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儿影响(共8篇)
围生儿影响 篇1
胎儿窘迫(fetal distres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胎儿宫内缺氧,继而由代谢性酸中毒引发的一组危急状态临床综合征[1],多表现为胎心率、羊水、胎动等异常,是围生期孕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7%~38.5%,是目前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之一[2]。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甚至母婴死亡;若过度诊断,则增加了不必要的剖宫产率和母婴手术并发症[3]。因此,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胎儿窘迫对减少围生儿死亡、改善预后、优生优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对胎儿窘迫孕妇进行围生期干预,有效保障了孕产妇与胎儿的安全,避免了不必要的剖宫产,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胎儿窘迫待产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均符合《妇产科学》(第7版)关于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4];(2)单活胎、头位。排除标准:(1)头盆不称及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2)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有心、肝、肾及其他内外科系统严重疾病;(4)精神障碍及不合作者。共纳入研究对象120例,以孕妇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中,孕妇年龄21~37岁,平均(25.6±4.5)岁;孕龄36~42周,平均(38.5±2.5)周;初产妇50例,经产妇10例;脐带长度32~68 cm;估计胎儿体重2.4~4.4 kg,平均(3.2±0.6)kg;脐带绕颈24例。对照组中,孕妇年龄20~38岁,平均(25.3±5.0)岁;孕龄35~43周,平均(38.0±2.7)周;初产妇51例,经产妇9例;脐带长度34~68 cm;估计胎儿体重2.6~4.6 kg,平均(3.3±0.5)kg;脐带绕颈2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批准,在充分告知的基础上,孕妇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的年龄分布、孕龄、产次、脐带长度、胎儿体重以及有无脐带绕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胎儿窘迫的处理
1.2.1 对照组
根据临床及变化情况,给予常规基础医疗处置和护理;必要时结合孕妇和家属意见尽快结束分娩,娩出胎儿。
1.2.2 观察组
充分利用产前监测并实施系统的干预。产前持续胎心监护,多普勒超声动态测定脐动脉收缩期(S)与舒张期(D)血流速度比值(S/D),监测宫内胎儿状况。主要处理包括:(1)间歇吸氧,以提高母体和胎儿血氧含量。(2)孕妇左侧卧位。(3)使用硫酸镁松弛子宫平滑肌,改善子宫胎盘灌注。(4)给予碱性药物(5%碳酸氢钠250 m L,静脉滴注),及早纠正酸中毒。(5)病因治疗,查找并尽量解除胎儿窘迫的原因。(6)胎儿宫内复苏。(7)结束妊娠,娩出胎儿:若胎儿窘迫已处于严重阶段,应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快娩出胎儿。对于S/D<3,宫缩应激试验(CST)阴性,宫口已开全,胎头位置低(S=+3及以下),无骨盆狭窄,无巨大儿肩难产存在考虑经阴道分娩,必要时可行会阴侧切产钳助产,争取30 min内娩出胎儿;对于S/D≥3,CST出现频发的中重度变异减速,或晚期减速、基线变异等,宫口未开全,胎头位置高(S=+1或以上),不易转为枕前位,胎儿较大者,应及时选择剖宫产术,不宜强行阴道助产;对于S/D≥3、无应激试验(NST)、无反应型的孕妇,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8)术后新生儿处置:准备好新生儿复苏抢救器械和药物,及时有效地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
1.3 观察指标
(1)分娩方式;(2)孕产妇情况;(3)新生儿情况:Apgar评分,是否有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死亡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两组孕妇均顺利经阴道分娩或剖宫产,观察组自然分娩率、经阴道分娩率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见表1。
2.2 新生儿Apgar评分及围生期负性事件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围生期负性事件比较见表2。由表2可知,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除吸入性肺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胎儿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生期负性事件,以及合计围生期负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窒息及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出生后均按常规转入新生儿科治疗,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2005年美国妇产科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产科实践专家委员会[5]认为“胎儿窘迫”具有不准确性及非特异性,建议产科、新生儿科医师使用“胎儿状况不良(nonreassuring fetal status)”来表述既往的“胎儿窘迫”概念,但截至目前临床及文献[6,7]仍在使用胎儿窘迫的诊断术语,满足下列之一者即可诊断:(1)Ⅱ~Ⅲ度羊水污染;(2)胎心率异常:宫缩间歇期听诊2次以上,胎心率>160次/min或<120次/min;(3)胎心监测出现晚期减速、重度变异减速;NST基线率异常、变异减少或消失,无反应型;(4)胎动异常:胎动<10次/12 h,且持续存在。
绝大多数胎儿窘迫发生在分娩期,也称急性胎儿窘迫;慢性胎儿窘迫多发生在妊娠末期,往往延续至临产并有加重的可能。胎儿窘迫常见原因[8]包括脐带绕颈、脐带过短、过期妊娠、胎盘老化、羊水过少、胎膜早破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产程异常等高危或相关因素。因此,胎儿窘迫应尽早发现,并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本研究观察组中,对胎儿窘迫的孕妇通过实施系统的干预,其机制[8,9]在于:间歇吸氧能使孕妇绒毛间隙中的血氧增加,且反射性地引发血管舒张,进而改善胎儿的缺氧状态;左侧卧位消除了子宫对腹主动脉及髂动脉的压迫,且可能解除对脐带的压迫,血流灌注得以恢复;硫酸镁具有子宫平滑肌松弛的作用,缓解过强的子宫收缩,胎盘血循环得到改善;碱性则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本研究应用垂体后叶素于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中对降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卵管保留成功率观察组[96%(48/50)]与对照组[36%(36/50)]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能与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后,输卵管血管收缩,组织缺血有关。同时收缩输卵管管壁平滑肌,将囊胚挤压进输卵管腔内,利于将妊娠组织干净清除,减少了绒毛的种植。本组研究中,应用垂体后叶素的观察组50例,其中48例一次手术成功治愈,2例患者因切口出血,输卵管炎症粘连太多,经患者及家属同意,行输卵管切除术。而未用垂体后叶素的对照组50例中,36例一次手术成功治愈,14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在采用其选定的方法处理后仍出现出血不止现象,则选择其它治疗方法处理。其中11例采用注射垂体后叶素止血,保留了输卵管;3例则采用输卵管切除手术。本研究两组均无需行二次腹腔镜手术。
垂体后叶素是从牛、猪的脑垂体后叶中提取的粗制品,内含有缩宫素和抗利尿激素两种成分[7],缩宫素对平滑肌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加压素有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功能,有效地达到止血作用。临床上,在输卵管妊娠手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作用及报道并不少见,但在输卵管妊娠部位浆肌层注射使用的垂体后时素的研究并不多。我院在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前,采用将垂体后叶素6 U注射于输卵管妊娠部位浆肌层,能有效地减少手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输卵管保留成功率及术后输卵管通畅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垂体后叶素有使血压升高的副作用,对冠心病、动脉硬化、心力衰竭、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本研究中,严格掌握使用指征,研究组患者术中均血压稳定,无出现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腹腔镜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保守性手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能明显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输卵管保留成功率及术后输卵管通畅率,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围生期干预对胎儿窘迫孕妇分娩方式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宫内胎儿窘迫的待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医疗处置和护理,观察组对待产孕妇及新生儿给予系统性干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孕产妇及围生儿情况。结果 两组孕妇均顺利经阴道分娩或剖宫产,观察组经阴道分娩率和剖宫产率分别为68.33%、31.67%,对照组分别为46.67%、53.33%;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为(9.2±0.5)、(8.0±0.9)分,观察组胎儿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生期负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宫内胎儿窘迫的待产孕妇及新生儿给予系统性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可显著降低剖宫产率和围生期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保障待产孕妇及新生儿的安全,乃至优生优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围生期,母婴,胎儿窘迫,剖宫产,干预
参考文献
[1]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0-365.
[3]肖维霞.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128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9):93-94.
[4]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5-136.
[5]ACOG Committee on Obstetric Practice.ACOG Committee OpinionNo.475:Antenatal corticosteroid therapy for fetal maturation[J].Ob-stet Gynecol,2011,117(2 Pt 1):422-424.
[6]Liston R,Sawchuek D,Young D.Fetal health surveillance:antepar-tum and intrapartum consensus guideline[J].J Obstet Gynaecol Can,2007,29(Suppl 4):53-56.
[7]沈富春,申丽萍.胎儿宫内窘迫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新生儿结局[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10,20(10):33-35.
[8]苟文丽,吴连方.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9]宁娅.剖宫产率上升原因及2456例剖宫产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339-1340.
[10]Gandhi H,Kean L.Electronic fetal heart rate monitoring[J].Br JHosp Med,2008,69(7):388-391.
围生儿影响 篇2
【关键词】羊水过少;妊娠并发症;围生儿;影响
【中图分类号】R8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79-01
羊水过少将对新生儿的是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羊水过少的诊断率明显提高[1]。以往,许多孕妇常忽略羊水过少这一典型的危险信号,不知如何进行预防与处理,降低了分娩安全性及新生儿的出生质量。在此次调查中,我院重点分析了羊水过少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与对围生儿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羊水过少孕妇30例,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同期选取羊水正常的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年龄为22~36岁,平均28岁;其中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孕妇孕龄为37~42周,平均40.5周;对照组孕妇年龄为20~37岁,平均27.5岁;其中初产妇23例、经产妇8例。孕妇孕龄为38~42周,平均41周。两组孕妇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羊水收集方法为产妇阴道分娩时于其臀下持续收集或剖宫产分娩时以吸引器吸净羊水。若羊水量不足300ml,则视为羊水过少。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围生儿受到的影响。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比较
由结果可知,观察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观察组中,共有22例孕妇伴有妊娠并发症,包括同时合并2种妊娠并发症孕妇12例及同时或合并3种妊娠并发症的孕妇6例。其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0例(33.3%);过期妊娠7例(23.3%);胎儿生长受限7例(23.3%);胎儿畸形2例(6.7%)及其他并发症4例(13.3%)。对照组中,共有3例孕妇伴有妊娠并发症,包括同时合并2种妊娠并发症2例或同时合并三种妊娠并发症的孕妇0例。其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6.7%);过期妊娠0例(0%);胎儿生长受限2例(6.7%);胎儿畸形0例(0%)及其他并发症1例(3.3%)。组间差异显著,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羊水过少可提高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阐明羊水的循环机制,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胎盘功能异常是导致羊水过少的主要原因。胎盘功能对干扰羊膜与绒毛膜的透析作用,进而使得母亲与胎儿在水分与溶质转换上出现障碍[2]。在本次调查中,我院统计出羊水过少组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33.3%,明显高于国内报道25.6%,笔者认为这主要与样本容量较小有关[3]。妊高症是造成胎盘发育不良、胎儿宫内缺氧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过期妊娠也可导致胎盘功能减退,使得胎儿处于逐渐缺氧的状态。
羊水过少可对围生儿造成不良影响,本次调查中,观察组新生儿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窒息发生率及羊水粪染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因为羊水过少可使新生儿在宫内出现窒息情况,且随着羊水缓冲作用的减弱,脐带所受到的压力将变大,更衣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
综上所述,羊水过少即可提高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又会降低新生儿的出生质量,引发新生儿窒息或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笔者呼吁,孕妇应加强孕检,重视羊水过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孕妇进行有效的预防及处理。
参考文献
[1] 彭静.羊水过少妊娠结局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38):167-168.
[2] 潘朴芬.羊水过少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8):1064-1065.
羊水过少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2009年1月在我院分娩孕妇共758例, 其中初产妇676例, 占89.18% (676/758) , 经产妇82例, 占10.82% (82/758) ;单胎756例, 双胎2例。诊断为羊水过少者52例, 发生率6.86%, 年龄19岁~35岁。
1.2 诊断标准
超声测定羊水最大暗区垂直深度 (AFV) , 最大羊水池≤3 cm, 为羊水过少;≤1 cm为严重羊水过少[1]。剖宫产术中以吸引器收集羊水量, 分娩中人工破膜者弯盘置会阴部收集羊水, 以吸引器或中弯盘的羊水<300 m L者, 诊断为羊水过少[2]。羊水污染以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为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孕周羊水过少发生情况按孕周分组, 孕40周~42+6周组与孕<37周、孕37周~39+6组比较, 见表1.
χ2=7.956, P<0.05.羊水过少发生率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
2.2 高危因素与孕周的关系
见表2.
χ2=8.135, P<0.05.
本文羊水过少伴高危因素25例, 发生率为48.08%, 其中胎儿生长受限2例, 妊高征8例, 妊娠合并症10例, 高龄初产5例。羊水过少伴高危因素者多发生于孕37周~39+6周, 与无高危因素相比差异较有统计学意义。
2.3 羊水量与羊水性状、胎儿窘迫、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关系
见表3.
表3表明, 羊水量愈少, 羊水污染愈严重, 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愈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2.4 超声诊断羊水过少与分娩羊水量的符合率
52例羊水过少者中, 48例产前超声诊断为羊水过少, 分娩后证实为羊水过少者44例, 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1.67% (44/48) 。
3 讨论
3.1 羊水过少的发生率
国内报道为0.4%~4%, 近年来, 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羊水过少的重视, 羊水过少的检出率增高, 本文发生率为6.86%.因羊水过少严重影响围生儿预后, 从而使剖宫产率增高, 应当引起重视。
3.2 羊水过少的发生原因
(1) 胎儿畸形:以泌尿系畸形为主, 如:胎儿先天性肾阙如、肾发育不全、输尿管或尿道狭窄。 (2) 胎盘功能不良:过期妊娠, 胎盘退行性变, 妊高征均可导致胎盘功能异常及慢性胎儿宫内缺氧, 引起胎儿血液循环重新分配, 肾血流量下降, 胎儿尿的生成减少致羊水过少。本文妊娠并发高危因素多发生在孕37周~39+6周, 故应尽早进行B超羊水监测。
3.3 超声监测羊水量的意义
超声是产前诊断羊水过少的重要手段, 对诊断羊水过少的敏感性为72%, 特异性为95%.我院采用羊水暗区垂直深度测定法 (AFV) , 最大羊水池<3 cm为羊水过少, 张建鸿报道孕40周~41+6周者羊水过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37周~39+6周[3]。因此, 建议孕妇40周后应进行B超检查, 及时发现和处理羊水过少, 及时终止妊娠。
3.4 羊水过少对围生儿的影响
羊水过少在妊娠各期都会给围生儿造成不良后果, 尤其是AFV<3 cm羊水透声差, 且伴有高危因素者或临产破膜羊水少或无, 羊水Ⅱ~Ⅲ度污染者。羊水过少在临产时常因脐带受压, 胎儿不能耐受宫缩致胎儿窘迫甚至死亡。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羊水愈少, 羊水Ⅲ度污染、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愈高。我院羊水过少者胎儿窘迫发生率为44.21%, 新生儿窒息率为7.69%.本组40例剖宫产, 虽剖宫产率高达76.92%, 但新生儿窒息率为7.69%, Apgar评分8~10分占92.31%.由此说明, 及时剖宫产应是处理羊水过少的最佳措施, 可明显降低围生儿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康映渠, 等.B超诊断羊水过少监测过期妊娠[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4, 19 (增刊) :25.
[2]陈菊芬, 杨祖菁.羊水过少1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14 (5) :405.
围生儿影响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分娩19例胎盘形态异常初产妇13例, 经产妇6例;年龄23~42岁。产后检查胎盘形态, 其中球拍样胎盘6例;帆状胎盘4例;副胎盘3例;胎盘白色梗塞2例;轮廓状胎盘2例;膜状胎盘1例;胎盘血管瘤1例。
1.2 对围生儿影响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5例;胎儿宫内窘迫4例;新生儿窒息3例;早产儿3例。
2 预防与护理
2.1 加强孕期指导及早发现孕妇宫内异常的变化
指导孕期营养, 对高危孕妇筛查, 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双胎妊娠、过期妊娠、前置胎盘等, 并进行必要产前筛查、B超、胎儿监护、自我监测胎动, 对高危孕妇进行系统管理。给予宫内营养治疗, 每周检测一次治疗的效果, 及时掌握孕妇的状况, 指导其到三级医院住院分娩。
2.2 严密观察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出现
轮廓状胎盘易发生妊娠末期, 有反复无痛性阴道出血, 出血量不随孕周增加而增加, 同时经常发生阴道溢液, 要与前置胎盘相鉴别。而帆状胎盘的血管前置, 脐带附着在胎膜上, 在血管前置时, 当胎膜破裂易发生血管断裂出血, 胎儿因失血而死亡, 故在行人工破膜时一定要检查有否血管前置的情况, 阴道检查宫颈口处可否触到搏动的血管, 用阴窥打开可看到宫颈口处的胎膜上附着血管。产后必须仔细检查胎盘及胎膜的完整性, 胎膜上有否断裂血管, 及产后出血情况, 及时发现副胎盘。B超检查可发现胎盘血管瘤、胎盘老化等改变。
2.3 对胎儿的监护及护理
2.3.1 胎儿缺氧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胎心率每分钟达到160次以上, 如不及时纠正, 胎心减速变慢每分钟低于120次, 胎动次数每小时少于3次, 开始因缺氧表现为挣扎, 胎动加速, 继而减慢甚至消失。可出现羊水污染, 因其缺氧引起胎儿迷走神经兴奋, 肠蠕动增加, 肛门括约肌松弛排便引起羊水污染, 应积极处理, 尽快结束分娩。
2.3.2 孕晚期B超检查了解有无脐带绕颈, 胎盘成熟度, 羊水量的多少, 胎儿电子监护, 催产素激惹试验 (OCT) 出现多发性晚期减速、重度变异减速, 测定孕妇尿中E3含量判断胎盘功能, 若连续多次尿E3<10mg/24h或E/C比值 (10~15为警戒值, 10以下为危险值) ,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也可提示胎盘功能的减退。
2.3.3 当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时, 应指导孕妇左侧卧位, 改善胎盘血液灌注量, 讲解相关知识, 做好心理指导, 缓解孕妇焦虑情绪以配合治疗。加强对孕妇宫缩、胎心的监测, 每隔4h听胎心音1次, 每日胎儿电子监护一次, 每天吸氧Tid, 进入第一产程间断给氧, 每次30min, 间隔10min为佳, 若第二产程可持续给氧。静脉滴入5%碳酸氢钠100~250ml, 以纠正孕妇血pH值, 改善胎儿血中的pH值纠正酸中毒。在胎儿宫内情况持续下降时应尽快剖宫产结束分娩, 并做好对新生儿的抢救准备。
3 讨论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及胎儿宫内窘迫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胎儿因素、胎盘因素、母体因素及其他因素, 近年来报道多为胎儿和母体因素, 而胎盘因素的影响报道近年来很少, 有报道胎儿窘迫相关临床因素351例分析中, 胎盘因素65例 (18.38%) [1]。通过B超、胎儿电子监护、临床观察及生化检查等手段及时发现胎盘功能的变化及预测胎儿宫内情况, 对胎儿预后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并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另外母体因素不可忽视, 在此应提高对高危妊娠孕妇的关注, 有报道妊娠高血压疾肾炎、过期妊娠、胎盘老化因微小动脉供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子宫胎盘绒毛气体交换, 造成胎儿供血不足而表现缺氧[2]。严密观察临床症状与体征, 及时发现临床因素, 可纠正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提高胎儿存活率, 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
关键词:胎盘形态异常,围生儿,影响,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小兰.胎儿窘迫相关因素351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08, 6 (32) :36-37.
围生儿影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1~3月单胎头位、孕龄≥37周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且产前使用B超检查及产后证实为脐带绕颈1周及以上的139例病例进行分析,于产前及产时使用胎儿电子监护仪,常规行胎心外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适时终止妊娠,合理地选择剖宫产术,并分析其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1.2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1]
(1)胎心率异常:持续10 min>160次/min或<120次/min。(2)宫缩应激试验(CST)异常:显示晚期减速或频繁出现变异减速。(3)羊水深绿色、黄绿色或棕黄色。(4)NST无反应,经吸氧、纠酸、补液等处理后复查NST无好转。
1.3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娩出后1 min内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39例产前B超检查发现脐带绕颈者,产后证实有脐带绕颈1周及以上者,占分娩总数的19.12%,剖宫产率为61.15%,而无脐带绕颈者剖宫产率仅为26.87%,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中,31例是因为产前检查发现有脐带绕颈,害怕脐带绕颈可能对胎儿有不利的影响而要求手术,9例患者因害怕分娩疼痛而要求剖宫产。因胎儿窘迫而剖宫产者,无脐带绕颈者24例,有脐带绕颈者17例。
2.2 脐带绕颈对围生儿的影响
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无脐带绕颈、有脐带绕颈者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分别为4.08%、1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者为671例,占92.30%,无脐带绕颈、有脐带绕颈者正常新生儿发生率分别为92.34%、92.0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窒息发生率分别1.87%、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发生率分别分别是0.51%、3.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绕颈时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
与绕颈周数≥1周比较,*P<0.05
3 讨论
脐带绕颈约占分娩总数的20%,其发生原因可能为脐带过长、胎儿小、羊水过多及胎动频繁等有关,脐带绕颈对胎儿的影响与脐带缠绕的松紧、缠绕周数及脐带长短有关[2]。脐带正常长度为30~70 cm,绕颈1周需要17~20 cm,脐带绕颈周数越多,造成相对性脐带过短的机会越大[3]。因脐带缠绕使脐带相对变短,影响胎先露部入盆,使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可使产程延长或停滞。当脐带缠绕周数多、过紧或因宫缩脐带受到牵拉,使胎儿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胎儿宫内缺氧,胎心监护出现频繁的变异减速。由于脐带绕颈增加了临产后高危因素,如胎心监护异常、羊水污染等,有报道产前发现有脐带绕颈的产妇中80%存在担忧、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导致胎动频繁、胎心音变化、甚至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临产后产科医师向家属常规交代脐带绕颈可能对产程的影响及对胎儿造成的危害,使孕妇及家属对阴道分娩顾虑加大,要求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这样造成脐带绕颈患者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增加,是当前产科选择性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之一[4]。
绝大多数脐带绕颈松弛不影响脐带血液循环者并不危及胎儿,若B超检查发现羊水中漂浮的脐带呈卷曲状,脐带绕颈松散并不会影响胎先露的下降,脐带血流及胎儿宫内氧供不受影响,对母胎影响不大,应鼓励其阴道试产。试产中应严密观察产程,应用胎心监护仪动态监测胎心率变化,随着产程进展,胎头下降可造成脐带逐渐拉紧,当宫缩时脐带受压致血液循环受阻或胎儿颈部静脉受压,使胎儿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若同时伴有脐带过短或相对过短,往往影响产程,导致先露下降延缓,加重胎儿缺氧,危及胎儿。一旦出现中、重度可变减速伴有晚期减速经改变体位及吸氧等措施不见好转者,提示胎儿缺氧与脐带受压有关,应及时终止妊娠。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胎儿宫内窘迫而胎先露迟迟不下降者则应尽快结束分娩,分娩方式应根据宫颈扩张程度以及先露的高低来决定,若短期内不能阴道分娩宜采取剖宫产。分娩过程中当胎头娩出后如绕颈的脐带过紧应用两把止血钳夹剪断脐带,迅速娩出胎儿,纠正缺氧[5]。
总之,脐带绕颈不是剖宫产指征,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对有脐带绕颈者,应在产程中加强临护,如果胎心监护无异常,多数可经阴道分娩。对脐带绕颈2周及以上者,应慎重对待,一旦胎心监护无反应,可建议孕妇选择剖宫产术,则相对安全。随着产程进展、胎头下降,脐带逐渐牵拉过紧,若B超检查发现羊水中漂浮的脐带呈直线状时(往往伴有脐带绕颈2圈以上),则应考虑到因脐带绕颈致脐带相对过短,经阴道分娩时易勒紧脐带,脐血流循环受阻,引起新生儿窒息,甚至死胎或死产。若合并脐动脉S/D值>3.0,且胎心率有改变时,往往提示胎儿宫内窘迫,应及时剖宫产结束分娩[6]。
摘要:目的:探讨脐带缠绕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3月139例产前诊断为脐带绕颈的孕妇,并分析脐带缠绕对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脐带绕颈仍以自然分娩占大多数。随着脐带绕颈周数增多,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也增高。结论:脐带缠绕不是剖宫产的指征,应严密监测产程,一旦发现胎儿窘迫,立即终止妊娠。
关键词:脐带绕颈,围生儿,分娩方式,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晓艳.分娩方式对脐带绕颈围生儿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9,29(9):60-61.
[3]张苏英,胡红梅.468例头先露脐带绕颈妊娠结局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4):460-461.
[4]崔丽霞,官玲燕,詹蔚琳.348例胎儿脐带绕颈分娩方式对母婴影响的临床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6):139-140.
[5]吴味辛.分娩时的脐带并发症及其防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5):231.
围生儿影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2002年1月~2006年6月因早期先兆流产在我院保胎治疗, 并最终在我院终止妊娠的单胎病例410例为治疗组, 抽取每一病例后一例无早期先兆流产史, 同期在我院终止妊娠的单胎病例410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围生儿结局进行前瞻性、开放式临床对照研究。所有孕妇均根据月经史和末次月经时间, 以及早孕反应等核实孕周。每一新生儿均由专门的儿科医师检查, 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1.1.1 治疗组纳入标准
① 妊娠12周之前出现阴道流血或血性白带, 因病情需要使用黄体酮达到或超过500 mg者;② 相继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③ 妇科检查证实出血来自宫腔, 但宫口未开, 胎膜未破, 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④ 无妊娠物排出;⑤ 单胎;⑥ 在我院终止妊娠。
1.1.2 对照组纳入标准
① 孕早期未出现过先兆流产;② 孕期未接触孕激素制剂;③ 单胎;④ 在我院终止妊娠。
1.2 处理方法
先兆流产者除采用卧床休息、口服维生素E和叶酸等一般治疗外, 均给予黄体酮20 mg肌内注射, 每天1次, 治疗时间一般为2周, 如果仍有出血, 则再延长治疗, 待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后, 改为隔天注射黄体酮20 mg维持2周, 再给予黄体酮20 mg 1周2次, 治疗2周作为巩固。若临床症状加重, 血β-HCG持续不升或下降、B超检查提示胚胎发育不良, 则及时终止妊娠。治疗过程中是否加用HCG、多力玛 (烯丙雌醇口服片) 、杜仲颗粒 (中药) 等保胎药由医生自行决定。
1.3 观察指标
记录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Apgar评分等, 并记录不良妊娠结局, 如难免流产、死胎、胎儿畸形和胎儿窘迫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1.5软件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治疗组开始治疗时间分布于孕3+3周到12周之间, 治疗最短时间为6周, 共注射黄体酮500 mg;最长时间为8周, 共注射黄体酮780 mg。两组平均年龄、孕次、产次、分娩孕龄、高龄初产妇所占比例以及活产儿分娩方式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中, 有114例患者有流产史, 其中1次69例 (60.53%) , 2次29例 (25.44%) , 3次及以上16例 (14.03%) , 3次以上者多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妊娠期合并症与并发症的比较 黄体酮治疗组在孕中、晚期出现早产、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ICP、心脏病等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2。
2.3 围生儿结局的比较 黄体酮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 活产儿数、活产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身长、1分钟Apgar≤7分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 围生儿畸形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见表3。
2.4 围生儿畸形 治疗组共发生围生儿畸形12例 (2.93%) , 主要为:尿道下裂、四肢短小、唇腭裂各1例;胎儿心脏三尖瓣及肺动脉瓣重度狭窄、心室壁增厚、右心室发育欠佳, 诊断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1例;新生儿头部不对称伴口角向右倾斜1例;十二指肠闭锁、足外翻、附耳畸形各1例;多指畸形4例, 其中1例伴附耳畸形。对照组共发生围生儿畸形11例 (2.68%) , 主要为:动脉导管未闭、21三体综合征、胎儿多囊肾、双耳廓畸形伴双耳道闭锁、先天性无肛门、左足小趾畸形各1例, 附耳畸形4例, 六指畸形1例。两组围生儿畸形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两组围生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例数分别占活产儿的0.255%和0.251%,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活产儿尿道下裂发生率为0.255%,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尿道下裂患儿的母亲于孕6周时出现先兆流产, 给与黄体酮治疗后继续妊娠, 因并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于孕36周时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 新生儿出生体重2285 g, 出生时羊水Ⅲ度粪染。
2.5 治疗组410例中, 通过黄体酮治疗后发生难免流产11例 (2.68%) , 死胎7例 (1.71%) ;对照组发生难免流产7例 (1.71%) , 死胎5例 (1.22%)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组中有1例曾有3次自然流产史的孕妇于孕24+3周时再次发生难免流产, 其复发性难免流产的发生率为6.25%。
2.6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早产儿结局比较 两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1分钟Apgar≤7分所占比例以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4。
2.7 治疗组单用黄体酮与联合保胎治疗围生儿结局比较 治疗组中共有271例先兆流产单独使用黄体酮治疗, 另有139例合并使用其他保胎药物。两组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身长、围生儿畸形、1分钟Apgar评分≤7分等结局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5。单独使用黄体酮组发生难免流产5例 (1.85%) , 死胎5例 (1.85%) , 与联合用药组相比, 难免流产6例 (4.32%) , 死胎2例 (1.44%)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3 讨 论
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 对妊娠是否带来不良影响, 这是患者和妇产科医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是否增加围生儿先天畸形的发生尚存争议。就这一问题,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式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经黄体酮治疗后继续妊娠者围生儿的结局进行大样本临床分析。
天然黄体酮能在孕早期形成一个足够并有利于胚胎存活的免疫环境。通过诱导母体产生孕酮诱导的抑制因子 (PIBF) 对妊娠起保护作用[4]。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活产儿数、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身长、1分钟Apgar评分、围生儿畸形发生率等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早产儿的结局的差异也无显著性, 这表明母亲在孕早期发生先兆流产时, 及时、足量、规律使用黄体酮治疗, 可以改善围生儿的结局。
Stirrat等[5]研究显示, 有1次自然流产史的孕妇, 再次妊娠发生自然流产的几率为21%, 有2次者, 再发率为29%, 3次以上者再发率可高达33%。本研究中, 治疗组复发性难免流产的发生率为6.25%, 远远低于上述报道, 表明对于有自然流产史的孕妇使用黄体酮治疗, 可以降低再次自然流产的发生。
有报道, 妊娠期摄入黄体酮会使围生儿患心血管缺陷和尿道下裂的风险增加[3], 本文就此问题对围生儿畸形发生进行了统计分析。据2005年我国城乡出生缺陷的监测表明,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历年最高, 居于首位, 尿道下裂排第7位 (5.24/万)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因素所致疾病, 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缺陷、环境致畸物等引起, 也可由遗传获得, 且本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故尚无充分理由表明黄体酮会增加围生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病率。虽然治疗组出现尿道下裂1例, 对照组未出现, 但两组尿道下裂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且通过对以下一些因素的分析, 尚不能认为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会增加围生儿尿道下裂的发生率:① 目前, 对尿道下裂的研究多数认为, 尿道下裂的发生与遗传、内分泌紊乱、环境因素、药物干扰、细胞间信息传导异常等因素有关, 其中, 内分泌因素及药物干扰多与雌激素 (如己烯雌酚) 和合成的孕酮有关[6]。所有卵母细胞与胚胎在怀孕初期都会接触内源性高生理浓度的黄体酮, 而我们保胎所使用的黄体酮是自动物黄体分离的天然孕激素, 其与妊娠期孕妇体内卵巢妊娠黄体和胎盘合体滋养细胞所分泌的孕激素是同一种激素, 是维持妊娠所必须, 其并无雌激素活性。Resseguie等[2]对孕期曾暴露于孕激素, 未接触其他性激素及促性腺素的988名妇女的子代平均随访11.5年, 并未发现尿道下裂的发生率增加;② 研究表明[7,8], 孕期有先兆流产的母亲比无先兆流产的母亲, 其胎儿发生出生缺陷的风险增加50%, 且通常与泌尿生殖系统畸形有关, 尤其是尿道下裂和隐睾。而我们使用黄体酮保胎是用于早期已发生先兆流产者, 即用于本身具有发生尿道下裂高危因素的孕妇;③ ICP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但有研究表明可能与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度升高有关, 而雌激素是尿道下裂的高危因素已经得到证实。因而, 该孕妇具备了先兆流产、体内雌激素代谢障碍两项尿道下裂的高危因素。综上所述, 该病例发生围生儿尿道下裂可能与孕妇本身的合并症、自身激素调节及激素水平有关, 尚不能证明由黄体酮所致。当然, 由于尿道下裂发生率极低, 要验证黄体酮是否会增加该类畸形发生率, 还有待于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长期随访研究, 妊娠期也应当严密观察, 警惕胎儿畸形的发生。
对于多药保胎是否具有更佳的疗效, 目前尚无定论, 就此问题我们也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治疗组中, 根据由医生自行决定的用药方案, 将先兆流产患者分为单独使用黄体酮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对两组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其中单独使用黄体酮组发生难免流产5例 (1.85%) , 低于联合用药组6例 (4.32%) 。在围生儿结局方面, 两组差异同样无显著性, 这就说明在本研究的治疗阶段内联合使用其他保胎药并不能在使用黄体酮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围生儿结局, 同时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只要及时、足量、规律使用黄体酮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i Renzo GC.Progesterone and pregnancy[J].Obstetrics&Gynecology, 2005, 17 (6) :598-600.
[2]Resseguie LJ, HickJF, BruenJA, et al.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among offspring exposedin uteroto progestins, Olmsted County, Minnesota, 1936-1974[J].Fertil Steril, 1985, 43 (4) :514-519.
[3]Carmichael SL, ShawGM, Laurent C, et al.Maternal progestinintake and risk of hypospadias[J].Archives of Pediatrics&Adolescent Medicine, 2005, 159 (10) :957-962.
[4]Kalinka J, Radwan M.The impact of dydrogesterone supplementation on serumcytokine profile in women with threatened abor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 mmunology, 2006, 55 (2) :115-121.
[5]Stirrat GM.Recurrent miscarriage:definition and epidemiology[J].Lancet, 1990, 336 (8716) :673-675.
[6]刘明学, 杨振宇.内分泌干扰因子在尿道下裂病因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志, 2006, 27 (7) :383-385.
[7]罗琦, 黄鲁刚, 李虹, 等.尿道下裂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 (7) :476-480.
围生儿影响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羊水过少患者78例, 年龄20~35岁, 平均27.9岁;初产妇51例, 经产妇27例;孕37~40周49例, 孕40~42周23例, 孕42周以上6例;平均38.5周。选取羊水量正常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组产妇年龄、产次、孕周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78例孕妇经超声、分娩中羊水量测定等检查均符合羊水过少的诊断标准[1]。超声多普勒测定羊水指数 (AFI) ≤8cm为羊水过少的临界值, (AFI) ≤5cm为羊水过少的绝对值。分娩过程中测定实际羊水量<300mL的为最后诊断结果。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统计学检验采用检验 (确切概率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羊水过少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17.0, P=0.00) , 观察组剖宫产率较高。如表1所示。
(2) 羊水过少对围产儿的影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胎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4.1, P=0.04) , 观察组的胎儿窒息发生率显著较高。2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 。2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6.7, P=0.01) , 观察组的胎儿窘迫发生率较高。如表2所示。
(3) 2组产妇羊水粪染情况羊水过少组26例 (33.3%) 产妇伴羊水粪染, 对照组9例 (11.5%) 产妇伴羊水粪染。2组产妇的羊水粪染率有统计学意义 (x-=10.646, P=0.001) , 羊水过少组羊水粪染率显著较高。
3 讨论
3.1 羊水过少的原因
随着B超的广泛使用, 羊水过少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妊娠晚期的羊水主要来自于胎儿尿液, 而羊水量是羊水、母体、胎儿动态交换平衡的结果, 因此三者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对羊水量产生影响。临床上多见于: (1) 过期妊娠时胎盘功能减退、羊水每周下降30%[2]。胎儿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的敏感性增高等原因导致羊水过少; (2)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使胎儿血液主要供应给心、脑等重要器官, 使胎肾血流量下降导致羊水过少; (3) 以泌尿系统发育不完善为主的胎儿畸形; (4) 羊膜病变。
3.2 羊水过少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羊水过少是反映胎盘功能的重要敏感指标之一, 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判断意义。单纯羊水过少不伴妊娠高危因素的产妇, 若Bishop≥5分、胎儿监护正常、人工破膜羊水清、无头盆不称者可给予吸氧、催产素等处理, 但需密切观察羊水性质, 如产妇出现产程进展不良、羊水污染, 胎监出现异常等则应立即选择转为刮剖宫产结束分娩, 避免胎儿宫内缺氧情况加重;单纯羊水过少无以上异常情况的经产妇可经阴道分娩;羊水过少伴有妊娠高危因素的临产产妇, 如出现胎位异常, 产程进展不良, 胎儿监测NST阳性者应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羊水过少在妊娠各个时期均会对围生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 及时使用剖宫产结束分娩是临床上处理羊水过少, 提高围产儿健康质量的重要措施。本研究羊水过少组剖宫产率较高,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6~128.
围生儿影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16例早期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早期流产的诊断标准:孕周12w以内, 阴道少量出血且检查证实出血来自子宫腔内, 无组织物排出, 患者有下腹部疼痛表现, 持续发病0.5~7h,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与孕周相一致, 孕后β-HCG倍增缓慢。排除宫口开张, 习惯性流产史或稽留流产史, 黄体酮药物过敏, 严重心、肝、肾功能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肌注组和口服组各58例, 肌注组患者年龄 (23.89±3.47) 岁, 孕周 (8.24±2.14) w。口服组患者年龄 (24.11±2.94) 岁, 孕周 (8.09±2.54) w。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均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并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备案。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配合药物治疗的。肌注组:肌肉注射浙江仙琚制药厂生产提供的黄体酮针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0828, 规格:29mg/支) 20mg, 1次/d。口服组:口服浙江仙琚制药厂生产提供的黄体酮胶囊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902, 规格:100mg/粒) 100mg, 2次/d, 饭后2~3h服用, 疗程为14d。治疗期间患者均要服用维生素E胶囊丸, 定期检测黄体酮水平, 同时对肝肾、血常规进行监测, 出现不良反应随时停止用药。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孕酮水平、两组围生儿妊娠结局 (新生儿体重, 新生儿身长, 早产儿、低体重儿巨大儿、Apgar低评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死亡发生率) 。
1.4 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胡洁[3]学者的研究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治愈: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停止、下腹疼痛消失,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状况与孕周相一致;有效: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下腹疼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状况与孕周相一致;无效: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下腹疼痛等临床症状未好转, 甚至恶化, 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不良与孕周不相符, 或胎儿停止发育, 导致流产。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孕酮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血清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各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血清孕酮水平均显著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围生儿妊娠结局比较
两组围生儿妊娠结局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早期流产是妊娠期间发生率较高的疾病, 主要以原因不明的下腹疼痛、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血清孕酮水平下降为临床表现, 孕妇子宫底蜕膜与绒毛未紧密联系, 从而导致早期流产发生, 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不全或完全流产, 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2]。孕妇黄体功能异常、遗传基因异常、情绪的波动都会导致孕妇早期流产。周小英等[4]学者研究显示:胎儿在宫腔内正常发育的过程中, 孕酮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 与子宫内膜相应受体结合后, 母体提供适合胎儿生长的环境, 更好的孕育胎儿, 母体血清孕酮水平一旦下降, 给妊娠结局带来较大的影响, 提高母体孕酮水平可显著降低流产的发生率, 这一点在本研究也得到证实。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无论是肌注还是口服给药治疗的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均有显著上升, 但是统计学分析后两种给药方式血清孕酮的上升幅度无统计学差异, 与李玉芹等[5]学者研究一致。经治疗后与正常孕妇比较新生儿体重, 新生儿身长, 早产儿、低体重儿巨大儿、Apgar低评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提示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疗效显著, 与周菊英等[6]学者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 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疗效显著, 口服和肌注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当, 治疗后与正常孕妇相比围生儿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用药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意愿、经济情况、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116例早期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肌注组和口服组各58例。分别给予肌注和口服黄体酮,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孕酮水平及围生儿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孕酮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新生儿体重, 新生儿身长, 早产儿、低体重儿巨大儿、Apgar低评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疗效显著, 口服和肌注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当, 治疗后与正常孕妇相比围生儿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用药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意愿、经济情况、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关键词:黄体酮,早期流产,肌注,口服,围生儿
参考文献
[1]金影, 郝增平.早期流产预测方法现状与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3) :215-217.
[2]郑丽艳.先兆流产采用黄体酮治疗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探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31) :6932-6933.
[3]胡洁, 王华.黄体酮两种给药方式治疗早期流产的临床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4, 29 (6) :421-423.
[4]周小英, 张幼萍.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10) :906-908.
[5]李玉芹.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疗效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14, 42 (2) :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