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扶持

2024-06-12

经济扶持(精选12篇)

经济扶持 篇1

成, 届时每年可向天津电网提供约4亿k W·h的绿色电能, 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3.6万t。减少粉尘排放约9.24万t、CO233.88万t。SO21.024万t、氮氧化物约0.508万t, 对改善滨海新区大气环境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据了解, 风电场并网线路起自沙井子风电场110k V升压站, 采用架空方式与港西220k V变电站连接, 线路全长9.46km。2010年9月7日, 滨海新区首座风电场———大神堂风电场正式接入天津电网, 至此, 滨海新区已拥有两座运营风电场, 每年为滨海新区提供15213万k W·h的绿色电能。同时,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9万t。目前, 滨海新区第三座风电场———大港马棚口风电场也正在积极建设之中, 并有望在今年并网发电。

为鼓励辖区单位和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滨海新区日前出台了《关于鼓励绿色经济, 低碳技术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方法》, 将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20个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 其中将对年节约量不低于500吨标准煤的部分工业节能改造项目, 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

根据《办法i》规定, 新区将对采用太阳能, 风能, 生物质能, 热泵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用于生产, 照明, 发电等用途的项目进行财政补助, 最高补

经济扶持 篇2

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经研究,现就扶持村级物业经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坚持自力更生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加快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以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有效投入,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二)对象和目标

扶持对象:主要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薄弱村。省定经济薄弱村是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村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和投资收益之和)5万元以下,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的村。工作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不少于5万元。第一阶段,到2013年底使经营性收入3-5万元的村基本转化;第二阶段,到2015年底使经营性收入1-3万元的村基本转化;第三阶段,到2017年底使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基本转化。

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本地经济薄弱村标准和扶持转化目标。

二、创新村级集体物业经济发展路子

(一)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农业设施。结合现有支农惠农政策,鼓励村经济合作社利用集体所有的农、林、水等资源,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农业生产、加工、经营设施,通过发包获取租金收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

——建设租赁场所。在符合集镇、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在建设用地上兴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来料加工场所、职工宿舍、商铺店面、渔业码头、小型冷库等物业,通过租赁经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兴办物业服务业。建立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市场和农家乐经营点、农家乐管理服务中心、车库泊位等,积极发展各类服务业,增加集体物业和服务收入。

(二)创新开发方式 ——原地开发。位于城郊和中心镇、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要用好村级留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各种方式兴建集体物业项目。积极开展集体土地登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原有办公用房、会堂、学校、厂房、仓库等物业,以及城镇规划区外合法的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兴建物业。

——异地开发。对一些偏远或受规划限制、村内资源匮乏、发展空间较小的村,结合中心镇、中心村以及开发区建设,在区位较好的区域或中心镇规划区,异地兴建或购置物业,明确产权和收益归属村集体。

——联合开发。充分利用城镇化物业升值的优势,鼓励几个村联合在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联建或联购物业,获得升值或出租收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组建责任公司,集中资金、资源,采用统一购置、统一租赁、统一收益分配模式,组团式经营物业项目。

(三)创新发展机制

——独立自营。村级集体经济有存量资产或发展空间,又能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启动资金的村,可由本村独立投资建设物业经营项目。

——股份合作。村集体经济较发达但存量资产少、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的村,可与存量资产丰富、土地空间多的经济薄弱村结对发展。通过签订联合投资物业协议,统一租赁经营,或明晰产权,自主租赁经营。实现资金与资源互补。——对外招标。对市场前景好,村集体缺乏开发实力的项目,可实行“BOT”模式开发,即项目产权为村集体所有,通过招标确定项目业主,由业主实施项目建设,在一定期限内业主以经营项目收益和部分租费抵冲投资。

——村企结对。在符合规划和建设用地性质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带资金、带技术、带设备、带原料支持家庭工业集聚点、标准厂房等建设,确保物业项目发挥效益,实现村企共赢。

三、加大对村级物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村级物业经济发展的扶持以县(市、区)财政为主,省、市适当补助。从2012年开始,各地根据当地经济薄弱村数量和物业建设扶持计划,将扶持村级物业经济发展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确保资金足额到位。省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由省委组织部会同省财政厅、农业厅专项用于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经济,扶持资金按项目申报验收制实施(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对列入省扶持计划的项目,所需资金由省财政、省以下财政和村集体按2:2:1的比例分担,确保项目建成后每年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各市、县(市、区)在安排土地出让收入预算时,重点向村级集体物业项目倾斜。

(二)建立村级物业发展用地机制。村级物业发展用地应坚持优先、适量、兼顾的原则。各地应确保当地可用 建设用地指标的10%用于新农村建设,并确保优先安排村集体物业用地。积极稳妥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应在优先满足农户建房、农村公共设施、村集体物业建设后,才能调剂用于城镇建设。省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保障村集体物业用地较好的地区,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涉及林地的,在征占用林地定额的安排上予以支持。各地要结合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为村集体物业发展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农转用指标和建设用地,落实区位条件较好的城镇规划区用于经济薄弱村物业项目建设。

村集体物业项目用地,可根据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或国有建设用地出让手续。对发展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如农资仓库、农产品分捡包装、收购仓储用房、临时育种育苗房、农机(具)库房、晒(堆)场等,要切实落实《中共★★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号)、《★★省林权流转和抵押管理办法》(★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关于切实做好设施农用地管理服务的通知》(★号)等规定,按农业生产设施配套用地报批。属于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用好用足留用地政策。实行留地安置政策的市县,对土 地征收中安排村集体的留用地,要优先用于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各地在下山搬迁小区建设中要安排一定的土地指标,用于发展集体物业。

(三)实行免费缓税政策。对村集体投资兴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商铺店面、职工宿舍、来料加工场所、渔业码头、小型冷库、农贸(资)市场、农家乐经营设施、车库泊位、临时育种育苗房、农机(具)库房、晒(堆)场等物业建设项目,免收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房屋登记费、白蚁预防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等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减免后由同级财政对其补贴;对需委托中介机构出具的如设计、规划、审计评价、公证、测绘、评估等项目费用减半收取;项目承租企业所交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可按比例补助到村,用于村级组织运转;土地出让收入收益部分,在符合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规定的前提下,全额安排给集体经济薄弱村,50%安排给一般村;对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对企业结对帮扶村集体物业经济发展的,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可在税前列支。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物业项目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村级集体物业项目建设。

(五)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各级项目审批部门对村集体物业项目要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办理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相关部门要出台指导性意见,规范项目审批环节中涉及的中介服务。

四、切实加强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各市、县(市、区)要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物业经济联席会议,由党政领导牵头,经常性研究村级集体物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村级集体经济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责。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物业经济发展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金扶持力度,确保村级发展物业经济专项扶持资金落实。各级国土部门要积极为村级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提供用地保障。各级发改、规划、税务、人防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免费缓税政策,并为村级物业项目审批开设绿色通道。乡镇(街道)要切实抓好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要把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物业经济发展和积累挂钩,实行激励机制。

(二)深化配套改革。按照深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按照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深化和巩固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切实抓好农 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发展和管理集体经济的领导能力。

(三)加大帮扶力度。深化部门帮村、村企结对、村银结对制度,把促进村集体物业经济发展作为帮扶重点,帮助引进物业项目,解决资金困难,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继续实施党政领导与经济薄弱村结对联系制度,县、乡党政领导至少确定一个经济薄弱村作为联系点,切实帮助解决联系村在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

经济扶持 篇3

1 淡水河谷“巨轮计划”概况

2006年,淡水河谷斥23亿美元巨资组建拥有35艘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VLOC)的船队,总运力规模达到万t,与全球海岬型船队2.171 运力相比,相当于占全球散货运输市场份额的6.63%。这其中包括了19艘由淡水河谷自己建造的船舶和12艘长期期租的由韩国世腾(STX)、韩国大宇(Daewoo)、阿曼航运(OSC)订造的船舶以及4艘BergeBulk公司长期租入的38.8万吨级散货船。

2 淡水河谷“巨轮计划”的基础条件

2.1 货源无忧

淡水河谷成立于1942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和出口商,其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占国际市场份额11%。巴西铁矿石品位较高,有效成分含量达60%~70%,高于有效成分含量为57%~60%的澳大利亚铁矿石,更高于我国有效成分含量为37%的铁矿石,其冶炼条件好,综合效益佳。

2.2 货物需求量巨大而稳定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未来铁矿石市场需求前景良好。

我国是铁矿石生产大国,但在矿石品位和产量上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国内钢铁生产的需要,进口铁矿石成为填补国内产量缺口的必然选择。因此,尽管国际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仍然选择从国际市场进口相当数量的铁矿石,甚至部分钢铁企业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总体对进口铁矿石依赖性不断加强,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70%。2008年,我国生铁产量4.69亿t,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在7.5左右;2012年,生铁产量上升到6.5亿t,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在10.5亿t左右,进口铁矿石需求量达7.6亿t。

2.3 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控制海运运费,规避运价波动风险

面对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两大矿业集团至亚洲市场运距短、成本低等优势,淡水河谷启动“打造超大型船队”计划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锁定海运运费,规避海运风险,同时提高其在亚洲等主要铁矿石销售市场的竞争力。从2011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比例来看,澳大利亚铁矿石占43.24%,而巴西铁矿石仅占20.8%,还不足澳大利亚出口我国货量的一半。由于淡水河谷相对澳大利亚两拓(力拓、必和必拓)而言,其至亚洲市场运距较远,在同样船型下其运费成本较高,而通过建造40万吨级大型船舶(其单位能耗相对20万吨级船舶而言可以降低35%)可以弥补运距过长的不足,提高出口竞争力。

3 淡水河谷“巨轮计划”面对的劣势

淡水河谷至亚洲地区运距相对澳大利亚长,其船舶经营和管理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曾出现该公司自有新建的40万吨级矿砂船在巴西图巴朗港装载矿砂时发生船体断裂事故。因此,淡水河谷大力扩充船队,以达到铁矿石生产―运输(陆运/装港/海运)―销售整个产业链的垄断,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4 对航运界的影响

4.1 打破原有矿石运输市场的格局

2012年9月份克拉克森数据显示,淡水河谷自有船舶(除去已经交付的9艘VLOC)已达到26艘,运力共计612万t,如果再加上已经交付的和在建的35艘VLOC,淡水河谷自有以及长租运力将超过万t。按照当前全球干散货船舶所有人运力排名,淡水河谷将仅次于中国远洋以及日本邮船,排名第三。

淡水河谷总运力超过万t的40万吨级干散货超级大型船舶的下水,将对全球持续低迷的干散货航运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将打破我国干散货航运市场的格局以及给我国钢铁行业的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4.2 对我国干散货运输市场的影响

中国远洋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共控制89艘(包括自有船舶43艘和租入船舶46艘)海岬型船舶,总运力万t,占其干散货总运力的51.9%。这些船舶多以铁矿石运输为主,是中远集团散货运输的主力船型,相当大比例的运力被投放到中国至巴西航线,用于铁矿石运输。

由于淡水河谷订造的超大型船舶相当于目前的2艘海岬型矿砂船,对市场的挤出效应非常明显,同时,淡水河谷还掌控了大量的铁矿石货源,这也会直接威胁到自身没有货源优势的船队。

我国干散货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不断受到压缩,如果淡水河谷VLOC船全部投入巴西至亚洲的铁矿石运输航线,那么,我国铁矿石运输模式和运费结构将发生很大改变,这也将给本来就持续低迷的干散货运输市场造成巨大压力。

4.3 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

我国钢铁行业对淡水河谷“巨轮计划”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有些企业认为,淡水河谷“大船”来华能够降低铁矿石价格,形成更加有利的竞争局面;有些企业则认为,VLOC一旦进入我国港口,就等于矿业巨头拥有了一个流动的铁矿石现货仓储基地,这迫使我国钢铁企业以“到岸价(CIF)”的方式进行铁矿石交易,使我国钢铁企业完全丧失矿价发言权。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因为“大船”的到来使运输成本有所降低的钢铁企业也担心,如果淡水河谷的运力逐渐扩大,加上其原本就拥有矿源,从长期看,我国钢铁企业将会更加被动,淡水河谷将控制铁矿石生产―运输―销售这一整个产业链。

综上所述,钢铁行业是关系国家宏观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点行业,而铁矿石又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命脉。因此,进口铁矿石的海上运输权至关重要,涉及行业安全和未来发展。

4.4 我国港口的反应

船舶的大型化对港口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港方,各大港口都争抢40万吨级VLOC的靠泊,作为提升港口航道和泊位的一次极好机会,并将靠泊4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视为提高港口吞吐量的一把利刃。这就是宁波―舟山港在连续几年稳坐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宝座后,在已有马迹山铁矿石中转大港之后,但还要发展衢山岛40万吨级新港的原因。

4.5 我国造船方与淡水河谷的关系

淡水河谷在2008年先后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中国出口船舶贷款和中国银行组成银团的巨额贷款,高达23亿美元,用于建造40万吨级VLOC。我国有能力建造大型船舶的企业都争抢这块“肥肉”,其中的12艘VLOC是熔盛船厂在造船低谷接到的最大单子,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建造的最大吨位的船舶,同时缓解了该厂资金链断裂危机。

4.6 对我国铁矿业的影响

2013年,全球铁矿石产量为29.5亿t,与2012年的29.3亿t相比,增量小于1%。我国虽然是铁矿石生产第一大国,但因矿石品位低,采矿成本高达60美元/t左右,相当于澳大利亚铁矿石的2倍、巴西铁矿石的2.5倍,并且需要进行选矿、富集;同时我国矿产资源也不足以满足钢铁生产持续增长的需要。因此,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还将延续下去。

5 淡水河谷与中远集团的合作

5.1 合作基础基本形成

5.1.1 我国海运业的壮大使之具备话语权

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全球商品贸易货运量90%以上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100亿t,同比增长9.3%;在全球20大港口中,我国占12席,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8.197亿t,雄踞全球第一;我国造船企业的接单量同比增长83.55%,占全球订单总量的38.6%,位居世界第一;船队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三。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基地,同时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海运业面临深刻的变革――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迈进。

5.1.2 我国航运企业具备话语权

我国最大远洋运输企业――中远集团经过3年的全力拼搏,在2007年和2008年将高价租入的46艘海岬型船舶先后退租,通过对船舶的精细调度和管理,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基础,并加强中远集团相关上、下游产业的经营,实现了旗下太平洋公司在全球投资经营的32个码头(总泊位达到157个)连续数年盈利。这表明了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在全球每年新增海运量中,超过60%为我国进出口货物,说明我国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转换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中远散运“减肥消肿”,轻装上阵,在仔细分析航运市场大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战略,重组船队结构,努力提高进口矿砂运输“国货国运”比例,确保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安全运行。此时,中远集团作为船舶所有人有时间,也有能力与淡水河谷合作来提高矿砂运输的占有率。

5.1.3 中国因素持续存在

由于我国本身不是高品位铁矿资源大国,对优质铁矿石的需求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1.4 我国港口具备接卸大型船舶的条件

我国很多港口在经过整顿、加固、改造后,其码头可以靠泊40万吨级大型船舶,而航道经疏浚后也可达到进出40万吨级VLOC的“巨无霸”,如大连、连云港、青岛、舟山等港口都可以满足挂靠的条件。此外,河北唐山曹妃甸、天津、日照等港口都积极创造条件以满足40万吨级大型船舶的靠泊。

5.2 淡水河谷需要转机

淡水河谷向上、下游产业链迅速扩张,但投资40万吨级超大型散货船和在东南亚投资铁矿石中转中心是其近几年来的两大败举。这两大败举使淡水河谷陷入困境难以自拔。此外,2013年,淡水河谷又逢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化”时期,进口矿砂价格从139美元/t至2014年9月25日下滑到75.5美元/t,累计下跌44%;进入2014年第一季度,其净利润同比下降19%至25.2亿美元。

淡水河谷吸取2010年以来企业经营战略方向偏差所带来的教训,调整战略思维,刻不容缓地提高营业额,改善货主与船舶所有人的关系,降低成本,缩小总资产规模,减少不熟悉的行业投资。随着铁矿石降价,矿商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对于淡水河谷而言,其不但面临来自澳大利亚两拓的竞争压力,而且亚洲地区较远的运距也使淡水河谷不得不考虑运输成本的问题。同时,4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不但在我国停靠受阻,而且在兴建的马来西亚中转码头中新增的中转运费加上“二次倒载”产生的装卸费已达到原有巴西至中国航线全程运费的60%~70%,相当于澳大利亚至中国航线运费的4倍多。因此,淡水河谷从2014年起依靠马来西亚港口仍旧无法挽救其利润大幅下降、竞争力变弱的局面,再加上不能放弃占其销售量50%以上的中国市场,造成了其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淡水河谷只有在市场面前放低身段,采取积极姿态,与我国船舶所有人、港口、钢铁企业等合作,才是其唯一出路。

5.3 中远集团与淡水河谷的合作

2014年7月,在我国和巴西政府共同斡旋下,淡水河谷与中方签订3项合作协议,促进和重新拉开了中远集团与淡水河谷合作谈判序幕。同年9月12日,两家共同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6 启示和建议

6.1 货物运输权方面

美国非常重视对本国进出口货物运输权的保护问题,规定国防军事物资、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信贷的进出口物资、对外援助物资、不少于50%的政府采购物资等4种物资必须由美国旗船运输。只有在美国旗船运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物资才可以由美国公司控制的外国旗船来承运。

同样,根据国情,我国应加紧制定相关“国货国运”扶持政策。建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参与,组成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银行、进口矿砂的钢铁企业、贸易商等紧密合作组织,牢牢控制本国进出口货物(包括进口铁矿石在内)的运输权和定价权;改变过去我国船舶所有人难以承运日本进口铁矿石及我国煤炭出口到日本的海上运输权的现状。我国政府应在WTO允许的范围内从政策上积极给予支持,逐步提高“国货国运”的比例,维护我国行业发展和经济安全。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引导,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上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航运企业与淡水河谷的合作,建立合作双赢的长效机制。这对监督和规范合作过程,解决淡水河谷“巨轮”困境,帮助国内船舶所有人实现运力结构升级,规范整个航运市场行为都有重要的意义。

6.2 通过兼并、重组,提升国内航运公司在航运市场的整体实力

将这次淡水河谷大型船舶“强袭”的挑战看成是国内干散货航运市场兼并、重组和重新“洗牌”的契机,进一步提高大型干散货航运公司的服务水平,淘汰市场上一些竞争力较弱的航运公司,进一步增强我国干散货航运市场的整体实力。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大型航运企业联合组建船队,通过加强合作来增强竞争力。

经济扶持 篇4

1.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效果好,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将各项惠农补贴进行梳理、整合, 统一交由基层财政部门为农民发放, 真正方便农民。一些农民领到补贴资金之后, 不是用于生产, 而是用于消费, 未能体现出补贴政策的应有效益。如果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使用, 可以办一些老百姓共同关心的事情, 使用效果要好得多。在国家层面上对惠农补贴资金进行适当整合, 集中使用, 发挥最佳效益。

2. 着力构建财政支农长效机制

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点多面广, 支农项目在较多部门实施, 资金投入分散问题比较普遍。应从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和改进:一是从法律层面上探索建立保障“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力度, 取消主产区的地方财政配套;三是适当提高惠农补贴标准, 加快补贴进度, 避免影响农业生产。

3. 种业事关国计民生, 加大扶持刻不容缓

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经过兼并重组, 我国种子公司虽然由原来的8700家调整为现在的6200家, 但是种业的整体水平还很薄弱,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种子产业的支持力度,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早日圆“种业强国”梦。

4. 需要降低惠农政策行政成本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要确保各项政策都落实到位, 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行政成本。为了在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的前提下, 进一步降低管理行政成本, 近年来, 各级财政会同有关部门, 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补贴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探索建立更加节约、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补贴政策机制, 充分发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益。

5. 应推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当前, 涉农资金在管理使用上确实存在管理部门多、资金渠道多、交叉重复与使用分散并存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 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取得了明显成效。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继续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6.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 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

关键是要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 加大投入力度。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措施, 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除财政划拨专款之外, 还可多渠道多方位拓展资金来源, 将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专款专用, 加强管理。

7. 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机制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结构, 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设立农业基本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对农户投资投劳给予奖励补助, 鼓励、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金融支撑机制, 对于收益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可用土地出让收益或财政性资金弥补, 解决金融部门的后顾之忧;建立金融支持奖励机制, 对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减免税和资金奖励等政策, 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完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加快发展政策性保险机构, 并鼓励商业性保险组织介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 创新金融服务, 增加涉农信贷投入

金融部门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创新多种形式担保的涉农信贷产品, 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探索开展大型农田水利设备、大型农机具等融资租赁业务。重点加强对项目立项、资金使用、资金回收等环节的监督与管理。督促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制度的规定使用建设资金, 专账管理, 专款专用, 单独建账核算, 严禁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信贷资金,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9.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合, 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为载体, 走“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复合式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信用信息数据库, 积极推进“信用村镇”和“信用社区”建设, 并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传, 引导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 形成有效的社会信用环境氛围, 逐步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辖区, 加速区域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扶持 篇5

稳定增长政策意见实施细则

市财政局 市商务局

为大力拓展内需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意见》(锡委发„2012‟46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精神,为规范资金使用,现对其第二部分“努力开拓内需促进消费”中第13条、14条和18条,第三部分“加大力度扶持外贸稳定增长”中第19-22条的政策意见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支持范围和对象

(一)内贸促消费政策扶持的对象

内贸促进政策的扶持对象为市区范围内的重点商贸企业、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认定的商业特色街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无锡知名商号”和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重点商贸企业应符合下列条件:

1、在市区范围内注册,财务制度健全,三年内无违法行为和不良信用记录的独立法人。

2、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商贸企业,销售增幅须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幅以上。

(二)外贸稳增长政策扶持的对象

1、在市区范围内注册的、具有进出口经营权、财务制度健全且三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的独立法人。

2、近三年在外经贸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外汇管理和海关管理等方面无违法行为。

二、支持内容和标准

(一)支持开展促销活动。鼓励重点商贸企业开展各类促销让利活动,营造消费氛围,对经市商务部门认定的“百场促销活动”,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促销活动广告、宣传等相关费用的50%给予补贴,每个活动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繁荣发展夜市经济。对到市商务部门备案,每天晚上延长营业时间1小时以上的商业特色街区和重点商贸企业,经检查核实后,每月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用于夜间延长营业时间和夜间亮化。

(三)做大做强商贸企业。年纳税销售净增量超5亿元,最高奖励100万元;净增量超1亿元的最高奖励50万元;净增量超5000万元的最高奖励20万元。对本地“中国驰名商标”、“无锡知名商号”、“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我市机场、铁路、长途车站和地铁等主要交通枢纽新开设连锁门店,给予1年期租金30%的补贴。

(四)奖励出口增长贡献企业。对2012年出口实现5%(含5%)以上增幅,且全年出口额超10亿美元(含10亿美元)的企业,奖励100万元;全年出口额超1亿美元(含1亿美元)的企业,奖励80万元;对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含5000万美元)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的企业,奖励20万元。

(五)奖励出口突出贡献个人。对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争取总部转移订单等方式扩大出口,2012年出口实现正增长的规模型出口企业负责人,增加出口1亿美元以上,奖励30万元;增加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奖励20万元;增加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奖励10万元。

(六)奖励进口业绩突出企业。对2012年进口实现正增长,且全年进口额超10亿美元(含10亿美元)的企业,奖励80万元;全年进口额超1亿美元(含1亿美元)的企业,奖励50万元;全年进口额超5000万美元(含5000万美元)的企业,奖励30万元。

(七)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我市外贸出口企业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参加境外展博览会的,最高给予参展博览会摊位费100%的补贴。

三、申报程序

(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共同加强扶持资金管理,联合发布扶持资金申报指南。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属地原则向所在区商务局提出申请,并报送有效申报材料。

(二)申报材料经商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对拟扶持的单位和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及时拨付扶持资金。

四、申报材料

(一)申请促销活动补贴材料

1、市商务部门确认的活动备案表;

2、开拓内需促进消费政策资金申请表;

3、企业申请报告(企业简介、活动情况及成效等);

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5、媒体广告宣传合同(协议)、发票复印件、宣传广告照片或复印件;

6、促销活动启动仪式现场照片等相关证明材料;

8、销售额增幅证明材料。

(二)申请夜市经济补贴材料

1、市商务部门确认的备案表;

2、开拓内需促进消费政策资金申请表;

3、企业申请报告;

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5、重点商贸企业和特色商业街区在媒体上公示的夜间延长营业时间的资料及原营业时间证明等辅证材料;

6、其他证明材料。

(三)申请净增量奖励材料

1、开拓内需促进消费政策资金申请表;

2、资金扶持申请报告;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4、经税务部门确认的2011年、2012年纳税申报表复印件或经税务部门确认的2011年、2012年纳税销售额证明。

(四)申请拓展市场补贴材料

1、拓展市场补贴申请表;

2、开拓内需促进消费政策资金申请表;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4、商务部认定“中华老字号”文件;

5、“老字号”企业与相关单位签订的租赁合同(复印件);

6、租赁发票和付款凭证(复印件)。

(五)申请进出口奖励材料

1、扶持外贸稳定增长资金申请表;

2、申请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

3、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六)申请开拓国际市场补贴材料

1、扶持外贸稳定增长资金申请表;

2、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

3、银行付款凭据、实际支出发票等凭证;

4、参展合同、摊位确认函、收费通知书、签证页出入境记录和展位照片;

5、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五、监督管理

(一)项目实施企业(单位)应严格按照扶持资金扶持的条件,及时组织实施相关项目,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按时完成;对收到的扶持资金,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专款专用。

(二)同一企业同一项目同时符合国家、省、市扶持政策规定,涉及多项奖励资助的,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执行。

(三)对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扶持资金的企业(单位),追回已经取得的扶持资金,记入企业诚信记录,三年内不得申报各类财政扶持项目,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和人员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四)各区商务和财政部门负责对扶持项目的日常管理监督,对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的地区,相应减少所在区下项目申报数量和扶持额度。

(五)市商务局要对扶持项目加强全过程管理,建立完善项目评审、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各项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扶持项目完成情况和实施绩效。

(六)市财政部门要对扶持资金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同时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抽查审计。监督管理和评价结果作为以后扶持资金安排重要依据。

(七)本办法适用于市区范围内的企业、项目,自2012年8月1日起执行,实施期限1年,由市商务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无锡市商务发展资金管理办法》(锡商规发„2012‟]76号、锡财工贸„2012‟20号)继续执行。江阴、宜兴可参照执行。附表

一、扶持外贸稳定增长资金申请表

附表

二、开拓内需促进消费政策资金申请表

附表

三、促销活动及夜市经济备案表

经济扶持 篇6

一、维护“民田”和抑制兼并——小农经济的制度保障

康雍乾时期,专制国家对占全国耕地大多数的民田的私有权给予充分的承认和保护,努力防止土地的大规模兼并。这种对民田的土地私有制的维护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禁止圈地,维护土地私有权

康熙十八年规定:奉天锦州等处旗下荒地甚多,若民人欲开垦而旗人妄为圈占,从重治罪。康熙二十四年废圈地令:凡民间开垦田亩,若圈于旗下恐致病民,以后永不许圈。如旗下有当拨者,以户部现存旗下余田给之。而对于农民自开荒地,则给以印信、永准为业,明确其土地的私人所有权。

(二)禁止灾荒期间的恶性兼并

乾隆五十一年河南连年灾荒,粮食无收,毕沅奏称:“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藉此准折地亩。”乾隆帝对此很不满,指责山西商人“似此乘人之危,以遂其垄断之计,其情甚为可恶”。为此,朝廷严定章程,准民按原价回赎,对不允许原主收赎者“必当置之于法”。在政府有力的干预下,因灾贱卖的地亩得以原价回赎。

二、鼓励垦荒——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推广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发展国家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首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土地。康雍乾时期离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尚不远,农业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存在大量抛荒的土地需要复垦,加之又有新平定的新疆等幅员广阔的地域有待开发。为此,康雍乾时期出台了一系列移植垦荒的政策,在全国各地恢复和推广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康雍乾时期的鼓励垦荒政策通常辅以赋税和徭役的减缓或减免,从而使农民在垦荒的头几年里承担相对较轻的负担,这有利于提高农民垦荒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康雍乾三代对垦荒的赋税减免力度不断加大,并且逐渐实现了制度化。徭役方面,河南御史刘源濬在顺治十八年就指出,垦荒农民“开种之初,杂项差役仍不能免,此官虽劝垦,而民终裹足不前。”为此,政府放宽了徭役期限:“河工、供兵等项差役,给复十年,以示宽大之政。”

三、营建农田水利——小农经济生产条件的改善

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收成的保证和提高有重要的作用,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其无法自发地集中力量进行公共建设,更不可能完成类似黄、淮、运河和江浙海塘这样的大型河渠水利工程。因此,康雍乾时期政府通常运用政治力量,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派遣得力官员的方式到地方组织兴修水利。

康雍乾时期对黄河、运河的治理一直相当重视,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有效保证了沿岸农业的正常生产。在各省农田水利方面,清朝政府对畿辅直隶的水利建设着力最著,康熙时“垦天津荒地万亩为水田”,雍正时“于滦、蓟创营田,设营田水利府,命恰亲王董其事……因地势浚流筑圩,建闸开渠”。其次为江南,“高宗饬直隶总督李卫修治水利,复遣大理寺卿汪隆总江南水利工务,南北共营”;清政府尤其重视江浙海塘建设,乾隆七年就曾下令:松太海塘“外无土塘、内逼城垣之处,应斜填土坡,夯硪坚实”,“塘身逼近海洋处……先宜加高三尺”“以防春汛”。在其他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和扶植愈发加大,并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给予财政政策的特殊处理。“江西郡县,非滨江湖即环山岭,全赖圩堤、闸壩、陂塘、堰圳以资防御灌溉,饬牧令亲勘督修;民力不及者,应准其支盐项充公银以资要工。”

四、赋税蠲免和灾荒赈恤——小农经济抗灾能力的强化

灾荒一旦爆发,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无以为生的破产小农将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因而实行荒政一直是历代专制王朝的既定国策。清康雍乾三代恪守着“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祖训,将蠲免和赈恤作为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是历代之最,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鼎盛阶段。

灾蠲通常指蠲当年或上、下年的田赋,这是清代救灾的重要措施。蠲免作为灾后的一项补救措施,在康雍乾时期最为全面和完备,措施包括免赋、缓征、蠲免积欠等。清初定制,“凡遇灾蠲,起运存留均减”。赈济则是向灾区运送钱粮供给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赈济资金由国家调给、地方筹措和个人捐纳相结合,赈济月给钱、米数和赈期均无定制,大体根据灾情而定。清代灾蠲和赈济的州县,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年均数上看都相当大。

五、粮食仓储和稳定粮价——小农经济基本生活的保障

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农的基本生活主要是围绕粮食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展开。对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农而言,生产不足时需要得到借粮或者赈济,存有余粮可以卖出时又需要有平稳的市场粮价,这就要求国家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粮价管理机制,康雍乾时期是通过建立粮食仓储和平粜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丰歉之年,粮食供求关系都会失去平衡。歉收之年,投机商或地主可以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小农可能被迫变卖家产甚至土地。丰收之年粮食价格下跌,农民收益无法得到保证,种粮积极性大受打击,也会导致生产的破坏。因此,政府在粮价高时抛出粮食平抑粮价,“于成熟之年每一石照市价覆减五分,米贵之年每一石照市价覆减一钱,此欲杜奸民贱籴贵粜之弊也”;在粮价惨跌时大量回购抬高粮价,就能起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和维持正常生产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调节粮价的过程中,清代注意利用微调的手段以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这是符合市场规则的调节机制。“平粜之价不宜顿减,若官价与市价相去悬殊,市侩惟有藏积以待价,而小民藉以举火者必皆资于官谷……若按市价减十分之一,所减有限,铺户亦必小低其值以翼流通,而后以次递减,期平为止。”

康雍乾时期,国家经济由战乱之后的百废待兴,恢复并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盛世局面,这与康雍乾时期专制国家对小农经济系统的有力的保护和扶植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国家保护土地私有以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垦荒在地域上扩展和推广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营建农田水利改善生产条件、灾蠲灾赈强化抗灾能力、粮食仓储和调控粮价保障基本生活,根据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发挥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也巩固和增强了专制国家的国力。

经济扶持 篇7

一、菏泽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我市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并逐步成为农民增收创业的新起点, 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点。根据统计, 截止2011年底, 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7个, 成员数量13.8万人, 带动非成员15.2万人, 入会 (社) 成员在100人以上的96个,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36个。其中,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个, 入社成员1689户, 带动农民18236户,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24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组建形式多样

一是专业大户牵头组建, 主要由种养大户、工商企业主、有经济头脑的农产品经纪人牵头领办, 特点是易组织, 发展快, 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较为密切;二是龙头企业牵头组建, 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自己与农民、生产基地联系紧密的优势组建的, 特点是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 辐射范围较大, 各种服务到位, 但农民容易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基层涉农事业单位牵头组建, 主要是基层农业技术站和经营管理站利用原有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组建的以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农副产品销售为主的合作组织, 特点是基础好, 农民容易接受;四是涉农干部职工领办, 特点是运作形式较为规范, 带动能力较强。五是农民自发组建, 农民根据自己的区域种养情况, 自发组建起合作经济组织, 特点是形式多样, 利益共享, 但季节性较强。

2. 依托特色产业组建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粮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 以牛、猪、羊、鸭、鸡等为主的规模养殖业, 以苹果、桑蚕、杨木丰产林为主的林果业, 以优势农产品为主的加工储藏业和农产品贩运、营销为主的流通组织。围绕产业化生产,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农民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成武县大田集、白浮图、张楼等乡镇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 大蒜种植30多万亩, 围绕大蒜的种植、销售、加工、储藏, 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协会, 促进了大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郓城县黄安、唐庙、双桥等乡镇是木材加工聚集区, 在乡镇经济管理部门的牵头、组织下, 都相继成立了林木加工、销售协会, 在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促进了林木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曹县城关、倪集等乡镇围绕畜牧养镇, 成立了养奶牛合作社或协会, 有力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3. 生产需要确定合作形式

一是购销合作型。这是目前数量最大的一种形式, 主要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为纽带, 统一组织收购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农产品一般都高于市场价格, 据典型调查, 凡是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 增收幅度一般都在20~30%以上, 部分农户成倍增长。如以食用菌为纽带的食用菌协会、专业蔬菜协会等等。二是技术物资合作型。这是一种比较早的形式, 大部分由涉农单位和农技人员兴办, 供应技物一般都低于市场价格, 会员从成本低、卖价高两头受益, 一般都能获得较高收益, 最差的也能做到保底。如由定陶县南王店乡政府领头创办的西瓜协会、由定陶县农业局牵头创办的定陶县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

4. 联结、运作机制较松散

在全县比较成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 目前主要有两种运作机制。一种是会 (社) 员制, 主要是专业协会。合作组织资产归组建者所有, 农民只要缴纳少量会费, 就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无偿或低偿的信息技术服务。只要农产品按标准生产, 合作经济组织就会按约定的价格收购。这种形式农民易接受, 发展也快, 但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联结较松散, 合同和契约不能保证履行, 有的根本没有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和契约, 合作组织只维护自身利益, 无法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全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属于这一种形式。另一种是股份合作制, 主要是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者在为弥补资金不足或增强凝聚力, 吸收农民以资金、劳力、技术、土地等入股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归组织成员共有, 农民既能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服务, 又能在年终分得一些红利。这种形式目前占比重较小, 但代表了发展方向。如以吸收村民资金为股份的定陶县孟海镇黄庄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牵头创办人持大股、农民持小股的定陶县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建设, 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投入的现代化, 生产的专业化, 社会化和区域化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生产管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业市场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农民既要承受自然风险, 又要承受市场风险, 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明显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通过市场经济规则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行订单生产, 坚持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将农民连接起来, 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而有效地降低乃至避免了市场风险。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 进行标准化生产。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涉及种植业的农民合作组织都按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整地施肥、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的方式组织生产。并就基地内的基础配套、土壤深耕、良种供应进行扶持, 逐步建成了当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鄄城县董口镇伊楼蔬菜协会, 通过扶持, 实行了“六统一”服务, 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 质量达到了标准, 加工企业收到优质原料,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再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东明县金科西瓜合作社, 由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 统一市场销售, 农民生产的产品无后顾之忧, 仅无籽西瓜销售亩增收入达500元。

2.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 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处于分割脱节和无序状态, 难以形成社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区域经济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种、养、加、销, 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连接起来, 形成了以市场为导, 效益为核心, 科技为支撑, 利益为纽带, 服务为保证的产业化经营的崭新格局, 农产品竞争力的明显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作为“公司+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链条的中间环节, 既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又减少了企业与单个农民的交易成本, 使农产品价格有保证, 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如鄄城县农业综合开发甜叶菊种植协会, 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由青岛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户、种植企业、科研单位等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会员达500多户。协会由会长、副会长、会员组成。协会的建立, 并通过政府的扶持,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维护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的生产, 坚持从良种、良苗引进, 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产品订单收购的一条龙服务, 凸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新格局,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以及市场经济法则的无形作用, 使其能把服务渗透到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 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 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 农民千家万户干不了的事情,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是农业开发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项主要建设内容, 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合作组织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市场行情, 并颁布销售信息。鄄城县董口镇伊楼蔬菜协会就是通过销售网络, 畅通了市场, 使蔬菜生产销售有了保证。

5.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向商品化、集约化经济的转变, 无序生产向有计划订单生产的转变, 粗放型经营向科技型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高市场风险向低市场风险的转变, 带来了经济效益提高和收入水平增长的必然结果。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变单个盲目生产为有计划地按订单或合同生产,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技术指导到田间, 种子、化肥、农药供应到地头, 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带领了农民学科技, 用科技, 使广大农民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鄄城县彭楼镇何庄金银花协会,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会员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技术, 520个受益人年均增加收入600多元。

三、扶持情况及建议

2009年以来, 我市共相继扶持了4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其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东明金科西瓜专业协会) , 农民专业协会8个 (牡丹区王浩屯樊寺大蒜协会, 定陶县黄店镇西红柿产销协会, 郓城县双桥乡绿色果品协会, 巨野县董官屯镇伊坪坊优质小麦专业协会, 巨野县谢集大蒜专业协会, 鄄城县彭楼镇何庄金银花协会, 鄄城县董口镇尹楼无公害蔬菜协会, 鄄城县郑营乡甜叶菊种植专业协会) , 农民用水者协会33个, 完成投资586.5万元, 共有28722户社员参加, 直接带动农户31964户, 带动农民120034人, 农民人均年直接增加收益66 0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了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完成投资21万元, 共有239户社员参加, 直接带动农户923户, 带动农民3269人, 农民人均年直接增加收益326元。

1. 存在问题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有一定基础, 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面临着若干需要尽快解决的矛盾和障碍。一是组织较为松散, 利益联结机制有待更好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是由农民合伙组织发展而来, 大多数都是松散型的, 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导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单边承担市场风险, 积累薄弱, 难以发展壮大。二是组织群体小。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区域集中在几个镇或一个镇、或几个村, 有的甚至一个村, 区域范围狭窄, 导致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弱。三是组织运转困难。即使是建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面对的是松散的农户, 从事的多为无偿服务, 其组织机构除个别依托于龙头企业的以外, 绝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和经费, 运转比较困难。如多数农民用水者协会, 虽然也注册, 但真正运行好的不多。

2.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 实践表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变的前提下, 把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环节、各要素联结起来, 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功能, 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 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加大直接项目扶持的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龙头企业的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 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基地优先列入土地治理项目。在项目申报时, 除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由企业进行申报外,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势农产品基地项目可以由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申报, 以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

二是落实完善相应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采取项目直接扶持外, 还要在政策上给予落实完善, 可以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 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主体注册, 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使其作为一个真正的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并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部分无偿资金作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 以解决组织机构经费的短缺;还可以在政策中制定补贴、补助的办法, 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办公设施、检测仪器及其他设备方面的困难, 以及在品牌申报上的资金短缺。

经济扶持 篇8

湖南武陵山片区是连接东西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枢纽, 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国防战略空间资源区。打造湖南武陵山片区生态经济区, 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 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对促进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 生态是湖南武陵山片区最大的品牌、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 不能走“脱贫致富→生态资源开发→资源产品开发”的老路, 依靠透支生态资源发展经济, 导致资源退化。应采取“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 打造湖南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品牌, 推进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目前着力推进武陵源等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开发, 建设以崀山等为重点区域的地貌多样性保护区;着力推进武陵山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建设, 完善湖南武陵山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开发区内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禁止开发区内严禁毁林开荒、放牧、砍伐、开矿、采石、取土及其他活动, 禁止各类工矿建设。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武陵山生态经济圈, 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须找准定位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每条沟域的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 采取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5种创新模式, 进一步明确每条沟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建设张家界旅游龙头、凤凰和崀山两大旅游中心, 依托张家界、常德、吉首、怀化、邵阳五大区域中心城市, 构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黄金走廊, 形成大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沪昆高速民俗生态旅游带、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四条精品旅游带, 打造大桃花源山水田园休闲度假、张家界奇山异水遗产、湘西文化生态风情、怀化古城古镇古村、大崀山原生态文化、中华瑶乡民俗文化等六大旅游功能区。

立足沟域资源条件, 形成了旅游、水电、矿产、林木、农产品、中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一是利用政策优势, 打响湖南沟域品牌。根据不同沟域的不同特点, 制定相应政策, 达到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的目的地。二是采取多种宣传形式, 进一步彰显不同沟域的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 打响每条沟域经济品牌。重点规划建设张家界、新宁崀山、凤凰古镇、里耶古迹、洪江古城、芷江和平园和城步南山等7处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品牌。要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 按照星级景区标准逐步完善沟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把凤凰山和崀山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5A级景区。三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积极推进景区文化建设, 不断开拓文化生产力在沟域经济建设中的价值空间;有效促进文化、体育、艺术和科普等元素与旅游产业融合, 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关注农民切身利益, 选准湖南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组织模式

沟域经济是综合型产业经济, 具有主体鲜明、产业范围广、经营模式多样的特点。因此, 沟域经济开发过程中, 在保障农民这个主体利益的前提下, 兼顾各方开发者利益, 选择适合湖南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政府负责沟域经济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商业管理和经营运作, 直接与村集体、农户进行合作, 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村集体和农户可以按照公司标准提供特色商品、入户接待等服务, 也可以将地树等生态资源入股, 按股分红。这样既能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组织优势, 又能利用企业的资金和市场。

“四位一体”产权式农业模式。即实施“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农民”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和片区内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一定的出资比例成立投资公司, 投资公司担保企业不足资金的银行贷款。农民合作社组织出让土地, 也可以出资, 企业以租赁人的身份开发运营项目, 并向合作社交纳租金。

3 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 选好湖南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的产业扶持重点

3.1 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目前, 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 资源优势明显, 如何将资源优势变成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并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 把湖南武陵山片区建成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要重点突出张家界、崀山两大世界遗产品牌, 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建设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产品, 将湘西地区建设成为国内外驰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张家界旅游龙头, 突出两大世界遗产品牌。强化市州之间、景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整合发展。推进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和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一是加强协调统一。由省旅游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协调这一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 做到统一策划、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经营。力求做到交通同步、资源同用、信息同享、生态同育、环境同治。二是配合大旅游格局规划谋划大交通, 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制约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交通不够畅通。而价廉便捷的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建设既要抓好“主动脉”的建设, 又要抓好乡村通畅工程。三是支持若干景区及若干旅游文化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运用财税手段, 引导各种资本对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那些公益性项目, 应以财政投入为主, 上级政府还应根据具体情况, 减少或免除下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经营性但风险较大的项目, 以政府贴息的形式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对于一般经营性的项目, 利用税费优惠政策和市场手段激发民间资本的投入。总之, 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业的发展, 亟须省政府主导做好“一化两基”工作, 所谓“一化”就是要引导旅游产业文化, 所谓“两基”就是要扶持好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包装宣传、一体化规划等基础工作。

3.2 突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挖掘资源禀赋, 充分利用湖南武陵山地区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 大力发展林木、农产品、中医药等产业, 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 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沟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扶持武陵山片区特色生态型农业发展的对策:一是扶持建设优势农林产业带, 集中力量发展林木、农产品、中医药等产业, 重点建设一批万亩以上连片良种繁育基地, 实施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粮食产能工程、中药材基地工程、优质茶叶、烟叶、油茶基地工程等重大项目。二是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湘酒鬼、湘窖、老爹农科、鹤盛原烟、辣妹子食品、亚华乳业、汇源果汁、富桥牛肉等骨干企业。三是制定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 适当降低龙头企业的入围标准。明确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投入制度、激励制度。四是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引导推动。加强对休闲农业、生态园艺、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支持。运用行政引导和推进手段, 加强对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的指导、规划和协调, 并从落实土地流转、税收减免、财政扶持政策等方面推进支柱产业的发展。

3.3 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产业

武陵山片区各市州在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积极推进工业化战略,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 区域内加工制造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由于技术、资金、人才及政策等原因, 加工制造产业发展还受到制约, 区域内工业化水平不高, 影响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加工制造业发展的措施:

(1) 加大投入, 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后劲。 (2) 加快培育企业群体。 (3) 科技引导, 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中心, 着力打造上下游配套的武陵山片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促进矿产加工企业由“资源型”向“创新型”发展, 打造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产业链。 (4) 多策并举, 大力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

在今后的工作中, 湖南武陵山片区将加快沟域经济建设步伐,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扶持产业发展, 凝神聚力, 推动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建设取得预期实效。

摘要:沟域经济是在区域经济的基础上, 结合山区的特点提出的新概念, 山沟是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区域的视角来探讨, 因此称之为沟域。2004年张义丰开始提出沟域经济的理念, 为山区经济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对象, 奠定了沟域经济的理论基础。2008年北京市提出试点, 在山区县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生态沟或生态谷,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2009年北京市全面推动本地沟域经济的发展,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 为山区发展、农民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沟域经济理论的发展以及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经验, 对目前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扶持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沟域经济,旅游业,产业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覃朝晖.武陵民族地区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 2013.

[2]何伟军.武陵民族地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集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经济扶持 篇9

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引导、推动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10年6月30日,宿迁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和引导,共办理开业登记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5376户,资金总额633383.92万元;其中股份专业合作社610户,资金总额82764.99万元,土地经营权出资37574.04万元,流转土地14333.25hm2;农民专业合作联社36户,出资总额21350.26万元。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遍布全市城乡。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经调查,我们也发现农业综合开发目前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面也还存一些问题:

一是扶持的范围和重点不明确。目前农发部门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条件、范围、重点及补贴标准还没有统一要求,致使在具体操作中无法准确把握;另外所扶持的合作组织多数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二是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不规范。根据调查,目前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问题,有的专业合作社虽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但章程制度不规范,多流于形式;有的与成员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大多数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辐射能力低,带动力不强,覆盖面不广,缺乏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能凝聚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人才,不能满足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的需求。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工商、民政、科协、农业部门均可受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取得社团法人身份,不能从事经营活动,但从事经营活动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农业、林业、工商、民政、财政、科协等部门各自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职责,各自单一服务,不能形成服务合力,但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且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容易出现都管都不管的现象。另外还有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不够规范,有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缺乏民主、严密、合理、完善的管理;有的为农服务效果不明显,与农民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有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公开不到位。

2 改进措施

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进行改进。

2.1 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要和农业综合开发特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明确四方面问题:一是明确扶持范围。目前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专业协会,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还处于试点阶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今后应扩大扶持范围,加大对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研究会、农民技术协会等四类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二是明确扶持条件。为确保扶持效果,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条件应具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有规范的章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机构;在某一行业或品种生产上,覆盖面广、受益面大,能为成员提供各种服务,与成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方面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服务关系;有基地、有品牌,带动能力强,能积极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户增收效果显著等三个基本条件。三是明确资金用途。为确保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农发资金主要应用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开办运行,购置信息化办公设备;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设营销网络,开展农产品营销推广;开展科学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购置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运销和质量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申请商标注册,申报认定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及名牌产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兴办小型农产品初加工项目等六方面内容。四是明确扶持标准。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专业协会的补贴标准每个协会仅有5万元左右,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对此,今后可在土地治理项目中按财政投资的10%提取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项目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培训、示范推广、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建设。对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可从中拿出三分之一的无偿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补贴标准上可按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安排15~30万元列支,以确保扶持效果。

2.2 强化服务,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着眼于长期运作和健康发展,要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基本原则基础上,找准扶持的关键环节,切实做好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服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项新事物,对此农发部门要把宣传引导作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突破口,抓住农发资金扶持的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用发生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事例,教育引导农民,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并发挥其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加强示范引导服务。要针对合作组织服务手段差、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努力帮助合作组织与农技推广、供销等社会服务组织合作,拓宽服务领域,为农民提供多形式、多样化的服务,满足社员的生产需求;要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产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要总结推广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三是加强人才培训服务。人才匮乏是当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农发部门要统筹安好农业开发培训资金,切实制定好对合作组织人员培训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抓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热心合作事业的合作组织经营管理者队伍,指导他们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品牌、诚信经营,促进合作又好又快发展。三、规范管理,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是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重点要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会员讨论决定。二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制度。要以联办、联心、联利的联结机构为核心,正确处理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要通过产销订单,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合同、契约等形式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要建立规范帐目,定期向会员公开收支情况,做到帐目清楚,收支有序,监督有力。

2.3 加强部门协作,增强服务功能

经济扶持 篇10

“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 应该在客观竞争环境中实现”

问:说到大企业, 我们很容易想到央企、大型国企等, 但像中国远洋这样的大型企业, 亏得那么严重, 还要怎么扶持呢?

苗圩: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在确实是国有企业、央企占据了大企业的主体, 中小企业则以民营企业为主要存在形式。现在虽然中央提出来两个“毫不动摇”, 但是在社会上下、国内国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完全一样。比如说到底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 这个争论得很厉害。

有一些专家主张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应该从一切竞争性行业退出来, 要打破垄断, 让民营企业进入。但是这里还有个坚持市场竞争原则的问题, 要优胜劣汰, 不是你去让他退出来就退出来。

如果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 垄断性行业又要让出来, 国有企业大概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这不应是主观的意志操纵, 而是应该在客观的竞争环境当中通过优胜劣汰来实现。

问:中小企业就会觉得给央企、国企扶持太多了, 对他们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苗圩:是不公平, 特别是在准入门槛上。所以国务院发了两个“36条”, 其中, 2010年发的“新36条”, 就是促进民营企业能够进入到垄断行业;去年又组织各个部门按照行业制定具体的细则, 就是让民营企业能够进来, 但是坦率地说, 这方面仍然是困难重重, 任重而道远。

要讲到扶持的政策, 我们不能不考虑已经加入了WTO, 以及还有外资这些方面, 如果给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特殊的政策, 又会引来对所谓“国民待遇”的质疑。

所以工信部经过仔细的研究, 没有把这些问题陷入到没有结果的争论中, 影响我们整个的工作。我们就选了中小企业作为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选好以后, 我发现社会上下、国内国外, 是没有太多不同意见的。包括在国外, 我们也建立了很多双边、多边机制, 国外他们也扶持本国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我们打开了看一看, 中小企业99%是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形态99%是中小企业, 所以这两个事情是高度相关的, 我们用这个办法就可以回避掉社会上那些无谓的争论。

“中小企业困难最多, 待遇最不公平”

问:所以作为部长还是想推动一点实事, 一边是大企业一边是中小企业, 现在从中小企业入手。

苗圩:因为中小企业的困难最多, 待遇最不公平, 但是反过来说, 中小企业又是活力和内生性动力最强的, 谁办一个中小企业, 都是今年100万, 明年想搞到200万的, 所以有内生性的动力和活力。

问:怎么切入呢?

苗圩:我们不管你所有制, 先把所有制的东西抛开一边, 我们就是按照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中小企业里我们又重点放在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因为中型企业有时候跨两头, 大中型企业, 把它也包括进去了。所以从前年开始, 在国务院领导的推动下, 我们就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个非常有含金量的文件, 就是国务院的国发14号文件, 就是鼓励、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里面有很多的政策措施, 比如说贷款, 要给它单独的制定标准, 要单独进行考核, 降低门槛, 提高坏账的容忍率。比如说政府采购, 要给中小企业的产品留有一定的份额, 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议价。同样的产品, 大中型企业做的和中小企业做的, 你只要达到产品的要求, 中小企业可以议价6%。

问:执行得怎么样?

苗圩:坦率说有一些还没有完全落地, 有些政策已经到位了, 比如说降低中小企业税收的征缴, 这些政策开始落地。但是有些像我讲的政府采购, 这得靠各级政府采购部门共同努力。

“产能严重过剩, 会对产业带来灾难性影响”

问:刚才谈到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意味着对过去不一定完全合理的产业结构遗留下来的包袱的处理, 现在很明显的就是一个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处理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处理的力度过强过猛过于一刀切, 容易涉及到民生需求, 这两者之间怎么平衡?

苗圩:我有这么一个观点, 就是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必然, 因为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 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 所以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竞争, 如果没有过剩, 那就是没有竞争。

但是产能严重过剩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说恶性竞争, 比如说增加系统性风险, 对企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 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产能过剩为什么今天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是金融危机下, 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 使我们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平衡, 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措施就能把它解决的。一个是消化一批, 一个是转移一批, 一个是淘汰一批等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还得一段时间, 逐渐地来化解这些矛盾。

总的想法, 就是首先要把住进入的门槛, 要通过环保、节能、土地、银行信贷等方面, 控制住不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恶化这个局面。然后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比如说新增产能和落后淘汰产能要有某种结合, 以一个省为单位, 淘汰落后产能越多, 可能新增产能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将来放开的时候不是一刀切的全部都放开。

“淘汰落后产能以节能减排为标准”

问:刚才说“关掉一批, 消耗一批”, 关掉一批的标准是什么?

苗圩:现在我们在抓淘汰落后产能的这项工作, 工业行业一共有21个子行业, 都有具体的目标。现在的标准大部分还是按照工艺、设备制定, 今后的标准更多是按照节能减排的标准来限制。总体上来说产能利用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因为各个企业不一样, 各种产品不一样, 另外还有季节销售的差别, 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一般来说是70%到75%, 这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另外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每年毕竟经济还有7%到8%的增长, 这个增长也会消化掉一定的富裕产能, 所以这个时间很难说有多长, 我们会尽快。

“新能源汽车是长远发展的一个关键”

问:刚才反复提到节能减排四个字, 汽车是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 这几年对于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 大家有很多的期待, 但实际进展是跟大家的预期有一定落差, 怎么看这个问题?

苗圩:新能源汽车是关系我们长远发展的一个关键, 也是解决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措施。这几年通过和其他部委一起抓“十城千辆”工程, 到去年年底推广了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新能源汽车, 到去年年底一共是27000辆, 当然这个数量还没有达到原来的预期。不过总体上还是出现了一个逐年加快的趋势。

具体到产品来说, 我们的公交车、市政用车、环卫用车, 完全具备了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可能性, 甚至我们一部分城市, 比如深圳, 在出租车这个行业里也开始推行新能源汽车了, 可以节油, 可以节能, 也可以减排, 特别是针对PM2.5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措施。用在公交车, 既可以很好地解决集中充电这个问题, 又对蓄电的里程要求不这么高。所以我们研究决定, 在所有大中型城市要全面地推开这个试点, 过去是只在25个城市推广。

问:是不是需要特别多的财政补贴?

苗圩:这个补贴是特别多, 像纯电动大客车的话, 仅仅中央补贴就要每辆50万到60万, 往往试点城市的当地政府还要给一定的补贴, 反正发展公交没有指望公交赚钱, 都是从方便老百姓、公共福利这些方面出发, 就得补贴的多一点。还有就是私家车, 无疑这是量最大的一块, 私家车现在只在六个城市试点, 这六个城市也进展不一, 像深圳、杭州、合肥进展得就比较好, 有些地方进展得就不好, 所以我们跟其他部委也商量, 也要实行淘汰制, 现在还有很多城市要申请试点。

问:进展不一是不是跟地方政府的推动有关系?

匹配 多元 扶持 生态 篇11

匹配: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小企业融资难,难在单体成本高。因此,小企业融资一定要考虑集合的概念。”狄娜表示,反映在信贷市场上,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大银行要做批量。在做批量方面,首推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目前,建行和中行都在做小企业信贷工厂,因为信贷工厂能够较好地解决单体成本高问题,并且实现了信贷的标准化、模块化、流程化和网络化。

二是政策性银行要做批发。通过政策性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多重效应叠加。“众所周知,政策银行有规模没有‘腿’(资金充足但缺少分支机构),而城市银行则有‘腿’但是没规模。因此,二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就很重要。”狄娜表示,由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织推出了中小企业融资“三台一会”模式,即管理平台、信贷平台、担保平台和企业信用促进会。“三台一会”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找不着好企业,好企业找不到匹配银行的难题,这是非常好的优势互补。

三是中小金融机构做匹配。小企业融资按区域可分为农村金融、城镇金融和城市金融。实现城市金融对小企业的支持,“应认真考虑社区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建设问题。”狄娜表示,当然,监管部门的引导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监管部门不加以引导,中小银行仍会向异地乃至全国扩张,最终向大银行发展。总之,银行业要坚持市场细分,分层定位,可按主体、规模、区域实行许可,否则与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仍会无着落。

“此外,小企业融资还要做好共性平台,包括技术平台、检测平台、融资平台等等”,狄娜表示,具体来说就是做“条、块、垛、帮”。“条”,就是指供应链,上下游、行业协会等;“块”是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垛”就是产业集群;“帮”就是指具有共同特质如商帮文化的企业。上述各类平台,其行业背景强、信用半径短、综合成本(交易和监控)低,且风险可控,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好依托。

多元:要扩充资金渠道

“小企业融资难不等于贷款难。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周期不同,资金需求的条件和能力也不一样,创投、私募、上市、发债都要同时进行”,狄娜表示,中小企业发展周期不一样,应该按企业周期分类,按照不同发展阶段来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多元”首先是上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报价系统、产业交易,跟中小企业相关的至少有三个,第一个就是中小企业板,第二个创业板,第三个就是集合债。还有集合信托、集合票据,私募、风投等。特别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鼓励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成长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径。

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证监会在中小企业直接上市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是制定创业板的再融资政策;二是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板上市和再融资政策;三是统一股份转让报价系统。

据了解,工信部积极配合人民银行、联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努力做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发行工作,扩大中小企业“三集”(即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集合信托)的发行规模,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设,也已初步解决了基金的“有限合伙”、“重复纳税”、“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及“出资人与职业经理人权责机制”等问题。

扶持:重在贷款规模单列

“就扶持小企业政策来讲,主要是指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扶持。其中,制定和完善财税政策,以刺激金融机构增加小企业融资是最主要的扶持政策”,狄娜表示,目前,财税扶持这块是很好的,国家实施了很多优惠的税收政策,例如印花税等税种的全免、小企业和“三农”的贷款以及银行的准备金所得税税前提取等都放宽了很多。

她表示,在金融政策方面,监管部门应引导金融机构将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单列,或至少确保一定占比。在差异化管理方面,对于动态差别准备金率机制、小企业贷款多元化利率定价机制、小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考核办法等还应进一步研究细化。与此同时,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作为考核银行的主要参数,不同类型的银行实行不同评价标准等都体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差异化监管理念。

“差异化监管应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我们要积极配合监管当局,使差异化监管措施更加明晰、细化并落在实处”,她说。

生态:要建立“五信”体系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狄娜表示,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营造中小企业金融生态环境十分重要,但目前国内缺乏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是企业融资的基础,首先企业要立信,然后政府要征信、机构要授信,把信用体系建设好,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中小企业。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牵头起草了《征信管理条例》,以解决信用信息的依法披露、资源整合、平台和接口等问题以及培育企业对信用的现实需求等,这对提升小企业的主体能力、真正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建立“五信”体系,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立信;政府作为管理机构之组织征信;有资质的评信机构之评信;以信用提升为主的机构之增信以及最终实现全社会重信。“我们应该在这五个方面共同努力。”狄娜表示,只有让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增信,最后全社会才能重信。营造“五信一体”的信用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

经济扶持 篇12

2009年, 广东省人大审议, 省政府重点办理的《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 (以下简称《议案》) , 2003年开始实施, 迄今8年, 成效十分显著。

率先扶持的战略举措震动全国。广东《议案》在全国开了省人大、省政府合力采取战略举措, 加大扶持力度, 全面配套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河。这项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支农强农惠农《议案》, 受到广东民众的热烈拥护和欢迎, 在全国农机化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和震动。奔走相告, 欣喜动容。广东《议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出台前一年多开始实施, 在中央财政每年用于支持农机购置更新的资金才2000万元时, 广东省作出了省财政8年拿出7亿元资金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决策, 足见其远见和魄力。广东《议案》为进入新世纪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带了好头, 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所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

不负使命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从2003年到2009年, 广东省年农机购置总投入从4.29亿元增至12.74亿元, 接近翻了1.5番;农机总动力从1800万千瓦增至2190万千瓦, 增加390万千瓦, 年均增长3.33%;农业机械原值增加35.9亿元, 年均增长5.04%;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分别增加1.15万台、1.11万台, 年均增幅分别为23.2%、21.5%;水稻插秧机从无到有, 已发展到1300多台;温室设施从190万平方米发展到1153万平方米, 增加963万平方米;乡村农机人员从94.45万人增加到117.63万人, 增加23.18万人, 一支掌握现代农业装备、用先进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大军迅速成长, 这支百万大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新型农民的代表;2009年, 广东农产品保鲜储藏设备达5600台 (套) , 占全国1/5多;增氧机51.33万台, 约占全国36%。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大大增强了农业基础,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从2003年到2009年, 广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16%提高到33.7%, 翻了一番多, 7年提高幅度超过过去50多年, 是广东农机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2009年比上年提高了8个多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重大转折, 反映出几年打基础、调结构, 发挥后发优势的努力已见成效, 蓄势爆发,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开始显现。在此期间, 广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1559.6万人减至1536.7万人, 减少22.9万人;每百户农村居民平均拥有役畜从29.51头减至24.83头, 减少4.68头;在人力、畜力投入减少的情况下, 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93.52亿元增至2010.27亿元, 增加916.75亿元;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7012元/人提高到13082元/人, 增加6070元/人;二者提高幅度分别为83.8%、86.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4055元提高到6907元, 增加70%。以上事实说明, 广东农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机械化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传统人畜力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减少了对人畜力的依赖, 增机、减人、减畜, 机械化生产方式的作用增强了, 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效益提高了, 农民增收了。《议案》实施以来, 广东农机化战线不负使命, 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

水稻上台阶开创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新局面。水稻是广东第一大农作物, 目前广东水稻面积约占全国6.6%, 居第9位;水稻面积约占全省粮食面积77.2%, 稻谷产量约占全省粮食产量80.5%。在全国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粮农增收的战略行动中, 广东水稻生产机械化在全国、在广东省都有重要地位, 《议案》实施一直把水稻生产机械化上台阶作为重要任务, 取得了明显效果。从2003年到2009年, 广东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1.3%提高到48.2%, 提高幅度达2.26倍, 发展水平从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 上了新台阶, 站在了新起点。难度最大的机插秧逐渐得到农民认可, 推广力度正在空前加大;尤其水稻机收水平从不到10%提高到48.6%, 提高近5倍, 开创了广东粮食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更可喜的是, 水稻生产机械化与稻谷产业化经营结合, 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 实现农业增效, 产业发展, 粮农增收, 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现了海纳公司等一批带动农民依托农机、依靠科技、走上种粮致富道路的龙头企业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种粮标兵钟振芳等优秀人物。此势头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指导下, 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水稻生产机械化与稻谷产业化将登上新的更高台阶。

特色创一流开拓了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新境界。广东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具有特色优势, 各地发展不同特色的优势产业, 是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议案》对优势产业要发挥先发优势, 要求特色创一流的发展思路指导下, 8年来农机化为广东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开拓了广东农机化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从种植业向养殖业, 从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全面发展的新境界。例如, 温室大棚及其节水灌溉设备, 节能烘干设备, 荔枝龙眼剥壳去核及产后加工设备, 板栗产后加工处理设备, 蔬菜、水果质量检测、清洗、分级、保鲜、包装设备, 种猪智能测定设备, 智能化母猪群养设备, 养殖基地水质净化处理设备, 双尾虾剥壳取肉等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机械的研发与生产应用,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受到了用户欢迎, 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增创了广东农业发展的新优势。广东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 增氧机覆盖率由2003年18%提高到目前近60%, 养殖鱼塘增设大棚和增氧机、净水设备后, 单位水面产量翻了一番, 大大提高了养殖业效益。

完善三大体系奠定了农机化创新发展坚实基础。按照《议案》完善三大体系的要求, 8年来, 广东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化科研推广体系和管理体系在不断健全完善。队伍和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士气越来越旺, 农机化服务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大大提高, 奠定了广东农机化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的坚实基础, 为推进广东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 在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设立的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 是科技部认定的全国唯一一家分中心, 还有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专业分中心, 说明广东农机科研体系建设已站在新起点, 开创了新局面, 已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已获得专利近80项, 为全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技术服务。2009年, 广东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有142个, 农机户89.4万户 (其中专业农机户14万户) ;已建设区域性农机推广站73个, 各类农机化示范基地164个, 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园艺作物栽培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模式, 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农机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成为深受欢迎的人。

建设四大工程为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议案》要求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四大工程:稻谷机械化工程、园艺产业机械化工程、经济作物机械化工程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工程, 已见成效。水稻上台阶, 促进了稳粮强基础保安全;特色创一流, 促进了优势产业发展, 农民增收。广东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今年亚运会期间经受了考验, 为亚运会食品供应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机械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支撑。总起来说, 《议案》实施8年, 是广东农机化积极奋进, 取得重大进展, 极不平凡的8年, 是广东农机化快速发展, 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的8年, 是广东农机化开拓创新, 特色初显的8年, 是广东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基础、探途径、积能量、创条件的8年。实践证明, 广东《议案》决策是正确的, 执行是有力的, 成效是显著的。新的使命是要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 继续努力奋进, 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广东在发展、在进步, 全国各省也在发展、在进步, 要相互学习, 参考借鉴。中央一再强调, 在树立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的同时, 还要有挑战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还要看到问题, 在鼓励进步的同时, 还要找出差距和不足, 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利在继续前进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因此, 必须清醒地看到, 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与经济强省很不相称,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依然存在;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现代农业基础亟待加强, 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农业机械化结构性矛盾突出, 地区间发展差距大的困难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任务仍然十分重大而艰巨。

从发展水平分析, 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第一, 地区财政收入全国第一, 人均GDP全国第六, 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全国第六, 是经济大省, 也是经济强省。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国第六,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全国第八, 稻谷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九, 花生面积和产量全国第四, 甘蔗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三, 蔬菜面积全国第三, 果园面积全国第二, 香蕉产量全国第一, 柑橘产量全国第二, 猪肉产量全国第六, 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二, 广东是农业大省, 对此应当有足够的认识。但广东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全国排16位, 还不是农业强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虽已出现缩小趋势, 但仍然较大。在6个人均GDP 6000美元以上的经济强省 (市) 中, 广东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都最低, 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现代经济需要加强现代农业基础, 广东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强省很不相称的问题仍然突出, 亟待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从农机化投入分析, 2009年, 每公顷播种面积农机购置投入全国平均为384.4元, 广东只有284.7元, 居全国26位。广东投入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 为江苏的69%, 天津的57%, 浙江的54%, 北京的43%, 上海的37%。可见, 广东的投入力度偏小, 投入水平是偏低的。其中, 中央财政对广东农机购置的投入强度为每公顷47.3元, 仅为全国平均投入水平的58%, 居全国29位。中央对广东的投入强度约为北京的1/4, 天津的36%, 浙江的44%, 上海的47%, 江苏的2/3。广东地方财政对农机购置的投投入强度2009年为每公顷23元, 与六强省市比, 约为上海的6.4%, 北京的10.2%, 浙江的45.6%, 天津的58.2%, 江苏的59%, 在六强省市中最低。值得注意的是, 广东《议案》开始实施时, 在2003-2004年, 广东省财政农机购置总投入曾跃居全国第一位, 之后又降到3~8位之间。中央一再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广东也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要求。

上一篇:火山下一篇:企业财务软件入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