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服务

2024-05-09

深度服务(共11篇)

深度服务 篇1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也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法。在这样一种网络大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如果仍然以“我”为中心, 或者, 虽然走出去, 但依然是浅层次的信息服务, 无法嵌入到用户的学习与研究中, 图书馆被抛弃是迟早的事。本文着力探讨在现今环境下, 如何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 以期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对科研, 还是教学工作, 都能真正起到文献保障, 信息服务的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

对于国人在进行科研活动时, 多数科研课题申报必须进行课题查新的真正用意, 本文不去、也无法去研究这些问题。本文仅探讨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出发, 在科技查新工作中, 科技查新人员应如何与科研人员进行必要沟通, 以便科技查新工作既能服务科研人员, 又能真正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1. 指导科研人员在确定申报课题前进行确实可靠的先行信息检索。

多数项目研究都有项目申报指南, 具体告知申报工作的要求及事项, 显然, 这对于任何一个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申报都会有很大帮助。然而, 有些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前没有认真做准备, 不去调研欲申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匆匆忙忙或者简单讨论一下, 就开始写课题申报材料并着手查新, 甚至出现“拍脑袋课题”。这样的课题申报在课题查新时很可能就会遭到“枪毙”。因此, 高校图书馆查新部门科技查新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指导科研人员在正确领会并理解待申报课题总体要求的前提下, 先行并尽可能充分检索现有文献资料, 然后确定待申报课题, 进行课题查新。

2. 帮助科研人员了解科技查新规程和要求。

科研人员在科研立项申报、鉴定或评奖, 并且又需要进行科技查新时, 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 了解科技查新规程和要求, 认真填写“查新项目委托书”。为了查新课题能够很好得以完成, “查新项目委托书”通常并且最好由课题负责人或掌握课题全面情况的研究人员填写。图书馆科技查新人员应尽可能指导并帮助科研人员将研究课题的主要技术详细列出, 尤其是课题的创新点。尽可能给科技查新人员提供准确、正确的主题词。

3. 帮助科研人员在查新时避免使用干扰科技查新的用词。

无论是在科技查新课题的名称上, 还是在“查新项目委托书”中的“项目技术要点”中, 抑或是科研人员申请查新时列出的课题主题词, 都会无意或有意出现干扰科技查新的用词。课题查新时, 科技查新人员主要利用课题申报者给定的主题词进行现有文献的检索, 然后与申报课题的技术要点, 特别是创新点进行比对分析, 最后给出检索结果。相对而言, 科技查新人员对于课题的专业性不可能有较好的把名词时, 查新的比对与判定, 包括最后的结论就会出现误差甚至错误。显然, 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员专业、审慎、理性, 同时, 另一方面还需要科技查新人员能够尽量熟悉专业背景、熟悉主题词, 并与科研人员进行良好沟通, 避免使用干扰科技查新的用词, 这样才可能保证科研人员在申报课题时有较高的命中率。

二、学科研究深度信息服务探讨

1. 着力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信息素养。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这是必要且必需的。国外很多高校甚至把信息素养课教育贯穿整个本科教育过程, 教育模式也涵盖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独立课教学和合作教学五种教育方式。相比较国外信息素养教育, 国内信息素养培养大部分是通过开设“信息检索课”来完成的, 单一而且实践性不强。更为重要的是, 已经走上教学科研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信息素养知识与信息素养能力普遍缺乏。因此, 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是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学科深度信息服务时应该思考的问题。从国内外研究与教学实践来看, 嵌入式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对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与专业课相融合的信息素养教育, 国外像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国内如上海交通大学等都在以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同样, 对于本身有着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学科研人员, 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尝试采用这种模式, 把信息素养最基本的要素“查找、评估、使用”嵌入到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中, 把信息素养工作融入到课题研究过程, 则必将使他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2. 学科馆员能做些什么。

国内外对于学科馆员的认知是一致的。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推进, 有一个共识,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 同时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 能够向特定学科领域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尤其第二代学科馆员。依照初景利先生的论述, 第二代学科馆员在服务地点、服务的逻辑起点、服务深度、内容、责任、角色定位和手段等方面, 都与第一代学科馆员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代学科馆员完全是个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多面手。问题是, 现在有多少高校图书馆, 并且个体图书馆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或基本能够担纲学科馆员的职责?

(1) 深入进行学科信息用户研究。学科信息用户是图书馆特定学科资源与服务的利用者, 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对象。进行用户研究, 了解学科信息用户信息需求, 是学科馆员必备也必须要做的功课。

Taylor认为用户使用图书馆的信息需求过程可能有两种形式, 或者是通过参考咨询馆员, 或者是用户自己与图书馆进行交互。从认知观来看, 用户信息需求决定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决定信息资源, 而当有了足够的信息资源后, 信息资源才能满足信息服务, 才能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如果进一步把认知观与我们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还必须考虑整个社会信息环境因素。换言之, 社会信息环境会影响用户信息需求, 并进而影响信息服务深度与信息资源的满足度。因此, 信息服务必须根据整个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在美国,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于2009年进行密切合作, 形成联合体。为了了解用户需求, 两所学校对在校人文学科的博士生进行了调查。调研分三大块, 一是博士生们对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的满意度;二是博士生们利用图书馆能够做什么;三是博士生们认为图书馆可以做什么。显然, 通过这个调研, 两所学校可以了解并对以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进行规划。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曾花了一年时间开展学科馆员用户调研工作。调研从用户项目申报、关注信息类型、是否使用过大型数据库的分析功能、是否使用过RSS、是否使用过Email Alert、是否需要学科馆员协查资料、开放性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的结果使他们在进行信息服务时目的更明确, 路线图更流畅。一个重要的变化是, 将学科馆员工作嵌入到研究人员日常工作流程并进行整合。

(2) 加大学科信息服务宣传与推广。学科需求与图书馆学科服务如何进行有机联系,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 是因为学科需求很明确, 图书馆可以提供学科服务的方式方法也很清楚。复杂, 是因为针对学科需求的学科服务不是简单的问答题, 仅仅回答是或不是。换言之, 学科服务不是一个直线性的传输, 而是一个动态的、反复的, 并且不断完善、传承拓展的联动过程。一个现实问题是, 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如何“盘活”, 让教学科研人员、学生真正了解并能熟练使用。这就需要图书馆大力进行信息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学科服务宣传有多种模式与方法, 典型模式包括理念宣传、形象宣传、品牌宣传、组合宣传等。宣传方法则包括专题宣传、定向宣传、网站宣传、移动宣传、即时宣传、跟踪宣传等等。这样, 图书馆通过一系列主动融入用户、个性宣传到人的学科服务宣传与推广, 就完全可以“盘活”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 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优质学科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3) 多途径指导并帮助获取原始文献。传统的印刷型检索工具如《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文献型数据库如美国的《工程索引》, 都属于二次文献, 读者通过这些检索工具只能获取相关文献的线索, 无法获取全文。若要进一步获取文献的详细信息, 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原始文献。然而在现实中, 原始文献的获取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事实上, 多数科学工作者对于如何获取原始文献并没有好的方法, 因而获取文献的过程费工、费时、效果差, 甚至有时不得不放弃。显然这对于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据有关资料统计, 从美国《医学索引》中查到的文献题录, 在我国能获得原始文献的只有42%。因此, 帮助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熟练掌握获取原始文献的方法与技巧, 是高校图书馆深化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

(4) 真正把信息服务嵌入到科研工作中。无论是从大学图书馆的使命, 还是从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角度, 支持教学都是非常成熟的理念和一贯秉承的传统。但若提及对科研的支持, 尽管这也是大学图书馆使命之一, 至少到目前尚无成熟和清晰的框架, 即使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目前都在探索的图书馆学科服务, 也没有真正嵌入到科研工作中。究其原因, 整体缺乏有针对性的科学规划与设计是首要因素;其次, 依然没有走出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基调;第三, 从学科研究来看, 现有“学科馆员”总体专业欠缺、层次不高, 系统性和协调能力相对较差, 无法进行深度服务, 主要还是充当联络员的角色。相对而言, 国内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所进行的学科服务模式, 笔者以为应该是属于高层次的, 真正嵌入式的学科信息服务, 而这一模式, 是很难复制的。但借鉴他们的服务模式, 根据各自图书馆的总体状况, 建立自己图书馆的学科信息服务模式, 努力做到“基于用户需求、主动融入用户、个性服务到人”, 应该是一个不远、也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1) .

[2]张静波.合作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必由之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1) .

[3]初景利.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2) .

[4]初景利.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3) ..

深度服务 篇2

当我们许多营销人员还对深度分销一知半解,许多企业还对深度分销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另一个全新的概念又常出现于营销专业报刊诸端的字眼,也是许多营销专家张口闭口都谈起的名词。这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还是一种高深莫测威力无比的营销新武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深度分销和深度营销的联系与区别吧。

深度分销的概念与内涵

以4P理论为指导的产品导向型营销时代过渡到了以4C理论为指导的顾客导向型营销时代。

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市场营销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完全向市场经济过渡,各行业市场供不应求的需求矛盾逐渐被供过于求的需求矛盾所代替。一时间市场激烈日趋加剧,以争夺有限顾客资源为核心的竞争日益普遍。以传统总经销代理,多级批发渠道为核心构建的企业产品销售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众多企业逐渐意识到,减少渠道层次,加强渠道尤其是终端渠道控制能力,提高产品渠道效率,提高产品在终端市场的覆盖率是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一些企业发起了一场 “掌控终端”、“减少层次”、“渠道扁平化”、“自建网络”营销渠道变革运动,由此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产品销售模式――深度分销。

所谓深度分销,有人也称之为通路精耕,是通过减少原有渠道层次,并增强中间商分销能力或通过企业自建渠道,扩大终端市场的广度(覆盖面)和密度(占有量),并增强渠道控制能力,提高渠道忠诚度,从而提高顾客购买机率的一种新型销售模式。

深度分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销售渠道扁平化。它的基本模式是:制造商――一级经销商――终端销售点――消费者。它取消了传统批发模式的二批、甚至三批、四批环节,提高的渠道效率,同时提高了终端的覆盖面和终端占有数量。

2. 厂商关系紧密化。深度分销使厂商利益和目标更加一致,厂商之间的关系由松散的利益关系转变为紧密型的战略伙伴关系,由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为密切的管理与合作关系。

3. 渠道管理精细化。销售渠道的管理从传统的企业只重视总经销或一级批发商,忽视终端管理的粗放经营转变为加强各级渠道成员管理与沟通。

4. 渠道体系明晰化。销售渠道网络由原来简单的无序放射状分布,变成真正的密集型的网络分布。区域市场界限更加明显,分销商的市场范围由原来的放任式发展到明确区域精耕细作。

5. 市场秩序规范化。企业加强产品、价格、渠道和销售区域的管理,越区窜货和随意变动价格的现象得到抑制。

与一般分销模式相比,深度分销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对渠道尤其是终端渠道的控制力增强。在传统的经销代理制模式中,由于渠道链过长,企业对二、三级和终端渠道的掌控能力差,渠道成员利润保障性不强,渠道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度不高,企业往往受到总经销或一级商的牵制。

・企业产品的分销能力提高。由于渠道层次缩短,物流速度提高,而且企业终端的掌控能力和辐射能力增强,使产品能够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分销到终端市场,

・企业市场判断和决策能力增强。企业对渠道管理的深度化和精细化,对渠道成员能力建立完整的客户资料数据库,进行直接的客户管理。同时企业对顾客的接触机会更多,更容易了解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从而发现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能够迅速调整思路和措施,提高营销效率。

・有利于建立市场壁垒。企业通过提高渠道掌控能力,通过终端形象建设和产品生动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和提高 顾客忠诚度和忠诚顾客群体最大化,从而挤占和排斥竞争对手,提高竞争对手市场的进入难度。

深度分销模式受到挑战

中国现代市场营销虽然晚于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但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进程去是突飞猛进的跳跃式发展,用十多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十年的路,逐渐与西方国家接轨。深度分销模式还没有在中国企业中大行其道普遍推广时,深度分销模式却日益受到挑战,甚至被某些人称之为过时了。深度分销模式为何受到挑战?

1、建立深度分销模式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中国市场目前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1)制造商与中间商利益冲突;(2)中间商复杂动机导致不规范的商业行为;(3)部分厂商的商业伦理和商业信誉低下;(4)法律与市场游戏规则不健全;(5)第三方物流产业还十分落后。(6)目标区域市场顾客群体小,购买力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许多企业在建立深度分销模式时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甚至产生成本黑洞。

2、渠道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渠道差异化日益成为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针对渠道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企业之间通过分销商专销合同制、买断终端专销权、高额进场投资等相互瓦解对方渠道,使一些企业通过深度分销模式建立起来的渠道优势不再。

3、产品同质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同类产品在内在品质、功能和包装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如啤酒、纯净水、方便面等快速消费品。

4、顾客选择机会不断增多。由于目前中国市场竞争还入于自由竞争和过渡竞争的时代,市场进入者的数量还高于市场退出者数量。竞争者越来越多,可供顾客选择的产品不断增多,单位产品的购买机率不断降低。

5、顾客需求日益多元化。随着顾客群体的不断扩大,顾客地域范围、年龄、文化背景、购买能力日益多元化,从而顾客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而且随着顾客整体文化水平和购买能力的不断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消费需求不仅限于产品的廉价,在更加注重产品内在品质优劣的同时,对产品的包装、功能和品牌文化内涵更加重视。因而顾客需求出现多元化和个性化,一个产品终端覆盖率再高,但如果不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是不会主动消费的。

6、顾客品牌意识增强。随着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的品牌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对品质过硬、功能创新、文化内涵丰富而独具个性的名牌产品越来越青睐和忠诚,顾客的点名购买机率不断提高。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购买的决定权越来越集中于顾客手中,而且顾客资源不但越来越稀缺,而且培养和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越来越重要,而且日益成为决定市场竞争优势能否持久保持的最关键因素,而不仅仅是渠道。难怪张瑞敏说:现代企业竞争的本质是顾客忠诚度的竞争。当然没有健全高效的渠道体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再高,产品也不能被顾客及时消费,品牌和忠诚度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所以没有渠道是万万不能的,但渠道不是万能的,品牌才是最关键的。

深度服务 篇3

一、完善的数据报表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在实际应用中,基层学校只要按要求一次性导入本校在校生学籍信息,经过主管教育局审核后,系统中即能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学校即可随时查看相关学生的信息,避免原先各类学生信息查找不便、数据不全等问题。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能根据系统中各类报表,如“大班额”、随迁子女、留守学生等方面数据,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如,我厅及时通报系统中的“大班额”情况,指导相关地方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合理分流学生等方式,全面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额”问题,也有效缓解了55人以上的“大班额”问题。今年,我厅安排中小学扩容项目资金时,也依据系统中的“大班额”和随迁子女情况。2012年4月,我厅通过系统开展农村小学、教学点走读生单程步行上学时间的专项调查统计,为出台规范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行为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强化对中小学生流动和辍学情况的监控

“全国学籍系统”联网后,截至目前我省已有4.2万名学生完成网上转学,其中跨省、跨市、跨县转学等情况一目了然,我们指导泉州晋江、厦门湖里等地及时调配教育资源,增加学位,满足随迁子女就学。通过认真统计分析义教阶段辍学数据,我们重点排查辍学率较高和较低的地方,对辍学率较高的地方,要求认真抓好“控辍保学”工作,按规定动员疑似辍学学生复学,今年莆田、泉州动员复学的学生数分别为143人、75人;对漳州、龙岩等辍学生较少且估计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地方,我们及时指出,要求及时核办辍学等学籍异动,不得瞒报、漏报辍学生数据。我们将以此为手段,督促各地努力将小学生的年辍学率控制在小学0.6%以下、初中1.8%以下的国家要求。

三、促进各地和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最大限度避免双重学籍问题,原来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争取公用经费,将转出学生和外出的随迁子女统计为本地学生予以统计,造成双重甚至多重学籍,通过持续多年努力,目前此问题已基本解决。“全国学籍系统”中我省中小学生共435.6万名,比教育事业统计数据436.5万名仅少0.9万名,误差率仅为0.2%,我们还将进一步排查,力争两个数据一致。二是全面取消了借读生,将符合规定招收条件的借读生按随迁子女入学或在校生转学处理,切实落实“一人一籍,籍随人走”要求。三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一些地方出现转学生留级现象,违反我省学籍管理规定,现已通过系统加强管理。四是加强对不足6周岁学生的入学审核,使不及龄学生入学现象大为减少。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系统查看学生信息,方便监管学校招生工作,跨区域招生和择校行为大为减少。

四、有效保障国家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实

从2009年起,我省根据财务部门要求,在管理系统中将全省城乡低保家庭高中学生列入统计范围,作为实施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的唯一依据,有效保障了国家助学金不被冒领。今年,在我省开展免费教科书发放管理等业务工作中,相关业务部门主要依据学籍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管理。泉州晋江市是我省一个县级市,外地务工人员规模很大,每年接收的随迁子女达14万名,占全省近20%。晋江市将外来务工人员视为“新泉州人”,随迁子女可以先就学再办手续,但由于流动性过于频繁,部分学校没有及时办理转学手续,造成实际在校生比“全国学籍系统”少了近2000人,中小学教材征订出现困难。对此,我们一方面坚决把好关,要求晋江市规范管理,及时在学籍系统中注册学生学籍信息,另一方面适当增加教材分发数量,做到既规范学籍管理,又保障随迁子女“课前到书”。

五、为各地提供县域外异地就学学生名单

我省教育督导部门规定,为加强控辍保学,各县、乡镇要对外出就学的适龄少年、儿童进行取证,工作要求很高,基层普遍感到传统纸质取证方式工作量很大。2010年我省全面实现中小学学籍信息联网后,就通过系统为接受教育督导检查的地方提供异地就学学生花名册(如安溪县初中阶段到本省县域外就学的学生就达4309个),大大减轻了基层学校外出取证的工作量,受到了各地极大的欢迎。

六、有效对接高校招生录取工作

我厅2008年印发的《福建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规定,“从2009年起,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招生录取时,应届毕业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均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按此要求,在原高中版自建系统中,我们专门设立模块,分年度采集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学业基础会考)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获奖情况及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特点的描述性评语,到高三毕业时自动汇总形成《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表》电子档案,以图像格式提供给省考试院,作为高等院校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此项工作已持续五年。不少省外高校,特别是“985”、“211”高校十分看重这张评价表,有力推动了高中课改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有机衔接。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小学、中学账号合二为一,与基层小学、中学分开管理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且存在权责不分问题,建议进一步细分。二是省级教育、公安部门协作查处问题学籍难以实施,建议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发文部署。三是“学生基本信息表”中应有学生户籍地址信息,以便教育主管部门判断学校是否存在跨区域招生或择校问题。下一阶段,我省将根据本次会议要求,进一步强化工作执行力度,规范学籍管理,充分运用相关数据信息,提高基础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深度服务 篇4

1 科技查新信息资源的现状

科技查新主要是为科技项目管理服务,在科技立项、科技攻关、申请科技基金、科技成果鉴定、科技评估、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等申批程序审批程序中,通过科技查新提供客观文献依据。科技查新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色科技信息,查新项目类别丰富,涉及工业、农业、医学、交通、软科学等,这些查新课题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反映了各行各业科研领域的研究状况[2]。

由于科技查新主要是配合有关部门的项目申报、鉴定及报奖等工作而开展的,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为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核、项目结题、成果报奖、新产品开发与鉴定、专利申请等提供功能单一的查新报告,在项目立项或科研成果奖励和鉴定完成后,查新报告的使命也就宣告结束。这种情况下,一个查新项目完成后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也就仅仅剩下了一篇查新报告。目前绝大部分科技查新部门对包括查新报告在内的信息资源还仅限于对科技查新档案的管理上,对科技查新信息资源进一步的采集、存储、加工和利用认识不够,未能实现对科技查新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发挥科技查新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

事实上,用户对项目信息的需求绝不会随着查新报告的完成而结束。因为对于立项查新的用户,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用户还需要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研究开发方向及深度、广度等,以便于适当调节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而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成果,通过查新人员提供的与项目成果有关的信息,与同类成果或者现有成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比较优点和缺点,对项目的研究会有启发和指导作用,有可能产生新的发现和成果。因而,对于一个科技查新课题而言,如果仅仅限于出具一份查新报告,那么这种信息服务是很不完整的,不仅没有充分发挥科技查新信息资源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查新机构对科研的巨大作用。

2 科技查新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挖掘那些令人感兴趣的、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具有潜在价值的模式或知识的过程[3]。通过对科技查新过程中存在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将其整合分析后可形成查新信息资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便于进行深度开发利用。

2.1 通过收集整理形成查新信息资源的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情报学中的一种主要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工作经验、观察或者实际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具有一定发明创造和一定新见解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

研究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查新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一次文献:(1)查新用户信息资源。委托查新时需要查新用户提供单位及项目负责人的相关信息,同时,查新用户在技术背景中也会适当对其在委托项目所属行业中所处地位进行介绍。(2)查新用户提供的项目信息资源。查新委托单中一般要求提供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背景资料、项目所采用常规技术及创新技术及产品性能指标数据等。另,立项查新时要求附上课题申请书,成果鉴定(验收)查新则要求附上成果申报书、工作总结及发表的文章等。同时,委托单中一般还要求用户列出的3~5篇与研究项目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文献可以作为国内外同类科学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背景材料。(3)查新员进行文献检索获得的信息资源。接受委托后的查新员通过与用户沟通并对委托项目进行理解后,针对委托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检索,获得与委托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通过对索取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根据查新项目的创新点,将文献分为密切相关文献和一般相关文献。(4)查新员撰写查新报告形成的信息资源。根据查新项目的技术内容,查新员通过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与课题查新要点的分析对比,针对委托查新课题所列创新点总结出恰当的查新结论,为科技项目的评估提供客观事实依据,由此形成了具有对查新要点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结论性意见的科技查新信息资源。

2.2 通过加工整合形成查新信息资源的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二级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成简介、提要或文摘,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如目录、文摘杂志(包括简介式检索刊物)等。它们都可用作文献检索工具,能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个学科、专业或专题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文献线索,是积累、报道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有效手段。

查新信息资源的二次文献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二次文献。研究人员通过对所得查新信息资源一次文献进行分析、理解、整合,按一定的需求加工成专查新信息资源的二次文献。可根据通过对新技术发展动向的捕捉和用户需求,选择某一科研课题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将收集得到的查新信息资源一次文献制成专题索引、文摘、专项参考资料等各种专题二次文献,同时还可对项目进行长期跟踪,不断掌握该研究领域的技术发展,对最新的资料信息进行不断更新和补充。

2.3 通过深度挖掘形成查新信息资源的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包括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进展性出版物以及文献指南等。在具体实践中,一次文献信息整理行为仅指剪报、外文资料编详等,二次文献信息开发行为指书日、索引、文摘、提要等资料的编撰,三次文献开发则指综述、简讯、述评、专题报告等资料的编写[4]。

查新信息资源三次文献信息的开发,是根据用户直接和特定的需求,对搜集得到的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料(查新信息资源一次文献)和有关参考、检索工具,如文摘、索引(查新信息资源二次文献),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信息整序。科研人员编写查新信息资源三次文献信息时,要了解用户委托项目的特点,抓住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向,将分散在查新信息资源中的有关内容经过分析、提炼,并进行再创作,从而编写出专题性系统化的查新信息资源三次文献信息。

3 科技查新信息资源的定向服务

科技查新机构具有信息源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和用户优势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在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竞争性情报服务,依靠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公开文献信息资源,运用先进的情报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深加工,充分利用科技查新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是科技查新工作增值延伸的有效途径[5]。进行查新委托的课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科研领域的研究现状,是具有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既可供查新人员借鉴和参考,也可在特定条件下供有关科技人员借鉴和参考。查新员在完成查新报告之后,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挑选出查新委托单位未提出保密要求的查新项目,通过建立科技查新信息特色数据库对其进行系统跟踪研究。

通过对科技查新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定期主动搜集与该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了解查新委托项目中的技术背景,并找出其中的技术创新点,对创新技术进行跟踪分析,可以实现对创新技术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预测,为查新机构、查新用户、管理部门、公开社会等对象提供各种形式定向利用服务。

3.1 为查新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依托查新系统,查新机构可以对历年受理的查新委托项目进行归纳整理,查新员在受理新的委托项目时可以进行查新前的查重,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也可以查找相同领域类似的产品提供借鉴和参考。

3.2 为查新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查新机构可以与一些实力较强、研究课题相对集中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科技查新与科研项目管理相结合,针对一些重点项目提供从项目选题、立项到项目跟踪、项目结题、成果报奖鉴定等一条龙的定期化、连续化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此外,查新机构可以通过综合用户所研究的方向、学科、专业、当前研究项目等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建立相应的用户信息库,根据不同用户的特殊要求提供各种具有个性化的查新信息增值服务,满足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

3.3 为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通过查新系统的开发利用,可对查新项目档案从学科类别、查新目的、课题来源等方面进行统计,统计数据报送有关科研管理部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为管理部门制定科研发展计划、确定科研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科研成果的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3.4 为公开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科技查新机构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利用数据库和其他公开信息,收集、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优势、劣势和目的等情报,并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基于科技查新信息资源的商业咨询信息服务,为公开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科技查新工作通过对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技术起源和未来发展预测进行调查分析,提供多种形式的查新信息增值服务,把以往的科技情报研究由间接服务转化为直接服务,延伸、拓展了市场化服务范围。

摘要:科技查新工作中能够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要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须对其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科技查新工作中形成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归类和分析,形成查新信息资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并提出了利用科技查新工作中获取的信息资源开展定向服务的设想。

关键词:科技查新,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定向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增勇.科技查新与个性化信息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6):50-52

[2]沈卫红.科技查新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J].中国信息导报,2007,(9):43-44

[3]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三次文献开发与社会科学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5):131-132

深度服务 篇5

从10月始,我们在为四川T牌曲酒进行服务半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区域试点,导入深度分销模式进行精细化市场运作,如今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3月的总销量是5020万元,1-6月的总销量能超过7800万元,三个月就把以往全年的业绩给超越了(该试点区域往年年销售额最高为3500万元左右),五个月完成了往年一年半的销售业绩,半年超越以前两年的业绩已经毫无悬念!

在业绩增长的背后,我们看到深度分销模式的运用激活了白酒销售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销售人员,经销商,厂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营销价值链体系。事实证明,深度分销能:缩短产品与消费者的物理距离、增进销售人员的干劲、提振经销商对厂家的信心、激活市场部的功能、疏通产品流通渠道、减少环节存货风险和窜货。

业内人士都应知道,以往白酒营销大部分都是粗放式的经营,缺乏控制终端,物流无法顺畅,信息严重不对称。在现今高度成熟,同质化竞争激烈,消费者观念日新月异的白酒市场,粗放式的营销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白酒业的发展。而深度分销作为一个区域市场操作系统,对于白酒企业在终端管理,客户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提供一套健全的解决方案,必将大放异彩!

白酒区域深度分销总结

任何理论或体系如果不能实施和执行,它就是一套空架子。深度分销也是这样。

深度分销如何在白酒业实施呢?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大致把它分为六个基本步骤:

一、市场调查

与客户确定目标市场后,我们针对目标区域市场的宏观情况、主要竞争对手、主要经销商、终端网络和消费者等的信息及数据的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收集并汇总成数据和表格,以便为后面的市场决策提供支持,

二、人员招聘和培训

销售人员是深度分销模式的核心动力,所以激活销售队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T牌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招聘有志从事销售职位的员工,通过对他们的选拔、培养和激励,促使他们从业余选手向职业选手转变,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有效沟通的销售顾问。

个人能力有提升,深度分销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学习型和战斗单元型营销团队,通过实行内部信息与知识、经验的共享,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并且通过定期的销售人员深度分销体系化培训,在销售过程中历练和培养销售队伍。

三、市场分析和策略制定

我们以获取的调研信息为基础分析市场,如市场的总体情况、消费者、竞争对手以及各级渠道的分析,完成对区域市场的特点的把握和发展趋势判断;明确竞争的关键和确定主要攻击的竞争对手;确定渠道成员选择标准和各级目标客户,同时完成终端的ABC分析,绘制区域市场商务地图,以指导今后的市场维护和管理工作。

深度服务 篇6

按周推荐学习安排,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材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方法。一般来说,它必须从课程导学、助学和促学三个方面入手。其中,课程导学能为学生学习建立清晰的学习导航;课程助学可以采用梯度教学方法,促进实践带动教学,帮助学生将教、学、练融为一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课程促学有助于强化学习时间管理,帮助学生形成简洁的学习节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动态网页制作”课程采用了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按周推荐学习安排;学习支持服务;课程教学;动态网页制作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45—06

一、“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

支持服务范式的构建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学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自己通过网络寻找学习资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依靠自己的能力快捷地找到需要的资源,充分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将教、学、练融为一体进行学习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尝试采用了“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方法。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在学校的远程在线学习平台上增加了“推荐学习安排”功能,并逐步创建了与之相配套的远程学习环境。在这个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以“周”为教学组织单元,设计和安排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学习资源,按周次逐步将学习安排与学习资源发布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网上学习资源,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达到 “教”与“学”相融合的学习效果。推荐学习安排的时间周期,一定要符合成人学生的工作与休息时间规律,如果时间周期过长,比如是一个月或一学期,这对于自律能力不强、缺乏时间管理[1]能力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形成松散、紊乱的学习节奏,不利于他们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在职人员一般以一个星期为单位进行工作和休息的轮回,因此,如果按周推荐学习安排,就会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时间管理,形成简洁的学习节奏,起到提醒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决定在“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中率先应用“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方法。

二、“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

支持服务范式的设计思路

远程教育教学中,师生相隔两地,时空分离,学生一般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平台进行远程自主学习。为此,如何在“教学分离”的现实情况下,引导、帮助和督促学生进行远程自主学习,就成为远程教学支持服务需考虑的关键问题[2]。对此,我们设想在“动态网页制作”这门课的按周推荐学习安排中,从课程导学、助学和促学[3]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安排。

首先,课程导学是为学生建立的学习导航,在“动态网页制作”按周推荐学习安排中,设计了开篇导学和过程导学[4],目的是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全面了解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内容,了解课程教学资源,了解课程教学安排。按周推荐学习安排,以周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将教、学、练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为一体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其次,课程助学是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支持他们随时随地进行有效自主学习。“动态网页制作”课程实践性很强,其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态网站开发和维护能力。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通过采用按周推荐材料的学习安排,带动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向纵深发展,并借此促进和带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最大限度推动学生实现教、学、练的有机融合。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梯度教学方法,从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扩展到知识面,通过各梯度的实践练习,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最后,课程促学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管理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工作安排,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形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自主学习节奏,养成良好的远程自主学习习惯。我们在设计“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时,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以不影响学生的本职工作为前提。与此同时,在提供周学习材料的时候,注意根据学生的本职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双重需要,为学生选择恰当有益的学习材料,以促使学生自觉实现学习内容和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学习和工作的良好互动。

当然,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教学设计与应用实践,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材料选择和编写水平的认知差异,通常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终效果,因此,在为学生选择周学习材料时,有必要通过课程组中专业教师、教学设计专家、学生代表等人的集思广益和研讨论证,形成最佳的学习材料,从而保障按周推荐学习安排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在课程导学、助学和促学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导航服务,实现教、学、练教学过程的完美融合,达到显著提高学生课程自主学习效率的目标。

三、“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

服务范式的任务规划与过程导航

在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当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的平台优势,通过按周推荐学习安排,对学生实施阶段性课程导学,灵活把握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推动他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课程学习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的,实现课程的发展目标。在课程材料等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的前提下,课程导学功能的加强,有助于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航指路,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任务规划和过程导航,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有序的自主学习,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了解自己的学习内容,检查自己的学习进度,对课程实施全局性的学习把握,避免课程学习迷航现象的出现或发生。

1.“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服务范式的开篇导学

所谓开篇导学,就是在学生开始学习课程时设计的导学。以“动态网页制作”课程的开篇导学为例,我们在实施这门课程的开篇导学过程中,建立了如下的任务规划结构与过程导航机制:

首先,设定的课程第一个开篇导学任务,就是通过编制好的课程自主学习视频节目,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课程的具体特点、学习目标及知识体系,为学生顺利进入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提供前期知识储备与准备,使学生通过这个视频节目,掌握教材、CAI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的具体使用方法;结合实施细则给定的“推荐学习安排规划表”全面了解课程每周教学内容及教学具体安排。如表1样例所示,其他周次的学习内容均按此样式安排。

其次,我们设定的课程第二个开篇导学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课程知识结构导图,这不仅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就清楚地了解课程的内容与知识结构,而且对学生各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具有很好的学习过程导航及助学作用,同时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每个教学单元(本课程将每一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文中不再区分章和单元)学习之后,通过导图唤起学习记忆,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具体知识内容,达到一种类似于“过电影”的学习效果。当然,借助课程知识结构导图,还有利于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之后,系统梳理课程的全部学习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我们设计开发的“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再次,我们设定的课程第三个开篇导学任务,是通过课程的流媒体课堂导图,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向纵深发展。通过流媒体课堂,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借助流媒体课堂导图非常清晰地了解课程各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如图2所示。

最后,我们设定的课程第四个开篇导学任务,是绘制课程的实训任务汇总图。针对“动态网页制作”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根据课程的教学单元,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汇总图,能够以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实训任务完成情况,督促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的自主学习。如图3所示。

2. “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服务范式的过程导学

所谓过程导学,就是引领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自主学习。具体讲,就是在每周推荐的学习材料中,适时增加学习建议、学习目标、知识地图等相关导学内容,其目的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导引出概念和相关原理,然后再通过回顾思考、实践练习、温故知新、综合训练、实践巩固等学习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教、学、练诸环节的贯通,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时,力求通过课程知识地图的具体运用,详尽展示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和全部学习流程,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一周的自主学习任务以及自主学习步骤,督促他们准确把握自主学习环节,圆满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再要求学生通过知识地图导航,对照检查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与此同时,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效果,我们通过“本周学习建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详尽的、可以参考借鉴的自主学习活动安排计划。另外,在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导学设计中,我们针对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学与练的结合,着力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的课程的知识地图范例如图4所示。

四、“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

服务范式的实践支持与助学服务

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方法的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注入了持久的动力和活力。但是,到底应该如何持久保持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使他们善始善终,顺利走完自主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保证课程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呢?我们考虑,在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时,增加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支持与助学服务功能。我们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网络教学的需要,采用以实践带动教学的梯度教学方法,开发能实现学与练相融合的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课程自主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促进课程教与学的融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到位的实践支持与助学服务。具体讲,我们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1. 采用梯度教学方法,以实践带动教学

在设计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时,我们采用以实践带动教学的梯度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实践内容依照难易程度分成三个梯度,并依次融入课程教学、课程练习及综合实训当中。其中,“课程教学”位列梯度之一,即通过课程实例,导引学生完成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课程练习”位居梯度之二,亦即通过案例辅导学生学习,通过交互练习、自检自测,实现对课程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其他综合知识点的练习与回顾;“综合实训”位列梯度之三,即通过实训任务,指导学生按照教学单元进行综合性的实践练习,与此同时,针对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设计一些可以选做的实训任务,鼓励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综上所述,在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程教学都是通过实践带动的,通过从点到面、从易到难,形成了一个多梯度的立体教学方式。我们所设计的“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梯度教学方法结构图如图5所示。

2.合理资源配置,推动教、学、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设计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时,我们发现,实现以实践带动教学的梯度教学方法,离不开与这门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的支持服务保障。为此,我们着力做了三方面资源配套开发工作:一是按照单元整合教学内容,每个教学单元内容按周次推荐,整体呈现了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二是将实践内容融入各教学单元,设置了课程练习、综合实训、自检自测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环相扣、相互融合;三是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保持各教学单元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资源配置的一致性,培养学生自主的、可持续的学习意识。

3. 丰富交互性教学活动,促进教与学的再度融合

在远程网络教学环境下,由于教与学的分离,需要通过交互性的教学活动促进教与学的再度融合[4],使交互性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中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有求必应”的保证;成为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帮助,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唯因如此,我们在设计“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时,十分注重交互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强调利用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优势,密切围绕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之目的性强,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利于实现远程教学中教与学的融合[5]。

五、“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

服务范式的应用调查和效果评价

“动态网页制作”课程采用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真实教学效果究竟怎样呢,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特针对北京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度参加“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参加此次网络问卷调查的学生共计170名,其中男生126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4.12%;女生4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5.88%。根据被调查学生的年龄统计,我们发现,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之间,总数为132人,占总人数的77.64%;20岁以下的学生共计20人,占总人数的11.76%;31~40岁之间的学生共计17人,占总人数的10%;40 岁以上人数最少,只有1人,占总人数的0.59%。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实施效果的第一手数据。

1.“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服务范式的方法认同

通过调查发现,75.88%的学生认为按周推荐学习安排,对于课程导学具有很好的作用,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充分肯定了按周推荐学习安排对于他们自主学习的促进效果,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学生对于按周推荐学习安排中的“学习建议”环节的赞同率高达70%,对于“学习目标”和“课程导学”环节的赞同率也分别达到了59.41%。当然,后两个环节的认同率虽然过半,但比例并不是很高,这说明,“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学习目标”环节尚需继续增强,“课程导学”功能还需进一步改进。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知识地图”环节的认可度最低,只有41.76%的学生认为这个设计不错,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此项设计仍需在通俗性、形象性、生动性、导航性上下工夫。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2. “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服务范式的学习督促作用

网络远程教学与面授教学不同。面授教学中,课堂讨论时间与完成作业时间都有严格的时间管理,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网络远程教学的时间管理则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一般都由学生自己把握。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律能力不足,很难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时间管理,所以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和督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环境,能够对他们的课程自主学习起到明显的督促作用。

3. “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服务范式的教、学、练融合

在“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我们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进行了个性化的按周推荐学习安排设计,注重了教、学、练的融合。当然,这里所谓的学,主要指学生的自主学习,亦即通过文字教材、流媒体课件等多媒体教材支持,帮助学生获取课程的知识内容,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任务,并通过相关的学习辅导支持,帮助学生掌握课程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内容。这里所谓的教,是指教师的具体教学辅导,亦即通过教师的课堂面授辅导或网络交互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准确掌握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内容。这里所谓的练,是指课后练习,亦即通过对课程教学案例的课后交互练习、综合实训练习,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记忆,推动学生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消化有关课程知识内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练等多种课程教学环节要素的融合,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课程教学支持服务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是满意的,认为课程教学资源配置合理,达到了教、学、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效果。

4.“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支持服务范式的交互性教学支持

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网络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学习问题,很容易分神,或产生学习的厌倦心理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通过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交互性教学支持服务功能设计,及时有效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学习态度向积极方向转化,并激励他们完成整个自主学习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可知,绝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课程论坛、电话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支持服务方法,具体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六、结语

“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教学支持服务范式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更为高效的网络远程自主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设计安排,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自主学习时间的把握,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自主学习节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按周推荐学习安排活动业已证明,按周推荐课程学习材料,能够通过网络课程教学支持服务中的实践性课程梯度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教、学、练各教学环节融为一体,顺利实现预先设计的网络远程教学支持服务“教”与“学”的目标,促进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加强学生与资源的互动和交流。希望本研究有助于引发我国开放大学教师更多关于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方法讨论,充分挖掘按周推荐学习安排的网络远程教学支持服务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优势,为我国远程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眼参考文献?演

[1] 闫寒冰,潘思强. 远程教学的时间管理:弹性多一些还是严格多一

些[J]. 开放教育研究,2011,(6):106-112.

[2] 闫彬彬,刘璐,陈丽. 网络教育中教学过程缺失现象及保障措施建

议[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6-32.

[3] 孙龙国. 远程网络课程“导学 +助学 +促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

构建及应用[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6):28-30.

[4] “《建筑材料》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组. 网络课程“导学”

实践初探[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15-17.

[5] 黄勇. 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 现代教育技

术,2008,(2):61-63.

收稿日期: 2012-03-15

作者简介:郭明,硕士,副教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理工部软

件工程与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100081)。

王凤禄,硕士,副教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与

资产处处长(100081)。

深度服务 篇7

本刊讯 四川铁通与四川移动自今年1月份起, 从语音平台融合和业务支撑系统替换两个部分着手, 推进10050与10086服务热线的深度融合。截止目前, 双方相继完成了10050 IVR语音功能开发、系统预割接测试、功能完善等工作。

5月8日四川铁通正式将10050语音平台割接到10086系统, 10050语音话务业务全部由10086系统提供, 并通过与铁通综合营帐系统接口对接, 实现用户信息、话费查询、密码验证、密码修改等服务功能。

系统割接1月以来, 运行良好, 业务办理顺畅。据悉, 双方的业务支撑系统替换工作也正有序推进。此项工作将根据铁通现有工单模板, 在移动工单系统中新开发铁通工单模块。届时, 四川移动客服系统将完全具备铁通固话和宽带服务支撑能力, 原有的铁通10050客服系统也将停用。

深度服务 篇8

“‘互联网+’正在不断夯实‘IT服务化、服务IT化’基础, 使IT服务商和用户之间形成深层次、高融合的互动关系, 展望未来, 自助式IT服务将成趋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宋显珠表示。

“IT服务化、服务IT化”

经过多年发展, IT已经如同水、电、煤气一样紧密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 其规模也在持续快速增长。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 2014年中国IT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3万亿元, 增速达到10.9%, 远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速7.4%。在整体IT市场中, IT服务的增速又远远高于IT硬件和IT软件。例如:2014年, IT服务的市场增长速度达到18.1%, IT硬件和软件的增速分别为7.5%和12%, IT服务在整个IT市场中的比重不断攀升。“IT和服务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IT服务化、服务IT化’已成趋势, 特别是进入云时代以后, IT更多以服务的方式进行交付。”赛迪顾问总裁李树翀表示。

如今,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 IT服务又开始了深度变革与融合。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秘书长刘献军表示, 传统行业应用的IT技术是以信息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来支撑业务、发挥助力效应的, 但是并没有从业务模式上产生颠覆。而今“互联网+”浪潮从业务本质上重新构建业务形态, 传统模式和手段都将被取而代之, 价值链被重新构建。

在李树翀看来, “互联网+”对IT服务的颠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IT服务交付全面网络化, 传统的现场服务和电话服务都转而通过网络进行支持, 部署虚拟化、运维远程化、服务实时化成为显著特征;第二, IT服务内容走向个性化, 不仅可有效满足用户更加有针对性、细致化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而且购买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第三, 大数据推动IT服务智能化, 用户产生的数据蕴藏着巨大价值;第四, IT服务竞争模式转向生态化, 过去厂商之间的竞争转为生态链之间的竞争。

IT服务商需顺势而动

面对“互联网+”趋势下IT服务的转型与变革, IT技术服务解决供应商也需要顺势而动, 变革IT服务提供模式。

针对服务行业, 由于许多传统的服务行业都在通过O2O全面拥抱“互联网+”, 因此IT服务商也需要为用户搭建以数据为核心的网络化服务平台, 支持实时在线的移动互联要求, 并打造全面感知的泛在物联网络,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 发掘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同时, 通过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构建动态的云化解决方案资源库。

深度服务 篇9

华为在2012年中国国际通信展展示了其端到端综合解决方案。在专业服务展台, 公司全球技术服务部副总裁雷战奎先生, 介绍了华为与运营商进行战略和运营流程协同的专业服务解决方案。

雷战奎先生首先回顾了2011年以来华为在国内服务客户的情况:“通过华为专业服务解决方案, 交付完成了350多个重点项目, 涉及279万台 (套) 设备, 取得客户满意度第一的好成绩。在西安世博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活动期间, 还有在一些台风和洪水自然灾害肆虐期间, 我们的重大事件保障解决方案获得了运营商的一致认可, 顺利完成了网络安全和网络质量保障任务。”高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家庭网络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为宽带中国做出了贡献。成熟的LTE规划、优化解决方案, 充分保证了深圳、杭州TD-LTE试商用网的高速数据业务体验。创新的多网协同、流量经营解决方案, 有效分流数据业务流量, 帮助运营商提升投资收益比。领先的SmartCare解决方案, 协助运营商建立客户感知评价体系, E2E评估和定位终端用户问题。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 华为协助运营商完成3.8万人次的培训, 为人员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面向三大领域的端到端服务

全球范围来看, 为适应新的电信增长模式, 同时为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 运营商开始转变运营模式, 总体上是将资源逐步从后台 (网络运维) 转向前台 (营销和客服) , 这就对运维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华为服务基于运营商最关注的三大领域:收入和利润、客户体验、运营效率, 提供提升客户TVO (Total Value of Ownership, 整体拥有价值) 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这三大领域以及网络的平滑演进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在运营效率方面, 华为为客户提供基于TVO的端到端管理服务。当前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降低运维成本, 更需要面向运营效率提升、用户感知提升和运营收入增长的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正在印尼XL交付的综合管理服务解决方案, 涵盖网络运维、业务运营、用户感知提升和收入提升多个领域, 尤其在收入提升领域, 华为利用其国际化程度高、拥有遍布全球的服务组织这一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引入CP、SP供应商, 丰富其增值业务, 预期客户在这一业务领域的收入将大幅提升。

在客户体验领域, 雷战奎介绍了两个关键点:第一, 客户体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欧洲一分析师机构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运营商正不断强化客户感知管理 (CEM) 以应对网络和业务的需求, 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期望, 其本质是管理用户在使用业务时的所有接触点和体验, 并最终转换为可深度开发的商业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 , 华为SmartCare解决方案正致力于与产业链和标准组织合作, 构建这一清晰的CEM全景图, 为运营商提供客户体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专业服务。第二是NPS (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指数) , 作为衡量客户忠诚度的指标一直通行于快销品行业, 现在一些运营商也运用这一指数, 将其作为评判集团商业成功的标准之一。通过向终端用户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您是否愿意将产品和服务推荐给您的朋友或同事?根据愿意推荐的程度让终端用户在0~10之间来打分, 然后根据得分将用户进行分类。华为正与行业资深研究机构合作, 总结研究影响NPS的网络质量、业务质量、流程及策略控制等因素, 通过HUAWEI SmartCare服务解决方案深入钻取、精确定位并优化影响运营商NPS的网络和业务的问题, 提升运营商用户忠诚度。

华为服务长期保持高速扩张

关于华为服务2012年上半年的市场进展, 雷战奎介绍, 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 华为管理服务累计获得超过270个合同, 连续六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 服务全球60多个国家110多个运营商, 管理超过2.5亿用户, 并实现了管理服务在欧洲成熟市场的规模突破, 为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运营商提供服务。2012年3月, 西班牙沃达丰、加拿大Telus和HUAWEI SmartCare建立联合创新项目, 在业务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用户业务感知建模和业务质量优化等领域的联合创新合作正式展开合作启动。2012年6月, 沙特STC与华为签署客户感知管理 (CEM,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业务合同并展开深入合作。在中国, 华为与黑龙江移动在用户感知管理方面已进行深度合作, 从网络建设、运维、业务质量提升到精准营销全方面合作帮助客户提高终端客户感知、网络质量、企业品牌, 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在贴近用户感知的网络优化方面, 2012年华为持续协助中国联通优化3G网络标志用户体验的重要指标, 在本年度联通2/3G网络第三方巡检的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 联通WCDMA网络性能在中国3G市场上依旧优势明显。同时, 华为2/3G网络优良比例在各厂商排名中均蝉联第一。

在系统集成服务方面, 2 0 1 2年上半年Refarming在马来Maxis、瑞士SUNRISE、法国SFR、法国BYT等亚太和欧洲市场持续实现突破, 逐渐上量, PCC集成在中国移动集采实现突破。华为室内覆盖集成解决方案 (IBS) 在中东市场形成规模销售, 成为阿联酋du IBS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Bell和TELUS连续向华为下发IBS PO, 成功突破加拿大室内覆盖市场。

深度服务 篇10

录, 以用来表现强调这个纪录片的表达意义及其价值。新闻拍摄则更注重表达事件的中心, 因此往往会对拍摄过程进行后期的剪辑, 剪成较短的镜头, 以显示出其简短、纪实性。

我们分析了新闻拍摄与纪录片拍摄的四方面差异, 也正是因为这几方面的差异使得这两者之间在语言画面上也存在一些差异。综合分析, 得出以下几方面差异。

由于新闻对于信息事件的综合密集性较为重视, 因此它的镜头通常比较短。在传递以视觉信息为主的同时, 拍摄的镜头较为集中、重点突出。与新闻拍摄不同的是, 纪录片则注重细节的拍摄, 注重表达情感和事件过程的纪录, 这也就决定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镜头通常是比较长的, 时间较长。新闻片由在言论、深度、服务,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党报的先天优势

移动互联网让“信息大爆炸”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在经历短暂的新鲜与雀跃欢呼后, 面对海量信息, 人们却产生了新的疑惑——什么是靠谱的?哪个才是真相?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权威、真实的声音弥足珍贵。微博等新媒体强调的是传播速度与广泛参与性, 权威性与原创性是其短板。

于其事实性较强, 它就不会刻意的去重视过程, 注重画面的表现, 而是讲理说事, 事件中心突出, 镜头较少。纪录片由于不受到任何时效性的影响和控制, 因此它在拍摄内容的处理上就较为融洽, 通常会重视事件的内容表现性, 若在拍摄中光线比较暗, 而影响到了拍摄效果, 则会借助人工照明, 或者选择光线较亮的环境进行拍摄, 以达到纪录片美的效果, 与新闻拍摄比较起来, 新闻拍摄的镜头通常不怎么生动, 也可以理解了。除了以上画面语言的差异之外, 我们在平时的观察中也不难看出, 纪录片的镜头的语言运用, 通常会使用较多的文学手段, 例如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 而新闻拍摄中的镜头中, 语言的使用则很少运用文学手段, 通常运用最多的也就是具有广泛使用的对比手法,

而都市类报纸大多以“趣味”“实用”为主, 内容侧重社会新闻以及各种休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都市类报纸的信息源与受众决定了它的定位, 它也很难具备为主流人群所公认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由于富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党报大都着眼于主流资讯, 既详细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 又登载具有说服力的社论, 肩负的责任就是打造权威的主流媒体。

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机关报, 党报

其它的文学手段运用的就很少了。

3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探讨新闻拍摄与纪录片拍摄的本质异同, 可以看到, 虽然这些差别都是不容易关注到, 但其差异客观地存在着;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 我们才能看到更为专业的新闻与纪录片的拍摄。

参考文献

[1]邓卫荣.我对影视人类学片的一点体会[J].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6) :68.

[2]刘汉铭.新闻纪录片的出路何在[J].电影评介, 2004 (10) :35-37.

[3]朱角.纪录片的低光调和亲初感[J].世界电影, 2009 (5) :23.

(河北省唐山市唐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河北唐山063000)

在传播主流资讯时较大众化媒体或其它新媒体更具政策上的优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多数地方党报都是历史悠久的大报, 品牌优势不会轻易消亡;第二, 党报的阅读群体相对收入水平、知识水平、社会地位较高, 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接受能力, 对传统媒体依赖性较强;第三, 党报往往是办公室必读报纸, 发行量未必最大, 但阅读率高于一报一人读的都市类报纸;第四, 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 能够很好地解读重大政策, 有较强的话语权, 能够通过党报准确传递党委政府的权威声音。

2 党报姓党, 党报是报

“党”字决定了党报的身份定位, 地方党报的首要责任始终是宣扬正确的舆论导向、公布重要决策方针、弘扬主旋律。提供精神动力, 这是党报的职责所在。权威性是党报的先天优势, 也是读者对党报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 提高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 在大是大非面前, 保持党报姓党的大原则;第二, 在重大事件面前, 党报要掷地有声;第三, 对于群众的疑惑, 党报要及时做好答疑解惑。

“报”字则决定了党报的新闻属性。党报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媒介, 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职业操守, 这是任何新闻媒体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则, 党报也不能例外。可读性关系党报的兴衰成败。过去, 有些党报成了纯粹的领导者的传声筒和会议记录, 满版刊发着无关痛痒的工作报道、内容空泛的宣传文章, 这样自然无法吸引读者。

3 言论是旗帜、灵魂

面对海量新闻, 人们不仅需要知道新闻, 更需要解读新闻。党报新闻评论以其权威性、公正性、独创性而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成为纸质媒体在新一轮竞争中能够生存发展并最终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长春日报》历来重视评论, 在坚守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阵地的同时, 还设有时评、群众性言论专栏等, 犀利、鲜明、生动的风格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在2012年4月18日新一轮改版中, 为了能跟上热点进而引领热点, 增强舆论宣传的效果, 《长春日报》在新闻评论方面, 又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

一是创新“招牌菜”。过去, 党报一版评论员文章往往权威有余, 灵活不足, 时效性不强, 给人以刻板的感觉。改版后的《长春日报》大胆创新, 在维护权威性的基础上, 力求使评论可读、可信、有用。如, 长春当前正在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而这势必挑战城市运行格局, 给群众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城市交通改还是不改?2012年4月19日, 刊登在《长春日报》一版的评论员文章《宁要阵痛不要危机》作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 既疏导了抱怨不满, 又促进了城建工作, 读来酣畅淋漓。

二是精做“大众菜”。改版后开设了“热点评说”专版, 它的创新之处, 不仅在于文笔的犀利、风格的泼辣, 更在于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如新开辟的“观点碰碰车”栏目, 就是针对同一事件, 刊登不同的观点, 形成各种思想的交锋与碰撞, 营造出一种交流中存有争议的言论环境, 从而增强言论的广度与深度, 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4 增强深度报道

当前的现实是党报的发行量下降, 有人把此归结于党报所报道的硬新闻, 提出了“软些, 软些, 再软些”, 试图以社会新闻、趣味新闻来增加党报的可读性。然而, 这不仅与党报的性质和所承担的责任不符, 也与主流媒体报道主流资讯的要求背道而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正从新闻信息短缺转为信息过剩, 仅仅简单传递信息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与新媒体相比这也不是党报的特长。党报不仅要反映新闻事实, 更要剖析新闻事实, 阐释新闻产生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5 体现民生情怀

报纸与读者之间, 客观上是一种供求关系。读者因需求才看报, 报纸只有口味对路, 才能赢得读者。地方党报要想进一步提升, 应该从读者的所思、所想、所愿着手。

首先, 选题要从影响市民生活的角度切入, 从读者关注的角度深入, 从服务市民的角度升华。“十二五”规划, 从中央到地方, 无一例外地将“民生”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寻找“民生焦点”, 解析“民生热点”, 引导“民生难点”, 围绕就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分析民生状况, 开展新闻报道, 这是党报的一种思路与方向。

其次, 风格应当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出台政策、发布文件、召开会议, 在党报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比重。《长春日报》要闻版提出着力改进领导和会议报道, 努力让会议和文件消息跳出“从材料到材料”的程式, 把工作“化”作新闻, 从会中“拎”出新闻, 尽力涉及到鲜活的人物或故事, 通过现场气氛的渲染将读者带入新闻现场, 少些说教味, 多些平民味, 以平等方式与读者交流。

此外, 包装形式上也应与时俱进, 符合大众口味, 具有现代感。这是一种与时代的审美品格相同步、与公众的阅读趣味相协调的自觉选择, 渗透于版面语言的方方面面。基于这种考虑, 《长春日报》选择了大气舒朗、清新淡雅的风格, 标题字体为粗宋, 字号也略小, 加大留白, 尽量避免标题套色。这种“弱化”包装, 突出文章内容的新版式, 一改严肃、局促之感。

诚哉斯言!尽管面对挑战, 相信只要党报能锐意改革, 充分发挥其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的优势, 多从受众的角度去观察、研究问题, 领会党委、政府的决策同受众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新形势下, 党报一定大有可为。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信息传播方式、内容日益多元多样, 党报等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党报如何增强影响力, 实现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 就成为报人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党报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明确的方向感, 担当起相应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笔者认为, 明确优势找准定位, 创新舆论监督手段, 增强深度报道, 增加亲和力, 这是党报, 尤其是地方党报提高权威性和主流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深度服务 篇11

关键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专业,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和《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都相继作出了科学的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 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源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要如何做到校企深度融合, 办出特色专业, 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今天我们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近几年与雅达电子有限公司的合作, 校企共建, 探索的新模式为例, 介绍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校企深度融合的是必经之路

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校企深度融合是必经之路,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深度融合的方法, 但实际效果不明显。近几年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地探索, 认为校企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学院应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依托, 与企业取得良好沟通, 起到“智力基地”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的适用型人才。这样培养目标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按照第一线的职业岗位 (群) 的要求来培养人才, 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必须做到与社会 (企业) 有近距离乃至零距离的相互渗透, 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高职院校应依托政府, 在寻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的结合点的时候, 应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争取政府的支持, 与区域内企业取得联系, 拓展和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智力基地”的作用。

2. 学院应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专业为龙头, 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现开设的如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旅游、模具等专业是适应了河源区域经济发展的, 这些专业正日愈促进了河源经济的发展。学校设置的这些专业以造就学员能力为本位, 培养学生技术为核心, 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主要途径, 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办学质量的考核标准, 来组织安排学校的教学, 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的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地方上的产业结构变化, 保持学校专业定位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方向相一致, 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社会的职业分工。河源工业正朝着新能源、新技术、新新产品方向发展, 学校应紧跟经济发展, 拟申报新能源、太阳能、LED照明、物联网等方向的专业。

3. 学院要努力构建教学实践、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

(1) 实训基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又要从中渗透先进的企业文化, 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技术”。通过与行业、企业的联合, 使实训基地更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 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与鉴定、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技术开发推广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 (2)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 建立相应的适用技术研究机构, 使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的转让及推广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 通过应用研究, 孵化学院的科研队伍, 进而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促进科研尽快转化为成果。 (3) 鼓励教师创建工作室, 突破学科、院系以及教师与学生的限制, 通过具体项目的研究和实践, 为师生教学与科研搭建平台。通过工作室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以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4. 构建多种多样的学历与非学历培训服务体系。

培训具有灵活、效益大、无风险等特点, 我们不仅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还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根据市场的需求, 利用学院现有资源:培训场所、教学环境及仪器设备, 开展各类具有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 推出了定单式企业内部培训服务、员工岗前培训、技能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 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及转岗就业能力, 满足社会对紧缺型人力资源的培训需求。

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近几年来,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在寻求校企合作模式上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总结了几种校企合作的模式。

1. 校外实训基地模式。

建立校实训基地, 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岗位。我校先后与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景旺电子 (龙川) 有限公司、晶电显示技术 (河源) 有限公司、西可通信技术设备 (河源) 分公司等电子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确保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生产实习实训都能在企业内完成。

2.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员工的一个重要模式, 该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协议, 按学校教学要求、企业岗位能力要求,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学校教学与企业员工培训同步进行, 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针对性强,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 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我校先后和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景旺电子 (龙川) 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多期“订单式”培训班, 成立“景旺电子班”“雅达电子班”等。这样以来, 学生一入学就成为企业的员工了, 学生的奖学金也由企业提供。企业和学院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由学院付诸实施。

3. 校办企业模式。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提供场地及部分设备, 实施优惠政策, 积极吸引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企业走进校园, 如丰达电容生产车间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还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通过学校的技术力量, 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如我院2010年成立的河职院新时速节能控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研发目标定位主要是开发空气源热泵智能控制系统等节能控制高新技术产品。

4. 投资合作式。

投资合作方式就是由学院和某企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 由学院按照企业要求来培养技能人才。企业在学院投入资金, 购置生产设备, 用于学生实训教学和企业生产。设备的所有权从此归学院所有。学院免费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合作企业各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提取人才培养基金, 用于学院的持续发展。

三、校企合作搭建“互渗共赢”模式, 办特色专业,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河源雅达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互渗共赢”的紧密合作关系, “互渗共赢”是全方位的渗透, 人员的渗透、教学的渗透、科研的渗透、实训设备的渗透, 达到企业、专业、学生三方共赢。“互渗共赢”是企业与学院专业建立的“互训共赢, 互兼共赢, 互联共赢, 互哺共赢”合作关系, 通过改革与创新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积极成效。

1. 互训共赢。

在校学员到企业替岗实习、生产实习, 了解企业的文化及生产过程;学院教师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 实现学校和企业“互训双赢”。

2. 互兼共赢。

学院专业教师从学校走进企业兼职,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产品开发;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学院兼职教师, 把企业的最新的技术和经验带进学院课堂, 指导学生的学习;或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参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担任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从而实现校企“互兼双赢”。我们学院联合雅达电子开发的“YD2020智能电力监测仪”已投入生产, 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3. 互哺共赢。

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对电子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等共同进行分析, 确定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案, 根据各工作过程中的要求构成行动领域, 再依据行动领域, 转换学习领域, 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方案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进而通过新的课程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来反哺企业, 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得需求, 实现校企“互哺共赢”。

4. 互联共赢。

校企合作中重要的标志是校企科技合作互联。我校与雅达电子公司在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专利及技术合作开发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交融。2009年联合申报国家专利《精密智能负载监控仪》 (专利号:ZL200920049679.8) ;2010年联合申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超高精度微型电流互感器关键技术的研发” (项目编号:2010B010900011) 。联合申报“智能电机保护控制装置”项目获2010年度河源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暑假, 应用电子专业四位老师下企业到雅达公司, 合作开发电力监控与管理等相关实训设备及编写教材和实训项目指导书。由企业投入设备及合作开发的资金, 设备开发的同时给合专业课程进行实训项目指导书及相应教材的编写。设备开发后由专业学生进行实训, 根据实训的效果进行更新升级, 最终开发成适合专业的实训设备, 能提供给更多的高职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合作开发实训设备的理念是, 让学生多看多动手, 让学生看到与电力系统现场设备一致的实训设备, 而不是看到模型。例如, 各模块设备安装在高2200mm的标准柜, 比一般的实训柜要高, 因为实际的供配电设备柜就是标准柜。结合我校老师熟悉高职院校教学与学生的特点和雅达公司电力自动化系统仪器仪表产品丰富的优势, 用3~5年的时间, 通过企业开发—学校教学实践—企业改进的循环, 不断完善本套实训设备, 完善后将作为电力监控与管理专业方向的有特色的实训设备推广应用。通过校企的相互融合, 专业在办学中突显特色,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为校级示范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培养对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团队教师在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校级精品课程4门, 校级优质课程6门。学生技能竞赛屡获佳绩, 近几年来专业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 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10项, 二等奖20余项。

总之, 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雅达电子有限公司“互渗共赢”的合作模式, 学院受益了, 学生受益了, 企业也受益了。学院节约了培养人的成本;学生真正学到了技术;企业得到了需要的人才。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念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 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必定会相互融合, 学院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易飚, 张义平, 胡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0, (2) .

[2]颜楚华.浅析“订单”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3]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5) .

[4]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3) (4) .

[5]刘培德.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商业经济文荟, 2005.

[6]陈良政, 卢致俊.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3) .

[7]沈淑雯.加强理科基础建设, 培养拔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

[8]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9]李延伟, 王芳.三本院校中拔尖应用人才培养初探[J].计算机教育, 2008, (24) .

【深度服务】推荐阅读:

深度覆盖05-12

课程深度05-13

深度预测05-14

不同深度05-16

深度融合05-17

深度测量05-18

深度模式05-25

深度影响05-26

图像深度05-30

麻醉深度06-30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下一篇:B+电源稳压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