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三农”业务

2024-11-04

县域“三农”业务(通用7篇)

县域“三农”业务 篇1

“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是新时期农行肩负的历史使命,从县域支行来看,近几年来“三农”贷款在所有信贷业务中每年占比不断提升,且贷款领域广泛,服务对象众多,牵涉的政策面较广,不仅体现了农行大行风范与社会责任,而自身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中,借鉴改革内容要求,反观金融支农走在前列的县域农行三农业务,尚有许多方面值得思考。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涉农贷款任务观点较浓,主动营销不足。从主观上来看,沿海县域民营经济发达,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底,加之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自身抵遇风险能力较差,各乡(镇)、村虽成立有各种专业合作社,但自身实力充足者廖廖无几,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营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先天具有弃农择工商倾向, 在完成上级行下达目标任务以外,很少愿意开展纯农信贷业务。从客观上来说, 涉农贷款具有普惠性特点,贷款对象面广、量大、额小,成规模经营者少。

2.贷款考核上职责不对称,责任大、 激励少。当前县域网点所涉及纯“三农”信贷业务,主要是惠农卡农户小额授信业务、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业务,但目前主要侧重惠农卡小额授信业务。从接受农户的申请开始调查,到整理好各种资料上报贷款授信业务,客户经理办理一笔小额惠农卡授信业务的工作量,不亚于办理一笔其他个人信贷业务工作量, 而照目前考核办法,办理授信有激励,而对后续管理、催收等环节无下文。客户的卡授信期限是一至三年,这中间客户家庭状况变化很大,需要客户经理付出许多的精力与时间去维护好惠农卡授信业务,特别是对少数农户产生的不良贷款, 金额虽然不大,但影响面广,不及时处理将对后续工作带来很多麻烦,需要反复上门催讨及至诉诸法律清收,责任之大可想而至,而上级行针对不良贷款处罚措施有,维护与管理好贷款的激励条件欠缺,从而对放好农贷产生消极影响。

3.“三农”业务蓬勃发展,客户经理配备不足。农行服务“三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经常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从当前情况看,东部发达县域支行基本没有专职“三农”业务管理人员与客户经理,对大的村镇成片拓展客户,通过聘请当地有名望、热衷于农村金融事业的同志担任协管员,作为联络农行与贷款客户之间的桥梁;对众多的零星分散客户,由客户经理直接一竿子到底去办理,目前县域行对各集镇经营网点客户经理的配备,大都只有一两名,每个管户经理分到的“三农”贷户有几百户之多, 从而对新的涉农贷款拓展乏力。

4.外在担保、抵押物不足,成为涉农贷款拓展最大障碍。“三农”贷款政策性较浓,但发放前提是风险可控,现阶段农村集体土地不能抵押,建在集体土地之上的房产不能抵押,农户贷款主要靠有还款能力的保证人保证,大大地制约了 “三农”贷款的拓展。

二、金融支持策略

1.破除涉农贷款任务观点,持续推进农户贷款经营转营。一方面要对现有授信农户授信额度做好动态调整,对信用良好,经营稳健客户,可适当放宽授信额度;对在授信其间因非不可抗因素造成过不良贷款客户,结合重新授信对其压缩清理,实行优胜劣汰的结构性调整。对新进入农户,主要向种植养殖领域进行营销,以实现发展中的优质保量目标。

2.加强“三农”客户经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制订、完善涉农贷款考核办法。“三农”贷款特点,要求涉农客户经理政策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经验丰富同志去担任,而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县域支行, “三农”客户经理队伍大多兼职为主,这样不利于涉农贷款的营销与管理,上级行每年应逐步选派配备专职涉农贷款客户经理,同时进一步制订完善“三农”贷款考核办法,对从事“三农”业务的客户经理,工资薪金待遇上应优于工商企业客户经理,贷款拓展与维护费用应高于工商企业比率标准,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3.开展纵横向联系与沟通,共同破解担保抵押难题。“三农”贷款最大障碍,主要还是贷户缺乏有效担保抵押问题,目前对“三农”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以采取保证方式为主,具体有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保证,公司 + 农户、农户之间联保等方式,但公务人员毕竟有限,公司 + 农户主要以项目为主,这样农户之间的联保就成为主要保证方式,但这一方式风险较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旦出现风险,清收难度较大。要破解担保难题,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林权、荒滩、滩涂等抵押办法,设立由政府牵头政策性小额农户担保机构,以及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项目范围等,为“三农”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摘要: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中,借鉴改革内容要求,反观金融支农走在前列的县域农行三农业务,一些基层农行尚有许多方面的问题。文章分析农行支持县域“三农”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金融支持策略。

关键词:农业银行,县域“三农”业务,策略

县域“三农”业务 篇2

一、XX县农业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农业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完成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

尤其是在县域经济方面,企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从06年开始,XX县组织千名干部外出招商,组建8个专业招商局开展专业招商。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608个,其中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304个,5000万元以上64个。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4.42:51.25:

24、33,实现了由农业原料生产为主向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5家,进入了全市先进行列。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5家,林木、食品、纺织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30万人。在林木产业上,重点培植曹普、光明、美家、鲁艺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下游相关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膨胀,形成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市场。在食品加工上,着重帮助指导芦笋加工企业,由单一的芦笋加工向黄桃、梨等水果加工和蘑菇、辣椒等蔬菜综合加工方向延伸。目前,芦笋种植面积16万亩,加工企业24家,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生产基地。纱锭总数发展到50万锭,成为全国最大的色纱生产基地。

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XX县大力实施“外向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加 1

强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把桐木拼板和木制工艺品加工出口、芦笋食品加工出口、化工产品出口、棉纺织品出口四大外向型经济产业视为XX县经济振兴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希望所在,各项经济工作紧紧围绕着四大产业搞突破,不断拉长其产业链条。2006年,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增长3.4%,其中出口额完成1.8亿美元,增长4.7%。2007年1-6月份,全县进出口额达10294万美元,同比增加32.3%,其中出口额为10192万美元,同比增加48.3%。

二、XX县小企业总体发展及分布情况

XX县是有名的“中国泡桐加工之乡、杨木加工之乡、柳编之乡、芦笋之乡”。近年来,XX县依靠当地资源,形成了以木材加工、芦笋生产、纺织等为主导的中小企业群。止2007年9月,XX县有规模以上小企业100多家,直接、间接从业人员30余万。其中XX县庄寨镇及其涵盖全县各乡镇的泡桐、杨木加工企业,青古集、苏集镇等芦笋、黄桃、香菇加工企业,曹城镇、侯集镇等毛纺织、棉纺织企业,孙老家、安才楼等乡镇朝天椒种植、加工,都形成了较大规模。

泡桐、杨木加工在XX县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全县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市场,林木加工企业40余家,从事林木运输、初加工的个体从业者近两万人,日交易量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来自林木产业。XX县木材加工企业半数以上分布在庄寨、桃源镇,乡镇财政80%以上的收入来自木材加工企业。

XX县具有较好的芦笋种植基础,07年种植面积16万亩,每亩纯

收入4000元以上。全县从事芦笋加工的中小型企业24家(其中小型企业22家)。现在XX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基地。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等地。芦笋种植及其加工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当地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遇。

近几年,XX县依靠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棉纺业发展迅速,止今年9月,纱锭已达50万锭,成为全国最大的色纱生产基地。棉纺企业30多家,安置职工近两万人。

最近几年,XX县地方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企业产品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外向型企业、经济占比较小,企业管理落后,地产不清晰,排污不力等。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更需要企业学习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当地政府的扶持。

三、XX县农行在服务“三农”及县域经济方面落脚点

自去年以来,XX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纺织、林木、化工、食品四大优势产业项目比重大,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不断提高,骨干项目特别是高新项目、利用外资项目投资进展较快。但是,经过调查,由于企业在新建和扩建项目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项目投产后企业缺少资金的局面已非常突出,加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有85%以上的企业提出贷款要求。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强烈,特别是曹普、木林森、隆森等农林加工企业,以及银香大地乳业、森园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季节性收购资金缺口较大,初

步统计缺口达6亿元。

下一步,农业银行要在支持“三农”中发挥作用,就要找准落脚点,即解决好资金投向的问题。前些年,农行普遍存在惜贷、怕贷。但是,随着农行改革的深入及新的市场定位,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成为农行工作的又一重点。由于农行网点、人员等的限制,再向过去那样直接服务农户存在局限性。作为XX县农行,从客户定位看,应重点选择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客户,县域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从区域定位看,定位县域为基础,延伸至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支持当地有特色、资源丰富、辐射面广、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行业;从产品定位看,重点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林外向型创汇企业,大力支持“三农”领域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和项目。大力开发适应“三农”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盈利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通过调查发现,“三农”及县域经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季节性较强,要求农行授信更灵活、及时。

四、加强与政府联系 营造支农良好环境

支持“三农”,说出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课题,但要运作好,做出成效,不辱使命,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首先,必须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对扶持“三农”,政府及其官员不会产生异议,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教训能总结出:银行支持“三农”是让扶持对象富起来,然后有钱归还贷款;个别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一味让银行提供贷款,而对归还贷款心存消极。其次,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政府要增加对担保公司的资金投入,提升其担保能力,更多地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鼓励民间资本或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创办民营担保机构。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出资,建立联保、互保性质的担保机构,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良好信用的建立,银行的工作是一方面,政府的大力宣传、倡导起到很大作用。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强化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的信用意识,政府部门拥有公权利,对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有更大的优势。四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金融法律法规。构建和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保险代理、信用等级评价等中介机构发展,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督促中介机构诚信合规经营。对违规操作、提供虚假信息行为要严肃处理,公开曝光,直至依法取消执业资格。五是作为银行自身应在保证贷款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通过授权或转授权的方式,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及时满足企业合理的贷款需求。六是建立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制,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手段,优化支付结算体系,提高社会资金运行速度,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三农”。

“三农”问题,目前国家十分重视,它关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农业银行怎样才能在支持“三农”及县域经济方面做出特色,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1、对涉及“三农”及县域经济的小企业的评级

授信制度化,随报随评。小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市场反应快,因此其资产业务的需求具有时效性强、频率较高。对新增优质涉农小企业的资产业务应尽可能提高审批效率,增强贷款的时效性,帮助企业抓住市场商机,确保信贷资金的有效运用和增值,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资产业务的评级授信审批工作,以免贻误企业商机。

2、坚持分类管理,实行择优扶持。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哄而起,而是认真研究涉农及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潜在风险,坚持分类管理,择优扶持,即对生产经营规模小、现金流量少、经营状况一般的中小企业归类为一般客户,以办理低风险业务为主;对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归类为重点客户,优先给予贷款支持。

3、强化激励约束,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资金营销的观念,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对涉及“三农”及县域经济的资产业务,既强调责任,同时在业绩考核上积极给予倾斜和鼓励。对资产业务在严格责任追究的基础上实行尽职免责制度。对不良资产的责任进行科学认真地分析,对业务人员存在道德问题或操作管理不符合规定的,严格追究责任,但对于无主观过失的人员,如果在抵押资产处置后没有发生实际的或损失较小的,可酌情实行尽职免责。

曹 县 农 行

县域“三农”业务 篇3

一、现状

吴江市地处江、浙、沪交界地带,经济发达,人杰地灵,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2011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二位。随着该市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纵深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诸多行政村已经或正在进行社区式改造,逐步完成从乡到镇的转变。农村经济也发展迅速,突破了传统的农林牧副渔经济主导,转而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也正因如此,与其他地区农村人口不断流失不同,吴江农村地区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使得农村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吴江市的农村土地改革也正在稳步推进。目前250个村共建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37家,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2家,入股土地面积11万亩,50万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农民不种田比种田可以拿到更多钱,并以“三大合作”为基础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按工业开发区标准建设农业园区,目前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生产都达到了80%,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随着吴江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使得过多的人口参与到工业的发展中,导致农业经济比重下降,大量农田用于建厂建房,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与改革。此外,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资金更快地流向城区和大中型企业,削弱了农村地区的资金供应力度,“三农”业务供求失衡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表现得十分明显。

从吴江金融同业运营态势来看,随着吴江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加速到该地区集聚,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外,又相继有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江苏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10多家股份制银行入驻吴江。但不管是老牌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还是新近入驻吴江的股份制银行,他们往往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地方龙头骨干企业和地方政府类重大建设项目,“垒大户”、“傍大户”现象十分明显,而真正用于“三农”服务的资金却少之又少。而作为同样以服务“三农”为主体的农村商业银行,也象其他金融机构一样把更多的目光、资金投向当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大项目的系统开发,造成真正能用于地方“三农”服务的资金捉襟见肘,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间借贷或高利贷的滋生、漫延。

从吴江农行“三农”服务的实际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8月止,该行各项贷款余额289亿元,比年初增加46亿元。个人一般贷款55.04亿元,比年初增加5.68亿元。其中,个人生产经营贷款11.67亿元,比年初增加2.93亿元;农户小额贷款(惠农卡)1.41亿元,比年初减少236万元。而个人农业贷款、城市化村镇物业贷款等涉农类贷款余额为零。尽管现在已将县域涉农贷款概念统一框定为除县域城区外发放的所有贷款,但实际上有背于“三农”服务的真实含义,与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是极不相称的。在具体工作中,县域农行同时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三农”产品研发观念不新,功能定位不佳,为“三农”客户提供高层次、综合性、跨区域的金融产品不多。二是能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及深受“三农”客户欢迎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不多。三是面向“三农”的金融新产品、有利于扩大服务“三农”覆盖面的新型渠道、代理业务不多,ATM网络、POS网络、自助银行、电话银行不足,个人金融服务滞后,城市成熟产品向农村的推广力度不够。四是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分散农业信贷风险工具不足;围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多,“三农”业务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不够健全;耐用消费品和教育等消费信贷以及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缺位。五是“三农”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县域农行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但趋利思想、本位主义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员工对农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再加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三农”业务所涵盖的的经济成分、客户层次、金融需求已更加丰富,而作为从事该项工作的县域农行来讲在自身内涵素质上还没有做好适应性调整,“大三农”、“新三农”和“现代三农”的知识掌握还比较贫乏,不利于县域

农行更有效地发挥好在服务“三农”业务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对策与建议

首先,加强市场研究,把握“三农”服务新趋势。

随着农业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三农”政策调控力度的加大,“三农”市场和客户已发生持续而快速的变化,县域农行要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出发,清醒认识县域农行服务“三农”既是农行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又是农村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广阔的县域金融市场既是农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来源,又是加快有效发展的基点。并要客观看待过去支持“三农”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的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极端现象,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实现面向“三农”和商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推动县域农行的“三农”服务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得到更好发展。

其次,遵循市场规律,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1、要大力拓展资产业务。

要实现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通过绘制县域金融生态图谱,找准市场定位,摸清潜力客户,明确了“三农”业务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通过探索对“三农”客户和产品进行量本利分析,精细化核算涉农贷款的盈亏平衡点,并要通过注重服务细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满足高价值客户个性化需求,提升了农业银行“三农”客户的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当前可适时推出的“三农”产品有:一是银团贷款类产品。是指由县域农行多个营业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合同,共同向同一借款人发放的贷款,此项贷款可有效解决地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所面临的资金紧缺问题,并可推动银团成员之间加强联动合作、提高“三农”服务水平。二是抵押贷款产品。是指借款者以一定的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向农行取得的贷款,由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宅基地又只能在本村流转,因此县域农行要积极拓宽思路,在保证信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丰富抵押贷款品种。三是农户联保贷款。即由社区居民组成联保小组,贷款人对联保小组发放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该贷款是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而设立的一种贷款,可实现农户借款的信用增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四是无担保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在当地镇委、镇政府、村委会以及村民代表的密切合作下,共同对农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估相应等级,并采取“一次核定,随借随还,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无须担保”的方式,不但可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的临时资金短缺困难,而且还可为开办行带来可观的经营收入。

2、要大力拓展负债业务。

要善于把握客户需求变化趋势,依据客户不同的收入、年龄、文化素养、习惯偏好、区域特点,有的放矢地加大市场拓展。一是全力拓展储蓄市场。要深入市场开展调研,及时细分落实高价值客户的营销拓展工作,全面实施名单管理,加强客户信息沟通,随时了解和把握客户的需求变化和同业竞争态势,持续增强基层网点上下、左右联动拓展力度,多触角、全方位地为高价值客户提供方便周到的“一揽子”和延伸超值服务,进一步提高高价值客户对农行服务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二是要多措并举猛攻对公存款。要加大源头性资金的营销力度,积极培育对公客户源,积极抢抓财政改革机遇,加大公务卡、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财政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的联动营销。三是要继续做好全额保证金银票和全额保证金开证业务的拓展。对业务量大的农村商贸、纺织、化工类客户要逐户进行持续营销、联动营销,通过帮其算好经济账、筹划投资方案等途径,丰富“三农”服务内涵,增强客户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四是要加强与证券公司的合作。认真做好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拓展,充分利用证券公司丰富的客户资源,进一步提高各类客户的综合回报率。五是要抓好外币存款的组织工作。及时建立和完善外汇客户信息库,尤其是出国工作人员,积极宣传我行的西联汇款和个人汇款的优势,逐步壮大我行的个人外汇业务客户群。

3、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显著特点,它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而且还能起到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农行资产负债业务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因此,县域农行要将拓展中间业务作为提升“三农”服务水平和绩效的重要方面,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农户、个体私营企业及经济联合体提供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投资组合设计、家庭理财和评估等多种咨询服务,及时掌握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金融产品,为农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争取客户、开拓业务,也为县域农行开辟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4、要持续优化“三农”服务。

随着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现有农村的金融服务明显滞后。县域农行要根据“三农”服务的特殊需求,在加快基层网点组合、改造的同时,切实做好基金、代理保险、外汇、理财、现金管理、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等一批城区成熟产品的推广工作,并要借助ATM、POS、支付通等现代电子银行新渠道,有效扩大“三农”服务的覆盖面,加强与当地农商行、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同业的合作,切实做到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第三,树立集约意识,推进风险管理创新。

1、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走市场化开拓、效益化优先的路子,积极稳妥地进入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领域,各农行县域支行的管理部门,要进一步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层面引导基层网点根据区域经济特征及其资源优势,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支持方案,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准确把握信贷投向投量。

2、确立正确“人本”意识。

在服务“三农”的信贷业务和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自觉行动。同时要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强化内控制度建设。

要建立严格的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形成严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授信管理,规范授信程序,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市场发展前景、非财务因素,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并要切实落实好贷后检查制度,按照贷款检查间隔时间及检查要求,查漏补缺,防范风险。要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要完善担保方式,尽量选用“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由其上下游产业链条上实力相对较强的经济组织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以“抱团”的形式降低“单干”的风险。要加强信贷风险预警预报,建立健全信贷准入和退出机制,坚持动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4、持续改善信用环境。

要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作为做好“三农”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积极推进农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银行、公安、税务等单位信息联网,促进征信信息共享,防范信贷风险。要加强与乡镇政府、村“两委”的合作,持续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活动,利用村“两委”熟悉当地农户情况和有利于贷款清收的特点,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范围,提高小额贷款集中化管理能力。各基层网点要结合农村小企业经营特点,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定价、财务核算、贷款审批、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在强化风险识别和规避措施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小企业信用贷款准入条件,有效加大小企业信用贷款发放力度。

最后,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强大的人才队伍是做好“三农”服务的有力保障。各县域农行要加强对现有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增强其现代金融意识和业务素质,并要创新用人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配备一些知识化、年轻化、多技能、懂业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人才管理中,一方面要遵循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点,改变以往用人制度上崇尚“全日本”、高学历的用人导向,尤其对客户经理的任用要注意招聘当地有一定学历、工作经历和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深刻了解的人员充实到农行基层网点,以进一步增强“三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对现有人员专项培训的基础上,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专业机构和院校学习升造,把一些善经营、懂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员推向领导岗位;对紧缺人才实行收入倾斜,如可对其实行年终一次嘉奖或提高岗位系数等,以稳定现有队伍,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盟“三农”服务事业。此外,还要创新分配机制,按责、按绩取酬,收入高低全凭业绩考核决定,对在“三农”服务创新有特殊贡献的人员要进行特别奖励,以推进“三农”服务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县域“三农”业务 篇4

忻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村面积大、扶贫开发任务重。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加快脱贫、破解三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更谈不上忻州区域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从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看,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全市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所在。从2010年全市县域经济统计情况看,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0亿元,农业生产战胜了春寒伏旱,粮食总产量达到14.8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特别是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大面积增加,畜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财政总收入告别了2亿元以下县,总额超过10亿元的有保德、原平、河曲3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定襄县达到5735元。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基层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成果实实在在地惠及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有力地证明,忻州县域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加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为全市“十二五”的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忻州在“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措施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贯彻落实好。具体讲,就是按照规模发展、板块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忻州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产业,即特色高效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依托地形优势和水光热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2008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高效农业,拉动了全市近2亿元的投资规模,确保了高效农业的长足发展。全市实施“玉米、小杂粮丰产增粮计划”,落实优质玉米播种面积347.05万亩、优质小杂粮播种面积207.08万亩、特色瓜菜播种面积20.96万亩。全市共建设丰产方214个,面积89.86万亩,平均亩产1300多斤。其中玉米丰产方97个,面积达到55.34万亩;建设高效小杂粮丰产方79个,面积23.36万亩。新建新型下凹式日光节能温室3787座,每座平均收入2万多元;新建移动大棚2759座,每座平均收入1万多元;新发展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建立规模型标准化示范村389个,示范片190个。

二是依托耕地牧坡分布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健康养殖业。2009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规模设施养殖业,拉动了全市近2亿元的投资规模,确保了规模健康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实施了“品种改良、草地建设、规模养殖和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四大工程。全市牛、羊、猪、鸡良种覆盖率均达到61%以上;人工种草及天然草地改良20.9万亩,饲料作物种植61.5万亩;实施草地围栏8.1万亩,推广配合饲料22万吨;加工利用秸秆242.9万吨;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建设养殖示范村60个,规模养殖场达到1350个,规模养殖户总数达到3.2万户。舍饲羊185万只,舍饲牛20.5万头;全市畜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免疫均达到了100%。

三是依托区域板块特点,延伸三农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全市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2720个,其中新发展1585个,入社社员达52922户,占总农户71.1万户的7.4%。建设无公害与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99.58万亩。新完成1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发展到201个。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75个,其中加工龙头企业128个,较上年新增13个。实现销售收入25.43亿元以上,增幅达9.25%以上;各类农畜产品加工转化量可达到70.5万吨,比去年增加3万吨;带动农户总数达到35.2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5万户。

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层面看,全市上下凝聚合力,强化措施,围绕市委提出的“三五”工作总要求,有力地促进以“三农”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抓责任落实不放松。就是结合忻州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了《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考核办法》,层层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实施办法,落实到单位、到工程、到人头,做到年中有跟踪检查,年底有考核评比和总结表彰。力争使责任考核有始有终,落在实处,不走过场,取得实效,从而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抓资金投入不放松。从2009年开始,市财政拿出近亿元扶持农业发展,有力地推动设施农业和畜牧小区、新农村建设,同时带动了各县(市、区)财政2亿多元的投入,有力地推进了全市三农发展的资金投入。尤其是今年全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的实施,我市正式启动了“337工程”(省级3家、市级30家、县级72家),市财政新增2000万元进行企业贷款贴息,各县(市、区)积极响应,目前已有忻府区、定襄、代县、静乐等县(区)确定拿出200万元以上资金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专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三是抓科技推广不放松。种植业上推进配方施肥、覆盖农业等十大农业技术,科技覆盖率达到3500万亩次。畜牧业上推进品种改良、快速育肥等九大综合配套技术。此外,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千人进千村”“四送一训”春潮行动,市、县、乡级培训班(会)达到6000期场次,受训人数达到9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98.5万份,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大面积推广。

四是抓政策落实不放松。随着国家、省级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始终把公平、公正、公开放在首位,严格按照“一折通”和“一卡通”的流程进行落实到户、到村,确实保证了老百姓的利益,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讲,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提升信心;一方面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资金支持不足、城镇化步伐还不快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着眼“十二五”,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成为全省全市人民的共识和宏伟目标,这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根本主题。立足忻州市情,走出农业大市经济发展新路子,走出脱贫攻坚赶队前行新路子,就必须要在壮大县域经济上做好文章,下好功夫。

一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首先要突出技术创新。推进工业化不能走传统老路,要与信息化协同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加速。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筑工业的战略先导产业。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狠抓高增长行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科技力量、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要积极做好因势利导和培育工作,发现优势,看准优势,抓住优势,并通过积极、科学的论证,吸引人才,筹集资金,及时开发,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第三要狠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的重点应是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建设工商企业,特别是投资建设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壮大县域经济创造条件。实践证明,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镇工业,以工促农,以工带商,走“工业强县”之路是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载体。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化。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来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为此,一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项目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二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农业产业化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上来。围绕“绿色、环保、无公害”这个全球消费新潮流,在引进、采用新技术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种养大户要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可以搞技术引进,也可以技术参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为农业产业化搞好科技示范。

三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重点,壮大一批经济强镇,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镇;二是要认真搞好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力度,走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互动的路子;三是要鼓励私营个体业主、有条件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中心集镇流动,优化农村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其次,要突出以城镇化来提升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只有城镇人口增加,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商品需求。只有农村人口减少,才能扩大农户生产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市场才能真正繁荣。

县域“三农”业务 篇5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刘琳、吴雨)自2007年6月成都市和重庆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农行根植县域,成为城乡统筹中主要金融推手之一。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农行立足服务“三农”,推动农村金融普惠,贷款支持城镇化建设,拓展“蓝海”市场的同时获得商机。

产品+渠道:让金融普惠之光照进农村

“亲戚60岁大寿,我取钱送些礼金,随些礼。”日前,重庆市荣昌县仁义镇永灵村村民何远祖在村口农家店的“农商通”上取了50元,在收据上边按手印边对记者说。

今年7月以前,在村口农家店像买油盐酱醋一样取钱是不可想象的,这里的农民要赶7公里的路,花5块钱车费,一个小时才能到附近镇上的银行网点。

今年7月,农行重庆分行创新的具有小额取现功能的“农商通”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取钱”。“只要想起来就能去村口农家店里取钱,签字,按手印,10分钟就行了。”何老汉说。

“农商通”是经人民银行批准,农行依托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符合商务部要求的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布放的具有小额取现功能POS终端。持有惠农卡的农民在POS机上凭卡凭密刷卡扣款成功后,由商家向持卡人交付现金的取款方式。

目前,持卡人单卡单笔取现金额最低10元,最高300元,每日累计不超过5次共500元,手续费最高不超过4元,最低1元。除此之外,“农商通”还能实现农民在超市刷卡消费、小额贷款支持、电话充值等功能。

重庆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存在较多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村。专家表示,城乡统筹发展中要实现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拓展,完善农村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才能使金融普惠之光照进农村。

农行行长张云曾表示,农行将充分发挥惠农卡循环授信、附加服务和费用低廉三大优势,实现对农民金融服务的“普惠制、广覆盖”。

“随着惠农卡的大量发放,如何避免 惠农卡 成为 睡眠卡,解决农民最迫切的现金支取、缴费、消费等金融需求,建立广覆盖的渠道,是农行在城乡统筹中欲先突破的难题。”农行重庆分行行长冯建龙说。

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2009年7月农行重庆市分行与重庆市商委、重庆市移动公司签署项目协议,农行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平台提供“农商通”终端机具和金融服务。

一年后,农行重庆市分行在荣昌县、巫山县、武隆县布放终端机具,展开“农商通”助农取现试点工作。截至9月末,仁义镇永灵村村口的农家超市共办理小额取现业务141笔,金额10450元。

央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表示,未来将大力发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逐步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村,力争到2011年,重庆市所有边远乡(镇)、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输血+造血:支持新农村示范区 助推灾后城镇化建设

在城乡统筹这幅不断描绘的画卷中,未来的农民有完全不同的生活、居住方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种植方式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川农行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对区内的各类企业、项目法人和农户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据介绍,四川省50个示范片中22个是农行的服务对象,到8月末,农行示范片区域贷款较年初净增75.1亿元,占全行的26.3%。此外,农行以蔬菜行业为抓手,贷款5.2亿元,支持彭州县“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四位一体产业发展,带动当地20万农户,种植蔬菜70万亩,年产值50亿元。

在四川省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建设中,灾后重建是一项重要内容。农行崇州支行注重支持重建灾后提升项目,贷款2亿元支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崇州街子古镇”灾后重建以及生态型旅游产业发展。

“城乡统筹过程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对于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确保灾后新型社区重建,还能支持旅游商业综合开发,带动当地灾后经济发展。”崇州支行行长宋康全说。

街子镇镇长万国威说,灾后重建完成后,附近的农民将集中居住,以种植花卉、粮食为生,而古镇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将给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机会。

在城乡统筹中兼顾“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

“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是农行经营的两大原则。作为上市银行,农行要在为城乡统筹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获得商业利润,让投资者获得回报。

“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行的工作重点是提供贷款和普惠金融服务。”冯建龙说,实践证明,“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可以兼顾。

以重庆分行布放的“农商通”为例,除了让农户得到实惠,还能为农行带来持续的收益。例如,“农商通”交易手续费0.8%,农行与农家店按6:4比例分成,今后设备不断布放和小额取款业务全面开通,农行的手续费收入将逐年提高;随着“三农”服务渠道不断延伸和完善,农行代理新农保和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沉淀资金将逐年增加。

冯建龙说,随着城乡统筹的脚步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不可限量,县域市场孕育商机,农民是银行未来的优良客户。

县域“三农”业务 篇6

一、现状与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偏低, 没能起到良好的领导作用

在康平县的农村, 绝大多数的村干部都是农民出身, 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 头脑中缺少新的观念和想法、对于现今的科学知识技术知之甚少, 因此很难领导农民走上致富道路。而且村干部大多都是由村民选举出来, 而选举过程存在贿选和暴力迫选等现象, 这些干部以权谋私根本不理会村民的疾苦和意愿。基层党组织也不能充分发挥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有群众反映政府下发的拨款、补贴并没有严格落实到老百姓身上。这种情况长期恶性循环下去势必会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2、农业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不完善

康平县的农业总体上还属于粗放生产, 近年来由于修路等公共项目占地过多, 虽然有些补偿, 但是地少的情况还是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有很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 这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迟缓, 农民增收困难。另外由于县乡财力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极其薄弱, 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3、农村教育质量差、村民文化素质低

农村受教育程度低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主要原因。一些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较高文化程度不够再加上学校硬件软件匮乏, 很多农村学生转学到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去, 造成农村学校“学生荒”的现象。虽然国家实行了对农村学生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 但平均每年仍有10%的辍学率。主要是农民教育投入与预期不对称, 学习效果与期望不对称造成的。再加上现在就业难的问题致使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失去目标和信心、家长对孩子学习也不抱期望, 一种“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社会蔓延开来。

4、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和地区差异性的原因, 农民在参加养老保险时筹资能力很弱, 参保的金额非常小。一些农民自身温饱问题都不能很好的解决, 再加上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甚至一些地方的财政补贴根本没有落实, 这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同时, 养老金要达到规定年龄后方能领取, 在未达到规定年龄前只交钱不领钱, 这让普通老百姓在心理上有些难以承受。另外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不能达到养老的基本目的, 而且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相差甚远, 在农民心中失去公平正义的形象。最后, 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不具备可操作性, 导致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

二、对策探索

1、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基层民主

为了打造一支可以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的村干部队伍, 国家和政府应继续实行学生村官政策, 选聘那些有志服务于农村, 热情高并具有科学文化头脑的大学生来壮大村干部队伍以提高基层组织人员的素质。大学生村官不仅要为原村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还要带领他们归纳总结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县政府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和领导力度,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重新建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同时大力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严肃处理各类贪污腐败现象, 努力构建和谐的氛围,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

2、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促进农民增收

对于农业的投入不仅要体现在资金上还要体现在政策和技术指导上。农民在种植养殖技术上的问题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多请专家深入农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 还可以通过办村补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于一些创业者和带头人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鼓励兴办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 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商品经济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除重点发展农副产品行业外, 还要适当发展第二、三产业,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县政府要尽力争取或筹集新农村建设基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调动农民最大的积极性搞好新农村建设。

3、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提升农村整体素质

针对农村的教育问题, 政府要加强学校硬件软件设施上的投入。不仅要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还要在教师聘用方面继续招聘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的的大学生来农村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在巩固和扩大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力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农村学生要免收一切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给一定的生活补助, 解决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严格控制辍学率并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别进而促进教育公平。政府部门还应鼓励创办成人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武装农民头脑、推进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是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技能的新型农民。

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进一步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的有力措施。首先要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 让真正有困难的农民享受到温暖和关怀, 但同时也要注意对一些保障对象要加以引导, 鼓励其脱贫致富而并非一味的供养。其次在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上, 政府要着力建立符合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并加大财政的投入, 实实在在的让农民体验到参保的实惠, 这样才会增加农民参保的信心。最后针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各乡镇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每个村子都能够拥有一家合格的医疗机构, 充分发挥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 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总之, 只要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这对解决康平县的“三农”问题, 实现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全面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沈阳市县域地区经济上主要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各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吸引外地先进技术并通过鼓励农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特别是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和农村基础社会设施建设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县域“三农”业务 篇7

(一) 破解“三农问题”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型经济。从地理区域分布来看, 农村是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 从人口构成来看, 农民是县域经济中最庞大的群体。就聊城市情况来看, 全市594万人口中有490多万在农村, 农村常住人口在80%以上, 但在我国农民是公认的相对弱势群体, 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城镇居民收入, 2012年聊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5%。

(二) 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其发展主题和方向, 由此可见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首先,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 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才能有效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 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果县域经济壮大了, 就能够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更多的平台,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再者, 壮大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壮大县域经济, 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

(三) 农民收入在县域经济评价体系中举足轻重

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强县, 富民就是区域内人民收入的增加, 强县就是使县域财力增加, 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 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人民, 尤其是农民是否增收, 只有占绝对数量的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县域经济才算得上真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对农民收入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其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共14个指标, 分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大类, 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速度、城乡居民收入比值”, 分布在三个类别, 占指标数量的21%, 对整个评价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聊城市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一) 纵向看有长足发展

2012年, 聊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72.42元, 比2011年增长14.7%, 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 增长速度居全省第四位, 与2008年相比, 农民增收3764元, 增长73.7%, 年均增长14.8%。

(二) 横向比仍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聊城市的农民收入一直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是个不争的实事, 但可喜的是近几年来, 这个差距出现了逐渐缩小的趋势, 不过就全省县域情况来看, 情况却非常不乐观。此次调研, 搜集到山东省进入2012年全国“百强县”的名单及个别年份的农民收入数据,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在发展速度上我们并不算低, 但绝对量差距不小。

三、立足“三农”看“百强”

(一) 他们如何成为“百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经验, 学习先进, 可以开阔视野, 创新思路。立足农业大市的角度分析“百强县”的成长过程, 很多成功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加速发展。

生产基地带动型。以莱西市为代表, 建立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通过奶业产业化、肉鸡产业化、生猪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4亿元以上。

(二) 我们为何少有“百强”?

2012年茌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259元, 在山东省26个“百强县”中处于最低。就农业发展来看, 我们与“百强县”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农业产业链短。所谓农业产业链是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模式, 以经营品牌农业项目为主线, 由规模化生产、服务、深加工和市场开发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条。延长产业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客观要求。

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民, 更需要大量精英人才, 但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别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城市是农村的榜样, 拥有更完备的设施, 可以更高质量的生活, 因此“知识改变命运”引导无数农村孩子跳出“农门”, 农村耗费大量资源培育出来的人才留在城市, 他们学有所成却并没有更多地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 怎样才能跻身“百强”?

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在当今知识经济大潮中, 科学技术起着真正的核心和关键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 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 依靠教育, 依靠人才”。壮大县域经济也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一是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2013年, 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7周年,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让农民依法、有序、自主地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一是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充分利用电视台、政府门户网及各种会议宣传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 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二是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为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目前聊城市的农民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 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有关部门, 形成合力, 制定一些鼓励保护措施, 落实各项帮扶优惠政策, 为其发展争取更多的投入。三是加大引导、监督、规范力度, 使农村合作组织规范运作。

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督促各县 (市、区) 政府制订适合自己的, 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二是加大宣传引导, 培育、推广一批高效农业、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和经营有方、技术全面、效益突出的先进典型示范户, 带动其他农户自觉参与现代农业经营。

上一篇:禁忌遗传混合算法下一篇:资源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