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影响

2024-10-21

升级影响(精选12篇)

升级影响 篇1

摘要: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形势恶化, 我国对外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消费重新成为最为关键的带动力量,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经济增长周期, 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本文多消费结构升级的意义、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并提出了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差距,消费供给结构,消费观念,消费环境,消费政策, 政策思路

一、消费结构升级及其意义

消费结构是指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和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在居民个人总消费中的比重和地位。消费结构反映了消费实物构成的货币性支出比例, 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随着收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消费水平变化和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食物费用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称之为恩格尔系数或恩格尔定律。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 人们用于自身发展、休闲享受及其他消费的比重、内容、方式不断增多, 居民消费效用不断提高的过程。消费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 消费结构升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第一位的,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社会财富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提高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程度。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居民对消费效用的评价。合理的消费结构, 能使居民各类消费的边际效用基本相等, 使消费总效用趋于最大化, 即实现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人们对各类消费的效用评价是不同的, 并据此形成该发展阶段的合理消费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人水平必然随之提高。收人提高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消费的增长。这种增长不但表现在消费的盆的增长.而且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升级。其次, 消费结构升级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终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前提, 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动因。消费结构升级直接拉动消费品生产行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使消费品生产行业的供给结构不断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消费结构升级也是投资品生产行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终极拉动力量。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 其过程表现为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消费品供给结构的调整, 消费品供给结构的调整又引起投资需求的变化, 进而拉动投资品生产行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最后, 消费结构升级可以有效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消费需求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经济增长由消费需求增长和投资需求增长两部分构成, 其中, 消费需求增长直接构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同时通过引致投资需求带动投资需求的增长, 从而间接推动经济增长。消费旺盛, 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率就会跌落。增加投资需求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若没有消费需求的相应增长, 引致投资就会萎缩, 自主投资即使有所增加也独木难支, 无力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消费结构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增加单个消费项目的消费量以达到扩大消费的目的, 其作用很有限。而通过消费结构升级而拉动的消费空间则很大。通过消费结构的升级不但可以拓宽消费领域, 提高消费的档次, 还可以使得传统项目甚至消费饱和项目如食品、衣着、用品等向更高档次转变, 可以拉动大范围的消费需求。在过剩经济条件下, 只有消费结构升级才能不断缓解、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顽症, 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制约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

收入增长缓慢, 收入差距的扩大仍然是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

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759.5元和3587.0元, 总体来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 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1;2000年为2.79:1;2006年则上升为3.28:1.国家统计局2008年12月18日发布的报告称, 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412扩大到0.458, 远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事实上, 中国的收入分配中还存在隐性收入、特定制度下的非货币收入等不定因素, 实际形势可能比当前测算的结果还要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必然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层次的不断拉大, 从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 (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 等于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最高, 为1.1, 即每增加1元收入, 可带动1.1元的消费。其后依次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因此个人收入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

收入高低直接影响购买力及消费心理预期, 消费能力低的人群过大, 不足以支持规模经济, 形成消费结构升级的直接障碍。而更严重是目前虽然采取了一些减免农业税、发展特色农业等措施, 但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受土地、生产力、市场、地域条件等因素制约, 缺乏后劲;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支出不断增加, 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 城市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 再加上收入差距过大, 居民消费意愿将受到严重抑制, 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也将扭曲。

三、消费品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

消费结构升级的实现, 必须要有能与新的消费需求相匹配的消费供给结构。否则不是抑制有效需求的提升就是将现实扭曲为潜在需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目前,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市场化和高增长两个方面的合力, 但是目前市场化的脆弱性使产业结构的新组合常常受不真实的信息误导, 而高增长又使其呈现出剧烈性和粗放性, 造就现今产业结构状况的非均衡发展, 进而形成消费需求的断裂或“梗阻”。一些产业进入过度, 竞争激烈, 造成过剩供给。而一些产业出现产业空洞化或衰退的趋势, 从而在有现实需求的情况下无力形成有效供给。此外, 由于一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滞后, 无法对新的消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 有时虽然生产出了这种产品, 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及技术水平的局限, 无法和一些国外品牌相抗衡, 更适应不了消费者享受性、个性化消费模式的转变。

四、消费环境和消费政策缺陷制约升级

从消费环境来看,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假冒伪劣商品、坑骗消费者、虚假广告等非诚信现象充斥市场, 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欺诈消费者现象时有发生, 抑制了消费欲望, 对消费结构升级产生了梗阻;售后服务不到位, 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消费技能看, 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技能偏低, 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内容和实现程度。从消费政策来看, 消费政策如何, 对消费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而现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迫切需要鼓励消费的政策, 但是我们的很多消费政策依然是限制性。基于短缺经济的背景, 我国长期实行限制消费的政策, 在市场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今天, 这些政策尚未得到很好的清理, 这也对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了不利影响。

消费观念对消费结构的多层次影响。

在我国, 传统的以节俭为美、超前消费为耻的消费观念仍有相当影响。首先, 消费观念影响消费倾向, 较低的消费倾向不利于消费的升级和创新。其次是对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在相对保守稳健的消费观念下, 消费者往往量入为出, 因循守旧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 甚至不愿意轻易放弃传统的消费对象, 对新产品抱拒绝或消极的态度。

五、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思路

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消费结构的升级最关键的是依赖于经济的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增加居民收入,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重点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有提高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努力调整消费供给结构。企业要经营思想, 牢固确立首先要真正转变经营思想, 牢固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 认真了解和研究消费需求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积极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和引导消费需求。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 以科技进步来保证新产品的质量、功能符合市场需求, 保证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的提高, 促进生产经营成本的下降。国家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 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 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消费政策, 鼓励消费, 提倡现代消费理念, 提高居民素质, 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健全和规范信用体系, 推动消费信贷的全面普及。

参考文献

[1]、黄桂林, 田金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5期

[2]、陈启杰曹迎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J]营销理论2005年4月策2期

[3]、丁宪浩论消费结构升级[J]唯实2002.12

[4]、胡宝娣梅洪常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五难[J]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第9期

[5]、聂永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有效需求不足及对策[J]上海综合经济2002.2

升级影响 篇2

北京信用卡提现讯:广东发展银行,银行系统升级,1月27日---29月至广发银行信用卡还款了一定的影响:

(1)到账时间延迟:

可能由于银行系统升级,支付宝广发银行信用卡还款用户尚未偿还,与被占的银行,我们建议您关注1月30日的还款情况。如滞纳金,利息及其他问题,如果有的话,由于升级,我们已经与银行协调处理。如果您仍然有问题,我们建议您咨询广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

(2)还款不成功的错误提示:

升级影响 篇3

一、跨国采购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采购商品种类繁多,突显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跨国采购总体上还是以原材料和中等以下加工深度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采购的商品种类繁多,而其中又以家用百货、纺织、家电、食品四大类体现中国制造比较优势的商品为主。需求量较大的产品有:玩具、工具、五金、园艺用品、休闲家具、体育用品、旅游用品、箱包、节日用品、家庭用品、服装、家用纺织品、家庭视听器材、空调、微波炉、照相机、吸尘器、小家电等。在其他的产业链条中如化工、钢铁、通信、高端化妆品、汽车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主导的行业中,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商品不仅主要集中于技术标准化的零部件和包装等价值链低端环节,并且数量非常有限。例如迪奥的化妆品主要在中国采购包装并进行组装,目前,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对中国本土化企业的采购数量仅仅占其全球采购量的10%。

2采购区域相对集中。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武汉、重庆。沃尔玛把全球采购中心从香港搬到深圳,通用汽车、IBM等20多家跨国公司在此设立了独资采购中心,在上海,上海跨国采购促进中心和上海跨国采购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一个月,就有18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联合利华采购中心也在此挂牌。目前仅上海就有200多家跨国公司的采购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跨国公司和跨国采购组织之所以选择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建设采购基地或采购中心,因为这些地区拥有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物流系统、信息系统),服务系统(金融服务、会展服务),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能力,专业人才优势。

3采购市场竞争激烈。供销双方谈判地位不平等。影响供需双方谈判地位的因素很多,包括供应商的规模,供应市场的竞争结构,供应商品对采购商战略的影响力或者是否具有瓶颈作用,采购商的竞争战略。目前在我国的采购市场中存在无序竞争和不规范行为,采购方要求严格,甚至滥用市场地位提出苛刻条件,而我国中小型企业居多,行业竞争结构多半趋于完全竞争,在与采购商的议价谈判能力中处于不利地位。一般而言,百货类商品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中家电、酒饮、个人护理用品、清洁用品等个别部组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一部分的商品厂家数目少,进入壁垒高,品牌为公众所认可,在与零售商的谈判中存在较强的议价能力,而食品和生鲜类商品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4采购利用现代化的协作信息技术向供应链电子集成化发展。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是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它们的发展也促进了采购全球化。目前,电子商务采购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网络市场信息发布与采购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进出口贸易通关系统,现代物流系统。通用、福特、戴姆勒·莱克斯勒三家公司已经建立全球最大的汽车专用采购网络市场,每年2500亿美元的零部件采购在互联网进行。2005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估计达到8.5亿美元左右。未来十年,国际贸易的1/3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在过去的10年里,技术已使整个零售行业改头换面。早期的沃尔玛唯一拥有的处理系统是底帐和铅笔,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不惜投入4亿美元巨资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实现全球联网。

5采购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优化。目前世界500强中的跨国零售集团全球采购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在我国采购额所占比重还不到3%,与我国巨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极不相称,因此全球采购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当前情况看,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可能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主渠道。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不小,但在一般竞争行业,即便是“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规模仍然偏小。不但如此,中国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的地区和行业分割、壁垒,致使企业难以通过联合、重组,迅速聚积有效资源,同时,也难以成为采购商强有力的谈判对象和供应链伙伴。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驱动要素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采购的驱动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国别采购的特定要素,影响跨国企业在华进行采购的基本要素可归纳为4流,即价值流(Valueflow),代表产品和服务从资源基地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的价值增值性流动:服务流(Service flow),指得是基于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和售后服务系统;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指建立交易信息平台,保证供应链成员间关于交易资料、库存动态等信息的双向流动;资金流(Cashflow),指建立交易资金平台,保证供应链成员间关于交易资料、库存动态等资金的双向流动。在满足其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有其特定的驱动要素:

1中国市场驱动力。过去五年中国大陆经济每年增长10%以上,高居世界第一位。如果这种成长的趋势再持续至2000年,届时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人口将再增加至目前的两倍,可达5至7亿人,消费能力更高达每年人均6千美元,约等于今天的美国。如今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随着居民收入的继续增加,消费增长的惯性也愈强,预计2007年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来华的首要驱动因素。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200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消费结构由吃穿向住行方面的升级带动了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同时全球产业结构转移步伐的加快和投资加速也给我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强大的制造能力,产品国际市场占有潜力大。2002年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或者是“世界生产中心”的呼声日益提高,其所依据的事实基本上就是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具有标志性的是一大批重要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据统计,2004年中国共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多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加工业外移至周边劳动力较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因为我国内地的产品加工制造能力已经比较强大,

日本向我国、东南亚国家转移服装加工业。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也向大陆投资建厂,从过去以成衣出口为主转变为纺织半成品出口为主。

3廉价成本驱动力。在中国进行生产的好处是劳工成本低,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墨西哥的六分之一。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中国目前正进入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又负担较轻的黄金发展时期。成本问题往往决定着跨国公司国外投资设厂的厂址决策。但是,这种由低廉的非技术性劳动力所带来的廉价成本优势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由其引起的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所抵消。而我国存在着非技术性劳动力和技术性劳动力双低廉的状态。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高等教育的普及,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大量低廉的高素质人才。

三、跨国采购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对我国产业的积极影响

1推动我国产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结构的升级。跨国采购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贸易渠道和贸易方式已是不争的现实。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更多的是依赖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而对于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竞争能力的制造业产品,依靠传统的贸易公司和企业自营出口开拓市场,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很难进入到国际生产和国际市场的主流领域。在华的跨国采购,将为我国企业利用跨国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网络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会。

2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都处在一轮新的调整过程中,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形成。这就使得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征既要从自身经济发展要求来进行主动的调整,也需要在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早作选择。因此,国内企业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并纳入跨国采购网络,可以在全球产业供应链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在与跨国公司即竞争又合作的互动中,提高市场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强企业学习的能力,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一般而言,对供应商的评估除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之外,还包括财务状况、生产条件、物流条件、配合意识,甚或环保、健康和安全、劳工问题这样的社会责任等等。

3推动我国金融、会展、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物流在零售行业占具50%以上驱动力,因此谁控制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目前全国参与流通行业的企业多达4.7万多家,其中民营与个体经营占很大比重。这些企业地域性强,行业操作不规范,配套环节缺乏统一标准,管理水平和先进技术运用能力低下,人员素质较低。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存在着运输物流成本过高、运输时间过长、安全等问题。这样不但相对成本高,而且在双方采购谈判上也会发生冲突。只有生产商与零售商结成物流链,才可以达到双方满意的效果。以物流业为例,跨国采购商持续、集中和批量采购出口。促进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等职能,推动了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全程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步入快车道。据有关数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2003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物流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

(二)对我国产业的消极影响。

1为我国制造商,特别是那些过去以内销为主的多数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拓国际市场、并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生产经营能力的机遇。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使我国企业过度依赖这些跨国零售渠道,缺乏自身渠道开拓的能力,甚至沦为外资的贴牌工厂。目前国内供应商与跨国采购商合作时,一般分为贴牌生产和自有品牌供货两种方式,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与跨国企业相比实力悬殊,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上都对跨国公司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中,其自有品牌被认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供应商在与跨国采购合作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资格认证和要求,例如家乐福会指定专门机构对供应商生产各环节进行质量测试和监督,审核合格才能成为供应商,这诸多的要求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使中国商品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

升级影响 篇4

一、技术升级对编辑出版的正面影响

1. 扩大编辑相关岗位

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下, 编辑出版的操作程序、实施手段都变得相对容易, 且编辑出版的工作面拓展, 这就为脑力工作者或是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员提供了可施展的空间。如网络课件制作者、数字音乐制作人、网络服务人员等;在电视频道增加的影响下, 一些文稿提供者、主持人、节目策划者数量明显增加。

2. 扩展受众范围

一方面, 技术升级影响下, 编辑出版的途径拓展, 电视、网络、电脑、手机等各种工具都成为出版物介质, 而电子书的出现, 更是方便了人们获取知识。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人们对文化、知识、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 因此, 人们会自觉地通过多种途径来满足自身需要。在文化受众范围扩展的影响下, 社会的知识结构、思维观念、文化构成等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进而促进了现代文化、现代经济以及现代技术的发展。

二、技术升级对编辑出版的冲击

1. 人员素质不能满足技术以及出版要求

技术升级必定要求出版者具有良好的文化驾驭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坚实的职业道德以及熟练的业务技能, 但是, 从现阶段出版人员整体素质来看, 仍不能适应出版工作的要求。如很多出版者跟风严重、娱乐化泛滥;一些出版社虽然在短时间内推出图书, 但是图书内容简单、图书思想肤浅;这就不能发挥图书的专业解说、教育以及文化宣传等作用。

2. 多元化文化对人们带来负面影响

在多元化社会文化的冲击下, 尤其是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 人们接触知识、文化的途径增多。多种媒介宣传的内容中, 不乏一些消极、片面的思想, 现代一些80后、90后作家的极端思维和认识同时冲击着青少年的认识, 因此, 面对多元化的意识、思想, 现代青少年很难找到正确的道路, 也很难实现先进文化的学习。

三、实施有效策略, 提升编辑出版质量

1. 坚守服务使命, 规范编辑出版活动

在技术升级的作用下, 图书、电子书、网络文化、手机报刊等是编辑出版的重要成品和形式, 要保证出版编辑的质量, 首先要把握住出版内容的纯洁性, 促使出版物内容充满人文成分, 使编辑出版工作肩负起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传播科学理论、传承优秀文化以及引领先进文化潮流的重要使命。

其一, 落实编辑出版内部建设。编辑出版部门要树立服务民众精神文化、服务文化传承以及服务民族统一意识的观念, 科学认识编辑出版活动与人们生产生活、民族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关系, 以正确的编辑出版思想规范自身活动, 避免将暴力、物欲、色情等负面文化呈现给观众, 以真善美的文化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发展。其二, 完善相关法制。现阶段对编辑出版活动约束的法律法规较少, 如网络文化、手机短信、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等立法空白点较多, 这就给负面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必须制定出全面性的法律, 使文化生产者和使用者在合法范围内活动, 以法律形式保证编辑出版活动有序进行。其三,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行政力量和法制力量是实现编辑出版正常活动的重要保证, 尤其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开放化的冲击下, 编辑出版活动受到外界影响较大, 仅仅依据自身力量, 很难实现其健康发展, 同时, 每个国家都具有各自的文化意识, 要保持本国家、本民族文化发展, 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必须要求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2. 深化体制改革, 实现全方位管理

技术升级不仅支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且给出版质量带来了冲击;振兴文化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保证出版质量, 发挥编辑出版的社会服务职能, 不仅要依靠法制、政策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进行制度更新, 深化文化体制和文化准入体制改革, 从源头上保证编辑出版的质量。其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家要在充分审视多元化文化的基础上, 肯定各种积极性的文化, 解除制约性体制障碍, 促使各种文化都能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下发展, 以保证编辑出版工作具有丰富的内容支撑。其二, 严格文化资格进入。严格编辑人员的资格准入体制, 并对员工展开专业性业务培训, 以定期考核、实时检查的方式, 来保证编辑人员质量。

3. 提升编辑素质, 做好文化筛选

编辑人员是文化作品的创作者也是文化思想的传播者, 他们的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因此, 要实现编辑出版业的发展, 必须提升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其一, 编辑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将反映真、善、美的作品呈献给读者。其二, 在出版过程中, 编辑工作者不仅要对出版内容进行正确引导, 而且要全面认识社会群体的接受力, 或是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接受程度, 以有效实现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禄佳妮.网络环境中的出版发展战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2]姜椿芳.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J].辞书研究, 2012 (03)

升级影响 篇5

工商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其执法效果, 进而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 工商管理部门需营建一支综合素质水平及专业能力水平较高的执法队伍。工商管理部门在招聘过程中, 不仅需重视应聘者的专业能力, 还需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水平, 以保证其可胜任工商管理工作。此外, 还可通过培训的方式, 不断提升工商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目前, 我国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需具备服务意识及竞争意识。因此, 为充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作用, 需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

4.2 工商管理的利用方法

工商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管企业的经营情况。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工商管理部门在加强对企业监管的同时, 还需指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以保证企业可顺利完成转型升级目标。通过工商管理部门的正确指导, 企业可科学、合理地制定经营措施,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竞争力, 从而实现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 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 对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总而言之, 工商管理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工商管理部门需加强监管工作, 维持市场秩序, 正确指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从而保证企业可顺利完成转型升级目标。这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竞争力, 推动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娟.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J].金融经济, (24) :121-122.

[2]童露.论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3) :37-38.

[3]肖白.试论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16 (40) :46-47.

升级影响 篇6

摘 要:随着FDI在广东的不断发展,广东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通过一系列市场化的手段,进一步促进广东的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集团化农业、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FDI;产业结构升级

1 FDI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FDI指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而在我国,港澳台投资主体在大陆的直接投资习惯上也属于FDI。因此,国内认为的FDI一般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以及中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中国有关政策、法规,在中国境内开办独资企业,与中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以及外商从企业得到收益的再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FDI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研究FDI对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两大意义:

第一,对中国而言,广东省FDI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引进FDI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FDI利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成就,是广东省经济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大促进了广东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对广东而言,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已经迫在眉睫。随着近几年的“北向”和“西移”,广东省引进FDI在全国的地位逐步下降。从表面看来,广东省对外商的吸引力下降了,然而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才是主要原因。

2 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揭示广东省的经济现状,尤其是产业结构特点,本文主要从统计的角度对广东GDP的构成和贡献就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计算广东主要年份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反映三大产业对广东GDP增量的贡献情况,即三个产业的增量占GDP增量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本文通过计算广东主要年份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来反映三大产业对广东GDP增长速度的贡献情况,即三个产业使GDP增长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第一、FDI来源分析。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外商投资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广东无疑是外商直接投资最集中的地区。1979年-2006年广东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82万个,工商登记注册的实有外商投资企业达6.2万家,FDI累计合同金额为2895.41亿美元,实际吸收FDI累计1773.65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25.6%,居全国首位。

从来源来看,我们可以通过表1、表2、表3进行分析:

第二、FDI地区分布。

下表是FDI在广东省各地区分布情况:

由上表我们看到,广东FDI利用存在地区差异:由于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东西两翼及山区的资源察赋存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特征决定了全省在吸引FDI方面应当体现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东西两翼及山区四个区域的产业梯度,以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例如,2003年珠江三角洲的三次产业实际利用FDI额分别为7418万美元、1192062万美元、421227万美元,分别占该区域的0.46%,73.55%,25.99%,广东省东翼三次产业实际利用FDI额的比重分别为0.91%,92.13%,6.96%;广东省西翼三次产业实际利用FDI额的比重分别为7.31%,86.54%,6.14%;山区三次产业实际利用FDI额的比重分别为11.76%,73.24%,14.98%。从比例来看,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四个区域的外资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

3 FDI对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3.1 正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FDI的促进作用下,广东的产业结构确实有一定的优化。这不仅仅体现在三次产业的变动上,最重要的影响是体现在通过调整社会资源配置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以及通过带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2 负面影响

(1)产业结构偏差扩大。

由于外商对广东省的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很小,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而且90年代以来这种产业倾斜更加突出,因而对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失衡。

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又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很少,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因此对三次产业各自的发展产生了明显不同的影响,使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幅度地扩大。

4 政策建议

4.1 促进第一产业引进FDI数量的增长,提高利用质量

对于目前既没有大多部门优势、原有基础比较差,竞争力目前不强的第一产业,应抓住国家形势加快引进FDI,以增加其在整个FDI中的份额。

(1)建立一定数量的农业集团,作为吸引FDI的主体。

(2)根据比较优势,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投向。

(3)进一步完善农业利用FDI的政策。

4.2 加强第二产业FDI基础,强化竞争优势

对于原有基础较好,具有一定部门优势,但是竞争力差的制造业在引进FDI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改善FDI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

(2)极力促进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加强自主研发。

(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引导FDI投资于相关行业,使投资领域多元化。

4.3 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第三产业FDI优化配置

第三产业FDI是目前国际FDI的重点,因此,广东省应该积极抓住第三产业FDI向发展中国转移的大好形势,积极稳妥地引进第三产业FDI,从而增加第三产业FDI在整个FDI的份额。

(1)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对外开放。

(2)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FDI“软环境”。

(3)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4.4 提高外资与广东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注重强化相关

产业的竞争

外资企业在原材料、零部件的配套以及各类后勤支援方面有着大量的需求。国际经验证明后向联系能迅速提高配套企业的整体素质,从而对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将有大裨益。

4.5 加强“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高FDI使用效率

为了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广东省第三产业吸引外资的能力,广东省就应该充分利用CEPA带来的机遇,加强与港澳的第三产业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对FDI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升级影响 篇7

1.1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即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是指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 主要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等。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划分的: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具体趋势如下: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 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 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1.2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升级包括产业间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内的升级这两种基本方式。

从宏观角度考虑,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在特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 按照一般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采取一定的措施, 不断提高产业的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 以保障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活动。

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 产业结构升级是生产效率的转化过程, 就是社会生产效率由低到高的改进和转化, 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改进和提高。产业升级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是一个逐步演化和提升的过程。

2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理论

2.1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转换型动力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长期任务。其中技术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内在动因。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 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等技术进步而实现对原有的产业部门的改造并且建立新兴产业部门, 从而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现代经济中,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技术动因反映了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和影响。

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技术进步与创新使生产力提高, 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 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技术进步与创新使劳动生产力提高, 劳动力发生转移, 使产业结构产生变化。所有这些作用和影响会使产业内部的生产要素构成不断高级化, 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即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典型代表 (见表1) 。

资料来源:麦迪森, 1996;世界银行, 《1997世界发展报告》, 世界银行数据库。

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过程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增加,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步上升, 这一变化过程既是技术进步的反映, 又对技术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2.2 技术进步的途径

技术进步的途径有两个:第一,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所需的自有资金。政府要不断完善投资管理制度, 使得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形成“提高效益—资金积累—技术创新—提高效益”的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金问题。第二, 技术转移。曼斯菲尔德认为, 国际间技术转移分为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垂直转移是指把甲国关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到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者把甲国应用科学应用的乙国的生产领域。水平转移是指把甲国已经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应用到乙国的生产领域, 包括物质转移、技术和人才转移、设计转移。一国要得到国外先进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包括从国外进口新产品、仿制;从国外购买专利权、设计, 在国内生产;接受国外援助, 派人出国学习;从外资企业学习新技术;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立创新机构、促进技术创新, 必要时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等。

3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演进进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中国迅速改变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阶段从1979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使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三阶段从上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至2020年左右, 中国将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 完成初步信息化。

3.1 建国初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建国初期,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发展滞后, 在整个产业构成中, 农业居主导地位, 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工业整体水平基本上处于手工作业状况, 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和工业体系。只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壶, ……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结构极为简单, 生产水平极为低下。1952年,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0%,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20.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28.2%。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83.5%, 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7.4%, 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9.1%。

3.2 体制过渡期的产业结构演变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的20多年间, 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根本特点, 是在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下,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着计划经济的思想, 全部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取得的。这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成就, 但也造成了很多的失误并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终于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三次产业的CDP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而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近年来有所增加, 从业人员主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1998年, 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为24516.7亿元, 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占58.1%、3.5%、28.5%、9.9%, 与1990年64.7%、4.3%、25.7%、5.3%相比, 农业产值比重有较人幅度的下降, 牧业和渔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粮食作物占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94年的76.7%下降到1998年的73.6%, 经济作物产量所占比重上升了3.1个百分点, 农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

4 引进技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4.1 产业技术升级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 如何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转移促进我国技术进步,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技术引进以及利用技术引进促进产业升级的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诸如引进结构不合理、消化吸收能力弱和技术引进的成效差等问题。

第一, 技术进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以技术引进为主要特征的技术进步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推进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升级特征, 但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较快,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第二、增长方式粗放, 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大。我国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如火电煤耗高出22.5%, 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出21%。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源供给压力明显上升。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富铁矿、铜、锰、铝土矿等储量不足, 供求缺口较大。

第三、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没有同步前进。

在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方面“重引进, 轻消化吸收”, 以致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引进技术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本来同属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 然而我国目前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 不能有力地促使引进技术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此外, 目前我国技术市场管理尚不完善, 使潜在的消化吸收企业对创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大打折扣, 从而没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外在机制, 以促进企业进行消化吸收。

4.2 技术引进的成就及政策建议

近几年中国的技术引进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信息和化工等领域, 而这些行业都是跨国公司投资进入最集中的行业。可见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产业与跨国公司进入的主要产业是相一致的, 从而积极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2003年为例, 中国的技术进口主要集中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领域。而同期中国FDI的产业重点也是以制造业为主。因此, 可以说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由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行业内部也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转变。

我国要不断利用开放条件,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重要的是重视“二次创新”, 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不是不要引进技术, 而是要把引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并再创新。”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长期以来, 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思维定势下, 我国工业重技术引进, 轻自主创新, 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高新技术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必须依靠自主创新。20世纪60年代, 韩国和我国工业水平相差不多, 甚至很多产业起步比我国晚, 但韩国在引进技术后, 非常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再出口, 政策坚定, 组织有序, 且持之以恒。所以, 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注重消化吸收, 重视二次创新, 增强技术引进的有效性, 最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我国要不断利用开放条件,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重要的是重视“二次创新”, 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 最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何诚颖.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3]刘伟, 蔡志洲.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改善国民经济中间消耗[J].经济研究, 2008, (4) .

[4]姬沈育.优化产业结构的对外贸易分析[J].经济经纬, 2001, (2) .

升级影响 篇8

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本文针对湖北工业的现状,在现有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基础上,就技术进步对湖北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研究,对加快创新驱动湖北持续增长具有战略意义。

二、湖北工业结构的现状和特征

1、工业结构驱动力转向知识密集型的装配制造业

发展工业是湖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湖北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要求,是湖北抢抓有利时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依据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就业人数与产值占整体工业的比重,自2001年的21%和23%上升至2014年41%和46%,可以看到当前阶段湖北省工业结构正逐渐从采矿业与加工制造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型,工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正逐渐从资源密集型行业转向知识密集型。

2、工业结构阶段演进中采矿业和加工制造业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关于人均收入与产业结构转变的联系,本文引入产业结构阶段性描述指数T。该指数表示如下:

在本文中,将工业细分为三个产业:采矿业、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式中i表示产业,yi表示i产业的收入比重(用产业值比重表示),T表示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其系数值取值范围为1≤T≤3。T值越接近1,表示该国或地区工业业结构层次就越低,较依赖自然资源,反之则更依赖技术进步。自2001—2014年,湖北省工业结构的T值波动幅度不大,在2.34—2.38之间,这表明现阶段采矿业和加工制造业在工业结构的演进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装备制造业亟待加快发展

历史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为逐渐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即产业结构的优化。计算D值虽然可表明湖北省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动态转换过程,但对于产业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占据主导促进作用的特性,即某产业的增长相对于整体经济系统增长的超前程度进行有效的测度。对此,本文引入超前系数D,公式表示为:

式中Di表示第i产业的超前系数;αi表示第i产业在投入期占GDP的比重与基期占GDP的比重之比;Ri表示观察期总体GDP的平均增长率。依据计算得出的值可以对是否存在产业发展超前作出判断,当Di>1时,表示i产业存在超前发展,在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扮演着主导推进角色,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反之,小于1时则表明该产业的发展滞后于整体,其对应在GDP所占的比重也将不断下降。通过计算得出2001—2014前采矿业、加工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为1.718、1.175、0.684,可以得出采矿业、加工制造业的值是大于1,说明采矿业和加工制造业存在超前发展,在工业结构中的转变过程中扮演者主导推进作用,而装备制造业的值小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于整体,由此得出应加快技术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三、技术进步影响湖北工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1、工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技术进步对工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引起劳动生产率在部门间的差异来实现的。劳动生产率是体现劳动力要素使用效率的指标,同时也是体现人均收入水平的粗略指标。由创新所实现的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技术水平越高,则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较低。从理论上,构建产业结构演进的高度化指标,可以反映出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导致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二是由于各个产业在创新能力、需求结构升级及生产特性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各个产业之间相对收入在客观上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将引发劳动力不断地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各个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不断缩小。

本文借鉴嘉蓉梅(2012)的方法,采用各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合成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该指数不仅以经典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理论支撑,而且在国际产业结构高度化比较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S表示产业结构演进的高度化指数,由各个产业的比较生产率的离差平和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乘积构成。选取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消除量纲影响,而选用离差平方和则可以免于各个产业因离差值出现正负相抵,降低了该指标的应用价值。si表示第i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是第i产业的劳动生产与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比值,表示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均值。yi表示第一产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在公式中表示权重。依据该指数,结合应用《湖北统计年鉴》(2001—2015)工业中采矿业、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和就业数据得到湖北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如表1。通过计算出来的数值,可以看出,湖北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虽然有波动,但整体的趋势是在下降。

2、技术进步的估算

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可以积累的生产要素,即他们都可以通过流量转化为存量的形式促进资本、劳动的增加。经过研究,人们发现某些非积累的因素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最能代表这种非积累性的因素就是制度。正值和经济制度是工业经济业绩的潜在决定因素,主要是通过从资本和劳动的弹力系数分析采矿业、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对其技术进步的效果显著程度。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计算得到表征技术进步的“索罗余值”为:

再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α和β。为估算(4)式中相关系数,结合附表2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后,然后利用Stata12.0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出采矿业、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业三个产业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1.36与1.17、0.51与1.84和0.63与1.73,所有产业弹性系数均在5%水平下显著。

3、技术进步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1)构建模型。技术进步的分析主要从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来研究,主要从采矿业、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三个方面来分析,利用公式(5)来进行分析。

(2)变量选取与数据分析。根据之前分析过的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S值做因变量,技术进步作为自变量,A1表示采矿业,A2表示加工制造业,A3表示装备制造业,分析数据可以得出表2结果。

(注:回归结果由stata12.0统计软件计算得出,括号内为t统计量的绝对值,***、**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

(3)解释结果。由上述模型,通过计算整理得出的数据表明,当装备制造业自身的技术进步1%,将促进湖北工业结构升级幅度为5.57%;而采矿业和加工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对湖北省工业结构升级反而表现出抑制作用。从总体上来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对湖北工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湖北加快工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四、促进湖北工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1、装备制造业和采矿业、加工制造业三者之间的协调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采矿业、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三者之间还有很大的协调空间。从湖北工业目前的现状看,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但是其对湖北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较小;与之相对的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对湖北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因此,应该加大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促进装备制造业对采矿业和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用。

2、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湖北工业结构的升级影响甚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湖北工业结构升级的一个主要途径。2008年,湖北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资本工业总产值的48.3%,比重大、带动作用强。因此,湖北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应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带动作用。

3、促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湖北工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且具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通过数据我们能够得出湖北的技术进步对工业的贡献最大,这说明了湖北的技术水平与提升对湖北的工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就湖北工业而言,需要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以推动湖北工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韩德超: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

[2]黄登珍、李静:技术创新与湖北省工业结构升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

升级影响 篇9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农业升级的影响分析

首先,在电子商务作用下,农业组织呈现出整体化发展趋势。现代经济社会高速的发展使得我国传统意义上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形势已无法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要求,亟须寻求改革。所以本人认为,在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支持下,区域性农业公司成为了农业组织体系的必然发展方向。参与到这种组织体系中的农民能够以各种方式出资与入股,代表自我利益参与到农作生产当中。其次,在电子商务作用下,农业生产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农作生产的有效融合,使得农业生产工作的自动化成为了可能,农业生产能够实现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双丰收。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将有关农业市场的各类信息资料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了农业生产参与者当中,这种基于市场发展需求的农业生产合理的规避了盲目劳作带来的生产风险;最后,在电子商务作用下,农业产品呈现出流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支持下的各种专业性农产品信息网站极大的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销售空间,各种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所提供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即产即销,农民增收空间进一步提升。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分析

首先,在电子商务作用下,制造业研发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支持下的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的构建与完善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产品研发只能在总公司进行的局面。高度融合的制造信息技术使得总公司能够根据各个子公司所占地的特色区位因素,结合该地区优越的技术区位因素进行产品研发。这样紧贴当地市场发展实际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势必会获取更加广阔的市场占有空间;其次,在电子商务作用下,制造业生产呈现出虚拟化的发展趋势。简单来说,电子商务为我国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创新了一种虚拟制造的机会。它使得那部分具有某一显著优势或是核心能力的组织不必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性企业公司进行建设与发展。只要在先进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将这一种核心区位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就能够实现整个企业的优化与飞跃。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甚至可以这样说,电子商务在制造业的应用与推广使我国整个制造行业领域由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密集生产方式逐步向着技术密集生产方式迈进。

三、电子商务对我国金融业升级的影响分析

从金融业方面来说,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推广一方面使得以银行保险为主导的各种金融业务执行公司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网络平台中重新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之上,中小型公司能够与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公司在同等市场竞争条件下进行比量,金融保险行业所谓的垄断式发展局面即将被电子商务所打破。而另一方面,整个金融业内潜在的行业竞争模式也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逐渐发生着改变。电子银行的兴起与发展使得以银行为核心的各种金融企业开始思考一种信息化的电子商务服务终端,这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一次全方位创新。

四、电子商务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分析

随着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任何地方只要使用互联网就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购买任何东西,电子商务对于民航运输行业的影响也不例外,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给民航运输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销售平台,民航业输业也在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经历着不同的演变过程,民航运输业从销售代理过程演变到计算机预订系统,从计算机预订系统演变到民航运输业建立自己公司网站,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创新和改革,最后演变成了电子客票的模式,电子客票的产生使民航运输业的网络销售模式被大量推广,据数据调查显示全球将近30%的机票全部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的,可见电子商务给民航运输业带来了空前的影响。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其兴起与蓬勃发展使得我国产业层次与产业结构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挑战,电子商务带给我国农业、制造业、金融业以及民航运输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无疑推动了我国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尤此可见,电子商务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非常巨大。

参考文献

[1]张学源.电子商务促进服装商贸区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商贸.2011 (12) .

[2]林雨菲.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效应[J].时代经贸.2011 (11) .

[3]修文群.信息化建设:开发区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 .

升级影响 篇10

1994年我国进行了增值税税制改革, 当时全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投资过热, 基于这种经济形式, 我国采取了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 不允许抵扣新购买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的“生产型增值税”。这对有效控制盲目投资、抑制通货膨胀以及组织财政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 随着国家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尤其是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加强的情况下, 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逐渐显露, 它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而且从外部环境来看, 世界大多数国家均采用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的增值税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造成内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4年国家先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改革, 以了解和妥善应对增值税转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再自2007年7月1日起, 国家在中部地区六省份的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8个行业中进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 从而为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的推行做好铺垫。自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同时, 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 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二、企业升级概述

最早明确提出企业升级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格列夫 (Gereffi, 1999) 认为企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汉弗莱和施密茨 (Humphrcy和Schmitz, 2000) 认为, 从企业层面来讲, 升级是指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 以改善其竞争能力以及从事高附加值的活动。潘 (Poon, 2004) 也指出, 企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移过程。概括来看, 企业升级就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提高产品、服务的附加价值的过程, 是产业升级的微观层次。所以, 企业升级, 即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提高产品、服务的附加价值的过程, 与企业的成本包括税收成本及固定资产价格等、投资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都有直接的联系。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升级的影响

图1就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升级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因素 (包括企业税收负担T、企业投资I、国民收入Y、固定资产价格p等) 产生影响的过程给出了一个简要描述。下列各图的横轴都表示时刻, t1均表示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时间。这部分分析中的企业仅限于一般纳税人, 暂不论及小规模纳税人, 即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 或者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180万元的商业企业。

1、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

年应税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 或者年应税销售额超过180万元的商业企业, 作为一般纳税人, 其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如下:

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

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条件下, 由于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 也就是当期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从计算增值税的税基中扣除, 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

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 企业当期购置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从而使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减少, 进而降低增值税税负。与之相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费应相应减少。由此可见,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直接减轻企业的税收成本。

但由于在消费型增值税下,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购买价格P以及运费M, 即等于P+M。而在生产型增值税下,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包括以下几部分: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P、购买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增值税费用T以及运费M, 即P+T+M。两相比较, 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成本减少, 折旧费用减少, 利润总额增加, 相应企业应纳税所得税额将有小幅度增加。

增值税转型后, 尽管所得税有小幅增加, 但由于增值税受直接影响, 增值税减少的幅度更大, 加之带动了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费减少, 所以, 总体来看, 在增值税转型改革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税收负担将下降, 但是随着企业扩大投资, 企业所得额增加, 企业所得税将逐渐增加, 使企业税收逐渐上升。企业税收随时间的推移, 将呈现J形变化, 如图1 (a) 所示。

2、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一方面, 由生产型增值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设备更新。在生产型增值税下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抵扣, 因此公司购入的新旧设备的原价是含税价, 又由于在生产型增值税下规定付现操作成本和大修理成本的进项税额在支付的当期可以抵扣, 如果企业当期发生的大修理成本过大, 当期的销项税额不足抵扣进项税额时, 企业还可以获得因推迟纳税而享受到的货币时间价值收益, 进一步降低旧设备的年平均成本, 企业在此税制下更会选择继续使用旧设备。如果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在消费型增值税制下更换设备的年平均成本更低, 企业会选择更新设备的方案。因此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更倾向于设备更新, 消费型增值税对促进投资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促进新投资增加。

增值税应纳税额T=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PQt一qb

其中:P为销售价格, Q为销售量.T为税率、q为采购额、b为扣除率。

增值税实际税率r=纳税额T/销售收入PQ=t一 (q/PQ) b

由于在消费型增值税下, 企业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越多, 准予抵扣的进项税就越大, 即进项扣除率b与新增固定资产S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 b=aS, 则有

r=t一 (p/PQ) aS

上式表明了在消费型增值税下, 增值税的税率与新增固定资产比例成反向变动的关系。这是因为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当期购买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在当期销项税金中可以一次全部得到抵扣。企业当期购买的固定资产越多, 企业当期抵扣的税金就越多。在销项税金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纳税金就越少。在总收益一定时, 成本的降低必然提高投资收益率, 因此, 有利于刺激投资、扩大投资需求。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 投资在增值税转型实施的t1时刻呈现上升趋势, 如图1 (b) 所示。

3、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相较于调减消费税或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转型对国民收入的放大作用更大。因为调减消费税或个人所得税, 只是减少了税收, 对投资的作用不大。而增值税转型除了减少企业的税收成本外, 还能刺激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加大投资。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 税收减少, 国民收入Y将以乘数倍增长, 而且投资增长, 也会引起国民收入Y以一定倍数增长。在税收减少和投资增长的双重作用下, 国民收入自然会有较大的增长。又由于倍数原理, 国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拉动投资增加。在乘数原理和倍数原理的交替作用下, 国民收入呈现稳定上升状态, 如图1 (c)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增值税转型改革能够很好地促进内需, 防止经济陷入更大的衰退。

4、对固定资产价格的影响

由于增值税转型导致企业税收成本减少, 总投资在一定时期内有所增长, 也就是说, 对固定资产的需求将会增加, 而固定资产的供给存在生产时滞, 不能立即增加, 因而固定资产的价格p在增值税实施转型改革的t1时间后将会有上升趋势, 如图1 (d) , 但是上升的速度不会非常迅猛。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不是同一时间在全国普遍展开, 而是采取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的, 这种方式对固定资产价格的冲击较小, 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二是各经营者对税收的变化、新价格的信息的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 再到经营者做出投资决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认识时滞与决策时滞使固定资产的价格上升速度放缓。三是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际经济的萧条使投资动力不足且投资的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基于以上原因, 固定资产价格初始上涨比较慢。但是, 当企业经营者普遍认识到改革对企业税收成本、国民经济及投资的影响时, 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 固定资产价格p实施改革一段时间后上涨的速度会比前期要快, 如图1 (d) 所示。

四、促进企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1、大型企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1) 大型企业应抓住时机, 加大固定资产更新与投资力度。根据前述分析, 大型企业增加投资或进行设备更新, 增值税下降, 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另外, 固定资产价格将会在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一段时间内呈现上升状态, 且在改革初期固定资产价格上升速度较缓慢, 而改革后期上涨速度要迅速一些。所以大型企业应把握增值税下降、固定资产上涨速度较缓慢的这段时间, 加大固定资产更新与投资力度, 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 提高产品质量, 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推出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 大型企业在更新设备的同时, 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其他方面的升级。大型企业要实现企业升级, 需要在形成自己的设计和初步研发能力之后, 逐渐过渡到ODM, 向产业链的上游扩展。随着企业实力的进一步增加, 企业可以向O B M发展, 完善更新产品、增强功能, 扩大了生产与销售规模及市场的覆盖面。在这些升级过程中, 不仅仅需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同时, 企业应整合全球资源, 在不断对引进的设备、工艺进行摸索、探求、仿制和改进的过程中, 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人才,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才能逐步积累起自己的制造经验, 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和垄断优势, 更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相当理想的利润率。

2、中小企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在增值税征收管理制度下属于小规模纳税人, 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转型对小规模纳税人产生的直接影响不大, 但是, 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大中型企业因为增值税转型降低了税金成本, 为了体现公平原则, 国家对小规模纳税人也相应地调低了增值税税率, 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从原来的4%或6%统一调低至3%。中小企业在增值税征收率下调及大企业进行调整的大好时机下,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推进本企业的升级。一是吸收大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大企业可能进行的“减员增效”在客观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 而且在这些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 大量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经验实现了扩散, 这有利于技术能力的提高。二是抢占产品市场。大企业通过重组, 社会负担减轻, 得以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推进企业产品技术升级, 进而淡出中低端产品市场, 激起中小型竞争企业填补遗留市场空间的欲望,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成长, 进而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3、政府促进企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1) 拓宽融资渠道。

企业要在增值税下降、固定资产上涨速度较缓慢的这段时间加大投资, 需要资金支持, 因此,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 由人民银行辅导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便于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试行股权质押、应收款质押、动产质押, 供货合同质押等各种新的金融手段, 通过开发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方式等多种渠道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积极引导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对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组织企业联合组成担保公司, 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2) 加强财政扶持

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 如可以设立“企业升级引导资金”, 用于支持企业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生产技术改造或更新, 加大对研发和自有品牌建设的支持, 为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发展服务贸易等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专项扶持。加大对组建行业协会的财政支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经认定升级类企业, 项目增资、厂房扩建及新增自动化设备, 涉及行政收费可予以一定的减免, 并加速新增设备的折旧;引进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 新产品市场化后按其当年贡献新增地方财力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

(3) 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载体优势, 大力引进企业转型升级中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积极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加大人才专业化培训力度;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了国内外著名高校或培训机构举办的与本人研发项目、工作岗位有关的短期培训或进修, 可给予适当的补贴;对在企业单位购房并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劳动或聘用合同的企业高层次人才, 可给予一定金额的安家费或租房补贴。

(4) 建立辅导平台。

引导行业协会加大对企业升级的公共服务力度, 搭建公共技术平台, 推广成熟技术;建立企业转型升级网络平台, 提供企业所需的转型升级政策、成功案例等相关信息;建立市领导与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 及时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依托技术研究所, 邀请知名咨询公司和机构为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和管理辅导。

参考文献

[1]、李苏娅.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D].2006.04:29

升级影响 篇11

汇率改革;产业结构;国际贸易;FDI①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14-02

一、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传导途径

汇率由于具有影响行业相对利润率和贸易结构的效应,而利润率与贸易结构又会影响国内的产业结构。因而汇率可以通过对行业相对利润率与贸易结构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现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人民币升值这个契机来更好的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汇率变动对FDI、贸易结构以及行业相对利润影响

汇率变动对FDI的影响:国内对于汇率对FDI影响的研究较少。其中很大部分人支持“汇率上升会抑制FDI但会优化FDI结构”的观点。中国的FDI主要用于贸易部门的资本积累与生产,从而带来了多年的贸易逆差以及人民币强烈的升值压力。货币升值会增加我国的有关要素成本,从而削减外国资本的购买力,不过也会提高我国市场的相对重要性。如果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投资用于服务于当地,则本币升值会促进FDI流入,这种直接投资更注重市场的开拓与占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FDI减少外贸成本或者获得东道国市场准入;如果投资为了再出口,而这种FDI的流入主要是受到我国成本低廉的吸引,因而本币升值会抑制FDI流入。对于中国的FDI主要用于贸易部门的资本积累与生产,汇率上升会一定程度抑制FDI的流入,但是正因为财富效应的存在,汇率上升会带来我国FDI结构的优化。这点各个学者无论是在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分析中都得到了验证。

汇率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国内对于汇率对贸易结构影响观点比较统一,普遍认为汇率的上升短期内会不利于我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长期内会有利于我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详细来讲,汇率上升会对一定资本要素密集的劳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由汇率上升带来的价格的上升会严重削弱其国际竞争力,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具有较小的需求弹性,因此价格的上升对其国际竞争力及出口量的影响都较小。

汇率变动对行业相对利润的影响:汇率的不断走高对于行业相对利润率的影响,这点比较简单也很明显。汇率的不断上升,会使得国内的出口企业产品对外价格不断上涨,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低价优势,从而影响自己行业的产品需求量。使得部分出口行业利润下滑,从而渐渐失去吸引力。新资本对该行业的进入就会减少,而原有资本也会推出该行业。从而使得我国的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三、FDI、贸易结构以及行业相对利润的变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FDI的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

随着FDI结构的改善,外国直接投资将更注重我国本地市场的开拓与服务的提升,这将会极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福利水平。同时FDI结构的优化会使得其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进一步增大,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的技术管理水平。也鼓励了外商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参与。

2.贸易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汇率的上升会使我国出口结构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品所占的比重相对于劳动密集品有所上升,从而能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优化。同时又能够增强我国出口市场的竞争,随着竞争的增加,企业也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结构能够更加趋于合理,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FDI与贸易结构的优化都将使得我国产业结构中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得到提升。

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些建议

1.加大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随着币值的逐渐升高,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赖以生存的低价优势也将会慢慢被蚕食。因此我们必需得提高国内科学技术水平,来面对此次的挑战,同时政府也应该给予出口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

2.同时还需要对现阶段的汇率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避免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的趋势。使得国内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得以持续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3.进一步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增加金融衍生品的数量,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也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减少市场整体的风险。在汇率的不断提升中间,必然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只有进一步发展了国内金融市场,才能使得储蓄更有效率的转化为投资,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裕资金。

4.引入新技术,积极参加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活动。这对我国的技术水平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升级所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的引入对于我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拥有重大意义。

注释:

①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形式,即对外直接投资。

[1]高亚娟.汇率变动影响下的产业结构升级[J].经营管理者,2011(3).

[2]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5):31-39.

[3]雷德辉.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王敏.人民币汇率变动的FDI及其贸易结构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作者简介:

升级影响 篇12

历史经验表明,产业升级是提升国家、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的路径,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产业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当前,学术界对产业升级的理解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国家和产业结构变迁来讨论,其主要观点认为产业升级表现为产业从低级的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向高级的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的变迁过程。如Poon (2004)指出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劳动密集型,以生产低价值产品为主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向生产更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过程。微观层面,产业升级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提升的过程。如李令德(2000)提出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展开,产业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陈海崧(2004)则从技术角度对产业升级进一步细分,提出产业升级是企业在现有产业的技术基础上发生根本性的提高,使产业发生转型(如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半转型的变化,或是某一产业中存在不同的技术层次,如高技术层次部分显著增长、大量取代中低技术层次。

但无论是何种视角,产业升级的实质都是一个产业间不断升级转换和产业内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其共同点就是: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也因此,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升级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广东省许多产业发展路径是从引进技术开始,利用区位优势和劳动力禀赋充裕的比较优势,突出制造能力,进而不断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绝对优势,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广东的许多产业最开始都是通过“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开始,如今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等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这种逆向产业发展路径尽管可以形成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此发展路径下,也造成区域内产业资源与创新资源发展的相互脱节,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产业内企业制造能力强大,而另一方面企业技术能力普遍薄弱,现有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维修、质量检测等环节,很少涉及真正意义的R&D活动。当前,随着环境、竞争压力的加剧,广东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已势在必行。而要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增强产业优势,为产业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源,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界合作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本文在回顾广东产业升级历史轨迹的基础上,探讨在广东产业升级中,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路径,并就进一步强化高校——产业合作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2 广东产业升级的发展轨迹

2.1 广东三次产业间结构演进轨迹

广东省产业结构演变轨迹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三次产业间的演变看,自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很快,由1978年的29.8%下降到2007年的5.4%,下降了2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虽有反复,但总体来看,呈现上升趋势,并占据主导地位,由1978年的46.6%上升到2007年的51.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是总体上低于第二产业比重。这与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即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至中后期阶段,工业比重总体上较高,同时也与广东省大力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有关,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投资导致生产要素的配置全球化,促使珠三角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工业相对发达,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相对发展滞后。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0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要“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而且《决定》将现代服务业放在首位,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服务业占三次产业比重达50%左右,服务业已经成为广东产业升级的重点所在。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8》。

2.2 广东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转变

广东的产业升级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还是一个工业内部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转变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一方面,广东省轻工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产值比重则日益呈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2002年,重工业占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所占比重,之后,重工业迅速发展,产值比重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2000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2418.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38%;2000-2004年间,电子信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2004年达27.90%,上升8.52个百分点;2004-2008年间,比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产值仍不断增长。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09》

3 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广东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高校是广东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截止到2009年底,广东省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8个;广东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8个,技术开发中心6个; 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5个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全省高校现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位,院士26人;高等院校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研究与发展人员总数从1998年的28675人增加到2008年的4806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从1998年的23920人增到2008年的44383人。2008年广东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5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6位。广东高校科技创新通过产品、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等多种路径对提升本省企业技术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从基础的创新源头出发,直接参与了经济增长各个阶段的创新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高校通过自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的一体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高校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3.1 通过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产业共性技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产业共性技术受制于人是广东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广东高校通过积极与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示范基地等方式,集成各方优势科技资源共同研发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三年来,学校参与了16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9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14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牵头或与广东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机械装备、清洁生产、无铅电子制造等17个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省内21个地级市的100多家企业共同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113项,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了一大批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为地方和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依托与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共建的“水性及高固体份涂料”产学研基地,自主研发出水性木器涂料,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嘉宝莉化工也由此成为全国销量最大的水性木器漆生产企业。

3.2 校企共建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由于技术具有默示、隐含的特征,即使获得了作为技术载体的机器、技术文件甚至操作规范并不能代表对技术的充分掌握。技术的接收者还必须主动地投入资源开展技术学习,逐渐理解和掌握技术中的隐含知识,并将外部获得的产业技术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技术。针对广东企业技术能力薄弱的现实背景,与高校携手共建创新平台,是帮助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共同建设“农产品加工保鲜创新研发中心”,已成为广东省农产品加工保鲜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保鲜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再如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与东莞迈科成立了广东省绿色电源及其相关材料研究院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围绕企业主营业务的基础领域和产品开展研究,借助高校的资源,东莞迈科的技术研发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最新技术前沿和发展,拓展了的视野,开拓了思维,有效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提高企业技术学习能力,保证了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

3.3 专业镇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大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专业镇是广东区域创新系统中一大亮点,但原来许多专业镇是依靠网络的规模经济外部性获得整个区域内的企业、工厂整体性扩张和递增的回报。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可以短期内形成客观的生产规模,但由于边际技术创新率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为推动全省以电子信息、服装、五金、家电、陶瓷等为特色产业的省级专业镇,广东高校积极通过提供适用技术和人才支撑与专业镇对接,共建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从事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不断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促进本地传统产业升级。在高校的帮助下,广东服装、五金、家电、陶瓷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如华南理工大学与梅州汤坑镇泰昌公司等企业研发出“铝合金铸件高真空压铸新工艺”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其成果辐射到该镇80多家电声企业,并成功培训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了专业镇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有效提高了当地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4 推动高校——产业合作的对策

4.1 多形式有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与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50%—60%的转化率相比,广东省只有20%—30%。根据2007年资料统计,广东高校出售专利合同数为7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2位,说明广东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与此同时,广东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为126项,合同金额为67015千元,实际收入为45205千元,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相对落后,分别处于第15位、12位和12位,说明广东高校的科技贡献能力以及技术转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要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联络员或成果对接等方式,直接针对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和企业的技术难题,加快转化一批国内高校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动员的方式,形成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鼓励学校和企业以契约方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合作项目产业研究院;鼓励地方、企业、高校联合建设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鼓励高校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并强化突出以下服务内容:一是预先定义专利拥有者的权利分配;二是明确科研合作项目带头人;三是如何推广应用最佳的合作形式和成果推广应用的形式;四是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税务、法律和财务的应用和政策落实。

4.2 凝练重大共性技术需求,突破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广东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以创新联盟和重大创新平台为依托,组织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高层次专家,凝练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需求;引导我省骨干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业共性、核心技术攻关,力求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重大瓶颈技术、关键知识产权和重要技术标准,带动相关地区和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4.3 调整学科结构和创新科研组织,对接产业创新平台

根据广东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大力发展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学技术学科;加大投入,以广东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高新技术发展需要为导向,整合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产学研示范基地,积极创新科研组织形式,组建跨院校、跨学科,基础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知识创新平台,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承担国家和省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任务的能力,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广东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4 加强产学研联盟,促进专业镇产业升级

广东省多数专业镇缺乏持续创新的能力,因此需要与通过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合作,以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盟已经成为广东专业镇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的合作,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到专业镇中联合创办研究院或孵化企业,促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供给。此外还要以企业和高校为主体,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尤其是与国外跨国大企业合作,建设研究开发机构,把握产业发展前沿,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增强集群发展的后劲和技术储备,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基于创新型国家创新理论的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

[2]黄跃雄,刘莹,张乐平.广东高校科技竞争力分析和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8-43.

[3]陈运平.高校科技创断体系、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大学博士论文,2007.

[4]杨晓西,罗礼卿.21世纪技术创新的模式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36-40.

[5]易俊.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6(9):122-125.

[6]李兴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6):22-25.专题一:结题报告四.

[7]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统计数据手册[M].2008.

上一篇:材料质量控制下一篇:新时期的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