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海翻译

2024-11-04

涉海翻译(共5篇)

涉海翻译 篇1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要想通过教学让某人成为出色的翻译家就像企图通过教学让某人成为语言专家一样的困难。你所能做的只能是给学生一些启示, 一些实践, 作为教师, 你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从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相关水平”。

诚如纽马克所言, 翻译教学实践性、应用性更强, 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融入信息技术将势不可挡。信息技术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课后仍能继续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增加信息量, 扩大知识面。

翻译也具有专业性、时代性。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我国亦提出海洋强国战略, 以及临海、近海的本土特色, 结合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专业优势, 将培养涉海翻译专才定位为培养目标。因此, 如何在涉海日语翻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攻克的难点。

一、背景介绍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据中国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在岗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3.5万人, 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即便如此, 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内翻译服务机构已逾3 000家, 其年翻译产值近300亿元人民币。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翻译教学的蓬勃发展。虽然我国对本科设置的翻译课程未作硬性要求, 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下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 其中第八条规定“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 这对本科翻译教学也不无指导借鉴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通过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成熟的运作模式, 对信息技术在涉海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是进一步诠释与深化教材内容的主要方式。而与传统的板书相比, 现代教学更倾向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件制作应体现“归纳、补充、趣味”三个特点。“归纳”即与课本内容紧密贴合, 高度凝练, 清晰易懂, 一目了然, 增加条理性。“补充”即根据课文内容, 总结相关知识点, 对该领域内容扩展、概括、整合, 增加系统性。“趣味”即图文并茂, 加入声音、动画等, 以增加学生的兴奋点, 提高课堂效率。

2. 建设自主学习平台。

该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引导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后练习。该平台可分为六大专栏:大师风采、学习资料、涉海知识、时政要闻、娱乐频道以及东瀛之风。“大师风采”即名师大家对翻译的诠释及讲授。“学习资料”即各种题材的翻译资料, 并附有答案, 用于课后的练习补充。“涉海知识”即涉及海洋的, 与海相关的, 包括海洋文化、海洋科技及海洋经济等相关文献, 也包括一些涉海用语的日汉互译等, 体现教学的侧重点。“时政要闻”包括NHK广播、人民广播电台等, 让学生透析时政、了解社会、通晓世界。“娱乐频道”指学生在学习之余, 可观看日本电影、动画片、歌曲等, 放松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对日本的了解。“东瀛之风”即日本海洋性的饮食文化、建筑风格等。

3.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导入。

虽然自2012开始, 中国翻译协会所举办的全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 增加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应用和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理念相关的内容, 但事实上, 由于受到资金及师资的限制, 真正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纳入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与此相反, 在国外, 将两者结合开展教学活动却进行得如火如荼。如英国的利兹大学、斯旺西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及诺丁汉大学等均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其中利兹大学现代语言文化学院的翻译研究中心还是欧盟的翻译合作伙伴。为与国际接轨, 与市场链接, 高校可因势利导, 开展校企合作。这样企业可获得翻译人才, 学生可得到实战经验, 高校亦解决了设备和师资的问题, 一箭多雕, 互惠互利。

三、小结

不与市场接轨的教育是纸上谈兵, 不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是误人子弟。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 信息技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各个领域, 尤其是翻译。因此, 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翻译教学中, 以培养出顺应时代、适应社会的翻译专才。

参考文献

[1]杨蓓.国内翻译市场发展情况剖析[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 2010 (9) :228.

[2]张宵军.英国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及其启示[J].外语研究, 2010 (6) :76-79.

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2

研究生英语教育目前仍然普遍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 成为大学英语的变相重复和简单延续, 但是由于目前普遍使用的研究生英语教材在编写模式上同大学英语教材基本相同, 教师很难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所以, 研究生英语教学成为了大学英语的延伸版,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语言学习向语言使用的有效转换。因此, 教学方法改革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研究生英语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研究生英语考试基本采用传统的终极性评估方式, 即闭卷考试, 以客观题为主的考核方式, 无法考核评价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及表现。国家教委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在总则中明确指出, “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 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研究生英语课程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2年1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 (第一外语) 教学大纲 (试行稿) 》, 其中对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 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该大纲出台后一直沿用至今, 应该说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硕士生英语教学的规范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1999年初, 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 做出了高等教育扩容的决策, 十几年间, 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高等学校研究生外语教学协会从2000年起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调研, 并于2006年修订完成了《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试行) 》, 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近年来, 许多英语教学研究人员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和调查, 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尝试新时期研究生英语的教学改革, 同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改对策。改革的思路基本围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如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 展开互动式教学的新观念, 建立自主学习平台, 拓展第二课堂, 注重知识的社会实用性及提高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意识, 形成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以培养素质为目的的自主教育模式。但是, 几乎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局部的和片面的调整和完善, 没有触及和打破培养目标和认知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目标和教学考核相互脱节的核心问题。因此, 我们有必要探索并建立一套既符合大纲要求, 又符合外语教学规律, 同时能够完全体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特点和特色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

需求是一种驱动力或产生驱动力的某种内在状态, 是一种动机力量, 它是人类行为和互动的前提。学习需求影响乃至决定学习动机的形成。而后者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 它不仅为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 而且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因此, 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有重要意义。Krashen的语言输入说认为, 对输入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最基本途径, 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输入的结果, 只有可理解的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纳和内化。东北大学副校长张绍杰教授指出:“在缺少自然语言环境的外语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目的语, 外语教师必须发挥创造语言环境的作用”。束定芳教授认为, EFL (英语作为外语) 理论研究表明, “二语习得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 这一实践过程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不可能替代”。根据以上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 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对真实的、针对性最强的输入语言应该是学习者最有可能吸纳和内化的语言, 讨论法、交际法、任务法等强调学生实践和参与的教学方法也最有效的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同时, 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对真实的考核方式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英语水平。学术通讯是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详尽的实例介绍一般英文学术通讯的写作规则、格式、常见套语和应注意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与同行学者进行国际交流的信心和能力。学术论文写作是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的必经途径。英语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国外重要专业组织和有关机构以及英文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对学术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和投稿标准, 提供论文写作、格式与规范的样例和指导, 使学生在短期内了解这些规范并养成遵守各自领域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与严谨的学术作风。

通过分析硕士英语目前存在的问题, 结合涉海院校的专业特点, 按照英语语言教学规律, 我们就学校的硕士英语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一, 明确涉海院校研究生英语的培养目标。研究生英语教学旨在培养既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水平, 也具备在专业研究过程当中比较熟练地使用英语并与海洋水产专业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资料查阅和阅读、运用英语撰写涉海专业学术论文的能力、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英语宣读论文和参加讨论的能力。

二, 改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 密切联系海洋水产相关专业, 教材内容全部选择与海洋水产相关的科普文章, 课文全部选自近年来权威学术期刊正式发表的学术科研论文, 实现语言和专业的完全融合。对于非海洋水产专业的学生, 教材内容选择海洋水产类科普文章, 既实现分类指导, 又突出海洋特色。课后练习在传统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海洋水产专业短文英译汉、汉译英和科技论文摘要和提纲写作, 加大语言和专业的融合度。此外, 把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分为十个专题模块在每个单元进行专项讲解和练习。突出海洋学科特色, 强化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 体现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 加强语言实践。全面实行“任务型”课堂教学, 学生全程体验语言实践和语言交流的真实过程, 真正实现通过语言实践学习英语的教学思路, 实现从语言学习向语言使用的自然过渡;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都处于对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挑战之中。具体的做法是课堂教学以专业文章阅读理解、专业文章英汉互译、学术论文专题写作为主要内容。按照“任务型教学法”模式, 学生课前以五到七人为一个小组对课堂教学讨论内容进行准备, 课堂上以PPT形式提交, 通过作品展示、主要内容阐述、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完成练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全过程。教师介绍一般国际会议的常规实用文体, 针对参加国际会议各环节经常遇到的问题, 通过具体而典型的实例予以阐述, 学生进行全程体会与训练, 督促学生把这项练习做成一次卓有成效的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的实际经历。

四, 实行过程性评估。用过程性评估替代终极性评估, 用实践成果替代考试试卷。充分体现语言运用的真实形式, 真正考核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研究和专业实践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展示和课堂参与讨论情况和表现进行考核, 考核充分体现学习者真实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课堂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60%。取消终极性评估, 课程结业考试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 提交一篇用英语撰写的海洋水产专业或与海洋水产交叉的其他专业的学术研究论文初稿, 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论文提纲、参考文献、鸣谢, 同时要求学生用PPT形式在课堂向同学宣讲, 并现场回答同学提出的3~5个与论文相关的专业问题, 宣讲和提问全部用英语进行, 论文宣讲成绩占总成绩40%。

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秉承“以实践为手段、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按照“凸显海洋特色, 强化专业特点”教学思路, 尝试“以真实语言环境为平台、以课堂语言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方法, 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英语教学基本规律的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针对性地解决了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宽泛、教学方法僵化、考核方式落后、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硕士英语教学水品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彩霞, 程静辉.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2]罗承丽.从新形势的需要探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3]李桂荣.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4]束定芳.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目标与内容[J].西华大学学报, 2013, (3) .

涉海翻译 篇3

关键词:涉海石油开发,HSE风险,分析,消减,应急管理,HSE管理绩效

0 引言

由于涉海油气生产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开采过程中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1988年,英国的阿尔法钻井平台发生连环大爆炸,导致167人死亡,成为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起钻井平台事故。1979年11月,石油部“渤海二号”钻井船在井位迁移拖航中翻沉,导致72人死亡,成为石油系统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死亡事故,也是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历史上少见的事故。2003年渤海钻井总公司“10.27”滩海探井通井路交通事故,导致19人落入大海身亡。石油开发中心目前共管理着四个涉海区块:垦东12、青东5、青东12和老178,其中垦东12为续建产能区块、青东5为建设阶段、青东12和老178为滚动勘探试采区块。为提高涉海石油开发的HSE管理绩效水平,笔者分析了涉海发HSE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管理对策。

1 HSE风险分析

1.1 人员与设备高度集中

各种设备,工作人员极其活动,生产均集中在海洋石油生产平台或海油陆采平台上。

1.2 自然环境恶劣

不确定的海洋环境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安全有极大的影响,甚至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1.3 危险性高

涉海石油作业所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具有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极易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

1.4 地质条件复杂

涉海油气田所遇到的地质条件是很复杂的,极易发生各种井下工程事故。

1.5 救援及逃生困难

涉海石油生产设施一般远离陆地,孤立于海上,一旦发生事故,很难迅速得到外援,施救困难,极易升级为恶性事件。

1.6 施工难度大

涉海石油生产面临的海况、气象、地理、地貌及地下情况均较为复杂,决定了涉海石油生产设施具有建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

1.7 涉海环境保护要求高

井喷、管线穿孔及其它事故,极易发生原油泄漏,造成重大海洋污染事故。

1.8 海上及滩海陆岸HSE隐患治理任务艰巨

海底管线、海底电缆、平台及其工艺流程等海上生产设施依然存在一些隐患,急需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滩海陆岸应急设施配备不足,与《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细则》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滩海陆岸钻井定额不足,导致部分钻井施工单位的安全设施配备不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受内港池水深和桩西锚地泥质的影响,部分船舶避风难度较大,船舶避风存在安全隐患。海上施工管理统筹协调不够,加大了海上施工安全风险。近年来,海上每年都要发生海底管道和电缆挂断事故,特别是2009年发生的海管断裂事故,最近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给海上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 消减HSE风险的管理对策

2.1 建立健全HSE管理机构,做好人员取证工作

石油生产属高风险开发方式,一旦疏忽便会造成重大事故,按照HSE体系管理要求,中心建立健全HSE管理机构,设立了安全环保部和安全环保监督站,2007年通过了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体系认证。目前中心共配备专职HSE管理人员30名,其中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15名,另外外聘安全专家2名。中心有涉海生产人员共426人,其中29人持海上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书,426人通过了“海上四小证”的培训,22人取得了“海上油气消防”安全资格证书,海上从事人员持证率达到了100%。

2.2 从项目源头抓起,严格遵守设计审查及检验发证制度

中心海上石油设施的设计建设、竣工验收严格遵守《海洋石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设计审查与安全竣工验收实施细则》。垦东12、垦东123、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的设计、建造全过程均由胜利监理、海监中心进行监督检验。青东12试采平台、青东5-2试采平台和老178平台均由船级社进行检验发证工作。中心海上设备年检定检工作由海检中心负责,按检验计划运行,确保海上设备、关键装置运行状态良好可靠。

2.3 加强全员法律法规及操作技能培训

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将涉海生产的法律法规进行汇编,与局安全环保处下发的涉海相关标准一起下发到各涉海部门和管理区,认真组织进行学习,提高涉海管理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意识,确保在工作中贯彻到位,执行到位。人力资源部和各涉海管理区把提高员工HSE操作技能作为保障海上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方式和严格的考核淘汰制度来提高涉海生产人员的HSE综合素质。

2.4 抓好海上HSE“三同时”管理

2.4.1 我们认真抓好海上HSE“三同时”工作,严格遵

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批准手续,确保项目建设合法运行。一是垦东12区块产能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报告由石油行业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评审中心组织进行了审查并备案。安全竣工验收根据工程进度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进行了建设项目安全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的评审并开展了安全竣工验收工作,取得了国家海油安办石化分部的批复文件。二期工程进行了建设项目安全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的评审并开展了安全竣工验收工作,及时取得了石化分部的批复文件。二是垦东12区块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分三期进行了编制和评审,东营市海洋于渔业局分别于下发了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垦东123产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及时完成了评审取得了东营市海洋于渔业局的批复。

2.4.2 青东5新区产能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进行编制,于2010年9月21日通过了由东营市海洋渔业局组织进行的专家评审,东营市海洋渔业局于2010年10月19日下发批复。安全预评价报告由胜利油田安全环保评价中心进行编制,于2010年11份通过了石油行业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评审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已完成上报备案手续。职业健康评价报告委托胜利油田职业健康评价中心进行编制,于2011年5月完成山东卫生厅审查备案。为了使青东5产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在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时能顺利完成,中心与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签订了青东5海洋环境监测合同,对青东5产能项目建设阶段、后期试生产阶段的海洋环境进行监测,使青东5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青东12平台属勘探井组,总井数3口,2口油井作业完毕,1口弃井,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10年7月6日取得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批复。因水深等自然条件限制,还未找到合适的测试生产方式,暂时关井。

2.4.3 老178区块于2010年9月移交中心进行作业

试油,总井数8口,生产井6口,弃井2口。安全预评价报告于2011年7月进行了专家评审,批复正在办理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于2011年1月12日取得了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批复文件。

2.5 加强涉海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加大“两特”规定执行力度

坚持“谁签批、谁负责”原则要求,加强直接作业环节HSE管理,规范涉海工业动火、临时用电、交叉作业、检电等环节的票证审批手续,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定HSE措施,做到了重大施工现场HSE监督人员不到位不施工,HSE措施不落实不施工,达不到HSE施工条件不施工。中心要求各级领导严格执行“两特”的相关规定,今年4月21日老178平台投产和几次恶劣天气,中心领导带头到生产一线组织协调投产和落实应急准备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现场HSE管理水平,确保特殊时段、特殊天气海上石油生产的顺利运行。

3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3.1 及时修订HSE应急预案

2011年按照17号令要求对《石油开发中心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新版预案针对海上防井喷失控、防台风(风暴潮)、极端灾害气候防范等内容,立足现场实际、细化职责、强化落实,建立起各管理区、中心直属各单位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保障全面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形成各级联动,层层负责。

3.2 完善管理体系,优化保障措施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HSE预案体系建设目标,建立了相应的HSE应急预案体系,及时建立相应组织,完善应急措施,落实专项经费、专用设施、设备;形成了以中心为“点”,延伸“线”至各管理区(项目部),“面”推至直属各单位的“点、线、面”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2011年开发中心将老178井组以及垦东12岛纳入油田溢油应急计划的应急范围,成立了二级溢油处置领导小组,与油田内外相关专业溢油处置应急队伍建立联动机制,配备了消油剂、吸油毡及围油栏等应急处置物资。

3.3 强化应急演练,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涉海单位根据生产特点,每月开展一次防井喷失控、防台风(风暴潮)、防极端灾害气候等内容的应急演练,针对蓬莱19-3事故,在老178海域组织了专门的溢油应急演习,从预案学习、功能演练、现场演习到讲评总结,对应急预案进行实战检验,对人员进行实战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应急避险能力。

4 结束语

我们把控制涉海石油开发HSE风险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认真研究生产过程中的HSE风险,加强涉海直接作业环节HSE风险管理。不断健全完善HSE管理机构,做好人员取证工作,从项目源头抓起,严格遵守设计审查及检验发证制度,加强全员法律法规及操作技能培训,抓好海上设施HSE“三同时”管理,加大“两特”规定执行力度,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演练,提高全员HSE风险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确保涉海石油开发的管理HSE绩效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海洋石油安全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号.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2]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5号.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3]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令第4号.1990年10月5日起施行.

[4]中国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中国石化安(2005)651号.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5]SY/T6044-2004.海上石油作业安全应急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7月3日批准.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6]SY6433-1999.浅海石油作业安全应急计划编制要求.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1999年9月14日批准.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

涉海翻译 篇4

1 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

1.1 环评资质证书的审查颁布

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的专业特殊性及其重要性决定了评价机构必须具备特殊的资格以胜任某项涉海工程的评价要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明确:“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的立项或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有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根据批复的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开展工作, 组织编制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据了解, 自2006年国家推行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企业申请甲级资质的门槛提高, 使得全国拥有“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的单位由之前的32家降为3家。此外, 为了更好的落实涉海工程的环评工作, 海洋工程环评工程师的培训工作日益兴起。

1.2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验收等程序要求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四十三条规定,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但由于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海域使用、浅海滩涂养殖和船舶航行安全, 所以本条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 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 必须征求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审核”, 是指对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核实。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审核意见, 可以纳入行业主管部门预审意见中, 也可以按规定直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对于海洋工程, 依本法第四十七条:“……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 必须征求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权, 并且规定:“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前, 应当征求海事、渔业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必要时, 可以举行听证会。其中, 围填海工程必须举行听证会。”使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程序更明确。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本身来说, 欠缺替代方案, 这一基本缺陷使得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的环评中也缺少替代方案

替代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对替代方案的分析是环评的核心内容, 可是我国法律中却一点都没有涉及。“我们的现有规定中, 所采取的办法是比较几种方案, 选择最佳方案, 所以也就没有再规定替代方案。但其实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与替代方案这二者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替代方案要求另外一个方案可以在对立的角度上完全代替评价方案, 并有同样的效果。”替代方案的缺乏, 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充分的、全面的科学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

2.2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未经海洋管理部门审核的现象仍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自新《海洋环境保护法》施行至今, 在整个海岸工程环评管理流程中, 海洋管理部门审核缺位的问题依然不是个别现象, 例如浙江国华 ( 宁海) 电厂、上海宝钢马迹山矿石中转港扩建工程等, 在未经海洋管理部门审核的情况下, 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就已经得到环保管理部门的批准。以浙江省为例, 据一项非正式的调查结果显示, 浙江省沿海市海洋管理部门对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表) 的审核率普遍较低, 如宁波市为32%, 台州市为7. 5%, 舟山市为5%, 温州市为2. 6%, 而嘉兴市则为0。这说明在现实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程序中, 大部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 表) 没有经过海洋管理部门审核这一必经的法定环节。

2.3 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始终处于被动反应的地位

虽然法律要求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之前应该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环评。但是许多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就直接报送到计委、发改委, 甚至直接由后者发起某项项目。实践中往往是在受理海域使用权申请或者废弃物海洋倾倒申请的时候, 发现该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评方面的内容和管理程序存在缺损和瑕疵, 如有的没有开展海洋影响评价, 有的没有海洋管理部门签具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审核意见。项目由计划部门立项以后, 意味着开发行为已基本上被政府有关部门认可, 后来环评程序的功能似乎只是论证该建设项目没有不利的环境影响, 或者寻求减少环境影响的对策。这样就失去了从源头上把关海洋环境影响项目的良机。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最后落脚点只能是提出合适的治理方案, 实质上就成了一个在社会行为末端和尾部的行为。

2.4 管理信息系统尚不完善

从管理的技术模式上看, 目前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基本上处于手工操作层面, 管理程序中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凭借人力来操作完成. 虽然计算机已经在办公活动中得到普及, 但基本上只是一种辅助的技术手段, 仅仅发挥着文字处理和简单、机械的数据整理功能. 从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实践过程来看, 这种操作模式已经显现出诸多的缺陷和弊端, 如信息交互不及时、信息反馈不灵敏、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标准不规范、统计数据不准确和不完整、资料共享性差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准确性和对策的有效性。

3 对这一制度的改进建议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替代方案制度

为了真正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优化建设项目方案的预防作用, 保障建设项目真正符合环境法规的要求, 在进行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 应该提供两个以上的建设项目方案, 以便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少的最优方案。可以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 引进替代方案机制, 在立法中规定替代方案环境影响的内容, 以体现科学决策的择优原则。

3.2 加强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进部门之间的共识, 促进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作

海洋环评管理是整个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核或核准是整个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中的重要环节。事实已经说明, 海洋管理部门要想做好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评管理工作, 切实履行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评管理职能, 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与配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因此, 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履行各自的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管理行政职能时, 不能为本位主义和本部门利益所囿, 应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与配合。针对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最好是省政府出台有关加强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相应意见, 提出针对性的强力政策和措施, 以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 规范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 理顺部门关系, 加强部门协作。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便民、高效”。

3.3 及时启动环评程序, 在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 环评单位就应开始介入, 同时要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履行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职能时所产生的各类行政行为的程序和内容予以严格监督

严格执行 《行政许可法》, 对于未按照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程序而审批的行为, 一律视为无效审核、审批。同时, 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要求, 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和信息披露制度, 实行行政审批行为的透明化。对于没有经过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并由海洋管理部门出具环评审核 ( 核准) 意见的涉海工程建设项目和不具有环评资质或没有按照相关涉海环评技术规程, 以及采用不具备资质的业务机构所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涉海工程环境评价的报告编制单位, 定期在媒体上予以公开和曝光, 及时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的有效监督。

3.4 构建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信息系统, 加大对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的科技投入力度

改进和完善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就必须实现管理程序操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在涉海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与海洋管理部门之间构建一个交互式的技术平台 (见图1) , 来进行相互间的交流、沟通以及信息指令的传递反馈, 从而实现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流程的高速、高效运作.加快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的建设。包括建设国家环境数据库、地方和地区性环境影响评价资源中心、专家信息系统等。这些数据库一旦建成, 将极大地方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准确性和减缓措施的有效性, 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元和, 卢静, 陆州舜.浙江省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现状及其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4) .

[2]杨义菊, 叶银灿, 田双凤.涉海工程环境保护的探讨——以册子岛原油储运工程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5) .

涉海翻译 篇5

因此,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特色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必须从不同的教育对象出发, 力求个性鲜明, 富有特色。这不但关系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 从而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问题, 而且关系到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养成问题。”[3]

一围绕“海洋”, 调整“大学语文”的教学宗旨

“大学语文”的开设宗旨, 从根本上来说, 是为了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文科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这种人文素质的具体内容组成, 并不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套用的, 而应当是要根据实际需要, 有侧重、有针对性地组织进行。所谓的“根据实际”, 主要是两条, 一条是根据各教学单位的具体校况, 另一条是根据各受教者个体的具体素养。

涉海类高校是一种特色鲜明的个性化高等院校。它们开设的各专业, 都与海洋有关系。如浙江海洋学院, 它地处海岛, 是全国所有海洋类高校中唯一一所身处海洋之中的海洋类高等院校;而且它处于东海之中, 而东海又是全国海洋区域中海洋文化最为集中、海洋开发历史最为悠久、对外海洋交通最为发达的海域之一。因此, 自1958年创办开始, 浙江海洋学院 (其前身为舟山水产学院、浙江水产学院) 就立足于海洋, 所有的专业开设都与海洋有关系。1998年开始重组后, 虽然发展成了一所理学、农学、工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发展的省属高校, 但是其海洋特色不但没有减退, 反而更加鲜明。其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等专业, 都在全国享有一定的著名度。

该校的“大学语文”教学, 起初遵循的也是一般性素质教学的通识类课程道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大家渐渐意识到, 这样的一般性“大学语文”课程, 内容无特色, 教学方法无特色, 学生听得乏味, 教师教得没劲, 必须转变观念, 进行深入的改革。

正在这个时候, 学校向人文学院和管理学院等文科二级学院提出要求, 认为在专业开设、研究方向、教学宗旨等方面, 应该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 向“海洋”靠拢, 尤其要突出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该校的人文学院, 在上世纪90年代末, 就建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 后来又陆续成立了“舟山海洋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观音文化研究所”等。2010年, 成为了浙江省文化厅颁牌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2012年, 更成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多年来一直全方位地开展了海洋民俗、海洋宗教、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海洋文化的研究。在教学上, 开设了“中国海洋文化”、“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海洋文学”等课程。其中“中国海洋文化”还成了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承担了“浙江海洋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浙江海洋民间宗教研究》等省部级研究课题, 出版发表了一大批研究专著和论文等成果。

正是基于上述的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学校的要求和人文学院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 从2010年开始, 浙江海洋学院开始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作出调整, 要求围绕“海洋”这个中心, 通过富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海洋观认识, 培养大学生的近海、亲海思想, 要让学生们明白, 中国不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 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蓝色领土”;中国不但有灿烂的内陆文明, 也有灿烂的海洋文明。

二《新编大学语文》与“海洋”

要进行富有“海洋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 必须要有自己特色化的教材。因为尽管有关“大学语文”的教材不下百种, 但是都是属于普通型的“传统文化”“文学欣赏”这样的编排体系, 没有一本教材与“海洋”有特殊关系。因此, 2010年4月,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组织力量, 着手编写富有“海洋”特色的《新编大学语文》。

在人文学院教授联席会议和大学语文教研室会议上讨论《新编大学语文》的编写方针和内容重点时, 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围绕“海洋”, 就要围绕“海洋”的一切方面来展开, 因此有关海洋历史、海洋景观、海洋人文社会、海洋宗教、海洋交通、海防等等方面的内容, 都要进入到《新编大学语文》中去, 使之成为一本“海洋小百科”类型的教材。另外一种意见则认为, 尽管是围绕“海洋”进行“大学语文”教学, 但是这种围绕必须服从“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 那就是“大学语文”本质上乃是文化课, 而不是知识课, 所以围绕“海洋”组织“大学语文”, 并不是进行海洋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进行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海洋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启发, 最终这种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并成为了“新编大学语文”的编写原则:“作为海洋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 ……应该发挥它独特的课程优势, 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海洋观念, 培养他们对于海洋的深厚感情。……我们应该把海洋文化的宣传、海洋精神的传播渗透到海洋文学的熏陶中, 让学生了解海洋文明, 从情感上亲近海洋, 从而达到热爱海洋、钟情海洋事业的教育目的。”

通过海洋文学的教学, 熏陶学生的海洋情感, 培养他们的海洋意识, 这就是《新编大学语文》的编写原则, 也是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特色”“大学语文”的教学原则。

围绕这个原则, 《新编大学语文》在大量的作品中精心遴选, 最终组成九个单元, 分别突出“海洋”的九个方面:

第一单元是“一叶扁舟”, 主要选文有张华《博物志》中的《浮槎去来》、美国现代女诗人狄金森的诗歌《它是个这样小的小船》和克莱恩的小说《海上扁舟》 (节选) 。显然, 这些选文突出的是海洋宇宙观的角度, 也就是人在海洋中的位置。这里的“海”, 可以称之为“哲学的海”。第二单元为“沧海之水”, 选文有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美国诗人丁尼生的《越过海滩》和普希金的《致大海》, 突出的是“象征的海”。第三单元为“弄潮儿向涛头立”, 选文有《山海经》三则、高尔基的《海燕》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节选) 等, 反映“人在海中”这个“在场人”“搏击海洋”的精神。

其他单元则分别从“感性的海”、“审美的海”、“爱情的海”、“思考的海”以及“与海和谐共处”等角度选取了许多经典性的海洋文学作品, 作为对学生进行“海洋观”教育的最佳载体。

在上述的选文中, 既有《博物志》、《山海经》等这样古代的海洋笔记材料, 也有邓刚《迷人的海》这样的现代书写;既有普希金《致大海》这样的抒情杰作, 也有海明威《老人与海》这样的鸿篇佳构, 古今中外, 尽囊其中。教师们通过对于这些作品的讲授, 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明白中国古今海洋意识的演变, 也可以让学生们清楚地比较中外海洋思维的各自特点和差异。

三凭借“大学语文”平台, 让学生徜徉在“海洋”之中

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特色”“大学语文”教学, 承担着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体验“海洋”、审美“海洋”等等“近海”“亲海”的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从而间接地为国家的海洋战略服务。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海洋”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地位

浙江海洋学院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 选编了许多古代有关海洋的笔记小说和散文、诗歌等。在对这些作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审美赏析的同时, 教学的重点是告诉学生, 在中国早期的文化构建中, 无论是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苗蛮文化的“三源合成说”, 还是华夏文化、东夷文化、苗蛮文化和古越文化的“四源合成说”, 都体现出内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发展的姿势, 而《山海经》“山”“海”并列的结构, 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样对于“海洋”, 学生们就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文化自觉和认同。

2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体验海洋”的重大意义

中国早期的海洋文学, 其基本立场, 都是一个“观”和“望”的“遥望视角”, 也就是站在海边, 眺望大海, 想象大海, 所以许多作品, 都以“观”“望”“登”为题, 如曹操《观沧海》, 沈约《登碣石》, 刘峻《登郁洲山望海》, 祖珽《望海》, 虞世基《奉和望海》, 吴筠《登北固山望海》, 独孤及《观海》等等, 都可以证明这一点。甚至到了航海业非常发达的明代, 仍然“观海文学”大流行, 如毛纪《观海》, 周瑞昌《观海》, 王思任《观海》, 俞安期《望海》, 任万里《观海》, 仇禄《观海》等, 而反映和描述“身行”海洋、体验海洋这样“在场”姿势的作品不多, 但在《老人与海》等这样的外国海洋文学中, “身行”海洋、体验海洋则是它们最显著的特点。而在开发海洋、建设蓝色中国这样的时代背景中, 需要的正是“身行”海洋、体验海洋, 而不仅仅是站在海边观赏海洋。这是“近海”“亲海”教学的重点所在之一。

3引导学生诗意地审美海洋, 从而培育他们对于海洋的深切情愫

中国的海洋文学, 正因为大多采取的是站在海边的“遥望视角”, 因此在里面出现的海洋, 基本上都不是现实海洋、实际海洋, 而往往是意象性、象征性海洋, 对海洋的想象支持着作品“海洋世界”的叙事向度。所以这个“海洋世界”是变异的, 也是主观的。

总而言之, 海洋文学作品的“海洋”, 是一种虚拟性为主的海洋, 一种主要具备审美价值的海洋。“审美海洋”同时也就成了一种文学欣赏。精心地分析这种审美价值, 而不是一味地从思想和文化上讲授, 也是浙江海洋学院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目前, 国家的战略重心越来越“外倾”, 进军海洋, 开发海洋, 建设蓝色中国, 甚至把中国定位为一个印度一样的“半岛型国家”, 正在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因此,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近海、亲海教育, 也正在成为国民教育的崭新内容之一。作为大学生通识类课程的“大学语文”, 也必将在这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明强.结合专业特色建设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1) .

[2]杨普照, 尚路军.新疆公安《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特色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2 (10) .

上一篇:电视频道专业化下一篇: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