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精选12篇)
三农 篇1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全国各地农村基层干部深入乡村、进入农户, 把学习理论提高素质与深入实践、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为进一步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和核定低保对象工作等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性巨变。“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工作的重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那么, 县级电视台记者该如何围绕“三农”工作实践“三贴近”呢?
在报道“三农”工作情况时能反映出国家的有关“三农”政策, 广贴“三农”
利用电视新闻报道“三农”, 应传播宏观信息, 在对县农业部门、各乡镇党政机关开展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进行报道的同时, 能够传播宏观信息, 能够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三农”政策方针, 所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电视新闻以它可变的小视窗上演“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 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组织元素去记录现场, 推动新闻叙事。记者亲临现场用最佳的位置、视角、距离去获得准确的、真切的、独特的资讯, 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 准确、有据、公正、客观, 让“三农”状况得到摹写, 丰富观众对“三农”的感知, 进而引动农村干部对“三农”政策的普遍贯彻落实等积极行动, 使事实、思想、感情的发布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宣传报道“三农”人物事件只是一种形式, 其主题、灵魂、统帅是宣传报道国家的“三农”政策方针, 因此, 材料的选择、使用都应以表达主题的有效性来确定。
搞好深度报道, 长贴“三农”
深度报道的对象往往是有代表性的重大题材, 它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充分性报道, 思维之宏观、题材之重要、占有材料之丰富、理性之充足等可想而知, “容量”是相当大的。只要详尽占有系统资讯对事件进行综合、立体的分析和科学的调查, 就能用长镜头、广角镜对系统中的人、事、物作全方位的立体报道, 从而产生强大的冲击效应, 详尽地、多侧面地、多角度地展开事件, 达到深度报道的目标。画面和解说相配更能满足大众的期盼和需求, 显示出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笔者怀着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对农民兄弟的真挚感情, 曾对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进行过深度报道。商水县作为豫东平原的农业大县, 人口上百万, 经济却欠发达, 商水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 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农业增收幅度缓慢。因而收集材料时, 用战略的目光去审视, 在摄像、动笔时, 则需要寻找亮点。经过反复分析,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了正面宣传的突破口, 才得以有条不紊、逐层进入地进行深度报道。
优化区域布局, 发展特色农业。要把镜头对准具有特色的、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 对准区域化布局与规模化生产的结合点, 对准“有特色、上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竞争力。笔者在采访中发现, 商水县要改变落后的农产品结构, 引导农产品生产向“品种优良、品种多样, 既有丰富的营养, 又有安全保障”的方向发展, 使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相适应。这就要求把镜头对着优良品种的选育, 品种的开发、引进和改良,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绿色食品等方面。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笔者认为应主要从科技下乡入户, 建立农技推广队伍, 利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开展技术咨询, 农技服务110等方面着眼, 去采写农民接受和运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搞活农产品流通。搞好这一方面的报道, 就要从该县为市场建设营造宽松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着手。
发展旅游农业, 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笔者先后去该县的魏集白鹭森林公园、练集美人指葡萄园、黄寨名贵花木场等处采访, 感触颇深。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植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笔者把镜头对准了农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 特别是聚焦特色种植园区和规模养殖场, 了解到不少乡镇将规模狭小、经营分散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 这种经营组织机构的调整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感受现场短新闻的采写
笔者在县级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工作10多年, 常常深入有关“三农”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 拍摄、采写有较高新闻价值、现场感强、短小精悍的现场短新闻。笔者努力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 对现场环境和人物情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拍摄, 广角镜头与特写镜头交替使用, 在中间适当插入目击者或当事人的话语, 引用农业部门公布的数字, 使报道既灵活、受人青睐, 又具有权威性。
2009年秋收时节, 在商水县魏集镇党委有关同志的陪同下, 笔者不失时机地走进该镇许寨牧业公司秸秆收购现场, 惊喜地看到:从省道217线到许寨牧业公司大门口100多米的路上, 满载玉米秆的农用机动三轮车、四轮车和架子车排成长龙, 公司院内的秸秆粉碎机正在飞快地运转着, 员工正忙着称量玉米秆、粉碎玉米秆、堆放玉米秆。收购的玉米秆堆积如山, 蔚为壮观。笔者在现场, 采撷现象与事实, 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嗅、用心灵去感受体验, 以自身去感受实录现场的事件、氛围等。由于在现场, 笔者看到了农民出售秸秆和牧业公司收购秸秆、储存秸秆的全过程。在报道中, 笔者尽力回避抽象与概述, 追求形象与精彩, 让电视观众如临现场, 有立体、鲜活的感受。
“以前, 俺把棒子掰掉后, 把秸秆都扔了, 现在有地儿卖了, 真好啊, 卖的秸秆钱够买化肥了!”不少农民这样说。笔者老老实实地把采访对象的话实录起来, 保留采访对象的谈话语气、措辞, 把“新闻快餐”原汁原味地“端”给群众, 使之成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
三农 篇2
——记第四届“三农”知识宣讲大赛决赛
(通讯员 匡梦娴
摄影 李超 朱倩云)12月12日晚上6点30分,由金融学院分团委主办、“新农村”社团承办的“三农”知识宣讲大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第三报告厅举行。此次决赛的评委分别是金融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高师老师、上一届“三农”知识宣讲大赛冠军曹宇驰、义工社社长刘爱霞、“新农村”社团上一届负责人黄晶、本届“新农村”社团团支书柯慧。另外,浅水文学社、阳光学社、义工社、金融部落、读书协会等兄弟社团也出席了本次决赛。
在主持人简短的开场白之后,高师老师进行了讲话致辞。首先,他表达了自己的荣幸,能够坐在评委席,并且由衷地看好本次比赛,看好每一位选手。在这个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时代,能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地关注“三农”、心怀“三农”、情系“三农”,这让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并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支持“新农村”社团的发展,希望新农村社团不仅在校内越办越好,同时也能够走出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真正做到的关注“三农”,服务“三农”。
老师讲话完毕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决赛正式开始,经过初赛、复赛晋级决赛的10位选手分为两组,五位选手一组。当第一组的五位选手比赛结束后,与场上观众的有奖互动环节——“拉狠话”环节开始了。由主持人读题,观众抢答,答对有奖,打错略过。随即场上气氛活跃了起来,观众们都跃跃欲试。五位评委依据参赛者现场宣讲的仪表形象、PPT效果、宣讲效果、才艺展示和同观众互动情况等评分标准和提交的论文文案来进行综合的打分。最后将十位选手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整场比赛中让评委和观众印象深刻的是金试Q1441的罗垚同学讲的“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通过对各种留守现象的分析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并且附上了形象又生动的图片。演讲主题鲜明、声音洪亮、气势非凡„„直到最后的才艺表演,他带来一首《爱笑的眼睛》,歌声委婉动听,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10位选手的宣讲全部完毕后,令人期待的比赛结果也很快的出来了,由高师老师给各位获奖选手颁奖。随后,“新农村”社团社长吴莹代表组织本次本次比赛的所有工作人员对本届“三农”知识宣讲大赛进行了总结,她说“三农知识宣讲大赛为大学生提供关注“三农”问题交流的平台,本届比赛备受大学生关注和积极参与,报名参赛人数创造了历史最高。本届比赛在往届比赛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改革创新,不仅仅是以前单纯的上台宣讲,而是从初赛到决赛,一直注重选手对“三农”问题理论研究能力和文案写作能力的考察。”
本届比赛结束了,但我们热爱“三农”、关爱“三农”的热情并没有递减,“新农村”社团继续与你前行,心怀“三农”,情系“三农”!
金融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高师老师致辞
选手激情的宣讲
评委的精彩点评
当前“三农”问题评述 篇3
今年以来,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初步有了明显转机。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 “三农”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一、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但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短期内仍难以根本缓解
与上年相比,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2%,增长速度增加1倍。在此基 础上,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2260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较上年同期 实际增长59%,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但是,当前农民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农民增收 困难仍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到2000年为止,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增长速度连续4年下降,农民来自于农业的纯收入连续3年绝对减少。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 农村发展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从某种程度讲,农村发展新阶段就是农民收入 增长比较难的阶段。因为,传统的主要增收手段,如农产品提价等,对农民增收已很难发挥主导作用;而新的主要增收手段,如城镇化和结构调整,要发挥更大作用还面临一系列因素 的重重制约,特别是宏观制度性因素的障碍。而这些宏观制度性障碍,由于涉及的利益关系 比较复杂,往往不是短期内可以手到病除的问题,只能在中长期内逐步解决。
二、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但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还不显著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严重,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 。因此,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1998年底, 在中央提出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 伐明显加快。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和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迅速形成 。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已开始显现。
但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不合理,仍然是影响农业竞争力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 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品多、高档和优 质品少,由此导致农产品价格难以提高,甚至不断下滑。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农业产前 产后开发薄弱,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在发达国家已达 3:1,而在我国仅为085:1。2001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9260亿元人民币,不足雀巢集团 全球销售额(4190亿元人民币)的2倍。此外,流通环节对我国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 要障碍,仍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黑龙江的调查,当地每斤大豆的生产成本比美国还低40%左右;但不计流通过程中的商业利润,仅运费一项就使国内大豆 的批发价比农民的出售价提高20%。
三、城镇化加快推进,但对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还亟待有效发挥
收入问题和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近年来,不 仅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第一,从1992年开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总量 逐年减少。但在1997年以后,农业劳动力总量又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2000年我国农业劳 动力33亿人,比1996年增加7371万人,增幅达228%。第二,近年来,乡镇企业由于 增速减缓、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加快,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相对减弱。1991~1996年5年间 ,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年均递增7788万人,创造的增加值年均递增4282%(未扣除物 价因素的影响)。但是,1997、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连续两年出现了就业人数的负增长, 共减少就业人数971万人。1998~2001年3年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仅年均递增1830万 人,创造的增加值仅年均递增1339%。
近年来,由于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显著弱化,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在此背景下,农民收入问题和农村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实际上凸显了加快城镇化的重要 性。乡镇企业的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发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因此,无论是从增 加农民收入,还是从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角度出发,都需要把加快城镇化放到较为重要的地 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迅速推进,对于扩大农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78~2001年,全国 新增市镇人口超过2亿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由179%提高到377%。到2002 年,农村外出劳动力已经超过9000万人。2001年,在全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向省会城 市、地级市、县城和建制镇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85%、177%、149%和87%。200 1年,农民人均外出打工收入已达3755元,比上年增加411元,增幅高达123%;远远 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50%,未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的测算,目前全国进城务工劳动者每年寄回家的劳务款就已超过6000亿元。
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少数地方,城镇化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将城镇化的 核心定位于城镇现代化,将城镇化过程简单地压缩为城镇建设的过程。许多地方城镇改造提 速、规模扩张加快,城镇建设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的经济支撑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盲目向高 标准看齐,热衷于锦上添花“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二是城镇化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地方 政府推动型,地方政府对城镇化的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 两种不良倾向,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形成对农民增收和农村 就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第一,城镇化的资源需求迅速上升,加剧农业和农村资 源的流失,从而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加快城镇化应该快之有度,以城乡协调发展 为前提,不能动摇农业和农村正常发展的基础。第二,农村人口和就业的城镇化进展较慢, 城镇化对农民增收、农村就业的带动作用不显著。城镇化首先表现为农村人口和就业的城镇 化,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变为城镇非农产业的劳动力。 但是,由于上述两种不良倾向的作用,20多年来,在我国新增市镇人口中,属于农转非的仅 占大约35%。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外,由行政区划变更等非正常因素所导致的城镇人口增量 高达8000万人。在现有的9000万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只有大约60%左右进入城镇就业;而且 ,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属于流动就业、城乡两栖,成为介于城镇人和农村人之间的 边缘人。因此,撇开行政区划变更等非正常因素,加上城镇人口统计中尚没有涵盖的农民进 城因素,从可比口径看,当前我国真实的人口和就业的城镇化水平至少要比现有统计数(37 7%)低一些。
四、农村市场持续扩张,但农村市场扩张乏力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市场持续扩张。2001年,农村居民 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8%,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2002年前8个月,县和县以下社会商 品零售额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62%和70%。农村市场的扩张对于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增 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近年来,在我们千方百计要扩大农村市场的同时,农村市场的 相对份额却不断萎缩。在我国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县及县以下部分所占的比重,1995年为40 %,到2001年已经下降到374%;2002年前8个月为366%,比上年同期下降064个百分 点。当然,在城镇化、国际化过程中,农村市场相对份额的下降有其必然性。但是,在较短 时间内农村市场相对份额的下降幅度这么大,仍然是值得我们充分注意的。
三农 篇4
1. 三农问题至关重要。
毛泽东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要重视三农问题, “城乡必须兼顾, 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 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 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 仅顾城市, 如果这样想, 那是完全错误的。”[1]
2. 毛泽东三农观形成的基础。
首先, 他出身农家, 耳濡目染, 对农村和农民的境况有深切的体会。投身革命后, 毛泽东仍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领导农民运动, 深入农村调查, 这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实践基础。其次,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悉心研究和批判继承, 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 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如儒家的“民本主义、重农抑商”思想, 李自成等农民革命领袖的“均贫富、等贵贱”思想以及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等等, 这就为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后,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的精彩论断则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理论基础。正是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 形成了他系统的三农观[2]。
3. 毛泽东探索三农的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则对三农问题作通盘考虑。正因为毛泽东思考三农的重心有所不同, 因而对三农问题的解决采取了相应的步骤:第一步, 解放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 消灭农村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第二步, 将分散的个体经营方式转变为合作社经营、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 实现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初步意义上的社会化;第三步, 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生产力, 实现以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3]。
二、毛泽东三农观的具体内容
1.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理论。
第一, 农业为工业化提供所需的商品粮;第二, 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第三, 农业是出口商品的重要来源;第四, 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这说明农业的发展对工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还特别重视粮食问题, 多次指示要大办粮食。发展农业必须优先安排好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须知中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吃饭是第一件大事”[4], “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5]
2. 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即要通过发展与推广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并总结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 毛泽东多次强调农业不搞技术不行;其次, 重视研究和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提出了农业耕种“八字宪法”;再次,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他还强调, “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 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中国建成一个工业国, 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5]
3.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毛泽东合作化思想的内涵:第一, 农业合作化的目的———提高农业产量,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以及防止农村的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 消灭资本主义的需要;第二,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第三, 农业合作化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第四, 农业合作化的步骤———互助组 (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
4. 农村城镇化的理论。
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新的进展, “农村人口要减少怎么办?不要拥入城市, 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6]多余的劳动力的出路主要还是在农村, 因为“生产范围大了, 部门多了, 工作细了, 不怕有力无处使”[7], 以后还“将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工业、交通和交换事业的发展, 更是前人所不能设想的。”[7]毛泽东还提出了农村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1959年他提出通过国家投资和公社自身的积累办社办工业;1966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以集体积累为主, 国家扶助为辅”,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启动和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的方针应以发展中小企业为主, 实行“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和“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8]。
5. 农民教育的理论。
毛泽东还探寻了农民教育的内容: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 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组织纪律的教育, 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第二, 普及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第三, 开展科技教育, 包括农业技术教育、军事知识和技术教育、卫生科技教育以及消除迷信的教育等[9]。对于农民教育的步骤和方法, 毛泽东主张首先组织农民识字, 扫除农村文盲;其次, 创办农民技术夜校, 将扫除文盲与普及技术相结合;再次, 加强基础设施的创建, 办小学、中学, 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 发展农村广播、电影队, 组织文化娱乐等。还提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 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 使广大农民成为现代农民。毛泽东还号召知识分子下乡去, 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10], 以积极投身农村的文化建设。
6. 照顾和实现农民利益的理论。
一是要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合作社、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国家和农民关系要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 不能将农民挖得太苦的原则;二是注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 强调采取缩小剪刀差, 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三是毛泽东提出要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 如减轻农业税、发放农贷、兴修水利等。
三、毛泽东的三农观对库区三农建设的启示
1. 三农问题是库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不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均从不同角度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目前, “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11]。而库区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就业压力大, 移民安稳致富任务重;社会矛盾多, 困难群体大,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任务重;城市综合实力不强, “以城促乡、以工哺农”能力较弱,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骨干企业支撑力、核心竞争力不强;生态比较脆弱, 环境压力大, 资源、环境、人才等发展要素制约加剧。库区的三农问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只有认清形势, 着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才能实现库区的现代化。
2. 库区三农问题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有主次地解决了旧中国的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则对三农问题作通盘考虑, 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当前, 库区的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是要注意地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尤其是远离城镇的边远山区。搞好乡村规划, 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引导政策, 支持农村村落建设, 引导农村集中修建农民新村, 加强基层组织服务设施建设, 培养农村居民的社区观念, 把有条件的农村村落培育成为场镇或社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二是要注意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协同发展, 尤其是农业问题。逐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道路,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以农村标准化、农业多元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构建库区新农村。
虽然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与库区的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但毛泽东关于三农问题的基本理论仍具有现实价值。他关于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关于农民的教育观等理论, 今天我们仍可资借鉴。当前一定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 推进农村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的主城区, 重点培育都市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沿江生态农业带重点搞好库区周围绿化带建设, 大力发展柑橘、竹笋、蔬菜、畜禽、水产产业及其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浅丘高效农业带重点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山区特色农业带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茶叶、烟叶、反季节蔬菜和特色果品, 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林草业和中药材, 建设牛、羊、兔等草食牲畜基地。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 打造特色产业及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培训, 搞好“阳光工程”、扶贫培训, 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大学生进村工程和干部下挂基层工程, 增添农村新活力。为农民办实事, 让农民盼望的“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寝有所安”的幸福生活更加真切。
摘要:毛泽东在不同时期, 从不同的角度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拟就毛泽东探索三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内容两方面加以讨论, 并以此提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库区该如何借鉴毛泽东的三农思想, 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 打造特色产业及发展生态旅游,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培训, 搞好“阳光工程”、扶贫培训, 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建设, 以建设和谐新库区。
关键词:毛泽东,三农观,库区,三农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27.
[2]孙海林.毛泽东三农思想概论[J].湖南社会科学, 2004, (6) .
[3]何景春.毛泽东对三农问题探索的历史性贡献和现实意义[J].安徽史学, 2005, (4) .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49.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8-310.
[6]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毛泽东与中国农业[C].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5:192.
[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252-253.
[8]杨海明.试论毛泽东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J].桂海论丛, 2004, (6) .
[9]钟凯雄.论毛泽东三农思想的精神内涵与精神实质[J].嘉应学院学报, 2005, (4) .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16.
三农问题初探 篇5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首当其冲的是农民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截止到今年3月份,城镇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51%:49%,这表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了。所以,人大代表比例城乡按1:1选举已经成为可能。但事实上,在现阶段,农民的历史位置依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农民的权利依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农民工权益受侵害,农民在工作岗位上的不平等待遇等等,这些都突出了农民身份的“特殊性”。在当下农村,早已经普遍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些在出发点都是为农民利益着想的措施。但截止到2004年底,1.4亿老年人口中,只有4000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在7.5亿就业人口中,只要1.4亿人口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农合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收入,农民年均收入不到4000元,如此微薄的收入拿出一部分用于医疗和养老保险,起码在现阶段,可行性不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身城镇居民,不是简单的身份的改变,而是要在经济上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其关键在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是农业问题。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和发展好农业,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美国和以色列的农业的巨大成功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现阶段,我国农业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农业基本设施的不完善。例如农田设施,水利设施,道路设施,产业链等。所以,搞好农业基础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例如可以通过社会集资的方式,将资金引进农业上来,可以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用科技力量,因地制宜,要大力培育经营实体和龙头加工企业,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联结的模式,发展农牧产品深度加工,发挥规模效益。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要针对大宗农产品运销困难的问题,积极组织引导运销大户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渠道开拓市场、寻找销路。
最后是农村问题。
要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的帮助。首先,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此外,政府还应该对购买农机及一些农业机械设备给予一定比例补助政策,刺激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或地区,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政策,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完善扶贫投入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坚持开展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只要通过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成为可能,农村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
“三农”难题 篇6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国务院明确要求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温总理强调,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城镇化,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认为这些要求和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但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也非易事。尽管有了好政策对农业的投入仍然需要财政的积极支持。今年国家将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的资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就是示范性的举措。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农民在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信息的获取等诸多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群体是我国社会最大的经济弱势集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迫在眉睫。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与市场化有机地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增长的重大问题,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农产品供求和农业生产要素供给的特性,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不能根本解决的,而利用国际市场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增长则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手段。就是说,我国农业的增长需要从开放的市场结构来进一步认识,必须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中国农业增长战略,这种战略的目标是立足国内,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维护资源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增长。
三农 篇7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其根据旅游目的、旅游地点、旅游吸引物来界定。目前,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国内较受统一认可的概念是指在乡村地区, 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这个概念包含2层意思: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 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需要依托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农村, 特别是具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 以期通过旅游开发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业内热点;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可以促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产业结构优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 可以有力地推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是带动性很强的一个产业, 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等相关上下游产业, 这些产业发展速度快、消耗资源少、生机活力强, 既可迅速带来投资回报, 还可以安排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
2.2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乡村旅游能够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过程中, 加深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 加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以自然观光为主, 建设的基础旅游设施基本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产生硬消耗, 也很少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因而环境成本极低, 有助于改变依靠传统粗放式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理念和方式, 以达到调整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目标, 最终实现既发展当地经济、又保护当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目,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2.3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农民道德文化素质
乡村旅游的主体多是都市人群。这一群体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或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或是久居都市、深受城市文化熏染的市民。他们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掌握信息多, 虽然旅行短暂, 但是仍然可以为当地乡村的农民带去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从而在与当地农民接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加以影响, 进而带动乡村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3 提升乡村旅游业品质的建议及措施
3.1 下大力保护好乡村环境
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打造环境秀美、空气清新、绿化硬化、适宜人居的乡村环境, 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要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 做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乡村环境保护条例, 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 完善乡村污染处理规范;要抓好重点村街的污染预防和整治, 坚持取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严厉打击“十五小”行业和企业, 从源头上禁绝环境污染;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违法排污的监测,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开发过程中的违法违章行为, 避免资源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 努力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3.2 要传承延续好农村文化
特色的农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根本, 必须保持和传承, 否则乡村旅游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2.1 要提高当地农民对保持农村文化的思想认识
引导他们认识到, 没有了农村文化特色, 就难以吸引到外来游客, 要坚持培育延续好纯朴、憨厚、直爽的乡风民风, 展现农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可贵品质。
3.2.2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切实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地方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保持好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民宅, 深入挖掘民间特色艺术, 培育民间艺术家, 并借助政府的影响力加大宣传推广, 以增强乡村旅游经济的吸引力。
3.2.3 要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品牌建设思路,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特色品牌。可以推广独特风味饮食, 可以打造特色主题体验, 可以推介特殊田园风光。
3.3 注重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善于吸纳农民意见,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农民的合理化建议、建设性意见要尊重和采纳, 并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给予必要体现。要强化引导, 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育活动, 提高适合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技能, 以此提高农民实力、增强农民自信, 推动他们更主动、更快速地融入乡村旅游开发。也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注意协调好投资商、开发商与当地农民之间的权益关系, 在土地补偿、股份合作、金融创新等方面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给予政策倾斜,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益, 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建设, 解决其后顾之忧, 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3.4 节约农村资源, 形成持续发展格局
珍贵的农村资源是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中, 应当避免出现不顾全局、遍地开花、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等现象。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 结合全局发展纲要, 科学规划, 稳步推进;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加大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的探索力度, 推进“草-畜-沼-肥”、“菌-沼-肥-林”等模式建设, 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
摘要: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抓好农民增收, 妥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做好农民工作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既有利于农民增收, 也可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还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环境, 带动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为此, 本文在着重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4项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 以期对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三农 篇8
贴心服务农民种出“黄金叶”
宜阳县地处豫西山区, 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近10万亩, 烟叶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为了帮助烟农告别“靠天收”, 依靠种植烟叶走上致富路, 该公司积极配合烟草部门为全县近30个烟叶基地的机井架电, 共架设高低压线路1 305 km, 安装配电变压器32台, 从池塘、机井和水库多级提水灌溉, 使全县90%的烟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根据烟草部门大力推广新型密集式烟叶烤房的特点, 以及对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的新要求, 该公司组织职工深入全县各乡镇调查了解新型烟叶烤房分布情况, 加强对输配电线路的日常巡视维护,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组织人员专程到烟草部门咨询有关技术问题,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赶在烟叶烘烤季节到来之前为全县1 067座新型烟叶烤房和2 500多座普通烤房架通了电源, 妥善解决了这些烤房的临时用电问题。此外, 对烟叶烤房所在的低压配电台区实行分片包干、专人负责制, 定期开展上门服务, 主动征求烟农意见, 持续改进供电服务, 千方百计保障炕烟供电, 让烟叶真正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黄金叶”。
履职担责农村告别“低电压”
针对部分农村新建住宅远离负荷中心, 先前架设的低压线路没有抵达, 这些用户只能使用单相电照明, 电压低, 用电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该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自筹资金132万元, 从2015年4月份至今, 组织5支施工队历时6个月, 对柳泉、盐镇、赵堡、董王庄等乡村的50条400 V线路进行了对接延伸, 使800余户农民用上了“安全电”“舒心电”。
为确保全年总投资1 502万元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该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健全管控机制, 明确责任分工, 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奖惩规定, 持续规范在规划设计、物资合同、专项资金、工艺质量、现场安全、跟踪审计、工程预决算等方面的管理, 并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有效地解决了局部电网存在的“低电压”“卡脖子”问题, 进一步完善了电网结构, 提升了供电质量。
据统计, 该公司近五年累计投入资金5 758.48余万元, 新建 (改造) 10 k V线路57.9 km、400 V线路275.5 km, 新增 (改造) 配电变压器64台8 250 k VA, 改造居民下户线9 245 km, 更换计量箱7 488个, 相继完成11个电气化乡 (镇) 和189个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 显著提高了农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 使农村居民用电年增长率达到近20%, 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用电客户的广泛赞誉。
创新机制打造便捷“服务圈”
在改变农村以往走收、坐收等传统缴费方式的同时, 该公司因地制宜拓宽缴费渠道, 在各乡镇相继实施IC卡预存、邮政储蓄代扣、委托社会商业网点代收等缴费方式。近年来又先后开通支付宝、“一卡通”以及POS机自助缴费等多种方式, 让农民朋友自主选择, 就近交费, 持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
该公司先后向人口居住集中、用电能量较大的乡镇和行政村推广发放缴费“一卡通”数万余张, 可覆盖全县38%以上的用电客户。从实践来看, “一卡通”以其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缴费快捷等优点, 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城区供电所所长郭青峰介绍说, 与以前走收、坐收等传统缴费方式相比, 这种被群众俗称为“一卡通”的用电客户信息卡, 采用磁卡加密技术, 内含客户名称、编号、电话、用电地址以及电能量、电价、电费等相关信息, 用电客户只要在供电营业厅、自助交费机和社会代收点的刷卡机中轻轻一刷, 无需再输入户号、编号和电能量, 就可实现轻松交费。既解决了收费员办理业务慢、劳动强度大, 用电客户排长队的问题, 又有效地缩短了客户交费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反响良好。
三农 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三农”经济,“三农”保险
中国是农业大国, 发展“三农”保险是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需要, 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更是如此。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部, 自然环境恶劣, 经济水平总量小, 其在“三农”保险 (家庭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种养两险) 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特别是酒泉地区, 作为全国示范县之一, 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农村人身保险业务模式, 对于促进当地“三农”保险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成功经验可供西部其他省份借鉴, 却也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甘肃省“三农”保险市场环境分析
甘肃省共有农村人口2000万, 占比75%,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2006年, 实现生产总值2275亿元, 增长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 甘肃省保险业的发展却成绩不俗。2006年, 保费收入达到56.86亿元, 同比增幅17.87%, 增速居全国第17位;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4.23亿元, 增长20.25%, 保险深度达到2.5%, 保险密度达到215元。[1]2007年1月~6月止, 甘肃省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6.48亿元, 增长率达18.97%。
农村寿险方面, 中国人寿表现突出, 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到2006年底, 人寿系统在甘肃省农村业务实现保费收入5.68亿元, 占保费总量的22.5%。国寿系统农村保险深度约为1.1%, 社会人均国寿农村保费31.3元;原主攻城市业务的平安人寿公司也后来居上, 其下设的景泰、平川、麦积、敦煌、瓜州等县域机构2007年上半年已实现保费收入2513.3万元, 营销人力已达到934人。
农村产险及种养两险方面, 中国人保仍是主力军。截止到2007年6月底, 甘肃省农村网点共完成保费收入2047万元, 同比新增1568万元, 增幅327.4%。其中承保种养两业保费109万元、种植业64万元、养殖业45万元;种养两业险保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8.62%。白银公司承保景泰县289户农民3000亩啤酒大麦保险;嘉峪关公司承保8311亩葡萄、322座滴灌温室大棚、44座果树大棚、21座花卉大棚及261座蔬菜大棚, 还承保了鸡鸭74000只、生猪13700头等等。另外, 新兴产险公司如大地公司在“三农”保险的业务开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2007年前六个月保费收入达8000万元, 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53%。涉及的业务险种有20多个, 主要有农村小额农贷保险、农村妇女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农民重大疾病保险、农村果树保险等。[2]
二、甘肃省“三农”保险发展的主要经验
1.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
甘肃省“三农”保险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扶持主要表现在税惠政策及补贴政策上。如2006年所得税税惠政策的推动, 全省保险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 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到5000元, 使大多数营销员从中获得切身利益, 这对于农村保险营销工作的促进显而易见;另外, 当地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动作也十分明显。2007年4月, 甘肃省财政厅决定对甘肃省财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于300万元资金扶持。这些税惠及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营销人员及农业保险人的工作热情, 调动了其经营积极性, 成为促进“三农”保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市场发展战略的及时调整
尽管绝大多数省市均将其业务重点置于经济发达的主要城市, 但甘肃省保险公司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 因地制宜, 不搞一刀切。经营思路定位十分准确。以中国人寿酒泉分公司为例, 针对酒泉地处戈壁荒漠地带, 农牧业人口较多, 少数民族多, 城市人口少的特点, 公司将原有的城市重点发展战略调整至县域保险,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 不仅改变了以往城市业务费用反哺农村业务的局面, 而且来自农村网点的期交业务占到全市业务总量的65%以上, 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的农户, 全市农村人身保险密度在290元左右, 一些乡镇的人均保费甚至高达800元左右, 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农村寿险业务好于城市的成功范例。
3.农村网点的着力建设
农村地广人稀, 农民风险意识相对薄弱, 农村营销网点的建设是体现保险公司实力、形象, 消除群众顾虑, 树立诚信服务“三农”的重要保障。仅2005年、2006两年, 甘肃省报经保监局批准农村营销服务部、营业部达260多个, 农村网点建设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正是这些农村网点建设成为保险公司其开辟农村保险市场的重要突破口。以国寿酒泉铧尖乡营销部为例, 其网点的职场、营业室、办公室、文化室、职工宿舍、食堂等设施俱全, 井然有序。这一方面为营销人员营造了扎根农村, 扎根公司的职工之家的氛围, 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企业自身形象, 增强了农户投保热情和安全感。
4.营销机制的不断深化
甘肃省在开展保险服务“三农”的过程中, 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营销机制, 这套机制的高效运行有赖于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营销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对代理人的严格高效的管理。一是对代理人的遴选较为严格。除了要求达到学历及年龄等基本要求, 有相当部分代理人还是当地农民出身, 这样, 既保证了代理人的整体素质又保持了与当地农民的亲密联系, 对于帮助农户了解保险, 对业务的拓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见表1。二是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为营销员的管理和考核工作提供了依据, 也为营销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制度的保证。三是明确代理人的各项责任。与各营销员签订责任状, 防止营销员隐瞒、误导、欺骗农户等行为。从笔者实地调查的情况看, 没有任何农户表现出对营销员不信任、厌恶、排斥、拒绝的情况, 状况可喜。
3.保险公司:苦练内功, 把业务做大做强
(1) 继续做好向农民普及保险知识的工作。
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家财险及农业保险的冷清局面, 保险公司应该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 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充分利用村委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手段深入广泛地宣传保险的作用及相关产品, 增强农民对保险重要性的认识, 以提高其购买保险的热情。同时编写《农村保险知识读本》, 放发到各家农户手中, 并配备营销员上门解读, 普及农村保险知识, 增强农民对其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2) 加大对农险产品的改造和创新。
针对农村寿险、家财险、农业保险发展非均衡的状况, 各家保险公司应立足于现实, 对产品进行优化创新。
①优化寿险业务结构。
寿险公司应开辟更多的利润增长渠道, 如加快推广农民养老保险, 通过合理的性价比定位, 化解“富人不屑买, 穷人买不起”的难题;此外还可以考虑开发一些乡镇企业年金产品等以更好地服务三农, 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②适时推广家财险业务。
对于农村家财险的发展应立足于现实, 放眼未来。一方面, 农民居住面积增加, 家用电器、高档用具等占有率提高, 与其相关的火灾、失窃因素也会增加;另一方面, 随着农村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农业内部分工更细, 一些更专业化的农用设备如农用车、大中型农机的保险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要抓住机遇, 进一步推广潜力险种如小额信贷保险, 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发并宣传相应的手续简单、条款易懂、适销对路的财险产品。
③探索发展农险业务。
针对于农业保险政策性特征,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保险公司也应根据当地农作物及牲畜的生长、灾害状况开发相应的险种。同时, 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保险合同, 如设立免赔额、进行风险区划、或共保条款来防范道德风险及逆选择。另外, 当地政府及保险机构还应积极探索适合西部省份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如在组织程度较高, 互助合作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可以考虑采取互助合作社的模式, 对牧区或垦区较大的地区则可以考虑采取自保的形式。最后, 针对某些气候波动不大, 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较小的地区, 可以考虑建立农产品期货机制与农业保险相互配合, 实现农业风险的最优管理。
(3) 提升营销员素质, 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
要提高营销员保险服务的水平以合理引导农户投保行为, 就要增加营销员培训、学习的机会。鼓励营销员参加如保险中介人、保险理财规划师等执业资格考试, 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 更有利于其为农户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为弱抗风险群体提供全面合理的保障计划。另外要加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的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发现承保、理赔过程中的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 延伸服务内涵。[4]
总之,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更深入地服务“三农”, 使西部地区实现真正的 “农业发展, 农民富裕, 农村和谐”。
参考文献
[1]王虎林.在中国保险学会赴甘肃农村社会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Z].2007.
[2]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年鉴 (2006) [M].北京:统计出版社, 2007.
[3]唐金成, 黄仁真.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监管研究[J].上海保险, 2008, (01) .
三农资讯 篇10
新华社北京2009年12月28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提出了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毫不松懈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
(新华社)
今年将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今年,水利部将加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三大任务,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全力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这是记者从1月17日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了解到的。
会议对今年的水利具体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各地要扎实做好防汛抗旱防台减灾工作,全面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努力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提升依法治水和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强化水利行业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着力落实党的建设各项任务。
(农民日报)
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将全面推开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
自2007年12月在内蒙古等14个省份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以来,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周密部署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基本实现“三个确保”的目标,即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圆满完成,确保不再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确保化债过程中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截至2009年11月底,14个试点省份已完成化债任务的98%,17个非试点省份和中央直属垦区、林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等基础工作。
(《中国财经报》)
财政部:今年将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据新华社电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说,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重点在扩内需、调结构上下工夫,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谢旭人强调,2010年要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重点从三方面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主要包括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其次,保持政府公共投资力度,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此外,2010年还将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居民消费。
(人民网-《京华时报》)
今年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据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杜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6日表示,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照中央关于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的要求,在基本保持现有试点范围、补助对象、建设标准等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2009年中央安排40亿元资金开展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5000元,在此基础上对东北、西北和华北等三北地区试点范围内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000元补助。各地在确保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的前提下,结合翻建新建、修缮加固等不同情况自行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分类补助标准。
(人民网一《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社部:将探索从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
综合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后我国将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制度,同时组织开展公务员公开遴选试点。据了解,2009年全国共录用公务员12万人,其中,省级机关录用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比例超过60%,中央和国家机关达到7 0%。
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在会上表示,今后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制度,把招录有基层工作经历公务员作为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头等大事,充分发挥考录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中国青年报》)
卫生部部长陈竺:新农合补助标准今年将提高
在1月5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2010年,我国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各级政府的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同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水平和补偿比例。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底,中国新农合筹资水平已达到人均100元,全国已有4.9亿人次获补偿,1560万人得到健康体检。
(人民网一《京华时报》)
全国9 1.5%的行政村通互联网99.86%的行政村通电话
本报北京1月5日电(记者王政)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实现了99.86%的行政村和93.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乡镇通互联网比例从2009年初的98%提高到99.3%,行政村通互联网比例从年初的89%提高到91.5%,村村通电话工程年度计划整体超额完成。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村村通电话工程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偏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克服困难筹集资金103亿,组织力量在大山深处、雪域高原艰苦施工,年内为2.7万多个偏远自然村和行政村开通电话;二是农村信息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全国新增4228个乡镇和行政村通互联网;三是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已在15个省份的1.3万余个乡镇开展信息下乡。
(人民网一《人民日报》)
今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多项重点工作涉及农村
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1月15日在京召开。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部署2010年工作重点时强调,今年,交通运输系统要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实施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在全国免收通行费政策、加快公交客车向农村延伸。
李盛霖说,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力度的要求,今年将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东中部地区要完成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任务,西部地区要完成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和建制村通公路任务。已经完成“十一五”目标的省份要重点加强危桥、安全防护和排水设施建设。同时总结推广“少边穷”地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经验,推进第三批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加大农村渡口改造和渡改桥力度。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医保可跨省转移接续
中新网1月14日电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出台《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接接续暂行办法》。
情系“三农”产业强村 篇11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是幸福的,因为这里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管理到位;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是富裕的。因为这里产业发达、集体资本积累丰厚。村民增加收入有保障: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是和谐的,因为这里实行民主管理、干群关系融洽、邻里和睦团结、社会治安稳定;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好领导人,他就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同心村党委书记、吉林省人大代表陈金有。
情系村民开拓进取依托“一汽”闯出新路
1985年,陈金有肩负着家乡父老的殷切希望,担任了同心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职务。那时,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全村只有一个产值3万多元的小企业,并且厂房简陋,设备陈旧。
面对经济落后,村容不整的状况,他终日思考的是怎样发展经济,改变同心村贫穷落后面貌。经过多次调查、探索、深谋远虑后。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他独具慧眼,看到了同心村紧邻一汽的地理优势,还有本村富余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他发现了为一汽配套生产汽车零部件和化工原料的商机。
1986年,村委会经过多次开会、座谈讨论,制定出以发展工业为突破口。走联合经营之路,农业要依托工业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的发展规划。同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引领群众解放思想,增强开拓进取的创业意识。使村民懂得了“无工不兴,无商不富”的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性。村民对陈书记的计划非常赞同。也认为他有文化,大专毕业,是高级经济师,有思想、有魄力。相信他一定能够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思想统一了,机不可失,随即付诸实施,与一汽联合经营的汽车配件厂、机械厂、化工厂等项目陆续上马了。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他们能够群策群力、步步谋划,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经过八年艰苦创业,同心人在陈书记带领下。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为同心村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德树威以绩取信调整产业做大做强
面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乡亲们对自己的支持和信任,陈金有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在他的作息时间表上,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假目休息。一次,陈金有顶着暴雨亲自带领同志们卸设备,之后又进行安装和调试,他两天两夜都没睡觉。当机器正常运转起来他也随之昏倒在地,同志们将他送到医院做检查才知道他得了急性肺炎。他这样的忘我的劳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威信。
陈金有经常说:“村民是不是富裕,生活有没有保障,对我们党委、村委会满意不满意,这是我们每个村干部应该经常自问的事情。”
以陈书记为领导的同心人奋发图强,摒弃小富即安的观念,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敢地探索与尝试新形势下的新途径,向更高的标准跃进,进行二次创业。他们毅然拆除所有的简陋厂房,扩建成高标准工厂,安装上技术先进的大型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随着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组建大型企业的条件已经具备。1995年由陈金有任董事长的长春同心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同心村成立了。通过招商引资和收购、兼并等经济手段,集团公司下属企业达到18家。行业涉及到汽车零部件加工、化工、服装加工、房地产开发和仓储物流等领域。几年来,这些企业共安排农村富余人员及城镇下岗职工4000多人(包括辐射双阳、德惠、九台、榆树、农安的服务分公司),并按政策规定全部代交了养老保险,从未拖欠过职工工资。
为了办好企业,陈金有广纳贤士,并不断出资培养人才。村内有各类技术人员200多名,其中博士、硕士和高精尖技术人才占7%,他们是同心村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陈金有爱惜人才,更懂得善用人才,各部门、各公司的领导责、权分明、尽职尽责、注重实效。
集团公司下属同心服装厂在1997年就拥有自营出口权,并通过了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他们生产的“列奇嘉”牌服装畅销23个国家和地区,是吉林省服装出口创汇大户。陈金有介绍服装厂大体情况:“厂房面积1200米,工人120多人,产品全部销往国外,可创出口外汇500万美元。”村党委副书记敬冉告诉我:“他们是靠效率和信誉赢得市场的。就连吉林省副省长李锦斌了解情况后都大加赞扬。”
由于全村经济总量增长迅速,2002年同心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向国家纳税1260万元,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70元。2005年同心村全口径产值达25亿元,工业产值11亿元,工业上缴税金3500万元,村民入均收入达6490元。2006年同心村全口径产值达30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集团”称号。时任省长洪虎亲自为工业小区题字。
在第二产业成为同心村主导产业后,第一产业也不断发展。2005年同心村共引进资金6.7亿元,自筹资金7200万元加大对第一产业投入,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兴建了三座生态园和32栋高效蔬菜生产温室,110栋保护地大棚和300栋拱棚,260栋日光温室。同心村被评为“长春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先进村”光荣称号。
由于村委会成员能紧密配合,不懈地狠抓党建工作,使同心村党员干部政治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他们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会,每年七月一日上党课,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为群众服务的措施落到实处,凡事都代表群众利益,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发挥出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同心村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吉林省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称号。
做为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的陈金有先后被授予“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劳动模范”、“2001全国创业之星”和“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等称号。2002年被选为吉林省十届人大代表。
对于取得的成绩陈书记从不满足,当记者采访提到以上荣誉时,他说那都是“过去式”,只有不懈努力工作才是“现在时”。
推进社会主义新同心村建设努力进科摩罗家级文明村行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这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在规划上,同心村以超前的眼光立足于建设生态文明。按照建设城市化、现代化、园林化的农村定位的。现在同心村大多数村民住上了标准楼房。同心村兴建的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和花卉苗木培植基地已经投入使用。“同心世纪湖”旅游渡假区,正在规划设计中。
村委会投入300万元,建设水泥道路4条,总长3.5公里,柏油路2条,总长1.2公里,投入40多万元绿化、美化村路沿途环境。
为减轻村民负担,自1982年至2005年农业税、教育附加费一直由村里代交,而且从未向农民摊派过义务工。自1997年开始村委会每月给60岁以上的村民发放50元养老金,10元医疗补助费。本村学生考取大专发2000元奖金,考取本科生发3000元。全村各社配备有保洁员、保洁车。村卫生所、农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一应俱全。并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7800平方米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市一级一类同心小学”。为村民设立的同心幼儿园还聘请了专职育幼教师。由村委会投资6700万元,一座长春西部最高的建筑楼宇——同心科技大厦,现正在建设中,预计2008年投入使用。
三农动态 篇12
2011年12月6日, 许昌禹州朱东村71岁的王新贵大爷, 用邮储银行福农卡在本村“村邮站”领取了本月的养老补贴。这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在全省66个重点推广县设立的3000多个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之一。通过服务点, 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查询和领取包括养老金在内的多项涉农补贴资金, 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邮储银行成立以来, 始终把针对农村经商户、种养殖户的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作为重点。2011年, 为了进一步发挥邮政金融优势, 为“三农”发展提供好金融服务, 经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批准, 在全省各银行业机构中率先启动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工作, 用两个月时间建成取款服务点3200多个。
为“农民工”多做实事比改名更重要
2011年12月25日河南中牟县对优秀务工农民进行表彰时, 把以往的“农民工”三个字换成了“新型合同工人”。近年来, 从政府到学术界到民间社会, 很多声音都在呼吁为“农民工”改名, 也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际工作。这些提法和做法体现了对农民工群体的尊重意识, 无疑是值得肯定与提倡的。但是, 从根本上来讲, 农民工群体受歧视, 并不单纯是因为“农民工”这个称呼。“农民工”指的是“农业户口的工人”, 称呼本身只是一个客观表述, 并无歧视含义。只不过, 因为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差距的存在, 造成农民工进城后和城市职工无法享有平等的待遇, 从而使得“农民工”这个称呼带上了歧视性的色彩。因此, 仅仅从称呼上取消“农民工”还是不够的, 这一在城乡夹缝中生活的特殊群体更盼望的是, 政府如何能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 改善农民工生活、就业状况着手, 为农民工多作些实事, 使农民工在户籍、就业、社保等方面完全等同于城镇职工。只有这样, “农民工”才算是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截留中央惠农款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强农惠农富农, 可一些主管部门负责人勾结商家, 编造虚假信息“打劫”补贴, 让国家巨额投入“打水漂”。比如, 重庆检方查出的一个农技站“分肥”规矩:一张常用农机具秧盘, 国家补贴2角5分钱。农技推广站人员将补贴款骗领到手后, 站里先提1毛8, 站长再拿3分钱, 剩下的留给合谋企业。2011年重庆检察机关挖出农机补助领域职务犯罪案39件61人, 涉案金额竟达3396万余元。仅农机补贴, 仅重庆一地, 就挖出3396万元被骗、被截留和被私分财政款项, 可见, 一些单位、个人对于截留中央惠农款, 是何等的肆无忌惮!
“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 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仍会越来越大, 金额可能接近每年万亿元。增速如此之快、额度如此之大, 如果被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跑冒滴漏, 被一些人当作“唐僧肉”侵吞, 对“三农”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收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对党和政府工作落实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因此, 必须对那些连中央惠农资金都敢侵吞的单位、干部和合伙商家严惩不贷。同时, 各种财政资金一定要阳光化、透明化操作, 以便于监督。此外, 还需从机制体制上对截留行为形成制约。比如, 可以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农户;让农户先按照市价购买农机具, 再凭发票、身份证明、补贴协议等材料到固定站点领补贴等等。
“米贵谷贱”折射农民话语权缺失
据媒体报道, 著名的黑龙江五常大米2011年迎来好年景, 大米不仅质量好, 价格也是节节攀升, 最贵的抗氧化有机米一斤甚至卖到了199元。但是, 与大米高企的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稻农的有机稻收购价格并不高——“天价”大米的每斤收购价连2元都不到。人们不禁要问, 同样是大米生产链条上的主体, 为什么稻农与加工企业的获利差距如此之大?事实上, 这种“米贵谷贱”价格倒挂的畸形现象背后, 是企业强势与稻农弱势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权在市场交易中的真实折射。也就是说, 面对利润“蛋糕”, 谁分的多, 谁分的少, 其中凸显的是话语权的差异。
稻农为何在交易市场的博弈中没有话语权?据了解, 原来绝大多数的五常大米都是靠“订单农业”生产出来的, 而下发订单的加工公司从总体上垄断了从稻种到加工米的整条产业链, 凭借其居高临下的独特地位, 单方面解释订单, 联手向稻农施压, 尽可能挤压农民的获利空间, 以扩充自己的利润。显然, 面对加工企业的“大山”之重, 农户虽然数量多, 却各自为战, 无法信息共享, 难以形成有机联系, 因而在价格谈判中处于难以对等谈判的弱势地位。倘若政府鼓励和推动农民依法成立合作社等组织, 保障农民参与大米的议价权, 或许稻农便可因此而多分得一杯羹。
再退一步讲, 在现行的市场体制中, 小农经济不完善, 不成规模, 固然导致了农民的议价弱势。但是, 价格差距如此之大, 或许就不仅仅是一句“小农经济模式存在缺陷”就能解释的。加工企业在收购价上的操控可谓无所顾忌, 钻的是政府管理缺位的空子。倘若地方政府能在加强管理, 规范市场方面下大力气, 那么, 加工企业恐怕就不会这般有恃无恐。倘若地方政府能强化产业引导, 促使大米的产、供、销形成良性竞争、有序循环, 再对加工企业的“霸王条款”予以制度性约束, 大米产业链的各环节利润分配有望逐步趋向合理。“谷贱伤农”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不利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而要改变这一现状, 最重要的是要使农户真正成为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主体, 在与其他利益者的博弈中居于平等地位。
八连增八连快凸显“三农”发展黄金期
“三农”发展“黄金期”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 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 年均增产350亿斤,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 年均提高7公斤, 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特别是,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 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 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 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纵向看, 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横向看, 也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增产水平。2004年至2011年, 我国三大粮食品种 (稻谷、小麦、玉米) 增产幅度年均3.12%, 超过1978年到新世纪初的年均增产幅度2.28%的水平, 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出1个百分点;我国三大品种单产年均增长1.69%, 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增长1.13%。
在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 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八年较快增长。尤其是2011年, 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00多元, 实际增长10%以上, 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中国6成食用油消费依赖进口
日前在京举行的“中国茶叶籽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称, 我国目前每年食用油消费总量已达2500多万吨, 其中60%以上依赖进口。中国食用油年生产能力即便能达到年增幅10%, 10年内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才能保障市场的正常供给, 积极开发不与粮棉争地的特种油料资源意义重大。
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将启动全国统筹
一份名为《财政部、水利部征求对关于中央统筹部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函》 (下称《征求意见稿》) 日前下发至地方政府, 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 中央统一按照30%比例统筹各省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征求意见稿》提出这部分资金将以预提的方式进入《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3014805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分配主要考虑的因素有耕地面积 (权重30%) 、粮食产量 (40%) 、绩效因素 (权重10%) 、地区倾斜 (权重20%) 。其中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均以最新版《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绩效因素则反映上一年度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项目使用管理情况, 依据目前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绩效考评结果确定。此外, 中央统筹部分预留20%的资金支持老、少、边、穷地区。
对于地方已制定统筹比例, 《征求意见稿》提出, 中央和省级统筹比例合计不得超过50%, 若超过, 则省级统筹需调整比例。
半数以上耕地水利建设滞后成农业发展硬伤
《经济参考报》消息:冬春交替之际, 正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 然而, 水利部门在加紧投资建设过程中却发现, 我国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半数左右的已有灌排工程老化失修或设施不配套……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硬伤。不仅如此, 该报记者日前采访水利部官员及相关专家还获悉, 就在上述问题给今春农田水利投资建设工作加压的同时, 相关投资政策中的“一刀切”问题也使得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通路不够畅。据统计, 到2009年底, 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89亿亩, 占全国耕地49%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但这些“居功至伟”的耕地, 却有一半以上基本是在靠天吃饭。
水利部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 有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至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 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 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山丘区、牧区水利和节水灌溉发展滞后。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设施损毁严重, 农田水利设施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状况令人堪忧。在上述现象中, 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最为突出, 即在全国不少地方虽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 但由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 管理的薄弱问题影响到农田水利作用的发挥。记者赴南方几省调研时发现, 很多地方水库里波光粼粼, 储水充足, 但耕地却十分干旱。田间没有“毛细血管”, 即便是有水也无法实现灌排。
2011年全国家电下乡前11月实现销售近300亿元
商务部2011年12月9日消息:2011年前11个月, 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9635万台, 实现销售额245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43.6%和63.7%。其中, 11月份销售产品1115万台, 实现销售额298亿元, 同比分别上升44.1%和65.8%。截至2011年11月份, 全国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2.1亿台, 实现销售额4874亿元, 发放补贴556亿元。11月份, 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较快增长。从销售地区看, 山东、河南、四川3省销售额继续占据前三位, 均超30亿元;从产品品类看, 彩电、冰箱、热水器、空调增长40%以上, 合计占家电下乡销售总额的81.5%;从企业看, 长虹、格力、联想等企业销售额大幅增长, 同比均超过100%。
二铵价格试探调价艰难前行
中国农资网2011年12月19日消息, 近日个别二铵企业报价试探上调, 但主要仍以前期订单为主, 新报价成交有限。目前64%二铵东北买断到站报价主流在3100~3250元, 预收到站价主流在3250~3300元, 个别云南品牌预收到站价涨至3400元, 但实际接单尚未跟涨。目前57%出厂2700~2750元, 买断到站2900元, 保底到站3000元, 60%保底到站价3100元, 62%到站3100~3150元。整体来看, 近期二铵冬储进度缓慢, 局部地区因雨、雪及大雾发运不畅, 东北市场到货量有限。从市场反馈情况看, 除了前期64%二铵东北到站3100~3150元的价格外, 贸易商对新报价接受程度不高, 近日个别二铵厂家想以涨价来增加市场信心, 鼓励下游拿货, 但成效不太显著。
2011年我国企业收购粮食6946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