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共12篇)
中医医院 篇1
广安市广安区中医院 (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 是一所非营利性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爱婴医院”、四川省“十佳中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疗会诊、教学定点医院, 承担着全区的基本医疗任务, 是广安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广安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交通事故定点医院。为广安市“文明单位”。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240人,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8人, 其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人, 中级59人。开设床位150张。
医院设行政办公室、医务科、医疗质量控制科、护理部、预防保健科、财务科、审计室、总务科、设备科、保卫科等行政职能科室;业务科室有:急诊科、中医内科、西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骨科、康复科、麻醉科 (含ICU) 、影像科 (MRI室、CT室、X光室) 、超声科、检验科 (含微生物实验室、PCR实验室) 、病理科、心理咨询室等。医院科室设置齐全, 功能完善, 能全面开展二级甲等医院所开展的医疗业务及部分三级乙等医院的医疗业务项目。
医院拥有GE Signa profile Goid0.2T核磁共振 (MRI) 、GE Hispeed Dual型螺旋CT、日立EUB—5500型彩色B超、DR数字成像系统、C型臂X射线机、日本产PENTAX- EPM-3300 电子胃镜、PCSA系统、美国产动态心电图仪 (HOTEL) 、彩色乳腺红外线扫描诊断仪、多功能麻醉机、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CR实验系统、电视腹腔镜、前列腺电切气化系统、监护仪、等离子手术系统以及TTM热断层扫描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
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以“让病人满意”为工作目标, 实施“以人为本、人性化关怀服务”, 诚信医疗。推行手术室全天候开放、专人导诊、专人接送病员、专人为病员送水送药、办理进出院手续等便民措施;公开药品、检查、手术、治疗等服务价格以及实行单病种定额医疗, 实行病员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 让病员明明白白消费。
地址: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浓洄学街28号
急救电话:0826—2299999
封面介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中医院书记、院长伯勤
中医医院 篇2
“心衰病专病建设”项目自评报告
根据上级文件通过扶持一批县市级中医重点专病项目,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区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和临床疗效,使中医药更好的保障城乡人民群众健康,现将我院“心衰病专病建设”项目建设情况自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专病所在科室基本情况:
心脑肺病科始建于XX年,2012年医院根据国家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将我科更名为心肺脑病科。心脑肺病科设有专家门诊1个、专科门诊1个、心肺脑病科治疗室1间、急救室1间、病床XX张。现有医护人员XX名,主任医师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治医师X名,住院医师X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5名;具有本科学士学位8名。专科业务用房约XX平方米,其中门诊约XX平方米,包括专科门诊诊室、综合治疗室;住院部约XX平方米,设有专科病床X张,抢救室X间。
学术带头人:XXX主任医师,XX年出身中医世家,XX年跟随伯父学习中医,XX年参加工作,XX年毕业于新疆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主任医师。原任XX县中医医院门诊科主任,针灸科学术带头人,医院党支部委员。从事临床42年,擅治内、妇、儿疑难杂病,擅长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治疗,为XX县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领衔人,继承人2名,XX年获得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室已申报自治区级和州级科研项目四项,研发了五种制剂,开展了十项新技术,现已在全院推广应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针刺腰痛穴并咳嗽治疗急性腰扭伤获中国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获世界华人医学优秀论文大赛华人论文创新发明金奖,之后曾被选入《中华国医导医指南》、《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华说.中国百业领英才大典》等。
学科带头人:XX副主任医师,心脑肺病科主任,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大专学历。一直从事临床内科工作。XX年赴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内科学习一年。擅长: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及内科常见危重急病的诊治。主要中医特色:
科室以“调和气血阴阳”法为中医理论核心、以胸痹、咳嗽、中风等为重点病种,形成了有中医特色优势的诊疗方案,诊治方面注重突出中医特色。以“调和气血阴阳”法为理论核心的治疗胸痹、咳嗽、中风的中医药治疗体系,并制定出了一系列治疗有效的协定处方,如:血府逐瘀汤加减,止嗽散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疗效。开展运用耳穴压豆与中药外敷治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科同时还开展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养生保健、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制定了可行的有中医特色的养生茶、饮食。
二、项目概况
(一)、自查工作开展情况
我院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自查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负责项目自查的全面工作、副组长由副院长担任,负责项目自查工作具体督导,成员由财务科长和项目负责人组成,负责资金使用、信息、档案、文件等核对工作,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维吾尔医重点专病检查评估标准》要求对项目的实施情况逐项进行了自查工作。我院能够严格按照下达项目内容实施工作,保证工作质量和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更加有效的为当地居民的开展中医药服务。
(二)、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中医中药治疗对早期心衰的控制
2、中央财政拨款共计资金XX万元,地方财政拨款X万元,现已全部落实到位。
3、近年,按照项目实施的要求,项目工作正在有序实施,项目
组成员严格按照项目有求,规范心衰病的诊疗方案,整理病案,评估疗效,充分发挥了基层中医药人员主力军的作用,对心衰病的诊疗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通过对中医治疗心衰病治疗的专病建设,更加规范化中医治疗心衰病的规范,培养具有扎实临床技能和专业特长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三)、项目执行情况
1、项目进展情况:目前项目带头人积极组织项目组成员,严格按照项目有求,规范心衰病的诊疗方案,整理病案,掌握按心衰不同病期选择治疗方案。加快中医治疗心衰病的研究工作,加强中医诊疗心衰病的深入研究,提高心衰病的治疗效果,XX年心衰病门诊人次184人、住院人次196人。中医治疗率≧XX%,中草药使用率≧XX%。针对诊疗学术思维、发病机理、诊断标志、诊疗常规、护理常规、疗效标准进行研究,成功发表论文2篇。
2、项目工作任务及目标:根据项目设计及规划,制订了5年计划,围绕项目目标,第一年以科室医师掌握按心衰不同病期选择治疗方案,主要以1.稳定期:多见“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等证候也可见到数脏同病。2.急性加重期:常见多种诱因而出现“痰饮阻肺”、“气虚血瘀”、“心肾阳虚”等证候,制定诊疗方案,规范诊疗方案,统计病历,评估疗效。第二年我科医师要掌握按心衰不同病位选择治疗方案。右心衰:以体循环静脉瘀血和肺循环低灌注为主。表现为下垂性水肿和肝肿大等消化道淤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常见证候为阳气虚脱、心肾阳虚、气阴两虚等。左心衰;以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低灌注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乏力易倦和中药脏器功能减退等。常见证候为心肺气虚、痰饮阻肺。全心衰:常以一侧心衰为主要标现,一般有肝大、肢肿,但呼吸困难可轻可重。常见症候为心肾阳虚、痰饮阻肺。
3、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完善医疗规范和医疗质量管理体制:建立专病医疗核心小组,核心小组由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和专病骨干组成。同时,建立医疗质
量质控监督员制度,进行内部监督,定期巡查和抽查。成立疑难危重并列的医疗安全控制机制,对所有疑难危重并列进行的每月一次的专家会商制度((第一年完成)。完善专病门诊服务及随访制度,提高病例随访质量:加强患者专病门诊服务,尤其是加强病例随访质量。建立随访门诊档案或数据库,随访病例失访率控制在5%以下。(第二年完成)
4、进一步系统建立名老中医传承及名老中医工作室:XX年X月成立《XX名老中医工作室》,XX年X月获批XX县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工作室;XX年X月成功申报并获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加强名老中医经典方剂、经验方剂的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及引进中医人才,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中医心病科人才梯队,将中医药治疗心衰病的经典方剂、经验方剂,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疗效。
5、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具有中医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人才培养,选派XX主治医师前往自治区人民医院为期三个月进修学习。XX年引进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3名,现已全部掌握按心衰不同病期选择治疗方案。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15人次。
项目建设有县卫生局项目科负责对我院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估,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项目经费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
(四)项目实施的社会效果、投入产出
通过对心衰病专病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结合天时地气,动态地对每个心衰患者进行评估,因人制宜,采用汤、膏、丸、散等不同剂型进行治疗,还可指导患者采用食疗、外治、艾疗等方法减轻症状、改善体质,存在一定优势。西医和中医在缓解心衰患者气促、水肿等主要症状效果都很明显。但心衰常常伴有诸多其他症状,如口干口苦、头晕、心悸、乏力、胸闷、腹胀、腰膝酸软等,西药根本无能为力;同时许多心衰患者因忧虑病情而导致抑郁焦虑,出
现失眠、精神压抑、出汗等,这些又严重影响了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若以中医药辨治处置,往往更为有效。治疗3~7天后,若患者气促肢肿缓解,进入稳定期,此时可通过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和中药汤剂治疗。经10~12天治疗后,一般患者可缓解出院,此时即处于康复期,坚持服用中成药或中药汤剂,辅以中医食疗、中医养生等维持终生治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同时改善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热点问题。
三、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
中医中药治疗心衰病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与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我院制定了《心衰病诊疗方案》,确立工作目标,对项目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在资金管理上,严格遵循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负责人能够充分认识资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管好每一分钱,定期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如何合理使用经费和如何加强对项目经费预算,并会同有关人员对财务和合规性和效果评价,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1.仪器设备购置情况:XX。2.人才队伍建设情况:XX。
3.医疗技术推广情况: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投入1万元。
4.其他资金支出情况:资料费、论文发表、科研申报、远程会诊平台建设等投入1万元。
四、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受医院规模限制,未能配备MIR、中心监护系统、心血管造影系统一套、心脏电生理程控刺激仪、临时起搏器等,专科检查治疗设备有待完善和添置。
2.目前中医治疗心衰病,仍停留在传统的中药熬制汤剂口服为主,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很低,加快心衰病的新制剂及创新制剂的研究,对中医治疗心衰病的传统方、经验方、秘方进行挖掘、整理、帅
选,研究出对心衰病疗效确切的新制剂。
3.引进心内科急需的人才,用多种方式形成心内科技术专家团队,积极开展新技术引进和科研项目开展,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心衰病中医治疗的新技术引进,资金设备上予以扶植,争取有关部门地支持帮助。
4.信息网络配置落后,专科所用电脑暂时未上网,导致医疗资源无法共享,学术交流有时难以参与,有关专科的新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推广、应用受到影响。
5.暂时未完成过省厅级的科研,未主办过省市级以上的学术研讨会议的任务。
中医医院 篇3
【关键词】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74-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2011-2013 years, (18658) cases of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2011-2013 a tota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498) case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2.67%,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was the highest, three years for an average of 3.72%, the first quarter of three years i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was the highest, 3.2%;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hospital, the three year average of 53.27%; monitoring pathogenic bacteria dominated by fungi infection, three years for an average of 68.73%, high risk department fo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onitoring, to monitor and manage the key departments, focus groups and key part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rity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Keywords】: hospitalized patients; nosocomial infec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监测水平,掌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以便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为院感科的工作提供有效方向,现将2011年-2013年我院1865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医院感染2011年1月-2013年12月患者18658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分析。
1.3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1.4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计算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等,并将所有数据输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 2011-2013年共发生医院感染18658例,感染率为2.67%。2011-2013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见表1。
2.2 各科室医院感染率 各科室医院感染率以2013年最低,为1.91%。见表2。
2.3 不同季节医院感染率 一季度全院医院感染了最高,为3.2%。见表3。
2.5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病原菌监测以真菌感染为主,2011年最高为92.68%,2013年最低,为46.4%,见表5
3 讨论
我院医院感染以2012年最高,经过对标准的培训和采取干预措施,2013年有所下降,但均低于卫生部规范要求的≤8%的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率居首位的科室为内科,其次是骨科,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内科多为老年性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接收侵入性操作的机会多,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增加了二重感染的机会,导致了医院感染发生。
调查显示,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率最高。因一季度仍处于寒冷季节,也是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发季节,患者及家属怕冷不愿开门窗,开窗通风的依从性差,病房通风不良,空气污染严重,病房环境中的细菌密度较高,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病房应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的有效对流,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概率。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与《四川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相同,呼吸道感染高发原因有病人自身因素、各种诊疗操作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因此,应重点加强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病室通风换气,每日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限制人流与探视,加强手卫生依从性的管理,减少创伤性诊疗操作等。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监测以真菌感染为主,主要与长期、大量、多种使用抗菌药物和临床医师凭经验性用药有关。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大奖惩力度,加强培训和监督,提高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中医医院 篇4
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在门诊感染的管理中, 组建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门诊部主任任组长, 门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及责任人, 负责科室内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消毒灭菌管理, 分工明确, 实现目标管理。医院感染科对各部门的环境监测结果, 定期进行综合分析, 制订整改措施, 并限期整改。
2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教育,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 开展不同形式的全体教育, 特别是对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采取岗前培训, 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科室。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之中, 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环节得到控制和改善。
3 加强门诊卫生员的培训
门诊卫生员负责门诊环境卫生和一些消毒灭菌工作, 但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 在操作上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这易引起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 因而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门诊卫生员的培训, 讲授有关医学知识和消毒隔离技术, 并在工作中严格管理、检查和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力求避免因卫生员而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
4 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操作常规和无菌操作技术。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不正确和非规范行为都会埋下医院感染的隐患。规范医疗行为时要加强门诊各科室的业务学习, 进行“三基”训练, 统一标准, 集中考核, 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各种技术操作正规化、标准化。
5 严格门诊微生物学监测
门诊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于就诊病人、医护人员及其他职工, 亦可存在于不同的环境。因此, 要严格门诊微生物学监测, 包括所有可能与医护人员及病人接触的物体表面, 如脉枕、各个诊疗室空气、消毒液、各类器械, 尤其是针刺的针具、医护人员的手等。发现问题, 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6 加强门诊医院感染的科普宣传
开展门诊医院感染的科普宣传工作, 根据不同疾病在不同季节流行的特点,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刊登宣传材料, 宣传预防保健、消毒隔离等科普知识, 使来院就诊的病人能了解常见病的预防保健和传染病的简易消毒隔离方法, 从而自觉地配合门诊预防医院感染工作的开展, 对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一定意义。
7 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
加强门诊各诊疗科室的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 使用专用废物袋、利器盒等专门的容器存放, 专人运送, 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理, 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 而造成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李玉岩.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4B) :1005-1007.
中医医院 篇5
关于申请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检查中
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2016年9月7日,省中医管理局组织全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专家组对我院进行了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检查,检查工作认真细致,评价客观真实。对我院工作即给予了充分肯定,又指出了存在问题,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院及时召开了院领导班子和科室负责人会议,对评审专家组提出的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同时召开全院职工大会,进行整改动员。会后,全院职工认真地对待本岗位存在的问题,通过主观努力,改善或改造客观条件,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已整改到位。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重点专科方面: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加大重点专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
感控方面:要健全感控组织和设专职人员;医疗废物处置要符合要求; 要加强对医务人员感控知识的培训和职业暴露的防护; 要开展好各种监测,抓好流程管理。
护理方面:加强护理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强化基本操作;护理人员少,无护理执业资格的人员,要抓紧促其取得相应资格;要加强防护意识,对危险品如氧气瓶,要套安全圈;科室抢救车里,应配备气管插管设备和简易呼吸机;床单元设 置要符合实用要求。
医技方面:要完善科室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计量器要随身携带;检验科要做好职业防护,加强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要完善实验室建设,强化科室管理意识,使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提高业务水平,尽快加入省“室间质控”。
医疗方面:卫技人员与床位比存在大的差距,中医药人员占比偏少,未达到评审细则上面的要求;科室要写中医病历,提高中医药治疗和参与治疗率;门诊科室设置要达标,科室名称要按中医院的要求规范;诊疗科目开设要办理许可证和准入手续。
病例辨证处方方面:部分病例辨证处方用药不一致。建议进一步加强门诊及病房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准确性。
中医治疗方面:部分临床科室中医治疗难点不明确,分析不足。建议进一步探索中医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并认真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措施。
医院管理:要加强管理意识和内涵建设;要转变观念,树立大医院的管理思路,迅速提高整体人员素质;要落实工作制度和人员职责,要形成规矩,谁管谁负责,谁落实,如何处罚要形成制度;人才的储备要跟上去,软件硬件要同步跟上,建立良性的人才梯队;要依法执业,确保医疗安全。
针对检查和医院实际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如下:
一、重点专家方面:以加速优秀人才培养为基点,推进 优势学科成长。对重点专科人才培养本着“优先配备、优先培养、优先使用”的原则,采取老中青相结合、中医带徒等形式,加大人才自我培养力度;应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引进学科带头人、高学历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二、感控管理方面:检查后,医院已迅速成立了感控组织,由业务副院长任感控委员会的主任,成立了院感控办公室,设置了兼职感控专员。医院将利用每周二次的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感控知识的培训,并对关键岗位进行考核,记入个人考绩档案。抓好流程管理和各种监测管理。
三、护理管理方面:抓好“三基”“三严”训练,开展护理比武活动,对每个护理人员考核,不达标不能上岗,将考核结果记入护理档案,要求尽快取得相应资格。完善配置抢救等设备。
四、医技管理方面:严格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流程,抓好职业暴露防护,按标准建设实验室和各种监测工作并记录,实行常态化,已联系了省室间质控,参加培训,尽快达标。
五、医疗管理方面:医院已成立了院、科两级的质量管理组织,每月对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通报,制定了奖惩制度并落实实施。医院已制定了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制度,制定了奖罚措施,要加强检查奖惩制度的落实,提高中医药治疗参与治疗率,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科室名称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规范科室名 称,按照实际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申报开展的科目和办理准入手续。
六、病例辨证处方方面:严格要求全院医务人员认真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病历书写规范》、《河南省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病历,医务科组织专家定期对临床科室住院病人的病历进行检查考核,定期开展处方、中医病历书写规范。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增强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定期组织进行处方点评。
七、中医治疗方面: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提高临床医师中医药诊疗水平,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避免“西学中”人员中医知识与临床治疗脱节,通过跟师带教、业务学习的方法,提高临床医师的中医诊疗水平,辨证准确率。各科室要对中医治疗难点,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医务科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八、医院管理:检查结束后,我院立即召开了院长办公室和中层领导的会议,将反馈意见反复学习并认真查找问题,各科室都要写出整改报告,要求要迅速转变观念,树立大医院的管理思路,从各种制度的落实上,抓内涵建设,抓人员素质的提高,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实,确保医疗安全。
我院已积极的向县卫计委和县政府写报告,以人事代理和其它方式招收统招大专以上毕业的具备相应资质的医、药、护、技人员充实到科室,营造好的环境,多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医院已经制定了《工作制度和人员职责》,完善了规章制度,要求各科室制定工作流程,正朝着法制化制度管理的轨道上实施医院管理。我们将严格依法执业,确保医疗安全,为上蔡县人民的健康做出高质量的服务。
欢迎领导专家对我院进行评审检查,我们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上蔡县中医院 年10月17日5
近十年我国中医医院发展情况分析 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鼓励中医药发展的同时也加大力度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和建设。本文主要以中医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04至2013年这十年间我国中医院发展的情况,总结分析我国中医院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宜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中医院;现状;增长趋势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185-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are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s well as controlling the size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hospital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 2004—2013,Founding the problems and exploring the appropriate developing model.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current situation;rising trend
中医是我国卫生事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纷纷出台相应措施促进中医药的发展。200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正式施行。2009年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中医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而在2015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那么,我国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相关政策是否会影响到中医院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中医医院十年来的机构数、床位数等指标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医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关对策建议。
1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3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卫生及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所选取数据为我国2004~2013年中医医院的机构数、诊疗人次、床位数、卫生人员数等。
2 我国中医医院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我国中医医院发展整体态势良好 2004年至2013年,我国中医医院的卫生人员数从406528人增长到713816人,平均增长率为12.1%,床位数从274999张增长到713816张,平均增长率为7.6%;机构数从2610家增长到3015家,平均增长率为1.6%;诊疗人次从20259.5人次增长到43726.3人次,平均增长率为11.6%。图1、图2可看出,我国中医医院的卫生人员数,床位数,机构数,诊疗人次数大体上每年都有所增长,尤其在2009年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之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因此,在这十年时间中,我国中医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形势较好。
2.2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后,三级中医院的增长速度加快 医院定位是中医院努力的方向,三级甲等中医院应该是承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1],因此,建立高水平中医院应是发展中医的必要措施。下表是自2009年深化医改以来,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以及三级中医医院的增长速度情况表,见图3。2010至2013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数平稳增长,而三级中医医院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等级中医医疗机构。2009年是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第一年,各省市均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增长速度不明显,在2012年和2013年各省市已纷纷出台响应措施,增长速度达到了22.3%和20.1%,说明我国支持中医事业发展有所成效。
2.3 在我国中医医院中,主要是公立医院为主,社会办中医院的发展依然处于劣势 表1是2013年我国公立中医院和中医医院的床位数、机构数诊疗人次以及在这些指标中,公立中医院所占中医医院的百分比。见表1,在床位数,机构数和诊疗人次中,公立中医院占中医院的百分比依次为93.46%、77.51%、96.06%。这说明我国的中医医院依然以公立中医院为主,社会办中医院还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将社会办医作为此次深化医改的重要措施,但关于社会办医的功能定位及其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各地在认识上尚未达成一致,这必然会影响到其对待社会办医的政策观念,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2]。因此,在目前的发展中,我国的中医医院依然以公立医院为主。
3 我国中医医院发展模式探析
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中医医院以及三级中医医院主要以公立医院为主。那么,在我国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政策影响下,我国中医医院的发展应向哪个方向发展?本文将针对我国中医医院的发展现状,对其发展模式给出以下建议。
3.1 中医医院的发展应形成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公平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 目前,我国社会办中医院的发展规模总体偏小,服务水平较低,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为社会办中医院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办中医院的发展,以补充公立中医院的不足。尤其在医保和税收方面,政府应当放宽社会办中医院的准入条件,现存的医保准入障碍主要在于手握审批权的地方政府对医保准入全面放开后的入不敷出以及对诈取医保增收等违法行为难以监管的隐忧[3],使得民营医院的医保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在税收方面,目前我国政府优惠措施还远远不足以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适当的减轻税负有利于社会办中医院的发展。同时,我国应正确引导社会资本举办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医院,以形成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相互补充、多元发展的格局。
[LL]
3.2 提高中医医院管理人员的水平,探索先进的管理模式 医院聘用人员具有种类多,成分复杂等特点。近年来我国中医医院卫生人员数持续增加,必然加大管理水平。因此,只有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探索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医院有条不紊地运作。魏万宏(2011年)通过对国内外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比较后发现,我国医院存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管理职称体系等问题[4]。医院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关系着整个医院运作效率和水平,由于目前我国医院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临床专业出身,因此大多数偏向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创新意识不高,中医医院也是如此。因此,我国中医医院除了要在总体上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之外,还需要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在探索医院新型管理模式中,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李先锋等(2012年)就提出通过应用HRP系统来使医院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5]。吴问汉等(2012年)则通过对塘沽天津第五中心医院管理模式的改革分析后得出结论: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的医院管办分离模式,是公立医院管理改革的有益创新[6]。笔者认为,中医医院首先要敢于打破封闭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同中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人员结构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使医院能够高效率、低成本运作。
3.3 加强专科建设,发展品牌特色 坚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以及疑难杂症中的作用优势是中医医院,尤其是大多数中小型中医医院的发展方向。张好平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影响到中医院发展结果的各种发展因素进行系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只要中医院有足够的硬件设施、技术、服务,特别是有能够延伸服务半径的特色科室或重点专科,中医院就会获得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效果[7]。因此,加强专科建设,以点带面对于中医医院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医院发展2~3个重点专科,可以推动医院整体工作以及相关科室的发展,大大提升医院知名度和影响力[8]。中医院应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分析当地生活环境特点以及患者群常见病、多发病来发展重点专科,围绕重点专科发展专科人才队伍以及配套设施。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立强,虞坚.省会三级甲等中医院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4):24-27.
[2]金春林,王贤吉,何达,等.我国社会办医政策回顾与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4):1-7.
[3]危凤卿,俞 晔,曹剑涛,等.积极政策信号下社会办医之路的再探寻[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5):5-8.
[4]魏万宏.国内外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比较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17-134.
[5]李先锋,徐柯,李素云,等. 基于HRP的医院现代化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2):1-4.
[6]吴问汉,安红波,李鹰,等.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模式,促进学科发展,提升服务效益——浅谈塘沽天津第五中心医院合作共建管理机制和成效[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7):105-108.
[7]张好平.运用统计方法对某地区中医院发展因素分析与运用[J].医学信息,2011,24(6):3224-3226.
[8]张世宏,汤质如. 浅析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29-30.
自贡市中医医院 篇7
市中V白舌?Krh库:抵瞭阜一6ff隹库疗抑当医医院自贡市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创建于1955年, 1985年评为四川省文明单位;1995年建成全国首批三级乙等中医医院;1996年成为自贡市涉外医院;2003年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2004年确定为四川省“精品中医院”建设单位;2007年成为全国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顼目单位;2008年被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四川省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四川省中西医结合支气管结核防治中心建设单位, 2012年建成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3.9亩, 业务用房3.6万平方米。在市委、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 已在院本部马冲口街划拨56.4亩土地用于建设住院病区和门诊, 在卧龙湖国际旅游区划拨200亩土地用于建设康疗中心。院本部地处大安区马冲口街, 在檀木林街和汇东新区分别建立有分院。编制病床总数600张, 实际幵放床位456张。年门诊量20万余人次, 年住院1.8万余人次, 年业务收入1.5亿多元。医院有在岗职工69〗人 (含招聘职工225人) , 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1人, 中级技术人员163人, 硕士研究生24人。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一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 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 省、市名中医9名。医院科室设置齐全, 技术力量雄厚, 幵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眼、耳鼻喉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皮肤科、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检查科等25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市级重点专科4个、市级重点建设专科2个。近年来, 医院承担省、市科研课题17项, 引进、幵展新技术、新项目110项, 拥有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医院检查手段完备, 医疗设备先进, 拥有全身螺旗CT�实时三维彩超、电子腹腔镜、电子支气管镜、电子胃肠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物共振过敏检测治疗系统、电脑三维牵引床、结肠灌注透析仪等医疗诊疗设备以及洁净手术室。医院职工牢记“仁爱、和谐、务实、创新”的医院精神, 铭记“精诚爱院、精业济世”的医院院训, 坚持“质量求真、技术求精、服务求优、为人求善”的管理理念, 秉承“患者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的服务理念, 以实际行动实现“中医药技术领先, 中医药文化浓厚, 特色优势显著, 省内一流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医院愿景。自贡市大安区马沖口街5 9号乘坐1路、10路、32路、38路、42路号冲·站下華;) +E窈纷蹬f+H齒侖自贡市高新区华园街11号 (乘坐1路、10路、16路&32路、33路、35路、39路、40路、42路在兴大金贸大廈站下车) .:D://www^zgzyl Lcom htte://www.Z'HHr————
院长杨正春市纪委组织部分单位代表到目#工到推拿科参加晨交班院参观廉政文化进医院工作陈文华副省长来院鹏s溪醉医院来院雜世界传统中医药曰义诊职工踊跃参加无偿献血职工子女才艺表演参加卫生系统技能大赛彳卩罾学办新闻通讯员培训我院冯志荣主任医师荣获宝兴县中医院对我院的四j丨I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称号灾后支援表示感谢*辱—“册, , 院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参加管理培训·$^t.^f Wr
宣汉县中医医院 篇8
特色中药剂
县中医院幵展口腔疾病筛查
中国梦照片
宣汉县中医医院始建于1981年, 经过年的建设, 现发展成为集中医医疗、^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常年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第三军医大、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建立了长期业务指导关系。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近300人, 全院有副高以上职称30人, 中级以上职称80人, 各类梯队人才150余人, 并每年派送技术骨干前往省内外大医院进修深造。医院实际幵放床位307张, 幵设有中风病专科、骨伤专科、肝病专科、针灸理疗科、治未病专科、肛肠专科、内科、外科、妇产科、眼耳鼻咽喉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皮肤科、口腔科、麻醉科 (手术室) 、医学检验科、输血科、放射科、消化内镜科、超声科等25个一级科室, 其中设有中风病专科、康复理疗专科等9个住院病区。
该院坚持把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特色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走中西医并重, 突出特色, 大专科小综合的业务发展之路。吸收和引进医学发展成果, 不但中医特色优势明显, 现代医学的应用也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医院与省内外大医院协作共建特色专科, 现已建成了省级重点专科中风病专科、省级在建重点专科骨伤科及肝病科。心血管内科、口腔专科、治未病科、五官科、肛肠科、烧伤科等颇具实力和特色。外科系统以微创技术为突破口, 除幵展大中型高难度手术外, 腔镜技术已广泛幵展于肝胆、泌尿外科及妇产科, 其中“保胆取石”、“经皮肾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脊柱内窥镜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子宫全切等微创外科技术广泛幵展, 极富特色。
医院拥有GE螺旋CT?C背X光机、GE四维彩超、DR?口腔全景机、全自动生化仪、电子胃應、电子腹腔弹道碎5+勝等先进设备达1UT1_ (台) 件。
该院的发展正面临巨大机遇, 已在县城西区黄金地段争取土地50苗, 按三级医院规划建设, 床位达500张。新院建成后, 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综合服务能力和实力大大增强。
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管见 篇9
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 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医医院在加强环境与设施建设的同时, 也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现代意识、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广大医护人员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 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继承传统医德思想, 打造中医医院人文文化
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旗帜, 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时候, 倡导和弘扬中医历代医家的医德思想, 给病人以人性的关怀, 重振中国医学人文精神,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也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综述我国古代医家的人文精神,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精诚为本。“大医精诚”, 医德修养须重“精”、“诚”二字, 也就是追求技术精湛以胜任“至精至微之事”, 真诚待人并竭诚为病人服务。
(2) 仁善为先。胸怀“恻隐之心”, 认为“医乃仁术”, 不分贵贱与贫富, “普济众生”。
(3) 兼容为怀。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雅量, 具“洋为中用”、“衷中参西”之胸怀, “博极医源”。
(4) 创新为根。如《伤寒论》对《内经》, 温病诸家对伤寒的发展一样, “探索隐”, “与时偕进”。
中医人文精神, 根植于中医文化的沃土, 经过数千年积淀, 已成为中医医院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2 以病人为中心, 塑造人性化服务文化
优质服务日趋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 人性化服务模式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目前, 中医医院普遍重视医疗环境和医患沟通的人性化, 建立了一系列便民设施, 采取了一系列便民举措, 方便病人就医, 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作为中医医院, 在医院文化建设上要以病人为中心, 转变服务理念, 创建中医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特色, 以推动中医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3 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 创建中医医院技术文化
创出自身的医疗特色, 是中医医院加强中医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所中医医院如果没有自己的医疗特色, 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就难以吸纳病人, 难以发展。因此中医医院在文化建设中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点, 根据市场和群众对医疗及保健的需求, 弘扬中医药特色, 创出自身的医疗品牌。
中医医院医疗文化特色的形成应建立在专科、专病发展的基础上, 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长”的特色。加强内涵建设, 积极发展创建省级、国家级重点专科。以重点专科、专病带动中医院其它医疗业务和技术的发展, 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形成品牌效应。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了“治末病”试点工作。“末病先防, 欲病防作, 既病防变, 病瘥防复”的理念, 体现了中医药学独具的治疗特色。可以三甲中医医院为技术指导中心, 联合社区和基层医院, 按照“预防、养身、康复”的规律和要求, 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手段, 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
在中医药的养身、治疗、康复过程中, 中医的养身辅导、保健方法、针灸推拿、药膳药浴、及中成药等大有可用之处, 也广受百姓的欢迎和赞誉,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4 创建文化载体, 培养中医药价值观念
从微观上看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法自然”、“致中和”、“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 并融合时代文化特征, 以医院发展的实际为载体加以继承、创新和发扬光大。具体到医院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 院训和院标是医院文化内涵的浓缩, 医院的建筑和形象设计是医院文化内涵的外在展现, 医院的服务理念和水平是对中医药价值观念的具体实践。中医医院要积极找寻和建立中医文化平台, 构建自身的中医药文化体系, 培养职工的中医文化价值观念。
摘要:中医医院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要传承中医历代医家的人文精神, 创建自身医疗服务模式, 形成中医技术文化特色, 并努力创建文化载体, 培养中医药价值观念。
中医医院 篇10
1方法
1.1医院设立中医药文化宣传办公室设主任1名, 组员3名, 负责规划医院环境;核心价值体系、职工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医药文化、活动宣传;职工中医药文化课程培训与考核等。医院建筑与装饰彰显中医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整体与局部环境体现中医药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跟师学徒传统文化宣传、创新廉政文化漫画、大型活动职工齐诵院训、齐唱院歌等活动增强职工的中医文化思维。新入职护士需接受4学时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培训并考核合格;规培、在职护士分层级每年接受中医药文化课程培训≥10学时、4~8学时以强化护士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认识。
1.2成立院、科、病区三级管理组织以完善护士分层级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岗位培训与考核管理体系院级管理组由分管副院长总负责, 组长由护理部主任担任, 副组长由1名专职护理教学培训与考核的副主任担任;组员3名, 具备5年以上临床教学管理组长经历的主管护师以上担任。管理组负责制定规培、新入职、在职护士分层级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的实施方案、计划、管理细则并组织实施、效果评价、分析改进;负责对各级管理组开展工作进行督导、反馈。
1.2.1院级培训与考核:按层级管理。培训课时:中医药基础理论24学时、中医护理方案14学时、常见疾病中医护理常规14学时、专科疾病中医护理查房12学时、中医护理文件书写6学时、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训24学时、中医护理管理6学时、中医护理新进展8学时、自主选择中医药知识拓展参加好医生网远程培训Ⅰ类10学分。考核:中医药理论知识闭卷考试每年1次;中医护理常规及护理方案相关知识闭卷考试每年2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每季度2项;每周随机考核护士掌握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方案、健康教育知识情况。
1.2.2科级、病区培训与考核:按护理部指导意见制定专科培训与考核计划。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方案与护理常规、中医护理业务查房、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专科专病中医保健康复操等项目, 每年科级≥30学时, 病区≥50学时。考核:科级理论考试每年2次, 操作考核每季度1次;病区中医技术操作考核每月1项, 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方案与常规考试每季度1次, 专科专病保健康复操每年2次。
1.2.3加强过程管理, 保证计划实施: (1) 培训。理论培训教材N0~N2级护士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中药学基础》、医院编制《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方案》为主, N3~N4级护士以中医护理新进展、中医护理应用管理为重点。每3年1周期, 采取集中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分层级学习模式;严格考勤与学习笔记检查制度, 课件通过公共邮箱下载帮助护士巩固学习效果;为护士提供个案指导, 解决个性化问题。《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授课讲师为中医、中药专业教授;《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方案》授课教师为全日制中医护理专业毕业且具有课堂与临床教学经验的主管护师以上担任;外派参加各类中医护理新进展及管理培训的护士均要进行院内专题交流。操作技术培训教材为医院编制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评标准》, 通过遴选一批实践操作能力强有教学辅导经验的护士, 经考核选拔组成院级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组, 每2人负责2项操作的示范辅导, 实行护理技术操作项目培训与考核的教师责任制。实操训练室每周3次定期开放, 每项操作2个月1次循环培训, 护士根据开放时间、项目自主选择, 各病区也可请示范教师专项辅导。院科两级的培训安排, 通过院公告栏、周安排、护理管理QQ群等形式通知;护士长月底上交当月病区培训课件、参培护士签到, 护理部随机抽查护士掌握培训内容的知晓度。 (2) 考核。理论、操作考核成绩记入护士个人电子技术档案, 纳入绩效考核;实行晨间提问考评制, 护士长周安排下周内容, 每位护士查阅文献在晨会上分享。
1.3多元化策略[4]丰富培养方式, 提高中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护理部每月至少1次多科协作的专病中医护理查房、危重与疑难护理病例讨论以引导护士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运用、对使用中医护理技术治疗原理、疗效评估、分析能力提高;每季度开展1次专题反思式小组讨论, 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5];每年1次涵盖行为规范、核心制度、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的角色情景体验案例展示活动;每2年组织1次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大赛、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专病中医健康讲堂、病友之家、中医食疗与康复锻炼科普宣传片、专科中医药知识科普健康宣教栏评比活动提高护士中医药知识科普化宣传能力;每年两批外派临床进修、护理骨干人才基地培养;每年1次中医护理管理与技术创新展示汇报等激发护士对中医的快乐认知。
1.4中医护理业务管理实施中医护理相关指标目标管理;每个病区配置1名中医主治以上医师承担中医组长工作, 负责对本病区的中医护理进行指导, 中医组长每月1次与护士长、护理责任组长讨论病区中医护理业务开展情况, 质控办每月考核中医组长履职情况;成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领导组, 制定实施计划与考核方案, 规范中医护理技术在专病中的运用, 定期疗效总结、分析与改进;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食疗、康复训练方式等进行充分论证, 每2年组织专家对中医护理常规进行修订。
1.5护士对中医护理认知调查在张梅玲[6]二级中医院护士中医护理的认知调查基础上设计培训效果调查表。 (1) 调查对象为新入职护士、在本院工作1~6年护士。 (2) 调查核心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及4部分34 个条目。一般资料为病区、姓名、年龄、学历、技术职称、是否中医护理专业学历教育、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时间及周期;中医药基础知识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中医四诊、辨证、防治原则7项;中药学基础知识为中药性能、中药应用 (禁忌、剂量、煎服法) 4 项;针灸学知识:经络系统组成、经络的生理功能、专病常用腧穴3项;专科疾病辨证护理为两个优势病种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并发症、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饮食指导、情志护理、专科护理、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康复指导与功能锻炼共20项。 (3) 认知度五个等级, 采用liket五级评分法将核心内容每条目分为完全不知晓、清楚一点、了解、熟悉、全面掌握, 依次1~5分。满分170 分, 分值越高认知度越高。 (4) 2015年1月对本院工作1-6年护士发放调查问卷190份, 3月对通过岗前培训考核的30名新入职护士行相同问卷调查, 在问卷发放前说明目的意义, 要求实事求是, 客观填写;收回有效问卷214份。
2结果
2.1护理人员中医综合能力实践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见表1。护士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3年内岗位培训时间≥100 学时[7]达标率2008-2010年为78%, 2011-2013年90.3%, 2012-2014年97.6%。以上数据显示我院在推进机制建立、规范实施护士分层级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运用、中医护理业务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2.2护士对中医护理的认知结果见表2。
3体会
3.1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分层级培训与考核制度的建立、多元化培养实践, 提高护士中医综合服务能力
注: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比较, F=1 017.80, P<0.001, 具显著差异。
中医医院护士的职责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中医护理服务, 其临床实践能力取决于个人理论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结合。我院护理人员存在学历层次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一、临床实践能力等差异, 为实现护士中医综合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 分层级培训与考核制度经充分调研, 兼顾不同层级护士的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学习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培训内容的设计;丰富的理论授课有利于增强中医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行技术操作项目培训与考核教师责任制有利于提高实操技能的同质化程度以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专病中医辨证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的情景体验模拟教学[8]、专题反思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的护理查房、各项竞赛活动、中医护理骨干人才送培等多元培训形式培养了护士在学习、运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思、辨、行的综合能力, 提高了专业价值和职业认同感, 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培训效果;培养了中医专科护理人才, 促进中医护理队伍建设。
3.2加强中医护理业务管理有利于增强中医护理服务内涵中医组长考核制增进了医护合作促进专科中医业务发展;专科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常规的修订以循证、突出疗效为原则, 用辨证观念指导观察病情、实施护理、促进中医技能的推广应用;实施中医护理目标管理有效推动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和护理科研的开展, 丰富了中医护理服务内涵, 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
3.3改进思考及建议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教育委员会, 进一步完善涵盖包括规范化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专科护士培训等护士职业生涯的培训体系;建立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监控和科学的评估体系、优化中医护理业务的目标管理指标, 为中医医院护理岗位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利用医院在医疗、护理实践上的优势, 联合本地中医院校的教学资源, 加强中医护理教学师资管理,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护理人员中医文化内涵培养, 提高临床护士中医护理水平、辨证施护能力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加强与人事部门的协作, 严格护理人员准入, 新入职中医护理专业毕业护士比例逐年递增;建议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中医护理专业, 从源头上解决中医护士人力问题。
摘要:总结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中医综合服务能力培养的实施体会。结合中医医院护理人员普遍存在中医基础理论、实践操作技能薄弱现状, 构建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体系并规范实施、运用多元化策略培训形式、重视中医护理业务管理以提高护士中医综合服务能力, 充分体现中医护理内涵质量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士职业认同感, 同时也为中医医院护理岗位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优化中医护理业务指标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护士,中医综合服务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卢欣华.循证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的发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9) :387.
[2]王晔琳.对西医护士中医护理技能的培训与实践〔J〕.上海护理, 2012, 12 (2) :69.
[3]张丽娟, 肖青, 张敏, 等.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 :59.
[4]姜金霞, 陈翠萍, 陈亚梅, 等.新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真实感受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33) :4215.
[5]莫文娟, 吴艳平, 何平平, 等.小组式反思讨论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10 (12) :536.
[6]张梅玲, 唐颖.二级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的认知情况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13, 27 (36) :4135.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试行) 〔S〕.国中医药医政发, 2008.
中医医院 篇11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56-02
中医医院因开展手术相对较少,医院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视为医院污染物品的清洗场所和老年护理人员过度到退休阶段的科室,消毒供应室的人员可以随时被其他护理人员替换,致使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实消毒供应室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医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着病人的医疗安全。按照中医医院分级管理中的具体要求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医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
1 医院要高度重视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工作
消毒供应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它担负着为全院提供规格齐全、品质保障的消毒灭菌物品的任务,所提供物品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医院内感染管理息息相关,与临床一线科室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医院必须高度重视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工作。加强供应室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是保证无菌用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点。强化供应室质量管理意识,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确保供应室环境清洁,无菌物品绝对无菌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保证。总之,消毒供应室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质量管理。
2建立健全供应室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中医医院消毒供应室所承担的的医疗器械、敷料的消毒灭菌任务来建立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包括“洗涤间”、“包装间”、“消毒间和无菌间”,“物质管理”、“器械物品收发”、“无菌质量监测”、“热原监测”等一整套完善的程序化管理制度,还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分区管理制度、工作岗位责任制、灭菌质量监测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工作时有目标、检查时有对照.使消毒供应室的各项工作从单纯的经验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保证其管理质量。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做好消毒供应室管理工作、控制院内感染的基本保障。消毒供应室要达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离不开合理的科学化管理及规章制度的落实。
3加强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管理
中医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相对来说无菌观念较差,且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程序、管理要求也不太明确,加之护士大多为年龄较大,身体较差或是因各种原因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的人员,大多数知识老化,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面对各种新技术、新疗法、新设备跟不上。因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系统全面的岗前培训,如医院内感染管理规范、消毒灭菌方法、操作技能、消毒灭菌包大小要求、包装要求等方面的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对控制院内感染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消毒供应室所供物品不合格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供应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具有良知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制度,严格无菌观念,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安全和康复,并将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始终贯穿于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全过程。
4加强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的管理
加强对供应室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是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根本保障。根据中医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流程应在以下几个环节加强管理:
病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按照器械牌上的品名、数量、规格进行清点,查对。重点查看器械的完整性,查看病区是否进行了初步清洗。各类回收后的物品立即分类进行浸泡消毒,其次洗涤,根据不同部分的特点进行分类,分别选择适宜的洗涤剂,严格遵循去污、去热源、去洗涤剂、精洗四步洗涤法进行洗涤。各种包布每次用后放在专用洗衣机洗净、干燥:各种包装容器也必须洗净擦干。清洗后玻璃部分光洁,水冲后不挂水珠,胶管部分不粘、不老化。器械部分无锈斑,闭合紧密,电镀完整;包布或容器完整、清洁、干燥、无异味。每个洗涤环节由专人管理,洗涤后的物品严格检查,质量不合格者,重新处理。清洗干净的器械物品应及时进行分类包装。认真检查器械的关节、咬合部是否达到无污迹、血迹、锈迹,查看各关节、咬合面性能是否良好,剪刀是否锋利等。按照器械牌上的要求逐一进行选配.两人核对打包。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贴灭菌标志。注明灭菌日期,责任者编号等,治疗包体积要合适,包装后在2h内进行灭菌。每次灭菌前应对灭菌柜进行常规检查,每周清洗一次,并加以维护。物品包应垂直放置,密闭式筛孔应打开,布包装的物品应放在上面,容器类应放在下面,灭菌包避免与灭菌室的壁接触,上下左右留有一定的空间。灭菌柜的填装量要适宜,根据拟灭菌物品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灭菌温度、时间等。灭菌完成后及时对无菌包进行检查。检查包的完整性、干燥性及灭菌标志等。验收不合格的包重新灭菌,并追查原因,验收合格的无菌包分类放人无菌室柜架上。按前后顺序摆放。发放物品时要认真检查无菌包名称、数量、包装的完整性,有无灭菌标志,各类包的失效期。物品收发应分别进行,收、发车做好标记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感染。发放无菌物品的车采用全封闭式,回收物品的车辆为半封闭式。收、发车分区存放,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5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12
1、有利于促进现代化中医医院的早日实现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构建中医药特色鲜明、技术平台先进、服务管理规范、系统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2、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和突出中医药特色,实现医院内部和区域之间信息资源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有利于加强中医医院自动化管理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能为中医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中医医院的人流、财流、物流进行综合管理,对中医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分析、传输及交换,为中医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4、有利于建立不同系统间信息整合的共享平台
中医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是以集成院内业务系统及院外第三方业务系统为基础,自动采集、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提供支撑,是连接医院信息系统和院外第三方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
5、有利于强有力地推动医院内涵建设
首先可以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医院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如处方权管理、医技报告权管理、住院病历质量控制、合理用药管理等;其次可以优化服务流程,如实施预检、挂号、分诊一体化服务,优化医技检查流程等;同时对医院的经济核算、工资分配、医疗成本控制和医疗收费透明度以及医德医风建设等均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6、有利于纠正不正之风
实行信息化管理后,患者自己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查询费用清单,这样就加强了患者的监督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现象乱收费,从源头上纠正不正之风。
二、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医医院在我国始于上世纪80 年代,当初仅限于医院的部分经济管理。近十几年来,基于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影像设备传输标准与各种临床软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从单一的经济、财务为中心升级转型为以医生、护士工作站、办公自动化、电子病历、物资管理等为目标的功能全面的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目前,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其发展速度、程度、应用深度虽然各有特色,但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客观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将有益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使医院信息系统在促进医院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水平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当前在许多医院里,几乎到处都在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如收费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检验系统等,但这些系统都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没有连接,谈不上数据共享与系统集成,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对管理和临床决策的支持。目前,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管理模式不统一
由于地域辽阔,经济基础差别较大,医院管理模式不统一,相当一部分中医院甚至仍在沿用长期形成的经验管理方法,对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医院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往往要求软件适应医院现有的甚至是不科学的管理模式。为了满足各医院的要求,软件开发商只能“量体裁衣”、各行其是,其结果是开发的软件通用性差,产品化程度低,无法实现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相对滞后
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档案从业人员普遍匮乏,市级医院几乎没有档案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除了少数医院配备少量病案(病历档案)专业人员外,绝大多数医院档案从业人员学历偏低。人才因素严重制约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其表现为:一是从事医院档案管理的人员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二是人员配备随意、流动性大,档案管理人员多是从行政、护理、医技等部门转岗过来,而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较少,且存在着人员老化、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事业发展。
3、软件标准不一,功能不全
科学的工作流程,是现代化医院的核心,软件的功能应满足医院整体管理的各项需求。因此,软件的设计者必须精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同时还必须熟悉医院管理的业务规律,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上,能否真正掌握医院行政管理和临床管理的方法和流程,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模式,构建新的医疗服务工作流程,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是软件开发和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国内一些软件的设计者不注意研究医院管理的规律,不能找出医院内部运行中的弊端,设计的软件仍然以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为开发基础和模型,那将只能是把手工操作更换成键盘和鼠标,只是表面形式改变,而没有发生质的飞跃。没有触及医院业务和管理过程核心内容的改革和改造,它并不能让医院提高效益。
4、中医学信息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
没有标准化,就难以实现真正的信息化。与信息化的需求与进程相比较,我国中医医院信息标准化的工作长期以来处于起步晚、进步慢的状态。近年来我国医学界信息处理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中医医学信息标准化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瓶颈。众所周知,没有信息标准化,任何软件产品的大范围推广都有困难,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换也只是梦想。
投入不足是医学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舍不得在标准化上投资,开发商由于标准化工作难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也缺乏投资的热情,医院等卫生服务供应机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标准的使用者和标准的制定者脱节,也就是说,标准的制定者花钱,标准的使用者得利。而只有当上层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真正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才会增加标准化的投入。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卫生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投资于标准化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实在是一件利民利国、一本万利的大好事。
5、中医药信息化缺乏固定的组织执行机制
迄今为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没有专门的中医药信息化统筹管理机构和人员。中医药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是由局办公室(2014 年以前)、规划财务司(2014 年后)负责,中医药信息化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多是临时邀请相关科研院所和专家组来完成,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和持续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规划执行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存在不足;中医药行业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综合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无论是规划制订和战略决策,都缺乏大数据的支撑,难以满足当今信息化浪潮大形势下管理与发展的要求。
三、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健全中医药信息化的组织执行机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办事机构,网罗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明确职责和任务,统筹全国中医药信息化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保持规划执行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2、医院领导要确立医院信息化理念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因此院长应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理念,加强医院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信息管理为核心,以经营和经济管理为主线促进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医院决策者要从战略角度出发,不要把医院信息化简单地看成是一个软硬件合成,它应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信息化建设推动医院的管理、医疗、护理、服务现代化。
3、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档案社会效益
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科学、有序的重要保证。要做到中医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科学、有序的档案管理,就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医院应根据《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规,制定一套适合本医院的档案管理制度、考核量化标准,明确职责,逐级逐人落实,确保医院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材料完整收集、移交、管理。
提高档案社会效益,档案的价值,体现在其为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服务。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主动挖掘、拓展档案信息资源,积极开展医院档案编研活动,对信息深层次加工,提供全方位、高价值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档案利用率和社会效益,为医院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4、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医院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我们把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分为两个层次来抓:一个层次是抓专业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即信息科自身人才队伍建设,达到有通晓信息技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信息主管:有高水平能进行医院信息系统规划、应用程序开发的系统分析员、系统管理员和程序开发员。另一个层次是抓全员培训,将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纳入到“三基”训练考核之中。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医院应该考虑对紧缺的IT技术人才施以倾斜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要鼓励从大量的、过剩的医学人才中选拔和转移一些适合者到IT职位,为他们提供与行医一视同仁的政策,为他们提供系统补充IT知识的机会。培养既懂医院管理又懂IT技术的复合型高级管理技术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可见,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就无法实现医院信息化的任务。
5、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应体现中医特色
中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不能照搬硬套综合医院的信息系统,否则就会失去中医特色,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应高度重视中医药特色。
充分认识中医学科特色,找好中医特色与信息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中医学科是以整体观和平衡观为核心,有独具特色的生命理论和诊疗体系。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被概括为“以表知里”,认为人体表象信息(望、闻、问、切四诊信息)与疾病的本质(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累积数千年来丰富临床经验的“脉诊”也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脉象的变化反映了五脏六腑气血盛衰,可探知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生理与病理变化。中医望诊(望色、望舌、望神、望皮肤、望形态、望小儿指纹、望头面五官、望前后二阴等)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在中医治疗方面,药物的四气、五味,组方的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等都是中医的精髓与特色。但是,中医在诊断方面缺乏客观、定量的指标,以及规范的描述用语,全凭医生的主观感觉和经验,脉象的变化也极为繁多,信号极其微小,若无多年经验很难正确掌握,望诊图象很难保存、对证、分析等。这些都给中医临床诊疗工作特别是病历规范记录,以及中医临床研究、经验总结和病历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严重地妨碍了中医的自身发展和走向世界。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可能,如高像素数码像机、电子脉搏仪,具备中医特殊要求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以数字传输、集成与数字挖掘系统等。只要我们找到中医特色与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院信息系统已不存在技术障碍。
6、探索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院信息化的方法和途径
中医特色信息化的建设,中医电子病历的开发和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四诊、辨证、立法、处方等,既要满足医疗、法律、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中医临床诊疗及临床研究,同时也是中医临床的信息采集、临床研究工作和中医现代化的基础与主要工具。可以把中医电子病历分为基本信息、四时气象节气、主诉与病史、四诊、辨证、中医诊断、治疗方案、医嘱以及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板块,通过规范常见症状术语,建立中医吉籍描述数据库,进行完全结构化编码,进行引用管理,避免完全自由录入,中药、方剂知识库的建设,进行病种规范治疗加个体化方案优化等。中医院的领导决策层要消除中医不能进行或无必要进行现代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误区,联合中医临床专家和信息专家合力攻关,在中医院建立起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院信息系统,必将对中医院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7、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医电子病历,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
中医电子病历是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医院其他信息系统有大量的数据交互。通过通用的接口集成实现技术,设置统一的接口标准和技术流程,同时考虑接口系统运行时的容错处理,支撑中医临床数据整合和挖掘分析。建立面向医疗、科研、教学的病历数据分析共享平台,深度分析利用多维度、多层次的病历数据。建立中医临床知识体系,强化中医医疗质量监控和决策支持,探讨院际信息共享的业务模式,融入到区域医疗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之中,并使其得到同步发展,实现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
8、研究名老中医专家信息系统,继承创新临床诊疗经验和思想
中医药是我国的医学瑰宝,学派较多,长期由师承传授进行教学,培养模式存在许多问题。需继承创新名老中医专家的经验和思想,研发名老中医专家系统,收集临床诊疗信息,辅以中医古籍文献资料,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通用软件或研发专门针对中医临床学术特征的算法及模型,发现名老中医的诊疗特点、用药规律和辨证模式等知识,挖掘中医诊疗共性规律,继承创新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和思想,提高中医药人才素质,辅助提升中医医务人员诊疗水平。
9、统一医院信息系统编码标准
目前,我国已将医药卫生行业的信息标准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中医药管理机构应积极参加新标准的制定。医用软件,特别是HIS的开发,应基于以保证全国各级医院的信息共享为目标的基础上,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思想,要考虑到同级别医院的实际需求,还应考虑与全国广域网相联的问题。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中医医院相关软件的标准制定、软件检测等工作,以保证中医医院与正在发展的信息化管理顺利接轨。
10、立足大健康观,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信息系统
突出中医药整体性、系统性特点,统筹全国中医药信息化布局,构建大健康、全生命周期观念指导下的全民健康保障信息系统。建立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统筹信息资源,实现中医药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综合信息共享,促进信息化对中医药医疗业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决策支持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推进中医药在卫生信息化和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建设,形成中医药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等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完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中医医疗与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进一步向全国各级各类中医机构拓展,形成中医机构的信息网络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疾病和健康管理从院内向院前、院后延伸,支持数字化中医药产品研发与应用,推进中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研究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无论是对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还是研究者或执行者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通知[Z].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
[2]陈路伽、陈喆、郭学志:我国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
[3]李琪:关于信息化建设中医院档案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5).
[4]李金金:中医药信息化的形势和任务[EB/OL].国研网,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