, 难以发挥民间资本对市场反应快、决策灵活等优势, 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五、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风险

1、国有资产存量净值评估, 易发混合参股时国有资产流失。

2、民营资本进入国企后发言权受限, 利益回报的权利不足。

3、混合后资本结构依然国有股份一股独大, 造成改革流产。

4、外资进入国企后, 造成全盘外化, 造成产业安全的失控。

5、实施员工持股的激励机制出现分配上悬殊、社会不公平。

六、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思考

1、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为了加强产权保护,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是明晰产权关系, 二是搞好产权登记, 三是完善公司章程, 四是规范公司治理, 五是强化资产评估, 六是规范产权流转, 七是加强资产监管。

2、明确混合所有制的顶层设计: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作好顶层设计, 明确制定发展目标和任务、发展方式和政策支持。明确改革的具体目标。

3、明确各类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目标:

按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法》规范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结构, 根据改革要达成的目标修订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 使混合后的股份制企业在相关法律的刚性规范下运行。政府全面放权于企业, 使之成为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组织。在具体运作中, 要防止非公资本被“挤出”, 以致挫伤投资人信心, 导致人才、资本的大量外流。

4、合理把握国有资本的进退范围, 坚持“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 坚守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互利共赢的局面。

不搞“一刀切”竞争行业一律退出。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在非公参股的条件下, 更有利于激活企业创新能力, 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经营优势。

5、对一些行业外资的进入要把握好尺度。

放宽准入是对的, 但要注意区分不同行业制定规范的标准和门槛, 掌握好整个行业的“混合”程度。即使是一般竞争性行业或服务业, 也要防止“全盘外化”, 避免出现影响“产业安全”的问题。

6、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 多种资本优势的充分发挥。

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提倡互相尊重、加深了解、包容共进。

7、实施

管理者、员工持股, 实施激励机制, 要防止分配悬殊、两极分化, 造成社会不公。

8、减持的国有资本用来充实社保基金、教育、医疗等国计民生的社会福利事业。

合理确定不同行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公共财政比例。要防止竭泽而渔, 要给企业留有发展后劲。

七、结束语

本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必须要面对, 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属于结构调整的崭新领域, 方向已经确定, 号角已经吹响, 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 实施的具体方案与细节尚需进一步纳入政策设计的日程。改革的时间表可以根据“由易到难”进行渐进式设计。力争用5年的时间全面达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造, 健全相关法规的保障作用, 在改革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全面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大有希望的。因为狭义的混合所有制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民经济济快速增长, 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并为实现政企分开创造了产权条件。

参考文献

[1]万华炜.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伯娜.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性质问题的观点述评.学术界, 2010 (5)

[3]王梅, 王佳贤、武杰.关于“混合所有制”的思考.生产力研究, 2001 (6)

[4]戴文标.论混合所有制形式的性质.浙江文刊, 2001 (4)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篇7

《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为系列报告会, 于去年10月启动, 自2014年2月后, 每月举办一期, 已连续举办十期, 旨在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 (私) 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等嘉宾出席了本期报告会。

庄聪生说, 目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开了一个小门缝, 很多行业还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很多民营企业的产业链很长, 而有些国有企业只拿出一小块业务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需要加大力度。

刘伟在发言中说,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在很久之前就存在了, 是为大型国企改革设计的。国有中小企业通过前几轮的改革已经退出了国有资本行列, 现在改革的重点是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 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让这些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要求的“公平”和资本主义要求的“市场”相结合的最好的方式。在中国的所有制改革探索过程中,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新的路径。

远东控股和灵资本董事长卞华舵说, 目前国有企业普遍比较强势, 在改革过程中都要保持控制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 国有企业很多是在为国家着想, 民营企业也照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楚序平指出, 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本目的是增强国企竞争活力, 改革过程中对混合所有制不要产生教条主义的迷信。切忌在形式上为混合而混合, 更不能动摇国有资本的根基。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选择合格的投资者, 要有社会资本的混合, 如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另外, 还要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混合所有制的机会, 不能只对大资本敞开门户。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篇8

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概要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进步, 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在我国所有制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一方面, 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 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较好优化;另一方面, 各种经济成分不断融合, 逐渐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在实际过程中,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能够起到较好作用, 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并有效改善市场经济环境, 对国有企业的进步有着重大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实现各环节的市场化, 包括经营模式、制度体系等, 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优势, 在维持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的同时, 促进国有企业的更好发展。在经济多元化的趋势下, 国有企业的经济资本能够在多方面发挥出有效作用, 为国有企业扩大自身经营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 国家在国有企业中持有的股份会逐渐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 其他股份持有者能够更好地参与企业决策, 提高决策的可行度, 从而有效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内部控制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 混合所有制改革虽然能起到较好作用, 对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受国家政策及市场运作机制的影响, 国有企业的运作环境存在着较多隐患, 给国有企业的稳定进步带来了不利。内部控制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 缓解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在实际情况中,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虽然能起到较好作用, 但是基于改革自身特性, 依然存在较多隐患。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有着严重影响, 会给国民经济的发挥带来较大不利。当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时, 很容易对国有资产造成侵蚀, 致使腐败现象的产生, 所以很多人都反对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 致使国有企业的改革难以顺利进行。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有关部门针对相关问题出台了多项政策, 对管理层收购持股以及员工持股进行叫停, 从而规范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 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措施,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向混合所有制经济转化, 并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下的国有企业员工持有股份, 从而在保障国有企业稳定运作的同时提高员工的经济效益。在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中, 内部控制可以促进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平衡性, 防止出现股份独大问题, 并维持战略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和谐性, 保障国有企业的自身利益, 从而缓解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国有企业应完善“三重一大”问题的集体决策机制, 规范产权的评估定价机制, 可以实行员工持股, 促进股权的分散性, 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避免出现腐败问题, 促进所有制改革顺利进行。

(二) 缓解产权保护问题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 产权保护问题也是重要内容, 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要素。在所有制经济体系中, 产权属于核心问题, 因此, 为了取得更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 必须对产权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针对产权问题的重要性, 有关部门提出对产权保护制度进行完善, 并强调公有制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 有关部门执法不力, 产权保护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公有制经济产权在国家信用的庇护下能够得到较好保障, 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依然存在较多隐患, 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因此, 面对产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 国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对产权的保护力度,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在保障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内部控制能够对战略投资者的项目行为进行约束, 明确产权归属, 维持国有企业的固有产权, 从而保障国有企业效益。由于多种战略投资者进入国有企业, 很容易对国有企业各项运作环节造成影响, 所以企业可以完善产权规范, 明确产权所属, 这样既不会导致国有企业产权流失, 也不会对战略投资企业的产权造成损害, 从而维护所有制改革的效果。

(三) 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我国的战略投资企业不断进步, 各类企业都获得了良好发展, 给国民经济的进步带来了一定机遇。国有企业对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等资本进行了引进, 形成了股权多元化现状, 但是国有资本依然占有较大股权比例, 致使股权结构不合理。一些企业虽然成立了董事会、监理会, 但大都流于形式。在实际情况中, 一些战略投资企业依然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阻碍, 难以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现象, 包括制度、利益等方面, 致使战略投资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市场, 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较多政策法规,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战略投资企业的壮大依然受到较大阻碍。由于我国在中小企业方面的制度规范不完善, 致使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致使许多企业投资者都存在一定顾虑, 从而给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带来极大不利。内部控制主要用以优化国企混合所有制下的股权结构, 明确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职责和权限, 在决策、执行、监督中各司其职, 形成一定的制衡效果, 从而维护战略投资者的利益, 促进所有者改革的有效性。国有企业可以采取联席董事长制, 由外部董事长承担职务, 促进董事和经理人之间的分离, 从而较好地对决策权以及执行权进行制衡;国企还可以对高素质的CEO进行引进, 并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从而对企业运作环境进行优化, 保障所有制改革的质量。

三、在内部控制下促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法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而且能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能发挥出较好效果, 由于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各种风险因素依然没有消除, 难以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 因此, 有效解决各种隐患、促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改革中, 由于国有企业存在着多种利益主体, 所以持股者与政府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由于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 所以在吸引内外资方面出现了较大困难, 而且许多国企管理人员没有较好地将经营思想进行转变, 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 致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 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 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的作用, 完善各种制衡机制, 提高员工投资持股的积极性, 对企业的各种机制体系进行优化, 并大力吸引战略投资资本, 从而促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进行。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 国有企业必须从多方面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清除各种不利隐患, 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 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 企业资产结构会变得较为复杂, 所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资本进行有效整合, 并合理配置, 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企业还可以实行分级管理, 并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督, 落实责任制, 从而更好地对资产进行管理。为了实现资产情况的有效调节和运转, 企业可以将资金、会计等进行集中管理, 树立风险意识, 及时处理存在的各种隐患,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 国有企业的内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所以企业必须优化管理模式, 加强内部控制, 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进行操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摘要:在国资改革进程中,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度不断加快, 这不仅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 而且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化。在实际生活中,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也是国有企业更好发展的需求, 因此, 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极易遭受国企内部和所有制主体的影响, 进而阻碍改革进程, 所以, 加强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内部控制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公司的本质——兼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 :1-9.

[2]李跃平.回归企业本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 (1) :22-25.

[3]付钦太.基本经济制度视域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5, (4) :47-51.

[4]王储, 王峰娟.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资产定价问题——以中石化销售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J].财务与会计, 2015, (6) :23-25.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篇9

【关键词】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障碍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

“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2003年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更是提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观点。“所有制”在传统政治经济领域中较为常见,它侧重于宏观层面,主要强调的是生产资料的归属权问题。典型的所有制包括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类形式。本文中所研究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指的是微观经济组织(企业)的所有制和结构问题,通俗来讲就是探讨企业的产权结构以及资本构成不仅包括公有资本,同时还包括了私有资本或外资资本。目前我国针对企业层面的“混合所有制”虽然有不少学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未形成统一、权威性的概念界定。一般来讲,如果说一个企业的资产不全部归属于私有或者共有,我们就可以将这类企业称之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例如,在建国初期我国曾出现过“公私合营”模式的企业;又如,近些年来在我国陆续出现的中外合资,以及在国内外公开上市的股份制国有企业与银行等。

国有企业改革历以来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满足市场化的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将混合所有制经济重新有提高到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混合所有制改革都将是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是推进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以及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2.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1)在国有企业中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入股,使得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物力,克服传统单一政府投资的缺陷,从而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2)在国有企业中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提高国有资本控制的经济规模与体量。而且,在引入了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中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之后,还能激发企业的创造力与活力,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混合所有制需要国有企业通过企业重组、兼并、扩股以及与民营企业融合等不同的形式来完成,有利于存量国资向行业领军企业与产业龙头企业的集中,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1.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

我国国有经济自改革开放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整体的布局上国有经济仍存在着战线过长、数量过多、规模不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以及资源配置重点不够突出等病症,导致了我国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发展都有所滞缓。我国国有企业上一轮改革的重心在于对国资和国企的战略性重组,消除行政垄断。作为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主动退出一般的竞争行业。然而,时至今日这种改革模式并不理想,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对国有经济缺乏准确的定位,造成了国有企业在一些竞争性行业中发展、膨胀过快,严重损害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因此,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将是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所在,它将会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范围、领域以及改革的程度。

2.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在上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国有资产被侵吞和蚕食的问题,一度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因此,国有资产的流通问题仍旧将会是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前些年,甚至有人将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比作是“一顿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并且社会舆论强烈要求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严重地阻碍了国企改革的进程。为此,国务院相关部门曾专门对此进行发文、规范,相继叫停了管理层收购(MBO)和员工持股等过程。而对于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曾经提出了“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等一系列口号。与此同时,一些国企和民企的负责人也担心在改革过程中背上“贱卖和瓜分国有资产”的罪名。因此,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如果不能够从法律法规的渠道上对操作流程予以规范化,并且出具详细的方案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混合所有制改革仍旧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3.部分领域改革滞后

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许多国有企业长期垄断市场,在上一轮改革中垄断行业的改革整体滞后。国有企业特殊的市场地位导致了许多不公平竞争,产品定价长期与价值相背离,市场难以发挥其作用,从而加剧了收入的分配,影响到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另外,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之间的责任与权限界定不清,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使得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的同时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长期处于运行效率低下、包袱重的状态,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混合所有制在国企改革中的实现路径

1.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调整不合理的股权结构。除了部分行业的特殊要求之外,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国有股占据着绝对的控股地位,实际上是政府控制思想的表现,它体现了国有企业不愿意轻易放弃股权的问题。如果在一个企业中单一的股权过分集中,其源头就在于投资主体的封闭性和单一性,这样会造成企业中缺乏相互制衡的产权主体,难以推动企业的转换经营机制。当国有股作为企业控股的大股东时,就相当于是控制了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三会和经理层,造成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尤其是国有股东无法及时察觉市场信息时,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此时,在企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国有股就会让企业因此而瘫痪。所以,在改革中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适当对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调整。

(2)建立健全旳资本退出机制。上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政策文件中,针对资本退出机制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事实上,“可进可退”的理想化模式对于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而言都同等重要。尤其是民营资本,在进入到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之后,原本应当按照股东会中的决议合法退出的,但因为国有股东与政府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这样就导致了在过去的改革中经常会出现政府部门一纸通告就迫使民营资本退出,给民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还有一层原因是由于国有企业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公司三会中的主要控制力量,民营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只是以小股东的身份存在,缺乏话语权。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应当遵循产权平等保护的原则,确保双方资本能够按照规律正常进出市场。

(3)明确公司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股东会是企业中的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是企业中的监督机构,董事会则是公司的执行和决策机构,经理层主要负责公司日常的运营和管理。在国企中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应明确各自的权责边线。例如,在公司的三会职权之外可以再设置“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样可以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最终权利赋予总经理,同时又符合市场的情形。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尤其应当确保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企业的权利享有者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特征,而不仅仅是延续传统管理模式中上级指派、党政部门人员兼任等方式,尽可能地要避免过多地从国家机关中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与三会人员。

(4)切实完善内外并济的监督机制。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理性增值,同时又由于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和管理人通常都不处在具体的运营岗位上。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中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应重点放在后期的监管上。首先,可加强监事会的作用。监事会成员一般多来自于企业内部,通常是由企业的财务工作和管理人员兼任,在工作中主要受企业总经理或董事长领导。正是由于领导层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经济、财务和法律知识,监管能力有限,才导致的监事会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应确保监事会人员的独立性,提高监事的能力与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从市场中聘请专业的监事人员,明确监事任职条件,遵循股东利益最优的原则,有效开展监事工作。其次,根据《国资法》中的相关规定,混合所有制企业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的规定设立监事会,而不是采用非出资人委派监事的模式,这样可以减少监督制度重复审查的问题。

2.有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模式在国外许多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是一种有效的企业激励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企业的治理机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在欧美国家的企业中应用时,由于国外企业环境和内部治理体系相对于我国都较为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能够对“内部人”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上述两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因此,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企改革中应当视具体情况,有序、平稳开展。具体来讲:

(1)要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中的“内部人”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刻意贬低国有资产的价值,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在改革中应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强调信息的公开,同时可吸纳专业的中介机构参与,尤其是律师事务所的深度、全面参与,以便于对国企的员工持股计划开展有效监督。

(2)合理确定员工持股的比例。根据实际经验,企业中员工持股的比例如果过高,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为职工员工过多地持股容易强化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包括员工在内的“内部人”可能借此机会采取一些不利于所有股东的利己行为。现阶段,我国对于员工持股的规定为“管理层的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但具体对于持股的比例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因此,可以参考国外企业的成熟经验,将管理层的持股比例确定在10%以下。

(3)选择恰当的员工持股方式。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与发展需求,拟定灵活的持股方式。例如,员工可以在集团公司层面持股,同时也可以选择在子公司层面持股,或者建立共同的基金,由共同基金对企业进行持股。

3.做好相关配套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条件

首先,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的股权流动性和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建立起强制分红和强制回购制度,从而为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加强针对国有产权的财务监督管理,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和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尤其是在国有资产对外转让的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依法设立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展更为宽畅的员工安置渠道,彻底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和历史负担,转变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为国企吸纳非公制资本参与改革营造市场条件。最后,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企业负责人的有效途径,加强社会化选聘的力度,推行经营目标契约化管理。

总之,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重要改革决定。这一决定不仅是以西方现代经济理论为基础,同时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原理。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来讲,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通过这一改革模式,可以顺利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不仅能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出国有经济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顾功転.论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政治目标与法治走向[J].政治与法律2014(11).

[2]刘俊海.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与建议[J].法学论坛2014(2).

[3]邵宁.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4]李荣融.2010年国资监管的几大重点工作[J].国有资产管理2010(2).

[5]毛慧娟.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经营管理者2012(17).

[6]李占平.国企行政体制改革问题及实践路径[J].智富时代2015(09):22.

[7]赵勇.试析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强化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2(18).

国企的混合所有之路 篇10

1.1 制度和政策落实不到位

自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探索历程。而引导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也有10多年的时间。2014年2月,中石化宣布将在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参股,持股比例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之后便出现了25家非公资本入股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这对于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具有示范效应。

不可否认,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制度和政策落实上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虽然以上政策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公资本进入的方向,并作出了中长期规划,但是对其相关的细节并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说明,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因为其复杂性而未完全“落地”。比如对于非公资本进入意愿比较高的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医疗、教育、通信等,政府尚未给出放松进入的时间表,更没有给出“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另外,由于这些领域属于我国经济中的关键部门,非公资本通过参与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进入这些领域的难度大、成本高。第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作为”现象严重,工作执行不到位。有些地方政府未完全公开制度条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政策透明度不高,行政审批手续复杂、烦琐,政策传达不及时,出现“时滞”问题。

1.2 国有企业的垄断与排挤

1.2.1 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一家独大”的强势地位主要从规模和数量两方面来体现。

首先,在数量上,不超过2%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占据了全部企业总资产的40%,在中国,国有企业占中国股市总市值的80%,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

其次,从规模上来看,2015年中国约有11万家国有企业,在中国政府的扶持下产生了一批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全国性的领军企业。目前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占63.2%,其经营收入占82.82%,总资产占比90.40%。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中石化的经营收入达到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华为公司的10倍。

1.2.2 国有企业拥有特权

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国有企业在资源占有、土地、贷款、公司上市、利润分配等方面都享有不可比拟的政策特权,政府通过优惠的产业政策、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以求帮助实现各种政治和社会目标,造成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在政策上存在“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公资本积极性的发挥。

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拥有政府给予的诸多的特权,而且自由裁量的机会多,具有垄断势力且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缺乏引入非公资本的内在动力,政府和企业内部管理层也缺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在引入非公资本时,常常对其经营范围和区位布局制定了“特别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资本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打消了非公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和热情。

从下图中,我们看到,在行业门槛中,对非公资本进入限制最多的行业分别是(按严重程度排序):军工、重石化、银行、资源行业。其中军工行业以机密为借口;重石化以设备技术为借口;银行以资信为借口;资源以安全为借口,将非公资本挡在“门外”。

非公资本在各行各业中进入门槛占比

由于现行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已然形成,其利益格局已经相对稳定,要想打破国有企业的“玻璃门”,就会导致利益重新划分,这必然会触犯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一旦非公资本进入,可能“蚕食”国有部门通过利用政策优势带来的高利润和高福利,因此国有企业会排挤非公资本进入。

2 鼓励并推进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提供详细的配套措施

2.1.1 出台更切实、细致的可操作性政策和配套措施

由于我国关于放宽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限制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在制度和政策上缺乏完备的细则,因此,出现了前后政策“相互打架”的情况。所以,除了完善顶层设计,对于非公资本进入的具体“时间表”、进入退出机制、进入后如何管理、非公资本占有比例、如何与现有国企协调等具体细节予以明确,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之上,有效保障非公资本自身的话语权和未来收益的划定和获取。

2.1.2 对于非公资本进入意愿强的铁路、电信、能源、交通等行业放宽限制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使经济行为更多地遵循市场规律,为民营资本进入开辟绿色通道,让实力强、信誉高的非公资本进入电信、石油、铁路等关键性行业,并给予其同等待遇。尽管目前90%以上的国企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但问题在于国有股份仍然占据绝对优势,非公资本所占股份仍然偏少。所以要求我国继续完善国有资本的进退机制,减少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比例,大力发展非公资本和国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企业通过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力吸引非公资本投资入股。比如对于电信、电力、公用事业等关键性领域招投标更多地向非公资本企业开放,鼓励具有资质的非公企业平等参与项目招标和投资,不得设立其他附加条件。需要相关国有企业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方式,采取试点,小范围加快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尤其,可以选择以一些非大型的国有企业作为试点,放宽准入标准,吸引更多非公资本进入,从而打破“壁垒”限制。

2.1.3 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

除了传达并及时落实相关政策,减小政府“缺位”现象,还应该侧重于对非公企业进入国有企业的政策外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对非公经济的收费项目,减少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审批成本。

2.2 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积极接纳非公资本进入

由于国有企业处于行政垄断地位,在项目审批、土地、税收和户口指标等方面具有“政策红利”,使得与非公资本在地位和政策上不平等。所以,应积极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保持与非公资本政策上的平等性,积极接纳非公资本进入。

对于国有企业自身来讲,应积极主动地敞开怀抱接纳“非公资本”,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进行合作,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良性的利益关系格局。相较于非公企业,国有企业规模大,在技术、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存在优势,但由于责权不清、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导致国有经济效率低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更侧重于经济的短期行为。而通过吸纳机制灵活、产权清晰、市场效率较高的非公企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国有资本功能的放大,实现保值增值,从而有利于“国民共进”。

在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出现利益冲突时,国有资本应该减少对非公企业的排挤。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真正让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共同发挥作用。以前,不少国有企业主要是董事长说了算,主要为董事会或更多为个人利益服务,很少衡量小股东的权益。现在,通过引入非公资本,降低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比例,提高非公资本的控股比例,可以使不同资本成分的代表参加董事会,在进行决策和利益分配时,更多考量非公资本,让更多非公资本的出资人“发声”,促进利益相关各方进行平等对话和谈判。另外出资人的权利应该仅限于行使股权的权利,也就是投票权,按股权比例表决,避免出现“越权”现象。这样,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组成的股权结构,更容易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打破原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进一步打破原有国有企业内部利益格局,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使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实现机会平等、权力行使平等和权益分配平等,避免更多的利益冲突。

2.3 提高非公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完善非公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防范风险

由于大部分非公企业自身竞争性不足、管理方式落后,推进非公企业改革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包括加快制度创新、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加快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发展战略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强化品牌战略,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为充盈国有成分提供质的保障。

完善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在引入非公资本之前,对民营企业盈利的可能性、资金的雄厚程度、管理方式等方面作出深入的了解,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指导和信息发布。在面对风险时,非公资本往往比国有资本更加脆弱,因此国家应当在经济信息、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非公资本更多的支持,在经济政策上给予非公资本一定的倾斜。当非公企业面临正当破产时,提供破产保护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通过完善非公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保持对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的持续性。化解非公资本进入的风险,以解决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后顾之忧。

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保证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竞争性和透明性的同时,还要保证交易的公开、公正和公平,防止以权谋私,占有国有资产,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委员会应该牵头制定非公企业进入国企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资产评估、股权定价、股权结构和管理层持股等重要交易事项按照标准格式及时对外公布,形成媒体、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等对非公企业进入国有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

3 结论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核心。而混合所有制的成败则取决于能否让公有资本和非公资本处于平等地位。所以,要加快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进程,借助非公资本与生俱来的体制优势帮助国有资本打破行政束缚和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国有资本的效率;同时借助国有资本的优势帮助非公资本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突破“壁垒限制”,开辟更宽广的市场,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实现公有资本和非公资本的平等地位,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从而使国民经济健康稳步推进。

摘要: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的拉开,作为改革重点环节的国企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进程缓慢,成为阻碍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主要难题。阻碍非公资本进入国企的主要问题在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国企的特权垄断、非公企业的脆弱性三个方面,为加速非公资本进入的进程,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完善具体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和提高非公企业自身竞争实力。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非公资本进入,特权垄断,脆弱性

参考文献

[1]张卓元.论混合所有制的活力与贡献[N].北京日报,2013-12-16(017).

上一篇:贸易全球化下一篇:思想品德课中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