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

2024-07-20

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精选12篇)

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 篇1

摘要: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进的步伐, 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进入了课堂, 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 势在必行。只有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进行体育教学, 才能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

关键词:科学技术,体育教学,课堂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运用科学技术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已成为高科技条件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体育学科也不例外, 那么, 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教学技术手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呢?现就多年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经过几年的实践, 笔者觉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尤其是在体育课上。怎样让学生既感兴趣, 又能学到专业知识技能呢?科学技术教学媒体的应用为体育教学创设了情景, 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老师的课顿时也变的精彩起来。

以往的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乏味, 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就截然不同, 教学课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 声音效果的叠加, 动画效果的处理, 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在兴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去探索, 去创造, 使课堂教学有密度、有强度、有情感, 学生自始至终在情境交融、兴趣盎然中动情明理。例:在进行三级跳远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腾空和落地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身体前倾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了解身体前倾产生的原因及正确的解决方法, 产生的原因一种是在助跑时, 整个身体向前运动, 当起跳时, 起跳脚着板后产生的制动使得下肢向前移动的速度相对慢于上体, 如果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不积极, 就容易造成上体的前倾。另一种是起跳蹬地时, 低头含胸, 腾空后使身体产生前倾, 针对这些原因, 一方面重复电脑动画演示跳远的慢动作, 从助跑到起跳的连贯动作。另一方面采用一些针对性练习。致使学生激情高涨, 求知欲浓厚。

二、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难点, 在课的序、量、度的安排上, 运用科学技术教学手段使之更趋于合理

(一) 序, 指教学的程序

本次课程序总的是学生们由静止到运动、由慢到快、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学生情绪由紧张到愉快、到情绪饱满地进入主教材的学习;从被动到积极主动;教材内容从简单到复杂, 从复习教材到新授教材。

(二) 量, 指课的容量

运用科学技术教学手段, 教师节省了讲解示范的时间, 尤其在健美操的练习上, 教师节省了体力, 在学生们观摩课件时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关照、指导差生, 提高了学生练习动作的质量。多媒体把空中的平衡动作展髋、夹臀、肩肘倒立和跪平衡动作的连接时偏头、推手起的作用, 通过动画播放充分展现, 使学生们很快明确了动作的重点。也就很容易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控制好自己肢体的平衡, 加大练习密度, 从而保证了课的运动量。也为其它教学内容提供了教学时间, 体现了教学的全面性, 提高了健美操和技巧动作的质量。

(三) 度, 指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技巧训练有危险性、有难度, 做动作容易, 但是做好却难。肩肘倒立、展髋、夹臀是需要腰腹肌的力量和学生们的空间感知能力的, 通过动画化难为易, 解决了难点。健美操把简单的动作组合起来, 学生们很容易完成动作, 在练习中不断加大动作的幅度、难度, 一步步地引导提高运动量, 达到健美强身的目的。

科学技术教学手段, 使教学程序环环相扣, 过渡得自然、巧妙, 结构更加合理, 从而增加了课的容量和练习时间, 加大了课的密度, 化解了重点, 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教师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 安排教法, 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一点, 便是如何将教材重点、难点突破, 以达到“启其所感, 导其所难”的目的。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 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 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 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 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技术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

体育本身蕴涵强烈的美感和价值。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更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 像韵律体操、各种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自身示范动作, 且体育教学内容之多, 技能之大, 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样样精通的。如果使用电教手段, 运用媒介来塑造美的形象。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 可较好的帮助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欣赏及评价。

四、运用科学技术教学手段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知识的获得及能力的培养, 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 现代教学手段将声、音、动作引进体育课, 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响和情感丰富的讲解, 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

五、利用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难点、重点及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 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 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 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 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不同背越式跳高的模拟镜头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 从而得出背越式跳高各个环节上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挺身式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 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科学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绝对依赖科学技术教学手段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问题及对策。科学技术教学手段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起来的, 因此, 科学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 它需要在教学中将二者恰当结合。

2) 教学课件易用性差, 使用者心理准备不充分。由于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限, 对计算机的操作比较陌生, 无论从传统教学意识的转变还是从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方面都存在着心理障碍。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加快对教师的培训, 使他们不仅能熟练地使用各种科学技术教学手段且能编写一些教学软件。

总之, 随着科学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体育课堂教学变革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对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更应感到任重而道远, 更应不断学习先进的电教手段充实自己, 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应国良.电视媒体与现代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2]胡永南, 苏荣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2.

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 篇2

广东信宜镇隆中学

张海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总感到课越来越难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功能,整合、共享体育教学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关键词: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多元化的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显示它的威力。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相应的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区学校电教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电教意识不断增强,各门学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在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如何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体育教师的多媒体信息素质,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一、信息技术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操作平台

体育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课堂,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当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这些仅靠教材和教学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运用网络知识,接受远程教育和通信交流。作为独立个体的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在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会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反之,则出现不尽如意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方法的老化,时间一长势必会违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这样的问题变得较简单。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 1 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PowerPoint、Flash等,利用Author ware流程软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还有我们精心制作的3D动画联系在一块,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看到蹲锯式跳远的空中动作,短跑、中长跑的途中跑动作,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专项练习的方法,等等,我们可以深刻分析每个情况,每个动作瞬间,学生也喜欢看,也很好掌握。

二、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

信息化网络的广泛运用,实现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广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查找学习体育知识。比如,《支撑跳跃》这堂课,我首先搬出上课器材(跳马)时,学生们的气氛一下子沸腾了“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是那些活动能力较强,灵活性好的学生。忧的是那些体形肥胖的、运动能力差的、胆小的学生,他们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并且在轻声的议论“这么高啊!怎么跳法?”整堂课并没有真正体现到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在利用雨天时间,让学生走进网络世界,让学生查看与“支撑跳跃”相链接的网站,了解、学习支撑跳跃知识。激发部分学生对支撑跳跃的间接兴趣,而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是以间接兴趣为主。尤其城镇中学的女生怕吃苦、不愿活动,想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激发他们间接兴趣的目的的。我个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这样的事例,多数女生体质较差,对实心球课很不感兴趣,看到实心球手就软,每次实践课教学不是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练习,而是嬉笑着很随便地“砸”球,直接影响课堂练习效果。怎么办?我在备下次课的内容时,把我讲解的双手向前掷实心球和上步双手向前掷实心球动作要领设计成PPT课件,利用室内课,让学生复制到个自计算机中,然后运行该课件,认真阅读。结果部分学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发力顺序等。再进行实践课时,个个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投掷,尽管投掷距离不远,抛物线不高,但是态度都认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完整性、系统性,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较少考虑学生的要求,失去了教材本身所具备的娱乐性的魅力。教学过程只注意环节和部分,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氛围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很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跳板。运用信息技术与体育新课程的整合,从学生学习的内因入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体育学习过程中合作性学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给出几组挺身式跳远的模拟镜头(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等几种情况),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挺身式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由教师总结出隙式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方法.又:在教学“鱼跃前滚翻”时,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如果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此时运用多媒体制作,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鱼跃前滚翻”的课件,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醇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地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这一心理特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学习者相互的合作增加了观点的数量、质量,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情感,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

五、体育健康课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便实现教学目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锻炼习惯必须依靠教科书,而信息技术蕴含着教科书的广泛内容。应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体育产业 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繁荣和进步,其中,也派生出了一些新兴的产业,例如,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之后,又促进了体育(Sports)与工业(Industry)的结合,形成了新的产业,即体育产业(Sports Industry)。体育产业的概念的提出在我国仅仅有10几年的时间,而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别的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如今,体育产业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机械制造业、商业、旅游业、娱乐业、纪念品开发业、邮电、餐饮、药物、通讯等领域。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了本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产业产值也日益飚升,大有替代传统产业地位的趋势。

一、体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体育产业的产生

体育产业的产生,是紧随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确立的。

早在1100年~1650年间,英国贵族就借助赛马来炫耀自己的权利和财产,赛马不仅是贵族的娱乐形式,它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前来参加观赛。马的主人为自己的马悬赏,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也有人为了取悦前来观赛的国王,支付当天比赛的所有费用,这种现象,虽然包含了体育产业的内容,即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以获取一定社会利益为目的的活动,但无法称之为体育产业,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娱乐为目的的阶段,对其产业价值还没有认识。

16、17世纪发生了以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经典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18世纪下半叶又出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此时大英帝国处于昌盛时期,受科技革命的影响,英国赛马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贵族们建立起自己的赛马俱乐部,由有经营头脑的专门的人来管理,各俱乐部之间的比赛也不再是免费,并形成了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模式。每个俱乐部从马匹的选种、培训方法,驯马师的专业能力、参赛路径的布置、出场马匹的合理搭配等方面,更加注重符合力学原理和统筹组织。这样的比赛不但没有因为收费而失去观赛的人,反而由于比赛更加激烈,水平更高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观看。赛马俱乐部的成功带动了其他体育比赛的发展,并从英国发展到世界各地。体育产业从此开始兴起。

2.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近代西方自然经济社会中以分散、自发、小规模状态存在的“小体育”,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以集中、自觉、大规模状态存在的“大体育”过渡过程中,随着体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展开和逐渐解决,使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具有自然发育的性质。也就是说,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从而使从属于上层建筑部分的体育概念、功能、地位和自身价值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体育事业价值观被打破,取而代之是日益崛起的体育产业价值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先驱,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过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体育产业结构方面看,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产业的价值取向相互契合,并推动了体育产业结构的发育成长,它表现为促进体育产业内部分工的发展,促进新的专门化工种逐渐发展成为低一层次的具有独立产业性质的工种或行业,从而体育产业在结构上分化成包括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低一层次体育产业的整体。分工的每一步发展和每一个新的产业的产生都是其结构进一步成长和趋于完善的过程,而所有这些过程又都是体育产业自身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向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谋求更大经济收益取得进展的过程。美国职业体育产业在结构上已发展成为包括各种职业体育联盟、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经纪人乃至俱乐部专利产品经营等各种产业或行业的整体。

3.体育科学与体育技术、生产一体化

体育产业和行业的细分使它们各自独立,又增强了他们的紧密联系,使每一个体育产品的诞生,都蕴含了大量的多个子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从每一个科学设想的产生开始,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和技术攻关,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紧密联系,互为一体。例如,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和2005年洛桑世界田径锦标赛110米跨栏比赛中,分别创造出了12秒91的平世界纪录和12.88秒的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这一劳动产品的创造,除了刘翔本人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包含教练员广博的训练理论知识和手段方法、科研队伍的技术攻关、医疗营养保健人员的体质跟踪监督、合理膳食和营养搭配、包括耐克公司根据刘翔脚膜、通过受力试验而专门量身制作的质量只有8克的跑鞋等。

二、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产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体育产业知识是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产业知识体系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体育产业的范畴不尽统一,所以迄今为止,对于体育产业的概念还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体育事业中可以盈利的那一部分,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就是体育服务业,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是娱乐业的下位概念。在这里,笔者认为,體育产业不仅仅包含在第三产业中,它也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其它产业内容,从而其发展也应该是多学科的、广泛的、综合的多学科知识集合的综合产业,例如,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各种体育器械的制造、运动饮品的生产等等,我们认为其更符合大产业范畴下的工业范畴。在我国,1985年国务院国家统计局在关于三个产业的划分中明确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门类,是依据体育产业的核心价值而划分的,即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服务业,体育经纪人、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等均属于此类范畴。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各种知识体系越来越丰富。也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依存性越来越高,某一高新产品的生产,包含了多个行业的合作,由多种知识体系结合作为研发基础。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多行业集合体,对科学技术的依存度也相当高,由于其作为产业所提供的有形或无形产品明显有别于传统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所以,体育产业在借助传统产业知识构建自身产业理论时,其必然又明显有别于传统产业而独具一格,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理论。例如,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从设计、建设,到经营管理和维护保养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知识。

三、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典范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早已远不是体育界的盛会,多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将奥运会装扮成全世界、全人类的盛会。每隔四年一度的盛会吸引了全人类的目光,在16天的日子里,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各个环节。以即将举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科技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并作为基础支撑着“绿色奥运”和 “人文奥运”的实施。“智能交通”技术、食医药科技、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等大量科学技术的的运用,无疑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奥运会的“眼球经济”凸显,各个国家把争办奥运会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世界众多知名品牌公司也将奥运会作为广告宣传的必争之地,奥运品牌、标识、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能力等无形资产价值被很好的挖掘。有人推算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及就业机会。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0年,奥运会产生的总体经济影响717.06亿美元,其中直接经济影响419.32亿美元,间接经济影响297.74亿美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656万个就业机会,并将额外261万外国游客,15.55亿国内游客,奥运会当年可吸引77.7万国外游客和2.3亿国内游客。

四、马克思自然科学观下“现代”与“后现代”文化意识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是由社会的物质进步决定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进步将现代社会细分为“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现代”与“后现代”这种说法,通常用于区分不同的现代化阶段。我们可以大致上认为,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后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是指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价值指向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高度发展,致使社会和个别产业的同步发展日趋明显,体育产业借助现代科技得以迅猛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体育用品业在体育产业子行业中优先发展。例如,美国的NIKE、ADIDAS运动服装公司、我国的李宁运动服装等公司日益崛起和壮大。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生产方式转变是文化转型,人们对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发生转变。社会进入“后现代”阶段,“后现代”文化意识在承袭“现代”文化意识转型基础上,又创新了自己的观点。“花钱买健康”、“享受生活”、“表现个性”的观点日益得到更多的人的赞同,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受到更多的人关注,例如,美国人每挣8美元就有1美元用在观看体育比赛上,各种挑战运动如蹦极、攀岩、远足、漂流和张扬个性的运动如轮滑、赛车等日益风靡全球,而且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替代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另外,“后现代”文化意识使人们格外看重信息,一些体育网站、报刊、电视频道等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壮大。

很显然,“现代”与“后现代”阶段的区分指明了体育用品业优先于体育产业其它子产业发展的最终根源和发展趋势。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体育产业发展中,体育用品业优先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發展的印证。继而受 “后现代”文化意识的影响,在体育用品业的快速发展之后,体育自身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得到社会认同,体育服务类行业开始繁荣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将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主流趋势,体育经纪业、体育旅游与探险、体育保险业等开始悄然兴起。

五、小结

现代科学技术直接推动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或通过影响文化意识形态而间接的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并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调整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同时,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与其它产业有着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现代社会产业的缩影,比其他产业更能全面地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

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 篇4

1 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课程设置存在2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教材内容划分不明确, 相互重叠现象比较严重。比如, 微机基本原理和指令系统内容在教材中几乎都有出现。二是只注重教材内容的逻辑性, 而未考虑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系统性[2]。因此, 构建科学的计算机硬件教材体系, 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计算机硬件体系。计算机指令系统及相应的汇编语言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中“软”的部分, 由于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的不变性, 所以它们的变化较小。而与计算机硬件紧密相关的技术就是接口与外设, 并且这些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 所以发展较快。

在完善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时, 课程内容以基本原理为主, 还应体现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微机原理主要包括CPU、存储系统、系统总线、输入/输出系统等, 应强调系统设计;指令系统是汇编语言的先导, 因此其内容设置应以汇编语言的需要为基础, 不要涉及太多, 否则又会与后面的课程内容重复;接口技术在讲解8位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中断控制器8259、DMA控制器8237和计数/定时器8253的基础上增加对16位多功能接口芯片82530的讲解, 且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预留足够讲解新技术的课时。

2 优化教学内容

在优化原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主流微机系统涉及的部分, 形成由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基本模块, 以16位处理器8086为背景组成的微机系统为核心内容, 这样可以保持较长且稳定的教学时间, 确保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基本教学质量;提高模块, 以Pentium处理器为核心内容, 主要讲解CPU保护模式、Pentium处理器结构、超标量流水线体系结构特点、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 和虚拟存储器以及现代微机总线技术等;应用模块, 以接口技术为主要内容, 包括中断技术概念、Pentium处理器的中断机理、典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等。既要保留国内目前广泛采用的16位微机系统的基本内容, 又要紧跟时代发展, 使教学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确保验证型实验质量的同时, 增加提高型实验、研究型实验的比例。通过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立项, 激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微机是硬件平台, 相关概念在操作中体现, 实现技术在实践中应用[3]。根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的特点,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各种芯片实例, 如8086微处理器、中断控制器8259、DMA控制器8237等;要求学生重视分析芯片的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如何通过编程使芯片在不同场合工作。例如, 在讲解中断控制器8259时, 讲完芯片编程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后, 提出实验任务,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在操作前, 布置与之相关的实验任务, 要求学生在额定时间内完成。这样, 就避免学生在做实验时没有明确目的而不知道如何进行, 同时也便于教师管理。实验时, 2~3人一组, 注重发扬合作精神, 便于优势互补。实验后, 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成果,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时间控制, 有现场记录, 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还有公平考核。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与实践能力, 从理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 再上升为理论, 开拓思维。

4 探索多角度教学方法

实行案例教学, 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重点难点分析、模拟考试、疑问解答、作业批改、实训等多角度教学方法。因为硬件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所以教师需改进教学方法。例如, “存储器组织”这一章中有很多基本概念, 如果平淡地讲, 学生就不会注意听, 所以可采用提问式的方法, 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然后让他们联想, 这样得到答案后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5 改善教学技术

改善教学技术, 使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惟一手段[4]。通过开发使用与课程配套的课件辅助教学, 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课件构建了生动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按照教学要求, 以生动的教学形式讲授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效果;课件紧扣教学目标, 详细阐述教学内容, 同时补充实例, 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其次, 每章节有相应的动画演示, 使抽象的硬件工作原理以形象的动画展示出来, 并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同时避免由单调的颜色引起的视觉疲劳, 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最后, 在总结内容和适当的知识点处设置交互环节和情境,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

6 建立多方位质量保障体系

多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组织和制度保证、课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学生的平时成绩通常是由到课率、平时作业成绩决定的。这其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学生来上课了但心却不在课堂上, 作业也交但却是“复制”的。因此, 在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上, 应加大小论文、动手能力的分值。这样, 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有些学生蒙混过关[5]。

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尝试以下做法。一是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交流形式, 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 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 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二是可将小论文当作作业。值得提出的是, 教师要在授课初期或中期, 而不是在授课后期给出论文题目, 以便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整合与优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 培养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

参考文献

[1]戴梅萼, 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侯振兴.《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3:174~176.

[3]王友仁.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4~6.

[4]闾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反思[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3:179.

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 篇5

考虑到本节内容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小节。教材首先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的角度引入设计、引入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然后从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进行阐述,最后对全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指出这里的设计侧重技术产品设计。我认为教材的编写结构合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参考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我认为,本节课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但在处理教材时,对内容我作了一些调整。我认为,如果原原本本按照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肯定提不起兴趣,这在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技术的价值”第一节课时已有过教训。于是,对课本的两个案例“书写工具、电动剃须刀”和“环保餐具的设计”,我将它们作为学生的课堂阅读范例,因为这两个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其中,“电动剃须刀”涉及到了电机微型化技术,而血管机器人的技术设计刚好是热门话题,清华大学已经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细的马达。我便向学生介绍了血管机器人和录音笔的设计。果真,学生非常感兴趣。对第二个案例,涉及到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很容易理解设计对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对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处理,我认为,教学中主要要阐述清楚: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没有用课本上“达≈#8226;芬奇的飞行器”的案例,而是用安全自行车和计算机这两个例子说明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没有用到的这个案例,但是学生在思考类似的案例时,就用到了图中的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技术的例子。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让我忍不住当堂喝彩。这也说明了,课本上的有些内容,即使我们不讲,学生自己也会阅读,而且也会进行思考。

在讲到设计的内涵时,我通过图片举例,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设计是技术设计,哪些是艺术设计。学生自己总结出:产品的设计往往是不但要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还要考虑到美观的要求。本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事先准备了电熨斗、电吹风这两件实物,准备说明技术设计的目的性。但上课时,也许是紧张,也许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竟然忘记了它们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还有,在课的结尾给学生布置设计作业时,也没有说清楚设计这个斜面的目的。课下,经过段老师的提醒,我马上意识到,作为一个通用技术老师,自己竟然忘记了技术设计的目的性,这令我自责了好一会。

初中体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0引言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电化教育的领先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年来,我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尝试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实践。

1多媒体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我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感觉到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很广泛,我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1课件。对开发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即有运动生理学、某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体育常识和对我国年龄段身体水平情况的了解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懂得体育教学。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1.2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从事身体练习。

1.3屏幕显示。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50人以上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

1.4课件匮乏。由于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

2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教学初试

我毕业于河北师大体育系。在校期间开始接触多媒体电脑。当时我接触的体育方面的软件多是游戏性质的,但多媒体电脑游戏不同于普通的电子游戏,它具有较高的智能性,且画面生动、逼真。

我从事体育教学后,在一次篮球课上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篮球战术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在配合教师进行战术示范时表现迟钝、紧张,结果花费了许多时间出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又组织学生看录像,由于没有专门的篮球赛进行讲解,结果学生往往被录像中的扣篮等精采场面所吸引,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图解法教学不直观且繁琐,与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吻合,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总结几次对篮球战术配合教学的失败教训,我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我采用由广东一家电脑公司制作的“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课外活动时许多学生主动模仿练习,并且在班组篮球赛中能够作出精彩的战术配合。

3对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的探索

为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我首先请教师大体育系的专家、教授提出课件设计,编写创意程序:然后聘请一名高级程序员专门从事编程工作,将编制出的软件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加工直至定型。经过逐步的实践,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1运动生理。展示运动后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此时,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与理解。

3.2模拟裁判。将球类的比赛场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作裁判,利用键盘对画面中出现的犯规情况进行裁决,在规定的时间内电脑会对裁判员的水平进行打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球类裁判法的了解。

3.3体育常识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选择他们了解感兴趣的体育知识。我们研制的“体育常识”课件汇集了35项基本常识,通过文字显示,并附上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它克服了以往体育常识教学中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可激发学生左右大脑半球同时工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被动记忆为主动接收。

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能取代教师,但能大大优化课堂结构。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篇7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其为现代科学教学所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它集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而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它的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手段的工具,为科学教学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互动的课程整体。

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资源,互联网上可以下载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我们选择。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能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讲本节知识中“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等都可以用同样手段模拟,把微观变为宏观,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再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可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有的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而表达清楚,另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学生很难见到,更不可能身临其境,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些科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宇宙的演化、闪电、光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飞机的空中加油、飞机投掷炸弹、船闸原理等,都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资料显示,这样可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还有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状态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探究这种理想化的现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整体中,可以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能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科学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科学学习习惯。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合理应用

信息技术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媒体课件。由于所演示的课件是一段编好的程序,它的灵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较差,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果盲目应用,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叙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课堂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思考。一节课基本上变成了计算机操作课,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计算机程序,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合理应用。教师若是把生动的课堂活动(语言、动作、演示等)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还有的教师把一些不需要用多媒体演示的内容也搬上了屏幕,把像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铁离子的检验这样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也做成课件来代替课堂演示,妨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了相反的作用。又如在科学“电功”一节的教学,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教师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模拟电动机提高砝码工作,无误差地得出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精确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的话语却需要教师反思,他说:“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缺乏可信度。”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物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信息技术需要与其他教学传媒相整合。例如必要的板书、实物模型、实物投影仪、纸笔、表格等,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但是没有一种媒体能解决教育教学的一切问题,计算机也不例外。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教师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因此教师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仅应用于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

想恰当地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CAI,我认为要把握以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溧阳市第二中学,江苏溧阳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有着质的区别。信息技术特有的优点使其对教学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我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所学内容很有趣味性。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下两点。

1.课件的作用是辅教、辅学。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一个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课件的应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教师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三、信息技术在未来科学教学中的设想及展望

网络化的多媒体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学习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可以重复学习、重复实验,可以在线咨询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行探索。网络化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资源共享,并且减少了时间空间对科学教学的限制。因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向着网络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1.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有的科学实验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科学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科学实验来探究科学实验,与我们在科学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

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来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以及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时候,这样设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用信息技术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让画面不断闪烁,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等。例如《仿真科学实验室———电学》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电学实验仿真平台,与常规的科学教学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的要求亲自动手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所有电子实验,比如自由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测路端电压、惠斯通电桥精确测量电阻等,让学生有更自主的动手和体验空间。

2.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生需要的相关学习资料或优秀网站链接放在个人主页上,引导学生融进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快、灵活等特点,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超时空开放,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总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最优化整合,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全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从理论上、实践中去认真探索和研究。科学课程是实验性的教学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操作技能等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放松常规的实验教学活动。只有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才能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然,各学科教学都要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应用好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效益,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几种常见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以使教师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合理应用,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教学,最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素质教育实验优秀课例精粹(中学版).

[2]王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2.

[3]雷仲梅·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9).

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 篇8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 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 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 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 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 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 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 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 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 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 首先在局域网 (如校园网) 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则可进入Internet网, 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 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 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 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 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 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 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1)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 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 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 实践性, 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操作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3)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4)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 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 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5)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 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 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文内容, 从网上搜集资源, 创设情境, 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 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提出相关学习主题, 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 学生围绕主题, 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 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 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 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 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 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 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 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 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 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 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 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 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 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 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 和教学目标 (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 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 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 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 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 进行积极观察, 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 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进行查询、阅览、检索, 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 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 深入思考, 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积极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 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网络的优势, 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 信息化时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 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 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 学会了独立观察, 独立地获取信息, 独立地判断, 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 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 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 显示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 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 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 如前面所讲, 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 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 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合理, 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 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 学习更有计划, 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 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 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 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 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探析 篇9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体育课的“教室”大多在操场,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教学模式, 而后是学生自己练习, 因此很多学生对体育的最大体会就是“单调”而“无趣”。学习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我锻炼的方法。锻炼者与网络的相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 帮助锻炼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文字, 丰富教学资源, 大大增加课堂容量, 增大信息密度, 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 特别是动作的学习要由教师反复讲解示范, 一堂体育课中重复多次, 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 不利于学生观察每一个动作细节。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体育课件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 突出重、难点, 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掌握动作, 提高教学实效。比如, 向学生示范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技术动作, 通常教师示范只是一瞬间的过程, 大多情况下, 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各个部位的运作, 整个过程就结束了, 给学生的印象也很模糊, 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 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能够用慢动作完成, 且可以反复地观看, 甚至配上详细的讲解, 效果比单纯的示范就要强多了。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先将标准的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动作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 制成多媒体课件, 对动作的关键处配上解说和文字说明, 在给学生讲解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要领时, 可向学生重复展示, 直到他们掌握要领。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 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动作技术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的重、难点, 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 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 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可以给出几组短跑模拟镜头, 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短跑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 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实践时, 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 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 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展示体育的魅力, 培养体育精神

传统的教育教学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运动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学生认为, 只有体育课上所做的才是体育运动, 体育课外就没有体育运动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就可以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体育的魅力, 如各种精彩的比赛片断、某个体育明星的介绍、各种有趣的体育竞赛、新出台的比赛规则等。还可以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其实是一项非常快乐非常丰富的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想吃苦却想拥有较高的运动技能, 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观看体育明星背后锻炼的视频, 如举重运动员的负重练习, 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对抗练习等, 让学生知道明星的成功是靠他们的汗水和长期锻炼的毅力换来的, 让学生明白体育活动就在我们身边, 体育与健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遥远, 使学生更加接近体育, 喜爱体育, 为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新课程标准下, 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例如, 在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时, 教师可在网上提供多种练习的方案, 如耐久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有氧健身操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法。我国民族体育源远流长, 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着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内蒙古的“那达莫”、汩罗江畔的赛龙舟、北京天坛的踢毽子、山东潍坊的放风筝、西北地区的“斗鸡”等, 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演示,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这些项目引进体育课堂, 将丰富体育课的教材内容。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完善、技术的掌握、技能的提高, 可以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李良.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心得 篇10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应体现“不可替代”性原则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学习的能力, 它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才能取得教育学生的良好效果。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课件, 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以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 改变以前固有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巧妙地使教学中无法用其它媒体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否则就会使信息技术整合结出牵强附会的苦瓜。例如:小学科学课中讲解燃烧现象时, 目的是使学生认知燃烧、研究燃烧, 能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掌握灭火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堂课教学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实验过程不容易掌控, 导致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进度, 甚至难以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通过常规实验不能直观地将燃烧的现象和条件解释清楚。因而我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制作成模拟课件, 燃烧实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课件模拟燃烧实验通过丰富的表现力和便捷的控制手段进行深入展示, 达到了普通实验所望尘莫及的效果:在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中, 利用课件生动直观地分解和展现实际实验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蜡烛在玻璃杯内燃烧, 杯子里的氧气随着蜡烛的燃烧逐渐减少, 慢慢地消耗尽, 此时蜡烛火焰也随着慢慢缩小并在氧气耗尽时熄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在平常实验中看不见的氧气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把蜡烛火焰的缩小直至熄灭与氧气的减少至耗尽直观地联系起来, 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促进并加强学生理解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知识难点。本堂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课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 这是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也能弥补实验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应注意科学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科学性既包括知识的科学性, 也包括课件设计的科学性。小学科学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学科。因此, 课件内容必须严谨, 无论是知识点, 还是图形、解说等, 应尽量避免不科学的或似是而非的内容。模拟实验的过程, 模拟实验的原理, 甚至包括数据、色彩等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趋势, 但决不能追求时髦, 赶潮流。尤其是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科学学科, 制作出的课件必须具有学科的独特性。例如《被压缩的空气》一课, 教师在讲到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是由于空气被压缩的结果, 学生对这一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 思维往往受阻。如果我们把这一过程做成了动画课件:一个注射器内没有压缩前有若干个空气分子自由自在, 随着压缩, 还是这几个空气分子, 但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最后龇牙咧嘴地被积压在一起, “双手”使劲地上撑在活塞的底部。通过这一形象的动画演示, 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原来压缩后, 空气 (分子) 的数量没有改变, 它们被压缩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小, 它们不愿意被压缩而使劲往上支撑对活塞产生了力, 所以手压活塞有往上弹的感觉。这样, 学生的思维马上得到了拓展, 本节课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 信息技术目前所传递的只限于视觉与听觉信息, 有些信息传递的方式是计算机所无法替代的。例如, 通过对实物的接触而产生的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刺激, 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等等。有些内容必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或到大自然中去直接获取, 要正确区分, 各种形式之间应该是良性的互补关系, 现时不是替代关系。决不能牵强附会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 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的情景: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 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 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同学们在这种情景下充分讨论, 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通过这样设计,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教育技术通讯, http://www.etc.edu.cn 1998年10月20日.

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探究 篇11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教学整合,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视频、录像等多媒体于一身,具有讲解、示范、评价等功能,直观、生动、形象,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以语言传递信息和教师以身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具直观性、互动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容易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训练,更便于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有效性,这是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有了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学生学情等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加灵活地安排教学计划,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并达成教学目标。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能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1.学校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学校多媒体教室的设立、网络的开通等设施已初具规模,为体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教学手段。比如学习“挺身式”跳远技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设施,学生通过观看国际跳远运动员的跳远技术动作,在头脑中对“挺身式”跳远技术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观看“挺身式”跳远技术的动画图像,从中得以看到缓慢的、明朗的、清晰的分解动作的姿势,从而建立正确的跳远技术概念。

2.广大体育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

比如,以往课件的制作基本借助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来完成,由于信息技术设施的配备得以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习并掌握了课件的制作方法,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3.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且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无论在学校和家庭,都能较方便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同时,家长等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谈网色变”,转而支持和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整合

体育教学中的许多技术动作,通过多媒体形式,能显示得更细致、更全面、更具体。如在“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中,教师的示范虽然能给学生留下一定印象,但是由于示范短暂连贯,学生对细节无法把握。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学生对动作细节的了解更具体、清晰、明朗,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容易,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明显提高。

2.教学过程的整合

自体育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后,学生对动作技术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学生能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主动地探究动作过程。例如,教师将“挺身式”跳远技术的资料汇编整理放映出来,可以让学生边观看图像,边听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了解基本知识后,围绕“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进行自我探究学习,或者以及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在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由此,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模仿型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自主学习型。

3.教学评价的整合

借助摄影机、智能等现代信息媒体对学生的训练动作进行录像,然后通过视频播放,利用慢放、定格等技术对学生的动作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循环往复的录像、分析、评价、练习,使学生的动作不断规范和标准。这种反馈方式,便于学生在完成一个练习后,立即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指出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纠正错误的办法方式,使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消失在萌芽状态,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4.教学手段的整合

信息化环境下,体育教学方式得以不断拓展,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轻松解决,特别是解决难度较大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复杂技术动作,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具优势。比如对“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的分析,若某些学生还不能理解,则可以将课件、资料放在网络上或传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来了解,从而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也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补充课堂学习的知识。

5.课堂教学的扩展

科学技术与体育教学 篇12

一、巧创情境, 激发学习欲望的整合序曲

1. 为巧妙创设情境而整合

小学生基本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并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实物教材, 再恰当地辅以多媒体手段, 就可以为学生自行探求科学知识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搭桥, 最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自然界里各种不同声音的音乐, 让学生不仅知道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学生在此情此景中, 不仅认真聆听了各种声响, 还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2. 为激发学习欲望而整合

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 我们应力争让学生由我去做变为我想做、我要做。只要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倍增, 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

在《观察我们的身体》教学中, 如果教学中辅以多媒体课件, 播放人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动态的心跳、胃的蠕动等, 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学生就能顺利地感知身体内部的结构。这种手段的使用, 在内容上画龙点睛, 在效果上也事半功倍, 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更有创意。

二、变虚为实, 疏通科学思维的

整合插曲

1. 为虚实有效结合而整合

变虚为实, 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感受就深刻,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从而解决问题。多媒体的出现, 疏通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 使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扎实。

在进行日食成因的教学时, 我运用课件再现日食发生的过程。学生在直观的动画演示下, 很快明白了日食的成因:月球围绕地球转, 地球围绕太阳转, 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 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 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到地球上, 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 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 就看不到太阳或只看见一部分太阳, 这就是日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 为观、做有效结合而整合

在科学课上, 有时对某些事物的探究往往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 一些内容时间非常长, 肉眼很难觉察, 或者内容比较抽象, 像这样的问题或现象是没法用语言来正确描述的, 即使是讲了之后学生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而此时多媒体的介入, 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 对难点的化解有积极作用, 让学生乐意去学。

对于《月相》这样的观察课, 在课堂中学生所能观察的仅仅是教材上呈现的一组图片。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网络, 去搜集、寻找、获取与月相相关的信息, 让学生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经历观察过程。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搜索参考着相关信息资源, 进入观察实践, 并整理观察过程, 总结观察经验, 提出观察方法, 编写“资料卡”, 再通过“视频点播”“交互”等网络功能使观察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展示。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中, 观察过程随之持续生成, 也有效缩小学生观察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科学观察课的教与学就此而进入较高的层次。

三、渗透方法, 培养操作能力的整合乐曲

1. 为培养实验技能而整合

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采用必要的手段, 去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实验器材、材料, 学会使用方法, 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实验, 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 对研究的问题理解得更快, 印象更深刻。

在教学酒精灯的使用时, 用课件展示:首先让学生认识酒精灯, 讲到什么部位, 就让其部位闪烁, 刺激学生感官, 帮助学生记忆。其次演示点燃酒精灯过程的动画:先出示取下灯帽的过程, 再出示怎么点火, 最后出示灯芯被点燃的画面, 重要的地方, 如点灯时手的位置等重复播放, 并加以解说。点燃后, 出示一个燃烧着的灯芯的特写, 让学生观察比较火焰的三层颜色的区别, 然后出示标注, 让学生记住最里边的一层叫焰心, 第二层叫内焰, 最外边一层叫外焰。同时介绍外焰的温度最高, 所以要用外焰加热。最后, 多媒体演示如何熄灭酒精灯, “桌面”上的酒精灯帽“飞”到了灯芯上, 灯熄灭。演示后, 同桌之间相互思考、讨论, 并让各小组实际操作一遍。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都进行强化, 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注意事项, 相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2. 为建构合作方式而整合

合作学习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间的互动互补, 信息交流, 资源共享。合作学习是合作探究行为, 通过合作学习不断引起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思维碰撞, 认知冲突, 达到相互启迪, 拾遗补缺, 完善见解, 建构知识。教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为合作学习建构平台。

在进行《火山和地震》一课教学时, 我驾驭网络让学生从探究的需求出发, 自由选择, 自主探究, 在相关信息的启发、引导下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获得结果。学生在网络信息环境中探究问题, 不受时空的局限, 可以根据自我需求自由地、广泛地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 喜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研究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及过程。

四、延伸课外, 获取广袤知识的整合长曲

1. 为见证真实结果而整合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最佳时期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既能吸引学生, 帮助学习, 又能省时省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时, 如果要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外, 凤仙花生长的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就十分重要。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 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 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 无法获取感性知识。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 生动、逼真地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类动、植物的各个部分 (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 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 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 让学生抓住了各类动植物的特征, 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2. 为启发生活思维而整合

知识来源于观察, 来自生活实际。利用电教手段设计课件有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 以影视或动画形式创设出新颖有趣的生活情境, 设置问题悬念, 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调动积极的情绪,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索问题与解决问题。

在进行《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时, 可向学生出示如下的一组课件, 先是小朋友烧开水的动画录像, 当放到“盛满水”和“烧开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 在“茶壶溢水”画面的小朋友头脑袋上出现了一个个的“?”,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通过研讨、实验, 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 然后演示一段课件, 内容为:筑路工人筑路时, 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在得出结论后, 再演示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缝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的对比动画,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 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关注亘远, 构建合理模式的整合圆曲

科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何况新的知识无时不在迅速地增长, 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自行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只有在教知识的同时, 指导学生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到实践中去的能力, 他们才能受益无穷, 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也正印证了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

1. 为建构学习模式而整合

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自主地参与学习, 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发现、分析、思考、探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根据各种不同的知识需要, 利用信息网络所提供的与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信息去获取必要的知识, 而教师则通过网络技术把相关学科知识在各种信息窗口中展示, 供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获取与收集各自所需的拓展性和延伸性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模式的核心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手段与工具,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兴致勃勃的知识探究过程。

2. 为形成探究模式而整合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创设虚拟仿真环境, 学生能在动态情景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学习。我们可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利用“仿真科学实验室”软件,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的研究。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后, 就可以在网上进行人机对话, 根据个人需要, 寻找相应知识, 扩充知识面。同时, 也可以在网上与人对话, 探求新知, 扩充眼界, 弥补个人局限, 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自行获取新知。

上一篇:围生儿影响下一篇: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