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节目(精选4篇)
三农节目 篇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是农民,如何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不但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电视人也应义不容辞地为农民致富出一把力。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入世后,农业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加强对农报道,精心开发农村市场,已成为各级电视台的一项重要宣传任务。如何办好对农宣传,打造“农”字号节目品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把好受众定位,让农民成为接受主体
对农宣传受众定位应当是农民。这里的农民是广义的,凡是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都属于“大农民”这个范畴,因此,对农节目要着眼于大农业, 服务于“大农民”。党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态、项目推广、农产品市场、农村生活的新变化等, 都是农民观众所关注和感兴趣的。对农节目的服务主体是农民,要让节目吸引农民观众,就要多讲农家事、多进农家门、多说农家话,这样,节目就能办得有乡土气息,就能得到农民观众的支持和欢迎。笔者所在的日照电视台为了配合服务好“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办了《今日乡村》栏目,把基层农村发生的新鲜事,以及农业信息、科技致富政策知识, 以及农村创业先进个人典型事迹等内容在电视上进行了专题播放,老百姓都很愿意看这个节目,成为农民朋友的良师益友。
研究节目内容,打造品牌栏目
研究节目内容就是研究节目要给观众“看什么”的问题。有关部门曾对农民想看什么电视节目做过权威性的调查统计,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重大政策”“致富信息”“批评曝光”。农民观众最喜欢看到的是他们身边变化的人和事,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要办好对农节目,必须学会站在农民的角度去审视栏目的导向性、实用性及可看性。紧紧围绕“观众想看什么”来做节目,提供给农民感兴趣的信息,回答农民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出农村观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针对华北和黄淮地区去冬今春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日照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开办了《抗旱在行动》《抗旱保丰收》等有关抗旱方面的栏目,对农民关心的旱情形势、党中央面对旱灾所作的有关惠农政策和各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抗旱行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报道,为鼓舞农民抗旱起到了很好作用。在内容取向上,具体把握好以下三点。
1.导向性
对农节目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及时、正确地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找准农民对政策的关切点、结合点。要树立改革意识,针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认真结合农村、农业相关政策,进行全面分析、科学总结, 做到既要很好地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又要保持和支持农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2.服务性
看电视已成为农村群众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和农民利益联系密切的对农节目应当增强服务功能。一方面要从适应市场经济出发,多角度、多侧面地传播经济信息,提供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包括提供供求信息、生产信息、农业科技资讯等。另一方面, 要联合涉农部门,搭建起服务平台,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介绍优新品种,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结构调整和标准化生产。每到“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时节到来的时候, 日照电视台《日照新闻》、《社会零距离》就加大了农业新闻方面播发力度, 及时对农业生产进行宣传。节目在搞好实用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科学性、权威性,使农民观众获取的信息可信、可取、可用。对一些致富典型的报道,要态度严谨,多加分析;尤其是一些种、养新项目,要注重市场导向,不要把关于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的话说得太满,以免热心办了坏事,给农民造成误导。
3.贴近性
农业节目要符合农民观众的“口味”,要平等、真诚地和农民交朋友, 不能板着面孔。电视工作者要多走进乡村田野,倾听农民所想、所需,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谈农家事,才能拉近与农民朋友的距离,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对农节目要善于捕捉农民身边的“小人物”“小典型”乃至某一侧面,以小见大,展现当代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风貌, 让节目成为农民的良师益友。
重视节目策划与表现,达到内容和形式统一
整体策划是办好对农节目的重要环节,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栏目报道, 提高节目质量。因此,对每一期节目都要认真研究宣传计划,确定选题。对于选题应选取什么角度、采取什么形式, 如何切入、引申等具体步骤都要做细致谋划,让节目做得生动、有趣。
此外,在节目的表现手法上善用、巧用数字说明问题,多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合理运用三维动画、平面设计等技术手段;在节目编排上,讲求差异对比、排列组合等编辑艺术,这些都对于对农节目的创新、创优很有必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对农节目就会有活力、有特色,成为电视荧屏上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一方沃土。
新“三农”电视节目传播的思考 篇2
回看乡村社会发展:现在“农民”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老“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就连过去的农业大学, 都是以农业技术学科为主;而新“三农”囊括了生物经济、农民工 (长期生活在城里和城乡两地的人) 、留守人员 (老人、小孩) 。老“三农”电视节目集中在科学技术的扩散、示范人物宣传等方面。如何推广新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任务, 科学技术的扩散具有一定的饱和度, 已经不符合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而过去观众对偶像的崇拜是个人励志型的, 现在部分受众崇拜的是消费型的偶像, 消费型主要指穿着、家居布置、生活起居等。
目前乡村电视节目面临的现状:重技术, 忽略媒介类型的选择, 重说服教育, 模糊情感诉求或逐渐以娱乐化、商业化取代情感诉求。
“三农”的核心发生了变化, 其文化结构也发生了段裂。由此就需要当代电视从业人员从“三农”电视节目向乡村电视节目转变。新“三农”节目的定位就要从如何与农民、农民工打交道, 如何满足他们的技术需求;怎么定位节目、怎么定位受众群等方面去思考。
一、多报道与乡村社会有关事件或与乡村相关事件
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曾播出一条片子——《深圳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调查》, 记者亲赴深圳和坠落员工的家乡, 调查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 请心理专家从心理的角度来解析这一事件背后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问题。其中有农民工亲属、农民工、企业、专家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作为当时社会焦点事件, 这期节目有分寸地报道了一个备受关注、尚无定论、涉及新生代农民工和企业用工制度等主客观原因错综复杂的热点话题。凸显“现场”, 正视“矛盾”, 不功利, 不偏激, 做出有力量有劲道的监督类节目。
煤矿透水事件的报道中——《直击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关注最多的是被困矿工的家属, 包括深入到矿工家中去采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视角, 记者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式, 一方面奔走在王家岭矿难救援现场, 搜索一切可以发回的新闻素材, 争取早一点进入第一现场, 另一方面走进被困矿工的家和住地, 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所以, 当各大节目还在报道矿难救援现场的时候, 反映迅速的乡村节目已经赶到了矿工的家里。同样,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 当别人报道救援的时候, 有的媒体触角已经伸向了灾后的防疫和农业的恢复, 这是具有三农特色的新闻现场。
近两年农业节目的突发事件报道一直在提速, 对于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 都有专家点评, 通过高端、权威解读增强新闻性, 占领新闻评论的高点。不可否认省级台和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这样的新闻大台相比还有距离, 当省台做不到最快的时候, 还可以做到两点, 一是集成已有素材, 做一个好的“二传手”, 二是寻找能够直达人心的第二落点。深度报道在事发三四天后推出全景式、纵深式专题报道, 阐述背景, 分析原因, 探寻解决办法。农业节目对重大突发事件从过去的“不失语”到现在的“先声夺人”, 时效性、影响力大大增强。用事实说话, 用真诚说话, 这是农业节目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涉农经济类节目贴近市场, 贴近民生, 用经济的眼光关注“三农”热点
涉农经济类节目是乡村电视节目的又一个突破口, 百姓的菜篮子, 农民的“钱袋子”。对农产品市场和农资市场进行持续深入的报道, 从农产品卖难, 到“疯了的”绿豆、大蒜, 滞销的延边苹果梨, 再到运输过程中的绿色通道、商品包装等;对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调查、分析、支招, 体现了节目独特的经济视角和服务性, 其中很多报道, 引起了当地的强烈反响, 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卖难问题, 受到了当地政府、相关部委的感谢和表扬。
三、从知识关注到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现在有很多“访谈”“情感”“心理咨询”节目都逐渐关注到了这一点。
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他们对生活、情感、人权等方面的关注度及渴望也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户籍、就业、福利和保障, 还有别人看待他们的眼光, 这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无形的标签:农民工——当了工人的农民, 但依然是个农民。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犯罪率和自杀率的提高。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 社会、政府、企业、媒体、家庭乃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都应该给出自己的答案。
三农节目 篇3
但从近年来各县级广播电台的发展情况来看, 对农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偏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普遍处于应付状态, 而同样作为县级台广播———邵武人民广播电台, 过去与许多县级台一样, 传播的信息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办好对农广播节目, 硬件是关键。邵武人民广播电台首先从硬件入手, 即加强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管理工作。2011年, 邵武广播电视局紧紧围绕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方针, 提前科学部署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先后投入了91万元资金, 以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 抢抓工程进度, 如期完成了全市140个行政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
“村村响”工程的有效实施为邵武对农广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外在保障。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在实现了“村村响”之后, 就把如何做好这盘“农家菜”摆上了重要位置。但作为县级电台———邵武人民广播电台该如何突破, 以改变以往对农广播节目亮点不多, 数量较少, 质量较低的情况。在经过不断的探索后, 邵武广播电台认为只有强化为“农”观念, 把自己定位为面向农村办台, 立足三农, 立足本土, 才能找准节目定位, 做好对农广播节目。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2011年底进行重新定位, 开设《邵武新闻》、《农业科技》、《致富连心桥》、《出入平安》、《计生之窗》等5个版块, 每期节目时长15分钟左右, 节目关注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寓教于乐的形式, 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 将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让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中学到知识, 受到教育。
如今, 通过多年的运作,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已实现了质的突破, 充分利用了农村有线喇叭的阵地, 立足三农, 立足本土, 扣紧本土农业经济发展脉搏, 真实反映了农民朋友的心声, 引导了数以万计的农民致富, 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成为当地农民群众最喜爱的电台。
一、《农业科技》栏目, 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温家宝说, 良种良法是农业科技的两个重要方面。要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 科技这条腿一定要硬起来。[1]可以说农业科技是农民致富的金钥匙。而如何让农民尽快拿起这把金钥匙, 同时了解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 是广播人的责任。
邵武拥有30万人口, 其中近70%为农村人口或农村集镇人口。基于这一占绝对优势的受众群, 作为离农业、农村、农民最近的县级媒体———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将自己定位为农村台, 立台之本定位为“三农”, 即农业、农村、农民, 把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新技术, 畅通农民的信息渠道, 大力开展农村信息服务, 实现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和长期任务, 开设了《农业科技》栏目, 每周一、三播出, 每档15分钟, 内设《致富连心桥》、《农业资讯》、《农事指导》、《听众热线》、《走进新农村》等小板块, 节目以农民需求为目标, 全面引导农民提高素质, 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及拥有现代理念的新型农民。
(一) 立足三农, 突出对农节目特色, 切合农民朋友的需要
农民最期盼最渴望的就是致富, 但是究竟种什么、养什么、从事什么行业才能致富, 却是一直看不清、摸不准的。
1.搜集并传播实用的市场信息
近年来, 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信息,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与邵武市农业局、农办、邵武茶叶批发市场、南武夷中草药专业合作社等近百个相关部门及种养殖大户合作, 发布了近千条各类市场信息, 让农民能够灵活把握市场的动向和市场规则, 不再像过去无头苍蝇一样盲目种植。
与此同时,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还深入农村, 深入农民家中, 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和知识, 通过现场采访与邵武市农业局、农办等相关部门联办栏目, 设立听众信箱, 热线互动等, 为农民提供优质信息,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并结合时下市场发展前景, 引导农民结合自己的实际, 适时种植农作物, 鼓励他们科技致富。
2、紧密联系实践, 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本领
近年来,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在传播切合农民需要的常规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 还大力推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 通过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节水灌溉、节能减排、旱作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以此帮助农民依靠现代农业新技术增加收入。
此外, 记者走进乡镇、走进村居、走进农户, 找准节目定位, 把发生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致富故事及农民朋友迫切需要的惠农政策, 科学知识、致富信息、法律服务等, 通过电波, 通过声音传递给农民朋友。我们的节目办得不仅要让农民喜欢听, 而且是农民之所想、之所盼的, 把政策送到农民的心上, 把技术送到农民的手里, 把信息传到农民的耳中, 把致富路铺到农民的脚下, 切实为“三农”服务。
近年来, 菜贱伤农的事情屡屡发生。由于经营规模小, 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使得许多的农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本钱种植, 结果辛苦了一年, 却发现农作物卖不出去, 生活陷入了困顿, 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成了问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 邵武电台的记者们采访了大量的相关部门并深入基层与农民交谈, 与当地农业领域的领头人交流, 结果发现农业专业合作社应是目前破解这一难题最有效的办法。为此, 2012年6月, 本台记者深入邵武、光泽、建阳、武夷山以及我省的其它县市, 花费大量的心血采制《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就一个中药材强县》专题。该专题以小见大, 以一家合作社的发展来反映合作社对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该节目广播特点突出, 使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节目播出后, 不仅有大量的农民要求加入南武夷中草药合作社, 而且合作社的这种模式, 也被许多农民叫好, 各行各业的合作社如同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如今邵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过去的几十家迅速成长为近200家,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去年冬, 邵武卫闽的橘子出现了卖难问题, 许多农民的橘子都烂在田间地头, 采摘下来的橘子甚至不够支付采摘工人的工资。为了帮农民把橘子卖出去, 邵武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卫闽采访, 迅速制作出了《伸出一把手, 帮橘农共渡难关》专题节目。节目在《致富连心桥》播出后, 反响强烈, 机关干部来卖橘子, 学生们在街上帮助摆摊设点帮忙卖橘子, 企业老板将一车车的橘子买回去给员工当福利等, 很快滞销的橘子销售一空, 农民朋友都乐开了怀。
近年来,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深入田间地头, 用接近农民朋友的生活用语与他们直接对话, 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亲临现场感受农村的点滴变化, 做出了一期期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农民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智力支持的佳作。为促进农民增收, 作出了地方电台应有的贡献, 得到了邵武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赞誉, 也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青睐,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电台的收听率, 哪天村里的广播坏了, 村民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
(二) 与相关部门紧密联系, 做农民朋友喜爱的广播节目
本土化是县级电台的优势, 就必须有符合本土群众需求的广播节目。当前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很多, 但在发布信息时经常只有简单的几句话, 而且不准确、不完整、内容过时, 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在内容上宣传政策消息的信息偏多, 而真正用于指导经营者生产营销、适用于本土农业的信息太少;不少网站提供的仅仅只是简单的文字信息, 而农民最易于接受的却是实用技术讲解等。
而广播媒体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声情并茂、参与性互动性强, 这些优势都可以通过对农广播节目来体现。
为此,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与邵武市农业局、农办、农机总站、粮食局、农资部门等涉农单位紧密联系, 请他们做嘉宾, 和农民朋友一同参与到节目中来。用农民熟悉的通俗语言, 用农民喜欢的方式, 面对面地介绍致富典型, 实用科技运用, 增强互动, 提高广播传播的有效信息量, 让农民变被动收听为主动参与, 从而提高对农广播的收听率。
此外,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还对节目的播出时间进行严格的把控, 在安排上考虑符合农时, 与农民的收听习惯相吻合, 以便于农民朋友养成准时收听的好习惯。
2012年10月, 邵武全市陆续发生中稻稻飞虱等病虫害, 10万亩水稻遭受严重的病虫害, 如果处治不好, 将大大减产。为尽量减少损失, 邵武电台迅速派出记者与农业局联系, 充分运用“村村响”的优势, 请技术专家详细讲解防治稻飞虱的方法, 并一步步教授农民如何操作, 由于“村村响”在田间地头都能听得见, 因此, 许多农民按照专家教的方法对稻飞虱进行了正确的处理。可以说, 正是广播通过及时发布防治技术及灾后自救措施, 使广大农民的损失降低到了最大的限度。
去年春, 邵武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听说农民购买了假化肥, 施用后庄稼总不见长, 还出现了其它问题, 就立即前往采访报道。新闻播出后, 引起了强烈反响, 邵武掀起了打击假化肥、假种子高潮, 有效地遏制了因制假造假而坑农害农事件。随后, 本台又请农技专家走进演播室, 开办了《如何识别真假化肥、真假种子的知识讲座》、《产品安全须从源头抓起》等相关专题, 用科学知识及真实典型的事例让农民用上了安全放心的化肥。
除此之外, 《合作医疗担民忧》、《特殊慢性病有了特殊医保》、《种茶大户付香兰喜领无息贷款》、《6000农户喜领科学储粮仓》、《农机补贴解民愁》等新闻, 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地将中央下达的支农、惠农政策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 让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实惠。
可以说,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贴近三农, 给农民提供“点菜式”的服务。农民通过广播及时了解农业政策信息、农业生产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气象信息、劳务用工信息以及国家的惠农政策, 成为政府部门为农民朋友们提供致富典型、致富项目的桥梁。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受到了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立足本土, 做活《出入平安》栏目, 让农民朋友出入平安
安全生产, 是党和政府极为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但人们或许不知道, 交通事故正成为威胁安全生产的第一大祸害。有资料显示, 近年来, 我省每年发生交通事故2.6万起以上, 造成5000多人死亡;其中, 农民死亡2600多人, 伤残5000多人, 伤、亡人数占到了总数的四成多, 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受害者。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是大多数农民缺乏交通安全常识, 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2]
近年来, 邵武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道路不仅分布广, 里程长, 而且机动车的数量增长迅猛。与此同时, 农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却没有跟上, 这给农村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交通事故年年呈上升趋势, 仅依靠目前的警力部署, 管理好当前农村道路交通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增强交通参与者特别是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创建和谐、平安、畅通的交通环境迫在眉睫, 这不仅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 也是邵武人民广播电台一直以来所大力宣传和倡导的。为此,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村村响”的特色和优势, 开辟《出入平安》栏目, 每周2档, 每期时长15分钟, 设立《我和你说安全》热线访谈、《以案说法》、《交通安全提示语》以及实时连线, 与听众展开互动等。栏目主要以交通安全法规知识、路面执勤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交通事故案例分析等为内容, 就农民普遍关心的交通管理方面问题答疑解惑并采取民警访谈、与听众互动以及录音报道等农民容易接受欢迎的形式。
近年来, 《出入平安》栏目与邵武市公安局、邵武市交通局、邵武交警大队、邵武路政等相关单位紧密合作, 由这些部门供稿, 将发生在辖区内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例、安全提示等及时提供给电台, 同时电台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做客栏目, 用农民们所熟悉的语言诠释《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机动车登记规定》等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以及接听群众热线、与听众互动等;由电台负责制作具有警示意义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题片在《以案说法》栏目中播出, 并定期将路面查获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曝光;在《交通安全提示语》栏目中播出“酒后行车不安全家庭幸福梦难圆、驾乘二轮摩托车请戴好安全头盔、无证开车, 作茧自缚”等交通安全提示语。
多年来,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网络作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有力平台, 不断加大营造舆论宣传氛围, 打造严管态势, 积极向农民朋友们传播道路交通安全知识, 传递有效的交通信息, 积极疏导交通, 增强交管部门和交通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交通出行氛围。如今, 广大农民已逐步接受了现代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 树立了买车须挂牌、开车要办证、无证不开车、酒后莫驾车等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 实现了邵武近20万农民朋友们出入平安。
更值得高兴的是, 栏目开播后, 邵武发生涉农交通事故与往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农村事故率的下降带动了整个安全形势的好转, 为邵武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邵武洪撴镇村民老张说:“过去, 我们许多农民都不知道基本的交通法规, 现在, 我们在田间地头就能学到交通法规知识, 而且是用我们农民听得懂喜欢听的形式, 听了广播后, 我们农民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很多, 现在哪天不听广播就觉得少了什么。”
三、立足农村实际, 做好《计生之窗》栏目, 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政策, 少生快富, 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好
计划生育工作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天下第一难”, 如何转变人们婚育观念, 让计生宣传深入群众心中?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在实践中探索, 认为用广播宣传计生政策是颇为有效的办法。尤其是村村响之后, 广播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广播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群众收听方便且不受听众文化水平限制等优势, 把计划生育政策送到田间地头。
为了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宣传深入人心, 营造计生政策良好的宣传氛围,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计生之窗》栏目, 关注农民有关生育的方方面面。节目根据农事灵活掌握时间, 通过广播向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优生优育、奖励扶助、生殖保健等相关的计生知识, 传播先进的婚育观念, 并及时提醒群众参加健康查体。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通过演绎计划生育故事, 农民自己讲故事, 运用同期声、录音采访、新闻连线等方式, 使之更顺耳, 更吸引农村听众, 让农民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计生知识, 受到教育。
通过广播宣传, 农民朋友及时了解了计生惠民政策, 认识到过去计生是管民, 今天计生是为民、利民。据了解, 现在邵武近20万农村人口中, 90%以上做到了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100%的农民知道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 100%的农民知道了产检的重要。如今广播已成为邵武宣传计生政策的重要途径, 邵武的农民朋友们在少生快富的路上越走越好。
四、结语
立足三农, 立足本土。作为处在最基层的县级广播电台与中央以及省地市等上级台相比, 无论在资金、人才、技术还是在节目的制作水平上, 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我们作为县级台又有上级台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就是直面农村, 面对农民, 贴近农业。因此要想在当前激烈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就必须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近年来, 邵武人民广播电台就是充分发挥“村村响”工程的作用, 立足三农, 立足本土, 通过节目的调整和改版, 把做好贴近农村的栏目和节目作为重头戏来抓, 以畅通农民信息为已任, 把对农信息服务的着力点放在告诉农民“该干什么、怎么干、卖给谁”来进行。让农民能够灵活把握市场动向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让农民真正成为了信息的主人。同时拉近了与农民朋友之间的距离, 牢牢掌握了本土受众, 巩固了广播节目的舆论宣传阵地, 可以说, 现在每天听广播已成为咱铁城农民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注释
1[1]张宗堂.发展现代农业, 科技这条腿一定要硬起来[N/OL].科技日报, (2012-03-19) .http://www.stdaily.com/stdail y/content/2012-03/19/content_444012.htm.
三农节目 篇4
一、讲农民最关心的政策和信息
县级广播电视的受众主要是农村干部、农民群众, 他们最关心的, 当然是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和信息。在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民, 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强、科技意识更浓, 更需要政治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需要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政治、科教文化、致富信息等。为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需求, 县级广播电视记者首先要深入基层, 与时俱进, 及时了解掌握农民朋友的所思、所想、所盼, 把农民朋友渴求的、关心的党的三农政策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贯彻措施用最形象生动、简单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农民。比如国家废除农业税、种粮补贴等相关方针政策出台后, 要宣传到位, 为他们解疑释惑, 让农民做个政策明白人。其次, 农业的稳定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使农民增产增收, 这是县级电视台农业节目的主要内容。要发挥媒体优势搭建信息咨讯平台,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唱好为农服务的“四季歌”。通过开办农业专题、科技服务等节目, 因地制宜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产前生产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信息服务。并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条件, 及时为农民朋友提供准确的致富信息, 引导农民正确地选择农业种养和经营项目, 规避风险。对农节目既要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又要坚持实用性、地方性和时效性。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 尤其是在应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 广播电视媒体不仅要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 更要迅速、有针对性地提供趋利避害的有效办法和防治措施, 帮助农民朋友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方面, 不论是撰稿、播音还是字幕, 都应该尽量使用农民朋友生活中的日常语言, 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 要尽可能把宣传的内容故事化、情节化、人性化和细节化, 办求最生动、最有感染力。比如, 一些县级电视台开办了专家支招一类的专栏, 请农业专家深入村屯面对面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选种育苗等春耕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难题, 并手把手指导、传授最新的科技种田知识技术, 大量的现场对话和解说词配音就像唠家常, 朴实生动, 针对性强, 宣传效果明显。
二、抓农民朋友最关注的典型和问题
县级广播电视台与基层农村群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优势, 它所宣传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大多来自基层, 容易被农民朋友认可接受, 进而学习借鉴。县级广播电视台采编记者要扎根于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 善于从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挖掘出鲜活感人的事例, 深入报道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党支部、致富带头人、创业明星、文明新风带头人等典型, 以点带面, 引导农民提高素质, 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在宣传正面典型引导农民生产生活的同时,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也要正确行使舆论监督, 坚持导向不偏航、帮忙不添乱, 批评不越轨的原则, 关注农村热点、难点问题, 体察农民的实际困难, 反映农民的呼声, 鞭挞低俗不文明现象, 对坑害农民的事情要坚决予以揭露,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很多县级台开办了《法律在线》、《记者观察》之类的法制栏目或评论性栏目, 通过讲述分析百姓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朋友的法律意识。
三、唱农民朋友最爱听的大戏和新曲
县级广播电视台虽小, 但仍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艺是最受农民欢迎的节目形式之一, 县级台在制作对农文艺节目时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使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变成一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沃土。尤其是广播节目, 可寓教于乐, 深入挖掘民歌、二人转等地方曲艺表演形式, 不断创新推出百姓喜爱的文艺“新曲”栏目, 大力宣传党的农村富民政策, 弘扬农村“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等先优模的事迹, 赞美建设新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使农业节目入情入理, 入眼入心, 让农民朋友看了就觉得“过瘾”、“解渴”, 要致力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科学知识,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新风尚。让农民朋友从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得到收获, 得到享受, 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