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中医护理

2024-09-01

中医院中医护理(通用4篇)

中医院中医护理 篇1

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蹇不语、口舌歪斜, 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1]。据卫生部统计, 国内每年新增脑卒中病人约150万, 虽然病死率明显下降, 但其致残率高达86.5%, 5年复发率约为30%, 即使病人幸存, 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神经、认知功能等障碍, 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也为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中风恢复期被认为是康复的关键时期, 若此期治疗和护理得当, 致残率明显降低。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为其指导思想, 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在疾病的康复方面更具优势和特色, 受到越来越广泛重视。针对近几年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病人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 以期为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病人应用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帮助。

1 概述

1.1 中风恢复期

中风恢复期是处于急性期和后遗症期之间的一段时期, 为中风后2周至半年以内, 是康复的关键时期, 此期若得到恰当的治疗护理可明显降低病人的致残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2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整体观念, 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 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措施, 对病人及老幼病残者加以照料, 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及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主要有推拿、拔罐、刮痧、熏洗、运动调护等。近年来, 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逐步系统化、具体化, 内容更加丰富。因其具有简、便、廉、验、效等特点, 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2 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病人的应用及疗效

2.1 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中药内服主要是临床医生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适宜的药物, 护士发放和协助病人服药, 观察用药反应、疗效等。中医护理主要体现在中药外用上。中药外用主要包括中药熏洗、中药泡洗、中药外敷。

2.1.1 中药熏洗

杨志敬等[3]对中风恢复期患侧下肢水肿的病人采用舒筋活络洗剂进行熏洗, 取得了较好疗效。黄静等[4]对该期偏瘫病人在西医常规治疗及中医针刺等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并配合推拿,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梅丽霞[5]针对该期水肿病人, 选用桂枝、当归、红花、乳香、没药、伸筋草、牛膝组成方, 每日1剂用作熏洗, 并配合推拿。经过30d的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3.33%。

2.1.2 中药泡洗

谭俊英[6]对该期病人选用红花、独活、伸筋草、丹参等煮沸后的药汁泡洗身体, 帮助改善症状, 取得明显疗效。赵超蓉等[7]对中风病恢复期肩手综合征病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芪桂通络泡洗液泡洗, 明显提高了总有效率。朱坚等[8]对该期肩手综合征病人采用中药泡洗联合康复训练结果病人的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且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陈位英[9]研究该期病人经中药护理后的睡眠情况, 以中医护理并使用中药汤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 并以常规护理和温开水足浴作为对照。经过15d护理干预后, 实验组中病人的睡眠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

2.1.3 中药外敷

尤敏[10]对中风病人, 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中药湿敷督脉, 并以常规治疗及护理作为对照组, 68例中风恢复期病人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 中风病人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MAS) 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 (Barthel指数) 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李清花等[11]对中风病人在饮食疗法的同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 结果20例病人16例治愈, 2例好转, 1例无效, 1例有不良反应。

2.2 饮食调护

《养老奉亲书》[12]中指出:“主身者神, 养气者精, 益精者气, 资气者食。食者, 生民之天, 活人体之本也。”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体能必不可少的物质来源, 中医饮食调护, 通过辩证, 针对病人不同情况有效地进行膳食指导, 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均有积极的意义。刘欣等[13]对中风恢复期的病人进行辨证施膳, 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性质的食物, 如风痰入络者选祛风的食物;风阳上扰者选用清淡、偏凉性食物;阴虚风动证者选滋补之品等。研究结果显示中医饮食调护配合药物治疗该期病人, 具有明显优势, 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王红等[14]根据该期病人的证型选用不同的膳食配方。且将膳食交替服食, 15d为1个周期, 共服用1个月。研究结果显示辨证施膳干预后干预组三酰甘油 (TG) 、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水平均明显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水平升高。

2.3 情志护理

《素问》曰:“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 由五志过极, 皆为热甚故也。”中风后以肝、肾虚为根本, 若加上病人的心理障碍, 势必造成虚者更虚, 虚阳上元, 加重病情, 故心理疏导极其重要[15]。

郑丽芬[16]对该期病人采用手法按摩结合情志护理。情志护理在常规心理护理基础上, 根据其文化程度、爱好、性格等为其播放同质音乐;其后, 播放娱乐身心的节目, 并鼓励病人多与他人交流;此外, 指导病人静卧、静坐、引导冥想等, 以缓解负性情绪。研究结果显示, 病人的感觉、心理、运动、行为能力等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张燕[17]对230例该期病人通过实施有效的情志护理, 结合合理膳食和功能锻炼,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樊林[18]对该期病人在手法按摩等康复期治疗的同时, 进行情志护理, 并以仅进行手法按摩等基本治疗和护理作为对照, 68例病人经治疗后焦虑评分和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行情志护理时要注意中医证候特点, 根据辨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情志护理。如对气虚血滞者应强调静养, 保持心情舒畅, 减少情绪变化, 使气行有声, 以发挥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对风痰阻络者, 应减少不必要的思虑, 促其脾之运化功能, 使之心情开朗,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

2.4 耳穴贴压

黄宏敏等[19]针对中风后 (恢复期) 抑郁症采用耳穴贴压法, 选取神门、脑、内分泌、耳背肾、肝的位置。结果抑郁评分量表 (HAMD)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 BI评分提高, 取得较好疗效。邹生燕[20]应用居室环境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等护理方法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中风恢复期由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 56例病人经过为期4周的综合治疗后, 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

2.5 其他

鲁剑萍等[21]对该期病人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自创疏经通络操进行康复锻炼, 结果显示疏经通络操可促进中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3 小结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剧, 中风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虽然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 使临床诊断与抢救治疗水平显著提高, 中风病死率明显下降, 但其致残率仍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消耗着巨大的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中风病人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神经功能, 让其回归社会, 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与社会问题。近几年, 针对中风恢复期病人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护理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中医护理方面更是寥寥无几。尽管中医护理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其应用并不广泛。临床上中风恢复期的病人仍以西医护理为主, 中医护理主要在一些中医院和康复中心进行, 加之临床护理工作超负荷, 中医护理也并未充分落实, 导致中医护理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 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病人应用方面的推广和应用方面研究的加强, 是一个需要解决和值得深入的问题。随着现代人对中医的重视, 中医护理也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此外, 中医护理还应结合循证护理, 使其更严谨、更科学, 从而更充分地发挥中医护理在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同时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和崭新视觉, 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

中医院中医护理 篇2

入院评估表

科别_________床号__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____入院日期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________职业________民族_________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未婚、已婚、丧偶宗教信仰:无、有过敏史:无、有入院方式:步行、扶行、轮椅、平车、担架、背入、其他发病节气入院诊断:中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医主诉:主要病情:(发病原因+主证)既往史(诊断+时间+治愈)

一、生命体征:T℃P次/分R次/分BPmmHg体重_______Kg二、四诊内容:

(一)望诊

1.神志:有神、倦怠、烦躁、嗜睡、谵妄、昏迷、其他

2.面色:如常、红润、两颧潮红、苍白、萎黄、晦暗、无光泽、其他

3.形态:自如、半身不遂、步履艰难、不得平卧、双下肢活动受限、其他

4.皮肤:正常、黄染、苍白、紫绀、褥疮、潮红、溃烂、其他

5.舌象:(1)舌质:淡红、淡白、红绛、紫暗、其他

(2)舌苔:薄白、薄黄、黄厚、燥裂、腐、腻、其他

(二)闻诊

1.语言:清楚、语音低微、失语、呻吟、其他

2.呼吸:如常、气促、呼吸缓慢、喘息气促、其他

3.咳嗽:无、有;有痰、无痰;色(白、黄、铁锈色、血痰);质(清稀、粘稠);其他

4.嗅气味:无异味;有(臭、腥臭、酸臭、腐臭);其他

(三)问诊

1.饮食:正常、纳呆、多饮易肌、饥不择食、留置胃管、恶心呕吐、禁食、其他

2.口渴:正常、口不渴、口渴欲饮、渴不欲饮、其他

3.听力:正常、下降、耳聋、其他

4.视力:正常、下降、失明(左、右)其他

5.睡眠:正常、难入寐、易醒、彻夜不眠、多梦、早醒、辅助用药

6.大便:正常、便秘、秘结、柏油便、便溏、泄泻、失禁、造瘘口、其他

7.小便:正常、频数、癃闭、尿少、失禁、留置尿管、造瘘、血尿、混浊、其他

8.嗜好:无特殊、吸烟、饮酒、酸、甜、辣、肥甘、其他

(四)切诊

1.脉象:正常、浮、沉、迟、数、弦、滑、涩、洪、细、结代、其他

2.脘腹:正常、胀满、腹痛喜按、腹痛拒按、其他

三、心理社会评估

1.情志:平和、开朗、易怒、忧郁、焦虑、恐惧、内向、其他

2.对疾病: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

3.家庭关系:和睦、紧张、其他

4.经济状况:公费、医保、自费、其他

5.自理能力:自理、需协助、不能自理

6.生活起居:合住、独居、其他

中医院中医护理 篇3

1 对大赛方案的准确剖析

本次大赛赛项设计遵循中医与护理相结合的原则, 以全面考核一名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具备的中、西医护理能力, 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服务对象。本次大赛只设全能奖, 没有设单项奖, 要求参赛选手必须完成所有中、西医护理操作。高职高专组还增设了中医理论考核。我校在备赛期间, 一方面保持4项操作课时的均等;另一方面对高职高专组的选手进行中医护理理论培训, 采用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式, 所有选手按进度上大课, 让部分基础差的选手抽空上小课。赛前通过9次模拟考试保证了赛时选手技术、心理的适应。正因为对大赛方案的准确剖析, 才有了比赛的佳绩。

2 严格全面的选拔

采取多层次、多阶段的方式选拔参赛选手, 由主管校长牵头, 护理系主任、校内中医专家、护理系骨干教师及指导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 逐层筛选, 选拔出优秀的、可塑性强的选手。面向2010级和2011级护生进行选拔, 选拔面广, 综合考虑了2010级护生已进行实习的实操能力和2011级护生在学校培训的便利性。选拔从2013年3月份启动, 在初选阶段, 以考核护生的西医护理操作能力为主, 因为护生对西医护理项目更加熟悉, 减少了培训时间。复选阶段, 除考核选手操作的准确及流畅度外, 也考量其4项操作综合能力。在决选阶段, 增加中医理论考核, 考查选手的综合素质。每一轮选拔都安排一定课时量的训练, 且培训课时和强度逐步增加, 循序渐进, 依据每一阶段的训练效果调整下一阶段的培训方案。通过多层次、多阶段的选拔, 全面考查选手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形体仪态、沟通交流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增强了选手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

3 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比赛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检验, 因而, 组建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此次大赛的指导教师核心成员是从护理专业和康复保健专业教师中选拔产生的。指导教师中既有专业带头人, 也有年轻的优秀教师, 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又有吃苦耐劳精神。在此次培训中、后期, 还多次邀请心理专家及中医医疗专家对参赛选手的各项操作进行指导。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培训教师相互沟通、切磋, 提出建议, 加强专业间合作, 促进彼此提高。通过一次次的模拟赛及赛后讨论, 学生参赛水平和教师的授课水平、培训技能日益提升, 教学相长, 实现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比赛水平的双重目的, 体现了多专业合作的优势。

4 重视参赛选手综合素质的培养

4.1 速度

本次大赛各项操作都有规定时间, (如拔火罐操作时间为6分钟, 隔姜灸操作时间为7分钟, 心肺复苏操作时间为4分钟, 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时间为8分钟) ,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 按操作规程完成操作, 超时即停止操作, 强调对操作时间的把握。这也顺应了临床需要, 很多时候患者的情况紧急, 要求护理人员迅速处置。速度的提高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做基础。在培训后期, 指导教师采用了将操作流程细化、分段计时的方法找出拖沓的原因,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比赛中, 我校参赛选手未出现因超时停止操作的情况。

4.2 沟通

护患沟通是护理操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手段, 只有不断了解患者的思想情感及心理需求,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协调, 搞好护患关系, 才能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比赛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沟通要注意技巧, 不是单纯的说话, 即使说得很流畅但没融入情感就会像背书一样, 让人感觉很假。比赛时选手面对的是陌生的志愿者或者假人, 在沟通上存在困难。在培训中, 我们加强选手的普通话训练, 在训练中设置情境, 安排不同的志愿者与选手配合, 让志愿者评价选手的沟通效果, 同时指导教师随时指出选手沟通中存在的语气、用词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假人要求学生按真人一样对待, 无论是语气还是动作。在比赛中, 我校参赛选手良好的沟通能力得到了评委的好评。

4.3 形体礼仪

护士端庄得体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高雅大方和训练有素的举止, 不仅构成了护士的外在美,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心境及情趣[1]。比赛中, 选手良好的形体礼仪, 会给评委和观赛师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形体礼仪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培养, 因此在选拔阶段, 我们着意于选择形象气质好的学生进行后期培养。安排专门的形体训练时间, 在饮食作息上为选手提供指导, 护理操作中也不断强调形体礼仪的美观, 小到一个洗手、铺毛巾、涂凡士林、夹姜片、检查罐体等动作, 大到言行举止、风格气场。在比赛中, 参赛选手训练有素的形体礼仪为操作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4 心理素质

在大赛中, 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选手水平的正常发挥, 包括参赛选手自身的心理因素及现场的外在因素。心理压力一旦产生, 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 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剌激反馈到人的身上, 使人产生更强的压迫感, 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 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一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通过科学的训练, 可以得到提高。为给选手减压, 我们在培训中设置了心理辅导内容,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 多给予选手鼓励, 增强选手自信心。通过多次的选拔赛和模拟赛, 训练学生在比赛中的抗压能力, 如, 如何放松情绪、转移注意力、灵活控制不良情绪, 很好地解除了比赛中因心理问题导致的隐患, 使比赛时做到心中有数, 忙而不乱。比赛的两天时间, 由心理教师全程陪同, 及时解决选手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我校中职组有一名选手在前一天的密闭式静脉输液项目比赛中因紧张出现失误, 通过心理教师的疏导及自我心理调适, 在第二天的优势项目———拔火罐操作中超常发挥, 获得该项目的第一名, 同时获得个人全能二等奖。

5 总结与思考

本次大赛紧密结合中医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推动了中医药职业教育改革, 引导学校加强护理实践教学, 达到了检验同类学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与特色,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展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团队协作精神, 加强了院校交流, 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在本次大赛的筹备与培训中, 我校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 如2010级选手需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培训中断了半月之久, 培训时间比较紧张;指导教师本身有繁重的教学任务, 需抽出业余时间培训选手, 克服了很多困难。在全校上下的重视下, 才有了本次大赛优异成绩的取得。护理技能竞赛不仅反映了医疗行业对护士的岗位要求, 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一个衡量标尺和真实评价[2]。借助大赛这个平台, 在护理技能培训过程中,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摘要:回顾我校承办的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天堰杯”中医护理技能竞赛, 通过我校对大赛方案的准确剖析, 严格全面的选拔, 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重视参赛选手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赛选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能竞赛,参赛选手,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金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实践技能水平[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12) :466.

中医院中医护理 篇4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 “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已纳入今后医改工作的重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要求: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1]。如何健全社区服务功能, 使病人在疾病恢复期信赖社区, 接受社区康复治疗和指导, 需要大医院与基层社区上下联动, 建立“医联体”, 通过加强基层、提高基层的能力, 转变老百姓就医的理念, 引导病人到社区就诊。本课题研究以中风病恢复期病人为调查对象, 初步探讨城市社区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应用现状, 了解社区护理需求, 研究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对接的最佳模式, 共同参与病人恢复期的治疗, 从而为分级诊疗政策在本地区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15年7月—2015年9月课题组4名成员走访陕西省咸阳市22个卫生服务社区, 调查136名护理人员和64例中风恢复期病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自行设计针对社区护士的社区中医护理工作调查表和针对中风恢复期病人的社区病人中风恢复期治疗调查表。社区中医护理工作调查表内容10项 (包括社区基本情况、护理人员基本信息、中风恢复期病人就诊量、康复设备、开展常用中医护理操作、具体项目、推进意愿、开展难度、培训意愿、培训方式) , 另加1项社区人员对中医护理工作走进社区的建议和意见。社区病人中风恢复期治疗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愿意在社区就诊和原因2项。

1.2.2调查方法向社区护理人员和病人详细解释调查目的, 当场发放调查表, 社区护士与病人即时填写、即时收回。向护理人员发放调查表136份, 收回有效问卷136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向病人发放调查表64份, 收回有效问卷64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社区及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22个社区为市内住宅区、厂矿、院校及单位医疗服务社区, 社区职工5名~49名, 护理人员2名~19名, 中医护理专业护士0名~3名。调查的社区护理人员136名, 全部为女性, 其他资料见表1。

2.2中风恢复期病人就诊量、康复设备、开展中医护理操作及具体项目22个社区平均日就诊30.55例, 中风病恢复期病人就诊2.64例, 占比为8.64%;每个社区康复设备0台~5台, 22个社区共有康复设备48台。常见设备为电针仪、神灯、拔罐器、熏洗机、艾灸盒;每个社区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0项~6项。常用项目有拔火罐、穴位按摩、艾灸、刮痧、涂药、熏洗、穴位按摩、湿敷、耳穴埋豆等9项。

2.3推进意愿、培训意愿及培训方式调查的136名护理人员全部同意在本社区推进中医护理技术, 同意率100%;全部愿意参加中医护理技术培训, 参愿率100%;选择的培训方式两种:选择外请专家指导86人, 占比63.24%, 选择外出在上级中医医院学习44人, 占比3 2.3 5%, 选择两种培训方式6人, 占比4.41%。

2.4影响因素 (开展难度) 推进中医护理技术的影响因素分为6类, 发放136份调查表选择单项3份、两项9份、三项19份、四项42份、五项58份、六项5份 (详见表2) 。

2.5病人在社区就诊意愿及原因调查的64例病人, 愿意在社区就诊56例, 占87.50%, 原因是社区就诊离家近, 方便、费用低;不愿意在社区就诊8例, 占比12.50%, 原因是对社区技术和疗效不放心。

3讨论

通过本项研究的调查发现, 中风恢复期病人愿意在社区就诊, 但是目前社区能够为中风恢复期病人提供的中医康复护理偏少, 不能够满足广大病人需求, 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恢复。提升社区护士业务水平, 加强中医护理知识培训, 调动社区护士工作积极性是推动当前社区中医护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倪红红[2]回顾性分析了20例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临床资料, 通过运用传统中医理念, 加强中医康复护理可提高中风恢复期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李平等[3]构建并采用中风病辨证施护模式, 对200例病人实施14d后进行观察, 采用中风病辨证施护模式的104例病人疗效、Barthel指数评价及病人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

作为高等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以本课题研究为切入点, 探索和社区协作的最佳途径, 形成医院和社区分工明确、上下协作的“医护联体”模式。不但为中风恢复期病人提供专业的中医康复护理, 而且逐步形成对其他慢性疾病病人提供科学、规范的中医康复护理, 从而缓解本地区群众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 带动本地区社区中医护理快速发展。

首先, 从提升社区护士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水平入手, 接纳社区护士在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学习培训, 掌握规范的专业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采用集中授课、实地带教、操作培训、实效考核等形式, 保障学员人人掌握、项项过关。同时实行分片分区责任包干, 选派骨干护士下社区实地指导, 解决中医护理康复技能应用过程中的存在的难点, 确保每项技能规范实施。其次, 要提高社区护士学历层次。接纳社区护士在中医药大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通过适当减免学费、提供便捷等方式鼓励其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最后, 要提高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制定社区护士中医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制度, 增强中医护理能力, 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优势, 以点带面, 逐步调动社区护士中医护理工作积极性。

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 整体水平和国外社区护理比较有差距。史诺等[4]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8年—2014年的相关文献, 结果表明, 美国、英国、日本社区护理教育整体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如政府政策支持、社区保险制度、实践和人文教育的重视等, 而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不够全面, 轻人文轻技能, 相对滞后。要改善本地区社区护理的滞后面貌, 需要政府部门、卫生主管机构以及大型公立医院做好充分调研, 了解社区群众及工作人员需求, 结合当地实际状况, 合理利用资源, 按照国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要求, 逐步探索并制定适合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分级诊疗制度。

由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及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增强, 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人们就医治病的需求, 因此, 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医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多元化社区护理新途径, 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功能, 已成为21世纪护理科研工作的重点[5]。本项研究通过3个月实地调查, 掌握了本市社区第一线实际状况和资料, 并结合地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为该地区中风恢复期病人在社区的康复做出前瞻性的探讨, 也为该地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S].国办发[2015]38号.2015-05-06.

[2]倪红红.中风患者恢复期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2) :335-337.

[3]李平, 牟善芳, 刘淑娟, 等.中风病辩证施护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11) :1-4.

[4]史诺, 倪居, 张瑞星.国内外社区护理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实践探索[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1) :72-73.

上一篇:统一设计下一篇:工作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