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影响

2024-05-26

深度影响(共12篇)

深度影响 篇1

深度报道的影响力

“翻开报纸, 可以看到大量的‘深度报道’、‘深度分析’、‘深度调查’出现在版面上, 给报纸带来了厚重感。”[1]

深度报道之所以在报纸中占有一席之地, 是由于它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深度报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也许, 一篇报道就能导致一部法规的改变, 推动社会发展进程。2003年4月25日, 《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全文由当时该报深度版记者陈峰采写。孙志刚是湖北青年, 2001年, 他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 之后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2003年2月, 他应聘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就职。3月17日晚上, 他在广州街头因未携带任何证件, 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 派出所将他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 再度由中转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3月20日, 孙志刚被救治站宣布不治身亡。之后的尸检结果表明, 孙志刚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记者通过采访, 还原了孙志刚在被收容过程中不堪的遭遇。报道一经刊出, 立即在社会各界发酵, 舆情纷纷指向收容制度。5月14日, 曾目睹类似孙志刚悲剧、长期关注收容遣送制度的北京大学许志永等3名法学博士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 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5月23日, 贺卫方等5位著名法学家也先后以中国公民的名义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 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于是, 一篇深度报道不仅引起广泛讨论, 还进一步引起公众更深层的响应。发酵在继续, 2003年6月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草案) 》, 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当年8月1日,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施行, 新办法提出了全新的自愿救助的原则, 取消了强制手段, 让各地收容遣送站摘下牌子, 取而代之以人性化的救助站。回顾这段历程, 我们可以看出一篇成功的深度报道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及社会意义。它立意深远, 切中肯綮, 用真实的笔触披露了法律制度弊端, 以强大的力量推进了中国法治进步。

再来看另一篇深度报道的影响。2004年10月25日, 《郑州晚报》刊登一篇深度报道《流泪的豫花面粉:河南有毒面粉真相调查》, 报道刊出后,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这篇报道的起因是, 2004年10月10日, 湖北省黄石市爆出河南大程面粉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豫花”牌面粉增白剂超标14倍的新闻, 这则新闻造成黄石市工商部门全面清查所谓的“有毒面粉”, 接着武汉、天门、赤壁的“豫花”牌面粉也遭围剿, 之后“豫花”牌面粉有毒的传言迅速蔓延全国。当然事后证明, “豫花”牌面粉增白剂超标之说, 是武汉一家媒体的“误判”。但这一“误判”不仅造成“豫花”牌面粉的销售全面受困, 而且也造成了湖北乃至全国市场河南产面粉的销量剧降。河南面粉为何蒙冤, 又该如何重振消费者信心?于是, 郑州晚报深度报道部派出四路记者, 分赴湖北、北京、郑州、驻马店, 对此事件进行了全面调查, 披露此次风波台前幕后的真相, 之后推出深度报道《流泪的豫花面粉:河南有毒面粉真相调查》4篇, 一举澄清当时河南毒面粉传言, 河南面粉也再度占领全国市场。

这两篇报道, 仅仅是无数篇深度报道之沧海一粟, 但影响力却都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深度报道的偶然与必然

“新闻深度报道所选题材必须是重大新闻事件。所谓重大事件是指所选题材是很显著的新闻事件, 报道的事实读者关心, 且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读者的利益。”[2]

深度报道的选题看似偶然, 其实有着必然性。深度报道有着自身的操作规律, 选题往往涉及热点、焦点, 新闻背后还有着可供深入挖掘的真相。所以, 采写深度新闻时, 要有一个判断, 根据偶然事件的产生背景, 判断深度报道的意义及可操作性。

继续以上述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和《流泪的豫花面粉:河南有毒面粉真相调查》为例。前一篇的记者曾是笔者的同事, 后一篇的报道笔者亲身参与, 对这两篇报道的出炉都深有体会。孙志刚事件其实并非孤例, 收容站强制收容的弊端一度被人诟病, 民众对此早就颇多微词。这是一个大的新闻背景, 之后有了孙志刚在收容所身亡事件。孙志刚出事后, 他的家人找到媒体投诉, 陈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事件的普遍意义, 在对收容站一片怨声的情况下, 通过深度报道来唤起有关部门的警醒, 既是媒体的责任, 也是记者的神圣使命。这是这篇深度报道介入的前因。之后, 陈峰着手采访。严格来说, 这起涉及命案的报道并不容易采访, 很多情况都可能没有法律意义的定性, 对记者是个很大的考验。陈峰迂回采访了一些见证人, 尽可能地将孙志刚历难的经历一一还原。这篇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 读者哪怕不喜欢《南方都市报》, 但他们不会怀疑孙志刚之死这篇报道的真实性, 因为报道里所有的细节都详细交代了信息来源和出处。毋庸置疑,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得益于记者的敏锐触角, 得益于记者的深度挖掘, 得益于记者的职业操守。“用事实说话”, 是新闻的核心, 是新闻的生命, 记者用穷追不舍的精神成就了深度报道的说服力, 用超前思维和前瞻探索成就了深度报道的影响力。一篇零散的、单方叙述的报道和这样一篇真实的、可信的报道是无法相媲美的, 这就是深度报道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另一篇《流泪的豫花面粉:河南有毒面粉真相调查》深度报道也事出偶然。不过, 每一个偶然事件的背后都有必然的因素在里面。武汉媒体报道的河南面粉有毒的新闻传开后, 出于一种直觉, 河南媒体记者认为这里面有问题。原因是, 河南面粉销量占领全国大部分市场, 而且多年来销量有增无减, 如果有问题, 不会这么久才发现, 而河南大程面粉公司是一家很大的面粉企业, 相当于河南面粉龙头企业, 怎么可能会出现超标14倍的增白剂?于是, 郑州晚报的记者便及时与大程面粉企业取得联系, 一了解才知道, 武汉一家媒体的记者将增白剂标准搞错了, 造成一则错误的报道。这则报道的直接后果是, 外省许多地方将河南面粉下架。在这个时候, 北京的一家媒体又报道了一篇北京地铁乞丐的新闻, 称许多乞丐来自河南兰考, 说他们“在北京磕头, 回老家盖楼”。一时间, “妖魔化”河南的民间舆情甚浓。于是, 消除外界对河南人的误解、对河南面粉的恐慌, 势在必行。怎么回应全国的质疑, 当然得拿事实说话, 深度报道的作用此时彰显无遗。通过几路记者的扎实采访, 《流泪的豫花面粉:河南有毒面粉真相调查》近万字稿件见报, 澄清整个事件的原本。这篇深度报道立即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 很快就消除了外界对河南面粉的误解, 包括大程面粉在内的许多河南面粉重占市场。

这两篇深度报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报道的事实读者关心, 且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读者的利益, 而且真实、及时,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渴望了解真相的欲望。

深度报道的组织与执行

“来到新世纪之后的新媒体时代, 深度报道在报纸中的地位加强, 尤其是有了都市类媒体的介入而更显规模。都市类媒体的深度报道, 其特点不仅视角深, 而且反应快速。原先按兵不动的许多地方性机关报也行动起来, 开辟深度报道专栏。”[1]

一样的纸质媒体, 深度报道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我们不妨看看这几家媒体深度报道运作的特点, 即《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新京报》的《核心报道》、《河南日报》的《深读》、《郑州晚报》的《独家责任》。

《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小组编辑、记者共10多人, 每月平均发15~16篇深度报道、13~14篇对话稿件 (供稿本报另一品牌《对话》, 主要为新闻人物专访) 。小组实行编辑负责制, 选题由编辑搜集及记者报题两方面构成, 获通过后记者外出采访, 途中与编辑保持联系, 通报采访进度及写作想法, 编辑反馈意见, 至成稿后再提出修改意见。赶时效的可能2至3天就完稿见报, 独家或相对静态的5至7天完成, 一些特殊题材, 采编周期可能长达半月以上。在版面安排上, 《南方都市报》将《深度》版安排得相当靠前, 在封面、时评、重点 (即其他报纸的封二要闻版) 之后, 置于本地新闻之前, 由此可见其重视程度。而且, 刊发时间基本固定, 周一至周五基本可保证3至4篇。这样的安排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想强势地推出和塑造一个《深度》的品牌;二是固定一个阵地, 能让深度报道的记者、编辑尽快成熟起来;三是通过这种方式, 能让受众短时间内强烈地感受到报纸在报道方面的变化、新闻理念的转型, 使报纸“主流大报”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事实证明, 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 尤其在高端读者那里能够获得比较广泛的赞誉。

《新京报》的《核心报道》, 一般是每周5期, 但有时候做不到。深度报道组的记者此外还要做人物、对话栏目。深度报道记者除了3个主要栏目外, 还有一些重大的突发新闻事件动态的追踪、新闻事件的挖掘、专题的重大策划等。重大的突发事件, 比如地震, 再有就是一些日常的新闻, 类似于《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版, 但它的规模相对来说小一些。深度报道部还承担《新京报》每周年庆典的策划报道《列传》, 主要是做人物, 形成了《新京报》的一个品牌。

《河南日报》的《深读》是一年多来形成的品牌, 在此之前, 是以《新闻视点》的形式存在, 周一到周五天天有版。《深读》版供稿几乎完全由新闻特稿部记者完成。目前, 新闻特稿部有8名记者, 主要关注热点、焦点新闻, 强调新闻的时效性, 要求贴近民生。每篇深度报道的字数一般不低于3500字。新闻特稿部记者同时还要参与报道重大时事策划报道, 例如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 新闻特稿部做了12个整版, 其中7个版面是“回顾十年”的无数个普通民众, 2个版面是解读十八大报告关键词, 另外3个版面是十八大之后的反响。在单篇深度报道方面, 《深读》版强调新闻的纵深。

《郑州晚报》的《独家责任》是具有8年历史的品牌栏目, 主要负责国内焦点新闻的深度报道, 一般情况下, 除周日外, 每天一期。它的定位是, 关注时政, 聚焦民生, 透析社会, 追踪热点, 以最快速度报道最新事件, 用独家视角诠释重大新闻。作为地方性传媒, 《独家责任》追求更快的速度传播、无界限新闻资讯深度解析, 以更新的角度触摸视野所及的每一个重大事件。

通过这几家报纸深度报道的运作可以看出, 纸媒对深度报道都非常重视, 并作为重点栏目打造。

深度报道的价值取向

“新闻深度报道应具备对事件本身全方位认识的功能。”[2]

深度报道不同于一般报道的特点之一, 就是它的新闻价值取向。笔者一直关注《新京报》的《核心报道》, 并与其中的一些记者相熟。这里, 不妨以《新京报》的《核心报道》新闻判断为例。

《新京报》《核心报道》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可以从几个个案说起。第一个例子是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他引起关注是因为他讲了几句话:“如果有我的父母、孩子或其他的人在里边的话, 我同样也不会顾他, 会自己跑出来。”此话一出, 立即引起大家的广泛争议, 当时, 许多媒体都对其进行报道, 《新京报》并没有选择这个点报道, 应该是基于两点:第一, 引起关注是因为他后面的那几句激烈的话, 并非他第一个跑出来, 而且在地震发生时, 人们可能有一种本能的冲动一个人往外跑, 也就是说, 核心报道没有去对“范跑跑”个人的道德进行评价;第二, 当时有更重要的一些新闻, 关于灾区的一些进展、救援及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等, 远比“范跑跑”重要得多, 于是, 《新京报》将《核心报道》版面让给这些报道。

第二个例子是汶川地震的明星男孩林某, 他后来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新京报》在对汶川地震做一个回访报道的时候, 了解到的情况是, 林当初是被学校的一名副校长抱出来放到了操场上, 后来又被送到了医院。林的班里有40余个学生, 活着的有10余个。林之前跟电视台的记者说他救了两名学生, 他因此成了一名英雄。但是活着的学生说, 没有一个是被林救的。后来记者问林到底救了谁, 被救者的名字是什么, 林说记不得了。《新京报》记者了解到, 真实的情况是, 当地记者去医院采访的时候, 很多小朋友都说自己多么勇敢, 于是林说他也救了两个, 身边的护士马上跟记者说, 你们赶快过来, 这个小朋友很勇敢, 他救了两个小孩。后来经央视一采访, 这个新闻就出来了。深度报道记者了解这个情况之后, 就讨论要不要把它报道出去。有的记者认为应该报道, 因为林靠此获得了很多利益, 当地其他的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此有意见, 媒体应该给他们一个交代, 同时, 如果不报道的话, 林可能会靠着这个谎言, 接下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比如说将来会不会在考大学时获加分, 等等。有的记者认为, 如果报道的话, 会不会毁掉一个9岁孩子的前途?最后的决定是不作报道。因为记者相信, 有更多传播的途径, 会让大家知道这个真相, 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会淡忘这件事, 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反思。

还有一个例子, 贵州的一个师生三角恋, 一名女教师和两名男生的恋情, 其中一名男生将另一名男生捅死了, 有媒体报道时将女教师和男生如何暧昧等描写得细致入微, 但《新京报》的深度报道记者认为, 这个细节不应在报道范围之内, 因为《核心报道》一是不愿意关注肚脐以下的新闻, 二是这个事件新闻的价值在哪里, 它反映出了什么社会问题?最终, 《核心报道》放弃了这一选题。

以上事例, 显示了《新京报》深度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尽管每张报纸的深度报道角度有所不同, 但根本上, 新闻价值取向基本相同。事实上, 深度报道除了告诉读者所不知道的真相之外, 还告诉读者事实背后所凸显的一些社会根源, 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人性, 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 等等。这些, 就是深度报道的责任, 也是它一直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蒋燕, 范以锦.浅析报纸的伪深度报道[J].新闻爱好者, 2012 (5下) .

[2]卢欣科.新闻深度报道之我见[J].新闻爱好者, 2012 (6上) .

深度影响 篇2

城市河道底泥疏浚深度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利用苏州市古城区南园河底泥柱状样,研究了不同疏浚深度下,底泥中营养物氮和磷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层位底泥样中氮的质量分数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底泥中TOC的质量分数及释放量对总氮的累积与释放有较大影响;底泥中氮和磷的.释放量与疏浚深度有关,当疏浚深度为5 cm或15 cm时,从泥水界面向水中扩散的氮和磷的通量均较小.

作 者:邢雅囡 阮晓红 赵振华 XING Ya-nan RUAN Xiao-hong ZHAO Zhen-hua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4)分类号:X522关键词:城市河道 底泥 疏浚深度 营养物释放

新《破产法》深度影响财富未来 篇3

对读者来说,更关心的是它对普通人的财富会带来什么影响?法律、经济专家纷纷指出,新《破产法》不仅对企业的用工、人事,个人的薪酬、保障等带来巨大影响,还会早就很多股市的投资机会。

让我们逐一解读这些相应的内容。

新《破产法》对股市构成潜在利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新破产法”)经过12年的起草和审议,终于在今年8月27日经过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获得了通过,并将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新破产法的出台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部标志性法律,它的出台表明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新破产法的通过牵动了各方的神经,全国人大财经委破产法起草工作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总结了新法的六大亮点。第一,它的适用范围涵盖所有的企业法人,不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不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引入管理人制度,让破产程序的操作更加市场化和专业化。第三,引入了重整制度,使破产法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退出法、死亡法、淘汰法,还是一个企业更生法、恢复生机法、拯救法。第四,规定了跨境破产制度,为中国融入到国际市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法律机制。第五,规定了破产责任,与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前不久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配套衔接。第六,在金融机构破产、担保权益的保护以及一些具体制度方面有许多创新。

李曙光表示,破产法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没有破产法也就不会有市场主体的这种退出机制、挽救机制,破产法市场取向、新的制度设计与可操作性是这次新法的精髓。其中金融机构破产问题、引入国际通行的管理人制度和重整程序成为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

首先,新《破产法》中,金融机构的破产首次被提出,这意味着银行、券商等机构不再是经济体中的独立王国。考虑到此类破产事务的复杂性,上述三类金融机构还有其他金融机构的破产,必须有一个特别程序,即由国务院金融监管机构提出。

其次,新《破产法》引进了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对促进债券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客观,充分保障破产债权人的利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管理人”制度有别于原破产法确立的由政府组成的清算组来承担各种破产事宜的机制以前的制度安排中,政府清算组人员处置企业破产不很专业化,还带有政府干预的色彩。新破产法规定,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并接受债权人会议的监督,不称职的管理人,债权人会议还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更换。这意味着企业破产清偿管理人承担企业的各种破产事宜,将能减轻人民法院保全企业财产的负担,也能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破产法》规定了担任管理人的限制性条件,将与破产案有利害关系的人排除在外。上市公司的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也可以通过债权约束得到一定的保护,这对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新《破产法》设立重整程序,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申请重整。在国外,企业重整是破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退出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合法合规的专业化的重组,使企业获得新生,也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尽可能的保护。新破产法明确规定了重整的相关法律程序以及重整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是我国经济法的一个较大突破,也是国际化的一个表现。

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融资并购业务部负责人罗文志将“重整程序”称为“整个破产法的核心所在”。只有重整确实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企业才会真正破产。他表示,从国际国内的经验来看,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真正走向破产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重整程序获得了新生,上市公司更是如此。就整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法规体系来看,破产法是一个句号。

巨大争议始终围绕“新破产法”

新破产法出台之途多舛至极,之所以要审议整整12年,就是因为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最大的争议是——职工债权和有物权担保的债权清偿顺序谁优先?”新破产法起草小组专家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欣新对外界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前两次审议稿是完全对立的。一审稿规定,有物权担保的债权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二审稿则颠覆性地规定为职工债权优先,而且是广义的职工债权,包括破产企业拖欠的职工工资、基本社会保险以及法定应当支付职工的补偿金等。

两次审议稿的不同,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由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企业破产往往不得不考虑职工安置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职工债权优先”可谓出于中国国情。

但另一方面,有担保的债权人主要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目前,中国破产企业清偿率过低,如果职工债权保护优先,相应的后果是银行等债权人利益受损,金融机构风险提高。从法理上看,有担保的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担保制度将失去意义,不符合国际惯例,影响经济秩序,也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由于在这个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新《破产法》一拖近两年。

王欣新认为,破产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保障债权人和债务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职工权益的保护更多的应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来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应该立刻着手完善,保障职工权益的职工债权破产清偿基金也应马上建立。”

在新破产法中,管理人的任命问题是另一个争议焦点。管理人制度,是新破产法较之现行破产法的一个创新。

根据破产法理论,破产程序开始后,为了对破产财产实施有效管理,避免对破产财产的不当甚至恶意处分,需要由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处分暂时经营破产财产,并负责破产方案的拟定和执行;在大陆法系,称之为“管理人”,美国破产法称为“受托人”。中国现行破产法则将其定义为“清算组”,主要由政府人员构成。

新《破产法》起草小组专家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告诉认为,目前的“清算组”的弊病是,其实质上是政府组织,既不专业也非市场化,处理问题多属行政思路。这对国企也许适用,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就不一定合适。加之政府部门本身有利益,无形中就会对破产程序有很大的影响。

新破产法按国际惯例,设置了管理人制度;规定管理人主要由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在新破产法一审稿中,规定管理人由债权人会议选任,二审稿却改为法院指定,这是一个争议点。李曙光认为,不应该由法院来指定,而应该由债权人会议来选任。因为债权人最关心自身财产的安全,会选择最合适的管理人来实现其利益。此外,在目前现实情况下,法院往往听命于政府,这等于又回到以前在政府组织下进行“政策性破产”的老路上。

北京市律协破产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建平律师也认为,由法院来指定管理人存在严重缺陷。甚至二审稿还规定管理人的报酬也由法院来决定,吴对此表示不满:“这毫无道理。凭什么由法院来约束律师所等中介机构的收费?”

李曙光还提到一个问题,即现在的破产案件大都清偿率低下,如果走市场化的路子,而律师、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挣不到钱,便不会愿意接手。目前的新破产法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职工利益保护仍需加强

新破产法的制定,标志着除已列入国务院总体规划的近2000家国企外,其余约10万家国企将失去“特殊照顾”,转而选择市场化的退出方式。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政策性关闭破产即将取消,国企改革也将迎来“后政策性破产”时代。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破产国企的员工安置问题将成为此后国企改革的一大难题,应当通过建立破产保障基金、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等方式来完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推动困难国企的市场化破产。

国企政策性关闭破产于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对破产项目实行“特别照顾”,包括对破产财产认定和债务清偿顺序做出特殊规定,并给予财政支持。它与市场化破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政策性破产时企业清产核资后的所有资产首先用于安置职工,而不是清偿银行债务。

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到2004年底,全国共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3484户,核销金融机构债权2370亿元,安置关闭破产企业职工667万人。在2006年中央预算中,中央财政安排了338亿元,用以推进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

而新通过的破产法理清了担保债权优于劳动债权的关系,打破了政策性破产关于劳动债权优先的清偿顺序;并采取“新老划断”的做法,明文规定“在本法施行前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特殊事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根据全国企业关闭破产总体规划,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期限为2005年至2008年;2008年后不再实施。这样,2008年就成了政策性破产和市场化破产的分界线。在此期间,共有2167户企业等待政策性破产,涉及国有金融机构债权2290亿元,职工366万人。国资委企业改革局的一位官员称,将争取在今年完成最后一批政策性破产,明后年进行扫尾工作。

对于政策性破产的历史功过,专家们褒贬不一。破产法起草工作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认为,政策性破产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无奈选择,频频暴露出诸如假破产、真逃债等问题,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是不相符的。政策性破产退出历史舞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则认为,政策性破产对国企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说,促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破产企业职工的优先安置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过他也认为,政策性破产并未解决国企“流血不止”的局面。张文魁举例说,由于国有企业之间互相进行债务担保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企业如实施破产将使为其担保的其他企业陷入困境;对这种连锁反应的担忧使得相当一批企业“死不了”,继续长期亏损,“流血不止”。

市场化破产机制在掀翻了政策性破产的“保护伞”之后,也将面临如何筹集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经费的难题。

张文魁认为,新破产法对国企改革的最大影响在于企业改制成本的支付问题。这些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员工安置成本,不少企业将面临清偿担保债权之后,无钱支付劳动债权的问题。他建议,尽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劳动债权的清偿。

对“后政策性破产时代”,李曙光同样认为,众多长期亏损的国企拖欠职工工资、欠缴社保费用,这些劳动债权问题如何解决是日后市场化破产面临的一大挑战。他的建议就是成立破产保障基金来解决这一难题。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破产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主要由失业保险解决,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成本的支付程序也不透明。建立破产保障基金则可以让转轨成本的支付程序透明化,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成本。

在李曙光的设想中,破产保障基金的资金可以从我国1999年开始实施的失业保险费,再加上保费利息、财政补贴和其他来源获得。这些钱将主要用于支付破产企业职工被拖欠的工资和欠缴的医疗、养老保险金等等。

当然,破产保障基金的建立并非易事,还需要与预算法的修改、国有资产法的制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可以肯定的是,“后政策性破产”时代,国企改革的配套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对银行股的重大利好

正如上文所说,新破产法对职工利益构成一定的“损害”,相应地,它就对破产企业的另一个主要债主――银行――构成了重大利好。《企业破产法》使债权人在向破产企业索债时拥有了更强的法律支持。

中国银行类股最近的价格连续上扬,除了收到招行H股发行、民生定向增发以及工行IPO的消息刺激外,新破产法也“功不可没”。业内专家认为,它能为中国银行类股的高额市盈率提供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这些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就算与几年前相比也有了巨大改善。不过这主要归功于政府的巨额注资,并非这些银行的放贷工作有了显着改善,人们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健康状况仍然存有疑虑。标准普尔公司估计,截至2005年底,坏帐约占中国银行业(包括未上市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所发放全部贷款的21%至25%。较之前些年超过50%的坏帐比率,这一估计值已经低多了。中国民生银行是一家非国有的二级银行,它说自己的坏帐比率只有1.2%。相比之下,中国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比率是4.2%,而发放了大量购房按揭贷款的中国建设银行则称其不良贷款比率是3.5%。

但是,对银行坏帐以及回收坏帐的可能性,人们始终存在疑问。中国目前的经济繁荣可能恰恰掩盖了有问题贷款正在重新增多这一事实,如果经济增速放缓,它们就将变为不良贷款。人们担心中国银行业的部分原因是,其总体上依然十分偏重企业贷款业务,因此这一行业的利润与经济增长周期密切相连。摩根大通估计,中国银行业只有10%左右的贷款是个人贷款,企业的还款能力收到很多质疑。随着新破产法所明确的企业破产程序逐步得到落实,银行业应对经济低潮的能力也应大为增强。

与破产法对债权人权益提供了法律保护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该法律确立了一套新的企业破产程序,债权人将得以全程参与企业的破产过程。在这部法律于明年6月1日生效后,债权人(比如说银行)将能做一件现在无法办到的事情:请求法庭让债务人破产。如果法庭接受了这一请求,它将指定一位管理人来监督这家作为债务人的公司,以确保其资产在用于补偿债权人经济损失之前不被公司管理层侵吞。

总而言之,一套可靠的企业破产程序应能加强银行与赖帐债务人打交道的实力。德勤会计师行(Deloitte Touche Tohmatsu)的Derek Lai说,在这部破产法颁布之前,“企业可以完全无视其债权人。他们有钱还债,但他们就是不还。”他说,自己就曾处理过这类案子,企业的经理们坚称自己没办法还债,但他们却能请来访者享受鱼翅和鲍鱼大餐。

要考察新颁布的破产法将如何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方法之一就是看银行从借债不还的借款人那里最终能收回多少资金。中国的各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共清理了价值人民币1.4万亿元(约合1,760亿美元)的坏帐,它们收回的资金相当于这些坏帐帐面价值的20%左右。

影响体育新闻深度报道的因素 篇4

体育新闻的产生和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 人们的物质财富和休闲时间在不同程度地增长, 这种增长的幅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如何善度余暇, 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健身、娱乐、健康、向上、大众化、普及化等积极因素, 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先后出现了在闲暇时间首选体育活动的热潮。现任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主席帕姆教授认为:近30年来体育情景发生了突出变化,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快速增多, 特别是发达国家体育人口迅速增长, 是近代体育史上任何时期无法相比的。随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了解和参与, 关心体育、观看体育竞赛, 也随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重大国际体育竞赛期间, 全世界关心体育的热情可以说是“举世倾城话体育, 一分牵动亿万心”。如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 全世界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转播奥运实况;2004年有39亿人次观看了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观众达到了47亿人次。

正因为关心体育的人多了, 观看体育的多了, 对有关体育的各种报道也越发关注, 体育新闻由此产生, 进而孕育了专业的体育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越发强烈。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仅报道比赛情景和结果的体育新闻, 还想充分了解赛况背后的各种新闻, 以及记者客观、专业的评论分析, 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见解, 于是, 探讨体育领域种种现象的深度报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及意义。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如果说, 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 那么, 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从体育报道的时效上看, 客观报道讲究的是打新闻的“第一落点”, 是一种先发制人式的时效竞争;体育深度报道则是在不失时效的大前提下讲究打新闻的“第二落点”, 是一种后发制人式的质量竞争。对于深度报道的发展颇多建树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发行人亨利·r·卢斯曾把客观报道称作“快新闻”, 而把深度报道称作“慢新闻”。他认为, “快新闻”是一种对于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迅即而简要的报道, 而“慢新闻”则是一种需要在新闻里面发现问题的报道, 这种报道一般需要相对多的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做深入的调查, 以便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分析它的前因后果, 预测它的可能发展和社会影响。即“以今天的事态, 核对昨天的背景, 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用来解释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 交代与它有关的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助于受众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把握事态发展的基本走向。

体育新闻深度报道的影响因素

影响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的因素有选题、视角、受众定位等多方面。笔者认为, 要使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展现无穷魅力, 更应关注人文情感、专业知识、思辨能力三个因素在提升体育深度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人文情感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作用。在西方新闻价值的排列上, 常将人文情感放在首位, 而我们则把显著性和重要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 体育新闻深度报道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传受过程中穿插一些富有人情味的内容, 不仅可以使受众在心理上接近新闻事件, 舒缓紧张的神经, 而且使受众潜移默化地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意义与精神。

转换视角, 以“情”动人。近年来, 我国体育新闻出现了视角窄化的现象, 一些体育项目报道偏离体育运动的基本目的和精神, 视角单一, 呈无聊庸俗的病态式。这类报道往往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 猜测赛场下的黑幕交易, 过度关注运动员的私生活, 将体育新闻推向娱乐化、情绪化。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各种新闻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 在报道视角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注意反映竞技体育激烈竞争中的人情味。这使我们感受到体育新闻深度报道逐渐回归其本质, 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奥运故事会》聚焦于赛事之后的鲜为人知的事情, 其中一期节目讲述了一个坚强母亲的故事:33岁的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的儿子3年前患了白血病, 她为了挣钱给儿子治病而忘我地训练、比赛。在北京奥运会上, 她获得女子跳马项目的银牌。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 只要有爱, 一切都有可能。她的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 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传播学认为, 传播活动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打动”说服对象。一种是“诉诸理性”, 即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 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引起受众思考, 从而使他们认同自己要传播的观点或信息。另一种是“诉诸感性”, 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并说服对方, 得到受众的共鸣和认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节目的传播时间是有限的, 要想在短时间内打动受众, 得到受众的认知, “以情感人”的传播方式是其最好的选择。以“人情”为出发点的体育报道能更加突出新闻报道“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关怀人性的同时给受众带来超出赛事新闻范畴的精神食粮。

捕捉人性化的细节, 增强感染力。体育新闻深度报道中, 如何更好地运用细节表现手法, 应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北京奥运会中, 较为成功地挖掘了赛场内外的感人瞬间。譬如: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爆发战争, 代表队差一点退出奥运会。但在女子10米气步枪的颁奖仪式上, 获得第三名的格鲁吉亚运动员妮诺·萨卢克瓦泽拢了拢秀发, 走到获得第二名的俄罗斯运动员帕杰琳娜面前, 两人相视一笑, 轻轻相互一吻, 并热情地拥在一起。这一吻, 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分歧, 奥林匹克和平友谊的精神在这一瞬间光芒四射。

理性的情感表达, 健康向上的新闻导向。奥运会期间, 中国传媒突出了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情怀”, 更加关注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师徒情、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恋人之间的爱情、运动员之间的友情、运动员的爱国情等, 打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文奥运形象。

对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意外和失误, 媒体多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分析评价。人民网《刘翔有权受伤》一文这样说:“请尊重刘翔, 尽管他背负着13亿人的期望, 但是他有权保护自己健康的底线, 他有权受伤, 让刘翔好好养伤, 他还年轻。”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文章对发展中国体育事业非常有益。如比赛中常常看到参赛者胜利后, 激动与眼泪交织在一起, 在运动场上狂喜地奔跑和跳跃;也常常看到参赛者失败后, 抱成一团悲痛地哭泣。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活动进行报道的体育新闻, 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情感色彩, 尤其是在受众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候, 随着比赛的胜负, 受众喜、怒、哀、乐的体验就更加鲜明和强烈。

第二, 专业知识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作用。随着人们休闲时间增多, 从事体育运动和收看体育节目成为重要的休闲项目, 也产生了对体育新闻的广泛需求。对于传媒而言, 这些现象意味着一个体育新闻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分众化时代需要用专业化来建构自己的影响力。

中国媒体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深度报道结构上进行专业化的调整。大量专业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媒体应运而生, 如电视的体育频道、综合报纸的体育专刊及专业体育报刊、专业体育网站。它们中的很多已经颇具影响力, 比如央视体育频道、新浪网的体育频道。但是, 体育报道的专业化进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媒体结构的专业化上, 报道内容的专业化是体育新闻报道建构影响力的最关键因素, 尤其是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和特别报道需要更多的分析评论, 这种调查性、全面性、分析性、专业性的报道不是一般的记者可以胜任的。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不仅要具有反思精神、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素养, 还要有多方面的体育专业知识。体育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体育新闻的报道对象是体育运动及其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对运动专项本身和赛事的深度报道, 更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 而体育比赛项目繁多, 规则千变万化, 相关人物众多。只有具备扎实的体育根底, 熟悉基本的体育理论、体育学科自身特点和规律、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以及基本的技战术, 并对某一项目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运动经历、社会经历、技术特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成绩和发展空间等情况了如指掌, 才能对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驾轻就熟, 作出令受众折服的分析评论。否则, 就会导致报道失误或闹出笑话。

第三, 思辨能力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作用。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说到底与文学创作一样, 也得遵循一般规律, 诸如得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得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得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得有对事物起码的判断能力。

对于思辨能力而言, 首先, 从报道的起因上看, 客观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 并以报道“事件”为本。因此, 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体育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客观报道赖以产生的前提。而深度体育报道则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以解析与人们普遍相关的现实“问题”为本。因此, 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体育新闻问题的发生是深度报道赖以产生的前提。尽管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常常由一个突出的新闻事件做“引子”来展开自己的报道, 但这并不是必须的。事实上, 只要关乎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即使是无法单独作为体育新闻来报的事件, 有时也能组合成为一篇很好的、为社会普遍欢迎的体育深度报道。

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 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体育新闻事件“点”的本身, 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体育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 是一种讲求展示体育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因此, 体育新闻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报道模式, 它要求对体育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综合反映。比如, 对于“何时”, 客观体育报道关注的是“现在”, 而体育深度报道关注的则是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的联结;对于“何地”, 客观报道的视野仅仅停留在现场, 而体育深度报道则不仅关注现场, 而且还关注由现场延伸或波及的其他地方;对“何人”, 客观体育报道一般仅止于采访当事人, 而体育深度报道则不仅要采访当事人, 而且要采访其他有关人员;对“何事”, 客观报道至多是对主要新闻事实的情况和细节尽可能详尽地掌握, 而体育深度报道则同时强调对其他相关的事实的必要搜索和掌握;最为重要的是, 客观报道往往置体育新闻事件的原因和为什么于不顾, 而体育深度报道却要求新闻工作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原因和为什么的探究上。

结语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讲:“在奥运会上, 如果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数字奥运上, 也就是中国能获得多少枚金牌、银牌、铜牌的时候, 你会忽略掉很多快乐。”体育比赛不仅展示了人类战胜自我、挑战极限的竞技水平, 也包含了人类社会最为宝贵的和平、真情与友谊。正是这传承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拼搏进取,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繁衍与发展。而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只有将人文情感、专业知识、思辨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它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2].刘炳文、张骏德:《新闻写作创新与技巧》,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深度影响 篇5

【中文摘要】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与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不同,更加强调和关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批判性地学习,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对于学习者学会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深度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存在的肤浅学习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在厘清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思,实现概念与范式的重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学习理论中的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基点,探索设计、架构并实践课堂教学新的有效方式与操作策略系统,通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改变学生低效学习的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建平台,达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应有意义。本文主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深度学习的;第二部分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文摘要】Deep lear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tudy science has put forward.Deep

ler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rface study, in which the students just gain knowledge mechanically and passively and store the information isolatedly.Deep learning stresses the learners active and critical study and it requires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te meaning,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knowledge and new knowledge and transfers the knowledge to the new situations, and finally makes the decis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According to the class observ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deep interview,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tudents’surface study.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the author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alizes the rebuil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the paradigm.The author studi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refully, depends on the theory of the deep learning guidance and targets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By exporing and design the classrooms,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nd practise the new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operation strategy systems.Through the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deep learn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hange the students’inefficient learning, improve the students’trait of thinking and the students’learnig literacy 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with personality and in an all-round way.As a result, the

teachers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also help realize the their own teaching aims.Thesis contain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The intrduction to the study background of the deep learningThe second part: The anaysis of the exsiting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ir causes.The third part: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学生发展

【英文关键词】deep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s’development 【目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4-5景8Abstract

5一、绪论8-1

1摘要

(一)研究的背

(三)国内外深度学

2、国

1、(二)研究目的和意义8-9

9-10习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外相应理论综述9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0-11内相应文献综述9-10研究思路10-112、研究方法1

1二、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11-16基本观点11-1

3(一)深度学习的含义及其

2、深度学习与

1、深度学习的含义11传统教学主义课堂学习之比较11-12的启示12-13结分析13-163、深度学习对课堂教学

(二)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以及症

1、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13-152、肤浅学习现象成因分析15-1616-3

3三、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重视“日

3、基

(一)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17-22常会话”的气息17-192、构建学习共同体19-21于学习者的智力和兴趣潜质21-22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习支点22-262

3(二)以开放、自由、具

1、课堂提问的困境

3、变问题为

2、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比较23-24话题24-2626-30

(三)以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1、语言学习:开设戏剧课

27-282、科学科目:倡导做中学28-3030-3330-3335-37

(四)学习内省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2、内省重在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二:

1、内省开始于安静30结语

33-34

注释34-35附录一: 学生学习行为问卷调查37-38与学生深度访谈问题列表38-39题列表39-43

致谢43

深度影响 篇6

【关键词】吸痰深度;气管插管;吸痰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01-01

1 吸痰的作用以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吸痰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护理操作方式,是一种通过口、鼻子、或者人工呼吸道将人体内的分泌物排出体外,让人的呼吸道保持通畅的一种先进的治疗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压力的不同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来,使人的呼吸保持畅通。近些年,空气污染严重,老年人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排痰的能力减弱,所以吸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老年人的呼吸道内壁上粘膜分泌功能变差,肺部的代谢能力降低。所以吸痰的时候容易损伤等多种症状。

2 吸痰插管插入深度对吸痰效果的影响

吸痰是否安全与效果的好坏与插管的插入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为了使吸痰更加安全和并发症降到最低,许许多多的医护工作者对此做出了众多的研究,成果颇丰。

2.1经口腔鼻腔进行吸痰

从呼吸道的解剖图我们可以知道,从口腔或者鼻腔到咽喉的长度大概10cm-15cm,气管的长度在12cm左右。气管的导管长度大概在34cm-37cm左右。传统意义上的插管吸痰比较浅,大概在10cm-15cm之间,或者在不超过气管导管的长度下进行吸痰,但是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有一个临床研究,在对一些呼吸道清理没有效果的老年患者进行测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留置吸痰管的方法进行吸痰,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大约在15cm-20cm;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现,采用留置吸痰管吸痰方法的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有着很明显的提高。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置留吸痰管吸痰法可以明显的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以及提高血氧的饱和度。还有另一个实验,对于一些没有建立人工呼吸道而对呼吸道清理没有效果的病人,对老年患者进行手触法确认是否肺部有痰鸣音,采用自身对照法将吸痰管从老年患者的鼻子插入15cm左右,然后在老年患者吸气的时候迅速插入气管20cm-40cm之间;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从老年患者的鼻子中插入气管20cm-40cm,然后比较两种吸痰效果,发现第一种方法远远优于传统方法,也就是第二种方法。从这个实验我们不难得出,吸痰时机以及吸痰深度可以明显的提高吸痰的效率。

2.2具体实验

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经过鼻子吸痰的比较好的深度大概在27cm左右。因为在27cm的时候,对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效果比较好,能够减少病人咳嗽的症状,也能对呼吸困难的症状加以改善,从而使得病人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休息,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不过吸痰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在插入的过程中病人会出现明显的咳嗽,耗氧量增加,头颅的内压增大,所以,患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以及头颅内部有病变的老年患者谨慎使用。

2.3不同吸痰深度对于昏迷的老年患者的影响

有一个实验,试验中老年患者分别用不同的吸痰插管深度進行吸痰,在一天后检查并比较他们的肺部啰音例数。分析之后得出,昏迷老年患者应该在插入深度上偏深一些。从口腔中插入时应该在20cm-40cm之间的深度插入;肺部没有啰音的时候应该在20cm-25cm深处插入;在肺部有啰音或者呼吸的声音减低时应该选择在30cm-40cm深处插入,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清楚呼吸道以及肺部的分泌物,预防呼吸道疾病。由此可见,深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3 不同吸痰深度对老年气管插管老年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研究成果

吸痰是最为重要的护理工作之一,研究表明,吸痰效果的好坏跟插管吸痰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太深太浅都不好,“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吸痰更为彻底。通过广大医护工作者辛劳的工作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结论。经鼻子的插入深度在20cm-25cm比较好;经口插入大约在14cm-16cm效果比较好。还有许多方法进行吸痰,比如人工呼吸道吸痰、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等,研究成果丰硕,为老年患者提供了众多方法,使得他们得以治疗所患的呼吸道疾病。虽然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但是也并不是十分完善,还有许多注意事项,动作要轻柔,一个不注意,就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以及很多十分严重的后果。

4 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也跟着相应的提高,吸痰技术越来越成熟,吸痰插管插入的深度越来越精确,吸痰效果也越来越好。对于广大医护工作者来说,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以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吸痰方式以及所需的精确深度。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吸痰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尽到一个医护工作者应该尽到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峰.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209.

影响古诗文深度背诵原因探析 篇7

一、学生背诗意志薄弱

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自制力比较弱,表现在意志行动的全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不能做出合理的安排,不能克服各种外界的干扰,不能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底。在古诗文的背诵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古诗背诵的主动性、坚持性等方面比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古诗文储存。

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主动性不足,表现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储存目标,日常的积累是受制于教师要求的一种被动的储存,其效果可以想见。同时因为没有主动的储存愿望,所以,在外界的环境稍有松懈时,就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古诗文的背诵储存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毅力。很多学生缺乏坚持性。当背诵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情绪波动时易打退堂鼓,因而就会出现记忆不牢、记忆时效性不长等情况。

二、教师教学活力不足

一些教师个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自身古诗文储存较少,对古典诗文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难以给学生更深层的引领,表现在教学中,就是一种没有生机的机械记忆储存。这种机械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对古诗文储存积累的兴趣。

在学生古诗文的背诵储存中,教师的功利性也是导致教学缺乏活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背诵教材中的古诗文,而忽略课外拓展背诵的古诗文。因此,在古诗文储存的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使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三、语文教材编排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1~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小学阶段古诗文仅有60首,教材在古诗编排数量上与课标要求有着较大差距。小学阶段所有教材及课标推荐的篇目只有91首。因此,仅靠教材提供的几首古诗引领学生的储存,只会造成学生对古诗文背诵储存的片面性。

教材中古诗词呈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古诗两首》、读读背背、文包诗等。其中以《古诗两首》形式出现的共15组30首古诗,它的训练目标主要有三个:背诵这首诗、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以“读读背背”形式出现的古诗共19首,它的训练重点以背诵积累为主。此外,文包诗的课文中涉及的古诗,也还是侧重于让学生背诵,理解诗歌描绘的情景。纵观教材,对古诗文的要求,可以集中概括为以“背诵这首诗”为最终的目的。这种训练形式的简单化,造成了学生储存古诗文的机械性。

四、考核评价单一枯燥

学习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能为学生打造深厚的语文功底,储存丰厚的知识,还能丰富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重点还是放在“考查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书面的考核,而没有将学生所背诵的古诗文,通过不同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渠道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文学素养。

在古诗文内容方面的考核,仍然停留在填诗句、解释词句等方面。而对于课本外、课标中推荐的古诗文篇目,却没有具体的考核策略。这种应试教育考试方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其效果,也使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背诵储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影响因素的探讨 篇8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污泥,板框脱水,影响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 城市污水处理厂只是对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一种富集或转化, 而不是完全的处理过程, 任何污水处理过程都必然会产生污泥。污泥处理是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 因此, 污泥处理和处置已成为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大事, 而污泥的脱水处理是污水处理厂的关键步骤, 其主要目的是使污泥由液态转化成固态, 进一步减少容积, 实现污泥减量以及方便污泥后续处置的运输转移。本文讨论的污泥板框深度脱水即是污泥脱水方式的一种, 笔者就洋里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系统运行三年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 并就污泥脱水工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对生产应用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污泥深度脱水工艺概况

为了满足最新的污泥处置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 (GBT23485-2009) 中污泥脱水后的含水率应小于60%的规定, 福州市洋里污水处理厂采用三氯化铁+石灰污泥调质+高压隔膜压榨机过滤工艺, 使脱水后污泥含水率降至60%以下, 总处理能力为39TDS/d。主要处理设施:石灰投加系统一套 (40T料仓, 螺旋输送机) ;三氯化铁投加系统 (2台投药泵, 2套流量计) ;调质储泥池2座 (90m3/座, 立式搅拌器2台, 15KW) ;板框压滤机5台, 4用1备 (单机过滤面积400m2, 最大过滤压力25MPa)

1. 污泥调质机理

污泥调质的作用是为了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减少水与污泥之间的结合力。在污泥调理过程中, 三氯化铁溶液的解凝作用先把浓缩污泥的大絮体变成小絮体, 使得原本粘稠的浓缩污泥经搅拌后变得均匀。石灰溶解后钙离子被污泥中的腐殖酸吸附, 在污泥中形成多孔网格状骨架, 可改善污泥的可压缩性;此外石灰对细胞组织、油脂等破坏作用可释放出细胞水。经过无机调质后的污泥在厢式压滤机的强大压力下脱除毛细结合水和部分的细胞水, 以获得更高脱水效率。同时脱水前的石灰调质可钝化污泥中的重金属。氧化钙在水中会生成氢氧化钙, 形成碱性环境, 可交换离子态的重金属在碱性环境中会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从而降低了离子态重金属的活性。同时由于, Fe3+的水解能力远大于Fe2+生成了Fe (OH) 3, 由于在反应中消耗了碱度, 导致污泥PH值下降, 而石灰的投入提高了PH值, 补充了碱度并抑制了臭味, 从而使三氯化铁的反应效率得以提高, 同时提供快速搅拌来产生胶体颗粒和形成絮体, 提高污泥的脱水性。

2. 板框过滤工作概述

板框过滤脱水工作方式不同于带式脱水机与离心脱水机, 此为间歇运行, 主要由进料、高压压榨、反吹、卸料等四个过程。根据污泥脱水效果, 整个过滤周期大约为2-5小时, 处理能力1.0-2.0吨绝干污泥。

进料:污泥调质罐中泥药经充分混合后, 通过变频螺杆泵及附属连接管路输送至压滤机过滤, 进料泵进料过程是根据管道上压力个变频控制过程, 随着进料压力的增大, 进料量越来越少, 保压一定时间后, 进料泵停止运行。时间一般为1.5-2.5h, 分为两段进料, 低压进料压力设置为0-0.8 MPa, 流量为60-20m3/h, 高压泵进料最大压力为1.2 MPa, 流量为20-0m3/h。

高压压榨:进料结束后, 转入高压压榨, 高压压榨采用隔膜进水挤压滤饼脱水, 挤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泥饼含水率。挤压过程是通过压榨多级离心泵向隔膜板空腔中注水, 通过挤压相邻两块隔膜板之间的泥饼, 进一步降低泥饼的含水率。当进料量不足时, 高压压榨易造成隔膜破损, 进而影响脱水效果。高压压榨时间一般为30min-60min, 最大压力为2.5 MPa。

吹脱:吹脱是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吹脱, 此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中心吹风和正吹风, 中心吹风是从板框机身尾端中心进料管道吹脱, 使中心进料管道中未过滤的含水率较高的污泥回流到污泥回流管中;正吹风是从压滤机前端上滤液管道进气吹脱, 吹脱泥饼表面的表面水, 使卸泥时更容易卸泥.。时间为5-10min, 吹脱空气压力为0.7-0.8MPa。

卸料:即为脱水后泥饼由滤板上脱落进入后端收集系统。时间为20-45min。视过滤效果定, 脱水效果好, 其卸料时间越短。

3. 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工艺流程及原理, 结合生产实践, 分析加药量、污泥有机份、过滤压力、压榨压力、滤布透水性能等参数对实际生产过程脱水效果存在较大影响, 利用近三年的生产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出相同工况下, 一个参数不同的运行记录, 一般为10组;并利用1号板框压滤机进行验证, 在相同工况下一个参数发生变化, 分析板框脱水过程参数及处理量、脱水后含水率等变化;通过数据分析评价确定脱水效果影响因素。

效果评价依据为单台板框过滤机的单个运行周期的运行时间 (已过滤时间为主) 处理绝干污泥量和脱水后泥饼含水率、泥饼剥离效果。当污泥脱水效果好, 板框机单个周期内的时间短、处理绝干污泥量大、泥饼含水率低、污泥卸料时自动剥离效果好。这是个评价因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互相影响, 其分析比较权重为泥饼含水率>单个周期处理绝干污泥量>板框机过滤周期>泥饼剥离效果。

二、结果与讨论

1. 调理剂投加比例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在石灰投药量、搅拌设置、板框机过滤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氯化铁的投加量, 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投药范围内, 三氯化铁的投加量与污泥处理量、处理后的含水率呈一定的正比。由图可以看出, 氯化铁投加量为10%的条件下, 污泥处理量最大, 且脱水后泥饼含水率最低, 脱水效果最佳。

在相同工况下, 石灰投加量越大, 污泥脱水效果越好, 但是石灰投加量过大, 污泥搅拌要求也相应提高, 污泥增重, 增加输送量, 导致运行成本。根据生产数据验证, 石灰量增加到一定量时, 处理量就不载呈线性增加。因此, 仅从污泥处理量来衡量脱水效果, 石灰含固量在30%以下为宜。

2. 反应时间影响分析

污泥先后加入氯化铁和石灰, 其不同反应时间对脱水效果也存在一定影响。笔者分别做了氯化铁反应时间为10min、20min、60min, 石灰反应时间为15min、30min、60min, 交叉试验, 具体数据如表1, 污泥加入氯化铁搅拌反应时间大于10分钟, 加入石灰后反应时间大于30min, 污泥过滤脱水效果影响不大。

与传统80%污泥脱水工艺相同, 污泥有机份越低, 脱水效果越好, 所需要投加的调理剂越少, 污泥处理成本也相应降低。但是污泥有机份过低对生化处理池生化处理影响较大, 因此控制合理的有机份既有利于污水处理效果, 又保证理想的脱水效果。笔者整理近三年的数据, 分析发现污泥有机份在55%上下时, 生化池污染物去除效率稳定且脱水效果性价比最高。因此根据不同进水水质和季节, 及时调整污泥泥龄, 保持相对较为稳定污泥有机份, 有利于整个污水处理和污泥系统的平衡。

4. 板框机进料压力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板框机进泥系统主要依靠污泥泵的提升来实现的, 因此进泥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板框机内压力的变化, 压力增大则污泥的脱水效率降低。反之, 在相同介质下提高压力也能提高脱水效率。在保证前端调质系统参数不变的条件下, 为了分析不同进料压力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按进料压力为0.6Mpa、0.8Mpa、1.2 Mpa, 高压进料压力分别为1.0 Mpa、1.2 Mpa、1.4等参数下生产测试, 对比分析见表3, 其结果显示, 板框机进料压力与处理量存在一定关系, 但每升高变化0.2 Mpa对处理量增加不超过3%。

5. 板框机压榨压力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根据1.3节板框机过滤工作概述中高压压榨工作原理了解到, 压榨是为了进一步减少泥饼的含水率和提高泥饼脱落效果。但是压榨压力较高, 为保障滤板的寿命, 需要保证滤室内已经有充足的物料, 因此该因素分析是基于进料在高于1.2吨绝干污泥的情况, 采用不同的压榨压力和时间, 进行对比分析。在干泥量越大的情况下, 压榨压力升高, 有助于泥饼进一步脱水, 且泥饼脱落效果更好, 减少人工卸料的工作量;反之, 物料无不足时, 压榨压力提高对脱水效果提升不明显, 且易造成滤板破损。

5.滤布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不同过滤介质所选择的滤布不同, 滤布材质、织法、透气量、表面处理等均会影响过滤效果, 本次选取了PA66、750B、P297等三种不同参数的滤布分别在同一台板框机进行试验, 具体数据见表5。结果证明缎纹编织、表面经过热处理且滤布透气量大的PA66型号滤布效果最佳, 且滤布使用寿命最长, 其性价比最高。此外, 随着滤布使用时间增加, 滤布的孔隙逐渐被堵塞, 滤布的过滤效果会不断衰减, 因此定期对滤布进行清洗以延长滤布的使用时间和过滤效果。

结论

污泥在深脱脱水过程中受加药量比例、污泥有机份、滤布等因素影响, 互相牵制, 不能单一调整一个参数, 应根据污泥有机份、滤布等参数合理设置投药比和进料压力、压榨压力等参数, 才能稳定实现脱水后污泥满足含水率低于60%的要求。从上述的情况可以看出, 选择PA66型号滤布, 氯化铁药泥比为10%, 石灰药泥比为26%, 压榨压力为1.6MPA对系统过滤效果最理想。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污泥性状合理设置污泥药泥比, 设置合理的过滤压力和压榨压力, 以保障脱水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切实发挥城市污水处理厂减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柯明勇, 集美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技术探讨, [J].给水排水, 2011, 37 (5) :40-43.

深度影响 篇9

1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融合过程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文化科技融合系统多种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其发挥作用的不同将这些因素分为动力要素、政策指导要素和支撑要素。其中动力要素驱动文化科技融合,政策要素指导文化科技融合,支撑要素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基础资源、组织、人才、资金等必要支撑。这些要素彼此依存、协同互动,推动着文化和科技在交汇融合中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协同创新和共同提升。如图1所示。

1.1 文化科技融合动力层要素

文化科技融合的本质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分析文化科技融合的驱动力要素需要从企业、技术、市场和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层要素主要以下因素:

(1)市场需求(S1)。市场需求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直接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数字艺术和网络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发生着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力地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因此,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

(2)市场竞争(S2)。市场竞争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间接动力,竞争压力有效地促进着文化和科技融合主体不断寻求再创新,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实力,求得稳步快速发展。

(3)科技进步(S3)。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文化发展发挥着巨大支撑和推动作用。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科技融合水平和能力[1]。

(4)创新环境(S4)。创新环境是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创新氛围。创新基础条件既包括创新机制、法律制度、创新政策体系等软条件,也包括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创新人才及研究机构等硬条件[2]。创新氛围则指创新主体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周围崇尚、尊重和鼓励创新的良好气氛。创新环境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影响是长期而直接的,特别是对科技主体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最直接的[3]。

(5)社会经济发展需要(S5)。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及二者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形成区域产业升级的创新力、竞争力、凝聚力,为其文化精神注入刚劲有力的生长力,最终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间接推动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6)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S6)。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不懈追求,无论是文化型企业,还是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在寻求新资源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创新科技在发展的过程逐渐渗透到文化中,影响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生、传播与消费,文化内容也不断应用于科技中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思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因而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又一动因[4]。

1.2 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指导层要素

文化科技融合归根到底是通过微观(企业融合体系)—中观(产业融合体系)—宏观(区域或国家融合体系)等不同层次的融合创新活动来予以实现,不同层次的融合创新活动必然需要不同的政策作指导,因此,政策指导层包括3个要素:

(1)国家宏观政策(S7)。国家宏观政策是指包括政策法律、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相关宏观政策[5]。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也为各区域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2)区域中观政策(S8)。区域中观政策是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背景下,根据区域文化和科技特色制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相关政策,更直接地促进地方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等。

(3)企业微观政策(S9)。企业微观政策是指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中观政策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文化科技企业制定的一系列有助于推动文化和科技资源融合的相关政策,包括投融资政策、人才队伍建设和激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1.3 科技融合支撑层要素

支撑层要素不仅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基础条件,更是文化科技顺利融合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1)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S10)。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要求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不仅阻碍着改革步伐和探索创新的精神,还将大大束缚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要素[6,7]。

(2)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基础(S11)。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基础是指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的丰裕程度。文化资源要素包括历史文物、建筑、工艺品、戏曲、民俗等,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隐性载体[8]。科技资源主要指科技物力资源,包括科技企业数量、规模和科技基础条件等。

(3)专业人才(S12)。专业人才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人才,文化和科技融合则无法进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专业人才涵盖人才数量、人才结构、人才队伍的搭建、创新能力、融合意识等多个层面,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核心力量。

(4)资金投入(S13)。资金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支撑部分,是融合的血液,资金是否充足、投入是否及时等都直接影响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效率和结果。这里的资金投入主要有劳动力报酬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文化和科技专项资金投入、文化和科技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其他相关投入等。

(5)标准化建设(S14)。标准化建设是指文化科技融合在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规模和技术规范要求。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的标准化建设主要有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示范企业认定及数字化技术使用等。

(6)融合生态环境(S15)。融合生态环境是指与融合密切相关的,影响文化科技融合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主要包括文化科技融合项目承载体系、文化科技融合支撑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文化科技资源整合体系及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氛围等。

2 融合影响因素ISM模型构建与解析

2.1 SM模型简介

2.1.1 ISM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Model,ISM)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9]。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即: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层次化处理、建立ISM模型、分析结果。

2.1.2 影响因素ISM模型构建的目标

(1)明确各影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构建模型,明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包括每一层级所包含的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最终找出影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正确的引导。

(2)为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明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和直接影响因素,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助推文化和科技高效、快速融合,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2.2 关键影响因素ISM模型解析

2.2.1 建立邻接矩阵

将影响分析中编号的各因素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按照A={aij}n×n,

的规则建立邻接矩阵A,则建立起的A如表1所示。

2.2.2 计算可达矩阵M

我们用可达矩阵M来表示这样直接或者间接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矩阵的元素aij=1表示Si要素对Sj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否则,aij=0。由关联矩阵到可达矩阵的计算运用的布尔运算法则,具体结果见表2所示。

因为M中S1、S3、S4、S9、S10、S12、S13、S15的行和列对应的元素完全一样,所以可以把S1、S3、S4、S9、S10、S12、S13、S15看作一个元素,这里保留S1去掉S3、S4、S9、S10、S12、S13、S15。同样,S5、S6、S14的行和列对应的元素完全一样,所以可以把S5、S6、S14看作一个元素,这里保留S5去掉S6、S14,得到缩减矩阵为M'如表3所示。

2.2.3 对可达矩阵进行层级化处理得到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可达矩阵,找出可达集合R(Si)、先行集合A(Si)和共同集合T(Si),找出第一级元素之后,从可达矩阵中去掉第一级元素所在的行和列,再从余下的矩阵中寻找下一级元素;以此类推,直到完成所有元素的分级。具体如表4所示

去掉元素S5后,产生第二级可达集和先行集表,如表5所示。

去掉元素S2和S11后,产生第三级可达集和先行集表,如表6所示。

去掉元素S1和S8后,产生第四级可达集和先行集表,如表7所示。

经过以上运算之后,得出层级化结构表如表8所示。

表8中对角线上的每一个单位矩阵对应一个层级,共4个层级。在层级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可达矩阵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2.4 模型分析

通过图2可以清晰地看出影响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各因素之间关系及层次:

影响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最直接的因素是处在层级第一级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标准化建设,其中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都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要素。可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动力层的推动作用。

直接影响上述3个因素是处在第二层级的市场竞争、文化和科技资源基础。市场竞争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直接动力,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动力层要素,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够使得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创新、突破,最终取得进步。

而影响第二层级因素的是处在第三层级的市场需求,同时第三层级还有创新环境、科技进步、专业人才、资金投入、企业微观政策、区域中观政策和融合的生态环境等。这一层次支撑层要素居多,可见支撑层要素对文化科技融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处在模型最底层是国家宏观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影响要素。国家宏观政策直接影响区域中观政策、企业微观政策、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等,通过作用于这四类要素来间接影响其他因素,最终影响我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3 结论

通过对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诸多影响因素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影响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最关键影响要素是国家宏观政策;次关键影响要素是区域中观和企业微观政策、专业人才、资金投入、市场需求、创新环境、科技进步、融合体制机制和融合生态环境;其它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利益最大化等直接要素需要在关键要素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

深度影响 篇10

关键词:深度烧伤,康复护理,瘢痕增生

热力深达皮肤真皮深层的深Ⅱ度、Ⅲ度烧伤创面统称为深度烧伤。在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 瘢痕生长易超限, 表现为瘢痕增生、挛缩, 乃至关节畸形, 不仅改变外观, 严重影响功能, 还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和精神压力, 给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恢复工作等各方面留下诸多后患[1]。因此,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 应早期积极鼓励患者配合功能锻炼, 尽可能预防和减轻畸形, 恢复功能[2]。同时给予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 以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质量。我们对2006~2009年本院收治的68例烧伤患者, 进行了康复护理的干预及分析,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5~2009年本院收治的深度烧伤住院患者68例, 年龄16~56岁, 其中深Ⅱ度39例、Ⅲ度29例。伤及部位:均为患者的头面颈、四肢等暴露或功能部位烧伤。致伤因素:热液烫伤28例, 火焰烧伤23例, 电击伤9例, 热挤压伤8例。选择2007年6月实施全程康复护理以后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 2007年6月以前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2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全程康复护理。全程康复护理的内容包括:早期肢体功能体位的摆放、关节主动与被动运动训练等功能锻炼, 及正确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

2.1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严重烧伤病人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开始得越早, 坚持得愈久, 功能恢复愈好。掌握功能锻炼的原则病人早期功能锻炼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 训练强度、活动范围均逐渐增大, 由床上活动逐渐过渡到床下活动。病人不要急于求成, 锻炼方式直以病人自己进行主动的肌肉活动为宜, 切忌被动或暴力进行功能锻炼。主要包括: (1) 早期保持肢体正确功能位, 能够拮抗瘢痕的挛缩。如颈部应伸展, 头后仰, 肩关节外展90°, 肘伸直, 腕关节取中位, 掌指关节屈曲60°, 拇指呈外展对掌位, 两下肢外展45~60°, 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维持90°。当病人不能自动地处于功能位时, 如手部烧伤病人因创面疼痛, 将手保持屈曲位, 我们用可塑夹板维持手部功能位, 虎口握绷带卷, 指缝之间用纱布分开, 用撑板使足背屈以防止足下垂等。 (2) 主、被动活动, 适时进行体疗和按摩, 尽早协助病人由卧、坐、站立、行走、跑跳等, 手的捏、挟、抓、握等功能。按摩前给予温水浸浴, 注意手法轻柔, 以按压法和揉法结合应用, 并不断移动位置, 勿总停留在一处, 以免产生水泡[3]。在按摩的基础上被动活动各关节, 逐渐加大力度。每天1次, 每次30min以上, 循序渐进。上肢可作手指背屈, 对掌, 各关节内收外展活动。下肢做伸膝锻炼。可鼓励病人做与患处挛缩方向相反的动作练习。

2.2 心理护理

多方位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由于患者知道深度烧伤后可能出现的结果, 因而早期思想上可能难以接受, 担心会失去工作, 失去朋友, 生活不能自理, 给家庭增加负担, 周围生活人群歧视等;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态度、性格变异。因此在工作人员精心护理开导的同时, 亦应该接触患者家庭、朋友, 告诉他们患者的心理变化, 要求单位领导给予治疗上的支持、关心体贴病人, 增加其重返工作岗位的信心, 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要求家属不要受患者烧伤程度、治疗经费、预后的影响放弃治疗而持消极态度, 应开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战胜自我、相信科学的信心。这样患者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及锻炼, 从而达到医护人员预期的治疗效果。

2.3 健康教育

患者痊愈后准备出院时, 向其介绍烧伤的有关知识, 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传教锻炼方法及弹力绷带包扎法, 嘱一定要坚持功能锻炼半年或1年以上, 以防肌肉废用或关节瘢痕收缩僵硬。在锻炼中, 如有水泡形成或破损形成新的创面时, 要注意保护, 皮肤要保持清洁, 及时对症处理。小的水泡可自行吸收, 破损的创面可到附近医院门诊换药, 但不要因此停止锻炼, 以免半途而废。

3 观察指标

(1) 2组患者住院天数; (2) 出院时的疗效:痊愈, 创面愈合良好, 心态健康, 符合出院标准;显效, 无感染, 少部分痂皮未褪。

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5 结果

2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出院时的疗效比较:由表1可见, 观察组住院天数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出院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6 讨论

对深度烧伤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是防治关节强直、肌肉萎缩、挛缩畸形或骨质疏松等各种瘢痕挛缩引起畸形的有力措施。通过回顾性研究我们发现, 通过以上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措施, 肢体关节部位瘢痕生长明显减轻, 关节活动比较满意, 基本不影响功能恢复, 提高了病人康复水平[4]。对于在深度烧伤患者早期, 护士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 熟练的康复技巧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康复训练中尤为注意观察患者各关节是否在正确的功能位置上及创面愈合后每个部位功能进展情况。接触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指导,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训练, 消除残疾, 提高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盛志勇, 郭振拢.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83.

[2]彭建宇, 李静琴, 赵桂兰.烧伤病人早期康复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 2004, 18 (1) :2~5.

[3]王广顺.湿润疗法对深Ⅱ度烧伤瘢痕防治的临床研究[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1, 13 (4) :1246~1251.

[4]唐海林, 乔蕾.眼、口部烧伤的护理体会[J].中国厂矿医学, 2007, 20 (4) :428~429.

例谈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篇11

摘要:通过对五个教学案例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探讨,阐明了教师的深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促进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辩证关系, 进一步指出了深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深度学习的核心问题是学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趣味”性决定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同时还说明了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防止超课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深度教学;有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5–0022–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深度学习[1]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深度学习的概念由Hinton等人于2006年提出。深度学习的本意是指机器学习领域中对模式(声音、图像等)进行建模、识别的一种方法。深度学习被教育工作者引入教学后,又被赋予教学上的含义。由于深度学习在机器学习领域中本身就是一个刚提出不久的新概念,所以目前教育专家们对深度学习所赋予的含义还没有统一。

不同学者赋予深度学习的含义是互有差异的,如阎乃胜[2]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对信息予以深度加工,深刻理解和掌握复杂概念的内在含义,建构起个人情景化的知识体系,以知识迁移推进现实任务的完成”。张浩[3]等人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站在学校现实教育的角度来说,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就应该有教师的深度教学。郭永祥[4]从知识的“符号”、“逻辑”、“意义”三方面论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有效教学必须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我把这种统一称为深度教学。”

就笔者对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含义的领会和实际教学的体会来说,笔者认为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深度教学对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学生的深度学习对教师的深度教学可以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深度学习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深度学习。纵向,学生应该对某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达到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认知;横向,学生应该能够综合利用已学过的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探究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针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的深度教学就应该从纵横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研究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此,笔者联系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谈谈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关系,并进一步谈谈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含义。

2 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

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应该贯穿于日常教学的始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力求将教与学引向深入。“乙烯的制取”是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笔者特以“乙烯的制取”为例谈谈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

在制取乙烯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先做实验,再简要分析说明实验现象,然后写出如下化学方程式:

为了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醇类物质脱水成烯的反应条件和醇类物质脱水成烯的结构因素。毫无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这种探究是在进行深度教学,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只是笔者认为这些探究既有超越课标的嫌疑,又超越了实际的教学要求,因为醇类物质脱水成烯的反应条件和结构因素均应该是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就实际的教学来说,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烯时,有一个显著的实验现象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该实验现象就是醇酸混合溶液在加热制取乙烯的过程中变黑了。对于混合物“变黑”这个实验现象,多数教师一般都用“碳化”二字进行简单的交代,没做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醇酸混合物加热“变黑”的实验现象进行较深入的探讨。理由有两点,一是学生已经学习过浓硫酸的脱水性,此处的“变黑”与蔗糖在浓硫酸中脱水形成“黑面包”的实验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该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有机物“碳化”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在后续相关的练习中一般都有实验室制取乙烯气体的除杂和净化问题,若不在实验情境中趁热打铁探究清楚的话,后续的习题教学就只能生硬地给学生灌输相关的结论。

为了把醇酸混合物加热“变黑”的实验现象探究清楚,教师的备课应该准备如下两个方面的预案,即实际探究的问题预案和验证探析问题结论的实验预案。醇酸混合物加热“变黑”的现象需探究如下三个问题:

(1)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加热发生碳化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分析对比乙醇分子(CH3CH2OH)与蔗糖分子(C12H22O11)的组成知道,蔗糖分子仅仅脱水就可以碳化,乙醇分子仅仅脱水是不能碳化的。乙醇分子发生什么反应才会碳化呢?经分析可知,乙醇分子在脱水的同时必须发生氧化反应才会碳化。为什么蔗糖在常温下与浓硫酸混合就会发生碳化,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必须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才发生碳化?这是由于蔗糖的碳化仅仅只是分解反应,而乙醇的碳化是在分解的同时发生了氧化反应。乙醇与浓硫酸混合物发生碳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碳化生成的碳单质能否进一步与硫酸反应?

浓硫酸与蔗糖在没有加热发生碳化时,生成的碳与浓硫酸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导致生成的碳像面包一样疏松多孔。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是加热到较高温度时碳化的,乙醇在加热条件下碳化生成的碳比常温下蔗糖碳化生成的碳更容易与浓硫酸发生如下氧化还原反应。

(3)如何检验并除掉乙烯中混有的CO2和SO2?

实验验证的内容主要是检验和除掉乙烯中的杂质气体SO2和CO2的实验装置及试剂,一般的教辅资料中都有该实验的装置及相应的试剂。此外,笔者还曾在“用无定形Al(OH)3除掉乙烯混合气中的SO2”[5]一文中探讨了使用无定形Al(OH)3除掉SO2的方法。

以上问题探讨和实验验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横向联系比较了蔗糖和乙醇在浓硫酸存在时发生碳化的区别与联系,纵向深入探讨了醇酸混合物加热时发生碳化的原理,深入探讨了检验和除掉乙烯中的杂质气体SO2和CO2的原理和方法。

3 习题教学中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

习题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习题教学的深度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应试能力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片面地追求应试得分是不对的,完全不谈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对的。习题教学若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的应试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笔者在此特以两道中学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习题为例探讨一下化学习题教学中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

例1 在同温、同压下,某容器充满O2重116g,充满CO2重122g,现充满某未知气体重114g,则该未知气体的相对分子量质量为( )。

A. 28 B. 60 C. 32 D. 44

解析:设容器重为m g,设未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由题意知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据此可得如下分数连等式。

由此方程组的第一个方程求出m后,将m代入第二个方程可求出x。此解法是实际解题时许多师生常用的基本方法,此解法的缺陷是解题过程中的计算量比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等比定律十分简捷地求解出分数连等式中的x。依据等比定律,用分数连等式第二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减去第一项、第三项的分子分母并化简得:

相比较而言,用等比定律求解m和x比用方程组法求解要简便得多。在化学教学中,若化学教师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求解化学问题的话,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求解过程的简化往往能激发学生努力探究简便解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例题的教学主要是横向联系应用数学知识简便解答化学计算题,这种横向联系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是深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2 用8.5吨氨通过催化氧化制取63%的硝酸,若NH3的转化率为96%,NO转化为HNO3的产率为92%,则实际制得63%的硝酸的质量为多少吨?理论上所消耗空气的体积为多少m3(标况)?(参考答案:44.16t,94.2×103 m3或98.9×103 m3)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很有意思”是因为该题第二问的参考答案本身是错误的,且很多师生解答出的答案与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相同。笔者曾就此题的解法研究撰写过“简析一道多步反应计算的典型错解”[6]一文发表在《化学教学》2007年第12期上。

解法一:设实际制得63%的硝酸的质量为x吨,理论上消耗的空气的体积(标况、下同)为y m3。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此解法第一问的解答是正确的,第二问的解答是许多人共同的解答结果,但是是错误的。

解法二(第二问):设氨被催化氧化成NO的质量为m g,氨被催化氧化成NO所需的空气体积为V1 m3,NO转化成HNO3所需空气的体积为V2 m3。则

为什么两种解法得到的第二问的答案互不相同?我们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多步反应计算的原理及上述两种解法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通过探讨,可以明确如下知识要点:①多步反应计算的原理是:在多步反应中,每一步反应的产物,均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根据化学方程式,每一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有一定的量的关系,即物质的量之比是一定的。所以,可以利用某中间物质作为“中介”,找出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简化解题过程。②此题的第一问符合多步反应计算的原理,第二问不符合多步反应计算的原理。在第二问中,NH3与O2反应的比例及NO与O2转化成HNO3的比例是不同的,二者之间找不出用于进行多步计算求解氧气(或空气)体积的“中介”物质,所以此问不属于多步反应的计算。③解法一中第二问的解答是错误的,此解答的错误在于将不符合多步反应计算原理的计算错误地按多步反应进行了计算,解法二中第二问的解答是正确的。

对此题第二问解法的探讨是在对多步计算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错解第二问的原因,可以防止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再犯类似的错误。

以上习题的解析既有教师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深入学习、简便解题的实例,又有教师引导学生纵向探讨深入学习、进一步明确解题原理的实例,可见习题教学是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重要内容。

4 疑难问题解答中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在备课和教学中偶遇一些难以直接解答的疑难问题,还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的难以回答的疑难问题,面对这些疑难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疑难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有的教师不经过深入的学习研究随意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笔者认为,每一个疑难问题都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很好的切入点,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疑难问题、充分利用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曾有学生向笔者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比空气密度大的气体会向低洼处移动聚集,如CO2气体常常会移动聚集到地窖里。臭氧(O3)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臭氧为什么不下落到地面的低洼处呢?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理有据,显然是学生深思熟虑后在脑海里产生的一个认知冲突,这个认知冲突是一个需要科学解答的疑难问题。笔者当时并不知道该问题的答案,也就无法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只好在课外专门学习研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解答。“臭氧为什么不下落”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探究解答,一是大气层的结构和运动,二是臭氧层中臭氧存在的条件和臭氧的性质。解答“臭氧为什么不下落”的问题,需要教师将大气层的结构知识与大气运动的知识同化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解答。此问题的简要答案是:臭氧层处在大气层的平流层中,平流层里的臭氧源于太阳光紫外线对氧气的照射。臭氧的密度大于空气,臭氧是要向对流层下落移动的,在下落过程中,臭氧在对流层分解成氧气了。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深度学习,教师进行了深度教学,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又如学生向笔者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将乙烯通入溴水时,乙烯为什么只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不与溴发生取代反应(溴原子取代乙烯分子中的氢原子)?曾有教师这样回答:这是科学测定的实验结果。这回答看起来好像是无可挑剔的,实际上该回答是在糊弄和应付学生;因为该回答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为什么”,没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科学事实都应有其理论上的阐释,当然,目前也还有一部分科学事实暂时还没有很合理的理论解释。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部分科学理论暂时滞后于某些科学事实,相应的科学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应该尽量用相应的理论阐释学生针对某些科学事实提出的“为什么”。关于乙烯为什么只与溴加成、不与溴取代的问题,只要教师稍作学习和研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探究比较化学键的强弱,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其中的π键比乙烯分子中的C-H弱。在化学反应中,较弱的化学键比较强的化学键更容易被破坏而发生化学反应。二是对比分析几个相似化学反应的反应条件,一个反应是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另一个是液溴与苯在催化剂存在时的取代反应。通过比较发现,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及液溴与苯发生取代反应的反应条件均比乙烯通入溴水的反应条件高。通过比较还发现,在溴足量的前提下,若给予满足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后是可以进一步发生取代反应的。

由这两个教学案例可见,学生的疑难问题是促进教师学习研究、开展深度教学的推进剂,在学生疑难问题的推动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都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5 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核心问题

由上述探析可见,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是深化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深度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推动教师的教学向深度发展。深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能否引起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能够引起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教学就是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是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归结起来可以说: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

仔细体味一下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核心问题可见,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教和学均很有“趣味”,这种教与学的“趣味”不是趣味实验中的热闹有趣,而是思考的趣味和探究的趣味,这种思考和探究的趣味很容易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我们应努力搞好深度教学,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6 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在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从而导致实际教学比较严重地超越课标和教材。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深度教学是传授难度更大的学科知识,深度学习是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拔高教学要求、超课标的教学也就被贴上了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美丽标签了。在学习乙烯时探讨醇类物质脱水成烯的反应条件和结构因素,就是一种看起来好像是在进行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实际上是拔高了教学要求的错误行为。

应该承认的是,在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研究解决问题的需要,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涉及部分超课标的知识。笔者认为,这种“涉及”应属于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拓展,这种“涉及”不属于超课标的范畴,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把探究中“涉及”的超课标知识作为教学要求就是合理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13i7MAU0wwcHu83zFK_i2ZP4ZRgG7dGQYH9oYmsEggsihtxOebsA0MHDcP6D6jnfFiXi1rsvHEOp4KwxzBT_.

[2]阎乃胜.深度学习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76~79.

[3]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0.

[4]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5]吴孙富.用无定形Al(OH)3除掉乙烯混合气中的SO2[J].化学教学,2009,(10):11~12.

深度影响 篇12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深度烧伤,影响

烧伤主要指火焰、电力、热液及化学物品烧伤等引起的皮肤、粘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1]。其中皮肤热力烧伤 (如火焰、开水等) 最为多见。深度烧伤是烧伤较为严重的一个程度, 主要表现为皮肤水疱、皮肤变白、变黑, 神经末梢损坏等,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后容易引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并对患者心理造成阴影。该院对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深度烧伤病人应用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并且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做为对照,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79例患者均为该院深度烧伤患者, A组34例患者, 男24例, 女10例, 年龄17~49岁, II度烧伤24例, III度烧伤10例, 受伤部位主要在手部、手臂、腿部等。受伤原因有火焰烧伤19例, 化学烧伤8例, 热液烧伤7名;B组45例患者, 男27例, 女性18例, 年龄15~51岁, Ⅱ度烧伤32名, Ⅲ度烧伤13例, 受伤部位与A组相似, 主要在手部、手臂、腿部等。受伤原因为火焰烧伤29例, 化学烧伤10例, 热液烧伤6例。则A、B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深度烧伤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 分成A、B组, A组34名患者为对照组, 行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医治;B组45名患者为治疗组, 制定专门的、系统的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医治。将A、B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效果、并发症概率、患者恢复效果、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

1.3 护理方法

A组对照组护理方法:行传统护理方法医治。对患者进行局部或全身治疗, 治疗后, 安排患者住院观察[2], 护士定时给患者换药, 帮助患者进食、擦拭身体等, 帮助患者定时活动, 变换姿势, 防止身体某些部位因长时间挤压而导致肌肉萎缩。患者有不良反应出现时, 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 进行处理。

B组治疗组护理方法:行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医治。 (1) 心理护理。烧伤不仅对患者产生身体损伤, 还严重损害到患者的心理健康[3]。护士应重点对患者心理进行安慰和指导, 护士应多给予患者安慰, 同时, 告知亲友对患者进行宽慰和鼓励,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乐观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对日后生活和工作充满信心。 (2)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护理培训。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发展过程以及护理过程有一定了解, 使患者在接受护理时, 能够有一定熟悉感, 从而提高护理效率。 (3) 康复护理。密切监测患者脉搏、血压、呼吸等, 做好监测总结, 在患者接诊时开始, 每隔8 h总结1次, 计算出胶体、晶体及水分的输入量, 包括口服液入量。 (4) 术后护理计划。主治医师和护士联合制定一份康复护理指导, 以书面的形式交与病人, 嘱咐病人按照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 从而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

1.4 疗效评价方法

该院利用显效、有效、无效标准对A、B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显效:患者创面恢复较好, 并发症概率<5%, 患者满意度>90%;有效:患者创面有一定程度恢复, 并发症概率<10%, 患者满意度>75%;无效:患者创面无明显改善, 并发症概率>10%, 患者满意度<70%。

1.5 统计方法

全部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院对79例患者进行为期10~15个月跟踪随访, 患者恢复良好, 疗效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 恢复较好。经治疗, A组34名患者, 住院时间为28~35 d, 评定为显效16例, 有效14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88.2%, 患者感染2例, 休克1例, 呼吸衰竭2例, 并发症概率为14.7%;B组45例患者, 住院时间为17~24 d, 评定为显效36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95.6%, 患者感染1例, 休克1例, 并发症概率为4.4%。A、B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据统计, 每年因意外伤害的死亡人数, 烧伤仅次于交通事故[4], 排在第二位, 而且在交通事故伤害中也有大量伤员合并烧伤。中国烧伤年发病率约为1.5%~2.0%, 即每年约有2 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 其中约5%的烧伤病人需要住院治疗。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包括生理上的, 也包括心理上的。深度烧伤是严重的烧伤, 简单处理过后要及时送到医院做专业的治疗, 由医生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包扎, 以便有效地避免感染, 去除坏死组织, 使愈合后皮肤上的疤痕变得更小。烧伤创面刚愈合时, 仍会有少量分泌物和药痂, 细菌容易快速繁殖, 加上表皮薄嫩, 结构和功能都不完善, 容易发生感染、破溃。在此期间, 可使用中性清洁剂进行清洗, 清洗后使用抗疤痕药物等治疗。

该院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对深度烧伤患者进行治疗, 并以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对比[5], 疗效较好, 患者创面愈合较好, 并发症概率低, 有效率为95.6%, 患者恢复较好, 满意度高,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Holavanahalli RK, Helm PA, Parry IS, et al.Select practices in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burns:a survey report[J].J Burn Care Res.2011, 32 (2) :210-223.

[2]刘耿, 王永贤, 邹芥.新型强脉冲光对面部皮肤美白作用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4) :517-519.

[3]王晓风, 刘小龙.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08, 3 (2) :227-228.

[4]林鸣芳, 赵艳玲.恶性肿瘤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特征及存在问题[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8B) :39-40.

上一篇:电视教育节目下一篇:逆向思维与创新作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