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

2024-09-13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共7篇)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 篇1

关于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1年11月14日,征求意见稿)

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探索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县域人才活力不断增强,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智力支持。但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要求来衡量,目前全省县域人才总量、能力素质和结构布局等还不能较好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省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主要是一些县(市、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人才工作还未能真正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县域人才工作合力还不够强;人才工作特色与亮点不够突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推动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措施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还不强。这些差距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和保证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理念,强化措施,切实把县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实

抓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全省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八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环节,建立健全针对性强、富有特色、系统配套的县域人才开发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突出抓好各领域优秀专家和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各类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人才总量、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等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具体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立足培养,扎实促进县域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现代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坚持培养与需求相结合,研究制定县域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形成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机制。统筹推进包括非公企业在内的各类用人主体人才培养,在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根据县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抓好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与作用发挥、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构建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实施人才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县域内外培训资源,实施多层

次、分类别的人才培训项目。根据县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等的合作,建立人才对口培养基地,大力实施人才培训项目,着力培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认真实施国家、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亟需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为推进县域人才培养工作,省人才开发资金每年有重点地对部分县(市、区)人才培养项目给予扶持补贴。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根据不同人才需求,通过 “委托培养”、“订单培养”以及挂职锻炼、举办研修班、到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基地跟班学习、外出参观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县域内各类人才培养工作。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农民创业服务基地和省级农村干部培训示范基地等,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农村人才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注重将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与发展党员、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实施大学生村官项目等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的相互融合、互促互进。坚持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专业技术岗位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师承效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最合适的人才选用到最适合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制内人才使用在县域各类用人主体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着眼发展,大力引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人才智力

加强引才引智载体建设。以各类开发区和专业化功能园区为依托,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为平台,通过举办科技人才洽谈会、建立合作研发机构等形式,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推动引才引智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努力实现依托产业优势打造本地人才优势,依托人才优势支撑本地产业发展。加快完善开发区和功能园区综合配套设施,积极建设体现园区和产业特色的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机构,健全各项扶持政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集聚。环首都县(市、区)要突出抓好人才家园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建设。在继续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扶贫攻坚计划、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专家服务“三农”等活动的同时,认真实施为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输送亟需紧缺人才项目,积极引导支持优质人才智力资源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建立完善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县(市、区)开展人才共建活动。认真推行公开招聘,探索实行政府雇员制,积极引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县(市、区)委、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县域内外专家在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中咨询智囊作用。完善科技副职选派办法,继续做好选派科技副职工作。为充分发挥环首都地缘优势,省人才开发资金拿出一定数额,专项扶持补贴从北京吸引到河北县

(市、区)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三、强化激励,不断激发县域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与人才贡献相适应、与县域外部市场接轨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重点人才,可给予具有外部市场竞争力的报酬和待遇。鼓励企业等用人主体实行协议工资、岗位工资、项目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股权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专利技术、管理、资金等要素参与分配,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制度。根据实际,可在安排研发用房、提供安居住房、实行税收优惠、给予贷款贴息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人才保障,建立并实施人才津贴制度,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各类人才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激发县域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建立县域优秀人才选拔和表彰奖励制度体系。设立县域人才奖励资金,建立县域最高的综合性人才奖以及各类人才专项奖。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先进事迹、重要贡献、突出成就及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和作用发挥的良好环境

搞好人才公共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依托各类人才公共服务机构,认真开展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工龄接续、职称评定、户口办理以及权益保障等基础性公共服务项目。围绕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工程实施、重点园区开发及主导产业、支柱性行业发展等,积极推动人才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为促进县域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服务。

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消除人才流动壁垒,积极促进人才市场发育,充分发挥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为目标,规范基础性人才市场,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着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性人才市场。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推动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网络型转变,逐步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制定人才中介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促进人才中介服务规范化。加强政府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充实人员配备,完善硬件设施,强化服务功能,增强人才资源配置能力,切实发挥其在县域人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人才关爱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联系重要人才制度,开展联系重要人才“一对一”服务,加强与联系对象的日常沟通,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在科研、住房、医疗、交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要把为人才服务

列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服务措施,积极探索和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县域人才愿望的引导手段和有效机制,为广大县域人才提供及时周到的支持和服务。

五、加强领导,切实形成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 完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加强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坚持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促进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县(市、区)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要听取一至二次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建立健全县(市、区)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其中每年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不少于两次。党委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围绕全局性事项的谋划推进、重要政策的制定实施、重要人才项目的组织实施、重点人才的选拔管理等,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交流沟通,注重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人才工作的扎实开展。

健全工作机构。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县(市、区)委组织部要有专人负责人才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特别是环首都和临港县(市、区)的党委组织部要设立专门的人才工作内设机构。探索实行人才工作网络由县(市、区)向行业、企事业、乡镇(街道)、农村(社区)以及各类经营合作

组织的有效延伸,努力建立左右联动、上下贯通、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体系。

加大人才投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先保证并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切实为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提供资金支持。设立由县(市、区)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使用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人才资助奖励等项目的投入。建立完善县(市、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投入机制,保证用于人才开发的资金数额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本县(市、区)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逐步建立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县(市、区)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制定县(市、区)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全面加强对县(市、区)人才工作的督查考核。根据县(市、区)人才工作情况,省委将每两年命名表彰一批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 篇2

一、财建[2002]394号与意见稿的内容比较

1. 制定依据。“意见稿”删除了“根据《预算法》、《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依据。

2.章节条款。“财建[2002]394号”仅有46款再加2张附表, 全文约5 900字, “意见稿”共12章70款, 全文7 800多字, 后者更系统、更全面。

3.制定目的。“意见稿”删除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增加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首先, 我国已确定了市场经济地位, 应清除计划经济的残痕。其次, 财政部2012年8月出台了《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 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最后, 基本建设经营性项目可多渠道筹集资金, 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投资主体多元化必然更加重视保护者的合法权益。

4.适用范围。“财建[2002]394号”仅包括适用、参照执行和不执行3个层次。“意见稿”涵盖了适用、参照执行、应当执行、可简化执行、可不执行5个层次。

5.基本原则。“意见稿”除了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外, 还应遵循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 意在贯彻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央政府提倡勤俭节约、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

6.主要任务。“意见稿”运用项目管理思想对“财建[2002]394号”进行了系统梳理, 确定了项目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事前防范财务风险;事中加强项目核算管理, 规范和控制建设成本;事后实施绩效评价。

7.“意见稿”新界定了基本建设的内涵 (以新增工程效益或扩大生产能力等为主要目的新建、续建、改扩建、迁建、大型维修改造工程及相关工作) , 缩减了建设单位人为操纵的空间。

8.“财建[2002]394号”规定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职能比较简单笼统, 而“意见稿”具有总体性规定, 进一步明确了基建项目各阶段中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 (详见表1) 。

9.建设单位基础工作。首先新增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项目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期末按有关要求将核算情况纳入单位账簿及相关报表;做好核算资料档案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项目代建制”。其次把“向财政部门报送基建财务报表”修改为“向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报送各类基建财务报表及资料”, 这表明项目建设单位要接受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的双重监管。最后删除了“主要变更事项应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有关文件、资料的复制件”。

10.“意见稿”新增了“建设资金”的界定:一是自筹资金, 各类投资者投入资金 (除财政资金外) , 事业单位提取的修购基金、企业自有资金、各类借款、企业或公司债券及其他自筹资金;二是财政资金, 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其他专项建设资金, 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建设资金等, 由政府按规定授权举债融资取得的资金。另外增加了建设资金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11.建设资金来源及会计处理。第一, “意见稿”新增了“非经营性项目建设资金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筹集……经营性项目可多渠道筹集, 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第二, 删除了“经营性项目筹集的资本金, 须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的规定。第三, 投资者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资产投入项目的资本金, 由“必须经过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评估作价”变更为“应委托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评估作价”, 且“作价出资的比例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第四, 经营性项目收到投资者投入项目资本金及溢价的会计处理, 不再分建设期间和建成交付使用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后。

12.“意见稿”新增了建设单位财政资金的账务处理:一是经营性项目, 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的, 作为项目国家资本或国有资本公积管理;属于投资补助的, 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没有规定的作为资本公积管理, 建设单位同意增资扩股的可作为国家资本或国有资本公积管理;属于有偿性资助的, 作为项目负债管理 (专项应付款) ;属于财政贴息的, 与“财建[2002]394号”相同。二是非经营性项目取得的财政资金, 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核算。三是项目收到的社会捐赠, 捐赠者与受赠者有捐赠协议或捐赠者有指定要求的, 按协议或要求管理;无协议和要求的, 经营性项目作为资本公积管理, 非经营性项目视同财政资金管理。

13. 预算管理。“意见稿”新增了“项目建设单位应细化项目预算……项目财政资金预算在执行中一般不予调整”等表述, 预算编制主体由“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修改为“项目建设单位”。

14.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意见稿”删除了“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及按照合同规定支付给施工企业的预付备料款和预付工程款”, 因为“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计入设备投资支出, “预付备料款和预付工程款”在未办理结算前属于建设单位的债权性质。

15.设备投资支出。“意见稿”删除了“包括需要安装设备、不需要安装设备和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的实际成本”及“需要安装设备”和“不需要安装设备”的解释。

16.待摊投资支出。“意见稿”首先微调了待摊投资支出的概念, 由“按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 按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变更为“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发生的, 应分摊计入相关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

其次允许计入的范围有所不同: (1) 删除了“建设单位管理费、经济合同仲裁费、律师代理费、坏账损失、调整器材调拨价格折价、航道维护费、航标设施费、航测费”等计划经济的或特定行业的费用项目, 增加了“契税、印花税、项目建设管理费、代建管理费、债券利息、森林植被恢复费、系统集成支出”等生态环保、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有关的项目。 (2) 车船使用税变为车船税。 (3) 企业债券发行费用变为“债券发行费用”。在建设期间的建设资金存款利息收入, “意见稿”要求先冲减债务利息支出, 若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支出的部分, 再冲减待摊投资总支出。 (4) 对于单项工程报废, 删除了“必须经有关部门鉴定……净损失经财政部门批准”。

最后禁止计入的范围增加了“其他不属于本项目应负担的支出”, 体现了专款专用的原则。

17.其他投资支出。“意见稿”增加了“办公生活用家具、器具购置支出, 软件研发及不能计入设备投资的软件购置支出等”, 删除了“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发生的支出”。

18.项目建设管理费。发生的起止时点由“项目开工之日起至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之日”修改为“项目筹建至竣工财务决算之日”, 删除了若干个列举项目。

19.“意见稿”新增了财政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处理:若项目被批准建设, 则列入项目建设成本;若项目未被批准或批准后又被取消, 已支出的财政资金部分, 按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作核销处理。

20.基建收入。范围总体未变, 但表述有所不同:第一, 将“纯收入”改为“净收入”, 更符合财务会计的表达习惯。第二, 净收入的会计处理, “经营性项目基建收入的税后收入, 相应转为生产经营企业的盈余公积”变更为“项目建设单位属企业类的, 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非经营性项目基建收入的税后收入, 相应转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变为“项目建设单位属行政事业类的, 相应转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第三, 不再作为基建收入的情形, “凡已超过批准的试运行期, 并已符合验收条件但未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所实现的收入作为生产经营收入”变为“符合验收条件而未按规定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的经营性项目所实现的收入”, 删除了试运行期的规定。

21.工程建设副产品变价收入。增加了“其他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或伴生的副产品、试验产品的变价收入”, 将“油 (汽) 田钻井建设中的原油 (汽) 收入”改为“油气、油田钻井建设中的原油气收入”。

22.负荷试车和试运行收入。把“水、电、热费收入”变更为“供水、供电、供热收入”, 表达更完整, 删除了“铁路临时运营收入”、负荷试车和试运行收入的确定方法、“负荷试车费用计入建设成本”等。

23.其他收入。删除了“工程建设期间各项索赔以及违约金等其他收入”, 但将其调整到“第四章建设成本管理”第三十条。

24.删除了试运行期及建设项目组织验收、移交生产或使用的条件等规定, 取消了“试生产期间一律不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25.工程价款结算。“意见稿”增加了工程价款结算的定义、“应遵循合法、平等、诚信”的原则、竣工价款结算的期限 (预防恶意拖欠工程款) , 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的清算时间由“待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变更为“工程交付使用缺陷责任期满后”, 缺陷责任期一般在基建项目合同中有明确的约定。

26.竣工财务决算管理。第一, 关于决算资料, 新增了“与项目决算相关的材料”, 覆盖面更大、更完整。第二, 关于决算前的准备工作, 把“账务处理……做到账账、账证、账实、账表相符”精简为“账目核对及账务调整”;项目剩余的各种材料、设备、工具、器具由“妥善保管或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一律按“变价处理”。第三, 关于决算时, 删除了决算依据、决算组织领导、“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及“原机构不得撤销, 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不得调离”等表述;增加了“应将待摊投资支出按合理比例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转出投资价值及待核销基建支出”。第四, 关于决算报批, 删除了大中小型的划分标准;收回了国家确定的重点小型项目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审批的权限;新增了大型项目的单项工程可单独审批 (详见表2) 。

27.“意见稿”新增了“一般不得预留尾工工程, 确需预留尾工工程的, 尾工工程投资按不超过批准的项目概算总投资的5%控制”, 预防一些项目建设单位故意化整为零以逃避监管。

28.项目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时, “意见稿”删除了“由划转双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并办理资产、财务划转手续”, 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

29.“意见稿”增加了资产交付的概念“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将形成的资产交付或结转生产使用单位的行为”, 明确了资产交付的范围, 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有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对于视同已正式投产的项目, 删除了“所实现的收入作为生产经营收入, 不再作为基建收入管理”。

30.非经营性项目财务处理。首先, 非经营性项目发生范围增加了家庭或个人的支出 (主要是移民安置项目) 、毁损道路修复、护坡及清理, 将“江河清障、航道清淤”修改为“江河清障疏浚、航道整治”。其次, 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的处理增加了审批部门的审核确认环节。再次, 新增移民安置补偿中形成实物资产的处理, “产权归集体或单位的, 作转出投资处理;产权归移民所有的, 作待核销基建支出处理”。

31.经营性项目财务处理。首先, 新增了项目被取消和报废、江河清障等不能形成资产的投资支出, 及采购设备和系统集成 (软件) 中包含的交付使用后运行维护等费用, 计入生产经营企业当期损益。其次, 将项目范围中的“专用公路”修改为“专用道路”, 把“必须与有关部门明确界定投资来源和产权关系”改为“应与有关部门明确界定投资来源和产权关系”。最后, 关于建设单位投资建设但产权不归属本单位的处理, 由“作无形资产处理”变更成“在资产移交时按实际建设成本计入生产经营企业当期损益”。

32.结余资金管理。非经营性项目结余资金归还项目贷款后还有结余, 30%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留成收入的用途中, 删除了“职工奖励和工程质量奖”;70%按项目投资来源比例归还投资者时, 新增了“财政资金缴回同级财政部门”。增加了“项目终止、报废或者未按批准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等建设所剩余的建设资金”的处理办法。

33.新增了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如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投入运营效果等;绩效评价的原则, 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

34.新增了对项目资金全过程实时监管, 这是缘于2012年11月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意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对于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处理, 并追究责任。

35.附则。新增了中央项目主管部门制定建设项目实施细则的权限, 既给以中央项目主管部门一定的自主管理权也意味着增加其监管职责。

二、对意见稿的改进建议

1. 关于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各阶段的职能, 在建设成本管理、基建收入管理和资产交付和转出投资管理等环节中没有涉及, 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建议在这些环节也要相应明确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职能,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体系。

2.“第四章建设成本管理”第二十五条待摊投资支出 (四) 包括了“项目建设管理费”, 而第二十七条又出现该项目。这是不是相同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或许将造成误解或滥用。若属于同一成本项目, 建议将“第四章建设成本管理”第二十七条的内容调入到第二十五条 (四) 款。

3. 将“工程建设期间各项索赔以及违约金等其他收入”列入“第四章建设成本管理”第三十条, 不够科学严谨。建议将其调整到“第五章基建收入管理”第三十一条 (四) 款, 文件结构可能更符合逻辑体系。

4.“意见稿”的监督管理对象为项目建设单位各阶段的活动, 若其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将“第十一章监督管理”修改为“第十一章罚则”, 处罚对象不仅是项目建设单位违法违规的基建财务行为, 还应包括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行为。其次处罚依据的法律层次不强、行政处罚力度不大, 应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摘要:财政部近期公布了《基本建设财务规则 (征求意见稿) 》, 本文将其与2002年9月印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对比, 发现征求意见稿最少存在35个项目有增删, 体现了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征求意见稿也存在一些制度设计缺陷, 尚有较大改进的空间。

关键词:解读,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修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 2002-09-27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 篇3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推动我局内控机制建设的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廉政风险防范意识。

作为地税部门,内控机制是地税领导班子、职能科室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实现信息监控、分权制衡、流程制约的管理机制。通过实施内控机制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可以实现地税部门由被动接受监督向主动防控的转变,是加快地税事业发展,实现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地税干部自觉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优化纳税服务,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

(一)实施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水平。通过对税源管理专业化不同岗位风险点的设臵,加强对 “管户”向“管事”管理方式转变的监督,使人员配臵实现从“兵力分散、被动防守”转向“抓住重点、主动出击”,从无差别管理转向风险管理,从而有效地释放人力资源潜能,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实施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以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为目标,将风险管理理念和控制方法引入税收执法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明晰岗责、规范流程、绩效考核等手段,逐步建立起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移,单项整治向系统防范转移,模糊控制向精确控制转移的内控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税收执法权的运行风险。

(三)实施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围绕人、财、物、权、钱、事六个环节,制定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竞争上岗办法,加强财务监督,加强对基建工程招投标、大宗物品采购和固定资产处臵管理,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二、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按照“预防为主、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过错行为和不廉洁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款流失,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税干部安全为目的,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明确职责风险,规范权力运行,努力构建责任明晰、制度完善、监督到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实现地税干部廉洁从 税意识明显提高,自律反腐能力明显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廉政勤政素质明显提高,违法违纪问题明显减少,行业风气进一步好转,促进地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排查、突出重点的原则

(二)分口管理、集中监控的原则

(三)注重预防,标本兼治的原则

(四)严格追究,体现刚性的原则

三、内控机制建设的组织领导

市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县局科室长为成员的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日常督导、组织、检查、考核以及整改完善等各项工作,对内控机制建设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察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各单位一把手和机关科室负责人对本单位、本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负总责。并将风险防范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

内控管理的责任层次:

第一责任人:党组书记、局长 分管责任人:分管局长 主管责任人:纪检组长 直接责任人:分局(中心所)长、各科室负责人 组织协调:监察室

四、内控机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强化廉政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制度,定期召开警示教育 报告会、专题研讨会、社会监督员座谈会,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党风党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执法风险教育,使每个工作人员都了解自己权力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切实增强自我查找风险、自我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筑牢廉政防火墙。

(二)排查廉政风险,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根据省局《关于加强全省地税系统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 设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在税款征收环节,重点对纳税申报管理、税款核定、税款解缴、欠税清理等进行监督;在税源管理环节,重点对税务登记、停(歇)业、注销户、延期缴纳税款、减免税审批、发票管理、纳税评估、核定税款等进行监督;在税务稽查环节,重点对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等进行监督;在行政处罚环节,重点对行政处罚权限、程序、标准执行及行政复议、诉讼等进行监督。在人事管理方面,重点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特别是对人员招录调配、干部考察考核、选拔任用、奖惩等进行监督;在财务管理方面,重点对经费收支、经费审批、财务审计等进行监督;在事务管理方面,大宗物品采购、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等进行监督;在基建工程方面,重点对立项审批、资金来源及使用、招投标等进行监督。结合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岗位和关健环节,从发生机率、危害程度、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评估,共计查找出执法风险点 个,行政管理风险点 个,其中一级风险点 个,二级风险点 个,三级风险点 个,建立起内控机制风险点特征库。

(三)明确廉政职责,建立内控长效机制

在现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编制《**市地税局反腐倡廉制度汇编》,全面清理整合各部门工作规程,明确岗责分工,使各项制度和规程行的通、做得到、见实效,认真贯彻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加强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有关规定,狠抓制度落实,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在税收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五、内控机制建设的方法和程序

(一)内控管理的方法

1、依靠部门监控信息实施内控。内控部门按照职责范围对本单位、本部门负责监控的风险点进行直接内控,将发现的有问题的监控信息向内控管理办公室传递。

2、通过部门间的信息比对组织内控。各部门定期将重大财务支出、基建情况、人事变动、税收预警信息、稽查结论、检查评估总结的行业指标等信息定期向内控管理 办公室传递。内控办公室比对汇总后,责成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有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内控。

3、利用外部信息实施内控。一是利用社会特邀监察员、税收评议员提供的定税不合理、税负不公、执法人员违纪信息及群众举报信息进行直接内控;二是有关部门对工商、国税传递的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并对反馈结果进行抽查,对发现的有问题的监控信息向内控管理办公室传递。

4、利用执法结论实施内控。利用审计部门、上级执法执纪检查组、税源管理科、稽查局、其他检查组、管理分局执法结论对稽查、检查、评估、审批、核实结论进行内控。将发现问题的监控信息向内控管理办公室传递。

(二)内控管理的程序

1、传递监控信息。内控部门按要求定时、定量地将有问题的监控信息(包括上级执法执纪检查组、审计部门、税源管理科、稽查局及其他检查小组的有问题结论)向内控管理办公室传递。

2、内控办公室督办。内控管理办公室及时将内控部门传递的有问题的监控信息按照岗责具体到单位和个人通过“通告栏”予以公告。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在规定时间内查清并说明问题。

3、受控人员自查。受控人员针对有问题的风险信息 进行自查,查深查透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税款流失情况、个人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内控管理自查报告》并报送内控管理办公室。

4、执法风险约谈。内控管理办公室针对监控信息按照岗责及时向受控岗位和人员下达《内控管理约谈通知单》并适时开展约谈,详细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予以确认。

5、实地调查核实。内控管理办公室对受控人员自查情况到纳税户、到受控单位核实,形成《内控管理实地核实报告》,按照《山东省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度》提出处理建议并报请内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

6、研究处理意见。内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内控管理办公室实地调查核实情况和提出的处理建议,根据税款流失、廉政问题的严重程度,对受控人员依法做出处理并制作《内控管理责任处理决定书》。

六、责任追究

对通过内控管理发现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按照《山东省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度》、《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追究。

1、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较轻,后果轻微的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

2、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一般,后果较轻但是发生频率较高的责任人,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3、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一般,但可能导致较严重后果或者一定社会负面影响的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4、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较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或者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责任人,责令待岗,待岗期限为一至六个月,待岗人员需接受适当形式的培训后方可重新上岗;

5、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后果严重的责任人,取消执法资格,期限为一年。被取消执法资格人员需接受适当形式的培训后方可重新取得执法资格;

6、对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附件:

1、**市地税局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

2、**市地税局内控机制风险点特征库 **市地税局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纪检组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内控管理工作的日常督导、组织实施工作。

2、各科室、部门根据职责范围和内控标准,加强监控、检查和考核,查找风险信息,按规定时限和要求报送内控管理办公室,实现内控机制的“分口管理”。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 篇4

1.1.1 村级集体组织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其开展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1.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当年所在县(市、区)农村的平均水平。1.2 产业经营 1.2.1 总则

产业类型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自然优势、现有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通过深入发掘和利用地域资源,充分认识地域资源与产业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当的产业类型,形成自身的产业特点,培育特色品牌,促进当地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效益的提升,努力实现百姓富的目标。1.2.2 农业

1.2.2.1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庭院经济。

1.2.2.2 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2.2.3 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品牌,鼓励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1.2.2.4 沿海或水资源丰富的村,应用现代生产方式引导渔业发展,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推广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发展渔业生态养殖。通过控制捕捞强度、改进捕捞作业方式和增殖渔业资源,发展可持续的捕捞业。

1.2.2.5 发展林业经济,开发林下经济,重点推进林竹等种养业的设施化、集约化。1.2.2.6 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标准化养殖,促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1.2.3 工业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为原则,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等乡村生态工业,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禁止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1.2.4 服务业 1.2.4.1 生活性服务业

1.2.4.1.1 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产业特色,发展多样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业;适度发展家庭旅馆,鼓励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民宿。

1.2.4.1.2 发展餐饮、养老家政、商业零售、美容美发、维修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生活中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消费等产品和服务需求。商业零售店经营按GB/T 28840的要求进行规范。

1.2.4.2 生产性服务业 1.2.4.2.1 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房屋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

1.2.4.2.2 培育文化产业,加大对手工制作、乡间小吃、特色餐饮和伴手礼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培育文化品牌。1.3 就业服务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 篇5

江西省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规范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网站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在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信息与服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网站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服务应用等构建网上政府的活动。

第三条(基本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通过政府网站获得政府信息与服务的权利,政府网站的管理和运行,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公众中心原则)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规划、建设、改造网站时,应当首先考虑尽量减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浏览信息、办理相关业务和向政府咨询、反映

问题的成本或时间。

第五条(个人信息保护原则)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明确规定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通过政府网站采集、接收或保留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信息提供主体的意志加以使用。

第六条(行政机关互联网信息共享原则)在遵循本办法第五条规定(个人信息保护原则)的前提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所生成和发布的信息应当与需要该信息的其他行政机关共享;可以从其他行政机关获取的信息,不得另行采集。

第七条(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原则)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政府网站应当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和业务流程整合,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实现功能的不另建系统,逐步实现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一站式信息与服务。

第二章 政府网站建设

第八条(领导机构与主管部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范围内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重大决策和统一领导,各级信息化领导机构负责本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重大决策和组织协调。

各级政府办公厅(室)为本级政府门户网站的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协调、推进政府网站建设;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负

责规划、审批、指导政府网站建设;各级信息中心及运维单位负责本级政府网站的技术和安全保障工作。

其他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本部门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发展规划)政府网站建设应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信息化战略和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要求,制定省级政府网站发展规划,经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级政府网站发展规划和本地实际,制定本地方政府网站发展规划,经同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网站建设审批)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对本级政府部门网站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网站的新建或变更进行审批。

各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政府网站(除设区市人民政府网站)的新建或变更进行审批,每年年底前将本辖区内政府网站新建或变更等存量情况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备案。

省和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原则上只保留一个政府网站;县(市、区)政府原则上只保留县级人民政府网站,所属

各部门及乡(镇、街道)依托县人民政府网站或上级部门网站开通互联网服务,不单独设立政府网站。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政府网站的新建或变更应当报由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未通过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批的政府网站不得建设或变更。

第十一条(政府网站命名规范)政府网站的域名管理应当遵循以下规范:

(一)省政府门户网站的英文域名为,中文域名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

(二)省直部门网站的域名为,或,其中□□□为各单位英文名称或汉语拼音名称字头的组合;中文域名为江西省□□□或中国江西□□□,其中□□□为单位中文全称或简称。

(三)各市、县(区)政府网站的域名为,其中□□□为各市、县(区)英文名称或者中文名称汉语拼音字头的组合;中文域名为中国江西□□□或中国□□□,其中□□□为市、县(区)中文全称或简称。

目前已经开通的政府网站,如域名不符合上述规范,需重新申请域名,原域名可以同时保留一年,一年后必须切换为新域名。

第十二条(网站语言及链接)网站默认文版为简体中文,有条件的网站可以编制繁体中文和外文版。网站首页的需列出

“部门网站、上级或下级政府网站”链接区。

第十三条(鼓励整合集约化政府网站建设)鼓励整合集约化政府网站建设模式,通过整合不同部门职能以集约化建设模式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一站式政府网站信息发布与服务。

鼓励整合集约化政府网站建设的具体政策,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重复建设禁止)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新建通过互联网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服务的系统时,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政府网站开设专栏,不得重复建设。

第十五条(安全要求)政府网站建设时应当同步建设政府网站安全保护系统,服务器必须全部安装正版软件。

政府网站所有软件产品均应当通过软件评测及登记备案,应当优先选用国产软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本省软件产品;网站整体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部门进行系统安全测评。未通过软件测评认证和安全测评的,不得投入运行。

第十六条(绩效评估与社会评价制度)省政府每年进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评比,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省监察厅具体组织实施。政府网站综合排名报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并作为本级人民政府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下级人民政府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

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有关

部门负责制定,包括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政民互动、网站功能和网站安全等。

各市、县(区)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方案,对辖区内政府网站进行综合排名。

鼓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政府网站的绩效进行不同形式的社会评价。

第三章 信息技术应用

第十七条(免于书面形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受理(办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依申请公开、在线服务和咨询建议事项时,可以接受通过政府网站以电子方式提出的申请,并公告申请事项的种类和具体操作程序。

第十八条(统一门户网站)政府机关应当以人为本,整合政府网站建设,以使用者为中心,实现通过门户型网站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集中的政府信息与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统一所属部门网站和下级人民政府网站的网络技术平台;具备条件的部门,可逐步统一本系统的重要业务应用系统。

政府门户网站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以使用者为中心进行设计,易于使用,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普遍接入,便于残疾人使用;

(二)更新及时,信息可靠;

(三)可以实现在线服务;

(四)可以有效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互动交流;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九条(在线信息公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文件、信息等,均应当通过政府网站予以公开。

政府网站公开的信息,应当允许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免费下载。

凡依申请公开的信息,政府网站应当提供在线提出申请的渠道,并保证渠道的畅通。

第二十条(在线服务与参与)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查询、在线咨询、在线申请、在线办理、在线政府采购、在线反馈、网上投诉、网上参与等在线服务,及时解读政策措施,主动回应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发布权威信息。

依法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立法活动,须同时通过政府网站进行意见征集。各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等,要积极主动到政府网站开展在线访谈。

第二十一条(在线服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应当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开展在线服务,实现信息处理的全流程的电子化,逐步减少现场办理、纸质办理事项的数量。

第二十二条(危机处理能力建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应当积极探索利用政府网站有效应对和处理社会突发

事件、自然灾害的危机预防、反应和后续处置,加大对社会舆情、民声民情的收集反馈力度。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在危机应急预案中,应专门说明如何通过政府网站,使社会突发事件、灾害预防、反应和恢复的信息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及时平息谣言,澄清事实真相。

第二十三条(政府网站培训与考核)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级政府网站培训计划,开展政府网站管理和业务培训工作。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应当加强对本部门(单位)工作人员网站运用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办网、用网、管网的能力。

第二十四条(多种接入方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政府网站应当提供互联网、移动通信、掌上电脑等多种访问方式。

第二十五条(残疾人政策)政府网站的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实现残疾人群体平等获得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与服务。

第四章 政府网站保障与促进

第二十六条(政府网站分管领导及责任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要明确政府网站分管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本部门(单位)的政府网站工作。除此之外还应明确政

府网站责任人员,具体负责政府网站管理和建设工作,有条件的地区或部门可以设立专职人员负责。

政府网站分管领导及责任人员应当参与本部门(单位)政府网站建设管理与决策;综合协调本部门(单位)的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工作;提出本部门(单位)机构职能和业务流程重组与政府网站结合的具体方案;建设的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政府网站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方案;制定本部门(单位)的政府网站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组织实施本部门(单位)的网站业务培训;提出通过政府网站增加在线办事事项数量和逐步削减本部门(单位)现场和纸质办理事件的具体目标及方案;考虑政府网站相关措施对于残障人士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等。

第二十七条(政府网站建设工作会议制度)省政府每年至少定期召开一次政府网站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政府网站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通报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评比结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除定期会议外,根据需要,可以不定期就政府网站建设的特定事项召开专题会议。

第二十八条(安全制度)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政府网站安全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政府网站数据备份、防攻击、防病毒、防篡改等安全防护措施,做好日常巡查和检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照国

家有关要求,可以不定期委托独立中介机构对重点政府网站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测评,对在信息安全风险评测中所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整改。

第二十九条(检查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检查制度,对本地区、本部门政府网站管理工作开展常态化的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自查工作每年不少于两次,自查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自查报告报同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厅(室)、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每年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全面督导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一)网站页面是否能够正常访问,各栏目及其子栏目内容是否及时更新;

(二)信息发布审核和保密审查机制是否健全,特别重要的稿件和重要信息是否建立审看机制;

(三)网站提供的各项服务和互动功能是否正常;

(四)网站链接是否经过管理部门(单位)审核把关,是否存在错链和断链;

(五)网站安全防范工作是否到位,是否采取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等安全防护措施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

(六)网站管理和运行维护部门(单位)职责是否明确,是否签署运行维护协议并明确责权;

(七)网站管理和运行维护部门(单位)是否建立值班读网制度,安排值班人员每日登录网站读网;

(八)网站是否托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外。

第三十条(减少信息重复录入)政府网站应当收集及发布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的信息。

通过政府网站采集和发布的信息必须合法、公平,不得以违法方式采集信息。

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方式获取的信息,不应当重复录入和采集。发布信息的部门要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并有义务随时加以更新。

第三十一条(政府网站发展资金)设立省级政府网站发展资金,用于支持集约化政府网站项目研究、试点、建设、开发、推广,支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评比和政府网站日常监测工作。

政府网站发展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省财政厅共同负责。

第三十二条(政府网站建设与运维经费保障)政府网站建设和运维资金应当在部门预算中单独列支,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各级财政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优先保障整合集约化政府网站建设的运行维护资金。

第三十三条(鼓励减少政府网站互联网出口)政府网站的主管部门(单位)负责政府网站的互联网地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减少政府网站互联网出口,保障政府网站互联网出口的安全。

第三十四条(互操作标准)政府网站的建设应当符合标准

化法律、法规、规范及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以保证不同操作系统、软件系统、应用程序或者服务能够以准确有效的方式实现互动交流和数据交换。重大政府网站建设项目,应当由标准化管理部门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标准化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批准建设。

第三十五条(收费禁止)政府网站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通过政府网站受理(办理)的各类业务,不得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收取或变相收取费用(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主管部门责任)政府办公厅(室)、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规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规批准政府网站建设的;

(二)明知是重复建设的政府网站建设项目而予以批准的;

(三)对于应当批准的整合集约化政府网站建设的项目而不予批准的;

(四)不按照规定定期开展政府网站检查的;

(五)不为政府网站建设提供运维资金保障的。第三十七条(提供方责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同级政府办公厅(室)、信息化主管部

门、监察机关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规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经批准违规建设政府网站的;

(二)拒绝通过政府网站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公开信息的;不及时公布信息公开报告、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和非涉密文件的;

(三)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使用政府网站提供的在线服务或政民互动功能的,或者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双重义务的;

(四)不依规进行政府网站软件测评和安全测评,使用非正版软件的;

(五)不明确政府网站分管领导及责任人员的;政府网站发布不当信息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不制定自查检查制度,定期开展自查检查的;存在长期不更新、不维护栏目甚至错误链接的;

(六)利用政府网站从事营利性活动,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的;

(七)违反标准化法律、法规及规范的;

(八)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的;

(九)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六章 附则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 篇6

1) 按照区域规划需搬迁的企业再新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时, 其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应满足表1的指标要求。

注:kgce为千克标准煤, 1kgce=29.3076MJ, 下同。

2) 现有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 其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应满足表2的指标要求。

注:Ⅰ类磷矿系指用于生产湿法磷酸及磷铵的磷矿原矿或经选别后矿粉 (或矿浆) 其w (P2O5) >28.5%, 主要杂质含量w (Fe2O3+Al2O3) <6.5%;Ⅱ类磷矿系指用于生产湿法磷酸及磷铵的磷矿原矿或经选别后矿粉 (或矿浆) , 其w (P2O5) ≤28.5%, 主要杂质含量w (Fe2O3+Al2O3) ≥6.5%。

3) 现有硫铁矿制酸企业副产的矿渣必须全部回收利用;现有磷铵企业必须配套建有规范的磷石膏堆场, 未建磷石膏堆场的企业3年内必须完成装置建设, 且磷石膏利用率在3年内必须达到年产生量的15%。达不到以上要求的企业必须关停。

4) 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环保指标必须达到表3的要求。

5) 现有磷铵装置的环保指标必须达到表4的要求。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征求意见稿) 篇7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促进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重庆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庆市行政区域内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农村公路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公路。

第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级负责、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协调发展” 的原则。

第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保证质量,降低建设成本,节能降耗,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

鼓励农村公路建设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第五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体系,扶持和促进农村公路发展;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组织、实施、资金筹集、考核、协调等具体工作;应将农村公路工作纳入其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的建设工作,并组织协调村民委员会配合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规范程序,组织村民支持配合本行政村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建设工作。

第六条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负责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行业管理:指导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负责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和考核;拟定技术政策;督促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建设信息。重庆市公路局负责相应具体工作的实施。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基本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委质监站)负责具体指导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

第七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其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负责建立农村公路规划项目库;审核、汇总各区县(自治县)上报的农村公路建议计划,下达计划,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更新电子地图。

重庆市公路局负责初步审核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核查农村公路实施情况。

第九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乡(镇)人 民政府依据规划项目库,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以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制定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明确分阶段实施重点和建设目标,并根据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编报农村公路建议计划;负责分解下达上级投资补助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计划项目应优先安排村通畅,兼顾撤并乡镇公路和乡、村公路提档升级。

第十一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审核,严禁多头、重复申报国家和市级交通补助计划。凡申请纳入国家或市级补助计划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建设项目已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或符合国家和市级补助适用范围;

——建设单位和资金构成方案明确;在国家和市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每公里不少于10万元的标准筹集配套资金,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施工图设计或简易设计已完成,技术指标必须符合部、市标准;拟通客车公路必须满足通客车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应有排水、防护、安全设施及安全生产措施专项设计等;设计按程序已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复; ——路基工程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其中路基弯沉值(或压实度)、平纵指标、宽度等满足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通村通畅工程项目必须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程序,并解决了涉及建设项目的土地调整、缺口资金筹集、建设管理组织方式等方面问题。

不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项目不得申请列入计划。第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变更投资、减少建设规模、降低技术标准,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变更的,可在规划范围内调整,调整幅度不超过10%,并按相关程序报批。

第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采用“多干多补、奖优罚劣”的竞争性分配机制,计划与项目执行情况、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挂钩,项目实施完成经区县(自治县)交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公示后报重庆市公路局,由重庆市公路局组织对完工项目进行核查。

——未完成计划项目的,未完计划部分占用其下计划指标,情况严重的,将减少下计划指标数量;

——超额完成计划项目的,超额部分可纳入下计划。第十四条 凡是市级下达计划的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完成后,须在当年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数据予以体现,并与规划项目库保持一致。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建设资金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方式。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路局负责全市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所属的交通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本辖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建设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管理单位要做到专项管理、专项核算、专项拨付,严禁平衡一般财政预算;建设单位要做到专户存储、专项核算,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 竣工验收前对通乡农村公路项目必须进行审计,通村农村公路项目原则上也要进行审计。在建设过程中,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路局等市级相关部门可按一定的项目比例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与下计划挂钩。

第四章 工程设计及建设标准

第十八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指标。四级及以上公路的设计工作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二级以上公路应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审批;应采用两阶段设计,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重庆市公路局备案。

第二十条 三级公路一般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第二十一条 四级及以下公路设计文件可简化,但应有平面和纵面设计、路基和路面标准断面设计、构造物标准图和预算等,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等外级农村公路工程的设计,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承担。

第二十二条 大桥以上桥梁、隧道工程应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审批;应采用两阶段设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大桥以上桥梁和隧道工程的设计审批文件,由审批单位报重庆市公路局备案。

第二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标应当根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作用、流量、经济地位等合理确定。

新改建县道、乡道原则上要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个别困难路段经专家论证可采用四级公路标准;新改建村道通畅工程原则上要采用等级公路标准,个别困难路段达不到等级公路标准的,必须经过专家论证、说明原因,同时加强该路段安全防护设施,满足通客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第二十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可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相邻路段,设计车速差不应大于20km/h。不同技术等级或不同设计速度变更点应选择在驾驶员容易判断的地形变化处或路线交叉地点,并设臵警示标志。第二十五条 新改建项目选线时应尽量利用老路、原有桥梁和隧道,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但利用旧桥需经检测评定,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桥梁采取加固措施,直至达到规范要求后才能使用。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等地质不良地段。

第二十六条 技术指标

(一)乡、村道受限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5km/h,回头曲线路段设计速度可采用10 km/h。

(二)设计速度采用15km/h时,圆曲线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5m。当采用最小半径时,纵坡不应大于5%,超高不应大于6%。

回头曲线设计速度采用10km/h时,最小半径不应小于10 m,纵坡不应大于5.5%,超高不大于6%。

(三)新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0%;改建公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2%,特殊情况下可视当地条件确定;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四)乡道、村道受限路段净高不应低于3.5 m。

(五)县道路基宽度一般不小于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5米。乡道路基宽度一般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当路面宽度小于5米时,应在两侧设臵宽度不小于50厘米的硬路肩,同时保证路面结构排水畅通。

(六)县、乡道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不小于22厘米,强度不低于30Mpa,水稳基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不小于5厘米,水稳基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

村道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不小于20厘米,强度不低于25Mpa,水稳(泥灰)基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要求不小于4厘米,水稳基层厚度不小于18厘米。

(七)单车道路基应设臵错车道,每公里不少于3处,其路基宽度不应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10m。

(八)经过场镇或学校等行人密集的路段,宽度原则上采用提高一个行政等级的技术指标,并应在两侧设臵宽75厘米以上的硬路肩,在条件允许时,车行道和人行道通过安装防护栏等措施进行分隔。

第二十七条 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平纵指标可适当降低,路基宽度经论证可适当减窄,但降低技术标准路段的总长度不得大于项目总里程的20%。

第二十八条 桥涵工程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施工简便、经济适用的结构形式。

第二十九条

路面应当选择能够就地取材、经济适用、易于施工、有利于后期养护的结构。

季节性的浅宽河流或泥石流通过区修建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的,应逐步改建,确实不能立即改建的,必须加强安全设施。

第三十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重视排水和防护工程的设臵,提 高公路抗灾能力。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应当设臵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提高行车安全性;平均每公里用于安全设施的费用不少于1万元。同时,加强农村公路危桥、危隧的整治工作。

第五章 组织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市扶持、区县主体;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组织实施,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第三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实行月报制度。各区县(自治县)应按规定每月上报工程建设有关情况。

第三十三条 二级以上公路、中桥以上桥梁、隧道工程必须依法进行招标。其中对于规模较大、技术复杂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当单独招标,其它项目可以在同一乡(镇)范围内多项目一并招标。

通畅工程的路面加铺工作,可由区县(自治县)专业公路管理机构依法组织实施。

群众集资、农民投工投劳的一般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以及未达到法定招标条件的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三十四条 县道建设项目的招标,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组织。乡道、村道建设项目的招标,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或在其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但招标文件应报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查。

招标结果应当在当地进行公示。第三十五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接受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和重庆市公路局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三十六条 通过招投标的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二级以上公路、中桥以上桥梁、隧道等工程,应当选择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其它工程中的非专业技术的简单劳动工序,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当地农民有序参加工程建设。

第三十七条

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必须签订书面施工合同,依据合同实施管理。

第三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应当依法办理施工许可。第三十九条 农村公路路面、桥梁和隧道工程应主要采用机械化施工。

第四十条 各区县(自治县)建立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接受检查。项目业主建立项目工程质量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四十一条 铺筑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公路、中桥以上桥梁、隧道工程应当设定质量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证金。质量缺陷责任期一般为1年,质量保证金一般为施工合同额的5%。

第四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发生工程质量或者安全事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不得隐瞒。

第四十三条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质量和安全监督站负责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进行抽查,督促落实项目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开展。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路建 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四十四条 农村公路工程监理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以区县为单位组建一个或几个监理组进行监理。有条件的,可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社会监理机构监理。

农村公路工程监理工作应当注重技术服务和指导,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加强现场质量抽检,确保质量,避免返工。

第四十五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聘请技术专家或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作。

农村公路施工现场应当设立工程质量主要控制措施的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四十六条 农村公路竣(交)工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体和附属工程已完成;

(二)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自检合格;

(三)项目业主组织对工程质量评定合格;

(四)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主要指标检测鉴定合格;

(五)养护责任、资金、人员已落实;

(六)工程决算已按规定完成,需审计的已经过审计;

(七)设计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资料、交(竣)工验收文件等已整理归档。

第四十七条 二级以上公路、大桥以上桥梁和隧道工程交工、竣工验收分开进行,其它项目可合并进行。

通畅工程由区县(自治县)交通主管部门按项目逐一验收;通 达工程可以乡(镇)为单位,按分批组织验收。

按通客车要求建设的农村公路项目,应按线路审批权限邀请相关审批部门参加竣(交)工验收。

第四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交工应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竣工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其中二级以上公路、大桥以上桥梁、隧道工程验收后,报重庆市公路局备案。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路局对农村公路工程验收工作进行抽查,各建设管理单位要全力配合,接受检查。

第四十九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可以参照《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按照适用、从简原则具体制定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验收办法。

第五十条 各参建单位必须建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建立工程档案。

第七章 工程监督和罚则

第五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审计、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监管,其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巡查制度。

第五十二条 各项目法人对项目廉政负总责,应建立廉政建设责任制,在签订工程合同同时签订廉政合同,廉政工作的各项指标与建设的各项业务指标同时下达、同时检查、同时考核。

第五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公开、民主的管理原则,特别是村道建设应让沿线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有农民捐资、集资修建的项目,还必须遵守村务公开的管理办法。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可核减下计划指标数量。

——提供虚假情况,骗取补助资金的; ——同一项目重复申报补助资金的; ——减少建设规模、降低技术标准的;

——未按相关规定建立项目库、开展前期工作; ——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重大及以上质量或安全问题的; ——严重违反资金使用规定的;

——无正当理由,未按计划组织实施的; ——未按规定更新电子地图的; ——其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 违反规定,在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过程中,强制向单位和个人集资,强迫农民出工、备料的,由重庆市公路局或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第五十六条

违反规定,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由重庆市公路局或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第五十七条 违反规定,未经验收即开放交通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由重庆市公路局通报批评,报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扣减、停止拨付上级补助资金,直至停止安排补助计划。

第五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发生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重庆市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实施细则》、《重庆市公路施工企业 信用评价实施细则》、《重庆市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下一篇: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