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供给

2024-09-25

市场供给(精选12篇)

市场供给 篇1

地方公债的需求和供给是地方公债市场发展的基础, 在地方公债市场发展中, 市场供给者必须愿意并且能够有效供给地方公债这一新型投资品种, 而这可以从发行动力及成本等角度进行解析,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清晰认识我国在发展地方公债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供给条件, 促进我国地方公债的发展。

一、发行动力及条件

每一种投资品都有自己的功能特征及发行条件, 市场供给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发行动力并满足发行条件才会形成有效供给, 提供该投资品。

地方公债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向社会公众发行的一种债券, 它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为担保, 信用级别较高, 具有风险小, 收益稳定的特点, 是一种“银边债券”, 地方公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发行的地方公债在信用、流通等方面会存在很大差别, 同时地方公债具有运用灵活, 针对性强的特点, 地方公债是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或针对特定的公共建设项目而发行的债券, 资金使用明确的范围, 地方公债的资金使用具有生产性, 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筹集的资金一般是用于本地区的公共建设项目, 这有利于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 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项目产生的收益可用来偿还债券本息。

分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的事权, 但没有相应的充足财力与之相匹配以保证其充分履行其职能, 为此, 地方政府急需一种规范可靠的融资渠道来筹集建设资金, 发行地方公债是理想的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政府有发债的空间, 地方政府在分税制改革以后, 有独立的事权和财政核算, 一些地方省份和大城市经济实力较强, 具有发行地方债的条件和信用, 虽然地方政府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 但针对地方公债, 中央可颁布文件明确其预算程序规定其专款专用, 加强监督、检查, 形成奖惩激励机制等, 这样可以有效克服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政府的软约束问题, 提高地方公债资金的使用效率, 目前, 我国市场利率水平偏低, 这也有利于地方政府低成本地发行地方债。

二、可承受的融资成本

地方公债的融资成本包括利率和发行成本, 债券的利率与债券信用级别相对应, 如果债券的信用品质受怀疑, 则投资者会要求高的利率水平来对抗信用风险, 债券利率还与债券市场的整体利率水平高低的影响, 在地方债的发行中, 采用承销商承销的方式发行有利于减小发行成本, 提高发行效率, 具体常见的发行费用有发行手续费等。

2009年和2010年我国采用中央代发的方式发行了地方债, 发行采用面向国债甲类承销商采用市场化招标方式发行, 实际上是运用成熟的国债发行渠道来发行地方公债, 由于是中央代发代还, 具体由财政部代发并代为办理债券到期的还本付息, 地方债的信用几乎等同地国债的信用, 由此地方公债的市场利率与同期记账式国债二级市场收益基本持平, 略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 这些都有利于地方公债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 提高地方公债的发行效率。

三、长期债务的摊销

债券的期限结构是债券发行者要关注的问题, 地方公债的期限较长的话, 债券发行者可以将地方公用设施建设成本摊销到较长的建设周期年份内, 这样可以减轻每年的债券支出成本, 地方公用设施建设项目一般属于资本支出项目, 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 受益年限长, 投入资金数量大的特点, 发行长期债券则有利于将成本与支出摊销到以后较长的年份内, 按照谁受益谁支出的原则, 这样的做法符合效率与公平的要求。

我国2009年发行的地方公债为3年期, 主要用于中央项目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 基本上与本届政府任期时间相一致。2010年发行的地方债中有部分变为5年期, 随着地方公债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地方债资金建设的不同, 地方公债应该有不同的期限结构, 其中应有期限较长的地方公债品种。

四、对发行者的支持援助

对发行者特别是对中小发行者的支持援助有利各级各类地方债券的顺利发行, 小的发行者在债券发行中需要发行渠道, 债券银行, 债券发展基金等提供的援助。

我国的各个省份和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 如果按照市场规则自由发行地主公债的话, 那一般经济发达, 资金实力雄厚的省份和大城市的地方公债容易发行, 而一些欠发达的省份的地方公债将面临发行困难, 市场需要的债券发行利率将偏高,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国由财政部统一规划, 根据中央项目需要的地方配套资金数量, 以及各地方的债券承载能力确定具体发行数额, 并以统一的债券利率水平发行, 适当向中西部倾斜。这样的做实际上是运用国债成熟的发行渠道发行地方公债, 而且避免了各地方因自身经济实力不同而产生的债券发行数量、利率不一致的问题, 对中西部地方有一定的扶持作用。

五、便利的正式监督

对债券发行流通等各环节的监督在美国等发达债券市场中是通过债券发行者自我管理约束来有效实现。在美债券市场中债券发行者公开债券信息让债券买者和卖者自由确定债券交易事宜, 以实现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在新兴国家中一般政府会承担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监督任务。由于债券市场发展不充分一方面要采取措施, 制定政策来促进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对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进行监督。

在我国中央代发的地方公债要接受同级人代会的审批和监督。资金使用有明确的规定范围, 资金使用情况列入本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 债券的二级市场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上。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还有待进步发展, 以增强其对地方公债的服务、监督作用。我国现阶段地方公债的监督主要是政府部门来执行, 政府一面要制定政策来促进公债市场发发展, 另一方面又要监督地方公债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是中国地方公债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地方, 从更长的角度看, 需要地方政府增强预算约束规范其融资行为, 改善其财务状况和信用级别, 以实现自行发行地方债的目标。

结论

通过对我国地方公债市场发展的供给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发行地方公债可以筹集公共建设投资资金, 促进地方公共事业, 基础设施等的建设。经过国债发行的实践以及股票证券市场的发展, 我国初步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市场的一般条件, 能为地方公债的发行, 流通等提供场所和技术条件。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预算款约束的问题, 发行地方公债后投资者的利益是否能得到保障, 发行地方公债是否会引起新的地区间不平衡, 投资风险较大会导致较高的发行成本, 而这也给地方债的发行造成困难, 为此我国政府近年来采用了中央代发方式实现了地方公债发行的突破, 有效弥补了地方公债市场发展方面的不足。未来我国需要在增强地方债发行主体信用等级, 完善地方公债品种期限设计及大力发展地方公债二级市场等方面实现突破。

摘要:在对地方公债能否被有效供给的判断分析中, 地方公债的发行动力及条件、可承受的融资成本、长期债务的摊销、对发行者的支持援助和便利的正式监督等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通过分析发现在我国现阶段中央代发方式有效弥补了地方公债市场发展的不足, 实现了地方公债发行的突破。我国需要增强地方债发行主体信用等级, 完善地方公债品种期限设计并大力发展地方公债二级市场。

关键词:地方公债,有效供给,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少强.中央代发地方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7.

[2]马晓婕.关于当前地方政府债券“成交清淡”现象的探究.财会研究, 2009, 15.

市场供给 篇2

摘要:当前民工职业培训市场供给的基本情况是数量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且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培训市场不规范,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培训价格不合理;培训机构的宣传渠道不完善,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专业设置雷同,从易弃难,不能正确引导需求;办学资源匮乏,民办培训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内容简化,“超实用主义”成为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联系不紧密,资格认证培训不规范。

关键词:民工;职业培训;市场供给

当前农民工的培训潜在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呈增长趋势,是否有足够多的培训机构为他们提供足质足量的继续教育服务?笔者从培训机构的数量、类型、规模、经营现状、其开展培训的教学条件、环境、教学课程设计与安排、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度等方面情况分析当前培训市场供给状况。

一、培训机构发展状况的总体描述

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性消费,能够给其投资者在将来带来经济和社会收益,因此个体的实际收入越低,其接受培训的需求越强烈,农民工参加培训实质是为就业迁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目前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机构从数量上看并不少,但面对庞大的需求群体,培训机构提供服务的供给空间还比较大,培训市场出现有需求但无购买力、供给少的“市场失灵”。

总体而言,目前培训市场的“蛋糕”不断被做大。培训机构不断涌入市场,优胜劣汰的教育市场竞争规则逐渐形成,以短期非学历培训为主,目前广东深圳、东莞培训机构的数量和水平明显超过其它城市,足以印证需求带动供给的原理。培训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大部分培训机构都是从事投人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的上岗培训和实用性培训,培训的层次不高。除了合法的培训机构,还存在大量的非法培训机构,其成立的目的就是吸引学历层次低、求职心切但又缺乏生活经验和法律常识的务工者,获取取经济利益。此外市场中还有大量的中、高职学校开展职业培训,他们虽然主要招收本地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但同时也 1

面向务工群体,而且随着民工再教育问题的被重视,他们也将越来越注重开拓这一市场。

二、对培训机构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经济利益当先,培训市场的价格不均衡

民办培训机构的主要办学动机是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其提供培训服务的选择性行为必然受到成本收益约束。在培训市场,单个培训机构的收益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所提供培训的价格,即培训成员应当支付的学费;二是培训的成本费用,即包括教学场地、设备、广告宣传、管理、税收、教师工资等一系列的费用。民办培训机构在短期内要获得最大限度赢利的最好办法是将培训服务的价格最大化。培训乃新兴行业,当前培训机构总量不多,面对大量需求主体,制定高价学费无疑是较好的选择。有的培训机构将服务对象直接定位为高收入群体。以至于调查中发现学费对于民工消费者普遍偏高。以电子专业为例,按学时计算,不同学校的学费为10元-16元/学时,管理类的培训项目收费更贵。昂贵的学费使民工们缺乏接受培训的经济能力。国家颁布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虽然规定了社会力量举办培训机构的条件,但是对于学费征收却没有相应的规定,目前培训市场也没有合适的监督和评价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引导监督,使得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社会公信力和吸引力都不够。

(二)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品牌培训机构少

尽管目前合法培训机构不少,但为公众所了解和信任、具有品牌特色的培训学校却不多,另一方面,很多务工者想学技术,但缺乏正确引导,求学无门或怕受骗被宰。之所以出现这种信息不对称,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双方没有恰当的信息桥。一是学校的宣传渠道建设不完善、不畅通,和企业沟通不够,有些学校建有很好的网站,通过网络发布培训信息,但是很多民工却不会或无法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二是培训机构发布的信息失真。某些培训学校的广告招牌是“百分之百就业”、“考试通过率百分之百”,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夸大其辞不仅不能为学校获得生源,反而丧失公众信任。还有一些学校许诺“包学会为止”,但这样的课时根本无法计算,“包安排工作”,但是安排的工作却仍与所学不对口。三是目前还有公办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他们的心态也各不相同。在 2

《2003-2007年农民工培训规划》中制定了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均可申请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获准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须相应降低农民工学员的培训收费标准”。响应国家号召的职业院校也有,但是难免有学校想获得农民工培训的政策优惠但又不愿意务实开展培训,因而对民工而言,培训动力仍然不足。

(三)培训机构从易弃难,专业设置雷同,未能正确引导需求

目前培训市场中白领培训和技能培训各占半壁江山,培训学校在开设培训项目前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规划,培训项目覆盖面很小,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定位不准,倾向于选择开设容易培训的项目、社会中的热门项目以及收入高的项目,有经济利益化倾向,综合性职业学校增加,专业化学校较少。如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是打字、各类文档制作、办公软件使用、电脑安装维修,培训技术含量不大,因此开办此类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也多。对于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职业相关培训项目,如家政、健康、外贸行业专业英语等,培训机构因培训成本高、培训设施要求高,反而很少开设。

(四)办学资源匮乏,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目前培训机构不同程度地缺乏办学资源。市场中单个培训机构的收益取决于培训的价格及成本,培训机构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可以提高培训收费标准,但因众多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单个培训机构不可能冒险将学费标准定到高于同类其他培训机构,此行为会导致丧失市场。培训学校尽量降低运营成本,即降低场地租赁、设备、广告、管理、教师工资等系列费用,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培训质量,继而影响培训机构自身在客户群中的口碑和同行中的竞争力。

师资是影响培训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培训学校的师资队伍普遍不稳定,缺乏常规的来源渠道。一方面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些民营培训机构在教师聘用上把关不严。㈣另一方面,政府对民办培训机构教师职称评定、业务进修、人才聘用和资格认定等缺乏有效管理和扶持政策。

国家《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规定“设置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应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固定资产应达到2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应在10万元以上(举办中级或者中级以上层次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注册资金应当在20万元以上);基本办学规模应不低于200人;应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培 3

训场所,租用的场所租赁期不少于3年;有满足实习教学需要的实习操作场所”。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投入成本更大,一些技术性、实践性强的培训项目,如模具、家电维修等所需要的实训设备价值可能都高于20万,因此这种低的准入标准也成为培训资源缺乏的原因。

(五)教学的内容简化,“超实用主义”成为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

“培训学校应当具有与培训专业或工种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对于自编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等应当应经过专家论证,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㈣好的培训机构,一般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充实实用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材,但并非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具有这些办学基础,有些学校为吸引生源称学生可以随到随学,但是在教师不充足的情况下,这种滚动式“随到随教”不可能使学生接受高质量服务。此外为了压缩成本,培训机构尽量缩短教学时间,腾出资源供应更多学生,导致学习内容也被压缩。

(六)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联系不紧密,资格认证培训不规范

作为培训的需求者,很多人的求学直接目的是获取职业资格认证。对培训机构而言,单独开发培训项目的教学计划、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也费时费力,因此也会将培训项目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挂钩。但往往培训项目规定的学习时间短,培训时只能搞突击教学,划重点。让学员死记硬背考试内容,考试通过率虽然高,表面上达到双赢,却使学员的实际利益受损。还有一些培训项目和职业资格认证相关,但因培训学校实力不够或其它原因,不能在学员学习期满后安排其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只设置学校结业考试。结业证书对学员帮助不大。

三、对培训机构的建议

(一)具有战略发展意识,主动改变当前市场趋同化情形,创立学校特色,以特色树立品牌

培训机构办学之前和办学过程中应审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外,有敏捷的市场知觉,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行业用人走向以及培训同行的办学特色,市场预测上有超前性,及时根据已有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强化优势或创造新的特色: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参加权威评估并努力获得评 4

估机构和社会的认可,为学校创造品牌打下基础。对内,对自身条件加以正确分析评估,保证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的仪器、图书、教师等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规定标准,使学校的软硬件均衡配置不失偏颇,不盲目开办高收益热门培训项目,确保民工所受教育物有所值。

(二)妥善处理好投资盈利性和教育公益性的关系,着眼长远发展

培训学校目前对招生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和对保证教育质量所需投入经费的迟钝性往往形成强烈的反差,长远来看学校的效益并不是靠办热门专业、多招学生来换取的,相反,以牺牲质量来换取的利益永远都是短期的。就此培训学校要想办学成本之外有赢余,需要从挖掘自身潜力着手,妥当使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获得社会认可而获取。办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使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受到市场自然淘汰和剔除。

(三)多途径招聘教师。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稳定师资队伍

培训学校首先可根据所设培训项目,从行业中聘请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行业精英为专、兼职教师:二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民办教育的学生,经过系列培训后充实到教师队伍:三是聘请有思想、有实践的教育专家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顾问。四是和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内长期从事企业内训工作的培训师到学校讲课。五是重视教师培养,制定与发展定位相符的培训计划和鼓励政策,提供培训经费,采取“轮训制”,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

(四)注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强调必需、够用,考虑民工发展潜力

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工,往往是有一定社会经验和上进心、求知欲、不甘于现状的青年,他们好交往、乐操作、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知识基础有所欠缺。因此培训机构不能够以培养全日制学生的教学体系应付接受培训的民工,而必须制定周全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实训安排,确保每个学员有足够的实习实训时间和师资、设备,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制校本课程,按学员的具体要求按需施教。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使所教的技能、知识具有可接受性,成为“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桃子”。

(五)在招生渠道和方式上要推陈出新,积极宣传,提高知名度

一是通过当前方便快捷的网络和可视多媒体让有培训需求的民工能及时了解求学资讯。二是主动出击,到民工集中的工作区张贴海报,举办免费讲座,开展义工活动,对社区形成良好影响。三是和企业管理层接触,积极说服企业领导重视员工教育工作,在企业内直接提供优质培训。四是以手机为载体,打造掌上教育培训服务门户,实施信息服务“关爱工程”。

注释:

①本文所讲的培训市场供给是狭义供给,即除企业内部培训之外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海伦,谢捷琼.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运作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61-64.[2]崔瑞国,焦丽芳.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几点建议[J].产业经济,2006(8):221-223.[3]麦真喜.东莞新增21家公共培训机构[N].羊城晚报,2006-12-16(6).[4]毕式明.民办职培机构约六成不合格[N].南方日报,2005-5-13(5).[5]谢捷琼.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运作机制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44-48.[6]衡涛.媒体、虚假广告主和国家三方行为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6):51~53.[7]晶报记者.劳动部门大清理新培训机构暂停审批[N].晶报,2004-10-26(3).[8]教育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2-10-1(2).[9]周玉兰,栾兆辉.关于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教育与培训的长效机制的探讨[J].科学教育论坛,2005(2):154.[10]张小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促进就业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4(20):13-15.6

浅谈域名市场供给侧变革 篇3

摘 要:随着ICANN宣布新通用顶级域名开放注册,全球域名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为全球域名市场以及各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带来无限机遇,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例如企业商标权维护、政府监管等问题的解决难度。因此科学研究新通用顶级域名的供给及其带来的影响,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运用到其中,推动域名市场日益完善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立足于此,基于域名市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域名市场供给侧变革的五大具体着力点,在国内与国际范围内,让政府与市场中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推动世界范围内域名产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通用顶级域名;供给侧变革;域名市场;批量化投资

中图分类号: TP-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32-4

1 研究背景

现阶段,我国依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经济政策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市场供需错位,最终催生供给侧改革。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调整的重心转移至供给方,改革措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调整经济运行的思路可以运用到多个经济领域,以实现不同产业内的长期良性运转。

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支柱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已成为信息社会的战略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当下由互联网衍生出的数字资产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与实体经济融合并助推其发展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域名系统及相应的技术标准构成了互联网的基础资源,决定了互联网乃至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稳定性。

自2012年以来,大量新通用顶级域名的开放注册,彻底改变了全球现存域名体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域名产业不同主体之间复杂的竞争关系。因此,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研究新通用顶级域名的供给及其带来的影响,能够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产业在未来经济新常态中发挥支撑作用,对于新通用顶级域名大量开放引发的一系列全球化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也至关重要。

2 新通用顶级域名开放注册情况

2.1 新通用顶级域名发展历程

从域名发展历史来看,继1985年首个全球顶级域.com域名诞生后,顶级域名不断扩展。截止到2002年,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ICANN)陆续批准了22个通用顶级域名,到目前,这部分资源已经枯竭,以.com为例,截止到2016年3月,.com的注册量超过1.25亿,占全部域名注册量的78.57%,对传统通用顶级域名资源深入开发的同时也表明其难以满足互联网空间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2011年6月20日,ICANN于新加坡会议上正式通过新顶级域名(New gTLD)批案,任何公司、机构都有权向ICANN申请新的顶级域名。

我国在新通用顶级域名的发展革新中也做出了努力,取得了成就。2009年“.中国”和“.中国”顶级域被成功申请。2014年3月,全球中文顶级域名注册局“黄道”正式公告其旗下王牌顶级域名“.wang”正式上线;同年8月,ICANN官网宣布,“.top”新通用顶级域名成功写入互联网根域,纳入全球互联网域名体系,这是我国在全球互联网域名资源申请中的一次重大迈进。因此,从服务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新通用顶级域名将是域名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具有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2.2 新通用顶级域名开放注册带来的机遇

2.2.1 缓解域名枯竭状况,冷却部分域名炒作

从全球域名市场来看,新通用顶级域名的开放注册为原有濒临枯竭的资源库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互联网名称空间的扩容。

通过对已完成向ICANN备案审核的105个新通用顶级域名价格分析,走中低价(指注册价格在0$-60$/年)路线的域名数占比达80%。其中,对于36个已经投入运营的新通用顶级域名而言,中区路线(注册价格在20$-60$/年)是大多数注册局选择的定位,占比达86%,因此,投资者倾向于批量投资以中低价位为主的新通用顶级域名。

数据表明,域名市场定价机制将因此被重新洗盘,特别是对于二级市场某些新通用顶级域名价格持续炒作是极大的缓解,域名市场将发生资本性、规范性的转变。

2.2.2 催生域名服务创新,带动域名产业发展

新顶级域名供应扩大使得基于域名的网络信息类增值服务市场空前发展,从域名到网站、APP、物联网的各种应用都将更为便捷,这进而催生了一系列围绕域名的相关技术与咨询等创新服务、商业模式和创业平台,吸引大量人才进入这个领域,一个逐步可以比肩传统投资模式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如果能够健康升级,将成为更多人投资选择和创业教育的窗口,互联网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布局中的位置也因此提高。

2.2.3 域名供给类型多样,满足主体不同需求

新域名种类更为开放和包容的特点使得用户在域名选择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以其品牌申请新通用顶级域名助于塑造企业价值,保护无形资产,如“.工商银行”,专属性鲜明,可以作为其在全球互联网领域唯一的品牌标识。特别是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更为强烈,占品牌类申请总数的72%。如此,用户通过对域名后缀的观察,准确判断是否为钓鱼网站。此外,拥有统一的域名后缀还可以形成集团统一的内部管理体系,风险可控。提高总公司对于各分部的管理效率,减轻信息维护的成本负担。

此外,新通用顶级域名包大量的例如中文、日文等非ASCII字符,这对于各国加速走向国际化并在世界互联网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意义重大。

2.2.4 域名服务机构国际化

顶级域名数量增加使得标杆性域名企业在全球域名市场范围内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很有必要,例如GoDaddy,作为一家提供域名注册和互联网主机服务的美国公司,当新通用顶级域名涵盖更多地区,其业务范围也将自然而然扩展至全球,要服务于“.com”、“.net”等传统域名,还要向“.cn”,“.中国”这类具有国家地区特色属性的新通用顶级域名及时提供注册管理服务。

2.3 新通用顶级域名开放注册带来的挑战

2.3.1 引发商标争议,企业维权成本增加

在新通用顶级域名开放背景下,企业未来每年用于评估、注册、管理顶级域名下二级域名的成本将大幅提高,且逐年增长。特别是在实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强烈的品牌意识带来的成本将涉及维权层面。

域名扩展计划使得原来仅发生在22个顶级域名范围内的二级域名的商标权利冲突争议问题成倍扩展。对于资金充裕的域名持有企业,将竭力付出昂贵的费用进行防御性的申请与收购;而财力微薄的企业也不得不参与到新通用顶级域名的申请、维权等程序中。因此,无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参与,都会造成额外的成本负担。

2.3.2 消费者网民域名识别越发困难

顶级域名供给量的增长带来了需求侧的问题:随着更多域名后缀的合法化,当存在抢注或恶意注册与知名企业域名(以百度,www.baidu.com为例)极其相似的域名(如www.baidu.cm)时,互联网用户无意进入到各类灰色网站、钓鱼

网站,这对于百度的流量造成极大的干扰,影响品牌的清晰度。

此外,泛滥的同类网站使互联网用户无法辨认该网站的提供者,更是不堪其扰。这对注册不到简单易记的域名的

企业来说,是否采用新通用顶级域名也是极大的障碍和顾虑。

2.3.3 刺激域名过度投资,扩大崩盘风险

域名的新一轮供应刺激投资者进行批量化操作,这实际上表现为一级市场迅速扩大的需求和二级市场供大于求并存的情况,市场重心向二级市场倾斜,特别是当二级市场相对缺乏来自于终端企业这类主体的有效需求时,投资者与终端之间负和博弈可能性增加,整个市场供求错位。

在这种系统性风险存在并扩大的背景下,投资者在期望获得规模收益的同时无疑也面临着更大的损失可能性。

从注册成本来看,批量注册要花费大量资金,特别是通过融资形式获得的含有的利息和使用期限的杠杆资金,风险成倍放大,一旦销售环节出现问题,域名短时间内面临被抛售的处境,极易造成市场恐慌、“横盘”现象不可避免,域名价格迅速降低到最初的收购价甚至注册价以下。

另外,批量域名持有人要承受逐步增长的续费压力。因此,对于批量注册的域名投资者来说,若在一年内没有持有的域名明显收益,就会面临到期无法续费的尴尬,域名被迫放弃,最终全部过期重新进入未注册状态,域名投资彻底失败。

2.3.4 加大政府监管难度

目前域名注册局在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随着新顶级域名数量与用户的增加,服务中断、域名劫持等问题将大量出现,加大管理难度。

在我国,为避免非法的网站经营活动,在域名注册成功后要通过工信部备案,以获取在中国市场的合法身份。当市场中出现大量新注册的域名,域名后缀备案完善工作也会承受更大压力,在更为严格的域名市场规则下,企业对于是否要继续获取新通用顶级域名将会有所顾虑。

2.3.5 新域名定价机制不稳定

对于新开放的域名而言,终端需求信息短期内不能充分展现,市场对于其内在价值评估不免失准,一些注册机构利用这一契机进行炒作,例如通过低价吸引,实质最终提高续费价格,演变为更为消极的不正当竞争、欺诈销售等,这不仅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无疑增加了域名使用中的安全问题。

同时,注册局对于新开放的域名拥有相当大的自主裁量权,加之其本身运行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会影响到投资者和终端需求主体行为的不稳定。例如西部数码(www.west.cn)目前对于.cc采取100万元的补贴促销,赋予其“Commercial Company”和“Chinese Company”的双重含义,这种亏损营销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市场偏好和运行。

3 域名市场供给侧研究

域名市场中的商品无非是尚未注册的域名和已注册的域名,未注册的域名产生于注册局的有效注册,已注册的域名产生于域名投资者的出售,二者共同构成域名统一市场的供给侧。新通用顶级域名开放并加入到市场的供应端,归属到已注册或未注册这两大类别,在市场机制下被各类主体分散持有。就域名市场整体而言,目前粗放型全球域名供给模式逐渐暴露出问题,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全球域名供给合理化具有借鉴意义,当供给侧战略成为主导,行业虽不会一夜花开,但将会是一个长期良性的成长进程。

3.1 域名市场发展现状

域名市场从注册到拍卖成交涉及多个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笼统的用“域名市场”并不能够准确地体现出供给与需求的不同主体变化。据此,可以将域名市场细化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过期抢注市场三部分。

在域名一级市场中,供给方是指提供注册服务的注册机构,需求方则以域名投资者为主体,辅之以少部分终端需求者;二级市场是域名交易流转的重要场所,交易已注册的域名,大量域名投资者是供给方,需求方既包含了终端需求者,也包括其他对域名抱有良好升值预期的投资者。由于持有域名需要定期付出续费的成本,许多投资者由于无意忘记,或者是资金问题放弃投入,亦存在故意钓鱼的可能性,使得域名到期后不能成功续费而掉落,回归未注册状态,这就构成了过期抢注市场,大批极度关注该批域名的投资者,争相通过竞价获得域名的使用权,特别是像namejet、dropcatch等技术先进的公司,能够最大能力地获得掉落的精品域名。

3.2 域名市场供给侧变革的主要任务

无论是在哪一级市场,目前来看,域名炒作导致价格不断推高成为了整个域名市场最为突出的现象,高价域名记录被不断刷新,例如VacationRentals.com以3500万美元成交这类典型事例被频频报道,域名市场投资越发火爆,由此进一步刺激了广泛的投机炒作现象。

由此看来,目前域名市场不完善的源头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供给方,因此,只有进行供给侧的变革,改变其现有的粗放经营模式,提高域名从注册到监督的服务质量,从而解决新通用顶级域名加入而加重的域名市场问题,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互联网资产支持。遵循着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这一思路,可以具体的归纳域名行业变革着力点。

3.2.1 去产能

随着新通用顶级域名大量供应,域名市场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在不考虑后缀对网络用户的使用感受和识别效果的情况下,所有域名都具有一致的价值,所以每增加一个顶级域名,都是整个域名市场产能的增加。另外,由于近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大型网络平台的运营成本显著降低,产能增加还伴随着运营域名的成本的相对降低。

3.2.2 去库存

目前未建站的域名数量积攒,占已注册域名的比重上升,亟待消化这些库存以提升域名的核心流动性,凸显域名的核心价值。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域名总数为3102万个,网站总数仅为423万个,13.6%的建站比例意味着大量品相较好的域名实际上并没有创造价值,长期的搁置造成资源浪费,加剧市场投机行为,这种现象在新通用顶级域名的市场中更为突出,单纯依靠“炒作概念”和“域名投资”定会偏离域名存在的意义,不会实现长远发展。

3.2.3 去杠杆

当下市场内主要投资者把高杠杆建立在“域名价格会一直涨下去”这种非理性的侥幸判断之上,在极品域名投资和批量化域名投资领域应用了2-3倍甚至更高的交易杠杆,隐藏的金融风险日益扩大,一旦出现跑路等现象,某一域名的价格波动将产生连锁反应,传染到类似的品类,继而引发整个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别是目前以止损为目的的抛盘居多,这使得市场中的投资者对价格过于敏感,同时叠加上批量化域名的续费压力,则一级市场新增注册停滞,二级市场上海量抛盘,过期抢注市场海量过期域名无人去抢的现象会同时发生,崩盘已然出现。

3.2.4 降成本

域名投资的成本包括域名注册与续费机制形成的成本、杠杆交易形成的成本、常规换手形成的中介成本等,特别是由于域名销售的困难使市场上普遍存在“一米发”的交易心理,禀赋效应在此进一步放大,吸引大量投资者不顾成本进行投资。

此外,新通用顶级域名大量开放使得企业域名争夺战随之而来。尽管申请费用和年费昂贵,但这并不影响各大企业为了增加自己域名的吸引力与易记性,而争相加入到域名争夺当中,这无疑推高了域名炒作热度的购买成本。

3.2.5 补短板

对于精品域名而言,市场炒作使其价值大幅度提升,然而“高价值”并不能决定“高使用率”,现今域名市场上,大量的精品域名往往存在少数的域名投资者手中,面临着极低的开放交易率和使用率。

对于非精品域名而言,则成了域名市场批量投资的对象,实际上这种消费(一级市场)和供给(对二级市场)也是近乎无效的,很大程度是针对投资投机获利目的的供给方式,并没有激活域名的核心价值,造成资金和域名资源的浪费。

3.3 域名市场供给侧变革的主导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对于域名的供给侧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变革”而非“改革”,区别在于二者的实施主体。“改革”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调整,而域名行业涉及众多的参与者,其外延包括了整个域名系统的管理者、运行者,涉及域名管理机构、注册机构、注册服务机构、大量投资者和终端注册用户,因此是一次全面而整体的“变革”,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

3.3.1 域名管理机构

在互联网管理体系中,第一层是域名管理机构——ICANN,负责构建全球域名体系、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作为域名最初供给端,ICANN对全球域名体系起到统一的监管作用,因此,必须加强ICANN的问责,使ICANN在域名供给侧变革中发挥根本性的带头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ICANN在解决新通用顶级域名引发的商标权保护问题上做出了努力,2013年,ICANN为了保护商标持有权开放了全球商标信息交换库(Trade mark Clearing House,TMCH),作为商标域名权人和域名系统的信息中介,各注册局须实施商标优先注册和商标通知服务的措施。截止到2014年1月底,全球共有23024个商标入库TMCH。这使得企业可以在品牌保护上发挥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忙于后期维权。

3.3.2 域名注册管理机构

域名注册管理机构(Registry)负责运行和管理相应的域名系统,授权注册商提供注册服务,通常每个顶级域名只有一个经国家或地区网络信息中心批准的Registry。

各域名注册局是域名一级市场供给端的组成部分,在一般的注册局之上,还有洲级的注册局,具体复杂全球各大洲域名系统监管和IP 资源分配的核心组织。由此看来,进行域名供给侧改革也离不开各注册局与ICANN的相互配合和政策的具体贯彻。

3.3.3 域名注册服务机构

域名注册服务机构(Registrar)是由注册局委派,在指定的域名注册数据库中管理互联网域名,向公众提供DNS解析、域名变更过户、域名续费等操作。

注册商的经营活动对整个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供给侧都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以易名中国(ename)为例,作为国内第一家使用域名增值服务平台的服务商,推动CN域名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同时,它也是国内第一家提供域名停放业务的服务商,让广大域名投资者减少域名投资负担。由此看来,此类主体应当成为供给侧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

3.3.4 域名投资者

域名投资者是整个域名市场流动最为活跃的力量。每天大规模注册的域名大部分都依赖于投资者而非终端企业完成。当个体行为倾向逐渐集聚成群体行为,一级市场实际就会有产生源源不断的需求,二级市场也会有长期持续的供给,特别是当新通用顶级域名投入市场,批量化投资更会加速市场间重心的转移。因此,要进行域名市场供给侧的变革,域名投资者将是最为灵活的变量。

3.3.5 中国政府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机构是工信部下设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管理我国域名相关注册服务。多年来,CNNIC在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全球网络治理研究等领域成果颇丰,特别是CNNIC作为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承办方,于2015年12月18日独家承办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网络空间治理论坛”,专注探讨网络空间治理以及如何共建包容、互信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但是目前我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尚未明确,规范的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尚未出台,因此,让政府力量参与这种国际层面的互联网治理权力博弈,推动域名的全球供给侧变革就十分必要。

4 域名市场供给侧结构性变革思路

4.1 域名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协调发展

大规模域名批量化注册进程实质上是在规避了注册商技术门槛、管理成本、研发成本、申请许可成本、运营推广成本等一系列障碍前提下,通过资金优势将特定品类下未注册的域名择优规模化注册,再通过二级市场销售获利。所以,批量域名投资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资本的力量架空了注册商,让注册商沦为提供基本域名管理服务的通道。在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域名注册局作为域名最基本的供给方要尽快转变其职能重心,提供高效合理的管理与服务,准确把握二级市场动态,实时调节供应政策,使得两个供给端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可以准确反映域名内在价值的高效市场。

4.2 加快域名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域名系统依靠根域名系统运行,根域名的监管权实际上对应着互联网治理的最高权力。

从这个角度看,根域名系统与域名供应端关系密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根域名系统实际的监管权、所有权、控制权和管理权由美国政府掌握。尽管如此,走向全球的互联网治理框架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和全球互联网社群的共识,根域名系统监管权的彻底转移和私有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

因此,ICANN及其他域名供应机构、相关智库应加强根域名系统监管权的研究,围绕全球网络空间新秩序开展跨国研究,丰富和完善全球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内涵与相关理论,加强与国外学术机构的沟通交流,加速并深度融入促进该权力转移和私有化的全球进程之中。

4.3 精品域名与实体创业项目相配合

现今域名市场上,大量的精品域名往往存在于少数投资人手中,开放交易的频率很低,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相比于精品域名留在大佬账户里等待未来的小概率交易事件带来的火爆增值,精品域名更应该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参与流通,尤其是投入到高质量的创业活动之中,让相应的实体企业获得最佳匹配的域名而非杂牌域名,对这些企业来说,无论是改善SEO、优化企业品牌形象,还是对接风险投资,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与“静默状态”停留在少数域名投资者手里相比,自身价值将极大放大。

4.4 加强域名观察学习,优化域名投资结构

随着被授权入根的新通用顶级域名陆续向公众开放注册,面对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域名投资者更要根据终端需求,加强对域名的观察和学习,审慎分析域名内在价值以及市场供求变化状况,在此基础上核算域名投资的成本收益,把握时机,分散风险,财力充沛的情况下特别注重域名批量化投资方式,合理分配域名投资结构,对于传统顶级域名与新通用顶级域名的投资比重以及不同种类的新通用顶级域名之间的投资比重都要做到统筹兼顾。

4.5 新通用顶级域名的推广与管理并行

新通用顶级域名的开发初衷有:①增加选择;②促进竞争;③推动创新。ICANN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并不会执行推广新通用顶级域名的任务,因此,要发挥新通用顶级域名的优势,需要域名运营、投资机构对已申请的向公众开放注册的新通用顶级域名进行大力宣传,鼓励企业对于申请的用于自身使用的新通用顶级域名尽快投入使用并在迅速市场打响知名度。此外,在大力推广宣传的同时,在管理上必须要严格落实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在域名实名管理、域名备案等方面的政策要求,确保新通用顶级域名安全、稳定运行。

5 小结

基于新通用顶级域名开放这一背景的供给侧变革开启了域名市场发展的新周期,不断催生域名经济的成熟与蓬勃发展。一方面能够盘活现有的存量域名的巨大价值和流动性,提高现有域名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域名产业的升级,从若干分支产业进一步升级成一个更为规范、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特色市场。同时,以“互联网+”模式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极大的释放了互联网投资机会,在供给侧的变革不仅让我国在互联网时代抓住机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完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徐唯.新通用顶级域名的权利冲突及权利保护机制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2] 何跃鹰.互联网规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从供给侧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篇4

“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不但“一刀切”的楼市调控措施会“寿终正寝”,地方政府还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一如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所言,“有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推出了各种调控措施,因此我对今年的房地产健康发展充满信心”。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将会有一波波的政策引导,支撑其不断发展的势态。预计二季度会有更密集的“去库存”新政渐次出台。同时,类似广东、重庆将去库存年度目标量化到各市县等方式,将被更多省市所效仿。

笔者以为,除了降首付、降契税等房地产利好政策之外,中央政府还会再度调整税收、信贷政策以及房贷利息抵个税等。而地方政府则可能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等方式来刺激购房。此前,山东省已要求各地做好业务衔接和政策储备,对农民进城购房给予契税补贴、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物业费补贴等政策,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住房消费群体。同时,河省、甘肃等省市不但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还鼓励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此外,还有典型如广州“跨区首套”契税优惠政策以及沈阳大中专毕业生“零首付”购房的政策。可以肯定,信贷政策及财政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短期内市场就会产生积极的表现。其中,一些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及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有望率先成交抬头,如郑州、长沙、福州、杭州、青岛、苏州等城市会量价齐升。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虽有其本身规律,但与经济周期、住房民生、投资风向更是密不可分。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这意味着,在供应端,我国将继续打通存量房与保障房及租赁市场渠道,大力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完善租赁市场,支持商品房库存向租赁房及公租房供应转化。

新的改革,将给市场注入新活力。未来数年,“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住房制度改革,合理降低交易成本,鼓励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购房,落实好首次购房优惠政策”,将是房地产发展的方向。这既是重大政绩,也是政府用货币采购去库存的抓手。一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度扩大住房需求,同时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等进度,更多采用货币化安置收购存量用房;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三是鼓励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扩大租赁市场房源。

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这是未来大势。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曾经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特征是总量过剩、区域分化。因此,住房信贷政策调整的基本逻辑和总体基调是“因城施策”。一是盘活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对北、上、广、深等限购城市进行差别化处理,如近期两次政策调整均将限购城市排除在政策实施范围之外,这些城市目前仍维持较高的最低首付比要求。这是因为,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较快,幅度较大,需通过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和棚改,增加住房供给,采取诸如限购等行政措施以及经济政策等,抑制不合理的投机性需求,限制房价过快上涨。二是允许各地在国家统一住房信贷政策基础上,结合当地房地产形势,对辖内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比进行自律调整。三是强调宏观审慎管理,打击各种交易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严格限购审核、扩大市场供应、打击捂盘惜售、规范金融杠杆,等等。

作为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呈现积极的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今年3 月1 日年内首次全面降准,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宽松利好的房地产调空政策仍是年内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大方向、总基调,尤其是全国“两会”把今年M2预期调高到13%左右,这预示着全年货币政策将持续维持稳健偏松的状态。而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之下,房地产业将再次迎来一个发展的契机。当然,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有着天然的差别——全国去库存,热点城市去杠杆。正如一线城市启动针对“房价过快上涨”的应急预案,未来这种分化趋势还将持续。从去年以来,这种“有保有压”的基调已成常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进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加大中小套型住宅供应量,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拉动经济,实现房地产与经济的双赢。供给侧改革也可以推动房地产回暖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一如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所言,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就化解房地产库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和地方“两会”作出一系列部署,最重要信号就是治标治本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同时发力,在稳定房地产市场过程中,形成长期消费预期。

相比于三四线城市的供大于求,一线城市则属于“僧多粥少”,在新增大量人口的同时,土地供应却在逐年减少,而这也正是北上广上深房价快速上涨的最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上海商品住宅自2006 年以来的10 年时间里,累计批准上市182.8 万套商品住宅,累计销售178.5万套,余量仅4.3 万套,其中还包括别墅和商办类公寓。按照年均销售17.8 万套计算,仅够3个月销售的量。再以北京为例,在今年已经出现的3 宗住宅用地中,楼面价全部超过4 万元,去年北京实际商品房住宅面积土地建筑面积只有300 万平方米,而商品房住宅签约则超过了700万平方米。

市场供给 篇5

服务实体经济

11月5日,浦江金融论坛2016秋季峰会在台州举行,围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展开讨论。本次会议由浦江金融论坛理事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办,台州市金融办、中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支持,浙江新台州律师事务所、浙江中非国际经贸港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台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和重工有限公司、浙江爱力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浦江金融论坛是一个高起点、高平台的学术活动,论坛汇聚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业等金融界的权威人士,共同讨论当季的宏观经济和金融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每季论坛都和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形势密切相连。

论坛现场图 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重阳投资总裁王庆,浙江省国贸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楼国庆,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南松,江苏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耿正义,浙江新台州律师事务所主任项先权,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会议由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徐明主持;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二部总监助理吴明晖和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初分别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柏国主持。

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 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介绍了台州政府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经验体会: 一是必须充分尊重草根金融家的首创精神;二是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三是必须牢牢抓住信用建设的主线,持之以恒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力度;四是必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民营经济和“草根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共荣共生。

近年来,台州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中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首创新的改革成果。台州设立了全国唯一持续良性运作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陆首个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突出基层实践的小微金融研究院。为破解小微企业发展趋势判断问题,台州以34万家小微企业为有效样本发布具有风向标作用的“小微金融指数”。台州将以“打造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为目标,切实承担改革“实验田”重大责任,努力为全国小微金改积累可持续、可扶植、易推广的有益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认为,中国经济自2001年之后表现出三年左右一次的宏观经济短周期,这个短周期是由金融和信贷驱动的。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表现出三年左右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中国的宏观经济周期和房地产行业的周期出现更紧密的联动。这一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的体量很大,通过前向和后向联动效应,带动了很多行业。二是因为房价上涨会引起央行的关注,央行政策的微调会引起市场情绪的波动,由此出现了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目前既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又需要加快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熨平经济的波动,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挖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活力。从短期来看,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这些改革在经济下行期间会遇到一定的挑战,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但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意义。从长期来看,中国必须要加快创新,才能挖掘未来的中国增长潜力。过去,中国的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多创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应进一步升级换代,用新动能带动和替代旧动能。中国当前的创新优势,一是有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密集型的研究与开发”,二是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可以推动“市场引致型的创新”,很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未必首先发生在中国,但最终会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实现商业化,中国最后会成为赢家。在交通物流、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医疗保险、教育服务等领域,中国都有巨大的潜能需要挖掘。上海黄金交易所党组书记、理事长焦瑾璞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主要从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运行和监管方面提出观点。他认为,金融交易体系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重要内容之一。金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金融稳定也依赖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持续、有效、稳定地提供服务。焦瑾璞对我国金融交易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首先介绍了我国的金融交易体系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交易体系或者平台主要是2000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从证券交易、外汇交易、资产管理、债券交易等各种金融交易依次发展。金融交易是金融业务的高级形式。”正是由于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才引发了不同类型的金融交易,并逐渐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焦瑾璞阐述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基本做法,并提出优化我国金融交易体系的几点思考:一是加强统筹规则,优化系统重要性基础设施布局。二是逐步建立对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框架。三是自身建设和法治建设。必须督促指导现有基础设施按照相关国际准则和评估建议,改进相关制度安排。

浙江国贸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楼国庆浙江省国贸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楼国庆从国贸集团自身出发,介绍了国贸集团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并阐述了供给侧改革下国企的创新发展。楼国庆认为供给侧改革包含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培育创新型的主体,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二是培育新的要素,提高效率,实现增长。要素指的是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效率型的要素。三是培育新的产业。要培育高价值的、知识技术型密集的产业,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符合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四是培育新的动能。更多依靠供给侧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来转变生产动能。楼国庆同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是传统产业重获新的机遇。二是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三是“软资源”将会创造“硬价值”。四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传统旧领域将会衍生出新的趋势,逐步形成个性化,多元化的供给市场。五是随着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促使新需求的不断产生,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最后楼国庆认为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抓紧机遇,促进企业创新,关键在于更好的顺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来加大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创新升级。把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要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仅要通过改革提升企业的体制机制,增强竞争力,更要从经济的全球化,去把去产能、去杠杆解决好。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南松

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南松先生讲述了三个事件。第一个事件,是英国公投脱欧。朱南松觉得英国脱欧并非意外,他用这两年在英国生活的切身体验告诉大家,英国真正反对脱欧的只有伦敦、剑桥、牛津、苏格兰、爱尔兰等和欧洲比较紧密、比较国际化的地方,其他地方基本是坚持脱欧。英国在1960年到2004年间,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5万,但是2004之后每年平均增长45万左右。原因是2004和2007年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使得大量东欧势力进入英国,这也是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第二个事件,从2010年以来,美国对全球金融机构进行罚款,到现在已经罚了350多亿。朱南松觉得美国现在正在对全球整个金融体系重构化,比如瑞士现在的保密制度的改变,现在去瑞士也不再能享受到存款保密制度。第三个是对整个境外居民资产制度的改变。中国从2014年已经启动了对居民的资产进行申报,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实施,从明年将正式开始实施。这个政策的正式实行前提是,中国参加了一个多边自动情报交换协议。将来中国人在海外的资产,通过此协议可以自动交换回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中国参加这个协议是2015年。从明年起,对海外存款在600万以上的客户,金融机构就会按此协议具体实施。朱南松说,讲这三个故事,是因为他感觉整个全球金融进入一个调整的状态。朱南松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来自实体经济。但这十几年整个国内金融行业供给加强了,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都在申请金融牌照,各种交易平台也交替出现。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占整个上市公司收入的15%,到去年年底上升到19.7%,上升并不明显。但是从净利润上来讲,已经从2005年的30.4%上升到去年年底的62%,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利润中,有62%来自金融行业。这也印证了因为金融业利润非常丰厚,导致金融业供给源增加。朱南松说,类似于前几年风能、太阳能产业热,这也是他提出金融业亟待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可能性。

江苏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耿正义

江苏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耿正义就当下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观点。从现状来说,一是总体上,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产能过剩。二是新金融,高端金融的发展乏力。尤其是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小微企业金融。三是日前银行业的监管政策存在着时松时严,先松后紧的策略,使得市场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削弱。四是信息业,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改变银行的运作效率和发展方向,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耿正义认为宏观方面,一是要削减过剩产能关键在去产能过程中不要伤害实体经济。二是银行持续创造新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提升。三是银行通过流程改造,信息技术运用,降低营运成本,监管成本。同时从微观来看。一是银行金融机构全面审视原有战略定位和要聚焦有效的市场。二是加快调整内部组织架构。三是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和草根金融密切合作。

浙江新台州律师事务所主任项先权对于民营企业,很多人关注到的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项先权关注的是法律风险问题。项先权认为民营企业的法律风险是很高的,并且主要发生在融资领域。面对这样的法律环境,项先权给出了三条建议:首先,在观念上,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分析自己公司所处的法律环境,识别企业运营中的法律风险点。其次,在宏观上,呼吁有关部门修改、健全法律规章。第三,战略上,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营企业要抓住机会,走资本市场之路,这应该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的途径。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过剩的传统重化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短板的新兴绿色产业转化。为鼓励扶持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做好八大战略创新:一是资源创新。绿色金融不仅要做好生态有机环保绿色的自然资源通过金融商品+货币+资本+智本四层创新,还得将这种综合创新延伸到经济丶社会丶政治各层面。二是政策创新。政策是利益调节的杠杆,绿色金融要还达到高效率高效用高收益目标,政策法律制度理念等上层建筑改革必须与之匹配,才能对绿色金融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功能。三是管理创新。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必须结合产权股权及控制权决策政经营权分配权等实况进行创新设计,以利绿色产业绿色金融从传统产业包围中脱颖而出。四是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自动的数据收集筛选评估评价,形成政府公权力背书的又有市场活力的技术创新,从而为传统产业老树新花,又为新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保证。五是产品创新。产品包括商品货币资本不同层次,从产权到股权到指数,从有形到无形,从自然到经济到文化,要实现产品创新到价值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扶持帮持。六是市场创新。绿色金融花场创新上,以资本化为起点,将资本+信用+品牌有机结合,实现市场边界从有形向无形,从地域到国际扩展,从而通过定价权的实现,进而实现整合全球资源目标。七是品牌创新。品牌是信用质量身份的象征。品牌通过金融创新,延伸出了决策权+投票权+经营权+分益权,从而为产品货币化,货币资本化,资本智慧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八是战略创新。智本型战略通过加减乘除,重在产品设计+制度设计+风控设计+标准设计,从而制定出合乎产业升级与价值创造,达致促成高效率高效用高效益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徐明(主持并发言)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徐明说,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经济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根本所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持和帮助。股票、债券等证券的发行,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各种金融产品的配置,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财富管理市场及衍生品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资本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资本配置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而,资本市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实体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着供需矛盾,也存在着供给侧改革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徐明就此提出了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IPO的强力需求与发行速度较慢之间的矛盾;二是并购重组需求旺盛与监管日趋严格之间的矛盾;三是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与强调市场多层次、多领域、多产品之间的矛盾;四是市场发展日渐混业、风险逐渐串联与监管机构未能统一协调之间的矛盾;五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与创新中风控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不很好地加以解决,就会大大制约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也影响着供给侧的改革。

徐明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在法律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例如正在修订的证券法可以对上述问题有所回应;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协调、统一行动,分享共赢;金融机构本身要进一步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应将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方在重要位置,将创新中的风险控制放在重要位置。

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初 王初:《并购重组与上市公司再融资》 长江证券承销保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初博士: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很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并购重组,把不太有效的资产从上市公司剥离出去,注入更加具有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的资产。王初博士认为从2015年起,国内资本市场的并购融资进入爆发增长期。2015年,证监会共审核过会重组案例339家,比2014年同期(194家)增长174.74%;审核通过率为93.51%;审核通过借壳上市38家,审核通过率64%。2015年上市公司公告了1444次并购重组事项,有数据披露的并购事件共涉及交易金额15766.49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单交易金额20.14亿元;而2014年全年公告475项重组事件,披露交易金额2306.29亿,平均每单10.63亿元。从数据看,2015年无论并购重组事件的绝对数量、绝对金额还是平均单个重组事件涉及的交易金额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分别是2014年的3倍、6.8倍和近2倍。2016年,并购重组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16年9月30日,证监会审核过会重组案例195家,审核通过177家,通过率90.77%。王初博士同时提出去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出现了几大特点。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如南北车合并,中国集团和中船重工、四大航运央企、中铁和中铁建在市场上一直整合的传言;政策引导产业并购,产业并购是上市公司立足于长远发展自发进行的并购交易,目前主要体现为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的并购;跨界并购增加,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跨界并购的监管要求更加严格;估值差异推动跨境并购整合,最明显表现的是境外回归/分拆至A股上市,如奇虎360等。总之,从市场角度看,在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从产业整合角度,不断开展产业并购活动,实现自身业务转型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从制度环境角度来看,为适应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市场化并购交易的需求,监管机构的监管导向更趋向市场化,审核效率不断提高。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全球证券市场的竞争已体现为市场发展水平的竞争制度环境的竞争,近年来众多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回归A股、或分拆至A股上市,不仅体现了A股市场与境外市场的估值差异,更反映了A股监管制度的供需,但目前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回归A股已经引起监管层对估值套利的重视。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二部总监助理吴明晖 吴明晖:《IPO审核基本情况与最新监管动态》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二部总经理助理吴明辉认为2016年以来,申报排队企业再创新高,“堰塞湖”现象突出。同时,发行规模同比明显下滑。2016年1-9月过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数量接近一半,达到77家,信息技术行业是第二大过会行业,有33家。过会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过会企业保荐人集中于中信证券、安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大型券商。过会企业进三年平均资产负债率约40%,盈利能力总体良好,但总现金流量明显偏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深交所和上交所在2015年后两市发行市盈率已无明显区别,均在21左右。在IPO审核方面越来越规范和严格。2016年上半年,证监会发行部反馈意见总计3769条,平均每家企业34.6个问题。其中,财务问题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同时,近两年,对申请上市企业所处行业的个性化问题也越发关注。发审委2016年上半年意见总计362条,平均每家企业3.2个问题。其中,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是关注的重中之重。简要来看,IPO关注要点有五大方面,发行人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持续盈利能力;生产经营合规性;募集资金投向,以及行业性等其他问题。编辑:叶帅

从供给侧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篇6

“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不但“一刀切”的楼市调控措施会“寿终正寝”,地方政府还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一如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所言,“有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推出了各种调控措施,因此我对今年的房地产健康发展充满信心”。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将会有一波波的政策引导,支撑其不断发展的势态。预计二季度会有更密集的“去库存”新政渐次出台。同时,类似广东、重庆将去库存年度目标量化到各市县等方式,将被更多省市所效仿。

笔者以为,除了降首付、降契税等房地产利好政策之外,中央政府还会再度调整税收、信贷政策以及房贷利息抵个税等。而地方政府则可能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等方式来刺激购房。此前,山东省已要求各地做好业务衔接和政策储备,对农民进城购房给予契税补贴、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物业费补贴等政策,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住房消费群体。同时,河省、甘肃等省市不但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还鼓励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此外,还有典型如广州“跨区首套”契税优惠政策以及沈阳大中专毕业生“零首付”购房的政策。可以肯定,信贷政策及财政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短期内市场就会产生积极的表现。其中,一些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及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有望率先成交抬头,如郑州、长沙、福州、杭州、青岛、苏州等城市会量价齐升。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虽有其本身规律,但与经济周期、住房民生、投资风向更是密不可分。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这意味着,在供应端,我国将继续打通存量房与保障房及租赁市场渠道,大力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完善租赁市场,支持商品房库存向租赁房及公租房供应转化。

新的改革,将给市场注入新活力。未来数年,“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住房制度改革,合理降低交易成本,鼓励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购房,落实好首次购房优惠政策”,将是房地产发展的方向。这既是重大政绩,也是政府用货币采购去库存的抓手。一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度扩大住房需求,同时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等进度,更多采用货币化安置收购存量用房;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三是鼓励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扩大租赁市场房源。

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这是未来大势。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曾经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特征是总量过剩、区域分化。因此,住房信贷政策调整的基本逻辑和总体基调是“因城施策”。一是盘活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对北、上、广、深等限购城市进行差别化处理,如近期两次政策调整均将限购城市排除在政策实施范围之外,这些城市目前仍维持较高的最低首付比要求。这是因为,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较快,幅度较大,需通过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和棚改,增加住房供给,采取诸如限购等行政措施以及经济政策等,抑制不合理的投机性需求,限制房价过快上涨。二是允许各地在国家统一住房信贷政策基础上,结合当地房地产形势,对辖内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比进行自律调整。三是强调宏观审慎管理,打击各种交易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严格限购审核、扩大市场供应、打击捂盘惜售、规范金融杠杆,等等。

作为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呈现积极的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今年3月1日年内首次全面降准,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宽松利好的房地产调空政策仍是年内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大方向、总基调,尤其是全国“两会”把今年M2预期调高到13%左右,这预示着全年货币政策将持续维持稳健偏松的状态。而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之下,房地产业将再次迎来一个发展的契机。当然,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有着天然的差别——全国去库存,热点城市去杠杆。正如一线城市启动针对“房价过快上涨”的应急预案,未来这种分化趋势还将持续。从去年以来,这种“有保有压”的基调已成常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进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加大中小套型住宅供应量,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拉动经济,实现房地产与经济的双赢。供给侧改革也可以推动房地产回暖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一如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所言,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就化解房地产库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和地方“两会”作出一系列部署,最重要信号就是治标治本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同时发力,在稳定房地产市场过程中,形成长期消费预期。

相比于三四线城市的供大于求,一线城市则属于“僧多粥少”,在新增大量人口的同时,土地供应却在逐年减少,而这也正是北上广上深房价快速上涨的最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上海商品住宅自2006年以来的10年时间里,累计批准上市182.8万套商品住宅,累计销售178.5万套,余量仅4.3万套,其中还包括别墅和商办类公寓。按照年均销售17.8万套计算,仅够3个月销售的量。再以北京为例,在今年已经出现的3宗住宅用地中,楼面价全部超过4万元,去年北京实际商品房住宅面积土地建筑面积只有300万平方米,而商品房住宅签约则超过了700万平方米。

站在中国经济无法绕开的历史关口,关键就看能不能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抓好抓实。可以肯定,只有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以及增加土地供应以增加房源供应才能稀释房价上涨预期。应当看到,从供给侧着力,并不是靠减少供给化解房地产中的所有问题。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结构性调整,盘活资源,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另外,从供给侧来看,一线城市本身土地稀缺,供给有限,地价上涨迅猛,直接导致了未来产品趋向高端化。这对于解决当前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十分不利。所以,必须未雨绸缪。除了“填海”造地,还应当允许土地“转性”,尤其是要做好城市规划,改革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城乡土地利用机制。

市场供给 篇7

1玉米种子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1.1供给总量分析

供给均衡量来看, 年际间较稳定。从供给总量上来看, 我国玉米种子的供给总量较大。近年来,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0.23亿hm2左右, 按公顷平均用种37.5kg计算, 我国目前每年约需供给9~10亿kg玉米种子。如果种子产量按3000kg/hm2计算, 那么每年需要30.0~33.3万hm2制种基地。

1.2供给品种分析

种子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农业生产资料, 其研发工作对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玉米新品种的开发也就成为玉米种子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我国对于玉米新品种的研发十分重视, 在“六五”到“九五”期间, 国家组织的玉米育种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 共育成优良品种138个。据国家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计, 从1980年到2002年间, 年最大推广面积超过66.6万hm2的品种有22个 (鲁原单4号、掖单12号、烟单14号、郑单14号、中单2号、郑单2号、掖单19号、丹玉13号、丹玉12号、掖单4号、四单19号、掖单13号、掖单2号、吉单101、本玉6号、农大108、沈单7号、西玉3号、四单8号、郑单958、鲁单50号、豫玉22号) , 其中超过200万hm2的有4个 (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农大108) , 133.3~199.9万hm2的有2个 (丹玉12号、掖单2号) 。

这些优良品种的推广基本上满足了我国不同地区对不同玉米品种的需求。应该说我国玉米种子品种研发在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玉米种子的品种研发能力仍相对较弱, 研发能力较强的公司平均3~4年推出一个新品种, 而美国的先锋公司平均每年推出7~8个杂交新品种。造成我国研发能力较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科研投资不足, 以玉米种子研发投资为例, 美国先锋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约占其每年销售收入的10%, 近2亿美元, 而我国目前投入资金比例最高的奥瑞金公司其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也仅占到其每年销售收入的8%, 仅为1000多万元人民币。二是对于品种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前, 我国对于玉米品种产权根本不存在保护, 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之后对于产权的保护力度仍然不够, 这种产权保护的欠缺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1.3供给质量分析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也是最特殊的生产资料, 种子的优劣、真假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丰歉。种子的质量不符合标准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水分不合格将会使种子在运输、销售过程中霉变, 影响种子的芽率;发芽率的不合格将会影响种子的出苗, 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纯度是玉米种子的质量指标中用户最不易测定的, 但它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1983年) 以杂交种子的纯度为自变量, 杂交种的产量为依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 可用y=931.1-8.165x表达, 即一代杂交种的典型性每降低1%, 则公顷产量降低122.5kg。这些试验结果均说明杂交种子的纯度对大田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因此, 在玉米种子生产的全过程中, 提高质量意识, 确保种子质量, 要贯穿玉米种子生产的始终。

在《种子法》出台以前, 以县级种子公司为主体的垄断经营, 质量很难得到重视。1993年, 农业部小麦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全国范围对玉米杂交种子的质量抽检的108份样品中, 种子纯度达到国标二级以上的只有3份, 占2.8%。1997年抽查了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吉林、甘肃等6省53家企业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共53个样品, 自交系样品全部达标, 而杂交种只有40.5%的样品合格。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特别是种子法出台后, 我国加快了种业改革开放的进程, 种子作为特殊的商品推向市场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一批具相当规模、竞争力、先进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新型种子企业相继建立, 加入市场竞争行列, 为改进种子质量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以市场为导向, 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种子企业, 种子生产体系健全, 技术力量比较雄厚, 管理规范, 在种子生产全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 采用现代化种子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种子的精选、分级、包衣和小包装, 努力追求商品种子的优质化、精品化, 使我国玉米种子质量低劣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2004年4月公布了对我国2003年生产的玉米种子抽查结果, 经过对抽取的55个玉米种子样品进行检测和鉴定, 符合标准规定值 (标签标注) 要求的样品51个, 占样品总数的92.7%。抽查样品中, 净度平均值为99.8%, 最低值为98.6%;发芽率平均值为93.6%, 最低值为85%;水分平均值为12.8%, 最高值为16.0%;纯度平均值为96.8%, 最低值为90.3%。

实践证明, 高质量的种子是在严格的生产操作规范下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检测出来的。完整的种子检控体系应有完备操作规范的标准系统、有效培训的支持系统、严格管理的操作系统、程序化的检测系统。

2玉米种子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2.1种子价格

在我国由于目前是由种子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 由企业决定种子的播种面积和产量, 然后委托农民生产, 收获后由种子公司收购, 因此农民不决定种子的播种面积和生产量, 而是由种子公司来决定。而公司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种子产地批发价, 因此, 种子产地批发价是影响玉米种子供给的重要因素。

2.2自然因素

玉米杂交种的亲本是多代严格自交育成的自交系, 生长势较弱, 对不良的自然条件反应十分敏感, 抵抗不良气候的能力差, 其中以干旱和早霜为影响其供给量的主要因素。2000年虽然制种面积高达26.7万hm2, 但因东北制种基地出现严重的干旱, 产量大幅减产, 全国玉米产量只有4.75亿kg, 将连续4年的库存消耗殆尽, 2001年制种面积又有所减少, 造成了2002年百年不遇的卖方市场, 价格一路飚升, 从4~6元/kg上涨到16元/kg。

2.3供给主体

我国的供给主体是生产型企业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他们是通过委托农民生产来实现供给的。由于我国玉米种子的市场化刚刚起步, 行业的集中度非常低, 玉米种子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截止2003年我国发放种子生产许可证7900多个, 其中生产杂交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就多达2642个, 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宏观调控乏力, 生产者盲目制种, 生产总体上缺少理性, 对供给的影响巨大。

2.4技术因素

玉米杂交种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亲本繁殖、杂交制种、精选加工等一系列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需按严格的技术规程操作, 任何违反技术操作的行为都会给制种带来产量和质量的降低;一些新技术 (如雄性不育技术) 的采用, 也会使制种产量和质量提高, 成本降低;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使生产企业更加理性决策技术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表现在供给品种的改良上, 每一次技术的重大突破, 都会促使许多的新品种产生, 而随着新品种的推广使用, 又会对种子供给产生影响。例如转基因技术产生之后, 近年来转基因玉米品种得到了迅猛发展, 2000年全球转基因玉米的播种面积已达1030万hm2, 以Bt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Bt抗虫+抗除草剂玉米为主。这些新的玉米产品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必然会对相应的玉米种子供给产生影响。

2.5法律因素

由于种子的特殊性, 国家在种子管理上出台许多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种子的市场供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因此玉米种子一直是我国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重要对象。其中较为突出的影响表现如下。

首先是玉米种子的审定。我国玉米种子必须经过政府审定, 方可推广。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登记制度相比, 程序繁琐, 机构运作迟钝, 审定周期较长 (一般为3年) ;另外, 品种审定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的, 和农作物按自然生态区布局的特点不相适应,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和广度。

其次是玉米种子产权的保护。199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后, 1999年玉米被列入第1批保护名录, 受保护品种只有拥有知识产权和被授权的企业才能生产, 私繁乱制的情况大幅度下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格局逐步形成, 供给相对平稳, 产权拥有者得到了合理的收益。例如, 沈单10号和沈单16号被授予品种权后, 截止2003年沈阳农科院就已获得许可费600多万元, 大大地调动了育种者的积极性。

市场供给 篇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已达到82269.8万吨。可见, 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 但我国却并非钢铁强国, 在产业结构, 企业管理等很多方面都与世界钢铁强国有着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我国钢铁工业的供给和需求不尽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采用p阶向量自回归模型:

影响钢材产量的需求因素一般包括:基建建设的用钢需求, 房地产行业的用钢需求, 以及机械行业的用钢需求。本文选取铁路机车的产量、房地产投资总额、汽车产量和主要家用电器产量的加总量来近似这四类需求的用钢量。样本期为2000年1月~2012年12月。另外, 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影响, 本文对钢材产量、铁路机车产量、房地产投资额、机械用钢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三、实证分析

1.确定滞后阶数及模型的稳定性检验。使用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标准。检验结果显示, 当滞后阶数为2时, SC=-3.9498, 当滞后阶数为3时, SC=-3.9247, 由此可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在滞后2阶时, 通过检验VAR模型的F矩阵的特征根都落在了单位圆内, 因此, 滞后2阶的VAR模型是平稳的。

2.格兰杰因果检验。接下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 对这些变量与钢材产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 可以认为LNFDC、LNJX和LNGC互为格兰杰原因。

3.脉冲响应函数。为进一步研究房地产投资额LN-FDC、机械用钢量LNJX以及铁路机车产量LNTL对钢材产量造成的影响, 建立脉冲响应函数。

房地产投资额LNFDC对钢材产量LNGC在刚开始时有着负面影响, 但这种负面影响很快就变成了正面影响。这种正面影响大约在第三期时达到最大, 之后影响逐渐减少;机械用钢量LNJX对钢材产量LNQC的影响与房地产投资额的影响类似, 大约也在第三期时达到最大;铁路机车产量LNTL对钢材产量LNQC的影响具有波动性。

4.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方法可以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其他变量的扰动引起的。

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 钢材产量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自身的扰动。房地产投资额变动的冲击对钢材产量变动的影响占到32%左右;机械行业用钢量变动的冲击对钢材产量变动的影响只占了6%左右;而铁路机车产量的变动冲击对钢材产量变动的影响很小, 只有大约2%。

四、结论

1.房地产投资和汽车产量对钢材需求均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房地产投资和汽车产量的外部冲击都会经市场传递给钢铁行业, 给钢铁行业带来同向影响。

2.机械行业和基础建设方面对钢材产量贡献不足。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我国钢铁行业产品性能还有待提高。由于机械行业和基础建设中的很多产品对钢材的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 相当一部分的钢材依靠进口。

3.我国应该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加快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主要钢材品种。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 钢铁的需求量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我们要成为一个钢铁强国, 必须加快钢铁品种结构, 工艺技术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高铁梅, 孔宪丽, 胡玲等.中国钢铁工业的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 2004.

[2]郑瑞芳, 郭秀君, 田明华.对未来我国钢材需求的预测[J].国际商务—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07.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 篇9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培训,准公共物品,竞争性特许经营

在我国, 农民工的素质低下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在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后实行了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 但收效甚微, 出现了“政府失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 如果农民工就业培训能由市场来解决, 那么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一、市场供给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可行性

虽然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农民工就业培训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但由市场机制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很多国家都已经成功地利用市场机制来提供某些领域的公共物品, 如在美国, 航空、能源、银行、电信、教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已全部面向私人部门开放。在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私人部门也已经进入到一些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 市场存在着自愿为农民工提供培训的动力:

1.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动力, 来自营利组织和个人的“经济人”动机。

市场机制的本质是不同的市场主体以自愿交易的方式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从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类型、性质与特征角度看, 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收费可以将不愿意付费的农民工排除在就业培训之外, 因此农民工就业培训具有排他性;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 增加一个农民工所增加的培训成本很小, 几乎为零, 因此农民工就业培训具有非竞争性。即农民工就业培训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具有一定私人物品性质。对于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的准公共物品, “经济人”动机驱动下的市场机制供给便具有了其人性基础。只要私营部门能从经营农民工就业培训中得到利润, 私营部门就会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并且具有“经济人”特征的私营部门会努力最大化其经营利润。一方面, 较公共部门来说, 私营部门能对市场需求作出更快的反应, 不断提供满足农民工多样性需求的就业培训;另一方面, 私营部门通过努力降低成本为其更多地获得利润创造了条件。

2. 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的必要还来自于现实中的部分农民工对就业培训的需求, 无法通过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来满足。

因为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培训只能提供一种最基本的就业技能平台, 满足全体农民工或大多数农民工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由于部分成员对于就业培训需求的超额性, 他们无法通过政府所提供的基本技能培训来满足, 因而他们就会通过“直接付费”的方式, 即市场交易方式来满足其超额就业培训需求, 这就为营利性组织 (企业) 通过市场供给这类就业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从而使这类就业培训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当收益大于成本时, 企业介入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就符合了营利组织的“经济人”动机。在超额培训需求的诱导下, 在“经济人”动机的驱动下, 营利组织通过市场机制, 即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提供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既能够满足市场中的某些农民工的超额培训需求, 弥补“政府失灵”所造成的农民工就业培训供给不足, 也能够通过满足市场超额需求 (尽管是一些超额的公共需求) , 来实现企业利润。正是由于私营部门对于社会需求的高度关注,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从这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就业培训中, 农民工学到了所需求技能, 从而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 不断完善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 极大地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 人们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当农民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时, 他们更愿意为自己所需的就业培训付费, 私营部门在得到这种正向激励后, 会增加其供给, 于是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民工就业培训供给循环。

3.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从总体而言, 增加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就会增加社会的总效用, 公众对于农民工的就业培训需求就会相应增加。如果所有的农民工就业培训都由政府承担, 所有人都会无差别地消费同样的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成果, 而不管其自身愿望如何, 这也是公共物品需求区别于私人物品需求的地方。政府要为所有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首先培训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 会造成培训资金的投入不足。过去教育投资的滞后影响造成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 农民工缺乏赖以生存的技能, 已经成为农民工生存和就业的桎梏。如果政府根据市场供求力量的比较, 结合考虑市场平均利润率水平, 建立起调节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价格机制, 那么完全可以将大量的企业资本吸引到农民工就业培训领域中来, 从而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 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全面地降低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成本, 并将这块“蛋糕”做大,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效率, 增进社会福利。另一方面, 社会对于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农民工所接受的某些方面的培训对于部分社会成员来说是一种超额需求, 超额需求通过政府机制的供给平台供给可能有失公允。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就为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提供了机会。

二、市场供给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方式———竞争性特许经营

农民工就业培训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 由市场提供公共物品会出现供给不足, 经济效率低下的“市场失灵”问题, 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但如果由政府直接来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 其效率将取决于政策效率和运行效率, 即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为农民工提供最大程度的培训, 并不断增加投资以改进农民工培训的结构。当政府承担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责任时, 由于一体化命令结构会出现信息不畅和机构官僚, 会使得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效率低下, 因此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 往往通过特定的行业、企业或组织来实现。这些企业在取得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执行权和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时, 又大量涉及复杂的集团利益和集团活动。当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的行为与这种集团活动紧密结合时, 企业的绩效就与寻租紧密相关, 因此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由政府来解决也会出现政府失灵。

委托代理理论为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细节并不了解,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可能利用自身所处的有利地位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 使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并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成本非常高。委托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 会通过契约中的制度供给、彼此的承诺、相互信任、激励与补偿机制与监督制度的安排等对代理人的行为予以激励与监督, 因此建立契约执行的规则和良好的合作关系, 就成为委托代理关系的焦点。

但是, 尽管政府作为“超自然人”具有“公仆人”的特征, 但官员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 对于某些官员, 他一方面会追求职务、薪金、权力、社会地位和荣誉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他会采取在责任和新问题面前选择趋利避害、降低风险的行为方式。为约束官员的上述行为, 可以通过建立政府官员责任制与激励机制、强化对政府组织的监督机制, 促使代理人行为的公开透明, 但是政府要参与制定政策可影响政策的制定。同时, 由于公共行政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和政府机构在资源控制上的垄断性、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封闭性以及公共物品生产效果难于及时测量, 局外人往往很难了解到管理机构内真实的行为目的、行为过程和行为规则。这样, 官员实际上在公共资源分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许多时候主次关系被颠倒。这时, 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往往难于有效建立并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实施。显然, 通过委托代理的方式解决公共物品的提供仍然有许多局限, 委托代理制下被授权人仍然可能滥用职权。

总结前面的讨论, 可以认识到由私人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可能有较高效率, 但供给量可能不足;由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可能效率低下、结构失调或出现利益集团的分利活动;委托代理提供了建立监督控制的思路但操作性不足。竞争性的特许经营方式结合了三者的优点, 可以解决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时存在的种种问题。

农民工就业培训竞争性特许经营是通过建立一种具有市场竞争机制的, 由政府或公共机构进行监督控制的委托代理机制, 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公开透明的制度, 确保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效率。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竞争性特许经营就是通过政府制定规则, 由合格的培训机构参与投标, 中标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标准下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并获得收益, 期满后重新进行投标。农民工就业培训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边际成本很小几乎为零的特点, 这一特点决定了农民工就业培训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 私人部门在提供这一服务时必须有较大的规模, 否则就无利可图, 因此政府在通过竞争性特许经营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时必须考虑私人部门的生产规模问题。农民工就业培训特许经营的核心, 就是通过竞争性的特许经营合同实现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经营权转移, 实现提高效率的目标。培训机构得到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垄断权和政府的支持, 可以节省创业积累, 降低经营风险, 很快实现盈利。竞争性压力的存在为创造良好的绩效提供了可能性, 可以使培训机构对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具有高度的回应性, 并使运作成本最小化。通过政府强制确保了中标者在规定期内的利益, 而中标的培训机构则以满足特许合同规定为期内继续经营的条件。定期的公开招标、公开地维持竞争性压力避免了利益集团寻租活动的私下交易, 也限制了官员创租和抽租行为。通过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效率。因此竞争性特许经营可以使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工之间的共同利益得以实现。

三、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中的政府作用

农民工就业培训由市场供给决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政府, 相反, 政府在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 政府要为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私人供给者提供制度激励及制度约束, 从而为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建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保护私人投资者的产权, 除特殊情况外, 其他任何部门、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产权。政府允许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 决不意味着政府在此方面的责任让渡。因为农民工就业培训具有公益性质, 而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私人供给者由于理性经济人的特点, 及某些制度约束的缺失, 可能会做出某些有违公共利益的行为。而且, 像政府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会出现“政府失误”一样, 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同样会存在低效率等情况。因此, 出于公益的目的, 政府的干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政府必须加强对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制度约束。

第二, 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 对此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规范约束。私人取得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产权后, 可以形成某种垄断优势, 可能会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费用;还可能不给农民工提供完全信息, 或者培训的内容不符合市场需求等, 从而欺骗农民工;而且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其他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政府有责任对经营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培训机构进行必要的规范制约, 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

第三, 在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过程中, 政府有必要给予农民工两个方面的支持: (1) 农民工一般是分散的, 而且同样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原因, 农民工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 不太可能形成强有力的集体行动同提供就业培训的培训机构讨价还价。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有必要为农民工提供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如组织成立有关部门来代表农民工的利益, 以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 加大农民工同提供就业培训的培训机构谈判的筹码, 促使培训机构提高其所提供的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质量。 (2) 在我国, 农民工中的大多数生存状况都很差, 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 政府有义务为他们解决就业培训问题。对已经具有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工进行培训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工作及生存状况, 充分尊重他们的就业培训意愿, 而不能利用政府的权威来强迫他们接受就业培训。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模式———竞争性的特许经营方式适用于为大多数弱势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 但是培训费用会超出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在农民工就业培训中使用职业教育券, 一方面可以给农民工就业培训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鼓励农民工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同时由于农民工自身也承担了一部分培训费用, 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过度培训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券是农民工手中的“选票”, 他们可以通过手中的“选票”选择培训效果较好的培训单位, 从而给培训机构以竞争压力, 促使他们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鸿.公共物品的特许经营[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4 (3)

[2].曾晟.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机制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 2005 (2)

[3].杨仕兵, 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确定[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6)

中国巨灾保险市场供给约束初探 篇10

最近二十年,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频发, 给各国的企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我国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仅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 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网的资料,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8亿人次受灾, 因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 紧急转移安置709万人, 倒塌房屋83万间, 农作物受灾4721万公顷, 绝收491万公顷,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亿元。然而, 在巨灾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 我国巨灾损失补偿模式主要还是限于政府的无偿赈灾与救济, 这一模式无论从效率和公平性上来说都并非最优的选择。

保险作为危害性风险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 在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一直不太明显, 这一特征可以近几年的国内保险业经营情况数据中得到体现。虽然08年经历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的特大灾害侵袭, 保险业 (特别是财产保险) 从简单赔付率上来看变动并不明显。巨灾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 表明中国保险市场巨灾保险的普及程度非常低, 通过保险方式转移巨灾风险还未在我国得以实现。这主要是由巨灾保险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双重约束导致的。从供给的角度来说, 主要的约束一方面存在于巨灾风险本身的特点, 比如损失气候等自然环境变化导致难以预测损失率, 灾害发生后难以测算损失程度等, 另一方面在于国内财产保险人承保能力的限制上;从需求的角度来说, 主要则由消费者的短视及保费支付能力等问题导致。不幸的是, 这些约束在短期来看都属于“刚性约束”, 很难通过市场自身或政策来“放松”。但是, 相比起需求约束来说, 供给约束对于保险业来讲可控性更强, 也更有希望通过保险业自身的发展来逐渐消除。本文拟对我国巨灾保险的供给约束做出分析。

二、巨灾保险供给的技术性约束

一般而言, 一种风险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才能使保险公司能够有意愿并有技术将它加入到保险合同覆盖的责任中。这些条件包括:该风险造成的损失单位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并且数量较多, 以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且保险公司能够通过某种技术了解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的信息等, 比如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历史损失数据和频率数据进行估计。只有这样保险公司才能很好的为某类风险定价, 并保持经营的稳定性。然而, 巨灾风险对这些条件的满足情况都不让人乐观, 造成了保险公司难以提供巨灾保险产品。

首先, 通常巨灾风险往往是由地震、洪水或恐怖袭击等事件造成, 所造成的损失范围往往非常大, 这意味着虽然在某区域内有很多购买了巨灾保险的标的物, 但它们之间在巨灾风险上具有相关性, 不能满足损失单位没有相关性的条件。其次, 保险公司需要了解巨灾风险的频率和损失程度的大概大小, 并运用精算模型定价。这个条件一方面由于数据的缺乏而难以满足, 例如, 我国缺乏的可靠自然灾害数据, 而像类似恐怖袭击等事件的数据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也为数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巨灾风险模型涉及除保险外的工程、气象等学科知识, 构建起来难度也较大。再次, 由于巨灾风险涉及的范围很大, 保险公司在地震发生后也很难对实际损失金额予以度量, 还会由此而产生比较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巨灾保险供给的财务性约束

从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损失1516.5亿元, 保险业支付赔款50多亿元, 占3%;汶川地震灾害损失为5252亿元, 支付赔款16.6亿元, 仅占0.32%。而全球巨灾保险赔付率的平均水平为36%。然而如果我国保险业按照全球平均水平进行赔付, 保险业将面临非常严重的偿付能力问题。另一方面, 自2008年以来, 先后有13家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问题。从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 保险公司运营巨灾保险还有比较严重的财务性约束。

四、巨灾保险供给监管层面的约束

目前我国保险监管部门针对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地震保险存有一定限制, 各中资保险公司总公司或其职能部门出单的企财险项目扩展地震保险责任, 由各总公司直接报送中国保监会审批;各中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出单的企财险项目扩展地震保险责任, 经总公司批复后, 由各公司省级分公司报送当地保监办初审, 各保监办初审后, 报中国保监会审批;各外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企财险项目扩展地震保险责任, 由各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报当地保监办初审, 各保监办初审后, 报中国保监会审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巨灾保险的供给。

巨灾补偿的方式让人迷惑, 财政补贴显然不太经济, 保险却又看起来难当大任, 难道说需要另辟蹊径?纵观他国情境, 各发达保险市场均未放弃保险作为巨灾补偿的主要方式, 似乎大家仍然继续着保险这种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来应对巨灾, 虽然并不完美, 但也不算羸弱。尤其是巨灾保险在我国灾后补偿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与实际运作的情况可以说有着巨大差别, 保险的“潜力”在我国并未被发掘, 保险公司与政府机构应加强协作, 努力化解巨灾保险市场存在的约束, 使保险产品充分发挥其补偿的功能。

摘要:最近二十年, 巨灾事故在全球频发, 从数据上来看, 我国的巨灾损失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巨灾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 我国巨灾损失补偿模式主要还是限于政府的无偿赈灾与救济, 这一模式无论从效率和公平性上来说都并非最优的选择。而保险补偿方式作为各国应对巨灾的主要制度或技术, 在我国的作用却一直不明显。形成或影响这一现状的因素较多, 但从保险市场的角度来看, 供给与需求的约束应为主要因素。本文拟对巨灾保险市场的供给约束作出分析, 探讨形成供给约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巨灾,保险,供给约束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年鉴编委会, 中国保险年鉴2009

[2]、田玲, 左斐, 中国财产保险业巨灾损失赔付能力实证研究[J], 保险研究, 2009 (8) 。

[3]、孙祁祥, 孙立明, 保险经济学研究述评[J], 经济研究, 2002 (5) 。

[4]、叶海云, 试论流动性约束、短视行为与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关系[J], 经济研究, 2000 (11) 。

[5]、龚六堂, 贴现因子、偏好和行为经济学[J], 财经问题研究, 2004 (8) 。

[6]、Swiss Re, 2008年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灾, Sigma2009年第二期。

市场供给 篇11

今年暑假,山东医药技师学院营销系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调查团队,走访了鲁东地区的济宁广联药业集团、青岛医保、潍坊华润远东医药有限公司、潍坊华潍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对各个医药企业的连锁药店进行了细致的市场调查,发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大逻辑下,对药店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通过我们详实的市场调查,试图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连锁药店的新常态和新形式,为下一步我院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优先的战略举措。

当今医药企业面临的市场状态

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社区医疗和新农合医疗制度直接切割传统顾客。目前,整个医药零售界都普遍面临客流逐年减少、房租逐年上升、利润水平逐年下降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开始推行的新医改制度,从整体上扩大了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可以看病不花钱,或者花费很少。从而基本满足了最底层人们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及药品供应需要,但是,对于药店来说,这些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将低收入顾客转移到了基层医疗机构,这正是近年来药店普遍感觉客流量下降,传统低价让利促销政策日渐“失效”,顾客对药店越来越挑剔的根本原因。

适应市场需求改进经营方针,医药企业调整经营思路。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我们观摩青岛医保、潍坊生力源连锁药店的店面铺货中,就有一些新药、特效药、地方特色药品、民族特色药品、不含激素治疗慢性病的药品、食药两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家庭自用小型医疗器械、以及大健康感念下的化妆品、食品、生活用品等。这些品种基本上不在医保目录之列,国家也不会给予购药者相应的补贴,所以这些品类使药店在价格、服务和经营上拥有了绝对的优势。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潍坊华润远东医药有限公司吴金华总经理的座谈中,他说:山东省刚召开了“做非药,赢未来”的企业论坛会,并成立了山东省“非药”协会,7月初汇总山东省各医药企业负责人就“非药”的经营模式到澳大利亚进行参观学习,吴总阐明,未来药店的定位应该在大健康的战略上,传统药店以经营药品为主,顾客的目标性非常明确,主要关注药品的质量、疗效以及药店的专业药学服务水平,而“非药”药店经营的产品则更为广泛,覆盖了所有与顾客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

医药企业与我院校企合作的现况

企业自身的意识观念和规模问题。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和积极性不够 。在调研的校企合作企业中,认为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方投入和收益等变量无法进行确定,同时,企业在这种合作中还有一定的投资风险的企业有二十余家,约占55.7%。校企合作中通过对已录用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学生上岗后的工作能力比较欠缺,不能适应岗位要求,还需要企业进行长期在岗培训学习的有三十七家,约占64.7%。此外,这次走访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规模有限,吸纳学生人数有限 。如所调研的 44家企业中.低于 800 人的企业数有 23家 ,占 58.7%;低于 1000 人 的有 25家 ,占 55.1%;一次性接受实习学生的规模小于 1O 人有 2 2家。

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缺失。沿海区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还与缺乏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有关。在调研的4家企业中,都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得到相应的纳税减免。而因缺乏政策支持,企业利益无保障而产生校企合作的顾虑。目前关于加强校企合作法律条文零星地分布在不同的法规法规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所以在具体执行落实时较难。调查发现,因顶岗实习安全 、社会保障等难以管理而成为校企合作障碍因素的企业有3 6家 ,占 72.3%。

我院自身办学实力不足。通过调查,企业反映我院办学优势特色不突出,品牌专业没有,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得需要经过一年至二年的专业适应期和技能调整期,不能迅速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如在调研的 4家企业中,担心毕业生不符合企业需求的有2 家。占 51.7%:担心学生技能低,影响企业运营的有 1 家 ,占 33.3%;此外,我院对校企合作的定位不明确,担心校企合作会使学院丧失办学独立性,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企业配合的多。不愿意依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需求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根据现今企业经营用工的需求,我们应该进行的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新路径

是紧靠行业 、服务医药企业 。联合山东医药协会,在学校设立山东医药企业信息网和培训中心 ,承担山东省医药企业技术骨干培训 、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推介。开展医药企业急需人才的“订单式 ”培养 ,实现校企利益共享 。比如企业每年从我院选取学生,由公司提供师资、教学场地和实训设备,利用企业内部的职工培训部门或学校,先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技能实操,具体的内容和标准由企业自行制定,在掌握了一定企业技能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部分由学院完成。通过先技能动手后理论提高动脑的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受训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高职业教育方式的创新探索。

联合企业,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首先利用技师工作室这个平台聘请企业经理 、技术骨干等作为学院客座教授或是兼职教师或实训导师,带领教师和学生掌握市场新动态新知识。对内加大对现有师资的理论培训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出循序渐进的理论、实践 、技能培养进修计划 ,根据相应的考核成绩分批选送不同专业教师进行顶岗实践和学习。

市场供给 篇12

市场“失灵”

亚当·斯密在240 年前出版的 《国富论》中指出, 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它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 并导致了相应的市场结果。

尽管市场有着巨大的作用, 但也有失灵的时候, 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无法实现平等的目标。 为此需要政府制定良好的政策, 以纠正市场失灵。

粮食市场和工业品市场相比很特殊, 天气因素的变化常常会引发大的行情波动, 供给变化会导致价格涨跌。 此时听任“看不见之手”自发调整, 保障社会稳定的食物供给就可能出现严重问题。

中国历史上就有着在市场失灵时对粮食市场进行干预的先例, 先人们通过“籴粜之法”, 消除市场可能出现的大波动。

我国《农业法》规定:在粮食市场价格过低时, 国务院可以决定对部分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制度。 保护价应当根据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的原则确定。 农民按保护价制度出售粮食, 国家委托的收购单位不得拒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导致玉米传统消费强劲增长和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增加, 在很长时间内, 国内玉米供给呈现偏紧状态。

2010 年, 为了抑制国内玉米价格上涨, 国家甚至运用了当时可以动用的中央储备玉米库存以供应国内市场, 努力保证国内市场稳定。

在玉米供给总体偏紧的背景下, 针对市场上出现的阶段性波动导致的玉米销售难问题, 为了保护生产者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国家在东北主产区实行了临时存储收购, 通过对收购环节进行干预, 调节市场供求, 改变市场预期, 纠正市场失灵。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减轻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国家实施了4 万亿投资计划, 期间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得以扩张, 玉米深加工需求阶段性大增。

当这种并非最终消费拉动的需求增长消失之后, 国内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国内玉米消费也有了新的变化。 2012 年秋粮上市后, 国内供给由紧转松, 供给压力不断积聚, 玉米市场进入新常态。

2016 年春节回山东的群友说, 亲戚家种了13.3 hm2玉米, 还未出售;回河北的群友说, 回去问了种玉米的乡亲, 没有一个说已经把玉米卖了的, 都觉得价格太便宜了, 这让他感到震惊!因东北玉米价格被国家临储收购拉升至高位, 照理说华北玉米需求应该相对旺盛, 为什么距离秋粮上市已经5 个月时间了, 华北农民手中的存粮还是这么多? 节前到河北和山东等地看过市场, 发现华北地区玉米市场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 贸易环节存粮几乎处于归零的状态。

笔者走访了几家以往玉米贸易活动开展较活跃的粮食企业发现, 2015/2016 年度这些企业都没有收购玉米。 究其原因:一是受天气影响, 玉米水分降不下来, 没法开展大规模的存储性收购;二是后市预期明显看空, 现在不收购, 是为了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玉米供大于求形势已经明朗, 失衡程度非常严重, 又明确将会实行市场定价, 于是应了那句老话:“商品少了多渠道, 商品多了少渠道。 ”在东北主产区, 玉米都流向了承担临时存储收购任务的仓库;在华北地区, 贸易商减少经营活动或是干脆不收, 玉米更多地留在了农民手中, 收购环节的市场失灵了。预计未来玉米价格还会下跌, 贸易商需要将库存降至最低或是选择“冬眠”, 以规避市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东北主产区玉米过多地集中于国家收购, 市场化收购大规模下降的同时, 华北地区玉米收购活动也没有因为国家在东北地区大量收购政策性玉米而变得活跃, 国内供求失衡的矛盾愈加严重。

供求失衡

国内玉米供给偏紧时, 国家针对市场的短期波动, 作出在东北玉米主产区开展临时存储收购的政策安排, 以保护玉米生产积极性。

事实证明, 临时存储收购政策稳定和促进了国内玉米生产, 保持了国内市场的基本稳定, 明显减弱了全球粮食市场暴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2012 年之后, 全球谷物供求变化, 价格大幅度下跌, 国内玉米市场供给不紧, 仅用了短短4 年的时间, 就收购存储了相当于1 年产量的玉米库存。

有人将玉米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完全归咎于国家临储收购政策, 笔者认为过于偏颇。粮食问题看似简单, 实际上非常复杂。 粮食政策的调整, 涉及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众多农民利益,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加之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连续增长, 但生产的基础并不稳固, 调整粮食政策, 慎重周全十分必要。

现行的玉米政策需要调整完善, 要积极推进玉米价格改革, 完善玉米收储措施。 2015 年秋收玉米上市后, 东北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价格下调了10%, 向市场发出了改革的信号。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价格改革和政策完善的思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玉米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 建立生产者补贴制度。国内玉米市场实现再平衡, 要解决增量和存量两大矛盾, 从当前面对的形势看, 这两大矛盾解决起来都不容易。

供大于求情况下, 价格由市场决定, 价格必然大跌, 价格变化涉及众多农民的利益, 因此调减玉米产量的难度, 可能比促进玉米增产的难度还要大。

当前国内玉米市场失衡的程度远超预料, 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超量库存。 为此, 2016 年一定要下决心积极推进玉米生产结构调整, 力争不再增加新的玉米库存, 同时要努力减少谷物进口给国内市场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内玉米供求失衡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流通领域的调节能力, 不能再强调通过存储维持市场的运转了, 那样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和更困难的局面, 一定要坚决地推进玉米供给侧改革。

上一篇:模式升级下一篇:联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