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表达

2024-09-17

深度表达(精选3篇)

深度表达 篇1

前言

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是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求,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运用创新的思维设计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于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解读

音乐学习的艺术欣赏能力是指个人在视觉、听觉相融合的欣赏过程中, 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感悟, 并从中获得启发的能力。个人对一部作品的欣赏是由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构成的。客观层面是指对歌词、乐谱及其组合的欣赏;主观层面是指个人对创作者的意境、情感及创作背景的理解, 甚至能够产生共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感人至深, 其钢琴弹奏婉转有力, 其中蕴含了两人饱受相思之苦, 却又对感情无比坚毅的情怀。艺术欣赏必须经过从客观向主观的过渡, 方能使人真正地认识作品, 并从中获得启发。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艺术欣赏是深度表达的基础, 深度表达需要个人在持续的艺术欣赏旅程中积累阅历、积淀素养。

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学习离不开艺术欣赏和深度表达能力的支撑, 这是高校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当代教育关注综合素养培育, 专业技能培育仅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弹奏以及歌舞练习时并没有忽视对作品创作背景的追溯, 以及运用多媒体展现背景资料, 但这种艺术欣赏及深度表达的需求有多少能够为学生所真正理解还不得而知。教师对学生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还可以需求层次理论得到佐证。学生在深度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恰恰促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与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专业素养培育是相吻合的。

音乐教学对学生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培养的途径

学生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的。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文化、创意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任何一个要素都直接关乎能力培养的成败。

1. 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情感培养途径

寓情于景、寓情于境是艺术欣赏及表达的必要基础。音乐艺术不可能脱离情感氛围而绽放光彩, 音乐依托情感载体, 才能创造艺术感染力。因此, 教师对学生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把握最关键的情感途径, 对作品的背景展开延伸, 并帮助学生从易到难加深情感理解。

第一, 由单一向关联的欣赏与表达。艺术欣赏最重要的是取得对创作者的情感认同, 这才是“欣赏”的真谛, 否则也只能算是聆听和观看。欣赏音乐作品, 就要欣赏与之相关联的情感主线。需要教师对作品艺术内涵进行诠释时创造由单一向关联发展的艺术路径。所谓由单一向关联, 指的是对某一部音乐作品相关联的其他作品的系统展现, 形成多部作品的共生影响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欣赏应当是在丰富的素材中进行, 而不是草草了事的“背景简介”式的授课。第二, 加强日常的情感积淀。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感素材, 由浅入深, 持续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使这种艺术熏陶长期发挥作用, 进而才能为深度表达积蓄动能。

2. 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文化培养途径

艺术欣赏实际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任何有助于学生加深音乐作品理解、促进深度表达的欣赏都不应被忽视。教师应当在情感培养途径应用的基础上, 进一步应用艺术相关性原理, 引入多元化的文化培养途径, 使学生丰富文化底蕴, 建立对音乐艺术的敏锐感, 进而有效实现深度表达。

3. 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创意培养途径

不仅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表达的特点不同, 学生对作品欣赏的视角、欣赏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喜欢弹奏钢琴, 有的学生热爱古筝, 有的学生酷爱歌唱。千篇一律的教学和训练很容易导致学生个人兴趣专长受到压制, 而且学生反复练习仍无法掌握“神似”的精髓, 反而会使自信心受挫。因此, 教师应当开辟创意培养途径, 用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 有的学生为一部喜欢的画作设计背景音乐, 有的学生为电影中的场景配乐, 有的学生将歌曲改为爵士表达, 这些都是学生经过深刻的艺术欣赏并分析表达需求后创作的成果。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 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 分享自己的艺术成果, 教师对学生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将水到渠成。

结语

每一段学习里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正是陶冶艺术情操、增进艺术修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赋予音乐学习更深刻的内涵, 使其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音乐成果。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 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是相互关联的有机体, 无论是践行服务受众的艺术使命, 还是在音乐艺术的旅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学生都需要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的支撑。教师应积极打造情感、文化、创意的培育途径,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与深度表达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艺术欣赏,深度表达,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蔡梦.乐理教学与音乐文化传承[J].人民音乐, 2011 (08) .

[2]陆路.高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与相关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02) .

[3]毛婕.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现[J].教学与管理, 2010 (27) .

[4]穆珍.浅谈钢琴学习中的“形似”与“神似”[J].音乐创作, 2011 (05) .

[5]宋瑞兰.寓音乐审美于鉴赏教学实践中[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4) .

[6]陶红.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1 (12) .

[7]钟恩富.试论润泽生命的音乐教学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深度表达 篇2

(1). 发生

在托福官方真题8的Task 3中,学校决定要在餐厅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们在用餐时能够放松心情。但是对话中的女生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她觉得很多学生在吃饭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放松,而是:

They like to study while they eat, especiallyif they have exams coming up or some assignment they have to get done.

他们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学习,当他们即将有考试,或者有需要交的作业的时候更是如此。

又比如在托福官方真题9的Task 5中,女生家里的水管爆裂了,她感慨了一下这件事发生的不凑巧。她说:

Yeah, bad timing, huh? With the midterm examscoming up and everything.

确实不凑巧是吧? 期中考试还有其他的事情都来了。

(2). 提到、出现

The word “China” came up frequentlyduring the presidential debates.

“中国”的名字在总统辩论中反复被提到。

关于这个短语,我们还需要主意的就是它的衍生短语come up with. 这个短语是“想出、设法拿出”的意思,比如:

After hours of discuss, they came up witha solution.

深度表达 篇3

回顾《大河报》两会报道,厚重中闪烁着清新,凝练中跳跃着灵动,高潮迭起,目不暇接,为广大读者和用户奉上了一份精心烹制的两会大餐。

何以至此?我们总结出16个字:凝聚民意,全新视角,深度融合,创新表达。

一、两会上发出“河南媒体第一问”《大河报》时政报道再触新高度

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财政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一位日本记者提问过后,主持人向《大河报》记者张渝这边看了过来。张渝早已高高地举手,恨不得整个身子都蹿了起来。主持人指着她说:“第三排中间那位穿蓝西装的记者。”

今年,是《大河报》第13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也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第一次整合集团所属媒体采编力量,实行集团统一指挥、全媒体作战的第一年。报业集团专门为上会女记者统一装备了“报业蓝”战衣。

张渝被主持人点中,她直面提问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削减的‘三公’经费去哪儿了?”

楼继伟沉吟了一下后说:“全国的情况我们不是很清楚。因为中央是代编地方预算,地方预算由自己编,我们代编是汇总他们的预算,细节不在汇总范围内。”

他接着说道:“我给你说一下中央财政。中央财政去年‘三公’经费是71亿多,比前年减了8亿,今年的预算是按照不多于去年来安排的。有人说3000亿,那是胡扯!”部长的回答,引来各方记者的笑声。“至于中央减下来的8个亿,收回总预算平衡,平衡在各个方面。”楼继伟解释了钱的去向。

《大河报》记者的提问,得到了网友的广泛点赞。会后,央视评论员杨禹对此点评:“记者代表老百姓提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财政领域专业性很强,财政专家懂的问题,老百姓不一定懂,财政专家要与公众加强沟通。”

《大河报》记者被点中提问,对于《大河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甚至河南新闻媒体来说,都是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过去3年的全国两会记者会,《大河报》记者张渝每次都提前准备好厚厚的资料,按照出席者的身份,分门别类,把问题带到会上,但是从来都没有被点中过。13年来,《大河报》记者曾4次受邀参加总理的记者会,3次参加全国人大的记者会,以前被点中的都是中央媒体和国外媒体记者,地方媒体的记者只是去“打酱油”。

《大河报》作为地方都市报,第一次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提问,也是河南媒体第一次在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发声。此前,河南省还没有记者在全国两会上得到过任何提问的机会。

二、《大河报》两会期间发起都市报媒体联动,“七剑”聚力传播“一带一路”

相对于市民类报纸的上一个十年,现在的晚报都市报,无论是在宣传中的作用,还是在传播中的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要直面市场,在纯新闻领域奋力打拼,又要承担一定的宣传职能,如果不能找到吸引读者的新方法,被市场抛弃的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快。所以,报纸的王牌还是内容,还是原创新闻。[1]

媒体联动,都市报长袖善舞。但像今年沿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横贯东西七省份,7家都市报如此大规模联动报道“一带一路”,在都市报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今年春节前,由《大河报》发起,《扬子晚报》《三秦都市报》《兰州晨报》《重庆晨报》《成都商报》《新疆都市报》等七省份7家都市报共同参与的“一带一路”联动报道组形成。统一使用的一个QQ群、一个微信群,就是七家都市报联动报道组的“办公场地”。24小时不间断投稿、零时差讨论配稿。

3月3日开始,“一带一路”联动报道强势登陆七大主流都市报。《大河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拉开了“豫满丝路梦起中国”七城联动大型系列报道的序幕。

“豫满丝路梦起中国”大型联动报道包括两个系列:一是7省区都市报联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上重要节点城市七城联动,整体上形成“七剑下天山”的态势。通过多角度、高站位扫描7个省份的发展与建设现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财富商机,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大河报子微信号“郑欧班列”的当家主播“郑小欧”讲“丝路故事”。“郑小欧讲丝路故事”板块以“郑小欧”作为大河报创造的微信子公众号形象代言人,通过它讲述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与建设中的典型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更接地气,通过亲切活泼的采编呈现,精细化传播直达人心,国策省情深入浅出。该系列见人见事,通俗生动,让人耳目一新。

从3月3日至16日,仅《大河报》“豫满丝路梦起中国”大型系列报道就刊发版面15个、3万余字。7家都市报共刊发30多个版面。在纸媒报道的同时,“郑欧班列”公众号还推出“郑小欧和它的伙伴们”等H5页面,7家媒体还推送数十条新媒体专题。

7家都市报,占了全国都市报联盟将近四分之一的规模优势,纸上和网上互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甫一出手,便形成了全国新闻界少有的媒体联动共商国是的轰动效应与传播效应。

3月10日,正逢全国两会休会,参加“一带一路”联动报道的7家都市报媒体记者齐聚河南大厦,携手启动了一次高潮迭起的新闻之旅。他们以新闻人的敏锐和果敢,在两会会场内,捕捉丝路报道动向,共同商议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如何进行媒体联动,为今后的互动总结经验。

《大河报》发起的“一带一路”联动报道立足当地,放眼全国,体现了媒体在国家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出版报》和中国记协官方微信号都对此予以关注和报道。

三、全国人大新闻局点赞《大河报》,立法法报道敢于“蛇吞象”

立法法是一部宪法性法律,是一部管法的法。看似“高大上”,实则和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都密切相关。立法法的修改,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重点。

为做好立法法修改的报道,《大河报》记者李敬欣两次赴京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召开的记者吹风会,在法工委和新闻局的帮助下,建立了由我国著名法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制订了周到的报道方案。

从3月7日开始,《大河报》提前启动事先准备好的策划“两会法眼”———立法法修正案系列报道,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由案例切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阐释生活中遇到的红头文件、规章、法规、法律之间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救济渠道,提出修法的必要性。

3月8日起,两会进入长达7天半“立法法时间”。《大河报》智库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巡视员郭林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姜明安,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行政法学会名誉会长应松年等我国顶级法学专家为本报独家解读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从3月8日下午开始,代表开始审议立法法修正案。《大河报》前方报道组记者在会议现场遇到代表提出的异议、质疑等,及时传递给会外配合采访的政法口专业记者,及时带着问题采访专家予以解答。记者搭桥,专家与代表“隔空对话”,这在都市报新闻报道中令人耳目一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次法律上会审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都要将法律草案交由我国著名语言专家组成的立法用语规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审读,由他们对文字和用词把关。《大河报》挖掘立法背后的故事,《他们为法律语言咬文嚼字》刊发后,网上和业界一片点赞。

《大河报》记者对立法法修改提出的建议,也被采纳。在第一次记者吹风会上,记者看到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规定“较大的市可以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大河报》记者提出,现在国家在一些地方设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试验区,要这些地方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现在只赋予地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权力,岂不是造成城乡管理割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采纳了这个意见,提请大会审议的修正案(草案)变成了“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城市”变“城乡”,《大河报》记者对立法法的修订也作出些许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负责人很是感叹:“国家立法的报道专业性太强,《大河报》作为一家地方都市报,敢于碰硬,把立法法报道做到如此水平,确实难得!”

四、借助“最强大脑”启迪智慧,《大河报》报道视野开始走出“河南团”

往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大河报》主要盯的是河南团的报道。我们调侃自己说:《大河报》做的是“河南团在北京开的两会”。今年,《大河报》的全国两会报道实现了多点突破,渐有全国站位和全国视角。

大河报新媒体专门为两会“最强大脑”做了一帧H5,对我们的专属智囊团做了非常高的评价:《大河报》两会报道,滋心润脾,启迪慧智,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有一大批默默提供支持的智者。他们深耕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用深邃的思考、前瞻的观点,丰富打磨着我们的报道,为新闻作品锦上添花。

今年为《大河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专家有,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等权威。

《大河报》的法律专家团,也都是国内顶尖的教授与学者,前文中提到的应松年、姜明安、莫纪宏、郭林茂等,也都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采访的常客。

《大河报》采访到的语言专家李行健,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主任邹玉华等人尊称为大师。他是吕叔湘的弟子,主编《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谭景春,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主持人之一。他们见解独到,思想深邃,无论是站位还是角度,都有了一个全国的视角,这都提升了《大河报》两会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准确度。

五、策划引领主题鲜明,预制板和热策划合力打造新闻样板间

在没有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前,媒体无法准确确定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但是我们根据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可以预判出政府工作报告的几个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进行预策划和预采访。

如我们预判,“一带一路”很可能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一个热点。为此,我们策划了“豫满丝路梦起中国”全国7家都市报的联动报道。

我们预判,新常态肯定会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引领,因此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中,“GDP降了,含金量高了”“简政放权,政府改革当头炮”“环境治理,从宣战到攻坚战”等都围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展开。我们预判全面深化改革仍是今年的要点,于是围绕着简政放权、户籍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等让记者分头进行预采访,做好发稿准备,这样涉及医疗分级的报道就是有备而来。

预策划往往因为材料静态,报道容易陷入死板,常常还需要在采访中找到一个引爆点,让读者和采访对象都热起来,更贴近、更可读,犹如刚出锅的热腾腾的佳肴,色香诱人。

一本书、一部剧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时期火了,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平凡的世界》。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说,他不仅知道这部剧好几个频道都在播,还说: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对无数人来说,《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座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我们临时动议,一天集中采访,用3个整版推出热策划“平凡的世界,他们是原型”报道,从5位代表的人生故事中,读取向上、独立、真诚、自尊、逐梦等正能量。《河南日报》当天同时选用了这篇报道。

六、创新表达成为新常态,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形成习惯

全国两会,无所不在的影像记录以及网络视频文本化,是纵向深化和横向扩展新闻事件的有力象征符号,当它们与特定的社会情绪、思潮相呼应,便可产生极强的“带入”作用。[2]

因此,版面和新媒体创新,也成为《大河报》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新常态。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后方编辑提前介入,3月6日见报的版面充满了创意,新媒体思维和表达方式“倒灌”纸媒,从经济发展、政府改革、民生投入、环境治理到国防投入,全部使用图表呈现,简洁明了,“一图看懂政府工作报告”,版面设计得到全国业内好评。

报道的创新也在不断强化,多角度、多层次,增加了深度及厚度。如施一公结合自己两个孩子在国内外上学老师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提出改革现有教育模式的建议。除现场采访施一公外,报道还佐以其他代表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原主任葛剑雄等教育界的权威人士,使报道观点和思想进一步提升。同时,郑州记者落地调查即将开学的学生在恶补作业,又延展至历年全国两会上为河南考生高招公平请命的代表和委员,使报道更加立体、多层次。

大河报新媒体中心在两会期间创新报道形式,做针尖式的产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会期间,先后推出“三月三河南省领导和北漂有个约定”“两会上,优雅的她”“豫满丝路梦起中国”等H5策划,其中丝路H5策划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点赞。新媒体独家策划“两会动‘镜’:一分钟看两会精彩”,整合图片、视频等两会花絮受到网友好评。“读报告闯关赢红包”新闻互动小游戏继河南省两会走红之后,在本次全国两会上也获网友追捧,近6000人参与,74人提交闯关报名表。

创新带来了悦读,大河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融合报道和融合发展,扩大了传播,扩大了影响。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大河报》从运行体制和机制上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第一,考核一体化。今年省两会时《大河报》就制定了记者向新媒体供稿的考核办法,为一体化运作提供了动力。

第二,分拨一体化。《大河报》改变往年传统媒体记者与新媒体记者的分工方式,一律是全媒体记者。按照中央厨房的操作方式,所有记者采访到的素材,第一时间上传两会报道QQ群,由两会报道指挥小组按照素材特点进行统一分拨。

第三,编发一体化。客户端容量大,重点在“多而全”;微博快速、互动性强,是话题报道的平台;微信精深,专作重点报道。新媒体编发中心与报纸编辑中心无缝对接,结合微博、微信、客户端特点来组织报道。适合新媒体的新媒体先发,新媒体互动发酵后可以形成热点、焦点话题的再落版;能够形成独家的纸媒先发,第二天再发新媒体,以大河报官号统领的微信矩阵铺天盖地地繁殖,病毒式传播,形成一时的舆论主导。

第四,融合成为固定思维。记者采访到一条素材,首先想到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时效,其次思考的是互融互粉,最后是二次传播。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一批时效与深度兼顾的报道出炉。

七、结语

全面创新,深度融合。大河报新媒体快速即时发布抢时效、做广度,传统媒体深度挖掘再发酵酿醇度、做高度,新媒体二次再传播增加厚度,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渗透,预策划与热策划交相辉映,大河报的全国两会报道精彩纷呈。

《大河报》不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还与集团全媒体充分融合。《大河报》两会报道组每天向集团全媒体中心提供3篇以上独家和重点报道,支持了全媒体的探索与实践,多次在《河南日报》《河南商报》《河南手机报》、大河网、大豫网重要位置刊发。同时,“集团全媒体融合报两会”也为大河报新媒体提供了充足稿源。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不但叫响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这个品牌,也使大河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一步融合与黏合,提升了策划和操控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成为大河报参加全国两会报道13年来最为精彩的一年。

摘要:201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大河报》除继续发挥都市类媒体对重大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解读专业优势之外,首次获得提问机会,联动多家都市报集体强势发声,更充分运用新媒体产品,在技术、表达、模式上都进行了创新,呈现出全面融合、全平台传播的新气象。

关键词:都市报,全国两会,全新视角,创新表达

参考文献

[1]周洋,王建兵,唐志平.用不一样的新闻赢得生存空间[J].新闻战线,2015(3):68.

【深度表达】推荐阅读:

深度服务05-09

深度覆盖05-12

课程深度05-13

深度预测05-14

不同深度05-16

深度融合05-17

深度测量05-18

深度模式05-25

深度影响05-26

图像深度05-30

上一篇:传统互联网支付下一篇:工程中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