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通用12篇)
县域旅游 篇1
县域旅游的发展对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促进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 增加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 还可以拉动和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培育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县域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概念和地位
1. 县域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概念。
县域旅游资源不仅仅指河流山川、森林绿地、荒滩湿地、民风民俗、地方美食、传说故事、名胜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等;还有特殊工业、生态农业、民间工艺、地方演艺、名人、名校等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社会古迹等县域旅本地赋存的自然资源等也都是旅游资源。甚至与本地相关的一首歌曲、一部电影电视剧、一本书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县域旅游经济是指依据本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分布以及与周边资源的关系, 根据本县的旅游资源, 来统筹考虑适合开发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 突出什么特色, 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 确定旅游业在本县产业中的定位。
2. 县域旅游的地位。
现今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区都把其作为一种经济来发展。县域旅游和经济作为一种旅游的特殊形式和组成部分也应在这场旅游经济的大潮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产业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在国际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需求日益高涨的今天, 旅游在很多县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县域旅游经济对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有效开展新农村建设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孟津县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孟津县位于本省西部, 北临黄河, 属洛阳市, 是黄河地理上中下游的天然分界点。邙山自西向东贯穿孟津全境, 西部为低山区, 东部为丘陵, 南部为洛河冲积平原, 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外有瀍河、金水河。属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地带,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光照充裕。西部乡镇相对干旱适合种小麦, 东部几个乡镇因有黄河流经水分充足产水稻。
孟津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作为中国母亲河———黄河上游第一津, 中下游在此分界;北依滔滔黄河, 集灌溉、旅游、供水、养殖于一体的31平方公里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西霞院水库镶嵌其境;南接九朝古都洛阳, 素有“九朝古都半孟津”之称, 距洛阳中心市区16公里;西辖闻名世界的黄河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还是名副其实的“金三角”之地。孟津不但历史悠久, 而且文化灿烂, 史书有河图之源、洛书之府之说, 与古都洛阳共享盛誉。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皇家陵园和古墓葬群、汉魏故城遗址、汉光武帝陵、神笔王铎故居及书法馆等名胜古迹。领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宏伟风采, 走进黄河岸边的河南孟津黄河省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 是白鹤、大鸨、大天鹅、灰鹤等鸟类的乐园;享受黄河三尺鲤鱼这一佳肴珍品;品尝驰名中外孟津梨的酥甜。在西霞院水库和小浪底水库之间有水域面积最大的王良乡, 这里水面开阔, 水流平静, 河水清澈, 伴之周围的青山绿水, 最适合开展黄河水上旅游项目。
旅游业的发展对孟津县的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有利于孟津县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剧增, 且在向成熟的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方向逐步迈进。
三、孟津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 观光型景点多, 参与型活动少。
孟津业已开放和在建的旅游景点不少, 但大多是观光型产品, 静态的展示多, 吸引游客参与的少, 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 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2. 市场结构不均衡。
凡来孟津旅游的游客中本省内游客占游客总量的98%以上, 省外市场只占非常小的份额, 发展很不平衡。在省内市场中, 本市游客占90%以上, 且总体旅游人数不多。开拓外省市场和组织本省人游孟津的宣传促销工作做的还很不够。
3. 旅游要素发展不均衡。
一是由于距离洛阳市区比较近, 交通十分便利, 在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 “购”、“吃”、“住”落后于“游”、娱”, 六大要素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差;二是信息化程度低;三是旅游接待设备设施陈旧, 升级换代的任务较重, 缺少高档次的星级宾馆, 与发展休闲度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旅游企业无底线的竞争激烈, 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五是旅游季节性强, 受区位影响, 孟津冬季时间长, 旅游季节性强, 冬季大量设施闲置, 致使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4. 旅游地形象塑造滞后。
本县拥有的旅游资源不少, 可缺乏一个带动的龙头景区。龙头景点可以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旅游发展, 也是对外宣传的品牌形象。因此要重点发展一个龙头, 以点带面, 最后达到整体发展孟津旅游业的目标。孟津县的旅游市场还处于最初发展阶段, 也即是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阶段。由于宣传不到位, 且宣传方式手段单一, 外地游客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了解度远远不够。
5. 旅游线路的开发设计混乱。
孟津县的旅游景区大多都是各自为战, 没有很好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应该有相互资源整合, 增加其竞争力和知名度、增强其文化性和可游览性、提升景区的整体“含金量”。
6. 地方特色开发力度不够。
孟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近几年内也开发出一些旅游产品, 但地方特色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 如衡水镇的卤肉;白鹤的铁榭羊肉汤;孟津梨;黄河鲤鱼等等在开发、宣传、包装上的力度上都不够, 没有很好的开发其潜在价值。目前旅游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假期调整、自驾游及旅游地产火爆, 都将给县域旅游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因此, 应该抓住游客在审美、愉悦、健康等方面的消费需求, 打造出“有看头、有住头、有玩头、有吃头、有花头、有学头”的特色旅游产品。
四、孟津县旅游景区整合开发思路
1. 沿黄河景观旅游线路开发。
沿黄河景观旅游线路的打造, 就是要将线路上的旅游精品连接起来, 形成整体的形象, 统一对外宣传。如果还要像以往各自为战, 就失去了打造沿黄河景观旅游线路的意义。黄河景观旅游线路上的相关风景区, 尤其是黄河小浪底风景度假区、水域面积最大的王良乡、白鹤镇的黄河省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汉光武帝陵、龙马伏图寺等景区更要联合起来, 捆绑式组合, 统一宣传。在各种宣传活动中, 宣传品的制作, 旅游说明会的宣介等, 不仅打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品牌, 同时要将线路上的其他主要旅游精品都加以宣传, 以整体形象, 制造轰动效应, 提高影响力。从整个洛阳市的角度来看, 不仅要就环洛阳周边山水景观旅游线路进行整体宣传, 整体造势, 而且, 各地在旅游活动的宣传促销中, 更要注重打整体牌, 打破地区界限, 以整体的形象优势推向市场。光靠某一地的实力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要联合促销, 实现多赢。沿黄河景观旅游线路的打造, 目的是提高相应景点的知名度, 发展县域旅游经济完善洛阳旅游的整体形象, 在旅游市场上树立品牌, 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这就需要加强对线路的跟踪调研, 了解其实际成效。
2. 注重相关设施的配置。
虽然沿黄河景观旅游线路上的交通、通讯、电力以及住宿设施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 但景区自身在游乐设施方面的建设还不到位, 特别是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的索道建设要跟上。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 形成了“北方千岛湖”的壮观景象, 景区内游人如潮。由于景区岛屿景观众多、游客较难观赏到风景区全貌, 使游客余兴未尽留有遗憾, 因此景区迫切需要建设游览索道项目, 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还有在西霞院水库和小浪底水库之间有水域面积最大的王良乡, 这里水面开阔, 水流平静, 河水清澈, 伴之周围的青山绿水, 最适合开展黄河水上旅游项目。
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确定度假区 (如小浪底风景度假区) 内文物景点的合理接待量与最大接待量, 控相关景区游客进入量,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好的项目、好产品, 增强其游乐性。在保护旅游景区的自然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前提下, 加快发展本地区的旅游业。
4. 优化县域旅游资源结构, 打造优质旅游产品。
孟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几年来, 当地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实施大旅游的发展战略, 各种投资主体纷纷投资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迅速, 原有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 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旅游经济的确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县域旅游经济的重视, 县域旅游也正逐步的发展壮大。但县域旅游的发展还要靠本地区大龙头的带动。
5. 促进地区旅游形象的宣传和塑造。
旅游发展靠宣传, 旅游形象靠包装。但宣传要讲究整体定位, 整体包装, 才能出形象, 出效果。同时也通过发展县域旅游经济与洛阳大旅游相互配合协调, 促进本县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此外, 县域旅游发展也应该注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可以设立旅游培训中心, 举办旅游业务培训班, 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旅游部门和企业人才培训, 不断增长旅游从业人员在导游业务、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以此提高县域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促进县域旅游经济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俊, 许宝健, 赵阳.中国县域社会经济年鉴[K].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谢铭.环江古道及其周边旅游资源开发[J].河池学院学报, 2006, (1) .
[3]简王华.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 2005, (4) .
[4]李瑞, 殷红梅.近十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10, (4) .
县域旅游 篇2
作者:朱喜忠
地址:广西桂林市荔浦县荔浦职校(546600)
[摘要]旅游业发展具有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加强旅游部门和产业部门的沟通联系,使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在发展阶段、开发模式上,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荔浦的旅游业对荔浦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但荔浦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还有待加强,本文就这个问题进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旅游业产业结构县域经济
1、荔浦县旅游业概况
荔浦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面,地处桂林、柳州、梧州三条国道交汇点。有汉、壮、瑶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近40万。这里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一直发展缓慢。从1994到2002年,荔浦县用8年的时间,大力发展旅游业,使荔浦由旅游空白县一跃成为“广西优秀旅游县”。特别是2009年,我县旅游业再攀新高,全年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同比增长3.8%,入境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总收入31007.49万元,同比增长20%。今年1-4月,接待游客28万人次,同比增长9.2%,旅游总收入旅游业5100
万元,同比增长15.6%。
2、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县的银子岩旅游公司、丰鱼岩旅游公司,积极参与了当地村镇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这两个贫穷的小山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一举成为文明富裕的村镇。两个旅游景点的开发成功,引发了荔浦开发旅游的热潮。为了促进荔浦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荔浦县政府加大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遂渐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健全,环境优越的投资场所。这给荔浦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旅游项目带动下,利鑫公司、爱思特公司等投资上千万的重点项目也落户荔浦。荔浦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产品的开发带来了商机。旅游食品、休闲用品在荔浦旅游业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
近几年来,荔浦的农产品滞销,农民生产的荔浦芋、马蒂等农产品产量大、价格低,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另一方面,荔浦作为传统食品加工城市,许多企业出现产品陈旧、销路困难的局面。能否找到一条既能解决农产品滞销,又能帮助企业发展的新路子?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开发本地特色食品、休闲用品,就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销售和企业发展的问题。荔浦芋是荔浦县的主要农产品,它肉质细腻,具有独特的香味,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成分。是以前的朝廷贡品,深得消费者青睐。抓住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机会,荔浦的食品企业对荔浦芋进行了深度开发,开发了“荔
浦芋扣肉”、“荔浦芋头条”、“荔浦芋罐头”等系列产品。同时,还对荔浦盛产的另一农产品——马蹄,进行了开发,生产了马蹄粉、马蹄糖、马蹄糕、马蹄果脯等旅游食品,满足了旅客的需求。旅游食品的开发,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问题,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促进了我县工农业的发展。
在开发旅游食品的基础上,荔浦的企业瞄准了旅游休闲用品和家居用品,开发了木制衣架。目前,荔浦县拥有规模较大的木制衣架生产企业85家,年产衣架5亿多个,成为亚洲最大的衣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地区。木制衣架生产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了近2万农民工的就业岗位。
荔浦县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发展。它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住宿业、通讯业等行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和谐发展
荔浦县旅游业一业兴,而百业旺。旅游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荔浦食品生产企业和衣架生产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卖农产品难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同时促进了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荔浦旅游业发展得比较迅速,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宾馆、饭店档次不高,服务水平低。相关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因此有必要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促进它的发展:
1.增加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连通桂柳、桂梧高速公路,使荔浦交通更加便利。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的前提,也是吸引企业来我县投资的必备条件。
2.吸引外来资金,加大对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引进旅游管理人才,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3.加强与桂林旅游部门的合作,保证荔浦旅游的客源。依托桂林大旅游区,把荔浦旅游做大做强。
总之,要让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旅游业,为我县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荔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联盟.荔浦旅游概况.2007-9-30
2.韦国信 唐红玲.勇做促进企业与当地经济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
3.马国钧.桂林荔浦银子岩旅游公司的发展.4.荔浦县人民政府.荔浦旅游的春天网址:lywhj.lipu.net
县域旅游 篇3
一、杭州县域旅游的五大亮点
杭州县域包括临安、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五个县(市),位于杭州主城区的西部,地域面积占杭州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自2000年提出“旅游西进”战略以来,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的旅游品牌,对提升杭州“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形象,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县域旅游对全市旅游经济的贡献度大幅增强
表现为主要指标占全市比重大幅提高。2000年到2013年,从旅游总人数来看,五县(市)占全市比重从20.5%逐步增长到39.9%,提高了19.4个百分点,对全市旅游总人数的增长贡献率为46.2%;从旅游总收入来看,五县(市)占比从13.5%逐步增长到21.5%,提高了8.0个百分点①。
(二)县域旅游业加快发展
2000—2013年,五县(市)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5.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4.2个百分点。其中,富阳增速最快,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10.9、8.8个百分点。从国内游指标来看,2000—2013年,除建德外,其他县(市)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速都高于全市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从入境游指标来看,除淳安、建德外,其他县(市)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
(三)县域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在景区建设上,截止2013年,五县(市)共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3A级景区7个,A级景区数占全市比重55%。在高星级酒店建设上,截止2013年,五县(市)已拥有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19家,国际酒店品牌喜来登、洲际、希尔顿也纷纷入驻。此外,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游客接待中心、新安江温泉度假村、锦绣富春运动休闲综合体等一大批高品质综合体项目陆续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县域旅游配套设施品质的提升。
(四)县域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
增强
五县(市)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品牌,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出休闲度假新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富阳着力建设“运动休闲之城”,荣获“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称号,并利用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实景地优势,打造“富春山居游经典线路”。临安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推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高山滑雪、溪水漂流、温泉疗养等产品,积极培育山地高尔夫、山地越野车、山地滑翔伞等新型产品,被评为“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桐庐策划提炼了“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城市品牌形象口号,主推“最美县城游和美丽乡村游”,荣获“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城”等多项称号。建德推出“17度新安江”旅游品牌,结合水、山、林、城市和民俗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长三角沿江滨水休闲基地。淳安打造“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开展全县景区化和“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荣获中国“旅游强县”称号。
(五)乡村旅游高速发展
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五县(市)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出现了自然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风情小镇游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并通过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民宿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从总量看,2013年,五县(市)乡村游接待人数1019.27万人,占全市比重为72.7%,比2010年提高31.7个百分点;乡村游营业收入73413.95万元,占全市比重为69.9%,比201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从增速看,五县(市)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营业总收入2010—2013年年均增速都高于全市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旅游效益仍有提升潜力。由于旅游配套设施水平有限、旅游产品体系有待丰富等原因,2013年,五县(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市的21.5%,低于旅游总人数占比18.4个百分点,表明五县(市)旅游消费水平仍比较低;五县(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比重较2000年提高了8.0个百分点,低于旅游总人数占比提高11.4个百分点,表明五县(市)旅游消费水平提高仍比较慢。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旅游资源品质、区位条件、开发时序等差异,五县(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如淳安千岛湖相对其他景区知名度更高;建德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与其他县(市)有较大差距;建德、临安入境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与其他县(市)有较大差距。此外,旅游配套设施分布不均衡。
三是区县协作仍有待创新与加强。2010年以来,杭州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建立了区县(市)对口协作机制。但在旅游领域,部分区县对口协作主要采用联合营销、节庆互动、客源互输、线路互推等方式,合作频度、深度不够,在推动城区优势产业与县(市)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共建、产业平台建设等更深层次领域创新合作有待加强。
四是政策保障有待加强。杭州自2001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意见》,设置了到2010年的西进目标,此后并未出台针对旅游西进的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旅游西进及县域旅游的有效开展。
三、发展建议
(一)以配套提升促消费提升
公共配套设施是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服务功能和水平提升的基础。应加快杭甬、杭宁、杭黄等城际铁路,临金、千黄等对外高速,市域轨道交通富阳线、临安线,以及“三江两岸”旅游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出行便利度。着力建设和提升一批特色旅游休闲功能区、旅游综合体和旅游集散中心,夯实五县(市)旅游消费及接待设施基础,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和宜居宜游的旅游休闲环境。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吴海燕,1983年生,杭州市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服务经济)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吴海燕,1983年生,杭州市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服务经济)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海南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海南,县域旅游,综述
原标题:公共财政支持下的海南县域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9日
自2010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 旅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旅游人数不断增加, 旅游服务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海南旅游市场的不均衡发展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传统意义上的东部旅游市县依旧占据着核心地位, 而西部和中部市县的旅游市场开发没有明显起色, 究其原因, 在于长期以来县域旅游市场开发的不均衡, 及县域旅游发展定位、发展模式的不明确等。本文试图从公共财政支持的角度, 探讨县域旅游发展模式问题, 为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一、海南各市县县域旅游发展综述
目前, 海南省各市县政府为了推动本地旅游经济发展, 纷纷加大政府干预力度, 加快旅游产业布局,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应当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 完善旅游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 也是扩展旅游市场的关键。根据市县政府网站公布的消息, 市县政府更倾心于投资环境建设, 纷纷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确保旅游景点路通、水通和电通。2010年以来, 海口市政府为了支持“乡村游”项目, 对项目自然村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 投资建设道路, 改善电力设施, 对水资源进行治理, 完善旅游投资环境。定安县政府为了加强南丽湖旅游景区建设, 投入大量资金, 治理南丽湖周边水系, 纯洁湖水质量, 改善旅游环境。琼海市政府投资大量资金, 用于“白石岭”周边道路建设, 确保周边官塘温泉旅游区、红色娘子军景区道路畅通无阻。三亚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关注度一直居全省之首, 在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最多, 构建完整的沿海旅游景区道路, 确保景区道路畅通, 加快旅游扶持力度。
2、加大旅游企业扶持力度, 加快旅游产业升级。
旅游产业是一个市场化较高的产业, 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世界各国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表明, 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旅游市场开发及市场运作, 能快速提高旅游市场质量,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目前, 海南省各市县政府政策性支持重点, 在于实施招商引资, 通过提供优惠措施, 加大引资力度, 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三亚市政府出台各项优惠措施, 吸引希尔顿、万豪等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参与三亚酒店建设, 提供高质量的酒店服务, 提高服务水平。琼海市政府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的机会, 鼓励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景区开发, 丰富旅游产品线, 实现旅游服务产品的多元化。海口市政府公布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邀请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加盟, 共同打造“四宜”旅游发展文化。而希尔顿、海航等酒店企业的加盟, 为海口创建了新的旅游发展环境。万宁市政府联合体育总局, 邀请冲浪企业加盟, 以政府投资推动, 开发沙滩冲浪旅游项目, 提高旅游知名度。
3、加大旅游项目规划力度, 合理布局, 提高旅游长期竞争力。
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表明, 旅游发展规划是旅游发展的核心,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海南省各市县在旅游发展规划方面, 均投入大量资金, 做好长期性发展规划, 谋求长期性发展空间。海口市政府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对今后10年旅游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亚市政府邀请专业咨询机构, 对三亚“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进行规划, 确保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成功。文昌、陵水等其他市县政府, 依据地区特色, 突出地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实施差异化旅游发展策略, 确保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海南县域旅游发展中财政投资不明确的原因
在海南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 财政资金均有介入, 并一定程度上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然而, 由于财政资金注入方向不明确, 其直接作用并不明显。
1、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 内容较为单一。
当前, 作为推动海南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行政主体, 市县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主要有修建旅游景区道路、扩大旅游接待能力的车站、机场建设等。由于道路、车站和机场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企业投资意愿不足。政府以财政资金注入等方式, 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也符合财政资金投入原则。然而, 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投资层面较多, 市县政府资金大量用于基础设施投资, 其投资方向过于单一, 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不利于实现县域旅游经济长期性发展。
2、财政资金注入机制不明确。
目前, 关于市县财政资金注入的研究, 尚未形成规范的体系, 市县政府尚未形成明确的投资途径和投资方式。海南省许多市县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投入, 主要依靠政府的关注重点安排。由于市县政府管理职能较宽, 涉及民生支出领域较多, 用于旅游发展上的资金投入较少。在市县旅游市场投入方面, 由于没有完善的投入机制, 市县政府的资金投入, 主要表现在推介旅游品牌宣传上。如海口、三亚、五指山市政府每年均在全国一些重点省份举行旅游推介会, 向当地群众介绍海南市县旅游资源, 开拓潜在旅游市场。市县政府这种各自为政的旅游投资方式, 对旅游市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其效能如何等, 均值得思考。因而, 加强市县财政资金投资机制研究,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一个值得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3、财政资金对旅游企业的影响不明显。
在成熟的旅游市场中, 市场竞争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依据竞争机制, 通过开发科学合理的旅游项目, 来吸引消费者, 进而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企业资金筹集及资金运用, 主要来源于投资主体和市场供给。这种资金筹集模式, 使得市场成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企业为了发展壮大, 必须遵照市场运行规律运作, 以竞争实现资本增值。由于海南市县旅游市场较小, 发展空间不足, 资金量较少,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而严重制约旅游市场发展。而财政资金由于缺乏相应的进入渠道, 无法直接注入企业, 这是导致政府对旅游市场调控较弱的原因, 也是制约市县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海南县域旅游发展水平
1、设立市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旅游企业发展。
在海南市县旅游市场中, 除了海口和三亚有大型旅游企业驻足之外, 其他市县旅游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竞争力不强。虽然各市县政府采取招商引资措施, 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市县旅游市场开发, 然而效果并不明显。本地旅游企业由于受资金及市场制约, 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无法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为此, 由财政出资设立市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对旅游企业及旅游项目实施补贴, 是一种可行之道。财政部门设置的专项资金, 必须具有专门用途, 专项用于旅游市场开发与扩展, 其资助内容包括老景点扩展、新景点开发、旅游创新等。对于旅游景点扩展, 由于其投资成本较大, 资金回收期较长, 还债压力较大, 许多旅游企业受资金制约, 不愿意投资景点扩展业务。专项资金的设立, 能有效解决旅游企业资金压力问题。对于符合发展规划的景点扩展行为, 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确保景点扩展行为的成功。对于新景点开发业务, 可采取分类资助原则, 实施资金支持。对于新景点旅游设施建设, 遵循适时配套原则, 按照资金配比比率, 实施资金支持, 确保新旅游项目开发成功。对于旅游创新项目, 由于其风险较大, 风险规避不可避免。加大财政承担风险力度, 鼓励旅游创新, 确保旅游方式创新。对于海口市、三亚市这种旅游市场开发较为完善的市县, 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将主要投入到旅游新景点开发上。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开发新景点, 丰富旅游产品线。当然, 由于财政资金源于税收, 是公共资金, 其资金用途及投入领域有一定的限制。财政资金的支持, 不能成为企业旅游项目开发的资金主体, 只能是配套资金, 且这种资金支持必须符合市县旅游发展规划要求, 以扩大市县旅游市场为目的。在资金投放过程中, 一定要规避部分旅游企业人为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确保资金安全。
2、设立旅游人才培育专项资金, 培育旅游人才。
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表明, 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力, 是核心竞争力。加快人才引进力度, 能快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人才培育力度, 能有效改善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竞争力。当今, 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 主要依靠旅游企业培养。企业通过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 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进而改变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竞争力。海南市县旅游企业受收入水平限制, 其主动培育旅游人才的动力不足, 导致旅游人才缺乏, 人才竞争力不强。以财政投入设立旅游专项资金, 助力旅游市场, 能加快旅游市场开发, 加速旅游市场发展。政府设立的旅游专项资金, 可以实现企业资金与政府资金的有效融合, 共同助力海南旅游市场的发展。借鉴国内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 政府提供的旅游专项资金可以用于资助高端旅游人才的安家费等支出, 确保高端人才居者有其屋, 解决其后顾之忧。企业提供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高端人才工资福利待遇支出, 提高人员生活水平。由于旅游专项资金解决了高端人才的居住问题, 能有效降低企业人才引进成本, 提高高端人才服务海南的成功率。此外, 旅游专项资金还可用于本地旅游人才培养。通过专项资金支持, 选送旅游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或机构参与培训学习, 提高其专业技能, 进而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此外, 也可以由专项资金邀请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学者到海南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海南旅游管理人员素质。总之, 政府设立旅游人才培育专项资金, 能有效发挥政府统筹旅游市场的能力, 吸引旅游人才, 为他们创造发展机会, 共同参与旅游市场开发, 有效提高旅游市场人才的综合素质。
3、设立市县旅游发展融资平台, 助力旅游发展。
当前, 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设置地方性融资平台, 参与资本运作, 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资金缺乏问题。海南各市县政府可以根据财政实力, 以财政投入方式, 独立设置市县旅游发展融资平台, 推动旅游金融的发展。也可以由几个市县共同组织, 按照资本运作原则, 共同投资, 创建统一融资平台, 共同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市县融资平台建设, 将为市县旅游企业筹集资金提供机会, 助力旅游市场发展。市县旅游发展融资平台的投资方式, 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 支持地方旅游企业向全国性金融机构筹集资金, 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企业借款期间的利息, 可由财政资金负担, 既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又能激发企业开发新项目的热情。在企业旅游项目投入运行之后, 可从其门票收入中抽取一定比率收入, 充实到旅游融资平台中, 扩大旅游融资平台资本额, 提高其资本运作能力。此外, 也可以采取由旅游发展融资平台统一筹集资金, 将资金直接贷给市县旅游企业, 用于本地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这种筹资方式, 由于发挥公共资金信用优势, 加入财政信用, 能有效解决本地旅游企业由于信用度不高, 无法筹措资金等问题。
四、结语
本文探讨公共财政如何参与海南省市县旅游经济建设, 提高旅游竞争力问题。海南省各市县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 普遍存在旅游企业规模较小, 竞争力较弱等问题。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注入、设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等方式, 能有效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公共财政:概念界说与演化脉络[J].经济研究, 2008.12.
[2]童光辉.财政学中的国家观的分歧与比较[J].经济学家, 2010.7.
[3]刘晓燕.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选择[J].财会月刊, 2008.8.
[4]姜维壮.关于确定我国财政学理论基础与财政基础理论的几点想法[J].财贸研究, 2010.2.
[5]陈智博.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 2008.11.
[6]李霏霏.云南省旅游产业布局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11.
县域旅游 篇5
主持人:
今天欢迎各位来到这里,来到品牌中国的餐桌上面。我代表组委会对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中国县域旅游品牌高峰论坛暨颁奖典礼开始,首先有请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以及全国青联委员王永先生对大家致词。
王永:
尊敬的杨子云主席,尊敬的戴强市长和来自各地的朋友,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在这里共进晚餐。昨天我们在上海刚刚举办了汽车品牌的自主创新论坛,汽车的许多厂家都相聚在一起。大家的感觉说中国的经济今天发展到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品牌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通行证。作为县域旅游的发展,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发现很少有专业的机构来讨论县域旅游。我到过很多的县域旅游景点去参观,觉得很多地方真的做得不错。我本人曾经在1995年到2001年里面负责过县里招商引资的工作,我感觉到县里的同志做事真的很不容易。
前端时间我也去过平邑,我去参观他们的景点。平邑有一个寿星雕塑,那个高度是200米,乐山大佛才50米高,我说你们有这么好的景点我们都不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县域旅游做得很好,但是缺乏宣传。我们在这里就希望有一些这样的平台。
第一,大家互相交流。
我们做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景点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很多客人是今天晚上才到,所以我们举办一个小型的晚宴。我们准备了两个数码相机拿来抽奖,还准备了一些MP3,还有一些金六福的酒,希望大家今天能认识更多的朋友。第二,希望大家能够过得开心、愉快。
我在这里也要隆重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杨子云主席,他是我们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副主席,也是国资委品牌专家投资委员会的副主任。品牌中国的主席是艾丰先生,他是《经济日报》的原总编辑。我们有四个副主席,还有冯并先生,他是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副会长,《人民日报》的副总编梁衡先生,这四位是我们的副主席。杨老师是我们的常务副主席,我们下面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我们致词!
杨子云:
亲爱的各位朋友,非常欢迎各位从全国聚集到这个地方。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北京有名的茶叶一条街,在改革开放之初这里是北京市茶叶公司,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茶叶品牌聚集地,产生了非常强大的品牌效应。我们今天站的这个地方就是更香茶楼,他的老板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浙江茶农。茶农起家,带着500块钱到北京创业,结果我们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大潮给我们每一个有创业理想的人提供了这样的机遇。500元创业到现在,光他这个茶楼的固定资产就值几个亿,成为北京赫赫有名的茶叶大亨。而且你看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很好,所以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到这个地方来给大家安排一个很温馨的环境,向大家证明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正在改变中国,改变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
但是我觉得现在中国经济虽然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品牌发展不是很理想。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但是我们是品牌的侏儒。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品牌没有中国,前几十位的还没有中国,前上百位的还没有中国。我们中国在整个世界的产业链中处在第三级,第一级是美国来制订标准和规则,日本和德国他们是技术大国,他们垄断技术,我们中国只能给人家做加工。所以我们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缺乏,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的发展是以牺牲我们的环境,牺牲我们的生态,牺牲我们广大劳工的生命安全做代价的。我们在世界当中提供了大量的价美物廉的产品,但是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觉得这种状况需要改进。
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世界的大国,但是品牌的侏儒,我们感到汗颜。所以今天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秘书长让我来致欢迎辞我首先的想法是,大家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的品牌事业。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是一个非常年青的组织,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把中国最有知名度的品牌专家300多位团结到一起,因为我相信中国人联合起来有力量。另外我们联合了几百家的媒体,联合了全国企业家共同推进中国的品牌事业。我们的想法提出一个口号叫做“中国产业品牌化,品牌中国产业化”,意识就是说我们中国的产业他的品牌知名度很低,像我们的旅游业我们是一个世界上的旅游大国,但是我们不是一个强国,我们距离旅游强国的目标很很远。我们现在到欧洲去旅游,人均消费和我们到中国的某一个地方人均消费相差很多,所以我们是一个旅游的大国,但不是旅游的强国。
品牌中国准备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来推动。昨天王永秘书长在上海召开了400人的汽车品牌论坛,中国汽车界的所有大腕都来参加,评出了自主汽车品牌。明天要举行的是县域旅游高峰论坛,把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的这些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县域都请到了北京。我们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的梅地亚宾馆召开这次盛大的评选,我觉得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大家不要小看这些人,不要我们小看我们这些事情,我们正在改变中国县域旅游的格局。因为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也是一个旅游的消费者,虽然我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但是我觉得基本上还是那些老的品牌,国家级的或者省级的品牌。但是下一步中国人有钱了怎么办呢?知名的景点基本上我觉得都游遍了,什么长城,故宫,张家界„„数得出来的这些国家级的和省级的旅游景点都走遍了,怎么办呢?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喜欢中国的真山真水,喜欢这些真正乡土的旅游品牌。下一步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
所以我觉得当前我们所做的这件事情其实已经超越了旅游的事情,为什么说呢?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国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业人口众多,中国13亿人口中有7、8亿的农业人口,但是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是什么呢?大量的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像北京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业水平低„„这是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道路呢?我觉得不是,所以我觉得县域品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他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中国二元结构。现在我们农村的人才、财富都是向大城市集中,但是我们将来发展县域经济,县域旅游品牌。我的一个理想是,将来我觉得这些县域经济的旅游将来可以吸纳这些财富倒流,让城市的财富再流回去。人才、物流、资本流全部要倒回去,这才是要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之路。因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喊得比较高,但是没有具体的措施,人、财、物还是向中心大城市流动。今后的发展我觉得就是要发展县域经济,以县域品牌为龙头,整合上下游的产业链使真正有才华的人,资本都要聚集到这个地方来。
所以今天我觉得我们在座的这些同志们实际上肩负着一个改写中国旅游的事情,今天我们拉开了一个序幕。不耽误的大家宝贵时间,希望大家在北京度过一个难忘的春天,因为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美丽的。因为它不像南方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北京在冬天的时候是万物箫瑟只有到了春天才生机勃发,花红柳绿,是一个好的日子。我们今天相聚在北京的春风里,希望能给中国的县域旅游品牌带来新的春风,希望大家在北京度过一个非常难忘的时刻,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杨主席给我们的欢迎致词,刚刚我忘了给大家自己。我是主办单位,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外联部总监,这个身份并不特殊,主要是想告诉大家,这次的旅游活动,“中国县域旅游品牌评选”,主要的宣传推广工作都是由我负责的。
我想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宣传情况,大家刚刚从梅地亚到更想茶楼的途中,我们准备了一个公共交通工具,大家来到这里本应该是豪华车接车送,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那辆公交车是整车做了我们这次获奖的景区和获奖县域的整体形象宣传。大家看到只是一辆,看到的是个别景区,在北京大街小巷上像这样的公交汽车一共还有400辆他们每天都奔跑在二环、三环、四环主路上。北京2000多万人口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景区的展示,这些景区就是大家所在的景区。所以我觉得大家来参与这个活动,并且在这个活动当中获得了荣誉是应该非常自豪的,除了公交广告以外我们还为这个活动安排了列车广告,现在还没有开始看到,列车广告是在全国的20趟列车线路,覆盖了全国30个省。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从5月1号—30号都会播放明天颁奖盛典的盛况,所以在5月份有坐火车机会的朋友可以看到自己的景区获奖的情况在火车里面播放。
除去公交、列车以外我们还有大量的平面媒体,有30多家的平面媒体,报刊杂志都刊登了本次活动的广告。在明天的活动之后,4、5月份的媒体将刊登获奖县域的名单,比如说《新旅行》杂志、《旅游界》杂志还有《旅游时代》杂志等等,非常多。大家县域里面能
够看到的杂志都有,每个县域的政府办公室里面都会有一份《中国县域经济报》,那上面也会刊登获奖名单,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另外大量的网络宣传也是非常厉害的,我想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网站,您的网站有多少人关注也是各位负责人非常关注的事情。本次评选活动以及高峰论坛,您搜索“中国县域旅游品牌”关键字的时候不论是百度还是GOOGLE都有近几万的搜索量。说了这些我觉得大家还是刚刚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尤其是在活动当中获得荣誉的朋友们应该感到非常自豪。品牌中国强大的整合力量也推出了很多的活动。
王永: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不会多去长城,我喜欢去的还是原生态的景点。因为景点规模相对比较小,投入也比较少,这种情况下面缺乏宣传。宣传,大家每个人拿出来一点力量是不够的,我们怎么样团结起来?首先要传播一个概念,把这个概念搞清楚以后让大家去关注这些旅游景点,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大家可能参加过若干的评选活动,我们这次评选从最后的获奖榜单上面大家可以感觉到我们做评选是真正的在做评选,而不是说有个交易就给做的。像中国县域旅游牵扯30多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个景点让我们保持百分之百的公正性也确实很难。上次我和邵局长汇报我们工作的时候我就问邵局长他们有没有全国所有的景点名录,他说没有,只有各个省的比较重点的。各个省的只会有各个省里的景点,也不会有各个县的。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4000多个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图片,都有简介。我们这4000多个县的旅游局的主管部门,有些是文化旅游局,有些是旅游办公室„„各种各样的名头,而且以前比方说这个局长是张三,后来又换成李四,县域旅游的信息更新也非常慢,而我们把这些都搜集到一起,我们是踏踏实实的想把这个事情做起来。所以在以后的宣传过程中间我们会全力以赴的把这个做好。
杨老师讲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我们是一个纯粹的民间组织,我们不是什么国家的这个部或者那个部,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进,在品牌界就是我们商务部搞的“品牌中国万里行”活动,副主席就是顾环宇,他就是我们的副秘书长。我们专家的整合资源量非常多,而且做事情做得很实在。商务部虽然那么大的一个部做这个事情,但是他们真正做品牌的是一个司,叫市场运营司,在司下面有一个处在做这个事情,只有2—3个人做这个事情。我们是50多个人专职的做这个事情,我们的网站排名最高是到1万5000位,这个数字我相信大家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始终相信随着国家的改,民间组织在这个过程中间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重。
我去年参加过辽宁省团省委的招考,他们还专门采访了我,因为我是作为社会上的人员去参加的。我说我什么级都没有,因为我是全国青联委员,所有的全国青联委员如果是干部的必须是副处级。我考了30分钟就出来了,不是说这个题目不好做,是因为他的题目太无聊了。有一道题是:2006年神六落地的时候是在哪个县哪个区?我觉得这个题目和我有没有当好官没有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是一些负面的东西,但是也有东西是正面的。我想我们用民间的力量,用传媒的力量为中国的县域旅游做一点事情,今年8月8号我们将通过我们的力量把它作成中国品牌节。
试论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建设规划 篇6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建设规划是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编制的时序上应先全局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部分,旅游建设规划要符合并执行旅游发展规划,从而避免旅游产品的近距离、低水平重复的雷同,形成合理的旅游开发格局。
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要站在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的高度,通过把自身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全面深入比较,谋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行动,包括所要达到的中长期目标、将要开发的重要产品、需要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业内运转过程的规则等。同时要反映本县资源、环境、条件状况,提出景点设置、配套设施建设的可行性意见。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依据是国家和省上有关法律法规、有关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以及本地区、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县域旅游建设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景区的建设进行旅游项目策划与设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具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建设规划的依据是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的建设规范、建设标准。
在编制时序上,应是先发展规划后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就是对旅游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优化的过程,有了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发展规划,然后再进行建设规划的编制,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指导思想上,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一般是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在贯彻落实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的基础上,规定本县旅游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保障对策和措施。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起点要高,总揽全局,它是规划内容、规划技术、规划组织创新的基础,否则难以达到指导全县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则是以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基础设施为出发点,在发展规划的总体指导下,规定建设规划的方向、目标、对策和措施。
在规划审批程序上,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是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县人大审批,而旅游建设规划则属于旅游部门规划,由县政府或县政府授权旅游主管部门审批即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法规建设还不健全,许多县域旅游规划未经过县人大审批,这也是我国县域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的时序问题
县域旅游建设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旅游发展的硬件建设问题,它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点)建设两个方面。在县域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是两大支柱,其中旅游基础设施是基础,旅游产品是结果,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由于各县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县可能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有的可能是旅游产品建设条件优越,但更多的是两者都差,且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有限,这就出现建设的时序问题,在建设规划中把哪一个放在优先的位置。
一般来说,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应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应先重点解决旅游景区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旅游景区内的游览步道,以及景区停车、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消防等设施。而旅游景区的选择应是本县境内的资源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所依托的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已基本完成、投资见效快的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在市场导向下,优先开发具有优势的旅游产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先易后难,滚动发展,先开发容易开发且见效快的产品,积累资金,然后开发其它产品。
3建设规划中的投融资问题
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不管项目建设规划内容如何,最终都会涉及到一个筹措资金的问题。计划经济年代,一切建设项目都是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的,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所以就不存在筹措资金问题,只要是政府计划建设的项目,由政府财政拨款就可以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发生改变,虽然许多县都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但政府的财力都十分有限,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建设项目的投资呈现多元化形式,且政府的资金逐渐退出了竞争性的行业,转向了基础的、公益性的行业。因此,在建设规划中应明确建设项目资金的筹措方案。应充分进行论证,在可行的条件下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投资如道路、供水排水、电、环卫等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主要由市场筹措,采用银行借贷、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租赁与利用外资等多种融资方案。应该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政府拨款外,也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筹措,如BOT制和工程项目业主制等,BOT方式是政府将某项基础设施工程特许经营权授予开发商,由开发商出资建设完成,并经营一定时间后,无偿或以商定的价格转让给政府的建设方式;项目业主制是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作为建设该工程项目的业主,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政府和其它投资者通过股权体现投资,明确经营观念,业主通过经营获得投资收益。
4建设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该是旅游规划方法论领域中的根本思想,旅游建设规划中应该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它不仅体现在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还体现在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追求。旅游地空间调控、时序调控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设规划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规划空间的容纳量最多并非是最合理的,而是以生态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承受能力适度为最合理。因此,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必须合理测算和设计环境容量,将旅游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估计。环境容量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两方面。规划中的项目建设既不能破坏景区内部的生态平衡,也不能破坏景区的外部景观,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建筑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建设规划的项目设计还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一致。在少数比族地区,要特别注意从充分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角度出发,设计能够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建设项目,以免造成当地文化的退化及逐渐消失,杜绝设计建设对当地人民的心理、道德、风俗习惯造成消极影响和不良的后果的项目。
5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有赖于各部门的广泛支持与配合,否则旅游规划很难制定,更难落实。旅游规划的水平高低和应用效果的好坏,既取决于前期的规划编制过程,又取决于后期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只有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规划的组织实施是关系到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严重存在着重视规划过程,轻视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规划的编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旅游规划一旦被评审(或鉴定)验收,似乎整个规划工作就算完成,至于规划实施管理期间,规划委托方的实施监督和规划编制方的“售后服务”都不再提。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于旅游规划的实施有很大的阻力,主要是由于在现行体制下,旅游资源属于不同的部门所管辖,各行政部门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和地位,会无休止地扯皮、争斗,常常造成旅游规划难以实施。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旅游资源分别归文化、宗教、林业、水利、园林、国土、旅游等部门管理,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的建议与设想,切实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规划才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组织实施。目前,大多数县在旅游开发中,均实行谁管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因而旅游建设规划大都是由资源管理部门自行编制,如若管理不好,则势必会造成建设规划突破发展规划,导致重复建设,破坏资源的现象发生。因此,为了有效地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要不断加强与各部门和行业的协调,以此形成大旅游意识,营造旅游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在规划中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具体分工,各部门各司其责,还应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利益。这个领导小组应由县上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与旅游相关的部门领导组成。通过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等形式,组织规划的实施,协调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后发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路径初探 篇7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无法消费前,都不算旅游吸引物。于是,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活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驱力仍需研讨。旅游产业是一种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产业价值链条长的文化产业,如果单靠一两任领导的热情与当地有限的财力而缺乏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价值内驱力,很难做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品,再到实现经济优势。本文拟在后发县域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做一些探讨,为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的路径
资源、产品、渠道、客户形成了旅游产业的基本价值链。在从资源到客户再回到资源的不断循环中,每经过一个环节,价值链的价值便会随之增加。其中旅游资源是产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但旅游资源存在的最初动因并不是旅游。旅游资源如何转换为项目,便成为旅游产业价值链中实现价值内驱动的最基础环节,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抓紧进行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收集、整理与分析,为旅游产业发展做好准备。后发县域内大部分村落由于交通等条件的落后,专业人士很少涉足,资源普查不彻底,甚至根本没有着手,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事实上,那些较偏远的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不仅可能有优质的自然资源,还可能保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要进入市场,首先必须要对文化进行普查;其次要做立体的详细的档案,有历史、习俗、物产、自然地理条件、代表作、使用习俗、分类、使用方式、制作工具材料和流程、相关民间故事传说等;还要做传承人的口述史,把传承人的口头记忆和身体技艺用文字、声音、影像记录下来;文化进入市场应该经过专家论证,哪些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可变的。”安排专业人士深入到各乡各村甚至各组去勘察、收集与整理,弄清自然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从第一手资料中进一步去确认资源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是否具有市场吸引力、是否适合开发经营、是否便于招商引资等,这是发展旅游兴县的第一步。
(二)丰富县域旅游的整体规划与项目创意内涵,为价值转换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就目前而言,一般县域内已很难发现那种世界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级别的旅游资源,如果只简单化处理成拍几张照片或讲几个故事的模式来招商与开发,很难取得成效。于是,对资源整体规划与项目创意显得尤其重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对旅游资源进行宏观视野下的整体定位,突出板块式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如湖南省通道县侗族古建筑与民族风情保存非常完好,开发价值很大。如果根据县域整体资源特色,将通道县定位为“一个慢生活式的具有原始大同社会风情的人类理想家园”而整体开发,这些古村落将不仅是古老文明见证的个体存在,也会成为人类理想家园的文化载体,吸引全世界向往理想文明的旅游者到此地体验,从而成为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反之,如果仅对各村落进行逐个单一简单的开发,也会限制整个县域旅游的可持续性开发。
2、进行项目组合设计,构建县域的旅游基本面。根据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设计成合理的项目组合,把县域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地串接为各具特色的项目模块,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如通道县可以规划成五大板块:
(1)世界慢城——5A级特色旅游城市(县城);
(2)世界文化遗产——天下侗寨;
(3)世界地质公园——‘红了万佛绿了侗乡’生态旅游景点圈;
(4)中国红色转兵通道——恭城书院红色文化景点圈;
(5)晴耕雨读侗族庄园——侗族特色农业休闲园。
在同一主题下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项目体系,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延长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将实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三)依靠旅游资源资本化途径实现旅游项目价值转化。高品质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需要大量资金介入,地方财政支出一般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旅游资源的资本化可给予支持。它以价值为导向,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方法。“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将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一起投入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进行市场化的开发、经营、运作和管理,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旅游资源实现价值增值。”不少后发县域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尚处初步阶段。有些坐等投资商来看懂资源;有些像“大炼钢铁”一样,局局有项目,村村要开发。结果要么招商不成,要么开发出一批品质不高的景区景点,既破坏了资源,又浪费了资金与时机。适合的资本化途径有二:
1、引进合适的投资商,签署旅游项目委托开发经营协议进行规划建设;为稳妥起见,尽可能比较引进几个投资商,同时或分步开发互不雷同的项目,有利于尽快形成县域旅游产品基本面,满足游客二天一晚或三天两晚的短线游需要。
2、由县政府成立国资背景的旅游建设投资公司,用植入资产与土地的方式将资产公司化,通过抵押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启动较大项目的规划建设。
(四)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旅游产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长产业链。在旅游项目深度开发过程中,需要将其他资金带进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这是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的一个过程,需要一种科学的导入模式才能确保顺利进行。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根据县域旅游总规,规划好相关项目的规模、风格、投资额等;二是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如对投资四星级以上酒店给予土地优惠的政策、对投资文化演艺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扶持等;三是严格管控,所有项目必须按规划实施,保证进入的门槛与质量。而对现存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整改,确保整个旅游形象的一致性与区域内风格的独特性。
二、旅游项目成功转换为旅游商品的路径
旅游项目成功转换为旅游商品的关键在形成市场吸引力。因此,提高市场吸引力的方法有:
(一)开发具有独特性、创新性、超前性的产品体系,挖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旅游景点的发展越来越多,要想成为游客都受欢迎还想第二次消费的景点,就得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后发县域单一依靠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是不够的,与已经发展成熟的大旅游产品处于同一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力远远不够,因此需要综合开发产品体系,以整体优势赢得市场份额。
异质性能为旅游产品“保鲜”,所以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是任何旅游产品规划建设时都必须考虑到的,并要求产品与周边市场类同产品加以区分和差异化分隔。目前,不少后发县域不仅未能深挖资源的独特性,甚至仿造周边地区已然成熟的景区景点进行建设,这是没有前途的开发。如何才能开发独特性产品呢?用独特的创意包装项目。自然资源的魅力毕竟有限并可以替代,而本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应在前期的开发策划中深入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内涵,转化其潜在价值,增添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如湖南沅陵县境内有一座山,整个山体极像三星堆出土的傩面具,对于以巫傩文化而著称的沅陵而言,如果能将这个产品策划为巫傩圣山,将巫傩文化“现场化”,将能打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呈现在游客面前。“杀”进一个大湘西旅游圈,把“错位竞争”策略作为沅陵旅游的出路,极具地区特色。
后发县域中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在少数。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性,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以其纯真、质朴、优美的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与关注。近几年,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尤其是民间工艺品,在抢救和保护中向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开发者应在民俗文化开发中遵循独特性原则,给原生态民族村寨与民族文化风情的表演者,建立对应的保证机制,形成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民族风情旅游点和旅游线路。这种模式既能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传统旅游产品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时,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更具市场吸引力,而开发特种旅游的前景可观。综合分析来看,特种旅游明显区别于一般旅游项目,它更具备旅游区域的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游览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性和体验性。以上这些正是后发县域的优势所在。为适应自助游、自驾游、探险游的发展态势,可以加快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地的建设,加强原始生态的保护,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走差异化经营之路。
把准行业发展命脉,具备超前的市场意识,设计具有前瞻性旅游产品,才能以轻装上阵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在不同的时期,旅游产品价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不同的要素中转移,开发旅游新产品和升级改造产品的需求便应运而生。旅游业兴起早期,观光产品的价值相对较高。而随着游客的选择面加宽和认知的深入,新的旅游业态会更受游客的青睐,新产品将逐渐承载旅游产品更大的价值。目前,整个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转型阶段,国内旅游已从观光产品到文化体验产品、从度假产品到养生产品的发展,后发县域可以直接打造文化游、养生游等产品。湖南省中方县荆坪古村的开发根据其独特的鱼形风水文化与特定的交通优势,规划为以养生度假为目的的“武陵山第一村”,前景应会乐观。如果只是以传统的古村概念进行开发与经营,与西边贵州的千户苗寨、会同的高椅古村、通道的皇都古村等产品全面雷同,没有生存空间。
总之,后发县域旅游开发应依靠当地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以村寨文化特色和地方民俗等为吸引点,逐步完善乡村游、文化游、生态游、红色游、自驾游、创意游等,在文化与旅游,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上作了大胆设想,形成基础设施完善、配置合理的产品开发体系,为旅游者提供观光、购物、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利用价格杠杆与联合营销等方式启动市场。
1、在开拓市场时运用价格杠杆。价格竞争是市场运作的经济规律,任何新的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前,不但要考虑产品本身给旅行商留下足够的利润空间,刺激他们的售卖热情。同时还要考虑在主要客源市场、同类产品或同类需求中的价格比较优势,以便吸引游客的出行选择。比如湖南省沅陵县、炎陵县等旅游新兴线路的短线游产品(两天一晚或三天两晚的旅游线路),就要考虑在长株潭市场上与井冈山、韶关、岳阳等短线产品的性价比,确保成为游客的主要选择项,使产品能够生存与发展。
2、设计专线或捆绑成熟旅游线路借势开拓市场。地区性和中程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是发展的趋势。县域旅游前期线路开发一般有两种选择:
(1)单独成为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自身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和拥有目的地吸引物的大产品,可以考虑同时开发旅行社、自驾俱乐部、户外俱乐部等多个渠道来启动市场。
(2)成为线路节点,借力推销。适应于该县域处于周边成熟大景区的线路上或延展线上,可以借助大景区的成熟影响,将自己设计成大景区线路上的一个节点进行推销。比如炎陵县可以借力江西井冈山线路,沅陵可以借湘西凤凰线路,湖南通道县可以借广西桂林线路延展,将1至2个特色产品植入该线路中来拉动市场。
三、旅游产品提升为旅游精品的路径
随着旅游产品的增多,游客可以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只有不断发展炼就精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旅游业的竞争,更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品牌的优势,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品牌力就是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方法有:
(一)建造与推广品牌。有些县域埋头把基础设置做好了,旅游产品也成形了,但没意识到要有现代媒体的品牌传播,结果出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无法真正获取市场效应。有些县域愿意花钱做活动却不愿意花钱做宣传,最终导致事件营销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品牌的建设与推广需要依靠现代传媒的力量,因为“旅游消费者获得的旅游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主动权的掌握者和媒体。”如何建造知名旅游品牌呢?
1、确定好自身品牌特色。有些县域决定强调生态优势,事实上,随着景区生态普遍好转,这已是一种没有优势的卖点。有些县域会强调自身的文化特色,不过在具体操作时只宽泛地宣传历史与文化的多元,不会抓住本土文化的独有特色。“广撒网不如深捕鱼”,一个县如能抓住一个引起市场共鸣的特点加大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就能形成社会效应。如韶关丹霞山市场吸引力的关键点是紧抓阳元石与阴元石进行了大力宣传与推广,世遗与南华寺的宗教文化倒是其次,结果竟然成就了韶关的旅游品牌。
2、加强事件营销和传播。事件营销是品牌营销中的重要手段,很多县域也意识到这点,于是每年花巨资举办名目各异的节会,结果得不偿失。究其原因,活动的策划没有与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不能形成长期的独特吸引力。而张家界天门山的每次活动都能形成较大影响,因为它围绕“雄险”的品牌内涵展开运作,这一特点不断被强化,效果自然显著。
3、打造别具一格的旅游线路,完善旅游信息平台,展示旅游品牌立体形象。设计完善的旅游线路,使不同的景点与景区串联起来,体现最佳的关联性与组合性,形成主题明确、有创新创意色彩的旅游产品,并积极谋求品牌化。在主要景点、交通路口、县城中心等设立宣传标语和广告;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形成品牌热度;组织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交易会和博览会,提高目的地品牌和旅游资源的整体知名度。完善地方旅游网站并及时更新,力求网络平台信息详尽化、特色鲜明化、使用人性化、查找便捷化。网络旅游是大势所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走差异化经营之路。
(二)坚持各要素的联动,促成打破时空局限的营销模式。县域旅游的产品销售要善于综合运用各渠道的比较优势,以协调各种渠道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做好产品营销。旅游产品直面旅游消费者,是吸引旅游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接着销售旅游产品应从打通渠道,渠道开发要争取多头并进,既不放弃传统渠道,也利用新兴旅游组织者与网络分销商,才能将旅游产品最大量地销售出去。传统的旅行代理商、旅游批发商、旅行社等渠道依然在旅游业中占有一定地位,自驾俱乐部、汽车4S店、户外俱乐部等新兴旅游组织者越来越受到有车一族与年轻旅游者的青睐;特别是可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促销推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匹配供需等方面比传统销售更能发挥效应,在打破时空局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且给后发县域旅游发展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大家在同一水平上竞争,能相对减少后发劣势。
同时,运行区域整合营销模式,实现更快发展。区域旅游营销以区域旅游目的地作为整体进行营销,突破区隔,构建良好的战略联盟,并用这种方式提高竞争力与大集团的发展战略相抗衡,是有力的武器。后发县域在实施不同层次的营销来推进旅游时,可以县域旅游发展具体阶段与水平为依据。
1、创新两地旅游产业营销合作模式,走差别化、科技化、融合式合作发展道路。一个区域旅游应将该区域内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整合,重组出优势互补、复合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旅游目的地塑造内容丰富、新奇多样、服务规范、旅游无障碍的区域旅游感知形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瞻远瞩,思考如何推进地区的旅游有效开发,采取措施且落实行动,阻止各地区盲目建设组合不佳、品味低下的大而全项目,防止因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形成景观趋同的现象。
2、组建一个区域营销机构,负责在旅游开发决策、市场营销、利益分配、旅游监管等方面协调统一,实施区域一体化开发及区域整合战略。因为区域旅游内部本身就存在着如何加强合作、如何共赢等问题,所以需要众多部门、地区、行业加强协作。如果能有一个哪怕是民间机构来进行协调,效果会好很多。
3、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客源地或者旅游客源集散地,才能顺利完成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区域合作。当然,旅游资源整合如何达到最优化至今尚为旅游业界正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尚需不断完善。
(三)融合发展,拓展辐射力度,提高综合效益。当前旅游产业寻求又好又快的发展,急需构建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链和文化价值链。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加速产业发展的步伐,它可使基础设施共享,集聚产业,延长产业链。想要提高游客的总体消费,就必须提供完整的产业链条,延长游客停驻的时间。而且新兴业态对旅游产业链的完整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精心打造上、下游产品与项目,构建完整产业链,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全面需求。“旅游产业链延伸主要通过对县域旅游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县域旅游系统开发的整体协调两方面影响县域旅游地的演化发展。”产业链完整性打造要视项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定:发展初期主要考虑配套设施建设,比如酒店、餐饮等设施的配套,满足游客旅途中吃住基本条件的满足,凤凰古城把沱江边上的吊脚楼改造建设成家庭旅馆,张家界向游客推出“土家十大碗”等;发展中期到达一定的人流量后,需要重点考虑夜间演艺节目的打造,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同时需因地制宜的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例如:张家界地区开发的苗族银饰、绣花鞋垫、古丈茶叶、湘西腊味、老爹猕猴桃、姜糖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姜糖业已经成长为亿元大产业;发展后期,可以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生态与文化底蕴,打造高品质养生度假项目,满足特定游客长期居住或分时度假的需要。同时,可以在县城建立一个跨艺术门类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基地,以县域特色民间工艺为龙头,以公司+基地+艺人(农户)为运作模式,以产品外销为主要销售方式,形成一个集科研、教育、生产、旅游观光、展览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文化产业集群。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俄旅游年开幕式上说过:旅游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引擎之一。旅游业是一个依靠自然和社会双向馈赠和补充的资源产业,作用在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效果尤为突出。做好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产业,只有抓好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在对全县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前后承接、联动互动的产业链和环环相扣、连续增值的价值链,完成从资源转化成产品,产品再转变为商品,商品逐步升级为精品,才能促成旅游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及良性循环。助力农村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在带动各县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才能在以三中全会精神指导旅游产业规划与发展的实践下,全面深化旅游业的改革,打造升级版的中国旅游,实现“弯道超车”,迅速赶上整个旅游业发展步伐,实现旅游兴县的目标。
县域旅游 篇8
一、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是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保障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桂林旅游“二次创业”赢得了利好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20年,桂林基本完成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建成“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
实现该目标,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是重要保障。当前,桂林形成了“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2],系统外的其他县旅游发展缓慢,全市旅游呈现失衡状态,因此,必须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实现县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二、桂林市县域旅游转型、升级途径探索
县域旅游升级,需要更多差异化、特色化产品。以下以灌阳县为例,通过深入挖掘资源,找出特色,为桂林市县域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提供思路。
(一)灌阳县概况
灌阳县位于桂林市东北角,距市区约159km,与湖南道县、江永交界,经济欠发达。该县地理位置偏僻,可进入性差,自然风光不突出,旅游发展滞后,是桂北旅游的“真空地带”,旅游发展难度较大。
(二)灌阳自然资源极具地方特色
1. 喀斯特地貌景观多样而奇特
灌阳属石灰岩地区,经多次构造运动,保留了发育初期的石芽(石林)、溶沟、漏斗,桂林地区到中后期发育的落水洞、溶蚀盆地、峰丛、孤峰、干谷、盲谷,以及溶洞等各种地貌类型,俨然是一座天然的喀斯特景观博物馆,其他县区不具备如此完整的景观。
文市镇的石林景区,占地5km2,具有双层结构、剑状峰顶、造型奇特等特点,该石林填补“大桂林旅游圈”没有石林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千家峒景区溶洞发育有奇特的钟乳丝,是石钟乳初期雏形,为该洞一绝;同时,洞内还发育有类似黄龙的“石梯田”、鹅管、石笋、石幔等造型奇特的景物,为游人提供了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的景观。
2. 具有乡野风光的灌江风景
灌江是湘江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纵贯全县,于全州汇入湘江。“灌江三峡”风光位于县城以北约1km的官塘至水车水库大坝处,有“小三峡”之美誉,全长17.5km,流域面积1441km2,水面最宽201m,最窄处40m,两岸风光旖旎,美如诗画。江面碧波荡漾,奇山秀水美不胜收,待杜鹃花开,更是绚丽如霞。灌江是具有秀丽风光的处女河,与漓江相比具有十足的“乡野”特点,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 岭南地区的北国风光、冰雪景观
灌阳位于都庞岭西麓,海洋山东麓,都庞岭山脉呈东北—西南向,延绵百余里,其主要山峰多在1000m以上;海洋山脉呈南北向,从全州入境延伸至县西南部的洞井瑶族乡,在此处与都庞岭余脉连在一起,形成东西南三面山脉环绕,北向开口的“U”型山区,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冬季冷气易进滞出,造成长时间低温天气,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因而冬季可降雪,形成冰雪景观,并出现“雪淞、雨淞、雾凇”等岭南少有的北国风景,该景观对南方客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 垂直植物带谱明显
灌阳境内都庞岭、海洋山,山体海拔多在1000m以上,垂直落差较大,随着海拔的上升,光热水等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种类也随之变化,呈现明显的植物垂直带谱分布,为开发科普游打下了物质基础。
5. 原始森林、峡谷飞瀑、高山草地等景色各异
都庞岭千家洞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原始森林,都庞岭为五岭之一,由花岗岩岩体组成,山体雄伟高大,其主峰韭菜岭海拔2009.3m(华南第三峰);这里森林茂密、气侯宜人,瀑布、溪流、湖泊形式变化多样,高山草地,景观奇特,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的好去处。
(三)灌阳县历史文化独具特色
1. 古道文化具有世界级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些年,“文化线路”引起了遗产界的高度重视。古代,横贯中国南北的大动脉经过灌阳,为当地发展“文化线路游”提供了条件,该线路为“中原——过长江——入湘江——溯灌江——经恭城下漓江(或贺江)——入西江——到合浦、徐闻——出海至东南亚等国”。另外,灌阳西临湘桂古道,东靠潇贺古道,连接潇贺古道与湘桂古道的陆上交通也经过灌阳,灌阳处在桂北交通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遗留了大量的古迹,如舜帝南巡(舜帝庙遗址)、楚国平百越、秦始皇平定岭南、“海上丝绸之路过灌阳”、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的迁徙(这里是瑶族发祥地)、元军围剿千家峒、太平天国(升平天国遗址)、抗日战争、红军三过灌阳。
总之,“北达中原、南入南海”的地理格局,为灌阳承接南北、东西方军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以此开展文化线路游,符合未来旅游发展趋势。
2. 灌阳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
千家峒是瑶族发祥地,是灌阳发展瑶文化游的先决条件。瑶族是山地民族,受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其文化独具特色,即便瑶族各支系之间,其文化也多有不同[3,4]。瑶族文化丰富而多彩,为我们打造多样化的旅游景区创造了条件。
因此,将千家峒打造成“民族圣山”,展示多彩文化,开展“瑶族圣地游”、“瑶族寻根问祖游”、“五彩瑶族文化游”,是符合资源本身的特点。
3. 唐景崧故里、桂剧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资源
唐景崧,灌阳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在越南打败法军入侵,成为“抗法英雄”,在台湾抵抗日军侵略,深受东南亚、台湾等地人民的景仰,针对这部分游客,推出“唐景崧故里游”,将吸引一大批客人前来游览。此外,唐景崧还创办了桂剧,是该地区主要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桂剧文化资源对周边客人有极强的吸引力,游客来到灌阳月岭村(桂剧发源地),可欣赏正宗桂剧。这些资源具有垄断性,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素材。
4. 红军三过灌阳,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1931—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北上,第六军团西征和第一方面军长征,曾三过灌阳。1934年,中央红军循红六军团西征故道,由湖南道县进入灌阳,在全州、兴安间强渡湘江,为确保红军主力顺利度过湘江,中央派红五师在进入县城的交通要道,阻截桂系部队,发生了著名的新圩阻击战,红五师全部壮烈牺牲,是我军历史上一次惨烈的战争。依此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灌阳旅游发展思路
通过资源分析,灌阳拥有自己的特色,可打造成以“古道文化”为基础,“瑶族文化、桂剧文化”为辅助,“红色文化”为点缀,“河流、喀斯特景观、高山、峡谷、植被、瀑布”为背景的“山水文化体验之旅”。景点建设方面,应优先发展千家峒景区、红色遗址地(酒海井、新圩阻击战)、月岭古民居、文市石林等,利用灌江水道,将县城与灌阳北部联通,形成水路、陆路环形交通网,将资源充分展示出来。
另外,待桂林1小时交通圈建成,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将极大促进该地旅游发展。
三、总结
由上可知,对资源认识越清晰,其特色就越明显,差异性越突出,市场吸引力就越强[5]。
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特色。通过深入分析,找出不同县(区)的资源特色,结合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提升旅游品质和价值。使全市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处处都是亮点,县域旅游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 0 1 2-2020)》,2012年11月
[2]陆林等,《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1066-1074
[3]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全三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日)竹村卓二著,金省萍,朱桂昌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湘西县域打造旅游演艺的可行性 篇9
目前我国各旅游胜地都探寻符合自身特色的旅游演艺形式。据相关资料统计, 目前约有150台民俗文化旅游演出每年投资在百万元以上, 总投资达17.9亿元, 参加演出的的专业和业余人员1.76万人, 每年接待观众达1.67亿人次, 并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得到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的广泛好评。
自1982年9月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在西安推出的《仿唐乐舞》开启了我国旅游演艺的序幕后, 2004年桂林阳朔打造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更是把我国的旅游演艺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旅游演艺的快速发展是民俗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阶段, 它是演艺和旅游的共同推动作用下的产物。旅游发展需要一个助推器, 需要一定的内容和形式来实现其自身价值, 而演艺这一舞台恰恰能十分体现和拓展旅游的内在空间。而演艺发展又需旅游来创造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在当代, 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也为演艺市场的繁荣提供重要动力。将旅游与演艺结合起来, 创造新的旅游演艺市场, 已成为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新浪潮。
二、湘西县域打造旅游演艺的可行性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 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 湘西各县域旅游资源发达, 资源密布。境内有凤凰古城、南方长城、边城茶峒、矮寨特大悬索桥、龙山里耶、天下第一漂猛洞河、大地传奇坐龙峡等自然风光和永顺老司城、明代建筑祖司殿和沈从文故居、德夯苗寨等人文景观。因此, 充分发展湘西地区旅游演艺业既是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也使其自身形成价值产业的必然途径。
作为湘西的世界闻名旅游品牌——张家界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其丰富的民俗文化, 使演艺随着张家界旅游的发展而得到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张家界·魅力湘西》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旅游演艺为该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了丰富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湘西县域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地广人稀, 因地理和文化等原因, 制约了湘西县域旅游演艺产业发展, 运行资金成制约湘西旅游演艺发展的重要因素。湘西地区经济落后, 与发达地区相比开放程度不高。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也缺乏相对应融资模式需要完整而开发的体系和健全的法规制度。
(一) 湘西县域旅游演艺产业资金源分析
1. 政府支持。
从我国其他地区旅游演艺发展现状来看, 政府支持是文化产业项目进行的坚实保障, 从旅游演艺的项目审批、场地报批、环护质监、质量审核等问题上都需要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政策上的支持。在旅游演艺后期项目的管理和推广上, 政府也能给演艺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2. 市场运作。
通过商业银行贷款与风险公司投资, 把旅游演艺作为一个企业在开放的市场中运营。其中传统的银行融资具有资金稳定、手续简便、方便灵活等优势, 但是, 传统银行的贷款门槛相对较高, 贷款周期相对较短, 成为许多中小型旅游演艺企业发展障碍。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民营企业或者私人公司、个人、境外投资, 如果湘西县域中小演艺公司与其共同形成一个合伙制的基金, 可以通过共享风险与利益来进行运作。目前, 在大湘西地区这也众多旅游演艺公司的资金源主要还是来自民营公司和创业者资金。
(二) 湘西县域旅游演艺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张家界·魅力湘西》公演以来, 大湘西地域的旅游演艺发展进入到一个快速上升时期, 《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旅游演艺项目获得国家级挂牌试点区, 但是其他的旅游演艺项目于发达地区相比, 仍然存在一点差距, 差距的原因主要还是表现在资金运作能力方面:
1. 投资渠道单一, 制约满足湘西旅游演艺产业发展。
旅游演艺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有待更一步的摸索, 外来资金投入较为稀少, 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 融资体系落后也一个主要的原因。
大湘西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边远, 与发达地区比没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融资体系。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民间融资的可信度并不高, 加之旅游演艺至今尚未形成强大的市场规模, 所以融资难度较大。
(三) 湘西县域演艺的商业可行性探索
1. 建立新的经营模式, 集团化经营可以拓展旅游活动空间, 增加经营范围。
游客除旅游外, 把吃、住、购、娱包含在旅游活动的各方面, 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经营。在这一套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既能在投资上节约人员、管理的成本, 让集团与地产商、风险投资公司结盟在快速获得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同时, 还可以扩大产业链, 实现产业化运作, 加快资金的回笼。
2. 优胜劣汰, 合理兼并。
目前湘西旅游演艺市场比较混乱, 演艺团体规模不一, 节目内容几乎都是民族风俗展示, 因为其民族元素的滥用, 造成了游客的审美疲劳, 也影响了旅游演艺的品牌化打造。如果大湘西地区的旅游演艺产品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 演艺行业本身需要进调整, 有效争取国家政府大力扶持, 整合资源, 重点发展少数有潜力有实力的产品, 加大宣传力度, 打造精品, 增加知名度和品牌意识
3. 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社会资本。
通过对外公开发行股份和债券,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利用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优势, 可以获得较大经营自主权。同时投融资市场化具有反应快、决策效率高, 筹资成本低廉的特点, 有利于实现政府由全面投资向重点投资转变, 为社会资本进军旅游演艺产业创造基本的体制环境。经过市场化的融资机制, 不仅可以脱离地域限制, 获得更多的资金源, 更可以扩大市场关注度和利益提, 也有利于演艺整体质量提升。
三、结语
总之, 湘西县域作为旅游资源发的地区, 其旅游业已经成为湘西地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2011年始, 吉茶等高速公路与枝柳铁路复线、吉恩铁路交通项目及“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
佛教文化及梵呗对峨眉山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张俊萍1.2李姣1白海燕1 (1.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乐山614000;2.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峨眉山是四川省重要的以秀丽山水及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自然风光绮丽多姿, 人文景观厚重凝练, 特别是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在建筑风格上极具特色, 佛教节日、法会、开光、祈福仪式众多, 保留了众多佛教文化遗产。其中佛教梵呗是佛教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音乐风格, 在佛事活动中, 具有独特的音乐审美价值, 极大的增强了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魅力, 使得中外游客更充分的感受佛教文化的神韵。
关键词:佛教文化;梵呗;旅游业
项目支持: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课题:峨眉山佛教音乐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12SB039
乐山师范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峨眉山佛事梵呗的文化研究, 项目编号:S1101
峨眉山秀冠天下, 是中国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在峨眉山的翠林蹊径中游走仿若进入仙境一般, 正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峨眉山自然风光绮丽多姿, 人文景观厚重凝练, 特别是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佛教梵呗。自唐朝以来峨眉山就是佛教圣地,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有大量的信徒来到峨眉山朝拜,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的佛教文化是峨眉山旅游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积淀的旅游景点、景区在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 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 对待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人们希望在欣赏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 拓展视野和体会不同文化经历。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久信众众多, 佛教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深远影响, 佛教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众多文化领域中。人们对佛教文化都有些初步的认识, 但佛教文化具体的哲理思想、仪式、艺术成就对于普通游客就比较陌生。也因此, 使得普通游客对佛教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佛教仪式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诵经, 诵经相配合的即“梵呗”。佛教梵呗也就是佛教音乐, 她是佛教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音乐风格。佛教梵呗发源于印度, 是释迦摩尼佛为了让更多人亲近佛学故以唱咏的形式让僧众来熟读经文。以梵呗来礼佛事的形式就此流传下来, 并传到其他国家。梵呗的曲谱大都是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 如中国古老的民间音乐。在佛
项目进展顺利, 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县域也开始对着手打造自身景点, 凤凰龙头景区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加快推进10大旅游提质项目;乾州古城“城、园、坊”三位一体雏形基本形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芙蓉镇景点圈整合资金近3亿元, 争取资金2.7亿元, 重点进行了游客服务中心、土王宫等重点项目建设;老司城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 编制了《老司城文物本体抢救性维修方案》;红石林景区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景区通道及景观提质等建设工程。湘西各县域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借助国家的良好政策及经济形式发展旅游演艺业不仅是湘西县域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旅游业自身持续发展和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必然。因此, 合理地解决好湘西落后地区的融资困难和其他操作上的技术性问题是发展湘西县域旅游演艺事业的基础, 也是进一步开发湘西旅游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中梵呗的具体曲谱比较少见, 现有的曲谱大多都是由艺术工作者调查、研究、整理、翻译完成的, 这种口耳相传的佛教音乐艺术更加显得珍贵。峨眉山佛教梵呗是峨眉山旅游的特色所在, 佛教梵呗在传送佛教哲学思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具有独特魅力的佛教梵呗又在旅游活动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一、佛教文化对峨眉山旅游的影响
峨眉山除其秀美景观之外, 还弥散着最引人入胜的千年佛教文化,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深广茂密的峨眉山有着众多神秘幽静的千年古刹, 吸引着海内外佛教信徒顶礼膜拜。普通的游客来到峨眉也深受佛教文化的感染, 心灵得到荡涤, 在游览名山之外倾听沉稳、悠远的佛教梵呗别有一番心灵的收获。峨眉山以佛教文化闻名, 佛教文化也对峨眉山旅游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名山,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不久, 佛家就开始在此建立寺庙。在唐朝时期佛教兴盛, 峨眉山上重新修缮了荒废的寺庙, 并且香火日渐旺盛。时至今日峨眉山一共有28座佛教寺院, 这些寺院当中很多供奉了普贤菩萨, 是中外公认的普贤菩萨的道场, 其中著名的有金顶华藏寺、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洪椿坪、洗象池、仙峰寺、清音阁等八大寺庙。我国著名的“四川峨眉山佛学院”校址最初就建在报国寺, 现今校址迁至“大佛禅院”“女众部”校址选在伏虎寺。佛学院为僧人和比丘尼开设了佛教梵呗课程。在这古静的翠峰深处, 一座座禅寺不断的传出梵呗声, 通过梵呗, 僧人们诵读古老宗教的经典。
峨眉山是中国较早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文化古迹之一, 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山的千年古寺不管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上还是寺院建筑本身都是难得的人类文化遗产。在这些古老的寺庙中珍藏着很多佛教文化瑰宝, 即使是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是难得一见的。第一, 是供奉于华藏寺的佛牙舍利。这颗佛牙舍利来之不易, 是宋代的一位高僧步远万里到印度取经, 在斯里兰卡请得,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回到峨眉的, 这枚供奉千年的佛牙舍利是华藏寺的镇寺之宝。其二, 贝叶经。贝叶经来自于印度, 当时造纸术还没有传入印度, 佛经都是刻写在贝树叶子上, 可见这样的经文珍本是多么难得。
摘要:湘西县域作为老、少、穷边区, 传统的农业、工业都无较大的发展潜力, 而旅游业作为湘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景远大。根据可靠数据, 湘西州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1486.26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 同期增长分别达到18.37%和21.11%, 旅游总收入占全州GDP的21.3%。因此, 围绕旅游业开展湘西旅游演艺具有重大的前瞻性意义。而旅游演艺能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但作为新兴崛起的商业模式, 其可行性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旅游演艺,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怀亮.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 改革与战略, 2008 (12) .
[3]何敏等.成都市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探析[J], 理论探讨, 2011 (02) .
[4]王海慧:《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现状及金融对策》, 《中国金融》2007 (24) 。
县域旅游 篇10
在旅游业给各县域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不得不承认, 日益凸显的“井喷式”消费热潮给各县级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概述
狭义的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仅由县域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或信息, 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系统。广义的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县域范围内, 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共同提供的, 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它具有区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2 我国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管理机构不健全, 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
当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旅游管理机构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部门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绝大多数县区仅在旅游发展总规划中用了较小的篇幅提及旅游公共服务的部分项目, 尚没有系统地进行规划。
2.2 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首先,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制约, 规划在政府换届或领导调整时沦落到虎头蛇尾的尴尬境地;其次, 由于没有资金保障, 投入不足, 建设往往滞后或被迫中止, 造成项目零散、不成体系,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3 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2.3.1 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旅游业是一个投入很大的产业。目前, 我国大部分县域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 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 供给主体单一, 缺乏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的参与, 市场力量难以发挥。
2.3.2 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我国的旅游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无章可循, 监督管理不到位, 缺少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公众的参与, 致使供给主体有空可钻, 造成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或质量低劣, 甚至导致某些供给主体破坏环境、糟踏资源、扰乱旅游经营市场、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等严重后果。
2.4 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2.4.1 以领导满意为中心, 忽视公众的满意度
旅游公共服务产品或信息是满足广大公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公共系统,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然而, 相当部分的县域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 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某些领导的指示或经验判断, 一味追求本任本届政府的绩效, 忽略公众的客观需求, 建设大而空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势必降低公众的满意度。
2.4.2 以短期利益为目标, 缺乏长效管理
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只关注投入, 而忽视结果;只关注短期的局部经济效益, 而忽略可持续发展。有的县域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肆意改造古建筑、古街区的格局, 破坏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等。
3 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
首先, 各县级政府应成立由旅游、交通、规划等部门及旅游企业组成的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 全面负责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其次, 应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思路。
3.2 构建多元化的供给模式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往往造成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效率低下等情况。因此, 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治理模式, 提出多元化的供给模式, 即以政府主导、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 (见图1) 。这种供给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 充分引入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 实行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公共服务购买、政府间协议、特许经营、凭单制、志愿服务等多种供给方式, 充分发挥市场、第三部门、社会公众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发、建设以及后期的监督管理等。
3.3 加强区域合作, 整体联动建设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县级政府应抓住国家发展“大旅游”的良好机遇, 依托所在省、市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及其他部门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无缝对接, 构筑多层面、多领域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协作。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4 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 设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各县要建立由政府、旅游专家及广大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科学决策机制, 保证政策的制定代表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其次, 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监督机制。目标责任制明确规定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的职责和权限, 对各环节的责任方进行有效监管, 确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质量和供给效果。最后,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可采取建设旅游政务网、举办听证会等措施, 并通过政务公开及有效地反馈意见, 加强政府与相关组织、供给部门与目标公众之间的沟通, 有效地监督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促使旅游公共服务最优化供给。
3.5 设立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
有效的评估机制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首先, 应确定由政府、社会公众、旅游专家、第三部门等多元化评估主体。评估的组织形式往往由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评估机构或者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代表委员会等三种。他们通过向利益相关者搜集和解释信息, 对建设及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 进而为政府协调各方利益、制定相关政策或调整执行方案提供咨询建议, 从而保证利益相关者多方满意, 尤其要提高旅游消费者及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摘要:当前, 我国国内旅游已进入以“假日旅游”为标志的大众化发展时期, 县域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但是, 由于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带来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我国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提出构建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军.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来源[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7) .
[2]李爽, 甘巧林, 刘望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5) :8-15.
[3]连漪, 何建军, 王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与游客满意度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5) :234.
[4]刘忠定.一种官民二重的机构模式——社会转型时期“第三部门”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3) :26-33.
县域旅游 篇11
立足本县特色发展乡村旅游
坚持把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新村建设、产业培育、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树立全域旅游、全域景区理念,聘请国内外知名旅游规划团队,高起点编制平昌县旅游发展规划、平昌县乡村旅游规划等总规和相关专项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融入现代旅游的理念和元素,着力构建以“一乡两园三线”(“一乡”即江口水乡,“两园”即佛头山文化产业园、驷马国家湿地公园,“三线”即驷马-得胜-五木-灵山-元山环线,双滩库区-喜神-牛角坑-云台环线,西兴-皇家山-友谊水库环线)为重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以巴山新居为载体,打造乡村旅游节点。坚持一个新村聚居点就是一个乡村旅游节点,突出农耕文化、田园意境、乡村记忆,注重内在实用和外在美观结合、传统民居特色与现代审美元素结合。整合旅游资源,在驷马镇打造集湿地体验、水乡风情、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驷马水乡景区,在五木乡打造集森林养身、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在灵山镇打造集米仓古道、巴人文化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巴灵寨景区,构建独具平昌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配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县建成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18个、购物中心28个、乡村旅游酒店50个,开通旅游公交,既满足旅游接待,又方便群众需求。
——以产业发展为纽带,拓展乡村旅游环线。坚持产业围绕新村布局,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引进成都翼展等龙头企业带动,建成集现代设施农业、花卉苗木观赏、农耕体验、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驷马镇元峰省级农业科技园、元山镇中岭村生态农业科技园,通过产业带将新村串成线、连成片,形成休闲、观光旅游环线。充分利用平昌丰富的水资源,依托通河、巴河骨干水系,建成风滩、双滩水能发电站,在牛角坑水库、友谊水库、双桥水库等中型水库上做活“水”文章,打造水景观,发展生态养鱼,开展水上游乐项目,形成亲水休闲乡村旅游环线。坚持一条道路就是一条森林通道,就是一条绿色生态走廊,在公路沿线因地制宜栽植风景林,发展原料林,形成以森林走廊和经果林为纽带的乡村旅游环线。
——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高品质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刘伯坚烈士纪念园,收录全国近千幅红军石刻标语,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园,佛头山创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挖掘提炼巴人文化,在佛头山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巴人文化区。以巴灵台景区为核心,高品位打造米仓古道遗迹和巴人风情街,包装提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舞、金钱棍等巴人传统民间艺术,今年巴灵台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通过省检。在著名画家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原创地驷马水乡打造孝道文化园。丰富提升水乡文化,依托江口水乡国家水利风景区,着力开发皮划艇、摩托艇、画舫游船、划龙舟、垂钓、沙滩排球等游乐项目,邀请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水乡平昌采风创作和慰问演出,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展播独具水乡风情的《水恋平昌》等乡土歌曲,挖掘提升水乡文化内涵。
——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强化乡村旅游服务。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主题,优化“农家乐”旅游服务,打造乡村坝坝宴、白衣全鱼宴等特色农家乐餐饮品牌。全县发展“农家乐”950家,带动发展运输、营销、娱乐等相关旅游服务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营业额达2亿元以上。突出乡土特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江口醇、小角楼酒畅销海内外,驷马豆瓣、杨势风干鱼、巴山土鸡等15个优质农产品备受游客青睐。由县妇联组织的民间手工编制、刺绣等成了游客最抢手的旅游商品。强化以节会营销为主的旅游宣传,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搭台、群众办节、农民增收,常态化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元宵登高、中秋赏月、巴人祭天、采莲赏荷等节庆活动。2014年,成功举办以“智慧乡村游”为主题的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兆润杯·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大型活动,接待游客6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亿元。
发挥乡村旅游引擎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其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引擎作用,在生态资源富集的贫困山区,要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打造。围绕六大旅游要素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建立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产业链条。城乡居民在乡村旅游中直接互动交流,城乡生产要素在旅游发展中加快流通,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城乡交流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旅游业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涵盖了基础、产业、社会、人文、环境方方面面,要着眼长远和全局综合打造综合提升,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乡村旅游是培育发展优势的有效载体,必须超前谋划持续推进。旅游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旅游消费需求将迅速扩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无论是从消费结构的变化,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看,乡村旅游都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谁先抢占这个市场,谁将获得发展先机。平昌乡村旅游发展已有一定基础,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超前谋划、持续发力,加快建设旅游大县。
——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必须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农民从事规模生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倒逼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了增收致富渠道。驷马、元山等乡镇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现代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生态养殖等,50%以上的农户脱离传统农业,兴办农家乐、开设购物点等二三产业,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乡村旅游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家创业。
——乡村旅游是打造地域名片的成功捷径,必须突出优势彰显特色。一个地方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财富。平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7%,水域面积23万亩,是米仓古道的重要节点,依托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景点景区,打响乡村旅游品牌,满足重庆、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追求绿色生态的旅游需求,让“天然画廊·水乡平昌”成为平昌的旅游名片,就会不断扩大平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县域旅游 篇12
1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海岛县综合实力薄弱, 环境承载力有限, 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第二产业的客观条件, 以“耕海牧渔”为主要特征的渔业生产出现萎缩, 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共性选择。海岛县域陆地狭小, 空间阻隔, 旅游开发困难大, 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匮乏, 能源和淡水供给紧张。经过30多年不懈的努力, 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成为海岛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改善经济单一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2008年海岛县共接待游客2 453万人, 旅游总收入146.8亿元, 最近10年的增长速度为16.74%和19.66%, 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94和11.4个百分点, 是旅游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但是, 人均旅游消费偏低, 按可比价格计算为418.65元, 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64元。除舟山市 (含二区二县) 和玉环县外, 人均旅游消费为250.41元, 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70%, 还有4个海岛县出现负增长。海岛县旅游业发展还处在以粗放增长为主的、低层次的、资源驱动型阶段, 观光游占据绝对比例, 旅游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门票经济”, 业态简单, 企业综合素质较低, 持续发展不足。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刚刚起步, 在产品提供、企业能力、发展机制、管理体制与配套政策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制约。
1.1旅游产品单一, 新产品开发滞后
海岛是以其特有的神秘和静寂、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和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为物质基础, 以完整、鲜明、深刻的形象感知给旅游者带来远离城市喧嚣和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相对于观光旅游, 度假休闲游和生态旅游更能够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海岛县是我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目前的旅游开发还过多地依赖自然禀赋, 旅游产品以传统的观光游为主, 产品单调且生命周期短;客源集中于周边省市, 季节性涌涨突出, 游客停留时间短, 消费层次较低, 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兴消费力量不断崛起,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层次提高, 更加注重度假休闲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已经形成了一批支付能力高、学习能力强且愿意尝试新产品的群体, 旅游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提升成为必然。因此, 海岛旅游的需求重心正在由观光游向度假游和生态游转变。度假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 更强调安全、宁静的优美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 度假游客停留时间长, 重游率高, 消费能力强;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 强调生态文明价值, 兼顾旅游开发与海岛环境承载力的协调, 追求生态系统的旅游生产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均衡, 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需求的深刻变化给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1.2企业能力欠缺
旅游企业是融合发展的主体, 需要不断提高整合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 降低企业核心能力刚性[3]。海岛旅游虽已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 但是旅游企业普遍散、小、弱、乱, 专业人才短缺, 与岛外交流协作不足, 无法充分获得周边大城市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的溢出效应, 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持续赢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足。一些条件较好的海岛和沙滩被低水平重复开发, 存在较严重的旅游资源浪费、价格恶性竞争、条块分割等问题。在竞争观念落后和实力较弱的情况下, 旅游企业在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时, 受到企业家行为、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具有明显路径依赖特征的因素的影响, 往往选择固守行业惯例和已有行为模式;即便海岛内外其他企业有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运作模式, 也会受到与之合作的企业核心刚性的限制, 融合发展往往难以为继。
1.3发展机制有缺陷
海岛县要向广大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 既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能力, 也需要健全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机制在融合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 既要体现产业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又能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 自动迅速地做出反应, 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 其核心是旅游经济利益在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相关利益者中合理、有效地分配。海岛县旅游开发的历史较短, 加上管理体制的不适应和配套政策的缺失, 造成产业发展机制的不适应, 阻碍了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① 旅游开发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结构和比较严重的行政分割, 产业、部门间协调困难,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市场开拓乏力, 形象、品牌不突出;② 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和规模效应, 给予旅游产业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直接或间接补贴, 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旅游开发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③ 旅游业大规模开发意味着部分渔民需要转产转业, 对海岛国防、权益、资源、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的强调, 使得海岛居民要为国家或远方人们的所得“付出代价”, 包括失去或减少发展机会, 这需要构建有效的补偿机制和社区参与机制。
1.4配套政策不健全
旅游业不仅仅是综合型产业, 还是环境密集型产业, 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提供指导和保障。海岛县作为特殊的社会综合体, 社会文化结构相对封闭, 包容性较低;作为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系统单一且脆弱, 极易受到旅游开发 (比如:旅游接待设施激增、密集的人员活动、淡水过度开采、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排放等) 的冲击而造成生境改变或不可逆的生态损害。范围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应对这些冲击时, 相对富有弹性, 但对回旋余地较小的海岛型旅游地来说, 应对弹性则要小得多, 目前部分海岛县的饮水、卫生、交通、环境等正逼近承载能力的极限。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正在放弃, 资源商品化、资本化趋向明显, 对海岛县域的社会文化结构形成强烈冲击。旅游开发的失当还会引起舆论的批判、旅游者的疏离和当地居民的反感甚至对立。旅游业在本质上是民生产业, 但是民生思想一直未能成为普遍的价值自觉, 损害民生、引发民怨的现象屡有发生[4]。如果没有外部约束和政策指导, 旅游生产商,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公司, 都会出现轻视自然环境价值、榨取旅游经济价值的倾向和冲动。
1.5管理体制不适应
海岛县旅游开发一直遵循政府主导模式, 产业管理奉行条块分割与行业壁垒并存的体制, 风景名胜区属于住建部门, 文物景点属于文保部门, 森林公园属于林业部门, 海域管理归海洋部门, 各商业接待单位隶属于各行各业, 旅游行业管理归旅游局。这些部门在纵向上必须遵循上级管理部门的管制, 在横向上又共同构成对游客服务的不同模块。由于各自所处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 政策和制度规定不同, 其他产业企业要素进入时面临各种阻碍, 使得旅游开发与其他产业在资金投入、空间布局、组织优化、技术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土地 (海域) 、淡水、能源利用等缺乏统筹协调, 成为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
2融合发展路径
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海岛旅游的初期发展, 主要依赖特殊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吸引游客, 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不是很密切, 旅游业有相当高的游离性;随着量的积累, 旅游功能逐渐叠加、嵌入、渗透到不同的产业链条中, 原有的产业边界、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以及区域边界逐渐模糊, 结构日趋复杂, 新业态、新功能显现并继续演变、创新, 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此时的旅游业由若干不同行业组合而成, 貌似松散实则紧密的产业系统。作为一项基本特征, 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获得持续发展[5]。当前海岛旅游的运行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旅游业正处于一个明显的转型期, 即通过融合发展获得系统整体效益。按其主要特征, 大致可分为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路径[6]。
2.1资源融合路径
资源共用是其他产业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旅游产业, 即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品通过重组或创新性利用, 成为新型的旅游产品, 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渔业是海岛县的基础产业, 渔业生产所得是海岛旅游四要素 (4S:海岛、海鲜、太阳、大海) 的一部分。以渔业生产过程、渔民劳动生活场景为资源的旅游活动, 逐渐演化成观光渔业、体验渔业、生态渔业等新型业态, 兼具渔业和旅游业的特性。休闲渔业更具代表性, 从初始的渔民生活体验, 渔业生产参与, 逐渐演化出潜水、海上垂钓、水族观赏等活动, 不仅使旅游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得到扩展, 满足了旅游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同时拓宽了渔业的效益创造渠道, 使传统渔业焕发新的活力。以海岛县特色工业 (如海上风电、水产品加工等) 为依托的工业旅游、以文化节庆活动为依托而发展的节庆旅游、以海岛特殊或特有的动植物资源为依托的观摩探险以及森林旅游、体育旅游、教育 (修学) 旅游、医疗养生旅游等, 都是主要通过资源共用发展起来的融合型产品。
2.2技术融合路径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技术融合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由于技术及管理的创新和扩散, 逐步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流程、组织方式、产品标准等技术性壁垒, 不同产业拥有共同的技术基础, 提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或功能的产品, 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具有替代关系, 有效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同时将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环节, 全部或部分渗透到旅游产业中, 分属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企业转变为竞争关系, 形成新的旅游业态[7]。技术壁垒的逐渐消失会促使政府放松规制, 其他产业的企业为了获得范围经济优势及竞争优势进入旅游产业与在位者竞争, 促进旅游业融合发展。针对旅游产品的非实物性、非储存性和非转移性的属性, 技术融合可增加间接储存性, 突出海岛特色和旅游体验, 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比如,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动漫设计等结合, 以电影、纪录片、宣传片、广告等形式创新宣传营销手段, 以电子商务开辟新的业务渠道。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旅游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等领域, 引发了旅游要素构成、产业范围、组织形态、运行模式、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旅游产品的创新, 极大地革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和业态。
2.3功能融合路径
每个产业都有其特定的主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当这些功能和作用与旅游功能平行共进时, 就产生了两者融合的契机。功能融合是将旅游功能转化为“液态”, 灌注到其他产业之中, 将旅游活动和与其他产业活动的组织、运行结合起来, 某些价值链环节通过创新性重组和开发利用, 在保留其自身价值创造的同时, 又构成旅游产业的价值链环节或旅游产品。功能融合使旅游的某项功能得以凸显和深化, 也使其他产业的功能得以深化和创新, 二者互补而创新产品, 共同获取更好的功能效益。比如, 海岛县的渔村旅游将渔业生产活动、渔村风光、渔村居民和聚落文化与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 而形成的一种新业态。长岛县的“渔家乐”是国内知名的非物质旅游品牌之一, “吃住在渔家, 娱乐在渔村, 览胜在景点, 游乐在海上”, 每年接待游客占比在60%以上, 户均年旅游收入2万元以上, 在2003年注册了“渔家海上游”“小康渔家”两个服务产品商标, 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渔家乐”作为民俗旅游产品, 还体现了社区参与的内涵, 是转产转业的渔民参与旅游开发、分享旅游收益的重要途径。
2.4市场融合路径
海岛县的企业为保持、提升竞争力, 纷纷瞄准旅游市场寻找发展契机;岛外企业也希望参与海岛县的旅游开发, 分享旅游经济价值。当旅游产业想要涉足其他产业领域, 或者其他产业进入旅游市场, 对对方市场领域的开拓欲望, 就成为双方合作的起点。双方以企业合并、项目合作等形式进入对方市场, 获得共同效益。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市场上, 普遍存在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 出现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新业态。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海岛县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壮大, 旅游地产成为当前的投资热点之一。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产生的旅游流是沟通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桥梁, 而旅游流产生的关键是存在市场分工, 在不同的地域积聚形成体现资源、区位、产品、市场、资金、管理等比较优势的分工节点, 分别担当不同的产业链角色, 最终融合成为完整的旅游产业和旅游市场。具有资源优势的海岛更多输出的是旅游景观和度假休闲体验, 需要岛外技术、资本和管理的输入;具有客源优势的地区, 更多成为旅游市场营销对象;具有管理服务优势的地区, 可以向海岛县输出商业模式、资金和管理经验, 大融合方有大旅游[8]。
3融合发展策略
产业融合是海岛县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需求的角度适应游客需求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特点, 从供给的角度创造产业成长更大的空间、更深化的链条、更持久的能力, 从供需契合的角度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创造基础。促进产业融合发生的条件主要包括技术、政府和企业3个方面[9], 其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竞争压力、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内因, 放松规制、配套政策提供融合发展的外部条件[10], 政府应当成为融合发展的启动者、协调者和规范者。旅游产业融合的促进策略就在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特别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功能分工。
3.1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
企业是融合发展的主体, 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产业的发展, 其他要素都通过企业行为来影响产业发展。融合发展必然带来旅游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在初始阶段, 新的参与者不断进入旅游市场, 企业数量增加, 竞争加剧, 企业能力获得提升, 产业集中度会缩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消费的个性化与综合化趋势促使旅游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逐步向小批量、多品种过渡, 在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基础上, 企业间的合作、横向购并或混合购并加剧, 产业集中度最终会提高。与此相适应, 旅游企业行为也会相应调整:一方面, 旅游企业不断创新, 尽可能快速、灵活、高效地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效率、高容量的商业活动, 推出替代性强的新产品, 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 企业会通过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挖掘利用, 进行更大范围的整合, 优化定价和促销策略, 企业组织结构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 范围经济逐步取代规模经济以获取整体利益[11], 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因此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演化过程, 尊重市场规律, 鼓励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是首要策略[3]。
3.2创新旅游产业规制
旅游产业本质上是一个民生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 政府应放松产业规制;产业融合也使以产业分立为依据的传统规制体制出现职能重叠、规制失灵的现象[11], 需要对规制政策及规制体制进行改革, 以适应变化了的技术经济条件和融合发展的需要。① 以法律或制度为基础进行旅游产业规制改革, 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 为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创造制度环境。② 坚持独立、高效、公正原则, 重组规制机构或设立融合型规制机构, 改革目前普遍实行的公司、事业、行政三位一体的旅游管理体制, 建立高规格、有实际权能的旅游管理委员会, 有条件的实行旅游度假特别区管理体制, 集中规制权力, 规范规制行为, 完善跨界治理, 提高综合协调能力。③ 政府必须密切关注旅游业的动态发展, 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的影响, 对旅游业中的非自然垄断性部分应放松规制, 保护并促进竞争;对仍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部分, 如部分重要景点景区和重大旅游设施, 可实行激励性规制, 规定最高限价、租赁经营、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或提供补贴、BOT (建设-经营-移交) 等,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④ 加强社会性规制, 为应对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通过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其相伴而生的各种活动制定标准, 规范旅游行为, 以提供或委托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保障旅游参与者的安全、保护海岛生境、防止社会公害等, 力求相关利益主体的平衡, 增进社会福利。
3.3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促进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必要保障。海岛县政府应该实施倾向性的产业政策, 加大要素投入, 促进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① 实施积极地旅游产业扶植政策, 既包括政府直接投资、直接或特许经营、放松配额、鼓励技术引进等直接方式, 也包括间接引导方式, 比如税收减免、融资支持、信息与技术援助、行政指导等, 根据需要设立如产业融合市场开发基金、融合型产品营销基金、创新性旅游人才引进基金、旅游环境改善投资基金等, 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进入旅游产业。② 编制旅游业融合发展规划, 出台融合标准, 促进产业协作和信息沟通, 鼓励企业协作和企业并购, 促进产业要素流动和重组。 ③ 积极推进岛陆旅游合作, 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 促进旅游业及其与相关产业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的对接、竞争、合作, 提高与岛外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④ 优化空间布局。旅游产业的核心产业链大多在旅游配套设施较好、旅游要素集中、人口和建筑密度较高的位置上集中, 众多的旅游企业、机构, 按功能、分工就近展开, 密集分布, 渔业生产及加工、工业要转移到相对偏远的地域或岛屿。这既需要政策引导, 又需要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
3.4创新旅游发展机制, 培育企业集团
发展机制创新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般有政府主导型、企业 (公司) 主导型和公私合作型三大类。在海岛旅游资源统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 政府从一开始就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全过程。综合考虑海岛县域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特性、产业发展阶段、旅游市场发育成熟程度等, 应采用公私合作型机制, 组建海岛县旅游发展公司, 以政府投入为基础, 吸纳社会资本, 共同开发海岛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开发的起始阶段, 通过旅游发展公司的引导型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 树立社会投资开发的信心;到成熟阶段后, 政府逐步退出转向市场化经营。一些大型旅游集团, 拥有发达的网络组织结构, 既可独立进行跨区域的要素整合, 又可自主进入其他产业领域, 对旅游业融合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培育企业集团一方面靠政府扶持;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市场竞争中磨炼, 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政府需要提供旅游集团成长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 保护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利益。同时, 建立产业创新奖励制度, 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待企业集团度过幼稚期后, 政府应及时从微观推动者向宏观管理者转变。另外, 海岛县旅游品牌和形象的培育与推介是引导消费、加快融合发展的基础之一, 需要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
4结论
海岛县旅游业担当着增强经济活力、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进步、提升地区形象等多重使命, 既是经济产业, 也是生态环境产业和社会文化产业;既是要率先发展的产业, 也要成为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实现, 需要海岛县多部门、多产业、跨区域的协同耦合, 牵涉到广泛的社会经济架构, 产业效益的实现依赖旅游业整体的良性运转, 既要尊重旅游业演化规律, 又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 只有实现了观念与行动上的契合, 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锦, 陆林, 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 2011, 26 (4) :1-7.
[2]马波.旅游业:战略性产业定位及其实现[J].旅游学刊, 2010, 25 (2) :8-9.
[3]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 2007.
[4]马波.旅游与民生:从抽象到具象[J].旅游学刊, 2010, 25 (7) :7-8.
[5]马波.转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选择[J].旅游学刊, 1999, 14 (6) :34-39.
[6]麻学锋, 张世兵, 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 2010, 30 (4) :678-681.
[7]徐虹, 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 2008, 22 (4) :1-5.
[8]马波.大融合方有大旅游[J].旅游学刊, 2011, 26 (5) :5-6.
[9]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 2011, 26 (5) :7-8.
[10]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 5 (4) :14-19.
【县域旅游】推荐阅读:
县域旅游品牌09-01
海南县域旅游发展研究07-07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06-13
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09-28
县域道路10-13
县域统筹10-14
县域调研10-17
县域发展07-31
县域物流08-16
中国县域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