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数学教学(精选10篇)
脑科学与数学教学 篇1
十二月二十九号,我有幸参加了南区教师“基于脑科学的学科教学培训,”上午我们聆听了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温红博教授的报告,现在我就谈谈听他的报告后的一些体会。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脑科学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人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脑力活动,脑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学习活动中,人的认知活动,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其实都是脑的功能。作为一名教育者,如果只研究教学方法,而不结合人类本身的机体特征和规律,有些付出,就是徒劳无效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有效的。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人的大脑发育存在“敏感期”和“关键期”,在这两个时期,大脑可以非常容易获得认知和技能,而错过了,尽管也可以获得,但是相对比较困难。虽然我的教育对象已经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但是根据大脑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即人受学习、训练以及经验的影响,大脑皮层会出现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重组),我们还应为学生们提供适宜的刺激和材料,以促使它们的大脑发生可塑性的变化。鼓励他们拥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心,合理安排时间,使其大脑产生可塑性的变化,并将学习的成果固化下来。特别是看到《脑活动所谓20个基本特点中》特别强调了“阅读的作用极其重要”让我感到语文课堂应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阅读。
我由此也产生了一些疑问,需要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得到解释,以指导我的教学:
1、阅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阅读?我们在阅读中做了什么?
2、从脑科学来看,我们在生词的教学中(高中段学生)是应该先给学生书面语还是手语更利于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呢?
3、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应该体现阅读课堂上朗读的作用。
脑科学与数学教学 篇2
(二) 课程教学的脑理根据详见2008年第1期
(三) 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
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是个复杂问题, 它既与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又与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紧密相连, 并涉及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不同学派。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 是指不同的教学科目在奥妙复杂的脑海中各处哪一个区域。要对教学科目进行脑区定位, 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研究脑结构与功能的历史演化, 其次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各种学派。
统观中外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理论可知, 大脑功能定位说和大脑功能统一说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学派。“功能定位说”学派认为, 脑的结构极为复杂, 从脑的表层整体来看可分为若干脑叶和小脑等, 从其纵向解剖来看可分为新皮层、旧皮层、脑干和脊髓等, 脑的这些不同结构都有各自特定的独立机能。功能定位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布洛卡、德国的威尔尼克和我国清代刘知等。美国斯佩瑞大脑左右半球的理论以及和斯佩瑞合作的学者以后提出的脑功能“模块”的理论, 原则上都属于大脑功能定位说。与大脑功能定位说相反, “功能统一说”学派认为, 从解剖学上看大脑虽有生理结构上的不同, 但整个大脑在机能上没有部位差异,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统一的功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和美国心理学家拉什里等人。
我们认为, 大脑功能定位说和大脑功能统一说都有科学合理的一面, 同时又都有片面性绝对化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研究脑科学并分析各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客观的讲, 人脑的各不同结构和功能既有相对的独立性, 同时又是相互协作和相互制约的。例如大脑左右两半球,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脑的演化, 脑的左半球侧重于语言、言语、计算和逻辑等机能, 而右脑侧重于人面、物体、图象及环境、空间等机能, 但是左右脑又是相互协作的和不可分割的, 拥有巨大纤维束的胼胝体, 在其间架起了交流信息的超高速公路。
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和脑结构与功能的区域定位, 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定位。两种定位虽有性质的不同, 但又密不可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脑结构及其功能的定位, 为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 是脑结构及其功能定位的具体表征。最新的研究脑结构与功能成像技术的运用, 能使我们直接观察到基础教育的不同科目在学生头脑中不同区域的反映, 观察到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时在学生脑神经系统所引起的变化。下面着重研究几个主要学科的脑区定位,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所说的脑区定位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1. 语文科的脑区定位。语文学科和语文、语言和言语都是些密切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概念。语文科即语文学科, 是培养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学能力的学科, 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可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 言语是指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虽有严格区别, 但总体来看大都属语文科的研究范围, 它涉及的脑区是有共性的。语言是随着人脑新皮质层的出现而产生的, 人类的声音可以发出200个元音和600个辅音。当今世界除方言外大约有6500种语言。人类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语言能力, 并借助言语进行交流, 这是因为人脑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其他哺乳类动物脑所没有的特定脑区及其神经系统。
人的智能的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制约, 特别是后天的因素更具有决定性。其实语言也是如此。在语言中, 音素是构成声音的最小单位, 不同音素合起来便构成音节, 由音节构成单词, 最后再由单词构成句子, 从而进行言语交流。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就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提出, 小孩子之所以能模仿成人的语言学会说话的语法和句法, 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在头脑中就有一个遗传“模板”, 这个模板就像小老虎天生就会追逐猎物一样。婴儿学习语言就是把他所听到的语言添加到母语的模板上。虽然人们对于语言模板说有很大争议, 但语言学家对婴幼儿的口语发展规律, 对大脑掌握语言的区域和机制, 的确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了解。
婴幼儿口语发展的一般规律是:6个月前后能辨别音素;12个月前后能将字词与其意义联系起来;1岁半能区别名词和动词;2岁能了解语法功能;2岁半到3岁大部分语言和言语活动规律转移到大脑左半球脑区定位。脑科学证明, 婴儿脑中的神经元可以对地球上6500种语言中任何一种语言的声音均能作出反应, 这就是说婴幼儿语言的潜力是无穷的, 但是有一个关键期。一般来说, 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是从3岁到10岁。在这期间能学到非常标准的外语, 不受母语的干扰, 否则将是困难的。现代脑成像技术找到了困难的根源, 这是因为, 如果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学习外语, 负责语言的脑区对二种语言的语音同等对待, 均有反应, 而且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表征部都在额叶的布洛卡区。如果错过关键期到青春期过后再学外语, 一是负责语言的脑区不再对其他语种的语言有所反应, 二是司管第二语言的脑区和原先司管母语的脑区不同。脑科学告诉我们, 婴幼儿的脑神经元具有同时学习几种语言的属性。可见第二语言精通的程度不在于学习时间的长短, 而取决于是否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习。
负责语言的脑区存在于大脑左半球的皮质层。这一点在运用现代脑成像技术之前人们就有所了解。1861年, 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注意到, 大脑左额叶受损可导致语言产生困难, 甚至完全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患者只能发哑音。后来人们把这一脑区命名为布洛卡区。布洛卡区位于左额叶后部, 其大小如同一枚银元。1871年, 德国神经病学家威尔尼克发现, 左额叶受伤的患者虽然能说话, 但言语混乱, 语无伦次, 语义不清, 后来人们把这一脑区命名为威尔尼克区。威尔尼克区位于左耳上方, 其大小如同一枚银元。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是大脑左右半球的两个主要语言加工中心。如果说这两个脑区有更细的语言功能分工的话, 这就是布洛卡区负责储存单字、词汇、语法或母语句法, 而威尔尼克区则负责语言感知和语言意义。不过现代脑成像技术研究证明, 语言和言语的发展及运用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例如, 在产生一个口语句子的过程中, 不仅要调动布洛卡和威尔尼英两个脑区, 而且还要有分布在左半球的其他脑区和神经网络参与。名词通过一种神经类型的加工处理;动词则需要另一种神经类型加工处理;句子结构更复杂, 甚至需要动用更多的脑区参与, 语言的形象性还要由右半球完成。这就是我们以上说的, 在脑区功能定位问题上, 要用全面辩证的哲学理论为指导, 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脑区功能分工。
今天脑科学关于大脑的语言区域, 有了更深的研究。据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报导, 日本东京大学语言脑科学家酒井邦嘉发现, 大脑在逻辑思维、理解文章、掌握单词、区分语调时, 不同的脑区具有不同的功能, 思考语法时前额叶下部活跃, 区分语调时侧额叶上部活跃, 在处理语法、文章、单词和语调各方面, 各有不同的脑区担任。据此, 他绘制出一幅有关语言的脑功能“地图”, 称为“大脑语言地图”。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学科, 我们应当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和解释语文科建构和实施的理论基础。
2. 数学科的脑区定位。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一提数学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天才或天赋, 即先天遗传问题。因此我们研究数学脑区定位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 即数学才能到底有没有先天因素在内。从理论上讲, 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承认, 智力主要是后天环境教育养成的, 但有遗传因素。对此脑科学工作者认为, 从历史演化的观点看, 原始人类为了躲避群兽, 猎取食物, 求生存, 必须对猎物作数量估计和算数运算, 这样数感和计算智力因素就被编码在遗传基因中, 这就是数学天赋。同时从实际调查来看, 数学遗传因素也的确存在。例如, 来自高数学才能家庭的孩子和来自数学能力差的家庭的孩子, 他们的数学能力各自体现了家庭的特点;同时对双胞胎的研究也显示, 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成绩也非常近似。这些例子说明, 个人的数感作为先天遗传被预置于每个人的头脑中, 因此不同人有不同的数学能力。这就是数学的遗传基因。
数学在脑区的定位, 医务工作者临床病症诊断早就有发现。如果一个人的左脑顶叶受损, 将会造成数学困难;视觉加工不良的人, 难于学好几何, 这是因为做几何题需要把直觉观察转化为可用语言表示的逻辑, 这要求不同脑区的协同活动。近10年来, 脑成像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揭示了数学问题在大脑活动的规律。首先, 简单的算术问题例如加法和乘法的小数字运算, 这要由左脑顶叶皮层区承担, 如果该脑区受损, 就丧失了加法和乘法的简单运算能力。如果不是简单加法、乘法运算, 而是较为复杂的数字加工问题, 这要根据数字加工方式的特点, 不仅会涉及左脑顶叶, 还会涉及左脑语言区和右脑顶叶。当进行数字比较时, 不需要语言参考与表达, 因脑图像显示右脑顶叶皮层最为活跃;当进行数学乘法运算时, 脑图像显示左顶叶最活跃, 并且该顶叶还和左颞叶下的布洛卡以及威尔尼克两个语言区相联系;当进行减法运算时, 左右半球顶叶都活跃, 这时胼胝体就发挥了桥梁作用;把两个顶叶联系起来。同时, 还有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脑成像技术观察发现, 复杂的数学精算和估算所激活的脑区不同:精算过程使用的主要是大脑左额叶和左侧角回;估算过程中使用了左右脑顶叶和部分右枕叶, 因为精算与口语技能有关, 而估算与视觉与空间技能相联。总之, 数学科的各种不同内容和活动方式, 都在特定的脑区呈现。总体来看, 不是左前脑就是右前脑。
3. 体育科的脑区定位。由于体育科目涉及的内容广泛不一, 我们这里所说的体育科是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体育, 不包括艺术类内容如音乐和游戏等。脑成像技术显示, 体育运动科目涉及多个脑区, 但以小脑和大脑额叶以及运动皮层为主。小脑占整个脑体积的十分之一, 但却包含了大脑中几乎一半的神经元, 它有神经纤维约4000万个。这些纤维把不同脑区联系起来, 致使大脑额叶、运动皮层和小脑间信息的往返传递畅通无阻, 以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和运动技巧的学习。小脑和记忆、空间知觉、语言、情绪甚至决策等都有着密切联系。复杂的体育运动如掷球、翻滚、摇摆、爬行、倒立和翻跟斗等, 除小脑外还要调动前额叶参与。体育运动加强了很多神经元的联系, 加大了脑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 因而增强了毛细血管的运输能力。神经科学家还发现, 体育运动能使脑释放一种特殊的神经递质。这种激素分泌物不仅使人能尽快恢复体力, 加快神经元间的相互联系, 当进行数字比较时, 而且使人思维敏捷, 记忆力强。
运动技艺的学习掌握, 与额叶和运动质层高知能脑区有关, 更与小脑这一较低智能脑区密不可分。当开始学习新的活动技能时, 这时是有意识的和注意力集中的, 这种学习调动了大脑额叶区和运动皮层;一旦技艺熟练掌握, 便转入小脑编码贮存, 转化为长期记忆。当以后再使用这一技艺时, 就不需要再由高智能脑区下达命令, 而是由小脑直接调控,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技巧的无意识和自动化的运用。例如, 驾驶员一面驾驶汽车, 一面和人谈话, 就是由于小脑在指挥驾驶。同时, 运动技巧的学习和年龄密切相关, 这也就是关键期问题。据说乔丹从8岁就开始了篮球生涯。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 脑科学的最新成果, 为我们重视并加强了体育课提供了理论根据。长期以来, 人们都认为人脑不能再生新的神经细胞。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脑科研机构于1999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说, 跑步能使老鼠的脑再生新神经元。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 那就是说开展体育锻炼, 提倡跑步运动, 也能使人脑神经元再生, 因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轻视体育课。
4. 音乐科的脑区定位。前面我们讲到数学脑区, 大家知道左脑顶叶是数学脑区的主要脑区。研究证明, 音乐脑区和数学脑区是有某些重叠的。特别令人兴奋的是, 研究发现音乐竟然能改变脑的功能。小脑是与节拍和节奏有紧密关系的一个脑区。脑科学家发现, 音乐家小脑的体积比非音乐家小脑的体积平均大5%, 胼胝体更明鲜, 平均大15%。这大概与音乐家长期从事各种乐器的演奏以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高频率地交替, 有着直接关系。
关于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在此仅举四个科目为例, 无需逐一阐述。总之, 基础教育的各不同学科在奥妙的脑海中, 一般来说各居特定的位置, 我们可以对教学科目实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对脑区定位。当然有些科目在某些脑区是重叠的。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具有双重涵义, 其一是说不同教学科目在不同脑区各有所表征, 其二是说各教学科目都有开发脑潜能和培训脑功能的积极作用。俗话说“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理论已被今天的脑成像技术所揭示, 不容置疑。
辩证物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任何两个客体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找到它们的共性, 任何一个客体都有多种不同的属性。人脑也是如此。一方面,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人脑和爬虫脑及其他哺乳动物的脑, 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有着生物学的共性;另一方面人脑和其他动物的脑又有区别, 它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但是在脑科学衍生之前, 人们无法了解脑活动的内幕, 只能朦胧感知人脑的个性, 不认识其生态性。因此对教育或教学概念的理解也是狭义的。今天, 我们已观察到人脑的生物态的一面, 从而可以对课程教学从生态脑的角度进行新的界定和解释。
那么什么是课程教学?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育?从脑科学的角度如何界定?日本的脑科学家小泉英明解释说:“人类已经可以观察生物态人脑的功能, 可以把学习、教育与脑科学紧紧联系起来, 从而将学习、教育作为贯穿于从生到死的整个人生总括的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重新定义:学习是通过外部环境刺激而建构中枢神经网络的过程, 教育是控制和完善外部刺激的过程。”他还解释说, 学习和教育的这一新的定义, 也是以“髓鞘化”的理论为根据的。不仅日本的小泉英明主张对学习或教育重新界定, 美国的斯普伦格也是如此。她说:“什么是学习, 它在脑中如何发生的?神经科学家将学习定义为两个神经元彼此产生联系的过程。他们声称, 当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时, 神经元就发生了‘学习’。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过程。”
那么, 对课程教学从脑科学的角度又如何进行解释界定呢?如果说中枢神经网络建构过程或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就是学习, 不过这种学习是一切哺乳动物都有的并由自然环境刺激产生的学习, 它是没有计划的和没有预期目标的。然而在教育指导的课程教学则是有明确目的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对课程教学这样界定:课程教学是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加速神经元信息传递、促使轴突髓鞘化、构筑神经网络通道的过程。课程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刺激所建构的人的神经网络, 和环境刺激所建构的哺乳动物的神经网络, 二者是有区别的, 其最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预期的目的或目标。
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脑科学和课程教学的关系。脑科学和课科程教学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 也可以说是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最前沿、最复杂、最重要的科研课题之一, 它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讲清楚的。特别是本人不是脑科学专家, 只是个课程教学工作者, 因此所引用了资料及其阐释也未必正确无误和全面。但是有一点却非常坚信, 这就是:脑科学是当今世界最活跃和最有突破性成就的学科之一。人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由脑理决定的。课程教学必须与脑科学相结合。我们要把脑科学研究取得的共识性的定论性的基础成果, 用以指导或解释课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脑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相互协作, 联合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把脑科研成果用于教育, 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 取得突破性进展。希望脑科学研究成果能走进教育阵线, 走进教师队伍, 走进课堂教学实践。让我们携起手来, 为创建“基于脑、适于脑、培育脑、开发脑”的新一代课程教学而共同努力。
摘要:脑的结构与功能是极为复杂的, 脑干、边缘系统和新皮层是脑的主要结构。细胞是脑组织的最小单位, 可分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两种。可塑性、关键期、髓鞘化、神经元修剪, 是脑的根本特性, 现代脑成像技术揭示, 不同教学科目反映在不同的脑区。课程教学可以进行脑区定位。要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课程教学编订和实施的主要理论根据。
科学教学与情商 篇3
【关键词】科学教学 情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51-02
在网上论坛里看过一帖子,说的是一位中学老师上课的水平如果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不仅称不上是好课,而且还可以说是问题较多。然而,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愉快的,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所教出的学生不仅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领先于其它班级,而且在社会活动中,该班学生的活动能力也优于其它班级。专家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这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商因素密不可分。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的知识,科学教师们自己对某一些知识可能都不十分明白,还要去教学生,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校陈老师的科学课,深受学生喜欢。两年来陈老师上了组内许多公开课,或许由于专业的限制,课堂上的闪光之处也并不多,语言也没有特色,课堂上甚至还会有知识错误。但陈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耐心细致地帮助同学解答疑难问题,课堂上肢体语言丰富、尊重学生、气氛轻松愉快……。在全校“你最喜欢的课堂”调查中,陈老师名列榜首,所教班的成绩也遥遥领先。让许多教师不得不服气。仔细想想,陈老师之所以能深受同学的爱戴,所教班级的成绩居前茅,这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商因素密不可分。我认为,一个教师,只要在他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满足他的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他的情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教学效果。但我觉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情商。教师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的,但我们却应该激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知识的奥妙,去主动地求知,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的情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心情、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在科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还要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的进行课堂教学。
一、在科学教学中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1.喜爱之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下面是对陈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的同学(84人)的调查结果。问题是“你为什么喜欢上科学课?”选择“科学成绩好”的有14人,选择“喜欢科学”的有15人,选择“喜欢科学老师”的有50人,选择“其它原因”的有5人。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老师有关。学生喜欢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之心——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智商有高有低,身材相貌有美有丑,家庭条件有好有差。但人对尊重的需求是一样的,也是与生俱来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的态度。教师应做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要像一個无私的园丁,爱护每一片绿叶,包括有“斑点”的绿叶,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有“斑点的绿叶”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学困生”。对他们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喜爱别嫌弃,多重视别忽视,多尊重别歧视。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也能天天见到老师亲切、期待的目光,在教师的关爱中幸福地学习、成长。
3.责任之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结合科学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科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例如:教学“大气压强”时,用“覆杯实验”导入,全班同学都非常的惊讶与好奇。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合适的实验、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生活事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进取心,最终达到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例如:教学“大气压强”时,让学生想一想“大气压强这么大,人体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我们的屋顶什么没有被压垮?”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科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4.宽容之心——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陶行知先生用宽容、鼓励的态度让学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值得教师学习。老师最头痛的,莫过于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完成、成绩下降……。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下降,我便在他的试卷上写:“××同学,这次考试成绩怎下降啦?是粗心?还是不会?还是准备不充分?还是……你能告诉老师吗?”对学生暂时的落后,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放纵,而是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迎头赶上,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进取的机会。
二、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以情商促智商
1.避免课堂教学单调
课堂教学单调是教学的大敌,它往往是教学设计单调引起的。科学教材较简单,可读性较弱。教师要学会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如:教学“血液循环”时,老师都会讲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出发经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出发经肺动脉、肺中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但很少有老师向学生分析:为什么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回到右心房,而不是左心房?为什么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回到左心房,而不是右心房?当同学们听到这一问题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都在积极思考。不久,终于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打破了课堂的宁静。这位同学说:“如果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回到左心房,那么这部分血液就得不到氧气;如果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回到右心房,那么这部分血液就得不到营养物质。这样的血液循环是没有意义的。”全班掌声一片。老师同学都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但有些时候,单调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看似单调的事物,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而学生也要学会面对“枯燥”的材料,拓展自己的知识,努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下去,把这些材料变成自己跃上更高阶梯的跳板。沉得越深,跳得越高。
2.避免课堂情绪不当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开发智力,养成良好的习性。其中又以知识学习为主。课堂情绪的高低,要服务于这个目的。课堂情绪过冷,可能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到,老师讲过了,学生没掌握。例如:科学课上,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讲到传染病艾滋病时,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艾滋病是可怕的而且难以启齿,他们把艾滋病视为洪水猛兽,课堂上总是静的可怕。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艾滋病知识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小组,分别查找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如何对待艾滋病人等,最后每小组都要以PPT或调查报告,宣传画报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通过查找资料、展示成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对艾滋病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了艾滋病的致病机理、知道了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关心艾滋病人等。一些学生还表示,以后还要参加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公益事业,起到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与此对立的是课堂情绪过热,可能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该学的没有学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教师的教学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情商的魅力。
《艺术与科学》(一)教学教案 篇4
《艺术与科学》(一)教学教案
课题:艺术与科学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1、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 进作用。 2、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合 理性及艺术特点。 能力培养点: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著名科学家和艺 术家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的能 力。 情感激发点: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 和对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联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体现在生活用品设计中。 教学难点: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关键:对于艺术和科学概念的了解。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2分钟) 调整多媒体教学设备,组织教学,请学生拿出查阅的相关资料。(学生主动学习) 二、导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根据所查资料,谈一谈达.芬奇。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全体同学参与讨论)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人物。他是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 在绘画中,他把自然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艺术手法包含着近代科学方法中追求精确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三、新课课题讨论:(33分钟) 艺术与科学 (一)除了达.芬奇还有很多科学家也是热爱艺术的,请举例: 张衡: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古代浑天说代表人物之一,改进了浑天仪,设计制造了侯风地动仪。 (二)科学和艺术对人类来说缺一不可,总结说明二者的关系。 科学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领域。 艺术想象为科学带来灵感和广阔空间。 (三)分析古代作品:(学生分小组,就教材中出示的图例进行分析) 1、长信宫灯:西汉著名铜灯,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人高44.5厘米。 2、金字塔:方锥形或台阶形的纪念性建筑。已发现的古埃及金字塔约80座,其代表是公元前27-前26世纪建于今开罗近郊的吉萨金字塔群,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图拉金字塔和大斯芬克斯像以及西、南两面长方台式墓与多座小型金字塔。是建筑科学、力学设计、美术造型、科学施工的工程。 3、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入葬,制作技术高超,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共64件。 4、安济桥: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式石拱桥,又称赵州桥。跨度为37.47米,连南北桥堍50.82米。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具有高超的艺术特色。 (经典作品具有永恒性,学生多接触这样的作品,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四)联系实际分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设计没有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设计哪些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3、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发展长河中不可偏废的双翼。二者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结合学生们的生活进行讨论可以使他们觉得“大”道理的可信与实际) 四、课堂小结:(2分钟) 科学和艺术相互融合,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艺术反思评价能力)
科学教学与小学教育论文 篇5
一、基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目的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现途径
(1)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第一目标。借助于学生天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适当的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上的好奇心理。可以适当的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灌丛草木、虫鱼鸟兽,亲自感受到生命的.韵味。在经过这种切实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特别的方式让学生将心内的感触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这种身临其境体验之后形成的浓厚兴趣,势必会增强学生后期写作、表达上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首先需要将观察作为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一个观察记录的方法,保障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整个观察过程中的乐趣所在。另外,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在观察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各方面的能力,而非仅仅将观察本身作为一种目的。通过这种长期的锻炼,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思维创新水平。
(3)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所产生疑问的分析、认识、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出问题机制在学生积极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力。为此,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全面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
(4)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该与教师、同学之间建立一个亲密合作的关系。在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丰富多彩性的同时,需要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探究性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按照规范性的操作进行,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应用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二、结语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是学生必须要兼备的一种学习品质。另外,在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为此,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对基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目的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涵盖了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等等几个方面,希望为今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奠定一个参考基础条件。
数学猜想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篇6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数学中的著名猜想,说明了辨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其次阐述了数学猜想方法论推动了数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是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丰富源泉。
关键字:数学猜想,科学假说,科学技术方法论
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通称希尔伯特问题,后来成为许多数学家力图攻克的难关,对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0年初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的科学顾问委员会选定了七个“千年大奖问题”,克雷数学研究所的董事会决定建立七百万美元的大奖基金,每个“千年大奖问题”的解决都可获得百万美元的奖励,其中著名的庞加莱猜想已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证明。可见数学猜想在数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猜想是怎样的一种方法论呢?
在自然辩证法这一哲学领域,数学猜想就是科学假说这一概念,即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既有逻辑的成分,又含有非逻辑的成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很大程度的假定性。这样的假定性命题是否正确,尚需通过验证和论证。比如数学猜想有的被验证为正确的(如费马猜想、卡塔兰猜想、庞加莱猜想等),并成为定理;有的被验证为错误的(如欧拉猜想、冯·诺伊曼猜想等);还有一些正在验证过程中(如黎曼假设、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虽然数学猜想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它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学猜想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它以已有的部分事实和正确的数学知识(公理、定理、公式等)为前提, 一般都是经过对大量事实的观察、验证、类比、归纳、概括等而提出来的。数学猜想可分为存在性猜想(比如费马大定理),状态性猜想(比如庞加莱猜想),关系型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方法型猜想(尺规作图猜想)等。既然数学猜想就是科学假说,它存在于数学这一科学领域,因此具有以下特点:﹙1﹚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3)挑战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具体含义为希尔伯特问题和七个“千年大奖问题”中的是在一定的科学事实和已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并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科学论证才能提出。因此,它与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测或缺乏科学论证的简单猜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有一定的猜测性。数学猜想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与确实可靠的科学理论不同,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另外,数学猜想不是事实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抽象,因此有抽象性;从数学猜想的形成看,开始只能以初步的猜想和想象的形式出现,使数学猜想具有某种形象性。由此可见数学猜想体现了科学方法论在数学中的应用,那他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影响呢? 数学猜想的提出与研究,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当然,数学猜想往往成为数学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费马猜想产生了代数数论;庞加莱猜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研究三维空间;哥德巴赫猜想促进了筛法和圆法的发展,尤其是发现了殆素数、例外集合、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等;黎曼假设使素数定理得到证明以及椭圆曲线技术应用于加解密、数字签名、密钥交换、大数分解和素数判断等;四色问题通过电子计算机得以解决,从而开辟了机器证明的新时代。
总之,数学猜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W.惠威尔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大胆提出数学猜想、深入研究猜想必将推动数学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可以说数学猜想架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而破解数学猜想,正是数学家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最后,引用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文:“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讲义》 成良斌, 宋子良等..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5
[2]楼世拓,关于黎曼猜想.自然杂志,1980
科学教学概念转变与教学策略分析 篇7
关键词:科学概念,概念转变,教学策略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 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科学概念的教学是科学知识教学的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1]科学研究结果显示, 中小学科学学习课前, 学生头脑中已存在一些先有的观念, 我们将它称之为前概念, 这些观念对中小学课堂科学概念学习的同化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加强前概念, 转变科学概念
目前, 受传统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科学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策略单一且缺乏创新。长此已久, 学生对概念学习停留在了解性知识层面, 也不能很好地对知识进行拓宽和深究, 同时知识转移、社会实践能力缺乏。虽然教材大多数科学概念和规律以探究的方式呈现, 但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科学前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 仅仅传达概念意思, 学生无法真正建构概念。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缺乏对科学概念本质内涵的揭示。
其实, 研究发现, 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 已经对将要学习的概念有一定的前概念认知。在接触科学概念之前学生会带着生活中对这些概念的经验, 或是身边事物的影响, 脑海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或因背景和受教育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想法。而当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与课堂所学概念一致, 那么这对学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前概念与课堂所学概念矛盾冲突, 例如很多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等。这些前概念成了“挥之不去”的思维方式的一部分。然而, 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将会障碍学生的概念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意义上, 学生的科学概念学习可被看成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 努力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2]
二、科学概念教学策略探讨
(一) 情景教学, 引发知识冲突是第一步
促进概念转变不能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但一定要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冲突, 从而加深他对知识的重新深刻认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重要的启迪作用, 包括在备课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环节, 灵活设计课堂内容,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欲,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正确的科学概念。同时也要能够使学生产生对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和区别。慢慢引发知识冲突。例如, 在学习“空气”这一环节, 课堂上, 很多同学认为“空气”不是一种物质, 因为它看不见, 摸不着。但是它真的不存在吗?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方法让同学们感知空气的存在, 给他们每人一个塑料袋, 装满空气后扎紧封口, 让学生们感知它的存在。再比如在化学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式中, 使用模型构建概念往往会起到很好理解的效果。有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主观定义, 从文字上不好理解, 如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 学生总是将这些概念混淆,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辨别, 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进行教学, 且能够生动地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和掌握。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充分使用动画、挂图、模型。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概念。
(二) 第二步, 抛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于善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在讲授授课过程中, 减少“满堂灌”式教学;而应该通过启发性发问的方式, 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该把课堂主动性交还给学生, 建议把学生划分小组, 给各个小组划分“资源”:黑板区域、教具等。教师抛出问题, 小组成员合作解析课本基础知识, 最后组内推选出一人负责主讲, 其他人做补充讲解, 教师做最后重难点强调和深化。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 自学自讲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也会逐渐发现学生不同的潜能, 有适合组织领导的、有适合上台讲解的、有适合总结的, 这样每个人的优势都会得到挖掘。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丢下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要做好不喜欢群组讨论、团队合作的思想工作。
(三) 第三步, 注重实验创新教学, 强化概念认知
许多概念和规律, 在科学教材中以探究方式呈现。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老师也只是陈述转达给学生, 但我们发现, 有些概念实际上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 在实际课堂授课时, 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计开发趣味小实验, 激发学生思维。同时, 还要注重贯彻科学概念的合理性、有效性, 只有从根本上动摇并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加强学生前概念, 才能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9:85.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改革 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
1.以老师为课堂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课堂中老师仍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了限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没有参与到科学教学中来,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效果不理想。另外,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进一步的教学安排。
2.传统教学观念严重
现如今仍有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学生的分数就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直接体现。这样的观念是极其不科学的。科学中有很多现象和实验,老师没有对这些进行解释说明,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原本充满趣味性的小学科学却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因此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能力无法提升。这样的教学观念,不仅不利于现阶段的科学教学,对学生以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习也是严重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忽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小学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极其不科学,课堂中老师对科学知识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却没有及时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践探究。课后也仅仅是给学生布置作业习题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看似周到全面,然而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教师的教,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时代的进步,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思维,将学生自身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身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三点抓起:(1)学生兴趣培养方面;(2)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方面;(3)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兴趣培养是教学的起点,每一个科目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带着兴趣,带着对学习的热清进行学习,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被动的,不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科学的学习是很贴近生活实际的,很多生活中得现象都需要科学解释,所以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出发,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支笔和一些碎纸屑,让学生先拿着笔在自己头发上进行摩擦,然后再将笔靠近碎纸屑,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当学生看到碎纸屑被吸引在笔上,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妙,这个时候教师再告诉学生其中的原理,学生就会觉得科学是一件很奇妙、很好玩的事情,学生顺其自然的就会对科学感兴趣。其次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迈向成功很重要的一步,小学生的一切都是新的,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很有益的。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開始之前,让学生先预习,对每一个新课题都先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然后找到自己疑惑的地方,这样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一点就是在课堂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科学最重要的就是探索,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己探索研究才能真正了解每一项科学的内涵,灵活的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自己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做实验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现象教师通过自己的口头描述进行讲解,但是学生未必可以理解,利用多媒体就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使小学生认为这门课很有趣,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太空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口头描述想到太空中各个行星的运动特点,教师就可以从网上给学生准备一些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做进一步的了解,有了视频的详细讲述和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学生一定会很好的掌握太空方面的知识。在科学的教学中很多科学实验是具有危险性的,或者学校设备不齐全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实验,为了让学生也有一些了解,教师就必须使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进行了解。在学生复习的时候多媒体也是一项很好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展示课本上没有的题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还节约了很多的书写时间,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要让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首先教师要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制定以后的教学计划,不要只顾得使用多媒体而忘记了学生的想法;其次教师明确教学目的,要让多媒体成为帮助教学的工具,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偏离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相信教师一定可以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让课堂变得灵活起来。
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科学教学并从生本教学理念出发,做好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投入到科学的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鲜的事物、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通过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步伐,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敬标.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0年08期
[2]杨晓鹏,万爱珍,卢霖. 关于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年03期
脑科学与数学教学 篇9
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否重新分离出来。“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则进一步扩展了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
声音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这一单元结尾设计的“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活动,将由学生自由取材,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小乐器,并尝试着奏出简单的乐曲。
我们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的了解从身体的结构开始,通过观察,采集数据和模拟实验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了解人体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观察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应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 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脑科学与数学教学 篇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脑科学与数学教学】推荐阅读:
福布斯脑科学06-14
脑科实习自我报告10-08
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10-13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07-21
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07-20
生物学教学与生活科学09-17
科学课教学与环境教育11-01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教案设计05-16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