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基础

2024-11-04

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基础(精选4篇)

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基础 篇1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一词引起大家的关注, 纷纷讨论其内涵和政策取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没有需求, 也就没有供给。但供给与需求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品类等方面存在着匹配关系。供大于求时, 商品过剩, 物价下跌;供不应求时, 商品缺乏, 物价上涨。今天讨论的供给侧, 是从社会大生产的角度提出的, 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商品, 还涉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政府资源配置等问题。

当前供给出了什么问题?

一是供给结构偏重失衡。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 走过了一条短缺、扩张、产能过剩的路子。钢铁产能从1976年2045万吨扩大到2014年的11亿吨, 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河北省钢铁产能为4709万吨, 为中国第一。对GDP、税收、利润的无限制追求, 造成产能大量过剩。煤炭业和煤化工业走了同样的路子。

二是供给质量偏低。多年来, 大家都在抢占市场, 低水平扩张, 产品质量和档次处于低水平状态。三聚氰胺事件, 使中国的奶产业声誉扫地。国人到香港抢购奶粉, 致使香港特区政府颁布法令, 每位内地游客只能购买1.8公斤奶粉。中国游客到德国买刀和锅, 到日本买电器、马桶盖、药品, 到韩国买化妆品等, 无不是被高质量的产品所吸引。

三是供给成本逐渐增高。土地商品化之后, 土地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在提高。与10年前相比, 工业仓储用地平均增长5~10倍, 劳动力价格增长3~5倍, 资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自2008年以来, 中小企业短期借贷利率始终在15%以上。近年出现的P2P模式, 年化利率在15%~25%之间。要素价格的提高, 使中国制造缺少竞争力。

四是供给管理和政策失误加剧过剩。我国的多项改革都是急风暴雨式, 雷厉风行容易见效, 但也留下许多后遗症。钢铁业的限产审批、能源业的项目审批不仅事与愿违地加剧扩张, 还产生了一批腐败官员。此外, 各个口子的多项补贴贴息奖励返还, 对招商引资有一定的作用, 但也保护了落后, 使“僵尸”企业得以延续, 市场机制至此失灵。

五是供给过度依赖资源而不是依靠科技。我国在高铁、航天、核、通讯等行业进展较快, 但更多的行业发展却只依赖初级资源的低成本使用。基础材料、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差距还很大。最近, 科技部、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充分说明科技经费投入偏少的问题。全国投入13015.6亿元, 强度为2.05。江苏投入1652.8亿元, 强度为2.54。广东投入1605.4亿元, 强度为3.37。山东投入1304.1亿元, 强度为2.19。北京投入1268.8亿元, 强度为5.95。上海投入862亿元, 强度为3.66。重庆投入201.9亿元, 强度为1.42。四川投入449.3亿元, 强度为1.57。其发展的后劲可见一斑。

为供给侧改革开药方, 其实是很容易的, 关键是改革措施要落地, 要见效果, 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些药方包扩:去产能, 降成本, 放宽生育、增加劳动力供应, 放宽户籍限制、解放更多农村劳动力, 加快土地流转, 深化国企改革等。比如去过剩产能, 就要界定哪些行业什么产品过剩, 过剩多少, 哪些企业需退出, 有无补偿, 员工失业安置, 成本多少等。回想当年兼并破产、下岗待业、买断工龄的工作, 十分纠结。

管理者和企业家应该担负起责任。一是带领企业迅速转型升级, 从供给的角度研究消费。要看到消费在升级, 市场越来越呈现高质量、多样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二是内需与外需并重。当前全球需求增速下滑、欧洲债务危机严重、高福利政策使政府入不敷出, 扩大内需是内生的动力。三是投资要优化, 追求绿色、环保、节能、循环、耐久、综合利用、人性化和安全。质量重于数量。四是改变行政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减少长官投资和无效投资, 加强规划科学性和引导性。五是改革货币政策。减少利率保护, 降低借贷成本。

供给侧改革刍议 篇2

供给侧改革, 对应于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以需求侧管理为着力点的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30 余年来,我国从需求侧着眼、着力,在需求拉动经济高速发展方面进行了十分成功的实践,使中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当需求全面升级, 而供给体系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水平。 此时,再怎么刺激需求,已无异于南辕北辙。 原有的需求拉动手法疲态尽显,有心无力。

供给侧改革, 其矛盾着力点当为结构性调整和市场化改革,通过解放生产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 如切实简政放权;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税赋负担; 切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企业积极创新、能够创新。 概括来说,就是通过供给侧改革,让企业有钱投入研发和升级。 而只有研发投入主体为企业自身,研发才更贴近市场,投资才更有效率。

供给侧改革,一个积极的政策导向信号。 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尽快落地,尽快付诸实施。而面对积极的国家政策,企业也应行动起来,精心准备。 唯如此,当利好落地,方能浴火重生。

校外教育机构的“供给侧”改革 篇3

去年,和平区青少年宫的张兆瑞主任,约我参加一个课题的结题活动,本以为例行公事,没成想大长见识。这个叫做“《校外教育品牌公益化推广策略实践研究》”的课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具普遍意义,因为它破解了校外教育机构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工作“转型”,落实公共服务这个难题。特别是人们可以从他们三年研究的全程中,感受一个普通基层单位的深度思考、创新实践和责任担当。

所谓校外教育其实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两者都归属于基础教育领域。论说,专门成立校外教育机构,专业开展校外教育工作,而且能够形成政府管理的校外教育系统,而且能够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保留下来,可能国际上也不多见。大概这也是咱们国家教育体制的特色所在和优势之一。

平心而论,以少年宫(后来有的改为青少年宫)为代表的校外教育机构,有过曾经的辉煌和巨大的影响。当时,它们的社会“地位”,不亚于当今的“名校”。还是平心而论,后来他们的确经过一段曲折,似有日渐式微之势,给人们造成过一种难以言状的“迷惘”。尤其是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大多实行的运作“模式”,留下来的“办班—赚钱”的阴影,至今也未完全退去,难怪时有诟病:少年宫已经“产业化”。后来,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像是被“产业化”了。

其实,导致这种“模式”,原因非常复杂。说的简单一些,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虽说应有相同的“归属”,但是在那段“不短的时间”内,却没有相同的“政策”。财政收入捉襟见肘,基础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大头儿”,已经很难全面保证,“有先有后”自在情理之中。其中,学校教育肯定要保证在“先”,因为当务之急是“先”保学生“上课”,何况重中之重又在义务教育。至于校外教育只能是安排在“后”,尽管没人说它并不重要,可当时它的确不算当务之急,当然更不是重中之重。连保证在“先”的,都不能保证“全额拨款”;那安排在“后”的,就只能实行“差额拨款”了。说句公道话,政府何尝不知“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此这般真是无奈之举。可对于校外教育来说,现实多么无奈,日子总还要过。于是,“差额拨款”便引发了“自筹经费”;于是,“自筹经费”又引发了“自寻出路”。可以想见,那时的少年宫肯定是“东一头,西一头”了。后来,“办班—赚钱”由大家并不赞同的“出路”,逐渐演进为普遍运作的“模式”。显然,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师资和设施,此时也“助推”了此事。再说句公道话,他们何尝不知“市场如战场”,如此这般也是无奈之举。这些年,虽说双方都很无奈,可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他们“活泛”了,财政“省心”了。可是,毕竟这种“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形成“惯性”,便不好“刹车”。越是有“优势”依靠,“惯性”越难控制,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这不,近年来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对待,开始实行相同的事业单位政策,少年宫就觉得不那么“适应”了。有人就问,不“赚钱办班”,干什么呢?显然,校外教育如何重新定位,也就成了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新“难题”,而且这是直接关系基础教育未来的“难题”。

四年以前,都还觉得自己的“日子”相当不错的时候,和平区青少年宫就开始了深度思考,并在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开始了创新实践。因为,他们预感到这个“难题”已经摆在面前,必须提早破解。张兆瑞说,多小的基层单位也是单位,是单位就应该认清形势,融入大局。眼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颁布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正准备启动。眼睁政府在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以下简称“标准建设”)的同时,青少年宫也正受到特别关注:增加投入,改造环境,更新设施,保障运转……这些信息来自不同渠道,指向却很一致:基础教育是公共服务,各级政府会承担责任;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素质教育会继续前行。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必然加快校外教育的现代化。校外教育只能顺势而上,青少年宫必须“转型”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他们更是感触尤深:深化教育改革,“软肋”恰在“综合”。校外教育“转型”,不是单兵突进,需要多方协同,建立全新系统。应该说,这是对校外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非常实在更不乏深刻的认识表达。

他们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确定了提供学习、支持学习、开发学习、保障学习的工作方向。重复四次的“学习”,好像并不那么“政策”。但是,其实阐明了一种很有创意的观点——一切都是服务“学习”。他们认为,素质教育说的“全面发展”,本应包括“个性成长”。“学生社团”实际就是一种为“个性成长”量身定做的“学习”。学生正是通过这条途径,把爱好发展成特长,把兴趣升华为志趣。要不,为什么“规划纲要”会有“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句名言。他们认为,素质教育提出的德智体美应该有机融合,这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也是现代学习的特征。“主题学习”就是这种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正是这个载体,保证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与校外教育紧密相关的教师教育、终身教育,归根结底也都是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向就是围绕“学习”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他们还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炼了“公益、公平、开放、创新、示范、引领”的核心理念。六个常见的词语,显得并不那么“理论”。但是,他们敢于一并“拿”来,并敢于“套”自己“头”上,已经充分体现了他们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特别是开宗明义的“公益”和“公平”,坦诚地道出了公共服务的根本。他们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创意了重构“立体化”工作网络系统,搭建“区域性”活动平台系统的基本策略。两个并列的“系统”,显然也并不那么“学术”。但是,“重构”和“搭建”彰显的创新力度,“网络系统”和“平台系统”确定的目标指向,再加上“立体化”和“区域性”描述的实施维度,既构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宏观设计思想,更展现出一个便于操作的微观实施方案。总之,正是他们的这些深度思考,清晰而简洁地宣示了新形势下的校外教育“定位”。这几年,青少年宫就是在这个全新“定位”的统领之下,着力围绕这两个“系统”,不懈地思考着、实践着、研究着、调整着、归纳着、论证着……

所谓“立体化”工作网络系统,是由校内、校外互动的实体学习网络和线上、线下共享的虚拟学习网络组成的整体,目的在于通过两个独立“网络”,从不同角度发挥优势,进而形成系统的“立体化”联动效应,进一步优化校外教育的保障体制。

开始,这个系统主要着眼于“社团学习”。并非因为这是他们的长项,而是因为社团出现了“状况”。“标准建设”以后,学校社团全面开花,谁都怕被“一票否决”。但是,校内这些社团虽能“开花儿”,却难“结果儿”,因为只有人气儿,缺少水平。不是学校不想提高,是教师给不上力,“普通”学校更为明显。教育现代化讲究教师专业化,可学校没法儿“讲究”,所以只能“将就”了。校外情况则正好相反,不缺水平,但缺人气儿。少年宫们的确人才济济,可社团规模却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你想往大了办,也大不到哪去。说得夸张一点儿,外边的学生是一座难求,里边的老师“无用武之地”。

为此,和平区青少年宫组织了逐校调研,越发感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宫、校管理长期脱节。当务之急是重构一个校内与校外互动的实体网络,形成校级社团发展爱好,区级社团培养特长,彼此在分工中紧密联系,在合作中相互支持的社团学习新格局。于是,他们决定下沉工作“重心”,深入学校指导社团。周一到周五排出“课表”工作,所有专业教师,包括一大批外聘的专业教师,全都走进基层。从共同设计计划,到一起开发活动;从现场辅导学生,到专业培训教师。一边是联系实际的教,一边是瞄准专业的学。不时,或外请专家讲座,或集中分类“教研”。三年下来,他们跑遍了所有学校,指导了学校社团。同时,他们决定做好高端特长培训,强化区级社团管理。一方面精益求精,追求优质;一方面注重挖潜,满足需求。据说,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近“高端”,他们还采用“推荐加考核”的报名办法。目前,从传统的合唱、舞蹈、绘画、书法、语言艺术、工艺制作、儿童美术,到现代的动漫、视频编辑、DI创意、3D打印、环境科学,28个区级社团聚集了1000多名特长“精英”。这些孩子通过系统的“社团学习”,在本市、全国乃至国际各种赛事中屡获佳绩,为本区和天津争得了荣誉。由上述社团“跨界”组成的小白鸽艺术团、少儿美术基地、科普活动中心,已经成为学生由特长到专业的摇篮。学校培养“尖子”向区里推荐,区里培养“尖子”回学校示范,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又能持续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和平区青少年宫经过逐校调研,还越发感到两级“社团学习”由于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明显存在学习资源缺乏和学习方式固化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重构一个线上、线下共享的虚拟学习网络,形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元,渠道更加畅通,方法更加灵活,且随时、随地都在互联、互通的社团学习新格局。于是,他们开始创建网络少年宫,数字美术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正在逐步成型,加快了社团学习的全面变革:学生下载教学视频,上传艺术作品,在线师生交流;家长打开手机,看孩子学习成果,与老师沟通情况……“一览无余”也好,“一网打尽”也罢,反正这种社团学习,已经轻松地跨越了时空和学科的局限。同时,他们还深度开发线下学习:与文化展馆和演出剧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先进地区的校外教育机构,建立多种方式的合作关系,助力学生开阔学习视野,站上学习前沿。有人这样描述这种社团学习的新形态:“‘课上’线下为主,‘课下’线上为主。”当然,这样套用传统说法,把“社团学习”比作“上课”,也不失原则。但是,这里的“为主”应该不是“唯一”。无论哪级社团,“课上”也会有“线上”,使“线上”得以不断丰富;“课下”也会有“线下”,使“线下”得以不断完善。无形之中,线上和线下才能相互为对方注入持续发展的后劲。

经过三年实践,他们重构的校内、校外有序互动和线上、线下有效共享的两个网络,已经初步形成立体交叉、相互融合、优势互补、虚实结合的工作“系统”。后来,他们又把这个系统“迁移”到了“主题学习”之中,使区、校两级的“主题学习”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现在,这个“立体化”的工作网络系统,正在为全区数万学生的个性成长乃至全面发展,提供着更加完善的体制保障。

所谓“区域性”活动平台系统,是由素质拓展的展示学习平台、校际合作的主题学习平台、专业发展的教师学习平台和终身教育的社区学习平台共同组成的整体,目的在于通过四个独立“平台”,从不同层面发力,进而形成“系统”的“区域性”整体效应,进一步优化校外教育的运行机制。

开始,他们搭建这个平台系统,主要着眼于服务“社团学习”和“主题学习”。组织社团学习的成果展示,本来就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何况,如今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已经纳入政府的素质拓展计划,自然必须搭建一个“区域性”平台。组织主题学习的大型活动,本来属于职责范围。何况,如今的主题教育,已经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应搭建一个“区域性”平台。另外,校外教育还应该对内主动服务于培养“专业化”教师,对外积极服务于建设“学习型”社会。他们认为,其实这是一种担当,不是没事找事儿。前者自不必说,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都姓“教”,两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才是基础教育“区域性”的整体实力。后者也是理所当然。努力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是2020年应该实现的国家教育发展目标。为此,十年前就写进了“规划纲要”。终身教育覆盖了校内和校外、学校和社区、职前和职后,既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也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环。校外教育参与其中,发挥优势,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无疑是一种社会责任的历史担当。

素质拓展的展示学习平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看似仍然“常规”,其实早已突破“常规”。特别是“学校社团”进入“素质拓展”以后,这个平台不光有年度“节日”,如合唱节、戏剧节、舞蹈节、器乐节、科技节等,为全区学生提供“社团学习”的展示“舞台”;还有“双年”展会,如“舞动的旋律”的舞蹈专场、“共享和平阳光”的合唱音乐会、“版韵童心”的美术双年展、“翰墨飘香”的书法双年展、科技活动课程推介会等,向全区学校推出“社团学习”的精品成果。每年,大大小小的活动100多项,有30000多人次参与。其中,有些活动还“搬”到市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音乐厅、大剧院,甚至“走”到兄弟城市,“走”进艺术殿堂,既扩大了社会影响,更打开了学生眼界。小白鸽艺术团紧紧抓住更加“开放”的机遇,邀请著名音乐家刘秉义同台演出,使他们领略了导航学生人生的大家风范;应邀到德国、美国的多地舞蹈巡回演出,参加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桥”国际合唱节荣获国际金奖,使他们的“素质”在更多方面、更大范围得到了新的“拓展”。在这个学习平台上,全区学生和他们的社团指导老师,共同分享了互动和交流的乐趣、学习和提高的收获。线上、线下共享的虚拟学习网络,又使素质拓展的展示学习平台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它以数字美术馆、数字文艺馆、数字科技馆更加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全区学生爱好、特长的新“秀场”。随着“传统”了数十年展示方式的根本改变,心理的满足,信心的增强,让更多的孩子告别了“总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窘态”。青少年宫也从此告别了总受制于“实体”展示空间的“困境”。同时,还很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区青少年宫利用这个平台,积累了大量活动素材。最近,他们正在策划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期望能够从理念到思路,从目标到内容,从方法到技术,全面助推各校把素质拓展计划落到实处。不能不说,这是他们的一大创新。

校际合作的主题学习平台,是在传统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个“发展”过程,增加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因此产生了诸多质的变化。这个平台已经由被动完成上级交办任务,转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指定学校参与配合工作,转向各校积极投入团结协作;由师长居高临下教育学生,转向学生自主学习感受体验。几年来,在这个平台上,从庆祝国家节日到纪念历史事件,从经典诵读、童谣传唱到“茶艺表演”“津娃迎春”,从产权日、环境日到夏令营、冬令营……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欣赏现实;无论是感悟文化,还是探索知识,全区学校都在一个主题、多种形式中,各显其能,友好合作。看似常态的欢度春节活动,已经成为“年文化”的主题学习系列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和彩灯,也经历由创意到比赛,由参展到慰问的“旅程”。他们从中享受到敢于创新的乐趣,由衷体会到融入社会的幸福。看似一般的“食品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以“讲求安全,崇尚健康”为主题的海报设计和摄影作品大赛。在这里,“社团学习”的内容和成果,为“主题学习”的氛围和形式增添的绚丽色彩,进一步凸显了“主题学习”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专业发展的教师学习平台,能够在青少年宫形成“气候”真不容易。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方式的开拓,说是“首创”应该并不夸张,因为过去类似的平台是教研部门“专属”。虽说不很突出“学习”,但是由于他们管着校内,而且只管“教学”,依然名声“显赫”。明摆着,教学的“下游”就是考试、升学。你说,谁敢不在乎。所以,像和平区青少年宫这样,居然要管全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尽管只限校外教育,大概也无先例。然而,毕竟他们管了,而且管得既有序又有效。确实了不起。在他们看来,立德树人既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校外教育。两类教育应该齐头并进,两支队伍也应该齐头并进。承担校外教育的老师,不管他们“专职”还是“兼职”,单位都要有教师“专业化”的学习培训计划,教师也要有自己“专业化”的学习发展计划。为此,这个学习平台营造了“开放”的专业环境,创造了“开放”的专业条件。为此,平台的学习活动,已经走向全国,走向境外,走向国际。观摩、进修、研讨、办展、参演、比赛……不同的学习,给这支队伍带来了共同的收获:眼界打开了,思路丰富了,理论提升了,实践创新了。特别是他们结合各校实际,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面向校级社团和素质拓展指导老师的专业培训,意义更为重要。无论是把他们请到青少年宫,还是领他们到各个区县,大家都在开放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原来专业以外的专业,进而提升了全区校外教育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终身教育的社区学习平台,对于和平区青少年宫来说,是一个更具“担当”的项目。自打有“终身教育”“社区学习”的说法儿以来,这事儿到底归谁,似乎很难明确。但是,他们认为“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要“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和“终身教育”“社区学习”肯定密切相关,也属综合改革,不能装不知道。于是,他们还是克服困难,坚持干了。青少年宫利用师资优势和设施优势,首先利用周一到周五白天学生不用的“空当”,整合社会资源,引进了老年大学,满足了近5000名50岁到80岁社区老人的学习愿望。同时,又利用学生周二下午学校没课的“空当”,与区政协联合开展了“圆梦爱心活动”,把在各校就读的在津务工农民子女请到这里,参加美术、书法、科技制作等学习活动,而且,青少年宫承担包括学习材料在内的全部费用。近年来,这些被他们誉为“小小新市民”的孩子,在“放飞梦想”的主题学习中,用自己精心手绘风筝,憧憬美好未来;在创意“绿色世界”的主题学习中,用废旧材料制作服装,展示“环保”理念……小白鸽艺术团还深入到“小小新市民”较多的几所学校,开办了流动少年宫。几年的坚持,这个群体的素质得到不断“拓展”,在全区展演赛事中,表现相当出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他们的家庭也在这一次次活动中,正确地认知城市,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尤其让人欣慰地看到,他们的性格更开朗了,信心更强大了。这是他们每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咱们整个社会的希望。和平区青少年宫的领导班子不是不知道这是在自己“找事儿”,但是始终无怨无悔,因为他们认定了一个“理儿”,建设这个学习平台,不求“锦上添花”,只望“雪中送炭”。

经过三年实践,他们搭建的四个活动平台,已经为学生、为学校、为教师、为社区,分别提供了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良好服务。应该说,正是这些平台在统一的顶层设计下,相互之间充分显现的优势互补、功能互融、主体互动、资源互助,构成了这个平台系统。现在,这个“区域性”活动平台系统,正在为全区数万学生乃至数十万居民通过学习获得发展,提供着更加有力的机制保障。

如今,这两个“系统”作为青少年宫成功“转型”的标志,基本构成了一个涵盖资源开发、专业指导、成果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校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该说,张兆瑞带领的和平区青少年宫在校外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破解了基础教育的一个“难题”,创立校外教育的全新“模式”,确实无愧于“全国区县级校外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级的荣誉称号。当然,他们的成果并非“一枝独秀”。正如张兆瑞所说,都是在很多同行的启发下“磨”出来的思路。当然,他们的研究也并非“十分完美”。有人对命题中的“品牌”就质疑其意。自然属于学术讨论,“质疑”之处,尚可“存疑”。然而无论如何,和平区青少年宫拿出了整套可供借鉴的顶层设计。咱们正在面对的这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非常需要像他们这样坚持“综合”的深度思考、创新实践和责任担当。

假如从经济学角度审视他们的“转型”,其实也可称之为“供给侧”改革。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是否应该列入社会发展的“供给侧”范畴,目前可能还少有讨论,好像也没有结论。所以,只是一种思考而已。

供给侧改革下的汽车装备 篇4

供给侧改革会不会给国产汽车装备的档次提升提供实质性的动力?

在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机加车间, 当我们看到这条完全复制美国康明斯发动机先进的生产线时, 赞叹之余, 还是发出了一声叹息。现场除了清洗机和压装机是中国品牌之外, 其他装备都是进口品牌, 机床是国外的, 检测设备是国外的, 刀具是国外的, 就连管理模式也是国外的。车间工作人员说, 如果没有合资方式, 这些先进的生产模式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他们也想用国产装备, 但是国产装备满足不了发动机制造苛刻的工艺和生产要求。中国品牌的机床工具何时能在这样的生产车间有一席之地?

从制造商那儿了解到, 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有复苏的迹象, 但也只是中高端产品需求在增加, 低端产品仍然没有出路。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倒逼产品转型升级, 这也是高端汽车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上一篇:涉海翻译下一篇:房地产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