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影响

2024-06-01

专业影响(共12篇)

专业影响 篇1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被社会误解较多的学科。据前期调查,85%以上的非专业人士认为“营销就是卖东西”。而当问及“对销售工作怎样时”,67%的受访者表示“销售工作苦、累”,48%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喜欢销售工作”。而当对从事营销类专业工作的高层管理者调查时,98%的受访者反对“营销就是卖东西”的说法,80%的受访者表示,“很感激当初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很喜欢这个工作”。在读学生与社会调查有类似之处,非营销专业学生和营销低年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营销就是卖东西”。有这种看法的营销专业学生更多地表示“不太喜欢自己专业,如果有转专业机会,就选择转专业”,“以后不会选择营销作为自己的工作”。这些无疑表明了,社会和营销专业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满意度较低。笔者认为,消除现有社会对营销专业的误解,需要提高社会对营销专业的满意度,尤其是要提高营销专业学生对营销专业的满意度。

1 专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1.1 专业满意度内涵

满意度(satisfaction)源于营销领域的Cardozo(1965)的顾客满意度研究。Shank等(1995)认为,学生可以看成高等教育行业的重要顾客,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感受和评价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心理期望与实际经历相比较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即学生对于某个学校的学习、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总体满意程度(刘选会等,2015)。

专业满意度本质上是学生满意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在学术研究领域,专业满意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因为在西方国家,学生通常是进入某所大学,而不是某个院系,经过一两年的学习之后,学生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具体专业,而且确定专业之后还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金项兵,2006)。学者们在其研究中一般使用“学生满意度”,而没有“学生专业满意度”一说。在我国,虽然有学者开展了专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但要么继续沿用西方学者的“学生满意度”(刘寒梅,2014),要么采取较宏观的理论描述专业满意度的意义、价值,而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且以往并没有市场营销专业满意度的专门研究。

本研究中,营销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对所读营销专业的一种感受或情感反应,是学生对自己所学营销专业的理性认识后,从营销专业软硬件、教师资源及专业培养目标等角度对营销专业培养合理度的一种评价。

1.2 专业满意度的结构维度

相关学者对专业满意度的结构维度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如,赵叶珠等(1997)在其研究中强调了专业满意度的师资力量等维度;赵宏斌(2004)、赵锦山(2006)则强调了“专业就业前景”。周敏(2008)、马利军等(2009)、杨瑞等(2003)等学者结合具体专业研究了专业满意度维度,除了强调专业师资满意度维度外,他们还提出了“专业实力”、“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教学管理”等维度。李红梅(2011)在其研究中涉及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用、考核方式、教师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等方面;刘寒梅(2014)提出了“实践实习”、“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专业前景”、“学风建设”五个专业满意度维度。综上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共涉及的专业满意度维度有:师资力量、实践实习、课程建设、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教学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专业实力等,这些研究可供本研究的营销专业满意度做重要理论参考。

2 研究设计

由于以往没有市场营销专业满意度维度的专门研究,所以本研究分为三大步。

第一步,先采取文献研究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营销专业满意度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形成了营销专业满意度调查量表初稿。然后,请相关专家对该量表进行主观评定,以此形成预调查量表,并对在校营销学生进行了预调查。

第二步,对专业满意度维度的验证性研究。在第一步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进行正式调查。2016年4月,我们随机抽取南方某高校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0%。

第三步,对营销专业满意度量表的预测效度分析。以往研究表明,满意度影响承诺行为(Oliver,1991)。由此推测,学生专业满意度会影响其专业承诺。因专业承诺对大学生学好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要,所以本研究选择专业承诺为因变量,来检测专业满意度各个维度对之的影响,以此检验营销专业满意度量表的预测效度。

3 数据分析

3.1 信效度分析

首先,基于135份预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对专业满意度进行了信、效度分析(见表1)。系数为0.925,表明量表是非常可信的。KMO的值为0.884,说明样本充足度高,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本问卷及其各因子组成项目的构建效度好。

3.2 因子分析

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专业满意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最大变异法作为正交旋转,把特征值大于1作为提取因子的原则,提取了营销专业满意度7个独立的因子,7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达到70.105%。经过语句分析,因子F1—F7依次为“专业教师”满意度、“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专业就业前景”满意度、“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能力培养”满意度、“专业教学管理”满意度、“专业认识”满意度。

3.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基于420份正式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LISREL8.7软件对营销专业满意度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模型的拟合度指标来看,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46,低于0.05,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3,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标AG-FI为0.91,基准拟合指数NFI为0.92,非基准拟合指数NNFI为0.93,相对拟合指数为0.95,都在0.9以上;x2卡方值/df为2.1,这个值小于3,这说明专业满意度7个维度与数据拟合情况良好。从具体各个测量语项与因子之间的标准化估计来看(见表2),标准化因子载荷值一般都超过了0.4且达到显著水平。这些表明专业满意度为7个维度结构。

3.2.3 预测效度分析———专业满意度对专业承诺的影响

为了探索专业满意度七维度结构的重要性,我们分析专业满意度各维度与专业承诺的关系。专业承诺分为专业情感承诺、专业意向承诺两个维度。情感承诺“我很喜欢本专业”等语句来测量,意向承诺“我不会转专业”等语句来测量。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其余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4表明,专业满意度的七个维度与专业承诺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我们进一步专业承诺作为因变量,以专业满意度七个维度变量为自变量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注:所有变量都在0.000或0.001水平上显著。

从表4可看出,第一步进入的维度(自变量)有“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就业前景”、“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认知”,第二步进入的维度(自变量)有“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教学管理”。说明这些维度(自变量)对学生专业承诺有重要的影响。七个维度中既有和以往研究有一致的地方,如“专业教师”满意度对专业承诺有显著的影响,也有维度体现了营销专业的特点,如“专业认知”对专业承诺有显著的影响。

4 研究结论及讨论

基于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专业满意度有七个维度:“专业教师”满意度、“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专业就业前景”满意度、“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能力培养”满意度、“专业教学管理”满意度、“专业认知”满意度。这些维度既有一般专业满意度的维度内容(如“专业教师”满意度),也有营销专业满意度的特色内容(如“专业认知”满意度)。本研究首次专门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为专业满意度理论发展和推广做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开发的专业满意度量表具有信效度,可以供营销专业满意度调查使用。本研究也为如何推动市场营销专业满意度、专业承诺建设提供了实证基础。营销专业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各个方面的建设,以此提高专业承诺与专业忠诚度。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加强“营销专业的正确认知”对营销专业承诺有显著作用,提示我们在营销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管理。

参考文献

[1]Shank,M.D.,Walker,M.,&Hayes,T.Understand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Expectations:Do We Know What Our Students Expect in a Quality Education?[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1995,(13):71-89.

[2]刘选会等.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5,6(2).

[3]李红梅.辽宁省高等院校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4]刘寒梅.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及其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5]金顶兵.美国7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

专业影响 篇2

学院:环科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2013438034 姓名:杨兴洋

一·什么是新课改

内容提要: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要知道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首先是专业知识。总的来说,就是与任教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其核心而言,自然是任教学科的系统知识,是任教学科的教学理论。正因为这样,一方面要巩固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将它们转化为活的知识,转变为能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学的专业知识,使之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停地发展。不仅如此,还必须突出其核心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有的学科知识,不懈地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颖的教学理论来武装头脑。

其次是专业能力。教师不光要发展教学专业知识,更要发展教学专业能力。具体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将教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专业能力,将教学专业理论升华为教学专业技能。因为不是有了教学专业知识就能上课,有了教学专业理论就能辅导。也就是说,不论是上课还是辅导,都需要教学专业能力,都需要教学专业技能,因为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想完善上课,就必须按照科学规律来进行设计;要想完美辅导,就必须按照艺术要求来进行构想;而要想进行科学设计,就需要教学专业能力;要想进行艺术构想,就需要教学专业技能。

第一是专业理想。就是当教师的追求,就是做教师的理想。换句话说,教师应当为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为什么样的梦想去拼搏;应该当一个什么层次的教师,做一个什么品位的教师。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似乎也可以这么说,没有专业追求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好教师;没有专业理想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名教师。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为专业追求而活着,为专业理想而拼着:他们有人追求做学者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艺术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做奉献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智慧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做改革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创新型的教师。因此,只有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理想,才能提高教师的档次,提升教师的品位。

第二是专业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体验,产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多样的教育总结,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教学中,你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活动,你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活跃课堂教学。二是在教育活动中,你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育活动,你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从事教育工作。由于教育专业思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变的。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产生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而且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进而,使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第三是专业品格。就其内容而言,可能有许许多多,但其核心部分,也只有以下三点:一是终身从教。因为教师职业是个崇高的职业,是个灿烂的职业;它关涉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类的发展与未来。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热爱教师职业,更要立志终身从教。二是育人为本。也就是说,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不光要尽心尽力教好书,更要不遗余力育好人;不光要为人民教好书,更要为国家育好人。三是为人师表。具体地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带头的,教师首先要带头。第四是专业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最讲究智慧的,是最需要智慧的。所以,教育是最讲究智慧的,是最需要智慧的。而教育智慧不会凭空产生,不会从天而降;它只能来自先进的教育理论,源于坚实的教育实践,源自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坚实的教育实践的融合。

三·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现代化的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因此,课程改革的实施,要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首先,新课革促使教师角色的拓展,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传统意义的教学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而在新课程中,教师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从知识权威拓展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传递者拓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像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同时教师还应承担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工作。教师作为学生为人的榜样,不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拓展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从教师关系的维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主导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

其次,新课革推动教师知能结构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概念重建”。对于教学,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而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事实上,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让人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现、建构起来的。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会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但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永久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传授,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的过程。

新课改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增强课程意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学生,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积极参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参与,即是一种局部被动的课程实施,而是教师全程主动、合作地介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开发、课程决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意味着教师要带着对课程的理解与体验来体会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正是这种教师积极参与下的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分享课程设计、选择、评价的权利,使教师既分享权益,也感受重担,更让教师敢于负责,成为富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教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是交给外在研究者,而是通过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所进行的自主反思性探索,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实践活动与研究一体化,实现自己的革新行动,这就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真正意义。

综合大学影响专业建设研讨 篇3

对于影视专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影视作品创作方向和影视艺术理论研究方向。对于前者,目前世界很多国培养的仅在本科和硕士层面,重在作品的创作生产上:而后者可以在博士层面。因此,各个院校在开设影视专业的时候。明确培养方向是第一位的,可以是一个专业下的一个培养方向。也可以是一个专业下的两个培养方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我国教育中的怪现象,那就是研究生动手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生。大专生不如技校生。前一段时间发生的熊猫烧香病毒事件就是对我国的教育及社会用人制度极大的讽刺:当问及病毒的始作者。为什么要生产病毒时,该青年的回答竟是,由于学历低,找不到工作所至。问题出在哪里?在定位上。在这个方面,北京电影学院定位就比较准确:“目前,我院是一所教学创作型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目标是教学创作研究型高等艺术专业院校”。“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电影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符合社会主义电影事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艺术人才。”(见北京电影学院2006年自评报告)学院始终在教学上强调实践。强调创作。强调作品。为了培养高层次的电影创作人才,学院还招收了FMA(艺术硕士),没有实际创作作品的,不给予学位证书,而不仅以论文写作为衡量标准,这是艺术教育的一个进步,这才叫办艺术大学。制作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立足于影视制作技术。没有技术的艺术,是没有艺术,而技术的积累自然会体现艺术。电影教育家周传基说:“短的时间内要掌握电影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艺术。所以在我的班上绝对不准谈艺术。课上不准谈电影艺术,更不准谈电影美学”。对于一般院校的影视制作专业,可以把调子降暗一点,定位降低一点,本科生就是高一点的技校生,扎扎实实地学技术,较好地掌握艺术创作的手段。

对于一般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本科专业,依托于原有的教育资源,培养目标的定位理应以培养影视工作人员为宗旨,确切地说主要是培养电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专业的分科

影视专业在教学设置上的分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专业分科细,有利于单一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培养专一方向的高技术人才。但学习面过于专一,必然会影响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制约影视作品的创作。并且,学习面的过于狭窄,对毕业后的就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北京电影学院是世界上电影分科最细的学院,这使得学校为电影创作的各个部门,培养了国内顶级的技术人才。同时,我们也发现电影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也有很多干起了电影其他部门的工作,而且还干的很好。如国内很多优秀的导演,并不只来自于他们的导演专业,有摄影系的、美术系的、文学系的、录音系的、表演系的等。这是因为电影学院为了弥补分科过细的不足,对学生的通才教育采取了很多途径:一是开设许多全校共选课。这些共选课有《影片分析》、《视听语言》、《电影摄影概论》、《电影史》等。而担任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学院很优秀的教师。二是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讲授知识的交叉和横向联系。三是学生的作业,特别是毕业生的联合作业。多专业的学生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四是学院有一个国内影视教育最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汲取了更为广博的信息。促进了素质能力的提高。比如《学院大讲堂》请国内国际上的专家学者讲座:很多影片剧组会组织创作班子,带上影片,到学院来放映交流:学院组织各种各样的电影展映交流活动,如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展、日本电影周、韩国电影周、荷兰电影周、国际纪录片电影周等,这类交流活动在电影学院已经日常化。可见,电影学院这种专业的过细分科有其特殊性。

对于综合性大学和一般的艺术院校。开设影视专业的程度和环境条件不尽相同。专业分科或专业方向差异较大,但总的来说,不宜分科太细。目前,在世界上大多数影视艺术院校都不倾向过细分科。比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下分五个专业:影视制作。动画,互动媒体。剧作,评论。前三个是实践型专业,后两个是理论型专业。而影视制作专业又分出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制片方向。英国国立电影学院没有摄影系、编剧系,导演要学摄影、编剧、录音、制片等。

当然,专业分科的笼统不代表学习不深八、技能不专业,这是课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问题。

三、课程体系结构

影视专业的学习有别于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应该包含五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个层面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建构基础。如电影创作的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习视听语言、电影技术概论等课程。第二个层面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一层面学生要学习专业创作的核心课程,学习实践操作原理、实践创作经验的总结等。如电影摄影专业开设的《影视照明》、《电影摄影创作》等。第三个层面是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学习。这一层面学生要学习具体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实验或实践作业。如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要学习摄影机的操作,掌握胶片的感光度测定、画面的光比控制等。这部分也常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小窍门和小技巧,如通过地面洒水调整地面的反光度。通过色调的运用。白天拍夜景等。第四层面是思想修养的提高、文化知识的拓展、艺术思维的培养。如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各类艺术讲座、艺术交流、参观、观摩及讨论。第五个层面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这一层面的教学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技能技巧,创作出完整的艺术作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五个层面不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是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它们没有时间上的阶段性。

对于综合性大学里开设的影视制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本着“做中学”的原则,注重动手,注重实践,注重短片。除了大学的公共基础课外,专业课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一)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有影片分析类课程,如《影片分析》、《视听语言》等制作基础类课程,如《影视技术概论》、《平面摄影》等:文化素养类课程,如《艺术概论》、《新闻传播学》。

(二)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视摄像》、《计算机图形/像处理》、《非线性编辑》、《电视导演》、《电视节目制作》、《剧作基础》、《影视录音基础》、《影视画面创作》等。

(三)专业方向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动画基础》、《数字视频合成》、《动画造型与技法》、《影视管理》、《音响系统与调音》、《广告设计与制作》《影视照明》等。

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

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专业基础课程中,有的课程是限选课程,有的课程可以是自选,因为自选的课程都是作为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专业方向类课程是让学生作为专业方向发展的提高课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己选择。

四、课程学习的实践安排和要求

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有学生实践的部分,影视制作的专业课程应该给每个学生足够的机会实践。对于实践和理论的比例关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谢飞认为实践应该是以理论为主。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作为学生作业,学生应该拍些什么,怎么拍,教学时都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北京电影学院在教学中大多是采用的任务驱动法,即在一门课程开始时,教师就先告诉学生,这门课应该做什么作业,作业要达到什么要求。同时,本科生四年中各个阶段必须完成的作业,在他们进入到学校时就已清楚了。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北京电影学院有着普通高校传统意义上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而且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学院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各专业的本科生都要接受从一年级的军训,到二年级暑期社会实践、三年级的专业实习和四年级的毕业联合作业等一整套的实践教学,这部分的实践教学在学分和学时上都要占到全部课时总量的10%。同时,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更是设置了大量实践类课程。借鉴北京电影学院对本科生各阶段的作业要求,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可以拟定四年作业要求如下:

一年级:拉片、分镜头练习:拍照片作业。

二年级:个人拍DV片段作业。

三年级:每人拍5~10分钟短片作业;30秒~60秒广告。

四年级:学生小组联合拍摄完整作业。作业长度:30分钟

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可以用DV拍摄,四年级的毕业作业,建议使用标清或高清摄像机拍摄。

以创作为主的影视教学离不开相应的硬件支持,因此,在专业建设上必须建立必要的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实践设备,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条件。

五、教学方法探讨

艺术教育有别于普通文化教育,它不能停留在学会方法,掌握基本技能的层面,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技术教育的结果在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现。

从一般形式上看,影视专业教学的方法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论文写作,技术实验、画面设计、文字阐述、影片观摩、短片拍摄、实习讲评、作业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艺有法,艺无定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都会不同,而同一课程不同的教师教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影视专业的教学在方法和形式上一般有这样一些特点:

1、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这取决于教学对象、专业课程、作品对教学内容体现的典型性、教师对作品的熟悉性和偏爱性。

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实践经验积累。教师的创作作品丰富。实践经验多,上课讲授的创作经验、技巧对学生的实用性强。学生喜欢听,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3、教师的个性思维较强,观点、理念往往有着鲜明的主观倾向,教学中多和学生交流,探讨,一般不会将一些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以固定的模式强加于学生。对影片的分析和认识。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会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4、课堂教学形式复杂、多样。对于讲解影片的播放。可以先播放,后分析:也可以先讲解。后播放。再讨论。可以先播放整片,之后再细化:也可以根据讲解内容需要片段分析,之后再整片观看或让学生自己课下拉片。

5、对某一内容的讲解,采用两个影片或多个影片表现方法的对比,分析效果的差异。

6、要求学生大量观摩作品,对有的作品需要多看、拉片。

7、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多拍片段或短片,不要一味追求长度。

8、学生作业的讲评和讨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既可以在课堂上小范围的讲评和讨论,还可以拿到大一些的范围和场合,认更多的人来评论。这个环节一般应该先由学生自己评论,相互评论,之后再由教师点评。

9、学生的实践作业或作品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必须在总结性评价中占有相当的权重。

10、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外面展示和参加各种各类的评奖比赛,以检验学生的作品水平,实际上是检验教学水平。

11、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会按照书本的内容顺序进行,特别是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讨论、交流可能会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12、经常邀请创作经验丰富的艺术专家走进学校,走进课程,可以使学生开拓思维,学到更适宜实践创作的东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六、艺术教育的管理与评价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这一观点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著名理论,这更适合于艺术教育。在艺术创作中,经验起的作用往往大于教科书上的理论描述。影视创作更是如此。经验教学中的经验是难得可贵的,因为这些经验基本都是教师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得到的。既有实践操作性,又有现实性。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多会讲授自己在拍片中的体会、感受,特别是很多细节的临场处理,这些内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不会感到枯燥而犯困,而且还会开动脑筋,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或疑问。经验教育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解构思维。学生不会一味的死记硬背,不会形而上学的把课堂上的一切视为真理,他们会崇拜教师,羡慕教师的经验,同时,他们也会挑战教师的经验,因为教师的经验来自于他的经历,也来自于他的个性。他自己的灵感。因此。在对待影视专业或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师上,不能套用人文专业教师的管理模式。北京电影学院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鉴:1)学院任课的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而且。学院创造条件使专业课教师能做到1/3时间上课:1/3时间进行备课、进修、著述、科研、访问:1/3时间进行艺术创作。2)聘请具有丰富艺术创作经验的艺术大师或专家上课。

专业影响 篇4

我院家具专业2015年开始微课程建设, 从一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对我院的课程建设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建设。家具专业专业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岗位、工作任务以及对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向荣麟世佳、青岛一木、北京意风等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入调研, 分析了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需求, 借鉴企业经验, 采用众家之长, 结合新职教思想,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将调研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 重新确立家居配饰与卖场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把家居顾问、定制家具设计、家居配饰三个独立的培养方向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具备设计、销售、软装配饰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大型企业均位于一线城市, 交流上有一定的困难, 而微课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交流问题。

微课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 区别于一对多注重教师教的课堂教学, 微课类似于一对一辅导注重学生学, 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微课要避免黑板搬家, 而是解决用传统教学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相较于传统视频课的资源封闭、资源固结、难以修改、教师教为主, 显然微课有着自身的优点, 诸如易搜索、易传播、应用范围广, 同时微课的录制对象、学习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2.“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和执行。经过多方努力, 广泛开展订单教育, 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与意风、荣麟世佳等多家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式教学。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本专业将在15级学生做订单班培养, 一个班归属一个企业, 邀请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和培训教师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制定, 每学期参与课程教学和考核。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家具终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由企业实践专家和本专业教学团队共同研讨, 确定了以培养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构建家居配饰与卖场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经过多次研讨、会议, 专业教师们对各门课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开发课程标准更具针对性、改革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调整教学课件更具丰富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将教、学、研结合起来,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1.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根据新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教研室多次研讨, 对课程标准、课程衔接、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如《素描》课程, 改变了以往主要以几何形体、人物绘画的授课内容, 现在课程主要以家具绘画和快速表达为主要授课内容, 将企业提供的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 课程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将所有的知识点制成微课程, 学生随时学随时问, 随时解决遇到的困惑。课程的衔接方面, 如:《家居软装整体方案设计》这门核心课程与前修课程《家居配色设计》, 教研室任课教师们一起开发和制定两门课程《家居配色设计》与《家居软装整体方案设计》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 两门课程采用相同的案例教学, 学生们在《家居配色设计》课堂完成的配色设计方案, 可作为《家居软装整体方案设计》的一部分, 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 使两门课程更好衔接, 使学生知识体系更加条理性和系统性。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面, 完善家居卖场管理、家居软装整体方案设计、家具配色设计、家具导购员实训、拓展训练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2015年第二学期这些课程都进行了课程开发、建设。并制定了的完整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件、试题库、微课程建设。

3.课程考核方面, 突破答案单一、形式单一、时间单一的传统的方法, 各课教师完成专业课程的题库建设, 帮助同学们完成课程的复习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未来家具课程改革方向

1.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开发遵循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课程的目标通过各项目的实施, 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家具卖场新员工的培训;能够进行家具卖场形象设计;能够进行日常人资管理;能够进行家具卖场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进行家具卖场的促销策划与实施工作。了解家具卖场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常识、知识、掌握基本方法与操作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树立团队合作、团队竞争的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面向当代家具终端销售行业的专业型人才, 能胜任家具卖场店长岗位的工作。

2.课程设计思路。微课程建设流程: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经过专业与相关企业共同研究制定选题, 用一年的时间制作出来, 三年的时间完善处理。

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例如《家具卖场管理》课程是家居配饰与卖场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专业是与北京锦绣、北京意风、德中飞美公司共同开发创办的专业, 到目前为止, 全国范围内我校是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均是依据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的知识整合。所有知识点整理完毕后, 制作成微课程。该课程自开设时就依据姜大源新职教理论思想, 工学结合, 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晶.软装现状与前瞻.房友网, 2010.8.23.

[2]王龙.浅谈室内设计软装的发展趋势.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论文 篇5

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对专业发展无长远规划,目标不明确。很多青年教师只是被动的进行专业发展,按照学校的考核要求,职称评定等条件来发展的专业,功利性明显。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从高等院校毕业,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缺乏创新意识,对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较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不够了解,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的需求与国家的政策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地方本科高校66.2%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利条件是个人意识不足。67.5%的青年教师认为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就是主动进修或培训。可见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社会培训进修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至关重要。

(二)学校因素

调查显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进修实践机会太少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80.7%,62.5%的青年教师认为是缺乏专业组织指导,20.7%的青年教师认为是学校不够重视。对于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82.6%的青年教师认为是专业发展培训经费少,培训流于形式,认为是日常工作任务重的占60.7%,认为是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占52.6%。可见,地方本科院校未能充分意识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不健全,缺乏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和专业指导人员,缺乏专门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流于形式,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青年教师的评价仍然是重科研轻教学,学术论文数量铺天盖地,但部分论文的质量却有待商榷,科研成果缺少实践价值,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化,要促进青年教师按照技术应用型高校对师资发展的要求来发展专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制定保障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完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4]。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的入职标准与他普通高校教师的入职标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基本上是博士或硕士学位、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等。而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特别要求,没有相应的作为其教师的入职“门槛”,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标准。

(三)社会环境因素

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未能积极参与到地方本科高校师资培养与教学过程中。这些都有待国家和地方政府做好宣传,加大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支持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5]。同时,需要加大经费支持。调查显示,安徽省地方本科高校83.5%的青年教师认为政府应出台支持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到企业挂职锻炼,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都需要经费的支持,政府和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的经济待遇,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为学校发展留住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4):74-75.

[2]鄢玉婷.广东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大学,2012:26-28.

[3]袁晓杰.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14-16.

[4]吴美华.技术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7-10.

专业影响 篇6

博客作为网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以它的快捷性、使用简单和稳定性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优越性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使用博客并将它作为教学以及反思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博客使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元化,让教师与学生通过博客进行沟通交流,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协调;为学科教师提供了新的学习与交流途径,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借助教师的博客,可以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得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得更加顺利和便捷。

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含3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笔者认为博客主要从以下方面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1)有效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博客是建立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的,虽然网络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同时也使基于网络的教学难以组织。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丰富的资源,给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网络上客观存在容易使学生沉溺其中的游戏世界,易使学生精神涣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基于博客的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一定要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否则博客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

2)为教师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博客提供的网络学习平台,不同地方的教育工作者和对相关专业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随时随地对博客中的教学内容开展讨论、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与论坛、聊天室是不同的,博客能够长时间地关注一个主题并能比较系统、详细地记录和反映某种观点,使得在这里的交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度。这对促进教师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同时,博客也是师生沟通、学生与学生沟通的良好工具。在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了解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学习感受,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寻求学习中的帮助,从而不仅能促使学生成长,对教师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3)促进教师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培养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反思性教育也越来越被广泛提倡。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等。博客正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好方式,不仅可以随手记录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还能够将内容和大家分享,一起对这种教育行为进行诊断,既为别人提供思维的前提和原料,也是在帮助自己检讨教育行为,促进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这种公开的反思方式更是显现出网络世界中的共享、交流、协作和发展的优势。

4)有助于教师纠正自身教学行为习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使之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教师在使用博客记录教学点滴,进行教学反思,是一个长期的、贵在坚持的教学行为习惯。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来源于理科专业,在写作方面比较欠缺文字功底,坚持写博客,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文学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每次课前筛选适宜的学习资源,精心准备学生学习任务,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小结和反思,都是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摒弃了信息技术课无作业、无反馈的弊端。

总之,博客作为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的传播和学习交流工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博客也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教师自身去完成。因此,对博客也要冷静地思考和对待,防止盲目的发展和过度的行政推进。“博客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青海师大附中)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7

1.1 专业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专业知识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其专业知识的支撑。叶澜教授认为, 教师应有的知识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 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和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了解学科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 尤其是要掌握学科知识在人类实践中的各种表现形态及各种学科知识的应用情景;掌握学科提供的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 (2)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教师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不仅要具备自身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 还要具备与自身的教学科目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及广博的人文基础知识。由于课程和教学知识的扩充, 教师在面对教学改革时, 同时也要面对社会变迁知识日益激增的情境, 因此, 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充实自己就显得格外迫切。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出路, 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膜”, 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 “蓄能”, 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1.2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旦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 首先要让自己热爱这份职业, 热爱你的学生, 热爱你的讲台、同事和学校。也只有有了这些, 我们才能对教育有理性的思考, 对教育的激情投入。因此理解、爱心与责任是教育者专业思想的基础。中国正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教师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首先, 面对社会的巨大转型, 现代人碰到的困难也是教师所碰到的困难。比如, 如何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最大困难。 (3) 其次是当今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多种信息, 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空前的。再者,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深刻的变革, 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用一个好的心态去做一个快乐健康的教师, 只有心态乐观, 健康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活泼健康的学生。我们无法回避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 也不可能解决太多的难以避免的教育问题, 教师须为自己创设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理环境。

1.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

教学创新的主要动力与核心因素是教学反思。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古希腊的先哲们也说“认识你自己”, 这些先人想表达的意思是说人应该学会反思,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作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更有学会反思的必要。“学而不思则罔”, 反思才能帮助教师解决各种疑惑, 促进个人的教师专业发展,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反思, 教师才能把握实际情况下具体问题的本质所在, 以此获得对教育的感悟, 生成新的创意, 提高实践能力, 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自我反思的过程就是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 提高教师专业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1.4 向研究性教师转变

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具有高度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表现形式, 应当成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 (4) 教师通过研究怎样完善自己的教育工作、完善自我, 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当代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教师应当具备研究问题的意识。因为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拿提问这一环节举例, 通过研究会教师会发现提问不仅要注意提问的方法, 还应当注意提问的习惯、所提问题的意识形态、提问的行为、提问的意志等各方面的因素。问题研究意识的培养是对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准备, 通过对问题细致的研究, 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此来获得提高。其次, 教师应当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 也对教师从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通过积极主动地对新课程进行研究, 才能建立起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才能更好地建立当前需要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完成教师新角色的成功转变。

2 学校

2.1 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建设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教师每天工作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 其教师信念和工作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学校文化的影响。所以, 要想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需要营造容易被教师所理解和认同的学校文化, 这样才有助于学校文化对教师个体价值的内化。这就要求学校积极营造适合的学校文化,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 营造良好能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首先要重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主、和谐、合作的学习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 (5) 其次是要强化专业学习。要进行课题研究, 围绕研究专题进行学习。再次是学习并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必然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不仅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是21世纪人才的通行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 是教师增长知识, 提高自我, 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2.2 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1) 培植优良的管理文化。管理文化的培植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只有建立健全有效地管理制度, 才能保障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 真正为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关注教师的人文需求是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 这就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软环境的建设, 激发内部活力, 变教师的“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学校制定制度的时候, 要注意给教师的创新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 做到对教师的尊重, 以此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一是评价的内容。评价内容是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内容要体现出合理的的育人理念和合理的评价标准。二是评价的方法。评价方法要求把“软性”评价与“硬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充分体现出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特性。三是在评价结果。要体现评价的导向, 规范和激励的作用, 让评价结果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有力依据。

2.3 落实学校职责

首先, 要给教师自己的业余时间。湖北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说过:“没有业余时间, 就没有专家”。工作八小时之外, 教师们干什么去了?除一部分时间用来娱乐、应酬外, 很多教师疲于批改作业、家访, 甚至还要进教室辅导学生。教师的最大困惑就是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 没有自己的时间, 何来阅读、研究?何来与他人交流沟通?所以, 学校领导要保证教师在工作八小时之外, 能够有自己掌控的时间, 不要给教师过重的工作量。 (6) 其次, 学校要有一定的倾斜政策。如必要的经费保障, 积极给教师提供参与竞争各种荣誉的机会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其空间是无限的, 成熟是相对的, 成长是绝对的, 更好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需要教师个人、学校, 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协作和努力。

摘要:在课程改革中, 教师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为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 也是专业的发展, 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 只有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才有真正的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社会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大环境, 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教师自身, 学校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①谢蕾蕾.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新课程研究, 2009 (5) .

②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研究出版社, 2001:23.

③黄友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性[T].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④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⑤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6.

专业影响 篇8

一、从环境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认同”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

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承认对人有影响的两大因素是“遗传”与“环境”[1]。“遗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我们要探讨的是环境。在教育学领域,“教育”有时候被独立出来作为影响人的另一个因素,这其实是一个“自然”或“使然”的哲学争论。如果教育被理解为广义上的对人的“影响”,它是偏向自然的、经验的;如果教育被理解为狭义的“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偏向自然的,包含了人的理性的部分[2]。从环境的层面看,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如果教育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与环境联系起来,那么自然的环境与教育的广义概念有着更深的渊源,社会环境与教育的狭义概念则有更显著的联系,总之教育是可以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然而,教育领域这些年来对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使我们看到,不能轻率地将教育划分到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概念下。事实是,在“生态”这个问题上,既然人与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 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彼此互动的,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依这个逻辑推理———教育不应当被狭义的理解。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曾试图从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的因素来影响受教育者,我们也曾通过改善环境的办法影响受教育者。作为后者,我们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认同”这个概念考虑成环境作用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不稳定性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既是个体微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理解、信念、预期系统,也是行业群体对这个专业所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个体的态度看法等构成了群体的价值观,反过来群体价值观对个体又形成意识层面的“环境”,有时候这“环境”甚至表现为“文化迫力”。就像本文在开篇提到的学前教育在国内的整体趋势一样,从专业领域到社会民间都承认这个专业带来了经济生活层面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加入到这一行业,但这并不是基于“专业认同”水平上的表现,而是一种趋势所带来的“迫力”。如一些基于心理层面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已经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并不基于了解和兴趣,而是与高考录取制度相关[3]。对大学生将来是否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或与之相关工作的调查显示他们更倾向于再次选择新的工作领域[4]。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这个专业更容易毕业之后找到工作,所以对专业体现出积极的情感取向[5]。这一类的研究都印证了我们之前对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既有印象,即出于外在的环境迫力产生了对专业的认同,但是对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学科内容、研究对象、工作领域等属于专业自身存在的认知,并没有带来对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坚定信心。从此类研究的结论看,部分的因素在于整体对学前教育专业技术性认知不够,这样将在未来长远的时间里造成专业认同上的不稳定,而当下基于政策提倡和就业趋势的热潮是短暂的。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时空环境影响

专业认同的问题既然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总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面我们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问题。

(一)空间角度

笔者参考了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6],梳理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环境里所包含的空间有三大方面:其一,大学生当下所从事学习工作领域范围内的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是微观的,虽然横向范围很大,但其集合由众多微观环境构成,包含各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等;其二是由各个高校以及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所构成的学术教育层面的环境,环境内部的微系统彼此交流形成一个中间系统,它是建立和稳定大学生对此专业认同的重要部分,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三,是前文提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外部环境,即国家政策、社会就业等所形成的外系统,当下这个外系统正在起作用,拉高了该专业认同的曲线;其四,就是国内文化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所造就的大系统,它影响着教师职业选择、价值取向等诸多的问题。

这几个环境系统正在用不同的力量作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尤其是这个专业由过去中专、大专学历层次被普遍提高到本科层次,系统中的个人、单位群体对“专业认同”的期望更迫切了。短期内这种迫切可以在外系统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撑,使得学生个体增加了对专业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会随着外系统作用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政策、社会就业有所冷却,这种认同感又会随之降低,它是不稳定的。真正能够建立其专业认同感的力量来自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因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旦这种技术支持得到深入的发展,形成具有系统的、人文的、科学的专业性质,并为大学生所认知,它将提升专业认同内部的自信,形成坚固的专业认同价值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系统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所以要提高专业认同感,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工作。至于大系统,那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且并不能通过具体的某项工作加以直接影响,此处不深入讨论。

(二)时间角度

任何的空间都有时间维度作为量度的依据,前文所述空间的系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相互作用、改变的。比如,当下被拉高的专业认同是由外系统作用的,那么要在更长时间内稳定和继续增进专业认同就需要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支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调查研究描述的是当下时间维度的现状,假如不进行理性的、主动的作为,那么未来的专业认同发展我们很难预期四种环境作用力会如何朝着我们的期待变得更坚固。同时我们并不能突破时间维度的界限来解决问题,比如短期内制造大量的研究成果、技术手段,但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在此领域学习工作的空间范围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效率,那么就相当于我们部分地延伸了时间维度给予建立专业认同的条件。通俗地说,将学生从专业院系学习的空间环境拓展,延伸到幼儿园、早教机构、社会领域、家长群体、幼儿群体、社区、儿童福利组织等,建立大学生对此领域更广泛的认知;再如密切学前教育院系、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夯实中间系统的环境,这对稳固专业认同科学层面的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旦微系统和中间系统的作用力被激发,专业认同内在的引力就会形成。长远看,我们就不必完全依赖外系统甚至大系统来提高专业认同感。

三、建议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动态的过程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总是处于变化的环境中,它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现在这个专业认同的确比过去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这个专业规模上的扩大,但我们不能说这种扩大肯定会朝向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从笔者对诸研究资料的观察来看,专业认同并没有形成中间系统科学性、专业性的引力,虽然在行业内的学者看来这个专业并不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但如果要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将之渗透下去,并把这种认同渗透到微观系统,进而建构一个良好的中间系统环境,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二)调整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多侧重培养幼儿教师、教研人员以及从事本专业边缘领域工作的从业人员,类似于职业培养。但我们对儿童教育问题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空间并不大,这个特点从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上可以看出来。比如艺术类技能课程计划,并不是以本科室通识教育(EDUCAITON)课程的身份而存在,而是职业技能训练(TRAINING)的角色。又比如大量大学生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有机会进入早教机构、幼儿园做独立的、小范围的观察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却与招生的人数不成比例。这些实际的问题都需要微观系统中的每一个小系统进行调整。

以此,只有稳住基础研究、大学教学,才能让“专业认同”从求职热潮走向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存在的应有状态,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大学生对这个专业的认同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

[3]杨继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个案调查[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4]陈妍,梁颖,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5]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专业影响 篇9

1 目前存在问题

但由于对政策的误读以及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差别较大, 前者规模过大, 后者过小;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学位两类研究生, 其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上还是按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 学术化倾向比较严重, 能力导向的培养特点不突出;特别是在培养环节上, 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 造成专业技术能力低下, 就业竞争力弱, 不能满足目前各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管理不完善, 从招生、培养及论文质量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课程体系改革还不完善, 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缺乏有机结合, 实践企业无法提供合适的实践岗位;因此,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 逐渐实现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硕士研究生教育, 研究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中影响其专业技能提升的要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 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课程教学是主体, 课程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 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使得其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有必要研究目前专学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 找出课程设置中影响专业技能提升的制约因素, 针对目前专学硕士课程设置的内容、课程设置的比例结构、课程教材选用的研究性、前沿性及实践性进行调研分析, 找出课程设置与专学硕士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解决影响专学硕士专业技能培养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而言, 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 课程的设置也应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所区别, 应该非常注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课程在应用性和实践性方面的设置, 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样, 课程的设计和组织, 以及课程的考核都要在实践性和实用性方面有所体现, 要采用合适的方式, 能真正地将课堂与现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了课程设置外, 教材也是个突出的问题, 很多专业学位课程缺乏配套的实用教材, 通常采用学术型研究生采用的教材, 无法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 缺少互动性和灵活性。因此,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应在教材改革方面加大力度, 努力实现教材的配套和实用。

3 导师队伍建设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研究生, 一流的导师队伍是关键。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提升, 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 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 能通过教学、科研指导和思想教育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其自身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无不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影响着学生。而目前存在着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职责不够清晰, 责任不够明确, 直接影响了培养的效果, 一方面校内导师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参与度较低, 甚至有的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同样校外导师也存在着参与学生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力度不够, 只提供了专业实践的场所;而且校内导师和校外的导师的交流也较少, 不利于研究生的整体培养。

因此, 有必要研究如何合理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 进行导师队伍建设, 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导师组机制来促进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聘任制度, 导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 如结合本学科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同时, 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培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相关政策及规定传输给导师, 让他们加强对专硕培养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从而确保培养质量。

4 研究生实践训练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现代研究生教育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基础, 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源泉。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必须通过科研实践训练才能实现, 科研实践训练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从而提升专业技能, 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 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训练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对研究生成长为成熟的研究主体, 对应用性成果的大量涌现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利用社会有利资源, 与企业、行业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弥补高校资源紧张、师资缺乏等方面的不足。利用培养基地提供的经费、实验设备及仪器, 使专硕研究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合作单位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过程, 使专硕的实习实践培养不流于形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5 结语

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专硕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 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有必要加大对专硕培养的重视, 通过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培养环节进行改进, 并不断总结和完善培养经验,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使他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成为有用的社会高级专业人才。

摘要:分析了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 探讨了影响专硕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实践训练等培养环节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改革建议和发展思路。对各培养单位提升专硕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技能,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施亚玲, 向兴华, 李若英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12期, 24-29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935850.htm

[3]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高等教育研究, 2009年第3期

[4]文冠华, 姜文忠, 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 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年第8期

专业影响 篇10

关键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所谓骨干教师是指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 她们在整体师资队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既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幼教发展新动态, 代表着中青年教师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又是幼儿园教师的中坚力量。

幼儿园骨干教师与典型的优秀教师不同, 在她们身上既有优秀教师的品质, 但她们的表现往往有着不稳定性和阶段性, 影响着她们的继续发展, 后继发展上进入“高原状态”, 出现“瓶颈现象”。骨干教师成长过程的各种关键因素既有正面的激励作用使她们不断朝着个性品质与教学风格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 同时又有许多负面的影响阻碍她们的后继发展与成长。

一、因素一:职业动机和责任心

良好的职业动机决定着她们是否热爱幼教事业, 并影响着她们是否继续从事幼教职业。骨干老师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有一定的天生素质。有的爱唱爱跳, 能画会写;有的很有爱心, 善于关心;有的具有一定的语言专业素养。个人才干与兴趣是契合的, 因为显示自己的才干是人的天性, 这个过程的表现就是职业兴趣, 可以说是整个职业的基石。人对自己喜欢的工作自然会有忠诚度, 并在责任感驱动下, 逐渐培养起来对事的热爱。

二、因素二:自我发展意识与终身学习理念

自我发展意识使骨干教师有着较为旺盛的精力和工作热情, 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 善于从各种途径吸纳对她们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在思想上, 她们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能表达出一种精神和执著追求着的目标。对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理解比一般教师要领先一步。另一方面在行为上, 她们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出现一种不满足感, 敢于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框, 常会进行新的教学构思和设想, 希望自己在教学中能独树一帜。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不断自我成长和后继发展的助动力。高层次学历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进修、培训, 无疑丰富了骨干教师专业知识, 提升了个人的专业素养。因此, 教师的成熟是相对的, 而发展是绝对的。只有具备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 才会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进而获得专业发展, 反之则停滞不前, 甚至倒退。

三、因素三:内部支持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

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骨干教师是否要继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 要求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有时为了工作需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劳动和大量的时间, 当她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幼儿园孩子身上时, 就无暇顾及家庭孩子, 这时家人的关心并给予的帮助无疑给了教师最有力的支持, 成为教师继续发展和成功的强有力的后盾。现实中有一部分教师在事业与家庭之间难以取舍, 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 对她们来说是最大的压力。

所谓的外部发展因素主要来自工作环境。当教师在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集体中, 感受到领导、同事、亲人、朋友的关心与信任时, 才能安心工作, 潜心研究, 才会有更大的源动力去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但更紧紧依赖于幼儿园小环境。骨干教师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 更重要的是因为有给予悉心、关心的, 为其成长做助推器的园领导;有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以及教育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方面的引领。

四、因素四: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但要从经验型教师中进一步突破, 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就必须不断探索和研究, 而且更艰苦。特别是课改以来, 教师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就更大。从访谈中了解到, 尽管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 教师观念在转变, 自身也在很有意识的主动去学习、充电, 但是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在于怎样将学习的新理念真正在其教育行为中得到体现, 有的还在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 未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 按部就班, 就事论事, 阻碍了对新课程的展开, 有时甚至觉得很迷茫、无所适从。

五、因素五: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 对骨干教师来说她们的成长是从第一次的教学公开活动开始, 或是成功或是失败, 她们从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善于将别人的教学经验加以吸收, 经过自己的琢磨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善于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身的优势, 设计具有一定个性化的教学, 初步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许多骨干教师谈到上公开课到一定程度, 就感觉底气不足, 期望自己能有所突破, 教学工作中她们不再满足于跟着别人的经验走, 而有效的科学研究能帮助她们更好的筛选、提炼和总结经验;更好地帮助她们运用科研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教学成效。在这方面很多骨干教师都有体会到教育科研给她们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她们的科研成果在各级层面上都获得了不少的荣誉, 同时也使她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专业影响 篇11

【关键词】护士 专业能力 影响因素 提高策略

护士专业能力是临床工作需要掌握的综合能力,也是护士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反映。护士的专业能力也是护理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的最重要的能力。而专业能力的界定一般为护理教育与课程的设置提供方向[1]。我国护士专业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显示,护士的专业能力,不同科室的护士专业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2]。通过随机对8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护士专业能力和相关因素进一步探索,对专科的护士培养提出重要的建设意见。通过对护士工作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影响护士专业能力的因素,探索出符合护士专业能力培养的模式。

1资料

1.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法,选择8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在护士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调查。所选均为女性,年龄选择20~46岁,平均年龄(31.25±3.12)岁;学历:本科以上26人,大专50人,中专4人;职称:护士9人,护师65人,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龄1~25年,平均护龄(9.84±4.56)年;工作时间2~25年,平均工作时间(6.12±4.13)年;有42人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有35人曾经接受过系统的培训。

1.2研究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与护士专业能力等条目构成。对调查问卷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做好问卷的现场核对与回收工作,发放问卷80份,收回问卷76份。

1.3统计学分析

问卷采用具有逻辑纠错功能的Epidata3.02软件录入,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A=0.05,采用Stepwise逐步回归法,引入变量水准为0.05,剔除变量水准为0.10。

2结果

护士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要根据不同的人口学特征进行专业能力的分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护士既要掌握护理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专业的技能,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这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来说,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对80名护士的调查发现,临床护士都具有较好的护理水平,较多的实践机会,且都处在适当的学习年龄段,可以更好地掌握好护理专业能力和运用能力。经调查发现,自评较差的专业能力一般为护理的科研和护理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很小一部分护士能熟练掌握医学的统计学方法,正确应用理论知识,对护理工作的建设和新的项目进展主动掌握。可见,护士对于护理科研与护理管理工作缺乏熟练的掌握,这进一步制约了护理工作科学的发展。所以在未来的培训中要加强护理人员科研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增强护理的专业能力。

护士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有利于护理专业能力的提高。护士做好护理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护士更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更好地开展工作中的管理,增强护士间沟通和有效表达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使护士对于专业能力在提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自我解决问题,减少由于工作产生的阻力,既能增强工作满意度,又能产生工作成就感。

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是有效提高护士专业能力的途径,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护士进行医学的再教育、提高护士专业能力已经是医院的管理者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此次研究发现,护士是否接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接受培训的时间、接受培训的方式等因素是直接影响护士专业能力的因素。实习护士毕业后,至少要接受四周以上专业培训,才能得到专业能力的提高。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科护士的培养模式,要进行系统化的专业能力培训,以一定的考核管理制度,进行基础培养,再结合护士的学历基本情况,制定出至少大于四周的培训课程。培训的内容一定要结合专业的知识与基础技能,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更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研究及管理内容的培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培训的工作现状,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能力的,能够胜任工作的护理人才,使护士护理工作水平获得更大的提高和发展,为我国护士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向敏.护士素质评价科学化初探.实用护理杂志,2012(7):47-48.

[2]宋春燕,王菊香.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定量研究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4(1):11-12.

专业影响 篇12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所谓“专业认同”,指学生认可并接受本专业,对本专业持积极感情,毕业后自愿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专业认同既是一种当前存在的状态,又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若认同所学专业,则往往学习目标明确,能够认真投入专业学习和实践;学生若不认同所学专业,则往往会迷失努力方向,容易出现消极怠学情况。

目前我国在专业认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认同”和“专业认同”相关概念上研究很丰富 ,“认同”、“专业认同”、“职业认同”和“专业承诺”的界定很清晰,相关实证研究非常丰富。从文献资料查找的结果看, 关于幼儿保育专业的研究很少,以幼儿保育专业为篇名,搜索的结果只有2篇,更缺少与专业认同感相关的研究,原因可能是幼儿保育专业是新兴专业。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专业认同感,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快速成长为高素质的幼儿保育专业人才。鉴于此,加强对高职幼儿保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研究,对幼儿保育人才培养、就业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都很有意义和帮助。

二、影响高职幼儿保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分析

专业认同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程序状态也有所不同, 且不同个体的专业认同过程亦有所相同。在当前现实中,诸多因素影响幼儿保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一)入学动机

学生选择高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动机和意愿, 与其入学后对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影响。根据访谈调查,学生选择幼儿保育专业有各种不同考虑,主要有:出于个人兴趣,喜欢幼儿,希望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专业调剂,没有更好选择;父母意愿;无所谓,只是拿文凭,等等。

实际情况证明:那些通过专业调剂过来的、父母意愿选择本专业的、对专业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往往比较低,以应付态度对待专业学习,并不能真正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反过来,较差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又会影响其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那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 对专业学习有明确目标和规划,且对专业有一定热爱的学生,则往往更容易投入专业学习,良好的学习效果又会促进其专业认同感形成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专业认知程度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对于其专业认同的形成、发展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则往往能在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形成专业认同,其专业认同一旦形成较为稳固,不会随意产生太大波动。但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足够了解和认识, 仅仅停留在对专业名称字面上的了解,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等不熟悉甚至一概不知,则往往容易形成误解或偏见,不利于其专业认同形成。尤其是学生入学前对专业情况了解不足,真正就读后才发现与预期差距较大时,往往易使学生心理受打击,由此带来的强烈落差感会严重影响学习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和家长对保育员工作的偏见

长期以来,在社会和家长看来,保育员就是保姆,保育员的工作没有太高“技术含量”,也没有太大价值。从现实情况来看, 由于缺乏合理的保育员准入机制, 保育员的年龄普遍较大,无论是学历还是工作能力都较低,能够完成的就是幼儿园日常的卫生清洁工作, 无法胜任真正意义上的卫生保健与生活教育工作,更谈不上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导致极少数人尊重保育工作的专业性,似乎“证实”了社会和家长眼中对保育员的看法。因此,学生对专业认同的形成、发展及就业观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加之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在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中, 由于不愿意或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日常琐碎的保育工作中,给幼儿园留下不好的印象,觉得这样的保育员“留不住”,导致幼儿园和学生之间相互“看不惯”。

(四)专业满意度

专业建设发展或成熟程度, 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习氛围、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客观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如果对所在专业的各项客观情况不满意,则势必影响其专业学习热情和态度。在访谈学生的过程中发现, 少数学生刚进入幼儿保育专业时充满信心,但随着学习不断深入,热情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习氛围不满意。尽管仍然有不少学生从刚开始的抵触发展到后来的接受、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专业客观情况的评价,对其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改善高职幼儿保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对策分析

鉴于笔者是专业教师, 本研究尝试从专业教育角度探究改善保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加强始业教育,明确努力方向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同学选择专业时是盲目的,甚至有同学只是为了大专文凭,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新生刚入学时,专业需要开展有效的始业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专业发展前景认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了解到未来的就业形势。以宁波市为例,宁波市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的试点城市,2011年宁波市政府承诺的“十项实事”中,确定计划按省定标准(改、扩)建幼儿园80所,新增幼儿园班级480个。由此可见,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较好,高素质的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十分紧缺。

2.幼儿园一线实际情况的反馈。专业通过邀请优秀的保育员、 幼儿园园长或已经在幼儿园从事保育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保育员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幼儿保教观念,并从岗位胜任力角度明确在校期间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的放矢,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3.人才培养方案的介绍。人才培养方案的介绍可以从专业设置大背景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专业理念,到具体课程设置, 并对其中学生都较为关心的学分问题做详细介绍。其中,尤其明确的是未来的就业岗位,目前我校幼儿保育专业就业方向分为幼儿园保教方向和早教育婴方向, 选择幼儿园保教方向的学生可以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保育员工作,需要说明的是, 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学生需要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选择早教育婴方向的学生可以去早期教育机构(或中心)从事早教老师工作或相关工作。方向或岗位选择应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而定,不做硬性规定。

(二)加强专业建设,强化专业思想 教育

学生进入到专业学习后, 要从专业建设角度提高学生对幼儿保育专业各项建设情况的满意度,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首先,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统一专业思想。在校内任课教师、校 外兼职教 师、辅导员 、班主任之 间形成统 一专业思想, 明确幼儿保育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要求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尽量避免对专业做出片面的、否定的意见,从积极态度出发,引导学生客观、完整、全面地认识专业的各项情况, 以便统一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学习思想。避免学生因信息不准确、不完整而形成对专业的误解和不良评价。但需要提出的是,对学生的引导要基于客观实际,而不能盲目吹嘘。此外,专业教师应发挥主动作用,主动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专业各项情况的意见和评价,积极正面引导学生,督促学生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其次,继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度与满意度。由于幼儿保育专业是新兴专业,无论在课程建设上, 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都存在许多有待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与政府教育部门主管、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保育员的反复研讨,建构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幼儿保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过两轮调整,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满意度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在师资建设方面,通过课外培训、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学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聘请行业优秀教师参与教学, 让学生从一线实际情况中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我校幼儿保育专业还需要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除了要不断扩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规模与数量及增加实验实训的设备外, 还要与幼儿园进行深层次沟通交流,以期在学生见习、实习中,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保育员能给予我校学生更多专业的、正面的指导。在专业宣传方面,应成立专业社团,经常组织学生到幼儿园、社区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如幼儿保育保健知识宣讲、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等,发挥我校幼儿保育专业的特长,并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让更多幼儿园、幼儿家长和社会人士知道幼儿保育专业,逐渐认识幼儿保育工作的价值与重要性,不断扩大专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最后,增强专业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情感的养成不是靠一门或几门特定课程就能实现的, 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影响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另一方面,专业内部组织、举办各项竞赛与展览,如幼儿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幼儿保育技能比赛、手工作品展览、幼儿故事会、幼儿游戏与活动设计比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 明确专业发展目标

专业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大一阶段,开展专业发展形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求学心态,鼓励学生认真投入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大二阶段,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相关社会实践,了解专业发展和社会真实需求,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在大三阶段,学生均进入幼儿园或早期教育机构实习,开展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技巧指导等服务。让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进幼儿保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发展。

摘要:高职幼儿保育专业尚属新兴专业,学生对幼儿保育专业的专业认同感高低直接关系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幼儿保育人才,也关系幼儿保育专业的未来发展乃至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职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问题值得探究。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提出应从始业教育、专业建设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上一篇:说唱艺术下一篇:ERP实验实训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