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浅析

2024-05-27

影响浅析(精选11篇)

影响浅析 篇1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而制约心理健康, 造成心理偏差, 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 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 可以分为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而诱发因素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 它决定着人的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 紧张的学习生活, 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 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 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 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主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1 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1.1 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第一, 遗传因素.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 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 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痰发作、性格乖僻、躁狂抑郁及精神疾病或异常心理行为的人占相当比例。

第二, 病菌或病毒感染, 临床研究证明,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病, 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疾病或精神失常, 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 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 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质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 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及心理障碍, 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体, 并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 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 最突出的甲状腺机能混乱, 机能亢进时, 往上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及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 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

1.2 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况。个体的心理状况一旦形成, 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 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 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 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种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尺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 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 就会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 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 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认知的严重失调, 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第二, 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 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 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 相反, 经常情绪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因此, 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 排除不良负性情绪, 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第三, 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 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 对不同个性的人, 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 或消极应对, 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 正视挫折, 奋发图强。因此, 培养健全的人格, 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2.1 家庭因素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 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2.2 学校因素

学校审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 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不及时调适, 就会造成心理失调, 导致心理障碍。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 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活紧张文件增多, 矛盾、冲突加剧, 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 影响身心健康。

总之, 上诉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 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起综合作用。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 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 逐一考查, 逐一排除, 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试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

影响浅析 篇2

高楼风环境影响评价浅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用地愈趋紧张,再加上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名片的提出,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愈快.伴随着高楼林立的产生,一种“无形”的`风环境污染问题--高楼风影响也就日益突出.通过分析高楼风的特点、形成机理、影响的手段等方面定性分析高楼风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为今后高楼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作用.作 者:黄荣 作者单位:柳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广西,柳州,545006期 刊:大众科技 Journal: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5)分类号:X3关键词:高楼风 高层建筑 涡流 环境影响

浅析高职学生择业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高职生 择业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34-0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3年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好时代,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毕业生就业难的也不容忽视。据麦可思的统计,在工作半年后选择的离职的毕业生中,高职生多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即更多的高职毕业生对离校后所选择的工作不满意。从影响因素来看,高职学生择业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受到的客观因素影响,如市场竞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主观因素。因此,要分析影响高职生职业选择的主观因素,进而为他们提供合理、科学的职业指导。

1 职业生涯理论

职业是个人为了维持生计,并与社会取得联系和达成自我实现的而进行的持续的活动方式。DonaldE.Super(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五个延续的阶段:“认知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处于认知阶段的个体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对自我进行探索和了解,一般处于儿童期。处于探索阶段的个人通过学习来形成对自己的资质以及职业的评价,实现职业选择和最初的就业。个体在确立阶段开始尝试确定一个具体的职业。维持阶段,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取得成就,维持现状。衰退阶段则是指退休阶段。

1909年,帕森斯(FrankParsons)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出了“职业—— 人匹配”理论。该理论对个人如何根据兴趣、爱好等进行职业选择进行了系统、科学地阐述:人再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有了了解,并对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条件有一定认识后,就可以进行职业选择。帕森斯的理论指导个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主观条件,并明确职业所需要的各项客观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职业选择。帕森斯等早期职业指导者认为,必须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个人才能正确地选择职业。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在职业生涯管理研究领域影响巨大。

2 职业兴趣

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倾向。它是基于个人的需要,在个人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环境、兴趣对象和活动特点以及个体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兴趣模式的形成。

对于职业兴趣,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Holland的“职业—环境匹配”理论。该理论强调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的意义相同,是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

许多研究表明,从事不同的职业的个体,其兴趣爱好有显著差异。兴趣是促使个人主动参与教育、职业、娱乐等活动的动力来源。当个体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时,会投入更多精力以追求好的成就;反之,当个体从事不喜欢的职业时,他没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很难在获得工作上的成就体验。

职业兴趣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分类。目前,Holland的职业兴趣分类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Holland基于特质论提出了决定一个人选择职业的6种基本“兴趣类型”论:研究型(I)、现实型(R)、社会型(S)、艺术型(A)、常规型(C)和企业型(E)。不同的人格类型对应不同的特点,适宜从事的工作也不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包括4个部分:“人们喜欢从事的活动、人们在这六个维度的能力、人们在6个维度中喜欢哪些职业、人们的能力自评”。霍兰德将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职业兴趣因素与能力因素相结合来指导个人的职业选择。例如,他将装电器、修自行车、开汽车等归纳为现实型活动,与之对应的职业为现实型职业,这些维度为现实型职业兴趣;说服他人、做学生干部、参加政治活动、做领导者等被归纳为企业型活动,与之对应的职业为厂长、经理、销售员等,这些为企业型职业兴趣。

林孟辉(2010)的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在研究型、社会型兴趣类型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艺术型、企业型职业兴趣类型差异显著(P<0.05);文理科的高职生在常规型职业兴趣类型上差异显著(P<0.05);在生源地因子(城、乡)上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差异不显著。

3 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逻辑、科学、艺术、道德、美学和宗教的原则、信念以及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

职业价值观源自价值观。在国外,研究者们既研究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研究,也研究普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才开始关注职业价值观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内涌现了大量关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近年来,最流行的概念是金盛华、李雪(2005)的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这一定义是他们在综合了前人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曹光海通过实证研究,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量,得出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是“由物质生活、职业发展、威望愉悦、创造兴趣、职业优越、人际关系”6个因素组成。万秀萍(2012)对广州市的750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成就实现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与年龄无显著相关;社会促进和薪酬声望维度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较小;担任学生干部与否在职业价值观中的地位追求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4 职业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家荣格(瑞士)以“直觉与感知”“情感与理智”“内倾与外倾”来区分心理性格。美国心理学家对荣格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补充,增加了“理解与判断”这对概念。内向的人比较爱沉思,适合做作家,心理学等,外向的人性格比较开朗,健谈,适合做公关,导游等职业。感知性的人驻注重细节,能够忍受烦闷的工作,适合从事会计、文秘等职业。直觉型的人想象力丰富,喜欢挑战新奇的问题,适合从事美容师、设计师等职业。理性型的人善于分析,能有组织有系统地思考,适合从事法官、训导员等职业。感性型的人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合做宗教人员、辅导员。决断型的人果断、坚决,能明快地做出决定,适合做企业家、投资顾问等。熟思型的人做决定时必须依据可靠资料,不随意批评,适合从事社会工作者、保险顾问等。

阳毅指出,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水平,更要结合考虑自身的性格,应多问一下“该职业需要什么性格的人?我是什么性格的人?我的性格与该职业的要求匹配吗?我的性格能改变吗?”扬长避短,理性选择,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

5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国内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学生应该对自己职业兴趣做一个测试,依据“职业—人匹配”理论,了解自己的特质,应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在哪方面有所特长,因此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学校老师不仅应像学生全面分析形式,还应帮学生进行测试,确定学生的职业方向。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知识。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应增加实践部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项职业测试,促进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职业生涯理论各方面内容,并运用于职业选择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龚斌.高职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08.

[2]林孟晖.高职生职业兴趣与职业自我效能、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0-657.

政府规模影响因素浅析 篇4

我国政府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政府下定决心推动了最为严厉的政府规模精简工作。1982年, 我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指出“精简机构非常重要, 事实上, 精简机构也是一场革命。”自从那之后, 我国经历了多次全国范围的精简政府规模的重大战役。

中央政府虽然极力精简规模, 但是, 那些被精简出来的人员又被转移安排到其他的岗位上, 例如安排进入学校。这样一来, 中国政府原来设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并且, 中国政府实际上雇佣的人仍然在逐渐增加, 这里面既有正式的公务员, 还有公共事业编制的人员, 例如教师。

1 影响我国政府规模的相关因素

讨论我国的政府规模膨胀问题时, 很多学者都把原因归因于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用这些观点来束缚了我们的眼界, 一定要本着严格的态度, 仔细考虑其中的因素, 只有这样, 才能找到全面地优化政府规模的途径。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 研究说明了影响政府规模的诸多因素。其中, 包括“官民比”、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城乡社会结构、官员薪酬水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政层级设置不合理、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支出管理不健全、政府行为约束机制不足、政府控制资源过多、公共服务供给过宽等等。

本文认为, 影响政府规模的因素有:经济发展、财政分权、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程度。

1.1 经济发展

人均GDP是判断一个省真实经济发展的标准。原始社会的时候没有市场经济, 大家都是自给自足, 所以不需要与别人发生太多联系。但是到了市场经济阶段, 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依赖越来越强烈, 因此, 人们对于政府提供一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以后, 政府规模就会扩大, 但在很多国家, 包括中国, 都是政府规模扩大以后, 经济才取得了发展。很多研究表明, 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 财政供养人口越多。因为经济越不发达, 就业机会就越少, 政府等公共部门就要提供更多的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从而导致该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大。

1.2 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 判断标准有三个指标:第一, 支出分权, 是要看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总的财政支出的比重;第二, 财政收入分权, 是要看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总的财政收入的比重;第三, 垂直不平衡度, 是要看中央转移占地方支出的比重。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 同时, 中央政府要尽可能地把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 包括税收、政府支出等等。如果中央政府允许财政分权, 同时又不允许地方政府随意支配支出, 那么就会有效的减小地方政府的规模;如果中央政府允许财政分权, 而且还允许地方随意支配, 那么就会导致地方腐败;如果中央政府把所有的税收统一收起来, 然后再分配给各个地方政府, 那么, 中央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就加重了, 这样就会有效削减地方政府规模。

1.3 开放程度

开放的判断标准有两个, 一个是贸易开放程度, 即考察一个省的人均贸易额 (人均出口额+人均进口额) ;另外一个是外商直接投资, 即考察人均外商直接投资的累积存贷。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深深的卷入到了多边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之中。通常来说, 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越高, 对于世界经济的冲击就越敏感, 进一步说, 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深, 国内消费的作用就越明显, 因为世界经济经常发生波动, 如果发生波动, 那么国内消费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事实证明, 对外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地方政府提高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 在当今时代, 大家最关心都是经济, 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 都会做出很多的改变来适应经济的发展, 这样一来, 政府能力就提高了。当然, 在落后地方, 由于开放程度不高、外商投资少, 地方政府还是因循守旧, 管理能力非常落后。

1.4 少数民族人口密度

少数民族密度, 判断标准是一个省里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市自治州占全省县市州的比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对于我国来说, 是一个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凡是有少数民族的地方, 当地政府都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精力去维护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 比较效益差;市场化程度较低,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 对我国的地方政府而言, 一个地区少数民族密度越高, 政府负担就越重, 必然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1.5 对社会公用服务的要求程度

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程度, 判断标准是总负担率, 这个是要看15~64岁之间的人口中, 失业人口和有工作人口的比重, 还要看失业率。一个地方的失业人口比例越大, 当地政府的负担就越重。所有地方都有老人和小孩, 老人需要医疗服务, 小孩需要教育服务, 而失业人口是担当不起这些压力的, 再加上失业人口本身也需要政府提供工作机会和技能培训。所以, 失业人口比例越大, 地方政府规模就越大, 相关支出也就越多。

2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很多文献已经证明, “凡是越穷的地方, 政府规模越大, 政府职员越多”。也就是说, 越是穷的地方, 因为没有什么正规的私营企业, 只好扩大政府规模来支撑本地经济的发展 (因为政府可以雇佣职员、组织公共工程、施行政府采购等) 。因此, 经济发展和政府规模的发展是反比的关系。财政分权没有导致中国政府规模的精简, 相反, 中国政府的规模还在膨胀。相关研究表明, 中央转移支付, 即政府间财政转移导致了政府规模的扩张。所以, 财政分权和支出分权与政府规模是正比例的关系。

为了吸引和留住外商直接投资, 政府在不断提升自身绩效。若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确实存在过大的情况, 随着外商的直接进入, 当地政府将努力实现精简并保持高效。对外开放和允许外商投资促进了地方政府规模的精简,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分配效率。因此, 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和政府规模是反比的关系。在我国, 少数民族密度越高的地区, 当地政府就要投入更多的资力、物力、财力和人力去维护社会的稳定, 政府负担就越重。因此, 少数民族密度与地方政府规模发展成正比。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公务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其一, 因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公务员考试无疑给就业增加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二, “金饭碗”效应。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 我国公务员享有享受地区附加津贴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 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等;其三, 国家还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 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种种福利待遇, 驱使更多的人们踏上公务员考试的路程。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的就业率以每年5%的趋势在上升。主要是因为政府对就业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因此, 失业人口就增大了地方政府规模的发展。所以, 失业人口与地方政府规模发展成正比的关系。

简而言之, 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并不是说越小的政府越好, 而是一个合适的政府才是更好的政府。因此, 为了优化我国的政府规模, 必须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1 适当增加行政管理区域

扩大中央政府规模, 适当增加行政管理区域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规模。当前的中央政府规模基本适度, 中央政府经过多次部门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常委由9人减少到7人, 使中国的政治决策更加有效率。所以说, 中央政府规模在不断的调整中逐渐趋于完善。

2.2 财政分权要保证适度合理

财政分权并不是100%能够导致政府规模变小, 它是需要很多苛刻的条件, 尤其是必须得到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的自主支持, 还要限制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转移。在很多发展中国家, 这两个条件都是不存在的, 我国就是这样, 中央政府不是放松对地方的管制, 而是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力度在不断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 支出分权就没有起到有效精简政府的作用。

2.3 鼓励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

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作为加强地方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方式。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加强政府管理能力是有好处的, 特别是我国现在非常注重经济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愿意做出一系列的改变, 例如, 地方政府往往为了吸引外资而推出各种政策。另外, 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也能加强地方政府的学习能力, 因为市场经济越发达, 外国公司就会越多的进入中国市场, 外国公司越多, 就会促使地方政府好好办事, 这从客观上推进了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2.4 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想解决就业压力, 就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加速城市化步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加强分类指导, 加大督促检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要用合理有效的市场配置机制解决就业问题, 必须着力加快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摘要:政府规模的决定因素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研究了我国省级政府的规模问题。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精简机构一直是政府改革的重点, 但精简后又在重新扩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政府规模的发展;支出分权和财政分权也导致了中国政府规模扩大;允许贸易开放和外资直接投资, 政府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一些减小。此外, 少数民族密度和失业人口的增大, 同样也引起了政府规模的扩大。

关键词:政府规模,财政分权,贸易开放

参考文献

[1]杨灿明, 孙群力.外部风险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8 (9) .

[2]吴木銮, 林谧.政府规模扩张:成因及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 2010 (04) .

[3]姚玫玫, 尹道军.浅论优化我国政府规模[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4]郑法川, 地方政府规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 2012 (4) .

浅析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篇5

【关键词】 审计 风险 防范 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到目前为止,审计风险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其熟悉,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师职业界面临日益严重的商业风险,使审计风险的使用频率相当得高,尤其在近年来银广夏,黎明等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安达信,中天勤等一系列会计事件更是如此。说其陌生,是它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没有把审计风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没有从职业的角度来认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己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笔者认为,从广义上理解审计风险,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审计风险模型。这是因为现代审计中,一般在审计风险、固有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考虑了经营风险将审计风险的涵义界定为广义的审计风险更与审计风险模型相匹配,有利于审计风险模型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民间审计都是市场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发达的民间审计。研究审计风险的目的在于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控制

民间审计实行的是一种有偿服务。社会之所以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聘请民间审计对其财务报表进行签证,是因为通过审计,能降低财务报表的信息风险,能分散企业的营业风险,这些都是民间审计的社会价值所在。因而,努力创造一种环境,提高社会公众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提高我国民间审计质量,确保我国民间审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

寻求审计风险与审计效率的合理平衡乃是审计理论与实务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审计方法是决定一项审计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证据的决策,都将以风险的评估为基础。因而,审计风险概念,为更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完整的结构。

3、有利于增强审计责任感

审计风险直接关系到审计责任,并影响到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审计风险的存在虽然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但审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技术,改进审计方法,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风险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可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认真、仔细地开展审计工作,努力把审计风险降到允许的范围之内。

二、影响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尤其是竞争的加剧,导致审计失败的增加

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使得多样化的经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确定性增加,加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大大便利于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这些都使得审计人员失察和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增加。而大多数会计职业界人士认为如果CPA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做到应有的谨慎,就属于审计失败。因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很难确定审计人员是否一贯地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但是CPA如果出现失误,往往会使会计师事务所蒙受损失。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和业绩评估压力的增加使管理者舞弊数量和隐蔽性呈上升趋势。有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如为保证“配股资格”,避免被“特殊处理”或被“摘牌”以及为了进行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需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普遍都存有粉饰会计报表,操纵盈利的冲动,会计核算中舞弊现象日益增多,舞弊手法也越来越隐藏和智能化,这些都会导致审计失败,客观上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2、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经营环境不成熟

公司治理机制是协调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现阶段尚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资本市场的借贷市场,也未能形成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缺乏强调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动机和对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被审计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所有者虚位”,董事会与经理层重合,公司管理当局既是被审计者,又是审计委托人,他们可以决定审计收费的大小和事务所的聘任,这样严重的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3、目前诉讼法律环境的不完善加剧了审计风险

在法律诉讼中,注册会计师往往以其在审计过程中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为由来开脱法律责任。而法律界则以当事人在执业中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来判断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种“真实性认识偏差”(注册会计师强调“程序的真实”和“过程的真实”,而法律更为强调“结果的真实”和“内容的真实”)实质上是审计期望差在法律诉讼中的体现。法律责任界定不清,也会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因为一旦法律诉讼产生,由于“深口袋”责任概念,即采取谁最有能力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就由谁来承担责任的原则,注册会计师往往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国外,注册会计师都投有足够的职业赔偿责任保险,而且注册会计师职业是收入颇丰令人羡慕的自由职业之一。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财产富足,“钱袋较深”,有充分的赔偿能力,因此当执业者一旦在执行审计业务和提出审计报告时出现疏忽和过失,致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蒙受损失,审计人员就会遭受诉讼和牵连。失意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了挽回损失,就千方百计地寻求有赔偿能力的连带者进行赔偿,因此注册会计师常常是诉讼的主要目标。法庭的判决也往往因同情受害者而判定连带者——注册会计师赔偿受害者。这种“深口袋”现象使得审计人员更容易被推上法庭,审计的诉讼风险因此加大。

4、社会公众期望的差距

审计期望差距指的是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的差异。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破产企业的增多,社会对审计需求在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也不断提高。双方形成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舞弊和欺诈。社会公众期望注册会计师能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企业中所有可能存在的严重舞弊行为,并对舞弊行为的揭露以及关于被审计企业管理人员的欺诈和违法行为的报告负责;而注册会计师认为,他们是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是否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总体上表示一个意见,无法保证能够察觉被审计企业的任何舞弊行为。即使是最勤勉的审计人员也极易为管理人员的舞弊或包括第三方在内的欺诈所蒙蔽。但事实是,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揭示差错和舞弊行为不承担足够的责任,社会将不会以牺牲时间和金钱为代价,指望从注册会计师那里得到什么帮助。这样促使审计职业界要求审计人员承当起更大的揭弊查错的责任,并积极地履行这种责任。二是经营失败。在很多投资者眼里,无保留意见就像“完全健康的体检证明”一样,可以成为经营风险的重要依据。很多人甚至认为审计师应当对财务状况提供一定保障,他们觉得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有强烈的联系。那么如果受到损失,管理者和审计师必然都有责任。而在审计职业界眼中,如果公司的报表没有重大的错漏,那么将出具无保留意见,这是审计师的尺度。诸如无力还贷、未达到投资人期望收益乃至倒闭破产等都是公司管理者的经营失败,不影响审计师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对经营失败责任归属的认识就加大了期望差距,引起了很多预料之外的诉讼。虽然在这种情况下,法庭的判决一般会保护审计师(如果审计意见无误),但即使审计师完全胜诉,不须赔偿,那么至少其职业声誉将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而且也会付出高额的诉讼成本。

5、我国目前所处审计市场是买方市场,过分激烈竞争环境加剧了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有偿审计,审计市场又是一种买方市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一定的有序经济条件下,审计收费的增加是困难的。为了生存和发展,事务所就把目光转向降低成本方面。而控制审计成本,在一定情况下,也就限制了审计时间、限制了审计作业量,使本应扩大范围的审计作业受到限制,形成相应的审计风险。此外,竞争使为数不少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铤而走险”。他们为了防止失去客户有可能妥协于客户的无理要求而置自身风险于不顾。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措施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根据上述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1、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应从两个方面去解决。一是从宏观上,必须解决审计组织地位的独立性,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脱离挂靠主管部门的影响。二是在各个审计组织内部,也要采取措施确保上岗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主要是要保证被指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够削弱审计人独立性的各种因素。

2、注重重要性问题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必须慎重考虑的两个问题,对不影响会计报表客观、真实的次要事项,可以适当忽略。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重要性重化后运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合理解决好它们之间的矛盾,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3、保证咨询服务到位

审计组织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审计人员在遇到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和恰当的业务指导。比如,审计组织可以聘用法律、经济、技术鉴定等方面的专家做顾问,使审计人员在做出判断和决定时,有权威的意见做后盾,这样可以增加审计结论对风险的承受力

4、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所造成的损失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这是控制风险的最后一道防范措施。我国目前开展这类保险业务的必要性已经具备,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此项业务。审计组织应尽早树立保险意识,正视风险的不可避免性,投保足够的审计责任保险,以便风险发生时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从而减少损失。

四、结论

审计风险是审计界的一个新课题有着相当的难度。本文的特点在于针对影响我国目前民间审计风险的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为我国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审计水平的提高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然而受本人能力及资料所限,本文有些方面论述比较简略,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现在,我国审计界所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对审计风险观念上的改变问题而是一个如何以审计风险为基础形成一种系统的审计方法的问题。只有解决审计风险控制的技术并使得以审计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得以运用,我国的审计实务才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这是我国审计界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董晓林、梁丽军:审计风险的评估与防范[J].中国审计,1998(7).

[2] 胡春元:论审计风险[J].财务与会计,1998(10).

[3] 周萍:试论审计风险[J].财会月刊,2000(4).

[4] 马兰:经营失败、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4).

浅析建筑节能影响因素 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影响因素

建筑是否节能、节多少能, 主要还是由建筑单体本身的建筑外形、建筑朝向, 建筑维护结构设置 (如窗墙比、围护结构热惯性) 等因素所决定的。

1 建筑体形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物体是通过其表面与周围环境实现热交换的。可以用体形系数表示, 即:S=F/V, 式中S为建筑体形系数;F为建筑的外表面积m2;V为建筑体积m3。可见体形系数是单位建筑体积占用的外表面积, 它反映了一栋建筑体形的复杂程度和围护结构散热面积的多少。体形系数越大, 单位建筑空间所分担的热散失面积越大。因此, 出于节能的考虑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 如建筑物的高度相同, 那么当平面形式为圆形时体形系数最小, 依次为正方形、长方形, 以及其他组合形式。《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95) 对采暖建筑的体形系数规定如下:宜控制在0.3及0.3以下;若体形系数大于0.3, 则屋顶和外墙应加强保温。

在建筑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提高建筑的整体节能效能, 降低体形系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减少建筑面宽, 加大建筑进深。从表中可以看出, 进深愈大, 耗热指标降低幅度越大, 且可看出, 较大体量的建筑配以较大的进深, 效果更好。 (2) 增加建筑物的层数, 减少或避免建造单元少的点式平面的低层建筑。如表2所示。 (3) 建筑体型不宜变化过多, 建筑外型采用长条状为好。而体型复杂凸面过多的住宅建筑对节能是不利的。建筑作为一个整体, 其最佳节能体型是和各地的室内气温、太阳辐射量、风向、风速以及围护结构面积大小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不能由单一因素决定。在严寒地区, 由于从窗户进入的太阳辐射热不足以抵消从窗户散失的热量, 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开窗面积, 并增大墙体保温;当窗户小到一定程度时, 太阳辐射的因素就相对减小, 而体形系数的影响就相对加大, 这是房屋呈圆形或正方形就比较有利。

2 建筑朝向对能耗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 建筑“坐北朝南”是尽人皆知的良好朝向。坐北朝南的建筑在寒冷的冬季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辐射热.使南向外墙可以得到最佳的受热条件, 保持相对温暖的室内温度:而夏季则正好相反, 该朝向的建筑在炎热的夏季得热相对较少, 室内温度不至于过高, 因此, 我国大多数传统地方建筑的朝向与太阳方位有关。此外, 建筑朝向的设置还会直接改变建筑物周边及其本身的通风状况进而影响建筑物的能耗。一个节能型建筑的最佳朝向选择时应考虑到:冬季能有适量并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人室内及主墙面;夏季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冬季避免冷风吹袭, 夏季有良好的通风;充分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照顾居住建筑组合的需要。

3 窗墙比对能耗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对住宅建筑室内外观感要求不断提高, 商品住宅的购买者大都希望自己的住宅更加通透明亮, 因此外墙的门窗和孔洞越开越大, 尤其是厅和主卧室大量使用玻璃似乎。但是由于窗户同时承担的隔绝和沟通室内外这两个任务是相互矛盾的。

窗的热耗在建筑物的总耗热量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对于寒冷地区, 尽管保温隔热性能较好的双玻、中空窗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但与保温外墙相比, 外窗仍是围护结构保温措施中的薄弱环节。

窗户不仅仅是耗热构件, 在有阳光照射时, 它还可能成为得热构件。所以在进行窗墙比的选择时, 要综合考虑在某一地区不同朝向墙面冬夏日照情况 (日照时间、太阳总辐射强度、太阳光入射角) 、冬夏季风影响、室外空气温度、室内采光设计标准以及开窗面积、建筑能耗。对南向窗户, 在选择合适的玻璃品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热耗的前提下, 可适当增加窗口面积, 以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能:其他朝向的窗户, 应在满足房间采光要求下, 适当减少窗口面积以降低热耗。

4 窗的气密性对能耗的影响

门窗和孔洞与墙体产生缝隙, 缝隙由于外界空气流动产生风压, 建筑物内外温差产生热压, 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下发生内外空气流动, 也就造成能源损失。因此减少窗口面积, 加强窗户的气密性是节能的有效途径。改进窗户气密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通过提高窗户型材的规格尺寸、准确度、尺寸稳定性和组装的精确度以增加开启缝隙部位的搭接量, 减少开启缝的宽度以达到减少空气渗透的目的。 (2) 采用气密条, 提高外窗气密水平, 各种气密条由于所用材料、断面形状、装置部位等情况不同, 密封效果也略有差异。

5 围护结构热惯性对能耗的影响

由于围护结构存在热惯性, 围护结构的热容量越大, 蓄热能力就越大, 衰减和滞后就愈明显。由于重型墙体的蓄热能力比轻型墙体的蓄热能力大得多, 因此其得热量峰值就比较小。一般来说, 厚重的材料其蓄热能力大, 由该材料组成的围护结构热稳定性就好, 房间温度相应抵抗外扰波动的能力就越强。尤其是对于昼夜室外温差变化较大的地区, 在夏季的夜间, 利用自然通风将冷量蓄存在室内的围护结构里, 白天可以降低房间的自然室温约2℃~3℃, 大大地延长了非空调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白天的空调峰值负荷, 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JGJ26—86,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S].

[2]JGJ75—2003,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浅析影响上浆的因素 篇7

适合上浆的原料,一般为动物性原料的肌肉组织。一般来说,常用的烹饪原料有畜肉、禽肉和水产品。

从上浆原料的组成成分看,原料中所含的蛋白质和水在上浆工艺中起主要作用。蛋白质中与上浆直接有关的是肌原纤维蛋白质。在肉类中,肌原纤维蛋白质约占蛋白质总重量的40~60%,主要包括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动球蛋白和极少量的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1)肌球蛋白盐溶性蛋白质,在离子强度为0.4~0.5的盐溶液中可溶解,分子单体彼此分开,肌球蛋白质直接影响着原料的嫩度及上浆工艺。2)肌动蛋白以球形的肌动蛋白和纤维形的肌动蛋白的形式存在,溶于0.6M的盐溶液。在肌原纤维中,加入盐可以增大离子强度,这样肌动蛋白分子就会聚合成长链状的两股胶绳,同样会使原料表面变粘稠,所以肌动蛋白的结构对上浆的影响和作用与肌球蛋白基本相同。3)肌动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结合成的,为盐溶液蛋白质,与上浆的关系表现为,在原料表面较粘稠,在肌肉中则僵硬。

对上浆起重要作用的另一物质是水。新鲜的动植物原料含水量达70~80%,但切开这些新鲜的动植物原料时一般不会流出水来。这是因为水分被不同的作用所系着。系着水分子的作用力有二:氢键结合力系着的水称为束缚水,大部分束缚水是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相结合的每100克蛋白质可系水分平均达50克之多,所以束缚水对上浆有一定的影响。

与束缚水相对的是自由水,可分不可移动水和滞化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3种。与上浆有关的主要是滞化水和毛细管水,它们存在于肌纤维及膜之间以及制成食品的结构组织中,对菜肴的“嫩”有很大影响。另外,在加工这些原料时,也会损失少量的水。持水能力的强弱对上浆起着直接的作用,也是影响菜肴嫩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浆原料的选用时期:

原料的选用期一般分为僵持前期,僵持期和僵持后期3个时期。

僵持前期,当鲜活的鱼刚宰杀,其肌肉组织柔软、松驰,与鲜活时肌肉差不多。其中ATP及磷酸的含量下降酵解作用开始,此时蛋白质分子保持原有状态,具有很高的持水性。这时期,肌肉中的风味物质极少,肉质粗糙,形状蜷曲,原料面上毛糙,这个时期的原料不宜上浆。

僵持期,为上浆原料肉质僵硬阶段,此时,肌肉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在细胞酶的作用下,肉组织中的糖元分解为乳酸,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分解为磷酸,肉体的PH值逐渐降低到肌球蛋白的等电点,肌肉开始变硬,导致纤维硬化。这时的肉体其持水能力会大大降低。在宰杀时,若动物处于运动状态,僵硬会更快,此时蛋白质水解产物少,肉的风味差,肉质特别粗糙,最不适宜上浆。

僵持后期,也称肌肉“成熟过程”,这时,肌肉开始软化,肌原纤维逐渐破碎,肌肉逐渐伸长,肌肉的持水性逐渐提高。这个时期,上述原料中的ATP经三磷酸腺苷、肌激酸、腺苷酸脱氨酶、磷酸酶作用,生成重要的风味物质IMP。其次,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部分水解成肽和氨基酸游离出来,改善了原料的风味,但时期愈长,蛋白质水解产物愈多,原料的光泽度和持水性也将下降。

以上分析表明,原料在僵持缓解(回软)时上浆最适宜。

2 上浆用料的机理

2.1 蛋清的作用

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它和淀粉做成浆粘在原料的表面。高温下蛋白质变性,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空间排列发生根本性变化,溶解度降低,最后导致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凝聚成固体。再者,鸡蛋内蛋白质分子含SH-基酸多,在高温氧化下,含SH-基的蛋白质分子之间结合-S-S-桥,使其粘性和弹性都增加。

凝聚成的蛋白质固体在原料表面结成一层薄膜,使原料各部分受热均匀,从而保持了原料本身的独特风味和鲜嫩度,并使原料内的营养成分得到保护并维护原料外形。然而,在上浆工艺中必须注意蛋清的用量,不能太多,也不可过少。太多会造成薄小原料之间粘力过大,在滑油过程中,粘在一起,从而影响菜肴质量;太少起不到作用。

2.2 淀粉的作用

淀粉是形成浆的重要用料,其种类很多。淀粉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两种结构,含支链淀粉越多的淀粉,易于粘附上浆原料表面。因此,上浆应选用含支链淀粉多的淀粉。淀粉的显微形态各异。马铃薯淀粉颗粒最大,淀粉颗粒的大小影响到淀粉的性质,大颗粒易于干凝胶,且吸水性能好,所以上浆最好选用马铃薯淀粉。

上浆时,淀粉的用量根据原料的种类及加工形态的不同灵活掌握,用量太多则粘性太大,划不开易起团,且由于淀粉的吸水率降低,使菜肴表面毛糙。太少,则粘性小,滑油时易脱浆,失去上浆的目的。

2.3 食盐的作用

食盐在上浆工艺中首先是起调味作用,其次是使原料中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动球蛋白在盐溶液中增大溶解度,增加原料表面蛋白质的静电荷,水化作用增大,引起分子体积增大,使得原料表面粘液增多,有利于上浆。

食盐用量能影响上浆工艺的好坏,用量过少,原料表面的肌球蛋白分子互相凝聚,形成杆状体,蛋白质的水化能力下降,原料的嫩化程度降低,原料表面粘液减少,不利于上浆。用量过多,不但菜肴口味变咸,而且由于原料中的蛋白质分子量很大,其摩尔浓度很小,渗透压很低,处于高渗状态,从而使原料中的水分从原料内部反渗出来,造成原料大量脱水,蛋白质变性,水化能力降低,使得原料表面已经水化了的蛋白质发生沉淀作用,造成原料变老。

2.4 搅拌作用

上浆工艺必须经过一个搅拌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原料发生了微妙变化。首先,搅拌使食盐均匀分散在原料中,达到调味均匀的目的。其次,可加速食盐的渗透作用,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溶解力,由于原料的组织结构及加工形态的不同,在搅拌时应区别对待。例如虾仁是由强有力的肌束构成的,且肌肉纤维膜较厚,伸肌和屈肌之间充满着水分,所以虾仁比其它原料上浆难度要大,时间要长,用力要猛,目的是破坏其组织结构。猪内的肌肉组织各个肌纤维由结缔组织性质的纤维网连接起来,在肌原纤维,这种特殊的结构使猪肉在上浆搅拌时不易断裂。鱼的肌肉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所以加工成形的鱼片、鱼条、鱼丝等受到外加压力后易发生断裂,因此搅拌用力不能过猛,以免碎屑。

上浆原料通过搅拌,原料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处于稳定状态,蛋白质的水化能力还没有达到最高,故将上浆好的原料置于低温下放一、二个小时,蛋白质就较稳定,且原料表面发生凝结阻止了水分子的扩散运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上浆工艺中,无论是加蛋清、盐还是加淀粉和搅拌,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保护上浆原料的蛋白质的水化能力,使制作出来的菜肴鲜嫩可口,达到色、香、味、形俱佳的要求。

摘要:上浆是烹饪工艺中重要的技术之一, 它对菜肴的色、香、味、形诸方面均有很大影响。菜肴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浆, 因此, 从现代科学角度, 探讨影响上浆的几种因素。

浅析影响肉兔健康的因子 篇8

1 环境因子

1.1 地势

兔场地势过高, 容易受到寒风侵袭, 引起肉兔发生感冒、肠炎等病;地势过低, 造成环境潮湿, 给蚊蝇、寄生虫、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导致寄生虫病、传染病发生。

1.2 水源

水源中的病原微生物可能引起肉兔发生传染病;水源中的某些元素含量过高, 可能引起肉兔发生中毒;水源中的某些元素含量过低或过高, 可能引起肉兔发生肠炎, 出现拉稀或便秘。若缺水到一定量, 将导致肉兔食欲丧失、消化能力减弱、抗病力下降;母兔泌乳量降低;仔兔的生长发育迟缓、增重缓慢。

1.3 温度

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肉兔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在生殖方面, 高温可使公兔的射精量减少, 精液品质下降;母兔发情期缩短, 发情表现不明, 受胎率明显降低, 即使受胎, 胚胎死亡率也明显增加, 还使胎儿营养不良, 仔兔体型变小, 死亡率增高。低温环境可造成肉兔生长发育缓慢、繁殖率下降, 饲料利用率降低。幼兔因饮用冰凉水、采食冰凉饲料、卧于温度较低的地面等原因导致肠壁受凉, 可加速肠蠕动, 小肠内尚未消化吸收的营养便进入盲肠, 造成盲肠内异常发酵, 导致腹泻。

1.4 湿度

肉兔喜爱干燥, 兔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65%。如果相对湿度过大, 既影响兔体散热, 又易使兔毛结块, 还会促进某些细菌、寄生虫大量繁殖, 特别诱发疥癣病和幼兔的球虫病, 还容易诱发脚皮炎。如果湿度过小, 可引起肉兔呼吸道黏膜干燥, 导致细菌、病毒感染发病。高温、高湿不利于散热, 易使肉兔中暑;低温、高湿则增加散热, 导致肉兔更加寒冷, 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1.5 有害气体

兔舍内的粪尿和被污染的垫草等如未及时清理, 通过发酵可产生大量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可引起呼吸道和眼睛发病。兔舍内空气污浊, 肉兔特别容易发生传染性鼻炎。

1.6 噪声

噪声将引起肉兔食欲不振, 严重的出现神经症状引起碰撞致伤;妊娠母兔发生流产、早产;分娩母兔发生停产、难产、死产;泌乳母兔拒绝给仔兔哺乳, 泌乳量急剧下降, 有的将仔兔咬死、踏死或吃掉;幼兔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肚胀, 生长发育减缓, 并诱发其它疾病。

1.7 光照

光照强度过大会对肉兔造成恶性刺激。公兔太多太强的光照, 会影响精子的质量和数量, 降低公兔繁殖性能;肉兔太多太强的光照, 不利于育肥。

1.8 密度

肉兔喜欢群居, 但同性别之间易发生争斗、撕咬。为减少兔群应激, 种公兔、妊娠母兔或哺乳母兔应单笼饲养;育肥兔一般以8~10只分群为宜, 最好一窝一群。

2 投入品因子

2.1 饲料

2.1.1 能量:

当肉兔日粮能量水平过低时, 能量利用率降低, 体脂分解多导致酮血症, 体蛋白分解多导致毒血症, 使肉兔的健康恶化。如果日粮中能量水平过高, 谷物饲料比例过大, 会出现大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由小肠进入大肠, 出现异常发酵, 引起肉兔消化紊乱, 严重的发生消化道疾病。如果日粮中能量水平偏高, 还会损害公、母兔繁殖性能。

2.1.2 蛋白质:

当日粮中的蛋白质不足或质量不好时, 将影响肉兔日粮的消化吸收, 严重的可导致肉兔抗病力下降、生长减缓、体重减轻, 母兔的受胎率降低, 有的产生弱胎、死胎。如果日粮中的蛋白质过多, 会加快肉兔胃肠道内的细菌腐败, 加重肝、肾的代谢负担, 降低肉兔抗病力。

2.1.3 脂肪:

当日粮中脂肪严重缺乏时, 导致肉兔生长受阻、皮肤干燥、掉毛、瞎眼等, 公兔的睾丸发育不良, 母兔的受胎率降低, 有的产生畸形胎儿。如果日粮中的脂肪过多, 会造成肉兔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过肥、不孕等。

2.1.4 钙磷:

日粮中若长期缺钙, 幼兔会发生佝偻病。肉兔日粮中含磷量过高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 影响肉兔的采食量。另外, 肉兔日粮中维生素D3的含量过高, 则会引起肾、心、血管、胃壁等的钙化, 影响肉兔生长和健康。

2.1.5 维生素:

若缺乏维生素A, 会导致肉兔发生肺炎、肠炎, 母兔流产、胎儿畸形, 幼兔生长减缓、发育不良。

2.1.6 粗纤维:

如果肉兔日粮中的青饲料或草粉供给不足, 将导致肉兔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如大肠菌病、消化不良性腹泻、魏氏梭病等。如果肉兔日粮中的青饲料或草粉过多, 粗纤维含量过高, 又将导致肉兔生长缓慢, 严重的还会出现便秘、消瘦。

2.2 药物

如果使用违禁药物或超剂量使用药物或不按规定执行停药期, 都会导致肉兔抗病力下降, 并致药物残留超标。

2.3 疫苗

如果不注射疫苗或不按程序注射疫苗, 都会导致肉兔疾病发生。

3 品种因子

比利时兔易患脚癣和脚皮炎。花巨兔断奶成活率不稳定, 幼兔难养, 但成年兔适应性较强。中国白兔仔兔成活率较高, 适应性好, 抗病力强。

频繁引进种兔时容易带入病原, 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近亲繁殖生产肉兔, 易导致肉兔抗病力差。

4 管理因子

肉兔一般昼寝夜出, 夜间采食量、饮水量较多, 占全部日粮和饮水的60%~75%。在饲养管理上, 夜间喂料量要占全天喂料量的2/3以上, 尤其在夏天更要注意夜间的饲喂量。如果在白天投料的次数越频繁, 消化道疾病就越多, 如肠炎、积食, 还会诱发大肠杆病、魏氏梭菌病、腹泻等。

肉兔具有贪食性。如果在管理上不按要求定时定量、多餐少饮, 特别是在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不足或纤维中的木质素过高, 贪食的肉兔容易发生肚胀、拉稀。

肉兔具有惯食性。肉兔经常采食某种饲料后逐渐形成习惯, 当突然改变饲料后, 或者拒食, 或者采食量减少, 并很快出现消化不良, 粪便变软, 甚至出现肠炎、发生腹泻等。

如果肉兔采食了霉烂、变质的饲料或被粪尿、农药污染的饲料或冰冻饲料或有毒饲料, 都会降低抗病力, 并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

5 病原因子

5.1 病原传入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引起肉兔发生疾病的病原。从外面引入的肉兔及进入的车辆、人员、饲料、用具、其他畜禽等都可能携带病原, 一旦病原传入, 就会造成污染, 导致肉兔发病。

5.2 病死兔尸体

浅析影响油库安全的因素 篇9

一、储备物资自身特性

后方油库储存着大量的油料,其自身的危险性是由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例如:易燃易爆性、挥发流动性、有毒性等。危险物资的这些特性,会危及自身安全,进而影响整个油库的安全。

1易燃、易爆性

油料是可燃性物质,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燃烧。油料的燃烧性是以油品的闪点划分的,有些油品的闪点和燃点很低,非常容易燃烧,火灾的危险性就很大。同时,油蒸汽与空气充分混合,并达到一定的比例范围,遇到火源就极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2易挥发、流动性

在常温下,油品表面存在蒸发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热运动不断加剧,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此具有逸出液体表面能力的分子数增加,挥发性就越强。油料的挥发性大极易形成爆炸危险性环境以及形成对环境的污染。挥发带来轻质馏分的减少,不但造成数量的损失,同时也使油料质量变坏。油品多呈液态或半固体状态,比重一般较轻,易于运用管道输送。但是,一旦管路、容器破损或闸阀关闭不严、超出容器应装容量,就容易造成跑、冒、滴、漏,不但造成数量损失、污染环境,而且容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一旦事故发生,油料漫流,油流到哪里,火就容易着到哪里,给火灾扑救带来困难。

3有毒性

大多数石油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油料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其中芳香烃毒性最大,环烷烃次之,烷烃最小。油蒸汽经口、鼻进入呼吸系统,使人体器官受害而产生急性和慢性中毒。空气中汽油蒸汽含量为0.28%时,经过4~12分钟,人便会感到头晕;含量达到1.13%~2.22%时,便会发生急性中毒,使人难以支持;当油蒸汽含量更高时,会使人立即昏倒,失去知觉,甚至有生命危险。油蒸汽的慢性中毒会使人产生头晕、疲倦和嗜睡等症状,经常与油品接触的皮肤会产生脱脂、干燥、皮炎。

二、人员因素

在油库的管理运行过程中,人员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对象,既可能是“危险因素”的携行者,也可能是危险因素或违章作业的制止者。可以说,人员的因素是油库安全诸多影响因素中最复杂的因素,也是影响油库安全的关键因素。油库人员对油库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觉悟

油库所属人员的思想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对安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危险隐患、激发因素就会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小。反之,油库人员工作马虎、粗枝大叶、不负责任,甚至有的个人主义膨胀,进行有意破坏,就可能留下事故隐患。

2业务素质

油库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决定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实际工作能力。受过安全教育的人员,事故发生率要比没有受过安全教育的人员少,而在安全技术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工作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这就对油库安全构成了威胁。

3工作作风

工作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不论领导在与不在,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假日还是平时,都能始终自觉执行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这是油库安全管理的必要条件。如果作风松懈,管理不严,有章不循,就会导致违章现象严重,事故不断。

4人体功能

人体的视、听、嗅、触功能以及脑的综合分析判断和记忆能力等,是进行生产、作业和工作的基本功能,但这些功能是有限度的,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外界干扰,有时会造成有些人员心神不安、身体不好、睡眠不足、精神不佳、过于劳累,导致其人体功能下降,从而产生失误;有时目标要求超出人体功能的极限,也会产生工作失误,从而引发事故。

三、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使人、物、设施在环境中进行有效协调和组织行动的因素。其中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动力,是进行“有效组织协调”的主导者。在油库运行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对人、物资、装备等进行协调和组织,避免危险的发生。建立规章制度,落实管理组织,完善安全措施,加强法制教育,明确安全责任等都是协调人、设施、环境、物资,并使之进行安全生产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规章制度是搞好安全管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保证人的行为、设施状况等不超越其规定的范围,这是安全的基本保证。搞好安全管理,必须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组织措施(安全组织、安全监督等)及技术措施(遥控、报警等)。在管理上必须有章必依、违章必究,制度要付之实施,措施要行之有效。

四、设备设施

后方油库设备设施是指储存、运输、检验油料及其安全的装备和设施,它们是实施油料保障的基本手段,是完成保障任务的物质技术基础。如果设备设施配套齐全、技术状况良好、位置适当,就具备了安全完成任务的重要条件。设备设施不全、质量低劣、位置不当,如油库建在泄洪道上、滑坡地区或通风系统堵塞、电气设备不防爆、设备带电、灭火剂失效等,不仅难以完成任务,而且有可能酿成安全事故。设备设施对油库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设施的技术性能

设备设施的机械强度、抗腐蚀性能和密封性能差,能大大增加危险品泄露可能。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和防爆性能不符合要求,则将大大增大电气火花引起的燃烧和爆炸事故。消防设备的技术性能差,则能增大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2设备设施的技术状况

设备的技术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技术性能会不断下降,可靠性也随之变坏。设备设施陈旧,技术性能下降,装备破坏、磨损、锈蚀状况以及老化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安全。

3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能力

许多设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而有些则要专设安全防护装置,如正负压报警、油气浓度报警、防溢报警等都应当准确、可靠,杜绝失误。提高整体的安全防护性、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化水平,会更有利于保证安全。

五、环境因素

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这个环境中各种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影响油库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气象、地质等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生活的人造环境因素,还有社情、社会风气、民俗等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既影响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又激发物的不安全因素。

1自然环境

自然因素,如山洪、飓风、雷暴、阴雨、寒流、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极强,当油库遭受到自然灾害侵袭时,安全将受极大影响。

2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噪声、照明度、颜色等,不但会使人员受影响导致失误,而且也使设备设施出现隐患,影响油库安全。

3社会环境

浅析中国高校扩招之影响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招生;利弊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深入,教育问题愈加引起政府重视。在之前的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中国的教育一度处于过左或过右的不合理状态,直至1977年,在一次邓小平主持的科教座谈会中,高考制度被正式恢复(李静玉: http://learning.sohu.com/20070604/n250382777.shtml),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这一决策无疑对当时中国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疗伤之效。

据报道, 1977年高考恢复,1978年全国高考正式举行参加高考的考生多达580万,远远超过高校的招生计划。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即在校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十五”计划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05年。继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2000年高校继续扩招,并且规定扩招比例要向西部地区倾斜。此后,高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学新生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激升至2007年的567万人。(李爱华, http://learning.sohu.com/20091014/n267356720.shtm)

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对中国高校教育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本文将分析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所形成的影响中的利弊面。

一、利面分析

政府实施高校扩招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可以从该政策的利面进行解读。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历了数年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工作可以包分配。虽然当今社会的就业机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高学历对好工作的决定性作用并未削减几许,再加之中国自古以来的“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高等教育成为学生们极其重视的竞争目标。中国仍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家,中国农民的平均经济状况相比于其他工作者较低,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有了走出大山,去城里找份好工作的目标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高校扩招无疑给更多这样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

根据何长法的文章描述,在扩招政策实施之前,河北省高考人数高达17.3万,录取率仅为30.7%,仅有5.5万学生获得了深造机会。自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之后,高考的报考人数为19.4万,录取率升至40.8%,有8.15万人被录取,比1998年增加了2.6万人。从宏观上看,高校扩招提高了中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使更多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除此之外,高校扩招还能通过推迟就业年龄来减轻人口递增带来的就业压力。据调查显示,中国有几次人口大爆炸,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在1981-1990年(http://wenwen.soso.com/z/q220333743.htm). 这期间的人长大后将伴随着巨大的岗位需求,而此期间出生的人开始找工作的时间大约就在1999年,而政府应对该局面的方法之一就是让他们不要急着就业,而是继续在学校学习。

二、弊面分析

相比于利处,高校扩招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似乎预示着中国提高国民素质的愿望有些操之过急。

1.学校财政及组织迎来挑战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校园,学校也迎来了巨大的压力。扩招要求学校健全相应的设备和师资,但在学校还没来得及增加寝室和教学楼用地以及扩招教师、扩建实验室等情况下就出台扩招政策,相当于要求学校迎接一场突如其来的挑战,那么结果只能是更多的学生去共享有限的资源,更少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教学资源。这一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由校方解决,因为这需要资金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2.学生和家庭迎接的挑战

由于扩招带来的经济需求,学校需要更进教学楼、教学资源等设施,而中国现有的财政状况又不足以让政府支持学校扩建,学校若无法从政府获得经济上的实际支持,则学费就成了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满足更多学生拥有使用资源的机会,学校只能提高学费,这使得贫困家庭面临重大的经济压力。中国当前的经济状态决定了中国不适合将高等教育普及化,而应该先将高等教育精英化,抓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非用数量取胜,因为即使招生比例增加,贫困家庭的学生还是无法承受高额的学费。

3.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扩招还带来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教育质量的下降。根据高长松的研究显示,自1999年以来大学生犯罪率骤升(高长松,73),也发生许多前所未闻的丑事,例如马加爵的杀人案,木子美的性爱日记以及硫酸泼熊事件等。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原因是否与扩招有些许关系呢?

在扩招政策实施之前,中国高等教育走的是精英化的路线,但扩招之后由于师资匮乏,资源不足以及学生平均水准下降等原因,使得大学生质量骤降。在精英化教育时期,大学生大多勤奋刻苦,珍惜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大学生的身份也象征着特殊的人群,广受尊敬。而伴随着普及化的开展,大学生人群出现混日子、不务正业的现象,而大学生的身份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广受好评。

4.教师面临更大压力

由于扩招导致的学生数量的增多使得教师工作量增多,分身乏术,无法对每位学生倾注以往那样多的精力,这只是一方面。正如庞思勤和徐承俊在文中提到的那样,2001年某校教师的需求量为950人,而实际拥有数却只有另600人次(庞思勤、徐承俊,74)。除此之外,扩招造成的学生质量的下降使得课堂学习氛围和纪律都不如从前,这让教师的课堂较之前更难管理。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国高校扩招政策需要全面考虑其负面影响,在内容上可修正的地方还很多。

参考文献:

[1]高长松,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剖析及其预防,德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72-77.

[2]何长法,由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引发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1999:13-14.

浅析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 篇11

一、教学机智的涵义

赫尔巴特(Johunn Friedrich Herbart)首先将机智的概念引入到教育中。[1]他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a sense of tact)呢?”

机智是一种全身性地、敏感地投入到实践中去而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办,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1]。机智的行动往往是充满智慧的、瞬间的、情境中的、即兴发挥的,受品德修养、情感态度、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什么是教学机智呢?《教育大辞典》上说:“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4]。

可以说,教学机智是师生在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教师教育智慧、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外在表现,在实际教学中伴随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的组织形式中。这种关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平等的、开放的、多元的和发展的,具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

二、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

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反思能力(以上为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教师对教学机智的主动追求和外部环境。

(一)教师的基本素养

1.教师的品德修养决定着教学机智的品位和格调。教师的人格境界、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对学生的挚爱和关心等都对教学机智的开拓和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的例子是在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但不同的老师处理方式却不同。

杨忆老师特别爱学生,从不伤害他们。一次,一位同学的新铅笔盒丢了,杨忆很快就知道是谁拿的,但没有点那位学生的名,只是让那位学生在课间操时留下来“做值日”。让他趁教室没人时悄悄地把铅笔盒放回去。这位曾染上偷东西恶习的同学后来再也没有犯过同类错误了。

1993年一个天寒地冻的早晨,上班途中孙维刚看到一个驮着鱼缸的小贩摔倒,鱼缸也摔碎了。他连忙刹住自行车,跳下来扶起小贩,帮小贩收拾东西。他回到学校时比班里规定提前10分钟到校的时间晚了5分钟,已不能与同学们一起打扫卫生和做课前准备。按理说,他本可以向同学们解释原因,可他在黑板上写道:“今天老师迟到了,对不起大家。处罚的方式是在寒风中罚站一个小时。”写毕,他步履轻松地走出教室门,在凛冽的寒风中兀自站立,像一尊雕像般警示学子。[5]

因此,高品位高格调的教学机智要求教师有一种以学生为指向的、多元的、复杂的关心品质和责任品质。在教学中善待每一位学生,接受每一位学生的缺点;在他们跌倒的时候,不要嘲笑,而要鼓励;用高尚的品德感染每一位学生。

2.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教学机智的层次。知识的储存量、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各种知识的联系,这些对教师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刻论证、感化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数学教师利用“幂函数y=xa”的图像讨论函数的性质时,一学生突然问:“常数a的大小如何在图像中反应?”按课前设计,没有考虑a对图像的影响,课本上也没有专门讨论。这位老师没有办法,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M同学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了起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在同学们中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一边在着力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2分钟后,老师不急着回答M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从正比例函数y=kx (k≠0)中的k说起,k的符号决定着直线所在象限的位置,|k|决定着直线向上方向和y轴正向夹角的大小;接着又讨论了二次函数y=ax2 (a≠0)中a对图像的影响,结果发现a的符号决定着曲线所在象限的位置,|a|决定着曲线与y轴的相对位置情况。讲到这里同学们似乎能够感觉出结论的一点规律。接下来和学生一起回答了M的问题。a位置跟前两个不同了,a的符号不再决定曲线所在的象限的位置,而是决定曲线通过点(0, 0)还是点(1, 1),|a|决定着曲线在x取定后,曲线的曲率情况……(下课铃响了)

表面看这位教师似乎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通过师生的讨论,将以前所学的函数知识系统化了。这位老师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将教学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3.教师的思维特征决定着教学机智广度。教师敏锐的思维、对教育情境独特性的敏感程度决定着教师对教育情境和教育时机的利用能力。“课堂教学的存在是动态的、充满偶发性的、不连续的”[1]。每节课的情境是独特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机会,甚至每节课的每一分钟也蕴含着不同的教育时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教育时机,以求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心。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说:“于谦是崇祯年间的一位诗人,……投降派崇祯……”一段话刚结束,有一学生举手。他胆怯地说:“老师,于谦不是崇祯年间的人,是英宗时的人,崇祯皇帝不是投降派,他也想把国家治理好……”顿时,课堂“轰”的一声躁动起来,老师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好。她站在讲台上,脸一阵红一阵白,课堂气氛十分尴尬。或是自己错了,或是学生错了,可他仅仅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不能和他理论这些。老师灵机一动,表扬了这位同学平时爱读书的好习惯。然后将问题留给学生:“大家下去查阅于谦和崇祯皇帝的事迹,星期五的口语交际课上一起讨论。”

4.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学机智的深度。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是教学机智得以丰富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充满智慧的反思能发现事物,而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1]。教师对过去教学经历进行反思的体验,丰富了其教学经历,并更具有智慧。教学中面对复杂教育情境时迸发了教学机智,对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来说,这一切并没有结束,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这些复杂的情境,都有可能构成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对这些具有经验意义的问题进行更好的、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并以这些理解和反思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便可丰富和提高教学机智。

(二)外部环境

教学机智除受教师的基本素养的影响外,还受到客观条件和教师本人对高层次、高品位教学机智的追求的影响。客观条件包括教学环境、主管教育领导的教育理念、同事的教育观念及学生的基本素质。其中教师个人的主观追求不仅对教学机智的提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带动着教师的基本素养向积极、有效、高层次方向发展。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方式和行为方式, 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 受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反思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教学机智,涵义,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2][6][7]马克思·范加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增订和编﹒上)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5]满维标.全面育人全新理念独特方法——从魏书生、孙维刚、杨忆的教育实践所想到的[J].贵州教育 (半月刊) , 2005, (3) .

[8]黄伟, 谢利民.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1) .

上一篇:专业知识层次下一篇: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