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与深度结合(共6篇)
趣味与深度结合 篇1
一、美声唱法以及男中音的具体概念
作为诞生于意大利的一门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对于其各个声部之间的独立关系有着较为注重的分割, 其演唱者的音色、变化以及气息都受到了较为科学的演唱训练方式的影响, 明亮的音色演唱风格和各个声部之间的相互呼应成为了美声唱法最为重要的特点。作为文艺复兴的艺术产物之一, 大量的创作歌剧和曲目丰富了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 使美声唱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演唱艺术风格丰富了世界音乐演唱历史。将美声唱法与其他演唱风格进行分析, 就可以了解到无论是演唱者的嗓音, 还是气息变化, 演唱咬字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在进行美声唱法训练的过程中其科学的训练方式也会根据不同的演唱者身体特征来进行相关的调整, 保证美声演唱者能够在声线运用以及吐字等演唱水平上与其他风格演唱者有所差异。从我国的美声唱法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自从五四运动其演唱风格传入我国之后, 对于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而另一个角度来说, 我国的美声唱法也受到了本土音乐演唱风格的影响, 其艺术水准和演唱风格根据时代的变化逐渐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美声唱法中男中音的演唱进行分析, 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演唱训练的科学方式以及语言特点都与中国音乐艺术特色相结合, 在中国声乐学派中吸取精华进行自我完善。在美声唱法之中, 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表现风格也影响着演唱者的基本发挥, 无论是对于歌唱内容的讲究、歌唱技巧的探究还是歌唱声音的追求都是不同时期美声演唱的重点侧重对象, 但是究其根本, 美声演唱还是需要深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才能够表达出其演唱中的艺术性和情感性。在探究美声演唱中男中音的演唱以及训练的过程中, 我们就需要对于其演唱风格以及科学性的训练方式进行分析, 保证理性的训练知识和感情的情感表达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做到演唱风格的艺术化。
在美声音乐的发展中, 对于合唱声部的探究从未停止过, 作为一种心情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声乐艺术承载了人们对于精神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于大自然的深度敬畏。在人类进步的文明之下, 音乐的发展逐渐科学化, 对于声部的划分也就初现雏形。由于高低音色的不同, 所以合唱中高低音部自然而然的形成, 声部的划分由此真正进入规范性的领域之中。男中音从演唱特征上来看, 就是最早的男生部自然声区的演唱形式, 在后来的声部发展中, 其演唱特点呈现出抒情性的磁性美, 无论是灵活的音区还是优美浑厚的音色都能够给与其演唱更多灵活应变的空间。但基于男中音特点的多样性, 所以这样的区分并不能够统一展示其演唱的多样性, 所以在成熟的划分声部界定中, 男中音被主要分为偏高和偏低男中音, 以个人音色来区分男中音的戏剧性或者抒情性, 保证不同男中音的表现方式都能够在科学性的声部划分中呈现出来。根据不同的演唱需求, 在男中音的训练中其训练方式也会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调整, 保证一个声部能够满足不同作品的多种需求。
对于美声唱法以及男中音来说, 其声乐演唱历史的发展给与了其更多的艺术形态以及基础性变化, 令音乐艺术能够以科学性、高效性的训练方式与声乐表演进行结合, 保证其艺术的完整性和情感性。在探究美声唱法中男中音的训练与演唱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更为深刻的认知出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联, 了解到在声乐艺术在各国之间进行传递与发展的过程中其所受到的不同文化艺术的基本影响。
二、男中音演唱训练的基础性模式
男中音作为美声唱法中重要的一个声部, 其训练与演唱都需要根据其在美声演唱中的艺术定位以及歌唱需求进行界定, 保证能够在把握基础性男中音演唱特征的前提下提升自我演唱技能, 完善男中音专业音乐演唱体系, 保证声乐演唱能够以促进演唱者的歌曲情感性与艺术性为主来塑造不同于其他美声演唱音部的特点。从我国当前美声演唱中声乐教学高校的角度进行声乐演唱男中音训练探究, 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除了关注声乐演唱的技巧性之外, 还对于演唱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因素进行研究, 对于在男中音训练中演唱者的自我心态以及技巧性演唱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探讨和调整, 以此保证男中音的训练能够深入的进行探索, 保证声乐男中音训练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1. 把握演唱艺术特征
对于美声艺术来说, 男中音的演唱具有一定的自我艺术风格, 不同于男低音或者男高音, 其声音的表现形式较为风格, 无论是抒情性、戏剧性还是炫技性都拥有其一定的艺术演唱风格。所以在当前的男中音声乐演唱训练中, 训练内容偏向于从声乐演唱的实际出发, 保证演唱者的声乐演唱艺术特点能够满足在进行美声演唱表演中的既定性需求。从男中音的声乐演唱风格上来看, 其声音较为庄重、沉着、刚劲, 但是在这样的特点之下, 明亮而又婉约的情感风格也必不可少。所以, 在进行男中音声色训练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的声乐进行欣赏和分析, 保证训练者能够准确的把握男中音中所具有的艺术特征, 从多个角度根据优秀男中音的演唱风格进行模仿性训练, 保证其音色能够符合当前美声唱法中对于男中音音色的需求。
学生在对于男中音的优秀演唱作品进行聆听和欣赏的过程中, 应该着重探究在演唱中优秀演唱者的基本换声特点, 以演唱者的声乐演唱过渡点为重点进行分析, 保证在换声这一基础性的状态中充分了解男中音的换声位置, 这样在自我演唱的过程中就能够轻车熟路的了解其作品的演唱风格, 保证能够从换声点有效调整自我声音音色, 配合不同曲目的演唱需求进行自我风格的探索。一般来说, 在美声演唱中男高音的基本音域范围为c1-c3, 男低音的声部音域范围为e-e2, 而相比来说, 男中音的音域在a-a2之间, 所以其演唱者需要把握自我音域和音色的特点, 保证在训练中能够根据男中音音域的基础性范围进行自我演唱的调整。但是, 虽然男中音对于音域范围具有具体性的规定, 但是其范围划分仅仅是作为一个男中音训练的理论参考, 在实践演唱中, 声带与共鸣腔体的不匹配现象时有发生, 演唱者需要保证能够在准确把握男中音声乐演唱艺术特征和风格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 使美声演唱能够打破传统训练方式的束缚从音乐演唱的实践角度出发。
总体来说, 对于男中音声乐训练来说, 保证对于艺术风格的合理把控是有效区分不同美声演唱声部的重要训练措施, 只有根据艺术特征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才能够保证美声声乐艺术的不同声部都充分发挥其自我功效, 而男中音无论是抒情性、戏剧性还是炫技性都能够充分的表现出男中音在美声演唱的特点。
2. 强化男中音演唱训练中的技能水平
在进行美声演唱的训练过程中, 演唱者的专业演唱技能是提升男中音演唱水平的基础, 只有保证了能够以科学的训练方式完成对于演唱者自我身体和演唱水平的提升, 才能够从根本基础上提升声乐演唱中男中音的演唱艺术魅力。一般来说, 在基础性的技能强化训练中, 演唱者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按照科学性的演唱艺术体系对于自我演唱水平进行提升, 保证能够以坚实的演唱理论知识为之后的实践声乐演唱打下基础。在专业性的声乐男中音训练课程中, 其基本体系设计是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的, 其教学规律符合演唱者基本的身心成长规律以及声乐演唱奇观发育模式, 所以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这样的训练中, 演唱者能够从基础性的男中音声乐艺术理论开始学习, 无论是练声还是演唱都能够根据前人的演唱经验进行一步步的提升, 通过反复的男中音美声演唱练习, 就能够充分了解到喉部肌肉群的稳定和控制要求, 充分认知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演唱集中和稳定性特点。
对于学习者来说, 除了以基础性的方式稳扎稳打进行男中音美声演唱学习之外, 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演唱曲目进行挑战可以有利于体会男中音声乐演唱的人物情感以及演唱戏剧性, 保证能够激发起深度探索美声演唱领域的欲望, 保证演唱者能够在实践中更加充分的了解美声演唱男中音声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演唱者在进行优秀曲目演唱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其对于音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加宽, 保证能够在不同的情绪以及音色转变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男中音演唱中表现能力的重要性, 保证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艺术演唱水平, 真正做到深刻把握演唱人物性格, 以男中音的特征来对于美声演唱风格进行具体呈现。在这样的歌曲选择性演唱中, 演唱者就可以真正以学习的心态来认真对待不同风格的曲目表演, 保证音乐的艺术性特点能够与自身的男中音声乐演唱方式进行结合, 是其在进行美声声乐演唱表演中能够更加进退自如, 提升自我的演唱技能以及专业的男中音声乐技术水平。
在声乐演唱水平技能的提升中, 合理的把握演唱的技术要领, 保证演唱者的生理器官能够在长时间严格的训练中充分发挥其效果才能够真正使演唱者的艺术演唱水平和能力有所提升。所以在进行男中音声乐演唱训练中, 演唱者对于声乐乐器的构造以及声乐演唱动作要领的认知必不可少, 一般来说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够保证各个身体器官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符合男中音声乐演唱的需求, 保证各个器官对于声乐演唱能够互相配合。首先, 其训练需要针对于喉头进行, 保证喉头之上的肌肉群能够在训练中得以控制, 演唱者能够自如的稳定喉头肌肉的力量, 保证能够以强健有力的喉头肌肉来应对未来的美声男中音表演在喉头肌肉打开的过程中, 需要保证肌肉部分的完全放松, 这样才能够将声带和共鸣腔同时打开, 保证气息能够带动发声。其次, 在训练中需要针对于气息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保证在演唱中演唱者能够以腹部力量来支撑自我演唱, 在放松性的训练中, 以腹部肌肉为核心肌肉群来进行控制, 保证在正式的演唱中能够以该肌肉群来把控声乐的发出。最后, 训练者需要加强共鸣训练, 对于口腔、胸腔以及鼻腔进行共鸣效果控制, 使男低音声乐演唱中演唱效果能够更加自然而饱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发音器官的发音有效性, 还能够保证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为美声男中音表演积累经验。
3. 深化演唱者的声乐艺术修养
在美声男中音声乐演唱的过程中, 学生除了对于专业的演唱理论技能以及演唱技巧进行提升之外, 还需要保证能够强化自身的专业艺术修养, 保证男中音声乐演唱能够提升自我的演唱艺术水平, 保证在对于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内容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能够以丰富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来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 保证在对于音乐的充分想象中来提升自我的艺术演唱技巧性。一般来说, 对于声乐专业艺术修养的提升是对于演唱者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丰富, 能够充分保证音乐的对于美声男中音音乐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表演条件之中, 还能够体现于内在的艺术表现特征之上, 心中对于美声音乐的充分理解能够加深在声乐演唱中的音乐知识的认知程度, 保证内心以较为充实的环境来进行人物性格的丰富, 保证在专业性的演唱实践中能够积极的提升自我演唱水平和艺术性的演唱风格。
三、总结
对于美声音乐男中音训练来说, 其训练方式需要对于演唱者进行全方位的把控, 其基础性训练的理论和实践需要进行充分的结合, 保证其艺术特性能够满足于基本的演唱需求, 保证其理论训练方式能够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和完善。在进行深度的探索之中, 演唱者可以根据自我的身体条件有侧重的进行演唱训练, 保证其训练方式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保证自我演唱的艺术特性能够满足美声艺术对于男中音演唱者的需求。总体来说, 男中音的训练与表演的结合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刻苦训练, 保证其训练方式与训练态度能够积极的提升自我身体素质中演唱的不足, 在演唱缺陷中充分认知科学性的训练方式对于美声男中音演唱的重要性。在美声男中音的未来发展中, 其训练需要与演唱者的实践表演进行深度的结合, 抱枕演唱效果能够符合美声男中音的舞台需求, 使音乐艺术能够在不断地科学性发展中寻求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洁, 邢晓芳.结合西洋技法唱好中国歌曲——廖昌永呼吁警惕纯技术使美声唱法远离大众[J].北方音乐, 2007 (11) .
[2]陈国东.浅析男次高音与男中音声部的区别[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7) .
[3]杨立新.美声唱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
[4]林琳.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5]刘伟东.历久弥新—男中音歌唱家佟铁鑫的歌唱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6]臧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及风格特点[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7]华天礽.音乐厅声学指标的客观标准及意义[J].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 (1) .
[8]梁岷冬.歌唱中喉头稳定与打开喉咙的辩证关系——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比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 (2) .
趣味与深度结合 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中职英语教学 深度结合 对策
前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被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通过其直观、形象的教学呈现,增强了信息内容的感染力和真实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求知欲的不断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深度化运用上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创设出一个集影像像、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感知英语的同时,强化了记忆,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动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性,使课堂的教学容量不断提升,节约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及学习效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原有的教材内容进一步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2]。并在基础上,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知英语、系统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理解消化、熟练交流的最终目的。
2.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工具主要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部录音机,教师在课堂上言传身教,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教学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在内容上更加的丰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结合之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对中职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对于它的应用还保持在初级阶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二者的深度结合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未能与中职英语教学各个环节合理结合。在中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教课的环节上,没有与教师课前备课、课后辅导、作业及考试等方面有效的结合。因此,深化中职英语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应将现代信息化深入到教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推进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发展。避免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形式化,提高其实用性和合理性。
2.中职教学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是比较狭窄的,运用效果也相对低端。而且,在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也不尽人意。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信息化教学是中职院校科学施教的核心要求,但在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信息化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少去考虑学生在信息技术层面的运用问题,从而导致信息化教学的断层带的出现。
三、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结合的对策分析
1.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学生本位教学是当代英语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在备课、教学、测试等环节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通过网络交流软件,实现备课、辅导以及测试信息化。教师通过在线发布预课信息,将备课大纲传给学生,让学生填写预习反馈信息,教师利用表格准确快速的知悉学生的预习和学习需求,调整备课方案,更新授课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跟踪辅导,教师与学生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教师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沟通,对学生做出及时的教学辅导,增强师生感情,加强学生的对知识的“消化”重组。
另外,加快信息技术在考试测评方面的运用,将传统的试卷形式转化为电子系统测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考场空间的占用,节约了考试时间。提高了教师评价速度,有效地加强了测试结果的实时反馈。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一种艺术形态的呈现,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中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形、声相结合的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艺术修养。积极尝试FLASH、影响教学,电子邮件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轻松快捷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成长提升。
总之,随着信息化在各领域的不断推进,中职英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当代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这就要求中职英语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教学的知识储备,还应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联合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聚凯.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结合之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03:176-177.
[2]周文红.论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63-265.
趣味与深度结合 篇3
迄今为止, 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均是基于绘制于同一图层的电网模型, 如面向图形对象的电力网络建模拓扑分析法、深度优先搜索法、Petri网络法、广度优先搜索法等。但上述方法并不适用于厂站分布管理采用多图层操作的电力网络。
本文针对厂站分布管理系统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深广度搜索相结合的电网拓扑分析方法。该方法在拓扑分析过程中, 以厂站作为基本节点进行站间广度优先搜索, 每遍历到一个厂站节点后, 对站内设备网络进行深度优先搜索。在完成一次拓扑遍历后, 实现元件带电状态确定、带电着色、非阻抗元件的节点融合、元件节点编号和确定系统子网的功能。相较于现有其它拓扑分析方法, 本文方法适用于电网按厂站进行分布式管理的方式。
1 电力网络分布式图形建模
1.1 厂站内电力元件图形建模
文献[1, 2]提出了电网拓扑图形建模的图元类──电力元件类 (PElement) 。在此大类中, 所有实际设备被归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元件, 以不同图元区别表示;图元定义有端口属性, 用端口则可建立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电力元件类所包括的子类为:功率类, 节点类, 开关类, 阻抗类等;每个子类所包括的设备如图1所示。因此, 所有设备均包括在电力元件类中。
为了实现按厂站进行的分布管理, 现定义一个新的元件子类-厂站图元 (STA) 。该图元表示一个厂站, 通过它实现厂站之间的连接, 它与其它子类的关系示于图1中。
图1中每一元件的属性包括:元件类型号 (PType No) 、带电状态 (PState) 、元件颜色 (PColor) 、电压等级 (PVoltage) 、站内子网序号 (Sta No) 和系统子网序号 (Net No) 。
其中, Net No属性值可把整个电力网络划分为若干联通子网络;Sta No用于站内深度优先搜索过程中辨识厂站的接线关系, 标记出站内联通子网络。Net No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网广度优搜索可以快速地确定厂站间各个子网的联通关系, 把整个电力网络划分为若干联通子网络。
1.2 厂站间网络图形建模
地区级的电力网络可能包括数十个甚至数百个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 只有基于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分布式管理才能适应实际管理需要。因此, 电网也应该建立多层模型。以厂站作为基本单位, 通过厂站间联络线建立网络架构模型。
2 深度广度相结合的电网拓扑算法
2.1 站间广度遍历和站内深度遍历
如前所述, 网络架构模型把厂站看成单位节点, 厂站间的联络线是连接节点间的支路。广度优先搜索法适用于厂站间遍历。发电站是遍历起始节点, 根据联络线的连接关系逐层搜索外层厂站。当遍历前进到底层厂站, 该次广度优先搜索完毕, 形成一个系统联通子网。
利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1]遍历站内接线, 能在完成一次遍历后, 同时确定元件带电状态、完成无阻抗元件融合、实现元件带电着色、赋予有效节点编号及处理站内孤岛系统。
深度优先遍历分为前进和回溯两个过程:前进即优先向更深层节点遍历;回溯就是逆向遍历。回溯的起始于前进至网络的某个终端 (如遇到断开的开关类元件) , 结束至回溯到上一个未经搜索的网络分支。每结束一次回溯就完成了一个分支网络的遍历。当某次回溯完成后没有节点可继续前进过程是, 厂站内子网就完成了一次深度优先遍历。
通过联络线联通的所有厂站及其站内元件均划分为同一子网, 赋系统子网号 (Net No) 。站内遍历到的元件赋站内子网序号 (Sta No) ;节点编号分配以上一搜索厂站编号为基础, 同时考虑遍历元件阻抗属性;元件带电状态 (PState) 需要判断元件是否与搜索的起始元件存在电气通路;元件着色 (PColor) 与否由其带电状态决定, 遍历到的元件均会进行着色。
2.2 广度优先搜索结合深度优先搜索
厂站间的连接关系是通过联络线建立的。广度优先搜索每向前遍历一层厂站, 就是将与上层厂站相连但未经遍历的厂站作为新一层厂站。该新层厂站是从连接至上层厂站的联络线进入, 同理若要继续遍历下一层厂站, 则必须确定本层厂站的联络线出线。因此, 广度优先搜索到每一个厂站节点后就要对该站内子网进行遍历, 及转入站内深度优先搜索。该层所有厂站完成站内深度优先搜索后, 根据遍历结果再回到站间广度优先搜索并继续前进至下一层厂站。
假设站间广度遍历前进至第n层, 设该层共有m个厂站, 分别为STn, 1, STn, 2至STn, m。每个厂站与第n-1层节点的联络线分别为wn, 1, wn, 2, …, wn, m。此时暂停网络广度遍历, 以各条联络线为起点前进到下层连接厂站, 转入站内深度优先搜索。以STn, 1为例, wn, 1为站内深度优先搜索的拓扑起始元件, 依据前所述方法遍历出该厂站内的联通网络, 同时标记出搜索到的新联络线元件, 设有wn+1, 1, wn+1, 2~wn+1, l共l条;然后从wn, 2开始同理对STn, 2进行站内深度遍历, 搜索到新联络线wn+1, l+1~wn+1, l+k共k条。若有厂站完成站内深度遍历后不存在起始联络线之外的新增联络线, 则该厂站不与外层厂站相连, 即为此遍历分支的底层厂站。若本层最后一个厂站STn, m完成站内深度优先遍历后, 除去起始联络线之外的新增联络线共找到wn+1, s条, 即本层厂站共有s条联络线连接到下一层厂站。这s条联络线就确定了前进到下一层厂站STn+1, i (其中i为第n+1层厂站的标号) 的连接关系, 全网广度优先遍历就由第n层前进至第n+1层。对n+1层厂站继续重复上述站内深度遍历, 完成后再转入站间广度遍历前进至n+2层, 最后直到所有分支节点都前进到底层厂站为止。
3 算例
给出一个包含两个发电站和两个厂站的简单示例系统。为简洁与方便, 此处略去了所有IS, 仅保留必要的开关类元件BK。系统厂站联络图示于图2, 站内接线分别为图3~图6。
为示例完整性, 现断开发电站1中的连接三卷变TШ-1和母线B3的BK。显而易见, 该站的右半部分将单独形成一个子网。
拓扑分析以发电站1作为起始节点。首先对发电站1进行站内深度优先搜索, 以G1为起始节点。与G1联通的站内深度优先搜索完成后, 转入广度优先搜索前进至第二层节点。发电站G1有联络线L1-B连接厂站1, 则厂站1确定为第二层节点的一个厂站, 继续转入对厂站1的站内深度优先搜索。然后找到联络线L2-B, L2-B连接到厂站2。厂站2完成站内深度优先搜索后, 再由L3-B同样找到该厂站, 则判断第二层两个厂站搜索结束。同理, 根据该层联络线出线继续前进找到第三层仅有发电站2, 且判断为底层节点。故完成第三层搜索后对该联通网络的拓扑分析过程完毕。
第二个子网的遍历从发电站1的G2开始。由于该子网仅限于发电站1内部, 故只需进行一次站内深度优先搜索。完成对第G2联通子网的遍历后, 搜索发电机元件不存在未经遍历的, 全网拓扑分析过程结束。示例系统通过拓扑分析形成的等效图如图7。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电力网络按厂站分布管理模式下的网络拓扑分析问题。在电力网络按厂站图形建模此基础上, 提出了深度广度相结合的电力网络拓扑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完成一次网络拓扑分析后, 可确定元件带电状态、进行无阻抗元件的节点融合、元件带电着色、有效节点编号及划分系统子网的功能。最后, 给出了简单示例系统说明该拓扑分析方法的实现过程。这为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力系统的研究分析以及软件扩展功能模块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济铿, 覃岭, 罗萍萍.基于图形建模的电力系统拓扑分析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Systems) , 2005, 29 (22) :54-59.
[2]林济铿, 覃岭, 罗萍萍.基于Visual Graph的电力图形系统开发[J].电力系统自动化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Systems) , 2005, 29 (15) :73-76.
[3]邓佑满, 张伯明.网络拓扑着色算法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 (Au t oma t i on of E l ec t r i c P o w erSystems) , 1998, 22 (10) :7-9.
[4]赖晓平, 周鸿兴.电力系统网络拓扑分析的有色Petri网络模型[J].电网技术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 2000, 24 (1 2) :5-1 0.
[5]王元驰, 肖先勇, 邓武军.一种基于邻接关系和广度优先搜索的网络拓扑分析方法[J].四川电力技术 (Sichuan ElictricPower Technology) , 2007, 30 (2) :29-32.
趣味与深度结合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趣味性;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学习中收获知识与快乐。初中生物课堂只有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的尴尬,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初中生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一、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比例不高,导致了生物学科被称为“小科”而受到忽视,这样的“偏见”使一些学校的生物课成了“边缘”课程。初中生物课堂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限,且一些教师不愿将其带到课堂展示给学生,上课全凭一张嘴,课堂气氛不活跃、内容不充实,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将生物“活”的特性展现出来,这都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是学生最早接触实验的一门课程,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理,渴望自己动手操作却又欠缺动手能力。实验室里上课往往管理难度大,取得的成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实验课就常常直接在教室里“讲”了,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生物课阻碍了学生对生物学科兴趣的培养和严谨的科学思维的形成。
二、初中生物课堂的改进策略
1.提高课堂趣味性,备课时备好课程资源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安排教学活动时,将可利用、可开发的多媒体课程资源融入课堂之中,既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加课堂的容量,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学生课前预习的“导学案”时,设置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融入趣味性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完成的兴趣。在设置多人合作的问题时,适当提高问题难度,并对问题的解决给予适当的提示,每个学生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入手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意识,并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时获得团队认同和自我认同,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赋予学生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
3.课堂导入安排案例、故事、音乐、视频、实物和学生成果展示等,使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于课堂,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保护生物多样性”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已经灭绝和即将灭绝的生物有哪些,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完成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并配上相关生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课堂导入时,教师请各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讲解本小组调查的成果,学生能够将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出来并做相应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一些大家耳熟能详却不曾真实见过的,或是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生物。这样学生既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又帮助其他同学获得了新的知识,各小组的成果展示又形成了比较,学生力争更好的心理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
4.注重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和同学间相互交流,适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例如,探究实验课上在引导学生提出探究实验的问题并作出假设时,给学生作出相关提示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学生的讨论过程是思维碰撞、闪现智慧火花的时刻,教师适时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和肯定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宝贵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对照试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注重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探究实验为例,实验试剂、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都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评价时常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对这些问题着重讲解、具体分析、强调学习重难点,在学生学习识记过程中给予助力,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将初中生物学课堂构建成趣味型课堂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极其必要的。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每位生物教师都有自己建立趣味课堂的方法,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成才的路上事半功倍才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趣味与深度结合 篇5
“无策划不期刊”。如何以专题策划为突破口, 寻求制度宣传与深度报道的有机结合, 发挥人大期刊应有作用, 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善于选材, 提高人大刊物辨识度
人大制度内涵丰富, 人大工作涉及面广, 从而可供人大期刊报道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但是, 如果什么题材都去报道, 那就变成普通的新闻类期刊;如果只反映人大的工作动态, 那就落入了部门“工作通讯”的窠臼。要提高人大期刊辨识度, 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应该是重点。
一是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人大制度的内涵极其丰富, 围绕人大制度的必然性、人大制度的合理性、人大制度的开拓性等方面, 大有文章可做。可以说, 人大制度从法律规定走向现实生活的过程, 就是人大新闻产生的过程;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探索创新的过程, 就是人大新闻产生的过程;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落实的过程, 就是人大新闻产生的过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维护民利的过程, 就是人大新闻产生的过程。这些都是人大期刊专题报道的优质选题。
二是民主法治热点、焦点。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矛盾集中凸显, 利益诉求日益多元, 人们不仅要讨回利益, 还要追求权利, 要求利益博弈的规则更加透明、公正。与此同时, 公民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消极公民”正在转变为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在这样的舆论生态下, 作为民意机关的人大, 势必要在舆论导向上有所回应。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张德江委员长指出, 人大工作任务很繁重, 有些工作是“一线”, 有时还是“火线”, 这同样对人大工作主动介入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要求。所以, 人大期刊的选题不应局限于立法、监督等传统领域。
三是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既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党的宣传工作的组成部分。主动围绕党委的工作重点, 发挥刊物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是丰富刊物内容的一个方向。如何为服务大局提供法治保障, 如何推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如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如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问题, 也应从人大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去研究, 只是视角不同, 但绝不能视而不见, 不闻不问。
二、精心提炼, 挖掘新闻事实背后价值
人大期刊的自身特质, 决定了专题报道题材的渊薮;以何种价值取向去择取、组合这些素材, 则关系到专题策划能否“别出心裁”, 体现出编辑的“匠心独具”。
一是具有工作的指导性。人大期刊是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最主要的信息源和思想源, 因此要明白这个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 并在选题和著文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衔接与调适, 对各级人大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 可以是范本, 提供典型的做法;可以是“触点”, 开拓工作的思路;可以是镜鉴, 甄别已与他的长短, 总之, 为地方人大工作补给养分, 为代表履职传承经验。
二是具有理论的探讨性。期刊的特点, 决定了以思想性见长。人大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 其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人大工作是不断探索发展的, 也需要从具体实践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动力。新闻事实是基础, 理论探讨更能发现背后的价值。换句话说, 人大期刊亦步亦趋地跟在社会类报刊后面, 只会被社会和读者抛弃;要见微知著, 及时将萌芽性的创新实践挖掘出来, 并从这些鲜活的案例或样本中, 归纳、提炼出理论价值和制度意义, 从而记录下人大制度的发展脚步, 展示出民主法治的推进过程。
在理论探讨的时候, 要把握一个核心, 就是这些研讨, 要始终围绕人大制度和民主法治这一灵魂展开。在探讨的过程中, 要善于应用辩证思维, 注意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不偏颇;对基层群众在实践中新的创新, 要善于及时总结, 对不成熟的, 既不要轻易否定, 也不要随意下结论;要善于展示博弈过程, 体现多元价值下的不同意见的争锋, 但必须要在人大制度的框架下进行, 要符合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
三是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对省级人大期刊这个层面来说, 要有本土的关怀, 更应有全国的视野。这就要求在专题的策划过程中, 尤其在写稿的过程中, 注意两个纬度:从横向而言, 不仅要专注于一省之内的新闻事实, 还要将视野推向其他省份, 及至全国层面;从纵向来看, 不要局限于“当下”、“此时此刻”, 还要将新闻事件纳入人大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纳入民主法治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只有这样, 一组稿件才能以厚实的信息量拓宽读者视野, 才能在达到“以点到面”、“以微知著”效果的同时, 看清和摸准新闻事件的内在逻辑, 它所蕴含的真实价值和制度意义。
三、巧秒布局, 用内在逻辑求有机统一
一组专题报道, 一般由导言 (导语) 和数篇子文章所组成。这些子文章并不是“拼盘式”的机械组合, 而是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 用以说明、阐释同一个议题或问题。如何形式与内容的达到有机统一?
一是并列式说明。这是指一组专题报道中的数篇子文章, 在逻辑上是处于同一个层面的, 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说明主题。这样的编排, 篇幅足, 分量重, 气势恢宏, 集束性强, 较适合呈现各地人大工作、人代会等内容。
二是递进式阐释。递进式阐释的编排, 往往适合于对人大制度, 民主法治热点、焦点问题的集中讨论和报道。这样的专题, 往往由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所引发, 然后分析这背后的原因、蕴含的价值理念, 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 数篇子文章从表及里, 就像“剥毛笋”一样, 层层解读, 渐次分析, 直至内核。
趣味与深度结合 篇6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的重要关系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和阅历的限制, 并不具备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 因此, 将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教育性同趣味性进行有机结合, 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目前, 我国很多小学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存在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不完整的情况, 因此, 学生虽然能够在教材当中了解到足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却难以真正将自己的爱好同语文教材进行有机融合, 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学生掌握的语文课程基础知识迅速增加的背景下, 语文教材必须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进行充分结合, 才能使教材的使用质量得到切实的增强。趣味性是促进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 只有小学生具备了足够的语文学习趣味性, 学生才能在真正把握课堂学习的机遇, 提升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质量, 以便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了解到更多的基础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具体举措
(一) 提升小学生思维的理性与灵活性
要加强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重视, 首先, 要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 加强小学生灵活思维的引导, 鼓励学生对某一课程中接触的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 以便小学生能够具备科学的思辨能力, 对语文教材中了解到的知识, 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掌握对生活当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 使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要注重小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进行理性的质疑, 以便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语文教材当中的知识, 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 以便小学生对生活当中的问题具备更加成熟的理解和应对能力。要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趣味性的提高, 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不必由于理论的抽象而降低理解效率。要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性思维之后, 对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 并由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以便学生能够修正思维当中的错误, 提高理性思维的正确程度。例如, 在进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作为教学任务的重点, 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 以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能够得到提高。
(二) 提高多媒体软件在课堂当中的应用率
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将多媒体软件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软件开拓视野, 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够将教材当中的趣味性同教育性有机融合, 在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当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 要保证多媒体软件应用的正确性, 将教材当中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整合, 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软件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教材相关的各类知识, 要结合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特点, 对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 以便学生能够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当中, 实现语文学习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三) 科学的进行小学生语文作业的布置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很大程度上需要小学生在课件作业中完成, 因此,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语文作业的布置过程中, 要注重将趣味性同教育性进行完美结合, 要充分研究传统学生作业布置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 以便根据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 将同语文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科学的布置于作业当中, 使学生在巨大的兴趣爱好促使下, 提升语文课程的学习质量。要将学生语文作业的重点从书面内容的书写向实践活动转变, 以便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完美结合, 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 完成对语文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要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内容和数量的控制, 以便学生将足够的时间运用于实践性质的作业当中, 要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出发, 为学生制定相关思考工作, 避免小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无法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理解, 以便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提高不会降低教学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调查学生实践过程中思维的误区和理解的偏差, 并及时进行指导, 避免学生过度自主学习产生学习方法的错误。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材是保障小学生掌握基本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教材, 将小学教材的趣味性同教学性进行有机的融合, 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 深入的分析了小学教材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的重要意义, 并制定小学教材趣味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的具体措施, 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小学的语文教材是提升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教材, 提升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对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提升方法, 对促进小学语文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张阿龙.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J].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2]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中国海洋大学, 2013
【趣味与深度结合】推荐阅读:
深度结合01-08
宽度与深度10-02
深度处理与回用05-19
推动速度与深度融合12-15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06-09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07-30
稠油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探讨10-05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0-15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的深度融合09-30
高效与趣味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