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精选8篇)
解决三农问题 篇1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的课程目标则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变化是基于怎样的考虑?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
课程标准怎么说
相同点:都强调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都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重要的不同点:解决问题强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问题解决强调“四能”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前者提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后者提出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为什么如此重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因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已然获得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问题解决是数学的核心。重视问题的解决是各国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其数学课程标准把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在其分项中,“数学用于问题的解决”居于首位。
瑞典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几个领域中的不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什么
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解决”目标包含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数学化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与人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内涵。显而易见,这些指向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的意识与能力,非但数学学科,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共通能力”。
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什么? 不能将“问题解决”窄化成了应用题
从《标准》对“问题解决”的阐述可以看出,“问题解决”较之“解应用题”是更加上位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向与意识与能力,而不是局限于下位的策略与方法上,也就是说二者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关系。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数学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应用题在教材编排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标准》打破了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领域的格局,将之融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四个领域中。所以,教学时处处都可能成为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阵地。基于此,教师头脑中装着“问题解决”的目标,将之作为设计教学环节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也才可能在“持续的量变”中升华成“质变”。
提真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真正的数学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一堂课学生在不断地回答问题,但经历的只是肢体上的活动而非思维深层次的活跃。个中原因,乃是老师用“暗含方法”的提问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殊不知,当我们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绕开可能的思考障碍时,也残酷剥夺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以及在失败中、在错误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提有思考含量的问题,留置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
要注意将“过程与方法”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
“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从思路上看,有综合法、分析法、猜想与尝试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法等,从手段上看,有操作模拟法、画图法、列表法等,这些方法都内隐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内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因“缄默”,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即使看出来了,也鲜有人将之与知识目标等同对待,想方设法地加以培养。要发展学生“问题解决”就需要给予过程性目标等于或高于知识目标的地位。
要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头一尾”的发展
这里的“一头”,是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一尾”是指探索过程中的评价与解决问题后对过程与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史宁中教授曾深刻地指出,当前我们数学教育存在的一块短板: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过程的“一头一尾”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解决一定比例的“非常规”问题
现在的新教材虽然在问题的提出上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并力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体来说,背景相对简单,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也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做得更多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算法的活儿。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增补一些具有挑战性、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非常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 篇2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的课程目标, 意味着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是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结果。而“解决问题”, 一方面是指数学课程内容, 通过教学活动, 这个“问题”将要被解决;另一方面, “解决问题”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因此, “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 既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又是课程目标与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的关系。
“解决问题”和“应用题”同属于课程内容。“应用题”多数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 条件和问题刚好匹配的题目, 学生解题时不需要自己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部分学生只根据个别关键字词来掌握题型, 根据题型套解题公式, 学生善于解决与例题相同的问题, 不会解决变式问题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更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解决”不等同于解答应用题, 比之更为宽泛, 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需要从纷繁的生活信息中比较、分析、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抽象出数学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统一的, 有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里提及的问题并不是数学习题那类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 也不是仅仅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公式去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解决”课程目标下“解决问题”的教学达成
1. 创新形式, 呈现问题。
课程目标的变化带来了教材内容的变化。问题融入各知识领域, 独立设置“综合与应用”内容领域, 北师大版教材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环境”“数学与体育”等引入教材;安排“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策略”专题, 苏教版教材出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 增加思考性选学材料;人教版教材里有“数学广角”等。教材的变化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也要跟着改变, 教师给学生呈现的问题侧重于与现实问题联系密切, 非常规、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要创新问题呈现的形式, 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来套用, 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并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 具有挑战性。 (1) 问题的一般解。 (代数化:如“打电话”中用t表示时间, n表示人数, 找出n与t的关系。) (2) 探求问题的一般解的过程与小结。 (1) 你是如何寻求一般解的? (2)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 问题是何种数学模型, 解决它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用到了怎样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 (3) 问题拓展研究。 (1) 有没有其他解法?如果有, 比较不同解法的联系与差异。 (2) 问题推广:如问题中将“每分钟通知1人”改为“每分钟通知2人”……相应的解。 (4) 应用:类似问题, 即相同的数学模型还有哪些实际背景?列出相关问题。这里, 问题能不能解决也许并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完成认识上的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 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 收集、观察、比较、筛选有用的信息, 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 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求出问题的答案。
2. 扬长避短, 借鉴经验。
应用题教学的历史悠久, 广大一线教师和许多专家学者在实践和研究中, 对应用题教学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改革, 总结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对此, 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 扬长避短, 合理地坚持和继承。传统应用题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制定解题步骤等都是需要借鉴的。教材及问题解决呈现形式的变化带来了学生读审题目的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应用题学习是实现“问题解决”目标的重要载体。传统应用题中一直被社会抨击的一个练习:
有一个水池, 打开进水管注满水池要4小时, 打开出水管放完整池水要3小时, 现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 要多少时间才能把一池水放完?
大家指出此题的种种不是:虚拟情境、资源浪费等, 从而对传统数学教学提出了质疑。但是我觉得练习和情境只是一个载体, 教学是要去理解练习背后的数学思维方式。类似上述的情境如: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公共场所人员的进场与出场;草场里草的生长与割去;人体的新陈代谢、社会人口的增减等, 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 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研究?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适当地调整练习的情境, 改变“一个例题一种类型”的“散点式”学习, 注重从多种情境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结构, 形成数学模型。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如“鸡兔同笼”问题, 它只是一个载体, 教师要研究在它们身上附着的东西, 那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思考方法。
3. 过程为体, 策略为用。
小学阶段重视解题策略的感悟和思想的渗透, 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超越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标志。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策略有:画图、列表、列举、转化 (化归) 、假设等。
例如:在一边靠水渠处, 用篱笆围成一个直角梯形菜地 (如下图) , 已知三面篱笆总长14米, 且每面的篱笆长都是整米数。
(1) 请试着设计几种围篱笆的方案, 并分别求出这块菜地的面积。 (至少写出三种方案)
(2) 篱笆怎样围时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由于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学生需要猜想与尝试, 逐步找出答案, 发现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有序思考, 可以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列表尝试逐步发现高为7米, 上底和下底的和为7米时, 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 最大面积为24.5平方米。如 (7+7) ×2=24.5 (m2)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就会思考如何有序、不遗漏地计算出一共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在尝试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中, 升华了对策略的感悟。
4. 学会思考, 鼓励质疑。
新课标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 教师要通过示范、指导、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1) 纵向思维, 由浅入深。
如,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教师可以提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三角形、四边形、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呢?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吗?或许学生探究不出结论, 但是在学生心中种下了问题的种子。纵向思维体现特殊到一般, 由一元到多元、由低维到高维的过程。
(2) 横向思维, 由此及彼。横向思维体现在由一种数联想到另一种数、由一种运算联想到另一种运算、由一种图形联想到另一种图形的思维过程。
例如:数线段的条数,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可以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角?
(3) 逆向思维, 因果倒置。逆向思维就是对结论进行逆向的质疑。
如:计算3个五角硬币和5个一元硬币的总币值是多少?可以提出问题:6元5角还可以由哪些硬币组成?
5. 积极评价, 提倡反思。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如:用长24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 怎样才能使面积最大?
在评价时可以关注几个不同的层次: (1) 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2) 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 能否列举出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 并能有序排列。 (4)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能提出猜想。 (5) 能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 (6) 进一步思考:边长如果不是整厘米数情况怎样?
解决问题主题图的问题解决 篇3
【关键词】主题图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基于当下教师主题图使用的困惑:利用形式单、目标落实无效、呈现方式呆板,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图的功能,如何让主题图走出教材真正融入课堂,使主题图在课堂中“生根”,从而有效利用主题图呢?我想谈以下几点:
一、挖掘内涵,使主题图“厚”起来
1、主题图的内涵(解读主题图挖掘其内涵有这三个方面:)
(1)生活味。主题图设计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景。这些情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童话、游乐活动、运动会等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教育味。主题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图的形式,渗透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主题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3)数学味。如果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图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要透过这层美丽外表挖掘其实质内涵。
主题图内容: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转变呈现,使主题图“动”起来
1、主题图中的画面“动”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很多时候再现的是思维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呈现静止的主题图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不能清楚图的含义。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的奇妙与无处不在。如二年级下册19页例5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可以这样课件展示:先出示一个熊猫温馨的家(熊猫想用竹笋招待他的客人)——再出示20只活动的竹笋(现在有20只竹笋)——再拿出一个盘子,并从活动的竹笋中拿走四个(熊猫想每四个放在一个盘子里)——通过这个过程,你知道了什么?小熊猫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呢?你愿意帮他分一分吗?通过这样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一种人文的关怀,助人为乐的思想观念得以渗透,使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三、创造使用,使主题图“活”起来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1、编一编更有趣味。编故事形式展开,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这一招很适合低段,可以说是屡试屡爽。
2、改一改更利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但不能尽信于教材,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主题图,在充分钻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功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对于那些不能有效引导教学情境的素材应当作出及时调整和修改。如:二年级下册第54页解决问题
……
老师出示了很多马鞍池公园的照片。在一张照片上定格,是公园里的一个水池,水池里有6个大圆、2个小圆(水泥制做,是用来让游客过河的)。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大圆是小圆的多少倍?(教师板书)
学生摆圆片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
生1:6÷2=3
生2:6÷2=3
生3;8÷2=4
指名解释6÷2=3的意思,结合摆圆片说说想法,为什么要2个圆片一圈?
……
在这节课中,老师创造性的使用了主题图。
这位老师并没有运用书本上的摆飞机来研究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果照搬书本,用火柴棒摆飞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就会不在于怎么来解决数学问题上了,而在于我怎么摆出飞机来,怎么摆会更漂亮些,注意目标转移到了与解决问题无关的飞机外形上了。这样不仅操作慢、费时,而且不利学生数学思维。
摆圆片是一次操作类的主题图的运用,它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二年级学生还是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通过自己动手摆圆片与2个一圈,提供了一个支撑思维的表象,来具体感知“6里面有3个2,大圆的数量是小圆的3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感悟数学,从而进行倍的知识建构,达到解决本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主题图走出教材走进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中生根,让它带动我们的课堂,带动我们的学生,带动我们领略不一样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妙用 》 小学校长 2008年5期
3、《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使用策略 》 江苏教育小学数学版 2009年3期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 篇4
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对于这一点,有些地方已经淡忘了。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是农民多,耕地少。但这几年的所谓发展,把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偿地剥夺了,农民失地就是失去生存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3.4亿亩,人均仅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耕地居世界第67位。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提出的警戒线0.8亩的有666个,其中低于0.5亩的有463个。在不再减少耕地的条件下,我国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为14—15亿人口,现在已经接近极限。
一方面土地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耕地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在“广招天下商,共建开发区”的热潮中,城镇建设用地大扩张,各地大量圈地,加上修建高等级公路、超标准建房,大搞游乐场等原因,耕地流失十分严重。短短几年的所谓“开发”,全国减少耕地1亿多亩。你如果有机会到目前发展最快的苏南地区走一走,可以看到到处是开发区,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宽马路和大广场,有的是大片片地撂荒,肥沃的庄稼地或变成了水泥地,或杂草丛生。难怪前总理看到此等景象雷庭震怒,但怒则怒,奈之何?这几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古人讲“江南熟,天下足”,真的只能在历史书上能看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也要从外地购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繁衍生存的基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生存就是大问题,遑论致富发展了。
二是还农民以劳动的基本权利。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解决“耕者有其田”,这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农者耕其田”。现在的农民在干什么?谁在种地?现在在田地干活的人被人们称为“3860”部队。“38”说的是女同志,“60”讲的是老年人,是这些年老体弱的以及一些妇女在农田里干活。到农村去走一走,你会发现,青壮年农民无所事事。除了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了,其余的呆在家里休闲。有的只在农忙时才到田头走走,余下的时间就是晒太阳,或者打牌搓麻将赌博。什么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等等,根本谈不上。而且,越是年轻人还越是想得开,拢着双手东家窜到西家,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在农村还听到过这样的怪论,说“大小伙子在田地干活没有面子”,因此,他们再有力气也不下田,而要靠父辈来养活他们。
以前集体经济时,人们一有空就到田头,把庄稼莳弄得好好的,每年土地的回报都是不错的。现在倒好,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坐等收获。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那来的收成。农民要想改变生活状况,除了外出打打工,更要在农桑上做文章。而外出打工并不容易。现在城市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在城市,劳动力并不缺乏,农民进城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到城里转了一圈,空着手又回来了。农民经不起来回折腾啊!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种好田(是广义的种田,包括农村多种经营)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农民的出路还是在农村!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中国历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一盘散沙的农民被组织起来了,一个时期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回过头来看,尽管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过失误,但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只有集体经济才能真正挽救农业,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包产到户、个体经营必定是短期行为,谁来修水利?谁来搞农田基本建设?谁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怎么搞?如何引进先进的种类和种植技术等等?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来发挥作用。而原来的“集体经济,队为基础”早就不复存在。现如今,农村村级组织基本不
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村干部的职责恐怕就是收费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壮大农村经济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了。
因此,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现在也叫规模经营)的道路,以集体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其二,要把吃皇粮的干部数量降下来。村一级干部要恢复自食其力的传统,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不能当专吃农民税费的寄生虫。县乡一级干部要大大压缩编制,就目前而言,压缩一半人马绝对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其三,建立农民自己信得过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让一些公道正派的能人来领导这个组织,由上级来指派农村基层负责人的做法当休矣。
总之,三农问题复杂而严峻,需要各级组织和领导多用心思考,而不要光空喊口号。
这次“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温总理讲话一出,与会代表纷纷表态,有的说不用5年,准备3年就取消,也有些地方领导说,准备明年就取消农业税。与会代表有个态度,当然是好事情,但要解决三农问题,绝非如此简单。不征农业税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一个表层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节支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农民增收,就是要多开源。我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降税减费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对于这一点,有些地方已经淡忘了。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是农民多,耕地少。但这几年的所谓发展,把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偿地剥夺了,农民失地就是失去生存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3.4亿亩,人均仅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耕地居世界第67位。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提出的警戒线0.8亩的有666个,其中低于0.5亩的有463个。在不再减少耕地的条件下,我国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为14—15亿人口,现在已经接近极限。
一方面土地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耕地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在“广招天下商,共建开发区”的热潮中,城镇建设用地大扩张,各地大量圈地,加上修建高等级公路、超标准建房,大搞游乐场等原因,耕地流失十分严重。短短几年的所谓“开发”,全国减少耕地1亿多亩。你如果有机会到目前发展最快的苏南地区走一走,可以看到到处是开发区,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宽马路和大广场,有的是大片片地撂荒,肥沃的庄稼地或变成了水泥地,或杂草丛生。难怪前总理看到此等景象雷庭震怒,但怒则怒,奈之何?这几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古人讲“江南熟,天下足”,真的只能在历史书上能看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也要从外地购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繁衍生存的基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生存就是大问题,遑论致富发展了。
二是还农民以劳动的基本权利。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解决“耕者有其田”,这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农者耕其田”。现在的农民在干什么?谁在种地?现在在田地干活的人被人们称为“3860”部队。“38”说的是女同志,“60”讲的是老年人,是这些年老体弱的以及一些妇女在农田里干活。到农村去走一走,你会发现,青壮年农民无所事事。除了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了,其余的呆在家里休闲。有的只在农忙时才到田头走走,余下的时间就是晒太阳,或者打牌搓麻将赌博。什么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等等,根本谈不上。而且,越是年轻人还越是想得开,拢着双手东家窜到西家,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在农村还听到过这样的怪论,说“大小伙子在田地干活没有面子”,因此,他们再有力气也不下田,而要靠父辈来养活他们。
以前集体经济时,人们一有空就到田头,把庄稼莳弄得好好的,每年土地的回报都是不错的。现在倒好,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坐等收获。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那来的收成。农民要想改变生活状况,除了外出打打工,更要在农桑上做文章。而外出打工并不容易。现在城市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在城市,劳动力并不缺乏,农民进城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到城里转了一圈,空着手又回来了。农民经不起来回折腾啊!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种好田(是广义的种田,包括农村多种经营)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农民的出路还是在农村!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中国历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一盘散沙的农民被组织起来了,一个时期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回过头来看,尽管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过失误,但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只有集体经济才能真正挽救农业,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包产到户、个体经营必定是短期行为,谁来修水利?谁来搞农田基本建设?谁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怎么搞?如何引进先进的种类和种植技术等等?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来发挥作用。而原来的“集体经济,队为基础”早就不复存在。现如今,农村村级组织基本不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村干部的职责恐怕就是收费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壮大农村经济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了。
因此,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现在也叫规模经营)的道路,以集体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其二,要把吃皇粮的干部数量降下来。村一级干部要恢复自食其力的传统,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不能当专吃农民税费的寄生虫。县乡一级干部要大大压缩编制,就目前而言,压缩一半人马绝对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其三,建立农民自己信得过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让一些公道正派的能人来领导这个组织,由上级来指派农村基层负责人的做法当休矣。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篇5
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
(一)农业政策问题。
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
三是扶农政策。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解决问题稍复杂的问题 篇6
求比一个数少(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2.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知识点一:已知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汽车的噪音是80分贝,绿化造林可除低噪音的1,人现在听到8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归纳总结另一个量=
课堂练习
1.一台洗衣机,原价3000元,现在降价
2.为举行校庆,六年级要做180面小旗,已经做了
3.小军的飞机模型在空中飞行6分钟,小峰的飞机模型飞行时间比小军的短2。现在售价多少元 155,还有多少面没做? 61.小峰的飞机模3型飞行了几分钟?
4.昆虫飞行时经常振奋动翅膀,蜜蜂每秒能振动翅膀236次,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109.蝗虫每秒能振动多少次? 118
36.普通列车的速度是多少? 43
16.明光小学上个月共用电600千瓦时,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这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125.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可达到430千米/时,普通列车比它慢
知识点二: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表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4,婴儿每分钟跳多少次? 5
归纳总结:另一个量=
课堂练习
1.1999年世界人口达60亿,预计2013年将增加
2.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每年大约有16亿吨的泥沙流入黄河,其中
其余被带到入海口,有多少亿吨泥沙被带到入海口?
3.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
4.幼儿园有156个苹果,中班小朋友拿走
5.同学们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六年级捐了2400元,五年级捐款的钱数比六年级少年级一共捐款多少元?
1,2013年世界人口将达多少亿? 61的泥沙沉积在河道中,41,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313,大班小朋友拿走余下的,还剩多少个苹果? 341.两个4
6.五一黄金周,星海游乐园第一天的门标收入为960元,第二天的收入比第一天多下雨,第三天收入比第二天少
7.小阳期末数学成绩是96分,小月的成绩比小阳低1,由于63,第三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元? 141
6,张华的成绩是小阳和小月成绩和的1,张华的成绩是多少分? 2
能力提升
1.保利电影院正在放映一部最新电影,原来电影标50元一张,现在降价,观众增加了一倍,收入增加了
2.甲数是120,乙数比甲数少
3.上海港有二百多少集装箱需运往广州,第一天运了总数的天运了总数的4.赵师傅加要565个零件,第一天加工了
共加工了多少个?
1.现在电影票多少钱一张? 51,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512,第二天运了总数的,第三374,这批集装箱共有多少个? 1112多12个,第二天加工了剩下的多20个,两天511
解决三农问题 篇7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 学生经常碰到以下一些困难:
1.不善于识别隐蔽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分析, 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 再列出条件等式 (方程) , 而等量关系往往隐含于题文情境之中, 题目一般不会直接给出, 由于学生受“算术解法”定式的影响初学时往往找不到等量关系。
2.受多重等量关系的干扰。列方程解应用题, 确定等量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为各人考虑的角度不同, 选取的等量关系也不同, 这就增加了学生确定等量关系的困难。
3.课时少 (三课时完成) , 加之初学, 又是学习难点。在课堂上尽管我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 力求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 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此看来, 若不改进教法, 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为此, 我们就如何遵循数学模式发展的一般规律, 用模式论的方法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教学过程如下。
一、谈话引入, 引导自主编题
1. 呈现下面三道题 (要求口答, 只列方程, 不计算) :
(1) 甲数是230, 比乙数的3倍多50。乙数是多少?
(2) 甲地到乙地相距200千米, 一辆轿车从甲地出发行驶2小时后, 距离乙地还有40千米, 请问这辆轿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 每千克苹果4.8元, 比橘子的2倍多0.2元, 橘子每千克多少元?
2. 反馈。说说等量关系, 再概括三题的共同点。
得出: () x+ () = () 。
接着把以上 (1) 、 (3) 两题中的“多”改为“少”, 使学生知道只要将方程中的“+”改为“-”, 并把以上的模式改为 () x± () = () 。
3. 针对以上模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编题, 并列出方程。
4. 根据学生编题和所列方程情况, 组织评讲。
教学意图:如何理解方程ax±b=c及其解法。教师先让学生练习找等量关系, 并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再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几个几加减几等于多少的问题 (ax±b=c) , 殊途同归。然后总结出上面模式, 并以此为框架自主编题, 巩固刚刚总结的模式与解题方法, 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二、呈现题组, 继续自主编题
1. 呈现下面题组 (要求列出方程) :
(1) 水果店里有6箱苹果和60千克橘子, 苹果和橘子共有150千克。问每箱苹果平均重多少千克?
(2) 水果店里有6箱苹果和4箱橘子, 共重150千克。每箱苹果和每箱橘子一样重, 问每箱橘子 (或苹果) 重多少千克?
(3) 水果店有苹果和橘子共150千克, 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1.5倍, 问橘子有多少千克?
2. 反馈。说说等量关系, 找一找 (2) (3) 两题的共同点。
得出: () x+ () x= () [说说与第 (1) 题的关系。]
接着把第 (2) 、 (3) 题分别改为:
(4) 水果店里有6箱苹果和4箱橘子, 苹果总质量比橘子多30千克, 而且每箱苹果和每箱橘子一样重, 问每箱橘子重多少千克?
(5) 水果店里苹果的质量比橘子多30千克, 而且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1.5倍, 问橘子有多少千克?
列出方程后, 把方程整理为以下模式: () x± () x= () 。
3. 依照以上模式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编题, 并列方程解答。
4. 组织反馈评讲。
教学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在ax±b=c的基础上分层次逐步导出ax±bx=c的形式。这样做前后自然过渡, 学生由于有第一环节的基础, 所以容易总结出ax±bx=c的模式, 使知识和方法都得到巩固。
三、组织练习、归类, 灵活解题
1. 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 并想一想你用了哪些等量关系。
(1) 临海小学五 (1) 班有篮球18个, 比足球的3倍少2个, 足球有多少个?
(2) 张大伯的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80棵, 已知桃树的棵数正好是梨树的4倍, 梨树有多少棵?
(3) 现有数量相同的鸡兔同笼, 已知腿共有42条, 问笼子里的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2. 选择题。
(1) 根据线段图选出正确的方程。
方程为 ()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比较以上四个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感受到同一模式下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2) 6筐苹果和6筐香蕉共重210千克。如果平均每筐苹果重15千克, 那么平均每筐香蕉重多少千克?设平均每筐香蕉重x千克。列式为 () 。
(3) 右图的总面积为80平方米, 求x的方程是 () 。
教学意图:通过几个环节的教学, 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用模式思想来解决问题, 同时对算术解与方程解的联系与区别有深入的认识。
四、教学感悟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如果你希望从自己的努力中取得最大的收获, 就要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中找出那些对处理将来的问题可能有用的特征。如果一种解题方法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 或者是你从别处学来或听来并真正理解的, 那么这种方法就可以成为你的一种模式, 即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可用作模仿的一种模式。” (《数学的发现》)
制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篇8
有一天,他来到师父房里对师父说:“师父,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师父说:“请问。”于是他说:“如果我在一个玻璃瓶里塞了一只活的鸭子,我要怎样才能不把玻璃瓶打破,救出那只鸭子呢?”
听到这话后,师父没有回答。慧净想:“这下总算考倒师父了。”于是,他跟师父说:“师父,您先想想,我先告退了。”他刚跨出房门,师父突然大喊一声:“慧净!”慧净转过身问师父:“师父,有什么事吗?”只听到大师讲了一句话:“这只鸭子不是自己走进去的吗?”大师接着说:“慧净,我们人,生下来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的。”
大师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很多职场人便如慧净一样,他们在职场上只会制造问题,甚至制造不可能发生的问题,还对这个问题沾沾自喜。像在这个例子里,鸭子不可能自己走进瓶子里,慧净却想出这个问题来,不就是自己制造问题吗?
职场上有很多人和这位小徒弟一样,在打电话给客户之前就会想:“他会不会正在忙?他会不会拒绝我?”跟老板提建议前就先揣测:“老板会不会接受这个建议呢?我是不是要再多问几个人的意见呢?我要不要回去完善之后再提交方案呢?”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源于心里想太多。在职场上,老板花钱聘请员工是让员工解决问题的,而非制造问题。你的薪水取决于你能解决多少问题,所以请随时思考:当工作上遇到挑战时,你到底是来解决问题,还是来制造问题的?
我们身边常会遇到一些善于制造问题的人,我管他们叫“好奇宝宝”,因为他们一碰到问题就会跑去问主管:“我这样做好吗?”向主管汇报或咨询意见绝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许多“好奇宝宝”专门制造许多问题、障碍,最后卡住的都是自己,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曾经有一位助理就是如此,他刚进公司时,每次碰到公事上不懂的情况就来问我。刚开始,我很高兴他把我当做可以咨询的对象,但时间一久,我就发现不对劲,例如我请他去营销部拿一份报告时,他会问我:“那个部门的人都很难缠,要是我拿不到那份报告怎么办?”
我的一位副总级的朋友也在职场上碰到许多“好奇宝宝”。每一次他要求工厂厂长出货时,厂长绝不会马上说“是”,而是反问他:“客户方面要求我们在这个时间出货吗?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老板你确定账款收得回来吗?”这些人没有先把自己职位上该完成的工作完成,反而先帮老板制造其他问题。
另外,有些人常在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递出辞呈,他们给的理由千篇一律:“公司没有制度。”反问他们需要怎样的制度,却听不到他们有任何实际措施,只是一味地指出问题。
哈佛大学“教育改变领导小组”策划主持人华格纳曾经提出未来职场最重要的7个能力。在这7个能力当中,第一个被提及的就是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批判思考,就是能够问对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让问题得以解决。
然而,很多人还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一看到问题就乐不可支,以为自己已经找到问题,却忘了要解决问题,甚至延伸出更多的问题来。这些人从未想过要为公司贡献智慧、想出解决之道,就如同大师的那个小徒弟慧净,在还没有成为可以帮人解决问题的大师之前,就先挖掘问题,找洞给自己和别人跳进去。要不是大师看清楚其中的奥妙,慧净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找到了别人解答不出的题目呢。
工作中难免会有挑战,挑战中当然会有许多瓶颈出现,但这些瓶颈是否真是瓶颈,还是你挖掘、想象出来的问题呢?这就有赖于每个人的慧眼判断了。
(摘自龙门书局《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作者:陈彦宏)(图片20120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