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持

2024-09-03

金融扶持(精选10篇)

金融扶持 篇1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日益演化为全球经济衰退,我国政府强力启动了刺激内需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未来两年内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随后,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总额超过约18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

在扩大内需刺激计划措施中,大部分资金将投向铁路、公路、机场等大型基建项目,国有大中型企业无疑将再一次扮演主角。与消费占GDP65%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的消费只占GDP的35%左右,而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则高达50%。政府投资虽然可增加内需,起到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但是其产生的挤出效应,可能因为资产的逆流而加重中小企业的萧条。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只有发展中小企业、增加企业利润,才能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并提高居民的收入,才能使整个经济链条活起来。

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占我国法人企业60%以上,创造了GDP增量的约60%。2007年,中小上市企业显示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方面都优于国有上市企业。中小上市企业除了总资产收益率略高于国有上市企业之外,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收益率三项指标都远超国有上市企业,其中营业收入增长率更是超过国有上市企业11个百分点。

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在承受着发展过程中的尴尬与艰辛。中小企业获得政策优惠的程度远远比不上国有企业,甚至连外资企业也不如。每次宏观调控,国有企业都会因财政补贴、贴息贷款、上市股改等政策倾斜而得以保全。长期以来,外资企业由于享受各种税收优惠,综合税率在17%左右,而中小企业税率一直保持在22%以上。尽管两税合并后,对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25%的所得税,但是对外资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并未改变,只是以规范的“特惠制”取代“普惠制”。中小企业除了在政策优惠的竞争中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下风,在税收优惠的竞争中与外资企业相比同样处于下风。

根据国际经验,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面对危机的承受力最差,无论是我国还是其它国家,概莫能外。由于之前受次贷危机和油价屡创新高的影响,日本自2007年以来破产的企业数量升至4年来的最高点,且破产企业全部集中在中小企业。日本在2007年约有14015家中小企业破产,占全国破产企业比重99%以上,这些企业雇佣的占整个行业70%的劳动人口,在2007年就导致约12.24万人因企业破产而失业,失业人数也为4年来最多。

金融危机爆发后,不断传出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的消息。一些昔日的地区龙头企业,如飞跃集团、江龙控股、华联三鑫、中国金属等,或因炒期货巨亏,或因经营不善,或因不堪民间融资重负而陷入绝境。由于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垄断集团对民营加油站停供成品油,全国3万多家民营加油站面临生存危机。目前,全国660余家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仅剩100余家;4.5万多家民营零售加油站已关门三分之一。

纵观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瓶颈”,融资难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余额中,中小企业贷款只占22.5%,加之银行为了防范风险所采取的存单质押等方式,中小企业在银行的综合融资率达到了11.65%。2008年1~4月份,浙江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财务费用增长了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了45.18%;温州市800家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长了51.7%,利息支出增长了51.2%。

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与我国情况有部分相似之处。二战后,在日本政府各种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下,中小企业飞速发展,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但是依靠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经营成功的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日本经济的基础。日本中小企业厅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小企业数量约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左右。

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和立法体系在世界各国中是最为完备的。1963年《中小企业基本法》实施后,基本上将涉及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问题都在中小企业政策、立法体系中予以解决。其中既包括中小企业的政府管理和指导,中小企业的融资、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还包括了组织法、促进法和行为法的内容。

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律调整不是以简单的行政手段强制企业服从,而是充分运用财政、信贷、价格和税收等多种经济调整手段,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如通过财政、信贷、补偿损失和给予税收优惠来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中央政府高度关注,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以保护中小企业。首先,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注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机构,并在政策上允许中小企业用资产、股权等作为抵押来贷款;其次,银行放松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限制,由原来的100万元扩大到200万元;再次,调高出口退税率,如纺织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4%,使中小企业受益;最后,建立中小企业基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

仅有以上的救助措施尚不足以完全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若要解决它们长期发展的问题,政府还应进一步在政策和立法上给予中小企业以切实支持。

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和担保制度。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和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获得长期、低利率的资金提供保障,并将中小企业的融资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严格实施。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建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家生活金融公库和商工中金银行等机构,每年向中小企业提供10%左右的贷款;通过以上机构为中小企业向私营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或提供保险,帮助中小企业从私营银行获得其余90%的贷款以解决资金困难。

2.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把“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落到实处,允许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向上下游产业扩张,以降低成本压力、提高议价能力。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向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渗透,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

3.降低税收,取消不合理收费。目前的税收设计仍然存在诸如重复征税、税率过高等问题,导致财富过快地向政府集中。在企业不堪承受资金短缺之苦和成本上升之苦的情况下,如果不尽快降低企业所得税、解决重复征税问题,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发展,可能会使更多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在当下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采取降税、取消不合理收费等措施,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间接缓解它们资金短缺的压力。

金融扶持 篇2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鉴

(一)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信贷决策以基层信用社为主,资金清算以上层信用社为主。最基层的信用社是信贷决策的主体,上一层次的合作银行或联合社不进行干预,中央合作银行或中间层次的合作银行则发挥“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为基层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和融资服务,主要是解决“小”信用社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信用社法人主体没有像大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分支机构,缺乏自己的结算网络,业务受到限制;二是单个信用社规模小,如果备付金过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备付金过少,容易发生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这样,基层信用社和上一层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

(二)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成为重要通道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由于财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国政府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并通过他们贯彻农村金融政策。同时,为了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政府的银行,也有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非正式金融组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担雹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

各国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其目的是以农村金融为渠道,把财政的补偿输导给农村经济。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等。例如,财政贴息后,银行执行低利率的政策,目的是降低农业发展的融资成本。那些坚持合作金融组织基本特点和性质的国家仍然维持了对合作金融组织的优惠扶持政策。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国政府还对那些向农民提供优惠贷款服务的银行直接给予财政资助和补贴,并随着贷款的增加,补贴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1.美国信用社享受免征联邦收入所得税的待遇

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是与其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制度分不开的。美国拥有强大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是政府对农业保护度极强的国家,粮食生产过剩在美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问题,为了保护国内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农利益,美国政府一方面在粮食压库和销路不畅时,就组织农民休耕和粮食出口,由政府出资补贴农民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的金融制度对农业进行间接补贴。

美国的信用社是发放个人贷款,向社员特别是同一个公司的雇员提供消费信贷的非盈利性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法规放宽,允许信用社提供类似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一样的金融服务。联邦注册的信用社能够发放信用卡和住房抵押信贷。许多信用社也提供生息的结算账户(ShareDraftAccount)。信用社免除联邦和州的税收,能够高于市场利率吸收存款,并低于市场利

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 篇3

在新“国九条"等一系列的金融新政支持下,银行信贷的天平也正向中小微型企业倾斜。

今年上半年,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上国内通胀持续高企,国家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经营状况面临成本上涨、融资难等多方面问题。

中小微型企业出现“倒闭潮”

随着国家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市场流动性开始逐步收紧,中小微型企业的资金链面临着断裂的风险。近期,由于经营困难、转型失败导致停业倒闭的企业在沿海地区频繁出现,就连民间资本雄厚的温州,也出现了群体性的企业盈利下降、亏损及关停倒闭现象。

据温州市经贸局监测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温州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这些企业中亏损的占25%以上,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浙商投资研究会秘书长蔡骅称,温州目前有大约36万家中小企业,其中30%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

日前,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和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共同发布了《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报告指出,虽然规模以上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但困难企业更加困难,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加剧。1~7月,各月亏损面总体变化不大,但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1-2月为22.2%,1~6月达到41.6%,1~7月进一步上升到46.9%。

福州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日前,2011年四季度福建省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在福州举行,公布了今年1~9月以来福建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据了解,1~9月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10.91亿元,增长17.8%,出口交货值3953.2亿元,增长20.6%。8月末,福建省工业企业亏损面8.9%,比去年同期缩小3.6个百分点。福建中小企业没有出现大面积集中停产倒闭现象,但受全国大背景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增速也出现逐步回落态势。

相对于江浙、广东一带的企业的困难处境,由于福建省金融部门的大力扶持,福州中小微型企业的日子还算好过。据了解,今年我省对小企业贷款增速超2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此外,在我省十二项金融财税扶持措施的基础上,我省银行监管部门也将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目前,福州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许多中小银行的关注重点,福州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由于大型企业贷款风险较低,大型国有银行倾向比较明显,但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优质的中小微型企业已经成为中小银行的主要发展对象。

据介绍,福州一些中小银行已经根据自身优势进行战略转型,将服务重点转向了小企业,形成了以小企业金融服务为特色的业务。以福州农商银行为例,截止今年9月末,福州已有近千家中小企业获得福州农商银行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近31亿元。

“扶持中小企业是招商银行非常明确的战略要点,是二次转型的重中之重,每个地区分行都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部。”招商银行福州分行中小企业金融部经理曾竞宇表示,“招行在较早之前就开始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并预料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变化趋势,对于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一直很大,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增信贷已经占到全部新增信贷的60%左右。”

记者还从民生银行福州分行了解到,在201 1年货币信贷政策收紧的大趋势下,民生银行“商贷通”贷款新增达到了全行信贷新增的50%,增速远远高于全行贷款的平均增速。“截止到今年9月末,民生银行福外1分行的小微企业客户已经达到6400家。”

扶持政策频出,金融财税双管齐下

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的企业总数中占比极大,对于GDP、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相当惊人。据统计,中小微型企业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税收的50%,城镇新增岗位的75%。

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院长王开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各行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涵盖到了社会的各种行业,但这些企业产值相对较低,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就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贷款难问题,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

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出台了六项金融措施和三项财税措施(简称新“国九条”)。

10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10月25日,中国银监会对各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出台了融资新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补充通知》,要求银行要努力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并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金融扶持 篇4

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 目前中国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 其生产总值约占中国GDP总量的60%, 并且提供超过75%的城镇就业岗位。由此可见, 小微企业是市场主体大多数, 是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基础。但自金融危机以来, 众多小型微型企业深受影响, 难以摆脱困境, 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小微企业。

1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

1.1 金融排斥现象

金融排斥是指某些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权利。据世界银行报告统计, 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排斥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首先, 金融机构对申请者资格的严苛要求将部分小微企业排除在外。其次, 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程序对中小微企业影响较大, 就中小微企业自身而言, 由于其固定资产较少, 抵押手续的繁琐以及抵押品不合格等问题限制了其获得贷款的可能性[1]。

1.2 融资渠道不足

一方面, 中小微企业获得直接融资的难度大。中国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较少并且担保能力弱, 同时企业自身难以提供合格的抵押品, 而银行贷款通常需要一定的担保, 因此, 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另一方面, 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间接融资方式。企业的间接融资一般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完成, 但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门槛较高, 中小微企业难以达到上市标准, 因而无法满足融资需求。

1.3 融资成本较高

据审计署公告显示, 通过对各银行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发现, 各贷款机构或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高且存在额外收费的现象。此次审计署抽查情况表明, 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最高为75%, 转贷机构的转贷利率上浮幅度超过75%。近些年来, 大型公司和国企融资渠道丰富, 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加大, 为了获取足够的利差, 中小微企业往往面临着高利率的困境。

2 普惠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扶持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于2005年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所提出的概念, 所谓普惠金融是指将金融普遍惠及所有群体, 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中提供金融服务。同样, 在融资方面存在天然弱势的中小微企业, 普惠金融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2.1 放宽准入标准, 丰富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 这一融资方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资金链短且贴近基层, 是开展普惠金融的良好平台。但是民间的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最大阻碍是市场准入标准的高要求。因此, 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标准, 可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为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监管力度, 允许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建立小型金融机构”, 2014年, 中国在批准设立民营银行后又实行否定式清单, 对各种隐形的进入壁垒进一步废除, 对非公有制经济更加包容, 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中小微企业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具有积极意义。

2.2 创新金融服务, 满足多样化需求

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创新和监管创新。制度创新和机构创新可向金融市场引入小型金融机构, 同时为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产品创新和监管创新是建立新的信贷模式, 从而使小微企业摆脱传统模式的困境。普惠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产品的种类, 丰富了金融服务的内涵, 满足了中小微企业多样化的要求。

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普惠金融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信贷审核和风险控制更加便捷, 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提高了融资效率。

2.3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优化普惠金融环境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推出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产品的同时也承担着中小企业无抵押资产、资金流不稳定等风险, 而普惠金融面临的企业环境更加鱼龙混杂。因此, 为了更好的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的信用评级尤为重要。

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国企而言, 中小微企业由于其本身的性质, 不易从公开渠道获得评级信息。其次, 小微企业的财务报告通常不需要外部审计, 信息数据的真伪性难以鉴定, 且小微企业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发展波动较大, 从而限制了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因此, 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 建立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优化普惠金融运营环境, 从而奠定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

摘要:长期以来, 融资难问题始终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瓶颈。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下,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在融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 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 将融资视为中小微企业的平等权利, 促进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企业融资环境出发,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 探讨分析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融资,普惠金融,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解传喜, 邢乐成.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济南大学学报, 2015, 25 (3) :74-80.

金融扶持 篇5

针对9个行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进出口税率;建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大对有关行业支持力度;扩大信贷规模,尤其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促进工业产品市场营销,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增加重要原材料战略物资储备;实施油气、化肥等工业产品定价机制改革,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等。

李毅中说,中国将于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即3G牌照。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各自发展规划,加快3G网络建设,2009~2010年预计完成3G投资2800亿元。

同时,李毅中提到,2009年要抓紧制定出台并实施电信体制改革配套监管政策,进一步优化竞争格局。积极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规范通信建设市场招投标行为。出台扶持增值电信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分类管理,促进规范发展。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继续加强服务质量监管,着力解决互联网间架构、网络互通等热点、难点问题。

“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在谈到如何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时,李毅中说。

金融扶持 篇6

研究金融扶贫, 首先要考察弱势群体的内涵。弱势群体可以多维度界定, 以现行的生活状况贫困来界定弱势群体, 比如在平均生活水平以下的人群、失业享受社保的人群等;或者以未来预期不确定、承担着较大的社会风险而不能自力消除来界定弱势群体, 比如缺乏固定收入来源的人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些个体及小型工商业者等。弱势群体是个动态的概念, 但在某个时间段是相对固定的, 金融扶贫的对象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扶贫性金融宗旨就是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融资服务。从空间考察, 扶贫金融的需求构成有:家庭扶贫性金融、行业扶贫性金融、地区扶贫性金融。

扶贫性金融的现实需求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资源会流向利用率高的富裕阶层和城市人口, 而贫困人群、落后地区和弱质产业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 即金融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两种情况并存。我国近几年金融系统一直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货币资金未转化为资本资金, 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都是构建扶贫性金融体系的现实需求。

(一) 贫困带来的“金融抑制”现状

我国现行资金供给政策安排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机构设置不均衡, 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城市, 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 城乡布局失衡、区域布局失衡。生活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少数经济主体享受着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而农业、大量的小企业和居民被排斥在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之外, 它们只能靠自身的内部积累, 其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农业是弱质产业, 农业贷款涉及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一般商业贷款风险要高, 商业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政策是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 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只能从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而实行多年的邮政储蓄业务只储蓄不贷款, 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 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来源。我国的金融管制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 农村比城市的金融管制更加严厉。例如, 允许城市搞民间银行, 但不允许农村搞, 从制度上诱导资金向城市流动。这种对城乡非国有金融组织的双重标准, 实质上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育采取了歧视政策, 它增加了农村资金外流的机会。另外信贷制度要求抵押贷款, 贫困人口可供抵押的财产极度溃乏, 导致其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能性较之富裕人口少很多。

供需不平衡是产生金融抑制的根本原因, 而我国扶贫金融抑制的形成原因则是供需的双重不足。一是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供给不足, 由此形成了“供给型金融抑制”;二是贫困人群对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 由此形成了“需求型金融抑制”。当前, 金融供给与需求表现出了双重不足, 结构不对称性愈加明显。伴随着信贷供给约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贷需求约束, 而这种融资缺乏需求的原因, 并不是贫困人口不需要, 而是由于金融体系欠发达造成的经济与金融的“低水平的均衡”。

(二) 间接补贴的策略需求

市场失灵的行业需要政府补贴, 补贴方式多样性, 这里面存在最优补贴的问题, 补贴和商业性行为替代的问题, 行政补贴、财政补贴和金融补贴的替代问题。目前补贴的途径、方式尚未做到最优补贴, 扶贫贷款本身有道德风险, 财政补贴存在着“越补越懒”的道德风险。仅仅依靠政府补贴作用不大, 政府补贴与市场行为有一个均衡点。政府补贴解决不了金融的制度设计问题, 补贴取代不了市场应该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补贴没有使扶贫性金融发展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进入全球竞争系统形势下,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撑农业发展, 符合WTO规则的要求。WTO农业协议严格限制财政直接补贴农业, 而我国以往支持农业的主要手段, 例如粮棉购销政策、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大多属于“黄箱补贴”范畴, 要进行调整。政策性金融属于财政手段的延伸, 其支农手段包括以优惠方式向农业项目提供的中长期贷款, 包括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技术推广、粮食安全储备、农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绿色农业等, 都属于“绿箱补贴”范畴。所以扶贫性金融机构自然要成为农业金融体系的支撑, 可以起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 从而起“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扶贫性金融之核心理念

(一) 公益理念

金融公益事业, 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 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化地表述为:指通过金融活动来满足公共利益需要的事业。有生命力的金融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两种不相冲突的目标体系, 有生命力的金融产品能够实现这两种价值。金融服务是社会中每一个群体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 扶贫性金融作用于弱势群体融资, 应建立起为穷人服务的完整或普惠性金融体系。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认同的是只有将包括穷人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地融入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金融体系, 才能使过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客户群体获益。在金融普惠制架构中, 贫困和低收入作为客户是这一金融体系的中心之一, 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决定着金融体系各个层面的行动。

(二) 准财政理念

政府承担着主要的扶贫任务, 扶贫性扮演起“第二财政”的角色, 成为财政能力下降时的一种“制度替代”, 担负起支持体制内经济增长的重任。扶贫金融具有财政的实质, 或者说财政扶贫的内容以金融方式运作。它具有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特点, 有着互助性金融的优点和共同点, 即缓解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 具有针对性和救急性。另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 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和呆账损失的弥补, 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 也体现出扶贫性金融“准财政理念”。

(三) 效益理念

扶贫性金融是弥补市场缺损和制度缺损以及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 其经营不能“唯利是图”, 这也是其与商业性金融的根本区别。但不“唯利是图”并不意味着不要效益, 甚至可以亏损, 扶贫性金融既要有经营目标又要注重市场业绩, 但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自身经济效益, 是扶贫性金融的双重目标, 二者不可偏废, 要积极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保本微利”是传统扶贫性金融实现国家目标的基本做法和原理, 其实质是补贴的延伸, 没有市场业绩的要求, 最终产生亏损, 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现代扶贫性金融是以市场业绩为支柱, 以市场业绩代替保本微利, 不是为了部门利益, 而是把财力用于新的领域, 实现国家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四) 动态理念

扶贫性金融是以弥补市场缺陷即商业性金融缺陷为目的而设立的, 因此它的业务领域不同于商业性金融的完全自主选择, 它是有专业性、范围和对象限定的, 这是由扶贫性金融的设立目的以及市场公平竞争等要素决定的。但这种限定是动态的, 亦即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这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领域主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他们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中处于弱势, 不易得到商业银行的资金融通, 因而需要政府在制度层面予以倾斜, 予以特殊扶持和保护。

扶贫性金融的运行载体

(一) 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社是最好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要使它成为新形势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出县及以下地区, 广大农村地区的融资供给基本由农村信用社承担。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经营目标, 第一是合作制目标, 即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原则。第二是政策性目标, 即支持三农目标。第三是追求赢利性目标。第四作为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业务品种范围而追求的规模经济目标。

(二) 政策性银行

从国际通行的金融制度安排上, 政策性金融是扶贫金融机构的支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被定位为:由国家创立并控制, 不以盈利为目的, 根据政府政策意图的需要和可能, 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专业从事政策性投融资活动的专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有义务承担并供给为实现扶贫及经济结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等战略性调整所需的资金投入。国际经验证明, 政策性金融集财政与金融于一体的性质使其成了各国扶持弱质产业、保护弱势群体的最佳选择。

(三) 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扶贫方式, 其作为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发展的信贷手段, 正从扶贫领域逐渐转向金融服务功能, 而且其所蕴涵的金融功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的小额信贷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其对中国扶贫事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开展小额信贷的机构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进行的批发性的小额信贷;各种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所进行的小额信贷;人民银行试点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农村民间的资金互助和村镇银行所进行的小额信贷。

扶贫性金融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 健全农信社法律法规, 改革农信社体系

信用社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鼓励采取多种形式, 比如可以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 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并不明确:即信用社的性质。多数信用社中社员股金占的比重很少, 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上类似国有金融机构, 农民也不承认信用社是自己的组织。如果走商业银行的路子, 要保证信用社不象其他商业银行那样脱离农村和农业。尽管农信社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增强服务功能”, 但是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农信社在改革期间的支农服务与“机制再造”同等重要, 绝不能顾此失彼。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规, 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以及作为平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法律资格, 为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目前, 应逐步改变对信用社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市场定位、经营形式法律规定层次较低、随意性大的现状, 通过提高立法层次, 确立农村信用社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维护金融债权的程序性法律法规, 保障农村信用社债权的实现, 建立金融机场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 实现农村信用社机构的优化和整合;通过整治社会信用环境, 完善信息披露等社会征信制度, 有效遏制逃废债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发生, 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打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法律积极支持体系。

(二) 制定政策性银行法, 发挥金融扶贫示范功能

长期以来, 我国政策性金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输导系统来发挥其扶贫倡导性和示范性功能, 政策性银行的立法是政策性银行有效运行的基础环境与前提条件。政策性银行有两种立法模式, 统一的政策性银行法模式和一行一法模式, 无论采取哪种立法模式, 以下几点都是立法的重点:

第一、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来源及补充机制

应当规定资本金补充制度和贷款利息补贴制度, 因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补充机制是政策性银行完成其使命的基本保证。国家财政要定期补充政策性银行资本金,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适时提高补充数额, 同时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应提供低息长期财政借款。将政策性银行的信用等级法定为国家主权级, 规定财政部为担保人, 使政策性金融债券更加安全, 吸引更多金融机构积极认购政策性金融债券。

第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包括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 但以政策性业务为主, 经营性业务为辅, 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 应对这两类业务分别规定。同时, 还要有对业务范围的弹性规定, 为以后业务范围的适时调整留下空间。规定将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立账户, 设立国家账户和银行账户, 严格区分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 分别进行考核。

第三、政策性银行的监管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

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提高资金营运效率为目的的资金运行机制, 以提高资金安全度和规范经营行为为宗旨的自我约束机制, 以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激励机制。

第四、政策性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

政策性银行应具有两类市场退出机制:一是政策性项目的退出机制。即当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某政策性项目感兴趣, 政策性银行应该撤出此项目的投资而让位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机制。二是银行退出整个市场的退出机制, 即当政策性银行经营不善, 资不抵债时则应将其关闭或兼并的机制,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第五、政策性银行的法律责任

界定政策性亏损和自主经营性亏损, 规定不同的法律后果。所谓经营性亏损, 是相对于政策性亏损而言的, 指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亏损, 而不是为了社会利益完成国家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导致的亏损。政策性银行作为准企业法人, 具有两类不同的业务, 即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政策性业务难以避免会产生亏损, 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安排;而经营性业务的亏损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对这两类亏损进行区分界定, 予以不同的考核标准, 追究管理层责任。

研究小额信贷正规化机制

为规范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 使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必须走向小额信贷正规化路径, 及时制定《小额信贷法》。立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 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开办小额信贷的正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已经具备了合法的金融机构性质, 其经营和监管已经为商业银行法和银行监督管理法所规定。所以小额信贷法的主要规定的是非政府组织 (尤其是商业性) 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 应该通过立法赋予小额信贷机构在金融业的合法身份, 并为其提供在一定条件下向正规金融机构 (如民营银行) 转化的法律空间。

第二, 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问题。小额信贷机构一方面以较高的利息 (或商业利率) 提高了机构的收益, 另一方面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并把其中一部分成本转移给贷款户以降低信贷成本。商业性的小额信贷公司, 一方面受限于非正规金融的法律身份不能获得人民银行的再贷款, 一方面受限于“只贷不存”的特别规定, 无法从公众吸收存款。其放贷资金的来源目前只限于股东出资和批发资金, 建议先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注入来拓宽小额信贷机构的融资渠道, 随着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和成熟, 符合要求的机构转化为正规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和获得再贷款, 之后财政融资可以逐步淡出。

第三, 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问题。小额信贷的利率普遍要高于普通贷款利率才能覆盖其经营成本, 目前我国没有具体的小额信贷贷款利率标准, 只是人民银行设置了一个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四倍的利率上限。因此《小额信贷法》应当给予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利率确定权, 允许信贷机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制定自己的存贷款利率, 但要进行严格审批。任何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必须制定详细的存贷款利率计划书, 报经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授权的省级分行批准后才可以执行自己的利率规定。

第四, 小额信贷贷款担保问题。贫困人群符合正规金融的抵押物品缺乏, 在小额信贷法中应明确许可小额信贷借款人原则上无需提供担保, 这本来也是小额信贷的应有特征。特殊情况下需要担保时, 可结合担保法适当扩大有效担保物的范围, 在担保方式的选择上, 确认小组联保的法律效力。

第五, 小额信贷机构监管问题。小额信贷的特点决定了其服务对象是不能享受正规金融信贷服务的中低收入人群, 服务地域主要是农村或贫困人群集中的地区, 所以在监管中应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客户和地域进行合理限制, 尤其是吸收公众存款小额信贷机构, 保证其存款来源地和贷款投放的一致, 防止资金外流。根据目前的金融监管架构, 可将小额信贷的监管部门定位于银监会, 在银监会现有的机构设置中新设一个小额信贷监管部具体负责小额信贷监管事宜。监管原则和内容应当根据小额信贷的性质和特点具体设定, 如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具体要求、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要求、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责要求等。

参考文献

[1]参考曾康霖:《再论扶贫性金融》, 载于《金融研究》2007年第3期第5页。

[2]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金融抑制 (financial repression) , 金融抑制所带来的金融萎缩严重地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金融抑制现象具体体现为:货币化程度低;现代金融机构与落后的金融机构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不完全的金融市场;政府对金融的严格管制等。作为整个金融体制的基本特征, 金融抑制必然渗透到发展国家的弱势群体。贫困人群在借贷市场经常处于弱势地位, 正规金融部门对贫困人群贷款的资金供给有限。

[3]杨家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3第3期.

[4]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 B就有类似规定, 当地农村的钱要用于当地, 为当地提供金融服务, 限制资金外流。如果其他地区存在同样的金融需求, G B可以去当地设分行, 但依然坚持资金本地化原则。

[5]从西方国家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史看, 信用合作社的产生不是源于单纯的融资需求, 而是来自“正规资金市场 (如银行信贷、发行证券融资) 上受到差别待遇的中小经济个体以利他 (互助) 换取利己 (融资) ”的现实可行性, 其根源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 (信用合作社社员往往无法提供商业银行信贷必要的抵:品, 也无力寻求担保, 更不可能获得信用贷款) 。

[6]小额信贷 (microfinance) ,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孟加拉国, 是一种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目标, 和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原则有机结合起来的金融创新, 小额信贷在传统目标和现代方法之间走出了一条新路, 小额信贷通过“团体贷款合约”、“动态激励机制”、“分期还款制度”和“各种替代性担保”等特殊方法来管理信贷风险。

[7]蒋鹏飞.“三农”金融服务现状及其求解:以广东为视角.南方金融.2005年第7期.

[8]卿淑群.政策性银行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

金融扶持 篇7

三峡库区前期扶持工作主要集中在移民“搬得出, 稳得住”的层面上, 由于中央的巨额财政拨款和转移支付, 使得在这个阶段金融支持的地位并不突显。但随着移民主体工作逐步完成, 国家财政支持逐步退出, 社会外源资金投入的逐渐下降, 库区经济发展引来了“逐步能致富”的重、难点问题。随着这个难题的到来, 三峡 (万州) 库区也进入了“移民后期扶持”这个特殊时期, 金融支持缺口也因此日益显现。

一、万州产业转型的金融支持诱因

(一) 万州区产业发展应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

三峡 (万州) 库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峻, 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要以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底线已经成为共识。库区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水质污染严重, 次级河流富营养化进程加速;二是城市径流、农业面源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三是生态环境和库区水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四是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低, 资源浪费严重, 潜在环境威胁和风险巨大;五是船舶垃圾污染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六是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 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日益凸现;七是库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状态形势严峻;八是库区上游以及沿岸水土流失严重;九是库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人地矛盾尖锐,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面临这些生态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会允许三峡 (万州) 库区的产业无休止的扩张, 今年重庆市“三峡移民后期扶持”专家组已经建议“控制库区产业项目数量”。

万州的产业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 粗放型增长为主的企业较多, 此类产业产值2011年上半年占全区比重达30%以上。而万州区的特色产业:盐气化工、新型材料、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也属于非集约型增长, 占全区比重达到68.2%。

考虑到渝东北片区的生态环境的限制, 重庆市“移民后扶”政策也将会放缓对万州产业的支持, 限制万州产业数量, 控制万州产业质量。万州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

(二) 金融支持万州产业转型的出发点

长期以来, 万州区受到地域位置、自然环境的影响, 发展阻力较大, 这也极大地制约了金融对万州的支持。万州区人力资源禀赋条件差, 教育、卫生资源匮乏, 人才流失严重等制约着库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也制约着库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由于上述原因, 三峡 (万州) 库区金融支持的主体应是政府和政策型金融, 客体是移民和中小企业, 金融支持的目标是实现万州以先进制造业和新型材料为基础的支柱产业, 其关键是金融产业与后扶项目、库区产业相融合。

万州区金融对万州产业结构产生有效支持主要取决两个方面的因素:万州金融环境和金融产业结构自身的优化和调整;万州区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万州区金融对万州区, 乃至渝东北地区经济的支持作用就是立足于向库区产业升级与发展、结构调整方面倾斜, 最终形成渝东北地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峡 (万州) 库区金融支持的主要手段有“创造资金”和“针对性服务”两个方面。“创造资金”可以解决资金的供给问题, 以项目、固定资产、产业实体等原有条件为基础, 创新融资渠道, 形成自我“造血”功能;“针对性服务”主要是根据万州库区的具体问题和发展特点, 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这是金融支持作用的最大支撑。

二、万州金融环境现状

三峡 (万州) 库区产业曾一度发展乏力, 近几年的产业状况虽然有所改善, 经济与金融割裂的现象仍然存在。和重庆主城相比, 万州的金融支持还有一定差距。

注:数据来源:万州金融办公室2011年上半年工作报告。

如上表所示, 2010年重庆市内资银行达27家, 中外合资、外资银行达8家;内资保险公司30家, 中外合资、外资保险公司5家;证券公司法人机构1个, 营业部96个。根据万州的占比情况,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0年万州区工业产业贷款占2010年全区贷款总额的23%左右, 约高于重庆市平均21%的水平。

万州区金融支持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万州区的金融市场发展较弱。票据、同业拆借、债券、股票市场较全重庆市而言都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数量虽逐年有所增加, 直接融资额和证券化率也在不断提高, 但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较发达的地区差距明显, 在西部地区, 甚至重庆市范围内也未确立显著优势;二是资本形成能力较弱。就内源资本而言, 万州区2010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34.2亿, 在500亿的经济总量中仅占5.8%;国民储蓄, 包括居民、企业、地方政府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较小。就外源资本而言, 万州区投资格局是以政府为主导, 由政府引导企业、居民、外商投资这样一种状态, 万州区本身的项目吸引资金能力不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 如平湖公司, 对万州产业转型的金融支持地位突出;政策性金融也在外源资金中占较大比重;三是金融工具结构不合理。万州区金融支持产业转型的工具较少, 主要集中在债券和股票。

三、优化万州金融支持的途径

(一) 建立经济和金融相互渗透机制

国家对库区在财政、金融、税收、进出口方面的配套区域产业扶持政策, 仍然是“移民后扶”时期产业转型金融支持的基础。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仍然是带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当然, 国家的倾斜和扶持政策, 会随着库区产业的成长因时因地而调整, 并逐步淡化、退出, 因此, 万州要建立经济和金融的相互渗透机制。

建立经济和金融相互渗透的机制首先就是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本地金融机构、金融中介体系、商业性金融体系的建设;打破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与金融支持乏力恶性循环的困局;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投融资环境、企业运作环境, 改善行政执法体系及市场体系, 为金融支持创建一个稳定健康的运营空间。

(一) 建立财政和金融相互协调模式

万州区在“移民后扶”时期的产业转型金融支持问题上, 财政投融资主体应继续发挥产业引导作用。财政投融资在库区产业发展中, 尤其是在支柱产业的培育、龙头企业的打造、产业转型、产业聚集方面, 要继续发挥主要支持作用。通过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引导, 私人投资及金融机构的跟进, 才能推动库区产业快速转型。

政策性金融目前对库区的支持, 主要侧重于迁建企业融资、库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直接向库区中小企业融资三种渠道。在今后的定位和业务设计上, 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对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对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优势企业、优良项目, 应积极配合财政投融资主体, 给予融资支持, 加快推动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转型成功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 提高其资金运营效率和效益。

商业银行还是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行为是三峡 (万州) 库区产业转型的鞭策力。商业银行对万州的粗放型产业、项目融资比较谨慎, 如没有投融资主体为主导, 商业银行一般很少介入。再者, 在全国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 商业银行对待万州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是, 也容易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筛选。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为有利于加快万州产业转型。

(二) 引进丰富的金融工具, 培育成熟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或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 发达完备的金融市场才能将货币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同时也为宏观金融调控提供基础, 为金融政策的传导提供通畅的渠道。培育三峡 (万州) 库区成熟的金融市场应从引进丰富的金融工具入手。首先, 应大力发展万州的票据贴现和同业拆借市场, 在万州逐步建立商业信用和银行间信用, 使资金流动更畅通。其次, 要大力培育万州的投融资体系, 发展库区资本市场。完善的资本市场, 会为库区人民提供多样化的具有不同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除了现在主要运用的股票、债券以外, 还可以发展可转换债券和基金凭证。另外, 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 万州还会有一些后期扶持项目, 这就可以发挥私募股权基金的作用, 充分发挥项目潜能。

摘要:作为三峡库区的腹心, 移民面积大、人口多, 移民后期的经济发展难点突出, 制约了库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库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万州区人力资源禀赋条件差, 教育、卫生资源匮乏, 人才流失严重。同时,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较弱, 资本形成能力较弱, 金融工具结构不合理, 导致了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支持万州区产业转型, 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建立经济和金融相互渗透机制, 建立财政和金融相互协调模式, 引进丰富的金融工具, 培育成熟的金融市场。

关键词:三峡库区移民,产业转型,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金融扶持 篇8

要想有效地理解政策, 最大化地激发金融政策的扶持优势, 就需要对金融政策进行充分地了解, 理解政策发展的需要, 如何根据扶持性的政策来带动本区域农村的经济发展, 如何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地了解政策、认识政策, 发挥政策的资金优势、区域优势;最大化的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 这就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政府带动性政策的引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快速上升, 经济规模迅速的扩大, 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的提高, 但是基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广大农村的普遍存在, 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数还是比较大的, 除了在保持金融生产力提高以外, 政府对于金融政策的扶持引领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不是政府主导性的金融市场秩序的制定, 而是需要政府自身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使得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深入人心, 能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在这个由政府为主导来构建的正规农村金融系统里, 政府作为实际化的政策出台者和政策执行者;要在农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扶持, 对百姓的闲置资金进行充分的引领, 以政府信誉作为担保, 吸收农村的闲置资金, 打造强大的资金流, 带动规模资金的实际投资, 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为百姓争取最大地利益化, 切实扩大人民的资金收入途径。

(二) 规划性区域政策的出台

在我国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的企业金融扶持创新都是政府部门所侧重的方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金融扶持创新作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 在促进农村水平提高的频度和向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块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银行、企业、个人、村级行政机构方面起到了资金链接作用, 在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繁荣, 增强区域性农村金融信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在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某些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扶持创新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措施还有着很多的弊端;所以在面对基础性金融秩序缺失的同时, 要制定符合于本区域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金融政策, 引领金融服务体系的进步。

(三) 经营界定性政策的互补

针对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 有关于金融的含义和实现方略会有很大的差别的。以我国的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为研究背景, 当代的企业要想在此项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谋求发展, 并且取得一定的地位, 就必须搞清楚狭义范围内金融资本运营的含义和广义范围内金融资本运营的概念, 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综合起来看, 根据国家和社会现有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资本的运转效率和方式是不同的, 通过对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不同形态的组织管理, 进行多方位的优化配置, 来实现在金融市场的资本增值和产品资本的最大利益化, 保证可控性金融风险的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 政府作为金融风险的受控主体就要出台多方面的金融政策进行金融体系缺失原则下的体系加强, 切实保证多种资金配置原则下的金融政策的优势互补, 界定金融风险和资金投入风险的界限, 保证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立足于实践调查;从实际现状出发, 来分析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实际状态, 切实研究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实际服务范围和政府机构的政策执行力度,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发展农村的经济规模, 增加百姓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规模, 减少财政压力。

(一) 农村政策性金融规模小、业务范围缩水

在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农村市场经济体由于人口规模的限制, 金融服务业务的规模较小, 业务范围有限, 由于农村的经济规模有限, 人们的经济收入不高, 金融业务开展的幅度受到严重的限制, 人民对于金融投资无法进行准确的价值预判, 不敢进行实际化的资金投入, 导致农村的金融机构无法大量的吸收闲置的资金, 业务开展的频率提不上去, 资金规模有限, 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

(二) 立法滞后, 政策性金融无独立的法律依据

由于我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有限, 在相关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 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处于尚未化的地步, 对于金融性的违规操作, 界定的意义还不是特别的严格, 对于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没有单独的法律依据, 对于非法集资, 非法资金兼并没有相关的条款立法来限制, 导致农村的金融市场混乱, 上当受骗的百姓比比皆是, 百姓不敢进行金融投资;同时政府等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切实可靠的金融执法力度, 对于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核和实际情况调查, 无法有效的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 农村金融机构开办政策性金融业务责任区分不明朗

在金融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 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不同场景状态下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 但是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为了满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根据新农村这类新兴集体经济的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改革试验, 必须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路来进行落实。但是现阶段的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农村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业务和政策性金融扶持业务的开展无法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 导致业务主体的责任区分的不清晰, 职责性业务的混乱, 资金落实不到实处, 业务开展得不到有效支持, 导致资金规模难以扩大, 秩序性业务混乱。

(四) 政策金融的资金优势不明显贫困人口得不到实惠

实际上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繁荣造成了物价的高速上涨, 现实的资金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闲置资金的储蓄效率,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银行的居民闲置资金吸纳率的降低。面对举步维艰的现实困境, 银行要想继续发展下去, 既需要努力开拓经济水平持续上涨的农村金融市场, 也要在开拓的道路上不断的进行体制变革, 树立可持续, 能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目标, 推出宽松的金融优惠政策, 要在农村站得住脚, 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但是庞大的银行对流资金在银行家的操纵下都进行了庞大的业务投机, 对于农村的资金扶持和资金支持数量有限, 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 贫困地区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面对出台的优惠政策无力执行, 难以进行经济建设, 面对贫困无力消除。

(五) 人口均化的金融政策无法满足贫困资金互补的需要

在我国, 农村人口众多, 地区广大人口密集程度较小, 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城市相比较低, 农民的手中可用资金数量较少, 但是在我国一系列强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过后, 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各省市新农村的数量明显增多, 这类新农村根据自身特色发展相关联的经济产业, 全方位的挖掘本村的经济发展潜力, 以不同的合作组织形式进行产品经营, 使得本村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当这些农村集体式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后, 就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依赖, 与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产生合作进行资本运营, 用个人手中大量的闲置资金进行再投资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但是在当前资金利用的过程中, 政策性金融业务覆盖的是区域, 主要目的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于贫困农村地区没有进行实际的资金支持, 无法有效的覆盖贫困地区, 没有满足贫困扶持的需要, 导致两级分化严重。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思路

鉴于目前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于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旨在促进农村扶持性金融业务的开展, 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有效的提高农村的人均收入。

(一) 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立法进程

在农村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 为了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必须有效的提高的金融法律的执行力度, 有效的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快速的发展, 政府作为金融市场的实际监管者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引导布局, 加快农村扶持性资金的到位, 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 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立法的执行, 严格治理违法操作事件, 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 重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

城市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的固有资金可协调性越来越低, 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 如何最大程度上的吸收城市居民的闲置资金成为了困扰各大银行的现实问题;但是在我国的金融政策不断调整的前提下, 城市的人均消费所所占的城市人均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地上升, 众多的新兴中产阶级在消费的习惯上有着较大的差别, 不在趋向于理性消费, 更多的是趋于攀比消费和精神享受消费, 且此项消费所占用的经济收入比重还比较大, 在季度性的资金储蓄方面无钱可存, 造成实际支出资金远远的超过实际可收入的资金, 严重的影响了未来预期的消费水平, 金融机构的目标转向了农村, 但是社会的未来预期消费水平已经严重的下降, 金融机构的信誉普遍降低, 为了更有效的促进资金吸收率的提高, 必须加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设, 政府以自身的信誉作为担保, 大力扶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开拓, 加快金融体系建设步伐。

(三) 政策金融业务的特殊群体的倾向性加强

围绕着“金融”这个商业名词的产生, 在不同的资金运转下, 被赋予了多重的解释和作用。立足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满足于多元化的经济需要, 从经济体式走向的角度来看, “金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体现, 是不同利益元素支配下的多控性经济综合体, 能够满足于不同物质利益驱使下的商业个体进行经济活动的交融性平台, 具有多变性, 趋势性的特点, 所以政府在政策性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 要针对农村的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向性的扶持, 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经济利益。

(四) 特色化金融扶贫产品的推出

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一定规模的交易费用的产生决定了银行的规模、服务的种类和类别, 所以在金融扶持和改革的双向终端的优化过程中, 要革除阻碍金融产品流动速度的因素, 提升银行的水平, 争取利润最大化。但是鉴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 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化的金融市场中, 就要结合地域的经济特点来制定自身的发展计划, 对于贫困人口就要推出特色化高收益符合于农村实际情况的产品出来, 最大化的扩展农民的收入途径。

(五) 扶持性质的金融资金的下放

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态下, 政府鉴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要设立专门的扶持性质资金来促进贫困人口来购买金融产品, 在满足于百姓自身收益的同时, 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 确保专项资金最大化的利用,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赞助等形式来吸引社会及民间资本的介入, 扩大自由的资金规模, 最大程度上的消除农村人口贫困。

四、结语

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纯收入的快速提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大, 政府要认清现实, 加大自身的金融政策的出台力度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监管力度, 在保障更多农民稳步增收的同时, 逐渐的消除贫困,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政府对于农村扶持性金融政策的出台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 满足于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 政策性金融的倾向性也在不断地加快调整。不同地农村有着不同地经济发展基础, 具体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最大程度上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 地域性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也需要根据农村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 地方政府不仅要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调查, 还需要对金融扶持政策进行实际化的引领;充分带动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政策、理解政策、深入地执行政策;做好地域农村的实际状况调查, 理清自身的发展思路, 树立可持续发展地金融战略, 有效的依托资金优势、政策优势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最大化地消除农村贫困人口。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农村基础经济规模,贫困人口规模,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李喜梅, 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经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 (01) .

[2]张蕴萍.我国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创新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1 (08) .

金融扶持 篇9

截至2012年9月末, 海南省共有大学生村官966名, 除1名硕士研究生外, 其余全部为本 (专) 科学历, 在任1年以内的占比39.23%, 1~2年的占比37.47%, 3年以上的占比达到23.29%。从创业情况来看, 创业项目已启动和有创业计划的仅分别占到大学生“村官”总数的1.97%和19.98%。就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情况来看, 2012年前三季度, 无大学生“村官”申请贷款创业, 也未发生贷款发放, 前期发放贷款已全部清偿。

二、海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 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由于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缺乏横向沟通机制, 地方政府既没有鼓励大学生“村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业, 也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反馈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融资需求,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开办这一业务的步伐。与此同时, 虽然辖区金融机构表示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助业贷款, 但由于缺乏相关宣传和沟通渠道, 信息不对称, 导致这部分群体迟迟没有申请贷款, 信贷投放渠道受阻。

(二)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没有专项贴息政策。

一是地方政府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 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优质的创业项目。由于大学生“村官”这部分群体人数少, 在带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方面也不具有代表性, 且地方财力有限, 无法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二是金融机构缺乏与大学生“村官”的合作意向。县域金融机构 (县市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 均表示执行的是上级行的贷款政策, 无法自主放宽贷款金额、利率等条件, 无法满足大学生“村官”群体低利率 (甚至免息) 、大额度的创业启动资金需求。

(三) 大学生“村官”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

尽管大学生“村官”具有学识禀赋优势, 但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 对项目不具备完整的运营思路, 往往找不准项目, 同时缺乏种植、养殖的相关专业知识, 对创业项目市场前景的分析、预判、处理能力不强。一些大学生“村官”虽有创业想法, 但是大部分对创业知识知之甚少, 对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营销策略以及创业过程中办理手续、程序流程等了解不够, 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有效推进。

(四) 当前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

虽然县域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业务品种, 规定乡镇青年只要由所在地乡镇团委推荐, 并且有一个领取财政工资的人作为担保人就可以申请贷款。有贷款需求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此类贷款。与其他贷款品种相比, 借款人如在当地信用社有一定存款, 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实际上, 此类贷款虽然表面上涵盖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 但并未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 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而言, 并未具备太大的吸引力, 对于他们较强的贷款需求和较弱的利息负担能力而言, 这类贷款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

三、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政策建议

(一) 多项政策措施合力, 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难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难现状, 设立融资担保基金, 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 有效发挥担保基金的撬动作用, 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申请创业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地方政府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奖励和贴息政策。设立专项贴息扶持基金, 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适当的奖励 (如贷款贴息、贷款额度放大、转为公务员编制等) ;三是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 着力服务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 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在工商管理费及税收等方面, 给予适当的优惠。

(二)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和金融知识培训。

一方面搭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借助再就业中心培训机构, 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训基地, 负责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后续服务, 承担示范性创业培训工作任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政策和创业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培训, 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可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金融知识培训班, 由县市人民银行牵头, 联合县域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给大学生“村官”进行授课, 宣传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政策, 信贷品种, 让大学生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及信贷产品。

(三) 创新大学生“村官”创业信贷品种,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村官”特殊群体, 研究开发创业性的信贷产品, 积极进行创新, 推出“大学生村官+农户”等贷款模式, 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农户致富紧紧地结合起来;二是改进贷款管理方式, 简化贷款手续, 采取灵活、弹性的授信方式, 提高服务效率。在贷款担保条件、发放和还款方式、期限上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三是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信贷品种应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着眼于长远利益, 将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拓展培育潜在优质客户、树立金融企业形象的契机;四是要强化和延伸相关金融服务, 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 在信息搜集、项目引导、技术创新、利润核算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村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力争开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0.7.

[2]程传兴, 李伟.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J].领导科学, 2010.10 (中) .

金融扶持 篇10

(一) 家庭农场融资需求额度大。

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家庭农场的发展,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 所采取生产方式的资本密集度较高, 资金需求额远大于普通农户。以汝州市东丰家庭农场为例, 该农场目前种植面积200亩, 每年春季投放苗种、化肥需要资金20万元以上, 用于改良平整土地、农田水利设施及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所需资金则在50万元左右。目前是家庭农场初创及快速发展期, 家庭农场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长期投资的意愿较强, 所需资金则更多。

(二) 家庭农场土地利用率较高。

土地流转之前, 农户分散种植, 由于地块多、面积小, 户与户之间墒沟多, 造成播种、施肥不到位, 使部分良田无形流失。据调查, 户与户之间的墒沟造成土地流失约5%。而实施土地流转后农场主对土地集中连片统一管理、统一规划, 采用大型农机具对土地进行深耕、平整,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养分。同时因土地集中耕种减少了户与户之间的墒沟, 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三) 家庭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

家庭农场成立后, 农场主将租来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用大型农机具对土地进行深耕, 根据土壤结构因地制宜, 实施播种、施肥、喷灌、进行病虫害防治, 土地集中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 提高经济效益。以汝州市东丰家庭农场为例, 该农场以土地流转方式在当地租赁土地200亩, 主要种植红花、丹参、桔梗、药黑豆等特色经济作物和传统粮食作物。通过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养分, 种植效益大幅提高, 除去农场每亩每年生产成本1400—1500元, 每亩每年可以实现纯收入约3000元, 农场每年可以实现纯收入约50万元。

(四) 家庭农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随着家庭农场的成立, 农场主享受规模效益, 其他留守村民享受土地流转和务工收益的特点凸显。以汝州市东丰家庭农场为例, 该农场家庭劳动力2人, 长期雇工6人, 每年到红花采摘季节, 需临时雇工达150余人, 临时雇工每人每天可收入70—80元, 月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 这样不仅本村村民积极参与, 辐射周边村民也乐以参加。农场主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实现双赢。

二、存在问题

(一) 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少。

目前农村种养植大户多, 而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的却寥寥无几。原因:一是有关部门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 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农村种养植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 满足于现状, 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 财务管理不规范, 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据调查, 大部分家庭农场实行“包袱”账, 只是估算成本和收益, 基本上没有账本。另外大部分家庭农场主, 虽然多年从事农业生产, 实践经验丰富, 但毕竟受学历、经营理念等因素影响, 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 经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偏高使家庭农场主产生“惧贷”心理。

以汝州市农商行为例, 对种植、养殖大户贷款利率在10.8‰-11.28‰左右, 明显高于同等经营规模的企业贷款利率。笔者在与农场主座谈中了解到, 农场主能够承受的利率在6‰-7‰左右, 而金融机构利率偏高使家庭农场产生“惧贷”心理。

(四) 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 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目前, 涉农金融机构推出的的小额农户贷款都需要2个公务员或3个农户联合担保, 或者是商品住宅房或商铺抵押, 且单笔金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由于家庭农场的土地全部通过租赁形式获得而没有土地证, 房屋也无房产证, 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无可抵押资产, 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发展生产紧靠自有资金或民间借贷。以汝州市东丰家庭农场为例, 该农场总投资已超过120万元, 而资金来源全部为自筹资金。

(五) 农业保险力度有限。

一是商业性保险机构创新能力不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 保险赔付率高, 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及时推出适合家庭农场的保险产品。二是政策性保险机构保险范围狭窄, 保险品种少。目前种植业险种主要是小麦、玉米、烟叶三大作物, 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家庭农场的经营。三是家庭农场主投保意识不强。在调查中了解到家庭农场主对农业保险认识程度不高, 投保意识不强, 难以分散农业风险。

三、培育发展冢庭农场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是以政策为导向, 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注册为家庭农场, 进一步推动家庭农场发展。二是在财政补贴方面, 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家庭农场倾斜, 不断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三是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管理能力、科技知识、金融知识及营销信息等给予培训、指导,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家庭农场指导工作, 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二) 金融机构要适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扩大农村有效抵押担保范围。

一是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服务理念, 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将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 提高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农商行、村镇银行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加快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 破除土地经营权瓶颈, 把土地经营权及应收账单、农产品、农机设备等纳入信贷抵质押范围, 并在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下适度降低家庭农场融资成本, 进一步扶持家庭农场的长足发展,

(三) 构建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体系。

一是对支持家庭农场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实施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扶持政策, 激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强化农村诚信体系建设。要探索建立并规范发展农村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 通过培育“信用家庭农场”、“信用专业大户”等新型信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为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 加大农业保险力度, 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一是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提高家庭农场、种养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鼓励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避免因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二是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适当提高种养业灾害的赔偿标准, 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全国各地兴起, 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笔者深入到家庭农场、有关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 与农场主和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座谈交流, 初步了解家庭农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今后汝州市金融扶持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上一篇:刑事自诉案件下一篇:平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