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治疗

2024-09-25

联用治疗(精选10篇)

联用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12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依那普利治疗, 观察两组舒张功能改善情况, 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E峰与A峰比值、等容舒张时间、左室射血分数改变分别与本组治疗后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E峰与A峰比值、等容舒张时间、左室射血分数改变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4% (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3% (显效36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倍他乐克联合依那普利能够显著改善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心脏舒张功能,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借鉴。

关键词:舒张性心力衰竭,倍他乐克,依那普利

心力衰竭是心脏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而舒张性心力衰竭是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 患者的心室充盈出现异常改变, 其充盈压升高, 从而导致机体出现体循环障碍或肺循环障碍。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措施尚不明确。本文选择本院12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 观察倍他乐克与依那普利的联合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12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 均为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范围为37~69岁, 平均年龄为54.8岁;病程最短为1.8年, 最长为12.1年, 平均病程为6.5年。对照组患者60例,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范围为39~71岁, 平均年龄为55.2岁;病程最短为1.4年, 最长为11.7年, 平均病程为6.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 (给予血管扩张类药物、强心类药物、利尿剂、低脂低盐因素、卧床休息、治疗基础心脏病等) 。对照组采用上述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 依那普利10 mg/d, 倍他乐克12.5 mg/d, 在服用二药过程中,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改变、血压及心率情况, 对上述二药剂量进行调整, 倍他乐克剂量可增加到25~50 mg/d, 依那普利剂量可增加到20~40 mg/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改变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观察患者E峰与A峰比值、等容舒张时间、左室射血分数。

1.4 疗效评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级别, 其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 疗效评定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有改善, 心功能改善1级, 疗效评定为有效;心功能没有改善, 症状没有改善, 评定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心功能检测结果、临床效果评定结果等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处理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峰与A峰比值、等容舒张时间、左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E峰与A峰比值、等容舒张时间、左室射血分数改变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E峰与A峰比值、等容舒张时间分别与本组治疗后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E峰与A峰比值、等容舒张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7% (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 (显效36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左心室的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心脏的充盈功能受损,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 从而导致心功能低下, 发生心力衰竭, 当患者的左心房和肺静脉压力升高, 可引起肺水肿及肺淤血等临床表现, 或者引起体循环障碍的相关临床症状。在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中, 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上述两类药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心室重构, 能够缓解此类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助于降低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倍他乐克是β1受体阻断药, 能够改善交感神经对心肌的支持作用, 能够改善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减少肾素分泌, 减少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心脏的不良作用;可以通过降低心率, 改善左心室的充盈情况, 改善心肌顺应性, 降低心肌的耗氧量, 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1,2,3]。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能够扩张外周血管, 从而减轻心脏后负荷, 能够降低血压, 还对缓激肽的降解起到抑制作用, 能够抑制和逆转心室重构, 对血管内皮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等[4,5,6]。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E峰与A峰比值、等容舒张时间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 倍他乐克联合依那普利能够显著改善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心脏舒张功能,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志强, 郑晓俊.美托洛尔联合西地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07 (3) :870-871.

[2]林海云, 陈以初, 何启新.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其对NT-proBNP水平的影响.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 02 (1) :165-166.

[3]王格社, 刘杲.依那普利与倍他乐克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00例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11, 02 (3) :256-257.

[4]李建华.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效果观察.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5) :3-4.

[5]胡学领.卡维地洛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02 (1) :232-233.

[6]余雅婷, 谭洁英.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电图的逆转作用.中国当代医药, 2013, 35 (1) :38-39.

联用治疗 篇2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中西医结合 黄体酮

资料与方法

6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龄24~6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双肾结石者8例,左肾结石17例,右肾结石10例,输尿管结石25例,膀胱结石8例。合并泌尿系感染者26例,有肾盂积水者36例。结石最大1.5cm×1.2cm,最小0.3cm×0.1cm。所有病例均有肾绞痛史,并经B超检查而确诊,68例患者曾服用排石冲剂治疗无效。

中草药排石汤:炮附子10g,仙灵脾、白芍、炮山甲各15g,威灵仙、鸡内金、海陆风沙(包)各30g,金钱草、黄芪各60g,肉桂4g。血尿者加三七、生地,腰酸痛者加核桃仁、菟丝子,舌红少苔者加黄精、旱莲草,便秘者加生大黄,舌苔厚腻者加车前子、滑石粉。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男性病人肌注黄体酮,1次20mg,日2次,女性病人肌注654-2,1次10mg,日2次。以上两组均在服药30分钟后肌注,然后多饮水做跳跃运动,并发感染者加服左氧氟沙星胶囊。以上治疗以20天为1疗程。

疗效标准:①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结石完全排出,B超检查尿路无结石声影,随访1年无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或减轻,双侧结石有一侧排出,或一侧多个结石排出部分结石,或B超示结石缩小或下移2cm以上。③无效:症状、体征在治疗前后无改变,或症状虽缓解,但B超检查结石无明显缩小与下移。

结 果

痊愈42例(61.76%),显效24例(35.29%),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讨 论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基本病机为湿热下注,煎熬尿液,蕴结成石。大多以清热利湿排石为主,但纯用清热利湿排石治疗往往疗效甚微。

联用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52例, 所有患者均行尿妊娠试验、B型超声及妇科检查确诊, 排除宫颈炎及附件炎等引起的阴道或宫颈出血、异位妊娠, 葡萄胎、子宫肌瘤。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年龄 (27.9±4.3) 岁;孕期 (53.5±12.1) d;孕次1~3次;对照组年龄 (27.9±4.1) 岁;孕期 (52.8±12.6) d;孕次1~4次。2组年龄、孕期、孕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绝对卧床休息, 增加营养, 增强信心。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 100mg口服, 每天2次;黄体酮20mg肌内注射, 每天1次, 血止后剂量减半, 再用药3d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2000U肌内注射, 每天1次, 阴道出血停止后改为隔天1次;叶酸5mg口服, 每天3次;腹痛明显者加用硫酸沙丁氨醇片2.4~4.8mg口服, 每天3次, 腹痛症状缓解后停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中医辨证治疗: (1) 阴虚血热型:治宜养阴清热, 止血安胎, 以保阴煎加减:黄芩、生地榆、白芍各12g, 旱莲草、杜仲炭、白术、仙鹤草、生地炭各10g, 熟地、生山药、川断、菟丝子各15g, 炙甘草6g, 阿胶 (烊化) 20g。 (2) 脾肾亏虚型:治宜补肾健脾, 益气安胎, 以胎元饮合寿胎丸加减:桑寄生、菟丝子、党参、熟地、山药、艾叶炭、杜仲炭各15g, 黄芪20g, 阿胶 (烊化) 20g, 陈皮、白术、川断、酒白芍各10g, 炙甘草6g。以上均每日1剂, 水煎服。治疗3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动态监测血清hCG及孕酮 (P) 水平, 并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禁房事及剧烈运动, 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 监测基础体温 (BBT) 。

1.3 疗效标准[1]

显效:腰酸、腹痛下坠、阴道出血等症状完全消失, B型超声复查孕囊直径增大, 有胎芽及原始心搏;有效:腰酸、腹痛下坠、阴道出血等症状显著好转, B型超声复查孕囊直径增大, 有胎芽及原始心搏;无效:腰酸、腹痛下坠、阴道出血等症状未好转或加重, 或B型超声复查孕囊直径无变化或缩小变形, 原始心搏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92.3%, 对照组为50.0%和76.9%, 2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随访情况

2组治疗有效的患者均足月分娩健康婴儿, 未发生特殊并发症。

3 讨 论

先兆流产是流产的早期, 属妇科常见妊娠疾病, 本病若不经休息及及时的治疗, 出血严重则会发展为流产。相关研究显示, 除少数有遗传、免疫等因素外, 先兆流产的发病原因以母体内分泌疾病为多见。主要由于胎盘内分泌功能不全, 孕激素水平减少, hCG及雌激素水平降低, 妊娠难以继续而致流产。本研究中, 西药采用hCG肌内注射, 能促进孕酮的分泌, 使蜕膜组织生长, 有利于孕卵的生长发育, 并有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黄体酮能减轻缓解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 抑制其活动过度, 以利于胎儿生长发育, 又有止血的功能。维生素E有利于孕卵的发育及刺激孕激素的分泌。叶酸片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2]。

早期先兆流产属祖国医学的“胎动不安”、“滑胎”范畴。本病发病有母体和胎元两方面因素。夫妇之精气不足, 两精虽能结合, 但胎元不固以致发生胎漏、胎动不安。若因胎元有缺陷, 胎多不能成实而易陨堕。母体方面, 素体虚弱, 肾气不足, 或因房事不节, 耗损肾精或由气血虚弱, 或因邪热动胎, 或受孕之后兼患其他疾病, 或跌仆闪挫等干扰胎气, 以致胎动不安。中医辨证多数属肾气不足、气血亏虚型, 流产多因肾虚或气血不足而致冲任不固、胎失所养, 以至胎漏下血、腰酸、腹痛。因此安胎首重补肾健脾。现代药理证实, 补益脾肾类药物能使hCG 含量增高, 维持妊娠黄体, 改善滋养层功能, 抑制子宫收缩, 促进子宫和胚胎发育。

本研究显示,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提示中西药联用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疗效显著, 既体现了中药做为天然药物的安全有效及整体调理的优势, 又发挥了西药针对性强, 起效迅速的作用, 二者相互协同, 优势互补, 对促进胚胎发育, 维持妊娠发展起到较明显疗效, 比单一方法治疗更具优越性。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用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黄体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叶酸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92.3%, 对照组分别为50.0%和76.9%, 2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药联用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对促进胚胎发育, 维持妊娠发展起到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先兆流产, 早期,疗效

参考文献

[1]邓卫红.中西药联用治疗妊娠早期先兆流产10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09, 44 (2) :117.

联用治疗 篇4

关键词腹泻小儿金双歧思密达

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患儿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腹泻的病因较多,如果不能够及时治疗的话,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患儿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发生反复感染,严重时可威胁到患儿生命安全。所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小儿腹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观察金双歧联用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腹瀉患儿100例,均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患儿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排除胃肠道发生器质性病变患儿、先天性疾病患儿。上述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12±46个月;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个月~31岁,平均11±57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对症处理:给予补液改善脱水,给予抗病毒类药物,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纠正水电解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对照组采用上述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思密达:12个月以下1袋/日,分3次服用;1~2岁1~2袋/日,分3次服用。同时给予金双歧:6个月以下1片/次,2次/日;>6个月2片/次,2次/日,餐后温开水服用。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5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全身症状等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显效时间和痊愈时间。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儿大便性状、大便次数以及全身症状改变情况,对患儿进行疗效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级别。①显效:治疗3天内,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恢复正常,大便成形,临床症状消失,全身症状也消失;②有效:治疗3天内,患儿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好转,全身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大便常规检测显示好转;③无效:治疗3天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无好转,全身症状没有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痊愈、显效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显效时间35±16天,痊愈时间49±16天;对照组患儿显效时间50±12天,痊愈时间59±18天;观察组显效时间按和痊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42例,有效7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9例,无效1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现在研究认为,小儿腹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可由外源性感染所致,如轮状病毒,当轮状病毒入侵患儿肠道后,肠道绒毛被破坏,对钠离子和水的吸收产生障碍,导致肠内水增多,发生腹泻。再者,当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双糖酶不足且双糖酶的活性下降时,食物中的糖类不能被消化,导致在肠腔内停留,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内水增多,而肠腔的内环境也受到影响,肠道菌群紊乱,容易受到外界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导致腹泻发生。

思密达主要成分为双八面体蒙脱石,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常用的肠道黏膜保护剂。对病原体和病毒有吸附作用,为肠道黏膜建立和修复保护屏障,维持肠细胞正常的分泌和吸收作用。同时对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1,2]。金双歧主要成分是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这3种菌是人体人肠道正常菌群种类。应用金双歧后可以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有助于恢复腹泻患儿肠道的菌群缓解,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胃肠道蠕动,同时对致病菌有抑制作用[3]。

本文结果显示,金双歧和思密达联合应用后,观察组患儿显效时间和痊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提示金双歧联用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症状,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韩琴霞.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6):1195.

2张玉霞.八面体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09,2(3):58-59.

中西药联用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胃溃疡患者, 男50例, 女 30例;年龄 25~67岁, 平均 4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餐后 15 min口服阿莫西林胶囊 0.5 g, 4次/d, 果胶铋 150 mg, 3次/d , 同时给予甲氰咪胍0.6 g, 1次/d静点。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胃愈疡片 (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4~6片/次, 3~4次/d。两组均以4周为 1个疗程, 每周记录 1次症状体征变化, 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

1.3 疗效判定[2]

溃疡愈合:临床症状消失, 镜下溃疡愈合或瘢痕形成;H pylori根除:停药 4周后复查胃镜和 RUT, 组织学检查, 两者均为阴性被认为 H pylori根除;治疗无效;经药物治疗4周。胃镜下溃疡未愈者;溃疡复发:经药物治疗溃疡愈合者, 在随访中重复胃镜检查, 发现原已愈合的溃疡, 再次发生溃疡称溃疡复发。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 4周胃溃疡愈合率为 95% (38/4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5% (31/40) (P<0.05) 。观察组治疗 1~6 d内疼痛消失, 平均3.5 d;对照组为3~11 d, 平均 6.5 d;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与心电图均未发现与用药有关的显著异常改变。

3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是胃溃疡致病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HP导致溃疡的主要机制是:HP损害胃黏膜屏障, 使局部免疫反应异常[3]。胃黏膜血流量不仅被全身性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同时也被局部代谢产物所调节, 胃局部血循环改变, 血流量下降与酸分泌过多相结合起主要作用, 溃疡周围血流量和氧供的增加可加速溃疡愈合和提高愈合质量。现代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溃疡病的发病之本。肝郁气滞、邪气 (热毒) 侵袭则更加损伤脾胃, 导致肝脾不和, 气血失调, 气滞血瘀而发病。因此, 要促进溃疡的愈合, 应抓住脾胃虚弱这一本质。健脾益气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疏肝理气调节紊乱的胃肠功能, 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纠正胃肠黏膜的微循环障碍, 增加黏膜血流加强其屏障功能, 根除HP以改变胃溃疡的自然过程。健胃愈疡片是由柴胡、党参、白芍、珍珠层粉、青黛、甘草等组成的中成药, 具有疏肝健脾, 解痉止痛, 止血生肌之功效[4]。为了探讨中西药联用的临床疗效, 我们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莫西林、果胶铋和甲氰咪胍联用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胃愈疡片, 两组均以4周为 1个疗程。结果表明, 观察组 4周胃溃疡愈合率为 95% (38/4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 (31/40) (P<0.05) 。观察组治疗 1~6 d内疼痛消失, 平均3.5 d;对照组为3~11 d, 平均 6.5 d;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而且, 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 我们认为采用中西药联用治疗胃溃疡可产生疗效相加, 疗效显著, 而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联用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餐后15min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g, 4次/d, 果胶铋150mg, 3次/d, 同时给予甲氰咪胍0.6g, 1次/d静脉点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胃愈疡片, 4~6片/次, 3~4次/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每周记录1次症状体征变化, 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结果观察组4周胃溃疡愈合率为95% (38/4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 (31/40) (P<0.05) 。观察组治疗1~6d内疼痛消失, 平均3.5d;对照组为3~11d, 平均6.5d;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药联用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 而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溃疡,中药,西药,幽门螺旋菌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40-1752.

[2]杨眷娥, 陈晓莉, 陈苏宁,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伴胃溃疡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3) :484-485.

[3]王崇文.PU的抗幽门螺杆菌与抑酸维持治疗.中医消化杂志, 2002, 22 (2) :69.

联用治疗 篇6

关键词:高压氧,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重症颅脑损伤

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为严重的急危重症,可由交通事故、坠落伤、外伤引起,死亡率高达30%~50%,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及术后康复理疗等,但致死率致残率仍居高不下。高压氧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疗法,随着该疗法迅速的发展,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神经科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理疗中发挥重要作用[1],但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具体疗效则争论不一[2]。系统评价能有效总和多个类似研究的结果,以达到增大样本总量、降低随机误差、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成效[3],从而进一步精确主要效应值。本文将对高压氧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中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以明确其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万维网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ECDB)、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QVIP),并辅以文献追溯、请求原文传递、手工检索。

检索策略:①中文:高压氧(高压氧治疗)、重症颅脑损伤;②英文:Hyperbaric oxygen OR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Severe brain injury;③文献发表年限:1997年5月—2012年5月;④研究对象限定为“成人”或“Adult”。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以论著形式发表的高压氧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的随机分组对照试验;②论文的试验方法和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相同;③研究对象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④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伴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抗感染等);⑤预后判断指标:术后7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术后14日GCS评分、术后14日存活率;⑥治疗组和对照组样本量明确;⑦论文明确注明了研究人群、研究类型、发表的时间地点。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排除“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述评”、“综述”、“会议论文”类型的论文;②排除重复报道、学术质量低劣、提供信息量太少的文献;③排除未明确交代住院期限的文献;④排除治疗组病例数低于10例的报道;⑤排除所研究病例中涵盖以下疾病的患者:既往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急性期手术。

1.4 质量评定

纳入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按照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质量评价标准[4]对其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内容包括:①是否采用随机分组方法;②是否采用盲法;③是否做到分配隐藏;④是否采用意向治疗分析;⑤基线的可比性;⑥对失访病例的解读,包括人数和原因。完全满足上述标准,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最小,为A级;部分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为中度,为B级;完全不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为高度,为C级。

对于局部篇幅不全面的RCT,尽可能联系原作者后予以补全。将所有纳入的文献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进行质量评价,并核对其结果,若遇到分歧则讨论协商,如协商不下则由第3方人员仲裁解决。

1.5 研究方法

筛查、核对所有RCT后,提取下述指标:①样本的基本资料;②样本的标准和数量;③具体的干预措施及强度、频率;④随访和失访情况(本文预后指标在住院期内评估);⑤运动依从性;⑥ 连续性指标的均数、标准差,二分类指标的百分比。依据提取指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系统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依照系统评价的要求整理、核对之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系统评价。首先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若各研究间不具有异质性(P>0.10,I2<50%),则采用PetoMantel- Haenszel固定效应模型;若异质性检验显著(P≤0.10,I2≥50%),则采用Dersimonian-Laird随机效应模型去除异质性;若各研究间异质性过于明显而无法合并,则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本研究资料为计数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R)作为统计量,并计算其95%CI。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

通过计算机检索、人工筛选,初检得文献61篇,其中52篇英文文献,9篇中文文献;剔除来源低劣、质量较差、创新性欠缺的文献,纳入14篇英文文献;再经过评价员阅读摘要,排除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设计、队列设计后,纳入7篇文献;最后通过阅读全文全面评价其质量,排除其中非随机对照、无对照组、联用其他药物的文献后,最终选取5篇文献作为本文的RCT[5,6,7,8,9],RCT明细情况见表1。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经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Reviews of Intervention质量评价标准[4]对每篇RCT进行质量评价并分级。纳人5篇RCT方法学质量大多为中等。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患者均属危重或外科手术术后患者,难以做到患者、干预者的盲法,故只包括评价者单盲。

2.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纳入的5篇RCT中,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预后进行了比较。预后项目比较包括3个方面:①患者术后7日GCS评分≤8分或>8分;②患者术后14日GCS评分≤12分或>12分;③患者术后14日内死亡/存活。

2.4 治疗预后差异性评价

2.4.1 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7日GCS评分的比较

5篇RCT[5,6,7,8,9]对两组患者术后7日GCS评分>8分的具体人数进行了报道。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遂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RR=2.23,95%CI(1.20,4.14)] ,见表2,即治疗组患者术后7日GCS评分达到8分以上的人数更多,说明与高压氧治疗有中等联系强度。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注:RCT—随机临床试验;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2.4.2 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4日GCS评分的比较

5篇RCT[5,6,7,8,9]对两组患者术后14日GCS评分>12分的具体人数进行了报道。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遂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RR=3.43,95%CI(1.86,6.31)],见表3,即治疗组患者术后7日GCS评分达到12分以上的人数更多,说明与高压氧治疗有强联系强度。

2.4.3 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4日存活率的比较

5篇RCT[5,6,7,8,9]对两组患者术后14日内存活人数进行了报道。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遂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4.15,95%CI(1.34,12.89)],见表4,即治疗组患者术后14日的存活率更高。说明与高压氧治疗有很强联系强度。

注:RCT—随机临床试验;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注:RCT—随机临床试验;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本次纳入的5篇RCT中,研究的方法基本相似,方法学质量为中等,结局评价指标变异性小,文献质量评分大部分为B级,可行系统评价。因该疾病的危重程度及手术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文献并未详细描述随机方法和过程,但研究发现:患者的依从性、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相似性均较好,且所有文章均比较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基线可比(P>0.05),故本研究纳入的RCT实际质量较高。

3.2 高压氧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的机制

重症颅脑损伤除了脑水肿、脑缺氧之外,还因为撕裂、压迫及挫裂等机械力因素导致神经元、血管结构的损伤,从而引起血脑屏障破坏、颅内压升高、局部脑血流下降,引起炎性反应、氧自由基生成、脂质过氧化作用、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反应,导致脑组织进一步缺血缺氧的恶性循环,加重脑损伤。

因此,高压氧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的机制可归纳为:①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阻断脑组织水肿-缺氧-水肿这一恶性循环,有效减少缺氧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10];②显著升高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增强血氧弥散距离及弥散量,从而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11];③稳定存活脑组织的有氧代谢,促进胶质细胞分化增殖,从而生成胶质纤维以修补损伤的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有利于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12];④降低红细胞比容,增加红细胞弹性、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和巨噬细胞的功能[13],从而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⑤能够改善颅脑创伤后的氧代谢、保护线粒体功能、减少细胞凋亡和自由基损伤以及神经炎性反应,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因此,Valadka[14]等在脑组织氧分压与颅脑创伤预后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脑组织氧分压的高低与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脑组织氧分压<15 mmHg的时间增加与患者死亡率呈正相关,缺血缺氧是影响颅脑创伤预后的关键因素,亦为高压氧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提供了依据。

3.3 由治疗组和对照组预后比较评价高压氧的疗效

联用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突发性耳聋患者30例 (40耳) , 其中男11例, 女19例;年龄27~75岁, 中位年龄45岁;病程1d~7年。伴有耳鸣5例, 眩晕2例。治疗前检查, 耳局部均系正常, 纯音电测听:全聋0例, 重度聋7例, 中重度聋12例, 中度聋9例, 轻度聋2例。听力曲线类型:下坡型19例, 平坦型11例。前庭功能检查无异常, 声阻抗鼓室图均为A型。<7d就诊10例, 8~14d就诊11例, >15d 9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1997年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1]: (1) 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常为中或重度; (2) 病因不明; (3) 可伴耳鸣; (4) 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但不反复发作; (5) 除第Ⅷ对颅神经外, 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轻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26~40dB;中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41~55dB;中重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56~70dB;重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71~90dB;极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91dB以上。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

泼尼松 (强的松) 片40~60mg, 分3次口服, 连续7d, 继后递减至每天10mg;能量合剂: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加ATP40mg及辅酶A 100U静脉滴注, 每天1次;维生素B10.1g肌内注射, 每天1次;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射, 每天1次;高压氧80min/次, 每天1次。15d为1个疗程。有感冒病史加用利巴韦林0.5mg, 每天2次。

1.3.2 中药:

葛根素40mg静脉滴注, 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 共2~3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患者经治疗15d后进行疗效判定,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制定的疗效标准 (1997) [1]。痊愈:0.25~4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 或达健耳水平, 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 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2 结 果

本组30例中, 痊愈20例 (占66.7%) , 显效8 (占26.6%) , 无效2例 (占6.7%) , 总有效率为93.3%。出院后追踪观察无复发, 半年后随访, 均未复发。

3 讨 论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常为中度或重度, 可伴有耳鸣、耳闭、眩晕、恶心、呕吐, 但不反复发作, 除第Ⅷ对颅神经外, 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目前病因未明, 主要有2种学说[2]: (1) 病毒感染学说:有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有感冒病史, 不少有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查报告和病毒分离结果也支持这一学说; (2) 内耳供血障碍学说:认为突发性耳聋是因血栓或栓塞形成, 出血、血管痉挛等引起组织缺氧、水肿、血管内膜肿胀, 进一步导致血流减慢、淤滞, 内耳终器因缺血缺氧遭到损害。因病因不明确, 一旦确诊为突发性耳聋,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免延误病情。所以突发性耳聋现行治疗大多数是扩张血管改善内耳微循环, 营养神经, 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

经临床观察和效果分析, 认为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就诊及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发病3d内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延期治疗; (2) 年龄:年轻者疗效好, 40岁以下与以上有显著差别; (3) 听力损失程度:轻中度较重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的疗效好; (4) 眩晕:伴有眩晕的疗效明显差于无眩晕者。

综上所述, 突发性耳聋的患者要及早治疗, 且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内科疾病, 治疗方案中葛根素和地塞米松的配合对本病的疗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 其主要药理作用表现为减轻炎性反应, 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调节血压, 增加机体对毒性代谢产物或细菌毒素的耐受性。治疗组中有少数患者出现空腹血糖升高, 但在停药后恢复正常, 考虑为地塞米松不良反应所致。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低盐、低糖和高蛋白饮食, 注意监测血糖、血压, 同时要用护胃药物, 且应逐步停药。葛根素具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增加血流量, 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 同时减少糖分解而使耗氧减少以增强组织细胞的生存能力, 充分改善内耳微循环, 修复内耳毛细胞, 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故疗效明显提高, 中西药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32 (2) :72.

联用治疗 篇8

关键词:胃癌,中晚期,中西药联用,疗效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当前的诊治状况是一高三低,即发病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由于患者临床确诊时大多已为中晚期胃癌,故内科综合治疗对提高生存率,减少转移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均显得尤为重要[1],我院采用中西药联用治疗中晚期胃癌,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09年5月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4例,所有病例均经胃镜下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根据国际TNM分期标准[2],均为Ⅲ期或Ⅳ期,排除转移性胃癌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33~75岁,中位年龄57.8岁。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35~78岁,中位年龄56.6岁。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5-FU)500mg静脉滴注,第1~5天,亚叶酸钙(CF)200mg,第1~5天,顺铂(DDP)20mg,第1~5天,4周重复1次,连用2个周期以上。治疗组化疗同时加用健脾益气为主方中药。主方:党参、白术各15g,云茯苓30g,半夏9g,青皮、陈皮各5g,白扁豆30g,吴茱萸10g,干姜5g,鸡内金9g,黄芪30g,藤梨根、野葡萄根各30g,炙甘草6g。口渴加玉竹、石斛;恶心、呕吐加竹茹、郁金、代赭石;痰食交阻加海藻、昆布、山楂、神曲、浙贝母;气滞血瘀加当归、桃仁、五灵脂、延胡索、赤芍、红花。采用水煎法,每天1剂,连用8周以上。

1.3 观察方法

(1)治疗前后对临床症状、体征分型及有关辅助检查等作一观察表,详细登记。(2)治疗前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全胸片,超声波,心电图,CT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WHO制定的实体瘤近期评定标准判断标准[3],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好转(MR)、稳定(SD)、进展(PD)。客观有效率=(CR+PB)/总例数×100%。生存质量以Karanofsky评分标准为指标,治疗后增加>10分为提高,减少>10分为降低,变化<10分为稳定。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客观有效率为52%高于对照组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生存率

治疗组各时期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生存质量

治疗组生存质量提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4 症状改善

2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5 辅助检查

2组辅助检查中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损害,肾功能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胃癌属祖国医学“噎膈”、“反胃”、“伏梁”、“积聚”等范畴,正虚与邪实是其发病的两个重大因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人之脾胃功能强健则百病不生,反之则诸病由生[4]。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津液输布失常,停滞于内为湿邪,聚而成痰,痰阻气机,阻与经络,血滞成瘀,日渐成积,日久成癥块。

胃癌的发生除外在环境诸多致癌因素作用外,与患者机体内在免疫力低下,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密切相关。中晚期胃癌患者大多体质虚弱,按中医辨证,大多表现为脾胃气虚或气血俱虚,免疫功能低下[5]。化疗作为中晚期胃癌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抗癌药物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近期有效率也有所提高,但对中晚期胃癌疗效并不乐观,中晚期胃癌的完全缓解率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短、生存期延长不理想[6]。化疗因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常常影响化疗足期足量地完成,肿瘤耐药、免疫抑制等因素也是造成目前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7],中医中药愈来愈被证明有其独到的作用,笔者化疗期间同时加用中药健脾益气为主方治疗,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有明显的增效作用;(2)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症状改善明显好转,尤其是中药治疗的优势还表现在缓解疼痛方面及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方面。疼痛严重地影响患者休息、睡眠,给患者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极大痛苦,因此缓解癌痛对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化疗不良反应会影响化疗完成疗程,中医药可减轻化疗所致的炎性损伤、骨髓抑制、免疫低下、胃肠道症状等,对患者机体器官组织功能起调理作用,使综合疗效得以提高,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还能明显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8]。总之,中药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胃癌有显著增加疗效、延长生存期、增强体质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成涛,邱根全,孙喜才.中西药联用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及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2001,22(1):58.

[2]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46.

[3]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7.

[4]杨金坤.现代中医肿瘤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94-298.

[5]王冠庭.晚期胃癌中西药联用治疗的思想与体会[J].中医杂志,2001,9(42):560-562.

[6]金懋林.进展期胃癌全身化疗新进展[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1):18.

[7]成涛,邱根全,孙喜才.中西药联用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及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2001,22(1):58.

联用治疗 篇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5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入院后均根据临床症状及试验室检查确诊。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3例,男60例,女23例,年龄45~74岁,平均60.2±6.5岁;试验组83例,男58例,女25例,年龄44~72岁,平均61.0±7.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指征:入院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溶栓治疗指征[5]:①持续胸痛症状,硝酸甘油含服未缓解;②心电图提示急性急性心肌梗死变化,两个及以上导联ST段抬高;③肌钙蛋白T及CK-MB超过正常值,并呈增高趋势;④年龄<75岁,发病<10小时,且无溶栓禁忌证。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0.2mg/分静滴、阿司匹林300mg/日口服及低分子肝素钙5000IU/次、2次/日皮下注射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200ml生理盐水静滴溶栓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胸痛缓解时间、CK-MB变化时间、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12小时内血管再通例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再通判定标准[6]:再通判定标准包括:①胸痛症状溶栓后2小时内缓解或消失;②心电图ST段抬高溶栓后2小时内下降超过50%;③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溶栓后2小时内出现;④CK-MB峰值于发病14小时内提前出现。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及试验室检查指标缓解时间比较: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CK-MB变化时间及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分别为14.3±5.8小时、21.3±4.2小时、9.7±3.1小时;试验组胸痛缓解时间、CK-MB变化时间及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分别为1.6±0.5小时、11.4±3.0小时、1.4±0.6小时;试验组胸痛缓解时间、CK-MB变化时间及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12小时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比较:对照组12小时内血管再通例数26例,血管再通率31.3%;试验组12小时内血管再通例数61例,血管再通率73.5%;试验组12小时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12小时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组别 n 血管再通例数 血管再通率

对照组 83 26 31.3%

试验组 83 61 73.5%

注: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中发生心律失常8例,急性肺水肿5例,休克3例,并发症发生率19.3%;试验组中发生心率失常5例,急性肺水肿2例,休克1例,并发症发生率9.6%;试验组并发症发生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及饮食习惯该病,冠状动脉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7,8];患者病情进展,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引起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灌流减少。缺血缺氧,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形成[9]。自20世纪90年代溶栓治疗开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以来,其疗效已得到临床研究广泛证明[10,11]。尿激酶作为新型丝氨酸蛋白水解酶,能够直接刺激纤溶酶生成[12],对于全身纤维蛋白具有广泛降解作用,同时其还有明显抗凝作用[13];而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普通肝素亚硝酸盐,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优点,通过激活抗凝血酶原Ⅲ及抑制Xa,发挥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14,15]。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有效促进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胸痛缓解时间、CK-MB变化时间及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2小时内血管再通例数26例,血管再通率31.3%;试验组12小时内血管再通例数为61例,血管再通率73.5%;试验组12小时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9.3%;试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9.6%;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红娟.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8):83-84.

2 韦庆锋,何贵新,阮海林.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附60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9,31(3):355.

3 马雅霞.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09,30(7):257-258.

4 杨元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6,17(12):147.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6 侯明英.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2例[J].重庆医学,2007,36(24):2560.

7 马翠涛.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67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5-56.

8 徐俊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近期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7,11(6):500.

9 王倩嵘.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0):59.

10陈尊发,陈德俊,陈炳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3,24(3):314-315.

11于京苹.低分子肝素钙及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J].当代医学,2006,11(107):68-69.

12胡大一,郭艺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发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1):1.

13张年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5):146-147.

14Fenaux P,Chomienne C,Degos.All trlansretionic acid and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emyelocytic leukemia [J].Semin HematoL,2001,38:12-25.

15付世全,王莉莎,张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20):2757-2758.

联用治疗 篇10

本研究主要对西沙比利联合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为今后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治提供可行性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41±3.2)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沙比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西沙比利联用达吉进行治疗。8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一周均未服用过促胃动力药;两组患者的性别、疾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沙比利进行治疗,每日服药3次,每次10mg,均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实验组患者采用西沙比利联用达吉进行治疗,每日3次,每次2粒,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两组药物均为4周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愈: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疗效指数≥60%;无效:症状体征无减轻,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上治愈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比较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统计的秩和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明显缓解,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1%)明显优于对照组间(85.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当中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日益增加,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据国内权威媒体报道,功能性消化不良约占消化疾病门诊的20%左右。随着现代医学水平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疗手段已经逐步开始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当件中[2]。研究表明,胃肠运动障碍是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帮助患者有效的促进胃肠的消化与运动,逐渐成为临床医疗领域中值得探究的重点内容。

西沙比利在我国临床医疗体系当中属于第三代促胃动力药,该药物通过选择性增加患者的肠肌间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增加患者的胃窦收缩幅度、收缩频率、胃体基础压,以此增强患者消化功能[3]。该药物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的临床治疗,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西沙比利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患者服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低,能够有效消除患者胃肠动力紊乱,在医学上属于较为安全的一类特效药物[4]。

本研究结果显示,西沙比利联用达吉的治疗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能够很好的控制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疾病情况,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在本次临床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1%,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85.4%;实验组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均已消除;在改善胃动力方面,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较为显著[6]。实验组中出现副作用的患者通过后续的治疗已得到有效治愈;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有6例,这6例患者均在服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腹痛、头晕等,在后续的治疗过程这些病情均已稳定,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西沙比利联用达吉的药物治疗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康复效果,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起效快、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启东,刘新华,冯炎.实时B型超声观察西沙比利与胃排空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1,24(14):269-270.

[2]徐克成,江石湖.西沙比利联用达吉的药物治疗方法治疗消化不良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8(10):832.

[3]柯美云,战淑慧,程小玉.西沙比利联用达吉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10(3):11-13.

[4]何瑞.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24(14):269-270.

[5]周小燕.西沙比利在消化不良临床治疗中的效果[J].湖南医科大学院报,2012,28(10):832.

上一篇:市场供给下一篇: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