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持

2024-08-23

国家扶持(精选11篇)

国家扶持 篇1

随着国内平板显示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完善提升平板显示产业链方面,LCD光学膜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由于核心技术、专利等因素,企业在发展光学膜方面困难重重。但由于光学膜在市场中需求量巨大,又被外企垄断,为下游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负担。光学膜进口替代空间较大,这也是国家政策支持光学膜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塑料协会发布的《中国聚酯薄膜行业三年发展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将配套应用在液晶显示器材行业的光学聚酯薄膜、太阳能领域的聚酯薄膜、电子材料用聚酯薄膜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重点发展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实现光学聚酯膜等自主化生产、提高自给率。《规划》提出: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主要产品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现时许多上游材料都只能从海外采购,最近几年京东方、盛波光电、三利谱扥等本土企业一直在力推上游产业链国产化,在同等品质下,会优先使用本土生产的产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高性能膜材料更加扶持国内上游供应商。

摘要:<正>随着国内平板显示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完善提升平板显示产业链方面,LCD光学膜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由于核心技术、专利等因素,企业在发展光学膜方面困难重重。但由于光学膜在市场中需求量巨大,又被外企垄断,为下游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负担。光学膜进口替代空间较大,这也是

国家酝酿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 篇2

瞭望智库近日获悉,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员会、财政部等多个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扶持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产业顶层规划方面,工信部和科技部将依托正在组建的专家咨询组,并充分发挥机器人行业协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第三方组织的力量,共同研究制定机器人技术发展路线图,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突破口,重点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器人技术,鼓励通过联合攻关突破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并将技术成果快速市场化。

在标准制定方面,国家标准委员会和工信部等部门将依托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研究机制,协调推进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今年将重点推进通讯协议、接口等基础共性标准、核心技术标准以及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

此外,在资金扶持方面,对汽车发动机、飞机船舶制造、航空航天、传感器、材料等重点行业的自动化车间技术应用,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计划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并对优秀的自主品牌机器人技术应用,给予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项目资金扶持。

国家政策共扶持蛋鸡行业迎春天 篇3

为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 《关于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提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强化监管手段, 加快种畜禽产业由鼓励发展向规范发展的转变, 全面推进种畜禽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培育, 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能优越、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 逐步改变主要畜禽良种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在财政扶持上, 《201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十二大类45个小类的补贴机具中, 送料机、清粪机、水帘降温设备、孵化机等畜牧养殖机械名列其中。另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列为补贴对象的首要优选对象。

国家扶持 篇4

2012年7月7日,圣美品牌营销策划首席合伙人、总经理、资深品牌营销策划专家缪星先生赴京参加了国家农业部举办的“2012国家农业专项扶持资金申报介绍会”,会议为期两天。

2012国家农业专项扶持资金申报介绍会(以下简称“介绍会”)在农业部党校顺利举行,与会企业多为全国各地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会议期间实行全封闭式,到场人数约100人左右。

介绍会在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副会长、北京鑫萃行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曾丽致开幕辞后,大会正式开幕。会上国家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农业重点科技项目组组长张利群主讲了有关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及财政专项、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申报要点等,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强介绍国家发改委支农政策及财政部农发项目。会议就各部委农业项目申报时间及要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及注意事项等,由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工程师张鹏做了详细的讲解。

圣美是参加此次介绍会的唯一一家智业机构,希望通过参与此会,加强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以自己专业实力,为农业企业设立“品牌农业”专项服务。圣美已经成功的为诸多企业解开迷局,为各企业提供专业的分析和见解,与各企业齐步向前,共同发展,再创新篇章!

国家扶持 篇5

《汽车纵横》:外界称,“两会”后国家将出台新能源汽车后续补贴政策。请谈谈,科技部对于新能源汽车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补贴政策,后续将重点支持哪些领域?

甄子健:一是继续落实2012年初发布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加强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三大平台”(三纵:混合动力汽车、纯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平台:标准检测、能源供给、集成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推进的深度融合及协调互动。

二是与财政部等部委合作,继续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综合应用示范,完善鼓励性政策措施,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示范推广财政补贴的重点支持领域仍将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估计具体政策办法将在保持战略一致性、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电池行业:从全产业链角度做好产业化

《汽车纵横》:未来国家将怎么发展动力电池?

甄子健: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供给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新能源汽车方面,20lOdgE9月8日,中国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新能源汽车为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3月6日《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提出紧紧把握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的战略转型方向,重点支持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技术和商业化瓶颈的29项重点技术创新任务;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定: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储能方面,全国人大于2009年12月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首次提到储能技术。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把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列为重点支持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公告(2011年第10号)明确把动力及储能电池列为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能科技【2011】395号)安排了各类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及重大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部2012年发布的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兆瓦级大规模储能系统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示范。

未来10年-20年,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利用(风力和光伏发电等)和智能电网等产业的发展将广泛应用动力电池,这将极大地带动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促进其形成大规模产业化。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国家会加大对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并且通过政策支持,扶持动力电池产业良性健康发展,避免一窝蜂、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会从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角度进行动力电池的支持,一方面从基础研发方面做好动力电池的技术储备,占据技术发展前沿制高点;另一方面从建设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做好动力电池产业化工作。此外,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提升完善,加强与国家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将中国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到国际有关标准中。

车用动力电池:扬长避短、加强合作,突破系统集成发展自主产业

《汽车纵横》: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与国外相比,特别是在锂电池技术方面,异同点在哪儿?

甄子健:中、韩、日、美、德等国是目前锂电池研发、产业化及国际标准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日、韩三国在小型锂电池方面处于技术和市场的主导地位,韩国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日本拥有世界上先进的基础材料和装配制造研发及产业化技术。针对动力电池发展趋势,中、日、韩三国积极开展车用及储能用动力电池的开发、示范和批量规模应用;美国具有先进的锂电池基础材料研发技术,德国建立了先进的锂电池基础材料研发条件,两国均拥有先进的锂电池集成及应用技术,主要开展车用及储能用锂电池及系统集成的开发和应用。

中国锂电池产业化始于1997年,目前具有众多的锂电池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生产制造装备技术日渐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锂电池产业链,培养了众多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积累了丰富的锂电池生产经验。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锂电池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掌握了电池的配方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逐步从半自动中试向全自动大规模制造技术过渡,在系统集成技术和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突破。随着比亚迪、力神、比克等锂电池企业的迅速崛起,中国锂电池产业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中小型企业构成的产业结构,已成为世界三大锂电池生产国之一,小部分高端产品已进入主流市场。目前,我国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区域为主的三大锂电池产业化聚集区。

我国在锂电池材料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均能满足小型电池要求,隔膜、电解质锂盐等关键材料基本改变了依靠进口的局面。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方面,通过近几年来产业技术攻关和产业建设,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特别在材料一致性和循环性等方面。2012年我国锂电池材料的产值约150亿元左右。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研发力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知识产权。动力电池及相关原材料的研发主要以跟踪国外先进技术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研发投入较少,人才队伍不稳定,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够,缺乏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部分产品技术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高端产品受控于国外企业。目前,我国锂电池广泛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由于国外公司掌握核心专利,已对锂电池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

nlc202309022011

总体而言,我国在动力电池基础研究和单体产业化方面与日韩等国差距不大,但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需要加大力气提升;在电池企业和电池关键原材料、生产装备企业之间,电池企业和汽车企业及电力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议以产业联盟或者战略联盟的形式深入合作的沟通机制,提升相互之间的了解,以快速提升技术进步。

动力电池企业:理性思考保持产能蓄势待发

《汽车纵横》: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生存压力较大。国内企业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

甄子健:从日本IIT总研统计的结果看,2011年全球车用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35GWh,2012年出货量快速提升到6.8GWh,产值达到2800亿日元。在移动通信方面,2011年锂电池出货量为24GWh,2012年出货量为28GWh。从全球范围看,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很快。我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示范项目,截至2013年3月,示范的总数量达到3万辆左右,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9000辆左右,形势比较不错。

发展过程中,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当前的生存压力比较大,特别是部分电池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估计不准而曾盲目投资。

建议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用足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同时,一是要加强市场与产品战略研究、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如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均匀一致性、系统集成能力等,做好规划计划,提高竞争力。二是要与电池关键原材料、生产装备企业,特别是要与汽车企业及电力企业之间加强相互沟通,参与系统设计与集成,与整车企业一起跟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三是努力开拓相关市场,完善技术、保持产能、蓄势待发。如光伏、风力领域的储能、电网的削峰平谷、电信基站后备电源以及轻型电动车、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动力电池技术:各部委合围关键技术

《汽车纵横》:在动力电池及相关材料方面,国家有哪些重点支持项目?这些项目由哪些企业承担?

甄子健:科技部方面,通过“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以及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进行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基础研究、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研究。工信部方面,通过电子基金、新材料专项等,开展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攻关。国家发改委方面,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技术升级等技术改造项目,对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的产业化进行支持。另外,2012年,财政部牵头,工信部、科技部参与,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得到高强度资金的支持,并且带动动力电池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如电池关键原材料、生产及工艺装备等行业。

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和电池材料企业,均得到过上述部委的项目支持。通过国家相关部委的项目及资金支持,形成了完善的锂电池全产业链与产业发展布局,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制造、电池模块与系统、标准体系及测试服务、基础研究等领域。

国家扶持 篇6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目标

对蛋鸡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奖励, 目的是为了稳步提升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降低疫病风险, 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蛋鸡饲养方式转变, 充分发挥规模养殖对稳定蛋鸡存栏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稳定蛋鸡生产, 增加养殖收入, 促进蛋鸡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鸡蛋市场有效供给。

1.2 基本原则

(1) 自愿参加。按照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及张榜公布等形式, 公布补贴政策、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等, 符合条件的养殖场 (户) 根据实际情况自愿参与。

(2) 以奖代补。依据《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规范》, 对自愿改造后达到规范标准的养殖场 (户) 给予一次性奖励。

(3) 养殖场户直接受益。依据建设规范, 符合条件的养殖场 (户) 提出申请, 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直接奖励给验收合格的养殖场 (户) 。

(4) 扶持规模化养殖。选择蛋鸡规模养殖场 (户) 数达到一定数量的省 (区、市) , 对蛋鸡存栏达到一定规模范围内的场 (户) 给予扶持, 推进蛋鸡养殖向规模化发展。

1.3 奖励范围和标准

奖励范围是江西省2008年开工建设并于当年改造完工后, 达到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规范的要求, 存栏1~5万只的商品蛋鸡规模养殖场 (户) 。重点支持德安县、进贤县、南昌县、信丰县、贵溪市、渝水区、南城县等蛋鸡生产重点县。种鸡场和存栏5万只以上、1万只以下商品蛋鸡养殖场 (户) , 不在本次补贴范围。

根据蛋鸡养殖场 (户) 不同养殖规模, 对标准化建设内容改造具体分为四个档次进行补贴:饲养规模1~19 999只, 每户平均补贴8万元;饲养规模20 000~29 999只, 每户平均补贴10万元;饲养规模30 000~39 999只, 每户平均补贴12万元;饲养规模40 000~50 000只, 每户平均补贴15万元。

1.4 建设内容

蛋鸡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改造, 主要内容包括鸡舍、鸡笼、粪污处理、通风、降温、自动饮水及自动喂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不包括土地租金、饲料厂建设、生活辅助用房、道路建设、水电增容 (架线) 的投资。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户) 扩建, 以增加产蛋鸡舍为主, 配套增加鸡笼、风机、湿帘、清粪及处理设施设备等。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户) 改建, 以翻新屋面、增加通风、降温及清粪设施为主。

1.5 项目分布

国家下达江西省的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奖代补奖励指标为67个, 奖励资金共705万元。由于指标和资金限制, 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对各地申报数量进行一定的控制。根据2008年3月全省商品蛋鸡养殖场 (户) 的摸底情况, 全省蛋鸡标准化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分配如下:南昌市11个 (其中进贤县6个, 南昌县2个) , 九江市13个 (其中德安县6个) , 上饶市7个 (其中婺源县2个) , 抚州市8个 (其中东乡县2个, 南城县2个) , 宜春市7个, 吉安市5个, 赣州市6个 (其中信丰县3个) , 景德镇市2个, 萍乡市2个, 新余市3个 (其中渝水区2个) , 鹰潭市3个 (其中贵溪市2个) 。

2 样本的选择和调查内容

根据江西省商品蛋鸡发展水平以及以奖代补项目的分布情况, 在各地畜牧兽医局配合下, 选择南昌县、进贤县、德安县、婺源县、东乡县、南城县、信丰县、渝水区、贵溪市等9个商品蛋鸡生产大县作为样本县, 于2011年10~11月对全省27个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按调查样本的20%比例在问卷回收7 d内进行电话回访核实, 确保了每份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蛋鸡养殖场的基本情况和近三年生产效益情况、蛋鸡以奖代补政策的知晓度和获得情况、蛋鸡以奖代补政策实施的总体评价、蛋鸡以奖代补政策促进养殖积极性和抵御养殖风险等方面的评价, 以及期望出台的政策等。

3 政策的认知及满意度

调查发现, 在27个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调查样本中, 成立时间在10年以上蛋鸡养殖场有7个, 占25.9%, 成立时间在6~10年的有10个, 占37.0%, 成立时间在3~5年的有10个, 占37.0%;从投资规模上看, 注册资金在1 000万元以上的蛋鸡养殖场只有1个, 占3.7%, 注册资金在500万~999万元的蛋鸡养殖场有2个, 占7.4%, 注册资金在100万~499万元的有8个, 占29.6%, 注册资金在99万元以下蛋鸡养殖场的有16个, 占59.3%;从单位性质上看, 属于个体或私营性质的有23个, 占样本总数85.2%, 属于合作社的只有1个, 占3.7%, 属于有限责任公司的3个, 占11.1%;从就业人数上看, 27个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总就业人数为524人, 平均每个养殖场就业人数为19.4个, 其中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上的蛋鸡养殖场有1个, 占3.7%, 就业人数在50~99人的蛋鸡养殖场有3个, 占11.1%, 就业人数在10~49人的有10个, 占37.0%, 就业人数在9人以下 (含9人) 的蛋鸡养殖场有13个, 占48.1%。

从调查资料来看, 可以得到江西省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几个背景特征:第一, 从事蛋鸡养殖业时间较长, 6年以上的占63.0%,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蛋鸡养殖经验;第二, 投资规模比较小, 注册资金在99万元以下的占59.3%, 说明从事蛋鸡生产的多是中小型企业;第三, 绝大多数为个体或私营性质, 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关甚远;第四, 由于企业规模小, 蛋鸡生产能力不大, 就业人数普遍较小。

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对以奖代补项目的认知程度直接反映了养殖场参与以奖代补项目参与积极性。调查显示, 100%的蛋鸡养殖场知道“国家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 88.9%的蛋鸡养殖场表示该奖励政策做到了公平、公开和公正, 100%的蛋鸡养殖场表示以奖代补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85.2%的蛋鸡养殖场对该政策表示满意, 说明在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的宣传到位、落实到位, 得到了蛋鸡养殖场的高度评价, 达到了该政策的预期目标。由于这27个蛋鸡养殖场是该奖励政策的实际得利者, 对不符合奖励标准或由于指标限制未获得补贴的蛋鸡养殖场没有纳入本次问卷调查范围, 这可能是造成蛋鸡以奖代补政策满意度评价超高的重要原因。

4 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

4.1 养殖规模和产蛋量变化

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稳定市场供给, 通过对27个蛋鸡养殖场的调查可知, 以奖代补政策对于增加鸡蛋产量的确具有很大的作用。根据27个蛋鸡养殖场统计结果, 2010年蛋鸡饲养量为97.8万只, 比2009年增长了16.6%;2011年预计106.9万只, 比2010年增长9.3%, 比2009年增长27.4%。2010年鸡蛋总产量为974.58万kg, 比2009年减少了2.6%;2011年预计1 194.04万只, 比2010年增长22.5%, 比2009年增长19.3%。

4.2 经济效益变化

以奖代补政策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稳定养殖户收入作用显著。从样本总体的分析来看, 根据27个蛋鸡养殖场统计结果, 2010年实现总收入为1.26亿元, 比2009年增长了23.7%;2011年预计1.38亿元, 比2010年增长9.0%, 比2009年增长34.8%。2010年实现纯利润为1 745.73万元, 比2009年增长了47.2%;2011年预计2211.13万只, 比2010年增长26.7%, 比2009年增长86.4%。

4.3 风险抵御能力评价

畜牧业是弱质行业, 受自然灾害、疫病等的影响较大, 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农户抵御养殖风险。通过调查可知, 有96.3%的蛋鸡养殖场认为该奖励政策降低了鸡蛋养殖风险, 有3.7%的蛋鸡养殖场认为该奖励政策没有降低鸡蛋养殖风险。个别蛋鸡养殖场认为没有降低蛋鸡养殖风险, 可能主要是因为以奖代补政策的覆盖范围有限, 有些补贴的标准较苛刻, 而且还有些自然灾害是事先不能防御的, 养殖场作为单个主体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4.4 提高养殖积极性评价

在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个特殊时期帮助养殖户度过难关, 提高商品蛋鸡养殖的积极性, 是政府实行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的又一重要目标。从调查的总体样本来看, 92.6%的蛋鸡养殖场认为以奖代补政策提高了蛋鸡养殖积极性, 77.8%的蛋鸡养殖场希望国家继续实行这项奖励政策。如果没有上述奖励政策, 有74.1%的蛋鸡养殖场表示仍然会开展蛋鸡养殖场的改造, 只有25.9%的蛋鸡养殖场表示不会开展蛋鸡养殖场改造。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养殖场都认为以奖代补政策能促进养殖积极性, 并且对养殖场本身设施建设能够给予高度重视。

5 存在问题及期望

为了完善国家蛋鸡产业扶持政策, 了解农户最真实的政策需求, 本次调查的问卷设计了“您最希望国家在哪些方面对鸡蛋产业进行扶持政策”这一开放性问题。在调查中, 有25.9%的蛋鸡养殖场反映, 由于资金问题, 想要扩大规模或进一步技术改造显得力不从心, 最希望国家在融资或信用贷款方面能提供更有利的支持和服务;有14.8%的蛋鸡养殖场最希望国家在粪污处理方面给予支持,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饲养;有11.1%的蛋鸡养殖场最希望在蛋鸡场自动化设备设施方面给予扶持政策, 并将养鸡设备列入农机补贴名录;有11.1%的蛋鸡养殖场认为, 标准化蛋鸡用电量大, 电费太高, 养殖成本增加, 最希望国家对蛋鸡行业的电费给予补助;有7.4%的蛋鸡养殖场认为, 饲料原料上涨过快, 在鸡蛋价格低于成本价时多给予扶持政策, 让饲养蛋鸡的场 (户) 不要亏本经营;有3.7%的养殖场希望强化防疫和防疫知识培训。由此可见, 贷款政策、污粪处理补贴、电费补贴、饲料补贴是农户最需要的政策, 这也从侧面说明目前贷款难、电费贵、饲料价格高是影响蛋鸡养殖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6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调查可知, 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以奖代补项目的开展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 其效果也得到了绝大部分蛋鸡养殖场的认可, 并在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蛋量和经济效益上取得实效。但由于我国此项补贴政策开展的时间只有一次, 没有连续性开展, 而且由于指标和资金限制, 覆盖面不大, 对整个蛋鸡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此外, 蛋鸡养殖场普遍反映贷款难、电费贵、饲料价格高, 这些方面需要有进一步的政策扶持,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 将蛋鸡养殖户在生产中的实际需要作为制定和调整政策的依据, 并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蛋鸡补贴项目, 并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和覆盖面, 完善补贴的标准和操作流程, 确保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以满足不同养殖规模的主体的实际需要。

第二, 加强对蛋鸡补贴政策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要广泛吸引那些符合条件的中小蛋鸡养殖场, 积极参与蛋鸡补贴项目申报, 充分发挥国家蛋鸡扶持政策对蛋鸡产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第三, 针对农户普遍反映的贷款难、电费贵、饲料价格过高等问题, 需将补贴政策和其他经济手段相结合来予以解决。如提供优惠公平的金融服务和电费补贴, 加强饲料市场和鸡蛋市场的调控管理等。

第四, 建立扶持蛋鸡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由于畜牧业有其特殊的运行规律, 补贴政策效果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因而需要长期施行。而且我国畜牧业补贴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从大局和长远出发, 根据市场需求建立扶持蛋鸡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 对我国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 得到绝大多数养殖户的认可, 并在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产蛋量、增强抵御养殖风险等方面取得了实效。建议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和覆盖面, 完善补贴的标准和操作流程, 确保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并适时出台优惠贷款、污粪处理补贴、电费补贴、饲料补贴等相关政策, 逐步建立扶持蛋鸡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家扶持 篇7

在世界各国, 中小企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 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 西方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之比较

1.1 日本府针对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 因势引导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日本政府非常强调加强对本国中小企业的组织领导, 设置了众多的管理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官方和民间机构, 形成了以政府中小企业厅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基础, 民间团体为补充的官民结合的扶持机构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诊断制度,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诊断制度是日本中小企业的支柱, 在世界上也是首创, 由日本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对中小企业进行诊断、指导。对中小企业来说, 获得及时可靠的信息非常重要。政府在帮助中小企业收集和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并借助于民间团体组织, 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设立专门的融资机构提供多种融资服务,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1.2 美国政府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鉴于小企业的重要地位而又发展困难, 美国政府对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依法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 支持和帮助小企业;通过立法帮助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中获公平份额;采取措施, 鼓励小企业出口;大力推进科技型小企业技术创新等。

1.3 以德法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府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的原则是立足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创立良好的外部条件, 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等。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主要有:运用投资政策、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实施共同计划, 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加强就业培训, 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素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提供展览支持。

2 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借鉴

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大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以扶持, 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范, 以保证各种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2.1 西方发达国家各国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主要形式

从西方发达国家各国的立法实践看, 立法模式主要有三种: (1) 以美国为代表的单行立法形式。美国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主要采取制定单行法律的办法, 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中小企业单项性法律。主要有:《小企业法》较全面地规定了联邦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小企业投资法》鼓励建立向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的投资公司, 小企业管理局与地方开发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向小企业提供贷款;《机会均等法》规定要制定一项新计划, 向小企业以及寻求创建这种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小企业创新开发法》规定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中小企业创新开发技术从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减税法》和《新税法》给中小企业创新开发以较大的减税空间和机会等。 (2) 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系统立法形式。由于日本、韩国的中小企业构成了他们国家的企业主体, 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的中小企业立法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完备的。中小企业立法形式:有关中小企业立法既有基本法《中小企业基本法》由序言、总则、中小企业结构的高度化、事业活动的不利的补救、小规模企业、金融税制、行政机关及中小企业政策的审议等构成。该法在小企业政策法律中居核心地位, 其他有关中小企业立法是依照该法的基本精神和宗旨制定的。又有单行法规相配套。包括《中小企业厅设置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中小企业振兴法》等。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主要借鉴日本做法, 基本上也是采取系统立法方法。 (3) 以德、法、英等为代表的欧洲各国的分散立法形式。这些国家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单行法规, 也谈不上像日本那样有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但其在相关的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较多, 例如德国的民商立法、经济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比较健全完善, 不同时期制定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反法限制竞争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 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 而且在创立公平竞争机制, 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

2.2 西方发达国家各国中小企业的立法思想及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是通过仔细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立法的思想及特点有一些共性。 (1)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立法始终贯穿着保护和扶持经济弱者的思想。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明显处于受大企业排、吞并的劣势地位, 所以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保护和扶持。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设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来具体落实政府有关政策支出。 (2) 中小企业立法体系的结构是以确保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秩序为重点, 以保护、扶持中小企业和反垄断这两根支柱为基础。如美国通过的《小企业技术创新法》,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联邦政府拨款的研究与发展项目, 并促进这种研究成果的商业应用;日本则颁布了《反私人垄断法》;德国联邦政府则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率而不伤害中小企业的任何形式的合作, 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3) 加快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是西方各国中小企业保护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一些缺陷所决定, 比如, 其发展的不稳定性, 其企业机器设备、技术水平的落后及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以及其他原因。

2.3 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主要内容之比较:

(1) 财政资金方面。美国《小企业投资法》规定, 美国国会向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提供资本金, 授权小企业管理局向小企业提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资助。《小企业资助法》规定设立小企业基金赈灾贷款基金, 商业贷款基金和投资基金。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中也规定了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制上、财政上及金融上的必要措施。但以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振兴法》、《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稳定及结构调整特别措施法》和《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中。 (2) 税收优惠方面。美国《经济复苏税法》规定, 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个人所得税降低25%, 资本收益税下调到20%等, 日本《中小企业创造活动促进法》规定, 对试验研究费用超出销售额3%的中小企业和创业未满五年的中小企业, 实施设备投资减税。韩国《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规定, 规定的事项可依据《租税减免规则法》减免税。 (3) 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几乎许多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的立法有技术创新方面的内容, 美国会令通过了《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技术创新法》以及《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方案》和《减税法》等, 这些法律对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作用。德国政府为中小企业制定技术政策, 如《联邦政府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方案》、《中小企业研究和发展出作设想》等, 日本的中小企业早就认识到在寻求竞争优势和商战中, 技术开发是关键。日本规定了《新事业创新促进法》以及《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等法律规范, 并且建立了各种咨询机构, 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从而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增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 (4) 在创业扶持方面。美国《小企业投资法》规定, 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并成立债券信用担保基金, 为中小企业发放债券提供信用担保。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 国家应当采取提供信息、培训、资金支持及其他必要措施, 促进中小企业创业。韩国《中小企业支援法》规定, 政府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投资融资或其他形式的支持等等。

3 对中国的启示

综合各种立法形式的优点以及我国中小企业立法的现状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等等条件。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立法形式应该采取系统立法形式为主, 以其他相关的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为辅相结合的立法形式。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数量庞大, 据统计, 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 占全部注册资本总数的99%以上。以日韩为代表的系统立法形式对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我国应该借鉴其先进的立法经验。并且我国的民商立法, 经济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虽然有缺陷, 但还是取得了很多成就, 这些法律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 而且在创立公平竞争机制, 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公平良好的经营环境。因而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立法形式应该以系统立法形式为主,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为辅, 二者紧密结合, 相辅相承, 设立适合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立法的措施。法律保障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形成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 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思想, 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实行政府指导服务和进行立法保障两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 才能加快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稳定发展, 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立法思想和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参考文献

[1]郑之杰.中小企业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5.

[2][日]参见太田进一.中小企业的比较研究[M].东京.中央经济出版社.1989.29.

[3][日]太田进一.振兴中小企业的窍门[M].东京:时事出版社.1986:31.

[4][美]勒斯.小型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40.

[5]杨祖功.西欧的中小企业[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53.

[6]林汉川, 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91.

国家扶持 篇8

一、粮食政策的目标

发达国家由于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财政实力, 目前他们的粮食生产普遍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 所以他们的粮食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价格支持调整粮食生产, 刺激对外出口, 控制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扩大消费, 以缓和国内的粮食过剩危机;同时又采取多种途径增加农场主的收入。如美国、欧盟、加拿大等, 尤其以美国最具代表性。而发达国家日本受其国内自然资源的制约以及相对的人口过多, 不太可能出现粮食过剩的危机, 所以他们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依靠国家补贴, 以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笔者以为就这一点而言, 中国的粮食政策目标和日本的粮食政策目标更接近。

二、粮食价格政策

1. 美国。

美国的粮食价格政策主要包括: (1) 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就是抵押贷款率和无追索贷款, 即每年粮食收获前由政府公布当年抵押贷款率, 也即最低价格收购水平, 农民可用粮食做抵押向政府申请为期9个月的贷款。如果市价低于此最低价格时, 农民可以用做抵押的粮食来偿还这笔贷款;市价高于此水平时, 农民可从政府手中把粮食赎回并在市场上出售。 (2) 目标价格政策。每年政府根据某种粮食生产成本再加上合理收入来制定目标价格。农民可自愿决定是否参加目标价格计划。当市价低于目标价时, 政府对参加目标价格计划的农民, 按目标价格收购粮食;当市价高于目标价时, 则抛出粮食, 以平抑市场物价。

2. 欧盟。

它的粮食价格政策主要有: (1) 干预价格政策。干预价格也是一种最低保护价, 当市价低于干预价格时, 政府的专门机构便有义务按干预价格实行保护性收购。 (2) “门槛价格”政策和出口补贴政策。所谓“门槛价格”是指欧盟以外第三国的粮食在进入欧盟各国时的最低限价。如果进口价低于此价就对其征收“撇油差价” (即门槛价格) , 使其基本上和欧盟粮食价格持平, 从而达到保护欧盟内部市场的目的。欧盟各国对出口粮食进行出口补贴, 补贴额等于国际市场价格和欧盟粮食价格差额。这极大地促进了欧盟国家粮食出口, 使之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基地。 (3) 目标价格政策。欧盟各国采取的目标价格政策与美国目标价格政策相似, 每年由欧盟各国协商当年的粮食目标价格。如果市价低于此价格时, 政府对农户进行补贴;市价高于此价格时, 政府抛售粮食以平抑物价。

三、粮食补贴政策

粮食的各种价格支持政策, 实质上是通过流通环节对生产者予以的补贴, 以达到保护生产者的目的, 所以我们又可把它称为间接补贴。不过随着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过剩和国际贸易谈判要求开放粮食市场的压力, 很多国家逐步将以价格支持为主的间接补贴该为直接补贴。下面我们就考察一下发达国家从生产环节发放给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1. 美国。

美国的直接补贴主要包括: (1) 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是指生产者无论生产什么, 其所享受到的这种补贴都不受影响, 因此具有充分的生产决策灵活性。 (2) 土地休耕保护计划补贴。这是一个集调控粮食产量与保护土地资源为一体的计划, 它的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 增加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 改善水体质量, 保护土壤, 改善农村景观。进入计划的土地, 一是要休耕, 退出粮食种植;二是要采取植被绿化措施。 (3) 农业灾害补贴。它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灾害救济政策。它是根据每年的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情况确定的, 属于一事一议性质的。二是特大灾害保险政策。农民只需对每种作物缴纳60美元的手续费, 就可以参加。这类保险只适用于实际产量低于正常产量的50%的情况。

2. 欧盟。

欧盟的直接补贴主要包括: (1) 按种植面积补贴。为了部分地弥补价格降低对收入的影响, 农民按照面积和产量获得政策直接补贴。 (2) 休耕补贴。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面积补贴中涉及到的每年同面积补贴一起申报, 作为享受面积补贴的前提条件, 大农场必须休耕10%, 大小农场均可自由休耕。另一种是多年性休耕。至少休耕十年以上。 (3) 环境保护补贴。对于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一定的方式, 使得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则通过给予一定的补贴予以鼓励。它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参加, 至少五年, 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四、粮食进出口政策

1. 美国。

在进口方面, 美国通过确定较低的国内价格以降低国内市场对外国粮食的吸引力, 同时对奶制品、牛肉规定进口限额等苛刻的进口标准;在出口方面, 则主要是通过制定长期协定、加工再出口计划促进粮食产品的出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粮食的深加工产品中, 玉米所占的比例最大, 接近40%, 其次是小麦、大豆, 其余的粮食品种出口不到10%。而在农业协议正式生效后, 美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便会由“价格支持”转移到以“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上来。美国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大国, 国内谷物产量过剩, 出口粮食是美国维持、提高国内粮食价格、保证农场主尤其是大型农场主收入的主要手段之一。

2. 欧盟。

欧盟是美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是GATT、WTO农业谈判的主角之一。在境内农产品价格下降时, 政府收购, 并通过对过剩农产品内外价差进行补贴, 将过剩农产品出口。欧盟在20世纪70年代还是农产品与粮食进口地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欧盟实现了粮食自给并通过补贴出口大量食品。

五、欧美发达国家粮食扶持政策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1. 充分使用绿箱政策,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有效保护。

在WTO规则下, 总结和完善“绿箱”、“蓝箱”等各项政策措施, 使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保证粮民有较高的种粮收益和比较效益。要调整粮食国内支持措施, 选择切合实际的粮食支持政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对农业的保护率很低, 多年来中国对粮食的保护率都是负值。而且在目前有限的支持政策中, 价格支持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 中国在农业支持上的所有政府支出要确保符合WTO有关绿箱的政策规定, 而且新一轮农业谈判框架协议把微量允许也纳入了削减范围, 这就要求中国必须改革现有的价格支持措施, 逐步将价格补贴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把收入支持政策的重点放在间接收入支持上, 即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等措施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2. 各种粮食扶持政策并举, 建立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体系。

(1) 就粮食价格政策而言, 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粮食保护价的确定要合理。参照美国的做法, 中国在制定保护价时应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作一测算, 并对比国际国内市场价格, 再确定当年的保护价, 此价格既要补偿粮食的生产成本, 又要保证粮农有合理收益。二是要重点保护优质粮食品种。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人们对优质的粮食品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 政府可以通过拉大优质品种和普通品种之间的差价, 来适应这一消费趋势。 (2) 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笔者认为, 中国的粮食补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主要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 如根据种植面积补贴, 或进行休耕补贴等;二是对非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则可参照印度的做法, 主要加大对投入品的补贴。粮食进出口政策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努力使世界粮食市场成为买方市场, 这样可以减少粮食进口的风险;二是粮食进口量应当足够大, 因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世界粮价将受到主要进口国进口行为的影响, 而当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时, 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三是实现贸易伙伴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周梅.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 2007, (9) .

[2]帅传敏, 刘松.中外粮食政策的比较与启示[J].农业经济, 2005, (9) .

[3]张昌彩.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24) .

[4]毛惠忠.新阶段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5]魏君英, 何蒲明.对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几点思考[J].粮食经济研究, 2005 (6) .

[6]庞东梅.粮价上涨考验中国粮食储备[N].金融时报, 2008-04-28.

[7]陈明星.优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组合[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1) .

国家扶持 篇9

为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 国家财政在2008年对农机补贴40亿元, 2009年又增加到100亿元。但是, 如何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现实, 加强农机合作社理论和机制方面的研究, 探索具有适应农村发展的农机合作组织发展道路, 使国家惠农政策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本文在介绍国外农机合作组织的基础上, 总结其发展经验, 并结合我国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

一、国外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40—6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农业机械合作共享, 并将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融合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之中。农机合作社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以美国、加拿大、巴西为代表的农场主合作社;二是以德、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三是日本、韩国、以色列为代表的社区性合作社。下面着重介绍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一) 美国的农机合作组织

美国农业生产在20世纪4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美国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高, 实行公司核算, 科学种植, 生产效率高。

农业合作社遍布美国各地, 一体化服务特征明显。为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事情, 非盈利性农机合作社应运而生。主要任务包括:一是销售和加工服务;二是供应服务;三是信贷服务。各种组织包括农机协会、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商等。农机经销商是联系农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中介组织, 既开展农机推广工作、经销农机产品, 也开展农机具使用租赁活动。

美国发展成当前世界农业强国, 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较多, 如休耕补贴、价格保护、作物保险制度等;二是在财政上对农业给予大量投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教育、科研、推广工作有足够的经费运行;三是重视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 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是指导、协调管理本国农业项目服务的机构, 每个州至少有1个点。中心经费充足, 由联邦政府拨款, 每年达到8亿美元, 50%用于作物生长研究, 30%用于畜牧业研究, 20%用于自然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有专人负责农业机械化工作, 各州立大学也有专门的农业机械化研究部门。州立大学是美国地方教育、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力量, 把教育、研究和推广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四是开拓国际市场。

(二) 德国的“农机环”

“农机环” (又译为农业机械网、农机圈) 是德国联合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 是专业化很强的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组织, 由一些颇具财力又懂得农机专业知识的人大量购买农机出租给农民, 或者直接为农民承包完成某些农活, 按使用农机的种类、耕地面积和所花费的时间收费。1989年全国有178个这类组织, 目前发展到280多个, 覆盖全国农业用地的40%以上。农民购置的农业机械, 除自己使用外, 还让其他社员使用, 按马力大小、使用时间收费, 统一核算。

德国农户经营规模小, 经营规模和资金都有限, 没有能力购置全套农机具, 同时农机闲置时间也长。为保证小农户实现机械化, 降低成本、提高农机效率, 德国积极推广农机环这一合作形式, 政府对农机环给予大力扶持, 主要政策有:1.对合作社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 并第1年补贴管理费用总额的60%, 第2年补贴40%, 第3年补贴20%, 补贴总额要达到合作社生产性建设投资总额的25%;2.对农民合作购买大型农机给予资金补贴等优惠待遇;3.政府每年向本国高等合作学院 (系) 拨款, 培养合作社人才, 提高他们的组织服务能力;4.明文规定, 农民用的柴油半价供应, 政府实行23%—50%的价格补贴, 国家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低息贷款, 农机厂商也采取不同的价格手段来吸引农民购买农机具。例如, 现金支付优惠价格、赊销价格、分期付款价格和冬季购买价格等。

(三) 法国的“居马”

法国是欧洲农业大国, 农业政策的重点之一是加速土地集中、扩大农场规模, 同时又限制大农场无限扩大、鼓励建立适度规模的中型家庭农场及其组合。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 法国鼓励建立“居马” (CUMA) 共同使用农机设备的合作社。在战后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农业机械取代了畜力和手工劳动, 为了解决购买昂贵的农机设备的资金困难, 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集体购买和共同使用农业机械, 于是逐步形成了“居马”这种专门合作社。据统计, 1983年法国共有1万个, 入社农户约25万个, 规模一般为300—500公顷, 占农户的20%。各省组成省“居马”联盟, 在中央组成全国农业生产资料合作联盟, 目前它领导和管理全国90%以上的“居马”, 代表全国的“居马”与政府、科研和发展机构、农业信贷银行打交道。

“居马”能享受免交一切赋税的优待, 还能获得优惠贷款。成立时可获得一笔约占最初投资15%左右的补贴, 在山区和困难地区, 这项补贴可增至40%—50%;在购置新设备时, 根据各地条件, 可获得20%—40%的支援;此外, 经费和设备投资主要是由农业银行贷款, 其利率高低因地区差别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差异较大, 这类合作组织80%经营土壤改良和收获机械。

(四) 日本的“农机银行”

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农协) 是日本广泛存在的农业合作组织, 在日本农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农业协同组合分为综合农业协同组合和专业农业协同组合。农业机械银行是专业农业协同组合之一。

日本农户经营土地规模较小, 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率不高。1972年起, 由国家拨款补贴成立农业机械银行, 它的职能是配合农业机械作业的受托和委托, 同时促使空闲机械的租赁, 组织受托人员小组, 设置设施以配备经登记的机械。与此同时, 加强农业团体与农业机械银行的配合。农业机械银行向农民提供农业设施使用时, 与市场上提供的设施使用业务不同, 表现在实行低收费原则。农业机械银行这种做法投入资金少, 使用效益高, 作业成本低, 社会效益显著, 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 1978年在东京开始推广。目前, 在全国已有1000多个这样的“农业机械银行”组织。

(五) 韩国的农机合作组织

20世纪60年代以前, 韩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 农业广泛使用人畜力劳动。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工业和都市转移, 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 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到了90年代, 基本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大量短缺的问题。目前, 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

韩国从中央到道 (省级) 、郡 (县级) 、邑和面 (乡级) 都设有完整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负责农业机械化的管理, 人员属国家公务员。除政府设有完善的管理服务部门外, 韩国还设有半官方组织。韩国农业机械协同组合是由韩国农机企业组成的一个半官方机构, 一方面将农机企业联合起来, 代表农机企业向政府提出有利于农机发展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又使农机企业形成合力, 一致参与国际竞争。

韩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完全是在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策下发展起来的。一是优惠贷款政策。在韩国, 农民购买农机, 只需要首付20%~30%的资金, 其余可全部采用抵押的方式贷款。一般以耕地为抵押, 5—8年还清, 利息远低于工业贷款, 年利率一般为4.5%, 非农商业贷款一般为6.5%。二是农机用油免税。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农田作业, 只需支付无税价部分, 一般仅为有税价的40%。三是财政扶持政策。1996年以前, 韩国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根据机型和资金的不同, 最高的补助比例可达价格的50%。四是农民免费培训和农机免收修理费的政策。韩国农业机械使用培训的普及面很广, 基本上不存在不经过培训的农机使用者。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也有较好的政策, 只收换件费用, 不收修理费。

二、国外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纵观世界各国农机合作组织发展道路, 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规律, 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 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 把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了农业现代化体系。

众所周知,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农机组织对于促进劳动力转移,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应对人口老龄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 各国把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机使用水平作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立法为农机合作社的活动提供法律保护, 积极鼓励农民加入各类农机合作社。

(二) 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政策。

综合运用减税、低税、免税政策、补贴政策等政策工具, 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长期、有效支持。在这方面, 美国可谓最具代表性。美国农业区域化发展、机械化种植、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当高, 促进了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合作社遍布美国各地, 农机以及各类农业服务组织提供各种服务, 为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外, 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了支持和保护政策, 从生产阶段到产业化阶段直至市场销售阶段均有详细支持政策, 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三) 政府通过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重视合作社教育培训等途径, 为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创造条件。

农业生产在大多数国家都以个体经营为主, 通常规模小, 所以政府重视促进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 如德国、日本和法国;同时, 又防止规模过大、出现垄断经营规模化经营。这样既有利于农机使用、提高生产效率, 又确保农产品市场公平竞争。另外, 为保证农机组织自我生存、自我发展, 提供大量专业教育和培训。

(四) 积极扶植、建立纵向的农机合作社组织系统, 解决贷款担保, 沟通与政府关系等基层合作社无力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经营风险承受能力弱的问题, 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推动农机组织发展, 依靠农机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经营者与金融、农机生产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确保农机合作组织切实发挥其作用。

(五) 设有完整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为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 各国设立相应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包括农机合作组织在内的形形色色的农业合作组织发挥指导、扶持、服务职能, 为政府惠农政策制定、支农服务延伸乃至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发展, 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促进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我国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 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 至2009年3月底, 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91万户, 有5.3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中包含种植业, 占实有总户数的38.62%;4.3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中包含养殖业, 占实有总户数的31.58%;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农机专业户400万个, 占农机户总数的11%。农机机构包括国家、省、地、县、乡五级农机管理服务网络, 建设了不同层次的农机管理、推广、科研、生产、鉴定、教育机构, 有力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尽管如此,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例如, 农机装备“三多三少”的问题 (即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 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 低档机械多、高性能先进适用机械少) , 能够提供耕、种、收、初加工“一条龙”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或大户则更少, 等等。这显然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因此, 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搞好社会化服务, 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 而其最佳组织形式是组建农机生产合作社 (陈巳, 2007)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出发, 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 继续加大对农机设备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财政支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人才培训支持、业务扩展支持。在财政补贴和减税措施方面制定出长效政策, 尤其要针对农机信贷找出更有效的办法。目前, 农机合作社主要融资渠道有3个:银行、民间融资和合作社成员个人融资, 不足以满足农机合作社发展需要。要多渠道开辟融资方式, 创新金融产品, 逐步建立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人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 协助组织农机所有者组成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组织, 组织形式可以多元化。现有组织形式主要有6种:基层政府投资型、村干部主导型、能人领办型、农机大户带动型、企业创办型、乡镇农机站改造型。可以引入农机股份合作制 (师丽娟等, 2006) , 探索农机专业户模式 (许锦英, 2002) , 发展农机作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 倡导组成农机合作社 (郑有贵, 2009) 。不论农机合作组织的形式如何, 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其组织化程度, 使之成长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经营主体。

(三) 充实和完善农机行政管理机构, 尤其是基层农机管理机构, 拓展其服务职能。目前, 国家给予基础服务组织一定的管理职能, 不少地方成立了乡农机管理服务站, 兼管理、服务、推广一为一体, 但多数乡站只注重管理, 不注重服务和经营, 依靠收取监理费、管理费和罚款维持正常运转, 没有也无力提供农民需要的机械化作业服务。应采取切实措施延伸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 尤其在农机服务市场化方面应积极提供信息服务, 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做好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预测, 及时向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及广大农机户发布信息, 加强信息引导,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四) 要将发展农机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 扶持农机合作组织, 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新的经营主体。可以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承包, 通过土地向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 实现小田并大田, 这不仅可以增加粮食有效种植面积、扩大使用农业机械规模化耕作, 而且可以促进土地由粗放经营、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 解决一些地区日益严重的土地撂荒问题,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 要努力构建农村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服务织织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 它需要其它服务体系如整个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业信息体系等与之相配套。

参考文献

[1]张晓山, 苑鹏.合作经济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2]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吕青芹, 张林, 韩星.国外的农业合作社[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4]夏英.政府扶持农民合作社的理论依据与政策要点[J].农村经营管理, 2004 (6) .

[5]李长健.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未来合作社发展的意义[J].中国合作经济, 2008 (6) .

[6]师丽娟, 杨敏丽, 姜雪琴, 盖宝川.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现状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 (10) .

[7]许锦英.加快农业合作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http://www.bfxc.org.

国家扶持 篇10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立法

0引言

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西方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之比较

1.1日本府针对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因势引导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日本政府非常强调加强对本国中小企业的组织领导,设置了众多的管理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官方和民间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中小企业厅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基础,民间团体为补充的官民结合的扶持机构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诊断制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诊断制度是日本中小企业的支柱,在世界上也是首创,由日本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对中小企业进行诊断、指导。对中小企业来说,获得及时可靠的信息非常重要。政府在帮助中小企业收集和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借助于民间团体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设立专门的融资机构提供多种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1.2美国政府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鉴于小企业的重要地位而又发展困难,美国政府对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依法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支持和帮助小企业;通过立法帮助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中获公平份额:采取措施,鼓励小企业出口:大力推进科技型小企业技术创新等。

1.3以德法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府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的原则是立足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创立良好的外部条件,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等。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主要有:运用投资政策、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实施共同计划,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加强就业培训,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素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展览支持。

2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借鉴

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以扶持,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范,以保证各种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2.1西方发达国家各国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主要形式从西方发达国家各国的立法实践看,立法模式主要有三种: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单行立法形式。美国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采取制定单行法律的办法,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中小企业单项性法律。主要有《小企业法》较全面地规定了联邦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小企业投资法》鼓励建立向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的投资公司,小企业管理局与地方开发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向小企业提供贷款:《机会均等法》规定要制定一项新计划,向小企业以及寻求创建这种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小企业创新开发法》规定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中小企业创新开发技术从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减税法》和《新税法》给中小企业创新开发以较大的减税空间和机会等。②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系统立法形式。由于日本、韩国的中小企业构成了他们国家的企业主体,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的中小企业立法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完备的。中小企业立法形式:有关中小企业立法既有基本法《中小企业基本法》由序言、总则、中小企业结构的高度化、事业活动的不利的补救、小规模企业、金融税制、行政机关及中小企业政策的审议等构成。该法在小企业政策法律中居核心地位,其他有关中小企业立法是依照该法的基本精神和宗旨制定的。又有单行法规相配套。包括《中小企业厅设置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中小企业振兴法》等。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主要借鉴日本做法,基本上也是采取系统立法方法。⑨以德、法、英等为代表的欧洲各国的分散立法形式。这些国家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单行法规,也谈不上像日本那样有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但其在相关的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较多,例如德国的民商立法、经济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比较健全完善,不同时期制定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反法限制竞争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而且在创立公平竞争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

2.2西方发达国家各国中小企业的立法思想及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通过仔细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立法的思想及特点有一些共性。①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立法始终贯穿着保护和扶持经济弱者的思想。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明显处于受大企业排、吞并的劣势地位,所以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保护和扶持。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设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来具体落实政府有关政策支出。②中小企业立法体系的结构是以确保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秩序为重点,以保护、扶持中小企业和反垄断这两根支柱为基础。如美国通过的<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联邦政府拨款的研究与发展项目,并促进这种研究成果的商业应用;日本则颁布了《反私人垄断法》:德国联邦政府则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率而不伤害中小企业的任何形式的合作,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⑨加快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是西方各国中小企业保护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一些缺陷所决定,比如,其发展的不稳定性,其企业机器设备、技术水平的落后及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以及其他原因。

2.3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立法的主要内容之比较:①财政资金方面。美国《小企业投资法》规定,美国国会向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提供资本金,授权小企业管理局向小企业提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资助。《小企业资助法》规定设立小企业基金赈灾贷款基金,商业贷款基金和投资基金。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中也规定了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制上、财政上及金融上的必要措施。但以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振兴法》、《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稳定及结构调整特别措施法》和《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中。②税收优惠方面。美国《经济复苏税法》规定,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

个人所得税降低25%,资本收益税下调到20%等,日本《中小企业创造活动促进法》规定,对试验研究费用超出销售额3%的中小企业和创业未满五年的中小企业,实施设备投资减税。韩国《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规定,规定的事项可依据《租税减免规则法》减免税。③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几乎许多国家有关中小企业的立法有技术创新方面的内容,美国会令通过了《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技术创新法》以及《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方案》和《减税法》等,这些法律对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作用。德国政府为中小企业制定技术政策,如《联邦政府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方案》、《中小企业研究和发展出作设想》等,日本的中小企业早就认识到在寻求竞争优势和商战中,技术开发是关键。日本规定了《新事业创新促进法》以及《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等法律规范,并且建立了各种咨询机构,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④在创业扶持方面。美国《小企业投资法》规定,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并成立债券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发放债券提供信用担保。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提供信息、培训、资金支持及其他必要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创业。韩国《中小企业支援法》规定,政府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投资融资或其他形式的支持等等。

3对中国的启示

综合各种立法形式的优点以及我国中小企业立法的现状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等等条件。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立法形式应该采取系统立法形式为主,以其他相关的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为辅相结合的立法形式。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数量庞大,据统计,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部注册资本总数的99%以上。以日韩为代表的系统立法形式对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我国应该借鉴其先进的立法经验。并且我国的民商立法,经济立法,社会保障立法虽然有缺陷,但还是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些法律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而且在创立公平竞争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公平良好的经营环境。因而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立法形式应该以系统立法形式为.主,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为辅,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承,设立适合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立法的措施。法律保障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形成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思想,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实行政府指导服务和进行立法保障两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才能加快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稳定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立法思想和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参考文献:

[1]郑之杰.中小企业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5

[2]参见太田进一中小企业的比较研究[M]东京.中央经济出版社.1989 29

[3][日]太田进一.振兴中小企业的窍门[M].东京:时事出版社.1986:31.

[4][美]勒斯.小型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40.

[5]杨祖功.西欧的中小企业[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53.

[6]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91

国家扶持 篇11

关键词:发达国家,落后地区,财税政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 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对老、少、边、穷地区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和人才资源投入, 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美国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 实施一系列财税等转移支付政策

首先, 是平衡的税率政策, 即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税制, 根本目的在于给落后地区多留资金以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 对发达地区多征税, 联邦政府通过累进性的所得税制把发达地区的利润集中在政府手中, 然后再以转移支付、补贴等各种形式将增量部分转移给落后地区。二战后, 美国中央财政始终注意对落后地区的资金补助, 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区的税负始终高于南部和西部。南部和西部所得的联邦补助款项大于所缴纳的税款, 资金净流入约占财政总收入的7%, 联邦政府还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豁免权, 允许各州因地制宜实行差别税收优惠政策。在特别贫困地区还实行特殊政策, 如在印第安人保留区及边远贫困地区, 可以开办赌博业等, 以增加地区税收。其次, 是平衡的财政支出政策。二战后, 美国南部和西部的兴起, 主要得益于联邦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联邦政府对南部和西部的财政支出比例占到了56%, 而东北部和中北部净流入为负值, 财政支出具有明显的偏向性。政府主要通过在南部和西部兴办军事工业、增加文职雇员和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等途径实现财政转移支付。与此同时, 美国联邦政府利用财政融资手段, 鼓励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美国联邦政府规定, 对在经济落后和萧条地区兴办产业的私营企业, 通过经济开发署等机构为其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 对固定资本提供的直接贷款可达该项资本总额的65%, 流动资本可提供100%的直接贷款;对在欠发达地区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 在雇主支付工人工资后政府从援助资金中给予雇主一定比例的返还;在落后地区购置资产的企业, 政府给予折扣;对向落后地区投资提供信贷的私人金融机构给予的信用担保高达90%, 等等。另外, 还通过失业津贴、医疗保健方案、公共援助等长期和短期援助, 消除绝对贫困。

(二) 实施增长极战略, 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

由于落后地区存在众多不利因素, 开发起来非常困难, 投资巨大, 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要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1964年约翰逊政府执政以后, 受欧洲经济计划中提倡的增长极开发方式影响, 将受援地区划分为规模较大的开发专区和经济再开发区域;再开发区一般由地理上相互接近的5-15个县组成, 并具备一个以上的发展水平较高、有发展潜力、能支持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绝大部分援助项目都布局在增长中心, 通过其创新能力和产业优势,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对周围腹地则主要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社会服务, 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截至1970年, 美国经济开发署投资成立了137个经济开发区, 其中92个得到了联邦财政支持, 最大项目是阿巴拉契亚山区经济开发区跨越13个州共确定了125个增长中心, 对于增加就业、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西欧发达国家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财税政策

西欧各国历来非常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 其主要措施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支持两个方面。

(一)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法国自50年代就开始进行区域规划。首先把一些困难最大的地区划归为“危机区”, 到1955年就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区域规划, 把全国规划为22个计划区, 每个区都建立经济发展委员会。1963年政府成立了全国区域发展委员会, 并在每个区成立了当地的区域发展机构。

英国于1945年制定的“工业布局法”主要是从工业地区布局的角度来考虑区域发展问题的, 到1960年就开始进一步明确实行区域规划, 当时曾规划出了165个小型开发区。1968年又进一步划归出中间区。对于划出的“特别开发区”、“开发区”和“中间区”分别实行不同的政策。到了70年代末, 英国的区域规划转向“重点开发方向”, 把促进新型工业发展的“企业区”、“科研—工业综合体园区”等作为区域规划的一个重点。

德国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从50年代沿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前南斯拉夫的边境地区划归为发展区开始的。1968年, 德国政府通过《部门和区域结构政策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在全国划出12个行动计划区, 1971年又增加到21个, 并把这些地区的发展纳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计划之中。

(二) 区域经济发展支持政策

西欧各国向不发达地区实施的政策主要包括:1.对向不发达地区的投资提供补贴。如英国按照1966年的“工业发展法”, 在南威尔士和西南部等被划归为援助区的地区进行投资, 可得到相当于工厂设备投资40%的赠款, 1968年又重新规定, 对资本投资的赠款比例, 在特别发展区为44%, 在中间区为20%;荷兰、丹麦等国规定在发展区投资的公司可得到相当于资本开支25%的赠款援助。2.对发展区提供就业补贴。为稳定发展区的人口, 增加该地区的就业, 1967年英国政府规定, 在规定的发展区内, 对每一个就业人员提供1.5英镑的补贴。这项开支通常占到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开支的2/5。3.利用国营企业投资带动其他投资。意大利政府规定, 从1957年开始, 国营企业必须把40%的工业总投资和60%的新工业投资 (1971年改为80%) 投在南部。法国、西班牙、英国等也都利用国营企业促进发展区的投资。4.税收优惠。大多数国家都把减免税政策作为刺激公司向发展区投资的措施, 主要措施是对投资进行免税, 在一定时期内对投资收入免征或减征税, 实行加速和自由折旧等。5.政府直接拨款在欠发达区兴建基础设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提高教育水平、进行技术培训等。

三、日本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财税政策

日本是一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以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地带不足国土面积的1/4, 但工业产值却长期高达全国的3/4左右。为了扶持落后地区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机制, 实施全国综合开发与特殊地区开发相结合的区域政策。

(一) 对落后山村地区实施的开发政策

日本共有山村2000多个, 占国土面积的3/4, 长期以来处于落后状态, 生活条件很差, 因而造成人口外流, 成为“过疏地区”。为此, 日本于1965年实行了《山村振兴法》, 加大对山村地区振兴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植树造林, 实现以林为主的综合发展, 一般坡度8度以下种水田, 8-15度种旱田, 15-25度广植果树, 25度以上禁止开垦;将中部山地海拔过高、气温过低、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山村地区开发建成旅游基地, 有效开发山村地区的旅游资源, 夏季建高尔夫球场、网球场, 冬季为滑雪场。此外, 1993年, 日本政府又制定了《特定农山村法》, 制定了一批市、町、村为特定农山村, 并制定《农林业等活性化基础整备计划》, 针对这些地区的特定资源优势进行开发。

(二) 对偏远农业地区实施的开发政策

战后日本政府对国内农业布局进行合理引导, 使农业布局由大城市近郊向中部地区及偏远地区转移。针对偏远地区的特定条件, 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其自然优势, 发展牧草和饲料种植, 建设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改良水稻品种和土壤条件, 培育耐寒、早熟品种, 大力进行土壤改良工作, 贯彻农业经济补贴政策, 特别是经济补贴政策, 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完善交通运输系统, 降低偏远地区农产品运输成本及运输时间, 使偏远地区的农产品, 尤其是蔬菜、水果等及时运输到京滨、中京、阪神等消费市场。经过集中开发建设, 偏远农业地区由落后的农业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三) 财税扶持政策

首先, 由于日本的地方财政收入只能满足其支出的1/3, 所以其余大多数依靠中央政府支付的地方交付税和国库补助金。交付地方税是日本最具协调地区间经济关系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是一种以平衡各地区财政实力及纵向财政收支失衡为目标的拨款, 它根据各地区经济水平而确定数量, 作为地方政府的一般财源, 既不限制其用途, 也不附加任何条件。其目的既要保证地方政府有必要的财源以维持一定水准的行政活动, 并维护他们的独立性。其次, 是中央对地方进行公共事业的投资。中央政府主导的公共项目的实施, 其初衷是为了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但逐渐转为以增加地方就业为目的, 而地方经济对公共项目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 提高国库补助率。根据地区振兴与开发计划的相关法令规定, 各地区的振兴与开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享受高额国库补助。国库补助金是政府实施区域开发的个别项目时, 根据制定个别开发项目的相关法律, 从中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被称为补助率的资金。一般涉及公共服务类项目, 中央将通过提高国库补助率、补助利息及两者结合的方法, 对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项目予以补助。

四、对我国制定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财税政策启示

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由于普遍存在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三匮乏的状态, 因而在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推动下, 很难走出自我发展的陷阱, 所以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一是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税制, 通过累进性的所得税制, 一方面给落后地区多留资金以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把发达地区的利润集中到中央财政, 然后再以转移支付、补贴等各种形式将增量部分转移给落后地区。二是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通过对落后地区实行失业津贴、医疗保健方案、公共援助等长期和短期援助, 消除绝对贫困;通过加大对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医疗等方面的投入, 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三是通过财政贴息和无息或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就业人员补贴等, 加大对落后地区投资的财税扶持力度, 鼓励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到落后地区投资;通过强制要求央企将其年度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投在落后地区, 以带动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对落后地区的投资, 通过加大投资强度拉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管道连接技术下一篇:建筑节能开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