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农

2024-06-29

小三农(通用10篇)

小三农 篇1

据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融资担保行业改革发展, 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决定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以管理创新促进资源配置高效透明。

会议指出,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 有针对性地加快发展融资担保行业, 深化金融改革, 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 是完善定向调控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支持“三农”以增强实体经济“细胞”活力, 夯实国民经济基础。

会议决定, 在不增加企业和群众负担的前提下, 整合分散设立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2016年6月底前, 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完成整合工作, 2017年6月底前, 在全国范围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小三农 篇2

具体指的是粮食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很重要,现在我国的这一个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时好时坏。产业化问题是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经营,中国有九亿多的农民,农村人口问题解决不了,产业化问题就实现不了。

2、农村

是指农村的户籍问题和其他存在的问题。户籍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流动。其他存在的问题,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治安问题等。

3、农民

是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温饱已经解决了,可是却没有钱去买商品,更可怕的是没有钱去治病,还有没有钱去改善生活质量,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等。

<<<返回目录

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1、三农工作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有着特殊重要性,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若粮食供给以及重要农产品出现问题,物价不仅会上涨,社会也会出现**,因此需要稳住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

2、稳定就业也是提升当今经济的一种方法,因此在做好城镇稳岗就业工作的同时,需要广泛挖掘农村就业潜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通过发展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因为乡村的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基础。

3、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短板仍在于农村,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农民居住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目标,都是三农领域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

<<<返回目录

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体现了什么哲理

1、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

2、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其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以及民族复兴,因此需要一体化考虑三农问题。

3、三农问题产生的背景为,农业的发展速度远不如工业等领域的发展速度,主要因为是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所以就出现了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为农民提供适合的就业岗,导致无工作的农民工群体会聚集在城市中。该现象会带去三个危害,一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大量的农民工聚集在城市中,城市发展受阻,三是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农民的生活情况是中国人民总体生活情况的主要体现,农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小三农 篇3

关键词:波士顿矩阵;小贷公司;公司治理

一、小贷公司的发展现状及股东特征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小贷公司数量达到8910家,贷款余额9412亿元,2015年人民币贷款减少20亿元。此前的2014年底,全国小贷公司的贷款余额达到9420亿元,小贷公司数量达8791家,从业人员约为11万,行业整体利润达到430亿元。从2014年到2015年,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速度显著放缓,而此前小额贷款公司从2008年底的不到500家,迅速增加到2010年底的2614家,直到现在的近9000家。从行业特点来看,小贷公司并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从业人数为11.73万人,实收资本为8459.29亿元,这与小贷公司相关规则出台之初的定位并不相符合。但不论怎样,小额贷款公司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总体贷款余额,在全国信贷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小微金融领域颇有独到之处。

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层面一直以工商企业为基本特征来规范这些机构,然而,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小贷公司从原材料、存货、销售收入,一直到利润、税收等却均以货币为具体体现形式,似乎又符合了金融企业的诸多特征,如何界定小贷公司的性质,以及其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又再次浮出水面。本文认为,小贷公司实际上具有明显的金融企业属性,但法律上又界定为工商企业,但其公司治理有较大的金融企业特征,需要进行专门的界定。作为财务矩阵的基本模型之一,波士顿矩阵的重要特点就是对产业方向的选择和定位。实际上,其基本原理的延伸还是远远不够的,似乎也可以用波士顿矩阵来进行产业前端重整,甚至进行股东的设计和调整。本文将其引入小贷公司中,从选择股东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改善小贷公司的治理结构。

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继续完善。目前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并没有集中在业务、经营方面,反而倒是出现了一些股东之间的分歧,此前已有股东大会投票表决要求个别股东退出的案例。实际上,在小贷公司的快速膨胀中,有很多机构并没有从创立伊始就设计风险控制体系,特别是在公司治理方面,只要能开张就行,因此在股东结构设计、业务模式设计等方面埋下了一些隐患。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8年第23号文件《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套用相关法律界定,小额贷款公司属于工商企业。可定义为: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小额贷款公司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因此,小贷公司的公司治理应该以工商企业为法律基础进行设计。然而,早在2008年之前已有经人民银行批准试点的小贷公司试水经营,到现在新兴的这些小贷公司,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其原材料、存货、销售收入,一直到利润、税收等却均以货币为具体体现形式,这又吻合了金融企业的诸多特征,如何界定小贷公司的性质,以及其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又再次成为探讨的话题。本文认为,小贷公司实际上具有明显的金融企业属性,但法律上又界定为工商企业,因此,其公司治理有较大的独特性,需要进行专门的界定,本文引入了波士顿矩阵进行分析。

二、波士顿矩阵的基本理念及产业细分

波士顿矩阵是由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ConsultingGroup,BCG)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发的。BCG矩阵将组织的每一个战略事业单位标在一个二维的矩阵图上,以显示出哪个战略事业单位提供高额的潜在收益,以及哪个战略事业单位是组织资源的漏斗。BCG矩阵的发明者、波士顿公司的创立者布鲁斯认为“公司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组合的构成取决于现金流量的平衡。”

波士顿矩阵的横坐标表示相对市场份额,即各项业务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该市场最大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之比。比值为1就表示此项业务是该市场的领先者。而纵坐标为市场成长率,表明各项业务的年销售增长率。具体坐标值可以根据行业的整体增长而定。由此,不同的业务单位在矩阵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将业务单位分解出四种业务组合。

如图所示,这四种业务组合几乎涵盖了各产业类别。第一象限的企业我们将其描述为明星类。这类产业处于快速增长期,并且占有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但有可能同时存在着大量正向或负向的现金流,这取决于新工厂、设备和产品开发对投资的需要量。虽然它可以视为高速成长市场中的领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星业务一定可以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单向现金流,因为市场还在高速成长,企业必须继续投资,以保持与市场同步增长,并击退竞争对手。由于这些企业的快速进步,及保持优势地位的诉求,因此难以抽出资金和足够的精力对非相关产业进行投资。

第二象限的企业我们将其描述为问题儿童类。在这个象限中的企业往往为新兴产业,或也有可能是投机性产业。这些产业可能利润率很高,但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为发展问题业务,公司必须建立工厂,增加设备和人员,以便跟上迅速发展的市场,并超过竞争对手,这些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个象限中,只有那些符合企业发展长远目标、企业具有资源优势、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才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适合于采用增长战略,争取尽快扩大其市场份额,甚至不惜放弃近期收入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其现金流经常处于紧缺的状态。

nlc202309090017

第三象限为瘦狗类企业。这个领域中的产品既不能产生大量的现金,也不应该投入大量现金,这些企业没有希望改进其绩效。一般情况下,这类企业常常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但其通常还要占用很多资源,如资金、管理部门的时间等。其适合采用收缩战略,目的在于出售或清算业务,以便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利的领域。

第四象限为现金牛类企业。这类企业能够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现金,但未来的增长前景是有限的。这是成熟市场中的领导者,它是企业现金的来源。由于市场已经成熟,企业不必大量投资来扩展市场规模,同时作为市场中的领导者,该业务享有规模经济和高边际利润的优势,因而给企业带来大量现金流。企业往往用现金牛业务来支付账款并支持其他三种需大量现金的业务。现金牛业务适合采用稳定战略,以保持其市场份额。当然,这类企业最终的归宿还是战略转型,以期改变其衰退的趋势,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

三、波士顿矩阵与小贷公司的股东重整

经营过程中的小贷公司,一般都是由区域内的资本所有者发起设立的,但这些小贷公司的股东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大致来看小贷公司的股东有三个来源,第一类相当于波士顿矩阵中的现金牛,是属于资本积累已经完成,但原有产业已经日薄西山,又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途径的资本所有者;第二类相当于波士顿矩阵中的明星,是规模以上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投资需求,也有融资需求,恰好注册一个小贷公司,以便在产业内进行资本布局;第三类相当于波士顿矩阵中的问题儿童甚至瘦狗,是自己很缺钱的企业,往往规模比较小,产业也不太好,融资比较困难,于是通过各种途径拉来其他股东,在成立小贷公司的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融资需求。这些股东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初衷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从最适合设立小贷公司的角度来看,第一类股东最为合适,这些股东发起设立小贷公司的母体往往是来自于制造业,因为对原有的产业有了转型的思路,而又没有寻找到,或是不愿尽快进入另一个不熟悉的制造产业,于是选择了进入小额信贷行业,这在煤炭资源整合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并不少见,可以看做是BGG矩阵中第四象限现金牛类的企业代表。小贷公司的这类股东,在生产经营中往往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信贷业务,特别是已经退出原产业的股东,很有可能就全身进入了小额信贷行业,迈出了产业结构良性转型的第一步。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小贷公司的股东都是以单纯发展微观金融业为真实目标,其中一些小贷公司成立伊始就在探讨如何给自己的企业寻求资金来源。这些企业可能是BGG矩阵中第一象限明星类企业的代表,虽然这些企业发展很好,但由于其本身也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入,因此,其设立小贷公司的动机就不仅仅是为了进入金融业,而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形成服务于自身的金融业。这类股东一旦设立小贷公司,由于在满足自身信贷需求的同时,还要遵循行业规则,向市场上的其他企业放贷,再加上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银根抽紧,这些企业经常性地遭遇资金缺口。如果在企业快速发展时期,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的融资模式可弥补短暂的资金缺口;一旦发展速度下降,或遇到行业不景气的时候,这些企业有可能顾此失彼,在自身生产经营面临压力的同时,也有可能给小贷公司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更糟糕的是,有些小贷公司的股东本身就是新设企业或濒临破产的企业,如果是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其对现金流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财务报表中经常性的负向现金流可能是一种常态。这些股东并没有充分了解小贷行业的经营原则与运行规则,只是单纯地为了给自身创造现金流而发起设立小贷公司,这些股东如同BGG矩阵中的第二象限,即问题儿童类企业。这些企业一旦发起设立小贷公司,就希望能够从小贷公司获得充裕的现金流来支撑其产业发展。一方面,这些企业从小贷公司获得的变相贷款已经超过了其对小贷公司的出资额,在某些小贷公司,这一比例达到了3—4倍;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和小贷公司的资信都有限,因此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所以,其经营状况易于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一旦持续下去,最终会造成小贷公司现金流的枯竭,而产业资本也会遭遇滑铁卢。对于BGG矩阵的第三象限,即瘦狗类企业,我们原则上不允许其作为小贷公司的发起人,因为其本身就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同时,也难以获得资金的支持。这些企业资信往往比较差,处于经常性亏损和产业不断下滑的状态,最终结果应该是破产或者被并购,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小贷公司的合理股东了。

综上所述,小贷公司的发起股东应该主要来源于波士顿矩阵中的第四象限,即现金牛类的股东。重要的根据是,其在产业转型中需要找到更好的投资方向,因此会比较客观地判断新入产业,同时他们又排斥将资金继续投入夕阳行业,这就避免了产业内的资本衰退,目前一些地区的行业主管部门已经规定了不允许小贷公司与其股东之间有关联交易,实际上就是从制度环节上避免了资本的低效率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J].法规政策》,2008(8)

〔2〕蔡笑笑.《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发展状况研究 ——基于K均值聚类法》,《商》2016年(17)

〔3〕曹凤岐,郭志文.《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08(9)

〔4〕郭田勇,陆洋.《当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困境与对策》,《农林经济通讯》2008(10)

〔5〕李全.《小额信贷的公司的金融细分及财务规划》,《中小企业融资参考》2011年(4)

〔6〕徐丽娜、张志远.《小额贷款公司与中小企业融资解析》,《北京社会科学》2016(6)

〔7〕张小倩:《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及建议》,《经济论坛》,2008(23)

〔8〕杨林生、杨德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对策建议》,2014年(2)

(作者单位:本文第一作者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宇新

围绕“三农”贴近“三农” 篇4

那么, 县级电视台记者该如何围绕“三农”工作实践“三贴近”呢?

在报道“三农”工作情况时能反映出国家的有关“三农”政策, 广贴“三农”

利用电视新闻报道“三农”, 应传播宏观信息, 在对县农业部门、各乡镇党政机关开展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进行报道的同时, 能够传播宏观信息, 能够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三农”政策方针, 所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电视新闻以它可变的小视窗上演“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 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组织元素去记录现场, 推动新闻叙事。记者亲临现场用最佳的位置、视角、距离去获得准确的、真切的、独特的资讯, 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 准确、有据、公正、客观, 让“三农”状况得到摹写, 丰富观众对“三农”的感知, 进而引动农村干部对“三农”政策的普遍贯彻落实等积极行动, 使事实、思想、感情的发布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宣传报道“三农”人物事件只是一种形式, 其主题、灵魂、统帅是宣传报道国家的“三农”政策方针, 因此, 材料的选择、使用都应以表达主题的有效性来确定。

搞好深度报道, 长贴“三农”

深度报道的对象往往是有代表性的重大题材, 它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充分性报道, 思维之宏观、题材之重要、占有材料之丰富、理性之充足等可想而知, “容量”是相当大的。只要详尽占有系统资讯对事件进行综合、立体的分析和科学的调查, 就能用长镜头、广角镜对系统中的人、事、物作全方位的立体报道, 从而产生强大的冲击效应, 详尽地、多侧面地、多角度地展开事件, 达到深度报道的目标。画面和解说相配更能满足大众的期盼和需求, 显示出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笔者怀着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对农民兄弟的真挚感情, 曾对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进行过深度报道。商水县作为豫东平原的农业大县, 人口上百万, 经济却欠发达, 商水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 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农业增收幅度缓慢。因而收集材料时, 用战略的目光去审视, 在摄像、动笔时, 则需要寻找亮点。经过反复分析,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了正面宣传的突破口, 才得以有条不紊、逐层进入地进行深度报道。

优化区域布局, 发展特色农业。要把镜头对准具有特色的、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 对准区域化布局与规模化生产的结合点, 对准“有特色、上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竞争力。笔者在采访中发现, 商水县要改变落后的农产品结构, 引导农产品生产向“品种优良、品种多样, 既有丰富的营养, 又有安全保障”的方向发展, 使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相适应。这就要求把镜头对着优良品种的选育, 品种的开发、引进和改良,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绿色食品等方面。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笔者认为应主要从科技下乡入户, 建立农技推广队伍, 利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开展技术咨询, 农技服务110等方面着眼, 去采写农民接受和运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搞活农产品流通。搞好这一方面的报道, 就要从该县为市场建设营造宽松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着手。

发展旅游农业, 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笔者先后去该县的魏集白鹭森林公园、练集美人指葡萄园、黄寨名贵花木场等处采访, 感触颇深。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植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笔者把镜头对准了农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 特别是聚焦特色种植园区和规模养殖场, 了解到不少乡镇将规模狭小、经营分散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 这种经营组织机构的调整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感受现场短新闻的采写

笔者在县级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工作10多年, 常常深入有关“三农”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 拍摄、采写有较高新闻价值、现场感强、短小精悍的现场短新闻。笔者努力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 对现场环境和人物情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拍摄, 广角镜头与特写镜头交替使用, 在中间适当插入目击者或当事人的话语, 引用农业部门公布的数字, 使报道既灵活、受人青睐, 又具有权威性。

2009年秋收时节, 在商水县魏集镇党委有关同志的陪同下, 笔者不失时机地走进该镇许寨牧业公司秸秆收购现场, 惊喜地看到:从省道217线到许寨牧业公司大门口100多米的路上, 满载玉米秆的农用机动三轮车、四轮车和架子车排成长龙, 公司院内的秸秆粉碎机正在飞快地运转着, 员工正忙着称量玉米秆、粉碎玉米秆、堆放玉米秆。收购的玉米秆堆积如山, 蔚为壮观。笔者在现场, 采撷现象与事实, 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嗅、用心灵去感受体验, 以自身去感受实录现场的事件、氛围等。由于在现场, 笔者看到了农民出售秸秆和牧业公司收购秸秆、储存秸秆的全过程。在报道中, 笔者尽力回避抽象与概述, 追求形象与精彩, 让电视观众如临现场, 有立体、鲜活的感受。

小三农 篇5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农信、服务三农,为三农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在宝丰联社这艘大船里,大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并同信合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党和国家负于的殷殷厚望,面对九亿农民兄弟给予的深深信任,我们农信人一定会不辱使命与时俱进,为“城乡一体化”“共建和谐社会”的历史篇章再谱新歌!

我们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城乡经济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和使命。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能否做好支农服务工作与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最具金融潜力的阵地在农村,对象是农民,范围是农业。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广大农村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说,如果脱离了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信用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壮大的土壤。同时,也应该看到,只有经济发展了,特别是农村经济能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势头,农村信用社才能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势头。

小三农 篇6

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上了新台阶。与此相应的,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现有农民九亿多, “三农”问题在我国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而且关乎社会进步, 也就是说, 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全社会的长久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

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目前为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问题》下发了一系列的一号文件, 突然“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1突破僵化体制 1982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

1.2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 1983年1月, 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 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 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 模范地执行政策, 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我国国情, 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1]。

1.3承包土地15年不变 1984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 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 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 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1]。

1.4扩大市场调节力度 1985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 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 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 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

1.5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1986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 强调增加投入,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1]。

1.6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 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 要调整农业结构, 扩大农民就业, 加快科技进步, 深化农村改革, 增加农业投入, 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 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1]。

1.7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 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

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 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 建设现代农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1]。

1.9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

1.10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 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 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 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 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 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 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1]

1.11 2008年12月3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 描绘了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 制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切实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1]。

1.12 2009年12月3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 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1]。

1.13 2011年1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下发, 重要内容是水利建设。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1]。

1.14 2012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下发,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 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 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

文件提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因为现在一些地方将优质高产良田留做建设发展, 而将条件较差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虽然耕地数量没有减少, 但质量不断下降, 威胁到了我国粮食安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让优质耕地永久留在农民手中, 保证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提高了粮食的质量安全,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2“三农”图书出版的重大作用

2.1对“三农”图书出版的认识

2.1.1全社会、全民要提高对“三农”图书出版的认识中共中央

国务院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先后下发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十几个“一号文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6月2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意见》, 强调要多出版发行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读物, 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

《意见》指出,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是否提高, 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三农”独舞的出版和发行工作肩负着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各类出版和发行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服务“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服务“三农”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作为整个出版发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抓实抓好[2]。

由此可见, 全社会、全民要一贯提高对“三农”图书出版的认识, 重视农业科技普及的同时, 科技出版业面对党和政府的号召,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该做些什么?肩负什么职务?首先是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技能, 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其次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农村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为此, 必须多出版农业科技图书, 方方面面优质服务“三农”, 为广大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科技出版工作者神圣的职责[3]。

“三农”图书是地方出版社整体图书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三农”图书的经济效益偏低, 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也是出版同仁普遍认同。这与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偏低, 购买能力偏低直接相关。因为读者对象的购买能力决定“三农”图书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

2.1.2利用政策优势, 得到政府财政支持, 免费发放“三农”图书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 “新疆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于2007年1月正式实施。两个工程实施以来, 新疆的各出版行业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积极出版免费发行“三农”图书, 受到了新疆各族农牧民和基层干部的普遍欢迎,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东风工程”一期项目投资总额为37910万元, 分五批向全疆851个乡镇和8661个行政村赠阅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语言文字的报纸39种, 36.93万份;期刊16种, 44.25万本;图书 (挂图) 1281种, 1267.20万册 (套) ;音像制品267种, 308.09万盒;为自治区15个地州市、部分重点县 (市)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配备出版物市场监管专用车67辆;为自治区出版物市场稽查队配备业务设备 (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及电脑12台 (套) ;为自治区15个地州市、98个县 (市、区) 新闻出版部门配备出版物市场监管设备 (电脑、传真机、数码照相机等) 1526台 (套) ;为《新疆日报》喀什南疆印务中心及十个地州党报党刊配置印刷及照排设备18台 (套) ;为新疆电子、音像出版单位配置音像制作设备388台 (套) ;对23个县级新华书店发行网点进行了新建或改建, 总建筑面积20418平方米;为全疆地州市及县级新华书店配备流动售书车98辆;投资建设了新疆新闻出版技工学校教学综合楼及出版物市场监管用房, 总建筑面积10528平方米。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 新疆不断完善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切实抓好工程项目、资金、进度、质量等责任落实, 在农家书屋建设中, 本着求真务实、力求实效的工作原则, 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截至2011年7月已建成农家书屋7000个, 实现了南疆地区全覆盖, 共配送维、汉、哈、蒙、柯5个语种期刊35种, 1.14万份;报纸46种, 0.55万份;图书18012种, 1102万册;音像制品2238种, 82万张;配发图书架及报刊架21000个, 标牌、播放设备等配套设备7000套。

两个工程项目的实施, 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农村牧区, 把先进文化带到牧场毡房, 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丰富了农牧区建设文化生活, 使农牧区各族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一是加强了农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农牧区出版物缺乏、农牧区各族群众“看报难、读书难、购书难”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改善。农牧区群众借助两个工程提供的出版物, 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接受了先进文化, 转变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对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分裂, 帮助农牧民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依靠科技劳动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了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两个工程享受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三是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丰富了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各地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 充分发挥两个工程的作用, 使“东风工程”阅览室和农家书屋成为农牧民学习了解政策、法律、生产技术的重要阵地, 并以此为载体广泛开展读书竞赛、科技讲座、文化巴扎、双语学习等活动, 吸引了众多的农牧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普遍参与, 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加大“三农”图书出版的措施

2.2.1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构成“三农”图书的主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生产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3]。广大农民最普遍、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近年来, 通过下乡调研、结合与粮食高产对口联系工作, 每年出版“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丛书”及到基层免费发放, 调研座谈活动等大量的调查, 争取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的反映和建议, 以反映和建议为主选题策划, 要出版发行农民最普遍、最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4]。

2011年来, 我们农业厅编译室,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翻译工作在少数民族农牧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进一步提高农业实用技术类科技图书的利用率和编译室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做好编译工作, 把翻译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农业科技面向新疆的农业生产实际, 同时把我们编译出版发行的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进一步适合于新疆农业发展的需求, 编译室的工作人员轮流奔赴南北疆的各县市, 开展调研, 与基层干部、农技人和有些农民员座谈, 认真听取了他们对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的反映和建议, 考察了《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情况、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对科技图书的真是需求, 收集了选题策划的第一手决策参考资料, 为今后科技图书翻译出版发行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定地基础[4]。

2.2.2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新疆是土地辽阔,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南北疆的气候差异较大, 农业生产呈现明显的区域性, 也体现了对农业科技图书不同的市场需求, 为农业科技图书出版的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编译室根据“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图书的反映和建议”, 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 选题策划出版发行南北疆少数民族农牧民最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类《新疆设施果树栽培技术》、《新疆设施蔬菜主要病害防治》、《新疆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农村实用汉语》教材、《汉英维农业分类词典》、《农民生产生活安全100问》、《农产品质量安全100问》、《新疆核桃和红枣栽培技术》、《新农村文化建设》、《新疆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蔬菜生产技术》、《乡村经济管理》教材、《动物疾病防治》、《禽病防治技术》、《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农村法规政策知识问答》、《温室大棚果树栽培技术》等44种图书, 其中《农民生产生活安全100问》、《农产品质量安全100问》、《新疆核桃和红枣栽培技术》、《新农村文化建设》、《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等25种图书列入了《全国农家书屋》推荐目录, 《新疆核桃和红枣栽培技术》、《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等两本图书荣获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全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优秀地方教材》称号。以上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农牧民和基层科技人员的好评,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总之, 我们要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充分利用“三农”政策优势, 以“三农”服务为编辑出版宗旨, 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训新型农民、稳步推进全疆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确保新疆社会稳定方面多出版发行“三农”图书而贡献。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现有九亿多农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特别是1982年以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一直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出版“三农”图书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 承担着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农业发展等重大责任。

关键词:“三农”问题,重要性,“三农”图书出版,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历年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1982至2014年.

[2]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6月21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意见》.

[3]黄达全, 催坚志等.出版农业科技图书, 竭诚服务“三农”[C].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 P83, 84.

小三农 篇7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其根据旅游目的、旅游地点、旅游吸引物来界定。目前,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国内较受统一认可的概念是指在乡村地区, 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这个概念包含2层意思: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 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需要依托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农村, 特别是具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 以期通过旅游开发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业内热点;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可以促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产业结构优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 可以有力地推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是带动性很强的一个产业, 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等相关上下游产业, 这些产业发展速度快、消耗资源少、生机活力强, 既可迅速带来投资回报, 还可以安排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

2.2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乡村旅游能够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过程中, 加深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 加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以自然观光为主, 建设的基础旅游设施基本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产生硬消耗, 也很少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因而环境成本极低, 有助于改变依靠传统粗放式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理念和方式, 以达到调整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目标, 最终实现既发展当地经济、又保护当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目,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2.3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农民道德文化素质

乡村旅游的主体多是都市人群。这一群体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或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或是久居都市、深受城市文化熏染的市民。他们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掌握信息多, 虽然旅行短暂, 但是仍然可以为当地乡村的农民带去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从而在与当地农民接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加以影响, 进而带动乡村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3 提升乡村旅游业品质的建议及措施

3.1 下大力保护好乡村环境

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打造环境秀美、空气清新、绿化硬化、适宜人居的乡村环境, 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要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 做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乡村环境保护条例, 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 完善乡村污染处理规范;要抓好重点村街的污染预防和整治, 坚持取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严厉打击“十五小”行业和企业, 从源头上禁绝环境污染;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违法排污的监测,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开发过程中的违法违章行为, 避免资源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 努力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3.2 要传承延续好农村文化

特色的农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根本, 必须保持和传承, 否则乡村旅游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2.1 要提高当地农民对保持农村文化的思想认识

引导他们认识到, 没有了农村文化特色, 就难以吸引到外来游客, 要坚持培育延续好纯朴、憨厚、直爽的乡风民风, 展现农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可贵品质。

3.2.2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切实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地方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保持好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民宅, 深入挖掘民间特色艺术, 培育民间艺术家, 并借助政府的影响力加大宣传推广, 以增强乡村旅游经济的吸引力。

3.2.3 要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品牌建设思路,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特色品牌。可以推广独特风味饮食, 可以打造特色主题体验, 可以推介特殊田园风光。

3.3 注重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善于吸纳农民意见,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农民的合理化建议、建设性意见要尊重和采纳, 并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给予必要体现。要强化引导, 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育活动, 提高适合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技能, 以此提高农民实力、增强农民自信, 推动他们更主动、更快速地融入乡村旅游开发。也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注意协调好投资商、开发商与当地农民之间的权益关系, 在土地补偿、股份合作、金融创新等方面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给予政策倾斜,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益, 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建设, 解决其后顾之忧, 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3.4 节约农村资源, 形成持续发展格局

珍贵的农村资源是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中, 应当避免出现不顾全局、遍地开花、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等现象。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 结合全局发展纲要, 科学规划, 稳步推进;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加大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的探索力度, 推进“草-畜-沼-肥”、“菌-沼-肥-林”等模式建设, 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

摘要: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抓好农民增收, 妥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做好农民工作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既有利于农民增收, 也可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环境, 带动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为此, 本文在着重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4项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 以期对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小三农 篇8

1.在市场定位上, 县域农行应把“三农”作为蓝海市场, 立足商业运作, 追求城乡联动、相互促进。努力开发和推广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建立起独特的比较优势。以县域规模化融资为基础, 以缓解农民“贷款难”为突破口, 以惠农卡为载体, 以农户小额信贷为推手, 以“三农”金融事业部为组织保障, 走出一条具有农行特色的新路子。

2.零售业务是农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做大做强零售业务对提高农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随着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切实做好基金、代理保险、外汇、理财、现金管理、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等一批城区成熟产品的推广工作, 并要借助ATM、POS、智付通、超级柜台等现代电子银行新渠道, 有效扩大“三农”服务的覆盖面, 加强与当地农商行、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同业的合作, 切实做到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3.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显著特点, 它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而且还能起到服务客户、稳定客户、促进农行资产负债业务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因此, 县域农行要将拓展中间业务作为提升“三农”服务水平和绩效的重要方面, 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农户、个体私营企业及经济联合体提供资产管理、投资组合设计、家庭理财和评估等多种咨询服务, 及时掌握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金融产品, 为农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最大限度地争取客户、开拓业务。

4.积极竞标新农村养老保险代理工程。仅保定农行定州分行一家, 2013年“新农保”缴费及养老金的发放涉及65万农户。

5.积极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 通过合理布放电子机具、搭建助农取款服务点, 在农村编织一张庞大的农行服务网络, 并使之与新农保发放工作相结合, 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基础金融业务。以“代理人+电子机具”服务模式, 大到供销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小到便民店、小超市等。截至8月末, 累计发放惠农卡164万张、累计发放农户贷款46.6亿元。共建成县域金融服务点10500多个, 乡镇及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7%, 全面提升了县域金融服务能力。

二、以“三农”为依托, 提高服务水平

保定市下辖9个贫困县, 占市辖县总数的40%, 其中国定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 农村扶贫对象112万人, 县域经济发展难度大, 脱贫任务重。所以县域农行的发展要以“三农”为依托, 做到以下几点:

1.选准重点贫困县, 制定扶贫开发综合服务方案。农行保定分行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旅游特色产业及京津冀一体化制定相对应的政策,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对涞水的野三坡和阜平县天生桥景区升级改造项目分别投放贷款900万元和500万元, 为涞源白石山旅游开发项目投放固定资产贷款近2亿元。

农行保定分行将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 统筹制定金融服务总体规划和具体推动措施, 实行营销团队责任制, 由营销团队一对一跟踪相关项目, 建立市、县分支行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营销支撑作用。为助力京津冀发展打通绿色通道, 扩大业务授权, 足额转授县域支行审批权限。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对接, 搭建银政企三方合作平台, 及时获取京津产业转移项目的第一手信息。以白沟农行为例, 抓住白沟作为承接北京大红门搬迁商户主要场所的契机, 积极发挥产品组合营销强大优势, 迅速推出对项目方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向商户配套提供自助机具、电子银行和自主理财渠道等配套产品的整体服务方案, 最终获得项目方青睐, 目前已发放贷款5.4亿元。

2.密切关注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为加强基础设施投放, 打造产业承接高速通道, 农行保定分行发放津保铁路项目贷款2亿元, 京港澳高速项目贷款3亿元。同时积极支持产业园区发展, 紧密跟踪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京涞科技园、涿州临空产业区和白洋淀科技城等重要首都功能承接区的招商引资及建设进程。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 立足“服务三农”使命, 努力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对龙头企业金融服务覆盖近百户。

随着农业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三农”政策调控力度的加大, “三农”市场和客户已发生持续而快速的变化, 县域农行要清醒认识县域农行服务“三农”既是农行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又是农村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广阔的县域金融市场既是农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来源, 又是加快有效发展的基点。县域农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不断加大支农、惠农、便农力度, 让千百万农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 成为“老百姓的贴心银行”。

小三农 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三农”经济,“三农”保险

中国是农业大国, 发展“三农”保险是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需要, 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更是如此。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部, 自然环境恶劣, 经济水平总量小, 其在“三农”保险 (家庭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种养两险) 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特别是酒泉地区, 作为全国示范县之一, 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农村人身保险业务模式, 对于促进当地“三农”保险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成功经验可供西部其他省份借鉴, 却也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甘肃省“三农”保险市场环境分析

甘肃省共有农村人口2000万, 占比75%,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2006年, 实现生产总值2275亿元, 增长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 甘肃省保险业的发展却成绩不俗。2006年, 保费收入达到56.86亿元, 同比增幅17.87%, 增速居全国第17位;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4.23亿元, 增长20.25%, 保险深度达到2.5%, 保险密度达到215元。[1]2007年1月~6月止, 甘肃省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6.48亿元, 增长率达18.97%。

农村寿险方面, 中国人寿表现突出, 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到2006年底, 人寿系统在甘肃省农村业务实现保费收入5.68亿元, 占保费总量的22.5%。国寿系统农村保险深度约为1.1%, 社会人均国寿农村保费31.3元;原主攻城市业务的平安人寿公司也后来居上, 其下设的景泰、平川、麦积、敦煌、瓜州等县域机构2007年上半年已实现保费收入2513.3万元, 营销人力已达到934人。

农村产险及种养两险方面, 中国人保仍是主力军。截止到2007年6月底, 甘肃省农村网点共完成保费收入2047万元, 同比新增1568万元, 增幅327.4%。其中承保种养两业保费109万元、种植业64万元、养殖业45万元;种养两业险保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8.62%。白银公司承保景泰县289户农民3000亩啤酒大麦保险;嘉峪关公司承保8311亩葡萄、322座滴灌温室大棚、44座果树大棚、21座花卉大棚及261座蔬菜大棚, 还承保了鸡鸭74000只、生猪13700头等等。另外, 新兴产险公司如大地公司在“三农”保险的业务开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2007年前六个月保费收入达8000万元, 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53%。涉及的业务险种有20多个, 主要有农村小额农贷保险、农村妇女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农民重大疾病保险、农村果树保险等。[2]

二、甘肃省“三农”保险发展的主要经验

1.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

甘肃省“三农”保险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扶持主要表现在税惠政策及补贴政策上。如2006年所得税税惠政策的推动, 全省保险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 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到5000元, 使大多数营销员从中获得切身利益, 这对于农村保险营销工作的促进显而易见;另外, 当地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动作也十分明显。2007年4月, 甘肃省财政厅决定对甘肃省财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于300万元资金扶持。这些税惠及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营销人员及农业保险人的工作热情, 调动了其经营积极性, 成为促进“三农”保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市场发展战略的及时调整

尽管绝大多数省市均将其业务重点置于经济发达的主要城市, 但甘肃省保险公司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 因地制宜, 不搞一刀切。经营思路定位十分准确。以中国人寿酒泉分公司为例, 针对酒泉地处戈壁荒漠地带, 农牧业人口较多, 少数民族多, 城市人口少的特点, 公司将原有的城市重点发展战略调整至县域保险,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 不仅改变了以往城市业务费用反哺农村业务的局面, 而且来自农村网点的期交业务占到全市业务总量的65%以上, 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的农户, 全市农村人身保险密度在290元左右, 一些乡镇的人均保费甚至高达800元左右, 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农村寿险业务好于城市的成功范例。

3.农村网点的着力建设

农村地广人稀, 农民风险意识相对薄弱, 农村营销网点的建设是体现保险公司实力、形象, 消除群众顾虑, 树立诚信服务“三农”的重要保障。仅2005年、2006两年, 甘肃省报经保监局批准农村营销服务部、营业部达260多个, 农村网点建设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正是这些农村网点建设成为保险公司其开辟农村保险市场的重要突破口。以国寿酒泉铧尖乡营销部为例, 其网点的职场、营业室、办公室、文化室、职工宿舍、食堂等设施俱全, 井然有序。这一方面为营销人员营造了扎根农村, 扎根公司的职工之家的氛围, 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企业自身形象, 增强了农户投保热情和安全感。

4.营销机制的不断深化

甘肃省在开展保险服务“三农”的过程中, 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营销机制, 这套机制的高效运行有赖于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营销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对代理人的严格高效的管理。一是对代理人的遴选较为严格。除了要求达到学历及年龄等基本要求, 有相当部分代理人还是当地农民出身, 这样, 既保证了代理人的整体素质又保持了与当地农民的亲密联系, 对于帮助农户了解保险, 对业务的拓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见表1。二是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为营销员的管理和考核工作提供了依据, 也为营销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制度的保证。三是明确代理人的各项责任。与各营销员签订责任状, 防止营销员隐瞒、误导、欺骗农户等行为。从笔者实地调查的情况看, 没有任何农户表现出对营销员不信任、厌恶、排斥、拒绝的情况, 状况可喜。

3.保险公司:苦练内功, 把业务做大做强

(1) 继续做好向农民普及保险知识的工作。

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家财险及农业保险的冷清局面, 保险公司应该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 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充分利用村委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手段深入广泛地宣传保险的作用及相关产品, 增强农民对保险重要性的认识, 以提高其购买保险的热情。同时编写《农村保险知识读本》, 放发到各家农户手中, 并配备营销员上门解读, 普及农村保险知识, 增强农民对其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2) 加大对农险产品的改造和创新。

针对农村寿险、家财险、农业保险发展非均衡的状况, 各家保险公司应立足于现实, 对产品进行优化创新。

①优化寿险业务结构。

寿险公司应开辟更多的利润增长渠道, 如加快推广农民养老保险, 通过合理的性价比定位, 化解“富人不屑买, 穷人买不起”的难题;此外还可以考虑开发一些乡镇企业年金产品等以更好地服务三农, 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②适时推广家财险业务。

对于农村家财险的发展应立足于现实, 放眼未来。一方面, 农民居住面积增加, 家用电器、高档用具等占有率提高, 与其相关的火灾、失窃因素也会增加;另一方面, 随着农村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农业内部分工更细, 一些更专业化的农用设备如农用车、大中型农机的保险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要抓住机遇, 进一步推广潜力险种如小额信贷保险, 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发并宣传相应的手续简单、条款易懂、适销对路的财险产品。

③探索发展农险业务。

针对于农业保险政策性特征,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保险公司也应根据当地农作物及牲畜的生长、灾害状况开发相应的险种。同时, 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保险合同, 如设立免赔额、进行风险区划、或共保条款来防范道德风险及逆选择。另外, 当地政府及保险机构还应积极探索适合西部省份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如在组织程度较高, 互助合作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可以考虑采取互助合作社的模式, 对牧区或垦区较大的地区则可以考虑采取自保的形式。最后, 针对某些气候波动不大, 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较小的地区, 可以考虑建立农产品期货机制与农业保险相互配合, 实现农业风险的最优管理。

(3) 提升营销员素质, 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

要提高营销员保险服务的水平以合理引导农户投保行为, 就要增加营销员培训、学习的机会。鼓励营销员参加如保险中介人、保险理财规划师等执业资格考试, 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 更有利于其为农户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为弱抗风险群体提供全面合理的保障计划。另外要加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的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发现承保、理赔过程中的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 延伸服务内涵。[4]

总之,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更深入地服务“三农”, 使西部地区实现真正的 “农业发展, 农民富裕, 农村和谐”。

参考文献

[1]王虎林.在中国保险学会赴甘肃农村社会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Z].2007.

[2]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年鉴 (2006) [M].北京:统计出版社, 2007.

[3]唐金成, 黄仁真.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监管研究[J].上海保险, 2008, (01) .

三农资讯 篇10

记者从全国妇联获悉,截至2009年底,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公益项目“春蕾计划”筹集资金累计9亿多元,捐建900多所春蕾学校,资助200多万人次贫困女童重返校园。“春蕾计划”是一项旨在帮助因生活贫困而辍学或濒临辍学的女童重返校园接受学校教育的爱心工程。1989年,“春蕾计划”在全国妇联领导下启动,20年来“春蕾计划”已经成为我国公益组织促进女童教育发展的成功范例。

在“春蕾计划”帮助下,一大批春蕾生在爱心浇灌下成长为教师、研究生、留学生、公务员、女兵、村官、乡村致富的带头人。“春蕾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女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关注儿童、发展教育、扶贫济困、促进性别平等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09年6月,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推出“春蕾计划”:助学行动、成才行动、就业行动和关爱留守儿童特别行动,汇聚社会力量,辅助政府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女童及留守儿童的就学、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新华社)

职业教育将大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今后10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将加强涉农专业建设,着力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3月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职业教育部分的内容进行解读。

纲要职业教育战略专题组组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说,本次纲要第一次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明确地写在了整个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重要文本中。那么,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吸引力呢?周稽裘说,在纲要中,国家重申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承诺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的力度,引导全社会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风尚,这就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指出了从根本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战略途径。

(农民日报)

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6月在北京举办

为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宣传展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新面貌,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民族文化,展示中华艺术瑰宝,繁荣中国农民艺术创作,保护农耕文化遗产,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将于6月16日至21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所有参展、参演单位和个人均免收场地费。

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将以“展示新农村,描绘新生活”为主题,以原生态的农耕文化为主体,以“服务农民、依靠农民、普惠农民、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扶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保护、传承、开发农民文化艺术资源,催生新业态,创造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坚持社会公益性,给农民艺人提供展示平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包括演出、展览和国际会议三个板块,演出有“端午”大型广场乡土艺术汇演等多场表演;展览有全国农民文化艺术“一村一品”展、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农民工艺术作品展、农民艺术精品展和民间绝活表演等;国际会

议有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及相关活动。

(农业部)

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将获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今后各地将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鼓励其参加6-12个月(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后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考取大中专院校,又不愿再复读的学生),给予培训费补贴,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记者日前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该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对企业吸纳的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和困难企业在岗职工,重点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对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开展中短期(1-6个月)实用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及返乡农民工、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开展不少于10天的创业培训。

(中国青年报)

农业部决定2010年为农民办26件实事

据了解,自2002年以来,农业部已连续八年为农民办实事,已累计办理了126件。2月21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10年为农民办实事工作方案,共拟定2010年农业部为农民办理26件实事。

主要包括:向农民群众宣讲和解答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基层组织送报20万份,为农民送书送刊送广告,对3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为农民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和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示范培训,对100万新购置农机具的农民开展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开展乡村兽医和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培训,培训10万名合作社人才,为农民网上免费提供音视频培训节目,为农民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和服务,免费为1.6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帮助农民提高水稻机械化水平,开展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推广活动,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对贫困地区申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企业实行便捷优惠的政策,继续实施“以机代牛”工程,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开展鲜活农产品应急促销活动,深入开展“农超对接”活动,补助建设300万农户使用沼气,在青海等四省藏区及宁夏自治区实施炊事用能示范项目,开展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项目,开展垦区职工危房改造,为牧区配置草原防火装备。

(农业部)

送《农民日报》下乡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2月3日,由农业部联合中宣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邮政集团举办的“送《农民日报》下乡”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乌云其木格在讲话时指出,从2008年下半年起,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国家积极应对,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国民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回升向好,极大振奋了国人的信心。其中,农业始终是基础支撑,为全国的稳定、为拉动消费都做出了贡献。这是涉农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功不可没。从今年开始由中央财政出资为东、中、西部共20万个村各赠送一份《农民日报》,是一件实事、好事,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举措。新闻战线的同志们要再接再厉,通过送报下乡,帮助农民了解时政资讯,了解市场信息,交流学习农业实用技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就如何做好“送《农民日报》下乡”工作提出四点要求。第一,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送报下乡”工作的重要性。第二,农民日报要积极配合中国邮政集团,及时将报纸分送到受赠的各个行政村。第三,要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读报用报活动,让他们通过读报学习致富的经验,通过用报提高致富的本领。第四,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日报》办报水平,切实增强《农民日报》的权威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农民日报)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京成立

2月24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出席成立大会并为协会揭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贺信中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的成立,是顺应我国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形势,进一步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希望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推动国内外技术交流,充分发挥好协会的职能和作用,真正成为政府与农业机械化行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在此间召开的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章程和会费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及领导班子。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当选为会长,马世青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上一篇:酒店餐饮服务下一篇:土地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