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分析

2024-07-20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共12篇)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 篇1

1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目标

师德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是教师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师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在教师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有鉴于我国高校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体力量, 可以说, 高校师德是全社会最崇高的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我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 笔者认为,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立身做人之本, 也是教师以德从教的灵魂。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用科学的眼光认识社会, 用健康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影响受教育者, 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2) 爱岗敬业, 具备奉献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说:“捧出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托起一缕真诚, 用一颗对事业执著的心,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无私奉献, 爱岗敬业是从事教育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具备以身作则的品质。

传统师德认为,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 “师者, 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表, 就要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汉儒董仲舒也强调, 教师不仅仅要讲的好, 更重要的是要做的好, 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4) 加强学习, 博学多闻。

勤于学习, 充实自我, 这是成为一个师德高尚, 能吸引学生的优秀教师的基础。孔子说过“道之未闻, 有惑不能解, 则非师也”, 我们所处的社会, 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终生学习的社会。一个高校的教师, 只有勤奋好学, 广学博览, 精益求精, 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随时具备“一桶水”, 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5)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即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又是教师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要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 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由于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的种种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相当多数的学生素质不够高, 民办高校的教师更应“因人而施之, 教也, 各成其材”。

(6) 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师德的核心, 即师魂。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热爱学生给出了新的含义。热爱学生, 首先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待人;视学生为朋友, 对学生友善、宽容、耐心, 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努力为学生服务, 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创造民主的成材环境, 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发展特长;培养学生多疑好问, 发展好奇心, 丰富想象力, 不迷信权威, 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 勇于探索新的认识途径。

(7) 具备创新品格。

创新品格是创新的思维方式、思维状态思维水平、思维风格的总和。新的时代需要创新, 教育就必须培养创新人才, 因而, 教师具有创新品格, 就不仅仅只是看作一种能力, 从育人的角度角度来讲, 而因视为道德品质。具有创新品格的教师, 喜欢挑战性工作, 喜欢尝试困难和复杂的工作;追求高远目标, 不怕挫折;善于接受新事物, 不墨守陈规, 不迷信权威, 善于标新立异;富于想象, 自信心强, 具有竞争意识。

2 当前民办高校师德现状

经过对泉州几所民办高校师德状况调查, 感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有些教师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漠。

(2) 敬业精神削弱 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 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 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敬业精神不足。有的不安心做教师, 舍不得投入全部精力, 心浮气燥、急功近利。

(3) 有愧为人师表 行为举止失范 。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 缺乏自尊自爱精神, 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不注重个人修养和言传身教, 重得失, 轻德行,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有的教师言行和穿戴方面未能规范自己, 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 甚至将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 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等等。

(4) 教书育人失衡 爱生之心淡漠 。个别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不坚持求真务实, 严谨治学, 而是弄虚作假, 哗众取宠;在教育实践中, 只注重传授知识, 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 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 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些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少, 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因而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诸如这些消极现象与师德建设目标形成较大反差, 如不重视, 不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势必影响师德建设成效, 影响师德建设目标的实现。

3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透析

要解决民办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 首先要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 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结构不合理

根据调查统计, 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从年龄上看是两头大中间小, 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年青人, 起教学骨干和主力作用的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很少。如某民办高校教师结构调查统计显示:教师总数275人, 60岁以上的40人, 占25%;35-60岁的25人, 占9%, 35岁以下的210人, 占66%;5年以上教龄的120人, 占43.6%;5年以下教龄的155人, 占56.4%。由次可见教师结构很不合理, 且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

3.2 机制不健全导致临时观念

民办高校企业家精神浓厚, 导致民办高校只注重使用, 不注重教育和培养, 师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学校教师的社会福利待遇不落实;不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教师的个人成长空间;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认同感、安全感, 致使少数年轻应聘者中, 有的是以此作为过渡, 因此, 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 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 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另外, 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相比, 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和收入均不高, 相关政策模糊,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 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3.3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误区

首先, 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全国普通高校扩招, 整个高等教育行业都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 高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其次, 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也是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这也决定了它目前的办学特征:强调规模效应和低成本运作。最后, 人才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教师流动率可以淘汰不合格的教师, 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但是教师的流动率过高, 对学校的发展不利。

4 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使教师认识到, 他们在培养合格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 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通过教育,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不仅能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四有”人才, 而且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 激发他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可采取“传帮带”的办法, 以“老带新”, 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2)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①确立师德建设的领导机制。师德建设的重点是在领导。学校领导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领导不仅要率先垂范, 还要做好整个学校的师德建设的领导工作。确立领导机制是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基础。

②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非常必要的, 但要尽量避免因激励不当造成的不公平感而导致师德机制失效的现象。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奖励制度, 并且和岗位聘任, 职称评聘相挂钩, 坚持执行职务晋升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③强化师德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第一, 强化法律约束机制。第二, 强化行政约束机制, 这是我们过去在师德建设方法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即利用各种媒介表扬和宣传先进个人和单位, 揭露和抨击师德失范事件, 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约束教师的道德行为。实践证明, 仅靠法律的约束, 制度的规定, 无法达到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需要教师将师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并外化为自觉行为。

④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制度。提供适当的物质保障, 道德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教师的道德状况也是他们物质基础的一种反映。目前教师待遇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横向比较还是较低的, 所以必须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接受培训的机会。

(3) 加大师德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力度。

舆论氛围是一种导向, 也是以德从教的外部条件, 我们要利用大众传媒, 校园宣传橱窗, 文化艺术等宣传舆论工具, 坚持正面引导, 及时总结和大力宣传以德从教的先进典型, 弘扬师德, 把抽象的概念变成时代的样板, 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形象的示范, 使广大教师受到鼓舞, 汲取力量, 塑造美好心灵。也要抓住一些典型的反面教材, 开展警示教育, 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有镜可鉴。

参考文献

[1]石炳生.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工.

[2]程丽.师德建设重在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3]支戈壁.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略探[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 篇2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舆论宣传作用,树立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的理念,设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主题,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文就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难点策略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学校校园文化直接体现在学管工作严格、科学、有效,班风稳定、校风和谐,毕业生整体质量高。

在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能够始终保持进口旺(招生)、出口畅(分配),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2.1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厌烦上体育课,又喜欢体育活动。

这种奇怪现象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术学习所造成的。

该校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客观事实,借鉴基础理论课的教改经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愉快体育教学和分层教学,使体育教学收到实效。

认识学生,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要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在公共场合使其得以展示,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降低标准,只要坚持跑下来就是进步,从而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对“游戏”、“玩”的本能需要,以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实施教学。

使不同组、不同“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境的设计、组织形式和教法的选择以及教材创造性运用,都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同时,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通过组织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理念

要想组织好全校性的、大型的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团结与协作。

而往往这些活动,又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养成教育,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反映班风、学风、校风的重要学校体育工作,比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每天的课间操组织工作等等。

学校田径运动会,作为一项全校性的体育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多部门的协作,分工明确。

根据学校场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比赛项目。

其中,每班10男(每人跑200m)、10女(每人跑100m)的20人3000m大接力项目深受师生喜爱。

通过运动会,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2.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文明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体育课程、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

2.4“育德于体”,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不单纯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品德等方面。

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普遍的特点。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他们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虽然每个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但务实精神、法制精神、公正精神是职业道德中共性的内容。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师德建设;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62—03

新世纪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精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依然是师德的根本要求。但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与师德要求不符合的现象也出现在校园之中,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师德建设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师德现状调查

为切实掌握高校教师德现状,全面了解高校师德建设的真实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课题组在河北省及天津市部分高校通过网络开展了“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收回问卷486份,其中有效问卷419份,占收回问卷的86.2%;问卷中教师提交126份,学生提交293份。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好的,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热情关心。但教师中存在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存在偏差的现象不容忽视。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63.2%的学生认为本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很好”或“较好”, 80.5%的受访教师认为“一般”。61.4%的学生对本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很满意”或“较满意”,37.8% 的同学表示一般。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治立场坚定。调查表明多数教师政治方向明确,对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他们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很多教师认为目前尤其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加强师德建设十分必要。

2.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认为教师职业光荣高尚,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尽职尽责搞好教学的每个环节。

3.教书育人,具有良好师德。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关心学生的教师,会在学生未来人生之路上打下深刻的烙印。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普遍较高,能把良好师德带入课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反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可喜一面的同时,少数教师存在的职业理想信念动摇、学术道德不佳和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34.1%的受访教师认为当前高校师德素质和以前师德素质相比有所下降,这表明少数不良师德现象已对师德整体状况造成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

1.部分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的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抱着“做教师是一份比较安稳的工作”这样的心态对待本职工作,这就更谈不上有强烈的职业理想信念了。

2.个别教师责任感不强,精力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高校教师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主要表现在教学态度敷衍、教书育人意识差、学术功利化等方面。

二、高校师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高校师德的现状以及师德建设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课题组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对被访者普遍认同的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进行归纳、提炼,构建了“高校师德建设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找到影响师德建设的关键因素。

(一)分析方法简介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将上述指标体系中各要素对于上一层次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即计算各要素的权重,以确定各影响因素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程度。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因素权重的步骤:

第一步:将待解决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要素,构成递阶层次结构。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通过对某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做出比较判断,即针对上一层次某一元素,把该层次中与之有关的元素做两两比较,并将比较结果按一定的比率标度定量化,构成判断矩阵。相对重要性的比例标度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1]。

第三步:层次权重值的计算:依据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每一层次各要素的权重值。

第四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所建立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正确。

(二)高校师德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

1.高校师德建设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查阅文献、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设计原则,构建“高校师德建设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将有待于研究的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要素,构建成递阶层次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第一层A元素数为1个,第二层B元素为3个,第三层C元素为18个。

2.构造判断矩阵。在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承载信息的类型不同,各影响因素子系统以及具体指标项在描述某一现象或状况过程中所起作用程度也不同, 为了更加科学的对各个指标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更合理的评估,课题组设计了“专家打分表”,其中文法学院主管领导4人(占16%),德育课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12人(占48%);其他学院教授10人(占34%),这些被访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0人(占76%),具有中级职称的有6人(占24%)。问卷共发放26份,收回24份,回收率92.3%。其中有效问卷22份,有效率84.6%。

3.各要素权重值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运用上述AHP法确定要素权重的步骤,基于专家打分得到的数据,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见表3~表5)。

(三)高校师德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依据各影响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值,可以确定影响和制约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因素,以利在推进高校师德建设中加以解决,确保师德建设中实践途径确立的针对性。

1.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师德建设的关键因素。从表3所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可以观测到:相对于目标层A,准则层B中权重最大的因子是B1(社会环境因素),其权重是0.5396,说明社会环境因素对高校师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一分析结果基本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面临的市场经济对教师思想道德意识的冲击较大的现实吻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带动了社会生活巨变和新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各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分配不公等现象,这些都对高校教师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冲击[2]。

2.教师个人因素是影响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对高校师德建设影响较大的因素还有B3(个人因素0.2970)。社会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多为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而教师自己放松师德修养则是内因。教师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师德的真正落实,关键还在于教师个体师德的内化。

3.学校环境因素是影响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因素。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说明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是巨大的。搞好师德建设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需要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做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有一套相应的制度作保障。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因素。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可以重点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首要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师德规范,明确师德内容。其次,倡导师德建设新理念,在师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

2.教师个人因素是影响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师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师德的真正落实,关键还在于教师个体师德的内化。

3.学校环境因素是影响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因素。首先,在引进教师时,要严格把关,除考察其学历、职称、业务能力等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外,还必须要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考察其政治素养、思想表现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其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和培训。

综上所述,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方面有机结合,共同努力。高校师德建设需要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并将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保证高校教师在为社会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309.

高校师德建设的层次化分析 篇4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层次化

目前, 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层次化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高校师德建设的层次化, 是指在师德建设中将学校决策层面、基层院 (系) 层面与教师道德修养这三个层面的师德建设分开进行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总结师德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规律与经验。之所以要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研究, 是因为上述三个层次师德建设有诸多不同的特点。学校领导、院 (系) 负责人和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工作重点与职责存在很大不同。例如:一些校领导关于师德建设方面的文章, 多讲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 而少有分析自身观念、认识上的问题和进行领导学意义的反思。也常见一些基层院 (系) 领导大讲师德失范现象, 空谈“自律”“他律”, 而忽略自己对教师的关爱与管理。这些正是师德建设层次模糊引起角色错位的表现, 说明他们在师德建设的层次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没有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工作重点, 导致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乱象。我们认为, 对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层次化分析, 会促进各方深刻地理解和认真地履行自身的职责, 可以使学校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建设, 更好地总结、交流经验。

高校师德建设的三个层面分别是学校决策层面、基层院 (系) 层面和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层面。三个层面都大有文章可做、有规律可循。一些管理者虽然看到了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忽略了三者分别具有的领导学意义、管理学意义和道德修养意义, 模糊了三者各自特有的内在规律。因此, 我们应明确这三个层面师德建设的工作重点和职责。

一、学校决策层面师德建设

高校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 但在实践中的工作力度却有很大不同。教学科研一手硬, 师德建设一手软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一所高校重不重视师德建设、愿不愿意真抓实干, 是由学校领导层面的理念、态度与决策所决定的。

1. 师德建设的认识与定位。

这体现学校领导对师德建设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理念、认识, 也取决于协调教学、科研工作的最终决策与定位。在这方面, 一些高校只是一般性的强调, 而有些学校不仅强调, 还会专门提出标志性口号, 如“德育为先”“以德为行”等, 突出其重视程度, 并努力贯彻落实。不同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力度与效果之所以不同, 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领导者对师德建设在理念、认识上存在差异。

2. 师德制度建设与文化氛围。

有了自己的理念、认识, 学校还必须实现组织到位、制度到位, 促进相关制度以及师德建设总体行动规划的贯彻落实, 并促使其逐步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和可以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这方面的工作是重点也是难点, 领导层面的师德建设有很多经验可以相互学习交流。

3. 狠抓基层单位的师德建设。

学校领导层面师德建设的重点在于抓干部, 抓基层执行力, 而不是直接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例如:从基层新上任的校级领导应当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 迅速完成由直接抓教师转变为抓干部的过程。领导层还要及时检查、监督基层单位师德建设的情况, 在基层院 (系) 中发现先进典型, 在校级层面进行宣传、表彰, 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以及对典型的违规教师进行处罚、通报等。

二、基层院 (系) 层面师德建设

基层院 (系) 领导要将学校师德建设的理念贯彻执行到位。虽然基层领导在对师德建设的认识、素质能力和管理方法上有更明显的差别, 但最根本的是要做到:率先垂范, 引导、调动每位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的自觉性, 在基层院 (系) 创建良好的师德文化氛围。

1. 尊重教师, 贴近教师, 了解教师。

基层领导开展师德建设最基础性工作是要熟悉教师队伍的每一位成员, 充分关怀、信任教师, 要以具体的工作方法帮助教师解决不同的问题, 体现新时代教育人际关系的细微性、多样性特征, 特别要结合教师的个性特质、成长背景、专业特点等开展深入的交流、沟通。

2. 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体会成功, 唤起教师的责任感。

基层领导对教师的激励主要依靠营造教师获得相对成功的氛围和环境, 提升教师内在的幸福感, 激发教师对学生、对职业的深厚感情, 从而使教师给予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到关爱教师, 使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受到尊重, 让他们体会到师生交流的快乐, 逐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形成“大爱”的浓郁氛围,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3. 领导干部在基层师德建设方面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基层领导要求教师做到的, 首先自己要走在前面, 率先垂范。基层领导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 而且要善于发挥党组织和先进教师的核心作用, 与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感悟、反思, 在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中增强领导和党员队伍在师德建设工作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4. 基层师德建设要努力做到客观、细致并且有针对性。

所谓客观, 是指对教师队伍的整体要求要客观, 不能过高或过低。既不能使教师因为目标过高难以企及而失去信心, 也不能放松要求。经验表明, 即便是同一所高校, 各基层单位教师状况仍然会千差万别。因此, 不同院 (系) 师德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方法一定要客观、灵活, 因人而异。所谓细致, 是指对教师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必须细致入微。例如:对教师无私奉献的事迹, 哪怕是不太起眼的闪光点, 也要放在心上, 尽量进行客观的记录并适时进行公示、表扬, 营造“比、学、赶、帮”“我奉献、我自豪”的氛围, 并在评奖、评优、职务评聘工作中充分体现“师德为先”。所谓有针对性, 是指在充分熟悉教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座谈会、反馈会、听课、点评、互评等途径, 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一方面抓优秀典型;另一方面对表现欠佳的教师要及时谈话、劝诫, 对师德失范行为要根据制度实行一票否决, 形成对师德失范者的压力, 做到从严治教。

三、教师自身道德修养

学校决策层面、基层院 (系) 层面师德建设的效果最终要通过教师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师德建设氛围这个外因, 需要通过教师自我修养的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师德建设的效果如何, 不能仅看学校、院 (系) 搞了多少活动、教师发表了多少文章。衡量教师师德状况的最主要标准是学生的切身感受和实际体验。

根据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高校教师的师德状态。第一个层面是高校教师应当守住的底线。如“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等。第二个层面是高校教师应当达到的良好状态。如“严慈相济, 教学相长, 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第三个层面是高校优秀教师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如“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 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等。有了这样一个大致的分析, 我们在开展师德交流和教育的时候,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最优秀的教师为典型, 引领、影响整个教师群体, 利用榜样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个别状态不佳、在底线徘徊的教师, 要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工作, 鼓励他们在师德以及教书育人方面不断进步, 融入学校良好的氛围。从基层管理者的角度看, 教师的师德是“养”出来的, 而不是“管”出来的。因此, 师德建设的真谛在于启发, 促进教师不断升华师德境界, 主动、自觉地提高自我修养, 进而影响和感召学生。不仅要帮助教师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也要更多地启发他们不断自觉反思、感悟, 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总之, 高校师德层次化建设不能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扎实的行动, 要依靠学校各个层面的合作与奉献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07, (2) .

高校班级建设现状与分析研究 篇5

【摘 要】班级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加强班级建设,要抓住关键环节,技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优秀的班委队伍,正确的德育建设、良好的班风、优化的制度建设以及合理的目标建设才能逐渐一个积极向上的,正向的班集体。本文分析了当今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阐释了强化高校班级建设的相应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班级;班级建设;辅导员 1.高校班级建设的概述 大学生在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高校的班级,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活动的最基层的组织,是高等学校满足学生成才成长,促进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创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班级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效性,将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真正培养和造就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也随之进行了系列改革,后勤的社会化,学分制逐渐取代传统的学年制,网络逐渐普及化,高校社团、社区、宿舍文化普遍发展,各种学生自我教育团队蓬勃兴起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班级固有的班级只能开始有所削弱,班级体意识有所淡化,如何有效进行班级文化构建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1 国外研究现状 根据资料显示,由于社会观念和教育体制的不同,国外学者关于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班级,对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较少涉及。在为数不多的班级建设研究中,国外学者着重阐述班级的民主管理,班级的公平正义、性别问题,以及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到班级管理中等等。这些国外的班级管理研究理论和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不适用于本文的研究。因此,对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以国内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况为参照进行。 1.2 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班级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社义市场经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当今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他们思维活动的独具性强、行为选择的多样性广、个性发展的差异性明显。再加上学分制的全面推行,高校班级组织形式开始发生变化。因此,了解当前高校班级组织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高校班级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学分制推行不相适应学分制是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推行有利于督促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校园生活,学会时间管理,调动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分制的全面推行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传统的以“班”为教育教学统一单位组织形式显现出与实际要求和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跨学校听课,因此,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造成了班级成员班级意识淡漠。由于研究稍显之后,目前高校班级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2.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个正向的班集体是指那些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班风、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不断自我完善的班级,是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创造性的集体。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集体观念在不断地转变,体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多,班级建设与管理逐渐出现诸多变化和问题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心理转变 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带着家庭优越感,但是,进入大学后随着比较对象范围的扩大、评价标准的提高,加之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会存在自我认识不准确、自我评价失真,在与周围同学的对比中容易出现攀比增强而自信心降低的病态心理。 2.2 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进入大学,学习方式的突然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导、教师讲授为辅的模式,对大一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自修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学习环境的宽松、专业课程的陌生、教师讲授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原因,往往导致大一学生出现挂科现象。 2.3 集体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到成长就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心和呵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淡薄,集体观念较弱,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班级活动很难开展。 2.4 班级管理的方式滞后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为90后,这一群体具有思想开放,知识面广,特立独行,个性鲜明,追求独立等特点,同时也有性格叛逆、缺乏阅历经验,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从前的被动式教育方式,限制学生的思想智慧遏制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对班级没有归属感,给班级建设带来阻力。 2.5 学生干部队伍的良莠不齐 在班级建设中,除了辅导员的作用外,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班委应对班级动态和班级同学更加了解,对班级建设应该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创意。但是班委一样具有90后的显著缺点,所以如何正向培养学生干部至关重要,班委的一举一动能深刻影响班级同学,并会带动班风的建设。 3.高校班级建设的策略分析与研究 3.1 提高辅导员素质,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辅”就是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辅助和帮助学生;“导”就是在思想与心理方面指导和引导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并且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切实解决大一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困惑问题。 3.2 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建设初始阶段,“立规矩”至关重要。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明确校规校纪,道德规范。班级制度的建立将把班级管理纳入科学化、轨道化,减少了随意性。使的班风建设在一开始就被赋予严格、有序的氛围,力争使任何班级成员做任何事都有章可循,有效地杜绝不良的个体行为对班级成员的影响。 3.3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班级建设的集中体现,好的学风可以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面的学习激励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表彰学习优秀的学生,发挥优秀学生的正能量。同时,还应该加强班级之间的学风评比,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和保护,树立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促进后进生转化,使班级学风得到发展,进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3.4 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学生班干部是班级的带头人,优秀的班委可以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建设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比如班级干部热爱学习,则能带动整个班级学习风气向上积极。 对于培养学生干部应注意,应以锻炼为主,逐步放“权”,树立班干部在班级的威信;加强工作方法训练,提高其领导水平,每两周召开一次干部碰头会,汇总各方信息,不断提高工作业绩;加强对班干部言行监督,违纪班干部要严加处理,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每月定期对干部进行述职评议,表彰优秀班干部,对不称职者及时调换,注入新鲜血液,保持“龙头”队伍的先进性、骨干性。 3.5 重视班级中非正式团体的建设 重视小团体的建设,比如一个宿舍的4名学生,基本生活习惯相似,比如同一宿舍挂科、同一宿舍不挂科、宿舍集体支持班级活动,表现活跃、宿舍集体抵触集体活动的现象出现的几率较大,即宿舍小团体的意识风气对个人的影响往往大于班级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引导其在班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认为主要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宿舍管理以及加强文体活动的举办。 4.结论 顺应时代的需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建立多元参与的班级建设框架,在继承“班级”这一传统形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其新的功能价值。创新思路,保持班级的拖动和吸引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同时以高校的社团建设、科研小组建设、非正是团体(寝室等)建设等形式加强班级建设的功能与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殿文.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路探索[J].改革与开放,(12). [2]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5). [3]廖爱军,尚书,田艳春.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16). [4]黄达,闫研,佟欣,金琳乘.高校班级组织的现状与建设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高校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分析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4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在教育领域中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是提高办学效率、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完成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同时满足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及各教学环节中各种功能的需要成为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一、课程教学网站开发环境

在我国当代的课程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环境的后台系统是有多媒体资料数据库作为支持的,通过数据库的应用来提升整体的系统设计功能。程序设计对于网站的构建,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辅助作用,目前来说,大量高校都采用了动态界面作为本校教学网站的开发过程中来,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开发人员采用服务器动态页面技术(如ASP、PHP、JSP等)编写后台系统程序,并结合图形(如PHOTOSHOP、FIREWORLD)、动画(如FLASH、DIRECT OR)、网页(如Fro ntPag e、Dreamw eav er)等开发工具编写基于HTML的前台界面。

二、课程教学网站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页面制作无序,整体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进行网站的后台页面搭建过程中,开发者基本上都是采取单独制作的方式来进行的,对于页面的整体风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目前主要是采取代码更新的方式来构建新的页面,这样就导致系统的独立模块功能受损,整体应用灵活性较低。

2.内容组织繁琐,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对于任何一个学校的教学平台来说,内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我国当前的教学平台而言,内容繁琐是普遍问题,这就导致了对教学平台进行管理将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多媒体的存储所形成的多种形式要求,更是加剧了教学平台的管理难度,正如我们所见,一般的平台内部发布系统,难以满足所有的发布要求。

3.技术应用难度大,角色分工不明确。在旧的技术体系下,课程教学网站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软件公司开发,还是联合开发。都无法避免技术与内容的瓶颈,制作者与授课者角色分工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出发,缺乏让教师自己开发网上课程的功能,难以让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

三、教学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内容充实原则。对于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不同学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内容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这就要求网站的整体信息访问量和存储量必须得到有效的处理。

2.服务教学原则。教学网站的主要构建目标就是为了更为方便的进行教学行为,在师生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为师生设置有高度针对性的模块栏目,如外语网站中设立英语对话角、每日单词等等。

3.操作简单原则。由于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操作简单原则对于高校教学网站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模块化原则。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能,采用模块化原則进行网站的构建,能够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对于提升网站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模块化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满足后期维护和升级的需求,更是节省了大量的资源。

5.交互性设计原则。交互性作为高校网站设计的基本要求,在我们常见的Web网页的开发过程中,一遍有电子邮件方式、bbs方式等多种交互性设计,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的建议

1.通过项目管理思想来指导整体的网站建设。正如美国知名的项目管理学家Paul Crace曾经在他的著作中重点指出的:“现阶段中,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的处理来进行,”高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同样可以视为一个项目来进行开发和管理,这样就能够为高校的网站建设行为提供更为优良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进而降低整体的构建难度。

2.立交互式网站,使课程教学具备网络教学的互动功能。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互动,精品课程建设应该考虑建立答疑信箱(Email)、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建设的老师定期与学生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

3.通过本单位自主培养的方式进行人才队伍的构建。课网站的维护和升级以及后期的营运管理,都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对日后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

4.提高网站维护的简易性、方便性。课程教学网站的后期维护,不能只靠技术人员,应该是课程小组全体成员共同的事情。在网站设计时,可以考虑设计后台管理系统,只要具备基本电脑操作的人员,就可以登录后台管理系统,对网站内容进行维护和管理。无需每次都去修改HTML代码,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技术人员的负担。

5.提高趣味性,增强网站的可读性。课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发展途径。

网站课程教学的实现,需要有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传承平台作为支持。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必须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排除万难,构建一套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的网络教育平台,为整体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参考文献:

[1]缪桂英,俞立平.高职院校教学网站的评价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0-21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 篇7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研究

1. 热爱教育事业, 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 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高校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平凡工作, 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 甚至可以以苦为乐, 以苦为趣, 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所以, 教师要从执教之日起, 彻底摈弃“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 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在实际工作中, 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 严格要求自己, 逐渐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同志的认可。

2. 严慈、严格、严谨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应。尊重爱护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 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只有关爱学生, 才能教好学生, 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高校教师要大力发扬“严慈、严格、严谨”优良教风, 关心学生成长成才, 严格要求学生, 严谨治学, 博学广识, 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对学生严格要求,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使学生全面发展。

3.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 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当今中国, 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跃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 (尤其是青少年一代) 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 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 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 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4. 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是师德的关键。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要继续发扬“好学力行”校风和“勤勉求是”学风, 博览群书、孜孜以求, 积极拓宽知识面, 要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地提炼创新, 敢为人先, 占领学术前沿阵地, 努力攀登科技高峰。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从纯粹的理论宣讲到亲自动手操作, 从迷信教材结论到真正走向真理, 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

5.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师德的归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教书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仅仅教书, 而应是一个教育家,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 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

1. 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管理干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 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内容, 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不懈地抓好。各基层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 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党政负责人要共同承担起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 切实履行各自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职责,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另外, 各级领导要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了解新情况, 分析新问题, 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经验, 探索师德师风建设规律, 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2. 建立规章制度。

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师德工作的意见以及加强学术道德的意见等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评估制度, 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要求、实施与考核办法等, 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和工作评估体系, 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逐步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相关政策, 体现正确导向, 保证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3. 严格考核管理。

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 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 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 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师德师风考评制度, 制定教师奖惩制度, 表彰奖励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4. 引入竞争机制。

在教师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 可有效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打破计划经济模式, 逐步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 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 将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 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使广大教师始终对工作有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以此增强教师德才兼备的自我完善意识, 优化教师队伍。

5. 完善监督机制。

师德监督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担任师德规范巡视员, 采取不定期的问卷调查、教师听课、学生评议等途径, 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检查, 加以示范和警戒, 督促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6. 营造良好氛围。

要认真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领会《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活动, 要举办青年教师骨干培训班, 注重加强中青年教师思想教育与业务学习。要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师德行为和高尚品德, 激发广大教师敬业爱生, 教书育人, 无私奉献,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7.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利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教育和引导教师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争当师德师风的楷模。对认真履行师德义务表现优秀的教师, 通过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方法, 树立先进模范, 大张旗鼓的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 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从而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 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8. 积极开展“办实事、办好事”活动。

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关注教师的自身利益相结合, 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 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施考核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原则, 着眼于解决教师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心、理解、体贴教师, 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好事的实际工作中,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刘柏清.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分析.黑龙江调教研究, 2009 (2)

[2].李冬.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1 (11)

[3].郝晓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 (7)

高校师德建设分析 篇8

关键词:师德,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1 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地位特殊

第一,师德建设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提,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更是这个前提中的重中之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是学校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其中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师德建设,才能把青年大学生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

2001年10月24日,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2)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领会、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两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做表率。

第三,面对目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首当其冲。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它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近年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快速繁荣和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不良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影响了学术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声誉,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声誉。”(3)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成员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坚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4)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保障。

2 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要求特殊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在思想层面要求更严格。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体现出更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坚信马克思主义”,“在业务上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5)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在文化修养层面要求更广博。高校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它不仅适用于社会科学,也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为正确、全面、科学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即良好的文化素养。

3 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践行方式特殊

思政课教师师德的践行方式最直接也是最重要地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的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当前大学思政课的开设,是要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6)

从内容上来看,思政课教学内容与高校学生德育内容体系和任务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点。这使得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师德践行的一种最根本的途径。换句话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的践行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教师的个人素养,都深深地影响着各位学生。总体而言,只有具有无比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只有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时刻与中央保持一致的人,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具有远高职业理想,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关爱学生的人,只有正确对待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现象的人,才能够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7)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只有在学术上遵守学术规范,倡导学术道德的人,才能够有资格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年9月23日)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10月24日)

[3]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周济部长在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通报.第16期.2006-07-07.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1月5日)

[5]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1991年8月3日)

[6]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年4月20日)

高校学风建设之博弈分析 篇9

1. 引言。

毛泽东同志曾说:“有了学问, 好比站在山上, 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 没有学问, 如在暗沟里走路, 摸索不着, 那会苦煞人。”毋庸置疑, 学习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高校每逢考试时间校园里面缩印的小抄满天飞, 代考的买卖热火朝天, 曾经的地下交易如今却堂而皇之的进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成绩举世瞩目。然而, 伴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到来, 社会各层面矛盾与问题也接踵而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高素质人群, 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同时又极易受社会影响。在社会转型期, 伴随市场经济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体自身利益, 追求快乐享受, 趋利避害, 丧失吃苦精神。常有社会舆论指出某某大学生的素质甚至与一字不识的文盲相比相差千里。大学生素质差, 不学习, 不进取, 已成为高校学风的突出问题。基于此现状, 高校学风建设迫在眉睫且任重而道远。

2. 相关概念介绍。

首先, 学风的涵义。大体而言, 学风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广义的学风。譬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1998年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指出: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譬如,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 所谓学风, 不但是学校的学风, 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因此, 从广义上讲, 本文认为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风、学校的校风以及党的党风。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是狭义的学风。狭义的学风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学习的精神风貌和治学表现。营造优良的学风, 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提高我国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 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创造力进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其次, 博弈与博弈论相关概念。博弈 (game) , 《现代汉语新华词典》的解释是:为谋取利益而竞争。《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局戏、围棋、赌博, 指某些个人或组织所做出的相互影响的决策。博弈论又称对策论, 由于它是一种研究最佳优化策略的科学, 当前在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 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高校制度管理之间可进行博弈分析。不考虑其他因素, 学生与高校规章制度之间的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动态博弈中, 行动有先后次序, 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 来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 从而证实或修正自己对先行动者的判断。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高校制度管理之间存在的博弈冲突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动态执行上。对学校而言, 进行学风建设目的在于使学生勤奋学习, 最大限度地让最多的学生达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计划, 完成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及社会任务。而学生的目的则是以最小化的成本和资源的消费来实现顺利毕业和找工作。其中, 这些成本包括时间和精力和金钱。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和主要被管理对象, 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合理诉求, 譬如涉及到学生具体学习、生活方面的规章制度应听取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建议。然而在实际中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却极少考虑学生的需要, 学生没有被作为权利的主体参与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修改中来。因而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 每一方行为主体都试图在既定的约束条例框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此类行为的最终结果也正如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那样, 出现个体的理性反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情形。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是严格执行还是宽松执行。此时, 高校与学生自我的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就成了一对相互依赖的策略。

博弈的四个要素: (1) 参与者:管理者 (高校) 、学生; (2) 博弈规则:严格管理为优, 宽松管理为弱;设定严格策略为S1, S1=1宽松策略为S2, S2=0; (3) 收益:设定收益为G。此时有四中情形Gn=G1, G2, G3, G4。其中, G1= (S1, S1) =2G2= (S1, S2) G3= (S2, S1) =1G4= (S2, S2) =0由此可知当Gn=G1时收益最大, 当Gn=G2或G3时收益偏低, 当Gn=G4时收益最小; (4) 结论:情况一:高校管理严格的情况, 学生自我管理选择严格, 结果为学校学生都严格进行管理。情况二:高校松懈管理时, 学生自我管理选择严格, 结果为高校管理松懈, 学生管理严格。情况三:学生自我管理严格情况下, 高校管理选择严格, 结果为高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都严格。情况四:学生自我管理松懈情况下, 高校管理选择严格, 结果为高校管理严格, 学生自我管理松懈。因此综合四种情况, 结论如下。第一、高校, 学生都严格管理。第二、高校管理不严格学生自我管理严格。第三、高校严格管理, 学生自我松懈。任一方行为主体的决策都对另一方的决策主体产生影响。收益:当高校和学生都选择严格时, 获得最优收益。当高校与学生选择松懈时, 收益较低。这是整体收益。因此, 高校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学校完善各种学生管理机制, 严格科学地执行管理规章制度。严肃考风、考纪, 加强打击作弊行为, 引导和督促学生日渐形成优良的学习行为习惯。事实上, 从“囚徒困境”博弈的归因来分析, 正是由于高校与学生个体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因而导致学风不佳、校风不佳, 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高校综合实力水平下降。为了达到高校与学生的整体最优化, 需要双方具有一种合作的理性。从而使双方利益主体收获最优利益, 实现双方共赢, 从而实现高校学风的良好转变。

三、基于上述结论, 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1.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修养, 淡化个人利益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之后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其学习和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一些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 拿到各种证书, 不惜用尽一切手段, 想尽一切办法去抄袭舞弊, 高分低素质, 高学历低教养的学生屡见不鲜。这毋庸置疑是学习与修养没有紧密结合发展的恶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一步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使大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 重视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淡化大学生的个人利益意识,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2. 健全高校管理体制, 严肃考纪考风, 以优良的考风来带学风。

从上述博弈模型中可以得知, 当学校管理严格时, 高校获得收益为优, 属于上策。对少数自制力较低的大学生还应加强考纪考风建设。严惩考试作弊行为, 杜绝代考和枪手出现, 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倒把行为。对任何学生一视同仁, 不可偏袒和差别对待。这样个别学生的舞弊现象就可以打压下去。大学生都有从众心理。在考场中, 大部分学生舞弊抄袭会把那些潜在的作弊学生带动起来, 从而造成考场纸条满天飞的现象。倘若考纪考风管理不严格, 高校对作弊抄袭学生处理不彻底, 那么舞弊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对于一些人生目标理想不明确的学生而言, 读大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和学位证。而通过考试各科成绩合格就能获得证书。不愿意付出努力和学习的学生往往会选择走上舞弊的道路。因此必须严厉打击考试舞弊行为, 避免几粒老鼠屎坏一锅粥的现象出现。

3. 加强高校教师师风建设, 以良好的师风促学风。

“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不同, 具有教学, 科研, 育人三重使命。教师素质不过关, 作风不过硬, 那么其所教的学生也必定质量不过关。为了避免上梁不正下梁歪, 教师应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 做学生的好榜样。倘若教师学术行为不端正, 学生的学术行为也难免受恶劣影响。古代孔子、孟子, 他们不仅教授弟子学问, 更传授弟子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譬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因此高校加强师风建设十分必要。只有优良的师风才能激发优良学风的出现。

4.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 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 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上文指出要优良的师风带动学风, 然而带动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并坚持下去。因此, 大学生自身问题的解决十分关键。必须针对那些没自信、对自己要求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差、懒散抑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5.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

环境给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以班级和寝室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党员以及班干部, 学生会团体组织的积极带头作用。将少数先进个人自律扩大到团体的自我管理的自律, 将榜样标兵的好学扩大到全体学生的好学, 将干部党员的求实创新扩大到整体教员学生的求实创新。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输出的水平, 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与发展前途问题。近年来, 不少专家学者尝试从多领域多维度来探讨学风建设的途径, 研究不良学风问题的成因,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 把学风建设与博弈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主要尝试从博弈论的维度出发分析探讨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风建设,高校,博弈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Z].1998.

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对策

一、高校课程建设现状

(一) 课程建设理念落后

高校课程在建设过程中, 课程建设理念较为落后, 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建设, 并不重视整个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建设孤立出来看, 仅关注课程本身问题, 并没有将课程与人才培养计划结合, 并没有意识到课程教育应该与人才平结合的重要性。另外, 一些课程在设置过程中, 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建设时并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 将科学研究实际相结合, 使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的作用。

(二) 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众所周知, 课程建设工作必须不断积累, 并且需要相应课程的教师进行长期研究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够建设出优秀课程。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 一些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要求、格式等都制作的十分完美, 但是细看主要内容的时候, 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较多问题, 甚至存在各个高校之间相互抄袭现象。在一些具体课程研究的过程中, 课程建设形式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表面化, 课程建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高校在课堂环境中引进了多媒体教学, 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仅是走一个过场, 多媒体课件在设置的时候只重视形式, 其内容照搬照抄课本内容, 这样的课程建设对学生学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意义不大。

(三) 课程建设总体质量不够, 创新性不强

现阶段, 一些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效果不够明显, 在一些学科专业的建设方面尤为突出, 一些热门专业、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方面特别突出。并且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相同, 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竞相争创综合性大学环境, 各种专业设置趋向化明显, 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创新性不强, 这是阻碍高校课程总体建设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影响。

二、提高高校课程建设与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 确定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建设理念

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 大多是将学科建设作为工作中心, 这样的发展现状对一些研究性高校的某些专业课程来讲是适用的。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 尤其是一些教学研究型或者是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来说, 这些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 就一定要将课程作为中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发展。这些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是以培养专科生为主的, 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将社会生产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够掌握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办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使他们在高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将眼光不断投入实际生活之中。所以, 想要有效提升高校课程建设的质量, 就一定要紧紧围绕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进行, 积极构建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 选择合适的教学课程内容, 努力把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使其能够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门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水平高低, 其核心内容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水平究竟如何。不管是学科课程的建设, 还是专业课程建设, 实际上都可以认为是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或者是学历结构是否符合标准, 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 以及其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能力方面的问题。现阶段, 大多数高校都存在骨干教师流失的情况。因此, 高校在建设过程中, 应该积极关注整体改革步伐, 将学校中一些非教学、科研人员剥离, 为学校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将教师待遇提高, 留住专业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课程建设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 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现阶段, 大多数非综合性院校的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薄弱的环节, 相应课程专业教师的缺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职欲望。所以, 高校在课程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积极与各个高校合作, 共同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有效将课程资源共享。并以学校、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作为主体进行合作, 有效丰富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丰富高校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高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实际上, 是一项制度方面的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善课程建设的制度, 使其能够有效避免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建设对策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 社团 发展 建设 对策

一、完善制度激发兴趣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的非官方性质,奖惩制度对于高校社团建设尤为重要。通过星级社团评定,可以促使学生社团不断努力,查找自身差距和问题所在,通过学生社团评定淘汰制度,可以促使学生社团不断努力,查找自身差距和问题所在,通过学生社团评定淘汰制度,可以对那些名不副实、不积极开展活动的社团勒令整改甚至注销,通过社团活动积极分子的评比,表彰那些工作努力、表现突出的社员,并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既有利于增強社员的积极性,又能够提供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通过对违反社团章程、处理无故不服从管理的社员,能够鞭策落后的社员,纯洁社团队伍,提高社团的生命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营造社团稳定发展环境,应制定相关社团管理条例包括对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活动经费的配用,对社团的宗旨、性质、组织方式、经费来源、活动内容等方面逐项审查,确保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二、倾心关爱酝酿氛围

各社团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关心社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广泛开展有益成员身心健康、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课外学术和各类学习竞赛活动,逐步形成竞争向上、争创品牌社团的发展氛围,实现社团活动日常化,倡导其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感情交流加强互动

社团是一个既松散又严密的组织,组织是否有凝聚力,社员是否热爱社团,将决定社团是否有生命力。要注重加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培养会员的归宿感。社团活动是否有特色也是社团之本,一个有特色的社团对于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为此,要积极鼓励社团活动摆脱传统束缚,力求体现现代特征,体现个性飞扬的青春风采。通过一系列精品活动的推出,充分调动会员的参与积极性,让会员活动有兴趣、有收获、从而加强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沟通、情感互动,以此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促进社团的发展与壮大,形成良性循环。

四、悉心培育社团骨干

社团骨干是社团开展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务实、能干、富有激情和创造力。为加强对骨干的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要积极进行各种专题教育和理论培训,使得社团骨干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并让我们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使得社团骨干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并让他们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素质。在全面提高骨干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给社团骨干走出校园、开阔视野的机会,给他们创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

五、因势利导鼓励发展

社团成立必须经同级团组织审查同意,团组织在审查过程中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标准,对于不符合成立条件的要坚决卡住,对于确实有利于青年、有利于社会、有发展前景的要大力支持,积极培育,对于地域相同、宗旨相似、活动内容类同的社团,要鼓励合并以扩大社团规模。从而把好社团审查关。建立激励机制能提高社团竞争意识,促进社团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增强。团组织要制定优秀社团的评价标准,通过开展各种评先活动引导各类社团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社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要加强社团工作的宣传,要注重在各社团中培养宣传骨干,建立宣传队伍,要积极向上级报送学生社团工作的信息,提高学生社团工作的影响,通过宣传加强社团信息沟通,使社团更加及时准确的了解团组织的工作意图和相关社团的动态,实现团对社团的有力领导、管理和指导。各级团组织要根据不同社团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悉心指导,帮助社团解决实际困难,指导好社团开展活动,同时善于用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社团牵动全局的发展。

六、结束语

学生社团活动方式灵活,活动内容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爱好与技能的广阔舞台,社团活动能帮助成员实现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高校社团作为联系学校与每一位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治奇.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网上供稿.

[2]曹成玉. 点击高校社团. 中国教育报,2003-8.

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工作对策分析 篇12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学习困难学生成因

通过笔者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部分在校学生学风问题的问卷调查和近两年的实际工作, 高校学生学风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构成的。

( 一) 社会环境浮躁, 家庭教育影响。当前社会上一定程度地存在消极的社会风气, 加上网络社会各类信息的混杂传播, 学生很容易获取各类信息, 但是又无法正确区分信息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导致学生极易被各种不良信息所诱导, 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错误的认识, 进一步表现为在学习中缺乏动力, 对学业失去信息。另外, 社会压力的增大导致学生家长无暇给予学生正确的家庭教育, 各类问题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未来发展的抵触, 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

( 二) 学生目标不明确, 学习方法欠缺。90 后、95 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但缺乏对社会的有效认识, 调查显示, 约52. 1% 的大学生学习目标主要集中在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 而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 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学习期间树立明确的目标, 而目标的缺失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 约有65.7% 的学生表现出对专业的不认可, 缺乏学习兴趣。

( 三) 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 教师资源匮乏。高校中各个学科受到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学科之间不能平衡发展, 对应与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氛围也会大不相同, 这就导致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发展的不平衡, 对部分弱势专业的学风建设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资源紧张, 多以大班教学为主, 辅导员、班主任多以1: 200 甚至1: 300 进行配置, 这使得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而加强对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管理、监督手段的不完善也是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理念和对策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应充分发挥学校和专业优势, 根据学生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学得好。

( 一) 遵从成长规律分层引导。针对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特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分层引导学生对学业学习、专业发展进行思考, 对新生以学习习惯养成为重点, 学长榜样力量为引领, 通过榜样教学和交流, 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适应力; 二年级注重发挥师资、平台资源优势, 通过平台推介等手段, 提升教师在学风建设当中的引导作用, 进一步发挥学生提升学习内动力; 三年级主要以打造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为依托, 引导学生投入专业实践, 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 提升对专业的认知, 提升知行力; 四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引导, 提升岗位胜任力。通过分层引导, 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学业发展阶段得到有效的指导, 对自身发展也有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

( 二) 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因材施教。指导高校学风建设, 首先应该明确指导对象, 挖掘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建设学风, 提升育人质量。一是建立健全学风建设制度, 以约束性制度保障为抓手, 通过优秀学长交流, 朋辈教育, 以学习方法交流为引领, 在面上使学生 “会学习”; 二是以科创俱乐部、学术沙龙为平台, 挖掘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 联合专业教师和对口单位, 发挥教师和校友优势和资源, 使精英学生 “学得好”; 三是健全帮扶措施, 强化过程控制, 完善学业预警机制、建立学困生档案, 通过建立帮助学困生的辅导课程和虚拟班级, 强化学困生帮扶措施, 使学困学生 “爱学习”。

( 三) 充分激发教师、学生的二元主体作用。利用教师、学生的二元主体作用, 从源头抓好学风建设工作, 做好预防措施, 防患未然。一是发挥利用学生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自管会、学业辅导团等手段, 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变 “他管”为 “自管”; 二是完善班主任制度, 强化班主任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利用本科导师制等手段, 强化本科生对导师的认可, 充分发挥教师育人主体作用。

三、学风建设工作未来发展

随着高校对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会加大对学风建设举措的研究, 笔者认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教育问题也应该更多立足于数据, 用事实说话, 对于学风建设问题研究发展, 更应该着眼于广泛收集获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客观数据, 通过计算机机器学习领域的先进算法和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系统全面的数据分析挖掘来认知学风建设的现状, 并指导工作开展, 通过有效数据得到的结果更具有说服性, 也更能指导高校根据实际现状和需求进行合理有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佳.高校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4, (6) :89.

[2]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169) :121.

上一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下一篇:围生儿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