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升级

2024-10-08

新型升级(精选9篇)

新型升级 篇1

1 LED灯的发展困惑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 于上世纪60年代问世, 开始仅应用于仪器指示光源。20世纪末,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能发出白色光的LED。LED作为新型电光源, 其生命力在21世纪得到爆发, 由于LED灯具有发光效率高, 耗电量少, 使用寿命长, 安全可靠性强, 节能环保等优点, 迅速被制作成一般照明灯、日光灯、射灯, 广泛应用于住房、工厂、景观、交通指示等场所, 并逐步扩大到所有应用电光源照明的场所, 并有全面取代普通荧光灯的发展趋势。

由于LED灯本身价格较高, 光效率与理论光效率差距大, 实际寿命与理论寿命相差较大, 存在一定发热量, 光衰严重等问题, LED灯目前处于发展困惑之中。为了解决LED的发展困惑, 人们采用了引进新技术原理, 应用新工艺等办法, 近几年国内外照明研究所悄然推出一种新型电光源——3G光源。

2 3G光源引领技术升级

3G光源在传统的节能灯中应用CCFL (背光源) 设计技术和UV-CUT (紫外线波段) 技术, 使其产品性能对比LED灯具有以下优点:

(1) 大多数LED灯都存在紫外线辐射, 3G光源具有独特的UV-CUT技术, 能有效避免光源紫外线对人体特别是对眼睛的危害。 (2) 蓝光常见于传统LED光源中, 是一种有害光线, 这种危害会积累, 最终导致人体眼睛造成各种病变。3G光源有效攻克蓝光危害问题, 避免了不良光源对眼睛的危害。 (3) 3G光源的波动深度远低于一般的LED产品, 是真正意义的无频闪健康光源。 (4) 3G光源采用优质电解电容, IC智能管理, 整体寿命长达50000小时, 有效节能年限达18年, 远高于国内外行业标准。3G光源与LED灯和荧光灯对比如表1。

3G光源采用了以下创新先进工艺: (1) 采用超高温铅玻璃管和高亮度三基色 (稀土) 荧光粉, 经先进棉胶烤管涂粉工艺制造而成。 (2) 灯管真空采用数字化真空抽气技术, RWT检测软件, 配合进口先进真空泵组, 数字化的仪表系统, 可预设充气压力、轰击电流、轰击温度, 使灯管具有高品质和高一致性。 (3) 采用高功率瓷环电极, 电极环选用进口高性能纯铁经多次冲压, 深度镀镍而成, 降低阴极位降和阴极溅射, 提高灯管寿命, 且高效节能。 (4) 灯管经过12小时的10倍工作电流老化, 确保灯具出厂具有充分的亮度一致性。

先进工艺使3G光源具有下述优势: (1) 整个涂粉工艺流程由于采用先进自动质量监控生产线, 具有机械强度高, 热加工性能稳定的特点。 (2) 粉层厚度均匀, 化学稳定性提高, 光衰小, 亮度高。 (3) 平均寿命长达50000小时。

新型升级 篇2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现就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谈谈全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人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触及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变式,调结构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 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区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基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区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支援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从我区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区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式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区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文明城市发展的新城区、区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区推新工作连连在全市考核中有名次,但经济总量不大,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原口径)7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全工业固定投资19.08亿元,要完成2012年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富民强区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两被表明,只有“转型升级、率先赶超”,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区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我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区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 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区“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层次和能级,为我区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帮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区大型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出,推进两化深度整合。进一步放大工 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新型升级 篇3

据了解,承办方华夏幸福基业始终致力于“打造产业新城,建设幸福城市”,以实践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其倾力打造的固安产业新城,历经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招商证券认为,公司独特的园区开发模式即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及落地投资额的返还模式开启企业政府“双赢”篇章,出色的招商能力及全面的规划开发能力成就完美“护城河”,未来显著受益新型城镇化,价值上升空间巨大。

以创新驱动园区开发

当前,产业发展的难题即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关键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质量不高。要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加强高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质量,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以创新为驱动,招才引智。

由华夏幸福基业打造的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则是立足于研发创新,面向国际聚集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将会聚集大量的创新型药品开发公司、创业型新药研发团队、大学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研发服务外包企业,聚集众多以学术领军人物为核心的高科技人才,在3~4个技术路线或病种研究方向形成集聚力量,最终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园区。目前,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和科技创新潜质。

据了解,固安肽谷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动物实验中心,带动国内尖端的生物科技研究领域的发展,带动产业升级。更重要的,固安肽谷与美国高端生物医药资源对接,搭建对话合作平台,实现中美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交流。可以说,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从开始就坚持高端发展,整合全球智慧,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

专家认为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直接对接高端,实现以创新为驱动,进军产业价值链高端,既创造了生物科学领域的新高地,也提高了区域内经济发展,加深同国内外的合作。

走在产业升级道路前沿

在建设产业新城,推动产业升级上,华夏幸福基业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华夏幸福基业的产业促进思路可以概括为“转移-整合-孵化”。产业转移是产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的规模化转移,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为区域发展吸引各项要素。产业整合是在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的区域,围绕既定产业,吸引企业集聚,使产业链不断整合、完善和延长,构建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孵化是在明确定位基础上,整合人才、资本、技术、平台、政策、服务等要素和资源,建立孵化加速体系,构筑产业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发展,实现区域产业体系升级。

在固安产业新城的建设中,固安县的“四大金刚”由过去的钓具、滤芯、塑料、肠衣等传统产业改写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和现代制造。拥有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已投产企业包括国内液晶面板龙头企业京东方、国内物联网产业龙头东方信联、国内最大的车轮制造企业正兴车轮和参与“神八”与“天宫”系列航天器零件研制生产的航天振邦等。

在固安工业园区带动下,固安经济飞速发展。2011年,固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7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同比增长11.7%。

剑指新型城镇化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键还是产业升级。

对于华夏幸福基业来说,其打造的产业新城,正是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有益探索。产业新城是在城市主城区之外,以产业为先导、以城市为依托,建成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城区。产业新城注重以人为本,引进高端人才,聚集高端产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是新型城镇化的全新实践和探索。

以固安产业新城为例,十年来,不仅为园区招商近400家企业,强力拉动了区域的经济增长,在拉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华夏幸福基业在城市建设上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年来,累计投入54.4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25公里,累计开发配套项目400万平方米,景观建设面积500万平方米。

特别在固安工业园开发建设十周年之际,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固安肽谷(总部公园)的规划建设,固安新规划展馆、中央公园、幸福天街、华夏福朋酒店(喜达屋旗下酒店)、创业大厦的建成,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展现了区域发展魅力。

产业升级呼唤新型技能人才培养 篇4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 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以职业群为基准, 方向因需而变, 以方向的灵活性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最近一段时间, 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企业和工厂都传来“用工荒”的消息,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 这些地区的企业订单增加, 对用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沿海地区高生活成本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多, 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出现了“用工荒”。表面上看, “用工荒”是东部沿海地区对技工的强烈需要, 更深层次去分析, 实质上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 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去, 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方式进行技术升级,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由此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的战略问题, 其中, 还涉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的转型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 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既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唤, 又给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转型的现实, 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调整办学思路, 以更好地服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 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 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已逐渐进入工业化后期, 土地、能源、环境等成本的上升已导致长三角地区从低成本发展开始进入高成本阶段,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都面临着成本增加的问题。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剧了上述因素对长三角发展的影响。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弱点暴露无遗。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各地政府均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的同时, 注重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 以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为目标来选择产业。

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过去的10多年区域内随着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 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 那么, 在当前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中, 显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走向多元化。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今后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中高端制造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 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应用人才, 以及可以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生产第一线, 并能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面对这样一种人才需求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办学思路, 进行转型发展, 调整专业结构, 加大技术应用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具体而言, 在办学理念和定位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高等职业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 而是一种“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性学习,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核心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与此相适应, 在办学定位上, 高职院校要将自己定位成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心, 由单一的正规教育向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方向发展, 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列方向发展, 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 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以职业群为基准, 方向因需而变, 这样既可在专业建设中减少资源配置方面不必要的浪费, 又可以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主动权, 以方向的灵活性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当前, 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密切关注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 人才需求的降低, 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萎缩;二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兴起, 人才需求的旺盛, 将促使高职院校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的产生, 尤其是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急需的大量经营、管理、物流和外贸人才。

新型升级 篇5

近年来, 新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部署, 围绕打造“富裕文明、绿色生态、平安和谐公平有序”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 按照“融入郑州、对接空港、创新驱动、持续转型”的总体要求, 顺应发展大势, 立足县域实际, 坚持以人为本、产业为基、生态为先, 以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为契机,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 以交通路网建设为先导,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城镇化率达到55.3%, 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科学发展之路。2014年被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评价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密模式”。

创新机制稳推进

新密市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城乡统筹、全域推进和远近结合、近期为重的理念, 围绕“人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样的环境”, “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样的产业”等核心问题, 会同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 编制完成了《新密市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城镇体系、产业发展、交通道路、生态廊道等专项规划,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

城镇体系规划突出中心城区、新密新城 (产业集聚区) 的主体辐射作用, 突出新市镇 (中心镇) 的支点承载作用, 突出新型社区的节点支撑作用, 形成“一城 (中心城区) 、一区 (产业集聚区) , 四市镇 (白寨、刘寨、大隗、超化) , 89个新型社区 (不包括14个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风貌特色村) ”的新型城镇体系, 把全市303个行政村中的71个并入14个城市社区, 83个并入19个镇区社区, 149个并入56个新型农村社区。通过规划实施, 原村庄占地15.8万亩, 新社区规划占地5.7万亩, 全部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0.1万亩, 为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统筹规划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农民创业园、粮食生产基地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持续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交通道路、生态廊道规划遵循城乡一体、环网相连、路林相随、林随路走的理念, 以融入大郑州、对接航空港为导向, 着力规划建设域外畅通的“八纵八横”绿色骨干路网体系。建设郑州市区至新密主城区快速通道双向8车道, 两侧各5O米绿化带;过境省道双向6车道, 两侧各30米绿化带;中心城区至各新市镇道路双向4车道, 两侧各20米绿化带;各镇区至新型农村社区道路双向2车道, 两侧各1O米绿化带。完善政策保障。围绕拆迁安置、社区建设、资金筹措、设施配套等具体问题, 先后研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为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功能完善后劲强

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坚持把骨干路网先导引领、中心城区枢纽集聚、产业集聚区支撑辐射、新市镇支点承载、新型社区节点链接等重点工作为抓手,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打造通达郑州城区、航空港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 市域内15分钟高速圈、15分钟干线公路圈, 实现新密与郑州中心城区、周边组团和区域内部的协调联动, 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发展要素的高效配置。

强化中心城区枢纽集聚作用。坚持“山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特色生态城市理念, 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化。累计投资70.7亿元, 实施溱水桥建设、断头路打通等基础设施项目42个, 城市综合体及商务商业项目17个。

提升产业集聚区 (新密新区) 支撑作用。突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功能配套、品位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 壮大主导产业, 增强服务功能, 着力打造航空港重要拓展片区和城市副中心, 促进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目前, 产业集聚区已建成13.35平方公里, 入驻企业118家,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16亿元, 税收3亿元, 安排就业3万人。

增强新市镇支点承载作用。按照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 加快新市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增强服务和居住功能, 吸引农村人口向镇区集聚, 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区的协调联动发展, 使其成为特色产业、商贸物流、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区域支撑。全市规划建设的四个新市镇已完成投资18.3亿元, 新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122个, 规划建设的31个社区已启动26个, 拆除旧宅7400户162万平方米, 新建住宅1.2万户150多万平方米, 入住群众5800户2.6万人。

发挥新型社区节点作用。按照“市规划、镇主导、村建设”的原则, 坚持“四个优先” (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镇区规划区并城并镇, 干线公路两侧1公里沿线村庄社区化, 煤矿沉陷区群众安置, 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 , 采取“六种模式” (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城区产业集聚区周边3公里拆迁安置、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拆迁安置、偏远山区移民搬迁和旅游开发、产业项目带动、没有任何补偿村庄统规自建) , 健全机制, 稳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建设水、电、气、路、公共餐厅、游园绿地、学校、幼儿园、科技文化服务中心、警务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546个, 让入住新型社区的群众既拥有同城市社区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又能享受家乡美丽的田园风光。

就业增收惠民生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第一要务, 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真正使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增收不失地、就地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互动。按照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理念, 在城区、镇区、大型农村社区周边规划建设产业创业园区, 在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增加社区居住服务功能, 引导人口和产业等要素集聚, 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融合, 创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工作、生活环境。农业重点发展东南部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区、西部绿色畜禽养殖区和西北部生态农业游览区。服务业以中心城区、新密新区 (产业集聚区) 为中心,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等产业, 以黄帝官、伏羲山、大鸿山风景区为依托, 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做强园区经济。全市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 超化耐火材料、大隗循环经济等郑州市级专业园区2个, 米村、岳村、苟堂等乡镇创业园3个、农民创业园33个, 入住企业330多家, 创造就业岗位10万多个。探索形成了镇区社区园区协调发展新模式, 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备、产业突出、就业充分、人口集聚、特色明显的强镇强区。

发展主导产业。强化政策激励和企业主体作用, 坚持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优都市生态农业, 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新型耐材 (新材料) 、家居和品牌服装], 8个百亿级[环保装备、绿色造纸、电力能源、中医药 (生物医药) 、消防装备、节能建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产业集群。10个产业集群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有效壮大了区域经济实力, 拉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质提速发展。

要素保障促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努力破解资金难题,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 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盘活土地资源。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 充分利用山荒地、丘陵地、废弃地以及农民搬入社区后拆除旧宅整理出的土地等, 有效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

多方筹措资金。用足用好政府拆迁补偿资金、煤矿沉陷区群众搬迁包赔资金、土地开发建设收益资金、各级政府奖补资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指标收益资金、市直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等七个方面的资金, 采取村企共建、上级奖补、政府配套、社会捐助、民资投入等形式, 整合18个涉农部门的项目和资金, 首先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针对资源型城市和产业特点, 坚持整治与建设、增绿与涵水、绿化与美化同步, 构建洁净绿色空间, 打造休闲宜居环境。狠抓人居环境改善, 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采石场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专项整治活动, 健全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配备环卫人员7600名。规范垃圾收集清运处理, 建立城区“集中收集、集中转运、集中处理”和农村“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运行体系用。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全市已建成工业污水处理厂2家、市级生活污水处理厂1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家、社区 (村)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家。

新型升级 篇6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 我国的县域商贸服务业面临的高竞争、高成本、低毛利、低门槛等多重压力一直未能缓解, 陷于无序竞争、“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境地。县域商贸服务业发展历史悠久, 发展水平低, 传统意识浓厚, 存在问题明显, 发展要求迫切。转型升级到底往什么方向转, 升级到什么程度, 可以说许多人是“一头雾水”, 就像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 阻力大, 撼动难。

新常态下拉动消费、发展服务业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在以新型城镇化作为提升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的背景下, 县域商贸服务业必须有所作为。县域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路在何方?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依靠产业集群模式, 创造了绍兴轻纺工业、温州制鞋业、顺德家电业、东莞电子业等的辉煌, 形成了以群兴市, 以市兴城的良好局面”。位于安徽巢湖、庐江、和县等三四线城市的百货公司——安徽安德利百货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安德利”) , “作为安徽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试点企业, 立足县域市场, 坚守自营模式20余年, 平均零售价格低于市场价10%至15%, 毛利却超过20%, 造就了县域商贸零售业的‘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 为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范例”。

县域商贸服务业如何发挥作用?转型升级成为绕不过去的坎。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 结合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引, 试图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关注与研究, 从优化顶层设计、选择科学的路径, 提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望为促进县域商贸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县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 我国的县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研究与应用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主要是因为县域商贸服务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不够, 使得其“话语权”较小。同时转型升级研究与应用水平的基础与背景与大城市有着较大区别。正因为我国的县域商贸服务业肩负引导消费、保障供应与稳定市场的重任, 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具体表现在:

(一) 县域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商贸服务业在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 已成为推动经济稳增长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与城镇化率紧密相关的。扩内需最雄厚潜力在于城镇化, “村变镇”、“镇变城”的结果, 将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各种红利, 无疑为县域商贸零售业带来新机遇。但是,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现代零售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被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

(二) 县域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是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 就全国多数省 (区) 而言, 县域的商贸服务业都未能进入重点产业群, 一是受消费支出与消费结构限制。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 不到城镇居民的1/2。二是县域的商贸服务业力量弱小, 购买力流出明显。受城市消费吸引的影响, 县域消费者的高档消费会外流, 越是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与农村, 购买力流出越多。例如, 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的购买力流向南京的情况就非常明显。消费结构的改变必然带来消费的扩大和消费升级。新型城镇化将促进三、四线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发展壮大, 特别是新的商圈的形成和辐射能力的增强。因此, 基于新型城镇化态势, 县域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

(三) 县域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研究是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商贸服务业发展除了与人口、收入水平、支出结构等密切相关, 还与交通运输条件、商业网点、经济与社会政策等软硬件设施的改善紧密相联。例如, 以高铁、机场、地铁、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条件, 以国道、省道、江河、运河为代表的基础交通条件, 电力、通信与网络条件等, 必然有利于物流、人流的集聚与扩散;党和政府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监督管理政策等, 也一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 我国县域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要基于新常态的要求, 在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认清其发展的态势, 厘清发展的问题, 采取转型升级的发展对策。

三、实现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升级, 提升县域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 县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什么是转型升级?理论界有多种表述, 通常被理解为: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等转型升级。很明显, 如果这样来说明商贸服务转型升级, 肯定不行。我们不防先看几个例子:

菜市场转型升级:路边摊位——专门的菜市场——现代超市;

零售店转型升级:杂货店——专业店——大型商场 (连锁经营) ——购物中心;

饮食服务业转型升级:小摊点——饭店——宾馆——连锁酒店。

对于县域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可以表述:

一是从过去以农产品经营为主导转到以工业品经营为主导上来, 因为整个消费结构中, 工业品比重占到75%以上;二是从过去的封闭式的经济, 转型升级为开放式的经济, 就像前述的包围城市, 不能满足于本地市场;三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升级, 如超市、购物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四是从过去的单纯注重资源开发转向注重市场开发, 即不能满足于本地的土特产品, 要学会“买全国卖全国”。

(二) 优化顶层设计, 奠定县域商贸服务业改革创新的基础

本世纪以来, 县域商贸服务业步入了小型、微利、低档、无序的世界, 既无“顶天立地”之态, 又缺“铺天盖地”之势, 众多微小企业“好不过三年”。原因是多方面的, 市场需求有限、企业综合素质不高、市场竞争无序、政府支持不够都在其中。痛定思痛, 政府和业界都认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在于县域商贸服务业, 问题是, 具体到县域, 特别是分行业, 如商贸服务业则缺少引导性的可操作的顶层设计。例如, 现在许多城市的商业地产面积严重超标, 不能不说顶层设计问题严重。总结我国县域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县域商贸服务业的顶层设计要突出以下几方面:

1. 战略定位

县域经济是中国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中观经济区域。县域商贸服务业的战略定位, 要紧扣县域、商贸服务这两个关键词, 依托县域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县域产业集群, 目标市场定位于三、四线市场, 走“以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引领农村”的发展道路, 零售为主、多业态发展, 实现城乡互补、城乡联动。例如, 安徽“安德利”在目标市场定位上, 十年前, 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 现在又提出“城市引领农村”, 即将进入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市, 但战略重点仍然在三四线市场。同时, 把县乡两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如果只涉足县级市场, 而不顾乡镇市场, 那是一条腿走路, 不能保证企业在当地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

2. 业态规划

可供选择的县域商贸服务业的业态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县域, 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 形成自己的特色。一般意义上说, 县域商贸服务业的业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⑴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在“扩大内需、引导生产、搞活流通、形成价格、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批发市场, 要从科学配置资源出发, 明确具体的类别, 突出地方特色。如水果、粮油、茶叶、花卉苗木、肉类、禽蛋、服装、家居建材、小商品、木材、家电、机电产品、汽车零配件等, 都可以按类别建立批发市场。

⑵百货商场。典型的传统零售业态, 只能布局在中心商圈内, 以现代化、名品、高档为主要特征, 可以和专业店、连锁超市、影院等共同布局。百货商场发展的趋势是现代百货连锁。例如, 安徽合肥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集中了8个城市的16家商场, 全部实行现代百货连锁, 按照连锁经营方式统一管理。

⑶连锁超市。零售业发展的成功路径是规模化经营。有关资料显示, “全球零售百强企业都是靠规模化支撑的, 其中位居前10位的零售企业的门店铺数都超过了1000家”。全世界商贸服务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方式都是连锁经营。但是, 连锁超市的潜在竞争激烈, 培养或者引进龙头企业, 是现实的选择。

⑷连锁便利店。连锁便利店销售一般日用消费品为主, 主要分布在城市生活小区、县城和农村乡镇, 是县域商贸服务业网点布局的重点。目前, 连锁便利店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不规范、规模小、商品周转周期长、“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等, 市场监管必须加大力度。

⑸专业店。专业店一般分为高、中、低三档, 高档的专业店以名、优、特的商品为主, 多为金银珠宝、钟表玉器、古玩、名烟名酒、名牌服装、家电、计算机、手机等专业店;低档的专业店则主要销售小商品、日用品、低档的商品;中档的专业店常界于上述两者之间。专业店的规划通常要与商圈对应, 高、中、低分别位于一、二、三级商业区。

⑹大型购物中心。购物中心往往融购物、服务与娱乐休闲于一体, 通常以一家或数家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作为骨干, 集各类专业商店、书店、餐馆、旅馆、银行、影院等共同组合而成。就县域商贸服务业而言, 真正规范化的大型购物中心布局较难。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往往只有少数省辖市才会布局。如安徽省芜湖市的“华亿购物中心”, 集中了两家百货商店、9个专业商店, 以及餐馆、银行、娱乐城和影院等, 在购物、服务与娱乐休闲一体化上形成了皖江地区的示范。

⑺特色商业街。特色商业街是商业集群的产物, 期望其形成集聚效应。一般以服装、电子产品、家具、农副土特产品、餐饮、娱乐等为主。具体经营业态上, 专业店最为典型, 关键是要形成特色, 产生吸引力。

⑻网上贸易 (电子商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表明, 2014年的网络购物交易额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电子商务热已成燎原之势, 如安徽商之都推出了“徽之尚商城”、“合肥百大”建立了“易商城”。目前, 各级政府、各行业都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因此, 县域商贸服务业规划电子商务是题中应有之意。为此, 可以从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培养电子商务企业入手, 强化物流支撑, 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示范县, 实现县域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3. 保障措施

⑴组织保障。县域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引领与协调。可以说, 县域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滞后, 与原主管内贸的商务局撤消, 而新的商务局对内贸的组织管理缺位、体制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一个直接的例证是近几年新的商务局增加了多个内贸的组织管理部门, 在努力弥补管理职能的缺失。如2011年7月, 商务部在原来的4个管理内贸司的基础上, 增加了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 增加了职能和人员。

⑵政策与制度保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策的引导与制度的保障必不可少。在县域层面, 政策上只能用足和用活, 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在用好政策上下功夫, 如县域商贸服务业的小微企业多, “融资难”一直是老大难, 导致高利贷等怪圈;地方财政压力大, 致使减免税执行不力等。所以制度上, 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可以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发展基金、提供政府免费培训、加强信息引导等多种政策, 助推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⑶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大环境下,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基础。所以, 维持良好的法律秩序, 形成守法氛围, 保护商贸服务企业的合法权利, 要纳入顶层设计范畴。

(三) 采取积极对策, 提升县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效果

顶层设计是方针、政策的体现, 设计变为现实和取得效果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 必须采取积极对策, 选择科学的路径, 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打造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县域商贸服务业。

1. 调整与完善商贸服务业网点规划

一是以县城中心商务区的改造升级为突破口, 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租赁、安排配套基础设施等方式, 培育中心商圈,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实现中心商圈的转型升级。这方面县城可以学习大、中城市的经验, 培育中心商圈。二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以市兴城”的原则完善商业网点规划, 改进商业网点布局, 吸引消费者。三是依托县域的地方产业, 特别是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商业区, 实现“全国卖、卖全国”。如安徽芜湖的鹅桥茶叶、滁州天长的玩具在特色商业上树立了榜样。四是着力发展县域商贸服务业配套的物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体系, 为其商圈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2. 立足三、四线市场, 坚守商品零售主业

既然是县域商贸服务业, 要与国际巨头、国内大鳄相拼, 肯定不现实, 只能主要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发展。所以, 立足三、四线市场 (县城、乡镇) , 是切合实际的。三线和四线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巨大, 成长迅速, 区域特色鲜明。为什么要坚守商品零售主业, 一是因为商品零售虽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它却是利用新技术最多的产业, 由于关乎国计民生, 将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 只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这个行业永远都是朝阳产业。二是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商品零售业将会比其他行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方面, “安德利”树立了榜样。多年来, 无论所有制形式怎样变化, “安德利”的主业都没有丝毫改变, 始终专注于商品零售。用“安德利”董事长陈学高的话说, “过去也好, 将来也好, 只挖一口井, 只放一只羊, 坚持在商品零售这个行业把企业做大做强”。

3. 推进批发市场改革

批发市场是城镇化不可或缺的, 在小城镇建设上甚至出现了特色批发市场支持城镇的局面。但是, 县域批发市场发展的不稳定、低水平和缺乏特色等问题突出。这方面, 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书写的“义乌神话”为我们提供了示范。安徽芜湖市、安庆市在小城镇建设上, 其农副土特产品、花卉苗木、木材、小商品等批发市场就占有重要地位。推进批发市场改革, 可以按照混合所有制的取向, 以上市融资为突破口, 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以完善功能、改进服务、培育特色为目标丰富建设内容;以发展“网上商城”为抓手, 推进其业态改革。

4. 坚持多业态发展、区域领先和物业基本自持

多业态模式在三四线区域具备巨大增长空间, 符合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的一站式购物需求。推行百货、家电、超市等零售连锁、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等多业态模式, 可以提升主业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例如“安德利”在县城建设大型购物中心 (巢湖、和县安德利) , 重点发展百货、超市和家电三大业态。同时建城市商业综合体——安德利广场 (无为、庐江安德利广场) , 目前已形成了包括百货、超市、家电在内的一个链体组合, 即多业态的混合发展。自主持有物业为主也是“安德利”的经验, 他们认为, 大型物业必须自主持有、小型物业可以租赁。商业物业如果不能自主持有就没有发展后劲, 因为随着商圈的逐渐形成, 业主会不断提高房租水平, 最后会增长到承租者不能承受的程度。只有提高自有物业比例, 才能控制成本提升商业运营的能力, 为商业发展提供支撑。

5. 发展电子商务, 线上线下齐飞

“互联网+”时代, 电子商务成为一种经济上的“新常态”。发展县域电子商务, 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有清晰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目前被行内经常谈起的三个县域电商典型, 一记单品带动 (甘肃成县的“一个核桃的逆袭”) 、电商协会 (浙江的遂昌) 、系统性的委托 (吉林的通榆) 等可谓各有特点, 路数不同。就多数县城来说, 目前许多地方所建电商园区、孵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 大多服务于招商引资, 为农产品电商企业入驻奠定基础。二要把握好政府角色定位。市场的主体是企业, 政府推动产业发展, 应该把握好角色定位, 划清与市场的界限, 首先, 政府是风向标, 引领产业发展。其次, 政府是催化剂, 加速反应过程, 加速产业发展。再次, 政府是定心丸, 保护产业发展。三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持续打牢基础。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产业平台建设, 包括配套的通信、物流、包装加工等产业链建设和政策扶持等;另一方面是人才问题, 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形成人才支撑。二是做好大小兼顾。大的企业要引进, 小的创业网店也要扶持, 各有侧重, 共同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发展。对于标准制定、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研发、制度创新等, 政府要主导来做, 以期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局面。

新型升级 篇7

作为与城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勘察设计行业, 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无疑是重大利好。

业务链向两端延伸迎来最佳时机。大大拓展城镇建设的空间, 解决“住、行”的问题。当前, 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约为33平方米, 按照这个数据测算, 预计当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5%的时候, 累计需要新建的城镇建筑增量约为250亿平方米, 并带来大量的道路、桥梁、水电气的管网等建设需求。

带来新的投资机遇。从投资主体来看, 将有更多的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投资模式来看, 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等带来的BT、BOT模式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勘察设计行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机遇。近年来, 很多勘察设计企业纷纷由单纯的提供勘察设计服务转向了EPC、PMC等业务模式, 甚至通过BT、BOT等模式走上了项目运营开发的道路。他们深知:只有将业务不断朝价值链的两端延伸, 朝前端发展走向投资策划, 朝后端发展介入工程运营维护, 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新型城镇化给勘察设计行业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也依然存在。

市场下行和分散化使得原来的业务定位不一定适用。中西部地区以及三线、四线城市是未来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发展中、小城镇势必造成市场下行, 企业原来的业务定位不一定适用。此外, 我国城镇发展的内部差异很大, 表现在城镇化率的区域差异、大中小差异、文化差异、民族差异等。这些差异对于勘察设计企业市场布局和区域化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大背景下, 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了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提出了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要求, 这要求勘察设计企业需要重视技术创新, 要有前瞻性地做好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 才能更好地打造自身产品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才能在获取市场的时候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

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勘察设计企业过去是建设者, 将来可能成为城镇化的策划者、投资者、开发者、建设者和资产运营者。这对勘察设计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具备技术能力, 还需要具备投融资管理能力、项目建设管理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等, 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从技术和价格竞争, 变为集资金、管理等综合实力的竞争。

新型升级 篇8

1 住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城市住宅: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居住建筑领域,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进程。在您看来,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意义何在?

刘东卫:我国早在建国之后的大面积城市复兴、住宅重建中就开始实施建筑工业化,而真正开始不再仅将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认识到建筑工业化的可持续建设理念,是在“十二五”期间。与此同时,逐步扩张了建筑产业链,明确了我国当代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跨时代使命。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民生科技”,并“强化绿色城镇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城市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在居住建筑领域中更应通过住宅产业化发展创新实现这一目标。

目前,我国建筑需求量巨大且住宅建设发展迅速,建筑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生产建造方式的转型升级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课题,传统建筑业正值促进建筑生产建设方式转型与发展的有利时机。而从世界范围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以来住宅工业化发展都是以先进的工业化技术转型和革新为基础,通过采用新型工业化生产建造方式,实现了建设发展从数量阶段到质量阶段的剧变。由此可见,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促进我国建筑产业化整体提升。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促进建筑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住宅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本要求。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建筑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传统建筑业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手工作业多、工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工人工作条件差、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建造过程造成巨大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人力物力浪费。在当代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要促进我国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必须要摆脱传统模式路径的依赖和束缚,寻求以住宅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新型住宅工业化发展路径。

2 新型住宅工业化的技术优势

城市住宅:何谓住宅工业化?有哪些特征?新型住宅工业化又“新”在何处?

刘东卫:所谓工业化,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定义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①生产的连续性,即需要稳定的流程,在建筑工程中意味着现场作业的全面组织化;②生产物的标准化,要把特定的作业从现场转移到工厂生产,在工厂里完成建筑物的大部分生产活动;③全部生产工艺的各个阶段的统一或集约密集化;④工程的高度组织化;⑤要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劳动;⑥与生产活动一体化的研究和实验。

住宅工业化生产就是用“工业性”的方法建造住宅,这种“工业性”与“制造业”基本相同,就是把已经在一般工业领域里建立起来的生产及管理的方式、方法等“引进并应用”在居住建筑领域里。住宅工业化生产是世界发达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采用住宅建筑通用体系与住宅部品的集成化生产达到住宅生产工业化。反观我国,由于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不够,相关建筑产业化的建筑体系与部品技术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明显滞后,存在技术标准不全面、部品之间缺乏接口协调、没有与住宅工业化相配套的国家推行标准与住宅体系等问题,阻碍了住宅生产工业化进程,造成住宅普遍存在质量问题。

因此,新型工业化住宅的提出,区别于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化住宅,即是形成符合当代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基于工业化建筑通用体系,实现既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住房需求、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居住综合性能的成品住宅。通过加快研发攻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住宅的建筑通用体系及其集成技术,既可扭转粗放生产模式,又能极大地解决居住品质问题,将使我国住宅建设发生根本性转变。

城市住宅:目前哪种通用的技术体系适合我国新型住宅工业化?

刘东卫:首先,应对通用体系加以说明。任何建筑都可以使用的子体系称作子体系的通用化,将通用化子体系集成构成的总体系称为通用体系,对应通用体系的是专用体系。那么,在我国当前量大面广的住宅建设中,应大力创建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通用体系,这也将成为当前我国建设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攻关目标。基于此体系,将有效突破传统生产建设模式,促进建筑产业的技术转型升级,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国际上住宅发展与建设经验表明,研发与建立新型住宅工业化的建筑通用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可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目前,SI住宅体系及其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住宅产业现代化和新型住宅工业化通用体系与生产技术研发方向。SI住宅体系是指住宅的支撑体S(Skeleton)和填充体I(Infill)完全分离的住宅体系,是为了实现住宅长寿化各种尝试中的基本理念。具有耐久性的支撑体是SI住宅体系的基础前提,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填充体是SI住宅体系的发展途径。SI住宅体系在提高结构主体和内装部品性能、设备管线维护更新、套内空间灵活可变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采用SI住宅体系将在住宅全生命期内同步提升住宅的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我国应当大力推行采用支撑体和填充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并构建建筑支撑体和填充体的新型住宅工业化通用体系。

具体而言,构建新型住宅工业化的建筑通用体系,通过其建筑支撑体和填充体两部分构成来协调相应的尺寸或模块的模数体系。以建筑填充体整合住宅内装部品体系,住宅部品的集成进一步使住宅生产达到工业化。住宅建筑填充体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考虑了工业化的生产措施,通过结构主体系统和住宅部品体系的应用,可在使用工业化成套部品基础上建造多样化住宅,是一种住宅工业化内装建造与设计的建筑通用体系。采用新型内装工业化的住宅建筑填充体技术解决方案,有五方面优势:①保障质量,部品在工厂制作,且工地现场采用干式作业,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②减少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大量人工和管理费用,大大缩短开发周期,综合效益明显,从而降低住宅生产成本;③节能环保,减少原材料的浪费,施工现场大部分为干法施工,噪声粉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大为减少;④便于维护,降低了后期的运营维护难度,为部品更新变化创造了可能,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⑤集成部品,可实现工业化生产,采用通用部品,并有效解决施工生产的尺寸误差和模数接口问题。

3 示范工程中的设计要点

城市住宅:您是否能以某示范工程为例,谈谈新型住宅工业化需要注重哪些设计要点?

刘东卫:2012年5月18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日本国日中建筑住宅产业协议会签署了《中日住宅示范项目建设合作意向书》,就促进中日两国在住宅建设领域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开发示范项目等达成一致意见,并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的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设计研发工作。“中国百年住宅”示范工程的基本目标是,针对我国住宅粗放型建设模式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借鉴国外先进体系,通过中国百年住宅示范工程攻关新型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住宅建造技术体系,促进新型居住性能优良和长期耐久的高品质住宅升级,带动开发建设企业的支撑技术转型,引领住宅产业化发展。

中国百年住宅,以提高住宅建筑全生命期的长久价值为理念,以新型住宅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集成技术为基础,力求通过建设产业化、实现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的目标,建设以长久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空间。

上海绿地南翔·中国百年住宅示范工程11号楼为20层,90m2以下中小套型。工程以长寿化可持续建设为目标,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既考虑到降低地球环境负荷和资源消耗,又要满足不同居住者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便于后期管理和更新改造。采用支撑体S与填充体Ⅰ分离体系,具有高耐久性的支撑体和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填充体,整体提高了住宅的居住性能和质量。

1)主体标准化设计

支撑体大空间化。

提供大空间结构体系,尽可能减少套内承重墙体,为套型多样性选择和建筑全生命期内的变化创造条件。通过前期设计阶段对结构体系整体设计考虑,有效提高后期施工效率,合理控制建设成本,减少现浇量,减少施工难度,保证施工质量与内装模数接口。

楼栋形体规整化。

合理控制楼栋体形系数,减少开口凹槽,减少墙体凹凸,满足楼栋对于节能、节地、节材要求。规整化的楼栋既可以提高套内空间使用率,也可以相应提高居住舒适度。

楼栋构成集约化。

套型模块与公共交通核心模块组合成不同单元楼栋,结构简明、布局清晰。楼栋公共空间集中管井管线等设施,易于管理和维修。卫浴等功能部分可作为独立模块置入不同套型中,为工业化建造提供条件。

2)空间适应性设计

套型系列化与多样化。

楼栋套型按使用空间面积分大、中、小三个类型的系列套型。套型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结构及居住人口的情况,在同一套型内可实现多种套型变换。基于环境行为学,套内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人体尺度,在满足安全性和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提高套内空间的宜居性。

空间可变性与灵活性。

套型设计从建筑全生命期角度出发,套型宜采用大空间可变性高的结构体系,提高内部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方便用户今后的改造。套型内部空间采用可实现空间灵活分割的轻质隔墙体系,满足不同用户对于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空间集约化与开放化。

充分利用空间集中化的特点,尽可能减少相互关联性强的使用空间之间的阻隔,采用LDK—体化功能空间,以开敞的形式使起居、餐室和厨房融为一体,每一部分相对独立又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以饮食生活习惯的“制作一就餐一交流”行为互动为目的,形成互动空间,优化了视觉感受,也有利于家庭成员在厨房与起居室之间的快乐交流。

3)部品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的整体卫生间。

采用模块化的整体卫生间便于施工建造。使用干湿分离式整体卫浴系统,按照人的行为习惯和使用流线设计,彼此分离,干湿分区,互不干扰。在套型设计时,充分合理考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盥洗室作为浴室的前室空间,便于淋浴前后更衣和换洗衣服。厕室即马桶间可单独设置或者与浴室空间合并。整体浴室是新型住宅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离式卫浴空间实现了干湿分区,大大提高了模数精度,节约了墙面空间面积。

模块化的集成厨房。

集成厨房是新型住宅工业化适应性内装部品中最直接展现工业化工艺水准的部分。所有柜体均采用环保型板材一次切割成型,提高拼缝处的精细化设计,避免产生较大的误差。上吊柜边缝交界处采用树脂材质收边条,抗腐蚀能力强且不易开裂。优选高质量合页、龙头、壁柜内置分隔等五金构件,减少了居住者二次选购。

模块化的系统收纳。

模块化的系统收纳,便于施工建造。收纳空间合理布局,按照居住者的动线轨迹,设置收纳空间。玄关、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卧室等都有相对应的收纳空间。最大限度地合理设置收纳,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满足了住户的基本使用需要,力求做到就近收纳、分类储藏,最大化收纳空间。

4)部品与集成技术应用

绿地南翔·中国百年住宅示范工程建筑填充体样板间,吸取了国际前沿理念和住宅发展与建设经验,探索研发住宅先导技术,突出体现当代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对传统住宅产业的更新改造,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传播最前沿的干式内装技术,实现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的攻关落地。项目产业化技术建设实施取得大批技术成果,取得四方面重大技术进步:第一,创建了我国新型住宅工业化的内装部品构架;第二,进行了设计标准化、体系通用化、部品工厂化和建造装配化的完整住宅产业转型升级;第三,系统实施到设计、生产、施工、维护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第四是研发应用了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部品与工业化集成技术。绿地南翔·中国百年住宅示范工程全面提高了住宅建筑全生命期的长久品质,为我国新时期可持续住宅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新型升级 篇9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从战略层面谋划,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确立“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两圈一带”、“一主两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系列、多层次的战略布局,让湖北的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发展的冲劲,一部打造城镇化升级版的活剧在荆楚大地精彩上演。

2012年,湖北城镇化率达到5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位居中部第一。

这是新的里程碑,湖北进入一个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

规划引领, 为新型城镇化绘制蓝图

规划, 是城镇建设的灵魂。

“编制一流的规划”,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高标准。

为打造湖北城镇化升级版,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要求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推进,全省空间发展的格局和政策显得日趋重要。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省住建厅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四家顶级机构专家来鄂,率先在全国编制了《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今年2月,湖北首次发布了《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去年发布的《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分别从不同层面对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空间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引导。

为编制一流规划,省住建厅组织开展了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鄂黄城市密集地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性规划编制研究;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指导和审查;完成了全省所有建制镇和2.35万个建制村的规划编制,全域城镇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在规划编制中,注重加强不同发展区域、不同功能区及城市、乡村的规划协调和各层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本土化有机结合,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规划机构参与重要规划的编制;重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特别是城乡历史文化、山水园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编制质量全面提升。全省51个项目获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武汉城市总规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

弹指一挥间,这些规划从图纸走向实践,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十堰,一座山林风景型生态园林城市正在崛起。目前,全市绿地面积2843公顷,绿地率达43.6%;绿化覆盖面积2936公顷,绿化覆盖率45%,分别位居全国园林城市第二和第三。70多处公园、游园、广场绿地,让这座昔日的汽车之城变成了花园之城,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殊荣。

荆州,千年古城,魅力四射,活力迸发。他们复建关羽祠、张居正故居等历史景点,完成古玩一条街、三义街等6条街道的特色街景改造。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合作,正在这里共建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

黄陂武湖发生奇迹。这里正在崛起一座滨江生态新城,财政收入从不足千万跃至8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6000元突破1.5万元,城镇化率由45%跃至80%。如今,武湖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家园,新建改造福利院、政务服务中心、文化宫,已经实现了养老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的全覆盖。不少武湖人笑言,“我们比城里人过得还舒心。”

从“关注速度”转向“关注质量”,从“要素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从“空间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理念注入各地城镇规划,融入城市发展的实践,取得明显成效。至2012年末,全省12个城市获“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称号;31个城市获“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称号;12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武汉、黄石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宜昌等4个城市获“全国无障碍城市”称号。

典型示范,为新型城镇化打造样板

小城镇是连结城乡的重要节点,也是城镇化的基础。

湖北有816个城镇,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县城规模及建制镇城镇人口数较少,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了40%。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推动农村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这成为打造湖北城镇化升级版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湖北相继启动了仙洪、鄂州、竹房城镇带等八个层面的试验区,积极探索“三化同步”主导下的“三个转变”,由单兵推进“三化”向产城农互动发展转变、由单一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就地就近城镇化转变、由人口数量城镇化向人口质量城镇化转变,涌现了监利、大冶、鄂州和荆门等一批典型模式,开始走出一条既有效克服城乡二元结构又不以牺牲农业和生态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从今年开始,湖北在现有的100个重点镇和100个特色镇中,选择一批城关镇、口子镇、城郊结合镇和工贸型、商贸型、山水资源型及历史文化型等具有地域、资源和产业特色的小城镇,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示范,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产业支撑、体制创新、循序渐进的原则,集中给予支持推进。省住建厅组建专班,会同各地认真进行筛选并组织国内外优秀规划机构,参与指导规划编制,以高水平、高标准的规划引领小城镇建设发展。

小池,成为湖北城镇化升级版中的一颗新星。

地处长江边的黄梅县小池镇,是湖北长江经济带最东边的一个城镇,它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江西省九江市一桥之隔,也是湖北城市与江西鄱阳湖地区的一个对接点。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达成了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意见之后,小池的战略地位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相继对加快小池开放开发作出了重要指示。省政府多次召开推进小池开放开发专题会议。2012年8月28日,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加快推进黄梅小池开放开发的意见》,仅仅9天之后,省政府又出台了16条举措推动小池开放开发,将其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桥头堡”、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示范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经济特区”。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住建厅全力推动小池由小城镇向中等城市跨越。加大小池各项规划的实施力度,目前,《小池镇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政府,待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完善、通过后正式发布。这一规划将成为湖北历史上继葛店发展总体规划之后的第二个由省级政府牵头完成的镇级发展规划。

今年3月,黄冈市城乡规划局与九江市建设规划局签订了黄梅小池对接九江规划的合作协议,小池的开放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小池与九江对接正在进行中。

基础建设在对接。8条大道动工建设,污水处理厂、5000吨级的综合码头、临港产业园、商贸物流园、投资5亿的农村改造项目妙乐景区同时开工。

产业在对接。九江最大的农贸集散地浔阳大市场,黄梅口音比比皆是,近5万亩蔬菜直供九江。九江工业用地紧张,小池专门在深水港旁规划一块10平方公里的“飞地经济园”。

公共服务也在对接。全国首条跨省的公交车穿梭两岸,九江171医院向黄梅人医保看病敞开大门,黄梅一中将在小池建分校,满足九江需求;九江高校将在小池设点,组建职业教育学院。

小池正在为引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不断积蓄能量。

政策支撑,为新型城镇化保驾护航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新”。到底“新”在哪里?省委书记李鸿忠作了诠释:新型城镇化,“新”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他指出,当前已进入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要创新思维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文明和绿色标准,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谋划和推动新型城镇化。

为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

2010年1月26日,省人大召开十一届三次会议。时任省长李鸿忠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求,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上,注重地域风貌和特色文化的规划设计,做大县城和中心镇。

2010年11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求,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全省城镇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11月30日,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明确为今后五年湖北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2013年1月22日,省人大召开十二届一次会议。会议强调,2013年,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点,继续联合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目标。

为有的放矢地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各地进行调研。

去年6月20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和副省长张通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黄梅小池镇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王晓东要求,要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力度、超常规的速度把小池建设好,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江明星城镇,建成推动“中三角”建设的桥头堡。张通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加大对小池开放开发的支持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藉此打开湖北东部门户。

今年3月13日,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在襄阳调研城镇化等工作,强调要以示范镇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四化同步”,整合资源,破解难题,强化支持,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

今年4月10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黄冈调研时指出,要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以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以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考验着湖北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省委从3月14日开始,至5月8日,举办了5期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培训了省、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1200人,重点研讨了城镇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问题,研究加快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副省长张通等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为学员作辅导报告。

优化环境,为新型城镇化夯实基础

城镇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打造宜居宜业的城镇环境,湖北从城镇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需要出发,加大建设力度,促进全省各类城市“扩容提质”;围绕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提高路网密度。注重发展公共交通,坚持公交优先,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城市排水、供水设施及天然气管网建设与改造,增强设施运行能力。强化城市照明工程建设监管,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照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推动景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强化营运监管。

2007年至今,全省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4586亿元,仅完成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2964亿元,是前五年的3.37倍。

武汉,连续三年基础设施投入过千亿,武汉火车站、武汉新港、轨道交通、城市环线,不断刷新着城市的地标。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扮靓江城。

潜江,5年投入近30亿元,建成曹禺公园、市民体育活动中心、火车站广场等系列标志性工程,实现了城区外环道路全线贯通,主干道路全程黑化。

大手笔、大投入,“硬件”建设使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至去年末,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4.4平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6.2%;燃气普及率达89.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9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4%,并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的少数几个省市之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8.4%。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湖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条成功经验。

前些年,鄂州市在主城区建了一个自来水厂,设计供水能力30万吨,主城区实际需求只有12万吨,而周围的农村却长期喝不上自来水。针对这一现实,该市筹资1.42亿元,将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24个乡镇、街道,有23个连通了自来水主管网,52万农村人口喝上了与城市居民同质同价的自来水。

快速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07年至今,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10.9万套,基本建成67.07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1.4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36万户。

孝感投资4亿多元落实保障性住房3.5万户,跻身“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武汉、黄石等地,分别作为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建设试点,成效令人瞩目。

城市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走向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感受到“幸福指数”的跃升。

优化环境,不仅要建设,更要管理。尤其是城市管理,它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城市形象和城市的科学发展。

在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中,省住建厅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常态化管理上下工夫、抓落实。

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率先在全国省级住建部门设立城市管理机构,各城市普遍组建了城市管理执法局,初步建立了“大城管”体制,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市级指挥、区级实施、以区为主、街为基础”的城市管理格局。2012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将城管工作纳入对各地的综合目标考核,城市管理步入了常态化的新阶段。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管理规范、处置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系统,提高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重点支持襄阳、宜昌、黄石市建立数字化城管运行系统,启动武汉城区、十堰市、咸宁市、随州市、荆州市、荆门市、鄂州市、仙桃市数字化城管工作。

为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2011年以来,一场以“畅通、靓丽、文明、和谐”为目标的“城管创新”在全省展开。

武汉展开“城管革命”,升华理念,提升标准,创新机制,城市环境今非昔比。

宜昌将5个主要城区的112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1000多名专职网格管理员全方位服务,被称为“宜昌格格”。

荆州投资100多万元,研发城管数字化技术,建起“城管通”平台,流动监测车与网络、3G平台对接,覆盖全市70%的道路和社区。

荆门制定并实施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首开违法建设行为以非法经营罪起诉判决的先例,去年,他们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夺得第五届“楚天杯”。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荆楚城镇,就像一颗颗宝石,经过细心打磨,精心擦拭,绽放出更加美丽夺目的光芒。

提升行政服务质量,优化“软”环境。

为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省住建厅在做好服务上下功夫。在全系统提出“争先进、创一流”目标,开展了创先争优、文明创建、治庸问责、“三抓一促”等活动,坚持把公开承诺兑现、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典型引路贯穿始终。

组织力量对厅行政权力及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共累计清理各类行政权力310项,依法规范了各类行政事项。

率先在省直机关开展了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试点,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行政审批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审批事项由37项减至18项,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达到100%,审批提速67.74%,群众电子评价满意率99.96%,实现了行政提效、服务提质。

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企业资质网上申报、受理、审查、核准的目标。全系统各基层窗口单位积极推行集中审批、并联审批,建立新规范,塑造新流程,营造公开公正、服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更好地服务农村城镇化建设,同时加快年轻干部的培养,省住建厅今年在全省100个重点镇中挑选50个作为试点镇,分批选派年轻干部前往挂职。要求挂职人员深入乡村调研,了解群众要求和实际需求,总结经验,指导试点镇做好村镇规划,督促规划的落实和各项试点任务的完成。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匆匆脚步,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来到城镇。

新型城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优化着经济社会的结构。

【新型升级】推荐阅读:

升级05-15

全面升级05-24

升级培训06-17

升级机理08-12

升级利用09-13

升级机制09-21

绿色升级09-22

模式升级09-25

升级建议09-27

农业升级10-01

上一篇:风险评估模型下一篇:现代主义哲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