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影响

2024-05-24

实验影响(共12篇)

实验影响 篇1

高等院校实验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学能力是实验员教师能力结构的最重要要素, 也是影响实验课教学质量提高的主导因素。下面针对高校实验员, 谈谈实验员的教学能力对课堂活动的影响。

一、教学能力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验课的主要内容。这一问题要基于教学原则, 秉承教育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做好学情分析。怎样完成实验内容。这一问题是如何运用实验室的仪器设施来实现教学内容。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这一问题是怎么解决优化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包含诸多要素, 教学设计应当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 力求实现优化教学。教学设计的有效化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

与具体教学实践相比, 教学设计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为明显, 要将其转化为带有实践性的各种符合教学设计需求的教学策略, 则需依赖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得以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规律, 对教学能力的规范和稳定具有调控作用, 可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效能。[1]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都与教学活动中“度”的把握相关, 前者偏向于“度”的调整, 后者偏向于“度”的规定, 设计与能力的充分结合才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影响

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是其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既是教学的基础, 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 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才能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以便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即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身发展、终身教育。

实验课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学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能力。教师运用教学组织能力合理设计教学, 引起学生学习思考。教学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情感的发展、思维的发展, 都应有激励的价值。教师灵活运用监控能力维持教学秩序, 实验课堂比理论课堂开放, 可越开放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各种各样偶发事件都会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运用反思能力积极评价“学生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 对学生的表现, 应当不断给予评价, 从“调动学生参与”的思想出发, 评价根本上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正面的肯定, 这就是激励的价值。[2]

三、教学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思维结构具有新奇性、独特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3]作为教师,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 在教学中切实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验课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教师利用综合教学能力, 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在教学时做好适当的安排, 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 使学生受到鼓励, 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运用教学组织能力, 利用探究性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探索性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各种创新活动的源动力。有了这两点, 才有创新的意识, 有了创新的意识,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教师运用综合教学能力,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除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外, 还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 适时的鼓励学生猜想, 且具有善于对猜想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

实验课的成功与否与实验员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 实验员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具有深远影响。提高实验员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每个能力要素都不可或缺, 而且必须与时俱进, 全面提升。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 构建实验员的教学能力对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体系, 总结经验, 推广应用, 从而自觉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活动, 推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硕林, 吴广贤.情景实验的而设计与实施[J].嘉兴学院学报, 2003 (1) :56-59.

[2]张红梅.实验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 2010 (16) :108-110.

[3]刘琛, 羊旺庭, 张金凤.浅谈实验创新与教育方式拓展[J].今日科苑, 2010 (4) :78-81.

实验影响 篇2

实验目的: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做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

1.材料用具: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2.实验装置: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3.方法步骤:

(1)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

(2)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静置2分钟(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多次。4.实施计划:实验过程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实验影响 篇3

本文通过3个实验验证家庭早餐谁来做,家庭幸福感比较高。

【关键词】早餐;分工;实验;家庭幸福;影响

1 前言

一日之计在于晨,而早上我们进行的第一件事务是吃早餐。早餐是一天活动的能量来源,不吃早餐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记忆力等。 有人对初中学生做过调查, 调查发现, 不进早餐者及早餐质量欠佳者于第l 、2 节课就出现精力不集中、倦怠, 不能积极思考等问题, 第3 、4 节课尤为明显。 少数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视物不清、四肢无力, 第4 节体育课易发生虚脱或晕厥。 文化课不及格率达30。43 % 。 而早餐质量好的, 则精力充沛, 思考积极, 回答问题较准确, 第4 节体育课无一例虚脱者, 且文化课测试成绩及格率达9 6。7 5 %。(孙杰,尹俊水, 2004)。既然早餐如此重要,就要好好地煮一番。一般来说,这个任务都是落在妻子身上。这是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对整个家庭来说,是否能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呢?如果由丈夫承担这个任务或者夫妻俩人共同合作,是否对提升家庭幸福感也颇有好处呢?早餐家务是属于家庭家务的一种,查探早餐任务的分工能否由此推测家务分工对家庭幸福的影响呢?在进行实验来验证以上问题前,我们不妨先大致了解下幸福的概念。

幸福,是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字眼。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就已经谈论幸福。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20世纪30年代 Dodge提出幸福理论,不过当时他提出的理论并没有超出古希腊的哲学范围(吴明霞,2004)。1967 年,Wilson提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这个说法稍微超出了哲学的范围,但是缺少实证研究支持。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开始通过实证研究构建科学的幸福理论。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 简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 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Diener E.,1984)。到这里,我们大致了解幸福的概念。

而在过去的幸福理论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在20世纪70年代前,基本没有实证研究,理论停留在哲学讨论和描述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从各个领域探讨幸福。幸福感几乎涵盖了各个方面。但家务分工对家庭幸福感的具体研究,搜索了一下知网,似乎并没有多少,特别是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的探讨则少之更少。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前人已经为幸福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我们后辈则需要逐步去完善和见证这个体系的每个细节。今天,我就从早餐说起,窥探家务分工对家庭幸福影响的力度。姑且从以下几个实验开始,验证下文章第一段提出来的疑问。

影响家庭幸福的因素各种各样,单从人口学方面来讲,家庭成员的社会经济特征,家庭结构和关系特征,家庭资源的分化,家庭成员角色的性别差异等都可以影响到家庭幸福感。(严静,2013)。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分工”因素的影响,以下试验选取被试时,将尽量在实验前进行匹配。

2 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验证哪种分工对家庭幸福感提高影响最大。

2.2 实验假设

丈夫做早餐或者夫妻合作早餐的家庭,幸福感比较高。

2.3 被试

由于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被试将在各方面尽量进行匹配。该实验被试将选取广州市3人家庭120户(一家三口,丈夫/妻子/一个子女),该家庭丈夫和妻子均具有大专学历,均为从业人员,家庭税后收入在5000-8000元期间,均为广州地区本地人,夫妻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自有住宅1套(2房1厅,小区住宅,且已供完房贷),对子女的性别没有偏好取向,子女在家居住,父母均健在且健康状况良好但不与他们共同居住,实验前家庭早餐均外购,家庭没有煮早餐的习惯。(基本排除家庭背景/经济因素/家庭人口结构/年龄/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干扰。)

2.4 实验材料

2份关于家庭幸福感的问卷调查,一份经过营养学家鉴定的早餐菜谱,STROOP测试程序。

2.5 实验方法

2.5.1 第一阶段

首先请被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问卷调查,获取家庭幸福感的初步数据。然后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共分成4个组,每组30人,1-3组是实验组,4组是控制组。

2.5.2 第二阶段

1组被试从实验第1天开始,将由丈夫承担做早餐的任务,早餐内容严格按照提供的食谱进行制作。

2组被试从实验第1天开始,将由妻子承担做早餐的任务,早餐内容严格按照提供的食谱进行制作。

3组被试从实验第1天开始,将由丈夫和妻子一起承担做早餐的任务,早餐内容严格按照提供的食谱进行制作。

4组被试是控制组,不需要做任何改变,按照往常习惯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以上4组被试按照要求,进行连续1个月的生活。在此期间,要求被试留在本地,暂停外出活动。

2.5.3 第三阶段

1个月后,对所有被试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其幸福感值。注意,该份问卷功能跟第一阶段所使用的问卷一致,但是内容有所不同,以避免被试间重复效应。

2.5.4 第四阶段

请所有被试进行STROOP情绪反应测试。将选取描述家庭幸福的积极情绪50个短语和消极情绪的50个短语,使用E-PRIME编制成应用。然后让被试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看他们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反映时间长度是否有所区别。

2.6 实验统计分析

nlc202309012324

根据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得出来的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先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这两个阶段实验涉及到的是两个变量单因素的因果研究,自变量承担家务的人员类型是4水平的类型变量,因变量家庭幸福感得分高低是连续变量,因此将使用F检验来比较结果。

根据第四阶段得出来的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先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此阶段实验涉及到的是两个变量单因素的因果研究,自变量承担家务的人员类型是4水平的类型变量,因变量是对积极情绪或者消极情绪的相关短语的反应时间。然后使用F检验来比较结果。

3 实验二

3.1 实验目的

验证哪种分工对家庭幸福感提高影响最大。

3.2 实验假设

丈夫做早餐或者夫妻合作早餐的家庭,幸福感比较高。

3.3 被试

由于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被试将在各方面尽量进行匹配。该实验被试将选取广州市3人家庭120户(一家三口,丈夫/妻子/一个子女),该家庭丈夫和妻子均具有大专学历,均为从业人员,家庭税后收入在5000-8000元期间,均为广州地区本地人,夫妻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自有住宅1套(2房1厅,小区住宅,且已供完房贷),对子女的性别没有偏好取向,子女在家居住,父母均健在且健康状况良好但不与他们共同居住,实验前家庭早餐均外购,家庭没有煮早餐的习惯。(基本排除家庭背景/经济因素/家庭人口结构/年龄/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干扰)。该被试要求与实验一相同,但是另外一批被试。

3.4 实验材料

描述丈夫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描述妻子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描述夫妻两人合作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E-PRIME程序编制出来的STROOP测试应用一份

3.5 实验方法

请被试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人,1-3组为实验组,4组为控制组。1组被试阅读“描述丈夫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2组阅读“描述妻子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3组阅读“描述夫妻两人合作做早餐的情景文字一段”,4组没有阅读任何材料。以上4组被试做STROOP情绪测试。

3.6 实验统计分析

该实验是两变量单因素实验,采用F检验。

4 实验三

4.1 实验目的

验证哪种分工对家庭幸福感提高影响最大。

4.2 实验假设

丈夫做早餐或者夫妻合作早餐的家庭,幸福感比较高。

4.3 被试

由于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被试将在各方面尽量进行匹配。该实验被试将选取广州市3人家庭90户(一家三口,丈夫/妻子/一个子女),该家庭丈夫和妻子均具有大专学历,均为从业人员,家庭税后收入在5000-8000元期间,均为广州地区本地人,夫妻年龄在35-45岁之间,有自有住宅1套(2房1厅,小区住宅,且已供完房贷),对子女的性别没有偏好取向,子女在家居住,父母均健在且健康状况良好但不与他们共同居住(基本排除家庭背景/经济因素/家庭人口结构/年龄/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干扰)。1组被试实验前家庭早餐均由妻子完成,30户。2组被试实验前家庭早餐均由丈夫完成,30户。3组被试实验前家庭早餐由妻子和丈夫共同完成。

4.4 实验材料

问卷。

4.5 实验方法

各组被试做问卷回答。

4.6 统计分析

由于所有被试的情况都是实验前真实存在,家庭家务承担人员的类型以存在,属于存在变量,该实验是两变量的单因素相关实验。使用F检验做分析。

参考文献

[1]莫雷,温忠麟,陈彩琦.心理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7(09).

[2]孙杰,尹俊水.早餐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06).

[3]严静.幸福家庭的影响指标体系与解释框架[J].东南学术,2013(02).

[3]吴明霞.30 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04).

[4]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 (3):542-575.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浅析应试预习对实验探究的影响 篇4

影响一:兴趣。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规律都充满着好奇, 都喜欢动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所以实验探究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如果通过预习, 学习知道了教师要讲什么, 怎么做, 得到什么结论, 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在课上还能保持吗?如在《磁体与磁场》这一节新课上, 老师用魔术进行引入, 将一个磁体藏在桌面下方控制桌面上的铁球来回滚动, 这本是一个很有趣的引入, 但学生却由于已知道了魔术的秘密而对此不敢兴趣。魔术深受大家的喜爱, 同一个魔术人们可以看很多次而兴趣不减, 为什么?因为人们不知道其中的秘密, 希望通过反复观察去解开其中的奥妙。反之, 如果你已经知道了这个魔术的秘密, 你还会对这个魔术充满兴趣吗?你还会去反复观看吗?

影响二: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想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 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结论, 还会在课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真正的猜想吗?在实验探究课上我们学生往往提出的猜想就等同于结论的重复, 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如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 实验结论在课本上很明显存在, 如果学生提前预习了, 课上老师让学生进行猜想时毫无疑问全班统一答案速度和质量, 这样学生本质上肯本就没有猜想。反之, 如果学生没有预习, 老师可以稍作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去大胆猜想, 如我们可以从车祸的严重程度上猜出车的动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答案估计就会出现很多了, 如速度, 质量, 车的形状等等。虽然猜想有错误, 但学生是真正去猜了, 他的猜想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影响三:设计实验。物理学习离不开课本, 但课本有时却给学生的思考定了个框架。预习让学生知道了如何做实验, 需要观察什么现象, 能得到什么结论, 使得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按照前人的实验步骤重复验证一遍, 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想法, 只是一个非常机械化的流程, 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思考惰性。如在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 我们通过“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看出小车动能的大小”, 由于我准备匆忙, 带个木块太大导致实验现象很不明显, 于是提出了怎样使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呢?2种答案:“增大木块质量或增大小车速度”。虽然看上去这两种答案都可以使实验现象明显, 但仔细思考才发现, 他们并没有改进实验, 他们只是将利用实验结论在回答问题。这个实验现象的改变其实很简单, 我们只要用讲台上的空粉笔盒, 自己的橡皮代替木块即可。预习使学生对课本的依赖性变得很强, 缺少自主思考, 自主设计的动力, 我们的学生往往知道实验因该怎么做, 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影响四:实验操作。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实验操作上, 只有自己不断的失败, 不断的总结, 这样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映像。实验课上, 学生机械化的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 老师讲解的各项注意点一步一步的完成探究过程, 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了怕出错, 怕总结, 怕动手去做的坏习惯。我们追求的实验操作应该是学生敢去做, 敢做错, 善总结的教学过程。著名的语文教师靳家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3+2=5的老师是差老师, 教3+2=?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 靳老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 “错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 它将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 推动学生主动性的建构和发展。实验操作中很多地方容易出错, 为了让他们对这些错误有深刻记忆, 我们不妨让他们主动出错。如在电学实验中, 连接电路前开关要断开, 虽然教师一再提醒, 但效果往往不佳。我们不如不提醒, 就让学生自己去做, 我想当他们连接电路结束后看到灯泡就自动发光就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而加深对这一注意点的映像。在如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 铁架台上物品的安装顺序就可以不提, 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断操作, 不断出错, 不断总结就会明白“由下到上”的安装顺序。不预习, 不提示虽然会导致实验课出错不断, 时间过长, 但学生通过出错、总结, 实验操作能力才会大步提升。

影响五:实验数据的获得与分析。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学习能否从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中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的物理中考试卷中对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探究实验中要对真实的数据进行真正的分析。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都有这样的经验, 在一些实验课上, 学生获得的实验数据都非常准确, 甚至于有的同学的实验数据都没有误差, 这些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而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预习, 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结论反过来作用于数据, 修改数据, 甚至于自创数据, 使得实验数据失去了真实性, 对实验数据中误差原因, 错误原因不去分析, 只知修改, 从而丧失了很好的提高自己分析实验数据能力的机会。我曾听过某老师的一节实验公开课“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上学生实验操作流畅, 实验数据准确, 实验结论正确到位, 但在学生边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时, 很多学生竟然早就把实验结论写上去了, 这令我很感慨:这样的课学生真的在探究吗?

实验影响 篇5

美国科学家摩德尔丝对两只老鼠做了一次试验:把两只老鼠放在一个仿真环境中,并将其中一只小白鼠的压力基因全部抽取出来,结果那只未被抽取压力基因的灰颜色的老鼠走路或者觅食物总是小心翼翼的。

在那个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仿真自然环境里面,灰老鼠一连生活了十几天,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它甚至开始为自己积蓄过冬的食物,也开始习惯这一种没有人类恐吓的空间。而另一只被抽取了压力基因的小白鼠则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兴奋之中。小白鼠只用一天时间把500平方米的全部空间都大摇大摆地观察了一遍,灰老鼠用了近四天的时间才把整个仿真空间全部熟悉。小白鼠爬上了仿真空间高达13米的假山,而灰老鼠最高只爬上了盛有食物的那个仅高2米的吊篮。

结果是小白鼠在仿真空间的第三天,因为没有任何压力而爬上了那个高达13米的假山,在试验能不能通过一个小石块时一下子摔了下来,死了。而灰老鼠因为有一定的压力,它鲜活地出来了。

要让员工受到的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企业必须提供一个最具创造力、最有生产力、充满挑战的环境。很久以来,英特尔的新成员都是立刻投入职场,视重要的工作为在职训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开放的环境里快速学习别人的经验,以迅速解决自己手上的问题。工作与学习激发了无限的动力。今天英特尔的环境依然如此。

在英特尔,不论个人是否已经为晋升做好了准备,他们往往直接授予更高的位置,让有能力的人迎向更高的挑战,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的看法是,重点在于一个人的学习速度,而非他的经验。学习速度快的人,一旦授予更高的职位,给予更大的挑战,他便会以更快的速度学习,往往就能达到目标。举例来说,当提拔盖尔辛格负责 486晶片开发计划时,他年仅27岁,只有些许的管理经验。葛洛夫认为他是合适的人选,因为他有深厚的科技知识做背景,同时他有一颗不停学习的心,会主动吸收所需的新知。他成功地带领486开发团队完成计划,在后来的岁月中,他也以这样的特质完成更多的挑战。盖尔辛格很快地往上升,在,他已经成为桌上产品部门的副总裁了。

另一个例子是辛格,一位Pentium微处理器开发团队里优秀的工程师。他对设计新的开发工具有绝佳的贡献,于是葛洛夫让他管理设计技术组。虽然他并没有多少管理经验,但是他很快地学习,不仅在技术上将设计工具的品质大幅推进,对这个组织的数百人的管理也有超乎预期的表现。

你也许可以说,他们所做的,是不断给予员工在职训练。说起来,英特尔有太多的工作,他们需要每个人立刻着手上线,没有停滞的机会。所以,他们提供给员工的是一个随时随地充满挑战的环境,让员工学习、进步。这种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人们往往感受到太大的压力和过多的工作量。有一个笑话这么说道:“英特尔是一个好地方,你可以在此工作,全力工作,然后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你去做。”说得不错,英特尔的脚步很快,而这些工作的要求都很高。这样的环境不会适合那些故步自封的人。

实验影响 篇6

关键词 温度 酶活性 改进

中图分类号 Q-331 文献标识码 B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一般以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为例进行了说明,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酶活性的大小变化。该实验采取了3个不同的温度处理(约60 ℃、100 ℃和约0 ℃)。可以预测,60 ℃是淀粉酶作用的适宜温度,此时酶的活性强,能把淀粉迅速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而在沸水中,高温会使淀粉酶不可逆地变性失活;在冰块中,酶的活性虽受到抑制,但当温度上升时,可恢复活性。根据上述不同温度条件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情况,可知在完成实验步骤四后,3支试管内所剩物质应分别为:麦芽糖和葡萄糖(约60 ℃时)、淀粉(沸水中)、淀粉(冰块中)。步骤五是在酶促反应结束以后对3支试管内所剩物质进行鉴定,进而来说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不同。其操作是这样的:在3支试管内各滴入1~2滴碘液,然后摇匀。对于实验步骤五的操作,我们认为有如下2个问题值得和同行探讨。

1 实验中影响碘液颜色反应的因素

在操作中没有明确表述碘液颜色反应的温度条件,但从实验可以推知,此步骤应是在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这样,影响碘液颜色反应的因素除了各试管内的物质成分之外,还有不同的温度条件。由于有2个因素的存在,故碘液的颜色反应不能很好地说明各试管内所剩物质的种类。

2 不同的温度条件是否会影响碘液与淀粉的颜色反应

由于操作是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那么,不同的温度是否会影响碘液与淀粉的颜色反应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首先分析碘液与淀粉的反应机理。可溶性淀粉的主要成分是直链淀粉。实际上,直链淀粉并不是完全伸直的,而是通常形成了卷曲螺旋状的空间结构。每一螺旋由6个葡萄糖残基组成。在与碘液反应时,碘分子进入螺旋的中心腔中,形成蓝色的配合物。该配合物是借助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结合起来的,作用力弱,当温度升高时会破坏范德华引力。因此,在温度不同时,碘液与淀粉的反应现象应有一定的差异。实验证明,在0 ℃~50 ℃水浴中,碘遇淀粉变蓝色,且长时间不褪色;在60 ℃~70 ℃水浴中虽变蓝色,但会很快褪去;而在80 ℃~100 ℃水浴中,并不变蓝色(原因是碘很易升华,在常压下当温度高于65 ℃时,碘即以气体形式存在,因此在80 ℃~100 ℃水浴中加碘液,碘与淀粉反应之前,就已经升华到空气中去了)。由此可见,温度对实验结果的鉴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所以,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利用碘液的颜色反应就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各试管内所剩物质的种类,进而也就不能很好地说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为了验证上述分析结果,按照教材的操作,我们反复做过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在沸水浴中当加入碘液以后反应现象并不明显——淀粉遇碘不显蓝色或蓝色出现后即很快褪去(与温度大约为60 ℃时的反应现象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容易使人误解,认为在沸水浴中淀粉酶仍然具有催化活性。因此,为了能较好地说明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我们认为对该实验宜做如下改进。

3 改进方法

虚拟实验中反馈设计影响因素研究 篇7

虚拟实验是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重要应用, 自问世以来逐步成为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强有力的工具, 并以其独特的优势 (交互性、浸入性、想象性) 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实验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虚拟实验教学已在相关课程中得到应用。虽然已经有不少研究关注虚拟实验的人机交互, 但对于反馈在虚拟实验中的研究却很少。反馈在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所以对于虚拟实验反馈设计的研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 概念及分类

1.1 反馈概念

反馈是控制论的概念, 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 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1]。在虚拟实验中, 学习者在完成一定的操作后, 计算机要给出有针对性的判定和指导性的信息, 以供学习者理性审视自己的态度, 并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这种针对学习者操作后所呈现的信息就称为反馈。

1.2 反馈分类

根据反馈对系统的作用, 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根据反馈发生的时间, 可分为前反馈、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依据传播媒介的特性, 可分为言语反馈和非言语反馈;按传播对象划分, 则分为耦合反馈与自耦合反馈等[2]。从涉及的人数划分, 可分为大众反馈与小众反馈[3]。

Hannanfin归纳总结了3类反馈, 分别是:基于任务的反馈、基于策略的反馈和基于情感的反馈[4]。基于任务的反馈, 旨在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有用信息或有效的活动。而基于策略的反馈是诊断性的, 从学生的表现、管理及学习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基于情感型的反馈 (激励反馈) , 从本质上讲, 教师可以表达认可与否, 以引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维持其学习动力。笔者认为在Hannanfin的研究基础上还应该扩充一层:操作型反馈。即虚拟实验中的反馈可分为:操作型反馈、任务型反馈、策略型反馈和情感型反馈。虚拟实验中的操作型反馈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于虚拟实验界面基本操作的反馈, 一种是对于实验操作过程的反馈。

2 虚拟实验中反馈的作用

(1) 评估作用。当学生操作虚拟实验后, 虚拟实验操作系统应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估, 使学生实现正确操作, 这样以确定他们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认知主义者认为反馈具有信息功能, 即学习的过程是假设—检验的过程, 当学习者主动解释信息, 并使它产生反应时, 反馈给学习者关于反应正确性的信息, 这有利用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元认知能力[5]。

(2) 矫正作用。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发现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操作, 对于不同的操作错误, 虚拟实验可以分别或同时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方式向学生展示。

(3) 强调作用。行为主义理论认为, 合理和适度的反馈具有增强功能, 通过反馈可以将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反复强加记忆。反馈能够在学生没有主动意识的情况表现出正确的反映, 发挥这种强化纠正和指导行为的作用, 给学生强调性的提示信息[6]。

(4) 控制作用。控制论原则告诉我们, 反馈在控制系统方面有下列主要功能:启动系统朝着一个目标或者按照确定的路径进行[7]。虚拟实验和学生就是一个反馈控制系统, 必须具备实时监控功能, 即通过反馈来实现系统控制。

(5) 情感关怀作用。网络教学中的互动方式主要就是反馈, 即时的反馈既要求人性化教学, 同时也体现了情感的关怀[8]。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设计具有“人情味”的反馈, 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态度, 合适的评价能够提高交流与关怀, 维持学习过程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虚拟实验中影响反馈的因素分析

虚拟实验设计中影响反馈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验系统中, 虚拟实验和学生是两个主体, 二者在虚拟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人机交互。因此, 二者即为虚拟实验中反馈的基础影响因素。学生要以实验为操作对象, 其实验场景设计、学习内容选择即为虚拟实验中反馈的核心影响因素。

3.1 技术因素

反馈策略需要虚拟实验开发技术。常用的技术有Flash、VRML、Cult3D、Java与Java3D和Virtools。不同的软件, 反馈输出的效果和预期功能不同。5款软件的条件对比分析详见表1[9]。

3.2 学习者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反馈设计在虚拟实验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生理特点如年龄、性别、视听能力等;心理特点如交际能力、抗挫能力;认知特点如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记忆力和思维习惯等。

3.3 反馈输出界面因素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进行了两个著名的实验, 一个是探索人类获得信息方式和途径的实验, 第二个是保持记忆知识的持久性。通过实验他证实了如下内容:在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中, 其中通过视觉途径的信息占83%, 听觉占11%, 其余来自其它感官途径;知识记忆方面, 依靠听觉记忆20%;依靠视觉记忆30%;听觉和视觉和同时使用则记忆50%, 如果你运用多个感官途径, 通过听、读、看、说、写, 记忆保持率可以达到90%。因此, 综合运用感官, 如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 多感官刺激来设计各种反馈, 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 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

虚拟实验中的交互方式包括基本操作和虚拟设备控制。基本操作主要包括热区域、菜单、导航、控件、按钮、链接等。这些基本操作通过反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使其了解实验进程, 切换实验界面。而虚拟设备的控制表现在实验中, 学习者通过键盘输入和鼠标操作去控制实验环境如漫游、实验室导航地图, 也可以通过点击按钮或滚动条操作实验仪器本身, 所以在开发实验环境和实验仪器时要与真实环境比例相协调, 接近真实世界中的控制方式, 并且有明显的操作提示, 在一些涉及实验过程的关键仪器中, 要扩大其热区部分, 使学习者不会出现由于操作上的问题影响实验进展。现有的很多虚拟实验开发多偏向技术的应用和功能的堆砌, 学习者在操作时存在较高的“认知摩擦”, 如虚拟实验系统的“健忘”, 虚拟实验系统“吝于”提供信息, 虚拟实验系统“不灵活”, 虚拟实验系统“责备”学习者, 虚拟实验系统“不负责任等”[10]。由于认知摩擦的普遍存在和不可消除, 在设计反馈时要努力优化策略, 避免不必要的过度反馈, 不合适时机的反馈, 不合形式的反馈和不合内容的反馈等问题。

3.4 虚拟实验教学内容因素

常用的虚拟实验有3种类型: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和探索实验。演示实验是为了给学生展示实验操作,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多用于原理性的教学, 这样的实验较少运用交互反馈, 或存在一些简单形式的反馈, 反馈内容多用于学习结果的评价;验证实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以达到对实验系统的安装、调试、观察、分析和讨论的目的, 所以在这类强交互性的虚拟实验中, 我们需要更多的反馈策略来支撑实验过程, 及时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信息反馈, 在关键环节要反馈学习建议, 使学习者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探索实验通常是让学生在虚拟实验中, 对于不知道的实验现象进行反复观察、推敲, 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类实验本身就应该具有真实设备的所有功能属性, 设备本身是全功能的反馈操作。三类实验在交互性和反馈需求上由弱到强。虚拟实验类型的选择应根据教学需求决定,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倾听和考虑学习者的体验需求。

反馈的多寡应该根据问题而异, 根据所采用的实验流程、问题类型及教学速度而定。如果是练习式问题, 则反馈的内容要精简;如果是操作错误反馈, 则用铃声警示和对话框提示;如果是辅导式, 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 则反馈的内容要详细一些。针对错误答案, 应提供逐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途径, 如有些较难的题目, 学生可以在尝试性的回答中, 逐步修正自己的错误, 在这类反馈中可加入一些正确答案的线索;而针对核心问题, 必要时要实施补救教学[11]。

4 结语

在我国, 虚拟实验的研究还不成熟, 对于虚拟实验反馈设计的研究也是空白, 关于反馈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都十分缺乏, 如实验界面过于单调、实验过程过于教条、学习者无法控制实验、实验模式过于单一、灵活度较低等, 只能实现信息的单向传递, 实验操作的实时提示和反馈不够准确、灵活, 无法提供正确的引导, 容易使学生出现“无助”、“迷失”, 进而产生孤独感和挫败感;实验教学质量难以监控, 还没有形成虚拟实验测试模式和评价体系。今后,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反馈设计应用于虚拟实验的研究: (1) 了解不同类型的反馈原理、呈现方式和使用技巧, 针对具体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 更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反馈策略; (2) 以学习者为中心, 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方式, 如不同的认知风格, 不同发展水平的学习者对反馈的感知程度及反应等, 并试图构建虚拟实验反馈设计模型; (3)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自适应反馈机制,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适应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实验学习环境, 捕捉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点, 给予学习者最需要的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倩.虚拟实验的反馈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1.

[2]钟志贤.论远距离教育中的反馈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 1992 (9) :18-22.

[3]GREGORY C S.Adapted and adaptive feedback intechnology-based instruction.[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3.

[4]HANNAFIN M J, K MCDERMOTT HANNAFIN, D W DALTON.Interactive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3.

[5]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 :12-16.

[6]BRUCE JOYCE.教学模式[M].荆建华,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7]章国英, 胡继岳.网络教学环境中情感交流的缺失及解决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5 (1) :15-20.

[8]王荣芝.网络虚拟实验的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9]魏书莉, 杨雪, 傅健.虚拟实验操作系统中的认知摩擦问题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9 (9) :121-123.

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对实验的影响 篇8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 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 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 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 观察不到白色沉淀, 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 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 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Cu (OH) 2的制备是高一的一个学生实验。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骤, 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 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 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 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 致使观察不到Cu (OH) 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 建议将步骤改为

高温对电解液性能影响研究实验 篇9

1实验部分

1.1实验试剂及仪器

试剂:碳酸二乙酯DEC (>99.95%) 、碳酸二甲酯DMC (>99.95%) 、碳酸甲乙酯EMC (>99.95%) 、碳酸乙烯酯EC (>99.95%) 、六氟磷酸锂Li PF6 (指标见表一) 、碳酸亚乙烯酯VC (>99.95%) 、双草酸硼酸锂Li BOB。

仪器:KFC瑞士万通水分仪、碱式滴定管、附温比重瓶、电导率仪、比色管、色度仪、鼓风干燥箱、不锈钢瓶。

1.2实验内容

在充满氮气手套箱 (水分<1ppm, 氧<1ppm) 内使用不同编号的DFD-Li PF6配制实验所用电解液 (质量比) 如表二。

实验存储一周, 存储条件60℃和80℃,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均需抽出100g的电解液检测酸度、密度、电导率、色度指标, 同时拍照记录其色度变化。

2实验数据

2.1酸度变化曲线 (见图1)

2.2密度变化曲线 (见图2)

2.3电导率变化曲线 (见图3)

2.4色度变化图片对比

图片从上至下顺序为:存储一天、存储二天、存储三天、存储五天、存储七天。左边为60℃存储条件下的色度变化图, 右边为80℃存储条件下的色度变化图。 (如图4)

3结语

3.1根据酸度变化曲线可看出配方A2无论是60℃存储还是80℃存储, 酸度均在不断升高。

3.2根据密度变曲线可发现A3和B3在存储一天后密度下降, 之后趋于稳定。总体来看密度在高温存储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趋势。

3.3根据电导率变化曲线可看出A配方与B配方电导率有明显差别, 但在高温60℃和80℃条件下存储一周也无明显变化趋势。

3.4从色度对比图片可明显看出A1 (纯混合溶剂) 存储一周内无颜色变化;A3 (溶剂+锂盐+VC) 60℃存储过程中虽有颜色变化但一周后色度变化仍在合格范围内 (20#) ;B3 (溶剂+锂盐+VC) 随着存储时间延长色度变化明显, 说明与溶剂也有很大关系。

根据实验可得出影响色度的因素有:①存储温度, 存储的温度越高色度变化越大;②存储时间, 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色度变化越大;③溶剂配比, 使用的溶剂不一样或溶剂比例不一样, 色度变化不一;④添加剂的使用, 添加剂的使用多数情况下会抑制色度加深。色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六氟磷酸锂 (Li PF6) 的存在, 色度变化是溶剂、Li PF6、和VC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原因是电解质六氟磷酸锂 (Li PF6) 可分解成五氟化磷 (PF5) , 而PF5引起EC、DMC或电解液中质子溶剂杂质等的聚合, 生成可溶性单聚物、二聚物、齐聚物, 随着聚合物中共轭体系的增加, 聚合物光谱红移显现成色基团, 导致电解液色度增大。随着聚合度的增加, 电解液颜色越来越深。

摘要:使用锂盐 (Li PF6) 配制成的特定电解液在高温60℃和80℃条件下分别存储一周, 存储期间电解液密度、电导率无明显变化, 电解液的酸度、色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溶剂配比、添加剂直接影响电解液色度变化。

关键词:锂盐,高温,存储,电解液,色度

参考文献

[1]郭炳坤, 徐嶶, 王先友, 肖立新等.锂离子电池.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1-2.

[2]郑红河等.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1-78.

实验影响 篇10

关键词:哲理电影,一般现实逻辑,电影媒介,辅助性

现在世界上存在有七大艺术门类: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建筑、电影。区分七大艺术门类的关键就是每个门类独有的表现媒介。例如:文学艺术的表现媒介是文字和语言;戏剧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和外部形体动作;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由于电影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决定了电影的主要功能就是叙事, 电影不能直接表达哲理涵义, 但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达到电影表现哲理的目的, 而一般现实逻辑就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手段。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 要先明确“一般现实逻辑的概念”, 所谓“一般现实逻辑”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 一定的民族或社会阶层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相对稳定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一般现实逻辑是否可以辅助性、间接性地以电影中向观众表达一定哲理或是帮助电影有更深的含义?需要用一个行为心理学实验来证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一般现实逻辑能够帮助电影工作者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一般现实逻辑所占用的影响份额的分析。

实验方法设想:

选取一群实验对象, 分析两个群体, 在其中一个群体中人为的建立出一种“一般现实逻辑”, 之后选取一段电影片段给两个群体的对象欣赏, 之后询问两个群体人从这个片段中得出的信息, 观察其中得出的结论是否有差异, 差异在什么方面, 分析差异是否受到之前建立的一般现实逻辑的影响, 从而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实验准备:

1. 实验对象:

对象选择标准:要遵循不同年龄层, 不同职业, 不同性格, 不同的教育程度, 两组对象人群情况要基本相似的原则。

实验测试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以花为前景的各个段落。

实验过程:

1. 对实验对象B建立一般现实逻辑, 具体实施, 先把测试影片中所有出现的花罗列出来 (并先说明会出现在影片中) , 对对象B具体讲解每一种花所蕴含的意义, 即花语。如百合花代表纯洁无瑕, 红玫瑰代表炙热的爱等等。使实验对象整体牢记这些含义, 形成这个实验群体中的一种一般现实逻辑, 当然, 这样的逻辑还是认为建构出来的。

2. 放映实验片段给对象A、B观看。

3. 观看完毕之后, 请参加试验的对象写出所观赏片段表现的含义。

实验结果:对象A观影完毕后, 有的实验对象认为整个片段中出现的花只是为了画面好看, 为了画面整体造型考虑的;还有一部分实验对象注重的是情节本身, 他们所说的含义重点是故事情节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象B观影完毕后, 几乎都认为作为前景的花是每次出现都是有用意的, 他们认为以花为前景的画面都是有表达含义的。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对象A在观影过程中比较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本身, 即是注重直观的、生动的部分, 这样的表现是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的, 是在没有与影片相应的一般现实逻辑审美标准下的正常反应。实验对象B由于在实验前建立了统一的一般现实逻辑, 因而在观影过程中表现了一致性, 不仅仅关注影片情节的本身, 同样关注了导演用辅助性手段表现出的思想含义。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结果看来, 两组实验对象所反映的观影感受不尽相同, 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实验准备过程对于一般现实逻辑的建构, 也就是是说, 是否具备相应的一般现实逻辑对观影时对导演意图的理解与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就是说一般现实逻辑能够帮助导演在影片中进行思想哲理的表达。

实验结论其实响应了“在影视艺术的接受过程中, 接受主体总是从自身所具备的一般现实逻辑出发, 对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的叙事机制 (故事) 、环境造型机制的或真实、或神话的审美判断”这一理论。一般现实逻辑是电影对于一部电影是否认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认同个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一般现实逻辑的统一性。

实验影响 篇11

关键词:演示实验;负面影响;动手操作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实效和成功率是新课程的重要要求。教师要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否则有可能误导学生养成不好的实验习惯。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些实验的可见度不高,教师没办法改观,还有一些实验,如:牛顿第一定律、二力的平衡条件等,这些实验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物理教师很难让学生看到完整的实验过程,这时候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地用挂图演示讲解,让学生所闻所见如所做,即使看不到整个实验过程,但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清晰地把握该知识点。讲解描述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过程。我们物理教师切不可“偷工减料”,该集体做的实验改成演示;该演示的变成讲解,该讲解的让学生自己看、甚至不讲,这样学生就很难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如果条件实在不具备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用动画呈现,这样也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另外,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无聊现象准确无误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对相关的概念、定律就会深信不疑。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避免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演示实验仅仅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不能忽视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演示的同时应多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以让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一起来完成实验。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这样,学生动手的机会会大大增加,动手的能力会显著提高。但是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发现,仅仅采用演示实验存在一定的弊端。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过程,不可能也不应代替学生自身亲自进行实验、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扩大分组实验的次数或将个别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实验培养能力,对实验所获取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提高物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有些实验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如:“测爬楼的功率”,学生按照功率的公式,去实验得出结论,这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功率的理解,明确了计算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了学习热情、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有些在实验课上无法完成的实验、教材中的小发明、小制作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做,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实验器材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学生运用实验器材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前提,还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能力,比如“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运用。学生进入八年级开始接触物理,虽然在小学进行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学习,但是对初中物理和分组实验都比较陌生,特别是对刻度尺、天平、量筒、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有着独特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教师要珍惜、利用好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着重指导学生识别、理解各种仪器的规格、性能和作用,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一些注意事项,如:天平的砝码要用镊子来取,使用一些电学器具要注意安全等。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如:通过测量方法的学习,回家测“电视机屏幕的长、宽”等;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制作实验器材,如:自制潜水艇去验证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自己下潜与上升”的工作原理。

四、在练习中巩固

课时训练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再加上实验探究课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多老师就不再设计课时训练了。课时训练至少有以下三点好处:可以以问题化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模块化、条理化,便于记忆、理解和掌握;可以及时反馈实验课堂中的成功和不足,帮助学生和教师调整学习方向,从而为后续学习指明方向;促进问题的深化和细化,使课堂教学获得延伸,不仅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还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培养了学生持久的科学兴趣和热情。

如:电阻实验之后,设计:

1.电阻是导体______的性质,其大小只与自身的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有关;

2.一根铁丝对折之后使用,电阻会( )

A.减小 B.不变

C.增大 D.都有可能

3.思考:把两个电阻圈串联起来,总电阻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总之,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是过于着重演示实验又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手脑并用,从而提高物理学习素养。

实验影响 篇12

虽然精冲机早已被开发出来, 然而在材料成形过程中, 特别是材料的剪断面一带历经复杂的应力状态[1], 这些因素对于剪切断面产生的影响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文献仍相当有限。此领域的工作者多依靠自身的经验设定加工参数, 以提高断面平滑部份的比率, 提高断面垂直度等。因此, 阐明各加工因素对精冲断面质量的影响, 尚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根据参考文献, 欲达到产品断面完全光滑的目的, 除了依靠刚性及精度极高的精冲机来控制冲头、压料板以及逆压料板压力外, 模具的设计, 包括冲头-冲模间隙、冲头和模具的圆角半径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参数[2,3], 其中模具上V型压环的使用, 对于精冲断面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若参数设定不当, 粗糙不平的破裂面的缺陷依然会存在于产品中。

本文研究的目的, 就是改变上述四项加工参数 (冲头-冲模间隙、冲头-冲模刀刃的钝锐、压板压力及逆压料板压力) 的组合, 以田口实验法, 阐明加工参数与断面质量 (降低粗糙破断面的比例、减少角度、倒角角度及挠度的变化) 间的关系。

2 冲裁面特性

通常经冲压加工的产品, 其形状往往有一些变形, 且其剪断面有可能有二次剪断之裂缝或剥离的情况, 精冲剪断面的特征如图1所示。图1中, t:材料厚度;w:角度变化;h1:倒角角度;D:直径;b1:倒角角度;L:长度;h:以材料厚度为基准的最小光滑光亮段;f:挠度。

3 实验方法与流程

实验目的在于检验冲头-冲模间隙、冲头-冲模刀刃的钝锐、压板压力及逆压料板压力等4个主要加工参数对精冲加工断面质量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参数

实验用材料厚度为2.0mm的AISI1045中碳钢。

实验加工的产品形状如图2所示, 在选择观察点位置时首先考虑较易改变冲头-冲模间隙及冲头-冲模刀刃的钝锐两参数尺寸位置, 另外观察点位置避免因其它孔径尺寸加工而影响到观察点的质量, 因此选择观察产品中AB剪断面之断面质量。由改变冲头-冲模间隙、冲头-冲模刀刃的钝锐、压板压力、逆压料板压力等4个参数来进行研究。

3.2 正交表设计

应用正交表分析资料的好处是每一个可控制因子的主效果可以独立且均衡地求出, 同时可以将测试的次数减到最少, 无论在学术界或是工业界正交表均已被广泛地采用。由于实验中4项控制因子, 每个控制因子包含3个水平, 从4因子×3水平中, 使用L9 (34) 正交表, 因子A、B、C、D如表1方式加以分配。因此选用L9 (34) 正交表以符合实验需求, 实验设计表如表2所示。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结果

实验时使用自动显微照相系统, 将剪断面放大50倍后观察, 形成实验数据如表3所示。

4.2 信噪比计算

信噪比 (S/N Ratio) 的计算是田口式参数设计法中的一项关键步骤[4,5]。本次田口品质工程方法中, 希望粗糙破断面所占比例、角度尺寸、倒角角度尺寸与挠度尺寸的实验值越小越好, 因此采用望小特性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望小特性的信噪比计算方法如下:

将表4中的实验数据带入式 (1) 中计算信噪比,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计算时为配合望小特性, 将表3中角度列中的9组数据除以10后代入式 (1) 中。

4.3 输出信号信噪比回应值计算

计算出所有输出信号信噪比后, 应计算每一控制因素在不同水平条件下的回应值, 目的是找出控制因素中哪一个水平条件对输出信号的影响较大。回应值即控制因素在每一水平条件下的信噪比平均值。

以输出信号粗糙破断面的比例Y为例, 计算其在控制因素各水平条件下的回应值为例, 计算过程如下:

粗糙破断面的比例Y信号的信噪比回应值如表5所示。角度w信号的信噪比回应值如表6所示。倒角角度h1信号的信噪比回应值如表7所示。倒角角度b1信号的信噪比回应值如表8所示。挠度f信号的信噪比回应值如表9所示。

5 结论

根据田口法中望小特性的要求, 分析表5、6、7、8、9中的数据, 得出结论如下: (1) 当冲头-冲模间隙值越小时, 有利于减小产品粗糙破断面的比例、角度、倒角角度及挠度。 (2) 当压板压力值越大时, 对减小粗糙破断面的比例、角度、倒角角度有些影响, 但尤其对粗糙破断面比例的减少影响效果最为显著。 (3) 当逆压料板压力越大时, 仅对挠度的减少有显著的影响。 (4) 冲头-冲模刀刃的钝锐参数对粗糙破断面的比例、角度、倒角角度及挠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摘要:在板材精冲加工过程中, 加工参数的设定是影响冲裁断面质量的关键。文中以厚2.0mm (AISI1045) 中碳钢为材料, 改变冲头-冲模间隙、冲头-冲模刀刃的钝锐、压板压力及逆压料板压力4个参数, 并利用田口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加工参数对冲裁断面质量的关系, 研究结果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

关键词:精冲,加工参数,冲裁断面质量,田口法

参考文献

[1]彭群, 等.厚板精冲技术的工艺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4, 12 (4) :342-344, 348.

[2]彭加耕, 秦泗吉, 等.板材精密冲裁工艺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 2002 (4) :347-350.

[3]汤建云.厚板精冲工艺参数试验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6.

[4]曾凤章.田口方法及其标准化设计[J].标准与质量综述, 2003 (11) :7-9.

上一篇:学生为本 关爱在先论文下一篇:生产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