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2024-08-02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精选6篇)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1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由中医药管理部门、行业学(协)会和专家参与的中医医院质量监管和评审评价制度,促进中医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安全,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统筹利用全社会的中医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中医医疗体系的整体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医医院评审是指中医医院按照本办法要求,根据中医医院基本标准和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开展自我评价, 持续改进医院工作,并接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对其规划级别的功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医院等级的过程。

中医医院评审组织是指在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下,具体负责中医医院评审技术性工作的专门机构。评审组织可以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是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委托的适宜第三方机构。

第三条 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均应遵照本办法参加评审。第四条 中医医院评审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方针,围绕中医特色、中医疗效、安全、服务、管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第五条 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制 定。

第六条 中医医院评审包括周期性评审和不定期重点检查。周期性评审是指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评审期满时对中医医院进行的综合评审。不定期重点检查是指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评审周期内适时对中医医院进行的检查和抽查。

第七条 通过中医医院评审,促进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中医特色突出、中医疗效显著、服务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对中医医院实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分级管理。

第二章 评审权限与组织机构

第八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国中医医院评审的领导、组织、抽验、质量控制及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第九条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成立中医医院评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辖区的中医医院评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兼任。

第十条 三级中医医院的评审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初评,重点对《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综合服务功能”部分内容进行评审,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指定的评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三级中医医院的复评与审定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与领导,重点对《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内容进行评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或指定的评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二级中医医院的评审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与领导,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指定 的评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一级中医医院的评审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具体规定。

第十一条 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对下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十二条 评审组织负责以下事项:

(一)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评审委员会领导下,具体负责评审的技术性工作,提出评审结论建议;

(二)在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下,参与组建和管理评审专家库,参与组织评审专家的培训工作;

(三)完成中医药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十三条 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组建由中医药管理部门、行业学(协)会、医疗机构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库。

第十四条 评审专家由中医药管理部门选聘。评审专家应当按照规定参加中医药管理部门和评审组织举办的培训、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参加评审工作。

第十五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包括评审工作流程、专家工作制度和回避制度等,加强对评审工作的管理,确保评审质量。

第三章 评审申请与受理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评审周期为四年。

第十七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按制订评审计划,并报上级中 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评审计划包括:

(一)本参加评审的中医医院名册;

(二)本评审工作的时间安排;

(三)评审重点和组织实施方案;

(四)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在等级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可以向有评审权的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评审申请,提交评审申请材料:

(一)医院评审申请书;

(二)医院自评报告;

(三)评审周期内接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检查、指导结果及整改情况;

(四)评审周期内各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信息及其他反映中医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医疗质量安全、医院效率及诊疗水平等的数据信息;

(五)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中医医院在提交评审申请材料前,应当开展不少于6个月的自评工作。

第十九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对医院提交的评审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作出是否受理评审申请的处理意见:

(一)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内容及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医院需要补正的材料及提交期限;医院逾期不补正或者补正不完全的,不予受理。

(二)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的,或者医院按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书面告知进行补正符合要求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受理。

第二十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受理评审申请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向中医医院发出受理评审通知,明确评审时间和日程安排。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在规定期限内没有申请评审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要求其在15个工作日内补办申请手续;在限期内仍不申请补办手续的,视为放弃评审申请。

第二十二条

新建中医医院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满3年后方可申请首次评审。

医院设置级别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执业满3年方可按照变更后级别申请首次评审。

第四章 评审的实施

第二十三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医院发出评审受理通知后,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通知评审组织;评审组织接到通知后,应当从中医医院评审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建评审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审工作。

第二十四条 评审专家与被评审中医医院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申请。医院也可向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对评审专家的回避申请。评审专家的回避由中医药管理部门决定。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周期性评审的主要内容和项目包括:

(一)评审申请材料;

(二)不定期重点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报告;

(三)中医医院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四)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符合情况;

(五)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和项目。第二十六条 评审小组应当在评审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报告,并经评审小组长签字后提交给评审组织。

评审工作报告应当包括:

(一)评审工作概况;

(二)评价结果;

(三)被评审中医医院的总分及评审结论建议;

(四)被评审中医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意见及期限;

(五)应当说明的其他问题;

(六)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七条 评审工作报告经评审组织审核同意后,报中医药管理部门。

评审组织认为必要时,可要求评审小组对某些内容进行重新审议或者评审。具体程序由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

第二十八条

评审工作有关的各种原始材料由评审组织存档保存至少4年。

第二十九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收到评审工作报告后,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审结论。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收到三级中医医院初评报告审核合格后,在10个工作日内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评审程序组织专家进行复评并作出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应以适当方式对社会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至15天。公示结果不影响评审结论的,书面通知被评审医院、评审组织和有关部门,同时报送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评审周期内,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对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中医疗效、中医专科建设等进行不定期重点评价。

不定期重点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办法由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

第五章 评审结论

第三十一条 各级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不合格。第三十二条 三级甲等、乙等中医医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格式的等级证书及标识。其他甲等、乙等中医医院,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发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格式的等级证书及标识。

等级证书的有效期与评审周期相同。等级证书有效期满后,医院不得继续使用该等级证书。医院的等级标识必须与等级证书相符。

第三十三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对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的中医医院下达整改通知书,给予3-6个月的整改期。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应当于整改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向中医药管理部门申请再次评审,再次评审结论分为乙等或者不合格。

第三十五条 中医医院整改期满后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再次评审申请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直接判定再次评审结论为不合格。

再次评审不合格的中医医院,由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评审具体情 况,适当调低或撤销医院级别;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六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作出不合格评审结论前,应当告知中医医院有要求听证的权利;中医医院在被告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听证情况,作出有关评审结论的决定。第三十七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作出不合格评审结论时,应当说明依据,并告知中医医院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十八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将中医医院评审结论以适当方式在辖区内公布。

第三十九条 中医医院在等级证书有效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中医药管理部门申请提前评审:

(一)因医院地址、所有制形式、服务方式、诊疗科目、床位(牙椅)等事项改变而变更登记的;

(二)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做到公正、公平评审,确保评审结论的公信力。

第四十一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评审组织、评审计划、评审人员组成、回避制度、评审程序、纪律执行等方面情况的审查和监督。第四十二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给予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三条 评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评审专家违反规定,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中医药管理部门、评审组织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取消其参与评审工作资格;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中医医院在评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中止评审:

(一)有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医院重大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并提供明确线索,评审期间无法调查核实的;

(二)违反评审纪律,采取不规范行为,影响评审专家的公正公平性,干扰评审专家工作的;

(三)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条 中医医院在评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终止评审,并直接判定评审结论为不合格:

(一)提供虚假评审资料,有伪造、涂改病历及有关档案资料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有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医院重大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并提供明确线索,已经查实的;

(三)借评审盲目扩大规模,滥购设备,浪费资源的;

(四)存在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规定的“一票否决”情况的;

(五)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十六条 中医医院在等级证书有效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撤销原评审结论,取消评审等次,并收回证书和标识:

(一)医院在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

(二)经查实在接受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三)拒不配合评审工作的;

(四)拒绝参加对口支援工作或者未按照要求完成对口支援任务的;

(五)未按照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提前申请评审的;

(六)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中医医院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医院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四十八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在每年2月底前将上一评审的中医医院名单、评价结论、评审工作总结及本评审工作计划报送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2

目前全国P2P网贷行业呈现如下特点:第一,注册资本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注册资本1000万到5000万的平台约占一半,成为行业“标配”,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下和一亿元以上平台的比例则相对偏少,整体呈倒U型分布;第二,全国平台平均年龄一年左右,较为年轻,运营时长介于1-2年之间的平台占比最多;第三,股东背景方面,银行、国资、风投、上市公司齐涌入,但民营资本仍占主导地位;第四,高管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较低,与该行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第五,网贷平均期限短,根据第一网贷提供的数据分析来看,2014年2月份全国P2P网贷的平均期限为3.99个月,并且存在严重的“拆标”行为。我国P2P网贷平台问题率逐年攀升,2015年全国问题率高达43.5%。P2P网贷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饱受诟病。网贷业务对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银行体系重要的补充,但因为疏于监管、疏于透明,带来一系列风险,诸如法律合规风险、市场流动风险、中间账户监管缺失风险及信息披露信息安全风险等,给投资人、借款人造成重大损失,而该行业基本处于三无状态:无门槛、无标准以及无监管。这导致其在井喷式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网贷公司卷款跑路、非法集资等社会性事件,在这一背景下,亟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2015年12月28日,翘首以盼的有关P2P监管细则终于落地,银监会牵头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平台的法律属性给予了明确的定性,这意味着整个行业将从此告别监管真空状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应该说,该《征求意见稿》亮点甚多,无论是“四不原则”(不得提供增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十大义务”还是“十二条红线”,大多切中P2P网贷行业时弊和要害但与此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一、有关P2P网贷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问题

诚然,我国正处于转换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宽松环境。但简政放权显然不等于简单放权。尤其是对于金融等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特殊行业,市场准入上显然应有别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关P2P网贷的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属于金融范畴,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因此把好准入门槛是根本改变P2P网贷行业“三无”状况、实现规范发展的第一步,而绝非是无足轻重的。从国际惯例看,对P2P网贷行业设置必要的市场准入门槛是在保护消费者(投资人)利益方面设置的第一道安全屏障。作为P2P网贷鼻祖的英国,在政府没有出台相关P2P法律法规之前,为获得公众信任,由Zopa等三家P2P网贷公司于2011年主动成立了行业自律协会(P2PFA),制定了包括对P2P借贷公司的规模、风险管理手段、合法性、网络平台建设等共十项规定。明确协会的成员平台至少有一名董事会成员是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认可的代理人,协会的成员平台必须保有足够覆盖三个月的运营资金,且最低不得低于2万英镑。英国政府审核后认可了其合法性,并要求P2P行业严格遵守P2PFA所制定的运营法则。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4月发布了全球第一部P2P网络借贷行业法案—《关于网络众筹和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规则》,对P2P平台的最低资本要求、客户资金管理、投资标的的流转、信息披露、合格投资人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而美国的Lending club则有着更为详细具体的要求,例如,在投资人方面,要求是特定地区,收入在7万美元以上,净资产25万美元以上,投资于该平台资金不超过个人财富的10%;在借款人方面,指定42个州居民,年满18周岁美国公民,债务对收入比率低于35%,至少有三年信用记录,过去一年内没有拖欠、最近破产(七年)、开放的税收留置权,撇账或非医疗集合账户,不可透支其所有信用卡、信用卡循环使用率小100%,借款人分为7个等级,每个等级中又分为5个子等级,主要取决于信用报告中的数据。基准利率在5%左右。不同的信用等级,利率不同,不同的借款额度、期限利率也不同。②

反观我国P2P网贷行业,一直以来处于“无准入、无标准、无监管”的野蛮生长状态,平台“跑路”已成行业常态,引发大规模资金安全问题,不利于金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要消除P2P网贷行业“三无”状况,规范行业发展,第一要义当是设立市场准入门槛。无论是从P2P网贷行业自身净化的需要,还是从规范市场运作、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对P2P网贷行业设置必要的市场准入门槛是建立健全P2P网贷行业监管的基础,是监管规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此次《征求意见稿》除了要求P2P平台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外,未设置任何准入门槛,而且明确“备案登记不构成对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这一规定意味着P2P平台“三无”状态仍难以有根本改变,势必使P2P网贷行业继续处于鱼龙混珠的境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市场准入门槛并非仅仅指平台的注册资本,它还包括组建平台的公司资信状况、拟任平台的高级管理人员资质(如有无不诚信记录)等。关键是要通过市场准入,对行业进入者进行筛选,在国务院最近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已得到充分体现。该《规划》明确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加快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从业行为规范。因此《征求意见稿》在市场准入方面不能缺失。相关部门应当在注册资本、发起人资质、组织结构、平台治理等方面对P2P平台设置准入标准,例如,在资质上,P2P平台应符合工信部对平台技术审核和信息审核标准的要求。在准入上,可以区分为纯信息中介平台和准信用中介平台,纯信息中介平台可以宽松,只要在行业协会注册或备案即可,而准信用中介平台相当于准金融机构,采用银行金融监管的审慎监管,采取严格的审批准入制度,内容应包括平台的注册资本、风险备付金、风险保障金、服务范围、高管资质、征信情况以及专业能力等内容。③所有有关准入方面的细则在立法和政府部门统一出台尚存在困难时,可由我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率先颁布行业统一标准,逐步再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

二、监管机构问责问题

监管机构的问责问题直接影响着监管标准的有效实施。一项制度能否真正落地,关键是有无严格的、明确的追责机制。从法律的角度看,就是要明确相关监管规定中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而这一点却是《征求意见稿》的软肋所在。尽管该意见稿对P2P网贷平台设定了严厉的“四不原则”、“十大义务”和“十二条红线”等,但在法律责任部分却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违规处罚条款,取而代之的是“有关监管规定”、“有关法律法规”等模糊性质的措辞。

在涉及监管机构责任方面,仅规定了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问责,对P2P监管框架中的其他监管主体并未涉及;另外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方面,也仅列举了未依照本办法规定报告重大风险和处置情况的以及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供行业统计、行业报告等相关信息这两种轻微的违规情形,其他情形则以兜底的形式一笔带过。而《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赋予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有关P2P网贷行业的诸多具体监管职能,包括建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股东、合伙人、实际控制人、从业人员的执业记录,建立并管理行业有关数据信息的统计,开展风险监测分析,并按要求定期报送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关统计数据与中国人民银行及网络借贷行业中央数据库运行机构共享;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中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制定实施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合同文本等标准化规则,促进机构信息披露和增强经营管理透明度;受理有关投诉和举报,自主或聘请专业机构对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和相关监管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对其采取相关措施;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中可能涉及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测,并及时报告省级人民政府,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司法机关查处等职能,存在着监管机构权责不统一问题,追责机制明显偏弱。

此外把监管权力下放至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其效果如何也有待商榷。《征求意见稿》在监管结构方面确立了各部门相互配合监管以及分阶段(风险事件发生前、违法行为发生后等阶段)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制定统一的规范发展政策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指导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做好网络借贷规范引导和风险处置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公安部牵头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进行互联网安全监管,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工作;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规范引导、备案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工作,指导本辖区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组织。由此看来,我国银监会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地方各金融监管部门则负责具体监管事务。此番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在于银监会主要职责是监管上千家银行,如果再要求其监管近三千家网贷平台,显然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加入进来,形成监管合力。各省(市)金融办(局)的职责之一是应对本地非法集资等行为,而非法集资当前正出现在一些网贷平台中。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如果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具体执行网贷监管事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处。通常而言,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对象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场外交易场所、融资租赁公司、民间融资管理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目前有的省已将上述机构全部整合进金融办监管,有的省还存在分散状态,如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归商务委员会管,融资性担保公司归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管。此外,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或类似部门的性质各有千秋。如有的部门纳入行政序列,有的则是事业单位,性质为金融服务中心,行政处罚缺乏法律授权。特别是许多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存在无足够编制、无人手、亦无有效技术手段,受限于此,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是否能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履行监管职责,恐怕存在很多的问题,其实施效果更无从得知。④另外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我国政府体制的设置,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属于地方政府领导,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为使监管落到实处,需要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与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有效协调,进一步明确职责范围,划清权力边界,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切实保障对网贷平台的监管质量。

三、有关P2P网贷行业退出机制

网络借贷涉众性很强,一个平台可能有众多项目、横跨多个地区、涉及成千上万投资人,而我国P2P行业的发展现状较为混乱,许多平台不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高管素质良莠不齐,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平台出现问题,跑路成为多数的选择,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由于P2P平台的特殊性,其市场退出机制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乎到借贷双方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影响金融市场的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为P2P行业设置一个合理的退出机制尤为重要。⑤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P2P行业退出市场的启动、退出方式、退出程序等方面内容的法律法规规制。在退出时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当明确有关平台处置的区分原则。应当对平台予以一定的区分,监管机构根据在监管过程中监测的不同风险及程度对平台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对于那些确实无法通过措施予以改善经营状况的平台勒令退出。对于需要退出市场的P2P网贷服务平台,应依据法定的破产程序退出市场。其次,赋予监管部门破产决定的权利。一般情况下,破产申请可以由P2P网贷平台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提出,如果平台经营状况恶化、混乱不堪,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此时向监管部门提出破产申请,监管部门则可以直接做出启动破产程序的决定。但在特殊情形下,如果出现上述类似情形,平台存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只会损害更多债权人的利益,而该平台没有主动提出破产申请的,监管部门也可以依职权主动启动破产程序。因此,该破产决定权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既可以依申请提出,也可以依职权提出。如此制度设计,不仅可以防止监管部门过早干预P2P网贷平台的退出,给予平台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以防止平台在出现破产情形仍旧经营给债权人造成更多的损失。此外,在启动破产程序后,相关监管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公示公告,提醒相关放贷人申报债权,为保护放贷人的合理权益,平台在成立之初应设立风险准备基金,以保障平台倒闭后,未到期的借贷项目仍然有效,并可得到有序的管理,直至借贷双方资金结清为止。⑥最后,平台破产之后要注意对平台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保护,不得用于盈利或其他不正当目的,否则平台相关负责人需承担法律责任。

P2P网贷服务平台是金融方式上的创新,它的本质仍然是金融,所以有关金融方面的规制和监管要求应同样适用于网贷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完善与之相关的征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民间借贷阳光化、补充中小信贷资金需求、健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P2P网贷服务平台的法律监管,使其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摘要:P2P网贷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形式之一,自其产生之初就存在诸多问题,服务平台倒闭、跑路之声不绝于耳,给借贷人造成重大损失,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虽然银监会牵头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弥补了很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但在市场准入、监管部门和退出机制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仍需商榷。

关键词:P2P网贷服务平台,市场准入,监管部门,退出机制

注释

1数据来源:整合自网贷之家和壹零财经平台统计数据库。

2张永亮、张蕴萍:P2P网贷平台法律监管困局及破解:基于美国经验,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3杨东.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3:006.

4邓建鹏:网贷监管规则实际效果有待检验,证券日报,2016年1月30日,第A03版。

5伍坚:我国P2P网贷平台监管的制度构建,法学,2015年第4期。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3

关键词:地籍;不动产登记;探讨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十分明确具体。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笔者认真读过征求意见稿后认为贯彻实施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中央到地方应完善好以下几方面配套的工作,包括涉及登记规则、登记机构、登记程序、登记权属证书、登记信息查询系统等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序衔接。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登记规则方面

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首要面临的困难就是不动产登记的依据文件繁杂。在关于不动产登记方面,除《物权法》外,房屋登记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土地登记有《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林地登记有《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农村承包土地登记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矿产资源登记有《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并且每块还有相应的部门规章,比如《土地登记办法》、《房屋登记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等。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已办理土地登记而未办理房屋登记的房屋转让申请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情形,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及《土地登记办法》第九条的相关规定,该土地变更登记就不能办理。而按照《房屋登记办法》第八条的规定,该房屋的受让人也不能办理房屋登记,从而使该房屋的权益人因法律法规的不统一而陷入困难境地。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要及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房屋登记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不动产登记方面的统一登记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统一登记的法条,为农村集体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及房屋转让、抵押打好法律基础。

二、登记机构方面

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面临的第二个困难就是现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分散,如房屋由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建设用地、集体土地和矿产资源等由国土资源部门登记,林地由林业部门登记,承包经营的耕地由农业部门登记,不同登记机构都形成了一套登记机构、登记人员和登记办法。这种分散的不动产登记管理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不仅增加了群众、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的不便,增加了其时间和资金成本,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行政管理。

如何将现行的分散在不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职能分离出来整合为一个只履行不动产登记职能而不负有监督管理职能的登记机构,如何整合在职的不同身份的、不同财政供养方式的登记人员,以哪个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职能为基础整合其它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职能,这些问题都是设立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

建议应该以土地登记为基础确立登记机构,因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国土资源部履行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相关职责,并且国土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一张图管地”工程系统,只要研究解决好如何把已有的其它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信息融合到“一张图管地”工程系统中就有利于下一步加快建立统一登记信息查询系统。

三、登记程序方面

前面说过现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分散,对各自所管理的不动产登记都设置了自己的一套标准、一套程序。例如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不动产登记,其地上房屋办理《村镇房屋所有权证》要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设定的程序办理,其宅基地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要按照国土资源部门设定的程序办理,而承包的土地要确权办理《承包经营权证》就要按照农业部门设定的程序。对于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土地登记和房屋登记则要按照国土资源部门设定的程序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设定的程序分别办理,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同样对于国有土地上不动产抵押登记,则需要先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再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土地抵押登记。

建议对农民宅基地、房屋不动产登记和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要通盘考虑设定一套程序,因为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建设的批准对象是针对农民个人,而国有土地上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使用权和工程建设的批准对象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设定程序时应注意批准对象的不同。同时登记程序的统一也可以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流转做好技术保障。

四、登记权属证书方面

现行不动产登记颁发的证书根据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设定的职能分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证》、《集体土地使用证》、《村镇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等等,证件种类较多,不仅权利人办理登记不方便,而且利害关系人查询登记资料也要多个部门跑,不利于不动产规范管理,也不利于不动产合法流转,制约着不动产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议从国家层面整合不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的登记证书,研究制定一个涵盖范围、内容较为广泛并且能够较好衔接以往登记内容的不动产登记证书,制作一套格式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册、表、薄,最好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

五、登记信息查询方面

现行不同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依据其不动产登记职能都建立了相应的登记查询系统,国土部门已经建立了档案查询系统,可以对土地登记信息进行网上或纸质查询,房地产管理部门建立了房屋登记信息查询系统,有的已经实现网上信息查询,有的还仅仅是纸质的登记台账,有的登记信息查询系统的内容还不是太完善。同样存在登记信息查询系统多头管理,登记信息存在瑕疵的问题。

建议应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以图、以属性、以扫描资料挂接来管理不动产统一登记。地理信息系统是不动产登记的基础,土地、房屋、林地、承包地等不动产权属界址都可以通过GPS确定唯一的坐标,广泛采集土地、房屋、林地、承包地等信息,打造一个全面的综合数据平台,建立全国统一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系统。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4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信托法、合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18号)等法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年金基金,是指依法建立的职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职业年金基金的委托管理、受托管理、托管、投资管理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受益人是指参加职业年金计划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委托人是指参加职业年金计划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代理人是指根据国务院规定,集中经办管理职业年金计划的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及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职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法人受托机构,托管人是指接受受托人委托保管职业 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投资管理人是指接受受托人委托投资管理职业年金基金财产的专业机构。

职业年金基金受托、托管和投资管理机构在具有相应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中选择。

第四条 职业年金基金采取集中委托投资运营的方式进行管理,中央在京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基金由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集中行使委托职责,各地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基金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中行使委托职责。代理人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职业年金计划,按计划估值和计算收益率,建立多个职业年金计划的,也可以实行统一收益率。一个职业年金计划应当只有一个受托人、一个托管人,可以根据资产规模大小选择适量的投资管理人。职业年金计划的基金财产,可以由投资管理人设立投资组合或由受托人直接投资养老金产品进行投资管理。

第五条 职业年金计划的代理人以委托人名义与受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受托人与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分别签订委托管理合同。职业年金计划管理合同由受托人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于收到符合规定的备案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出具职业年金计划确认函,给予职业年金计划登记号。职业年金计划登记号及投资组合代码,按规定编制。第六条 中央及省级成立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评选委员会),负责通过招标形式选择、更换受托人。委员会人数为七人或九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等方面人员组成,人数较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可派代表参加。基金规模较大的省辖市可派代表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评选委员会。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及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相关事务工作。

第七条 同一职业年金计划中,受托人与托管人、托管人与投资管理人不得为同一机构;受托人与托管人、托管人与投资管理人、投资管理人与其他投资管理人的总经理和职业年金从业人员,不得相互兼任。

受托人兼任投资管理人时,应当建立风险控制制度,确保业务管理之间的独立性;设立独立的受托业务和投资业务部门,办公区域、运营管理流程和业务制度应当严格分离;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受托业务和投资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相互兼任。同一职业年金计划中,受托人对待各投资管理人应当执行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八条 职业年金基金财产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职业年金基金财产的管理、运用或者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和收益,应当归入基金财产。

第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机构调整、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进行终止清算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

第十条 职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债权,不得与机关事业单位、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固有财产的债务相互抵销。不同职业年金计划基金财产的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销。非因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本身承担的债务,不得对基金财产强制执行。

第十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对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管。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十二条 建立职业年金的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

(一)向管理其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职业年金缴费。

(二)归集单位和个人缴费资金。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 属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缴费按期划入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设立的职业年金基金归集账户;地方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缴费按期划入管理其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的职业年金基金归集账户,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时归集至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的职业年金基金归集账户。

(三)根据有关规定,在本单位工作人员出现退休、离职、出国(境)定居、死亡等情况时,向管理其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待遇支付申请或者账户转移申请,并协助发放职业年金待遇。在本单位工作人员出现上述情况或其他情况时,向同级财政提出拨付资金记实申请。

第十三条 代理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办理与受托人签订职业年金计划受托管理合同的事务。

(二)设立独立的职业年金基金归集账户,归集职业年金缴费,对归集账户进行会计核算,账实匹配一致后按照受托管理合同约定及时将职业年金归集账户资金划入职业年金基金受托财产托管账户,确保资金完整、安全和独立。

(三)负责职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记录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基金投资收益等账户财产变化情况。

(四)计算职业年金待遇,办理账户转移等相关事宜。

(五)根据受托人提交的职业年金计划估值信息,定期对 职业年金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进行会计核算。

(六)定期向受托人提供职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相关信息,向机关事业单位披露职业年金管理信息,向受益人提供个人账户信息查询服务。

(七)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职业年金计划管理报告和职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向建立职业年金的机关事业单位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八)监督职业年金计划管理情况,建立职业年金计划风险控制机制。

(九)按照国家规定保存职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业务活动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十)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第十四条 受托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选择、监督、更换职业年金计划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

(二)与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签订委托管理合同。

(三)制定职业年金基金战略资产配臵策略,提出大类资产投资比例和风险控制要求。

(四)基金财产到达受托财产托管账户35个工作日内划入投资资产托管账户。向投资管理人分配职业年金基金财产,也可根据受托管理合同约定将基金财产分配给一个或者多个养老金产品。

(五)定期与托管人核对受托财产托管账户的会计核算数据。

(六)根据代理人的通知,向托管人发出职业年金收账指令、待遇支付资金划拨指令及其他相关信息。

(七)建立职业年金计划投资风险控制及定期考核评估制度,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八)接受代理人查询,定期向代理人提交基金资产净值等数据信息以及职业年金计划受托管理报告。

(九)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职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报告,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向代理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十)根据合同监督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

(十一)按照国家规定保存职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业务活动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十二)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托管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安全保管职业年金基金财产。

(二)以职业年金基金名义开设基金财产的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等。

(三)对所托管的不同职业年金基金财产分别设臵账户,确保基金财产的完整和独立。

(四)根据受托人指令,向投资管理人划拨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或者将基金财产划拨给一个或者多个养老金产品。

(五)及时办理清算、交割事宜。

(六)负责职业年金计划和各投资组合的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复核、审查和确认基金资产净值,并按期向受托人提交基金资产净值、基金估值等必要的信息。

(七)根据受托人指令,划拨待遇支付资金。

(八)定期与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核对有关数据。

(九)按照规定监督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并定期向受托人报告投资监督情况。

(十)定期向受托人提交职业年金计划托管报告,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职业年金基金托管报告,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十一)按照国家规定保存职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活动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十二)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 托管人发现投资管理人依据交易程序尚未成立的投资指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应当拒绝执行,立即通知投资管理人,并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托管人发现投资管理人依据交易程序已经成立的投资指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应当立即通知投资管理人,并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托管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托管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与其固有财产混合管理。

(二)将托管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与托管的其他财产混合管理。

(三)将托管的不同职业年金计划、不同职业年金投资组合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混合管理。

(四)侵占、挪用托管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

(五)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十八条 投资管理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职业年金基金财产进行投资。

(二)及时与托管人核对投资管理的职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结果。

(三)建立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四)建立投资组合风险控制及定期评估制度,严格控制组合投资风险。

(五)定期向受托人提交职业年金计划投资组合管理报告,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报告,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六)按照国家规定保存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业务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七)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资管理人应当及时向受 托人报告:

(一)职业年金基金单位净值大幅度波动的。

(二)可能使职业年金基金财产受到重大影响的有关事项。

(三)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投资管理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混同于其固有财产或者他人财产。

(二)不公平对待职业年金基金财产与其管理的其他财产。

(三)不公平对待其管理的不同职业年金基金财产。

(四)侵占、挪用职业年金基金财产。

(五)承诺、变相承诺保本或者保证收益。

(六)利用所管理的其他资产为机关事业单位、受益人、代理人或者相关管理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七)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托人、托管人或者投资管理人职责终止:

(一)严重违反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约定的。

(二)利用职业年金基金财产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被依 法接管的。

(四)被依法取消职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

(五)代理人有证据认为更换受托人符合受益人利益,并经评选委员会批准的。

(六)受托人有证据认为更换托管人或者投资管理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七)有关监管部门有充分理由和依据认为更换管理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八)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管理人职责终止的,评选委员会或受托人应当及时选定新的管理人。原管理人应当妥善保管职业年金基金相关资料,并在管理人变更生效之日起3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业务移交手续,新管理人应当接收并履行相应职责。

第三章 基金投资

第二十二条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充分考虑职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实行专业化管理。

第二十三条 职业年金基金财产限于境内投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中央银行票据,国债、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证券投资基金、股票、股指期货,养老金产品等金融产品。

其中,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的投资条件,由国家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二十四条 每个投资组合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应当由一个投资管理人管理,职业年金基金财产以投资组合为单位按照公允价值计算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投资银行活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一年期以内(含一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债券回购、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低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5%。清算备付金、证券清算款以及一级市场证券申购资金视为流动性资产。

(二)投资一年期以上的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债券基金、固定收益型养老金产品、混合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135%。债券正回购的资金余额在每个交易日均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基金资产净值的40%。

(三)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30%。职业年金基金不得直接投资于权证,但因投资股票、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等投资品种而衍生获得的权证,应当在权证上市交易之日起10个交易日内卖出。

(四)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型、信托产品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型、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30%。其中,投资信托产品以及信托产品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10%。

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型、信托产品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型、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型养老金产品的专门投资组合,可以不受此30%和10%规定的限制。专门投资组合,应当有80%以上的非现金资产投资于投资方向确定的内容。第二十五条 单个投资组合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按照公允价值计算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投资一家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单期发行的同一品种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单只证券投资基金,分别不得超过该企业上述证券发行量、该基金份额的5%,其中基金产品份额数以最近一次公告或者发行人正式说明为准;按照公允价值计算,也不得超过该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10%。

(二)投资单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或者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分别不得超过该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或者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规模的20%。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或者特定资产管理计划的专门投资组合,可以不受此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六条 单个计划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按照公允价值计算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投资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不得高于职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30%。

(二)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型、信托产品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型、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型养老金产品的专门投资组合,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型、信托产品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型、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职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30%。其中,投资信托产品、信托产品型养老金产品的专门投资组合,以及信托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职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10%。

第二十七条 投资管理人管理的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投资于自己管理的金融产品须经受托人同意。

第二十八条 因证券市场波动、上市公司合并、基金规模 变动等投资管理人之外的因素致使职业年金基金投资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比例或者合同约定的投资比例的,投资管理人应当在可上市交易之日起10个交易日内调整完毕。

第二十九条 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和投资运作情况,有关监管部门适时对投资范围和比例进行调整。

第三十条 除股指期货交易外,职业年金基金证券交易以现货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不得用于向他人贷款和提供担保。

投资管理人不得从事使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

第四章 收益分配及费用

第三十一条

代理人应当采用份额计量方式进行账户管理,根据职业年金基金单位净值,按月足额记入受益人职业年金账户。

第三十二条 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受托管理职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0.2%;托管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托管职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0.2%;投资管理人提取的管理费综合考虑投资收益等情况确定,不高于投资管理职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1.2%。

根据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有关监管部门适时对管理费 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投资管理人从当期收取的管理费中,提取20%作为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合同终止时所管理投资组合的职业年金基金当期委托投资资产的投资亏损。余额达到投资管理人所管理投资组合基金资产净值的10%时可以不再提取。

当合同终止时,如所管理投资组合的职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当期委托投资资产,投资管理人应当用风险准备金弥补该时点的当期委托投资资产亏损,直至该投资组合风险准备金弥补完毕;如所管理投资组合的职业年金基金当期委托投资资产没有发生投资亏损或者风险准备金弥补后有剩余,风险准备金划归投资管理人所有。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应当存放于投资管理人在托管人处开立的专用存款账户。托管人不得对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账户收取费用。风险准备金由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可以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等高流动性、低风险金融产品。风险准备金产生的投资收益,归入风险准备金。

第五章 计划管理及信息披露

第三十四条 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受托人应当聘请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职业年金计划进行审计。审计费用从职业年金基金财产中列支。

(一)职业年金计划连续运作满三个会计。

(二)职业年金计划管理人职责终止。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代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应当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对职业年金计划进行审计。受托人应当自上述情况发生之日起的50个工作日内向代理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审计报告。

第三十五条 代理人应当在结束后40个工作日内,向机关事业单位披露职业年金管理信息,向受益人提供职业年金个人账户权益信息。

代理人应当在季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结束后40个工作日内,向本级监管部门提交职业年金计划管理报告。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向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提交本地区职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应当在季度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全国职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

第三十六条 受托人应当在季度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向代理人提交职业年金计划受托管理报告。

受托人应当在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职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报 告。

第三十七条 托管人应当在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向受托人提交职业年金计划托管报告。

托管人应当在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职业年金基金托管报告。

第三十八条 投资管理人应当在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向受托人提交经托管人确认财务管理数据的职业年金计划投资组合管理报告。

投资管理人应当在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报告。

第三十九条 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代理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应当同时抄报受托人。

(一)减资、合并、分立、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决定申请破产或者被申请破产的。

(二)涉及重大诉讼或者仲裁的。

(三)董事长、总经理或直接负责职业年金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代理人、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应当按 照规定报告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并对所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有关监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查询、记录、复制与被调查事项有关的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财务会计报告等资料。

(二)询问与被调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对有关问题做出说明、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措施。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积极配合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阻挠或者逃避检查,不得谎报、隐匿或者销毁相关材料。

第四十二条 有关监管部门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应当至少由两人共同进行,出示证件,并承担下列义务:

(一)依法履行职责,秉公执法,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二)保守在调查或者检查时知悉的商业秘密。

(三)为举报人员保密。第四十三条

代理人、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有关监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四十四条 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影响职业年金基金财产安全的,或者经责令改正而不改正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暂停其接收新的职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代理人、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给职业年金基金财产或者受益人利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其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赔偿责任由同级财政承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有关监管部门将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违法违规行为、处理结果以及改正情况予以记录,同时抄送业务主管部门。

第四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对本地区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发现违法违规问题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第四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提供职业年金中介服务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职业准则和行业规范。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解释。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根据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主城区物业管理职责划分专题会议纪要精神,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建立健全“市房管部门强化管理、贵池区政府属地管理、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物业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加强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提高城区物业管理的综合服务水平,结合我市主城区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池州市主城区范围内的物业管理活动,主城区范围内的老旧小区条件成熟后应纳入物业管理,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理顺体制,健全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系。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把物业管理作为社区建设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社居委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社区物业管理模式。

(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是全市物业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市房产事务局具体负责。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制定本地物业管理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定检查考核标准;组织开展达标创优活动,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落实开发项目物业设施配套等工作。

市规划部门要按照《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新建物业的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物业管理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保障物业交付使用后物业管理的顺利进行。

市、区物价、民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市容)、环保、工商、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及供水、供气、供电等专业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物业管理的有关工作。

(二)贵池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贵池区辖区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物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审核、使用工作;负责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组织实施;负责指导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及备案工作;调解物业管理中的纠纷,及时处理相关投诉;负责对街道、社区物业管理日常考核工作等。

(三)各街道办事处设立物业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物业管理工作,要有2-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明确一名科级分管领导负责。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选举、改选、换届和备案工作;负责物业服务企业的考核和备案工作;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日常活动;负责社居委、业委会联席会议的召集;监督、指导辖区内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履行义务;帮助物业服务企业解决在物业合同履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调解物业管理中的纠纷,及时处理相关投诉,协调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等。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确定具体人员,做好物业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协助街道办事处组织辖区内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选举工作;协助街道办事处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活动进行日常指导、监督;及时调解物业管理中的纠纷,及时处理相关投诉;对所属区域内物业服务企业履约情况进行日常监管,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等。

第四条 强化措施,推进社区物业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一)规范前期物业管理。新建房地产开发项目预售前必须落实前期物业管理,制定前期物业管理方案及临时管理规约,并征询贵池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所属街道办事处、社居委意见或建议(其中3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招聘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服务等

级、收费标准等内容纳入商品房销售合同,临时管理规约由商品房买受人在签订商品房销售合同时一并签字确认。

(二)强化物业服务用房配套建设

新建房地产开发项目,应当按照规划总建筑面积,按以下比例无偿提供物业服务用房,并由规划、国土部门纳入国有土地出让前置条件。

规划总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下的,按照不少于100平方米配置,5万以上25万平方米以下以,按照不少于2‰配置,25万平方米以上的,超过部分按1‰的标准配置。

物业服务用房应当是独用成套房屋,具有独立的使用通道,配备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具备办公条件。位置应设在住宅区中心区域或主出入口附近。储藏室、值班室、警卫室等不得作为物业服务用房。

建设单位应当在规划报建图中明确标明物业服务用房的位置和面积,纳入建设配套项目计划,与建设项目同步交付使用。规划部门要在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注明物业服务用房的位置和面积。房管部门要对物业服务用房独立测量、计算面积(其面积不计入公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内)。

物业服务用房所有权归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共有,用于物业服务活动和业主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买卖、抵押或者改作他用。

(三)加强业主委员会建设

各街道办事处要根据行政组织和业主自治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程序,推进业主委员会建设。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原则上从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区域内离退休人员、热心公益事业人员中推荐人选。业主委员会主要负责召集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监督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监督实施管理规约等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和支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

首次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选举经费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业委会换届、改选所需经费由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分担。

街道办事处要支持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业主委员会成立前或集体换届期间,由街道办事处指定社区居委会代为履行业主委员会的职责,确保工作正常运转。业主委员会成立后与重新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生效前,前期物业服务合同自动顺延,保证小区平稳交接。

第五条 新建小区一律实行封闭式物业管理,根据小区规模选(招)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企业从事物业管理;已由物业企业服务的物业,在物业服务合同履行结束后,由业主大会(或街道办事处委托的社居委)根据物业服务质量情况,决定是否续聘或重新选(招)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企业从事物业管理。

物业服务企业均要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业主的房

屋、小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共场所、卫生设施等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养护、管理,做好物业的综合管理服务、公共区域卫生保洁(从事物业保洁的工作人员,按每人每天清扫工作量不超过150户或6000平方米计算,定人定岗)、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机动车辆进出、停放管理、公共秩序维护及安全防范管理、排水排污等共用设施设备维护、公共照明维护等方面基本服务。

第六条 贵池区申请设立物业服务企业或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年检初审和升级时,必须经所属社居委、街道办事处以及区政府职能部门签署具体意见后,方可报市房产管理部门备案或审批。

第七条

池州市城区街道办事处是城区物业管理的主体,应当组织好辖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监督,协调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赋予社居委相应的职能,理顺社居委与物业企业的工作运行机制。

社居委应当积极主动参与,依照各自职责和约定,互相支持和配合,力争使物业管理在社区管理中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结合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性地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工作。

第八条

住宅物业服务的收费必须依据业主委员会委托的物业管理事项,明确服务项目、内容,根据物价、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制定的指导价范围,经物价部门审定或听证后

确定,并报区政府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备案。严格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亮证收费。

物业服务企业必须在服务区域内张榜公示物业服务内容、标准以及物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接受业主委员会和广大业主的监督。

物业服务费按月收取。经与业主约定可以预收,但预收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

第九条 物业服务企业的进入和退出。

新建物业的物业服务企业的进入,由项目开发单位、所属社居委共同进行前期考察,经区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进行公开招聘或选聘,中标物业企业应与开发单位签订前期物业管理合同,实施前期物业管理,并报所属街道和区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前期物业管理期满后,由业主委员会按规定程序选聘或招聘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仍未成立的,由社居委代行业主委员会职责。

新建物业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入均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保证金缴纳标准为所管理区域物业收费的3个月的总和,最低不少于5万元。保证金由业主委员会或社居委管理,街道办事处负责监管。

物业服务企业提前解聘,由业主委员会组织实施,没有业主委员会的由所属社居委代行业主委员会组织实施。合同到期但暂无接替的不能退出,擅自撤离的,没收履约保证金,按《安徽省物业条例》相关规定处以罚款,并处以两年内取消物业招投标资格的处罚。

第十条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业主委员会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业主委员会移交下列工程建设档案资料:

(一)住宅区规划图、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分户验收等竣工验收资料;

(二)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

(三)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

(四)物业管理区域内各类建筑工地物、场地、设施设备清单;

(五)园林施工图纸及树种清单;

(六)业主名册;

(七)物业使用、维护、管理的其他必要资料。业主委员会应在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后十日内,将上述规定的资料交物业服务企业保管。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或解除后的十日内,向业主委员会移交原保管的资料。

第十一条 房屋综合验收管理。市房产管理部门对新建房地产项目的公共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和综合验收,应吸纳区政府职能部门、所属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参加。

第十二条 市、区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不少于每季度组织

区市容局、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等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社居委对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情况进行考核检查,量化考评,对考评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记入不良记录,纳入物业企业信用档案。物业企业若连续三次记入不良记录的,取消其两年招投标资格,并处以履约保证金20%的处罚;所在业主委员会可经相关程序,决定是否提前解聘该物业服务企业。

第十三条

奖罚措施

对经营管理好的物业服务企业,在初审和年检、资质升级中,在符合资质管理的前提下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在企业的后期发展中要给予大力扶持,着力培养壮大物业服务企业。

区政府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对每年管理好的物业服务企业的表彰。

对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混乱、经营不善、损害业主利益的,要严格按照《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和《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要限期整正,在未达到合格前,不得参加物业招投标活动。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6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相适应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 是指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进行收集、分类、储存、运输, 并交有资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的行为。

第三条纳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适用本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统称“回收主体”) 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范围内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地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行业发展规划, 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鼓励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和城乡居民向经过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回收主体交售、交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向经过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回收主体交售、交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资产核销手续。

涉及国家秘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依照国家保密规定处置。

第七条国家鼓励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主体多元化, 支持生产者、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主体、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等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活动。

第八条国家鼓励回收主体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共享网络渠道, 减少回收环节, 提高组织规模。

第九条国家鼓励行业协会发挥协调、监督和服务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引导回收主体规范经营。

第二章经营管理

第十条国家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活动实行备案制管理。县级及以上商务主管部门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活动的备案机关。县级政府未设置商务主管部门的, 应向上一级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备案。从事废弃电器电子回收经营活动的主体, 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30日内, 按属地管理原则, 向登记注册地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申请备案的回收主体应当向备案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其他主体资格证明。

(二) 法定代表人基本信息, 从业人员情况。

(三) 回收网点分布情况。

(四) 存储场地分布情况及场地使用证明。

(五) 运输车辆资源情况。

(六) 信息化记录的相关设施情况。

(七) 按照国家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规定办理的环保审批手续。

(八) 备案机关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资料。

备案事项发生变更时, 回收主体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主体应建立回收、交付交接记录可追溯制度。交接记录应当列明回收产品的来源、类别、品牌、型号、数量、回收价格、交接双方、联系方式等信息。

登记资料保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

交售人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 除在交接记录上增加出售单位名称、经办人信息外, 还应附交售单位开具的证明。

第十三条鼓励废弃电器电子回收主体采取上门回收、定点回收等办法, 通过电话预约、网络登记等形式, 提供方便、快捷的回收服务;鼓励废弃电器电子回收主体联合商业网点实行以旧换新、押金制、商品兑换等回收方式。

第十四条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运输应当采取必要措施, 防止脱落、流失或遗撒。

国家鼓励实行封闭式运输, 保证环境卫生和货物运输安全。

第十五条跨行政区域转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应当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储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在储存过程中, 不应将电器电子废弃物进行拆解、碾压及其他破碎操作;应具有防渗的水泥硬化地面, 位于室外的储存场地应具有防止雨淋的遮盖措施, 以防止有害物质的渗出。

第十七条回收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必须交有资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处理。

第十八条回收主体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将其上一年度回收网点、储存场地、运输车辆的变更情况以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交付情况向备案机关书面报告。

第三章监督和管理

第十九条备案机关应当自收到回收主体提交的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

回收主体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 备案机关可以要求其在7日内补充提交文件、资料。

第二十条已完成备案的回收主体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备案机关可以撤销备案, 并在备案机关官方网站予以公告:

(一) 回收主体被注销工商登记, 或因回收主体违法经营, 被主管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

(二) 回收主体申请撤销备案并经备案机关同意的。

(三) 其他需要撤销备案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备案机关应建立网站以供公众、企事业单位查询第十一条第 (一) 至第 (五) 款备案信息。

备案机关应当完整准确地记录和保存回收主体的备案信息材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交付情况报告, 依法为回收主体保守商业秘密。

备案机关可以向完成备案的回收主体出具备案证明。

第二十二条商务主管部门有权对回收主体备案设施设备、年度经营情况等进行核查,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商务主管部门有权核查回收、交付记录, 以确保信息可追溯。

回收主体应将备案登记证明置于经营场所显著位置 (其下属网点可用备案登记证明复印件) , 以备交售者和监管部门查询。

第二十三条环保、工商行政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规,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回收主体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四条从事废弃电器电子回收经营活动的主体, 未按规定进行备案的, 由商务主管部门给予警告, 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 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交接记录不清晰, 流向难以追溯的, 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 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 造成环境污染的, 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 并视污染程度,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可依据本办法,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客观实际, 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商务部备案。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鉴定范文下一篇:2020年班级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