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策略

2024-08-10

扶持策略(共10篇)

扶持策略 篇1

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60%左右的价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继续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合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财政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享受技改项目立项、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用等级评定等政策上处于劣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较少,出台的政策常常因操作性不强而难以落到实处。

目前,各级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逐步增多、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8.9亿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中央预算内企业技术改造专项投资中,安排3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技术改造等。但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总体偏小,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专项资金使用较分散、使用重点不突出,项目管理透明度有待提高,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不够,整体效益不明显。因此,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重点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的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发挥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中小企业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减按20%和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统一下调到3%;还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等等。但是,仅从税法上对中小企业有相应界定,而在社会经济统计口径上没有统一标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优惠政策的贯彻实施,很多税收政策难以真正让中小企业受益。如,2008年实施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仅适用于会计核算比较健全、税务机关可以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很多定期定额缴纳税收的困难中小企业则没有被纳入优惠政策之列,造成中小企业税负较高。

2.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处于劣势

目前,中小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实现公平准入还存在一定障碍,参与政府采购比较困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政府采购的一项重要政策功能,中小企业发展必须得到政府采购的制度性扶持。

各国借助于政府采购手段支持中小企业的措施主要有:政府部门将其一定比例的采购合同给予中小企业,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如美国、法国、加拿大等都有类似的规定。各国对中小企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资助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定各种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并设立政府专项基金,由专门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来管理与实施,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专项补贴。如美国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创新补贴,科研鼓励基金,科研成果显著的企业还可得到25~250万美元奖金。

3.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最大瓶颈。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信誉差,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更加严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更加突出。2009年1~3月,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58万亿元,但中小企业贷款没有达到同步增长,中小企业资金非常困难。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中80%左右来自银行信贷,但信贷总量中80%左右是投给大企业,而80%左右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向银行贷过款。

二、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专项资金引导,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实力

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专项资金的规模。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与扩大就业、专业化发展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的安排上,对中小企业一视同仁,择优扶持,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帮助中小企业更新发展观念,调整经营结构,坚持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道路,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创优,形成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

为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发挥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在财政下专项资金使用上,必须做到:

(1) 突出资金扶持重点。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上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现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总体要求,坚持突出重点,重点支持主导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特色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2) 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和杠杆功能,更多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风险投资引导等方式,规范完善项目补助方式,积极支持建设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资金投入机制。

(3) 绩效考评、提高效益。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制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的量化指标体系,加强支持中小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追踪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项目管理部门要定期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并配合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和审计检查。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应向财政和项目管理部门报送财务会计信息,定期报告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单位以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4) 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实行以项目为基础,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模式;提高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检查、验收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完善项目决策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健全专家评审制度,实行“阳光操作”;拟支持的中小企业项目及评审结果要在有关媒体上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专项资金的规模。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与扩大就业、专业化发展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的安排上,对中小企业一视同仁,择优扶持,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帮助中小企业更新发展观念,调整经营结构,坚持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道路,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创优,形成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

2.完善政府采购功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让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占主体地位、份额上处于绝对优势,成为政府采购的最大受益者。政府要制定实施自主创新产品管理认定办法,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积极申报自主创新产品,扩大中小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严格实施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的审核管理制度,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优先购买国内产品,促进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制定政府采购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规定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政府采购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明确将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享受优惠政策;提高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竞争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竞争实力;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资质要求和进入门槛,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成本。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要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投入,支持地方多渠道建立地方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积极引导和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质押方式,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扩大对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比重;要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财政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加大各地创业投资机构应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要指导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管理,提高自己的实力和信誉度。

4.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为减轻中小企业税负,许多国家都对中小企业实施低公司所得税率政策,以减轻企业在创立初期的税收负担。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对中小企业所得税实施优惠税率,针对一般企业的公司所得税的平均税率为27%左右,针对中小企业所得税的平均税率为17%左右,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低税率体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促进了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英国、日本、葡萄牙等国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公司所得税税率。

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适当降低小型微利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加大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与普通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间的差距,低所得税率的优惠政策能够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中小企业对抗金融危机的实力。把2010年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调整中小企业亏损弥补政策,允许中小企业的亏损向后结转时间延长,允许中小企业用以前年度所得弥补亏损;给中小企业一定的纳税选择权,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合理的纳税方式,以降低税收负担,增强竞争实力;扩大安置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对象,在目前形势下,应将优惠对象扩展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安置对象也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社会群体,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全面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严肃查处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各种摊派及侵权行为,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EB/OL].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2009-12-25.

[2]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EB/OL].http://www.sme.gov.cn/.

匹配 多元 扶持 生态 篇2

匹配: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小企业融资难,难在单体成本高。因此,小企业融资一定要考虑集合的概念。”狄娜表示,反映在信贷市场上,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大银行要做批量。在做批量方面,首推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目前,建行和中行都在做小企业信贷工厂,因为信贷工厂能够较好地解决单体成本高问题,并且实现了信贷的标准化、模块化、流程化和网络化。

二是政策性银行要做批发。通过政策性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多重效应叠加。“众所周知,政策银行有规模没有‘腿’(资金充足但缺少分支机构),而城市银行则有‘腿’但是没规模。因此,二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就很重要。”狄娜表示,由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织推出了中小企业融资“三台一会”模式,即管理平台、信贷平台、担保平台和企业信用促进会。“三台一会”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找不着好企业,好企业找不到匹配银行的难题,这是非常好的优势互补。

三是中小金融机构做匹配。小企业融资按区域可分为农村金融、城镇金融和城市金融。实现城市金融对小企业的支持,“应认真考虑社区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建设问题。”狄娜表示,当然,监管部门的引导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监管部门不加以引导,中小银行仍会向异地乃至全国扩张,最终向大银行发展。总之,银行业要坚持市场细分,分层定位,可按主体、规模、区域实行许可,否则与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仍会无着落。

“此外,小企业融资还要做好共性平台,包括技术平台、检测平台、融资平台等等”,狄娜表示,具体来说就是做“条、块、垛、帮”。“条”,就是指供应链,上下游、行业协会等;“块”是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垛”就是产业集群;“帮”就是指具有共同特质如商帮文化的企业。上述各类平台,其行业背景强、信用半径短、综合成本(交易和监控)低,且风险可控,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好依托。

多元:要扩充资金渠道

“小企业融资难不等于贷款难。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周期不同,资金需求的条件和能力也不一样,创投、私募、上市、发债都要同时进行”,狄娜表示,中小企业发展周期不一样,应该按企业周期分类,按照不同发展阶段来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多元”首先是上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报价系统、产业交易,跟中小企业相关的至少有三个,第一个就是中小企业板,第二个创业板,第三个就是集合债。还有集合信托、集合票据,私募、风投等。特别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鼓励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成长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径。

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证监会在中小企业直接上市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是制定创业板的再融资政策;二是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板上市和再融资政策;三是统一股份转让报价系统。

据了解,工信部积极配合人民银行、联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努力做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发行工作,扩大中小企业“三集”(即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集合信托)的发行规模,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设,也已初步解决了基金的“有限合伙”、“重复纳税”、“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及“出资人与职业经理人权责机制”等问题。

扶持:重在贷款规模单列

“就扶持小企业政策来讲,主要是指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扶持。其中,制定和完善财税政策,以刺激金融机构增加小企业融资是最主要的扶持政策”,狄娜表示,目前,财税扶持这块是很好的,国家实施了很多优惠的税收政策,例如印花税等税种的全免、小企业和“三农”的贷款以及银行的准备金所得税税前提取等都放宽了很多。

她表示,在金融政策方面,监管部门应引导金融机构将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单列,或至少确保一定占比。在差异化管理方面,对于动态差别准备金率机制、小企业贷款多元化利率定价机制、小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考核办法等还应进一步研究细化。与此同时,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作为考核银行的主要参数,不同类型的银行实行不同评价标准等都体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差异化监管理念。

“差异化监管应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我们要积极配合监管当局,使差异化监管措施更加明晰、细化并落在实处”,她说。

生态:要建立“五信”体系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狄娜表示,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营造中小企业金融生态环境十分重要,但目前国内缺乏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是企业融资的基础,首先企业要立信,然后政府要征信、机构要授信,把信用体系建设好,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中小企业。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牵头起草了《征信管理条例》,以解决信用信息的依法披露、资源整合、平台和接口等问题以及培育企业对信用的现实需求等,这对提升小企业的主体能力、真正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建立“五信”体系,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立信;政府作为管理机构之组织征信;有资质的评信机构之评信;以信用提升为主的机构之增信以及最终实现全社会重信。“我们应该在这五个方面共同努力。”狄娜表示,只有让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增信,最后全社会才能重信。营造“五信一体”的信用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

扶持策略 篇3

一、中国动画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动画创作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因而导致了产业盈利状况较低。目前我国动画产业的年产值虽然达到600亿元, 但是与日本一年1.67万亿元和美国迪斯尼400亿美元的产值相去甚远。而且其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外商所支付的加工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薄弱的原创力量导致90%以上的盈利流向了国外。

国内大部分的动画企业为了实现盈利, 除了靠给外国公司做动画加工, 也可能会跟某些电视台或者是政府有一些业务合作, 或者是开设动画软件的培训班, 可是这些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好的商业模式, 缺乏创作能力是导致中国动画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关键因素。

二、动画产业扶持下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1、扶持政策下取得的进步

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 加上动画企业和从业者的不懈努力, 目前已在动画生产数量、技术水平、产业运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首先是国内动画的产出数量剧增, 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 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连续多年超过20%。另外原创动画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涌现出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秦时明月》等为观众喜爱的动画片。并且随着动画产业基地政策地不断完善, 目前在长三角、华南、华北等地区都形成了若干个动画产业集群带。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电视播放之外, 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新媒介也为动画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盈利空间。

2、动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动画产业人才缺乏, 动画教育与产业脱节。中国优秀动画作品严重匮乏、原创能力缺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的缺乏。虽然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动画专业, 学生人数达10万人。但是由于动画制作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 且投入成本较大, 教育周期较长, 同时兼备操作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复合型人才仍较为缺乏。由于缺乏能力的全面培养, 我国许多动画创作人员都比较浮躁, 缺乏悉心研究动画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导致原创能力缺失, 生产出的成品多为日美风格, 没有形成中式动画的独有特色。

(2) 选材太过局限性, 受众群低龄化。中国动画题材涉及面狭窄, 大部分主题都与神话故事有关, 如《葫芦兄弟》、《哪吒脑海》, 或者是以动物为主的动画, 如《黑猫警长》、《喜洋洋与灰太狼》等。这些题材比较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但是忽视了青少年和成年人这个巨大的市场。如果中国动画仍将消费群集中在少儿, 且过度重视教育感化功能, 忽略它作为传媒产品应有的娱乐功能, 将导致我国动画产品娱乐性不足, 缺乏吸引力。这样不仅成年人不愿意观看, 就连小孩都会倾向于日美动画, 而对国产动画失去兴趣。

(3) 缺乏市场化运作能力, 国产动画难以推广。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将动画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扶持, 相关政策的实施的确能够为动画产业带来成本的降低, 但由于市场不完善, 成本的降低并不能弥补市场的不足。大部分进行原创的动画公司为了生存需求, 只能靠动画培训或者是外包加工来维持开支。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动画产业链。通常在动画制作完成后, 除了播放环节之外, 其他环节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好一点的有图书与音像进行出版发行, 而玩具和形象授权则几乎没有开展。动画片光靠播出根本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回报, 必须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才能实现盈利。

三、解决方案

我国对动画产业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量建立动漫基地, 二是对一些动画项目进行投资, 这些政策的确提高了整体的动画产量, 但是做出的好作品只是凤毛麟角。几乎每年我们都能在各种媒体杂志上看到对动漫工程的巨额拨款, 而这些拨款不能保证用在了真正能做出好作品的公司身上, 所以导致了一些与政府合作的作品质量粗糙, 内容也缺乏新意。因此我们的扶持政策不能停留在面子工程, 而是要注重软实力的培养。

1、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

首先要完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方案, 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的动画教育应该重视原创课程, 并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才培训模式, 建立行业专家资源库, 定期开展相关的专题性讲座, 从而提高动画制作的从业专业性。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人才, 这正是发展动画产业的当务之急。

其次要做好企业培训。现在大部分的企业在招聘员工之后, 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 然后开始重复的流水作业, 忽视了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反观国外就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比如迪斯尼的三维动画部门皮克斯工作室。他们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内部的大学——皮克斯大学, 它最主要的目的是鼓励公司中不同部门的员工通过学习更方便地会面沟通, 使个人从竞争力的提升中获益, 公司也因此能更有向心力并有能力创造出更为出色的作品。除了内部的互动和沟通之外, 皮克斯还非常鼓励员工发表他们研发的成果, 并且参与业界的各种研讨会。这也让皮克斯与相关社群一直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维护比公开这些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重要得多, 同时也能够帮助皮克斯吸引顶尖人才的加盟。

国内企业可以参考皮克斯的成功经验, 定期举行内部培训, 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 也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更有利于团队的创新发展, 并通过业界的学术与技术交流, 带动国内整体的动画水平, 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2、针对消费群体进行分级定位

中国动画长期停滞不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一直把受众群体放在儿童这个年龄层, 而真正的市场受众和消费群体应该是青少年在内的所有年龄阶层, 当然也包括成年人市场。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动漫分级制度, 让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 安排恰当的情节和信息在作品中, 宣传以及销售动漫产品也更为有的放矢, 不仅不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 反而扩大了动漫产品的市场和销路, 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3、完善动画产业链, 提高市场运作能力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动画产业链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是动画片的票房和电视播出市场;第二个环节是图书和音像制品等市场, 最后一个环节是卡通形象的衍生产品, 而且其收入比前二个环节都要大, 周期也比较长, 主要有玩具、网络游戏、日用品、主题公园等几个方面。动画产业链相比传统产业链更具优势, 因为它还是一条增值链, 通过前期的市场开发和后期的市场互动、相关广告的植入、衍生产品的开发、品牌授权代言等, 这些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链条, 不断实现动画产业利润增值。

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必须遵从市场规律, 实现前期创造, 中期制作和后期营销的连贯发展, 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跨行业合作, 打造一条由低到高的有序合理的生产流水线, 尽量整合行政资源, 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分析后, 制定的系统的制片计划、发行计划、产品开发计划、资金人才规划等。对于主要盈利环境的衍生产品开发生产中, 强化其商业化运作, 从人们的消费需求出发, 制作和传播适合于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泛年龄层次偏好的动画作品, 开发包括服装、文具、游戏、玩具在内的衍生产品。通过实施外包战略等多种方式, 努力提高产业链下游的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能力, 最终实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 形成完整的利润增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迟竹强.Pixar:培养人才比购买点子更重要[J].培训, 2010 (05) .

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 篇4

专项资金扶持包括:

(一)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图书出版、数字出版、发行、印刷,期刊(杂志)、报纸、动漫游戏、网络视听、音像制品、演出等業务及相关管理的宣传文化单位;

(二)党报党刊、重点新闻网站、对外宣传媒体和单位;

(三)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培训机构,及经认定的优秀文化人才所属单位;

(四)宣传文化部门所属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服务平台;

(五)宣传文化部门所属重点文化设施运营单位;

(六)宣传文化部门所属转制文化企业;

(七)其他经本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的社会宣传文化单位;

(八)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其他重大文化项目。

专项资金采用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使用。无偿资助主要用于宣传文化单位的公共性项目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贷款贴息主要用于对宣传文化单位临时性资金不足及有偿还能力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项目借款的利息补助。

贴息资金根据实际贷款金额给予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贴息率不得超过当期的银行贷款利率,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对贷款单位逾期不归还银行贷款产生的逾期贷款利息、加息、罚息,不予贴息。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导向类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引导、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设施等。具体包括:

(一)支持导向类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主要用于党报党刊发展扶持;主流媒体发展新媒体重点项目;纯文学类报刊发展扶持;宣传舆论导向类项目及重大新闻出版题材的策划、组织、宣传、发布、评估及奖励等经费;对外宣传媒体扶持及重点外宣工程经费;其他主流媒体宣传经费。

(二)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用于引进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奖励和资助优秀文化人才;其他文化人才保障经费。

(三)引导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主要用于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扶持;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扶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扶持;印刷技术升级改造扶持;图书发行渠道建设扶持;精品图书出版及版权保护扶持;转制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扶持;重点文化设施维修改造补贴及贷款贴息;文化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其他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扶持等。

《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沪文创办[2014]3号) 根据支持项目的情况,由市政府批准的财政专项资金安排。

扶持资金支持范围:主要从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出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推广应用,支持具有发展前景、导向意义、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秀人才和人才团队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及经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确定需要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扶持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安排使用。

根据项目的功能定位、服务方式和资金投入总量来确定扶持资金资助额度。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的,单个项目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50%。对于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及对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全局性影响的重大项目,经领导小组确定,可适当提高资助比例。

各区县应参照本办法,根据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安排相关配套扶持资金给予支持。

申报扶持资金支持项目应当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申报单位应在本市注册登记,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申报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无不良信用记录;

(三)申报项目应符合扶持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确定的支持方向和重点。

(四)已获市级其他资金支持的同一项目不得重复申报。曾获过本扶持资金支持的单位,若获支持项目尚未验收或验收未通过的不得申报。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文资[2012]4号) 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用于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有关费用予以补助,并对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

(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对中央确定组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公司重点发展项目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和股改等经济活动予以支持。

(三)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文化内容创意生产、人才培养等予以支持,并向中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倾斜。

(四)促进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对文化企业利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渠道融资发展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等活动予以支持。

(五)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对文化企业开展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数字化建设、传播渠道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予以支持。

(六)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对文化企业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境外投资等予以支持。

(七)财政部确定的其他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支持方式包括:

(一)项目补助。对符合支持条件的重点发展项目所需资金给予补助。

(二)贷款贴息。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申报单位通过银行贷款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所实际发生的利息给予补贴。

(三)保费补贴。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申报单位通过保险公司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所实际发生的保费给予补贴。

(四)绩效奖励。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申报单位按照规定标准给予奖励。

(五)财政部确定的其他方式。

重大项目指财政部按照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要求,组织实施的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和项目。

重大项目申请人应按以下程序进行申报:

(一)中央各部门、资产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企业,直接向财政部申报;

(二)中央各部门归口管理的申报单位,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

(三)地方申报单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报财政部。

一般项目指申请人按照本办法所确定的支持方向自行申报的文化产业项目。

一般项目申请人应按以下程序进行申报:

(一)中央各部门、资产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企业,直接向财政部申报;

(二)中央各部门归口管理的申报单位,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

(三)地方申报单位向地方财政部门申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汇总后报财政部。

(四)企业集团下属单位,通过企业集团统一进行申报。

(上海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所姜怡供稿)

扶持策略 篇5

低壁垒产业集群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中的同类企业在同一地理区域的大量集聚而形成的。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典型特色的低壁垒集群就为活跃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近几年来东部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同时由于近两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低壁垒集群有望再次成为推动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大量研究表明,在缺乏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低壁垒集群往往会因为偏爱低水平的产能扩张而错失追求产业创新升级的大好时机,并最终步入低端锁定的误区,使得集群面临衰退的境地 [1][2]。因此,不少学者倡导地方政府应该肩负起引导该类集群创新升级的重任。除了优化环境、强化制度、引进人才等改善集群内部创新软、硬件条件的措施外,更有不少学者建议地方政府运用财政投入来大力扶持集群的创新发展,包括针对集群实行税收优惠、设立创新专项基金等[3][4][5]。从历史经验来看,财政扶持确实对推动集群的创新发展功不可没[6];但是,具体到西部落后地区而言,财力有限是地方政府必然面临的硬约束,如何将有限的财力用活、用好,并达到最佳的扶持效率,是现实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体看来,现有研究大多从静态观点出发,罗列政府可能采取的扶持措施建议,而很少以动态观点深入探讨这些扶持措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考虑到集群内部企业会否进行创新将受到政府财政投入方式的影响,而政府具体在投入财政资金进行扶持的时候也会考虑到企业的创新动向并以之决定自己的投入方式,因此政府财政投入扶持的方式与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两者的取舍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完全信息博弈。鉴于此,本文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与集群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从博弈双方的个体理性出发,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扶持策略与集群企业自主发展之间的博弈过程及其在不同条件下达成的策略均衡,进而基于动态匹配的观点,提出了政府财政投入扶持策略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对重庆市璧山县鞋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讨论了研究结论的实践价值,为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科学加速低壁垒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博弈模型建立

考虑一个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壁垒集群,其内部有n家同类企业(n≥500),且实力普遍弱小。集群企业自主决定发展策略,策略集合为:{产能扩张,创新升级}。其中,产能扩张可以使企业渐进发展,但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创新升级则可以使企业获得突破性发展,并极大带动当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过,根据客观规律,创新升级对企业实力要求较高且风险较大,一旦失败,企业就会元气大伤。在集群内部创新环境的软、硬条件均适合的前提条件下,为简化起见,假定企业创新升级成功与否主要受企业自身实力的约束,即当企业实力E大于升级阀值时EF,创新升级就能成功;反之,则注定失败。

假设地方政府对集群发展抱扶持态度,并以推动集群创新升级为根本目标。在此,主要考虑以税收优惠为代表的、面向集群全体企业的普惠扶持政策,和以创新专项基金为代表的、面向集群少数企业的重点扶持政策等两种选择,即,政府的扶持策略集合为:{普惠扶持,重点扶持}。考虑政府每年用于扶持集群创新发展可调动的资源总额为W,则实施普惠扶持政策时,W被集群内的所有n家企业共同分享,每个企业每年可分得W/n的扶持资源;而重点扶持条件下,W仅由少数几家被选中的重点企业所分享,为简化起见,假设只有企业A一家被选中,则其每年可独得W的扶持资源——鉴于低壁垒集群往往是由成百上千家企业集聚而成,对于单个集群企业(如企业A)而言,重点扶持和普惠扶持在扶持力度上的差异非常巨大。

一般而言,政府出于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政原则,普惠扶持可以长期实行,但重点扶持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且政府一旦决定仅对企业A实施重点扶持,则必然要求其在扶持期内完成创新升级,否则,政府将会因为受到公众质疑而声誉受损,即政府收益将为负;同样,如果企业A接受重点扶持后依然坚持产能扩张、拒绝创新升级,或者虽然尝试创新升级却遭遇失败,都会给政府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上述假设,以企业A作为集群企业代表,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扶持方式与集群企业创新活动的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模型中,UV分别代表博弈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的预期效用。其中,当企业A坚持产能扩张策略时,政府和企业的预期收益与企业实力E无关,为简化起见,可将U11、U21、V11、V21等视为确定性的常数;而如果企业A决定尝试创新升级,由于创新升级成败取决于企业实力E的高低,因此我们假定U12(E)、U22(E)、V12(E)、V22(E)均为企业实力E的函数。

2 博弈模型分析

根据前面的叙述,模型中不同策略组合下预期效用取值具有以下对应关系:

(1) U11>0,V11>0

即政府的普惠扶持有利于企业A的产能扩张,而企业A的渐进成长也帮助政府活跃地方经济,策略组合(普惠扶持,产能扩张)使政府与企业相得益彰,双双获得正效用。

(2) U21<0,V21>V11>0

即政府的重点扶持可以大大增强企业A的产能扩张能力,但企业A坚持产能扩张使政府声誉受损,故策略组合(重点扶持,产能扩张)使政府获得强负效用、企业获得次强的正效用,不失一般性,可令U21=-3U11,V21=2V11。

(3) 当E<EF 时,U12(E)<0,U22(E)<0,且V12(E)<0,V22(E)<0

即当企业A在接受政府扶持、但实力仍然不足的条件下却盲目冒进,则创新升级注定失败。此时,无论政府选择普惠扶持还是重点扶持,升级失败都会使政企双双获得负效用;且当冒进源于政府主导时,政府的声誉损失更大,负效用也更强,即U22(E)< U12(E)<0;不失一般性,可令U12(E)= -2U11,U22(E)= -3U11,且V12(E)= V22(E)= -3V11。

(4) 当EEF时,U12(E)>0,U22(E)>0,且V12(E)>0,V22(E)>0

即当企业A接受政府扶持、且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后,锐意进取,则创新升级注定成功。此时,无论政府选择普惠扶持还是重点扶持,升级成功都会使政企双双享有正效用,且当创新升级源于政府主导时,政府赢得的声誉更高,正效用也越强,即U22(E)>U12(E)>0;不失一般性,可令U12(E)= 2U11,U22(E)= 3U11,且V12(E)= V22(E)= 3V11。

综上所述,政企双方的博弈均衡可归纳为两种情况:

① 当E<EF时,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普惠扶持,产能扩张)

即在以企业A为代表的集群企业实力明显不足的条件下,即便是接受了政府的重点扶持,集群企业的最佳策略仍然是产能扩张;相应地,政府的最佳策略就是推行普惠扶持政策,致力于帮助集群内所有企业完成原始实力的积累,为创新升级做准备。此时的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

② 当EEF时,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是(重点扶持,创新升级)

即当以企业A为代表的集群企业已经具备冲击创新升级的潜力时,政府的最佳策略就是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扶持,以助其加速升级进程;而企业A在政府强力扶持及自身潜力具备的双重利好因素下,也乐于选择收益最大的创新升级策略,从而使政企双方实现双赢。此时的博弈矩阵如表3所示。

3 基于动态匹配观点的政府扶持策略设计

从以上博弈分析可知,政府以财政投入的方式来扶持集群创新,该政策的有效性与其适用条件密切相关,亦即政府的财政投入扶持政策应该随着集群发展进程内部企业实力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动态调整,才能取得最佳的扶持效率。下面以企业A为例,重点探讨政府财政投入扶持政策与集群内部企业实力发展进程的动态匹配原则,具体结论如图1所示。

① 在集群内部企业实力十分有限的时刻决策点,政府应推行普惠扶持政策

在[0,t0]时间段,集群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集群企业依靠自我积累缓慢发展;反应在图1中,即企业A以直线L1:ea(t)=kat为轨迹实现低速增长。

到了t0时刻,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相应地,企业A也积累到了一定的实力Et0=ea(t0)=kat0。此时,政府意识到集群发展对当地经济及就业的带动效应,出台相应的财政投入扶持政策,以期加速集群的发展。政府财政投入的扶持政策如下所示:

其一,政府选择普惠扶持政策。

此时,总额为W的扶持资源将被集群内n家企业所共享,即单个企业仅能获得W/n的扶持资源。在政策实施当年,企业A可以额外获得△Ep的实力增量;同时,由于普惠政策可以长期持续,t0时刻以后,企业A的实力增长率将提升至kp(kp>ka),反应在图1中,即企业A的发展轨迹由L1跳转到L2:ep(t)=Et0+△Ep+kp(t-t0)

其二,政府选择重点扶持政策。

此时,总额为W的扶持资源将被企业A独占。其结果是,在政策实施当年,企业A可获得△Ez的实力增量,且△Ez>>△Ep;不仅如此,如果重点扶持政策能够持续下去,则t0时刻以后,企业A的实力增长率也将大大提高至kz(kz>>kp >ka),反应在图1中,即企业A的成长轨迹将由L1跳转到L3:ez(t)=Et0+△Ez+kz(t-t0)。

表面上来看,重点扶持明显比普惠扶持效率更高,即可以将企业A达到创新阀值的时间由大大提前到;但是由上一节的博弈分析可知,在公信力的约束下,政府重点扶持政策难以长期持续,且要求被扶持企业在短期内完成创新升级。为尽可能简化分析,此处假定政府要求企业A在接受重点扶持的当年即从事创新升级活动。不过,从企业A的角度来说,t0时刻,即使在接受政府重点扶持后,其自身实力仍然远不足以克服创新阀值EF,即Et0+△Ez <<EF。由于追求创新升级成功无望,企业A的最佳策略将是坚持产能扩张,结果会令实施重点扶持政策的地方政府形象受损。因此,表面上的高效率并不符合政府的个体理性;亦即,在集群企业实力十分有限的t0决策点,政府理应推行普惠扶持政策。

② 在集群企业已经具备升级潜力的t1时刻决策点,政府应主动将扶持政策由普惠扶持调整为重点扶持,强力推动集群企业创新升级,以尽可能地实现更高的扶持效率。

考虑从t0时刻起,企业A一直在政府的普惠扶持下沿着轨迹L2发展;到达t1时刻后,企业A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初步具备了冲击创新升级的内在潜力。此时,如果政府沿袭此前的普惠扶持政策,企业A将在tp时刻达到克服创新阀值的实力;但是,如果此时政府改弦易辙,适时推行重点扶持政策,则企业A完全可以借助于政府的强力资助带来的额外实力增长△Ez,提前突破创新阀值EF的约束,将原来在tp时刻才有可能达成的创新升级,大大提前到t1时刻。可见,通过实现政府财政投入扶持政策与集群内部企业实力发展进程的动态匹配,能够极大提高政府政策的实施效率,加速推动低壁垒集群的创新升级进程。

4 案例分析

2008年底,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从重庆市璧山县的鞋业集群中随机抽取了10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1份,其中有效问卷69份,取得了该集群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下面笔者将以璧山县的实例分析来证明本文提出的政府财政投入扶持政策与集群内部企业实力发展进程的动态匹配对推动低壁垒集群的创新升级进程更有效的观点。

璧山县的鞋业集群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下,几名抗战时期从事过军用皮靴生产的制鞋工人重操旧业,率先在七塘、八塘等偏远乡镇搞起了皮鞋加工。由于有利可图,一传十、十传百,全盛时期,仅七塘一镇就有500余个家庭作坊,辐射范围遍及全县。90年代初,璧山县政府决定将制鞋业作为富民产业加以扶持,制定了包括税费减免在内的各项优惠政策。调查问卷显示,82%的企业认为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对鞋业集群的发展功不可没:81%的企业认为针对鞋业集群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鞋业集群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壮大,税费减免等普惠政策的弊端逐步显现。由于获利门槛太低,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加入进来,相互之间争原料、争工人、拼价格,使一些初具规模、志在突破的企业苦不堪言,开始自发地建议政府修正政策当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对实力较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于是,2001年起,璧山县政府坚决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积极组织本地优势企业与江浙一带的大型鞋企做交流、“结对子”,同时对于创立名、优品牌的企业实行重奖,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璧山鞋业集群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截至2008年底,3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质量体系,20%的企业通过或正在申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3%的企业已经获得或正在申请市级名牌产品称号,部分企业已经在筹划申请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出现了产业升级的可喜势头。在与课题组的交谈中,许多企业老总提到政府组织的对外交流对激发自身的创业热情和启发创新思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问卷中,更有超过82%的企业认为政府对创名牌企业的奖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创牌的积极性。

可见,对于低壁垒集群而言,政府扶持十分必要,而适时从普惠扶持调整到重点扶持,不仅有利于政府取得更高的扶持效率,也完全符合集群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扶持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动态匹配,能够有效加速低壁垒集群的升级步伐。

参考文献

[1]DIJK M P V,SVERRISSON.Enterprise Clusters in DevelopingCountries:Mechanisms of Transition and Stagnation[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3,3(15):183-206

[2]郑文军,王战鸣,王志云.“内生式”低壁垒产业集群创新停滞的行为逻辑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4):64-67

[3]黄凡,郝维.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16):15-18

[4]陈勇江.产业集群“市场失灵”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9(5):68-70

[5]葛笑春.从资本外溢看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86-89

扶持策略 篇6

一、无锡市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一)依托平台,择优资助

开展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第一步是通过一个平台将最有潜力、最具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创项目遴选出来。无锡市的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项目全部经过现场路演和集中评审产生。政策执行两年以来,无锡市人社局围绕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展示、评选、培育和落地,进一步整合推出了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升级版”———通过打造“月月有路演、季季有评选、年年有大赛”的全新模式,实现了大学生创业系列活动的常态化,从而也为无偿资助项目遴选提供坚实的基础。2015年以来,具体承办我市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市人才服务中心共举行大学生创业路演21场,累计377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参加路演,评选出116个优秀项目。在优胜项目中,通过专家集中评审的方式“优中选优”,再产生56个政府无偿资助项目,获得资助的团队涉及行业涵盖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材料、智能装备、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

(二)走出无锡,精挑细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锡的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汇聚全国的创业智慧。由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组织的“智汇无锡”创业路演活动不仅在市内各大学生创业园轮流举行,更结合我市自身条件,率先走出无锡,通过“创新创业人才专项培养发展计划”,到周边省市重点高等院校办路演、抓苗子、选项目,逐步建立起由高校选拔、推荐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团队到无锡落地发展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相融合的路子。2015年以来“智汇无锡”创业路演活动走进华中科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江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集中网罗了一大批高校优质项目落户无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智汇无锡”大学生创业计划,争相申办校园路演专场,从而帮助高校的毕业生实现创业,放飞梦想。在高校参加路演、获得优胜资格的项目与在市内路演的立项项目一视同仁,均可以参加无锡市无偿资助评选,受到了广大高等院校的普遍欢迎,魅力无锡、创业乐土的美誉在各大高校逐渐形成。

(三)无偿资助,不占股份

资金是创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无锡市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共分三个等级:其中A类资助30万元,B类资助20万元,C类资助10万元,所有资金全部以现金方式支付到位。2015年评选产生的40个无偿资助项目,拟拨付资助总金额达620万元。与天使、A轮等创业投资不同,无锡市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不占有创业者任何股份,全部无偿资助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这一点力度之大、机制之活,在江苏省内和长三角地区均走在前列。无锡作为二线城市,有着一线城市不可比拟的商业优势,加上不占有创业者任何股份的政府资助,彻底打消了创业者心中疑虑,获得了锡城创业者的普遍青睐,很多优质创业项目聚集到无锡,希望通过参加路演、集中评审的方式拿到创业上的资金支持。

(四)狠抓载体,加强服务

大学生创业在创业初期需要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业环境。无锡市结合地域产业特色,依托各类社会资源,建设了一批适合大学生创业,集孵化器与加速器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目前,无锡市已建立大学生创业园24家(其中省级大创园2家,市级大创园7家),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园区各具产业特色,均可拎包入驻,在大学生创业园区,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可以享受到办公用房租金“一免两减半”、公用公共服务设施等实惠的政策,为承接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做好打好载体基础。在服务创业者方面,无锡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通过组建以风投专家、企业创业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校知名学术专家、创业孵化器负责人为主的创业导师队伍,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规划、融资和经营提供指导服务,全市共聘请创业导师76名。同时组建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大创园工作人员以及创业培训教师为主的创业辅导员队伍,帮助大学生获取创业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五)强化监管,服务锡城

优质创业项目、优秀创业人才是各大城市争相抢占的优质资源。一大批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落户无锡、拿到政府的无偿资助后,无锡通过制度建设,强化资金监管和政策兑现,确保他们在锡扎根创业,有效服务锡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创项目在无锡大学生创业园落户以后,需要正常经营三个月,并经过所在园区确认,经市、区两级人社、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对其经营场地、经营生产设备、资金投入、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进行实地评估,对在锡正常创业的大学生拨付无偿资助资金,从而确保无锡财政资金用在扎根无锡、实实在在创业的项目上。

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不断向上的过程,创业服务同样是一个不断调整、逐步完善的过程。尽管无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上做了一些工作,结合二线城市定位开辟出了“创业路演+无偿资助”的有效模式,但从有效促进项目、人才、资金、载体等创业活力充分迸发、创业智慧充分涌动的长远定位来看,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市创业整体氛围还有待提升。与北京、深圳、杭州等先进地区相比,无锡大创工作仍然存在起步较晚、层次偏低、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全市整体的创业氛围还有待提升。例如,在锡高校毕业生创业所占比例还不够大。很多高校在创业学院、创业课程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毕业后最终选择创业的学生还不多;全社会尚未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合力,很多企业认为大学生创业尚未发展壮大,在项目对接合作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二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存活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企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初创期特征,往往存在市场风险大、打开局面难、存活率不高的问题,亟待通过专业化引导、市场化资源对接予以支持。目前无锡创业培训工作仍然处于薄弱环节,咨询、信息、创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发育程度还不够理想,直接导致创业培训和资源对接工作缺乏有效承接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在锡大学生创业快速成熟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三是园区发展层次不齐。一些新建的大学生创业园在场地支持、创业服务、项目聚集方面还存在力度不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快速发展。个别园区创业服务停留在代办手续、日常管理的层次上,对创业者所思所想,对创业项目所需所缺理解不深、投入不够,服务不到位。

无锡是二线城市,无锡的大学生创业服务经验和存在问题,充分代表了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现状。有效总结经验,充分认识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以无锡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有效的借鉴价值。

二、无锡市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策略

(一)在进一步加大园区载体建设力度上求突破

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对照国家级大创园、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申报标准,在项目引育、场地支持、创业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一一对比,全面完善园区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及软实力。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在锡高校(包括藕塘职教园区)、社会化创业孵化载体、科技创新载体创办大学生创业园。鼓励现有24家大学生创业园进一步做大做强,努力在载体建设、资金配套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业园沟通平台建设,鼓励新老大学生创业园开展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为主题的互助平台建设,在项目培育和创业服务方面加大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力度,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园整体建设水平。

(二)在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打造政策红利上出新招

根据大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以提高创业项目存活率为目标,全面提供贴身创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申请享受创业扶持、税费减免、科技孵化等各类优惠政策。以科技创业为重点,提供产品公共测试、研发设备和综合服务,提供创业实训岗位、科研实践基地合作资源、线上线下招聘展位、猎头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大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建立无锡市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依托线上、线下各类宣传媒体,充分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宣传手段,以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切入点,解读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参赛大学生创业项目,树立成功创业典型,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鼓励、支持、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和信心。

(三)在培育爆发式创业项目能级提升上树典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铺天盖地的创业实践,也需要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大企业。下一步,我们将深度实施创业项目提升计划,在现有企业中进一步加大遴选力度,对商业模式成熟、市场前景好、经济社会价值高、可复制性强的项目优先扶持,帮助和鼓励充分享受各类扶持政策、充分对接各类优质资源、充分参与各类深度交流,全面突破项目成长遇到的各类瓶颈,帮助优质创业迅速抢占市场、做大做强,力争从大学生创业种子期项目中打造一批年销售额超百万甚至超千万的企业,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四)在充分发挥人社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上优服务

人社部门作为大学生创业的牵头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做优主业、搭建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者和大创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一是充分发挥人才条件工作优势,努力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大创业人才交流沟通平台搭建工作,努力汇聚市场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品牌运营人才,鼓励成熟人才与大学生创业企业深度嫁接,带动人才发挥价值,帮助项目提升水平。二是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和辅导员制度,发挥创业导师和创业辅导员的专业特色,通过培训帮扶、资金帮扶、政策帮扶、信息帮扶等方式,确保做到“创业前有指导、创业中有帮扶、创业后有跟踪”全程化服务。三是扎实创业培训服务,引入市场化创业培训机构,围绕初创期企业和大学生创业者特征,全面落实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有效开展商业模式、投融资实战、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帮助创业者更快找准方向,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赵振宇.二线城市如何成就一流创业环境[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5-24(4).

[2]徐立青,贺瓶.国内大学生创业企业环境比较研究:基于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锡和徐州的调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5):23-25.

[3]钱锡贤.无锡市政府扶持高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经验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2:7.

[4]张倩,翁爱祥.无锡市大学生创业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13-14.

扶持策略 篇7

2009年, 广东省人大审议, 省政府重点办理的《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 (以下简称《议案》) , 2003年开始实施, 迄今8年, 成效十分显著。

率先扶持的战略举措震动全国。广东《议案》在全国开了省人大、省政府合力采取战略举措, 加大扶持力度, 全面配套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河。这项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支农强农惠农《议案》, 受到广东民众的热烈拥护和欢迎, 在全国农机化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和震动。奔走相告, 欣喜动容。广东《议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出台前一年多开始实施, 在中央财政每年用于支持农机购置更新的资金才2000万元时, 广东省作出了省财政8年拿出7亿元资金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决策, 足见其远见和魄力。广东《议案》为进入新世纪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带了好头, 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所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

不负使命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从2003年到2009年, 广东省年农机购置总投入从4.29亿元增至12.74亿元, 接近翻了1.5番;农机总动力从1800万千瓦增至2190万千瓦, 增加390万千瓦, 年均增长3.33%;农业机械原值增加35.9亿元, 年均增长5.04%;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分别增加1.15万台、1.11万台, 年均增幅分别为23.2%、21.5%;水稻插秧机从无到有, 已发展到1300多台;温室设施从190万平方米发展到1153万平方米, 增加963万平方米;乡村农机人员从94.45万人增加到117.63万人, 增加23.18万人, 一支掌握现代农业装备、用先进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大军迅速成长, 这支百万大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新型农民的代表;2009年, 广东农产品保鲜储藏设备达5600台 (套) , 占全国1/5多;增氧机51.33万台, 约占全国36%。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大大增强了农业基础,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从2003年到2009年, 广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16%提高到33.7%, 翻了一番多, 7年提高幅度超过过去50多年, 是广东农机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2009年比上年提高了8个多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重大转折, 反映出几年打基础、调结构, 发挥后发优势的努力已见成效, 蓄势爆发,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开始显现。在此期间, 广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1559.6万人减至1536.7万人, 减少22.9万人;每百户农村居民平均拥有役畜从29.51头减至24.83头, 减少4.68头;在人力、畜力投入减少的情况下, 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93.52亿元增至2010.27亿元, 增加916.75亿元;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7012元/人提高到13082元/人, 增加6070元/人;二者提高幅度分别为83.8%、86.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4055元提高到6907元, 增加70%。以上事实说明, 广东农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机械化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传统人畜力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减少了对人畜力的依赖, 增机、减人、减畜, 机械化生产方式的作用增强了, 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效益提高了, 农民增收了。《议案》实施以来, 广东农机化战线不负使命, 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

水稻上台阶开创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新局面。水稻是广东第一大农作物, 目前广东水稻面积约占全国6.6%, 居第9位;水稻面积约占全省粮食面积77.2%, 稻谷产量约占全省粮食产量80.5%。在全国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粮农增收的战略行动中, 广东水稻生产机械化在全国、在广东省都有重要地位, 《议案》实施一直把水稻生产机械化上台阶作为重要任务, 取得了明显效果。从2003年到2009年, 广东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1.3%提高到48.2%, 提高幅度达2.26倍, 发展水平从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 上了新台阶, 站在了新起点。难度最大的机插秧逐渐得到农民认可, 推广力度正在空前加大;尤其水稻机收水平从不到10%提高到48.6%, 提高近5倍, 开创了广东粮食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更可喜的是, 水稻生产机械化与稻谷产业化经营结合, 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 实现农业增效, 产业发展, 粮农增收, 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现了海纳公司等一批带动农民依托农机、依靠科技、走上种粮致富道路的龙头企业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种粮标兵钟振芳等优秀人物。此势头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指导下, 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水稻生产机械化与稻谷产业化将登上新的更高台阶。

特色创一流开拓了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新境界。广东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具有特色优势, 各地发展不同特色的优势产业, 是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议案》对优势产业要发挥先发优势, 要求特色创一流的发展思路指导下, 8年来农机化为广东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开拓了广东农机化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从种植业向养殖业, 从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全面发展的新境界。例如, 温室大棚及其节水灌溉设备, 节能烘干设备, 荔枝龙眼剥壳去核及产后加工设备, 板栗产后加工处理设备, 蔬菜、水果质量检测、清洗、分级、保鲜、包装设备, 种猪智能测定设备, 智能化母猪群养设备, 养殖基地水质净化处理设备, 双尾虾剥壳取肉等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机械的研发与生产应用,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受到了用户欢迎, 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增创了广东农业发展的新优势。广东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 增氧机覆盖率由2003年18%提高到目前近60%, 养殖鱼塘增设大棚和增氧机、净水设备后, 单位水面产量翻了一番, 大大提高了养殖业效益。

完善三大体系奠定了农机化创新发展坚实基础。按照《议案》完善三大体系的要求, 8年来, 广东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化科研推广体系和管理体系在不断健全完善。队伍和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士气越来越旺, 农机化服务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大大提高, 奠定了广东农机化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的坚实基础, 为推进广东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 在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设立的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 是科技部认定的全国唯一一家分中心, 还有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专业分中心, 说明广东农机科研体系建设已站在新起点, 开创了新局面, 已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已获得专利近80项, 为全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技术服务。2009年, 广东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有142个, 农机户89.4万户 (其中专业农机户14万户) ;已建设区域性农机推广站73个, 各类农机化示范基地164个, 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园艺作物栽培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模式, 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农机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成为深受欢迎的人。

建设四大工程为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议案》要求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四大工程:稻谷机械化工程、园艺产业机械化工程、经济作物机械化工程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工程, 已见成效。水稻上台阶, 促进了稳粮强基础保安全;特色创一流, 促进了优势产业发展, 农民增收。广东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今年亚运会期间经受了考验, 为亚运会食品供应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机械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支撑。总起来说, 《议案》实施8年, 是广东农机化积极奋进, 取得重大进展, 极不平凡的8年, 是广东农机化快速发展, 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的8年, 是广东农机化开拓创新, 特色初显的8年, 是广东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基础、探途径、积能量、创条件的8年。实践证明, 广东《议案》决策是正确的, 执行是有力的, 成效是显著的。新的使命是要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 继续努力奋进, 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广东在发展、在进步, 全国各省也在发展、在进步, 要相互学习, 参考借鉴。中央一再强调, 在树立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的同时, 还要有挑战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还要看到问题, 在鼓励进步的同时, 还要找出差距和不足, 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利在继续前进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因此, 必须清醒地看到, 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与经济强省很不相称,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依然存在;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现代农业基础亟待加强, 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农业机械化结构性矛盾突出, 地区间发展差距大的困难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任务仍然十分重大而艰巨。

从发展水平分析, 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第一, 地区财政收入全国第一, 人均GDP全国第六, 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全国第六, 是经济大省, 也是经济强省。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国第六,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全国第八, 稻谷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九, 花生面积和产量全国第四, 甘蔗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三, 蔬菜面积全国第三, 果园面积全国第二, 香蕉产量全国第一, 柑橘产量全国第二, 猪肉产量全国第六, 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二, 广东是农业大省, 对此应当有足够的认识。但广东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全国排16位, 还不是农业强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虽已出现缩小趋势, 但仍然较大。在6个人均GDP 6000美元以上的经济强省 (市) 中, 广东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都最低, 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现代经济需要加强现代农业基础, 广东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强省很不相称的问题仍然突出, 亟待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从农机化投入分析, 2009年, 每公顷播种面积农机购置投入全国平均为384.4元, 广东只有284.7元, 居全国26位。广东投入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 为江苏的69%, 天津的57%, 浙江的54%, 北京的43%, 上海的37%。可见, 广东的投入力度偏小, 投入水平是偏低的。其中, 中央财政对广东农机购置的投入强度为每公顷47.3元, 仅为全国平均投入水平的58%, 居全国29位。中央对广东的投入强度约为北京的1/4, 天津的36%, 浙江的44%, 上海的47%, 江苏的2/3。广东地方财政对农机购置的投投入强度2009年为每公顷23元, 与六强省市比, 约为上海的6.4%, 北京的10.2%, 浙江的45.6%, 天津的58.2%, 江苏的59%, 在六强省市中最低。值得注意的是, 广东《议案》开始实施时, 在2003-2004年, 广东省财政农机购置总投入曾跃居全国第一位, 之后又降到3~8位之间。中央一再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广东也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要求。

政府扶持“注安”发展 篇8

近年来, 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管局紧紧围绕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安生生产中心工作要求, 切实推进以“科技兴安”“人才兴安”为战略思想的安全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其中, 发展壮大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 培育扶持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 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提供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整合社会安全技术力量、服务企业安全生产领域、推动安全专业人才发展作用, 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积极扶持

自2002年我国开始施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以来, 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就一直同步开展了相关工作, 并于2006年9月指导成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就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建设工作来说, 重庆市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起步较早的。2009年1月3日, 为了强化安全科技保障措施, 提升本质安全保障水平, 重庆市人民政府就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 (渝府发[2009]2号) 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启动并组建1〜3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 并责成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管局牵头落实此事。同年2月, 重庆市首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重庆华安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标志着重庆市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进入了发展新时期。

截至2013年底, 重庆市取得各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数共计7 600余人 (不含煤矿行业) , 全市先后成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13家。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作为安全生产领域的新兴业态, 前期的培育扶持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点, 特别是《关于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培训[2011]147号) 出台以来, 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管局着重开展了以下3项工作。

一是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结构和安全生产实际工作需要, 对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进行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如綦江区、万盛经开区等以煤矿业为主的产业区, 重点规划布局专业性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在其他工业经济相对发达、行业分布广泛的区域, 重点布局综合性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

二是支持和指导注册安全工程师规范设立事务所, 并帮助其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调。比如提供政府文件和协调获取兄弟省市已获批准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他业务信息。

三是加强对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执业监督管理。例如, 目前正在积极与民政部门沟通, 拟将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由个人会员为主的联合性协会组织转型为既有个人会员又有企业会员参加的行业性协会组织, 以加强对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自律。

协助运行

作为安全生产领域的新兴业态,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建立与运行离不开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培育和扶持, 所以政府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行政理念和战略举措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生产经营活动。

总体来说, 重庆市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市场定位无外乎3个方面, 一是为政府决策提供前期调研等专业支持;二是为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 (重点是中小企业) 提供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服务;三是建立一支在科技中介从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引领有志从事安全工作的年轻人走上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之路。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咨询、安全技术服务、安全培训、安全评估、安全托管、安全标准化达标评审及咨询服务等。

接受企业和政府委托

目前, 重庆市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主要还是以市场行为方式, 依靠自身技术力量争取业务, 谋生存求发展。如为企业提供安全管理体系 (包括安全生产标准化) 建设咨询及评审服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咨询、企业应急体系建设及预案编制咨询、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企业安全生产现状评估等。

同时, 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积极利用专业化、职业化、团队化的优势, 承接政府安全生产规划、专项课题调研以及公益安全项目开发等业务, 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参考和技术支撑。比如, 重庆华安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于2012年承担了“重庆市安监人员资格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状调研课题”等科研项目;其主持编写的《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被重庆市人事局批准为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

尝试安全生产托管

针对小微型企业安全意识薄弱、行业分布广泛、企业财力吃紧、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等情况, 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管局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财政直补、中介执行、企业配合”的方式开展安全生产托管工作。例如, 重庆市綦江区率先试点小微工贸企业安全发展项目, 施行“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中介参与、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的安全生产运行体系, 主要针对没有配备专 (兼) 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标准化没有达标、近年来发生过伤亡事故的小微型工贸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托管。由地方财政承担部分安全生产托管费用, 采用直补给企业的形式, 一方面直接减轻小微型工贸企业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不断改善小微型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以泰安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在綦江区安全生产监管局的指导下开展小微型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托管工作为例, 其除帮助所服务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员工安全培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参与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与考核等工作外, 还建立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免费回访制度, 严格执行每月回访, 主动查找企业达标后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对存在问题的达标企业, 下达隐患整改书, 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并组织复查验收。通过开展回访, 有效杜绝了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应付了事, 进一步巩固了达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成果, 建立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 使达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真正落到了实处, 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预防和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泰安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自2012年以来, 为超过30家生产企业提供了安全管理服务, 其中有25家为非煤矿山企业。綦江区过去非煤矿山事故每年平均死亡约3人, 而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提供安全管理服务, 2013年该区非煤矿山生产首次实现零死亡。

克服困难

随着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的发展,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也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涌现。但是, 很多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规范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审批, 加强对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监管指导, 明确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执业范围, 如何赢得社会认可等, 都是目前政府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用好现有政策支持

在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创建初期, 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包括部分地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安全从业者、企业等在内的各相关机构及人士对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为此, 重庆市人民政府积极加大了针对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 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要求, 明确了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定位为接受企业或者单位委托, 提供安全生产服务的机构, 明确了对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在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

加强宣传注重实效

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关制度的健全以及其自身的发展, 特别是作为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行方式如何实施, 需要一个对用户进行宣传、认识、认可的过程。重庆市近几年小微企业发展迅速, 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是制约这类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短板, 安全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重庆市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 使得许多小微企业逐步认识到了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提供的专业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的重要性, 有效弥补了小微企业安全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的空白。

边远地区安全服务

目前, 包括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在内的各类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中心区, 不能很好地为安全生产需求旺盛的边远地区企业进行常态化服务。对此, 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管局不断调研和探索, 近年来陆续在有条件的区县指导建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 同时鼓励包括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在内的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在边远地区设立办事处或工作站, 推进当地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建言献策

目前, 在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市场地位上, 国家还缺乏切实可行的、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所以需求方对其市场认知度不够。也因此,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要花大量精力去获取业务订单以求生存, 而无力在人才汇集、培养以及技术研发等长远规划上有所建树, 这也使得这类事务所多少存在技术水平有限的问题。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篇9

努力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压力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中央财政及时采取措施,努力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压力。主要包括: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二是多次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使涉及相关产品的广大中小企业得到实惠;三是及时出台办法,明确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处置办法,增强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资产的能力,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四是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这些措施实施以来,成效已陆续显现。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巨大冲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中央财政在年初安排2亿元担保业务补助资金的基础上,下半年进一步追加安排10亿元,资助了330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央财政担保业务补助资金政策显示出较强的示范效应,地方各级财政纷纷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据统计,2008年下半年,安徽、江苏、广东等15个省份财政部门共增加支持中小企业的各项资金约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以及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等方面。地方财政在效仿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政策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了准备金补助、业绩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扶持方式。如江苏省出台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增资补助办法,安排2亿元补助资金,带动了93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新增注册资本38亿元;江西省试行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平台的孵化融资模式。与此同时,部分地方财政出资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发挥其增强信用和分担风险的功能。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目前,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能力较弱、资信等级不高,商业银行出于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管理成本等要求,加之缺乏有效的中小企业信贷激励机制等,更青睐将资金投放于大型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规模十分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与银行放贷难的问题同时存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通过信用保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起了一座资金融通的桥梁。

一方面,信用担保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降低管理成本、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具有严密的风险管理措施,在担保对象的准入门槛、融资担保规模的控制、反担保措施的落实、担保运作程序等方面,均有明确的管理规程,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信用担保介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后,将从道德、财务、市场、政策、过程等方面对受保中小企业、企业业主和主要经营者实施全方位的考核和监控,与银行注重企业财务报表、严格考核企业财务风险的信贷管理体系形成优势互补,提高了对信贷风险的防范水平。同时,信用担保的参与,增加了风险承担者,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银行贷款的信心,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

另一方面,信用担保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经营规范、运作专业、社会公信力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能力,协作银行对其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因此,由上述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将为中小企业贷款起到信用加级的作用。此外,担保机构除为受保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外,通常发挥其信息量大、人才多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技术、质量、财务、信用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增强信用意识、规范管理、开拓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今后,中央财政将重点从“加大资金扶持、减轻收费负担、疏通融资渠道、拓宽市场空间”等方面入手,努力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资金政策方面,中央财政将继续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工作重点,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继续推进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努力改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二是围绕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专业化发展,为大企业提供协作配套产品,带动社会就业,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具备较强服务能力的公共服务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中小企业的创办设立、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等提供公益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

在为中小企业减负方面,财政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清理涉及煤炭生产和流通的收费、基金,准备取消各部门、地方违反国家收费和基金管理规定擅自征收的各类收费、基金等,并对拟保留的收费、基金项目进行规范,对征收标准过高的将适当予以降低。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正研究制定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以拓宽中小企业市场空间。在这方面,中央财政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具体政策措施,鼓励优先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并获得政府采购合同,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的中标率。■

产业升级需要政策扶持 篇10

中国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必然趋势, 中国产业升级过程当中, 外贸出口起到一个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仅仅有这么一个自然增长的趋势还是不够的, 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 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金融的改革开放, 需要有民间资本跟政府的政策有一个更好的结合。

第一个建议,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我们出口退税总额越来越高, 是不是有很大的必要, 是值得商榷的。我估计今年我们的外贸顺差, 大概是在700多亿美元左右。如果是700多亿美元的话, 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出口退税额就要超过我们的外贸顺差了。这显然是有点说不过去的。既然我们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这些产业产品出口要进行限制。是不是对这些产业出口退税比重也应该做一个适当调整呢?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我们先后7次上调了出口退税率, 涉及到商品税号达到8000多个。那么现在次贷危机已经过去, 我们是不是要把原先7次上调出口退税额有一定的回调?这应该值得考虑, 毕竟我们经济发展已经到一定阶段了, 要解决我们的产业升级问题, 不能够完全以我们的就业为理由来保持我们的低附加值、高耗能产品比较高的出口退税额。

第二个建议, 鼓励民间资本的海外投资。

我们的外汇储备相当大的一部分去买美国国债。到美国去买国债, 是低收益、低回报的, 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之苦, 承受美元贬值之苦。而人家到我们这边来投资, 人家是既可以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又可以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收益率。

举个例子说, 拿我们的钱存银行, 存了银行之后得到的储蓄率是比较低的, 然后我们又反过来向这个银行来进行贷款, 就把我们存的钱再借回来, 所以我们吃的是倒利差。形成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民间资本没有放开。

就是因为大量的外汇流入, 我们外汇储备增加, 我们被动的印人民币, 使得我们的广义货币不断的增加。广义货币的增加, 使得我们货币一部分进入房地产, 另一部分去买商品, 使得我们的商品价格出现一轮的攀升。

上一篇:总量监测下一篇:议价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