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解方式(精选6篇)
识解方式 篇1
摘要:识解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是人们形成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本文在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 首先论述认知语义的识解涵义, 继而分析识解的五个重要维度:具体程度、背景、视角、辖域、凸显, 发现其对英语翻译学和语法教学具有鲜明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识解,认知语言学,识解方式
一、前言
认知语法是当代认知语言学德尔重要理论之一, 其创始人为美国语言学家Ronald W.Langacker。Langacker (1987, 1990, 1991, 1999a) 将包括认知语法在内的认知语言学归入功能语言学。他认为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 语法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在他的认知语法里, 人们在对外界物质现实进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实施语言表达, 而语言表达的语法结构则取决于其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 因而, 要想将一物质现实描述清楚就必须从描述其概念和语义着手。基于上述理论, 认知语法创新性地使用“识解”这一认知方式对语言的语义进行描写。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中, 在论述识解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五个重要的识解方式, 揭示这些识解方式对语义分析的重要意义, 以求对英语学习以及教学提供参考与指导。
二、识解的定义
Langacker (1991) 对识解的解释是“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即识解是指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解释同一情景的能力.Langacker创到的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语义结构是语言表达式所引发的符合语言规约的概念结构, 他把语义看作人与外在世界互动的概念化过程, 因而语义的描写需要参照概念化主体的知识系统。也就是说, 一个语言表达式由两部分组成:概念内容和概念化主体对概念内容理解和建构的认知方式。例如:
(1) The vase is the on the table.
(2) The vase is lying on the table.
(3) The table is supporting the vase
上述四个句子均表达的是“花瓶在桌子上”这一概念, 可是四个句子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句 (1) 用“on”一词表达了花瓶在桌子上面这一静态位置现象;句 (2) 用“lying”一词, 以拟人的手法表达花瓶平躺在桌子上的状态;句 (3) 用“supporting”一词体现了桌子对花瓶的支撑状态。因此, 对于同一情景, 人们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 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象。
三、识解方式
在Langacker看来, 语义就是概念化, 而人们概念化的过程就是识解过程, 在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中, 识解过程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参与。本文通过对具体程度, 背景, 视角, 辖域, 凸显等五种不同的识解方式来揭示人们理解和描绘相同情景的能力。
1.具体程度。不同的语言表达式在描写同一情景的具体程度上存在差别, 例如, “It’s a cat”、“It’s a fat cat”、“It’s a fat brown persian cat”三个表达式在详细度上逐渐增加, 且在范畴相互间呈等级关系。
2.背景。指人们在一个结构的背景下理解另一个结构, 因此, 对于不同人的认知背景, 就可能对同一情景产生不同的识解。比如:在隐喻语言中, 一个人基于对money的源域背景, 对目标域time的识解会是“time is money”。另外一个人基于对judge的源域背景, 对目标域time的识解则会是“time is a judge”。
3.视角。在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视觉体验方面的概念。参与识解的视角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观察点、心理扫描、主客观性。
(1) 观察点。指人们在识解时所处的空间/时间的位置。例如, “The two boys slowly opened the door and walked in”和“The door was slowly opened and the two boys walked in”两种识解方式的不同源于概念化主体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
(2) 心理扫描。指人们概念化时大脑内部认知活动的顺序。例如, “These nerves converge just below the knee”和“These nerves diverge just below the knee”两句话描写同一个静态的客观情景, 它们的差别在于概念化主体扫描这一情景时心理路径的不同。
(3) 主客观性。源自概念化主体与客体角色之间的不对称性。通常情况下, 我们把被观察的物体时看作是视觉体验的客体, 认为对它的识解是客观的, 而把自身看作是视觉体验的主体, 因而对于自身的识解应当是主观的。如对于come、go、inside、outside、today、yesterday等中都隐含着某一个空间上或者时间上的观察点, 而对于这些观察点而言的识解都是主观的。
4.辖域。指一个表达式在一般情况下或特定的场合所使用的各种概念范围, 包括一组连续思维认知域或是在特定语境中的活动认知域。Langacker认为, 一个表达式在一个特定的认知域中的范围应是一个有界的实体。例如“他有两只胳膊”和“一只手有五个手指”是基于身体>胳膊>手>手指的辖域概念而产生的识解。
5.凸显。与凸显有关的两组重要概念是基体与凸画、射体与陆标。基体指一个表达式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构成, 在该基体中所突出的特定结构是人们注意力的焦点, 而在认知语法中, 这种焦点就叫作凸画。例如, “The cup is half empty”和“The cup is half full”两种识解方式的不同取决于概念化主体对杯子的“空余”部分与“填充”部分的不同凸显。
四、结语
识解是指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和解释同一情景内容的能力, 它是形成认知概念、语义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对语言理解和语法分析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翻译学中。另外, 识解理论在词义解释, 所有格构造分析, 句型描写, 语法构造剖析, 分旬主语和宾语的择用判断等方面发挥重要功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105—10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认知语法框架下“构式”的识解 篇2
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观也称构式语法观,构式语法研究源于语法研究,但并不是对传统语法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的语法研究主要有Langacker[1]的认知语法、Goldberg[2]的构式语法、Croft[3]的激进构式语法。它们各有侧重,整体上说,认知语言学持这样一些假设: (1) 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2) 语义不仅仅是由客观的真值条件所决定,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对于这种认知语言学范畴下的新理论研究模式,人们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解或疑问。为此笔者拟在有限的篇幅内就该模式中最核心的概念“构式”的本质和对构式义的理解来讨论。
2.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构式”
2.1 从认知语法看构式的本质。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单位可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一个抽象的范型 (schema) 结构,如简单及物性构式,算是语言知识的一个单位,而一个具体规律性的结构也可能是储存在语言知识中的一个单位,因为后者的使用率很可能已经使其自动化。抽象范型基本对应于主流传统中的语法规则,是对语言使用的抽象同时又制约语言使用。具体用例如果被认可为范型的实例,则是合法的用例。此外,语言符号单位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内部复杂性,传统的语素、词、短语和句子都是符号单位,形成一个连续体。而既抽象又复杂的单位被称为构式范型 (constructional schema) ,是至少两个抽象象征单位的会聚,承担着认可 (sanctioningorlicensing) 复杂语句的语法任务。在认知语法中,认可是通过范畴化过程进行的,具体语句如能被构式范型范畴化成为它的一个实例或引申,即可以被认可。
构式是通过心理固化从语言使用中抽象出来的基本的语言表征单位,通常是音系结构与意义结构的联结,但亦可包括纯粹的音系与语用推理模式。按照上面的定义,除 (1a) “Johnbought thesandwichfromTomfor threedollars.”仅仅算作是用例 (usageevent) 外,(1b) “Tom sold John the sandwichfor three dollars.”则具有构式地位,因为它们都表现出相应的心理属性,都具有认知语法的符号单位的性质。
2.2“构式”义的解读。
至于构式义,从形成和理解两个角度看。首先,Goldberg (1995, 1996, 2005) 在分析论元结构时认为任何一个构式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可改变词义,对词汇用法进行限制。具体来说,假如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 (Fi) 和意义 (Si) 的对应体,而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先前的构式中推知。这种构式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意义将影响句子的具体表征义,同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整合义,源于句式义与词汇义之间的语义压制 (semanticcoercion) :它是句式结构作用的结果,即当词处于一个构式时,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就会对该词施加一种语义上的结构压力,进行语义限制,同时增加一定的语法特征,使其获得进入该构式的条件。
那构式义来自何处呢?袁毓林 (2004) 认为来自核心动词的论元结构,如NP+V+NP+NP构式就与NP+V+NP构式意义不同,前者可用来表达“给予”之义,而后者则没有这种意义,但可表达“取得、获得或失去”之义。构式义实际上是一种抽象义,在意义上更为具体的动词代替意义相对抽象的上位动词,具体的下位动词作为上位动词的一个实例而进入本由上位动词主导的构式,从而在获得“给予、取得”之义的同时,还获得了方式义,如“灌、踢、吃”。有时候,表面上相同的构式,其深层语义相差甚远。如“我喝干了”和“酒喝干了”都是“N+V2+V1+了”构式,但“我喝干了”不能转换为“喝干了我”;而“酒喝干了”则可转换为“喝干了酒”,其原因就在于“我”是施事,而“酒”是受事。众所周知,形式具有可见性,而意义不具可见性。语言形式是为意义服务的工具,是意义赖以存在的实体和物质层,但语言的最终落脚点却不在形式上,而在意义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整个交际过程是:意义1 (概念/命题内容在心理上进行表征) →形式 (语音或语言表征的形式选择) →意义2 (心理认知上的解读) 。形式只是一个中介,一种露出水面的冰山之角而已。
3. 结语
基于识解操作的英语被动语态分析 篇3
1 识解操作
语言为认知功能提供了一个窗口,可以深入地观察思维和想法的本质,结构以及组织方式。语言中即时且有效的表达的作用就是将人类复杂而微妙的想法编码成语言符号并且互相传递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社交中,语言的作用就是让人们的思想可以相互交流。这个交流的过程就包括了说话者的信息传递和听话者对于该信息的解码和翻译理解,此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化的构架。
语言可以将人类的经历建构成一个场景、框架,或建构成一个特别的文本(Fillmore 1982)。换句话说,构架系统在语言中无处不在,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是一个语义框架,并与说话人的背景知识紧密相关。如:
(1)How are you?
(2)Generally speaking…
例(1)建构的是一个问候框架,预示了听话者的反应,并指明这是朋友间的会面。在此框架中还预示了正式的程度,如果换成像hi,how you doing这样的表达就达不到这样的正式程度。类似的,例(2)预示了一个总结话语的开头。换句话说,在听到或读到例(2)这样的表达时,一个整体的框架就在大脑中被唤醒了,例如接下来听话者或读者应该要对下面的话做出如何的反应,或是听话者或读者的期待应该是怎样,等等。
任何一个语法表达都以某种方式包含了概念化过程,例如屈折形态学,派生形态学,甚至最基础的词类。当我们说出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将我们想要表达的每一方面都在大脑中构建了起来。在认知语言学中,识解操作就是一系列概念化过程,本文将在识解操作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和阐释被动语态。
基于认知语言学家所讨论和研究的关于识解操作的理论,Croft和Cruse(2004:46)两人总结出来一个新的分类(见图表A),用以证明语言学家提出的识解操作与认知心理学家和现象学家提出的心理过程的紧密联系。如果语言识解操作是与认知相关的,那么它就应该与心理学家所假设的一般认知过程相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识解操作都属于心理学和现象学所描述的一般认知过程的特殊例子。这个观点来自于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是一般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
图表A语言识解操作是一般认知过程的体现(Croft&Cruse 2004:46)
I.注意力/突显
a.选择
b.范围
c.梯度调整
d.动态
II.判断/比较
a.范畴化
b.隐喻
c.前景/背景
III.视角/位置
a.观察点
b.指示
c.主观性/客观性
IV.构成/完型
a.结构图式化
b.动态作用力
c.关联性
图表A中所列的各种识解操作都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认知过程,从图表分析可知,各种识解操作都是以上四种基本认知能力在经历的不同方面的体现。而被动语态将分别基于注意力,视角和构成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基于识解操作的英语被动语态分析
2.1 注意力/突显
人类思维的注意力过程属于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现象,“注意力”这个概念与Chafe(1994:26-30)提出的意识的重点最接近,注意力现象主要着重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这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能力,它的不同方面可通过视觉能力得到最清楚的体现(Croft&Cruse 2004:47):一个人可以选择一个客体或另一个客体来作为他的注意力所在,也就是“焦点调整”;注意力的中心被注意力的范围所包围;一个人对于一个场景的视角可以是细致或粗略的;一个人可以锁定一个场景也可以忽略它。在人类思维辖域中,关于注意力的这四个方面是无处不在的。
2.1.1 选择的认知过程
“焦点调整”这个概念是说人类思维有能力将注意力放到我们手边相关经历上,而忽略掉与我们经历无关的方面。关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比较就可以从人类思维对于焦点的不同选择这个角度来进行解释。请看一下几个英文例句:
(3)a.He told her a long story.
b.She was told a long story.
c.A long story was told to her.
三个句子都是在描述一个相同的情况,但是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一个不同的人类思维的概念过程。句子(3a)是主动语态,在这个句子中he是被选作句子的主语,而he就成为了这个认知过程的中心,被作为关注的对象。句子(3b)中焦点转移到了在句子(3a)中作宾语的her,它代替了原先的主语he的位置,以主格形式she出现,而整个句子就变成了被动语态。句子(3c)同样是一个被动语态,先前在(3a)中作宾语补足语的a long story在此句中变成了主语,三个对于焦点的不同选择使得三个句子的主语各不相同。
从以上分析可清楚的看到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的转换包含了一个语义框架的轮廓:这个轮廓就是指一个句子中动词结构的变化。在上面的例句中动词结构的转换表现就是主动语态为told,被动语态为was told,那么这样的语义转换可归纳为一种形式:主动语态为动词原形(verb),被动语态为be+v-ed的形式。
2.1.2 注意力的范围
注意力的第二个方面是指注意力的中心被注意力的范围所包围,也就是说客体在注意力可及的个体组成的边界(Chafe1994:29)。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句:
(4)She is liked by everybody.
(5)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
(6)A good time was had by all.
这三个例句中的被动语态标志be+v-ed定义了一个范围,而每个句子的主语都被包括在这个范围中,例句(4)中的主语she就被包括在is liked所定义的范围之中,在注意力范围中这属于一种语法限制。例句(5)由于被动语态,printing被限制在主语的范围中,例句(6)作主语的名词短语a good time作为一个指示物,称为关注的焦点,其实如果此句没有出现被动语态符号was had,那么这个焦点是不成立的。同样的,例句(4由于被动语态符号is like使得she成为了句子的主语和注意力的中心,而不是everybody。不过,she和everybody都包括在读者的注意力范围之中。
Langacker提出了一个关于范围的更加普遍的概念:参照点,也就是注意力的中心,决定了注意力辖域(Langacker 1999第6章)。Langacker指出参照点和注意辖域组成了识解相关的所属结构,所属者例如英文表达your house,my book和Smith’s family等,可作为参照点形成注意力辖域,在此辖域内可选择合适的指示核心名词。Langacker的解释也可延伸到关于被动语态的分析上,例如以上的例句(5)中说话者通过被动语态符号printing was introduced将听话者的注意力引到了主语printing上面,printing就成了能够引出范围或注意辖域参照点,而printing也自然包括在这个注意力范围之内。
2.1.3 梯度调整
注意力的第三个特征是注意力范围的调整,在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中也可发现梯度调整的使用。
(7)a.Someone introduced printing into Europe from China.
b.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
(7a-b)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梯度调整,被动语态的细致化程度比主动语态更高。例句(7a)对于印刷技术的传播只作了粗略的叙述,因为“某人”(someone)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使得关注的中心不明确,关注的中心应该是把印刷术从中国传播到欧洲的过程,而“某人”(someone)在句子作主语就使得重点模糊。相反,(7b)就给出了一个细致的描述,“印刷术”(printing)在句中作主语,加上被动语态标志was introduced,就使得整个句子中心突出。
2.2 视角/位置
在空间的描述上视角是必须的,与之相关的位置和说话者的观察点都是很重要的。不过在非空间辖域也涉及到视角,人类在自身知识,信仰,态度和时空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视角。与视角最紧密相关的认知性质也许就是哲学中关于人类在世界中特殊定位的概念,而这个定位广泛的解释中必须包括世界,认知,文化和空间定位。这个对于定位的广义解释与现象学哲学家Heidegger所提出的“在世界中存在”的概念有联系,Heidegger指出“在世界中存在”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存在,而是基本的位置存在的所有方面(Heidegger[1962]79-80)。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处于一种情况之中,而且能从不同视角来识解。
2.2.1 观察点
最普遍的视角识解就是空间识解,Langacker将观察点作为有两个分类的焦距调整,这两个分类分别是有利点和定位(Langacker 1987:122-26)。有利点主要基于说话者,从而为一个场景引出前景———背景的排列(ibid.,124-25)。随着说话者位置的移动,也可识解焦点的变化,也就是说,关于空间位置的语言表达基于说话者的位置。有利点与识解也是紧密相关。被动语态也可从有利点理论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在此空间的概念要转换成抽象的,而这同样也与说话者的移动相关,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句子:
(8)a.He closed the door.
b.The door was closed.
(9)a.James Francis Cameron directed the famous 3D film Avatar.
b.The famous 3D film Avatar was directed by James Francis Cameron.
比较这两组被动和主动语态,说话者一直在变化位置,因此每个句子的有利点都是不同的。例句(8a-b)所描述的门的最终状态是一致的,不过说话者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描述的。例句(8a)的重点在于施事者he而受事者the door就成了句子的宾语,(8b)则忽略了原本(8a)中施事者的动作而将重点放在受事者所呈现的最终结果上,因此(8b)选择了使用被动语态,而该句的主语就变成了the door。在一个抽象的空间中说话者进行了位置的改变而导致出现了主动和被动语态的不同表达。同样的在例句(9a-b)中改变发生在James Francis Cameron和Avatar之间,这两种不同的语态很好的说明了这种变化。
2.2.2 指示
指示就是利用主语位置的元素来指定场景中的一些东西的现象,它清晰地反映出语言的运用跟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反映出语言运用和语境的依赖关系。视角识解中有一个被语用学家而不是认知语言学家广泛讨论的例子就是共鸣的概念(Kuno and Kaburaki 1977)。Kuno和Kaburaki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事件中参与者的视角由说话者决定。共鸣是透视的,对于变化的识解也是主观的。Kuno和Kaburaki认为共鸣是包含在很多语法结构的语义中的,从这个角度也可解释被动语态的形成:
(10)a.Then John hit his brother.
b.Then Bill was hit by John.
在这组例句中,将Bill描述成John的兄弟而不是独立的两个人说明了说话者的重点是放在John的身上的,在被动语态中使用了Bill was hit by John而不是主动语态John hit Bill说明了说话者的共鸣点在主语John的所指上,也就是Bill(Kuno 1987:203-6)。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主语和宾语的语法关系就是指示或共鸣中的一个。语法中的一个基本类别,例如主语,之前在被动和主动语态中已讨论过,说明了一个句子所描述的指示物识解的位置。
2.3 构成/完型
此识解过程是对场景中个体结构的概念化,这些识解操作代表了经历构成的基本水平,并引出了机构或一个完型,结构图式化描述个体及其组成部分的类型结构,部件结构以及几何机构的概念化。
2.3.1 结构图式化
结构图式化其中的一个子类是个体化现象,包括个体是否可以个体化(有界),如果可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何以及将集合个体化时表达的复数概念。在很多例子中都有很多这样的表达,相同的个体但识解的结构却不同。根据Croft和Cruse(2004)的理论,可数名词leaves(树叶)与复数名词foliage(树叶)就是这类例子,foliage这个词识解出的个体是没有清晰界限的与树相关的同类物体,而leaf这个词却识解出一个有界的个体,是一棵树的一部分;leaves将个体复数化,在适当的文本中与foliage是真值相对的。这样看来,leaves比foliage更能表达细致化的识解。以上提到的有界/无界结构图式化在被动语态的分析中也是适用的,请看以下例句:
(14)a.Susan has finished her homework.
b.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
例句(14a)的主动语态中,可识解出homework一词是属于有界个体,它的结果受到主语Susan的影响,而在(14b)的被动语态中该词变成了无界个体,因为它在此句中作主语,而谁做了作业,也就是施事者是谁无从得知。
2.3.2 动态作用力
组成识解的一个重要类别就是概念化过程中的动态作用力模式(Talmy,2000),动态作用力将普遍的使动概念视为各种作用力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事件参与者的过程。以下的例子可说明动态作用力的表现形式:
(15)The road was mended.
(16)My car has been repaired.
(17)When I called,tea was being served.
例句(15-16)都是使动类型,主动者施力使受动者朝一个趋势进行变化,特殊的是,在被动语态中主动者是省略了的,而受动者直接呈现改变后的状态。例句(17)描述的是使动发出后所保持的一种状态,这三个例子都说明了没有主动者情况下的动态作用力。
Croft(2004)曾指出事件的动态作用力结构决定了主语,宾语和间接论元的选择,例如,例(15)选择the road(路)作主语是由路已修葺好所呈现的最终状态这一事实决定的,(16)中的主语my car也是同样的道理。动词,语态和论元关系的不同选择说明了事件中动态作用力结构的不同概念化形式。
3 结束语
刍议认知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识解 篇4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认知,识解
0 引言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精神家园有体温的思想文化载体,弥散着自在的人性和神性,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文明也已经历了两个时期:即口述文明(orality)和读写文明(literacy)。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像显示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正进入第三个时期,即超文本文化(hypertextualization)时期。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正在出现的文本革命使印刷时代的静态文本让位于电子时代的动态文本,在标榜为“免费与分享”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网络已成为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据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新的反映历史濡化、时代律动、约定俗成的网络话语这种“自媒体”(My Media)时代的超文本(hypertext)形式不仅对口述和读写扬长避短,而且它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创建和正在创建两者所没有的跨时空的表达、传递、储存信息的功能。本文运用当代被称为语言学“显学”的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理论、图形—背景理论、空间映射理论、图式理论和前景化理论,并借鉴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文体修辞学相关理论,对近两年网络流行语料作认知视域下语言学意义的识解分析。
1 网络语言流行的主要原因
1.1 反映当今社会生活、社会热点和娱乐资讯的需要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网络语言必然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表现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和批判意识。
1.2 表达交流的需要
语言具有担当文化传播媒介和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领域一部分的双重属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形态的各种差异,如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就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1.3 异质思维、语言创新的需要
语言不仅能表达主观性,而且常常表达交互主观性。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使得语言在时效性上成为人赖以认识世界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年轻网民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2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语言学识解理据
语言学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语言现象研究;二是语言学理论研究;前者主要用知识型阐释框架,后者主要用智慧型阐释框架。两者主要是作语言现象的描述或是力图归结到一定的理论概括。当代语言学研究特别重视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认知语言学似乎对日常生活中心理思维产物的网络语言更具有解释力。
2.1 认知语言学:
以体验哲学、建构论、认知科学为基础,以“人类经验——概念化——图式化——语言形式”的演变序列为基本假设,从认知角度出发,以身体经验为基础,以意义为中心,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详细解释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探讨语言形式和以经验为基础的概念化之间的双向关系,全面研究语言与认知方式(原型、范畴化、概念化、认知模型、意象图式、关联、隐喻、心智空间等)、范畴化过程、概念结构、语义系统、人类认知、文化规约之间的密贴关系,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语言的社会属性就是语言的认知属性。
2.2 认知语境:
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的假设集。每个个体主体认知结构由逻辑、词汇和百科知识组成,从而形成了主体的认知环境,具体涉及情景、制度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的内涵)三个非语言性的社会认知符号系统。
2.3 识解:
话语接受者(或听者)通过认知语境将话语建立的新假设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确定并最终获得含义的过程。影响不同识解的因素有三个视角(perspective):(1)图形-背景的表现;(2)前景化(foregrounding):使情景中的成分突显;(3)框架(framing):多维,主要包括概念和社会文化,框架可以是无限的,对于语句的理解也可以是无限的。
3 典型性网络流行语语料学理分析
网络流行语言或新媒体语言时效性强、语言简洁、新奇时尚、巧用修辞,表达效果有别于主流正规语言。主要体现了以下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
3.1 隐喻思维
近二十年,被约翰森称为隐喻的“狂欢时代”。隐喻既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普遍存在并且在构建人类的认知经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思维本质上是隐喻的”。有学者甚至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70%的语言都涉及到隐喻思维,对新事物的理解,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日常生活中的此类表达,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割肉”(股市),“滚雪球”等,都是隐喻思维的常见表达。网络流行语中,巧用谐音、彷拟等语音手段,构成此类表达,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如“神马都是浮云”乃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便可组成万能句式,推之四海皆可用,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鸭梨”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围脖”是微博的谐音,它从2009年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于这两年渐入佳境。微博表现出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于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蒜你狠”源于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全球通胀预期下,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飞涨,大蒜甚至比肉、鸡蛋还贵后人们的无奈。网友据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的相声段子发明了“豆你玩”,是继“蒜你狠”后的又一流行用语。而在“豆你玩”之后,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鸽你肉,大批三字经犹如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接力涨价的现状和群众的无奈和抗议。
3.2 中英混杂(皮钦语pidginization,俗称洋泾浜)
在我们的时代,任何充满活力的文化其实都是一种貌似同质其实异质的实践;任何正常运作的话语其实都是巴赫金(Bakhtin)所谓的“混杂语言”(heterglossia)。在社会语言学中,语码(code)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它有三种形式: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句际转换;语码混合(codemixing):句内转换、语码交替(code-alternation)。如说话人为了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坚持采用中文对应词,便会产生不必要的语义缺损或增添,这是导致语码转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中常常出现以英文为嵌入结构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在一般新闻、IT、汽车、财经、文化娱乐、时尚购物、广告、楼市、体育、旅游等不同语篇中都有中英文语码转换。一些语码转换创造了轻松、活泼和时髦、洋化的效果。如“你真IN”,意为“你是在行的”或“你是时尚的”。“你OUT了”,就是“你跟不上形式”或“你不时髦”。
3.3“理据化”民俗语源
陈词翻新,“旧瓶装新酒”,表达新意。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来说,语言是制造意义的资源,是一个多层次的语义系统。文化群体、地域、种姓等的文化特征、特色或异质性间接作用于语言各层级而使之产生文化着色。凭透视推演、引申、演绎、点化等手段曲折地析义,需要对源语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对典故有一个较为了解,否则根本无法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含义的阐发功能可以对相应的显性表述作出阐释与发挥。这些阐释与发挥是表达者的“真意”之所在。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运用,而且大部分源自成人的语言运用。借用汉语表意文字,以具象发散思维为特征,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发挥语言能产性,生成了此类调皮网语表达法:“裸考”、“裸婚”、“裸奔”、“裸捐”;“蜗居”、“闪婚”、“钓鱼执法”、“给力”、“炫富”、“拍砖”(发表不同意见)、“造砖”(认真精心地写)、“菜鸟”(差劲的新手)、“王道”(权威)等。
3.4 英语音译或保留后缀,体现文化他者或域外语言特色
借用英语附着语曲折词尾后缀变化,生成新词。如“-gate”词源意表丑闻,产生“拉链门”、“学历门”、“解说门”、“诈捐门”等表达法;或移植英语句法结构,表达式实现语法化,提示互文性指涉。如“被上春晚”、“被死亡”、“被出名”、“闹太套”、“很黄很暴力”等。或ABB式重叠,如“躲猫猫”、“楼脆脆”、“×跑跑”、“×混混”等。
4 网络流行语识解特点
网络流行语或热词具有新颖性、猎奇性、娱乐性和时尚性的语言特征和心理指向,反映了“仿拟”、“雷人”、“嘻语”、“山寨”等社会心理和文化征候。网络流行语时尚而不失老牌,华丽而不失庄重,新生而不失老道,戏谑而不失深刻,深得网民喜爱,许多说法已约定俗成,成为大众语言,在网络如此普遍的信息时代,应学会识解。对网络流行语的识解,需要共识知识、图式知识、语境知识、互文性知识、词源知识、修辞知识等;需要了解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时事趣闻等背景知识。当然,在某些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期,网络安全、诚信、伦理、道德、理性会面临挑战,反映在语言上,为吸引眼珠,某些流行语哗众取宠、庸俗低俗、刻意猎奇、语焉不详。流行过后,通常死骸遍野、变成陈词滥调、失去表达活力。
5 结语
语言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符号,也是一种认知操作过程,它涉及选择及其最终结果。网络时代,互联网发挥和正在发挥着巨大的新闻资讯、教育娱乐、时尚购物、彰显个性等时效性、实效性功能。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催生出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的体验经济时代,网络体验、阅读、识解、感悟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体验特征的新的消遣娱乐形态,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语言、心理、文化现象。时代节律、网民智慧、另类表达、语言创新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与表征,丰富着民族语言的宝库,人们也正在广泛地享受着这种体验经济形态下新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徐盛桓.话语理解的意向性解释[J].中国外语,2006,(4).
[2]徐林.网络新闻的汉英翻译与编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1(,4).
[3]杨信彰.话语中的识解因素与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4]Hudson,R.A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
[5]http://www.baidu.com《2010年网络流行语》.
识解方式 篇5
关键词:名转动词,识解理论,视角,突显
英语和汉语都存在大量的名词可以转化为动词。名转动词是英语和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是指将一个名词不经过任何形式变化直接转用为动词, 在句子中执行动词的功能。如英语中可以说“face the difficulty” (面对困难) , 其中“face”一词就被活用作了动词。汉语中可以说“她很宝贝她的女儿”, 其中“宝贝”一词就被活用作了动词。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名转动词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视角包括: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等方面。语言学家们从语言学的各种角度对名转动词的分类、理解及语用解释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R.Quirk et al.分析了名转动词与原生名词 (parent noun, 指转用作动词的名词) 之间的语义关系, 把它们分成了七大类型[1]。Clark&Clark把意释关系和格角色结合起来分析, 把名词动用分为九大类, 下分小类[2]。国内学者徐盛桓、周领顺、刘正光等对名转动词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如徐盛桓讨论了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语法、语用过程等[3], 周领顺探讨了英汉名转动词的转化过程和存在原因, 并从语义学和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英汉名转动词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等[4]。
由此可见, 认知语言学为名转动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不再局限于语言学内部, 而是把研究方向拓展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思维层面, 使研究更深入透彻。
以上各位学者主要从语法语义学的层面分析名转动词, 考察名转动词的语言学理据;近年不少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名转动词进行探讨, 如刘正光分析了名转动词的隐喻思维[5], 王冬梅从转喻、隐喻和概念整合的角度对名转动词进行研究[6], 何星和孙金华从识解理论的侧重 (profile) 和基体 (base) 的角度研究了名转动词的语义形成过程[7]。王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名转动词进行对比分析[8]。但对名转动词的认知思维层面的研究, 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拟以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 (the construal theory) 为理论依据。从其中的视角 (perspective) 和突显 (prominence) 两大角度入手, 探讨英汉名转动词的意义识解方式及认知机理。
1 识解理论
识解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识解理论最初被称为意象理论 (the imagery theory) [9], 由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提出。“识解”一开始被称为“意象”。“意象”这一术语出自认知心理学, 指人们对外界实体进行感知体验时所形成的可长期保留在人们大脑中的抽象表达, 后被应用到认知语言学领域, 成为语言意义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即概念内容和心理意象。语言成分, 无论是词汇的还是语法的, 都将某一特定的心理意象附加在它们所唤起的概念“内容之中”[10]。后来Langacker放弃“意象”, 而改用“识解”, 并将其定义为“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11]。即指人们从不同角度及需要去认识和理解同一事物的能力,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 “识解”确实比“意象”更为恰当, 因为“识解”这一术语强调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和理解, 更能体现人们的认知思维过程, 而“意象”似乎更加倾向于认知心理的表象结果。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主要包括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的内容[12]。
详略度, 指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的详略程度, 详略程度不同,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也随之不同。辖域, 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 至少应包括基体和侧面;辖域可被表达式激活, 为理解语言表达提供背景知识。背景, 背景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并与之互动的基础上积累形成的。其除了具有相同的百科知识部分外, 由于个体体验的不同或者受制于个人经验, 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会有不同的部分, 也就是说人是经验的产物。个人经历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对同一事物形成的识解结果不同。视角, 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选取的角度。观察的角度不同, 识解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突显, 指事物的某一侧面引人注意,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而这一侧面被突出并得到彰显。
笔者认为, 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中视角和突显最为重要。详略度、辖域、背景均受到视角和突显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详略度、辖域、背景都取决于视角的选定。视角一旦确定, 详略度、辖域、背景也随之确定, 突显的部分也就因此自然得到彰显。由此可见, 视角和突显是识解理论中的精髓, 高度概括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因此, 本文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和突显为理论基础, 探讨英汉名转动词的认知机制。
2 名转动词的认知理据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通常都揭示了人类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 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基础, 语言反映了人的认知活动。名转动词作为在英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及认知机制。
2.1 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
众所周知, 名词通常指称人和事物;动词通常用来描述动作、行为、状态。简言之, 名词指称事物, 动词表示动作。那么, 为什么名词可以转用作动词来表示动作呢?徐盛桓 (2001) 提出“名动互含”假说[3]。名词之所以可以转用作动词, 从语义上说, 这是因为名词的语义内容含有若干表动作的语义成分。这是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另一方面, 动词的语义内容也含有若干表事物的语义成分。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名动互含假说”。彭月华、刘正光 (2007) 提出“事物”参与“关系” (事件图式) , 提供了名动互含的认知语义基础[13]。此外, 沈家煊 (2012) 对汉语中的名词和动词分布情况进行了阐述, 并总结提出了“名动包含”理论, 即在汉语中名词包含动词, 动词是名词的子集[14]。以上三个理论的提出都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名转动词的产生提供了在词汇层面的语义认知基础。
为什么名词、动词会分别含有表动作、表事物的语义成分?从根本上说, 这是哲学命题。运动同物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指事物的变化移动, 包括宇宙间万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物质是不能脱离运动存在的。反过来, 运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发生。由此可见, 事物离不开动作, 动作也离不开事物。徐盛桓正是基于此哲学命题提出了“名动互含假说”, 奠定了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
2.2 言者和听者共享的常规关系
认知语言学对词汇的语义理解还参照百科知识系统, 具有语用推理的动态性。兰加克 (Langacker) (1999) 认为对语词意义的理解包含两方面:其一是语词体现的知识体系, 其二是概念理解者的主观识解内容。即一个词语的语义是由其本身意和经过人脑认知后形成的主观附加意组成[15]。
徐盛桓的“名动互含”假说提供了英汉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 但是除了语义基础, 名转动词的转用还必须有言者和听者的主观参与。而这个主观参与的过程, 笔者认为是言者和听者共享的常规关系。
常规关系 (stereotypical relation) , 是新格赖斯语用机制中一个至为重要的概念。1996年徐盛桓对“常规关系”下了定义, 即若事物A (或其特征) 一般总是常规性地同事物B (同样或其特征) 联系在一起, 和B就结成了常规关系, 提到A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联系上B, B就是我们从这一常规关系中能解读出的含意[16]。常规关系为名转动词的理解起到了联想推理作用。“语言运用中所用到的常规关系, 为语言和文化的沟通提供了一种沟通的渠道。[16]” (徐盛恒, 1996) “常规关系具有共识性、普适性和惯常性的特点。[17]” (徐盛恒, 李淑静, 1997)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有很多不言而喻的“常规关系”, 即世间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 亦可谓常识, 即共同意识。共有的认知、知识、生活经验, 常常显而易见, 无庸赘述, 提到A就自然地能联系到B, 因而可以“说得尽量少”, 但是不影响言者和听者的理解。常规关系也可理解为交际双方共有的百科知识或常识。在理解名转动词时, 交际双方的大脑都会自觉地调动百科知识找到名转动词中包含的动作语义, 并根据语境锁定该名转动词的具体动作语义。例如, 在看到“butter the bread”的时候, 尽管跟butter有关的动作有很多, 如“制作, 搅拌”等。但是人们能很自然锁定视角, 想到butter与bread的关系, 即“put the butter on the bread”, 由此, 可以推理出该名转动词的语义。再如, 当我们听到“你被黑名单了”, 同样跟黑名单有关的动作也有很多, 如“建立, 删除”等。但是人们能结合语境准确定位视角并突显网络黑名单的功能, 从而理解“黑名单”名转动词的语义即“被拉进黑名单”。
由此可见, 名转动词这一语言现象, 与人们对事物的视角定位和焦点关注的突显直接相关。因此, Langacker识解理论中的视角和突显作为理论基础, 能有力解释名转动词的生成机理。
2.3 名转动词的识解过程
对同一概念或同一情景的不同视角和突显焦点的不同, 语言表达方式也随之不同。尽管名词指代事物, 动词描述动作, 但是如果语言使用者采取特定的认知视角, 突显同一名词的不同认知区域, 名词便可以转化成动词。名转动词之所以成为可能, 就是与语言表达者所选定事物的视角与突显的侧面有关。因此, 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不仅取决于其概念内容, 更取决于该概念内容被识解的方式, 即要敏锐捕捉、感知和理解语言表达者的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对事物某一侧面的突显。
众所周知, 名词指代事物, 对所处语境及人的认知有敏感性, 语义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但是名词转化为动词只是选择并锁定了原生名词中隐含的某一动作语义成分而非所有的动作语义成分。兰加克识解理论中的视角化能有效解释这一现象。在许多情况下, 框架中某一成分的视角化不但以其他成分为背景, 而且还完全抑制其余成分[13]。
笔者认为, 名转动词的生成和使用正好体现了这一理论, 正是人们认知“视角化”的体现。例如:
(1) He fathered two children.
(2) Tom fathered an orphan.
(3) David fathered many inventions.
(4) He fathered the project.
父亲 (father) 作为名词, 并不是孤立地存在, 而是处于一定的常规关系中。这些常规关系包括:孩子有血缘, 给孩子生命的男人, 养育孩子长大的人。根据徐盛桓先生提出的“名动互含”假说, 名词之所以可以转用作动词, 从语义上说, 是因为名词的语义内容含有若干表动作的语义成分。这是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另一方面, 动词的语义内容也含有若干表事物的语义成分。我们调动与“father”相关的动作语义的百科知识:抚养, 养育, 照顾, 爱护及像父亲般地照料等。但是对父亲功能、角色选择的视角不同, 其名转动词的动作语义也随之不同。
例 (1) 只与生育遗传相关。例 (2) 与抚养有关。例 (3) 强调“首创”, 例 (4) 侧重于“提出”。以上各例选取的视角都不同, 突显的焦点也不同。再如:
(5) The streams snaked its way. (这条小溪婉挺着流向前方。)
此句中的名词snake之所以可以转化为动词, 是因为名词snake中隐含着表示动作的语义成分, 这是名转动词生成的语义基础。名词snake包含的表示动作的语义成分除了“爬行”, 还有“咬人、吐舌”等。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原生名词snake包含的其他的动作语义成分而单独锁定了“爬行”这一动作语义, 这与我们所选取的视角有关。
例 (5) 中“snake”本意为“蛇”与其宾语“way”看似没有任何的语义关系但由于蛇爬行时的体态是曲折的, 人们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很容易联想到曲折的形状。而这种形状与溪水的河道形状相似, 以形取义, 故这里的“snaked可以引申出“蜿蜒前行”之意, 而本句就可理解为溪水蜿蜒前行。于是“爬行”这一语义成分就被锁定并突显出来, 即被视角化。同时, 其他的语义成分被完全抑制, 仅作为背景而存在。又如汉语的例子:
(6) 一听到这事, 他就火了。
(7) 家庭重担压得他被都驼了。
而例 (6) 名词“火”包含的表示动作“发热”的语义成分还有“发光、发亮、照明”等语义。名词“火”让人感受到热度, 而人发怒时会产生血压增高, 心跳加速, 体温上升等生理反应, 恰好与“火”的性质有相似性。同时, 其他的语义成分被完全摒弃, 仅作为背景而存在。因此, “火”转化为动词时, 通过隐喻的方式, 就引申出“发怒”, 把人生气时愤怒的形象表现得很真实贴切。这同样可以用识解理论的“视角化”来解释。
例 (7) “驼”名词动用, 让人联想到骆驼的驼峰, 有弯曲且突起的形象, 通过想象, “驼”就引申出了“弯曲的”语义。识解过程同上, 在此不赘述。这类描写比普通短语如“像……”, 要生动形象得多, 给人充分想象的空间。因此, 名转动词的使用能让人们感受到语言的形象逼真。
由此可见, 名转动词的生成不仅与原生名词的语义基础有关, 而且与语言使用者表达的特定动作语义所选取的视角及语义的突显密切相关。
3 英汉名转动词的生成诱因
3.1 填补动词的词汇空缺
张韵斐指出, 人类语言中, 动词的数量大大少于名词, 名词约占词汇总量的73.6%, 而动词只占8.6%, 名词转换成动词主要功能是填补动词表达的空缺[18]。动词数量大大低于名词, 没法满足人们复杂的交际需要, 急需其他词汇来填补, 各类词汇中名词和动词的关系最密切, 于是名词就担当了充当动词的责任。例如:
(8) He Parised in a 747.
名转动词主要是弥补动词表达的空缺, 无须造新词, 直接把包含新信息的名词放在动词的位置上, 便能满足交际的需要。例 (8) 中, 说话人选取的视角及欲突显的信息是地点, 然而英语中并没有一个既表示动作“去”, 又包含地点“Paris”的动词。虽然我们常常也用含谓语的短语来弥补, 但例 (8) 中的名转动词“Paris”为了填补动词的表达空缺, 由名词转化而来。根据交际双方的共识, Paris转用作动词不仅没有造成交际障碍, 而且比使用其他动词要简洁得多, 它同时包含了表示动作“去”和表示地点“在巴黎”的语义, 并且突显了强调地点Paris的语义。
3.2 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被称作语言的经济性或语言的经济规律。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对语言经济原则的解释最有代表性。他认为, 经济原则必须以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 同时人们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19]。语言的经济性归结为“人类的懒惰”, 正是这种“懒惰”促进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不断地往简洁经济的方向发展。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 总是试图用最小的努力去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名转动词的使用简洁省力, 正好体现了语言经济原则。互联网的产生和年轻人追求新颖奇特的表达效果等原因促使名转动词日益增多, 像“他天天宅家里”之类的新用法便因其表达的新鲜独特和简洁明了得以迅速传播。
3.3 迎合修辞的需要
名转动词的生成同时也是为了顺应语言使用者修辞表达的需要, 从而使语言呈现非同寻常的修辞效果。名转动词体现的是一种思维创新。根据识解理论中的突显原则。名转动词是一种语言使用者用词趋新求异、脱离常规的表达法。其目的在于造成一种“突出”, 如“她跟别人花前月下去了”, “你微信他”。这些句子中的名词被活用作动词后, 往往使人产生言简意赅、生动活泼、逼真的效果, 突出了修辞效果, 丰富了表达手段, 也张扬了语言的个性风格。
纵观上述例句, 填补词汇空缺、语言的经济原则、修辞的需要是英汉名转动词得以产生的主要诱因。
4 结论
识解方式 篇6
认知心理学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流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从而指导人高效地、正确地从事活动。认知过程的一般模型为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以及新信息的生成,和其对外界产生影响。
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翻译心理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这有利于扩大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把翻译研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延伸,使翻译研究多元化、系统化。
二、认知心理学下翻译信息加工
在翻译认知上面,通常会提到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信息加工模式,翻译中的记忆问题,判断,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输出,以及双向互动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做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浏览,然后根据从源语言获得的信息与大脑中储存的翻译知识作对比,用已经储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去分析现有的信息,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判断,选择使用什么字、词、句,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结构,最后再对以上信息进行融合、重组,完成源语言向目的语的转换。最后一步就是用目的语去审视源语言,做出校对,达到二者双向互动的局面,提高翻译的正确率。这是翻译过程中大脑对翻译信息进行加工必经的五个阶段。
(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处理方式
翻译是以原文理解和译文加工为主的交际活动。翻译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信息处理模式。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做数据驱动加工,它主要强调的是刺激的输入与特征。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强调了译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经验、信息的处理能力等,因此也被叫做概念加工模式。在翻译过程中,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交替进行。
(二)翻译中的记忆问题
记忆分为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瞬间记忆 (instant memory)。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经验等长期形成的记忆在翻译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长久储存下来的信息是进行翻译的必要前提。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来看,翻译中长时记忆和源语言的相互摩擦和碰撞,用原有的信息去分析现有信息,通过加工、对比,理解源语言的大体轮廓。在翻译认知心理过程上,这三种记忆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判断
判断,众所周知,是下定结论前做的最后一种行为。任何判断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都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影响判断最主要的是判断者个人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在判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判断者本身,判断者个人的能力是作出好与劣的判断的关键。
(四)源语言向目的语的转换
英国学者Roger T.Bell在其专著Translation and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中把目的语的输出过程称之为合成阶段。通过认知加工过程的分析,从译者受到源语刺激时,到用大脑对语言解码、重排,译者心理处于高速运转之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Roman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控制论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