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稿浅析

2024-06-19

征求意见稿浅析(精选12篇)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旧制度) 发布于1997年, 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至今已10年有余。它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服务事业单位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重新划分预算会计体系;它把原来的三个会计要素: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优化为五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第三, 它把资金收付记账法统一改为借贷记账法;把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整改进和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发展的逐步推进, 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旧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财政部将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7]288号) 进行了全面修改, 起草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新制度) , 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具体依据是会计制度, 作为事业单位一名财务工作者, 只有认真思考和研究新旧制度差异, 创造性地指导实践工作, 才能在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中体现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二、新旧会计制度总体原则的变化

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比较, 主要有五大变化:第一, 在会计核算内容上的变化, 它新增了与公共财政改革配套的会计核算内容, 如: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应付职工薪酬、国有资产管理等。第二, 它涵盖了事业单位基建项目, 将“在建工程”纳入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 进而有利于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第三, 它规定对事业单位除文物文化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以反映固定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 从而如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 及时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 有利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第四, 它更注重资产负债率等财务风险的分析, 将原“借入款项”科目区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 将原“其他应付款”科目区分为“其他应付款”和“长期应付款”科目等。第五, 它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报表格式, 在财务报告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支表, 改进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 建立了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规范了报表附注披露内容, 提升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三、新旧会计制度总说明部分的变化

从新旧会计制度总说明中, 可以看到两者变化:

首先, 旧会计制度没有纳入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处理和报告, 新会计制度把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处理和报告在适用本制度的同时, 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并单独核算。

其次, 会计报表的表述:旧会计制度在总说明部分中没有提到会计报表事宜, 只在第四部分中指出,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编报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而新会计制度总说明中指出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构成财务报表。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有关附表。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有关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的要求, 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事业单位不得违反规定, 随意改变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 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财务报表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事业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 还应当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报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四、新旧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变化

从新旧会计制度中的资产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净资产类会计科目、收入类会计科目及支出类会计科目看, 主要是变化是:

(一) 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变化

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变化与公共财政改革配套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 (二级科目:“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文物文化资产”、“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取消了“产成品”会计科目;把“材料”会计科目并入“存货”会计科目中核算。新制度规定对“文物文化资产”不计提折旧, 对捐赠的文物文化资产的计价按名义金额 (1元人民币) 记账;新制度规定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同时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定期并入“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反映 (见资产类科目情况变化表) 。

(二) 负债类科目变化

负债类科目变化比较小, 新增“应付职工薪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会计科目都是对旧制度中“借入款项”会计科目进行重新分类而已 (见负债类科目情况变化表) 。

(三) 从净资产类科目变化

从净资产类科目变化情况表看, 在“固定基金”一级会计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文物文化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资产折耗”二级会计科目, 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所致;在“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一级会计科目下增设“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及“项目支出结余”二级会计科目, 主要核算事业单位历年滚存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新增“非财政拨款结转”一级会计科目, 主要核算事业单位历年滚存的非财政拨款结转资金。 (见净资产科目情况变化表)

(四) 收入类科目变化

收入类科目变化也比较小, 只是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增设“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取消“拨入专款”科目核算。 (见收入类科目情况变化表)

(五) 支出类科目变化

从支出类科目情况变化表看, 新制度中新增“其他支出”科目, 其具体核算内容包括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支出、税费支出、捐赠支出、资产处置损益等。新制度中取消了“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和“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又在“事业支出”科目下新增设“财政拨款支出”和“非财政拨款支出”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科目;两个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同时在“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见支出类科目情况变化表)

五、新旧制度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报表格式的变化

新制度在财务报告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支表, 改进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取消了旧制度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为便于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为合理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补偿机制, 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等等。这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 增强了通用性;另一方面, 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 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六、新制度中有关问题探讨

(一) 政府采购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明晰

实行政府采购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要求财务管理适应新的采购活动和采购资金供应的变动。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业务的核算涉及不多, 反映的信息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要。

(二)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处理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处理和报告在适用本制度同时, 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但目前政府现行财政预算体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以及部门综合预算的编制,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基建拨款、基建补助款、单位自筹基建经费, 都必须通过预算指标的形式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下达指标, 采取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的形式, 这些款项已不再允许直接转入单位基建账户, 只能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直接支付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等, 基本上就断绝基建账户的资金来源, 导致基建会计就不能进行单独核算, 所以新会计制度在这方面有必要明晰和进一步完善。

(三) “累计折旧”在操作上还需突破难点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文物文化资产除外) 。但事业单位从来没有提过折旧, 造成固定资产的原值与净值严重背离。从现在开始提取折旧, 不能解决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折余价值的历史遗留问题。若要彻底解决, 就需一次性补提折旧, 这在操作上难度很大;事业单位提取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应由财政部门及时补偿, 否则将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

我们相信, 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信息不断反馈, 以及广大财务工作者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 最终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定会更完善、更科学和更加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1997

[2]财政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S].2012

[3]财政部,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说明[S].2012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2

财办会〔2018〕27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管理司,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财务局:

为规范会计人员范围及其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根据《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我们研究起草了《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请组织征求意见,并于2018年9月28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财政部会计司。

联系人:财政部会计司会计人员管理处 沈玉凯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 3 号,100820

联系电话:010—68552546、68552670(传真)

电子邮箱:renyuanchu@mof.gov.cn

附件:1.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关于《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的起草说明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国际比较;不足

一、引言

在2008年以来的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中,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公允价值计量被指责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帮凶”,被认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场危机,使得公允价值计量趋同得以加快推进。IFRS13作为IASB与FASB会计国际趋同的产物,代表了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味着向全球会计准则趋同目标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2012年5月,财政部在借鉴IFRS13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起草体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志,在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3的比较

(一)结构的比较

“征求意见稿”共计十一章四十九条,包括总则、公允价值计量基本要求、披露、衔接方法和附则等。IFRS13共计四个部分九十九段,包括目标、范围、计量和披露。另外,附录也是IFRS13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为名词定义、应用指南、生效日期与过渡性规定以及其他四个部分,共计198段。

可见,IFRS13比“征求意见稿”更加详细和完善,结构也更加完整。

(二)内容的比较

1、公允价值的定义

IFRS13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

“征求意见稿”参考了IFRS13的定义,引入了有序交易的概念,即用以确定公允价值的交易并非总是报告主体所实际发生的交易,而是最有利市场或主要市场中的参与者之间发生的交易。不同之处在于,“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的价格,而IFRS13的定义没有强调“发生”交易。可见“征求意见稿”没有完全反应有序交易的实质。

2、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要求

(1)计量对象和计量假定

“征求意见稿”引入“计量单元”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IFRS13强调为确认需要而将金额归集或分解在某一个层次,而“征求意见稿”未说明最小计量单位该如何确定,可行性不高,因此,“征求意见稿”不能照搬国际准则的做法,还应该将引入的东西本土化,以满足中国特殊环境的需要。

(2)市场参与者

IFRS13没有针对市场参与者给出具体概念,而“征求意见稿”指出,市场参与者,是指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买方和卖方:(1)市场参与者应当相互独立;(2)市场参与者应当熟悉情况,能够根据可取得的信息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具备合理认知以及(3)市场参与者应当有能力并自愿进行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

(3)价格

IFRS13和“征求意见稿”都包括被计量资产的运输成本,但不含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交易成本,因为交易成本不取决于资产或负债本身的特征,而运输成本则与资产与最有利市场的距离相关。

3、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IFRS13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反映非业绩风险(信用风险)的影响,考虑自身的信用状况。同时IFRS13也对负债或主体自身权益工具的转让限制作出了相应的规范。而“征求意见稿”未涉及相关内容。

4、公允价值的初始计量

“征求意见稿”关于公允价值的初始计量基本援用了IFRS13的相关规范。确定初始确认的公允价值是否等于交易价格时,主体应考虑与交易以及与资产或者负债相关的四条特定因素,IFRS13在应用指南中进行了详细陈述,而“征求意见稿”在正文中作出了规定。

5、估值技术

IFRS13认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是广泛使用的三项估价技术,并且在应用指南中给出了定义、概括了其特点。而“征求意见稿”指出,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而且在正文中给出了三者的定义。两者按不同的顺序讨论了三种估价技术。

6、公允价值的级次

IFRS13和“征求意见稿”都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最优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IFRS13分别详细讨论了三个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征求意见稿”的介绍则相对简单。

三、结论

由以上“征求意见稿”和IFRS13的详细对比不难发现,两者差异较少,在很多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处理规范上,“征求意见稿”甚至都直接照搬了IFRS13的做法,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高度趋同。

但是,从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改进。首先,准则结构需要完善。IFRS13除了准则正文以外,还有附录,关键名词的定义在附录中都能找到详细的解释,而“征求意见稿”则只有准则正文,所有的名词解释都穿插在准则正文中,不及国际准则方便阅读。其次,准则内容有待丰富。一方面,“征求意见稿”对某些部分的规范不够详细,甚至有所缺失(如披露目标未做介绍等)。另一方面,虽然“征求意见稿”援引了IFRS13的一些规范,但是可行性却不高,难以适用于我国的特殊会计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IASB.IFRS13——Fair Value Measurement[S].2011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4

一、本次征求意见稿的变化

(一) 重新界定合并财务报表的适用范围

现行准则规定凡是拥有子公司的母公司均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征求意见稿的第四条则规定, 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股票或债券已公开交易或即将发行的企业及金融机构必须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外, 其余企业由管理层自行决定。

(二) 重新定义控制的概念

现行准则规定:控制是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征求意见稿的第六条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 将控制解读为三部分:“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参与被投资方相关活动并享有可变回报”以及“利用权力影响可变回报”。并指出投资方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拥有被投资方的控制权。同时, 征求意见稿对构成控制的三项要素给出了细致的说明:首先, 增加了实质性权利的概念, 指出投资方在判断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 应当仅考虑其目前有能力行使的可执行的权利 (实质性权利) 。其次, 征求意见稿在用词上也更加精准, 使用“相关活动”代替现行准则的“财务与经营决策”, 使用“可变回报”代替现行准则的“利益”, 并分别给出了相关活动和可变回报的定义及具体内容。

(三) 增加暂时性控制

暂时性控制是指由于相关事实变化,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的控制不再稳定, 随时可能丧失控制权的情况。对于暂时性控制的子公司, 母公司不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现行准则没有涉及暂时性控制的规定, 而征求意见稿的第七条则规定:“一旦相关事实和情况变化, 导致与控制定义相关的要素发生变化时, 投资者应重新评估控制权”, 并列举了五项“相关事实和情况”的具体内容。

(四) 增加实质性控制

实质性控制, 是指投资方在未持有被投资方过半数表决权的情况下仍获得控制权的情况。对于投资方未持有被投资方过半数表决权的情况, 现行准则给出了四条判断标准: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 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 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可以看出, 其中的第一、三、四条都是以投资方最终获得被投资方过半数表决权为标准, 只有第二条是以投资方决定被投资方决策的权力作为标准, 体现了实质性控制。征求意见稿则在采纳了现行准则第一条的基础上, 增加了较多的关于实质性控制的专门规定, 把实质性控制具体化。征求意见稿第14条规定, 当投资者未持有被投资方过半数表决权时, 应综合五项因素进行判断: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他方持有表决权份额的大小、其他方表决权的分散程度、潜在表决权、其他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及被投资方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

(五) 修改特殊目的主体的相关规定

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应用指南中明确提出了特殊目的主体的定义:母公司为融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特定经营业务的需要而直接或间接设立的实体, 并给出了设立目的、决策权、享有利益和承担风险的四项标准。征求意见稿则给出了五条标准, 其中除第一条与应用指南中的第一条差别不大外, 其余几项都从控制的三要素出发做了较大的修改。其中, 第二、四、五条标准分别从任命关键管理人员、任命董事会成员、取得他方代理权及关联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投资方取得被投资方权力 (控制的第一个要素) 的方式;第三条“投资方能出于其自身利益决定或否决被投资方的重大交易”则从利用权力影响可变回报方面 (控制的第三个要素) 作了阐述。

(六) 增加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 是指母公司将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第三方, 但仍实际掌握控制权的情形。现行准则没有提到委托代理关系。征求意见稿第十七条则明确要求投资方在判断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时, 应当首先确定其是以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的身份行使决策权, 并给出了相应的判断因素。

(七) 增加视同独立主体

国际会计准则对视同独立主体早有提及, 我国在征求意见稿中才首次提到了这个问题。征求意见稿第二十条规定:对于拥有控制权的子公司, 若其中某些资产不能为该部分之外的投资方偿还负债或提供与资产相关的权利。应将该资产视作与子公司独立的主体 (视同独立主体) , 对其单独判断以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二、征求意见稿的进步及意义

(一) 提出实质性控制, 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1) 征求意见稿对控制的重新解读体现了实质性控制。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 控制来源于新定义的第一个要素———“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征求意见稿还规定:投资方在评估其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应仅考虑其拥有的实质性权利 (当前有能力行使的可执行权利) , 并在比较自己和他方的实质性权利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说明, 只要投资方相较于其他投资方拥有较多的可执行权力, 使其能够操控被投资单位, 其就拥有了“对被投资方的权力”。这种观点, 体现了控制的“能力观”, 即拥有能力等于拥有权力。投资者拥有较多的可执行权力, 使其拥有了操控被投资单位的能力, 因而拥有了“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征求意见稿与能力观相对应, 以投资方操控被投资方的能力作为衡量控制权的唯一标准, 相较于现行准则中的“过半数表决权”, 更加符合控制的本质。也更加直观和易于判断。

(2) 征求意见稿增加的股权分散条件下控制权的判断问题, 体现了实质性控制。对于投资方未持有被投资方过半数表决权的情况, 现行准则给出的四条判断标准中仅第二条涉及到实质性控制。而征求意见稿的第十四条则专门给出了五项判断因素, 从多种角度探讨了实质性控制的具体情形:前三项因素要求股东在比较自身表决权份额大小和他方表决权分散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适用于股权分散条件下控制的判断;后两项要求投资者参考合同安排的权力、被投资方以往表决权行使的情况等, 适用于投资方依靠合同规定或公司惯例取得控制权的情况。

(3) 征求意见稿关于潜在表决权的规定, 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现行准则规定, 投资者在评估控制权时, 应仅考虑其持有的当期可转换的潜在表决权, 管理当局的转股意图及公司的财务能力不需考虑。征求意见稿则规定, 投资者应考虑“具有实质性权利的潜在表决权”。如果预期当期转股的潜在表决权都能按时转股, 则两者没有区别;但若公司财务状况恶化, 导致当期应当转股的潜在表决权不能转股, 或某部分当期本不能转股的潜在表决权可以作为表决权使用时, 两者的处理方式就完全不同了。因此对于潜在表决权, 不能只考虑时间因素, 应按其当期转换为表决权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征求意见稿使用“具有实质性权利”的概念约束潜在表决权, 比现行准则更灵活和准确, 也更加实用。

(二) 增加特殊性质企业控制权的判断, 填补现行准则的空白

征求意见稿不仅修改了控制的定义, 也增加了暂时性控制、委托代理关系及视同独立主体等特殊条件下控制权的判断问题。为现行准则未涉及到的特殊性质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 不仅填补了现行准则的空白, 也与控制的新定义相结合, 形成了详略得当、全面完善的控制判断体系。

三、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建议

(一) 对控制定义中的变量增加定性约束

按照控制的新定义, 投资方只要具备了三要素:获得对被投资方的权利、参与相关活动获得可变回报以及通过权力影响可变回报, 就取得了对被投资方的控制权。然而, 在实务中, 这三项因素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控制权判断问题。如在某些以销售为主的公司内, 几个大股东可能各自负责公司某一区域的销售管理。由于有各自划分的区域, 这些股东都能独自决定自己所管辖区域内的相关活动, 也可以按销售业绩获得并影响提成。因此, 这些股东既获得了自己所管辖区域的实质性权利, 又能够参与相关活动并影响可变回报, 从而符合了控制的三项要素, 但他们并不都是控制方。征求意见稿的第九条也特别规定, 当多方均可以单独决定企业的不同的相关活动时, 决定对可变回报影响最大的活动的一方为控制方。说明征求意见稿也认为存在控制的新定义不能包含的例外情况。因此, 笔者建议应当对控制定义中的关键变量做出定性的约束, 以弥补新定义的不足。首先, 控制方享有的对被投资方权力应当是“非共享”的或“排他性”的。具体表现在控制方拥有的表决权应是最多的, 其拥有的操控被投资单位的能力也是最大的, 是其他投资方无法超越的。其次, 控制方对可变回报的影响力也应当是最强的, 或者说可变回报对控制方应当是“最敏感”的。具体表现为控制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影响可变回报, 它能够独自决定对被投资方的可变回报影响最大的相关活动。

(二) 特殊目的实体应增加主要受益方及主要风险承担方原则

对于特殊目的主体, 征求意见稿从控制的定义出发, 对应用指南做了很大的修改。在征求意见稿给出的五条标准中, 第二、四、五条分别列举了投资方获得被投资方权力的三种具体方式:任命被投资方关键管理人员、掌握决策机构成员的任命程序或取得其他决策方的代理权以及关联关系;第三条则从权力与可变回报的相关性出发, 要求投资方能出于其自身利益决定或否决被投资方的重大交易。

然而, 在实务中也存在这五项规定不能包含的例外情况。如在为资产证券化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中, 公司的实际控制方往往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而是委托其他股东代为管理。受托股东受托管理公司, 因此取得了其他股东的代理权, 可以任命关键管理人员;受托方作为公司股东, 能够取得分红, 并通过自己对公司的管理影响分红的数额。该受托方符合征求意见稿给出五条标准, 但并非控制方。因此, 笔者建议, 针对特殊目的主体, 征求意见稿应借鉴准则指南的规定, 加入主要受益方原则和主要风险承担方原则。因为特殊目的实体是为控制方服务的, 其主要受益方和主要风险承担方往往是惟一的 (控制方) 。要求投资方同时具备了这两项条件, 就可以防止上述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 使投资者的判断更加准确。同时, 企业的主要受益方和主要风险承担方往往较为直观易于判断, 增加这两项也更方便实务操作。

(三) 将合并范围扩大到非营利组织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大型的非营利组织已经开始自己自足, 开办下属企业经营盈利。而我国目前尚未对非营利组织的合并财务报表作出规定, 缺乏对非营利组织及其下属企业的监督。因此, 笔者建议, 将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范围扩大到非营利组织中, 要求下属经营性企业的非营利组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同时, 也有许多国有或民营企业设立下属的非营利组织。为防止这些机构利用非营利组织转移资产粉饰报表, 也应要求设立非营利组织的企业将其下属的非营利组织纳入合并范围或在报表附注中专门披露, 以便更清晰地展示其财务信息, 增强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征求〈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修订) (征求意见稿) 〉的意见函》, 财办会[2012]41号, 2012年11月15日。

[2]宋茜:《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中外比较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1年第12期。

征求意见稿复函 篇5

贵局《关于对〈天津市促进实验室发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津质技监局法函[]658号)收悉。经研究,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第五条对开展本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的技术检测服务的实验室不必要逐条列出前5个条件,只需规定其必须经计量认证合格即可。因为凡经计量认证合格的实验室,一定是满足前5个条件的实验室。建议删除第五条。

二、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己有明确规定的条款,如第七条、第八条等可以不列,此办法应突出我市在促进实验室发展方面的特殊措施,如各环节行政审批程序、鼓励类型、资金支持、税收支持等。

特此函复

xxx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6

编辑点评:早在2010年11月1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与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共同制定了《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使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出台VOCs排放标准的省市,但“雷声大雨点小”,标准的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

时隔6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等一系列文件的有关要求,加强VOCs总量控制,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编制了《印刷、制鞋、家具、表面涂装(汽车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现公开征求意见。这预示着广东省将成为第14个开征VOCs排污费的省市。

《细则》主要针对印刷、制鞋、家具、表面涂装(汽车制造)四个重点行业。其中,印刷行业包括书、报刊印刷,本册印刷,包装材料印刷、复合,从出版领域到包装领域,几乎囊括了所有印刷细分市场。

《细则》采用物料衡算法核算印刷企业的VOCs排放量,其中,油墨及其配套有机溶剂的用量以购买发票等结算凭证为核定依据,对应的油墨及其配套有机溶剂VOCs含量以供货商提供的物质安全说明表或物质检测报告中VOCs组分含量为核定依据,治理设施治理效率优先采用实测数据。可见,对于物料的核算,《细则》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允许印刷企业用数据说话,给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成本压缩空间,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进一步实施VOCs减排,增强他们的动力和决心。

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 篇7

一、项目建设投资与生产布局条件

(一) 投资新建或改扩建水泥 (熟料) 生产线、水泥粉磨站、水泥配制站, 必须符合所在地的省级水泥行业发展规划, 和项目当地资源、能源、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

(二) 各省市自治区要根据水泥产能总量控制、有序发展原则, 严格控制新建水泥项目。

⑴对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经高于70%的省份, 每年新增水泥总量应控制在本省上年水泥总产量的10%以内。

⑵水泥熟料年产能低于人均1000公斤的省份, 新建水泥熟料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等量淘汰”的原则核准。

⑶对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1000公斤的省份, 必须停止核准新建水泥 (熟料) 生产线项目。

(三) 鼓励现有水泥企业间的重组联合。支持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并购重组后的改造投资。

(四) 投资新建水泥 (熟料) 生产线项目的企业必须在内地有从事水泥生产经营三年以上的经历。对进入水泥企业的国内外金融资本, 必须向融资企业事先承诺在退出时不得转让给国外水泥企业。

(五) 严禁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新建水泥项目。禁止在无大气环境容量的区域内新建水泥生产项目, 对该区域已有水泥生产企业的改、扩建项目必须做到“以新代老、增产减污”。

(六) 新建项目必须取得土地使用、矿山开采许可、环境评价等权证手续后方可立项核准。项目必须完成拆迁与补偿协议、资金保障证明后方可开工。

(七) 鼓励对现有水泥生产线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 如低温余热发电、高压变频等项目投资。鼓励开发建设以消纳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和可替代原料、燃料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

(八) 投资水泥项目的业主, 自有资本金的比例不得低于50%。

二、生产线规模、工艺与装备

(一) 新建水泥 (熟料) 生产线必须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鼓励新线建设配置余热利用、可替代原料、燃料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和设施, 以满足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 新建水泥 (熟料) 生产线必须有可供开采30年以上的矿山资源保证, 并做到规范矿山设计、科学开采。单线建设规模必须达到或超过日产5000吨级水泥熟料 (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除外) ;人口密度小于100人/平方公里的边远省份可适度考虑单线建设规模日产2000吨级水泥熟料 (特种水泥生产除外) 。

(三) 新建水泥粉磨站和水泥配制站的规模必须达到年产水泥60万吨及以上 (单线粉磨系统) 。边远省份可适度考虑30万吨规模。粉磨站的建设应靠近市场、有稳定的熟料供应源和就近工业废渣等大宗混合材的来源地, 必须配套100%散装能力。仅允许具备生产PⅠ型高强度等级水泥的大企业在异地建设水泥配制站, 其配制的水泥产品品牌、商标和质量保障必须与母公司保持一致。

(四) 水泥项目的建设必须委托具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探、设计资质单位进行, 严禁无证勘探设计。

(五) 新建水泥项目的装备要求采用先进成熟技术、节能环保技术, 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运转。具体要求如下:

⑴采用先进的矿山安全爆破和均化开采、原料预均化、生料均化技术和设施;

⑵采用立磨、辊压机、高效选粉机等先进节能环保粉磨工艺技术和装备;

⑶采用节能降耗的窑炉、预热器、分解炉、篦冷机等煅烧工艺技术和装备;

⑷采用先进的破碎、冷却、输送、计量及烘干技术和装备;

⑸采用先进、高效及可靠的环保技术和装备;

⑹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生产监视控制和管理控制系统。

三、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一) 日产≥4000吨级水泥熟料生产线可比熟料综合煤耗≤110kgce/t (公斤标煤/吨) ;可比熟料综合电耗≤62kWh/t;可比熟料综合能耗≤118kgce/t;可比水泥综合电耗≤90kWh/t;可比水泥综合能耗≤96kgce/t。

(二) 日产2000~<4000吨级 (含2000吨) 水泥熟料生产线可比熟料综合煤耗≤115kgce/t;可比熟料综合电耗≤65kWh/t;可比熟料综合能耗≤123kgce/t;可比水泥综合电耗≤93kWh/t;可比水泥综合能耗≤100kgce/t。

(三) 水泥粉磨站可比水泥综合电耗≤38kWh/t。

(四) 利用工业废渣作为水泥混合材的, 其废渣品种、品质和掺加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五) 年耗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企业, 应按国家《节约能源法》规定, 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环保评价检验测试, 提供准确可靠的能耗数据和环境污染的基本数据, 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方案, 为部门政府提供科学可行的节能规划。

四、环境保护

(一) 根据国家环保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六日5号令) , 水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有省级环保部门批准。

(二) 所有水泥生产环节必须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严格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泥工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新建水泥项目必须安装在线排放检测装置。

(三) 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按国家发布的《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规定,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

(四) 矿山开采前制定相应的矿山植被恢复计划, 矿山开采后应严格按植被恢复计划进行生态恢复和补偿,

(五) 原料和产品破碎、储运等过程产生的无组织排放含尘气体, 必须集中收集除尘后达标排放。

(六) 新建水泥粉磨站和已有水泥粉磨站除粉尘和大气污染指标应该达标外, 必须增设和完善噪音防治设施。

五、产品质量

(一) 水泥 (熟料) 生产企业必须按《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要求取得产品生产许可证, 出厂水泥 (熟料) 产品质量必须符合相关产品标准。

1、通用硅酸盐水泥必须符合GB175-2007。

2、特种水泥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

(二) 水泥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保证出厂水泥的质量, 必须在生产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 参照《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建立本企业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并形成文件和严格执行。

(三) 水泥企业必须按国家颁布的《水泥企业化验室基本条件》建立完善的化验室, 并取得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省级水泥 (建材) 行业协会颁发的化验室合格证。

(四) 水泥企业必须执行国家颁布的《水泥企业产品质量对比检验管理办法》, 建立水泥产品质量对比验证和内部抽查制度, 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产品质量检验和化学分析对比验证检验和抽查对比活动。

(五) 凡在水泥粉磨过程中添加水泥助磨剂后, 应在水泥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上注明所添加助磨剂的类型 (液体或粉体) 、主要化学成分。

六、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

(一) 水泥生产过程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防治条件, 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

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 必须建立职业危害防治设施, 配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配备火灾、雷击、设备故障、机械伤人、人体坠落、灼烫伤、移动设备、电力伤害、有害、有毒物质等事故防范设施,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并通过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专项验收。

(三) 不得拖欠国家税收, 不得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必须按期交纳国家规定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金。

七、监督与管理

(一) 经核准的水泥投资项目由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公告核准项目文件。

(二) 公告后的核准项目一年内未开工建设 (完成总投资大于15%) 或自开工建设后两年内未投产验收的, 其项目核准内容自动作废。

(三) 新建或改扩建水泥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前, 要经省级工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省级水泥 (建材) 协会、水泥专家, 按照准入条件要求进行监督检查。企业通过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常生产和经营。凡达不到上述准入条件的新建和改造水泥项目应限期整改, 整改后仍不能符合准入条件的, 必须停止生产和收回生产许可证。

(四)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水泥生产企业名单, 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五) 根据本准入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颁布相应的实施细则。

八、附则

(一) 水泥项目指:新建或改造水泥生产线、水泥熟料生产线、水泥粉磨站、水泥配制站建设工程。

(二) 本准入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台湾、香港、澳门特殊地区除外) 所有类型的水泥生产企业。

(三) 本准入条件所涉及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法规若进行修订, 则按修订后内容执行。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8

近年来,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 目前已覆盖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但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日前, 国务院法制办公开《农业保险条例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条例》) , 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条例》将农业保险定位为国家补贴的商业险, 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自主自愿、协同推进”这一原则下, 一是明确了农业保险需要政策支持, 涉及保费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多方面;二是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对保监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民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农险工作中的职责作出了明文规定;三是明确了从事农险业务的保险机构的业务规则, 对农险合同订立、投保、定损、理赔等环节进行规范;四是明确了违反条例的罚则, 使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有法可依;五是规范了基层涉农机构协办农险业务的行为, 规定农机、农经等部门协助办理保险业务时可“约定费用”, 解决了激励机制的问题。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9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范、引导再生铅行业绿色发展,制定《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以废铅酸蓄电池为主要原料的再生铅企业。

一、项目建设条件和企业布局

(一)新建、改建、扩建再生铅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行动计划)、强制性国家标准等要求。限制盲目扩张。

(二)严禁在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域、非工业规划建设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因铅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能稳定达标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再生铅项目。新建再生铅项目应布局于依法设立、功能定位相符、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齐全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现有再生铅企业应逐步退城进园。建设再生铅项目时,厂址与危险废物集中贮存设施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二、生产规模、质量、工艺和装备

(一)废铅酸蓄电池预处理项目规模应在10万吨/年以上,预处理-熔炼项目再生铅规模应在6万吨/年以上。

(二)再生铅企业应建有完备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再生铅及铅合金锭产品必须符合《再生铅及铅合金锭》(GB/T21181-2007)标准规定。

(三)对于含酸液的废铅酸蓄电池,再生铅企业应整只含酸液收购;再生铅企业收购的废铅酸蓄电池破损率不能超过5%。再生铅企业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中的有关要求,应采用自动化破碎分选工艺和装备处置废铅酸蓄电池,禁止对废铅酸蓄电池进行人工拆解、露天环境下破碎作业,严禁直接排放废铅酸蓄电池中的废酸液。企业预处理车间地面必须采取防渗漏处理,必须具备废酸液回收处置、废气有效收集和净化、废水循环使用等配套环保设施和技术。

(四)从废铅酸蓄电池中分选出的铅膏、铅板栅、重质塑料、轻质塑料等应分类利用。预处理企业产生的铅膏需送规范的再生铅企业或矿铅冶炼企业协同处理。预处理-熔炼企业的铅膏需脱硫处理或熔炼尾气脱硫,并对脱硫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确保环保达标。

(五)再生铅企业应采用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的先进工艺及装备,鼓励采用富氧熔炼等清洁生产技术工艺,不得采用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落后工艺及设备。废铅酸蓄电池预处理及熔炼设备必须配套负压装置。不得直接熔炼带壳废铅酸蓄电池,不得利用直接燃煤或喷煤式反射炉熔炼含铅物料。

三、能源消耗及资源综合利用

再生铅企业必须具备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能源计量器具应符合《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的有关要求,符合《再生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5323-2010)标准要求。预处理-熔炼企业熔炼工艺能耗应低于125千克标煤/吨铅,精炼工序能耗应低于22千克标煤/吨铅,铅总回收率大于98%,熔炼废渣中铅含量小于2%;废铅酸蓄电池预处理工艺综合能耗应低于5千克标准煤/吨含酸废电池。

四、环境保护

(一)再生铅项目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等要求,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竣工验收。

(二)再生铅企业应达到《再生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公告第36号)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水平。

(三)再生铅企业应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依法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符合《废铅酸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19-2009)的相关要求。破碎分选废铅酸蓄电池后的塑料应经过清洗并满足《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范》》((试试行行))((HHJJ//TT 336644--2007)相关要求后方可再生使使用用。。

(四)再生铅企业在收购购废废铅铅酸酸蓄蓄电电池池时时,,应应严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度、、建建立立危危险险废废物物经经营营情况记录簿。再生铅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工艺技术可行,处理设施齐备,且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记录齐全,与主体生产设施同步运转。企业应规范物料堆放场、废渣场、排污口的管理。

(五)再生铅企业废水应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分质处理,清水循环利用,污水深度处理,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排放口达标排放。有组织排放废气中铅烟、铅尘应采用自动清灰的布袋除尘技术、静电除尘技术等进行处理,酸雾应采取收集冷凝回流或物理捕捉加碱液吸收的逆流洗涤等技术进行收集或处理。生产装备应建有密闭负压系统,对车间内的铅烟、铅尘和硫酸雾进行收集处理,防止铅烟、铅尘和酸雾逸出,减少铅烟、铅尘和酸雾无组织排放。污染物排放应满足《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4-2015)的要求。

(六)再生铅企业产生的冶炼残渣、废气净化灰渣、废水处理污泥、分选残余物等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处置。对于没有处置能力的再生铅企业产生的废渣及污泥等危险废物必须委托持有相关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劳动保护用品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七)再生铅企业应有健全的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应制定完善的环保管理规章制度和重金属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具备相应的应急设施和装备,定期开展环境应急培训、演练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企业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开环境保护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八)再生铅企业应按规定办理《排污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再生铅生产,持证排污,达标排放。

(九)再生铅企业应在申报规范公告管理的两年内没有因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处罚,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十)对于在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信息系统、环保专项行动违法企业明细表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系统等环境违法信息系统统中存在违法信息的企业,应当完成整改,并提供相相关整改材料,方可申请列入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单。

五、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

(一)再生铅企业建设项目须遵守《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执行保障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手续。企业应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必须配备泄漏报警、应急事故池和故障急停等装置。企业作业环境必须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的要求。

(二)再生铅企业应具备健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培训、检查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三)再生铅企业启动试生产前,应对关键生产环节、环保设备操作、特种设备操作、安全健康环境管理、危险废物管理等关键岗位进行(行业)职业技能培训。

(四)作业场所醒目位置应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五)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向劳动者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车间工人的工作服应定期收集,统一洗涤,洗涤废水按工艺废水统一处理。

六、规范管理

(一)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

1.企业按照自愿原则申请《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

2.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全国再生铅行业规范管理工作,以公告形式发布符合《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以以及及有有关关法法律律、、法法规规和和产产业业政策规定,负责本地区再生生铅铅企企业业规规范范管管理理工工作作。。

3.再生铅行业规范条条件件申申请请主主体体为为具具备备独独立立法法人资格的企业,集团公司下下属属具具有有独独立立法法人人资资格格的的子公司需单独申请。

4.申请企业需编制《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申请书》,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提出审核意见。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就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征求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后,按要求将符合《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及相关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6.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规范条件,组织专家进行材料审核、现场审核等,公示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并征求环境保护部意见,无异议的予以公告。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及时核实处理。

(二)公告企业名单实行动态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地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公告企业进行督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的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3.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的;

4.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突发环境事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5.存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拟撤销公告企业资格前,将告告知相关企业和地方相关部门,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申辩。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的基础性依据。

七、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涉及的国家标准如遇修订,按修订后的标准执行。

(二)本规范条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2012)》(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2012年第38号公告)及《再生铅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工信联节[2013]210号)同时废止。

(三)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和产业政策调整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名词解释:

1.再生铅企业是指以废铅酸蓄电池及其他含铅废料为原料,生产粗铅锭、精炼铅锭、电解铅锭和铅合金锭等产品的企业。本规范条件所适用的再生铅企业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废铅酸蓄电池进行破碎、分选等预处理的企业;另一类是采用预处理-熔炼-精炼生产铅及铅合金的企业。

2.铅膏主要成分是含铅化合物,如硫酸铅、氧化铅等。

3.铅屑是指废铅酸蓄电池破碎过程中产生的铅金属碎料,包括铅柱头、连接条、铅板栅。

4.铅总回收率是指在整个再生铅生产过程中,所得产品金属铅总量占所用原料中铅总量的百分率。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10

征求意见稿有哪些条文值得关注和期待呢?

看点一: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条文摘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 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背景]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 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

[点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贺乐凡:征求意见稿充分体现了加快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决心,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是难点, 必须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理念和强化教学力量两方面来改善现状。

看点二: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条文摘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 (区) 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发展民办教育, 提供选择机会。”

[背景]近年来, 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除了校际差距这个最直接的原因外, 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盲从心理和攀比心态都导致了择校现象的加剧。

[点评]浙江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校长叶莎:相关措施很有针对性, 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 名校为弱校培训教师, 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平民化、普及化, 让属地就学落到实处, 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得了好学校。

看点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条文摘录]“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背景]根据2009年的统计, 我国有1.3亿进城务工人员, 他们如何享受“同城待遇”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点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这项政策对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暖心的信息。要落实好这些政策, 还需制定相关措施, 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 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

看点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条文摘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 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 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 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背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 原因十分复杂, 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

[点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减负”关键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 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 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 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看点五: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

[条文摘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背景]当前, 我国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比较普遍, 职业教育自身还存在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等问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点评]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在可预见的10年到30年内, 职业教育是我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贫困群体生存状况能否好转、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征求意见稿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

看点六: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条文摘录]“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 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背景]长期以来, 我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 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 以“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 影响了原有的单纯的教学气氛。

[点评]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这是中国高教界渴望已久的政策, 希望可以吹响中国改革号角, 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

看点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条文摘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背景]高考改革多年来是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北大等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尝试, 引发强烈关注和争议。

[点评]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这项改革主要强调主体多元, 方式多样, 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 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 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

看点八: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条文摘录]“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 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完善津补贴标准, 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背景]目前, 我国约有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大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为每月2000元左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城市地区教师从事“有偿家教”, 生活压力也使很多农村教师无法安心从教。

[点评]山西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小学教师王利青:原来规定的是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 现在文本里没有“当地”的限制, 这表明国家有意拉平全国老师的收入, 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看点九: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 (职称) 激发教师积极性

[条文摘录]“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 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 (职称) 系列,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

[背景]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 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 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

[点评]甘肃会宁县太平中学 (初中) 教师黄志龙: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 , 对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很大好处, 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此同时,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有利于避免一些教师在评上职称后就不思进取, 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看点十:纠正对民办学校的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条文摘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背景]2008年,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教育机构) 10.09万所, 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11

生态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为使食品企业全面、系统、科学地理解可持续发展,充分、合理、有效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活动,指导和评价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编制《生态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准则》成为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评价准则》的实施,将提高食品行业的生产能力,促进可持续生产方式并通过帮助及鼓励消费者选择可持续性的、生态型食品,促进可持续消费。

记者了解到,《生态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准则》的编制,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G4标准,在内容上,本评价准则以我国法律法规,批准、签署或加入的国际公约为基准,参考和借鉴了《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中国企业社会评价准则》、《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和食品加工行业补充指南》等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价准则和《GBT 27301-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明确了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准则,使之即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又符合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

截至目前,《生态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准则》征求意见稿已经编制完成,并送达相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欢迎有兴趣的组织和个人与项目组联系,对《评价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改进意见。本评价准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商品学会发起研究提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参与起草。

征求意见稿浅析 篇12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 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 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 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 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 (集群) 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 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 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 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扩大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 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 总体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 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 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 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 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 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怀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 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 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 为各类劳动者的职业发挥创造更宽广的空间、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促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

4. 试点范围

省级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 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可以整体进入试点, 也可以部分院系或专业 (集群) 进入试点。试点应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试点方案向教育部备案。

二、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

1. 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试点高校要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 在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行业特点明显的高校可以与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共现组建教育集团。专业门类较多的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 采取多种形式组建或参加教育集团。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 (集群) 覆盖率达到100%。

2. 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

试点高校要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章程的重要内容。在试点高校探索学校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省人大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机制。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 (董事会) 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 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 建立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 明确院系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院系经费管理的职权。

3.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试点高校要按照产业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 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 探索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切实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 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 (集群) , 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到2016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40%。通过传统专业改造、学生选修专业等方式, 提高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比重。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构。

4. 促进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

试点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要求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和企业定制化联合培养的比例。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逐步达到15%以上, 从一线劳动者中选拔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

5. 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 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技术人才选拔的考试招生制度。试点高校要根据各专业 (集群) 人才培养的特点, 制定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经过统一测试招收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 或免试招收经认定的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学生, 同时积极探索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和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形式。招生计划、方案、过程、结果等要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6. 创新继续教育。

面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学习方式、学分累积制度。在重点专业 (集群) 着重建设服务行业和主要企业的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在学人数 (折合数) 占在学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

7. 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试点高校要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 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 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 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 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8. 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试点高校要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 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 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 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率要达到100%, 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9.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高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瞄准世界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 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团队, 主要招收在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

1 0.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试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 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 (职称) 评聘等方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1 1. 建立创业教育体系。

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 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建设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基地, 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 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 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

1 2. 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

试点高校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 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途径, 与中高职院校联动, 面向小几天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 提升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 建立以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1. 扩大试点高校办学自主权。

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作为推动地方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突破口。省级政府要在试点方案中明确试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扩大试点高校的招生考试自主权, 允许试点高校在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自主制定招生考试方案;扩大试点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允许试点高校在完善新专业设置制度的基础上, 自主设置新专业;扩大试点高校的用人自主权, 支持试点高校在核定编制内自主聘用教师、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 下放教师高级职务 (职称) 评聘权;开展校长、院长公开选拔试点, 支持引进优秀企业管理者担任领导干部;扩大试点高校的财务管理自主权, 在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监督和审计的前提下, 支持试点高校依法依规自主管理生均拨款收入、学费收入和专项经费。允许试点高校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

2. 探索高等学校分类设置。

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校分类管理的要求, 改革高等学校设置制度, 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明确为本科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和发展重点。除规划为研究型大学的院校和一些特殊院校外, 地方本科高校的新设、升格和更名原则上明确为应用技术类型。通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逐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设置标准。探索在条件成熟的省份开展下放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设置权的试点。在具备基本条件的试点高校先行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和专业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试点。

3. 建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评估。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强化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的考察。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 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与认证。

4. 探索高等教育分类拨款制度。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应高于一般普通本科学校, 并根据办学成本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拨款标准系数, 重点支持技术性强、社会亟需和艰苦行业相关专业的发展。在试点高校探索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点的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不同专业的绩效评价实行有差别的财政支持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支持。

5. 加大招生计划支持力度。

在完善改革方案和专业评价制度的基础上, 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招生计划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和专业进行倾斜。从2014年开始, 按照增量安排带动存量调整的原则, 支持试点高校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扩大招生。省级政府和试点高校要加强对招生计划存量结构的调整。对于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 各省在高考招生时可将全部或部分专业纳入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在符合条件的省份实行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省级统筹改革试点, 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自主权。

6. 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省市两级政府要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办学的政策, 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行合作、联合和合并重组。试点高校由政府举办转为政府主导下多方联合办学、实行混合所有制的, 不改变学校原有公办学校性质。允许试点高校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公办民助 (或公立民办) 的改革探索。

7.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调整的支持力度。

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类人才支持项目。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企业和社会捐赠讲席等方式引进紧缺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支持试点高校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试点高校教师国外访学、开展合作研究, 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适当增加试点高校选派计划。实施管理干部国际培训项目, 从试点学校派团队到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学习先进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 并纳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予以支持。

8. 加大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要将校企合作项目列为重点支持对象, 支持企业在试点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对企业在高校设立的技术创新和培训基地、捐赠的实验实习实训设备依照国家教育捐赠的优惠政策规定予以税收优惠。对高等学校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技术装备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税收优惠。鼓励发展先进实习实训装备金融租赁业务。地方政府要扶持一批高校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同建设的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

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高等教育领域的政府间对话与合作机制。支持试点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立院校合作关系, 系统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国外同类高校开展合作, 支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教育援外、对外投资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相结合走出去办学。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作用, 与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联盟、协会开展对等合作交流。

1 0. 加强师范专科学校升格高校的指导。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继续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的师范院校。省级政府要按照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 完善师范本科与专科的衔接体系, 推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 支持学校加强教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培养环节。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建立的地方性学院, 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其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经费安排、师资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加快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专业, 提高面向区域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

1 1. 设立支持试点专项经费。

省、市级政府加大对转型发展成绩显著的试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 重点用于试点高校支撑当地产业升级重点专业 (集群) 建设,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共建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工程实践中心、先进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根据地方和企业支持的情况, 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优势专业 (集群) 基础能力建设予以支持, 中央财政按地方和企业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予奖补。

1 2. 将符合条件的省级试点列入国家级试点。

各地各高校要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案,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形成政策和制度。省级试点的基础上, 遴选若干试点方案科学、实施效果显著的省份和试点高校纳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范围。

四、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1. 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大改革, 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 涉及面广, 改革周期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舆论宣传,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细化相关配套措施, 形成转型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 加强对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的指导。

坚持高标准的要求, 优先将与高水平企业合作、拥有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实训技术装备、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本科学校纳入改革试点范围。要对试点高校加强差别化指导, 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 注重总结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

3. 营造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内化外化下一篇:会计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