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程(通用12篇)
翻译课程 篇1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新形势,满足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全球化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2015年8月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测试专家委员会经过讨论通过了TEM-4提醒调整方案,并决定从2016年起对TEM-4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
1 改革后写作部分的变化和要求
写作变化比较大,尽管在测试目的上的表达仍然为“测试学生的基本书面表达能力”,但是内容和测试形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取消了原来的“便条(Note-writing)”,增加了材料作文形式,要求学生能根据所给的阅读材料等写一篇200个单词左右的作文,写作的比重由原来的两个题型25%调整为一个题型20%。改革之后的作文仍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升,试题提供素材,然后要求学生就该素材进行一个简短的summary并进行comment,summary部分不可以超过文章总篇幅的1/3,以改革后的样题为例:“Read carefully the opinions from both two sides and write your response in about 200 words,in which you should first summarize briefly the opinions from both sides and give your view on the issue”.从中可以看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简要概括双方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的要求有很大的提升。
2 英语写作现状
师生比例失调。当前的写作课程基本上是一位写作教师承担多个班级的写作课授课任务,这样批改作业就成为一大难题,尽管有了批改网等相关的批改软件,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众所周知,好的文章是经过不断修改才可以形成的,但是由于大量的备课、教学课堂设计及授课任务的限制,能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一篇文章真是很难。
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大多数都是依据教学大纲,讲解遣词、造句、知识讲解十分详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事实上写作水平并未真正提高。除此之外,为了能够顺利通过TEM-4和TEM-8,授课教师还要结合考试要求布置作文,要求课外完成后并上交,教师批改后返还给学生、点评。其中不乏一些为了应付教师而完成的作业和不认真对待教师批改意见的学生。这样一来,教师工作疲惫,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真正提高。同时,很多学生为了可以顺利通过各种考试,过分崇拜各种“黄金模版”,只是生搬硬套,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语法、拼写的错误。
目前的教学法主要就是成果法,体裁写作法和过程写作法,都对英语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每种方法都没有提出用翻译方法进行指导英语写作。曾经有学者对比了翻译写作法的作文成绩显著高于直接写作法的作文,表明翻译对写作有促进作用。笔者本学期同时承担英语写作和商务英语翻译两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在两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发现翻译和写作绝对不是互相独立的两门课程,充分意识到翻译在英语写作中的价值。
3 翻译课程与写作课程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切斯特曼(Chesterman)在他的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提出所有的写作即是翻译(All writing is translating)。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在进行写作时,首先是用汉语思维构思英语作文,然后再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将其转换成英语。思果认为“翻译为重写”,不会写作的人一定做不好翻译;李长栓也更为直接指出“写作是翻译的基础”,并宣称“翻译就是写作,只是参照物不同而已”;杨士焯也曾经论述过翻译和写作的关系,并提出了翻译写作学。可见,翻译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和写作的测试要求均要求“语言通顺、流畅”,两者有着共同的指导原则。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要求译者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翻译的过程中离不开“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写作也是一种语言输出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表达”,从两者的含义来看,两者存在巨大的相同之处:译者和作者都会经历大量的思考工作;无论是译者还是二语写作的作者都需要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翻译课程和英语写作课程在授课内容方面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层面都存在很多重合之处,如两种语言的规则特点、遣词造句等等。
4 翻译课程与英语写作课程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将写作课程与翻译课程学时合并教学或者是合作教学,整合两门课程的共性知识在编写写作教材时可以将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特点和语句特征。以英语句子成分为起点,详尽讲解英语的词、短语及相关句式,并且与中文中的语句进行对比分析;注重遣词造句的写作训练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通过翻译练习让学生熟悉英语写作课程中所讲授的修辞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中的修辞手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母语思维组织语篇,然后再讲解词、句、段落撰写的章节中创新的融入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中、英文在篇章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实施对比翻译,通过不同语言的差异了解写作规律,借助翻译训练,把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传递给学生,可以指导在写作过程中遵循每种语言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同时,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引入写作课程中,学生可以有意识的注意这种思维差异的不同,从而指导自己的英文写作,更加注意英语写作的连贯性,这样将逐步提高其写作水平。翻译和写作绝对不可以割裂开来,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才可以真正得到提升。
5 结语
在教学中将翻译课和英语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翻译与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并且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不可否认的是翻译和写作有很多共性之处,如两者都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阅读可以为读者开阔思路,积累素材。翻译也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对文章进行正确的表达。两者都属于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无论是谴词、造句还是组段、谋篇这些过程都极为相似。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两者结合,教师必将研究如何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方法。
摘要: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改革的背景下,以及对写作部分的具体调整和测试要求下,结合目前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优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了英语写作和翻译两门课程的共性及其相互结合的可行性,建议教师将翻译课程教学与英语写作教学结合,希望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更有效的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与翻译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专业四级改革,优化
参考文献
[1]陈逍畅.利用英语翻译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11,(6):183.
[2]陆烨.另类英语写作教学:写作即翻译[J].宜宾学院学报,2012,(7):44-46.
[3]王晓燕.英语翻译驱动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8-102.
[4]杨士焯.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5]周旭.二语写作中思维与行为过程的翻译因素介入[D].厦门大学,2014.
翻译课程 篇2
Distributional Elective 限选 Free Elective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Cultivation of Ethics and Basis of Law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军事理论 Military Theory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and Policy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Introduction to Fundamentals Principles of Marxism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hilosophy Principles of Marxism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Marxism-Leninism Philosophy Principles 邓小平理论概论
Introduction to Deng Xiaoping Theory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ao Zedong Thought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中国近代史纲要
A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大学生礼仪 Students’ Etiquette
翻译课程 篇3
关键词:翻译行业;翻译能力;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对于职业译员的能力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从翻译技巧、语言对比、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几个大方面训练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当下的市场对职业译员的需求。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在市场需求下已有些力不从心。
笔者对北京市的几大国内与国际翻译公司人员(对象涉及初中高级全职与兼職译员,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经理与主管),以及北京大学MTI与CAT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与翻译公司需求的人才在能力需求上有很大的不对等性,常常表现为:以优秀成绩毕业于高校应用语言学的人才并不能在短期内胜任翻译公司的工作,在校习得的知识与市场对于学生在翻译工作方面的能力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别,造成了用人单位与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双方感觉相互沟通非常困难。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感觉无法学以致用;第二,用人单位觉得双语能力优秀的人才,并不能胜任该机构内的日常翻译工作,仍需要对其进行各种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在市场需求的大前提下,职业译员翻译能力的习得与培养,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2003年,PACTE研究人员提出了对翻译能力习得过程的定性描述:第一,翻译能力的习得像其他学习过程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入门知识逐步演化为专业技能知识,这一过程需要译者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并在习得过程中综合、发展和重建表述知识和操作知识;第二,翻译能力的习得在根本上是一个获得操作知识,从而发展策略能力的过程;第三,翻译能力的习得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重建翻译能力的过程。
从以上研究可知,对翻译能力的再定义务必要以人本主义为精神。传统的翻译能力习得,大多从篇章文本及语言角度出发,很少提及译员自身能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社会不能以牺牲人的主体性为发展代价。强调译员自身能力的发展,不但不会转移传统的翻译能力的重心,相反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只会更强化译员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学术界对翻译能力的界定普遍比较模糊,国内外多名学者提出了多种假设及论断,概括来说主要有语言/文本能力、翻译策略能力、转换生成能力、翻译技术能力。本文拟通过实证性及定量研究,具体分析在当今市场需求下,如何界定多元翻译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及翻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翻译能力与“技巧”的内涵,在人本主义的关照下重新定义多元翻译能力模型。
二、文献综述
乔姆斯基对语言活动中“能力”(competence)与“表现”(performance)的界定为应用语言学、交际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层面。20世纪70年代,以Wolfram Wilss为代表的描述翻译学派开始探究“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提出译者必须具有源语文本分析能力和目的语文本生成能力。过去的研究者在观察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为: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和世界/主题知识(world/subject knowledge)。
阿尔布雷希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将关于翻译能力分析的5个参数作为能力成分: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这几种能力共同作用使翻译活动有别于其他领域的交际活动,也使翻译研究有别于其他交际领域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与信息时代接轨的国际翻译能力研究进一步泛化,Fraser(2000)将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观点融入研究,指出翻译能力还应包含从客户需求角度评价自身翻译作品的能力。
2004年,国内学者文军提出翻译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文本能力,(就英汉翻译而言,则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的熟练掌握,还包括对不同的语域与文本的辨析,二者通常可合称为“双语能力”);第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可简述为两对范畴,即:“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 全译与部分翻译(full translation & partial translation);第三,自我评估能力(self-monitoring competence)。如果说策略能力可以使译者确定总体格调及适用对象,语言/文本能力可以使译者通过转换进而生成译本,那么“自我评估能力”则可以帮助译者译出得体译文的反馈机制。
2007年,国内学者苗菊在研究中分别从3个视角将翻译能力划分为3个范畴,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这3个范畴的分类是对翻译能力系统化、综合化、级阶化、关联化的更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包括了对翻译能力整体的宏观审视和独立成分的微观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划分方法大同小异,各种理论界定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多元翻译能力的一个分支能力应该叫做“双语能力”,而另外的一些学者却将其称作“语言能力”;在Neubert与PACTE小组相当完善的划分下,国内学者认为,仍旧需要补充一些相应的子能力,如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等。本文作者在思考各种关于翻译能力的定义时,理清了当中重合的部分,区分出不重合的部分,重建了“多元翻译能力”这一模型内要求的各种分支能力。由以上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关于多元翻译能力的习得与培养,反馈在翻译教学研究中,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问题:多元翻译技术能力应包含哪些分支能力?该能力是否与译文质量有关?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该能力?
三、改革建议
通过对传统翻译能力的梳理,结合作者对翻译公司、职业译员、项目负责人及北京大学CAT与MTI系任课教师的访谈,可将市场化背景下对多元翻译能力的要求做分类型的界定。在人本主义关照下,新定义的多元翻译能力模型将不再以翻译能力为中心,而是以译员为中心的,以语言能力为载体的动态、开放的系统。以语言能力为载体的动态翻译模型,不但对译员能力起到支撑作用,译员能力的全面发展又会反哺语言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翻译人才,最为看重的是译者的素质与后期不断学习新技能与新知识的能力。这种动态、发展的能力呈螺旋形上升。
参考北京大学CAT及MTI专业的课程设置,笔者对高校翻译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做以下建议,共包括四个部分:CAT课程部分、个人实践部分、IT类课程部分及语言类课程部分。
高校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块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从综合角度逐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必然会使学生能够胜任市场化需求下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工作,处理文本的综合能力极大提高,以满足市场对于职业译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23(06):11-15.
翻译课程 篇4
以语言训练为导向的传统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 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其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进行双语转换。本文提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核心的旅游翻译教学, 将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理论导入, 文本分析, 小组有声思维报告, 建小型辅助性文本语料库, 真实翻译任务训练等形式, 培养翻译策略意识, 内化各种技巧, 最终提高翻译能力。
一、旅游翻译的界定及课程特征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 (实践) , 属于专业翻译。它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陈刚, 2004) 。该定义从较为专业的角度概括了旅游翻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各个领域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这一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 另有学者指出, 旅游翻译实际上是旅游文化翻译, “旅游文化” (tourism culture) 可以泛指旅游涉及的一切文化, 包括全球文化的任何内涵。 (金惠康, 2006) 该定义从更广泛更宏观的层面上道出了旅游翻译的实质, 即文化翻译。
旅游翻译作为一门课程, 其普及程度和受关注程度远不如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一种, 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旅游翻译与旅游英语有一定共性。两者都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 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因此, 旅游翻译具备如ESP课程教学的共同特点:1.真实语料;2.以目的为导向;3.自我学习为中心。
同时, 两者又有差异, 掌握了一定旅游英语的人不一定能胜任旅游翻译。旅游翻译又属于翻译类课程, 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操作能力。
二、开设旅游翻译课的情景与需要分析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普遍开设了旅游英语课, 然而旅游翻译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在高校外语分院的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尚不多见。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 随着外国游客数量的激增, 旅游行业急需受过专业训练的导译人才来肩负“民间外交家”这一重任, 以更好地树立中国的形象并有效传播千年璀璨文明。
从学习者需求角度看, 中国英语教学单向侧重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和输入, 如绝大多数英语专业都有类似“英美文化”、“英美概况”等课程, 而忽视了反向的输出,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英文表达知之甚少。旅游翻译话题可能涉及政党, 宗教, 就业, 书法, 民乐, 中药, 茶道等各个领域, 既是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扩充, 也是提高语言能力, 加强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 本课程的定位如下:旅游翻译应该成为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翻译方向高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和全校性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 (以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 。
三、旅游翻译教学目标
翻译能力是译者“进行翻译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PACTE, 2000) 。PACTE小组经两次修订后认为翻译能力构成涵盖: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本文在借鉴该模式的基础上将其修正为:双语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语言外能力、策略能力、信息搜索与整合能力。翻译能力是一个成功译者的必备条件, 因此翻译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应成为翻译教学的核心目标。
鉴于这一核心目标以及该课程的特征和社会对旅游翻译的实际需求, 对旅游翻译的总体目标可作如下描述: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与旅游相关的语言材料和专业知识, 拓宽知识面, 强化翻译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 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并学会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 懂得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和翻译能力。
以上设定的是课程总目标, 针对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 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 三个层次由初级到高级排列。高一级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以下以旅游翻译最重要的两种翻译形式口译和笔译为主, 描述三个目标层次。
以上初级层次可以是非英语专业选修课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中级层次可以定位为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要实现的目标;高级层次可以是翻译专业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四、旅游翻译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理论导入, 翻译专题, 翻译策略, 翻译技巧, 并且以汉译英为主, 英译汉为辅, 笔译为主, 口译为辅。教材初级可选用《旅游英汉互译教程》, 中高级可以使用《旅游英语导译教程》, 同时将《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和《跨文化旅游翻译》作为参考书目。
理论导入涵盖目的论, 文本类型分析, 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原文分析过程, 翻译与写作的关系等 (Colina, 2009) 。
翻译策略包括跨文化意识,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网络资源的利用诸如如何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工具等。
翻译技巧讲解和练习涉及约定俗成、增词、减词, 加注、回译、合并、补偿、词性转换、选词、拆分、语态转换等四十种。
翻译专题涵盖专有名词翻译, 颜色词和数字翻译, 委婉语的翻译, 饮食文化翻译, 公示语翻译, 以及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民俗风情, 热点城市的翻译等
口译内容包括场景口译如机场迎接, 入住酒店, 预制导游词和现场导游词等。
五、旅游翻译教学过程详解
旅游翻译教学原则和形式: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教师则是整个课堂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师生互动, 同伴互动, 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观。
按照翻译行为开展的顺序, 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译前准备、译中活动、译后总结三个阶段, 并增加实践拓展阶段,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一) 译前准备
理论导入:杜绝完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也摈弃纯理论的枯燥讲解, 通过小型案例法导入理论教学。
宏观决策:让学生通过“大脑风暴”的形式对原文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对象、接受时间、接受地点和传播媒介逐一分析, 教师适当纠正。
辅助性文本搜集与分析:学生在决策后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平行文本搜集, 注明资料来源, 同时总结归纳出有用的句型和词汇。
(二) 译中活动借鉴交际翻译能力模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先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译稿, 再经小组讨论定稿, 使学生在操练中和合作交互中发展翻译能力。为监督学生自觉性, 每次由老师抽查一个小组的小组成员各自译稿, 并要求所有小组上交本小组译文。教师记录并分析译文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三) 译后总结
有声思维报告TAPs (think aloud protocols) 是让受试者用“有声思维法”口述自己在翻译特定任务时大脑的所思所想 (李德超, 2008) 。学生个人可以通过写翻译日志的形式总结翻译技巧和策略, 发展自我意识。而小组可以将小组成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加以归纳, 向全班同学汇报, 并接受提问。在小组汇报之后, 教师做总结性发言。
传统翻译教学往往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评定学生成绩, 不利于学生翻译自我意识的发展。通过建学生档案 (portfolio) 的方式保存个人译文、小组译文以及经全班讨论后的最后定稿, 并记录各阶段的等级评分, 有助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并学习改进翻译策略, 修改译文。
每个小组轮流负责汇总全班同学收集的单次翻译任务的平行文本和归纳概括出来的有用词句, 建立小型语料库。
(四) 实践拓展
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平时承担的翻译任务, 并通过教师有声思维报告的形式, 与参与任务的学生探讨翻译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承担真实的翻译任务。学生可以参与“人人影视字幕组”进行最新影视剧字幕的翻译;还有如“译言网”等网络论坛发布的最新国外精选文摘, 也是很好的练习材料, 译文一经采纳, 将极大地鼓舞学生的自信心。期间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六、旅游翻译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通过考察学生在翻译活动各阶段的表现来判断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又对小组和个人的译作进行评估。
形成性评价占60%, 其中两人一组的“模拟导译”占10%, 辅助性文本语料的收集占10%;小组合作练习译作和有声思维报告占10%;个人练习译作占10%;课程论文占20%, 即就某一跟旅游翻译有关的课题撰写一篇1500-2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 以
总结性评价占40%, 期末考试, 测试内容与教学大纲相关并强调某些特定翻译技能, 评分时侧重对翻译策略应用的评估。
旅游文化博大精深, 旅游翻译任重道远。旅游翻译课既是对学生和教师知识体系的扩充和整合, 也是提升和锻炼其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正因如此, 旅游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待普及, 其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本文在界定旅游翻译课程特征和探讨课程设置需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围绕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对旅游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做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旅游翻译,翻译能力,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PACTE.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3.
[2]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2005 (2) .
[3]Sonia Colina, Translation Teaching: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陈刚.喻旭燕, 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6]陈刚, 喻旭燕.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7]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8]李德超.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TAPs翻译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8 (6) .
[9]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 .
门课程名称翻译(五) 篇5
工业窑炉 Industrial Stoves
工艺过程自动化 Technics Process Automation
公差 Common Difference
公差技术测量 Technical Measurement with Common Difference
公差与配合 Common Difference & Cooperation
公共关系学 Public Relations
公文写作 Document Writing
古代汉语 Ancient Chinese
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in Classical Literature
固体激光 Solid State Laser
固体激光器件 Solid Laser Elements
固体激光与电源 Solid State Laser & Power Unit
固体物理 Solid State Physics
管理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管理经济学 Management Economics
管理数学 Management Mathematics
管理系统模拟 Management System Simulation
管理心理学 Management Psychology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光波导理论 Light Wave Guide Theory
光电技术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光电信号处理 Photoelectric Signal Processing
光电信号与系统分析 Photoelectric Signal & Systematic Analysis
光辐射探测技术 Ray Radi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光谱 Spectrum
光谱分析 Spectral Analysis
光谱学 Spectroscopy
光纤传感 Fibre Optical Sensors
光纤传感器 Fibre Optical Sensors
光纤传感器基础 Fundamentals of Fibre Optical Sensors
光纤传感器及应用 Fibre Optical Sensors & Applications
光纤光学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Fibre Optical
光纤技术实验 Experiments in Fibre Optical Technology
光纤通信基础 Basis of Fibre Optical Communication
光学 Optics
光学测量 Optical Measurement
光学分析法 Optical Analysis Method
光学计量仪器设计 Optical Instrument Gauge Designing
光学检测 Optical Detection
光学设计 Optical Design
光学信息导论 Introduction of Optical Infomation
光学仪器设计 Optical Instrument Designing
光学仪器与计量仪器设计 Optical Instrument & Gauge Instrument Designing
光学仪器装配与校正 Optical Instrument Installation & Adjustment
广播编辑学 Broadcast Editing
广播新闻 Broadcast Journalism
广播新闻采写 Broadcast Journalism Collection & Composition
广告学 Advertisement
锅炉燃烧理论 Theory of Boiler Combustion
锅炉热交换传热强化 Boiler Heat Exchange,Condction & Intensification
锅炉原理 Principles of Boiler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国际经济法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地理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国际贸易实务 International Trade Affairs
国际市场学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国际市场营销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国民经济计划 National Economical Planning
国外社会学理论 Overseas Theories of Sociology
过程(控制)调节装置 Process(Control) Adjustment Device
过程调节系统 Process Adjustment System
过程控制 Process Control
翻译课程范例教学研究与实践 篇6
关键词:翻译课程;翻译过程;范例教学
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但大学外语院系的本科仍是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外语专业课的翻译课程,它既是“外语教学”的高级课程,又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这个阶段的教学质量在满足各地区部分翻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职业译员培养的质量,翻译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翻译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含“技”和“道”两个层面。“技”指的是具体的翻译技巧,“道”则指的则是指导翻译行为的宏观翻
译理念和策略。许钧先生指出:我们既要重视“技”层面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层面的解惑。
一、困扰翻译教师的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达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要求,是长期困扰翻译教师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三大点:
1.教学内容涉及广泛
一方面,学会翻译,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获得第一手经验。另一方面,翻译理论研究近年来呈现泛学科化,涉及学科众多。
2.翻译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本科翻译教学中,通常理论仅能作为知识性内容介绍,大都没有做到用理论去阐释翻译过程和分析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脱节。
3.课堂教学时间过少
受到专业学分的限制,翻译课程课时非常有限。
二、目前,中国大学本科翻译教学模式
1.传统的“结果对比”模式
传统翻译课使用“语法流派”的翻译教材,以句子为单位,介绍字、词、句的翻译技巧。沿用传统的“结果对比”教学模式,即学生做练习,教师用“标准译文”进行点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占中心位置,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教师的点评、接受教师的标准译文。
这种教学方法暴露了不少问题,翻译课上成了改错课。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过渡关注微观层面的词、句处理,忽视了对宏观层面(语篇和语篇外因素)的整体关照。
2.系统的理论模式
近20年兴起的理论模式的翻译课堂,强调翻译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着眼点,特点是将翻译现象纳入某个理论框架,然后对文本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避免经验层次的“随感式、印象式”色彩。但由于翻译研究的泛学科倾向,采用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都会存在主观定位和以偏概全的危险。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在此种教学模式尤其凸显,最终理论可能只能
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可以看到,以上两种模式均以教师为核心,学生是教学中配角,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三、实施范例教学
我们提出改革翻译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范例教学。即选择典型的材料作为范例,在翻译教学中强调范例翻译的过程,通过分析范例翻译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翻译观。范例教学以点带面,使课堂得以延伸。
“范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差异较大,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翻译的产品(结果),“范例教学”更加注重翻译的过程。采取“范例教学”需要解决范例的选择和翻译过程的组织两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范例教学”,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让学生对翻译有个基本的了解,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翻译观,并在建构观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
1.典型范例的选择
范例教学要求教师从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精选出适当的翻译观念,并围绕核心翻译观念精选范例材料,并将精选的范例材料以专题形式形成教学模块。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特定班级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范例材料。
2.教学组织和课内课外教学的合理安排
“范例教学”注重翻译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课堂组织方式。“范例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课外活动,对教师合理安排、组织和控制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和“翻译工作坊”等各种讨论式、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得到广泛的运用,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分析翻译过程,反思翻译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翻译观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克服被动“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创造性,提倡小组讨论、互帮互学,培养学生负责任、独立工作以及了解不同译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季春.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中国科技翻译,2010(02).
[2]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国翻译,2009(06).
[3]薄振杰,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外语界,2011(05).
(作者单位 浙江杭州市科技学院中德学院)
翻译课程 篇7
旅游翻译属于专业翻译,是“涉及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同时还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探讨旅游翻译所要求的翻译能力,必须建立在国内外对翻译能力的研究成果之上。有关翻译能力的概念界定和体系的研究成果众多,但都没有对“如何培养翻译能力”这一最后操作性的问题给出答案,缺乏对不同教学阶段翻译能力的具体构成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细化分析(从亚平:2012)。
王树槐在《翻译教学论》中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英汉翻译教学的综合性能力模式”,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综合翻译能力的构成,并对具体的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该模式主要包括六个因素:(1)语言-语篇-语用能力;(2)文化能力;(3)策略能力;(4)工具能力;(5)思维能力;(6)人格统协能力。他认为,在这一模式中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是核心能力和终极培养目标(王树槐:2013)。并在这一综合模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发展翻译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原则和方法,提供了较强操作性的培养策略。这是目前国内对翻译能力及其培养提出的较为全面的论述。
俄语界学者从亚平教授,根据俄语专业教学实际,提出俄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能力可以表述为基本的翻译能力或翻译实践能力,有语言能力、转换能力、文化能力、工具能力和评估能力构成(从亚平:2012)。这为我们结合俄语学科特点和旅游翻译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探讨俄语旅游翻译能力构成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我们结合该课程特性、专业学生能力和未来实践要设计出俄语旅游翻译课程能力体系目标,由以下6个“子能力”构成:(1)语言对比和转换能力:语言对比和转换能力是任何翻译活动的基础。(2)文化比较和交际能力:旅游翻译具有最明显的跨文化交际性质,要求译者要熟悉和掌握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注释、转换、筛选等处理,并认真选用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的能力。(3)语言学相关学科知识能力:旅游翻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译者必须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或话语,要求对语言学、文体学、文本类型、语用学等多种理论的熟练应用,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翻译要求。(4)旅游业相关业务知识能力:旅游翻译的行业性要求译者必须掌握旅游行业相关的知识,语言上要掌握旅游行业专题词汇和表达,也要熟悉业务知识,了解旅游产品的营销手段、旅游行业操作流程和相关法律等。(5)翻译策略能力: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和篇章结构灵活和综合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6)工具能力: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发展翻译能力的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建设是在单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既注重基础教育,又重视专业教育;既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又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根据俄语专业实际情况及旅游翻译的综合能力要求,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细致整合,形成“俄语旅游翻译课程群”体系:
语言知识课程群:基础俄语和语法(基础素养课程群)
跨文化交际基础课程群:俄罗斯历史和地理、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俄语)(基础素养课程群)
旅游业务知识课程群:旅游俄语、酒店俄语、旅游学概论(专业素养课程群)
翻译知识和技能课程群: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阅读、高级俄语(核心课程群)
通过设计这样的翻译课程群,能够实现对现有相关课程的资源整合和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技术发展与学校特色建设市场导向型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翻译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
旅游翻译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熟悉俄汉旅游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掌握旅游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翻译实践加强学生对旅游翻译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旅游篇章特点及其翻译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了解翻译中涉及的汉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我们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旅游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需求对文本语料的选材和训练进行了具体设置,基本涵盖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中的诸多要素,既有基础翻译理论的讲解,也有具体翻译操作。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每一章节都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能力体系。
旅游翻译实践翻的内容千差万别,我们结合文本类型和功能理论对其进行分类,同时给出具体翻译策略的方法,这也是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目标。陈刚对英语旅游翻译活动的旅游文本进行了文本类型的归类,提出了单一型、契约型、复合型和预制型的分类方法(陈刚:2014),并对每一类型文本的特点都进行了概括总结,还提出了每一类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对我们从事俄-汉双向旅游翻译实践提供了操作的范例和依据。
四、基于翻译能力的互动教学模式
有关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内外语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设计了多种教学模式。俄语界翻译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翻译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建立在两种语言对比基础上的理解和表达。因此翻译翻译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关注两种语言的多个层面的对比和转换。也是俄汉旅游翻译教学中必须贯彻的核心原则。
翻译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翻译课程和翻译实践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意识的培养是前提条件,而根据本科俄语教学的现状,以提高翻译能力为导向的翻译意识主要由语言意识、转换意识、技能意识、工具意识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
结合翻译能力和翻译意识的相关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翻译意识的积极关注和训练。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以“翻译工作坊”为主的、多模态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角度:(1)以翻译工作坊模式推动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采用集体训练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对话、沟通、讨论、共同调查、分析、解决翻译实际问题。(2)以仿写为主要训练手段,培养学生翻译意识,进而生成翻译能力。翻译意识以及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习得的过程。而仿写这种示范性学习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俄语专业主要为零起点的学生,更好地建立翻译规则,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对于旅游翻译的教学来讲,在每一个专题都要提供仿写翻译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仿写语料的收集和对比,经过多方研究和考证,在具体教学过程我们参考了谭芳和杨永和在文章《论网络环境下的仿写翻译教学》中提出的操作模式,具体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精选原文本-搜索可比文本-译文组稿-课堂展示-译文点评(谭芳,杨永和:2015)。通过在翻译工作坊的形式组织此类仿写训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由有意识的翻译仿写进入无意识的翻译创新,使翻译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五、课程考核检测手段
翻译能力是一个动态养成的过程,考核要按照动态考核、过程考核来进行。有文章提出要依据旅游文本的多模态而采取多模态的考核标准,即除了考察语言翻译的准确和可接受性之外,还要将文字翻译的多模态性纳入考核范围。而国内俄语教学领域目前对于翻译课程的考核模式还处于较为传统的语言测试阶段,我们认为,有必要针对旅游俄语翻译课程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首先,要确定动态的考核标准,取消标准化试题和答案的考核方式,而采用动态翻译观确定翻译参考答案,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旅游文本特征进行创造性翻译。其次,坚持和强化过程考核,通过建立学生的“翻译卷宗”,记载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翻译问题和进步,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丛亚平.俄语本科阶段的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俄语教学,2012,(3):80-84.
[3]从亚平.论翻译教学中以提高翻译能力为导向的意识培养[J].中国俄语教学,2014,(3):1-5.
[4]李晓东.英语旅游翻译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5]谭芳,杨永和.论网络环境下的仿写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5,(2):53-57.
[6]王南颖.旅游法语翻译综合能力构成及培养策略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7]王树槐.翻译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篇8
近年来, 国内翻译教学和翻译课程设计的研究空前繁荣, 硕果累累。然而, 在这繁荣的背后, 也隐藏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翻译系和设有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的本科翻译教学随意性很大: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师资而定, 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 本文尝试对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
二、国内翻译课程研究概述
课程理论是翻译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国内课程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丰硕, 涉及的领域颇多, 对课程论、课程史、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课程开发等都有所论及。但是, 与之相比, 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翻译课程方面的研究则显得有些薄弱。在有关翻译课程设置的文章中, 大多数只是引介了港澳台的课程设置现状 (杨晓荣, 1998:31-33;林克难, 1998:19-21;林克难, 2000:56-59;刘靖之, 2001:36-43) ;有些论及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文军, 2004:45-48) 、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趋势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张金陵、文军, 2005:42-44) 以及翻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 (梁钫, 2004:120-122;贺学耘, 2004:133-135;陈爱钗, 2005:71-74) ;只有少数几篇较详细地论述了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并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仲伟合, 2003:63-65;穆雷、郑敏惠, 2006:3-7;姜秋霞、曹进, 2006:8-13;武光军, 2006:14-18;李梅, 2006:20-24;李德凤、胡牧, 2006:59-65;徐彬, 2006:59-63) 。在理论研究如此薄弱的情况下, 可以想象到各校翻译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下文笔者将对全国二十四所高校[1]的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阐述。为便于分析和统计, 各学校的课程被分为七类, 分别是:核心课程I (笔译理论与实践) 、核心课程II (口译理论与实践) 、关联课程I (双语转换技能课) 、关联课程II (双语基础课) 、关联课程III (文化背景课) 、关联课程IV (信息课) 与关联课程V (其它课程) 。
众所周知, 课程以培养方案为指引。由于学科定位较晚的原因, 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 因而各校的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共同点在于都提到培养目标是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 能胜任外经贸、外事等部门工作的专门翻译人才;不同点在于有些学校特色专业性强 (如外事翻译方向、机器翻译方向等) , 其培养目标也会有少许变化。从总体来看, 各校培养目标的宗旨是一致的, 即培养专门翻译人才。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 但是, 笔者发现, 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以培养目标为宗旨, 显示出其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请看下图:
(注:1.图中横坐标代表各学校的代码, 纵坐标代表本类课程的科目数与该校总课程数的比例。
2.图中1-25指注释 (1) 中的24所学校, 其中22和23分别代表河北师大翻译系的计算机辅助英语翻译方向和口译方向。)
如图1所示, 核心课程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总课程数的比例在63%-6%之间不等, 只有三所学校高于30%, 而七所学校居于10%以下。可以看出, 本类课程恐怕不能满足翻译专业学生的需求, 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由图2可知, 除一所学校外, 所有学校的核心课程I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课程数的比例不及30%, 多数居于5%-20%之间。与图1相比, 可以看出此类课程普遍受到忽视, 这很难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巨大需求。
图3表明, 只有5所学校开设此类课程, 而且与本校总课程的比例最高也没有超过15%。这表明, 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开设。
图4显示出, 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数与总课程数的比例居于40%之上, 只有8所学校低于40%, 还有一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 由此可以看出, 此类课程的重要性, 也反映了设置此类课程时要认真权衡, 不可开设过多, 毕竟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图5表明, 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总课程的比例居于10%左右, 有5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
图6表明, 学校1与学校22的信息课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为6%与47%, 其它学校的比例均为0, 这与信息时代的需求差距较大。
由图7可以看出, 将近一半的学校不开设此类课程, 除两所学校外, 其余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均低于30%。
由以上诸图可以看出, 口译课程、双语转换技能课、信息课和其它关联课程严重欠缺;笔译课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双语基础课设置过多, 缺乏交叉性;文化背景课的开设不够普及;各类课程之间在平衡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当然, 某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乏可取之处。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9
1 传统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孤立, 缺乏系统性
商务英语翻译和普通的翻译课程有所不同, 它有自身的独特性, 更突出商务情景、商务交流等层面。比如:The bank in Ecuador will instruct its agent bank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establish a letter of credit P r i c e:R M B 3 0 p e r y a r d, C.I.F., C5%, Lagos.Payment:by confirmed, ir revocable L/C payable by draft at sigh to be opened 30 days before the time o shipment.如果不了解相应的商务知识, 即使懂得一般翻译技巧, 也是无法准确翻译出来的。因此,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不是孤立的一门课程, 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课程之上的。而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将其孤立地定为一门学科, 忽略了商务知识基础的构建, 造成了课程难度加大, 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 课时不够充足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 但课时基本都维持在60~100课时左右, 这样的课时量很难让学生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 更无法开展大量的口译、笔译练习。对于实用性很强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来说, 缺乏大量的实践练习, 教学效果是很难保证的。
1.3 教材相对陈旧,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该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虽然涵盖了商务翻译的基本技巧, 但内容老套, 实例往往拘泥于传统的商务流程, 新的商务程序涉及甚少, 导致了教学和市场需求脱节, 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
1.4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主要是靠黑板演示, 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课程的实用性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及学习热情都将降低, 课程效果自然会下降。
1.5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翻译教学仍是以期末的一张试卷作为对学生考核的唯一方式, 导致学生只知道背诵书中的内容, 忽略了翻译的技巧, 更放弃了口译的练习。这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产物, 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全脱节, 课程的开设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 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成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那么, 针对传统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商务英语翻译进行教学改革, 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实用型”翻译人才。
2.1 优化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 “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商务基础知识之上。因此, 可以把“外贸函电”、“商务礼仪”、“商务英语口语”、“国际贸易实务”和“商务英语翻译”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可以酌情把“商务英语翻译”放在靠后的学期, 以确保在学习“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之前, 先修其它几门商务基础课程。这样, 学生便可将商务基础知识打牢, 学习“商务英语翻译”时自然要容易的多, 也能对其它几门课程起到温习的作用。
2.2 适量增加课时
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合理的方案是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该课程, 到三年级上半学期结束, 共计三个学期, 总课时保证在200课时左右。三个学期的时间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了解, 寻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 从而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 在模拟训练中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水平以及处理商务问题的应变能力。
2.3 及时更新课程教材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时效性决定了该课程不能使用太过陈旧的教材。因此, 为了避免学生的翻译理论教材与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的脱节, 可选用内容新颖、针对性强、难易适中、体系合理的教材。
2.4 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传统的翻译教学采取了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进行的, 授课方法呆板、双向交流太少。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在每次翻译课前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的、翻译技巧以及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然后布置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既能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 又能实现传统板书无法实现的想法。
2.5 综合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期末总评划分为几个部分, 比如:平时课堂完成任务情况占30%, 课后布置的作业占10%, 期末考试占60%, 通过建立每个学生的学期档案, 最后给出这个学生的学期总评分数。这样, 学生就更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去,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效果, 也使学生学到了真正的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提高了商务英语翻译能力。
3 结语
以上是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改革的探讨, 但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些改革的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 更好地发挥其指导性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优化教学资源, 改革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方法, 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 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实用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 2002 (2) .
[2]谢金领.世纪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5.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应用研究 篇10
1 档案袋评价模式概述
国外对于档案袋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其中不乏对这一评价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学界对档案袋的研究始于2000年。有学者指出,2000至2004年间国内有关档案袋设计和档案袋评价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档案袋开发和档案袋应用的实证研究数量相当,且后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究中。(林雯,2005)关于大学英语课堂运用档案袋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从2006年开始出现。
1.1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环节
有学者曾经指出,在科目教学中应用档案袋的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计划(学习前期)、评价(学习中期)、反思(学习后期)。每个环节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提供帮助和指导。(林雯,王志军)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的任务是向授课对象传达课程目标及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要求,同时制定作业评价标准并提供学习策略及评价标准等等。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在课程一开始就向学生讲明档案袋项目的起止时间、评价频率及时间安排、档案袋材料搜集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含选做和必做两部分)、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形式及其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向授课对象说明。
2)“评价”阶段
在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将所有材料存入个人档案袋后,项目便进入“评价”阶段。评价阶段的任务是对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读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在评价中分析和反思,逐渐培养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习惯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实施之初,学生必然对这一新的课程模式不适应,因此教师需要为其提供评价的原则、方法和范例,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评价尽量客观。
3)“反思”阶段
反思包括针对某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反思和阶段性学习反思两种方式。本阶段,学生需要分析所学科目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目标、修改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个别化指导,指导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在激励学习动机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林雯,王志军,2006)
经历上述三个主要环节之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的课程档案袋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阶段性检测和分析,以便对其执行任务的质量进行监督,有效督促学生及时修正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1.2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内容
科目档案袋中的材料主要包括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要求、项目说明、评定标准等材料;还应包括学生根据课程大纲制定的学习计划,这些材料在学期初就应放入档案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不时对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在项目开始之后,档案袋便由学生自己保存,此间学生应当将自己所完成的各项作业的佐证材料放入袋中,这些材料包括定题作业、选题作业、课外资料、学习随笔、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和个人学习情况的意见等。
进行档案袋评价时除了要关注档案袋中的材料数量,更要关注其质量,避免这一评价机制流于形式。教师在为学生的作业打分之前,应当先阅读学生的作业自评、作业互评,看他们是否按照要求标注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写出了简要的评语,是否根据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这些反思的意见也应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科目成绩的参照点。
档案袋中还可加入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成长记录袋。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在考试中未能正常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由于平时作业认真,总评分也可高于考试分。(郑玉琪,2011)
1.3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方法
档案袋评价模式与传统的评价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评价模式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而档案袋模式则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定三部分,且以定期评定和非定期评定相结合。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之后要对自己作业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分别记录,对自己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自己所查证的与作业相关的材料出处及材料内容进行记录。自评部分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负责,为知识负责。
生生互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要集体讨论,互取长短,集思广益,讨论解决作业中的分歧部分,分享材料,然后交换作业,交互评价,评价时应同时考虑所评价对象的作业质量和自评部分的质量,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生生互评之后,学生应当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然后形成新的文本,放入档案袋,留作教师评定所用。教师评定时应综合考虑前两次评定的质量和意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全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2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研究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拟改变传统翻译课程评价模式的单一性,将学生从被动的被评论地位推到一种主动位置,使他们既是任务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又是任务的评价者,同时还担负着评价他人任务的责任,这种角色的转换使他们从过去消极应对翻译任务、被动接受教师评价的角色转变为积极主动探求查证、参与翻译全过程的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2.1 档案袋内容设计
实施项目之前,应当将提前打印好的翻译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要求、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的说明及要求、评定标准等材料放入教师提前准备好的档案袋中,以便教学双方不时对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在项目开始之后,档案袋交由学生自己保存,学生将教师每次布置的定题作业、选题作业、查阅的相关资料、翻译笔记、妙手偶得等相关材料都放入其中。其中的重点内容是作业部分,包括定题作业和自选作业。
2.1.1 定题作业
由教师根据本周授课计划规定一篇文章作为课后翻译作业,这部分内容有两个要求,要求学生先根据原文写出自己的翻译过程及译文,然后与组内同学讨论,再写出讨论意见及修改译文。
在这项任务中,请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组三到四个人。定题作业完成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学生首先独立对原文文体以及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将自己翻译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原文转换为译文时所参阅的资料,如何遣词造句,翻译手法选择的理由,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及解决方法等等;
第二步:是组内讨论,在这个阶段中,成员之间进行组内评议,互相评论译文中的优缺点;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即组内成员需要提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第三步:组内成员将讨论过程中其他人对自己译文的建议和意见记录下来,也可以将组内其他成员较好的处理手法记录下来,并根据其他人的意见对译文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译文文本带到课堂上,作为班内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和评定的依据。经过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再根据班内讨论的意见和教师的建议修改译文,形成个人译文作业定稿,放入档案袋中,作为教师最终评价的依据。
2.1.2 自选部分
内容题材和体裁不限,但是要摘录名家名译,借以体味经典,学习前辈处理翻译问题的方法。对于初学翻译的学生而言,名家名译可以起示范作用,在自己还不清楚该如何翻译的时候,揣摩他人译风、模仿其翻译手法不失为一种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选择摘录内容时最好选用多译本的文章,将原文附上,这样便于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照,还可以将几个译本进行比较,将各个译本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写在笔记当中,分析必须要客观,有理有据,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对各个译文的分析做出自己的译文。这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形成批判性思维。
2.2 档案袋评价模式面临的问题
翻译课程档案袋的设计理念和是对翻译课程传统评价模式的强力突破,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更是一种挑战,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学者指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包括来自教学和学习观念转变的挑战,来自教师反馈策略缺乏的挑战,来自评价标准难以确立的挑战以及来自技术方面的挑战等等。(周明娟,2009)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也发现档案袋评价模式在翻译课程中的应用面临着一些问题。
1)学生对这一评价模式的不适应
虽然翻译课程是语言专业高年级的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他们仍旧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干涉和指导,因此对档案袋模式并不适应。很多学生对定题翻译作业的自评部分完成不够充分,久而久之便流于形式;对作业的互评部分完成不够中肯,很多同学碍于情面不肯切实指出问题。而选题作业部分,很多学生只一味搜集大量资料,有些甚至都没有读过,对其进行的评论也不够客观,要么捧上天,要么踩脚下,这些情况都与这一本次改革的目标相悖。
2)教师对这一评价模式的不适应
尽管在实施这一改革计划之前教师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学生没有完全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任务,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教师的监督有时候难以到位;班型较大,学生人数多,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授课任务紧,教师的反馈时间不足等等,因此教师需要对改革内容及目标不断进行修正。
3 结束语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是对传统翻译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模式的一种改革,正如所有教学改革项目一样,这一课改模式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评价模式对提高学生对翻译活动的热情,重新认识自己在翻译课堂中的角色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相信在不断的摸索与完善之后,这一新的评价模式会惠及更多翻译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宗和.论翻译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20-450.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4-85.
[3]宋志平.关于翻译测试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1997(4):30-33.
[4]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50-53.
[5]胡晓姣.比读与反思:翻译笔记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41-44.
[6]文军,王东生,王磊.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J].中国外语,2006(6):50-54.
[7]林雯.档案袋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5(4):51-55.
[8]林雯,王志军.促进元认知发展的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7):42-44.
[9]郑玉琪.档案袋评估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1(1):121-124.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商务翻译;高职;教材
1 现状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第一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于2000年10月在全国颁布实施。《基本要求》把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中的“译”排在最后一位,表述为:“翻译(英译汉)A级: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在翻译生词不超过总词数5%的实用文字材料时,笔译速度每小时250个英语词。B级:能借助词典将中等偏下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这些要求是针对公共英语课程的,没有区分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各高职院校都在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所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的课程目标。
2 原因
造成目前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有如下几点:(1)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淡薄。高职院校的翻译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三、四学期,尽管已处在整个高职学习阶段的中高级阶段,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已经习惯于消极被动地学习。表现在翻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词汇不过关,句子结构根本搞不清,连大致意思都不知道。对于布置的作业只要不是要交上的作业,口头的无形的预复习作业能自觉去完成的很少,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非常淡薄。(2)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翻译课程教授内容与本专业其他科目重复内容多,比如“职场英语,交际英语……”等课程,选择的教材与翻译课程所选择的教材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以笔者所在系为例,现翻译课使用教材属本系老师自主研发编写的教材,内容涉及名片、标志、广告和商务文稿等。像名片,广告等章节在其他的英语课中已有相关的学习,翻译课在内容上也没有太多拔高,再专门花一大章进行学习就不太科学。再如商务信函的翻译训练中的很多内容在《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函电》两门课程中都有具体的内容和练习,已经是多次重复。这些教材没有从系统上形成统一直接导致课程之间内容上的重复。(3)教学水平不够,观念陈旧、方法单一。目前各高职院校中,商务翻译课教学的教师大多不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或者不是翻译专业毕业的,商务知识和翻译专业知识都非常缺乏,尤其商务知识,实践就更少甚至空白。这势必造成整体的教学水平不高,对学生商务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很有限。其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发展与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重在实践,但目前很少有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笔者所在学院近年尝试开发了商务翻译实训课程,是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课程开设之后。但因师资,教材,学生基础,实践机会等各方面的原因,突破不大。(4)评测方式单一。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培养技能的课程,它的测评应以实用为基础,多种手段相结合。我们常用的测评方式一般都是“笔译”和“口译”,而且大多数老师为了兼顾学生的基础,不影响所谓的课程效果,就降低难度,甚至所有内容都来自以往学过、练过的内容。但这样的测评效果能真实反应学生实际的翻译能力么?这样的测试方式无法与实际相联系,测试内容与实践完全脱节,导致常常会出现翻译测试分数高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却无法适应。翻译教学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全脱节,课程的开设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 解决办法建议
(1)培养兴趣,提高母语水平。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厌学情绪严重。再者,高职学生中文基础薄弱,翻译课不仅对学生的英语有要求,对中文水平也有要求。而很多高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错失了提高中文水平的黄金时段,他们中文基础薄弱,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输出语进行表达,笔译时更是根据工具书中的解释把译文机械堆砌,完全不考虑源语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提交的译文让人不知所云。因此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中文的学习还是有必要。可以考虑开设中文文学类的选修课,创造氛围。
(2)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开发系列教材。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虽然多,但大都杂而乱,没有形成系列。实用的如商务英语翻译实训指导书,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软件及翻译实训教学多媒体材料等,都十分匮乏。市面上一本好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已经比较难找,而要结合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这些课程而编写的系列教材那就更難寻,几乎属于空白。就此问题,各高职院校可以加强联合,分享教学成果和经验,并邀请一些在翻译第一线的企业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参与翻译课程系列教材的编写。
(3)加强师资培养。
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老师,应该具备一定商务实践背景,能够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的应用。但目前很多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老师只是拥有纯英语教学背景,缺乏真正的商务实践,仅仅是通过教材、视频及一些其他途径来获得对商务英语的感性认识。在当前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情况下,要多渠道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除引进高级人才之外,高校也可就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培养,加强教师翻译教学相关培训和企业翻译岗位实践等。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没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不行的。
(4)改进评测手段。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测试是一种综合性的测试。它是对被测者所掌握的语言能力、翻译知识、翻译能力的测量,考查范围包括语法、词汇、语言的组织、分析、推理、表述等能力。而对翻译能力的检测是重中之重,包括对源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的交际、转换能力及对两种文化交流的处理能力等。考查时需要在能力分类的基础上设计测试方案。此外,还需要紧跟时代,更新测试手段。再者,要注意测试的真实性,比如模拟规范的现实场景,使用真实任务来进行测试。这样商务英语翻译的测试才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4 走向展望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不断强大,各地对具有实践能力的翻译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但是遗憾的是能真正胜任其岗位的人才并不多。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很多商务类的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英语专业,也开设有相应的翻译课程,但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的翻译人才却少有能真正适应岗位需求的。这就说明我们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该课程在教材、教法和教师和学生等四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需改进的地方。学生是变化着的群体,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师只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紧跟时代,不断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改进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2933.
[2] 方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技能缺失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11.
[3] 李欣欣.改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教学实践,2011.
[4] 徐慧,张璐.基于网络的商务翻译实训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2.
经贸俄语课程中的文化翻译元素 篇12
维诺格拉多夫认为: 翻译是根据社会需要将甲语口头或笔头文本所表达的信息通过乙语等值文本予以传达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黄忠廉老师认为: “翻译可分为宏观的文化选择、中观的文化变译和微观的文化全译三个层次, 三者的文化行为、文化战略、文化价值取向均有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翻译类型。”研究表明, 国内翻译界对“文化翻译”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也早就有人研究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但是“文化翻译”这一术语的使用却存在一定的混乱, 人们在使用时含义各不相同。这种“混乱”在于译者弄不清如何面对文化的翻译, 分不清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文化翻译”其所指含义是“原文中特有文化因素的翻译”。从狭义角度讲, 即那些涉及鲜明文化因素的翻译。
二、《经贸俄语》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路
经贸俄语属于俄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目的在于教授高年级学生基础的外贸知识, 提高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经贸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经贸类基本词汇、典型条件下常用句型及表达、外贸人员基本素质等。高素质的俄语经贸人才应外语娴熟, 知识广博。因此, 课上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是重要的准备过程。当前, 我国俄语教学界对俄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 传统的教学结构及训练方法、教学体系的变化还不十分显著。目前在经贸俄语课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在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方面做出的一点尝试。外语教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其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还都存在许多问题并有待于探讨。同时, 为培养高素质的俄语人才, 也不能仅靠一两门课包揽整个语言能力的训练, 要着重发挥每个课型的优势, 从整体上相互配合, 取长补短, 使学生既有过硬的实践能力, 又具有广博的知识, 以适应未来多种择业的需求, 满足国家进行各个领域国际交往和语言交流的需要。
针对上述背景, 牡丹江师范学院进行了经贸俄语课程2 + 1特色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 + 1即为2年基础实践课加1年专业经贸类课程讲授。在基础阶段的前两年, 专业课包括精读、听力、阅读、国情文化等。而当基础俄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大三学生开始学习经贸俄语、外事外贸会话、外贸应用文写作等专业课程。这样, 使学生在俄语方面并不仅仅局限于几句俄语买卖词汇, 而是掌握专业经贸知识, 厚积薄发, 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发挥优势, 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不再为语言障碍所累。
三、《经贸俄语》课程中的文化翻译元素
中国人用俄语同俄罗斯人进行交际必须是一种跨两种文化的交际。考虑到这种交际的性质和需要, 教师在进行交际训练时, 有意识地结合所学材料引导学生注意汉俄两种文化在感知方式、思维方式、民族心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由此引起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揭示汉、俄两种语言单位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相互传通的途径, 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而经贸俄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 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宏观的文化选择
宏观的文化选择包括文化选择、文化输入、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在经贸俄语课程中通常只涉及文化选择部分。
文化之译, 不只是译原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更是根据译语文化去选择原语文化信息。面对海量的外国文化, 如何则其善去其次, 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范围内的社会准则, 对话语和文本的取舍等。新入职的俄语外贸人员在接待俄罗斯客户的时候, 首先遇到的就是接机或接火车。例如: 在刚见面时, 中国人习惯性表达“您一路辛苦了, 吃饭了吗?”如果翻译成: Выусталинадороге? Выужепоужинали? 那么, 俄罗斯人肯定不理解。作为标准符合文化内涵的表达应该为: Сприездом!
2. 中观的文化变译
文化变译指在文化选择的基础上, 对原语文化进行适应译语文化需求的改造性翻译。黄忠廉老师认为: 变译实质上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 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上文中的事例也符合本条标准。除此之外, 中国人非常谦虚, 在面对别人夸奖时总要说声: 哪里, 哪里。作为经贸翻译人员, 不可能直译成: где, где? 那样就会闹出笑话。如果想顺利完成交际, 可以说: Спасибо! 又如: 20世纪90年代, 固定电话还是一种奢侈品。有中俄两家小公司共用一部电 话。一日, 电话响起, 找隔壁俄 公司的Саша。中国公司职员大喊: Саша, твойтелефон! 中文含义为: 萨沙, 你的电话! 隔壁的Саша听后大惊, 与其争辩了好久, 辩解自己并没有安装电话, 两公司共用一部的呀。结果可想而知, 大家哗然。此 处该公司 职员应该 说:Саша, тебяпросятктелефону!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化变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 微观的文化全译
文化全译指译者将甲语文化信息转换为乙语, 以求风格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目的是保全外来文化的特色, 对所选原作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转换。加尔博夫斯基认为: 翻译的社会功能是在使用不同语言体系的人们之间具有交际中介作用。这一功能是双语人凭借其个人诠释能力反映现实的心理生理活动来实现, 以求等值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系统。
在经贸俄语翻译中, 经常会用到一些套话, 尤其是在合同翻译中, 不能随心所欲, 要根据合同的格式和要点, 尽量使用标准 表达。如: вопросы, непредусмотреннынастоящимконтрактом本 合同未尽 事宜настоящийконтракт现行合同。在教学中可用“情景题材法”来提出教材。即按照真实情景, 模仿交际来组织语料。心理学也表明, 如果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情况, 则熟能生巧, 有助于学生在日后实践中更快运用所学知识, 建立起独立使用语言的信心。模拟交际场景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种: ( 1) 接送飞机 ( 火车) ; ( 2) 电话交谈; ( 3) 会晤会见; ( 4) 参观访问; ( 5) 业务洽谈; ( 6) 合同签订。
四、结论
经贸俄语课程教学改革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外贸学院的成立, 此门课程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文化输入, 不能止步。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更不能忽略文化翻译等新元素,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俄语外贸人才, 为中俄各领域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与俄罗斯经济、技术合作的扩大, 俄语外贸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贸俄语课程是牡丹江师范学院俄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何以经贸俄语课程为载体, 以为学生传授“文化翻译”元素为目的和手段, 培养全面发展的俄语人才在当今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翻译,经贸俄语,全译,变译
参考文献
[1]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 2005, (6) .
[2]冯庆华.翻译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翻译, 2002, (2) .
[3]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4]李英男, 张朝意.新世纪俄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许高渝, 等.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翻译课程】推荐阅读:
翻译基础课程10-16
高校翻译课程05-31
翻译的课程模式08-28
西班牙语翻译课程07-29
大学专业课程翻译06-30
留学资料翻译汇总 课程及成绩法语翻译07-20
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论文09-11
机械专业课程英文翻译08-22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10-18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