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

2024-07-20

农业供给侧(精选12篇)

农业供给侧 篇1

背景介绍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 年12 月24 日~25 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 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 通过我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 首度进入公众视野。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 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 包括质量和数量, 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 这个事情核心的操作主体是农民。

主要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是对于大众农产品进行去库存, 调整粮食供给;另一方面, 除了保障农产品数量充足, 中央目标是通过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具体包括降低成本来提高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 要在质量安全上满足消费者需要。

改革方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当前, 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 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 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配合农业结构性改革, 还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 为改革提供动力。目前, 国家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 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 同时开展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改革重点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会议指出, 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来看, 一要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二要壮大多元经营主体;三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与国家扶持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四要强化政策支持, 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此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 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 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 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改什么?

第一, 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 这里指的是确权、登记、颁证, 即通过实测、图解等方法, 核实农户的承包地面积和地块四至, 绘制出农户承包地块示意图, 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 颁发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这次权属落实不改变二轮承包时期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和权属关系, 是对二轮承包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 这部分用地指原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企业倒闭或者搬迁到开发区后闲置的土地, 要按照中央有关政策的精神, 在严格规划的基础上,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并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进行交易。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如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农村房产, 使一部分举家全迁到城镇且有转出房屋甚至宅基地意愿的农民工顺利实现交易, 并获得一部分补偿用于城镇创业。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按照现行政策, 要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录, 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创造条件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入土地一级市场。

第二, 农业结构调整。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同步。

第三,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底线。根据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 要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的生产, 既要保耕地, 又要保产能, 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

谁来改?

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宏观调控。对于过去卖不掉的东西, 中国采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 但是这种刺激消费的政策, 会导致某个产业产能过剩, 以至于消耗过度, 污染加重。农业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 要从供给入手, 改善供给结构, 这才有了农产品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 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 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农民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 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来提升经济效益。

如何改?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中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 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 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调整生猪、牛羊、渔业生产布局,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养殖业方面:2016 年将调整渔业养殖布局结构, 减少湖泊、水库和近海网箱养殖密度, 鼓励发展大水面养殖和离岸养殖, 逐步压减近海和内陆捕捞产能, 提高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渠道, 加强海洋牧场建设, 坚持休渔禁渔制度。

畜牧业方面: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调整生猪生产布局, 划定适宜养殖区域和禁止养殖区域, 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和草业。加强奶源建设, 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监管。

种植业方面: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探索建立棉油糖果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 稳定水稻、小麦生产, 力争明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666.67hm2以上, 继续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和热带农业发展。

推进结构性改革, 是兴农之要。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 表现各不相同, 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结语

“秉纲而目自张, 执本而末自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 涉及到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务千头万绪, 越要抓关键、抓要害,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在思想观念上,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发展方式上,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经营过程中, 既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也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 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和动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成果, 这项改革才会得人心、见实效。

相关链接

声音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 始终把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 综合施策, 多措并举,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大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三农”工作重点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 明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具体而言, 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 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 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巡视员邱天朝: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政府有必要给予一些政策扶持, 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但同时, 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坚持节约用地原则, 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防止工商资本圈地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数字

10亿

2016 年我国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加快推进土地整治,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0.06亿hm2以上, 到2020 年确保建成0.5 亿hm2、力争建成0.67 亿hm2高标准农田。

23.04%

今后五年, 我国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确保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效益提升、生态功能改善。到2020 年,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 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 亿m3以上, 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

56%

农业部称, 2015 年我国农业科技在稳粮增收、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

221 亿

据了解, 农业部门推进农业创新驱动, 强化科技装备人才支撑。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和条件建设, 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015 年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约110.5 亿kg, 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6.9%。

农业供给侧 篇2

让李忠友喜笑颜开的好政策就是北湖区今年2月区委经济工作会上出台的《关于加快农业“三六九”工程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文件精神每亩奖补200元,奖补上限不超过10万元计算,李忠友今年就可得到当地政府10万元的财政奖补资金。北湖区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区财政每年统筹安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万元,鼓励李忠友这样的农业大户发展生产。据悉,这种以出台文件形式对区内现代农业进行奖补在郴州尚属首创。

与广东毗邻的北湖区是湖南现代农业强区。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区决定在全区实施农业“三六九”工程建设,即突出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强力推行土地流转支持、生产设施补贴、品牌创新奖励、销售平台对接、金融贷款贴息、基地建设奖补6项措施;重点打造休闲农业产业、油茶、食用菌、小水果、高山肉牛、观赏类特色养殖、葛根和雪莲果、稻田冷水米和禾花鱼、蜂业和油菜9大特色产业。

我国农业亮出供给侧改革清单 篇3

种植业:调减玉米 增加杂粮杂豆特色产品

当前,在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后,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小麦、稻谷口粮品种供求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棉花、油料、糖料等进口增加。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压力越来越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发布会上表示,农业部已编制《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总的考虑是,保口粮、保谷物,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保障蔬菜均衡生产供应。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玉米。农业部已出台意见,巩固提升优势产区,鼓励非优势产区农民将退出的玉米改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其他作物,并促进玉米转化加工。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非优势区玉米,引导农民改种大豆、薯类杂粮、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各地反映,预计今年玉米意向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为近13年来首次减少;预计大豆面积增加600多万亩,增加的面积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市场需求较旺的品种增加较多,预计杂粮杂豆呈增加的趋势,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面积增加。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农业部将强化宣传引导,解读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重点内容。会同财政等部门,抓紧把粮豆轮作、粮改饲等各项补助政策尽快兑现到户、落实到田。认真落实大豆目标价格政策,保护农民种豆积极性。举办展销会、博览会,发展电商,推介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产品,让产品顺畅销售、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生猪和草食畜牧业:提升猪牛羊肉及乳品产能和质量

近年来,我国肉类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然而,发展方式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约束趋紧,是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余欣荣表示,农业部把生猪布局优化和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印发相关意见和规划,着力稳生猪、促牛羊,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介绍,下一步,农业部将指导并推动地方合理划定适宜养殖区域和禁止养殖区域,在南方水网地区创建100个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和10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在洞庭湖区开展减畜禽、减水产养殖“两减”试点,为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累经验。

同时,推动有关部门加大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中央财政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保费进行补贴的办法,争取在全国生猪养殖大县的规模养殖场、大型养猪企业择机全面实施。

在牛羊肉及乳品方面,农业部将完善农牧结合的养殖方式,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料体系,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动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牛羊调出大县的支持力度,实施振兴奶业苜蓿行动,提升国产乳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渔业:促进优质渔业资源可持续供给

“针对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捕捞产能严重过剩、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等突出问题,农业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并进行专题部署。”余欣荣表示,要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调优区域布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

据介绍,农业部围绕转变水产养殖方式、加强渔业资源养护等方面,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截至目前,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总量达到5856个。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珠江禁渔,大规模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保护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在全国范围开展了4次“绝户网”专项清理行动。

“互联网+”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篇4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重中之重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 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 是时下粮食领域最突出的矛盾。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中国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中国对粮食的政策引导追求片面化——以增产为主要目标。

2015年年底,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 比2014年粮食产量增加1440.8万吨, 历史性地实现“十二连增”。虽然粮食“十二连增”的成绩不可否认, 但片面的、失衡的政策也带来了尖锐矛盾。

陈锡文还指出, 中国粮食价格与海外粮食价格的倒挂也是目前突出矛盾。从2013年开始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他建议, “十三五”期间要正视这些农业领域的突出问题, 并建议要有改革创新精神, 在农业领域进行体制和科技创新。

农业领域问题凸显出农业供给侧亟须改革和创新

农业也面临“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结构性改革。两会期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 当前农业领域突出问题是“结构方面”, 体现在农产品品种和农产品质量上。如何一方面让农产品能够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 使消费者能够消费更安全、绿色和个性化的农产品, 另一方面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使农民得到更多的收入, 也是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离不开三个重点, 即资金、技术和销售。而这些背后除了需要如陈锡文所说的体制和技术创新之外, 还需要金融创新。

长期以来, 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在“三农”领域的种类、灵活性和多样性供给不足, 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需求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很多农户和小微企业, 常因为授信额度不足、过分依赖抵押和担保难以扩大生产。应运而生的“三农”普惠金融“真融宝”, 可以补充和延伸传统金融体系, 给农业带去实际的资本力量, 特别是民间资本, 在结构性改革的实处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带去实惠。

日前, 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 将不断丰富金融服务主体, 提升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和服务满足度。以“互联网+三农”为基础和代表的“三农”普惠金融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显示其优势, 并且与传统金融一起共同发力。一是有助于丰富大数据征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二是推动建立绿色金融与补充产业链金融;三是提高资金和生产效率并且提供高附加值转型。

普惠金融为“三农”造血促农业升级转型

首先, 农业覆盖地域辽阔分散, 差异化显著, 这必然催生出其金融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场景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以前, 单个的小农户农资农具采购金额小, 融资需求分散, 在经营权流转放开后, 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将成为新农村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 伴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生产规模化, 集中性的资金需求会逐步呈现, 集约化农业则会面临广泛融资需求。“互联网+三农”可运用大数据, 逐步建立村县和个人的大数据征信体系, 并且推动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趋势。

其次, “三农”普惠金融可推动绿色金融和相关产业链金融发展。韩长赋表示, “十三五”期间并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 而是在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的基础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效率。而从当前情况来看, 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方面, 是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 同时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另一方面, 现代人的消费升级, 更看重健康食品来自源头绿色的土地和种肥。“互联网+三农”可将城市人对食品的个性化和高品质的需求对接不同地区的绿色农业产业链, 形成消费升级和农业转型升级的共赢链。

最后, “三农”普惠金融可给农民提供更多资金来源, 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转型升级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借助一定金融杠杆, 农民可以在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来源, 让农民在不同时期有多种创收手段的来源。“互联网+三农”可以因地制宜地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场景化的相关“三农”金融产品。

“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多年聚焦“三农”, 可见政府对“三农”之重视。2016年“一号文件”要求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国家的扶贫政策的主导下, “三农”不仅需要有扶贫资金的支持, 更希望能获得造血能力。

焦点访谈农业供给侧改革 篇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今年“一号文件”突出的政策亮点就是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那么,为什么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2016年秋收的季节,黑龙江省种玉米的农户并没有丰收的喜悦。肇东市长富村村民范洪艳家的17亩土地今年收了26000斤玉米,但是这两万多斤玉米就像石头一样压在她的心上。

范洪艳给记者算了笔账,种子和化肥等加起来,她每斤玉米的成本是6毛钱左右,但是2016年的收购价却掉到了5毛多,这一年下来辛辛苦苦,到头来连本都收不回来。

2007年开始施行的玉米收储制度,以每斤7毛钱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玉米,并且收购价格逐年递增。玉米销路好就能在市场上卖高价,如果销路不好也能有这个收储制度托底,这大大刺激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2016年,全国玉米产量达到2.16亿吨,而与此同时,价格优势明显的进口玉米还在抢占着国内市场。国货入库、洋货入市,边进口边积压,生产量、存储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而与玉米恰恰相反的是大豆,种的太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2016年我国的大豆产量约1300万吨,但是进口量却超过了8000多万吨。

需求旺盛的大豆没人种,而库存量不断创下新高的玉米却卖不掉。市场上缺乏有效的供给,这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怎样才能推进呢?核心就是回归市场。以玉米为例,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对玉米的收储制度进行了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所以,“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同时,“一号文件”还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赵和贵是一家饭店的主厨,饭店的食材都由他负责挑选、进货。最近他的店里卖的最好的一道菜就是炒辣椒。

赵和贵选的辣椒来自江西省安义县的老庄主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龚得胜种的辣椒之所以供不应求,是因为绿色食品、口感好而且价格不贵,这些都是迎合市场的主要因素。

2004年,在俄罗斯做了20多年边贸生意的龚得胜回到家乡,承包了当地1000多亩荒山,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当时,龚得胜把自己的所有积蓄加上和亲戚朋友借的钱都投入到辣椒种植上。刚开始,他种的辣椒产量低,市场销路也不好,前期投入的资金很快用完了,刚刚起步的事业不能半途而废,怎样才能找到后续资金成了龚得胜的心病。

龚得胜所说的财政惠农信贷通,是江西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生产经营资金的融资模式。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农工部牵头与银行合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1-3年期的贷款。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五类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是重点扶持对象,其中农民合作社最高授信额度300万元,龚得胜拿到的就是这笔钱。而这也是今年“一号文件”倡导的一个方向。

江西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之一,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有限,面对着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够分、分不均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这种做法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而有了风险保证金兜底,银行贷款的风险则大大降低了。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在财政支农方式转变,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全程无缝对接,就说明了“三产融合” 的重要性。

每个周末,潍坊市民潘明惠都会为下周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早做打算。不用再像以前去挤菜市场采购,如今通过手机上一个叫“有机汇”的APP就能解决。这张订单通过网络,继续被传递到上游的生产部门。大棚里,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采摘,这些新鲜的有机蔬菜会被送到加工车间,经过挑选、处理、包装,交予物流,送到潘明惠家中。从发出订单到收到货物,整个过程不超过24小时。

看得见的流程在24小时之内,而看不见的品质则在24小时之外。为了这份看不见的品质,这家有机农业公司下了6年功夫。他们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加工、配送各环节都契合消费需求。

如今,这家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原先的农民变身为企业的工人,年收入达到四万块钱,是之前的五到六倍。现代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全链条模式,彻底改变了农民过去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值服务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开辟农民增收创建了新的途径。这就是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调顺产业体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促进农村农业的三产深度融合。

除此之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的势头不逆转的情况下,下一步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抓九大重点 篇6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上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手发力,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当前,要突出抓好九个方面的重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九个重点:一是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总的思路是,一保、一减、一增、一稳。“一保”就是保口粮、保谷物,“一减”就是减非优势区玉米,“一增”就是恢复增加优质食用大豆,“一稳”就是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到2020年,将玉米面积稳定在5亿亩,减5000万亩。二是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调整优化生猪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为重点,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突出规划引领、政策引导、示范创建、技术指导等关键环节。三是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四是以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以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为重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推进经营方式转变。七是以节本增效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八是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九是以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为重点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篇7

自从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成为政界、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陈锡文[2]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业的生态环境系统难以承受当前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等挑战,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孔祥智[3]指出,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三是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韩长赋[4]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二是通过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三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使我国的生产能力得到巩固的同时,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王拓[5]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改善供给入手,适应消费者对农产品多元化消费、个性化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使农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更加契合消费者的需求。陈晓华[6]认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去库存、降成本、统管理、调结构、促融合五个方面去抓。

梳理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仍鲜有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研究对象,系统回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如何改”的问题,以期为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竞争力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1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具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即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7],又具有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和改革重点,即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扩大有效供给,着力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促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形成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利的农产品供给体系[8]。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把握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1.1 保供给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始终是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供给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党和政府始终把我国粮食安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2 143万t,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然而,即使如此,我国粮食仍然不能完全自给,还有数百亿斤的供需缺口[9]。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鉴于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玉米严重过剩、小麦基本平衡、大米略有盈余、大豆供需缺口巨大”的态势[10],应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尤其是要把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保障小麦与稻谷的目前生产格局,着力提升小麦与稻谷的供给质量和效率;通过价格体制及补贴政策改革,大幅度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供给。

1.2 调结构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的品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供给结构没能很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调结构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调结构,一方面要在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及地区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不断开创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11]。

另一方面,要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不断增加市场紧俏农产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优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总之,调结构,要尊重经济规律,实现农业科学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 提品质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之忧已转变为安全之虞,农产品的品质安全时刻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提品质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提品质是实现我国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提品质就是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运用现代物质技术,如物联网、互联网等,完善农产品生产、物流、仓储、销售、加工各环节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监管全覆盖。另一方面,尽快淘汰劣质、低档品种,着力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品质更优、质量更高,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

1.4 促融合

我国农村各产业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资源与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促融合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促融合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引擎。

促融合就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特别是冷链物流和市场建设,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各产业融合主体,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12],在促融合过程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提高的后劲。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规律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使然,对于去除库存、满足需求、降低能耗、促进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去库存的有效途径

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13]。过去,去库存在工业领域比较突出。但是,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生产实行了“四补贴”、支持价格及临时收储政策,更加注重对农产品产量的安全保障,生产者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极不敏感,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产品生产呈现出明显的“生产过剩”态势,国库中的农产品库存不断增加,不仅影响到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归,而且需要大量的利息费用补贴。同时,长期储存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亏损严重。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减少低端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中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在有效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需求、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同时,必将大大减少农产品库存。

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农产品需求多样化态势不可逆转,“舌尖上的安全”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14]。但是,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更加强调产量目标,对质量安全目标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宗农产品滞销与高档农产品供不应求并存的局面。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契合消费者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引领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的潮流,同时,不断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无疑会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2.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两根弦越绷越紧。一方面,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质量日益下降;水资源日益短缺,分布极不均衡。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尚未彻底转变,农业投入品投放过多,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突破极限。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结构,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大减轻了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通过土地休耕制度,把土地复种指数降低到合理区间,使多年超负荷利用的土地得以休养生息;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行动方案,在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大缓解了环境压力。

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支撑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钱袋子不断鼓起来。但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已到了爬坡过坎的阶段,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难度不断加大。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社会化服务等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提品质,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通过促融合,让农民不仅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让农民能够通过介入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产业链条,提升农业自身发展的价值链,让农民从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通过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实现农产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3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需破解的难题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六年超过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5],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形势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3.1 农户经营规模小,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羁绊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其制度绩效充分释放。但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日益凸显。目前,我国有2.2亿农户,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不足0.6 hm2[16],这种农户小规模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羁绊。

首先,由于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小,不能获得规模效益。根据2014年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计算可知,我国三种粮食的平均净利润为8 084.4元/hm2(包括人工成本),如按现在户均耕地面积0.6 hm2计算,农户种粮收益仅为4 850.64元,如果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达到6-20 hm2[17],农户种植粮食收益将会大为提升。

其次,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无法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制约着农业转型发展加速推进。

最后,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数以亿计的农户都在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监管的难度增大,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限制着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问题。

3.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掣肘

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掣肘。

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虽然中央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由于部分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导致大部分地区针对农灌水库及配套工程、沟渠堤坝等农田小水利的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渠系老化,饮水不足、排水不畅、农田用水困难问题日益突出[18]。

其次,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是,从全域农村看,我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更为凸显,农村道路的数量与质量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制约着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业的发展。

再次,农业信息化建设缓慢。当前,信息化建设正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是,农村信息孤岛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很低,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作用远未发挥[19]。着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

3.3 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制约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而大、优而全的农业产业是基石,也是结果。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综合效应,既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三农”强富美的重要手段与发展目标。因此,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新理念审视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提升农业,不仅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者,而且成为经营者、组织者,更多的分享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民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亮点纷呈,为做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相比,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业还没有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民还没有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机组织起来,一二三产业仍然没有高度融合,农民与资本的利益长效联合机制仍待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的利益机制仍有待健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

3.4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限制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加快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达到56%[20],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但是,总体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较低,限制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加快。

首先,我国农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尽管我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及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促进了粮食产能持续增强,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农业装备、技术、政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其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云平台尚未建立,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亟待提升,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仍需深入推进,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最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当前,由于很多农业科技成果的投入和产出严重地脱离了老百姓的需要,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不是很强烈,导致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得到转化应用。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农业补贴政策不完善,牵制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对农民实行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有效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与农民增收。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补贴的政策效应在递减甚至衰竭,牵制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首先,“四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差,当前,我国的农业补贴已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不管农民种不种粮、种不种地都能拿到补贴,补贴金额没有与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产粮大县财政奖补金额没有与商品粮调出数量挂钩[21]。

其次,“四补贴”政策不利于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没有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大部分地区“四补贴”的发放都是以农户原来的承包耕地面积或者计税耕地面积为依据,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没有拿到相应的补贴。

最后,“四补贴”政策不利于保护耕地地力,尽管我国原来的农业补贴由四项补贴构成,但其目的更加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耕地地力的补贴几乎没有,农业投入品过度化学化,耕地地力不断下降。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4 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结构性改革之路。

4.1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载体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激发农民“改结构”的动力,要以适度规模为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要以适度规模为前提;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要以适度规模为保障;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要以适度规模为依托;增加农民收入,要以适度规模为抓手。

首先要通过农村土地确权,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经营;也可以不流转土地,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托管社等;经营主体可以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其次,规模要适度。土地规模经营要与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及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从收入角度来看,由于当前大部分地区农民工的工资为150-200元/d,一年按工作300 d计算,则农民工的年收入为45 000-60 000元/a,由前面的计算可知,我国农民种植粮食的平均收益为8 084.4元/hm2,则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应为5.3-8.0 hm2[22]。

最后,要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促进资金、人力、装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进一步释放规模化经营的制度红利。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将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不断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户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用、管、护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其使用寿命与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共建共享。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注重农村公路的质量建设与管理维护,并考虑农村未来发展需要与趋势,使农村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最后,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启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民”、“互联网+农村”工程,加快农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让农村经济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农业在宽带上增效、农民在键盘上致富、农村在互联网上繁荣。

4.3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带动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首先,加快农村内部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等政策,不断拓宽农业产业边界,让农户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收益,夯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基础。

其次,促进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又为现代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现代物质技术条件和提供了建设的资金保障。因此,要着力促进农业与工业融合,以工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用现代的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管理模式管理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再次,加快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双创”精神,通过政策制定,鼓励农民工创业,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在城镇化的大潮中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最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在充分发挥农业传统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农业的非传统功能,如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进一步挖掘农业的价值创造潜力。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新业态、新产业,不断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把农村的绿水青山变为农民的“金山银山”。

4.4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引擎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农业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插上科技的翅膀。

首先,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消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切实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广阔的平台,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其次,加快种业体制创新。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离不开种子技术创新。要全面加快种业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筑牢种业安全基石。

再次,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创新,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装备现代化。

最后,培育新型农民。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建设,促进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及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其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积极引导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到农村创业,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4.5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础上,进行有留有舍的改进,各地要积极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即将原来的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充分发挥补贴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作用。

首先,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80%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种地农民,真正体现“谁种粮,补贴谁”,让种地的农民不吃亏,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对所有非农业用地不再给予补贴。各地要不断创新补贴方式方法,引导农户采用绿色生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通过鼓励秸秆还田、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产资源保护,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其次,将种粮大户补贴资金、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20%及农业“三项补贴”的增量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3],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首要任务是保供给,核心内容是调结构,关键环节是提品质,重要举措是促融合,顺应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去除库存、满足需求、降低能耗、促进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补贴政策不完善等,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等措施,以期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农业供给侧 篇8

一是产权改革, “三块地” 改革试点启动。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将享有同等权利, 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 可以出让、租赁、入股, 完善入市交易规则、 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 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 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 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二是经营改革, 规模化经营配套政策落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 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2015年, 关于农业经营改革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围绕提升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的改革落实文件, 分别从规模经营的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及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 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为返乡农民工以及农村大学生等农村青年群体提供了诸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三是价格改革, 粮食价格市场化。未来会继续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 减少政府过度干预, 未来粮食价格也会越来越贴近市场, 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 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四是城乡一体化改革,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 影响农民工进城的原因, 主要包括是否有充分的就业岗位, 能否享受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能否承受城市高房价、高物价, 是否需要退出农村承包地。 从国家层面, 包括教育、医疗、 社保在内的具体推进城镇化的政策, 也会陆续有所体现。

农业供给侧 篇9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来源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结构变迁是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表现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结构变迁的驱动力则是来自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性矛盾,而是结构性脱节,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匹配。农业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供给结构特别是农产品供给结构却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导致农业供给和农业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方面,大量的农产品过剩、滞销,大量的农业生产力闲置;另一方面,农业方面大量的新兴需求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说明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扭曲。

究其原因,首先,农业供需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同,农业需求是快变量,农业供给是慢变量,这是导致两者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从我国农业供需结构来观察,对农产品安全、个性需求等各种新兴需求不断地涌现,但是并没有在农业供给方面产生多大的影响。此外,政府每年投入农业方面的各种支持资金也很多,农业经营主体满足于这些投入带来的“政策利润”不断地在原有水平上扩张,从而制约了农业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利于推进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2 农业电子商务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新的突破点

农业电子商务之所以将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新的突破点和重要抓手,在于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与农业需求的对接,对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加快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促进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三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提高基于数据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产品供求总量、结构的平衡;四是有利于加快信息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村集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正因为如此,最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业电子商务的文件,例如《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也将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流通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诚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对订单农业、精品农业的发展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3 政府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应致力于解决瓶颈问题,要“补短板”而不是替代市场

以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不是简单地通过互联网来改造传统农户或农业企业,正所谓并非“一网就灵”,而是深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制约农业结构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在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应致力于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制约农业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而不是把扶持重点放在建电商平台、电商园区和企业招商等方面。

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中制约农业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物流成本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村道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业务分布散乱、乡村地区快递物流网络建设成本高,成为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安全尚不能得到良好保证。单靠新颖奇特的营销方式无法使农业电子商务深入发展,应加强农业电子商务与农业生产环节及农业全产业链的良好对接,其中,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要突破的关键,迫切需要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和监管体系。

因此,政府下一步应致力于解决电商发展中的“短板”,避免替代市场,要让市场在农业电子商务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价格形成、优胜劣汰等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主要应聚焦在以下方面:

一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大对与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最直接相关的乡村道路和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适当提高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着眼于农业农村未来发展需要和趋势,而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超前性,改变“覆盖面优先”的投入理念。此外,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根据不同物流相关基础设施的性质特点和外部环境,探索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提供,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农业供给侧 篇1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WTO成员数量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农产品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 国际农产品生产及市场需求已对我国传统农业构成了巨大冲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要适应农业全球化发展步伐, 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 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 国际发展极不平衡, 发达国家消费者主要考虑的是产品品质和安全, 要求生态、绿色、环保, 对大量高端农产品的需求, 不惜高价购买进口产品;同时, 因科技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这些国家的大宗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稻谷的生产成本低, 产量大, 主要出口给发展中或贫穷国家。发展中国家既要考虑解决温饱问题, 又要兼顾品质, 农产品需求差异化程度大, 因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大宗农产品受发达国家出口影响大;同时, 本国也面临诸多优势, 可开发生产优势产品进军发达国家或贫穷国家。而贫穷国家重点在于解决温饱问题, 但其科技水平落后, 大宗农产品更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

国内传统农业以“粮猪安天下”为根本, 从全面取消农税提留、推广粮食直补, 到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 进一步加大种粮大户补贴, 加大生猪良种、能繁母猪补贴, 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推广生猪标准化小区建设, 无不是围绕“粮猪安天下”而发展农业的。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粮食和生猪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一方面, 储粮量在不断增加, 造成仓库满满, 陈化粮大量浪费, 生猪规模化生产不断增加, 环境污染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粮食、生猪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农民种养效益低下, 市场价格与国际相比较高, 没有市场竞争优势,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同时粮食和猪肉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低, 国内市场受进口冲击影响很大。并且, 人们对粮食和猪肉的消费量在逐步降低;但对牛、羊、兔、奶、蛋及各类水果、蔬菜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相对发达国家高劳动成本影响, 这些农产品又有出口创汇竞争力。

因此, 应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消费结构, 加大国内农业结构调整, 逐步剔除地区保护政策, 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2 结合本地生产实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包括去产能, 但更要找准市场需求, 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在认清了国际国内形势后, 不能盲目跟风, 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 逐步调整和去库存。要考虑农业稳定发展, 如果是产粮大县, 就不能因为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库存多, 就放下粮食生产, 而全部去种植经济作物等;如果是生猪调出大县, 就不能不发展生猪生产, 全部去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一定要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人们生产经营习惯、技术水平、环境因素等, 紧紧依靠原有优势和上级政策的支持, 在稳定原有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不减少的情况下, 认真分析自身发展优势, 因地制宜, 先进行小规模试验示范, 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再逐步扩大规模, 切忌跟风而上, 不尊重实际, 不顺应农民意愿, 盲目转型。

3 加大三大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三大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种植业生产方面, 一要改变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 发展马铃薯、高粱+再生高粱, 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大力发展油菜和大豆生产, 我国是油料作物发展滞后国家, 但产品需求量大, 而且畜禽饲料需要大量饼粕类原料, 油菜和大豆生产具有较好市场前景。三要将蔬菜、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做出特色, 既要做好传统季节生产发展, 又要充分利用农业设施化干预发展错季特色经济作物。在畜牧业方面, 要在稳定生猪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草食牲畜和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减少人畜争粮的现象, 将本地区遗传资源做出特色亮点, 同时要做好小家禽畜发展。在渔业方面, 要取缔网箱养鱼、水库养鱼等严重影响水质的养殖方式, 加快推进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复合健康养殖方式, 在发展传统四大水产养殖的基础上, 探索发展龙虾、黄鳝、乌龟等特色水产品养殖。

4 加快三种方式转变

一是要以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循环化、粮经饲复合化“四化”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要将良种业生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不断培育产量高、投入小、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优的品种;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不断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能力;要大力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等种养循环产业, 推进可持续发展;要加大“菜/稻/菜”“麦/玉/豆”“玉米/辣椒/马铃薯”“果/草”“茶/草”“桑/草”等粮经饲复合生产。二是要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 推进品牌战略“四举措”、推进经营方式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不断推进其创新发展能力;要探索创新财政资金量化入股折资分红、土地入股分红、生物资产预收益担保贷款、保护价订单生产、云平台服务、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体制机制;要全力加大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全产业链进程;要加大“三品一标”发展力度, 重点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著名品牌。三是要强化科技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安全监管、强化综合执法, 推进管理服务转变;要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农村水、电、路、机网建设,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配套和农业法治配套, 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保障;要严格落实农药化肥零增长要求, 加大畜禽污染综合治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检力度, 确保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以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下达执法案件查处力度和公开执法程序为重点, 严厉打击破坏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 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强化三大安全保障

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 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消费者健康的根本。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不仅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而且产品的生产要安全、要生态, 还应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集中力量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专项打假治理, 减少药物残留,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二是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 配备检测设备, 培训检测人员, 下达检测任务, 不断提升检测预警能力。三是要扎实做好动植物防疫工作, 强化“落实三员, 严把四关”, 确保防疫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四是要完善畜禽屠宰监管, 以“瘦肉精”“三聚氰胺”抽检为重点, 加大畜禽屠宰监管, 保障人民吃上放心肉、放心奶。五是要切实落实动物及动物产品申报检疫制度, 全力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六是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 减少土壤盐碱化, 既实现农药化肥减量, 又促进农业增效。

农业供给侧 篇11

此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领域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可以说,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使“老短板”变成“新动能”。

中国人对高质量、绿色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国内农业生产相对匮乏的有效供给之间形成了巨大缺口,这必将对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从而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催生农业现代化“新动能”。

通过农业改革释放新动力,农业经济部门加速提质升级,这一过程本身就将带来更多的与第二、三产业以及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一二三产从股权、产权到经营方式、收益分配的融合趋势将逐步加强,从而形成巨大的融合式“新动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收入获得较大幅度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将全面启动,可望为中国经济提供源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

当前,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抓手何在?不久前于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强调,要着力构建好“三大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要大力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科技思想和装备改造发展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链条,用信息手段打造高品质健康农业。

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这是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城市化的有序推进,未来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根本上将只是一种职业。因此要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农业领域全面鼓励“双创”,引导返乡民工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以众筹、众创、众智、众享实现传统农业形态的改造升级。

农业供给侧 篇1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辽宁省的大原则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改善供给,科学增减,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生态友好,绿色发展。通过增强生产经营主体改善供给的责任意识和主导地位,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紧扣制约农业提质增效、品牌建设、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发挥科技进步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立足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发展资源匹配较好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过度消耗资源和化学品投入,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意见要求,要大力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引导农民尊重和适应市场变化规律,积极引导调减非适宜区玉米种植面积,开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业,以优势农产品资源和“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为基础,加快产品创新升级,增加优质农产品加工品种供给,延长粮油、果蔬等产业链条。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功能,力争到2020年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地域特色鲜明、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高标准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上一篇:建设良好高校师生关系下一篇:道德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