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升级

2024-09-25

模式升级(共11篇)

模式升级 篇1

尊敬的陆会长、何会长, 尊敬的张市长, 很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代表林安集团和大家交流学习。我今天主要是把林安集团在创新运营模式和搭建信息化平台上的一些心得和大家交流一下。

林安物流园的情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 林安物流一直把创新作为核心点去发展。林安物流园以信息化为核心, 有效的整合物流供应链, 以“基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 构建了第四方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交易平台, 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价值。

林安物流园目前建有全国最具规模的零担快运中心和信息化交易平台, 平台采用“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模式。目前互联网W W W.0256.CO M网上平台发布全国货源信息每天超过20万条, 整合了全国社会司机会员150多万个, 企业会员10万多个。网下交易平台拥有1500个交易席位, 每天有3~5万人在现场交易, 成交量每天2万多笔。通过不断的整合资源和创新升级, 在短短7年成为全国物流园区的标杆, 形成独特的“林安模式”。“林安模式”得到汪洋书记、国家多部委和行业的高度认可, 林安物流园以信息化建设、品牌管理、连锁经营为核心, 致力于打造全国连锁商贸物流园区的名片。

林安模式和创新

林安模式就是创新一个模式:创新一个模式:“基地+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搭建两个平台:第四方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交易平台;解决三个难题:诚信缺失、成本居高不下、信息不对称;实现四流合一: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达到五个目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打造诚信体系、推动物流产业升级、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

这个模式为什么称之为“林安模式”?这是在分析了中国物流市场和物流园区现在存在的问题, 以及中国对物流的发展打好趋势之下, 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模式, 物流业自从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物流行业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物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很简单, 科技行含量不高。第二, 信息化水平低, 物流信息孤岛现象很严重, 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第三,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这样提高了产品成本和商业成本, 降低了城市和企业的竞争力, 也降低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第四, 诚信缺失, 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和发展。第五, 物流业、高端服务业、制造业、商业各类的要素联系不紧密, 没有很强的产业联系效应。

基于这五点, 林安模式提出了“一二三四五”, 推动现代物流转型升级, 就需要创新现代物流运营模式, 这是创新的一个立足点和依据。

在物流行业中, 一、二、三方都是做物流业务, 我们作为第四方是做服务平台。第一, 物流总部中心, 第二, 招投标中心和呼叫中心, 第三, 诚信管理中心, 第四, 客户服务中心, 第五, 物流班车管理中心, 第六, 资金结算中心, 通过这几个中心, 把物流服务连的上中下游的节点剥离出来, 形成一站式的上中下游的服务。整合平台资源, 建立全国物流招投标中心和呼叫中心, 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也能无缝对接。我们要提供最低成本的物流解决方案, 为工商企业寻找更好的物流供应链, 为物流企业和车队寻找货源, 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实时对接。诚信管理中心, 着力打造高效诚信的物流供应链, 从根本上解决物流行业的诚信缺失问题。我们要依靠完整事前事中事后的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创新监管体系, 建立起行业内诚信首赔制度和不诚信曝光制度。创新整齐合作模式, 构建立体诚信服务体系。建立物流班车管理中心, 实现诚信联盟一体化, 以客运班车的形式, 做到准点发车、准时到达, 全程监控, 借助信息化平台的信用系统、车讯通定位系统, 整合全国大量闲散的社会车辆, 将其打造成有组织的诚信车队, 并通过整合货源和各种子资源, 统一管理标准和服务, 在全国树立精品专线典范, 打造诚信专线联盟。

建立资金的结算中心, 实现在线支付, 目前和中国建行发起了行业联盟卡, 并与中国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研发了适合物流行业使用的“支付宝”。

创新平台, 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是采取网上和往下相结合的模式, 搭建了全国综合性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第一, 建立网下物流信息交易中心, 实现物流供需各方现场直接交易。现在每天现场有三到五万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易, 通过股票式的现场交易中心可以有效的解决诚信、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最大的好处是为我们的企业直接降低物流成本, 让厂家和司机直接交易。

第二, 搭建了林安物流网, 这个平台操作起来很方便, 通过互联网, 我们自己研发了手机终端, 只要你有一部智能手机, 就可以实现我们的平台实时在线交易, 也可以通过物流通呼叫中心, 实现实时交易。

第三, 建立物联网应用示范中心, 我们自发了三个产品:管理软件, 通过移动手机, 实现在线的跟踪服务, 也可以通过平台为司机进行车辆和货源的调动配置;打造了全国货物管控系统, 利用射频技术和手机终端, 实现对货物在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实现跟踪管控;打造全国车辆交互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实时的定位和呼叫, 实现资源优化, 减少车辆空载和迂回闲置。

第四, 打造林安公路物流价格指数。我们通过平台的资源进行分析, 把它量化, 真正打造在行业有指导性的价格指数, 发挥价格风向标的作用。

第五, 发起组建全国首家物流交易所。物流交易所不仅仅提供物流信息交易, 还有物流招投标、物流产权交易和金融服务, 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 促进物流多式联运发展。

第六, 建立全省首个“物流超市”。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 林安集团把信息化平台和专业市场实现深度的对接, 也就是把传统的现场现金现货的交易升级转型为更诚信低成本的展贸中心。

社会效益

我们的平台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认可, 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提升了物流行业的服务效率, 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物流业中诚信问题。同时, 帮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 整个平台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在就业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税收方面, 因为大量的商流和现金流的聚集, 我们的税收也水涨船高。信息化平台, 能真正发挥集约利用土地的作用。还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真正践行了低碳经济。

各位领导, 各位同行, 各位嘉宾, 在这里只是把林安这几年在创新模式和信息化搭建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进行交流, 我们将不断的开拓创新, 加快连锁步伐, 在全国进行布网, 我们也把信息化平台和全国的物流园进行深入的对接。我们也希望通过信息化平台和全国传统物流园相结合, 真正的推动物流园区向现代物流园区的转型升级。

航天信息:商业模式升级 篇2

税控业务积累的用户、数据资源价值开始体现,公司与建行北京分行的合作已经开始见效,基于税务数据的征信业务有望不断扩大规模。营改增试点新增行业——生活服务业以及小规模纳税人更贴近C端,未来公司有望基于在电子发票平台运营中获得的个人消费数据,通过提供大数据精准营销、个人小贷信用分析等面向C端的业务实现上述用户资源的变现,并同时实现从B2B、B2G到B2B2C的商业模式升级,进一步带来公司估值的大幅提升。另外,公司在跨境电商也有新的突破,与绥芬河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参与了跨境电商应用工作。此外,公司非税业务增长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要原因系新项目还在培育期,项目结算也主要在下半年,其中IC卡业务收入受税控卡需求量下滑的影响,同比减少64.45%。从全年来看,预计非税业务平稳增长。随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公司物联网相关产品及服务竞争力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走势平稳,在震荡中显得十分抗跌,中长期看好,可继续关注。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 篇3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一)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

1.优化政策体系, 营造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政策环境

顺德区整合政策资源, 创新扶持手段, 通过无偿支持和有偿支持的手段相配合, 发挥资金杠杆作用, 扶持大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健全产业和企业政策体系, 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发展。一是通过逐步构筑起以“龙腾计划”、“星光工程”、产业促进平台为龙头的产业政策体系, 引领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二是实施“星光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级地区率先出台全面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财税扶持、融资服务、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提升、发展载体、优化环境等七方面, 对一千家小微型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三是大胆创新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模式。继“大部制”、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后, 2011年下半年开始, 将改革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 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 构建“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的全新管理和服务格局,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 以全力营造与产业转型相适应的政务环境。

2.开拓转型空间, 构建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载体平台

积极发展多元化和集约化的产业平台, 引导企业走内涵挖潜、外延扩张的道路, 为产业转移和就地升级提供载体支持。一是建设广东顺德清远 (英德) 经济合作区。创造可复制模式, 为优质企业扩能发展开辟空间。二是建设中国南方智谷, 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研发应用等产业, 着力打造珠三角智造中心和科技综合体。整合顺德新城、西部生态产业新区等创新载体资源, 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规划“三区一园”, 打造高端人才、高端研发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区, 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依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华南家电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顺德分所, 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形成产学研一体研发机构集聚区。在西部生态产业新区马岗片区, 依托南方医科大学,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及其示范项目。建设顺德西部生态产业新区的创业孵化园, 承接“中国南方智谷”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三是大力推进“三旧”改造, 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近15万亩的土地空间, 开辟特色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的新路, 建立土地等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透明机制, 形成大、中、小、微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让优质企业各得其所、安心发展。

3.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一是发展工业设计。初步形成广东工业设计城、顺德创意产业园、广东德胜创意园“三大核心园区”集群格局, 相关设计项目拉动工业产值近百亿元, 成为全省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区域之一。二是发展现代物流。总投资超100亿元的广东乐从钢铁世界市场动工建设, 罗浮宫家居总部大厦建设顺利推进, 大良、陈村、乐从等镇街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三是完善金融创新服务。培育现代金融业态, 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和多层次的创业及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多渠道化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发展难题。成立广东顺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完善国有资产运营平台。四是发展会展业。制定扶持会展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推动集约办展, 积极承揽国际、国内与顺德区产业紧密相联的展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展会, 大力培育本地会展服务业。五是建设服务业聚集区和国际采购中心。整合资源, 利用现有专业市场和优势产业, 推进服务功能的创新, 吸引大型采购中心集聚发展, 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市场和国际采购中心。

4.推动自主创新, 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强化家用电器和机械装备产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以中国南方智谷为核心, 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有机整合现有科研资源和设计资源, 规划建设一批兼具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等标准化配置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致力打造智能制造试验区。一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区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5家, 省、市、区三级工程中心190家, 是广东省建立工程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华南家电研究院、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广东省均安牛仔服装研究院、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北航先进技术南方产业基地等15个公共创新平台, 以及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正常运作, 10个镇街全部组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

(二)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特点

1.改造传统优势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

新型工业化是顺德区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顺德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立足现有优势传统产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原有传统优势产业, 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顺德区已成为国家级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 并积极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生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服务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核, 顺德区大力发展以生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 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一是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 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及其产业分工将其生产流程中的研发、物流、采购、营销及其他专业配套服务等环节从现有企业中分离出来, 设立独立的法人企业或者外包给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业企业, 对实现主辅分离的企业提供资产过户税收补贴、先进服务业企业税收奖励、先进技术设备奖励等支持和奖励。二是针对制造企业需求, 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顺德区发展生产服务业, 促进生产服务业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 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生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特征, 通过产业关联作用改进制造业生产实物产品的质量,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3.深化产学研合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顺德区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 制造业发达, 经济量巨大, 对产业升级、技术和产学研合作需求十分旺盛。在顺德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国内众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落户顺德。与中国科学院建立合作共建的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顺德基地 (容桂) 、顺德工业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等20个省级产学研基地, 成立白色家电和机械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 引入科技特派员250名, 建成院士工作室5个, 并已成为全省首批部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区。这些产学研合作基地有效地突破了一批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有力支持了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一) 从要素供给看:生产成本攀升, 要素优势丧失

顺德经济以前的主要竞争优势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 其竞争策略则是发展加工制造业、出口导向战略以及各种鼓励出口政策。如今这些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

1.用工成本攀升

2011年, 顺德制造业用工成本比去年上升了20%-30%, 现普通工人的月薪多在2000元-3000元, 熟练工人可达4000元-5000元, 工资水平非常接近成都、内蒙等内地城市。尽管工资水平攀升, 仍然难以缓解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矛盾, 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用工荒, 企业用工缺口超过五万人。

2.原材料成本上升

原材料价格持上升态势且价格波动大, 2011年, 顺德中低端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10%-30%;企业用电相当紧张, 大部分中小企业每周都有三到四天的错峰用电, 一些需要保持电流稳定的高新技术设备无法投入使用, 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造成严重障碍。

3.土地资源枯竭

顺德土地开发强度达48%, 已超过香港。工业用地的开发成本已达每亩60万元到70万元, 是内地一些工业园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土地资源几近枯竭, 工业用地已出现“一地难求”的现象。

4.融资困难

顺德银行系统的三百万以下贷款比例非常低, 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仅占金融机构投放到实体经济的3%左右。中小企业融资大都通过信托或担保公司, 高企的融资成本, 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 从市场需求看:国际需求疲软, 区域竞争加剧

1.国际市场疲软

受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欧债危机的影响, 顺德制造业的出口受挫,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近几年国内家电配套产业基本实现国产化, 顺德家电供应链完整, 元器件和原材料的进口比例极低, 人民币升值带给家电企业的基本都是负面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家电业的继续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家电下乡”政策的支撑, 随着这个政策的落幕, 顺德家电行业的销售增长预期也大为放缓。

2.区域竞争加剧

全国各地都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各地方政府使出浑身解数支招当地企业。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地区县域经济群雄并起、百舸争流, 顺德的先发优势受到空前冲击, 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在给顺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提出了更高的竞争要求。

(三) 从配套环境看:生产服务滞后, 人才吸引力不足

1.生产服务业滞后, 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与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相比, 2010年, 顺德区第二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指数居第一位, 而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指数居第5位, 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与发达的制造业相比, 顺德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相对滞后。2011年, 三次产业结构为1.7∶61∶37.3, 存在着工业比重偏高而服务业比重偏低的问题。从生产服务业的具体行业看:会展业发展速度较快, 但会展业品牌实力仍然不强;物流业设施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业务品种单一, 仅能提供一般性运输服务, 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少, 企业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大约18%, 远高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审计、金融、法律等行业人才资源高度稀缺, 难以满足本地企业的高端服务需求。

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直接制约了顺德制造业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以家电业为例, 2010年, 顺德家电行业产值达2095亿元, 比2006年翻一番, 占全国家电行业总产值的20%。出口总额为76.6亿美元, 占顺德出口总额的53%。但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先进制造业国家相比, 顺德家电产业层次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 大量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垄断着。由于产业链缺乏高附加值环节, 顺德家电业停留在以削价为主的低水平恶性竞争循环中。步步升级的恶性价格战, 使得包括顺德在内的中国家电业成为微利行业。目前一台冰箱利润只有50-60元, 一台微波炉利润只有20-50元, 一台空调利润只有70元不到。顺德家电业行业利润由原来高额利润下降到不足10%的水平。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的生产服务业难以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撑。

2.城市配套环境缺失, 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顺德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超过了国内很多省会城市, 但与上海、北京, 尤其是与周边的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相比, 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 严重缺乏现代城市的环境、设施、人文氛围和现代服务业, 只能说是个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顺德城乡空间呈现“小集中, 大分散”的格局。城乡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城市整体规模偏小、面貌落后, 难以提供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娱乐、休闲功能和宜居环境, 对吸收科技、文化和生产服务业方面的高端要素造成严重障碍。一些高端人才宁可每天从广州开车一个多小时到顺德上班, 也不愿意在顺德安家落户。坐落在北滘镇的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员工大都住在大良、容桂, 基本没有在北滘安家的。

高校科研院所缺失也是顺德城市配套环境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人才往往会在高校科研院所所在区域形成集聚, 一个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缺失往往会大大降低当地对人才的吸引力。顺德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十分缺乏, 高校只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 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分校, 无法培养出满足顺德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所需的人才供给, 由于缺乏高校科研院所这一资源共享平台和交流平台, 区外高端人才不太愿意来到顺德。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模式和实现路径

(一)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模式

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容和特点,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可归纳为如下两种形式。

1.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基础的转型升级模式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一个动态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顺德利用其特殊的区位优势, 承接香港、澳门等地的产业转移, 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市转型为工业大市。经过30多年发展, 2011年顺德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9%、61.05%和37.26%, 三次产业结构锁定为“二、三、一”型, 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在经历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 顺德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国际市场需求下跌的严峻形势, 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顺德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 (知识) 型转变, 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变。信息化、智能化在传统制造业中快速发展运用, 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行业异军突起, 成为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角。

2.以产业融合为基础的转型升级模式

产业融合的发展己广泛影响世界产业的走向, 正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形式。顺德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一方面立足于传统的优势产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将高新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 顺德大力发展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促进生产服务业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运营管理、物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渗透,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二)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顺德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时期, 正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之都、打造“顺德智造”名牌的奋斗目标, 立足珠三角、面向全球, 紧抓国际服务业加速外包、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三旧改造”等政策机遇, 以积极的姿态和前瞻的眼光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顺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使顺德成为珠三角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核心功能突出、辐射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1.紧抓两个重要抓手

(1) 抓科技创新。以中国南方智谷建设为重点, 发展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生产服务业, 打造“创业、工作、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全球第三代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成为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以人才集聚、研发创新和创业发展为目标, 发挥创业孵化园等四大核心园区和广东物联网研究院、广东工业设计成等八大特色园区。通过打造功能强大、机制灵活的创新平台, 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做强顺德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在顺德共建合作载体, 建设领军型人才创业园, 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顺德。

(2) 抓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指制造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 包括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投入服务化指制造业在生产经营中倾向于较少投入实物要素, 较多投入服务要素, 如设计、研发、金融、管理、信息、物流、分销、维修、客服、回收等服务。产出服务化是指制造业将重心移向下游的服务环节, 使其产出中实物要素比重下降, 服务要素比重上升。顺德建设工业设计城和南方智谷, 实际上是在抓投入服务化;建设国际采购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 实际上是在抓产出服务化。究其实质, 是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渗透带动作用, 促进服务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制造业的中间生产环节分离和向两端延伸为突破口, 纵向抓产业链龙头环节、关键环节、空白环节的“填平补齐”, 助力工业制成品、传统服务摆脱单纯卖资源、卖技术、卖工时的低层次困境。利用经济全球化和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形成的机遇, 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合作, 构筑顺德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大平台。

2.实施三个发展策略

(1) 集群发展策略。实施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扶持和促进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的成长, 集成各方有效资源, 将有交互关联的企业通过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形成产业集群。加强集群内部的有机联系, 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发展区域品牌和使用集体商标, 发挥集群的群体效应, 提高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和产业发展规模。强化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包装印刷、家具制造、医药保健、汽车配件等支柱产业的集群效应, 加快美的总部大楼、罗浮宫家具总部大厦等高端商务写字楼等总部经济载体建设, 打造珠三角制造业总部经济强区。

(2) 品牌提升策略。强调品牌战略在改善产品质量, 提高企业效益, 增加消费者福利方面的作用, 努力提升顺德品牌影响力。紧抓“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的重要发展机遇, 实现从“顺德制造”向“顺德智造”提升转变, 打造“顺德智造”的响亮名牌。同时大力推动美的、格兰仕、科龙、碧桂园等企业品牌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推广品牌企业的先进经验, 使企业在创造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中受益。增强法规、政策的透明度, 把促进品牌发展的各项政策做实, 建立品牌促进和保护的长效机制。

(3) 服务外包策略。立足于工业设计、IT服务等顺德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 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机遇, 积极推进离岸服务外包。同时聚焦全国范围内制造业服务外包需求, 发展在岸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制造业生产服务的核心层抢占产品价值链的高端, 从而提升顺德产业能级, 优化产业结构。以广东工业设计城和顺德工业设计园等园区建设为突破口, 重点发展产品外观设计, 立足珠三角、服务全国、面向全球, 把顺德打造成为国际设计服务外包基地。

3.推动三个紧密结合

(1) 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坚持培育新型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并举, 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智能技术, 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医药等与顺德传统产业有较高关联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力推进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 根据资源优势, “宜工则工” (相当多乡镇发展工业企业仍有较好势头) , “宜农则农” (如陈村花卉) , “宜服则服” (如工业设计城, 南方智谷) , 以“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总体思路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通过重组并购、业务转型、产品升级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传统产业企业进入光电显示、物联网、环保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淘汰低技术、高能耗、低产出、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落后产业, 腾出空间重点发展研发、工业设计、创意、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2) 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服务功能建设, 以城市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发展,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以“产城融合”为发展目标, 加快实施“一城三片区”战略, 优化城市格局。以佛山新城、顺德新城为引擎, 打造东部片区“阳光智城”;北部片区“创新新城”;西南片区“生态新城”。抓住“三旧”改造的契机, 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及附加值低“三高一低”的产业, 改变“城强产弱”或“城弱产强”的不协调居民, 在产业园区中布局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生态环保等城市配套生活设施, 充分发挥城市整合资源的能力, 提升顺德的整体竞争力。

(3) 坚持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和企业主体紧密结合。重塑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政府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 用好国家和广东省给予的良好政策空间, 通过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 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项目, 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塑造企业品牌。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开拓境外新兴市场, 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城区投资环境的优化, 努力创造一个让企业自觉转型升级的宏观制度环境, 形成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和人才引进渠道, 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首先, 在增加科技投入、拓宽科技金融渠道的同时, 紧紧立足本地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 促进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的渗透。面向全国乃至全球, 推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跨区域互动, 完善产学研的利益机制, 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部门的网络化合作。依托本地实情, 加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基础研发。强化产业集群、科技园区、专业镇等创新载体建设, 鼓励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其次, 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 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尤其是随着近十年来互联网在商业中的普及应用, 商业模式创新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重要。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作法, 对一些商业模式创新授予专利, 给予积极的鼓励与保护。最后, 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对创新的重大意义。改革专利审批制度, 大大缩短专利审核周期。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 加大侵权人的侵权成本, 从根本上保护创新人的权益和积极性。

(二) 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与本地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方向相匹配的关键人才的引进、培养, 做到事业留人。优化人才发展的创业环境, 根据创业的不同阶段给予扶持。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 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 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 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补充医疗保险和税收抵免政策。倡导产业报国, 加强企业家培训、服务力度。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 强化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力度,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市民的转换。进一步优化自然和社会环境, 改善生活条件, 提升科研、教育、文化、医疗水平, 促进各类人才在当地“生根发芽”。

(三) 积极支持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首先, 要像推进工业化一样, 推进生产服务业的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如运用空间集中和集聚的思路发展大物流产业、大金融集聚区, 运用产业园区的思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 利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集中、集聚的优势, 借助于现代建筑群体大力发展现代总部经济, 使生产服务业成为顺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其次, 要积极培育生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国内外经验表明, 生产服务业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条件是有足够的对生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生产服务业有足够“订单”才能“以商养商”, 摆脱靠政府“输血”维持的困境。要利用珠三角庞大制造业对生产服务的潜在需求优势, 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推动制造业通过消费生产服务实现转型升级。制造业的需求规模及其升级要求的优势, 是珠三角地区发展生产服务业的最大的市场潜力。此外, 还要利用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潜力, 制定更加特殊的政策和形成更具美誉度的诚信体系, 大力吸引国外服务业进入顺德的服务业集聚区。最后, 要拆除制度壁垒, 激励企业摆脱“自我服务”的低效率方式, 集中发展第三方服务市场主体, 做大生产服务业市场。

(四) 帮助企业化解产业升级转型的障碍

要素价格上涨推高商务成本,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方面, 政府可以采取多项举措来降低交易费用, 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如加强各部门在经济发展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协调性, 提高各类项目管理方面的效率;降低各项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规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降低市场交易风险;规范发展社会中介,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率的中介服务等。帮助产业链升级的企业化解产业升级转型障碍, 真正落实国务院“新三十六条”;支持这些企业进一步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大企业“走出去”, 积极开展多国经营。在大国经济条件下, 根据企业区位选择的经济学准则, 引导和支持企业走从地区扩张再到国际化的路径, 先行依托国内大市场开展规模经营, 获取市场控制力;引导和支持已具有一定国内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开展多国经营, 通过海外上市、推广品牌建立营销中心、开展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并购活动等, 使之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蓝文妍、孙得将、涂明伟:顺德产业转型升级调研录音资料

[2].广东统计年鉴2011, 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11年

[3].顺德区经济促进局:顺德区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模式升级 篇4

1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发布厅内聚集了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环保部、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农业部以及财政部财科所等部门的官员及学者。

如此阵容并不是要举办政府机构的新闻发布会,而只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课题开题研讨会——“中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暨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节能超市创新运营模式开题研讨会”。落款的下标识着一个醒目的研究机构,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

在研讨会上,对节能服务业感兴趣的官员和学者们,听到了一个颇为新鲜的商业模式;“节能超市”。即通过整合国内节能服务领域的优质资源,结成了广泛的合作联盟,打造一个综合性的节能服务平台,提供节能产品、技术、项目、资金、人才、服务等全生产业链条的集成供应,与耗能客户实现无缝对接。

“实质上,这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升级思路,即节能综合服务商,也是节能服务业里的流通商的概念。”一位参加开题研讨会的部委专家对笔者说。

节能服务的另类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只是一种付费模式,而我们提供的远远超出了一般节能服务公司。”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想伟业”)首席顾问蒋涛对本文笔者表示。

节能超市的关键词毫无疑问应访是“整合”。

“究意是什么让节能减排事业走得如此艰难?政策、技术、产品、管理、服务、资金、人才、还是信息?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这些我们都不缺,我们缺少的是整合,是一个能够让所有资源共享的平台。”理想伟业董事长朱彬彬表示。

“我们的平台整合了设备商、工程服务方、技术提供方、金融服务方以及审计等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蒋涛告诉笔者,“提供的服务包括金融融资、风险担保、技术整合等。”

尤其是在节能服务公司普遍头疼的融资方面,他们似乎非常有信心。“可以说,我们筹集了相当容量的资金,并综合了国内各大企业的技术优势。”理想伟业内部一位人士表示,他们背后有风投和基金的支持。

正是资金上的“底气十足”,理想伟业声称其运营模式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回款风险。

事实上,由于节能合同周期长,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都面临着用能单位汇款风险问题。但理想伟业承诺,只要工程完工,就提前给工程方或服务方(工程方和服务方是理想伟业的协议合作者,即也是提供各种节能产品、技术和节能解决方案的节能服务商)付款。合同期到期之后,再由用能单位将应收款项支付给理想伟业。

“我们只管做工程,工程完工后理想伟业就必须给我结算90%以上工程款,其余可以等保持期结束再付。”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所项目经理陆茂钦对笔者说:“至于理想伟业最终将我的工程卖了多少钱,盈亏都与我们无关了。”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CDM中心主任康艳兵对笔者表示:“节能超市在国内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模式并没有广泛推广起来。目前这种模式还不属于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的范围内,模式的成长有待观望。”

但也有专家为理想伟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思强指出,这种理念的提出难能可贵,但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围绕问题拓展服务范围。

在国家科技部科技监管中心主任房汉廷看来,这种特殊模式也有其发展优势。

“这种集成服务模式,可以对市场上很多专利进行收集和孵化,从而产生利润和技术储备。”房汉廷在研讨会上表示。

正是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让理想伟业自信,其对用能单位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而在赢得服务商(协议会员)和用能单位双方信任的基础上,盈利在他们看来似乎并不成问题。因为,“服务商会给我们一个最优的价格,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身就在盈利”。上述理想伟业内部人士称。

然而一位来自理想伟业合作企业的知情人士向笔者表示:“我不管他(理想伟业)的理念有多么创新,节能服务产业目前还是‘一把手’市场,我们不会跟风的。节能行业中小企业太多了,一旦市场重新洗牌,被挤掉的可能性太大。”

商业模式可推广?

由于目前节能项目多来自于国企、政府和公共机构,那么,相关资源和关系的多少,直接影响节能服务企业市场空间。

北京市企业登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显示,理想伟业是2010年5月27日才成立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也仅仅1000万。

在理想伟业的官司方网站上,笔者看到,其成功案例只列出了其合作伙伴百鸿工业有限公司的三个路灯改造项目。而对其一直大力宣传的“中国首家节能超市”落地安徽的项目却并未提及。但根据媒体之前的信息披露显示,安徽的项目签约之时,安徽省政府的多位高层官员出席。

显然,理想伟业的政府关系和资源,颇为深厚。

据资料显示,理想伟业仅33岁的董事长朱彬彬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目前旗下拥有6个企业,在多个协会担任会长、顾问,同时还是政协珠海市委员会顾问。

在很多人看来,朱彬彬的民建背景,是其在拓展市场中不可或缺,也不可复制的优势。

理想伟业的诸位管理人员在上述研讨会中一直强调,他们不缺资金和市场,同时也整合了国内非常强大的技术资源。而这次的研讨会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办的。

“节能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企业的雄厚背景让我对他们的财力还是放心的。”一位与理想伟业合作的企业经理表示。

企业转型和商业模式升级 篇5

那么,如何定义商业模式?应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实现消费者(客户)价值最大化(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满足),把企业内外各项要素、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有效且独特的运行系统,并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商业模式是一个要素系统,是一个独特的运行机制,是一个持续盈利的模式,其出发点和目的则都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正因此,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这是企业的另一只无形的手。也因此,我们才好理解沃尔玛靠什么成功,戴尔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安利为什么在中国同样成功,苹果iPOD为什么会成功,苏宁、国美真正的盈利来自哪里。

通过多年的研究及管理工作,我发现商业模式是真正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设计、制定商业模式开始,而企业要想在转型时期获得突破也必须从改变商业模式开始。以下观点我是非常认可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定位,它实际上是一个战略问题,回答了企业向何处去的问题,是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治本的。在产业转型或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原有商业模式重新认识、优化,以及升级,更是企业领导的头等大事。

那么在彩电行业转型期的今天,在这竞争激烈的平台上,彩电企业尤其是创维的商业模式将如何实现重新设计、优化,重新启航呢?以下几点至为关键:

1.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即要把寻找和洞察消费者内心的真实需求作为模式转变及制定战略策略的唯一依据,也就是要始终能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

2.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我这里说的客户就是产品的分销渠道,包括终端商和经销商,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资源与公司资源有效配置,让他们的商业行为与我们的营运合拍非常关键。

3.必须洞察产业方向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要有对产业有深刻的洞察力、领悟力,要有把握产业技术方向、产业运行规律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各级负责人尤其是公司一把手深入研究产业、领悟产业。

4.必须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高效营运,始终是企业商业模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5.必须充分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分工,整合各种企业外部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紧密整合也是关键。

6.必须系统化设计与整合。在关注功能、分工、专业的前提下,更要注意流程的优化,培养整体作战能力。

除此以外,企业文化、管理气氛、考核导向等也比较重要。一个真正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这个企业独有的,是可以公开但却不易模仿的。

任何企业要真正实现竞争突破,就必须实现新的商业模式的突破。其实,优秀的公司都一直在作这样的努力。我们看到地产界万科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商业模式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什么都做的多元化经营到聚焦地产的专业化经营,从主要依靠精细化管理的推动到主要依靠资本和规模的推动等都是如此。我们看到华润集团的商业模式也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企业的转型而不断升级,从多元化的并购,到投资专业化的经营,莫不如此。

推进卷烟营销模式优化升级的思考 篇6

营销模式是对营销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它是在营销战略的指导下, 通过流程、规则等形式固化下来, 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特定方式。目前, 烟草商业开展的主要营销活动有:市场营销 (市场研究、货源投放等) 、品牌营销 (品牌培育) 、服务营销 (服务零售客户) 、电子商务 (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网上结算) 。基于对营销模式的理解, 本文认为烟草商业企业的卷烟营销模式就是“市场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电子商务”。

2 烟草商业企业营销模式分析

2.1 营销模式构成

就行业来说, 营销模式由三大元素构成:一是核心元素。即营销战略;二是功能元素。即方式方法;三是基本元素。即组织、流程和规则。下面就烟草商业营销模式的三大元素作一些浅析。

(1) 营销战略定位。

国家局明确在2009年徐州网建会上提出:新阶段的网建工作任务是适应市场、满足消费;服务客户、提升水平;消费引导、培育品牌;全面推广和推进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网上结算工作。可以说, 网建新要求与目标任务就是烟草商业企业营销模式的核心要素, 即营销战略。

(2) 方式方法建立。

行业主要以市场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电子商务为实现营销战略的手段。市场营销是基础:要注重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 实施总量、品牌的精准投放, 货源组织和投放要适应市场、满足消费。品牌营销是核心:要建立工商之间、批零之间共育品牌的机制, 做大做强“532”和“461”品牌。服务营销是根本:要关注客户的利益和诉求, 为客户搭建畅通平台, 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满意度。电子商务是支撑:要加快以“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网上结算”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商务进程。

(3) 组织、流程和规则实施。

目前, 烟草商业的组织是以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为营销主体, 客户经理为一线主要营销人员, 主要从事营销活动管理与服务。

2.2 存在的问题

就烟草商业而言, 就是要从市场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的“4个P”角度, 分析与营销目标的差距, 全面、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 协调“4个P”影响营销的因素, 合理制定“4个P”的策略, 强化执行, 努力实现营销目标。

当前, 市场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电子商务与国家局提出的网建新要求和目标任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1) 市场、品牌营销向消费者延伸不够。在品牌投放上只研究了品牌与零售客户的关系, 而忽略了品牌与消费者的研究。促销方式和形式上, 由于控烟的压力, 缺乏面向消费者宣传、促销的有力措施和手段。 (2) 服务营销的途径和手段不够完善。在货源投放上未能真正满足零售客户需求, 在营销渠道上, 终端存在不规范经营行为, 如低价倾销、串货甩卖等不规范行为还存在。 (3) 电子商务进程较缓慢。企业与零售客户之间的互动不够, 未建立和参与零售客户间互动的网络社区, 通过互联网的营销涉及卷烟消费者的活动较少。 (4) 组织、流程和规则不健全。行政区划影响了统一品牌布局、统一品牌投放、统一宣传促销、统一品牌退出等。

3 推进烟草商业企业营销模式优化升级

3.1 优化市场与品牌营销

(1) 品牌投放更加适应消费。

加强对区域市场常驻人口、GDP总量、人均GDP、城乡人均收入、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及卷烟消费习惯等信息的跟踪分析, 研究品牌特性与区域特征的关系, 确定投放目标区域市场;细分客户群、消费群, 研究不同的零售客户群、消费群与品牌特性之间的关系, 将品牌特性、零售客户群与消费群体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2) 品牌价位更加适应消费。

注重不同价位品牌与区域市场特征的关系, 注重与零售客户群、消费群特点的关系研究, 做到卷烟品牌分价位的精细化、准确投放。

(3) 消费者购买更加方便。

注重零售网点的布局, 特别是在农村市场要扩大零售网点的覆盖面。同时, 要通过品牌的精准投放保障零售网点的不断档、不缺货, 确保零售网点有充足的货源满足消费。

(4) 促销要直面消费者。

在政府禁烟的强大压力下, 充分利用零售终端, 面向消费者进行宣传、促销。如:卷烟柜陈列突出全国重点品牌, 卷烟陈列于人流量大的门店进出口、结帐柜台等, 卷烟广告或宣传资料陈列于卷烟柜台、结账柜台等, 零售终端发放礼品等。

3.2 优化服务营销

(1) 满足货源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在货源方面准确定位零售客户总量限量标准, 动态调整零售客户月度总量限量标准, 并实现轮次均衡投放;根据品牌在不同零售客户群、零售客户的动销情况, 精准单品牌投放。在服务方面要是推进供应商管理库存, 通过建立零售客户动销台账或开展零售终端网上配货, 与零售客户建立一对一密切关系。

(2) 做好价格维护。

以价格管理、总量控制为着力点, 稳定市场零售价格, 保障零售客户合理利益。巩固明码标价, 促使明码标价向明码实价转变, 提高客户经营效益, 同时高度关注市场价格、社会库存信息, 合理把握投放节奏, 努力保持价格稳定, 确保零售客户合理批零毛利逐年提高。

(3) 规范经营行为。

从建立大客户销售档案、跟踪销售流向入手, 密切关注大户销售行为, 合理调控限量标准, 坚持“控制大户, 发展中户, 扶持小户”的原则。

(4) 突出宣传培训。

加强对零售客户的宣传、培训, 通过零售客户座谈、培训等多种形式, 增强零售客户培育全国重点品牌的积极性, 提高零售客户的经营能力。

3.3 优化电子商务

(1) 深入推进网上订货。

加强计算机订货引导, 严格杜绝不顾及客户意愿强制推行的行为;积级开展数字电视订货, 多种形式深入推进网上订货。同时, 要加强订货跟踪, 关注零售客户订货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积极解决;针对网上订货操作的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达到零售客户熟练操作、提高网订效率的目的。

(2) 积极开展网上配货。

在零售终端网上配货方面:坚持“市场导向、平等互利、客我互动、自愿参与”的原则, 明确零售终端网上配货目的, 设计运行模式、流程, 积极开展零售终端网上配货。

在工商网上配货方面:坚持“平等互利、互动互信、信息共享、效率责任”的原则, 以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思路, 按照“数据对接、以存定购、滚动配货、综合平衡”的模式推行工商网上配货。

(3) 稳步推进网上结算。

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 挖掘潜力客户, 推进卷烟订货网上适时结算, 促进零售客户网上结算客户比、结算成功率逐年提高。要完善电子结算平台, 与开展工商网上配货协作的工业企业同步实现网上结算业务, 实现行业资金高效流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增强网络营销功能。

突出广告和促销功能:主要是利用形式多样的在线广告向零售客户和消费者宣传全国重点品牌、促销政策等。建立网络社区:建立零售客户、消费者网络社区, 通常客户经理要积极参与进网络社区, 融入零售客户、消费者的交流中, 增强互动, 从而获得更多有关零售客户、消费者具体需求和需要的信息, 发现与挖掘营销机会。

3.4 优化组织、流程与规则

(1) 营销组织与人员。

细分消费者、细分零售客户, 往往要打破行政区划, 这就需要不同行政区划的商业企业联合付诸行动。以重庆烟草为例, 实施区县分公司之间品牌营销片区联动, 做到“四统一”, 即统一品牌布局、统一品牌投放、统一宣传促销、统一品牌退出。同时, 要提高员工执行力。加强对营销人员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提高其素质、业务能力, 增强营销执行力。

(2) 流程与规则。

制定市场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电子商务的规范, 明确职责、标准, 规范流程, 细化操作, 确保营销活动更加有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 烟草商业企业要充分借鉴4P营销组合, 全面提升电子商务水平, 有效推进烟草商业企业模式优化升级, 增强卷烟营销网络实力, 助推行业“卷烟上水平”的战略目标任务实现。

参考文献

基于生态视角的包头产业升级模式 篇7

一、生态化是包头市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因此, 生态化在包头市产业升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并且基于生态视角的包头产业升级模式就更具有了特殊重要的价值。

包头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和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其GDP从2003年的450.2亿增加到2011年的3005.4亿, 比2003年翻了7倍, 但由于资源的依赖性, 产业链短, 资源高消耗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如果包头市依然坚持“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形式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必然会使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趋势更加严重, 致使难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生态化, 就是要节省和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 使产业结构由粗放化向集约化转化, 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从而保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1]在这样的形势下, 包头市应加快产业升级, 限制和淘汰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 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 节约能源, 资源密集型, 生态产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二、包头市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包头市的产业特点是重工业比例较大, “一五”时期, 国家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有6项放在包头, 从而确立了包头重工业的地位。

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

从包头历年的三次产业经济数据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 第二产业一直占据包头市经济的主导地位。近年来, 包头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层次低,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合理,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不能积累较多的资本用于生态建设。

2. 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合理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 2010年重工业产值已达到包头市工业总产值的94%, 重工业比重大, 结构刚性化。对于以重工业为主的包头市来说, 重工业具有所需投资较大, 生产建设周期较长, 市场适应能力差等特点,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但给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 而且在工业结构的转型中也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因此造成效益普遍不高。而轻工业不但比重过小,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并且与重工业的关联度也较差,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工业经济结构, 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为主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 能耗和排放较低的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低, 而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比重却很高。重工业在数量还是在比例上都高于轻工业。重工业发展过度造成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材料消耗较大, 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 工业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包头市工业产品主要包括技术含量低、初加工、中低档产品。从产品加工程度看, 初加工产品较多, 而深加工产品却较少, 低附加值产品多, 高附加值产品少。加工层次较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 而轻工业在包头市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极低, 多数重工业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产品品种单一, 市场占有率低, 适应市场需求的精加工产品未形成规模。

三、构建生态观视角下的产业升级模式

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促进产业生态化, 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构建产业生态化的模式:

1. 推进清洁生产

产业的根本是企业, 产业生态化首先要从企业层面抓起。企业是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直接实施者, 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理念、管理、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利益的追求、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和治理成本的内部性等因素直接导致产业呈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特点, 在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将污染转化到社会, 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手段以末端治理为主, 首先末端治理的污染控制并没有和生产控制有效的结合起来, 致使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还有有用物料, 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其次污染物治理所需的费用很高, 而“三废”的处理没有经济效益却只有环境效益, 从而给企业增加了经济负担。由于治理污染的技术有限,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要从源头上和生产过程中就应避免污染, 变被动的末端治理为主动的治理方式, 这就需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从源头上彻底解决污染问题。

清洁生产是一种从根本上寻找污染的根源, 并进而避免产生污染的新的环境治理手段。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有很强的相关性, 企业的技术改造是企业清洁生产的重要条件, 清洁生产必须对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2]这样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的效果,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 目前的技术创新活动应与企业清洁生产的实施密切相关, 主要包括开发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污染控制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四个方面的改革。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资源的使用、工业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和使用、废物处置等各个环节都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从而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和谐发展。

根据包头地区的环境治理现状, 清洁生产的实施将会克服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污染管理相分离的矛盾, 将两者结合起来, 通过预防为主的手段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因为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所以就算是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仍然不能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致使已经使用过的产物还须进行最后的处理, 所以在治理污染过程中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将长期的结合起来治理环境问题。

2. 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创建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 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共生, 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 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3]

由于传统的工业园区只考虑到经济效益, 而不考虑生态效益, 工业园区对环境有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应以大型企业为龙头,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资源互补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实现产业间的生态资源链接, 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方式的建设成本比较高, 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强力支持, 如内蒙古包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包头市建设了钢铁产业和铝业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其中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并改进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包钢大力推进“三干、三使用”先进技术, 将废气、废水、废渣回收, 在减少排放上获得了显著成效。包铝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将以包铝集团为园区的核心企业, 铝业作为主导, 以电厂为基础, 实施“铝电联营”, 通过产品或废物系统之间的交换, 延伸产业链, 从而配置园区内的资源、高效利用废物以及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在推动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 应密切关注高耗能企业, 以及重点区域, 并建设具有生态示范园区、生态节能示范区和废物处理区和废水回收区的包钢、包铝等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

3. 创新机制、体制

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需要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国家和政府应当积极倡导和扶持建设产业生态化, 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该政策的执行可能会带来的环境成本, 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将环境问题作为政策内容的组成部分。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环境责任,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环境问题上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二是创建产业生态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政府要充分协调好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 发挥指导作用,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污水处理费退款政策和其他经济鼓励政策;三是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建设产业生态化, 并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然后依据“减量、再利用、回收”的原则, 使企业合理的运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 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2]王凤玲.企业清洁生产概述及实施的重要性[J].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0, 04.

[3]杨咏.生态工业园区述评[J].经济地理, 2000, 20 (4) :31~35.

我国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新思路 篇8

所谓旅游扶贫, 是指针对贫困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 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受惠对象, 利用当地现有的或通过挖掘有开发价值的潜在的各种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 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带动整个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种开发式扶贫手段[1]。旅游扶贫属于产业扶贫的一种形式, 而模式则是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 是前人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总结。概言之, 旅游扶贫模式即是通过帮助贫困地区开发旅游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 以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目的的一种方法或范式。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旅游扶贫已形成了多头并举、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就我国扶贫总体情况和政府介入的程度而言,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 旅游扶贫开发也是如此, 即属于输血性旅游扶贫模式。所谓输血性旅游扶贫模式, 就是政府部门向缺少旅游设施建设资金的地区提供财政支持以帮助其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即资金扶贫模式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这种模式虽然属于行业扶贫模式, 但从具体做法来看, 与输血型扶贫模式大同小异。虽然短期效果较为明显, 但从各地长期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极为有限, 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状态。因此, 笔者认为我国需要改变当前这种初级的旅游扶贫模式, 力促其转型升级。

2 我国旅游扶贫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

以2000年国家旅游局在宁夏试办旅游扶贫试验区为发端,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 我国已形成了诸多较具特色的模式, 如原生态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景区依托开发模式) 、特色文化开发模式 (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旅游扶贫模式) 、特色农业与产业观光体验开发模式 (现代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 、农家乐开发模式、BOT模式 (私营机构参与、建立、经营、转让) 、RHB模式 (资源、人、效益一体化发展) 。其中, 非常有益的旅游扶贫模式有:政府主导模式、旅游扶贫试验区模式、景区帮扶与带动模式、1+1结对式和接力式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村民合资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先富助贫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的贵州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贵州模式”是一种通过与国外旅游机构 (法国、奥地利、爱尔兰等) 签订协议、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属于政府扶持、国际援助型的一种新型旅游扶贫模式, 并由此衍生出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模式, 如雷山县的“巴拉河模式”、“郎德上寨工分制模式”、凯里市季刀上寨模式、安顺“天龙旅游开发模式”等[3]。就政府部门参与的程度、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而言, 这些模式都可划归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型旅游扶贫模式。

就我国当前旅游扶贫总体情况来看, 根据旅游扶贫开发的主体、内涵和特色, 可划分为以下4种基本模式, 即旅游扶贫试验区模式、大旅游大扶贫模式 (如湘西州的“大湘西、大旅游、大扶贫”模式) 、对口旅游扶贫模式和广东的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就旅游发展动力、政府角色、当地村民参与情况而言, 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地方自主开发型 (如北京郊区) 、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型旅游扶贫模式 (如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 [4]。魏小安提出了区域扶贫概念, 指出要通过建立旅游扶贫实验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民族文化旅游区、国家休闲旅游度假区, 并以此为抓手来加以推动, 并强调“扶贫扶优, 老少边穷”[5]。该观点已突破了以往针对某个贫困地区进行“孤立扶贫”的思想范畴, 强调区域性扶贫, 对不同情况的地区各有侧重地加以帮扶和推动本区域范围各个地区开展合作的联合扶贫, 可以说这是一种扶贫理念上的创新。但如果从扶贫主体来分析, 这种模式并没有超越政府主导的范畴, 且更难取得工作上的突破, 容易落于政府主导型模式低效运转的怪圈。

3 我国旅游扶贫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就我国当前的旅游扶贫模式 (种类) 而言, 虽然我们列举出政府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 (包括旅游扶贫模式) 、社会扶贫模式等, 但如果深入探究下去, 则会发现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包括主导旅游规划、主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导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主导旅游发展环境) , 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地方虽然争取到了上级政府部门乃至中央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与经验, 对资金如何合理使用、项目如何运作感到束手无策;加上由于对专项资金用途等方面的制约, 导致资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影响了实际使用效果。有些地区虽然将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 但景区人烟稀少, 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我国缺乏创新管理意识和相应的管理手段。

日本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其旅游开发项目的情况来看, 国家级建设项目一般为中央主管部门直接操控、公司 (或企业) 或第三部门承建、管理等方式, 也有地方政府 (都、道、府、县及市级政府) 相关部门代办, 采取官民合作或招商引资的方式。市、镇、村级的开发项目, 其运作方式相对较多, 既有以市为中心或以町 (相当于我国的镇一级) 或以村为中心进行开发 (如长野县野泽温泉村等) , 也有以社会团体为中心、通过与非本地企业签订协议由其负责施工甚至进行管理的 (如新县盐泽镇) , 有些地方则有以本地居民为主体进行项目开发的 (如志贺高原和合会) ;有些地方采取了政府部门 (或市或镇或村) 或社会机构与外来民间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开发的方式 (如岩手县安代镇、新县安镇等) 。至于建成后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经营管理, 有由县政府直接经营的, 也有委托市、镇、村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的[6], 或采取“第三部门”方式, 还有委托当地旅游协会或民企进行经营管理的。我们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同时, 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 力求使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要有精品意识, 深入挖掘地区特色, 精心设计, 力求形成具有地区性、差异性、一流性和发展性的拳头产品, 以增加当地农林牧渔等土特产品的附加值[7], 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活跃地区经济, 增强当地居民的自信心与创业动力, 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鉴于我国当前输血型旅游扶贫模式效果不佳的状况, 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扶贫单位应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新的探讨, 结合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大潮, 对以往的扶贫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 即转向造血型旅游扶贫模式和其他模式转变, 如“补血型模式” (或称“借血型模式”) , “混血型模式” (或“整合型模式”或“综合型模式”) 和“换血型模式”[8]。在此过程中, 政府要逐步转变自己在其中担当的角色, 由主导 (主宰、主财、主干、主力) 逐渐转变为引导 (包括政策引导、资金引导等) 、疏导 (包括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疏导, 将它们引向需要的地方) 、辅导 (包括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与辅导) 和督导 (包括财务管理、规范经营等方面的监督与指导) 。

3.1 造血型旅游扶贫模式

所谓“造血型模式”, 指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 通过旅游相关项目的开发以扶持本地旅游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可称为“殖产兴业型模式”。它与政府通过财政资助手段来主宰、包揽一切的模式 (“主事、主财、主干、主力”) 有着根本的区别, 不是一味的只管投钱而不管其用途和实效, 而是更加注重分析当地实际情况, 有重点、有针对地进行定点扶贫和对口扶贫。例如, 如果当地没有旅游相关企业, 政府就可以投资建立示范企业, 或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使其进驻;没有项目, 则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一些项目出来。如将当地废弃的有一定名气的矿山开发成矿山游 (铜矿游、煤矿游) 、特色工业旅游;选取一些适合旅游开发的地区加以整合, 建设成为观光农业园区、市民农园 (果园或菜园或花园等) , 开展农业体验游 (其中包括采摘、种植、喂养、捕捞、农林牧渔业产品制作体验等) 、花卉游、休闲渔业游 (垂钓类如钓鱼、钓虾、钓蚌、钓螃蟹等) 或节庆游 (当地独有的节日) 。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与项目的带动作用, 形成特色产业链。如果当地缺乏相应的开发技术, 可以通过派遣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负责培训的方式促进本地人才的成长;如果没有旅游规划与开发人才, 就请相关专家帮助进行旅游策划与规划等工作, 并帮助设计、包装旅游产品。

这种模式不是“授人以鱼”, 而是“授人以渔” (养鱼术) , 不仅仅提供资金扶持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亲自动手帮助他们去挖水塘, 甚至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挖”和“如何养”, 即要通过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创业示范效应引导大家一起动手动脑, 以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政府部门应侧重引导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的进驻, 带动当地居民创业和干事业。在无其他资源可用、无其他优势可言的情况下, 首先利用当地拥有的可开发旅游资源, 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扶贫开发, 首先要帮助当地发现可供开发的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精心规划和包装, 赋予当地最有特色的文化内涵, 将其开发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如古村游、农家乐、民俗风情游、手工艺品制作体验游、农活体验游, 观光农业游、休闲渔业、休闲牧业游和产业游 (矿山游、工业游等) 。通过发展旅游, 让村民逐渐认识市场和真切地感受到旅游扶贫开发的效果———知道自己周边的青山绿水可以“养生”和“生财” (即通过旅游开发引来游客消费, 给自己增加经济收入) ;知道自己种的五谷杂粮、新鲜蔬菜更加“绿色环保”, 城里人更愿意吃;知道自己家养的土鸡更有营养和值钱[9]。旅游扶贫, 就是要通过旅游开发让村民通过饮食、蔬菜、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途径逐渐进入旅游业, 从中获得收入, 从而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更要考虑如何通过旅游业的波及效应, 促进当地餐饮业的进一步繁荣、初级农副产品的旺销, 进而推动当地农林牧渔等加工业的发展, 使之产生更高的附加值, 以形成“一业兴, 百业旺”的景象[9]。广东和湖南湘西州的一些旅游扶贫做法值得借鉴, 他们采取的不是那种简单的“输血法”, 而是“造血术”。广东的做法是不仅仅要给山区送去开发建设所需的资金 (财富流) , 还要注重“引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更要给当地居民以信心, 促使他们在观念、环境、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当前, 旅游扶贫已经形成了“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民间集资、资源入股”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这些资金不仅涉及景区建设、住宿、餐饮, 还涉及旅游商品的加工生产、旅游服务、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广东欠发达地区缺少旅游发展资金的问题, 而且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10]。湖南省湘西州的“大湘西大旅游大扶贫模式”则是一种集约型开发式的旅游扶贫方式, 它不但负责给贫困地区“输血”, 而且侧重给它们“造血”, 同时兼顾经济、文化、科技、文艺、卫生、体育等方面, 具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双重功效与综合优势, 是扶贫方式的一种创新。

3.2 混血型 (整合型) 模式

所谓“混血型模式” (或称“整合型模式”、“综合型模式”) , 就是政府部门帮助需要扶贫的地区统筹兼顾整合各种有利资源, 以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使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资源而其他方面相对缺乏、需要多方面予以帮助的地区进行帮扶的一种方式, 即将资金扶贫、市场扶贫、人才扶贫、政策扶贫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 多头并举, 多管齐下, 多方合作, 聚合各种扶贫力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从经济层面上来看, 如果各部门能够相互协调与协作, 将资金扶贫、市场扶贫、人才扶贫结合起来开展扶贫工作, 并由某个部门 (当地扶贫办或旅游局) 负责进行统筹, 把汇集到当地有限的各种资源和当地有价值的资源加以整合与疏导, 即聚合各种扶贫力量办大事、办急事、办实事、办成事,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真正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

在此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广东省采取的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它们摈弃以往那种偏重扶贫资金支持的“输血型模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方式 (即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社区或村委会管理, 县旅游局进行前期管理或委托管理, 地方镇政府管理四种) , 根据各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项目的特色、原有基础、开发主体、招商引资情况等, 将来自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市场支持、管理支持、技术支持与其他政策支持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扶贫, 由此取得了投入少、见效快、返贫率低的效果[11]。

3.3 补血型 (或称“借血型”) 旅游扶贫模式

“补血型 (借血型) 扶贫模式”, 是指要针对有足够的旅游资源而缺少市场或市场发育不良而亟待开辟的市场以及需进一步拓展的市场, 或专业人才不足而急需专业人才的状况, 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或开展市场扶贫或人才扶贫 (智力扶贫) , 或开展技术扶贫 (旅游规划与开发技术等方面的扶贫) , 或开展政策制度扶贫或资金扶贫。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贫困地区拾遗补缺, 通过政策 (包括财政、人才等政策) 上的扶持、行业和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指导与经营管理经验上的辅导等, 使当地的旅游事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

对拥有诸多优质旅游资源的地区而言, 技术扶贫 (产品设计、宣传促销) 和市场扶贫更为重要, 帮助它们开展旅游宣传与促销, 有助于扩大当地的知名度, 招揽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游览。从市场扶贫方面来讲, 就是因为当地缺乏相关人才 (包括旅游产品开发与包装、宣传促销等人才) 和游客, 因而要求政府部门帮助招揽人才、寻找市场, 其中包括组织单位来本地开会与旅游 (会展旅游) , 对口扶贫单位组织职工来旅游 (这不仅仅是资金扶贫, 同时也是市场扶贫) ;另一方面要求周边成熟景区加以带动、本地旅行社精心安排旅游线路, 推动本地和外地游客前往休闲旅游。政府部门可牵头组织旅游相关部门 (如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部门等) 到当地进行考察, 或在当地开展有助于推介当地风景、文化和特色产品的大型活动, 并邀请国内一些大众媒体开展专题报道, 以形成轰动效应。值得一提的是, 红色旅游经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 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旅行模式, 它对革命老区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古村 (镇) 游、农家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参观名人故居等概念产品是针对农村地区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市场扶贫的形式。因为这些旅游产品, 不仅仅是针对风景优美的农村地区的, 也有很多是面向老少边穷地区的, 其消费群体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或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 他们通常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或增长历史知识的名义前去进行旅游消费。可以说, 这种扶贫方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不仅给当地带去了“人气”, 还带去了活力, 既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又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补血型扶贫模式”要以社区为主体, 有当地贫困居民参与其中。地方政府部门可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优势, 发挥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的作用, 针对贫困地区缺少人才与市场的情况, 派遣本部门或本单位干部或从旅游院校等单位聘请 (或抽调) 一些专业管理人才到当地挂职或兼职甚至担任实职, 帮助这些地区开展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工作以开拓市场。如国家旅游局曾下派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和指导开发工作;江苏省旅游局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先后多次组织优秀干部到涟水、楚州等县区挂职扶贫[1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不但为本省市县级旅游局和景区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而且为数个县的乡村干部开展了关于乡村休闲旅游的专题培训, 为20多个县提供了旅游规划、策划等服务, 并多次选派优秀干部和教师分赴各地 (如遂昌、宁海、奉化等地) 挂职锻炼 (至今已累计派出三批挂职干部、教师18人次) ,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13]。另一方面, 可由某个政府部门牵头, 组织当地旅游企业、景点景区等旅游相关单位赴外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推介会, 或在本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交易会、土特产品展销会等活动。这些活动项目都可以使贫困地区鲜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地区文化、特色产业得到充分展示, 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促销效果。

3.4 换血型模式

所谓“换血型扶贫模式”, 就是针对贫困地区旅游管理机构或景点景区等旅游相关部门长期以来一直运转不畅的情况 (如因缺乏旅游专业经营与管理人才, 不懂运营管理或管理不善, 或因争权夺利而使机构处于近乎瘫痪的状态) , 特别是严重缺乏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和当地土特产品设计开发、市场运作 (形象包装与宣传促销) 等方面的领军人物, 缺乏管理人才与团队的地区, 帮助其招揽、选聘和任用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指导改组其管理机构、重新制订规章制度, 对其旅游景区及旅游产品进行全面规划, 并帮助它们开展旅游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包括从大专院校引进旅游专业人才, 定点定向培养人才 (包括景区管理与服务人才、酒店餐饮管理与服务人才和土特产品包装与宣传促销人才等) , 通过开展制度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和技术扶贫, 帮助它们实现组织机构的调整与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特别是通过帮助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形成能力强、运转畅、办事效率高的管理部门。简单地讲, 就是由政府部门进行行政督导、业务指导、机制构建协助, 帮助改组领导机构, 并负责提供专业培训与教育;而当地居民作为事业发展的主体参与其中, 唱主角,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运作, 逐渐通过自有资本、自有人才、自我管理实现盈利走上致富之路。这是“换血型旅游扶贫模式”的宗旨, 也是与其他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这是一种对基层旅游机构领导组织进行“大换血”式的改组方式, 是在上级政府部门参与或主持下的带有强迫性的“越位式强干预”, 是为了推动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休克式疗法”, 其目的是为了尽快理顺其管理关系, 使之步入正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种模式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 除非特别有必要, 而且必须取得当地地方政府部门、社区、行业协会与居民的支持并有各方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4 小结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 上述五种旅游扶贫模式的侧重点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发展休闲渔业为例, “输血型模式”是政府主要依靠提供资金等方式控制 (主导) 整个养殖过程 (包括买鱼和养鱼) ;“造血型模式”则是政府不仅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 还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引导其他资本进入该地区, 挖鱼塘、选鱼与放鱼, 并带动他们自己来做;“混血型 (整合型) 模式”是政府等各部门对其池塘和河渠进行疏导, 并一道帮助他们挖鱼塘、选种鱼、放鱼并投饵料乃至找市场卖鱼;“补血型模式”则是政府针对当地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给予帮扶, 为他们补充鱼苗、鱼种, 并派遣人才指导他们养鱼和卖鱼 (授人以渔) , 以及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与辅导;而“换血型模式”则是由当地居民自己做主, 自行选择养鱼的方式, 政府只是对其进行协助与督导, 使他们获得好收成。

总体来看, “输血型模式”是政府通过资金扶持发挥主导作用;而“造血型模式”则是政府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引导产业资本和其他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等方面进驻, 最终促使贫困地区自己能独立运营;“混血型性模式”是政府通过拥有的人才与技术等, 对扶贫地区已有的资源以及各部门所掌握的拟进入或已进入帮扶地区的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疏导与整合, 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补血型模式”是政府通过所掌握的权力资源为其开拓或拓展市场, 被派遣去的专业人才又能凭借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对其进行辅导教育, 甚至帮助开拓市场, 政府部门在其中只起着辅助推动作用, 社区组织作为旅游事业的主体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起到主导作用;“换血型模式”是社区自行决策与管理, 或请求政府部门帮助改组其管理机构, 政府只对其经营管理进行行政督导以规范其行为, 使其达到“自己造血、脱胎换骨、独立运作”的状态。从政府部门介入的程度来看, 这五种模式实际上是政府逐渐转变其角色、淡化行政色彩的过程, 即从主导型逐渐转向引导 (疏导) 型、辅导型、督导型。即要从行政管理型 (控制型) 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而社区 (扶贫地区) 则从被动型逐渐转变为主动型, 通过政府和其他部门的多方扶持 (其中包括资金扶贫、制度扶贫、技术扶贫、市场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思想扶贫———“扶智、扶志”和“扶制 (度) ”[14]等多管齐下) , 实现多个方面的脱贫致富。在此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政府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逐渐得以减负, 贫困地区则得以“断奶脱贫, 长大成人”。

丽江古城商业模式升级——体验游 篇9

丽江古城旅游过度商业化。客栈、工艺品店、餐馆、酒吧、淘碟店、特色旅游食品等是丽江商户经营的内容。客栈和餐馆依托于纳西民居,别具纳西风情的布置、纳西风味的美食多少还能让游人在其间体味着纳西文化,但是对于价格较为敏感的部分游客来说,这样的美食留下的印象会是逆向的;无数大同小异的工艺品店,商家完全是外地人,出售的是全国其他景区都能买到的东西。与古城原来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环境极不协调;尤其是酒吧一条街的喧嚣打破了隐于市的小巷风格。追溯历史,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丽江古城不仅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因此,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在于自身的发展,与时代一起进步,但不失去原有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与古城原有商业文化有关,是商业模式的升级。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推动着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旅游购物,代之的是追求获得某种独特体验以及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设计和安排旅游活动,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性的旅游活动,由此导致旅游活动的范式和内涵必然随之发生改变,这样的旅游将会变得越来越具有体验性。基于上述游客消费趋势,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体验式旅游方式成为丽江古城商业模式升级的主要旅游方式。

二、运用体验式旅游相关理论分析丽江古城商模式升级的可能性

丽江古城商业模式在现有价值链基础上,已经不适合现有游客流量以及低碳经济时代的外环境要求,作为游客,现有的商业模式也不能满足游客的价值要求和消费要求,运用体验式旅游原理分析丽江古城商业模式升级--体验游是因地制宜的。体验式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有选择地参与旅游经营者所精心策划设计的一系列旅游活动获取舒畅和愉悦从而实现多种生活体验的经历。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除具有传统旅游的特点外,体验式旅游更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游客的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从感观、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为游客创造旅游体验,借助旅游产品(活动)的整体设计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消费需求;二是旅游产品内容的丰富性、差异化和高参与性。即游客通过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等多种方式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全方位地与旅游景区景点亲密接触,获得有别于其日常生活环境的感觉与体验。以上原理正好符合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的特征,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的优势就在于古城的设计、环境与居住方式、民族文化与建筑、少数民族民俗与整体水系的结合,具有纳西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商业气息的历史名城风格,游客深处其间,对于感观、情感、思想、行为都会营造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游客,由于文化、职业、年龄以及旅游层次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旅游体验,再借助旅行社、酒店、客栈等不同服务理念、经营理念、低碳文化等不同新文化的融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符合国内外游客的消费需求。具有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和高参与性,不同的旅行社、酒店、客栈,根据统一的行业规则和监督体系经营此项目,形成不同风格的分白天、夜晚、春、夏、秋、冬不同时刻,不同时间游览的体验式旅游,不同的品茶、品丽江美食、纳西民族美食等体验式旅游,促进了商业模式中价值链的优化,以及丽江古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三、丽江古城商业模式升级的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

基于市场导向及商业模式升级价值链理念,旅游产品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项目,而是包含旅游的行、食、宿、游、娱、购、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等多种影响旅游者旅游经历质量的全部要素的复合概念。在培育产品-市场确定、核心竞争力及价值链优化的重点时,服务人员的服务始终贯穿于旅游活动中,是保证游客满意程度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要素都缺一不可。丽江古城商业模式升级-体验式旅游的开发思路如下:

1. 体验式旅游的“行”要素。

交通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居住地到目的地空间转移的必要条件。城内旅游以游客步行为主,配合专业素质的向导,使游客更深切地感受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不同时间安排不同的游览路线,而不是游客到处乱走的游览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找到与游客需求相符的旅游体验。

2. 体验式旅游的“食”要素。

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饱口福,更包含着美学、养生学、文学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国内外游客为之倾倒,为之赞叹。感觉、思维合二为一,饮食旅游逐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类型。丽江古城旅游应以牦牛肉和纳西风味美食为主开发地方特色饮食,使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3. 体验式旅游的“宿”要素。

住宿是游客在旅行游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游客通过休息放松,及时地恢复体力和精力,顺利地进行第二天的旅游活动,其评价的标准多为旅游宾馆的数量及档次。丽江古城作为小桥、流水、客栈组成不同的人文风景,不同客栈的不同风格,有激沙沙的民族风格、也有进士风格的客栈,纳西风格的院落、鬼斧神工的砖木石雕、木雕、红灯笼;房屋内摆放古色古香的家俱,更体现滇西北少数民族民俗特色的纳西文化。游客住宿在这样的民俗客栈,不仅可以感受纳西民族文化特色,而且体味宋朝末年古城民俗民风的生活乐趣。

4. 体验式旅游的“游”要素。

游览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旅游者最期待的内容,也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目的。根据古城整个格局及旅游资源的优势科学合理地组织游览路线,是有效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提高体验旅游质量、挖掘体验旅游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丽江古城体验旅游开发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而衍生的。城内有木府、传统院落古民居、客栈等古代建筑。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使游客得到多重旅游体验。

以上四方面,再加上合理的娱乐:咖啡馆小憩、淘点小玩意等辅助娱乐及购物活动,就形成了丽江古城在原有商业文化模式下,进行产品-确定和核心竞争力及价值链模式的优化升级,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形成适应力。形成优势资源核心力,根据市场和游客需求,进行商业模式升级。

四、结论

丽江古城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体验旅游开发价值。依据丽江古城旅游资源价值及内涵,根据现有客源市场游客旅游需求的特点,对古城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对丽江古城旅游资源核心竞争力进行升级优化,从价值链入手,对产品设计、销售、服务、营销等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形成丽江古城最具特色的体验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以行、食、宿、游、娱、购、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等旅游要素为视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丽江古城开发体验式旅游的基本对策,以期使丽江古城体验式旅游开发构筑在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上,进而为全国范围内类似的古城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林强,黄超超,沈振烨,等.我国体验式旅游开发初探[J].经济地理,2006,26(12):24-27

[2]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3]宋咏梅.关于体验旅游的特点与设计原则[J].特区经济,2007(1):l77-179

展会模式创新 制冷产品升级 篇10

第十七届中国冷博会于11月18日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较去年参展企业数量增加19.6%,面积增长22.3%。为期3天的展出,范围涵盖制冷设备、配件、材料、工具及成套系统。

本届中国冷博会参展企业增加19.6%,约70%的参展商带来了新品展示,其中既有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也有产品升级、工艺改造。来自天津的法斯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压力容器生产企业,在与制冷机组配套中,法斯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烟台凝新制冷科技有限公司也瞄准了机组的标准化,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主动介入制冷设备其他配件的选型。深圳市富达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凭借扎实过硬的技术和针对性的改良,推出的超低温速冻箱有望填补市场空白。经常被用于制取热水的空气能热泵技术,在本届中国冷博会上也绽放出新的光彩,东莞市正旭新能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适用于花炮、烟草、农副产品领域的热泵烘干机。而在契合制冷剂的环保趋势方面,浙江北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则带来了专门针对二氧化碳冷媒研发的两器产品。

展示制冷新业态,创新引领新常态

纵观本届中国冷博会,反映出了制冷行业外资品牌本土化进程加速,空调配套市场需求下降、工程类市场需求上升,供应商分类精细化等新的业态变化。丹佛斯、比泽尔等最先本土化生产的外资品牌已占据领先地位。他们通过携手中国冷博会这样的行业平台,获得了信息咨询、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在本届中国冷博会展商中,铜管和制冷剂企业的身影明显增加,海亮、中化蓝天、龙煜等行业巨头纷纷高调登场。

通过对本届中国冷博会观众的大数据分析,供应商专业程度有所提高,摆在厂家面前的是全国各地成百上千经销商的多项选择,鲍斯、东露阳、中佳等大批企业,主动携手中国冷博会,借助媒体的号召力、公信力,集中接洽各地区优质经销商、工程商,效率之高、收获之丰,让参与企业早早将2017年冷博会合作签订下来。

本届中国冷博会产品多彩纷呈,呈现出制冷机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智能机组、箱式机组、螺杆机组争奇斗艳的态势。配件产品方面,管路配件领衔制冷配件,增长迅速,另外以国产品牌为主导的压力容器和库板生产企业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行业边界的逐步消融,热泵和制冷也开始融合,类似热泵烘干、冷暖热水三联供受到了工程商、经销商的大力追捧,这给东莞市正旭新能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同益空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热泵企业带来的极大的关注与收获。

面对制冷产业创新浪潮和出现的新业态,中国冷博会主办方长沙强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备受鼓舞,也责无旁贷的加入到创新大潮中。组委会围绕务实办展,确保企业参展、参会效果的目标,重点实施了以微信为核心的新媒体战略,在观众邀请、宣传报道、活动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创新举措。

增加3000采购商,确保企业参展效果

本届中国冷博会观众邀请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观众邀请以微信为核心,用视频、图片、文章多种形式进行观众邀请。组委会首先将“制冷商情”微信公众号4万人,“制冷快报”微信公众号7万人、“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6万人,共计17万人的微信粉丝,作为观众邀请的基础;其次在各区域组建40个制冷微信群,进一步做大、做透观众邀请工作;最后全国200多个主流制冷微信群,均安排冷博会工作人员加入,为观众邀请提供了更广泛的目标来源。统计显示,冷博会微信团队的总计好友数已超过4万人。

线下部分的观众邀请则主要依靠冷博会市场走访、冷博会全国路演暨地区制冷精英联谊会。其中冷博会市场走访,历时8个月走遍了中国274个主流区域制冷市场,观众邀请全面覆盖到地市级。冷博会全国路演暨地区制冷精英联谊会则先后在济南、成都等地召开,从而汇聚当地核心渠道资源,预热展会,重点邀请观众。最终通过线上、线下两方面的观众邀请,本届中国冷博会增加采购商3000余家,为企业参展、参会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微信直播,打破展会时空局限

本届中国冷博会宣传报道工作的创新重点仍是围绕新媒体战略进行,比如今年展前宣传,就为展商带来更快捷、广泛,具有互动性的服务,开创的“微信红包雨”活动,15分钟即可让指定区域500名制冷精英对展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各地区微信群还帮助展商进行促销、代理商征集等活动。此外,买家的紧急采购需求、最新项目也第一时间在群内公布,为展商带来最直观的订单,如霸州钧盛等参展单位,通过展前服务早已收获了丰厚订单。

其次,通过微信直播,今年中国冷博会也打破了展会的时空局限,让没到现场的朋友也能一览冷博会的精彩。参展商主推的创新产品以微信图文、小视频的形式,实现了网上展示。而微信直播企业会议、负责人的采访,则让更多人了解到企业的领先思想和创新技术。通过手机屏幕“小舞台”与冷博会“大舞台”的连通,本届冷博会不仅确保企业宣传效果,更广泛传播了行业创新氛围,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多助力。

活动彰显创新引领发展,营造行业创新氛围

在同期活动上,冷博会的创新同样可圈可点。举办的2016制冷产业创新·升级高峰论坛在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热点的基础上,首次引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新业态的解读、创新模式探讨,来自商务部权威专家与强华信息的产业分析,为听众把握产业方向,启迪创新智慧带来了新的契机。

展会期间的另一场重头戏,备受关注的“制冷北极熊奖”品牌评选是一年一度的行业“奥斯卡”,以评选表彰的形式,树立行业创新升级的榜样。今年的北极熊奖投票在确保市场话语权的前提下,全面采用了微信投票方式,凭借微信便利、快捷、易于传播扩散的特点,投票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共计收到有效投票2697218票。活动中,不少候选企业将品牌号召力、品牌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中石油、京东等众多知名企业纷纷投票。纵观本次北极熊奖评选,无论是候选企业还是获奖企业,都获得了巨大品牌传播效益,行业内也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引领发展的共识。

新常态下,在制冷产业创新升级的开局之年,中国冷博会与制冷企业一同创新升级,引领发展。中国冷博会主办方长沙强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相信,通过第十七届中国制冷、空调与热泵节能博览会,制冷产业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模式升级 篇11

桐乡作为国内女鞋专业生产基地,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颇具规模和优势的传统特色块状产业。近年来在政府主导推动下, 女式皮鞋传统块状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有些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 品牌档次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 许多国内外的知名品牌都与桐乡鞋企建立了合作, 并由最初的OEM逐步向ODM转变, 另外有些规模企业自营品牌, 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不断提高。近期, 政府已经批复在制鞋产业园区计划建立多功能鞋类交易中心, 以制鞋产业为主线, 搭建鞋类科研创意设计、电子商务及产品监督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受益方的制鞋企业, 更应以此为契机, 来快速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筑巢引凤”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 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

政企联动, 共同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吸纳大专院校和制鞋行业优秀人才, 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薪酬福利政策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 以构建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1. 由政府牵头组织并联合规模企业组建产业管委会和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以人才公寓、公共研发平台、人才孵化、薪酬福利及人才留用补助等相关“衣食住行”优惠政策, 来大量吸收和引进行业优秀人才。同时, 建立灵活的人才政策机制, 健全人才管理制度与流程, 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理念, 营造有利于行业、企业及人才共同发展成长的环境。

2. 政府利用相关资源, 鼓励并全方位支持企业制定中长期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在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和留用机制, 并及时出台相应的“衣食住行”保障制度, 以构筑先进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 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企业, 主动到制鞋专业大专院校采取订单式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 从大一、大二开始定点培育制鞋专业学生, 寒暑假让学生提早进入企业实习, 提前介入企业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整个流程, 这样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在育人和用人方面完全吻合。同时, 作为政府各级相关单位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帮助企业建立先进的人才管理系统, 最终为企业搭建专业人才团队。

4. 引导企业注重人才培养, 协助建立制鞋产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 并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大力实施校企合作, 开设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市场管理、模具制造等制鞋相关专业, 为鞋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引进先进制鞋设备, 推进节能减排, 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 未来市场经济将以生态、环保型为主导。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 是产业和社会长远利益的基础。传统的制鞋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人才结构和高能耗机械设备组合而成, 为了减低能耗, 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对目前的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和引进先进高效率设备。

1. 引进国外先进制鞋成套全自动流水线设备, 不断提高生产力。在生产区和工作区安装环保空调、对车间设备进行节能改造, 全部更换节能电机, 车间、舒适照明更换节能LED灯具、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工厂道路两旁采用太阳能照明灯等。

2. 改造传统高能耗低效率设备, 对制鞋车间传统的380V电源设备中的电动机、变速器等元件进行更新和升级, 全部改造成220V电源, 通过以上改进降低企业制造成本和降低能耗。制定和实施更新改造计划, 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为了满足产品升级换代,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能耗和物耗, 提高生产效率, 满足安全环保要求, 提高设备综合效能, 对基础设施满足顾客和市场要求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及时制订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并对计划项目进行市场、技术、经济、环保和安全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 控制投资风险, 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

3. 科学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及管理规范, 实施预防性和故障性设施维护保养制订并实施了《基础设施与工作环境管理程序》、《设备管理制度》, 组建专业的机电维修团队, 针对基础设施的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实行分类管理, 对基础设施使用过程的完好率、可靠性、安全性、职业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预防与控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生产设备进行测量和分析, 针对关键设备, 主要设备重点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 落实维修措施, 甚至进行更新改造, 避免影响生产, 进行预防性管理。

三、应用优质环保新型鞋材, 引导制鞋企业低碳环保作业生产

国际上非常注重制鞋的环保, 不少国家对此设置了绿色技术壁垒。环保鞋材所带来的附加值远远高于新材料运用的成本。由此, 制造出环保和高科技的产品, 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 超细纤维聚氨酯合成革是第三代人工皮革, 其三维结构网络的无纺布为合成革在基材方面创造了赶超天然皮革的条件。该产品结合新研制的具有开孔结构的聚氨酯浆料浸渍、复合面层的加工技术, 发挥了超细纤维巨大表面积和强烈的吸水性作用, 使得超细级聚氨酯合成革具有了束状超细胶原纤维的天然革所固有的吸湿特性, 因而不论从内部微观结构, 还是外观质感及物理特性和人们穿着舒适性等方面, 都能与高级天然皮革相媲美了。此外, 超细纤维合成革在耐化学性、质量均一性、大生产加工适应性以及防水、防霉变性等方面更超过了天然皮革。随着全球的畜牧负荷加剧和各种因素导致全球食用肉类减少, 至今全球牛存栏数量仍在减少, 屠宰量也在逐步下降, 受到天然皮革短缺的困扰和因为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制造成本提高, 合成革替代天然皮革是制鞋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制鞋企业最大的污染来自传统的溶剂型胶粘剂, 里面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 制作过程中VOC (有机挥发物) 直接污染空气和影响人体健康。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是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 也称水分散聚氨酯、水系聚氨酯或水基聚氨酯。水性聚氨酯胶粘剂除了无溶剂臭味、无污染和安全可靠优点外, 还具有气味小, 操作方便, 残胶易清理, 而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使用中有时还需耗用大量溶剂, 清理也不及水性胶方便。制鞋行业应加大无毒无害水性环保胶的推广力度, 推进绿色环保, 用水性环保胶、热溶胶、无苯天然胶替代传统的含苯聚氨酯胶, 立体消除制鞋生产过程中有机挥发物, 从根本上消除苯污染。

3. 麻纤维是从各种麻类植物取得的纤维, 包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皮层的韧皮纤维和单子叶植物的叶纤维。用麻纤维材料制作成的鞋用中底相对传统的纸浆中底具有吸湿、透气、质地轻、强力大、防虫防霉、静电少、不易变形以及适宜人体皮肤排泄和分泌等特点。它的屏蔽紫外线功能和抑菌功能均为我国权威机构所测试鉴定, 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随着各种前处理和后加工技术的发展, 麻纤维的各类物理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经研究表明, 在众多的纺织纤维中, 麻纤维是最具潜在功能的天然纤维, 麻纤维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纺织纤维之一,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4. 勾心是皮鞋的脊梁, 承担体重, 同时提高人体行走过程中适应足弓的舒适性需要。玻璃纤维勾心复合材料基体中有大量独立的纤维, 这种粗细相当于头发丝1/16的纤维在每平方厘米上的纤维丝少则几千根, 多至上万根。从力学观点上看, 是典型的静不定体系, 当构件超载并有少量纤维断裂时, 载荷会迅速分配在未破坏的纤维上, 这样, 在短期内不至于使整个构件丧失承载能力, 一根普通的玻璃纤维勾心有30万根左右的独立纤维丝, 有效的防止勾心断裂问题, 玻璃纤维的高韧度和高弹性会让脚在站立和行走过程中缓解疲劳, 提高舒适度。另外, 在鞋内使用玻璃纤维勾心可以保证整双鞋没有其他金属物质存在, 从而综合提高整双鞋的环保性和舒适性。

5. 皮面修饰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皮面的使用性、美观度以及舒适度。它还有遮盖皮革面缺陷、修饰粒面瑕疵等功能。传统皮鞋制作都是使用油性清洁剂和油性光油, 其材质由甲苯、清洁汽油、丙酮、丁脂、丁酮树脂、助剂等制作而成, 易燃易爆, 腐蚀性强有微毒。在工艺操作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 污染环境同时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水性环保涂饰相对油性具有无毒、无刺鼻气味、强防水、防尘、耐湿擦、耐折、耐低温等性能, 它能溶于水中, 无毒不易挥发。从环保的角度来看, 企业可多使用无毒无害的水性材料, 如水性油墨可替代传统油墨用于鞋材染色等等。

四、运用科技创新提高制鞋工艺, 满足消费者舒适度需求

加强企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制定各类作业性指导文件, 借助标准化作业, 不断提高制鞋工艺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开展皮鞋舒适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开发出适合人体运动规律的健康鞋和功能鞋, 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舒适性产品。由此, 从制造产品转变为创造产品。

1. 加快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科学完善的企业标准化体系, 以企业自身产品为基础, 围绕研发和生产工艺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 走一条简捷、高效、优化、科研的企业发展之路。特别是对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成品的技术标准要定期进行查询、修订和更新, 凡与企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标准应及时废止或修订, 保证标准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2. 加速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建立产业标准体系, 加强人体数据采集, 制定和修订行业有关标准, 促进标准工作与国际接轨,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

3. 加强国际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研发合作和设计师队伍建设, 来提升企业整体研发设计管理水平和原创能力。以顾客要求和期望为研发设计导向, 强化产品策划能力, 为顾客设计时尚、舒适、科技的高性价比产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行业组织促进、政府政策扶持的创新体系, 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及时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模式。

4. 重视技术评估, 促进技术发展。通过企业内部制定《技术评估管理办法》和成立“产品技术委员会”, 来组织收集技术信息和技术评估以及分析当前国内外制鞋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和趋势、核心技术转变动态、新技术发展方向, 对企业现有产品、技术及未来技术发展的研究方向进行评估, 提出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差距, 调整和完善产品技术发展计划。通过分析, 形成信息、研发、创新、应用的技术开发体系。

5. 完善技术开发流程, 增强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多渠道吸收前沿技术信息, 制定技术开发计划, 推进企业的技术发展。计划立项时注意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经技术委员会评审后, 形成技术改造开发计划组织实施。以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品牌建设、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信用评价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作用, 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 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 建立快速高效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信息化平台。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链接和分析运用, 支持企业战略决策和业务流程再造, 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制鞋行业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纳入企业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中, 通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形成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五、关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 重视基础设施安环措施

依据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SA1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要求, 对基础设施会引发的环境影响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进行了系统识别和评估, 通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要素制定相关制度并坚持贯彻执行, 通过改善企业作业环境、劳动条件来不断提升员工向心力和强化企业竞争力, 并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方案和控制程序。针对生产车间、员工食堂以及员工宿舍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持续改进, 让所有的员工能快乐的工作, 体面的生活。

1. 推广环保型鞋材, 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安全。鞋企最主要的污染源和有毒有害气体是溶剂型油性胶粘剂和油性清洁剂、油墨, 在生产车间建立生产过程消除有机挥发物的立体治理模式, 对含三苯废气重点治理, 用水性环保胶代替油性PU胶;无苯天然生胶代替PU黄胶;热熔胶代替苯溶型化学片;用水性清洁剂、油墨代替油性油性清洁剂和油墨, 通过以上各项改进, 确保车间环境质量和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

2. 关爱员工身心健康,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针对鞋企夏天车间温度偏高特殊情况, 安装环保空调对车间进行防暑降温。剔除消防安全点, 配置了消防栓和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定期组织实施员工消防安全演习。针对各类生产设备, 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触电安装漏电和接地保护装置, 以保证员工的日常操作安全。对备用发电机安装消音装置和隔音门以降低噪声污染。根据车间重点粉尘设备砂轮机的特性, 采取安装布袋吸尘, 给每个操作员工配发防尘口罩。

3. 高效执行社会责任体系标准, 让员工能快乐的工作和体面的生活。对员工宿舍安装节能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 让员工有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企业内部设置生活超市、球类场所以及娱乐活动室等并出台相关制度实行专人专项管理, 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精神生活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4. 倡导资源节约型企业文化, 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工作场所的空调用电、下班之前半个小时关掉开关, 对工作场所照明用电, 在白天紧靠窗户边采取不开灯, 中间开一半, 以节约电源, 下班过后安排专人定时巡查, 检查各个工作场所、休闲场所和住宿等地方电源是非关闭等, 由此从多角度、多途径持续推进节能工作。

结束语:

上一篇:东道国特征下一篇:市场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