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三农

2024-08-29

金融服务三农(共8篇)

金融服务三农 篇1

第10期

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分行综合部

二○一○年九月三日

━━━━━━━━━━━━━━━━━━━━━━━━━━━━━

郧县支行: 创新三农服务模式 做实三农金融服务

郧县支行按照“找准、做实、出亮点”总体思路,把握“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三条标准,坚持“要做实惠农业务、要全程控险、要取得实效和不讲理由、不讲条件、不讲困难”的“三要三不”原则,力克服务三农工作面广、量大、人手不足等困难,锁定县域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突出重点,找准路径,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了“三农”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支行累计发行惠农卡19139张,当年新增发卡9359张,激活率达100%,完成进度计划的104%,发卡辐射全县20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3043万元,6月底余额2590万元,净投放160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2%;率先发售惠农信用卡364张,占计划的173%。营销转账电话42部、POS机7部。县域金融生态图绘制工作得到市分行的肯定。

一、厘思路,造环境,夯实基础

2009年初,为实现“普惠制、广覆盖”的惠农卡发行目标,让惠农卡服务千家万户,支行首先从组织架构、人员保障入手,成立“三农”业务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行“三农”业务的统筹规划、指导和协调;增配了个人金融部和营业网点的“三农”客户经理,把长期在基层工作、有丰富农村金融实践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并把网点客户经理全部纳入“三农”客户经理序列,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架构和人员保证;组织“三农”从业人员认真学习上级行下发的业务规章、制度,做到对三农业务知识娴熟掌握和熟练运用,为业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思想认识教育,廓清误区,厘清思路,使大家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提高了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卡为媒,稳推进,真情惠农

为确保惠农卡整体推进工作的迅速、有效开展,支行坚持“以我为主”与多方协作相结合,全力打造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业务发展新格局。“以我为主”,就是制定2010—2012年三农业务三年发展规划,构建三农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目标客户选择上,支行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优先选择对象,并以连片营销、批量开卡模式强力推进。在计划目标的实施上,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及做大规模、做实功能的总体要求,层层、岗岗下达惠农卡营销任务,并组成流动客户经理组,全程参与惠农业务拓展。支行建立了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营销统计台帐,通过旬报等形式公布各网点、各部门业务进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多方协作”就是以卡为媒,借助外力,推进三农业务加快发展。一是与供销社强强联合,抓住“四大经营网络”、农资配送中心、农村超市、农村综合服务社、“万村千乡”工程,强力推进转账电话和POS机具布设,奠定了新农保、新农合代理工作的前期准备基础;二是与农村专业合作合作,批量营销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郧县谭山镇乌峪村是县里养殖专业示范村,支行通过与镇、村干部全面接触,深入交流,达成意见,由农行客户经理上门受理农户开卡申请,制卡后委托村委会代为发放。通过周密部署,细致工作,发放惠农卡500余张,授信123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3户107万元。还注册网银4户,布放转账电话3部,打造了惠农卡良好的用卡环境,实现了服务渠道有效覆盖。农民朋友人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办理金融业务,书写了整村推进批量发卡的精彩一笔!

三、抓机遇,做亮点,创新模式

为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分类、找准面向“三农”的切入点,使服务三农真正做到“找准、做实、出亮点”,巩固和提升农行在县域的主流银行地位,支行在学习福建泉州和借鉴湖北浠水金融生态图谱的基础上,支行行长身体力行,走村入户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了清晰标明全辖各经济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特征等金融资源的服务三农作战地图──“三农”金融生态图谱,明确了“三农”工作的行动路线和主攻方向。一是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体,开设了“郧县农行三农金融服务站”,帮助做好农户信息收集、贷款推荐等,形成畅通有效的工作体系,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与“机构人员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既贴近了农民,又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利用这个平台,广泛宣传涉农金融业务品种,使农民充分了解我行的业务产品,为今后深层次服务“三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持续开展“自助设备进农村”活动,实现“把银行搬进店堂”。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乡镇卫生院以及电信移动部门广设转账电话,为农户提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算便利的自助银行服务,解决农户医、食、种、讯等问题。目前已实行了乡镇全覆盖,成为服务三农新亮点。支行还与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签订了金融同业合作协议,为持卡农户存取现提供方便。三是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模式。按照市分行的整体部署,充分借鉴随州“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的经验,加强与市分行领导和农户金融部的沟通与汇报,深化与县工商局的关系协调,积极推进组建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分行领导亲自协调,市县两级金融办、工商局的大力支持,郧县白桑兴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具有担保功能的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经营范围获得核准注册。为支行深化惠农卡发放及代理、渠道产品建设、农户小额贷款等服务三农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细条件,严防控,构筑安全

对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防控能否达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系到服务“三农”的成败和业务可持续发展。在“三农”业务推进中,支行始终把风险防控摆在突出位臵,贯穿于业务处理全程,做到流程对接无缝隙,风险防范无盲区,业务处理无违规,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防控体系,有力地保证了“三农”业务健康有效发展。首先要求“三农”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尽职业操守,时刻绷紧防范道德风险这根弦。主要是要求三农从业人员做到“三把关、四坚持、五必须、六严禁”。“三把关”——即严把客户准入调查关、集中审查关、用信核实关;“四坚持”——即坚持流程制约,坚持责任管理,坚持贷后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五必须”——即必须提供真实、合法的有效身份证件,必须坚持持卡人本人激活并独立修改密码,必须坚持上门实地调查,必须坚持取得借款人及配偶无不良信用纪录证明,必须坚持专职客户经理管户完成规定工作。“六严禁”——即严禁向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农户发放农户贷款,严禁惠农卡代激活、批量激活、代改密码等业务行为,严禁向非惠农卡持卡人办理授信、用信业务,严禁单人进行授信调查、单人操作用信,严禁降低条件向关系人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在坚持合规操作的基础上,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双单作业”,采取公务员担保、农机具抵押、行内职工担保等方式完善担保手续,控制风险发生。并采取“回头看”检查、风险经理“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经营状况等真实性核实,确保了农户贷款用途真实、合规。自农户小额贷款办理以来,我行发放的贷款无一笔形成不良。

━━━━━━━━━━━━━━━━━━━━━━━━━━━━━━━━━━━━━━━━━━━ 本期发送:省分行办公室;本行各行级领导,各部室,各支行、各直属单位、各直管分理处。━━━━━━━━━━━━━━━━━━━━━━━━━━━━━━━━━━━━━━━━━━━ 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分行综合部

2010年9月3日印发 编 排:张平

编 校:刘 刚 ━━━━━━━━━━━━━━━━━━━━━━━━━━━━━━━━━━━━━━━━━━━

金融服务三农 篇2

一“、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试点县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 财政、国土、住建、农业、林业、人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了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墨江县设立了金融办, 宁洱县、景东县由财政局代履行金融办职责, 具体负责对“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

(二) 深入调查研究

为扎实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试点县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研。墨江县多次组织涉及部门和金融机构深入乡镇调研, 促进金融机构与基层、与群众直接交流, 了解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以及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掌握“三农”金融服务的第一手资料, 并形成调研报告报县委县政府, 为制定“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三) 推进“三权三证”工作

试点县探索开展林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宁洱县集体林确权185.4万亩, 确权率99.8%, 核发林权证33360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1179宗, 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宅基地) 11000本;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6257户, 承包面积28.9万亩;受理登记农村房屋产权证155宗2万平方米。墨江县完成5个乡 (镇) 、8个村、18903宗农村宅基地、299宗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工作, 去年底建立数据库, 达到发证条件。景东县作为首批全省30个林权抵押贷款改革创新重点推进县,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一直走在前列, 为抵押贷款提供了基础依据。

(四) 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试点县根据省、市方案, 结合各自实际, 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宁洱县制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 细化职责分工, 逐步建立支持“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墨江县制定《农村集体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 撰写《银行业关于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及土地要素市场建设的金融情况分析》和《对墨江县“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着手起草《墨江县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 目前已完成第四稿。景东县实施方案及工作制度也即将出台。

(五) 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力度

金融机构推广金碧农卡、金穗惠农卡, 发放农户联保、农户小额信用、林权抵押贷款等, 加大对种养殖业、特色农业及其他农林牧副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逐步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截至2013年10月末, 宁洱县涉农贷款余额12.8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54.7%;墨江县涉农贷款余额15.1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59.2%, 其中“三权三证”贷款余额4393.8万元;景东县涉农贷款余额23.5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83.3%, 其中林权抵押贷款余额7807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余额4.15亿元, 贷款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在全省也位居前列。

(六) 加强服务体系及信用体系建设

试点县成立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以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信用档案建设为重点, 扎实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宁洱县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124户, 受理终端数75个, 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墨江县15个乡 (镇) 均设立金融固定网点, 累计布放POS机882台、ATM机 (含CR S) 63台, 设立自助银行7个, 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233个, 实现乡村全覆盖;累计发放金碧惠农卡2万张, 金穗惠农卡1.6万张;建立农户资信档案5.7户, 评定信用村48个, 信用户5.5户。景东县设立“惠农支付点”170个, 实现县域全覆盖;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2.1万张;建立农户资信档案7.1万户, 评定信用户6.9万户、信用乡 (镇) 1个、信用村59个、信用组736个。

(七)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试点县加大信贷、结算等新业务、新品种的开发和运用, 巩固提升网点优势, 增强服务功能。宁洱县创新信贷品种13个, 其中农村创新金融产品6个;受理政策性玉米保险承保1万亩, 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承保5万头。墨江县积极做好森林火灾保险、种植业保险 (水稻、玉米保险) 、养殖业保险等三类四项涉农保险, 到位资金267.1万元。景东县开展能繁母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2012年兑现补贴资金496.8万元, 补贴5万头, 全部实行一折通打入养殖户账户;2013年落实能繁母猪保险5万头。

(八) 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支持“三农”

试点县挖掘民间资本力量, 加快发展社区金融机构, 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新生力量。墨江县组建了恒丰小额贷款公司、双龙小额贷款公司、钡星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分别为1000万元、1000万元和500万元;2013年新成立金弋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3000万元。景东县设立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1家, 注册资本1000万元;小额贷款公司2家, 注册资本分别为1000万元和2000万元。宁洱县新设立奕通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4000万元。

(九)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试点县创新建立“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的捆绑式投入机制, 通过设立“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加大贴息力度等方式, 构建财政支持、银行放贷、风险担保相结合的新型支农金融发展新模式。墨江县协调回归兴昱投资公司向县信用社贷款2060万元, 由财政贴息用于弥补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担保资金, 全县担保资金3619万元。同时, 积极参与普洱市绿色经济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工作, 在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 县政府预算安排绿色担保基金400万元。

(十) 加强舆论宣传

试点县多渠道、多形式宣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相关政策, 使各级各部门了解“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县、乡金融部门广泛宣传“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举措, 确保家喻户晓, 取得预期效果。

二“、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 我市“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成为我市深化农村改革的一大亮点,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迫切需要在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 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一是缺乏明确的金融管理专门机构, 试点县都把金融办内设在财政局, 无单独的机构和编制。二是服务“三农”、投放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偏少, 景东县无建行营业点, 各试点县均无工行、中行网点, 也没有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是现有涉农贷款担保公司规模小、实力弱, 作用十分有限, 景东县仅有一家贷款担保公司, 注册资本金仅1000万元;墨江全县担保资金仅3619万元。四是涉农保险规模有限, 支农力度低, 墨江县森林火灾保险、种植业保险 (水稻、玉米保险) 、养殖业保险等三类四项最主要的涉农保险, 到位资金仅267.1万元。五是无任何一支向社会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设立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种种因素导致现行农村金融服务难以覆盖更多的贫困群体, 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额信贷、保险、担保、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层次、多形式金融体系。

(二) “三权三证”抵押贷款缺乏明确的法律政策支撑, 确权颁证工作滞后

一是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但目前仍未出台相关抵押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 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无据可依。二是农房产权抵押与《物权法》相关规定存在冲突, 影响了农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为扩大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权能, 《决定》刚刚指出,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目前该项工作在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同样缺乏明确依据。三是国家政策对农村宅基地等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仍未放开, 中央一号文明确规定“不得进入市场”。由于缺乏政策法律支撑, 目前除集体林权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外, 其他工作均进展缓慢。农房产权办证普及率低, 墨江仅办理20余户, 宁洱155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尚处在建立数据库等前期阶段;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尚未开展。

(三)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农村实际需求融合不紧密,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一是农村金融创新能力差, 金融产品不丰富。宁洱县仅推出6个农村金融创新产品, 景东县开发的支农金融产品多局限于贴息贷款项目, 难以满足群众资金需求。二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差。目前参与开展“三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 其他商业银行仅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金融机构网点基础建设薄弱, 难以延伸到边远山区, 大部分乡镇仅有农村信用社, 支付结算水平和效率不高, 给农户贷款带来不便, 有效供给不足。三是涉农贷款资金分布严重不均衡。从全市来看, 截至2013年6月末, 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111.7亿元, 占全市的63.4%, 农行为24.5亿元, 占全市的13.9%, 农发行为22.6亿元, 占全市的12.8%, 余下所有机构占比仅为9.9%, 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 相关配套政策机制不到位

“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试点县的《实施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存在金融机构因贷款门槛过高而“放贷难”, 农户因贷款条件不符或觉得信用贷款利率偏高而“借贷难”的矛盾, 放贷和借贷陷入两难境地。仍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风险补偿政策, 完善相关机制, 以降低金融机构参与的风险, 打破农民“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之间的障碍。

(五) 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县级财政比较困难, 难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县级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民间金融资本不活跃, 民间金融机构支持“三农”能力较弱;县级普遍缺乏金融专业人才, 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三、“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的政策建议

(一) 各尽其职,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按照《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 不断健全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联席会议制度。二是赋予县级政府更多金融调控权和监管权, 明确县级金融办对“三农”金融服务的管理权, 没有成立独立建制县级金融办的, 尽快成立,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联系, 统筹推进“三农”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 多管齐下,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应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性金融相结合, 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紧密合作, 形成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引入和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 适度增强金融市场竞争, 使政府资本、银行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都能投入到“三农”中来。二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适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促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 从根本上激发出民间金融的爆发力,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三是设立政府农业引导基金, 向社会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设立各类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 推动涉农企业直接融资工作发展。

(三) 多策并举, 强化金融惠农政策机制体系

积极研究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 切实推进促进农村重点资产、权益确权和流转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一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制度改革, 重点在农户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农户或集体林权、矿权、土地流转等方面做文章, 以解决农村抵押物的范围太窄、价值太小的问题。二是尽快出台《“三农”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方案要包括“三权三证”确权颁证、抵押贷款等政策意见及配套措施。在此基础上加快“三权三证”确权颁证工作。三是适当调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激励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在位置偏远农村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将涉农贷款情况纳入评价考核奖励, 对各类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信贷投向, 执行贴息、保费补贴, 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措施, 在税负公平的基础上加速促进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四是通过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外部担保的经济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巨灾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农村金融的政策性经济补偿, 对“三农”贷款不良贷款或损失进行适当补偿。

(四)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

一是积极引导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现有政策, 不断创新信贷模式, 开发出更灵活, 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 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 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 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农副产品储备、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质押等多种担保模式, 满足“三农”金融需求。二是采取财政保费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各涉农保险机构在巩固能繁母猪、水稻、玉米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 探索开发茶叶、甘蔗、橡胶、咖啡等地方特色农险产品, 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在做好农村财产保险的同时, 推动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小额人身险和扶贫险发展, 为农民提供多重风险保障。

(五) 加强政银结合,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城市金融帮扶农村金融的机制, 在信贷资金上、人员素质培训上进行支持, 在乡镇行政村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站,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触角的延伸, 协助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二是引导金融机构转换经营机制, 简化信贷审批流程, 鼓励各金融机构优化网点布局, 在巩固 (乡) 镇已有服务网点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银行、保险服务空白乡镇的网点设置工作, 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多层次、多结构需求。三是积极探索“六位一体” (农村信用社+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财政+农业龙头企业+农户) 的支农信贷服务模式, 形成金融机构联动机制。四是多途径支持农村建立小额贷款公司, 确立其服务“三农”的主体地位, 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五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 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施多种担保方法, 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努力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 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为辅的农村金融横向互助联动、纵向充分竞争的立体服务格局。

(六) 财政金融联动,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路径 篇3

2013年,井研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县之一。井研县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明显,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较高,金融业发展比较充分,井研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强化政策支撑,搭建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广泛参与,并把井研县联社列为了主要试点金融机构。井研县联社及时创新出台了“土地流金专项贷款”信贷产品,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做了有益的尝试。

产品破冰铺好路

——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井研县联社成立了以理事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联社业务发展部,并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拟定管理办法、提出落实措施,加强此项工作组织、实施和推动。

——深入市场摸清需求。井研县联社组织人员对县域内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县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对土地流转业主的资金需求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全县土地流转户资金需求主要呈以下特点:一是部分种养大户资金需求大,额度一般都要求在50万元以上,部分业主需求在100万元以上;二是少数土地流转业主资金需求一般在10万~50万元之间,对于10万元以下的土地流转业主经营资金基本上能自筹解决。

——积极创新信贷品种。针对井研县土地流转租金按年支付,土地流转面积多数在10~200亩的实际,井研县联社开发了“土地流金—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金额控制在30万元以下。该项贷款产品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以土地经营户已支付的土地租金和土地上的前期投入为基础,结合后期预期收益和经营户家庭净资产,通过对家庭净资产、土地前期投入的资金和预期收益进行综合加权,测算出贷款额度,以流转土地的收益作为第一还款保证,辅以第三人保证(自然人、合作社、龙头企业),发放贷款。

针对申请额度超过30万元的专业土地经营种、养殖大户和其他经营主体,井研县联社按照《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方案》,开发了“土地流金—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种、养殖大户、其他经营主体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措施,向井研县联社提出贷款申请,由融资性担保机构向井研县联社提供贷款担保。

该项贷款产品的主要特点是:额度大,能满足专业大户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利率低,仅在人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

——加强营销,主动出击。井研县联社将在前期营销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高,推动该类产品迅速进入市场,主要措施为:一是加强培训,提升客户经理和网点负责人认识;二是充分利用井研县联社绩效考核模式,引导客户经理主动出击;三是继续以印发宣传单、播放视频、LED字幕等形式,加强宣传推广,促进该项业务的发展。

——加强宣传积极推广。自开展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以来,井研县联社积极行动、细化措施,全力推广该贷款产品的拓展。一是通过印制宣传资料,加强政策和产品宣传,提高群众知晓度;二是实地走访,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有资金需求的潜在客户,加强推广;三是以特色农业企业、现代循环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为推广重点,点对点,面对面地营销,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生产经营需求,使其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服务“三农”把好舵

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井研县联社已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贷款14笔,金额1764万元,流转土地约4905亩,涉及农户1480余户。重点支持了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的农业生产性、经营性资金需求。从贷款金额看,金额在30万元以下有6笔(土地流金—小额担保贷款),金额54万元,贷款金额在30万元至100万元(含)的,有3笔,金额25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有7笔(土地流金—大额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金额1460万元。

——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乐山丰润养殖公司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项目整合、机制创新、科技推广”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经济,倾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园。该公司在井研县分全乡租用农户土地3000余亩进行水产养殖,园区规划总投资6000万元,分设特色鱼类养殖区、大鲵养殖区、鱼苗繁育区和休闲娱乐区,现养殖有大鲵(娃娃鱼)、叉尾、江团、丁桂、胭脂鱼、鲈鱼、匙吻鲟等多个名特优品种,兼养花鲢、白鲢、草鱼等。该公司在井研县联社原有抵押担保贷款350万元,今年6月,因养殖流动资金不足,同时缺乏抵押物等现实,该公司以其流转的1421亩,评估价值为629万元的土地收益权作担保,再次向井研县联社申请了“土地流金专项贷款”,井研县联社通过实地调查后,对乐山丰润养殖公司发放了土地流金专项贷款200万元,贷款发放后,该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对养殖投入,把贷款资金全部用于购买鱼饲料,从而提高了成鱼产量,加上近期鱼价上涨,预计2014年将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润约500万元,同时将带动260户农户可获得500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和劳务收入。

——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一是位于乐山市井研县三江镇三江村二组的世外梨园度假村,经营者钟春通过多年经营,形成了集农业、林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庄园,该户流转土地约170亩,种植各类苗木约7.5万株,建有约15亩鱼塘一口(养殖生态鱼),年净利润约60万元,由于该户计划升级度假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计划购进新品种风景苗木,特向井研县联社申请土地流金专项借款100万元,井研县联社通过实地调查后,向该户发放了土地流金专项贷款100万元,期限二年,积极支持了该户生产经营需要,现该户已购进苗木,为度假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大力支持特色农业,井研县瑞豪园林景观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普通城镇绿化种籽和苗木种植、销售、园林景观设计的企业,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注册资本300万元,目前主要种植有香樟树、黄桷树、桂花树、银杏树、天竺桂等40余种苗木,拥有直径从10cm到100cm以上等十余种规格的苗木,该公司流转土地350余亩,涉及农户103户。由于受苗木生产周期的影响,该公司目前自种的苗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还需对外采购各类苗木满足企业对外所签合同需要。该公司特向井研县联社申请了土地流金专项贷款150万元,井研县联社在经过实地调查后,向其发放了土地流金专项贷款150万元,期限一年,该公司及时购进了苗木。目前该公司生产经营正常,预测2014年度能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左右,利润总额100万元左右。

nlc202309032043

——大力支持发展中的客户。贷款10万元以内的有5户,其中一户为高滩乡高滩村2组谈俊青,该户在高滩乡流转土地约180亩建成鱼塘从事养鱼,主要养殖潜鱼和花、白鲢,年销售额约在150万元左右。本次通过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10万元,补充养殖流动资金,购进鱼饲料;另一户井研县高滩乡胡礼全流转土地30余亩,进行生态草莓种植,该户在井研县联社办理土地流金专项贷款10万元后,及时补充了种植资金,为实现“草莓+蔬菜+玉米”的特色农业模式奠定了基础,预计2014年将实现产值45万元,净利润约10万元。

政策支持保驾护航

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它不但需要我们正视问题,分析原因,分段改进,而且更需要强化政府引导及政策的强力支持保驾护航,才能促进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的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保险制度,设立贷款基金,规避贷款风险。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首要遵循的是安全性原则,为防范风险,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让金融机构“不畏贷”、“想贷”、“积极贷”。一是建议政府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分散农户经营风险;二是希望由政府出资设立“农村信贷风险代偿基金”,由政府承诺按照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设立代偿基金,在出现坏账时予以一定比例的政府补偿,分担信用社信贷风险。

——对流转土地经营权进行确权颁证。土地流转贷款的前提是确权。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担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都必须有证才可以担保。而前期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权证是统一的,而实际上经营土地的又不是承包人,以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又需承包人同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经营权的融资担保。基于农村大多数土地流转经营的事实,政府主管部门就应给通过流转经营的经营户办理独立于农户承包权的土地经营权证,并出台相关办法明确土地经营权可以抵押、担保,这样土地的经营权就可以抵押给金融机构或反担保给担保公司进行融资。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土地经营权流转贷款的目的是支持土地流转经营,为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的发展趋势提供金融支持。是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子,金融机构也将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建议政府部门的风险补偿办法也将金融机构创新的担保方式的土地流转贷款纳入风险补偿范围。共同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支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井研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金融服务三农 篇4

天津农商银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秉承“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的发展思路,致力于 “成为持续发展的、区域领先的、专注于三农和中小企业的社区型零售银行”的战略发展愿景,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我行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出具有我行特色的金融支农新模式,特制定我行“三农”金融服务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我行市场定位,紧紧围绕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提高我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努力探索新时期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新模式,着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金融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我行在我市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从组织体系设置、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信贷制度和流程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业务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为全面服务“三农”积累宝贵经验。

(二)坚持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合规经营,防止道德风险、能力风险、制度风险和操作风险。建立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理责任约束,努力降低服务“三农”金融创新工作的机会成本。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我市各区县“三农”发展状况和金融需求特点,统筹安排经营资源,优先保障对“三农”市场的投入,促进“三农”业务优先发展。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因地制宜,方式多样,不断提升服务“三农”整体水平。

(四)坚持效益并重的原则。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提高“三农”业务的质量和收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目标

“三农”金融服务的工作目标是:建立一个平台、健全三项机制、完善三大体系。即建立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平台,健全资源配置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完善服务产品体系、服务方式体系、服务功能体系。

“三农”金融服务的社会目标:“三农”金融服务要实现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服务。

四、工作思路

(一)调整信贷政策,破解融资难题

1、信贷规模给予政策倾斜。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偏紧的情况下,我行将继续倾力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信贷规模优先满足涉农贷款需求的整体指导思想。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服务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2、降低准入门槛。针对农民贷款额度小、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我行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针对涉农地区客户适当降低准入标准。

3、给予产品先行先试的政策。在我市涉农乡镇,积极探索尝试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单证房产等为抵押的贷款产品,为破解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拓展新的融资思路。

(二)支持区域经济,服务农村建设

1、支持“三区联动”建设。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落实我市“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的步伐,我行贷款重点向我市示范居住区、工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资金需求倾斜。“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使我市新农村建设显现出五大变化:一是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二是带动了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三是拓宽了转型农民的就业渠道;四是促进了绿化、环保、节能生态环境的平衡;五是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农 民在小城镇里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有保障”的城市化新生活,赢得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2、多措并举扶持乡镇经济发展。我行将深入贯彻落实我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加大“三农”业务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要紧紧围绕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拓展服务“三农”的空间,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找准着力点,做好强农金融服务。继续发展农户贷款业务,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提供支持,做好惠农金融服务。

(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我行特色

围绕新农村建设,遵循创新在先、风险可控、利益共享、体现特色、逐步发展的原则,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新要求开展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摸索出具有我行特色的支农业务新模式。

1、探索新型经营模式,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2008年6月,我行在静海县设立了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兴农贷款公司。作为服务农村地区的专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是我行在经营模式上进行的一次新探索。几年来,我行兴农贷款公司在客户定位、市场准入、审批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司具有以下经营特点:一是“小”。额度小,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加快贷款审批流程。按照监管要求,公司可以发放单笔不超过资本金10%的贷款;公司严格遵循“小额、分散”的信贷 原则,坚持面向小客户;二是“快”。审批快,公司针对中小客户的特点,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链条,一般从申请到受理、考察、放款,在公司的办理时间不超过3天,质押贷款当天就可放款;三是“灵”。贷款方式灵活,手续简便,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灵活、多样的采用抵押、担保等贷款方式,充分发挥出“好易贷”“直易贷”的优势。

为进一步支持我市农村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我行将择机在符合条件的区县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推进农贷产品创新,设立农贷业务中心

为解决涉农贷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满足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农户以及城镇地区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我行于2011年12月成立了“天津农商银行农贷业务中心”,专门研究、专司发展“三农”业务。

农贷业务中心作为天津农商银行的农贷业务创新试验田,本着研究、探索、实践、孵化的工作方针,以创新为目标,以新业务推广为己任,切实满足全市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农户以及城镇地区小微企业等的资金需求。在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行发展的农贷模式,实现在全行复制推广,成为我行集农贷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业务试点、业务推广以及人员培训为一体的具有我行特色的支农基地,成为我行农贷业务的孵化器、试验田。

3、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 为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解决因部分村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金融设备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造成当地农民办理小额存取款、转账业务的困难,从2011年12月起,我行启动了“农村金融服务站”项目建设,使广大村民“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打造农民家门口的“便民银行”和“金融便利店”。

“农村金融服务站”由当地村委会发起,我行与村委会签订服务协议,我行出资提供设备及人员培训等配套服务。村委会聘用专人担任设备管理员办理相关业务。业务范围包括各类支农惠农补贴的支取、存款、转账、补等存折、查询余额等业务,24小时服务。按照计划今年将在千人以上自然村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站”500家。

(四)完善网点布局,拓宽服务渠道(由品质品牌部修改)金融服务覆盖面,计划增设“三农”金融服务网点 ——个,其中迁址或撤并网点 ——个,新增乡镇网点——个新增——个自助银行。我行将继续将加大ATM机、POS机具的投放速度,积积极跟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随时按装或迁移自助机具,根据我市市场需求分析,2012年将按装或迁移自助机具200台。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三农”综合考评体系。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三农”贷款增长率、“三农”新增贷款累放占比、“三农”贷款利息收入增长率、贷款增量市场份额、新放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不良贷款余额控制率、成本收入比率、经济增加值、经营计 划完成率等,突出服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与定性考核。

(二)建立“三农”信贷营销激励机制。

一是按“三农”贷款净增额匹配营销费用,根据营销业绩进行奖励,落实到人。

二是为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实现“三农”贷款可持续健康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三农”贷款营销业绩与贷款利息收入、贷款质量挂钩,根据业务发展的多少和风险的大小决定收入。

(三)改进与创新“三农”信贷管理与业务流程。 一是逐步建立独立审批人队伍。随着我行信贷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我行将适时推出度独立审批人制度,根据独立审批人的风险控制能力,划分不同的等级,转授相应的信贷审批权限,实现审批的专业化、专职化、快捷化。

二是完善和推广中小企业审批中心模式,逐步建立区、县级信贷审批中心。合理划定审批区域,缩小审批半径,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改进评级管理。为了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支农范围,我行正在和外部机构联合开发“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四是扩大授信授权。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品风险状况、客户信誉状况,按区域、产品、客户实行差别信贷授权政策,突 出区域和业务发展重点,特别是涉农区域优先授权。

五是简化操作流程。⑴对小额涉农贷款采取“鱼咬尾”的短链操作流程。⑵实行限时办结制度。

六是改进产品定价。将“三农”信贷的利率浮动权下放到区、县级支行,明确利率浮动幅度。对与我行有良好合作关系的涉农客户实行优惠利率管理,以价格杠杆引导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七是改进担保方式。紧紧围绕“三农”与县域客户特点,从客户能够提供的担保方式入手,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加大担保方式创新力度,以抵押担保为主,保证担保和“联保信用”为辅,采取多种形式,区别对待。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合作,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成立区、县域担保机构。积极稳妥开展小额农户、个人和微型企业信用贷款。

六、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我行成立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审定,检查活动方案的落实,以及总结表彰。领导小组组长由李宗唐董事长担任,副组长由白平行长担任,小组成员包括黄卫忠、冯玉会、李卓东、李红卫;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总行三农业务部,负责活动的全面推动和日常协调工作。总行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产品开发部、三农业务部、品质品牌管理部、营运管理部负责人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活动第一责任人。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领导干部要扎实肯干,切 实发挥带头作用,带头加强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坚持创新思维,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推动落实。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是“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一次重要契机,各相关部门、支行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组织推动和信息沟通交流,分工协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二)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各部门要高度农村金融服务工作,认真梳理现有的涉农产品和服务渠道,结合我行市场定位和自身实际以及我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特点,进一步整合行内优质服务资源,努力创造和推广一批适合天津市农村实际需求的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和涉农金融服务新模式。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部门、支行要紧跟活动进程,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政策宣传活动,向农户和涉农企业宣传推介一批符合其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帮助其了解政策,获得真正实惠。同时,要注重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培养广大农民、涉农企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金融服务三农 篇5

----------兴国县创新金融支农方式纪实

自2008年人总行、银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出台以来,全国自上而下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兴国县作为拥有25个乡镇和80%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县、劳力输出大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各类经济组织和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兴起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金融需求。对此兴国各金融部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经过不懈努力,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信贷服务模式,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创新产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三农经济发展。

镜头之一:回乡创业正当时

“邓主任,你好!你好!欢迎来本店指导”,某个体经商户王老板紧紧握着某乡信用社邓主任的双手,“千万别!指导谈不上,我们只是来了解情况,搞个贷后调查”邓主任边说边打量着装修一新的店面,“欢迎!欢迎,要是没有你们,咱这店都不知道在哪了呢”,王老板深有感触的说道。

说到王老板,在当地也算是响当当的“成功人士”,15年前的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加入了打工大潮,经过近10年的打拼,凭借着汗水和智慧,成为了某皮具公司的高级经理,正当其处于事业的发展高峰期的时候,却放弃了辛苦打拼的一切,来到兴国重新创业,原本

计划的一切,只是因为资金不足,即将功败垂成,这时,信用社找到了他,因为他有着丰富皮具销售经验和广泛的客户资源的优势,为了给创业者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该社特意给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及时、快速的发放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题外音:兴国县是江西省典型的以农为主的劳务输出大县,作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成为创业就业的主阵地,农村劳力外出打工极其普遍,至2009年6月末,兴国县农业人口68万,占总人口的86%,其中外出务工13万人,在外创业青年约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69%,但是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和自身经验资金实力积累、回乡创业欲望等因素影响,该县农民工自动或被动返乡创业的趋势明显增强,2009年全县共有1.5万外出农民工陆续返乡创业,占当年农民外出务工总量的11.5%,同比增加2.3%。

针对兴国县农村创业发展及融资需求状况,近年来兴国县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优化金融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信贷体系,构建和完善了创业信贷组织体系和农村创业联动机制,形成了“异地创业+留守创业”的信贷支持模式,有力地助推了农村创业就业。

截止目前为止,全县共发放农村青年异地创业贷款7000多户,金额达1.5亿元,留守创业贷款44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青年群体的资金问题。

镜头之二:农合发展天地宽

兴国某兔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某很动情的说:“我们兔业合作社能发展到今天,全靠农信社大力支持。”的确,该兔业合作社从最初的几十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拥有几千户兔户,还有拥有2座厂房,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并且加强了与国内大型肉兔加工、实验用兔公司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自身得到的极大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养殖户的致富,最近,还成为该县第一家获得“农村经济组织+评级+授信”信贷支持的农合组织。

题外音: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当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联结农户、带动农户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组织中的农户数占比份额不断提升,农户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09年末,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实现产值1986万元,带动农户4416户,已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大农户。但是农合组织作为新兴农村组织有着组织松散、财务制度不健全、可抵押物不足等“先天体弱症”,使得各金融机构对其“敬而远之”。针对这种状况,人行兴国支行积极引进第三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农合社进行信用评级,形成“农村经济组织+评级+授信”的信贷支持新模式,并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农工部一起,经过逐户走访调查了解,在全县66户农合社中,确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第三方信用评级试点。在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组织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农村经济组织贷款的空白。

目前,该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对参与试点的山村油茶专业合作社、绿园花卉专业合作社以及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

共给予放贷1000多万元。

镜头之三:政银联手扶三农

埠头乡老瓜农老李一看到电视便禁不住激动,拿出手机便拨:“是兴国农信社吗?”“我符合贷款的条件吗?”“好!好!我明天就过来!”,坐在一旁的老伴一头的雾水,懵懵懂懂的看着老李,老李一看乐呵了,待这老李一解释,老伴也激动了。原来,这电视屏幕的上方正轮播这一条“政府与农信社共同成立农业贷款基金”的游字广告,这几天,老李估摸着今年西瓜形势一片大好,想扩大种植规模,多赚两钱,可这资金从哪来呢?老李这几天愁的脑瓜都快抓破了,这可正好,说曹操,曹操就到。第二天一早,老李忙着收拾了下地里的瓜苗,便骑着摩托车急冲冲的去乡里的信用社咨询去了。

题外音:兴国县是江西省的农业大县,近几年来,广大农民立足本地,深入发展本地特色化经营,逐步形成以油茶、花卉、苗木、脐橙、烤烟、制种等一大批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将近5000多户农户从事规模化生产。为了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切实解决部分农户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县政府与兴国联社强强联手,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由县财政注资2000万元,在该社营业部开户建立农业贷款基金,兴国联社则依据农业贷款基金账户余额的一定比例,对辖内有效益、有市场、有发展的农业项目或农业贷款客户发放农业贷款,且申请农业贷款客户应是农业户口或从事的行业属于农业项目,贷款用途必须用于农业,贷款期限与利率,按照农信社现行的农业贷款期限和利率执行。

据统计,至2011年5月,兴国农信社今年累计投放支农贷款3.11亿元,占各项贷款投放量的89.7%,同比净增8692万元,增长38.7%。

后记:成效显著 多方受惠

近几年,兴国县逐步推进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以来,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信贷支持,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农民增收、金融增效、经济增长、社会增色等多方共赢的效果。

1、拓展了农村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推进,为金融机构打开新的农村市场和利润空间,截止2011年5月,兴国县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8.15 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创新产品类贷款累计放贷7800多户、金额1.06 亿元,同比增长11.2%。

2、助推了三农经济发展。兴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项目,覆盖了广大农村区域,从圩镇到乡村,从边远山区到林区,受益群体大到龙头企业、农村小企业,小到农户、农民工,有效解决了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较好地助推了辖区三农经济发展。2010年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农业产值47320万元,占辖内农业总产值的25%。2010年,该县农业生产总值为18.928亿元,同比增长4.9 %。

3、促进了农民增收。兴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项目,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如兔业合作项目,使当地农户人均增收1200多元。2010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54元,同比增长9%。

4、提升了社会效应。除了带来直接的经济金融效益,农村金融

服务创新也形成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增强了社会影响力,特别是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村就业和财税收入,让地方政府认可满意。

5、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普遍选择信用环境好的区域、诚信度高的客户作为试点进行突破,因此随着创新工作的推进,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有利于形成了争做诚信商人、争创诚信模范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村信用意识的提高,推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姓名:曾绍敏

收件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国大道166号

收件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服务三农宣传标语 篇6

2、天下农经,致富之星。

3、农业E家,服务天下。

4、服务农村,共享发展。

5、贵州农经,农业之声。

6、服务农业,造福百姓。

7、和谐农村,农经成金。

8、一网情深,情系三农。

9、富我农业,强我中华。

10、了解农经,服务社会。

11、经济帮手,服务三农。

12、供求热烈,希望田野。

13、发展农业,服务农民。

14、与农业携手,创经济未来。

15、农民收入旺,致富有希望。

16、农民闯市场,致富有保障。

17、农经好帮手,致富奔小康。

18、农民的伙伴,创收的帮手。

19、农民的导师,三农的阵地。

金融服务三农 篇7

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在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中处于各类行业中是最低的,金融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服务于农村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比较少,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部分乡镇存在,没能达到全覆盖,涉农贷款只占其放贷额的30%,服务于“三农”的功能已弱化,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呈逐渐萎缩之势,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缓解部分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不足的局面,私人信贷公司大量存在,农民贷款风险较大。

农村融资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市场,农村融资产品和渠道日渐丰富,但农村融资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融资结构呈现出多样化、规模化趋势,表现为由单纯的农业生产需求向生产、经营、消费、投资理财等多种需求转变,由短期小额贷款向中长期大额贷款转变,可是农村的信用环境未根本好转、民间融资不规范等,影响了农村融资效率。农业保险在降低“三农”贷款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方面有保障作用,金融机构通过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有效地提高借款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三农”贷款风险,但开展农业信贷保证保险的地区很少。

农村社会征信工作和信用状态不健全,担保体系不完善。在农村信用评价、担保机构几乎是空白,农民个人征信体系几乎没有,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进行信用评级,银行对农户和企业的信用难以把握,在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下,银行经常对一些真正缺钱的农民不敢放贷。现在许多金融机构采取联保贷款亦是降低放贷风险无奈之举,这种信贷政策也导致许多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因无法找到联保者、最终贷不到款。其实农民是很讲信用的,在做好征信工作和信用状态评估的前提下,实现跟农民的互信后,其实完全可以依据农民的信用程度发放贷款。反之如果贷款者信用欠佳,即使有抵押物,一样有风险,贷款者会以各种方式逃债,并让债权人无法处置抵押物。

二、金融改革创新如何服务“三农”发展的主要对策

贴近市场、坚持服务“三农”是关键,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多与金融部门联系与沟通,引导金融业对“三农”发展的信贷支持,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农村金融服务,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创新多种形式担保的涉农信贷产品,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散机制,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服务机构,通过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保险公司和金融业扩大在农村的服务网点和服务覆盖面,让金融服务真正进村;三是建立金融支撑机制,对于金融部门投资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可用土地出让收益或财政性资金弥补,对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减免税和资金奖励等政策,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对接和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精神,突出抓好“三农”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重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开展摸排建档,明确服务重点,推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新产品;二是引入贷款保证保险,以保单作为担保方式,辅以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作后盾,构建“财银保”合作贷款体系,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三是金融业要引入互联网技术,积极响应互联网+政策,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平台建设,保障全天候的服务渠道,服务新型农民的金融需求和新农村建设。

切实增强农民诚信意识教育,要把普及金融知识和教育农民讲诚信列入贷款必经程序。要把诚信文化教育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让诚信文化根植于客户内心,农民诚信意识的提高,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也极大地调动了金融机构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农户小额贷款可获得性显著提升。全面推进农民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多次贷款的农民要根据其多次贷款和还贷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未贷过款的农民,信贷部门对借贷农民的信用要调查摸底,根据村干部和邻居的口碑来确认其信用程度,可以邀请村(居)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信用评议小组,评议贷款用户诚信情况,对信用良好,诚实守信的农民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就能取得贷款,对于信用不好的农民加大担保额度,减少信贷额度,多种措施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确保农村金融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确保金融创新服务“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奎明.加大金融创新推动“三农”发展[J].经济日报,2014.12.17

走进绿野 服务“三农” 篇8

在当前激烈的收视竞争中,作为一档服务“三农”的节目,《绿野》栏目始终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稳定的收视率,究其根源,我认为源于它自身的几大特色:

主题鲜明,定位准确

《绿野》栏目以农村、农牧民为主要传播对象,服务对象明确。节目以走进农牧区、服务农牧民为己任,开播伊始就准确地把握了农村牧区电视观众需求,倾听农民呼声,反映农民意愿,所做节目针对性强。节目不仅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弘扬农村现代文明,还根据农牧民需求,大力推广农业实用型技术,引导农牧民科学致富,帮助农牧民排忧解难,提供信息服务,宣传致富典型,以典型引路,等等。服务“三农”的意识非常鲜明。

立足本土,选题明确

《绿野》栏目在内蒙古电视台的地面频道播出,主要面向的是区内广大农牧民观众,因此在选题和策划上,充分发挥了本土特色,做到政策引导更具体化,技术推广更有针对性,农事指导更及时,典型宣传更适合我区农牧民需要。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刚刚在我区开展之时,农牧民正需要了解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内容,《绿野》栏目连续播出了两期关于合作医疗的报道,节目内容既合时宜,又具服务性、建设性,播出后受到了广大农牧民观众的欢迎。当内蒙古大地进入春耕时节,《绿野》栏目又及时制作播出了大型系列节目——“春播在行动”。这一系列节目每一期都有清晰的主题,节目中的春耕调查、农资比拼、防虫常识等都为农牧民所急需,充分体现了节目的“三贴近”原则和浓厚的服务意识;节目中的春播、扶贫等政策性内容,起到为政府和百姓搭桥沟通的作用。又如,节目中播出的“农民经纪人”、“吉祥三宝”、“吉祥草原牧家情”等选题,形式和内容都很本土,不仅贴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也真实反映了当今农牧民的生活状态,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而节目中播出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选题也是我区广大农村牧区观众感兴趣、想了解的内容,节目不仅播出及时,而且做得很“原生态”,以至于节目中“有这三个本子顶三个儿女了”成为观众中流行的经典之语。这样的节目贴近农村牧区,贴近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亲和力,自然深受农牧民观众的欢迎。

信息量大,实用性强

《绿野》栏目的宗旨是“走进农村牧区、关注农牧生产、关心农民牧民”,虽然每期只有十五分钟,但每期节目的资讯都非常丰富,时效明显。从政策信息、致富信息以及相关的市场和科技信息、发展生产的实用技术等方面,都有农牧民观众最为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内容。如节目中的“农牧新发现”版块,有来自全区的最新动态,有来自农村牧区的新闻;“信息快报”版块,有全国各地有关农牧业方面的最新信息;“有问有答”版块,帮助农牧民答疑解惑;“致富有招”版块,则为农牧民致富提供典型经验、榜样做法。对农牧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存环境都有示范作用。在每个周末,还有一档反映当今农牧民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的纪实节目“绿野纪行”,让观众充分领略了农牧民的生活观念、思想情感的变化发展历程。每个版块都适应农牧民的收视需求。“示范园地”、“创新故事”中的典型事例,不仅有科技含量,而且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像杭锦后旗农民王建军利用废旧拖拉机改装“变形金刚”等,都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绿野纪行”的内容更是以技术含量高、农民可操作性强见长,如,由大学教授带头搞起的蒙猪牧业有限公司的规模和先进的养猪技术,既有发展前途又有推广价值,很适合农牧民朋友收看。

在对实用农业科技介绍中,节目更是讲求服务性、实用性,通俗易懂,让农村较低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得懂。如节目中介绍禽药的使用时,节目语言表达清晰易懂,步骤演示形象明了;在育肥羊圈养技术介绍中,科技知识与操作画面相配合,让农牧民观众看得懂学得会。对农民朋友在生产实践中的小发明、致富人物故事、生活小窍门等内容的展示,也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节目还注重在服务中强化对观众的引导意识,通过节目给农牧民朋友以启迪,使他们从中受益,也使他们成为了栏目的忠实观众。

风格朴实,趣味性强

农牧民观众收看电视除了获取知识外还有着获取娱乐的需求。《绿野》栏目在面向基层最广大农牧民、服务基层最广大农牧民,提供大量农牧信息、全方位致富政策、致富方式方法时,将指导性、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节目风格轻松灵活、动感幽默、短小精干、易于被农牧民观众接受,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绿野》栏目中的“漫话乡村”,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为表现形式,由农民自己来演自己,诙谐、幽默,充满智慧。每期“漫话乡村”小品后面,主持人总会用四句顺口溜点明小品主题,节目效果很好。这个节目不仅农牧民喜欢看,好多城市观众也喜欢看,虽然是对农节目,由于内容有趣、吸引人,使收视群体变得更加广泛,许多城里人也通过这档节目,了解到农村牧区人们的生活,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了解沟通的桥梁。

《绿野》栏目播出的这些节目既突出了鲜活的“三农”特色,又强调了新闻性、季节性、实用性,内容真实、生动。在传播先进技术,弘扬精神文明,丰富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和谐农村牧区建设中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绿野》栏目的实践告诉我们,对农节目只要能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之路,一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上一篇:初等教育师范生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工程质量提升月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