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的金融扶持

2024-06-05

三农的金融扶持(精选8篇)

三农的金融扶持 篇1

“三农”业务历来是农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行作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 有责任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三农”工作, 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行提出的要求, 也是兑现投资者承诺、提升股东回报的选择。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 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 对农行来讲, 首要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支持“三农”业务, 加大投入力度, 确保“三农”贷款总量持续上升, “三农”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全行平均水平。近年来, 农行坚持股改不改服务“三农”方向、上市不减服务“三农”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机制和“三农”相关制度办法及业务流程,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以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来缓解农民贷款难题, 以惠农“村村通”为重点, 强化对农村的基础金融服务。目前, 农行已推出57种“三农”专属产品, 发放惠农卡超过9000万张, 惠及全国3亿农民, 在县域地区初步形成了“网点+ATM+三农金融服务站+电子银行”的多层次、广覆盖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体系。

今年, 农行“三农”信贷投放要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建设等“强农”领域, 同时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基地, 提高附加值, 帮助农民增收。

三农的金融扶持 篇2

在中共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广大农民群众已从粮食直补中得到了实惠,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当前,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怀农民是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保持全国稳定的头等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地税系统面临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设

施还比较落后,农村发展的后劲尚有不足,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在支持“三农”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我们地税系统如何利用税收的杠杆,大力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支持广大农民进一步脱贫致富,是当前摆在地税干部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加大扶持“三农”力度,是地税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就告诫全党全国,“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水源缺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安康、农业粮食的安全,是我们各行各业的首要问题。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告诉我们,农业是百业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粮食价格决定物价,物价影响金融和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八十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使我们记忆犹新;去冬今春以来粮食价格的波动引发的物价的波动,也是最现实的明证。

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国家粮食的安全,也没有农村个体私营和工商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地方税收事业和各级财政的发展和巩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大力扶持“三农”,是县级地税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为地税事业的长远发展着眼,只有农业的不断壮大,才能使基层地税事业“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近年来在基层农村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价格存在的“谷贱伤农”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价格的扭曲,“剪刀差”的日益加大。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2004年与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年相比,柴油由每公升1.5元上升至3.6元,增长2.2倍,农业用电由每度0.3元增长为0.5元以上,增长近一倍,化肥(标准肥)由每公斤0.5元增为1.8元,增长三倍以上。而粮食价格则不增反降。在粮食价格不能表现价值的市场作用下,粮农不肯对土地作较多的投入,更不肯对农田设施基本建设作长期投资K撬担爸值夭蛔话讯瞧ぬ睢保绰阌诖虻憧诹浮E┟穹从辰昀丛诹甘巢牟糠值乜槌鱿至恕拔郎铩保ú簧先魏畏柿希┖汀巴焓铡保ú唤剿糠峙┗Ф愿刂恢植谎斐赏恋赝嘶⑺亮魇В踔脸鱿至烁霰鸹┚獭⒘继锘奈叩南窒蟆U庑┪侍猓荒懿灰鹞颐嵌粤甘嘲踩侍獾木韬蜕钏肌?o:gt;

(二)、体制形式的资金占用问题。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实行,给中国农业带来强大的活力。但是,千家万户对农机具“小而全”的重复购置,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发挥大量资金的整体效益;据调查,目前平均每户购买农机具的费用在8000元以上。二是家用小型农机具的利用率较低,农机动力机械的利用率平均在10左右,而配套机械的利用率权为2,表面上是农机的闲置,实际上是资金的闲置形成的自然折旧损失,资金浪费是相当惊人的。因此,在农机服务中需要有关部门支持,进一步增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三、扶持“三农”及粮食生产的对策

(一)、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硬件的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干部,应制定粮食生产的长期规划,并研究出一套在现行体制下,组织农民开展防灾救灾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有效措施,如以工代赈、集资办水利等,本着“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民主制定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有效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远的办法。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在价格体系,农业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从“民以食为天”这个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国家给农民的优惠政策真正给农民带来好处,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地税系统应在直接为农口生产的企业如农业机构、水利、化肥、农药的企业中,采取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或支农退税扶持政策,这不仅可以涵养税源,让利于农,而且主要利用税收的政策杠杆,扶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这样虽然短期养活了部分税收,而从长远来看,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对县级税收和财政事业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建议尽快取消农业税收及各种农税,如“农业四税”,在当前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迅速发展,税源不断增长、整体税收形势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大部分县级财政已没有征收农业四税的必

要。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风险大、困难多,取消或减免农税,或降低农业税率,不仅是合情合理的、应该的,而且是可能的。只有我们财税系统对广大农民群众轻税薄赋,才能使农业增强后劲,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及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为基层地税创造更多的税源,以保护农民休养生息,保证农村长治久安。

(四)、银行系统应设立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

金融服务“三农”的图谱与设想 篇3

一、阳高县概况

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 晋冀蒙三省 (区) 交界处。全县南北长65km, 东西宽25.5km, 总面积1668km2, 耕地面积5.86×104hm2, 其中水浇地2.47×104hm2, 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谷子、薯类和豆类等。县辖7镇6乡, 256个行政村, 28.7万口人, 其中农业人口24.3万人,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近年来, 该县县委、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化进程,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杏树、养猪、蔬菜”三足鼎立, 形成了“山西省杏树栽培基地、山西省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山西省农产品优势基地和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四大主导产业。工业全面招商, 先后引进了总投资13亿元的年产3×104t氯丁橡胶, 总投资1.57亿元的年产8×104t杏仁露, 总投资46亿元的年产120×104t甲醇项目, 为阳高经济发展未来腾飞奠定出了良好基础。

2008年阳高国民生产总值9.75亿元, 农业总产值3.77亿元, 工业总产值5.98亿元, 财政收入1.023亿元。全县人均收入265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423元, 大大低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936元的平均水平。该县是全省36个国定贫困县之一, 也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省“两区”开发的重点县。截至2009年3月末, 全县各项存款余额21.3亿元, 其中农行5.34亿元, 占比25.07%, 各项贷款余额5.91亿元, 其中农行0.13亿元, 占比2.20%。

农行阳高县支行现有职工40人, 下设营业网点三个, 支行内设经营管理部、客户部。多年来, 经营效益低, 财务状况差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扭转, 2003年-2005年三年亏损950万元。2006年支行新的一届班子组建后, 内调结构外树形象, 强化管理, 奋力拼搏。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49万元, 2007年实现利润81万元。2008年全行再振雄风, 转换步伐, 拓展市场, 提升实力,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新的突破。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53459万元, 较年初净增15935万元, 同比增加15935万元, 创历史最高水平。各项贷款余额1710万元, 较年初减少15011万元 (其中剥离14677万元) , 经营利润实现196万元, 是一个飞跃。

二、深化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图谱与设想

(一) 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在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中, 阳高县委、县政府已把“三农”纳入到县域总体规划中。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国民经济为指导,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 与工业集中发展布局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机制, 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 让全县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新村镇、新产业、新农民、新风尚的四型新农村”。据调查, 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需有效金融投入资金约在3亿元左右, 2009年到2011年阳高农行三年支农规划为:一是全县发放惠农卡20000张, 授信15000户, 新增贷款5000万元, 占农户的20%。二是支持110户专业合作社新增贷款5000万元, 用于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三是增加贷款1000万元, 重点扶持蔬菜、养殖、“两杏”等高科技的特色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在龙泉工业园区新设一个高质量的分理处, 在改造后的大南街中心段迁移东街分理处, 在新华街分理处安装自动取存款机一台, 使全行网点自助银行达100%。

(二) 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村拓展惠农卡和小额贷款新尝试。今年3月总行下发的《2009年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利用“农行+信用村+农户”模式营销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的思路。“农行+信用村+农户”模式具体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运作, 对于基层行而言还是一个新课题。“先搞创建信用村试点, 夯实基础、总结经验、稳步推广”是该行的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一是支行成立创建信用村拓展惠农卡与农户小额贷款领导组。支行由行长任组长, 分管信贷客户营销副行长任副组长, 由客户部牵头, 负责对信用村的选择协调沟通等工作。二是争取政府支持, 行党委就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推广选项工作向县委、政府作专题汇报, 得到了县领导高度重视, 以农行的惠农卡为平台推广农户小额贷款, 支持新农村建设表示赞赏。并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 要求政府各部门积极配合农行拟计划方案、落实措施、协助农行解决惠农卡选择信用村的组织领导、人员协调、信息收集, 并就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运作、风险等问题听取意见, 探索了对策。三是支行依据上级行的部署, 并结合阳高贫困县实际制定了《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了相关细则和贷款的授信发放等具体措施。四是通过全面考察, 确定北徐屯的夏场村为惠农卡和小额贷款信用村试点村。该村整体农民信用度高, 2000年以来在农行无恶意拖欠贷款行为, 而且该村还是大同内蒙一带最大的批发蔬菜市场, 享有“买蔬菜到夏场安全有保障”的美名!支行配备专人蹲点, 采取三包一挂钩的方法, 即包惠农卡的“发放、质量、使用”, 包授信的“额度、效益、收回”。现已在该村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村评选出优质信用客户700户, 与农行签约惠农卡合同协议270户, 现已在曹庄、青松堡评选出信用客户1500户, 签约惠农卡发展至596户。支行在总结经验基础上, 下半年在全县陆续展开, 到年底争取发卡10000张。

夏场村的实践告知我们, 开展信用村创建一要严把信用准入关。二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三是社会调查, 农行客户经理的选配, 水平高低是关键。四是服务渠道和用卡环境建设是保证。我们认为: (1) 农行应在大乡镇重点区创造条件设自助银行服务平台, 方便农户结算, 如镇所在地人口达3000人以上都应安装自助存取款柜员机, 为客户量大的村配备转账电话, 方便惠农卡持卡人刷卡结算。 (2) 乡镇自助银行视同营业网点管理, 值守聘请专职人员负责, 安全管理由支行监控中心与当地公安派出所联动管理。 (3) 县支行应尽快成立服务“三农”中心部, 与当地相关单位协调, 组织产品营销等工作, 惠农贷款、个人贷款受理及风险管理。 (4) 推广农户贷款五老协助工作法, 通过聘请村老支书、老村长、老干部、老党员、老村民, 帮助了解农户信息, 减少农户小额贷款风险。

(三) 积极支持阳高的特色产业—养殖业的发展。阳高县是山西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2008年, 全县存栏猪40万头, 羊30万只, 奶牛2万头。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有11户。比较突出的有:投资6000万元的罗文皂现代化万头猪场、投资2500万元的北徐屯生态环保型养猪园区、投资500万元的龙泉镇神泉养猪场、投资260万元的王官屯瑞龙养猪小区、投资260万元的长城乡黄彦沟特色肉羊养殖场。这些都有求于农行一定数量的贷款扶持。

去年以来, 阳高全县铺开建设各类养殖园24个, 信贷资金需求量在1000万元左右。基业公司是阳高农行多年来重点扶持的企业, 现有贷款余额400万元。该企业是阳高养殖龙头企业之一, 以繁育改良品种, 带动农民发展养猪为主, 年可出栏大白、杜洛克优质品种猪18000头。作为龙头企业, 如何才能实现养猪产业化, 切实带动农民增收, 该公司2008年规划设计了饲料加工厂、生猪屠宰一条龙生产线, 但由于资金制约不能做大做强。就此问题, 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小鹏深入该企业调研。2008年11月8日省农行行长曹少雄专门深入该企业进行调研, 肯定了公司走产业化之路扶持农民增收的作法。今年支行组织力量, 深入该企业重审调查评估, 认可出贷。现申请400万元的可行性贷款报告已上报省分行。

(四) 支行计划筹措1000万元信贷资金, 用3年时间支持蔬菜、杏树业的壮大发展。蔬菜是阳高的绿色拳头产品,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 支行先后发放500万元贷款, 支持蔬菜业生产的化肥、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再生产的扩大。进入21世纪,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发展扩大, 2007年发展到0.67×104hm2, 生产的圆菜、青椒等蔬菜已誉满京津, 畅销东南亚等国家。总产量已达3.1×108kg。但是, 科技含量低、自然灾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菜农壮大发展。去年该县委组织涉农部门, 出外考察学习, 掌握了移动式大棚等种植技术, 认识到了发展大棚蔬菜的优势, 成本低, 可移动又能抗灾害, 种出的蔬菜鲜嫩且无公害, 销售越来越好。今年龙泉镇在去年400栋温室大棚基础上, 投资6000万元新建日光温室600栋移动1600栋, 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对此支行今年准备投入信贷资金300万元。计划明后两年投入800万元扶持全县新建大棚。

杏树是阳高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 阳高杏脯是山西传统名产, 被东南亚及日本等国称为“名贵小食品”。栽植杏树的农民则说“贫困山村变化大, 杏蛋高过鸡蛋价”。由于农民尝到栽植杏树甜头, 全县建立了3个万亩杏树标准化示范区, 9条标准化杏树林带。全县杏树发展到0.73×104hm2, 每年尽管杏树产果未达成熟期, 就有北京、山东等地果商前来订货。近年来, 阳高为提升杏产品价值, 在王官屯镇扶持起一个加工杏产品为主的大同绿苑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进一步延长杏产品的产业链增加杏农收入。目前该公司扩大生产流动线, 缺乏资金500万元, 支行已列入今年重点扶持对象。

除此而外, 支行还针对菜农、杏农等个体农民商户结算难问题, 为其提供市场信息, 理财规划, 提供贷记卡、借记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短信通等产品业务。

(五) 贴紧县域经济载体发展, 探索在龙泉工业园区建立中心分理处网点。随着龙泉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壮大, 依托之优势, 阳高县2008年跻身于全国最具有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总投资46亿元的年产120×104t甲醇项目落户阳高、总投资75×104t干法水泥、甲苯回收在园区开始新建、总投资13亿元的中亚年产3×104t氯丁橡胶等三个大型企业早已在2003年纷纷落户在工业园区。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 急需要银行高质量的网点资源配置为其办理金融业务。对此支行拟在龙泉工业园区所在地大南滩中心区建立分理处网点一个。此外, 近年来, 阳高县加强城市化建设, 开发县城大南街改造两年已基本竣工, 改造后的大南街将是阳高商业区的重点街道, 经济密紧、发达。支行按照城市化县域金融网点布局要求应抓住机遇, 选择合理位置配迁东街分理处向南街落户。这是一场市场挑战百年大事, 谁走在前, 谁就优先占领市场。

总而言之, 阳高农行为服务“三农”探索了一些路线图谱, 但由于贫困县受特定环境制约, 农业资金的投放存在很大风险。笔者认为, 在目前风险制度没有健全的条件下, 各级政府与涉农部门紧密结合, 为服务“三农”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做新的尝试。一是设立农行“三农”风险补偿基金。像河南省那样, 对形成风险的农户贷款, 给予农行一定的比例补偿,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行发放农户贷款的后顾之忧, 强化政府协调农行优选农户、参与农行贷款后管理和收回到期贷款的责任。由县、乡、村协助农行进行清收。联合清收仍不能收回的, 由县支行核实汇总, 报“三农”资金领导小组审批, 县财政直接拨付资金给农行补偿贷款损失。二是创新发展龙头企业订单链式贷款, 即龙头企业、农行、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四方协议, 由农户承贷龙头企业担保, 专业合作社监控资金流向和产品的销售, 农行放贷。三是推行支行“三农”信贷保险, 对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户申请小额贷款, 将担保作为第一授信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 明确约定农行为第一授权人。借助保险手段防范“三农”信贷资产风险, 对以房产、机器设备等作抵押物办理信贷业务的客户, 按抵押物的评估价办理财产保险。

摘要:介绍阳高县概况;深化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图谱与设想。

三农的金融扶持 篇4

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金融组织网点少, 覆盖面积小, 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 农户融资困难等问题,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 将更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 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定会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以及对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惠金融概述

普惠金融是指能够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带来同等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 是一种有效的, 全方位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对我国三农发展的意义: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不仅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更好践行服务“三农”的宗旨, 真正做到将金融服务覆盖到全国所有乡镇, 达到兼顾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利益的目的, 而且有利于探索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

我们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三农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能够清楚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状况, 也有助于更好探讨普惠金融下农村金融组织的优势与劣势, 发现农村金融组织推动普惠金融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问题, 以为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在服务三农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党和政府对此也越来越重视, 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三农问题解决的措施, 虽有了较大改善, 但是还存在着制约三农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三农”的体系, 具体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三农”的正规金融机构网点减少

1997 年来, 我国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减少县级及以下机构数量。各国有银行减少县域网点, 同时为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又减少了农村地区的网点, 目前, 除农业银行外, 几乎没有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

2.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有限

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占比也较大, 但是, 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原因, 其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能力有限。虽然农信社每年对农业贷款的发放比重都较大, 但是农信社的信用规模比国有商业银行要小得多, 它的农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很小。

3.金融机构服务对象高端化, 农户等低收入群体被“边缘化”

由于正规金融网点减少, 导致在组织机构层面在许多地区造成金融服务空白点。新型的金融机构, 除了资金互助社的网点是设在乡村以外, 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网点都建立在乡镇以上的地方, 主要是靠近县城, 而县城工商业较为发达, 其主要的群体大部分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村人口, 这就使得低收入客户群体远离了金融服务。

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

国外成功的金融组织体系根据业务的属性, 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即政策性金融组织、商业性金融组织和合作性金融组织, 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 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研究美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的金融组织体系在解决农村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的经验, 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融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美国

(1) 美国的发展模式。美国的总体思路:政府参与其中, 并通过政府的干预为金融市场解决失灵的难题, 并且来增加政府的金融供给。同时, 美国还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协助政府加快培育非正规性金融机构, 最终形成的发展模式是以商业性金融组织为基础, 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 政策性金融组织为辅, 农村社区性金融组织作为补充。

(2) 美国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美国农村金融组织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社区性金融机构组成的, 这恰恰满足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这对于我国缺乏经验、资金不足的农村金融组织来说尤为重要。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 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营业网点, 对一些高风险低收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大力支持, 补充传统农村金融组织业务方面的不足。

2.德国

(1) 德国的发展模式。前三者被称为是德国全能性的金融机构, 主要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金融服务, 而专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就相对小一些, 一般是只服务于某个行业或只提供某类业务服务, 从提供信贷资金的规模来看, 合作性金融机构是最核心的力量, 是农业发展中最大的信贷供应商。

(2) 德国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德国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组织, 为德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中具有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要在横向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之外, 还要在纵向上建立上下级之间的指导和协调关系。我国应当增加基层的农村金融组织, 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

五、普惠金融视角下实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政策性建议

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 建立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以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不仅要从供给的角度着手, 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供给, 也应该在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着手, 利用各种手段增加“三农”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1.增强农户信贷需求有效性

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 来增强农户信贷需求的有效性, 在农村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共享机制, 引导农村家庭资源优化配置, 在农户收支两方面来实现农户满足的最大化。

2.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一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使其发挥区域的综合优势, 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协调各农业产业之间的比例。要筛选出优势产业, 然后对其进行支持和培养, 让它顺利进入发展期;并且突出其主导产业的特长, 来发现和引导市场的需求, 进而使主导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使其发挥最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3.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GDP的时代了, 政府应对该地区农村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进行评估, 确定其真实的价格, 实现资源的有偿利用和开发。

六、结论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比较大, 因此, 三农发展有关乎到我国的和谐与稳定。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三农发展, 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要通过创新来适应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要求, 本文首先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大致描述, 又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发展的状况, 接着又对国外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成功经验进行研究,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从中得到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启示。并在普惠金融视角下提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发展的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发展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农村金融组织的扶持力度, 重视农村金融组织的作用, 农村金融组织进入金融服务空白的农村地区, 使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竞争水平提高, 这就会使农村地区的融资产品供应量增加, 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融资条件, 从而会大大提高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樊英.基于普惠目标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20-22.

[2]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D].山东大学, 2012:10-12.

[3]桑瑜.基于组织创新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5-7.

[4]徐沈.中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18-19.

[5]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14-15.

[6]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 2010. (4) :22-23.

[7]余玲.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 2009:13-15.

[8]王秋儿.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D].宁波大学, 2011:14-16.

[9]宋玉名.基于农村金融需求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6-9.

[10]魏岚.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 2013:11-13.

[11]Asif Dowla, Dipa1 Barua.The Poor Always Pay Back[M].Beijing:China Citic Press, 2011:1-2.

三农的金融扶持 篇5

一“、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试点县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 财政、国土、住建、农业、林业、人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了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墨江县设立了金融办, 宁洱县、景东县由财政局代履行金融办职责, 具体负责对“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

(二) 深入调查研究

为扎实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试点县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研。墨江县多次组织涉及部门和金融机构深入乡镇调研, 促进金融机构与基层、与群众直接交流, 了解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以及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掌握“三农”金融服务的第一手资料, 并形成调研报告报县委县政府, 为制定“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三) 推进“三权三证”工作

试点县探索开展林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宁洱县集体林确权185.4万亩, 确权率99.8%, 核发林权证33360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1179宗, 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宅基地) 11000本;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6257户, 承包面积28.9万亩;受理登记农村房屋产权证155宗2万平方米。墨江县完成5个乡 (镇) 、8个村、18903宗农村宅基地、299宗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工作, 去年底建立数据库, 达到发证条件。景东县作为首批全省30个林权抵押贷款改革创新重点推进县,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一直走在前列, 为抵押贷款提供了基础依据。

(四) 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试点县根据省、市方案, 结合各自实际, 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宁洱县制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 细化职责分工, 逐步建立支持“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墨江县制定《农村集体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 撰写《银行业关于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及土地要素市场建设的金融情况分析》和《对墨江县“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着手起草《墨江县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 目前已完成第四稿。景东县实施方案及工作制度也即将出台。

(五) 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力度

金融机构推广金碧农卡、金穗惠农卡, 发放农户联保、农户小额信用、林权抵押贷款等, 加大对种养殖业、特色农业及其他农林牧副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逐步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截至2013年10月末, 宁洱县涉农贷款余额12.8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54.7%;墨江县涉农贷款余额15.1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59.2%, 其中“三权三证”贷款余额4393.8万元;景东县涉农贷款余额23.5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83.3%, 其中林权抵押贷款余额7807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余额4.15亿元, 贷款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在全省也位居前列。

(六) 加强服务体系及信用体系建设

试点县成立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以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信用档案建设为重点, 扎实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宁洱县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124户, 受理终端数75个, 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墨江县15个乡 (镇) 均设立金融固定网点, 累计布放POS机882台、ATM机 (含CR S) 63台, 设立自助银行7个, 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233个, 实现乡村全覆盖;累计发放金碧惠农卡2万张, 金穗惠农卡1.6万张;建立农户资信档案5.7户, 评定信用村48个, 信用户5.5户。景东县设立“惠农支付点”170个, 实现县域全覆盖;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2.1万张;建立农户资信档案7.1万户, 评定信用户6.9万户、信用乡 (镇) 1个、信用村59个、信用组736个。

(七)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试点县加大信贷、结算等新业务、新品种的开发和运用, 巩固提升网点优势, 增强服务功能。宁洱县创新信贷品种13个, 其中农村创新金融产品6个;受理政策性玉米保险承保1万亩, 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承保5万头。墨江县积极做好森林火灾保险、种植业保险 (水稻、玉米保险) 、养殖业保险等三类四项涉农保险, 到位资金267.1万元。景东县开展能繁母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2012年兑现补贴资金496.8万元, 补贴5万头, 全部实行一折通打入养殖户账户;2013年落实能繁母猪保险5万头。

(八) 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支持“三农”

试点县挖掘民间资本力量, 加快发展社区金融机构, 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新生力量。墨江县组建了恒丰小额贷款公司、双龙小额贷款公司、钡星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分别为1000万元、1000万元和500万元;2013年新成立金弋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3000万元。景东县设立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1家, 注册资本1000万元;小额贷款公司2家, 注册资本分别为1000万元和2000万元。宁洱县新设立奕通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4000万元。

(九)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试点县创新建立“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的捆绑式投入机制, 通过设立“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加大贴息力度等方式, 构建财政支持、银行放贷、风险担保相结合的新型支农金融发展新模式。墨江县协调回归兴昱投资公司向县信用社贷款2060万元, 由财政贴息用于弥补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担保资金, 全县担保资金3619万元。同时, 积极参与普洱市绿色经济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工作, 在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 县政府预算安排绿色担保基金400万元。

(十) 加强舆论宣传

试点县多渠道、多形式宣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相关政策, 使各级各部门了解“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县、乡金融部门广泛宣传“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举措, 确保家喻户晓, 取得预期效果。

二“、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 我市“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成为我市深化农村改革的一大亮点,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迫切需要在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 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一是缺乏明确的金融管理专门机构, 试点县都把金融办内设在财政局, 无单独的机构和编制。二是服务“三农”、投放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偏少, 景东县无建行营业点, 各试点县均无工行、中行网点, 也没有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是现有涉农贷款担保公司规模小、实力弱, 作用十分有限, 景东县仅有一家贷款担保公司, 注册资本金仅1000万元;墨江全县担保资金仅3619万元。四是涉农保险规模有限, 支农力度低, 墨江县森林火灾保险、种植业保险 (水稻、玉米保险) 、养殖业保险等三类四项最主要的涉农保险, 到位资金仅267.1万元。五是无任何一支向社会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设立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种种因素导致现行农村金融服务难以覆盖更多的贫困群体, 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额信贷、保险、担保、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层次、多形式金融体系。

(二) “三权三证”抵押贷款缺乏明确的法律政策支撑, 确权颁证工作滞后

一是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但目前仍未出台相关抵押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 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无据可依。二是农房产权抵押与《物权法》相关规定存在冲突, 影响了农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为扩大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权能, 《决定》刚刚指出,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目前该项工作在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同样缺乏明确依据。三是国家政策对农村宅基地等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仍未放开, 中央一号文明确规定“不得进入市场”。由于缺乏政策法律支撑, 目前除集体林权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外, 其他工作均进展缓慢。农房产权办证普及率低, 墨江仅办理20余户, 宁洱155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尚处在建立数据库等前期阶段;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尚未开展。

(三)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农村实际需求融合不紧密,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一是农村金融创新能力差, 金融产品不丰富。宁洱县仅推出6个农村金融创新产品, 景东县开发的支农金融产品多局限于贴息贷款项目, 难以满足群众资金需求。二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差。目前参与开展“三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 其他商业银行仅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金融机构网点基础建设薄弱, 难以延伸到边远山区, 大部分乡镇仅有农村信用社, 支付结算水平和效率不高, 给农户贷款带来不便, 有效供给不足。三是涉农贷款资金分布严重不均衡。从全市来看, 截至2013年6月末, 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111.7亿元, 占全市的63.4%, 农行为24.5亿元, 占全市的13.9%, 农发行为22.6亿元, 占全市的12.8%, 余下所有机构占比仅为9.9%, 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 相关配套政策机制不到位

“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试点县的《实施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存在金融机构因贷款门槛过高而“放贷难”, 农户因贷款条件不符或觉得信用贷款利率偏高而“借贷难”的矛盾, 放贷和借贷陷入两难境地。仍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风险补偿政策, 完善相关机制, 以降低金融机构参与的风险, 打破农民“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之间的障碍。

(五) 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县级财政比较困难, 难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县级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民间金融资本不活跃, 民间金融机构支持“三农”能力较弱;县级普遍缺乏金融专业人才, 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三、“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的政策建议

(一) 各尽其职,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按照《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 不断健全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联席会议制度。二是赋予县级政府更多金融调控权和监管权, 明确县级金融办对“三农”金融服务的管理权, 没有成立独立建制县级金融办的, 尽快成立,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联系, 统筹推进“三农”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 多管齐下,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应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性金融相结合, 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紧密合作, 形成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引入和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 适度增强金融市场竞争, 使政府资本、银行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都能投入到“三农”中来。二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适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促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 从根本上激发出民间金融的爆发力,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三是设立政府农业引导基金, 向社会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设立各类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 推动涉农企业直接融资工作发展。

(三) 多策并举, 强化金融惠农政策机制体系

积极研究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 切实推进促进农村重点资产、权益确权和流转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一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制度改革, 重点在农户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农户或集体林权、矿权、土地流转等方面做文章, 以解决农村抵押物的范围太窄、价值太小的问题。二是尽快出台《“三农”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方案要包括“三权三证”确权颁证、抵押贷款等政策意见及配套措施。在此基础上加快“三权三证”确权颁证工作。三是适当调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激励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在位置偏远农村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将涉农贷款情况纳入评价考核奖励, 对各类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信贷投向, 执行贴息、保费补贴, 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措施, 在税负公平的基础上加速促进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四是通过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外部担保的经济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巨灾保险的经济补偿机制、农村金融的政策性经济补偿, 对“三农”贷款不良贷款或损失进行适当补偿。

(四)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

一是积极引导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现有政策, 不断创新信贷模式, 开发出更灵活, 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 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 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 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农副产品储备、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质押等多种担保模式, 满足“三农”金融需求。二是采取财政保费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各涉农保险机构在巩固能繁母猪、水稻、玉米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 探索开发茶叶、甘蔗、橡胶、咖啡等地方特色农险产品, 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在做好农村财产保险的同时, 推动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小额人身险和扶贫险发展, 为农民提供多重风险保障。

(五) 加强政银结合,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城市金融帮扶农村金融的机制, 在信贷资金上、人员素质培训上进行支持, 在乡镇行政村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站,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触角的延伸, 协助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二是引导金融机构转换经营机制, 简化信贷审批流程, 鼓励各金融机构优化网点布局, 在巩固 (乡) 镇已有服务网点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银行、保险服务空白乡镇的网点设置工作, 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多层次、多结构需求。三是积极探索“六位一体” (农村信用社+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财政+农业龙头企业+农户) 的支农信贷服务模式, 形成金融机构联动机制。四是多途径支持农村建立小额贷款公司, 确立其服务“三农”的主体地位, 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五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 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施多种担保方法, 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努力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 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为辅的农村金融横向互助联动、纵向充分竞争的立体服务格局。

(六) 财政金融联动,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三农”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篇6

一、金融支持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自古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稳定民心、立足世界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 近年来, 虽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改革, 使得农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但其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并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其对于“三农”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我国现代化的农村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过去的零散、小额金融需求转变成了集中、大额的金融需求, 而其中个体农户对资金的需求相较往年也有所增加, 这样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的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减小。金融业对我国“三农”发展的支持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在金融业对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行农村信贷进行支持的过程中, 应加大农村信贷份额、提供更多信贷种类, 并且将农村信贷覆盖范围扩大。

2.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使得传统的农业种植户减少了对金融信贷资金的需求, 但是却导致了进行农村城镇、城乡结合多种生产的农业经营户对金融信贷资金需求的增加。传统农业种植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小, 新形势的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大, 这样的状况使得农村城市化建设对金融也的需求也逐渐增大。

3. 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需要。

随着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其逐渐对农村周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的作用, 并且相继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与以往的普通单户农民对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金融资金思想观念不同, 现代农民所建立起的合伙乡镇企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则要更高一些。以往农民进行金融信贷时, 通常抱有只将其用于一个季度的生产与预支的思想, 并不能体现出金融业对农业支持的重要性。但由于现代农民思想的转变, 其所建立起的合伙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故能在极大程度体现出金融业对农业支持的重要性。

二、金融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资金投入不够。

我国在现阶段的传统农业资金需求面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其资金需求逐渐形成大额集中、小额面广两种形式, 而大额集中方向也趋于产业化和行业化, 总体来说就是我国农民对于资金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目前,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表面上看功能齐备、种类齐全, 设立了具有政策性功能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功能的农业银行和合作性功能的农村信用社三类金融机构, 但实际上,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少层次性, 矛盾冲突多, 功能和作用出现萎缩, 已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本应承担支持“三农”重任的“三驾马车”均不同程度地处于尴尬地位。第一, 农业银行加快商业化进程, 服务农业功能异化;第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 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第三,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 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不从心。

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 金融征信体系的欠缺导致了农业贷款人的道德风险加剧;其次, 农业信息的失实传播导致了金融业与农村乡镇企业的关系紧张;再次, 经济金融错位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最后, 由于我国金融业缺乏良好的法制运行环境, 使得农业金融债权难以受到维护。因此,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信贷支农政策有所改革, 但由于支农相关政策的滞后以及农村信贷体系不健全, 导致了我国金融业信贷支农的比重仍处于偏低的水平。

3. 农村小额信贷局面混乱。

目前我国金融业对农村进行信贷提供的主要方式是农合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而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农民对于金融信贷业务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故金融业所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生产发展的基本需求。由于信贷业务存在体制性的阻碍, 所以直接影响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 继而造成了农村小额信贷混乱的局面,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小额信贷的额度较小, 使得其受益面过于狭窄, 导致农户发展受限;其次, 小额贷款的还款期限往往与农业生产的周期相脱节, 从而导致了农民的还款压力增大。

4. 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

其实农业贷款困难, 主要难在其缺乏相应的担保体系。目前农业担保体系的缺失和金融业风险防范底线的设置严重阻碍了金融支农工作的推广, 而二者更是陷入了死循环, 继而得不到解决。农业保险体制目前存在四方面问题:第一点, 农业信贷险种少, 风险覆盖面过窄, 相关的养殖业险种更是处于空白状态;第二点, 农民对于信贷投保的积极性过低;第三点, 国家政策性推广的农业保险具有点多面广、单位价值过小、定损难度极高而赔付率过大等特点, 这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继而影响了保险机构对于发展农业信贷担保方面业务的积极性;第四点, 国家缺乏对保险机构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

5. 农村金融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金融业对于农业信贷支持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 其服务手段过于单一, 相关的经营理念也比较滞后。在金融业所提供的农业信贷产品中, 传统的贷款业务比例过高, 贷款种类也很少, 而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在相关的农业贷款业务中基本没有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主要办理方式仍以人力为主, 科技含量和办公效率十分低下, 结算手段也相当落后。而信用卡类业务在农村信贷方面也基本没有涉及, 这样的状况使得农村信贷业务的办理效率及结算能力都即为低下。

三、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1. 加大农村资金投入。

想要加大金融业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 应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从农民的根本需求出发, 对其所需要的信贷金额予以批准;其次, 对我国的金融机构信贷体制进行改革, 继而从根本上解除金融机构的限制;最后加大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力度,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除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 壮大其资金实力, 继而增强其信贷支农的资金供给。

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优化农村信贷金融生态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 应加大农村信贷相关的法治建设力度, 使农民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利益可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其次, 应建立健全农业信贷业务征信数据库, 减少由于信息缺失造成的金融业效率损失, 促使农民及其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其长期有效的信贷关系;再次, 应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业务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 继而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最后, 应组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继而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 确保农业信贷金融生态环境良好运行。

3. 规范农村小额信贷。

针对目前农村小额信贷的混乱局面, 我国应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 继而确保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运行。首先, 金融机构应适当下放农业小额信贷的审批权限, 并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合理确定小额信贷的审批最低限额, 并根据办理小额信贷业务的农民的产业结构, 进行调整小额信贷还款的时间。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小额信贷的扶持力度, 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 继而增强金融机构在进行服务“三农”时的融资能力。

4. 健全农业保险体制。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可以有效保障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资产。首先, 国家应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 实行保费补贴政策。其次, 应加快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建设速度, 继而实现对农村农业信贷保险的专业化统一管理;再次, 应建立农业金融机构保险基金, 继而对农业相关的金融保险机构的亏损予以适当的补贴;最后, 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形式, 鼓励商业性的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扩展, 并建立科学化的风险预防以及分散机制。

5. 鼓励农村金融创新。

涉农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的经济建设资金需求以及其相关的农业特色, 不断对自身的业务流程和信贷服务产品进行创新。对适合农业发展的相关贷款业务进行探索, 并依托社会中的各种农业专业协会, 进行推广相关的信贷业务, 从而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业务在根本上对农民进行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三农”发展问题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而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 故“三农”发展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与推助。面对新经济形势下的“三农”发展问题, 我国的金融业应对之前支持“三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 并在其基础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拓宽“三农”发展中所需的融资渠道, 对保险、担保以及风险补偿机制进行完善, 创新金融产品, 调整金融政策, 继而形成新的金融支农格局。

参考文献

[1]田丰.城乡统筹中农村金融与“三农”发展问题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11 (11) .

[2]人民银行武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甘肃金融, 2014, 02 (12) :42-44.

三农的金融扶持 篇7

三峡库区前期扶持工作主要集中在移民“搬得出, 稳得住”的层面上, 由于中央的巨额财政拨款和转移支付, 使得在这个阶段金融支持的地位并不突显。但随着移民主体工作逐步完成, 国家财政支持逐步退出, 社会外源资金投入的逐渐下降, 库区经济发展引来了“逐步能致富”的重、难点问题。随着这个难题的到来, 三峡 (万州) 库区也进入了“移民后期扶持”这个特殊时期, 金融支持缺口也因此日益显现。

一、万州产业转型的金融支持诱因

(一) 万州区产业发展应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

三峡 (万州) 库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峻, 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要以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底线已经成为共识。库区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水质污染严重, 次级河流富营养化进程加速;二是城市径流、农业面源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三是生态环境和库区水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四是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低, 资源浪费严重, 潜在环境威胁和风险巨大;五是船舶垃圾污染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六是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 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日益凸现;七是库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状态形势严峻;八是库区上游以及沿岸水土流失严重;九是库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人地矛盾尖锐,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面临这些生态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会允许三峡 (万州) 库区的产业无休止的扩张, 今年重庆市“三峡移民后期扶持”专家组已经建议“控制库区产业项目数量”。

万州的产业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 粗放型增长为主的企业较多, 此类产业产值2011年上半年占全区比重达30%以上。而万州区的特色产业:盐气化工、新型材料、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也属于非集约型增长, 占全区比重达到68.2%。

考虑到渝东北片区的生态环境的限制, 重庆市“移民后扶”政策也将会放缓对万州产业的支持, 限制万州产业数量, 控制万州产业质量。万州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

(二) 金融支持万州产业转型的出发点

长期以来, 万州区受到地域位置、自然环境的影响, 发展阻力较大, 这也极大地制约了金融对万州的支持。万州区人力资源禀赋条件差, 教育、卫生资源匮乏, 人才流失严重等制约着库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也制约着库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由于上述原因, 三峡 (万州) 库区金融支持的主体应是政府和政策型金融, 客体是移民和中小企业, 金融支持的目标是实现万州以先进制造业和新型材料为基础的支柱产业, 其关键是金融产业与后扶项目、库区产业相融合。

万州区金融对万州产业结构产生有效支持主要取决两个方面的因素:万州金融环境和金融产业结构自身的优化和调整;万州区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万州区金融对万州区, 乃至渝东北地区经济的支持作用就是立足于向库区产业升级与发展、结构调整方面倾斜, 最终形成渝东北地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峡 (万州) 库区金融支持的主要手段有“创造资金”和“针对性服务”两个方面。“创造资金”可以解决资金的供给问题, 以项目、固定资产、产业实体等原有条件为基础, 创新融资渠道, 形成自我“造血”功能;“针对性服务”主要是根据万州库区的具体问题和发展特点, 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这是金融支持作用的最大支撑。

二、万州金融环境现状

三峡 (万州) 库区产业曾一度发展乏力, 近几年的产业状况虽然有所改善, 经济与金融割裂的现象仍然存在。和重庆主城相比, 万州的金融支持还有一定差距。

注:数据来源:万州金融办公室2011年上半年工作报告。

如上表所示, 2010年重庆市内资银行达27家, 中外合资、外资银行达8家;内资保险公司30家, 中外合资、外资保险公司5家;证券公司法人机构1个, 营业部96个。根据万州的占比情况,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0年万州区工业产业贷款占2010年全区贷款总额的23%左右, 约高于重庆市平均21%的水平。

万州区金融支持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万州区的金融市场发展较弱。票据、同业拆借、债券、股票市场较全重庆市而言都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数量虽逐年有所增加, 直接融资额和证券化率也在不断提高, 但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较发达的地区差距明显, 在西部地区, 甚至重庆市范围内也未确立显著优势;二是资本形成能力较弱。就内源资本而言, 万州区2010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34.2亿, 在500亿的经济总量中仅占5.8%;国民储蓄, 包括居民、企业、地方政府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较小。就外源资本而言, 万州区投资格局是以政府为主导, 由政府引导企业、居民、外商投资这样一种状态, 万州区本身的项目吸引资金能力不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 如平湖公司, 对万州产业转型的金融支持地位突出;政策性金融也在外源资金中占较大比重;三是金融工具结构不合理。万州区金融支持产业转型的工具较少, 主要集中在债券和股票。

三、优化万州金融支持的途径

(一) 建立经济和金融相互渗透机制

国家对库区在财政、金融、税收、进出口方面的配套区域产业扶持政策, 仍然是“移民后扶”时期产业转型金融支持的基础。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仍然是带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当然, 国家的倾斜和扶持政策, 会随着库区产业的成长因时因地而调整, 并逐步淡化、退出, 因此, 万州要建立经济和金融的相互渗透机制。

建立经济和金融相互渗透的机制首先就是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本地金融机构、金融中介体系、商业性金融体系的建设;打破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与金融支持乏力恶性循环的困局;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投融资环境、企业运作环境, 改善行政执法体系及市场体系, 为金融支持创建一个稳定健康的运营空间。

(一) 建立财政和金融相互协调模式

万州区在“移民后扶”时期的产业转型金融支持问题上, 财政投融资主体应继续发挥产业引导作用。财政投融资在库区产业发展中, 尤其是在支柱产业的培育、龙头企业的打造、产业转型、产业聚集方面, 要继续发挥主要支持作用。通过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引导, 私人投资及金融机构的跟进, 才能推动库区产业快速转型。

政策性金融目前对库区的支持, 主要侧重于迁建企业融资、库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直接向库区中小企业融资三种渠道。在今后的定位和业务设计上, 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对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对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优势企业、优良项目, 应积极配合财政投融资主体, 给予融资支持, 加快推动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转型成功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提高其资金运营效率和效益。

商业银行还是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行为是三峡 (万州) 库区产业转型的鞭策力。商业银行对万州的粗放型产业、项目融资比较谨慎, 如没有投融资主体为主导, 商业银行一般很少介入。再者, 在全国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 商业银行对待万州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是, 也容易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筛选。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为有利于加快万州产业转型。

(二) 引进丰富的金融工具, 培育成熟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或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 发达完备的金融市场才能将货币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同时也为宏观金融调控提供基础, 为金融政策的传导提供通畅的渠道。培育三峡 (万州) 库区成熟的金融市场应从引进丰富的金融工具入手。首先, 应大力发展万州的票据贴现和同业拆借市场, 在万州逐步建立商业信用和银行间信用, 使资金流动更畅通。其次, 要大力培育万州的投融资体系, 发展库区资本市场。完善的资本市场, 会为库区人民提供多样化的具有不同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除了现在主要运用的股票、债券以外, 还可以发展可转换债券和基金凭证。另外, 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 万州还会有一些后期扶持项目, 这就可以发挥私募股权基金的作用, 充分发挥项目潜能。

摘要:作为三峡库区的腹心, 移民面积大、人口多, 移民后期的经济发展难点突出, 制约了库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库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万州区人力资源禀赋条件差, 教育、卫生资源匮乏, 人才流失严重。同时,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较弱, 资本形成能力较弱, 金融工具结构不合理, 导致了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支持万州区产业转型, 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建立经济和金融相互渗透机制, 建立财政和金融相互协调模式, 引进丰富的金融工具, 培育成熟的金融市场。

关键词:三峡库区移民,产业转型,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三农的金融扶持 篇8

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在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中处于各类行业中是最低的,金融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服务于农村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比较少,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部分乡镇存在,没能达到全覆盖,涉农贷款只占其放贷额的30%,服务于“三农”的功能已弱化,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呈逐渐萎缩之势,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缓解部分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不足的局面,私人信贷公司大量存在,农民贷款风险较大。

农村融资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市场,农村融资产品和渠道日渐丰富,但农村融资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融资结构呈现出多样化、规模化趋势,表现为由单纯的农业生产需求向生产、经营、消费、投资理财等多种需求转变,由短期小额贷款向中长期大额贷款转变,可是农村的信用环境未根本好转、民间融资不规范等,影响了农村融资效率。农业保险在降低“三农”贷款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方面有保障作用,金融机构通过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有效地提高借款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三农”贷款风险,但开展农业信贷保证保险的地区很少。

农村社会征信工作和信用状态不健全,担保体系不完善。在农村信用评价、担保机构几乎是空白,农民个人征信体系几乎没有,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进行信用评级,银行对农户和企业的信用难以把握,在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下,银行经常对一些真正缺钱的农民不敢放贷。现在许多金融机构采取联保贷款亦是降低放贷风险无奈之举,这种信贷政策也导致许多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因无法找到联保者、最终贷不到款。其实农民是很讲信用的,在做好征信工作和信用状态评估的前提下,实现跟农民的互信后,其实完全可以依据农民的信用程度发放贷款。反之如果贷款者信用欠佳,即使有抵押物,一样有风险,贷款者会以各种方式逃债,并让债权人无法处置抵押物。

二、金融改革创新如何服务“三农”发展的主要对策

贴近市场、坚持服务“三农”是关键,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多与金融部门联系与沟通,引导金融业对“三农”发展的信贷支持,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农村金融服务,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创新多种形式担保的涉农信贷产品,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散机制,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服务机构,通过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保险公司和金融业扩大在农村的服务网点和服务覆盖面,让金融服务真正进村;三是建立金融支撑机制,对于金融部门投资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可用土地出让收益或财政性资金弥补,对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减免税和资金奖励等政策,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对接和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精神,突出抓好“三农”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重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开展摸排建档,明确服务重点,推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新产品;二是引入贷款保证保险,以保单作为担保方式,辅以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作后盾,构建“财银保”合作贷款体系,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三是金融业要引入互联网技术,积极响应互联网+政策,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平台建设,保障全天候的服务渠道,服务新型农民的金融需求和新农村建设。

切实增强农民诚信意识教育,要把普及金融知识和教育农民讲诚信列入贷款必经程序。要把诚信文化教育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让诚信文化根植于客户内心,农民诚信意识的提高,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也极大地调动了金融机构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农户小额贷款可获得性显著提升。全面推进农民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多次贷款的农民要根据其多次贷款和还贷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未贷过款的农民,信贷部门对借贷农民的信用要调查摸底,根据村干部和邻居的口碑来确认其信用程度,可以邀请村(居)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信用评议小组,评议贷款用户诚信情况,对信用良好,诚实守信的农民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就能取得贷款,对于信用不好的农民加大担保额度,减少信贷额度,多种措施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确保农村金融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确保金融创新服务“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奎明.加大金融创新推动“三农”发展[J].经济日报,2014.12.17

上一篇: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下一篇:幼儿安全成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