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论文

2024-10-08

三农问题论文(精选8篇)

三农问题论文 篇1

2012年高考热点问题:三农问题

【背景资料】

2011年3月5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

一.对“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政府主要工作的回顾:

(一)发展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二)政府主要工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四)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五)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六)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七)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

三、2011年的工作重点:

(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五)大力实施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七)大力发展文化建设。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特别关注:三农问题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的农作物品种、农耕技术、水利技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2.中国近现代史: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政策的变化(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世界历史: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农业政策;英国的 “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土地政策;俄国1861年改革的土地政策;美国内战相关的“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日本明治维新的土地政策; 1917年墨西哥宪法对土地的规定;苏俄和苏联历史上对农业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有关农业的政策调整;二战后印度的农业成就和西亚国家发展农业的措施。

1.下列不属于清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理由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

2.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B.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有学者指出:“两税行而租庸调并合,条鞭行而税粮银力杂差并征,其义一也。”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共同点在于

A.免除人民力役B.简化税目征收 C.明确赋役征银D.废除人头税

4.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例的变化,这一变化

③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④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临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B.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C.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6.1978年11月24日晚,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一事件

①是农民自发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②是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响应

③产生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

④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7.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成就帝王之业D.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8.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思想,是因为:

A.意识到和农民、工人“分头合作”,才能实现革命目标B.为过渡到社会主义作准备

C.孙中山实现了伟大的转变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做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跑的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经济的发展要协调

10.“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站粮数石。太宗赐其粮令自负出以耻之。”这一记载表明唐太宗

A.没有因为臣下贪污额较小而姑息B.注意防止贪污,做到官民一视同仁

C.注意满足臣下的实际需要D.不注重维护官吏的形象

11.湖北省云梦县秦古墓出土的《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毒鱼鳖„„”这表明秦统治者

A.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压迫B.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已有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D.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法律

12.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抗美援朝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大跃进时期

13.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14.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

15.“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

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

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16.1943年,日寇在华北平原开始了疯狂大扫荡,这一年又遇旱灾,粮食颗粒无收。抗日民主政府号召敌占区群众“组织起来,生产度荒”,耿长锁最早响应,他创造性地带着大家进行生产自救,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使五公村成为冀中平原上的红色堡垒村,他的创举被誉为“冀中花开第一枝”。此创举是指()

A.组织耕田队,成立劳动互助组,实行劳动互助

B.成立犁牛合作社,集合股金买耕牛,实行耕牛合作

C.实行统一使用土地和劳力、农业收入统一分红的新方法

D.将农户组成公社,实行按劳分配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18.费正清说:“如果中国领导人高傲地认为,中国可以在一种排外、反理智的孤立状况下„„并通过反复强调毛的思想改变阶级结构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那他们也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了解中国的实际。”作者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A.片面发展重工业脱离了实际B.不可能自己解决现代化问题

C.思想的僵化影响了经济建设D.阶级斗争形势依旧比较严峻

19.下列两幅图中的工程或工具对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功效是

A.防汛排涝B.灌溉抗旱C.围湖造田D.扩大耕地

20.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其中哪一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得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不像我们要给地主干活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

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4分)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2分)

答案:(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4分)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1分)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分)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2分)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分)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2分,答到两点即可)

三农问题论文 篇2

农民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家庭经营, 以农 (林、牧、渔) 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 并以农 (林、牧、渔) 业为唯一或主要的收入来源的农民, 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条件特征并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群体。”这里的农民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而不包括农民工和在农村从事副业而具有农民户口的人, 他们迄今仍然整日在农田里出入, 其生活状况也是最差的。他们是中国最大的职业群体, 也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下:

(一) 农民无法参与政治

近年来, 在农村实行的村民直选村委会成员的尝试, 颇有些村民参与政治的意思, 但村委会并不是国家机关的分支机构或部门, 而是村民自治组织, 根本谈不上参与政治。另外, 农村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不规范, 代表往往是农村中有钱有势的人, 他们并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在人代会上, 他们满怀感激之情, 但心怀自卑不敢妄加评论, 只是随声附和, 致使农民阶层的合理诉求无法表达。

更为不公平的是, 国家法律公然歧视农民。比如1995年颁布的选举法中, 把农村与城市中产生每一代表的人口比例规定为4:1。这也就意味着, 四个农民只能享有一个城里人的权利, 还有“同命不同价”问题。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致死的城里人和乡下人, 家属获得的死亡赔偿金却相差数倍,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一律平等享有的广泛的政治自由和权利已经被公然剥夺了。

(二) 农民自治组织需要加强与完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民委员会明确定义为是村民的自治组织, 这就表明村民委员会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村民自治的推行, 是向民主迈进的重要一步, 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颁行多年, 但其贯彻落实效果不佳;二是村民委员会原本应是一个自治组织, 但事实上, 乡镇政府却经常向其发号施令, 俨然把它当成了一级政权组织;三是村民自治的范围仅限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而相关法律却又规定不明。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未明确予以规定, 所以关于村民自治的范围只能依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因此, 各地村民自治范围大小不一;四是村委会组成人员不能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服务, 他们并不是为农民争取权利和向国家履行义务的合格代理人。如果他们仅仅是政府安排在基层的代理人, 那么, 其产生无论是由村民选举还是由上级指派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特别是某些地区实行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以来, 这种区别就越发没有实际意义了;五是它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宗族势力复兴、形成农村黑恶势力壮大、赂选贿选现象泛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

(三) 农民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经常受到侵犯

首先, 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飞涨,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涨幅较小;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旱涝灾害严重;环境污染、气候异常, 病虫害频发弱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部分青壮年进城打工, 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 各项配套服务跟不上, 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地萎缩, 农民增收缓慢。

其次, 侵犯农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所有权情形仍时有发生。其一, 乡镇公安派出所警力不足或办案不利, 致使农村黑恶势力猖獗, 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其二, 国家工作人员, 滥用职权, 以罚代管, 动辄强迫农民交纳各种罚款。例如, 土葬费和超生费, 都是非法收费。有时甚至强抢村民粮食、家具、农用机械等财产, 私牵农民耕畜, 强拆农民房屋等。

再次, 农民几乎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耕种的是集体所有的土地, 在承包期内, 农民应该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这也是我国土地承包法明确赋予农民的权利。然而, 地方政府却大搞形象工程, 比如大搞“万亩蜜桃园”、“万亩冬枣园”等, 农民在乡镇政府的强制下把项目做了起来, 政府领导也因此政绩而高升, 其而后果只能由农民自己承担, 政府只是强迫农民种植什么, 却从不帮助农民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农村交通不便, 产品无力外运, 只能在当地低价处理, 农民几乎血本无归。

(四) 乡村文化事业贫乏, 基层文化单位形同虚设

行政村很少有自己的图书室, 乡镇上的文化站和县里的文化局平时根本没有什么活动, 过春节只能组织村民扭扭秧歌。在农闲时节县剧团会下乡表演两场戏, 其他文化生活根本谈不上。

(五) 没有真正地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

首先, 国家把绝大部分教育基金投资在城市, 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则由农民自己来解决, 过去农民所交的提留中, 有一项专门的费种, 即“教育附加费”。由此, 政府的义务也就成了农民的义务, 这更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拉大城乡差距。而且, “80%的人口在农村, 而90%的学校在城里”, 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

其次, 国家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已严重失衡, 而城市还经常掠夺农村教育资源。对于一名优秀职业教师来说, 教学经验必不可少, 所以, 他最初所教的几批学生事实上就成了他的试验品, 这几批学生就有可能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而荒废了学业。等到这位年轻的教师成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后, 城里的重点学校就会以各项福利待遇作诱饵把优秀教师挖走。在农村取而代之的又是一些刚刚上任的年轻教师。

再次, 农村学生资源流失严重, 中途辍学的比例偏高。城里学校经常挖走农村的尖子学生, 造成农村学生中缺少领头羊。另外, 学生辍学比例偏高。在笔者的家乡, 只有约60%的小学生能升入初中, 而只有40%的初中生升入高中, 只有20%的高中生考上大学, 最终只有4.8%的学生能上本科, 而其他95.2%的学生全都流失。

(六) 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费用高

城市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 严重威胁下游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 农村癌症患病率大大提高。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以后, 患者可以报销部分医疗费, 但药价却飞涨得厉害, 其实并未给患者节省多少钱。所以, 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态度都比较令人满意。在实行合作医疗以后, 所有乡村大夫都由乡镇卫生院进行统一管理, 他们的劳动所得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进行调度支配, 医务人员只拿固定的工资, 大部分利润都落入了乡镇卫生院手中, 由于乡村大夫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 特别是到了夜间大都不愿意出诊, 因而农民的生命没有保障。

(七)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

首先, 农民生活缺少保障。近年来, 国家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非常少, 大部分是由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三方合资修建的。如果农民不集资, 根本什么都修不成。然而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有些地区的水利工程由于年久失修, 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由于片面发展工业,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异常, 有的地方农民基本上十年九不收。再加上家庭里教育费用和养老费用支出过大, 农民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其次, 农民的生命缺少保障。现在医疗费用高, 很多农民平日里生活都很拮据, 根本就没有钱看病, 患病之后基本是“听天由命”。

再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不得力。低保户大多是一些关系户, 真正的困难户不一定能够享受到这种保障。中央政府实行“低保制度”的精神是好的, 却未能落实到基层。

二、对农民的现状反思

(一) 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转型的非常时期

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固有的社会矛盾凸现。学界公认,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 旧的思想文化观念被打破, 而新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建立起来, 道德空虚、精神迷茫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并有可能会激化, 人们任意妄为, 容易侵犯他人的权利, 由此导致社会问题发生连锁反应。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因此也最容易遭到其他阶层的侵害。

(二) 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公然歧视

长期以来我国优先发展工业, 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 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是以长期牺牲农民和农业的利益作代价的。“三农问题”如此突出, 绝非意料之外的事情。邓小平提出:“应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先富帮助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部分人享受着国家优惠政策而先富了起来, 这些人在促进经济虚假繁荣的同时却扰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国家给予部分人优惠政策, 对其他人来说在实质上就是一种不公平;况且在改革开放之初, 法律规定极不健全, 一些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才成了暴发户。农民缺乏应对市场不正当竞争的专业技能和资本, 先富起来的人也没有按照邓小平的愿望去帮助后者, 所以后一部分人不仅没有富起来, 反而与前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三)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首先,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欠缺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根据张恒山先生在《法理要论》中的观点, 在中国与正义概念最为接近的概念是“义”, 也就是行侠仗义的“义”。这种义, 基本上是就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状态来说的, 几乎不涉及社会制度的性质与状态, 作为一种“天下大义”去使用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 在中国思想史上, 关于“义”的思考几乎不涉及社会制度是否正义的内容。

其次, 农民至今仍秉承着一种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 高官必高德。即使当政府的非法行为已经侵犯到他们的利益时, 他们还在自欺欺人地认为:上级这样决定自然有上级的道理和苦衷。于是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纵容了行政侵权行为。

再次, 农民世代传承着一种自卑心理。他们文化素质不高, 所以在官员面前不敢开口讲话, 怕说错了话让别人耻笑, 即使去参加全国人大的农民代表也是如此, 所以才出现了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选举法如此歧视农村人口的情形。

(四) “和为贵”的民族性格以及极强的忍耐力

长久以来, 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淳朴与善良的民族性格, 信奉“和为贵”、“和气生财”, 便由此而生“耻讼”、“厌讼”心理能忍则忍, 逼不得已才诉诸法律。由此, 国人一般具有超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 而有些人却恰恰利用了国人的这种民族性格, 而肆无忌惮地凌驾于农民之上。

(五) 宗教或者精神信仰的约束

共产主义运动在国际上进入低谷期, 曾经一度信奉拜金主义的人们也由于经济危机而陷入了无尽的空虚和巨大的恐惧之中, 部分农民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皈依了宗教, 尤其是佛教。佛教教义提倡忍让,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而且还宣扬“来世说”, 主张今生受苦受难是为了来世的荣华富贵等。因此, 中国农民意识之中的这种忍耐力与佛教信仰有着莫大的关系。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影响了中国农民几千年, 迄今这种影响仍然绵延不绝。

三、“三农问题”的出路

(一) 政府承担起主要责任

作为造就当今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大责任者,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应积极采纳理论家研究的解决方案, 倾听农民的心声, 给予其充足的财政支持, 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应有意识地向农民倾斜,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注意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增加农业投资和农业补贴。

(二) 理论界关注社会现实

针对当前凸现的社会正义问题进行深刻剖析, 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对当前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才能指出问题发生的原因, 才能使政府和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

(三) 建立和健全违宪审查制度

加强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政策的合宪性审查, 防止发生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出台。

(四) 树立权利意识与法律观念

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观使农民摆脱传统文化中的奴性思想的影响以及宗教教义的消极影响, 增强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和权利意识, 进一步破除封建迷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 建立权利保护机构

通过建立农业协会等方式还村民自治组织以本来面目。针对上级的行政侵权行为和不合理的行为勇于提起行政诉讼或者上访,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充分地利用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 积极地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

(六) 建立耕地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农地征收、征用补偿制度, 解决无地少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如组织农民向城市和境外和国外输出劳务等。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得的机遇,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 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七)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医疗改革、教育改革, 杜绝城市学校抢挖农村优秀教师和尖子生的现象。

(八) 积极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的“以农养工”、“以乡养城”, 使中国社会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和城市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应该适当的反哺农业和农村, 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缩小城乡差距, 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统一、健康的市场环境, 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九)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公平的劳动报酬制度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强制力, 在保障农民利益中具有其他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制度, 让农民流汗、流血、不流泪, 以更合理、更公平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劳动报酬, 分享到我国经济繁荣的成果。

“三农问题”再议 篇3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40-2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切实发挥政府的援助机制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指出:“在家庭之外有一整套网络和机构,在农民生活陷入经济危机时常常起到减震器的作用。一个男性亲属、朋友、村庄、有力的保护人,甚至包括政府(虽然较为罕见),都会帮助度过疾病或庄稼歉收的难关。”这就是斯科特所说的援助机制。但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对政府援助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置信,认为“传统的国家和现代国家都能帮助农民生存下去。然而国家的援助,如果说总会有的话,也是很难靠得住的”。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主观理解,不管怎样,政府的援助还是存在的。尤其就我国当前的社会而言,政府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和关心,但重视关心的效果如何,就需要考究了。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切实发挥其最基本的援助职能。然当下中国农民的基本生存已不是问题,政府的资助己渐趋落实并明朗化,如农村教育、乡村交通建设及农税取消等等。话虽如此,但我们政府一直所倡导的建设新型农村并没有实现(只有小部分),农民只是暂时满足了基本生活,而在广大农村,子女上学及医疗问题依然很严重,贫困依旧是农民的心病。总之,农民脱贫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致富就更不用谈了。因此就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解民于危难之中,切实发挥其援助机制,尽可能地缩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脱贫,共同富裕。

那么,政府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援助机制呢?《农民》

在对“剥削”进行了现象学分析时指出,“为了达到剥削农民收入的一定平均值的目的,精英阶层可以有极为不同的方法。虽然农民对任何此类索要都会感到不满,但使他感到自己被剥削的最为严重的是那种最经常的威胁其生存要素的、最经常的使其面临生存危机的索要。在农民询问被拿走多少之前,他先要问的是还剩下多少,他要问涉及农民利益的制度是否尊重其作为消费者的基本需要。”从这段阐释我们可了解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维持基本生存的安全感。回归到政府的援助问题上来,我们发现农民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安全第一”的生存。简言之,政府保证了农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保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经常宣扬,现代社会农民要致富,就要发展副业,创办自己的企業。然而,斯科特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农民行为——规避风险行为。并引用了生存农业经济著作的话作为解释,即“对于勉强生存的农民来说,可恶的风险会相当厉害,因为高于期望值的利润也许抵消不了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此就需要政府来解决农民的风险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发动群众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并首先由政府在本地创办企业,作为示范点。这一方面可以给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保障其“安全第一”的生存;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也就相应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政府的引导之下,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农民看到创办企业的益处,也就必然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长此以往,毋庸置疑,整个农村的经济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致富问题也就相应的解决。

2.2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指出:“安全第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农民屈从于习惯:即使是可以避免的风险也不敢承担。当旱季作物、新种子、新种植技术以及市场生产等新事物提供了明确的、实质上的收益并且对生存安全没有风险或风险不大时,人们会看到农民们是冲到前面的。”如此说来,农民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只要不是高风险的革新,但是“大量农民的革新行为具有孤注一掷的特征,这使得农民不得不为未知事物而拼搏一番的经济背景同其常见的怀疑主义谨慎态度”,因此,农民要通过革新改善自己的境遇,就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而这种经济风险只要不是很大,农民就可以坚持下去,不幸的是风险超过预期目标就必然中途放弃甚至破产。在安全第一原则的限制下,农民不会去冒险,只会选择投资少而风险也小的革新,慢慢改善。

鉴于上述一系列农民自身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要设法改变农民的生活境遇,降低经济风险,在保证安全第一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农民的思维,达到投资少风险小的经济目的,同样需要政府

这一强大支柱。从长远利益考虑,解决本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新的技术、新的经营理念、新的作物品种、新的行业选择等定期传授给他们(当然初期是针对农民中的精英阶层,因为他们有对新事物的优先和乐于接受能力),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如防虫、播种、育苗等技术)。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减少风险,以增加利润。当农民真正看到教育带来的现实利益時,必然会全身心地投身于农业生产。如此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最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保障,政府的作用也就真正的发挥出来了,其形象也相应的提高了。并且,通过接受教育,农民的个人素质也相应提高,并更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这就对教育在农村的普及起到催化作用。如此良性循环,相信我国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就会稳步、良好的解决。

当然笔者的观点有一定的空想成分,这一政策要真正实行是不容易的。由于广大农民同胞知识水平非常有限,认为教育只是年轻一代的任务,他们多年的经验积累是不需要进行教育的,而且可能对农业知识教育有排斥心理(不懂其中的内容),因此真正的落实下去是很艰难的。但是上文提到新事物一般被精英阶层首要接受,我们需要农民中的精英阶层的支持,然后再将其经验传授给其他的农民。等农民看到了新技术的成果时,自然就投身于学习及实践中去。

2.3整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引用了S·爱泼斯坦的一句话:“贱民阶层之所以乐于接受这种给予这种固定报酬的制度,是因为即使遇到灾年它也给予安全保障”。对农民而言,稳定的安全保障比市场经济利润等重要,而土地就是农民最稳定的保障。因此,对土地的优化分配和合理利用是关键。当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以家庭为主的小块土地已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小块土地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整块的地被分成若干个小块头,尤其是在平原地区,本来大型的机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地形问题或是面积问题,导致大型先进的机器作业很难实施,只能进行小机器作业,效率相对底下,而且耗时耗力。再者其农产品(如小麦)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时,必然会因为量少且质不高而廉价出售,如此,农民的经济收入就明显降低,若遇上灾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很多农民觉得发展本业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进入城市,摇身变为农民工,并成为现代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健康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可见土地对现代的中国农民而言已经不是最稳定的收入了(当然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要提高和改善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农民的本业——土地出发,对其进行优化管理及合理利用。

那么怎样施行此项任务呢?笔者认为应重新整合土地,即全部没收农民的土地,并将土地转让给承包商,再由政府发给农民固定的生活补助(当然是要满足农民的生存),这样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像产业工人或公务人员一样,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如此农民为了生活的更好,外出务工,就可得双份的工资,社会上存在的看不起农民的思想也就慢慢的消失,农民的待遇提高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再回到土地上来,承包商可以利用大片土地进行大机器作业,不仅效率高,省时、省力,而且经过专业技术的指导(承包商有条件雇佣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就随之提高。这种上下兼顾的政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之道。

综上所述,要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转变,在保证农民“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之下,通过一定的援助机制及智力支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协助农村发展事业、推进农业进入现代化轨迹。

3结语

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这部力作对农民问题进行的深刻剖析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个案分析,都本着客观的原则,聚焦于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这种替弱者说话的个人主义情操实为可贵。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处理好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农民,满足农民的心理需求,从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出发,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而《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就是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从中汲取营养,才是治“三农问题”之本。然该力作是以东南亚农民为例进行的考察研究,是否符合中国农民的实际尚存争论,但笔者认为其理论(如生存伦理,安全第一原则)是完全可以解释中国乃至亚洲所有农民的实际状况的。基于此,笔者在粗浅理解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一点看法,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C·斯科.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4,5

三农问题 篇4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政府措施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013-07-06 11:09 热心网友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

一是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继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认真兑现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和购买农机给予一定比例投入等政策,补助资金要足额及时到位,绝不能滞留或挪用。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升,群众反映强烈,经委、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尽快采取措施,调控平抑。

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利用水土光热资源,依靠科技,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建设农业优势产业带和优势特色产品基地,壮大支柱产业。

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以省内基本自求平衡为目标,按照保护耕地、增加投入、调整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安排好明年的粮食生产,确保面积不减少,单产、总产增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要大力培育经营实体和龙头加工企业,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联结的模式,发展农牧产品深度加工,发挥规模效益。

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要针对大宗农产品运销困难的问题,积极组织引导运销大户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渠道开拓市场、寻找销路。

三是要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我省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宽,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今年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要加快调整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移民。总结推广整村、整乡推进的经验,强化责任制。完善扶贫投入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坚持开展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

四是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农民。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措施,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搞好农民外出务工应用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扩大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

三农问题 篇5

Ⅰ、真题链接

2002-国家A-9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D.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91.ABCD 【解析】农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原始的生产资料,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广大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故正确答案为ABCD。

Ⅱ、知识点

1.第一产业: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2.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

(1)农业的基础地位体现在: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2)制定农村政策一定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农业发展,既靠好政策,又靠科学技术。Ⅲ、实战演练

2005-北京应届-79.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D.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79.ABD.【解析】C项是工业的作用,而不是农业。

专题二 农村政策

Ⅰ、真题链接

2009-国家-5.从2006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2008-山东-94】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C.秦朝的按亩纳税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D.西汉的编户齐民

5.A.【解析】我国的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所以选A.2012-北京-4.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A.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B.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城镇就业

C.合理控制大中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流入

D.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

4.A.【解析】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第二十章第二节明确指出: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Ⅱ、知识点

一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发展历程

(1)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首创

(2)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3)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4)1993年宪法修正案: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5)1999年宪法修正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特点

(1)所有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仍归集体所有;

(2)分配形式:按劳分配;

(3)生产经营: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

3十八大新表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十八大报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地位及意义: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基本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3重大举措

(1)对农民

A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B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C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对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3)对农村: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

4新型关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十二五规划: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

任务。

四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1总结成绩: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2三“最”形势:

(1)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

(2)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3工作要点:

(1)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

(3)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4)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4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

52013年四项主要工作

(1)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挥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2)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3)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4)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五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4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Ⅲ、实战演练

2007-福建秋季-5.2007年1月29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

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4年连续第四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下列说法不属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的是()。

A.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C.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 D.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业

5.B.【解析】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不可能通过无限制增加耕地面积来实现,历史事实证明,缺乏计划、盲目扩张耕地的做法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目前国家提倡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政策正是对人类涸泽而渔行为的反思。所以选择B选项。

2004-江西-79.我国现行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是()。

A.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B.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C.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D.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制度

三农问题初探 篇6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首当其冲的是农民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截止到今年3月份,城镇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51%:49%,这表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了。所以,人大代表比例城乡按1:1选举已经成为可能。但事实上,在现阶段,农民的历史位置依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农民的权利依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农民工权益受侵害,农民在工作岗位上的不平等待遇等等,这些都突出了农民身份的“特殊性”。在当下农村,早已经普遍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些在出发点都是为农民利益着想的措施。但截止到2004年底,1.4亿老年人口中,只有4000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在7.5亿就业人口中,只要1.4亿人口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农合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收入,农民年均收入不到4000元,如此微薄的收入拿出一部分用于医疗和养老保险,起码在现阶段,可行性不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身城镇居民,不是简单的身份的改变,而是要在经济上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其关键在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是农业问题。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和发展好农业,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美国和以色列的农业的巨大成功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现阶段,我国农业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农业基本设施的不完善。例如农田设施,水利设施,道路设施,产业链等。所以,搞好农业基础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例如可以通过社会集资的方式,将资金引进农业上来,可以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用科技力量,因地制宜,要大力培育经营实体和龙头加工企业,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联结的模式,发展农牧产品深度加工,发挥规模效益。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要针对大宗农产品运销困难的问题,积极组织引导运销大户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渠道开拓市场、寻找销路。

最后是农村问题。

要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的帮助。首先,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此外,政府还应该对购买农机及一些农业机械设备给予一定比例补助政策,刺激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或地区,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政策,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完善扶贫投入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坚持开展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只要通过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成为可能,农村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

浅谈三农问题及解决措施 篇7

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问题, 历年来, 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可见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我国存在的三农问题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的落后, 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工业化和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力度不深。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土地利用不合理, 农村户籍制度的存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妥善安置和疏导。三是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核心关键的农民素质低, 技能水平不足,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乏力。农民收入低, 生活成本高, 负担重。其实这三个问题是相互依存的, 农民的素质低导致我们在实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阻力很大, 农业发展缓慢导致农村社会问题的存在。农业发展的滞后导致农民收入不高, 农民收入低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医疗保障等无法得到完善。

在解决农民的问题上, 要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 一个国家整体受教育水平越高, 其城镇化率越高, 农民占国民比重越少, 农业发展越好。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 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尽快建立系统完善的农业培训体系, 提升农民在农业种植、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从而使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民生活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农业发展愈来愈收到国家战略层面重视的背景之下。我们不仅要注重城市的发展, 更要统筹兼顾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形成“以城带乡”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城市反哺农村, 农村依托城市。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困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 我们更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民生。积极探索寻求解决农村户籍问题的措施, 逐步解决隐藏于不平等户籍中的问题, 使得农民也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还要明晰农村土地的权利归属, 使得农民能够利用手中的土地获得更好的收益, 如使用土地抵押贷款, 获得租赁收入等。另外, 也要严守耕地红线, 不能随意的将农用地变更为非农用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发展首要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增加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形成以科技带动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这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财政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经营成本。

“三农问题”政府今年出实招 篇8

温家宝说,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 负担48亿元。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 消农业税。今年农业税率降低可使农民减轻负担70亿元。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今年中央财 政将拿出396亿元用于转移支付。要加快推进县乡机构等配套改革。

温家宝说,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调控,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今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 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农民利益。

上一篇: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及答案下一篇:诗词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