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农”问题需全球视野

2024-06-21

解“三农”问题需全球视野(精选3篇)

解“三农”问题需全球视野 篇1

解“三农”问题需全球视野

在日前召开的“两会”上,“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实际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只有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的新一轮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其他问题一并得到解决。“三农”问题涉及伦理、法治、流通、自然科学百科、WTO、经济外交和哲学,是当今社会学中最大的一个系统工程。农产品

风险最大,农业“靠天”的依存度最大。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由“三农”问题牵扯到所有的产业行业,所以不到1的农民左右了90以上的利益集团。因而各个阶级的代言人不得不竭力讨好农民以争取大多数选票。这也是国际农产品自由化进程十分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农”是问题,但决不是包袱。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让农产品、农村服务、农村乡镇企业享有符合国际惯例的平等待遇和平等竞争的机会。

美国学者摩尔早就断言农民问题是影响世界大国现代化转型的最重要因素。英、美、法、意较早解决了这个问题,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德、西、日、俄随后也解决了农民问题,也转入了强国行列。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三农”标准就是:农民的国民化、农村的城市化和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三农”问题的全球化

入世前,举国护农声浪不绝于耳。有人称中国农产品危机最大。结果,主要保护了国营贸易未来几年对农产品的继续多数专营权(入世议定书2A1等)。至于关税(2008年15.2左右)、农产品补贴率(最多不超过8.5)和进口数量承诺(唯一是2200万吨小麦)等承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这是因为:农产品现在有效关税已降至10,对农产品补贴至多只能补到3,且一旦国内缺粮,进口数量限制是没有任何阻碍力的。因此,入世谈判关于农业的谈判最有实质的成果是保护了几年垄断。

笔者向来以为,国内产业凡开放者无一不繁荣,凡保护者无一不落后。这里的开放不仅是对外国产品和资本开放,也指对国内非国有经济的开放。入世后两年的效果是:中国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6,出口年均增长12,农村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均有大幅增长。保护主义者大多无语,有人坚持说:入世头两年看不出问题。

开放是否就一定有利于中国三农的现代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它要求要求农民面对一个严酷的全球化事实,加快融入产业化、城市化、知识化的新时代,忍受这一新的农村革命的巨大阵痛。

纵观当今世界,农产品在各国经济总量中平均不到10,却能持世界经济之牛耳,左右各国之政局。在长达八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欧盟、东南亚诸国和韩国、日本,都因为油菜籽、大米等颗粒小物扰得朝廷、政坛不得安宁。法国和韩国还各换了一届内阁,直到多哈启动的新一轮谈判至今,农产品仍然是最敏感和最不易达成统一意见的一个议题。众所周知:WTO迟迟不得成立,上一次多哈谈判迟迟不得落幕,原因就是农产品协议不能签字。

最后达成的WTO《农产品协议》与其说是一个条约,不如说是一个公式。它虽然约定把农产品纳入贸易自由化的轨道,但仍保留了诸多的例外和保护箱(绿箱、黄箱)。农产品市场准入、关税减让和对农产品补贴率均有一个时间阶段的水平作为“基期”(baseperiod)标准。各国在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精打细算,反映了国内农民对政治的否决力量,尽管在欧、美、日,农民不到总就业人口的5,尽管在全世界(不包括中国),务农人口不到世界总就业人口的12。

国民待遇、透明度、补贴是各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三把钥匙,但中国的情况暂时与外国缺乏可比性。第一,各经济强国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务农人口的微量化,其产业链条衔接紧密,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选举、管理、社保等方面已完成了从圈地到补贴的漫长过程,农业生产人口比例很少,加大补贴因此就有了现实的可能。而在中国,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就不可能现在就按发达国家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只能从头做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的基础上,补完没有上过的课———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的国民化。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农业竞争包括了市场准入、农业科技、卫生标准、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三农生产服务和三农投资等。所以研究三农国际化问题不能只盯住《农产品协议》,而要研究整个WTO规则体系、各自由贸易区及各国农业政策。

“三农”问题对策

三农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应参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行系统规划和改造。

首先要改革城乡户口制度,对农民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在出生、教育及培训、分配、社会保障、事故及赔偿、竞争、生产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应废除。让占七成比例的中国农村居民有体面、有尊严,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解放其潜力。

其次是要提高“三农”政策法律透明度,完善农产品生产制度,改变落后生产方式。

当今世界农业竞争是规模化、产

解“三农”问题需全球视野 篇2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 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与传统进出口贸易相比,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一直保持较快增长, 且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我国互联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21.1%。从交易地域分布来看, 亚太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B2C电子商务销售市场。我国2010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1.2万亿元, 2011年至2014年则分别为1.6万亿元、2.3万亿元、3.1万亿元、4.2万亿, 年增长率均保持在30%以上。同时, 2011年至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 分别为7.5%、9.6%、11.9%、15.9%, 且占比不断增加[1]。由此可见, 中国未来跨境电商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 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仍受到信息、资金和物流三大基本因素的制约。信息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而资金流和物流则是其实现的手段和保障。探讨全球视野下信息、资金、物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对于保持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信息问题及可行措施

2.1 信息流的相关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球性”。这主要是因为其依靠发展的平台是网络虚拟空间——互联网。而互联网对跨境电子商务最重要, 也是最基础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它能不受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 并且具有时域性和互动性, 还能使信息交换趋向于个性化发展, 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2]。但跨境电子商务即使拥有如此广泛的信息平台, 依然会面临多种问题。

2.1.1 双向信息流问题

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挂牌成立并不能代表什么, 它只是一座孤岛, 没有办法与外界相连。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境电商, 必须做到让国际范围内的消费者接收到它的信息, 让大家熟悉自己;同时公司也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消费者, 熟悉他们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就对电商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2.1.2 信息评估和认证问题

在信息评估和认证方面, 相对于国内电商而言, 跨境电商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一方面, 大部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有卖家信誉度作为参考, 但尚没有第三方信用机构对其进行信息评估和认证;另一方面, 跨境电商很难对国外顾客的消费能力和资信做出准确评价, 如果国外顾客选择通过信用卡来支付, 在收到货物后撤回资金, 或以各种理由拒绝收货, 可能使得电商损失物流费用和资金手续费, 甚至钱货两空。

2.2 可行办法

2.2.1 运用多种平台进行自身推广

以兰亭集势 (Light in the Box) 为例, 它目前是国内排名第一的外贸销售网站。其用户来自200多个国家, 日均国外客户访问量超过100万人, 访问页面超过200万个。网站已经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注册客户数千万, 累计发货目的地国家多达200个, 遍布北美洲、亚洲、西欧、中东、南美洲和非洲。其董事长兼CEO郭去疾先生提到, 兰亭集势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信息”[3]。

兰亭集势采用的是谷歌广告, 也叫Google Ad Words。这是一种在Google搜索结果页展示的按点击付费的关键字广告。当潜在客户通过一定的关键字进行搜索时, 广告将展示在搜索页右侧。Google还推出了针对跨境企业的关键字广告出口易计划, 是Google为满足出口贸易企业海外推广需要而推出的英文关键字广告计划。通过关键字广告出口易计划, 就可以把广告展示在Google以及Google数以万计的合作伙伴的网站上, 覆盖全球, 让搜索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主动找上门。

除此之外, 跨境还可以在国外网络社交平台例如Twitter、Facebook等上投放广告, 以及与国外购物网站合作投放具有针对性的推广链接。

2.2.2 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进行整合

传统的商业运行模式是以银行为中介, 以商流、物流为主导的活动, 信息活动只是辅助性的, 它服务于管理性的工作, 这样, 信息的功能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电子商务信息流所支撑的商品流通模式, 与传统模式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如图1所示[4]。

这种新的流通模式以数据库为核心, 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等手段实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功能的自动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的商务活动主要依靠数据库来进行决策。电子商务形成的数字化、信息化经营模式, 正在把企业与消费者带入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世界。

2.2.3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对于信息的评估和认证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国内及国际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首先, 建立一个“电子商务在线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即所谓的“跨境ODR”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 。各个贸易国家可建立自己的境外ODR服务机构, 且必须要认可其制定的跨境电商适用的国际商品质量检测标准, 以及争端解决办法。其次, 各国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国内公共服务平台, 进出口的每一种商品都要将其信息上传至平台以供消费者了解和监督。

同时, 对于进出口商来说, 政府公共平台可以做到“一站式”无缝对接, 数据只要到达其平台, 系统便会自动处理。中小企业在参与贸易的时候, 无须耗费过多精力向海关、商检、外汇等政府机构分别提交纸面上的单据, 而是把它电子化到计算机界面, 一次性提交一套数据, 由网络的增值服务企业实现和政府各个部门的衔接, 以此传输这些数据。此平台横向连接多个政府部门、纵向连接各种企业, 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3 跨境电商面临的资金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资金流的相关问题

跨境电商面临的资金流问题主要在政策环境上, 比如关于跨境电商的市场监管、税务、市场准入以及与跨境支付相关的外汇管理方面都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政策与法律依据, 这可能会阻碍我国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基础有序地进入跨境电商市场, 从而影响我国跨境电商整体发展[5]。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3.1.1 结汇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许多商品为高频、小额, 逐笔结汇导致工作繁琐。即使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代理结汇, 也难以确认每笔资金的来源流向, 存在一定风险。

3.1.2 退缴税问题

B2C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主要以快件为主, 卖家无法提供报关单, 因此就无法缴税, 不能享受退税政策。

此外, 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支付主体与接收主体的多样性, 以及不同国家电子支付监管规则的差异还面临支付规范与安全问题。

3.2 可行办法

3.2.1 建立资金服务平台

对于结汇、退缴税等政策性的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资金服务平台来解决, 包括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所谓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代理服务行业, 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企业可以授权它们代理外汇以及退税业务。而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则是由海关监管的为企业进出口通关提供便利服务的平台。海关可依据现有的相关法规, 指定跨境电子商务退缴税标准以及结汇所需的有效电子单证。

3.2.2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监管

对于跨境网络交易资金安全问题, 在政策完善期可以采取第三方资金担保的模式。第三方资金担保, 既包括银行也包括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行是资金的监管主体, 而第三方支付企业不属于金融机构, 但在跨境收支中承担着与银行类似的职责, 既是金融政策执行者, 又是交易行为监督者, 其跨境业务, 必须靠法规和制度予以规范。

2013年我国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等九个部委, 发布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提出, 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完善跨境电子支付、清算、结算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对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跨境支付业务的监管力度。

4跨境电商面临的物流问题及相关措施

4.1 物流的相关问题

国际物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兴起的。从2009年跨境电子商务兴起开始, 国际物流的绩效已成为影响企业和国家外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物流的时效性也已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影响因素[6]。由于跨境电商物流链长, 流程复杂, 因此, 主要面临三个方面问题。

4.1.1 物流配送时间过长

跨境物流包括国内段物流、国际运输和目的国物流三块, 一般需要多个传统物流商合作完成;同时, 跨境物流涉及出口国海关和进口国海关, 需要相应的代理公司协助清关[7]。

4.1.2 物流没有全程追踪

对于一些物流发达且语言使用广泛的国家如英美等, 可以通过单号在物流网站上查询。然而对于一些小语种国家以及俄罗斯、巴西等物流行业不发达国家, 很多包裹出境后, 就无法追踪。在邮政小包主导的跨境物流模式下, 包裹破损甚至丢包事件时常出现。

4.1.3 清关障碍

跨境物流的特征在于其需要通过出口和进口两道海关。清关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跨境电商不重视目的国监管制度, 比如没有取得相关产品认证;二是目的海关的贸易壁垒, 比如巴西海关几乎对每票包裹都要查验, 并要求提供商业发票、收件人税号、货物价值声明等资料。

此外, 某些目的国海关没有网络信息系统支持, 仅仅依靠人力清关, 效率很低, 延长了整个物流配送时间。再者, 一般货物贸易商检都是针对大批量的商品, 周期长费用高, 不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小批量、高额度的商品[8]。

4.2 可行办法

4.2.1 建立政策服务平台

和资金相比, 物流可能更需要建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可以为中小型外贸企业代理各种服务, 包括物流、通关等。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则由海关从政策角度依据现有的相关法规, 指定跨境电子商务报检单、商检证明等单证标准。

4.2.2 建设国际性大物流平台

国际性的大物流平台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一个国际物流中心来进行统筹, 并敦促各个国家建立与国际物流平均水平相平齐的物流系统, 能够基本保证货物的运输时间和安全[9]。国际物流中心可以与各国物流公司合作, 在此基础上引进跨境物流公司, 专门处理货物跨境事宜, 并将数据统一汇总在大物流平台上。

4.2.3 海外仓储

在国外预先租下仓库, 以海运或空运的形式先把货物运达仓库, 然后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本地发货。

5 结语

综上所述, 解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基本因素——信息、资金和物流的问题, 需要国际与国家、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可以通过建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通关服务平台加以实现。信息、资金和货物通过综合服务平台输出, 在公共服务平台中进行一站式整合, 最后由通关服务平台输出。目前, 我国一方面通过推出系列政策, 从信息、支付、清算、物流、保税等多方面支持、规范和监督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已批准上海、重庆、杭州、郑州、深圳、苏州、哈尔滨等14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 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EB/OL].艾瑞网, 2014.

[2]窦奕虹.试论电子商务信息流[J].情报科学, 2000 (6) .

[3]郭去疾.跨界电商的商业之本——品牌与渠道[EB/OL].艾瑞网, 2014 (5) .

[4]梁弘秀, 黄宗捷.电子商务信息及信息流的理论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2 (3) .

[5]王林, 杨坚争.跨境电子商务规则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4 (7) .

[6]谭丹.外贸提升视角下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技术与路径[J].求索, 2009 (9) .

[7]分析:跨境电商中的“类第四方物流”[EB/OL].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4 (7) .

[8]跨境电商物流中的五大痛点[EB/OL].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4 (7) .

全球视野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战略;中国问题;人口;耕地

中图分类号:F3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3-0049-04

收稿日期:2010-12-30

作者简介:宛福成(1960—),男,辽宁沈阳人,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学。

文明起源于農业,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首位消费品。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博弈,又使得人类不得不面临“缺粮少食”的危机。“粮食安全”对现代文明提出了挑战。

一、“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现实问题

⒈人口增长凸显“粮食短缺”。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6亿,每年仍要增长8600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推测,2025年将超过80亿,2050年将超过90亿,2080年将达到峰值106亿。人口增长首先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挑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认定“粮食安全”的标准之一就是人均粮食400公斤,那么全球66亿人口则需要26.4亿吨粮食,而目前世界粮食总产量仅在23亿吨左右。2010年9月,FAO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发表《201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显示,全球有9.25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有22个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陷入了“持续危机状态”。显然人类处于“粮食短缺”时代。2008年,世界粮价飙升并创下历史最高值,同时也引发了海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

⒉生物能源祸及“粮食安全”。美国从2002年开始生产生物能源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要求到2012年生物能源年产量达到75亿加仑,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又要求到2022年生物能源年产量达到360亿加仑。2002年燃料乙醇用掉玉米2000万吨,占美国玉米消费总量的15%,2007年这两个数字变成8100万吨和25%。美国能源部《2008年度能源展望》(修订版)显示,在360亿加仑的生物燃料中产自玉米的燃料乙醇为150亿加仑。专家测算:150亿加仑燃料乙醇需要消耗1.4亿吨玉米,相当于2006/07年度美国玉米出口量和期末库存量之和的162%,占2006/07年度美国玉米总产量的50%。[1]欧盟、巴西等也在生产燃料乙醇。生物能源生产破坏了世界粮食供给格局,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最大威胁。正如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粮食经济学家约冯·布劳恩所言:“生物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粮食短缺的罪魁祸首”。[2]

⒊经济快速增长加大“粮食需求”。“金砖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人多地少,消费结构升级,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急剧增加。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国际石油价格高企、生物能源发展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较快增长加大了粮食需求,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的紧张格局。”我国大豆作物早已失去“原产”和“主产”的位置,我国成为“市场依赖”型大豆净进口国。2010年前7个月,进口玉米数量达到28.2万吨,同比增长56倍,[3]我国也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

⒋多种灾害催生“粮食危机”。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尤其是粮食出口大国大量减产,直接彰显“粮食紧张”。在“粮食紧张”面前,即使是粮食出口大国首先考虑的也是本国的“粮食安全”。政府通过政策制造“自我保护”,美元贬值助长粮价上扬,石油价格高企增大粮食成本。游资操纵点燃“粮食危机”,大量的投机资本涌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成为“非商业持仓者”,疯狂炒作,大发不义之财。

⒌粮食危机拷问“粮食安全”。1972年前苏联因农业歉收秘密购入了美国近三成的小麦收成,导致世界粮价在1973年上涨了50%,全球粮食危机随之爆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4年召开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首次提出“粮食安全”概念,将其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粮食”,并将粮食安全系数确定为17%—18%,即粮食当年库存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1983年FAO考虑了“价格因素”将“买得起”加入了“粮食安全”定义。1996年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又加入“质量因素”定义“粮食安全”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并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安全而富有营养的粮食”。2010年11月30日,FAO向各国政府提交了由300多万人签名的“十亿饥饿人口项目”请愿书,呼吁各国政府为结束世界饥饿而采取紧急行动,从根本上解决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现实问题中的热点问题。

二、中国“粮食安全”成为国际关注问题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报告,布朗以假设为前提,推论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加且耕地减少,世界粮食出口总量都无法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由此,布朗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国。然而,布朗观点的潜在含义是“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布朗观点立即在西方政界引起了空前反响,并为“中国威胁论”渲染者提供了一个假设前提下的依据。

2005年布朗在央视《新闻会客厅》再次强调:“粮食问题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并不仅仅影响到中国,而是中国对世界其它地方所产生的影响。”“我担心中国的粮食平衡,不光是耕地的不断流失,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灌溉用水。”[4]2008年,布朗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还坚持认为中国仍然“面临着粮食供给紧张的问题”。[5]

布朗观点在中国以及全球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徐匡迪院士认为,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问题“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很有警醒作用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反对这个意见”,“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而且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问题。”[6]

1996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这一时下盛行的“布朗置疑”。白皮书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国进口少量粮食,绝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国际上所谓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是毫无根据的。”“实践将会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将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7]

2005年4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发表联合声明: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不再接受WFP发放的粮食援助。这说明中国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成就,结束了接受粮食援助的时代。并且,中国政府同意帮助WFP在其他国家取得与中国一样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捐赠国。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长到5亿吨,以实事回答了布朗的置疑。”[8]

毋庸讳言,13亿多人口的粮食消费、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的确需要相当数量的粮食保障。中国在2005年也曾投产燃料乙醇,2006年则被叫停。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内及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负责态度。中国粮食问题受到世界关注乃在情理之中,正如冯·布劳恩所言“中国粮食消费、进出口和库存等一些数据已经成为研究世界粮食问题的重要参考。”[9]但是,在西方政治思维中,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世界安全”问题具有关联性。中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国、外汇储备大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由共产党执政的大国,这使得西方政治思维充满了臆想色彩。醒来的东方雄狮应验了拿破仑的预言“世界会为之震动”,而基辛格“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这一“粮食武器战略”仍在左右西方的政治思维。

三、保障“糧食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国家发展战略

⒈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的首位政治要求。“中央1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兴农重粮”的专用名词。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2004年至2010年连续7年的中央1号文件重申了“三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领袖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毛泽东要求“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10]“吃饭是第一件大事”;[11]邓小平告诫全党“不要忘掉”“农业是根本”;[12]江泽民同志强调“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13]胡锦涛同志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4]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2006年8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三大基本任务之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2008年11月,中国政府颁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15]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农业部分“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⒉通过立法手段保障有限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是耕地小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6]所以保护好有限的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一要求。1993年国家颁布《农业法》并于2002年修订,规定“对基本农田依法实行特殊保护”;1986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并于1998年和2004年二次修订,列专章“耕地保护”;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并于1999年更新,规定“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2003年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中国政府又分别于1993年、1997年和2006年制定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最新《纲要》强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⒊全面构建中国“粮食安全”体系。1983年中国政府确定土地的承包期15年不变,1998年再次确定30年不变,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从土地经营权上稳定了农心。2004年,中国政府对农民实行直补,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制度逐步建立。同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医疗、养老、教育等农村社会事业迅速发展,这使农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中央政府财政“三农”支出安排每年快速增长,2009年达到7161.4亿元,2010年达8183.4亿元。围绕“三农”的数十项重大项目在全国展开,如“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国新增10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等等。这些重大项目将有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1995年起中央政府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进一步强化了省级政府在粮食生产和流通方面的责任。

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四、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辩证

⒈人口数量与粮食安全。在粮食问题和人口问题上,世界各国无一不是看中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与其相比是次要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然而,人口毕竟要依托粮食而存在,粮食自给率直接影响国家安全系数。非洲多数国家不限制生育,“平均每个妇女生6.9个孩子,居世界之冠”,[17]加之农业资源匮乏、种植结构畸形、粮食不能自给,致使社会长年处于动荡之中。中国和印度是典型的限制生育国家,人多地少,只有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发展问题。中国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粮食逐渐自给,因而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俄罗斯是典型的鼓励生育国家,为避免“到24世纪时,俄罗斯民族甚至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政府每年支出90—100亿卢布用于“婴儿每月的补贴”,[18]“俄罗斯甚至有人提出,育龄夫妇如果故意不生育子女,将要被罚以交纳税金。”[19]很多国家都实行鼓励生育政策,是基于“民族的未来”考虑。有少数国家在不同时期推行不同的生育政策,更多的国家推行“顺其自然”生育政策。人口是最重要的国力要素,当自身无法保障粮食安全时,这一要素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

⒉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世界粮食总量不能满足全球需求,不是因为耕地资源不足。中国耕地资源有限,所以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解决了粮食自给。美国和欧盟耕地资源丰富,粮食过剩,所以实行了补贴休耕制度,追求“生态”理念。同时,将过剩粮食转化为生物能源,以缓解石油能源不足。至于贫困国家的吃饭问题,远不及自身发展重要。在发展中国家,巴西和阿根廷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大量生产粮食出口赚得外汇,获得较大经济利益。巴西用大豆生产柴油,成功地解决了国内能源不足。第一国土大国俄罗斯,近年实现了粮食自给,并将粮食列为“战略出口物资”。[20]俄罗斯宜耕土地资源丰富,但缺少人力开发,因而鼓励外国人来种粮。日本、韩国耕地稀缺,一半以上的粮食依靠进口,对国内耕地采取了极度保护政策,农业成本投入在全球最高,同时借助海外租地种粮。海湾国家农业资源极其匮乏,80%的粮食依靠进口,因其拥有绝对的石油优势而不愁吃饭问题,即使在“黑市”和“黑道”均能获得所需要的粮食。近年来,海湾国家为了降低国际强权的压力和粮食进口成本,开始在东南亚大面积租地种粮。世界粮价近几年一路攀升,粮食显形为“战略资源”,而耕地的战略作用也愈加突出。

⒊自由贸易与粮食安全。经济全球化下的自由贸易,使缺粮国家通过世界市场获得了所需要的粮食,而对于丧失购买力的贫困国家来说却无济于事。资本的本性在自由贸易下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制造“粮食危机”获取高于经济利益的政治利益。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农产品,在享受政府高额补贴下,以低成本优势进入他国市场,并改变他国种植结构。中国的大豆产业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失去了她的“原产”和“主产”地位,中国的大豆和食用油受制于人。在“WTO框架内”,贸易壁垒被攻克,粮食生产体系被调整,互补性增强而依赖性加大,粮食控制能力被弱化。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规则,利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链中断,更使得经济落后国家国民经济体系面临瓦解。发达国家和霸权政治最终将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政治诉求。

【參考文献】

[1]马欣原.从美国生物能源战略看“粮食武器”的运用[N].中国证券报,2008-06-11.

[2][9]陈晓晨.世界粮食价格将成长期问题,贸易壁垒可能加剧[N].第一财经日报,2008-02-25.

[3]农业部.1-7月我国谷物、植物油、水产品等农产品进出口情况[EB/OL].农业部网站,http://www.moa.gov.cn/,2010-08-31.

[4][6]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2005-09-26.

[5]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仍是问题[N].环球时报,2008-06-23.

[7]国务院.中国的粮食问题[N].人民日报,1996-10-25.

[8]袁隆平:有信心提前实现水稻亩产900公斤.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2007-05-24.

[10]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A].毛泽东文集(第7卷)[C].人民出版社,1996.199.

[11]毛泽东.党内通信(1959年4月29日)[A].毛泽东文集(第8卷)[C].人民出版社,1996.49.

[12]邓小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3年1月12日)[A].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23.

[13]江泽民.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3年10月18日)[A].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144.

[14]胡锦涛强调:全力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9-01-24.

[15][1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N].人民日报,2008-11-14.

[17][18]熊传东.各国生育态势及政策扫描[EB/OL].光明网,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5-14.

[19]刘瑞常.从美国人口高速增长目前达到3亿看世界人口问题[J].市场报,2006-10-18.

[20]俄农业部长说俄将着力提高农产品自给率[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0-01-25.

(责任编辑:牟春野)

Global Perspective “Food security” Issues

Wan Fucheng

Abstract:Population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venture capital.in the world food security problems concern.china a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fast developing countries,food security problems is the world attention.Ensure food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world food security problems,is not only of food,but the living grain had become a strategic resources.

上一篇:东莞环保公司为一流企业做一流环保工程下一篇:公证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