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效果

2024-08-28

联用效果(共9篇)

联用效果 篇1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 如果联合使用化疗和放疗治膀胱癌, 不仅癌症复发率会降低, 即使复发, 出现侵入性癌变这种最坏情况的可能性也更小。

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 对360名膀胱癌患者进行了对比试验, 其中约一半人只接受放疗, 而另一半人还同时服用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C这两种化疗药物。结果显示, 治疗后两年内癌症复发的比例在前一组患者中是46%, 而在后一组患者中只有33%。

而在癌症复发的人群中, 如果之前只接受放射疗法, 有1/3会出现侵入性癌变, 这是膀胱癌的最坏情况, 再治疗就需要切除膀胱;而如果之前同时接受了化疗和放疗, 则只有1/5的几率出现这种最坏情况。

领导研究的尼克·詹姆斯教授说, 膀胱癌患者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 许多患者身体已经承受不了切除膀胱手术的后果。本次研究说明, 如果推广同时使用化疗和放疗的方法, 可以帮助许多患者避免切除膀胱风险, 改善生活质量。

联用效果 篇2

[关键词]帕瑞昔布钠;下肢神经阻滞;膝关节;远端手术;镇痛效果

膝关节以及远端手术后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恢复。临床多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止痛,但有报道表明神经阻滞镇痛维持时间不长,患者疼痛感依然很明显。本研究通过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旨在寻找最佳镇痛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3月~2013年3月,选择我院的132例需行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所有患者精神正常,并排除重大器官疾病,自愿参与研究,签订同意书。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30例;年龄为18~75岁,平均(35.6±3.3)岁;ASA I级33例,ASAⅡ级36例;对照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19~74岁,平均(36.2±3.1)岁;ASA I级30例,ASAⅡ级3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ASA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给予患者切口部位优势神经丛0.5%罗哌卡因30mL,给予另一个神经丛1.5%利多卡因15mL以及0.5%罗哌卡因15mL。30rain后进行针刺法评价麻醉是否成功。对应皮肤表面无触觉和痛觉,手术切皮没有痛觉即为麻醉成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手术当天开始连续3d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Pharmaciaand Upjohn Company,J20130044)40mg,2次/d。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情况出现。

1.3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情况。VAS评分分值从0~10分,0分表示无痛;3分以下表示轻微疼痛;4~6分表示患者能明显感到疼痛,并对患者睡眠产生影响,尚在忍受范围内;7~10分表示疼痛强烈,难以忍受。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感受到疼痛的时间,使用吗啡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数据资料的比较选用x2检验,计量数据资料的比较选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24h,48h以及7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出现疼痛感觉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要求使用镇痛药物例数以及吗啡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恶心呕吐显著少于对照组,其他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影响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恢复的主要问题是术后的剧烈疼痛。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性高,麻醉效果好,多用于临床手术镇痛。但下肢神经阻滞药效持续时间不长,24h内患者通常会因药效减弱而感到剧烈疼痛。有患者在6h以内就会因疼痛,而要求增加镇痛药物。

本研究通过对比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以及传统下肢神经阻滞镇痛方案对于膝关节和远端手术病患实施镇痛的疗效,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24h,48h以及7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于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镇痛效果更显著。原因可能是因为下肢神经阻滞已经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帕瑞昔布钠作为伐地昔布的一种前体药物,其水溶性强,水解成伐地昔布以及丙酸后起到镇痛作用。两者联用,药效加强,镇痛效果加倍。有报道表明,注射帕瑞昔布钠10min,即可产生镇痛效果,且镇痛效果可长达6h,能有效缓解患者因下肢神经阻滞药效减弱而引起的疼痛感。此外,观察组首次出现疼痛感觉时间相对于对照组延迟了5个多小时,同时观察组要求使用镇痛药物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且其吗啡平均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这两种药物联合镇痛效果更持久,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对于其他镇痛药物的需求,与刘宏锦等的报道一致。多模式镇痛是通过多种药物相结合或者药物与其他镇痛方式相结合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机制,减少中枢敏感度,从而获得最佳的阻断疼痛的效果。而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则是两种镇痛药物联合的多模式镇痛,可以起到长效镇痛的效果,同时减少患者对吗啡的需求。有报道表明,膝关节及远端手术患者会因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而要求服用吗啡等镇痛药物,吗啡虽然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会造成患者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以及头晕发热等。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同,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这也同时表明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能减少患者因服用镇痛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联用效果 篇3

高级氧化技术被认为是处理难生化降解废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中臭氧氧化法具有氧化能力强、反应迅速和易于控制等特点,对废水的脱色和COD的降解均有明显效果[5-8]。但单独臭氧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存在臭氧消耗量大、与有机物反应选择性强等问题,因此可通过催化臭氧氧化或强化臭氧氧化的方法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9-11]。

本工作在普通臭氧接触氧化塔的基础上,分别将超声波处理、H2O2氧化、紫外光辐照等技术与臭氧氧化技术联用,对各种联用技术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材料和仪器

H2O2:30%(w),分析纯。

废水: 某石化公司腈纶厂生化池出水,COD=270~310 mg/L,ρ(NH3-N)=2.1~3.6 mg/L, ρ(NO3--N)=16~41 mg/L,TN=71~94 mg/L,p H=8.0~8.5,废水呈淡黄色,BOD5/COD=0.08,废水可生化性差。

P B - 10 型p H测定仪: 德国赛多利斯公司;Photo Lab S12型COD快速测定仪:德国WTW公司。

1.2 装置和流程

臭氧及其联用技术深度处理腈纶废水的实验流程见图1。臭氧接触氧化塔高950 mm,顶部直径250 mm,底部直径150 mm,有效容积23.7 L,液层高度900 mm,材质为有机玻璃。装置为密闭环境,通过自吸式气液混合泵向臭氧接触氧化塔中送气,臭氧加入量为3.5 g/(L·h)。在臭氧接触氧化塔进水口前加有针阀,控制进水流量为2 L/min。尾气通过臭氧尾气吸收瓶进行吸收。紫外灯置于臭氧接触氧化塔中心,长851 mm,直径15 mm,波长254 nm,功率40 W。超声波发生器功率0~1 k W,超声波换能器直径15 mm,置于接触氧化塔内液面以下。

1氧气瓶;2臭氧发生器;3气液混合泵;4针阀;5臭氧接触氧化塔;6超声波发生器;7超声波换能器;8紫外灯管

1.3 分析方法

采用p H测定仪测定废水p H;采用COD快速测定仪测定废水COD。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独臭氧氧化技术

在进水流量2 L/min、臭氧加入量3.5 g/(L·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2。由图2可见:随反应时间的延长,COD去除率逐渐增加,在运行初期反应速率增加较快,对废水的处理效率较高;当反应时间为30 min时,COD去除率为25.9%;当反应时间为60 min时,COD去除率达到30.2%。

2.2 臭氧-超声波联用技术

超声波会加快臭氧向废水中的传质速率,并加速臭氧分解从而产生更多的·OH;而臭氧可以使超声空化效应产生的极端环境从以空化气泡为中心的小范围扩大到周围液体,从而加快反应速率,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12]。在进水流量2 L/min、臭氧加入量3.5 g/(L·h)、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超声功率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见:超声功率为300,400 W时,COD去除率基本相同;超声功率为200,600 W时,COD去除率略有下降,但降幅较小。因此,综合考虑废水的处理效果及经济因素,选择超声功率为300W。当超声功率300 W、反应时间30 min时,COD去除率达30.0%,比在相同反应时间下单独臭氧氧化时的COD去除率(25.9%)高4.1百分点。由此可见,超声波与臭氧联用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处理效果的作用,但作用不明显。

2.3 臭氧-H2O2联用技术

臭氧与H2O2联用会显著提高臭氧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提高反应速率和有机物去除率,增强废水的处理效果[13]。在进水流量2 L/min、臭氧加入量3.5 g/(L·h)、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H2O2加入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见图4。由图4可见:随H2O2加入量的增加,COD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当H2O2加入量为0.4 m L/L时,COD去除率最高(为50.7%),比相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单独臭氧氧化时的COD去除率高24.8百分点。可见,臭氧与H2O2联用可以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和COD去除率,对腈纶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2.4 臭氧-紫外光联用技术

紫外光与臭氧联用会促进臭氧分解产生更多氧化能力极强的·OH,加快反应速率,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14-15]。在进水流量2 L/min、臭氧加入量3.5 g/(L·h)、紫外灯功率40 W的条件下,臭氧-紫外光联用技术的COD去除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见图5。由图5可见:随反应时间的延长,COD去除率逐渐增大;当反应时间为30 min时,COD去除率可达49.4%,比相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单独臭氧氧化时的COD去除率高23.5百分点。可见,臭氧与紫外光联用可以增强臭氧的氧化能力,提高反应速率和COD去除率,对腈纶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

2.5 各种联用技术的比较

在进水流量2 L/min、臭氧加入量3.5 g(L·h)、反应时间30 min、超声功率300 W、H2O2加入量0.4 m L/L、紫外灯功率40 W的条件下,几种臭氧联用技术的废水处理效果见表1。由表1可见:臭氧-紫外光-H2O2-超声波联用技术的COD去除率最高(为58.4%),但由于运用了多种技术,运行成本较高;臭氧-H2O2联用技术的运行成本最低(为7.5 元/t),COD去除率较高(为50.7%),处理后出水COD为143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石化工业COD标准值修改单》中的二级排放标准(COD≤160 mg/L)。另外,臭氧-H2O2联用技术所需的H2O2易于获得、投加便利、操作简单、容易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综上所述,臭氧-H2O2联用技术是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的最优工艺。

3 结论

a)将臭氧氧化技术分别与超声波处理、H2O2氧化、紫外光辐照等技术联用,处理干法腈纶生产厂生化池出水。与单独臭氧氧化相比,各种联用技术的废水处理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西咪替丁联用禁忌 篇4

西咪替丁能抑制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减少肝血流量。当西咪替丁与其他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的药物联用时,西咪替丁可致后者的代谢和清除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尤其是与以下安全范围窄的药物联用后,可引起蓄积中毒。

心血管药物 西咪替丁与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奎尼丁联用时,可使后者的清除率降低,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如西咪替丁可使普萘洛尔的血药浓度升高2~3倍,使美托洛尔(联用7天)的血药浓度升高62%~70%,使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升高46%~75%,使奎尼丁的血药浓度升高21%;使普鲁卡因胺的肾清除率降低36%,半衰期延长24%。故上述药物与西咪替丁联用时,应注意血药浓度监测和减少用药剂量。西咪替丁可拮抗可乐定、米诺地尔(长压定)的降压作用,联用时可使后者的降压作用降低或无效。

镇静及抗精神病药 西咪替丁与地西泮(安定)、氯氮平(抗精神病类药物)联用时,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1.2~2倍,但不经肝脏代谢的劳拉西泮(抗焦虑药物),则不受西咪替丁的影响;西咪替丁与丙咪嗪、去甲丙咪嗪联用时,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75%,西咪替丁可使苯妥英钠血药浓度升高13%~60 %;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升高50%。上述药物与西咪替丁联用时,应注意减少用药剂量,并避免长期联用。

氨茶碱 西咪替丁与氨茶碱联用,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2~3倍。两者应避免联用,必须联用时,应减少氨茶碱的用量,并注意其血药浓度监测。

抗凝剂 西咪替丁与华法林联用,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 1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0%~200%;西咪替丁与双香豆素联用,可使后者的血浆清除率明显降低,血药浓度显著升高。故两者应避免联用,必须联用时,应减少抗凝剂的剂量。

抗菌药 西咪替丁与抗真菌药酮康唑联用,可使后者的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80%,致使该药无效;西咪替丁与氯霉素联用,因两者均可导致骨髓抑制,故联用可加重对造血系统的毒性;西咪替丁可使四环素的溶解度降低,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西咪替丁可使克林霉素的血药浓度升高19%,生物利用度增加27%。

消化系统药物 西咪替丁与甲氧氯普胺、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联用,可减少西咪替丁的吸收,甲氧氯普胺可使西咪替丁的生物利用度由82%下降至63%,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可使西咪替丁血药峰浓度下降33.4%。但碳酸氢钠对西咪替丁无此影响。西咪替丁与甘拍酸钠(抗酸和抗溃疡药)或丙谷胺联用,可增强疗效,加速溃疡的愈合。西咪替丁与阿托品联用,对抑制胃酸分泌有协同作用,但两者有相似的神经毒作用,故一般不宜联用。

抗组胺药 与西咪替丁联用,由于H1和H2受体均被阻断,使运动后血管扩张作用受到抑制,可加重心绞痛及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与阿司米星联用,可引起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口服降糖药 西咪替丁可抑制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等口服降糖药的代谢,严重者可引起低血糖。

此外,西咪替丁可致胃酸分泌减少,与铁剂联用时,可减少铁的吸收;西咪替丁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使阿司匹林的溶解度增大,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升高,联用时应注意血药浓度监测和减少用量;西咪替丁与吗啡联用,可使吗啡的清除率明显降低,血药浓度升高,可引起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表现为呼吸骤停,伴癫痛大发作、神志错乱及全身抽搐等症状,用纳洛酮可对抗此不良反应。

联用效果 篇5

关键词:长效降压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依那普利,降压效果

高血压是我国的常见疾病,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升高, 饮食等情况也偏好油腻, 生活节奏加快, 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高, 全世界发生人数已经高达10亿[1]。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也正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高血压患者的增多, 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等心脑血管事件人数也逐渐上升[2]。而经过我院临床观察, 患者降压效果并不理想, 我院为提高临床降压效果, 联合使用两种降压药物, 间隔12h服用,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学会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999) , 患者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 舒张压在90mmHg以上,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肾病、严重肺部疾病、心肌疾病、内分泌严重失调、妊娠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在我院就诊并行正规治疗, 既往未曾规律使用药物。将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患者33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6例, 患者年龄在44~75岁, 平均 (51.28±3.11) 岁, 高血压Ⅰ级11例, Ⅱ级13例, Ⅲ级9例。Ⅱ组患者34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7例, 患者年龄在45~74岁, 平均 (51.81±3.35) 岁, 高血压Ⅰ级12例, Ⅱ级14例, Ⅲ级8例。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血压测量, 采用统计学分析, P>0.05;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等无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患者在住院期间, 每日晨起给予依那普利10mg和苯磺酸氨氯地平5mg口服。Ⅱ组患者每日晨起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 12h以后服用依那普利10mg, 比较两组患者2周后收缩压、舒张压情况。

患者服药时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 确保药物均被患者服下。每日早晚两次对患者进行血压测定, 要求定血压、定测量人、定部位[3], 每次测量3次, 取平均值。护士将每次测量结果做准确记录。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即,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 当P<0.05时,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1例患者均无退出实验者, 资料完整可靠。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2周的治疗, Ⅱ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下降更明显, 与Ⅰ组患者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分析。见表1。

Ⅱ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3例, 其中包括头晕1例, 咳嗽1例。Ⅰ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7例, 其中包括头晕2例, 乏力2例, 咳嗽3例。Ⅰ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Ⅰ组患者, 经统计学分析, χ2=4.88,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合理血压控制是保证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4]。苯磺酸氨氯地平 (AMLODIPINE BESYLATE) 和依那普利均为长效降压药物, 在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苯磺酸氨氯地平属第三代钙拮抗剂, 为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 药物可通过对平滑肌和肌细胞钙离子的阻滞作用, 起到较好的降压效果, 对平滑肌的作用高于对心肌作用。其能够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将血液中儿茶酚胺降低, 舒张血管, 进而起到降压效果。该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头晕、恶心、疲劳等, 患者症状轻微, 一般可很好地耐受。

依那普利 (Enalapril) 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 抑制缓激肽的讲解, 促进AngⅡ的生成减少[5], 起到较好的降压效果。药物在人体内被肝水解为依那普利拉, 成为竞争性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Ⅰ无法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 促进血浆内的肾素活性增强, 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 降低血管的阻力。此外, 该药物还具有较好的降低心脏负荷的作用。药物不良反应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类似。

临床将两种两种药物单独使用, 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药效并不稳定, 加大单独用药剂量后, 不良反应较大, 因此在临床治疗时, 一般不使用单独增加一种药物剂量以达到高效降压效果。

但是, 经过临床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 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并不能够达到平稳降压。一般在患者服用药物后, 血压降低, 但随着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 药物药效逐渐降低, 血压也随之升高。尤其在患者晨起服用时, 夜间得不到良好控制, 造成血压昼夜波动。

我院对两种长效药物的联合使用方法进行了实验。分别给予晨起连用和间隔12h分服两种方法。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 间隔12h分服, 患者血压控制较好, 且更加平稳。而Ⅰ组患者尽管使用了两种降压药, 但是在夜间血压仍有所回升。Ⅱ组患者与Ⅰ组患者比较, 降压情况差异较大, P<0.05。

此外, 将两种降压效果分12h服用, 还能够避免增加剂量出现的不良反应, 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更好, 更有利于治疗高血压。

总之, 采用两种长效降压药物分别在早晚服用, 能取得更好的降压效果, 其作用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常瑛, 文爱东, 李昌炜, 等.复方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人体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19) :1672-1676.

[2]吴敬, 陈伟, 张涛, 等.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110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0, 22 (8) :1463-1464.

[3]孙婷.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56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09, 1 (5) :113-113.

[4]赵燕, 袁芳, 葛利, 等.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效果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 (10) :66-67.

联用效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8例。其中男58例, 女40例;年龄48d至20个月, 平均 (5.7±1.2) 个月;病程1~5d, 平均 (2.3±0.4) d。98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58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大体相似。所有病例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除外先天性心脏病、结核感染及支气管异物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 包括吸氧、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补液、纠正酸中毒, 利巴韦林10~15mg/ (kg·d) , 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美普清片口服, 1.25μg/kg, 2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0.25~0.5ml/ (kg·d) ,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滴注, 1次/d。两组均治疗7天。

1.3 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喘憋消失, 气促缓解 (R<40/min) , 心率正常 (<120/min) , 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好转:咳嗽、喘憋减轻, 气促缓解, 心率减慢, 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减少;无效:以上症状均无好转。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 4.4 3, P<0.0 1) 。

3 讨论

近年在有关毛支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已有大量实验及临床证据证实:毛支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由免疫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反应, 与支气管哮喘类似[1], 在毛支患儿的气道分泌物中也发现有IgE抗体[2]。大量IgE、IgG4通过其Fc段与呼吸道黏膜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使其释放组胺、白三烯, 触发Ⅰ型变态反应, 致气管平滑肌收缩, 促进气管水肿及腺体分泌, 导致咳嗽、呼吸困难和喘憋。

盐酸丙卡特罗为长效β2受体激动药, 具有较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 可稳定肥大细胞膜, 抑制组胺等物质释放[3]。复方丹参注射液主要有活血化瘀作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血管扩张药, 能促进已发生障碍的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 毛细血管交叉网点数目增多, 使微血管内红细胞流速、流态恢复正常[4], 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减慢心率, 同时改善肺微循环和呼吸困难及缺氧状态。

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急, 病情重,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卡特罗与复方丹参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疗效满意。但因此次观察例数较少, 丙卡特罗对婴幼儿的安全性也未做进一步观察, 所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杨锡强.儿童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01-503.

[2]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08.

[3]洪建国.小儿喘息性疾病支气管扩张药物的应用和选择[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4) :252.

联用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永康市中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病例, 其中男53例, 女47例, 年龄1~3岁, 入选条件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1], 因个人原因、疾病中断治疗者除外。

1.2分组资料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 其中观察组男2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1.8岁;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1.9岁。两组患儿性别、平均年龄、病程、病情等大体一致。

1.3 观察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剂量的复方维生素B冲剂、儿宝颗粒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颗粒 (湖南方盛制药厂, 国药准字H43022023) , 每次5m g/kg, 每日3次;乳酸菌素片 (海南海神同洲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74167) , 每次0.2g, 每日3次。疗程均为1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表1)

观察项目及指标基本参照刘伟等[2]报道。总有效率= (临床控制+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2)

由表2可见, 观察组临床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10.18、16.00, P<0.01) 。

3 讨论

近年来, 儿科门诊厌食症小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 临床上多数是非病理性的。小儿厌食症发病机制复杂, 涉及胃酸分泌、胃肠激素、胃肠蠕动障碍、心理因素、生活无规律等原因, 其中胃肠动力降低、胃肠激素异常、长期厌食可导致营养不良, 进而免疫力下降。近年研究发现, 红霉素具有多种非抗菌功能, 且具有调节免疫的功效[4], 也可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促胃肠动力药物应用于临床, 认为红霉素的促动力机制是一种胃动素激动剂[5], 能诱发胃肠平滑肌收缩, 增加胃近端和远端收缩活力, 促进胃蠕动, 加速排空。但何学坤等[6]报道动力作用具有明显量效关系, 本次受临床条件限制未对红霉素浓度监测, 是否存在明显量效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乳酸菌素具有免疫调节及刺激肠道产生IgA, 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提高肠道免疫力, 并能促进胃液分泌, 增强消化功能, 从而改善小儿厌食症状。本观察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红霉素、乳酸菌素联用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较好, 且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国成, 陈星琪, 苏渊.儿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15-218.

[2]刘伟, 奚荣平, 姚伟炯, 等.口服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0 (10) :742-743.

[3]张健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和中西医治疗[J].医学综述, 2010, 16 (8) :1198-1201.

[4]叶晓琴, 郑利华, 高侠, 等.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 (12) :1339-1340.

[5]杜天仁, 赖延忠.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5) :35-36.

联用效果 篇8

1 材料

生药材(黄芩、黄连、金银花、板蓝根)和抗菌药(氟苯尼考、左旋氧氟沙星),均由瑞普(天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研发部检验合格后友情馈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96孔U型板,由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临床分离菌株,来源于徐州市兽医站畜禽门诊部。经剖检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雏鸭,采取病死雏鸭脑、心脏等部位,在TSA培养基上涂片,CO2培养箱中37℃培养24 h,挑取圆形、光滑、闪光、奶油状菌落在TSB肉汤中37℃增菌培养24 h,然后划线接种于TSA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分别在厌氧和有氧条件下培养24 h,如此分离纯化3次,取TSA平板上菌株经革兰染色、形态学观察、生化反应检查,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巧克力琼脂斜面培养基纯培养后胶塞密封,于4℃冰箱保存。

2 方法

2.1 药液制备

2.1.1 中药药液的制备

主要采取水提法,分别称取黄连、黄芩、金银花、板蓝根四味药材各100 g,加纯化水500 m L,浸泡2 h后煮沸30 min,改文火煮1 h,纱布过滤,药渣加水250 m L继续煮沸30 min,过滤,合并2次滤液,加热浓缩至100 m L,最终获得药液含原药材1 g/m L,置4℃冰箱保存。

2.1.2 抗菌药药液制备

精密称量氟苯尼考、左旋氧氟沙星于容量瓶中,加适量助溶剂溶解后加入PBS液,最终制成浓度为1 280μg/m L的药液,微孔滤膜过滤后4℃冰箱内保存备用。

2.2 菌液制备

挑取巧克力琼脂斜面培养基上的菌落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37℃厌氧培养24 h后,挑单个菌落置于TSB肉汤中培养24 h,采取平板稀释菌落计数法计算菌液含菌量,临用前用灭菌TSB肉汤稀释成105cfu/m L。

2.3 单药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味中药和2种抗菌药对临床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抑菌强度。取无菌96孔U型板,第一步从第1孔到第12孔加上100μL的菌液;第二步在第1孔加入100μL的药液,混合后吸取100μL混合液至第2孔,再次混合,依此类推至第11孔,移取100μL弃去不用,第12孔做为菌液对照,微量震荡器上震荡1 min,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观察,以肉眼未见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

2.4 中西药联用联合用药指数(FIC)的测定

采用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2]测定4种中药与2种抗菌药物联合的MIC值,取96孔U型板,每孔加100μL菌液,根据单药MIC值的测定结果,以2 MI-CA为最高浓度,吸取50μL沿96孔板横轴依次倍比稀释到1/16 MICA,以2 MICB为最高浓度,沿96孔板纵轴依次倍比稀释1/16 MICB,微量震荡器上震荡1 min,37℃恒温箱中培养24 h,观察,测定两药联合时的MIC值。根据FIC=(A药联合时的MIC/A药单测时的MIC)+(B药联合时的MIC/B药单测时的MIC)计算和判断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效果。FIC值<0.5,为协同作用;FIC值在0.5~1之间,为相加作用;FIC值在1~2之间,为无关作用;FIC值在>2时,为颉颃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6种药物对临床分离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

所选择的6种药物对临床分离鸭疫里默氏杆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4种清热类中药抑菌活性以黄连MIC值最小(15.63 mg/m L),抑菌活性最优,其次为板蓝根,黄芩、金银花抑菌活性相当;2种抗菌药为目前徐州地区临床上常用的氟苯尼考和左氧氟沙星,结果显示氟苯尼考抑菌活性要优于左氧氟沙星。各药物MIC值见表1。

3.2 中西药联用对临床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FIC值的影响

2种抗菌药与4种中药联合体外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氟苯尼考-黄芩、氟苯尼考-黄连、左氧氟沙星-黄连三种药物组合呈现相加作用,联合用药后MIC值均较单独用药有很大程度下降,尤其是左氧氟沙星-黄连联合用药后,其MIC值由原来单用时的1.25μg/m L减少到联用后的0.31μg/m L,抗菌活性提高4~6倍。而左氧氟沙星-黄芩、左氧氟沙星-金银花、左氧氟沙星-板蓝根、氟苯尼考-金银花、氟苯尼考-板蓝根5种药物组合表现为无关作用。

4 讨论

试验选用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2种抗菌药和黄芩、黄连、板蓝根、金银花4味中药测定MIC值。结果显示6种药物均对临床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有抑菌活性,以氟苯尼考抗菌活性最好。两种抗菌药MIC值小,抑菌活性远大于中药,充分体现了临床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首选抗菌药的治疗原则;中药则以黄连抑菌活性最强,其次为板蓝根,黄芩和金银花抑菌活性相对较弱,这和蔡红等[3]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从传统中兽医理论来看,鸭传染性浆膜炎属“温病”,四味中药均为清热解毒类中药,符合“清热燥湿,解毒熄风”的治疗原则。

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是徐州地区临床防治细菌性传染病的常用药物,近年来养殖户普遍反映这两种药物的疗效不如以前。耐药性调查结果表明:不仅大肠杆菌对两药有极高的耐药性,鸭疫里默氏杆菌对两药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4]。为了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试验将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分别与清热类中药黄连、黄芩、板蓝根、金银花联用,考察中西药结合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在所考察的8对药物组合抑菌试验中,仅氟苯尼考-黄连、氟苯尼考-黄芩、左氧氟沙星-黄连3对药物组合表现相加作用,抑菌活性增强,其他均为无关作用。其中氟苯尼考和黄连、黄芩两位中药联用的相加作用效果印证了刘建兵等[5]报道的氟苯尼考配合黄连解毒散(黄连、黄芩)联用治疗鸭疫里默氏杆菌疗效提高的试验结果。另外,黄伟[6]报道氟苯尼考与黄芩联用给鸡内服,黄芩会加快氟苯尼考在体内吸收和消除,说明氟苯尼考与黄连、黄芩联合用药后,不仅疗效增加,而且起效快,药残减少,应为非常理想的药物组合。目前中西药结合充分发挥疗效已成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魏建夫[7]在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时采取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发现中西药结合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在死亡数量上明显低于西药组,效果良好,且不易复发。

本次试验采用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测定中西药物联合的体外抑菌活性。一方面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理不同于抗生素,疗效往往受中药各成分间的协同和综合作用影响;另一方面,试验过程中不同的提取工艺所提取的中药活性成分常有出入,且难以量化,因此以西医基础为理论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仅能作为中西药联用的基础和参考研究,并不能完全代表药物体内疗效,对于那些出现无关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但实际临床常用药物组合还需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总而言之,中医治病辨证施治,多用复方,中西药结合依靠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往往可增强抗菌效能,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联合用药还可防止和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5 结论

本试验所选用的6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均有抑菌活性,在8种中西药联用药物组合中,氟苯尼考-黄芩、氟苯尼考-黄连、左氧氟沙星-黄连3组药物组合具有相加作用外,其他5组中西药物组合均呈现无关作用,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选用这些具有相加作用的药物组合提高疗效并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采用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测定2种临床常用西药(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与4味中药(黄连、黄芩、板蓝根、金银花)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计算联合用药指数(FIC),判定药物抑菌活性和联用性质。结果表明:6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均有抑菌活性,以氟苯尼考抑菌活性最佳;在8种中西药联用药物组合中,氟苯尼考-黄芩、氟苯尼考-黄连、左氧氟沙星-黄连3组药物组合具有药性相加作用,其他5组中西药物组合均呈现无关作用。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中西药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最小抑菌浓度(MIC),联合用药指数(FIC)

参考文献

[1]李华坤.鸭疫里默氏杆菌研究现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12):4-5.

[2]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蔡红,李莉,殷中琼,等.20味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体外抑菌效果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8):101-105.

[4]陈永亮,戚邦帅.徐州地区鸭疫里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畜牧与兽医,2012,44(3):81-83

[5]刘建兵,周希平.中西药结合治疗鸭疫里默氏杆菌病[J].中兽医学杂志,2014(2):38-39.

[6]黄伟.黄芩苷对氟苯尼考在健康鸡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联用效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的FMS分类诊断标准, 血、尿、粪常规, 血沉, 肝肾功能, C反应蛋白, 抗核抗体谱 (A N A S) , 核抗原 (E N A) , 抗双链脱氧核糖 (d s-D N A) 抗体, 免疫球蛋白, 胸片等检查均无异常;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 包括风湿病和非风湿病引起的纤维肌痛综合征; (2) 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癫痫、前列腺增生、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 (3) 对试验药物过敏或存在试验药物其他禁忌证; (4) 妊娠、哺乳期妇女; (5) 正使用其他抗抑郁或抗焦虑药、肌松药治疗者。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我院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符合上述标准者共73例。将73例以信封抽签法分成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年龄 (43.0±13.9) 岁, 病程 (8.6±5.2) 年, 受教育年限 (8.1±3.3) 年;对照组年龄 (42.0±12.0) 岁, 病程 (8.6±6.2) 年, 受教育年限 (8.5±4.3) 岁。两组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大体相似。

1.3 方法

治疗组:曲马多控释片50mg (0.5片) , 早、晚口服;阿米替林片分12.5mg中午、25mg晚上口服, 3天无好转加至中晚各5 0 m g口服。对照组:非甾体类抗炎药塞来昔布胶囊 (辉瑞) 200mg早上口服;阿米替林片用法同治疗组。两组治疗时间均大于6个月。两组均于治疗前后来院检查, 评估及记录观察疗效。

1.4 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方法

本次研究以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为主要标准。由一名不了解治疗情况的医生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一次;同时测得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 (V A S) 疼痛指数;通过查体确定患者的压痛点数, 医师经过专门训练, 手指按压患者体表时压力保持在 (4.0±0.4) kg/cm2范围内。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因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的病例, 治疗组有3例, 对照组有5例。

2.1 两组治疗前后V A S疼痛指数评估结果

见表1。

(分, )

由表1可以看出,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8, P>0.05) ;治疗后治疗组的V A 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4.16, P<0.05) ;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1 6.3 9, P<0.05) ;对照组V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13.68, P<0.05) 。

综上, 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相似, 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疼痛有明显减轻, 但治疗组的疼痛减轻程度大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S C L-9 0评估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两组治疗前S C L-9 0评分中各项差别均不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除躯体化症状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各项两组差别不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项下降不明显或没有下降,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项下降不明显或没有下降,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分, )

注:1为两组治疗前比较, 2为两组治疗后比较, t=1.994时、P=0.05, t=2.648时、P=0.01;3为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 t=2.024时、P=0.05, t=2.712时、P=0.01;4为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 t=2.03时、P=0.05, t=2.724时、P=0.01

综上, 治疗前两组的S C L-9 0症状评分相似, 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有明显改善, 其他各项变化不大;治疗后治疗组的躯体化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佳, 但其他各项两组差别不大。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38例因阿米替林所致头昏、口干等原因放弃治疗3例 (7.9%) 。对照组35例因阿米替林所致头昏、口干及胃肠道不适、消化道出血放弃治疗5例 (1 4.3%) ;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 (6.7%) , 未停药加用硫普罗宁后1个月复查正常。

3 讨论

F M S是一种非关节性的风湿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关节肌肉骨骼系统的酸痛和僵硬感, 并有多个对称性压痛点。除F M S特征性的症状外, 相对正常人群而言, 疲劳、抑郁、睡眠障碍、感觉异常、偏头痛、焦虑、干燥综合征及雷诺现象在F M S患者中更常见。国内李永伟[2]报告, 风湿科门诊中FMS占4.5%。该病不会引起脏器损害, 实验室检查一般也正常, 故一直得不到重视, 甚至部分患者被误诊为“癔病”或“诈病”, 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然而, 罹患该病的大多数患者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该病的病因至今不明, 且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前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是服用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临床最常用, 它对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强于去甲肾上腺素, 其镇静作用与抗胆碱作用也较明显, 可改善一定的抑郁症状, 但其不良反应多见。在镇痛药物的选择上, 以往主要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 但这类药对凝血功能、消化和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

曲马多是胺苯环醇类人工合成弱阿片类药物, 它有弱的阿片μ受体亲和力, 并抑制神经元突触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并增加神经元外5-羟色胺的浓度, 影响痛觉传递而产生镇痛作用。它无抑制呼吸作用, 不同于易产生依赖性的传统阿片类药物, 具有高效、安全、方便的特点, 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二阶梯镇痛药物[3]。

本研究结果显示, 曲马多联合阿米替林治疗F M S其镇痛效果好于塞来昔布与阿米替林,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前者低于后者;在S C L-9 0症状评分中, 前者的躯体化症状改善情况也好于后者。这值得引起同行注意。

参考文献

[1]蒋峰, 刘坚白.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症状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4, 8 (12) :750-752.

[2]李永伟, 王宏智.纤维肌痛综合征54例治疗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 2002, 14 (6) :76-77.

上一篇:新型高校下一篇:精彩的动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