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信贷(精选7篇)
三农信贷 篇1
一、“三农”信贷进行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改变“三农”信贷增长缓慢的状况
随着宏观经济整体的下行, 农村也不例外, 农村经济主要是的简单初级加工为主, 处于产业链的最下端, 以往的旺盛农贷需求已经过去, 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信贷增长缓慢, 农村信贷的不良率在缓慢上升。由于预期的收入减少, 农村的消费需求也在下滑。保证担保贷款也受到担保圈的影响, 保证人的担保意愿大大降低。在抵押物上, 虽然国家鼓励进行两权抵押贷款, 但是根源不在于担保方式的不足, 而在于投资意愿的降低, 在阳光信贷推行较好的地方, 缺少抵押物不是阻碍信贷增长的根源。
(二) 提升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
普惠金融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年推行下, 金融的可得性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农村的小额贷款的额度较小, 无法满足农村工商业的发展需要, 同时农商行服务人员逐步趋于年轻化, 在为农服务的意识方面有些消极, 不愿意深入农户和农民中间, 留恋于规范的城市化金融, 所以普惠金融发展遇到了瓶颈, 在广度和深度上很难进一步前行。
(三) 降低“三农”信贷利率
“三农”信贷因为缺少抵押物, 且小额分散, 在以往不被其他金融机构看中, 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中主要为农商银行所占据, 处于类似的垄断地位, 所以农商行在推行这类的贷款时往往利率较高。
(四) 增加“三农”信贷服务品种
农村金融的业务相对简单, 对传统的实体网点依赖性还很大。信贷产品上主要还是限于利率和担保方式的区别, 品种单一, 创新不足。
二、“三农”信贷需求变化期待新金融服务
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 农村金融机构以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的需求, 必须改革创新, 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一) 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扶贫产生了新的贷款需求
中央现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建设, 大病统筹、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 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将农村的需求激发出来, 让农民敢消费。新的扶贫政策决心将农村的贫困消灭掉, 补上短板, 激发农村活力。这些需要金融创新来满足新的农村需求。
(二) “两权”抵押物打开信贷新空间
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可作为农民的抵押物用于贷款, 农商行将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农村地区“沉睡”已久的资本将被盘“活”, 土地经营权、房屋产权不再成为抵押难题, 但是农民参与农村信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农商行在市场机制建设和风险控制方面进行创新, 以金融的力量带动农村发展。
(三) 新型主体期待更多的附件服务
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以及新时代的农村等将是未来农村生产力的主力。他们希望获取最新的信息, 期待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他们希望了解价格、供求、补贴等信息。在未来的农村信贷中, 哪一家的金融机构能够以满足这些服务将是会获得很大的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在服务上进行深入变更, 提供符合新型主体的服务。
三、在“三农”信贷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 构建“三农”信贷服务基础数据体系
涉及“三农”的基础数据体系, 包含各户的资产、人员、从事的职业等等, 在推行阳光信贷时间长的区域积累了更为详细的数据。运用大数据可以直接进行授信、精准营销等。可以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不断简化手续, 提升效率。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诞生后续的信贷产品创新、延伸的服务等, 将大数据的基础工作做深, 才能具备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 增加服务的含量, 构建“三农”信贷生态体系
现在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浮在表面, 主要是态度和送贷上门的便捷性。增加相关的咨询服务, 丰富他们经营的知识, 提升他们经营管理的水平。如政策法规的资讯, 外部技术的发展状况, 基本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同时也可以针对本区域的农户创业的特点提供相关的创业培训, 可以推广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 (SIY B) 系列培训教程并将培训和信贷支持挂钩。这样通过增加、延伸服务, 不断培育客户端来促进有效信贷需求, 减少信贷风险, 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信贷生态体系。
(三) 进行信贷人员的培训
单纯的贷款操作已经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现在“三农”信贷需要懂金融、农业和现代经营知识的信贷人员。农村金融服务人员有现代的财务、金融等相关的知识, 需要加强信贷人员培训, 熟悉本区域的农村状况, 了解本区域的主要经营项目以及相关专业知识, 才能成为农村信贷的行家里手, 成为农民经营的重要参谋。
(四) 增加信贷品种
根据农户的需求, 需要不断进行重新增加信贷品种。农户的信贷需求比较广泛, 如子女的婚嫁、盖房、购车、看病、创业等等, 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推出相关的信贷产品。随着“两权”抵押的体系完善, 农户的抵押物在不断增加, 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不断改善, 在阳光信贷推行的比较深入的地区, 需要提升阳光信贷的额度, 并结合农户的服务需求进行产品创新。
(五) 降低利率
以“三农”信贷量的增长换取价高所取得的收益。让利于客户。可以在客户中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依据贡献度、信用度和可变现的资产状况等多个维度进行差别化的利率定价, 多客户进行分层管理。
(六) 搭建符合“三农”的组织架构
以“三农”为代表的农村市场和以小微企业为主的城区市场的客户金融服务需求都不同, 需要构建专门针对农村市场进行产品研发、营销宣传、客户服务等等的组织架构, 更有利于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
从信贷领域扶持三农发展的思考 篇2
关键词:信贷领域;三农;扶持;思考
一、 信贷领域扶持三农的现实必要性
信贷领域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是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我国信贷行业完善的需要。
1、国家政策的需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全国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只有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能有一个质的突破。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信贷领域的业务向三农延伸,我国信贷领域响应国家政策,不断调整发展方向和策略,探讨支持三农发展的新模式。
2、我国信贷领域发展完善的需要。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大量资金投入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中,而信贷领域也因过于依赖城市而造成了自身的体系的单一和脆弱。当城市的信贷业务接近一种饱和状态时,信贷领域的发展显得越来越艰难。而与城市信贷领域的接近饱和相比,我国的农村信贷极不发达。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推动影响很大,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趋势农民想利用更多的资金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投资,所以说我国农村的信贷需求和信贷业务的发展空间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如果信贷领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方向,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也是调整自己业务体系的需要。健康的信贷领域体系在农村和城市的投入比重应该是科学布局的,而不能单一的偏向一方,这不利于信贷业的长远发展。对农村信贷业务的加大和对三农的扶持,正是我国信贷业调整自己结构的一个战略机遇。
3、三农对信贷业需求。农业是第一产业,关键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但是农业生产利润低,同时又因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着风险大的特点,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就会得不到保障,所以极需要信贷领域的进入,给农民和农业生产一下有力的保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贷领域扶持三农,也是三农自身的需要。
二、信贷领域扶植三农的理论依据
以上我们从三个层面谈了信贷领域三农的必要性。在现实层面上,信贷领域扶植三农是几方的共赢。那么在理论层面上信贷领域扶植三农有什么理论依据呢?下面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谈这一问题。
1、资源配置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一定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大多时候是有效的,但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合理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由于长时间农村过于贫困,而农业又风险大,回报低,信贷业因为害怕农民不能偿还贷款,所以不敢在农村投入过多的信贷。而农民又因为得不到信贷的支持,实现不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只会越来越贫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由于长时间信贷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和工业,就形成了单一化结构,整个信贷业和金融体系一度非常脆弱。我国政府为扭转这一局面,大力鼓励信贷业进行农村去扶植三农,让政策性金融和财政政策相互补充,这是对资源配置的一个优化处理方案,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2、农业弱质论。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各产业之母,它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生存环境的,如果没有农业,那么人类所有的产业都成了空中楼阁。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它的诸多劣势表现出来。随着人民恩格尔系数的提高,食物消费的支出占人们总的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农业主要是的是为人类提供食品。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要落后与其他产业了,人们对农业和食物的依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农业生产的对象是一个个的生命体,种植业的植物是有生命的,畜牧业的牲畜也是有生命的等等。这些有生命的对象生长受自然的影响比较大,如果遇到自然灾难,势必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所以我们说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是比较大的。
由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矛盾的,我国农业的发展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建国后长时间处在农业为工业作贡献的负保护时期。从国家大兴炼钢铁,老百姓砸锅也要炼钢的全民大运动到工业化用地占用大量耕地。我国的农业一直在为工业做出牺牲,不管是从国家财政上面,还是资源配置上面。面对这一情况,今后的战略应是将农业负保护调整到趋向零保护再转向工业支援农业的正保护。
在这种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的金融信贷领域的投入结构也势必将有一个调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和信贷投入,这和农业弱质是分不开的,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信贷领域扶植三农策略
1、健全贷款担保体系。因为农业生产的风险比较大,如果遇到自然灾难,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就会受到极大的破坏,也无可还清银行的贷款,久而久之,就成了赖账和死账。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农村信贷实践中极为常见,出现这种情况,和我国的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有关。在健全我国农村信贷体系中,要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
第一,可以建立联合信贷担保小组。这种小组就是要让几家农户联合在一起去银行贷款,这些农户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担保的关系。这种措施在个别农村信贷中进行过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联合信贷小组让以前作为个体面对种种风险的农村有了一个小的集体,这样就有了在集体中的安全感和进行农业生产时承担风险的信心。其次,这种农户之间联合担保的形式,可是有效的减少银行的损失。因为这些农户是联合担保的,就算第一还款人没有了偿还能力,那第二还款人还可以作为第一还款人的补充,这就大大的减少了死账和赖账的机会。
第二,可以让农民的抵押物更多样化。我们知道,农民的收入低,他们的私有财产也极为有限,这样在贷款时,他们能拿出的抵押物品也很有限。因为缺乏抵押物而不能贷款,成了很多一个大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可以让农民的抵押物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些抵押物可以包括农民的个人树木、房屋、牲畜等等与农民生活较为贴近的个人财产。只有拓宽农民抵押物的形式,才能让更多的农民有贷款的资格。
2、加强信贷领域的各层次监管。我们谈到的信贷领域的监管应该是多层面的和多元化的监管。有政府对银行的监管,有信贷服务对象之间的监管和信贷领域内部的监管。
首先,政策对银行的监管。上文我们提到,由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常常是矛盾的双方,所以常常有一些信贷从业者为了个人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情况,所以加强政府监管是很有必要的。再者,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要求有好的监管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
其次,信贷服务对象之间监管。在信贷服务三农的这一过程中,服务的对象就是农民。我们前文中提到的要建立信贷担保小组,这个小组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农村信贷领域的风险,也可以在这个小组中加强各自的监督工作,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责任心和信誉度。
其次,信贷领域内部监管。有一些信贷的销售人员利用农民知识文化有限的特点,就用模糊语言麻痹甚至欺骗农民。我们在信贷领域内部要加强监管,从各个环节保障我们农民朋友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历城区唐冶街道办财政所)
参考文献:
[1]李君.德国、日本、韩国政策性银行的动作[J].财政金融,2002(9).
[2]王冰、刘振光.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07(5).
[3]王伟.中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吴怀农.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J].货币时论,2004(8).
三农信贷 篇3
小额信用贷款(Microfinance)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中小微型企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摘要:鉴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三农领域改革愈来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利环节,因此,要深入探究小额信贷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服务三农经济之现状,运用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从而为三农领域的广大弱势人群切实改变命运,这对于拉近贫富之间的差距,推动社会和谐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本文在概述小额贷款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小额贷款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现状,并探讨了进一步推动小额信贷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小额信贷企业;经济;三农
小额信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体系,在为三农领域的贫困人群提供强大的信贷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小额信贷企业则是小额信贷的金融运作的一种有效形式,主要是运用引领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改进困难人群经济收入水平的一种信贷类活动。因此,怎样准确地掌握小额信贷企业的发展趋势,保障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三农领域。鉴于三农经济的特殊性、不稳定性以及农业投资所具有的长期低收益性,造成了三农金融的交易与资金成本均比较高,而风险同样也会更大,加之农村人群信贷借款用途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从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之现象,提升了信贷体系之中的道德风险,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农民群体的贷款难度。在引入小额信贷之后即可运用业务经营更好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以及风险,从而在致力于服务三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本公司的更好发展。
一、小额贷款企业概述
所谓小额贷款企业,主要是指自然人、企业法人或者别的社会组织投入资金成立,不予吸收社会公众资金,负责经营小额度信用贷款业务的企业。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与变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一阶段为试验阶段,时间是20至20;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时间为年至;第三阶段为全面发展阶段,时间为20起至今。
二、当前小额贷款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积极服务三农经济,成绩显著。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不管是从企业的数量与从业人员的数量来考虑,还是从企业的实收资本以及贷款余额来看,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具有稳中有升的强劲发展趋势。同时,致力于提供普惠化金融服务的小额贷款企业积极使用民间资金,很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体的贷款需求,而且还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推动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之升级与调整,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小额贷款企业在服务三农经济的过程中还受到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妨碍了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来源有限,影响到小贷企业的长期发展。就资金来源而言,小贷企业从被批准成立起就确定为只贷不存,而且对小贷企业融资作出了极为严格之规定,小贷企业从金融机构得到融资之余额不能超过其资本净额50%以上。国家的这一限制是为了在更好地运用民间资金的基础上防控风险,但也成为了小贷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阻碍,导致其资金匮乏,无法实现更好的发展。二是征信体系建设不足提升了服务三农经济的风险程度。当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总体上较为滞后,所征集事项均从金融机构进行采集,而小贷业务均未能列入其中,造成征信报告无法真正反映出当事人的实际资金状况,而且小贷企业和征信系统之间的对接不够顺畅,诸多小贷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与征信体系进行对接。三是监管缺位妨碍了小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还没有形成系统而规范的对小贷企业进行合理监管的机制。小贷企业尽管具备金融机构的部分特点,但是业务运行中并无金融机构之资质,故其地位十分尴尬,尤其是造成了监管的缺失,进而造成小额贷款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蕴涵着诸多风险。
三、进一步推动小额信贷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对策
(1)积极拓展小贷企业的融资途径
为了能够切实解决小额贷款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老大难问题,政府要予以其更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以及空间,从而让小额贷款企业能够更多地拓宽融资途径,进而突破小贷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瓶颈,进而促进企业财务上能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对只贷不存之限制,应当从切实防范风险的视角来考虑,兼顾提升小贷企业资金来源之所需,可实施有条件地吸收存款的举措,也就是进一步放松设置村镇金融机构之标准,对那些已经达到相应指标的小贷企业可允许其适当地吸收一部分存款,从而推动其尽可能快速发展成为新型村镇银行。同时,我们还可进一步拓展别的资金来源途径,可以在小贷企业目前的基础上增加资和扩大股份、捐赠和从金融金融贷款等三类融资形式的基础上,合理地放宽企业在融资上的限制,例如,融资的比重可以提升至80%以上,这样一来就能切实提升农村地区贷款资金的支持力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出信贷资金所具有的规模化效应。同时,还应当赋予小贷企业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实施支农再贷款的`准入资格,或是申请享受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一样的待遇。
(2)不断完善小贷企业的监管机制体系与措施
三农信贷 篇4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关键词三
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县域经济
引言
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3]。他提出,2004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必须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4]。他提出了完善支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稳定涉农价格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8]:“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今日的新农村建设不过是过去10年中国乡村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而已。当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5]。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6],“三农”问题又一次引起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且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而起,并从前人那里获得了经验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而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问题又使这次新乡村建设运动有了新的样式、特征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农业科技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l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生命科技的世纪[7],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技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农业科技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具有智能化、生物化、产业化和企业化的明显特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结合,人们在21世纪能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2.3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应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9]。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沿海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比如,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又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10]。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3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
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11]。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在县域经济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比较全,可以说,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指标,在县域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反映。
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2]:农村经济阶段、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三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11]。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的发展时期。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它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是工业资源的基地,是拉动消费的“超市”,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如城镇化发展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体制性影响等等。面对县域经济的这些特点,我们应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县域经济的发展。
3.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工农一齐抓”[13]的指导思想。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摆在战略位置,打破城市工业、乡村农业、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壮大县(市)经济的实力。
笔者认为,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笔者觉得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10]的思路,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置就业、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14]。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四、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12]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3县乡干部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责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乡干部的正确领导,县乡干部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县委书记在一个县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对该县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5]。而要推动县域经济,就必须提高县乡干部的领导发展能力。
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笔者认为领县乡干部要提高领导能力,应着眼于抢抓机遇、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突破封闭思维模式,面向市场,创新配置资源思路。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准确定位;应着眼于把握重点,推动落实能力的提高,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切入点,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应着眼于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机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人才战略,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不竭的推动力。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县域经济能否走向壮大,关键在于培育人力资源,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瓶颈”[16]。因此,必须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考虑,把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落到实处。
总之,三农问题错综复杂,任重而道远,以上仅仅是对近年来学术界对三农政策论述的一个综述。任何改革的一小步进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本文只是就其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参考文献
[1]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1).
[2]董洪霞.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j).商场现代化,2006,474(1).
[3]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j).农化新世纪,2004,5.[4]马凯称解决三农问题是今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j).农机市场,2005,1.[5]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
“三农”问题 篇5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形成,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三农”问题靠以前的一套是不可行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支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更需要每届政府薪火相传。第一,要在调整政策、协调城乡发展上有新突破。抓紧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农业、农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外向型农业、农业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一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四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第四,要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上有新突破。健全村民自治体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稳步推进乡镇自治,同时,要完善农村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只要随形势的变化改变思路,就能保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三农信贷 篇6
目前,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发展速度很快, 政策法规也越加清晰完善, 2010年财政部、税务总局颁发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 明确了小额贷款是指单笔且该户贷款余额总额在5万元以下 (含5万元) 的贷款。政策上对于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一是农村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从农户扩大到农村多种经营户,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微型企业等;二是小额信贷方式转变, 将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集合起来;三是简化农户小额信贷程序, 对信用好的农户实行贷款优先, 利率优惠, 额度放宽, 手续简化等正面激励机制;四是对开展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优惠, 调低存款准备金, 发放支农再贷款等支持政策。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至2009年, 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 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21.5%, 余额同比增长32.3%, 农户贷款余额为20133亿元, 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712亿元, 增幅达24.5%。
2中国农业银行小额信贷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1农行现行小额信贷业务特点
我国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以扶贫贴息为主要方式的小额信贷业务是配合我国政府的“八七”扶贫计划推出的, 目标客户是中低收入者和贫困农民。九十年代农行主要采用小组借贷的方式进行小额贷款, 平均贷款额为1000元—5000元/笔, 农户贷款的年利率很低, 甚至无息由政府补贴。2000年后, 主要贷款对象转变为企业为主。2008年后农行开始发放惠农卡, 可以提供最高3万元的贷款额度, 此项业务成为向广大农户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平台, 目前农行小额信贷运作情况有特点如下:
2.1.1贷款业务种类多
目前, 农行除发行金惠农卡外, 还开发了农户小额贷款, 针对农村批发市场和个体工商户的惠农信用卡, 针对种养大户、多种经营户、创业农户的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三农”业务, 其中, 农户小额贷款以“普惠制, 广覆盖, 商业化”为指导性原则, 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小额贷款, 这类贷款可以采用保证、抵押、质押和农户联保形式发放, 用款方式也分为自主可循环与一般方式, 一般方式采用一次性还款付息, 自主可循环方式以实际贷款使用天数计息。
2.1.2以惠农卡为载体搭建平台
农户由于收入不确定性较高, 相对城市就业者更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为农户争取资金进行生产自救, 因此, 农行突出抓好农户金融服务, 着力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加大惠农卡发放力度。
2.1.3建立信贷管理体系
农业银行凭“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 建立单独的信贷准入标准, 完善了信贷业务流程, 评级、授信、授权、担保等综合管理制度, 保证客户的贷款程序有理有序。同时, 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信贷业务运作机制, 派驻独立审批人, 实行网上审批,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保证客户能及时贷款。
2.1.4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农业银行出增建一批网点外, 在无农行网点地区, 也组建了客户经理群和流动服务车, 流动服务站等, 开展深入田间地头的上门金融服务。积极向县级以下地区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金融产品。
2.1.5管控金融服务风险
农村信贷风险大, 而小额信贷面向的主要是农村的零散客户, 因此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2农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可看出, 农行在“三农”服务小额信贷方面已经开发出了自己独特的产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业务的风险还是有待提高。首先, 中国农业银行经过转制已经成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成功上市, 而“三农”业务很大部分是政策性的扶贫需要, 此类业务往往存在风险大收益小的预期, 这与农行以盈利为目的是有冲突的, 这一冲突使得相关组织和员工开展此项目的意愿不足, 与政府合作机构的愿望往往不相协调等。同时, 由于处在业务发展初期, 员工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 在农村网点不足等等, 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3我国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以上农行开展小额信贷服务的现状可以看出, 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速度很快, 金融机构也不断完善此项服务。至今, 小额信贷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将近15个年头, 期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层次和水平都在不断提升, 但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与客观需要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小额信贷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资金来源, “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在中央一号文件得到了充分肯定, 小额信贷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实际情况来说相当必要, 但目前我国推广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主要问题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商业化改革与政策要求的矛盾
近几年, 国有银行基本上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化改革使得利润最大化成为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目标。因此, 一方面, 农村资金大规模流出参与城市与工业化领域中, 使得真正使用到农村的资金不多, 要用行政手段或政治手段来解决资金流出问题, 让金融机构承担支农职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也很难在实践中为金融机构全面贯彻。另一方面, 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预期, 让开展此项业务的金融机构很难转变观念, 真正去深入开展小额信贷服务。盈利导向与风险投资组合的矛盾。
根据风险投资组合理论, 减少投资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风险相关系数为负的产品组合。在小额信贷的实际放款过程中, 往往存在一种现象, 就是对同一地域范围的农户, 花费同样的借贷成本, 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借贷给需求量大的农民, 由此导致借贷资金总量中很大部分被需求量大的农户所贷, 这种做法违背了风险投资组合理论, 影响到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
3.2资金来源单一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目前开展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除正规金融机构外, 国家也鼓励建立小额信贷公司, 农村互助基金等非正规金融作为小额信贷的补充。而小额信贷公司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自有资金, 捐赠资金或单一来源的批发资金形式, 而且是“只贷不存”, 不跨区经营, 没有其他金融产品, 借贷利率由双方协定, 在这种情况下小额信贷公司很难扩展业务, 而且倾向放大额贷款, 超出了小额贷款的额度范围, 需要预防其出现非法集资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问题。
3.4小额信贷的专业性与从业人员素质的矛盾
农村小额信贷与城市商业贷款不同, 一方面是面向的贷款群体主要为农户, 农户普遍金融知识比较缺乏, 贷款观念比较保守, 对利息等支出数额比较敏感, 另一方面, 小额信贷风险较大, 政策意味比较重, 但盈利率不高, 因此, 如何转变观念, 更好地推广业务是从业人员的必要素质。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 也需要耐心细心, 为农民朋友提供贴心的服务。但目前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小额信贷发放急需解决的问题。
4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金融服务的建议
4.1增强政府对小额信贷服务的支持力度, 建立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机制
促进小额信贷发展, 提高农户贷款可能性, 需要地方政
府从政策, 税收等方面采取相应激励机制, 转变相关机构人员观念, 提高金融机构提高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例如依据小额信贷在涉农贷款中的比重, 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等, 也以此来向广大农民表示政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决心。
4.2强化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合理的评级标准, 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作物每年受灾面积不在少数, 这也使得开展农村小额信贷投资风险很高, 收益预期变数较大, 加上农户收入低, 自身积累不足, 缺少可供抵押的资产, 不少农户就因为不能提供抵押物放弃资金需求。因此, 建立此类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以合理的评级标准来对不同资质的客户进行信用评级非常必要, 如农业银行就通过“三包一挂”来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设计不同于城市客户的评级指标等, 以此来进行金融服务风险管控。
4.3放宽农村小额信贷行业的准入门槛, 提高农户授信额度
近年来我国放宽了民间机构参与小额信贷的门槛, 开始设立了商业小额贷款公司, 但是这类公司资金来源单一, 业务拓展能力有限, 是无法跟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竞争的。因此适度放宽农村小额信贷行业的准入标准, 让各类商业机构加入农村金融市场, 才能打破一头独大的局面, 形成良性竞争。同时, 提高农户授信额度, 让农户能够提高贷款可得性, 增加选择的多样性, 促进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结语
小额信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三农”的融资要求, 对我国农村地区及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的改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自1996年以来, 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迅速, 作为正规金融机构代表的中国农业银行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为“三农”服务, 成效明显。但我国的小额信贷业务毕竟仍然处于起点阶段, 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 政府相关部门要执行宏观政策需要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及制度的完善, 金融机构在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优化融资环境, 转变金融机构及普通农户的观念, 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体系, 加大对农村生产的融资力度, 是发展“三农”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臧景范.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J].中国金融, 2010, (5) :20-23.
[2]温铁军, 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中国金融研究, 2007, (1) :43-44.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 2006, (32) :103-114.
[4]王珏.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下信贷约束的系统性分析[J].农村经济, 2010, (3) :47-49.
[5]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三农金融, 2009, (2) :37-44.
[6]曹丽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0) :76-77.
[7]王薇.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小额信贷的商业发展[J].农村金融, 2010, (10) :44-47.
[8]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N].人民网, 2010-03-04.
[9]杨红, 张成翠.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 2010, (10) :50-52.
三农信贷 篇7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工作,5 月15日至16 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江西南昌召开“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会。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江西省委副书记尚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冬科局长,银监会四部副主任王艳娟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莫建成出席会议,副省长李炳军致欢迎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作工作报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主持会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邮储银行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当好‘三农’金融服务生力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规模】
8300亿小贷解800万农户融资难题
当下,“三农”发展迎来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企业发展正在催生更多的金融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亟待金融支持,农民对结算、贷款、理财的需要进一步激发。
李国华介绍,邮储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三农”金融服务放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截至目前,邮储银行拥有3.9万个网点,其中70%分布在县域,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300多亿元,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7万亿元,有效解决了800多万农户,1200万户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截至2013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882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居银行业第一位,连续六年实现增量高于上年。
在翻阅了邮储银行2013年度《普惠金融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听取了邮储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报告后,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邮储银行为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农”工作、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等民生领域勇于探索,在用真情和感情推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上义不容辞,两份报告是金灿灿、沉甸甸的。
据介绍,邮储银行的总体目标是:未来五年内,在“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超过3万亿元,成为“三农”金融服务的生力军。
【重点】
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配合国家政策和发展导向,邮储银行加快了涉农产品的创新推广,重点推进对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指出,“现代农业需要金融支持,金融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重要方面。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也培育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巨大市场。如何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个巨大的市场,是摆在农业和金融两大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邮储银行的重点支持对象。”
“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金融需求是信贷需求,要根据不同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吕家进表示,将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推广;重点以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内6000多个家庭农场、农业部确定的6600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示范社为重点,逐步把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
在开展新业务试点的过程中,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区、800个产粮大县、15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邮储银行重点推进的区域。“这些地方特色农业比较明显,现代农业推进速度较快。邮储银行已将黑龙江、新疆、江西、浙江、广东、北京、河南、四川、福建等9家分行确定为‘三农’贷款创新实验区。”吕家进说。
一年来,邮储银行各试验区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邮储银行家庭农场贷款在山东、江西等地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庭农场贷款放款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元,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贷款结余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农民合作社贷款业务在北京、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试点,贷款规模已经达到4亿元。
此外在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的问题上邮储银行也做了大量工作。据介绍,去年以来,邮储银行围绕农村金融改革,加大了农村抵质押担保方式的创新开发力度。围绕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抵押,邮储银行开发的新产品已经在多地试点,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邮储银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北京等地累计放款超过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在江西、福建等17个分行开办业务,累计放款超过13亿元;在农房抵押贷款方面,则在参照中央精神,加强研究,审慎探索。
【经营】
践行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作为普惠金融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将坚定不移地做好服务,使普惠金融服务向“取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理财送下乡、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的目标持续迈进。
“两小”贷款(小额贷款、小企业贷款)是邮储银行的“招牌业务”,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随着“微贷技术”运用的不断成熟,邮储银行正在大力推动“两小”贷款转型升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介绍,2013年以来,邮储银行加大小额贷款产品要素调整和创新力度,支持茶叶、烟草、水产养殖、畜牧业、家禽养殖、农产品收购等区域性特色行业开发;2014年又进一步对分行放权,充分满足分行创新本地化小额贷款产品的需求。小企业贷款则以特色支行为抓手,加大群链开发。目前邮储银行已经建立了72家涉农类小企业特色支行,研发试了点包括互惠贷、增信贷、流水贷等在内的小微信贷产品55种,全力支持地方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回乡创业农民工、农村妇女和自谋职业者等特殊群体,邮储银行也推出了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邮储银行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目前累计放款53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邮储银行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资产规模达到5.57万亿元,居中国银行业第七位,全行收入、利润实现了连年持续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会场声音】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是当务之急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与之相应的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业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探索金融支农有效落实,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难是当务之急。
邮储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地位,坚持“人嫌细微,我宁烦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服务宗旨,发挥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下沉服务重心,不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邮储银行要把握城镇化和发展普惠金融机遇
“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关系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关系到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意义重大。
邮储银行要把握两大机遇:一是要把握当前城镇化的机遇,特别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农村金融业务,走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积极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工作。二是要紧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机遇,发挥邮储银行的网点优势探索农村普惠金融新路子。要扎实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有效方式,推动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江西省委副书记尚勇:让金融活水浇灌“三农”之树
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是发展所需、农民期盼。希望邮储银行等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江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机制,秉承普惠金融理念,把支持和服务“三农”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让金融这池活水浇灌好“三农”之树、助推老区人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着力完善银地合作保障机制,扎实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共同打通“三农”的金融血脉,形成推动江西农业农村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冬科局长: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邮储银行要提高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即用好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统筹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从服务“三农”的“生力军”逐步发展转变成为“主力军”。
邮储银行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把握好中央推动“三农”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二是把握好中央和地方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重点领域。三是把握好不断增长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邮储银行应主动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做好对接,大力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此带动千家万户,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银监会监管四部副主任王艳娟:从四方面做好“三农”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