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24-10-14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通用8篇)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1

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保增长、扩内 需、调结构”的方针,迅速出台了一揽子应对措施,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中国对全球GDP增长贡献超过50%,在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在这一年 中,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支农资金大幅增长,农业农村大好形势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和民生改善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金融迅猛发展,涉农贷款大幅增长,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

2009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开局之年。一年来,作为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的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服务“三农”的基本 要求,坚持股改不改支农方向,始终将服务“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努力加大信贷投放,加快推进三农金融部改革,不断提升风险管 控能力,“三农”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2009年,农业银行涉 农贷款累计投放达9899亿元,余额达到1.2万亿元,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行涉农贷款的不良率为4%,比年初下降2.1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三农”业务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农业银行发展空间,进一步坚定了农业银行开创“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一、“三农”重点领域金融服务

增加信贷投放,全力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农业银行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服务“三农”要求的具体体现。2009年,农业银行紧紧围绕中央 确定的“涉农”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突出抓好农户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难,最难的是农户金融服务。为进一步解决农户“贷款难”,2009年,农业银行着力加大了惠农卡发放和 授信力度。全年发放惠农卡2526万张,发卡总量达到3336万张,覆盖全国3319万农户,按每户4人计算,惠及1.3亿多农民。在吉林,农行惠农卡已 覆盖全省60%的农户,广西、重庆等地也覆盖到当地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截至2009年底,通过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673亿元,惠及223万农户。在 农行的支持下,不少农民得到了发展生产急需的资金,摆脱贫困,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此外,惠农卡代理发放各种补贴的能力大幅增强,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代理 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家电下乡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21项补贴,并可刷卡消费。此项功能使得各项补贴到位更加及时,农民使用更加方便,让更多农民 享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大力支持国家粮食生产。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大力支持粮食生产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2009年初,农业银行先后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扎实做好粮食生产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关于全力做好支持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加强指导,突出重点,督促各级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 支持力度。先后与河南省、吉林省人民政府、黑龙江农垦集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截至2009年 底,农业银行在产粮大县的贷款余额达到3685亿元;累计投放春耕备耕贷款847亿元。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粮食主产区、粮农、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企业等 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提高优势区域特色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2009 年5月19日,农业银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积极推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金融服务行动计划合作备忘录》,在未来五年内向新疆林果业发展提供 意向性信用额度100亿元。截至2009年底,贷款余额达12.26亿元,其中,对林果业法人客户累计发放贷款9.28亿元,余额10.37亿元,惠及 19家从事果品收储、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放果农贷款2.69亿元,余额1.89亿元,惠及果农2273户。2009年7月,为贯彻落实中央 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林业改革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力支持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充分总结福建、江西、浙江等金融支持 林权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2月份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在吉林设立了全国首家畜牧业贷款中心,5年内将向吉林提 供400亿元信用额度,专项用于支持当地畜牧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支持海南等地的橡胶产业发展,为广大橡胶种植户提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三位一体”的金 融服务。目前海南农垦近百家农场的贷款都来自农业银行海南分行。农业银行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有效促进了各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结构调整贡献了自己的 力量。

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中小企业面临着经营效益下降或资金短缺等问题。农业银行在有效 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截至2009年底,服务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98家,占全国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的67%,其中有授信的376家,占42%,贷款余额近700亿元。支持县域中小企业3.43万家,新增县域中小企业 贷款1412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963亿元。这些贷款的发放,对帮助中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渡过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内容。2009年,农业银行与有关部委及供销总社 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加强农村批发市场、万村千乡工程、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与交通运输部、有关农业大省签订了银政合作备忘录,重点支持农村公路建 设、县城电网改造和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消费信贷产品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培育和开发县域房地产、新村建设、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新型 农村金融增长点。截至2009年底,农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贷款余额达到2711亿元,县域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840亿元。

二、“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三农”客户种类多、差异大、普遍缺乏有效抵质押品、信息不对称严重等现实情况,农业银行着力构建专门的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三农”金融服务 体系。

进一步完善“三农”信贷制度体系。2009年,农业银行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加快推进“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建 设。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2009—2010年“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政策指引》,建立了单独的信贷准入标准,保证“三农”客户能够“进得来”。在总结前 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三农金融部信贷业务流程、评级、授信、授权、担保等综合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适应“三农”和县域客户特点的政策制度 体系,保证“三农”客户“贷得到”。适应“三农”金融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不断优化“三农”信贷业务流程。采取直接审批、合议审批和会议审批等 丰富多样的审批方式,对特定客户合并评级、授信、用信审批等程序,对农户贷款和部分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信贷业务运作 机制,在县支行派驻独立审批人,就近管理,实行网上审批,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保证“三农”客户“贷得快”。

加大“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力度。2009年,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研发“三农”金融服务专属产品二十余种,并在重庆专门成立了“三 农”产品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除研发了具有普惠制、广覆盖、多功能的惠农卡外,针对种养大户、多种经营户、创业农户的需 要,开发了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产品;针对农村批发市场和广大个体工商户研发了惠农信用卡和个人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初步形成了面向广大农户的产品体系。为了适应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的需要,农行研究推出了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县域房地产贷款、县域医院学校贷款、化肥淡季储备、农副产品季 节性收购贷款等新的产品。各试点行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地区性特色产品。河南分行创新了种猪质押贷款,大大提高了养猪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安徽分 行针对当地渔民、农机大户在购买渔船、农机时缺少资金问题,为他们量身打造了渔船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还有一些行研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林权抵 押贷款、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等等。截至2009年底,汇集在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产品统一品牌“金益农”旗下的产品已达212种之多,初步形成了一套 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三农”产品服务体系。

不断拓宽“三农”金融服务渠道。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渠道网络,是农业银行大规模开展“三农”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2009年,农业银行加 大了对县域营业网点的投入力度,适当迁建、增建了一批网点,使网点的布局更加合理。启动实施了县域营业网点“擦亮牌子”工程,改善网点环境,增强服务能 力。增加县域网点的固定资产投入指标,进一步加大对县域地区自助机具的投放力度。截至2009年底,农业银行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建立自助银行3398个,投 放ATM1.5万台,非现金自助终端4666台,转账电话6.1万台。在无农行网点地区,通过组建客户经理组、配置流动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站等形式,开 展流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上门金融服务,深受广大“三农”客户的欢迎。积极向县域及以下地区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金融产品,使“三 农”客户充分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在内蒙古和湖北设立了两家村镇银行,在浙江、安徽、山东等地开办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试点,在福建等地区帮助农民组 建自己的担保公司,积极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为更多“三农”客户解决贷款难题。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提供2亿元批发贷款,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下属的专 业小额信贷机构,向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

积极探索“三农”金融服务新方式。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式上进行了积极的创新。第一类是与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和大户 能人合作,如“农行+龙头企业+农户”、“农行+合作社+农户”、“农行+农村协管员+农户”等,主要做法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大户能人利用自身人缘、地缘 优势,向农行推荐服务对象,协助进行贷后管理,部分农村经济组织可适当提供担保。农行在对农村经济组织和大户能人推荐的客户进行甄别后,发放贷款,专款专 用,帮助“三农”客户发展生产。第二类是与政府部门合作,如“农行+地方政府+三农客户”、“农行+信用乡镇+三农客户”、“农行+新农合+农户”、“农 行+妇联+农户”等。主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当地政府出资设立涉农贷款基金,对农行特定业务给予一定风险补偿或贴息,提高农行抵御风险能力,帮助“三农” 客户获得资金;另一种是农行按当地政府规划,支持农业生产;政府机构利用在当地的组织优势和行政资源,宣传农行惠农金融产品,挑选优质客户,督促客户按时 还款,帮助农行清收不良贷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风险。

三、“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

建立三农金融部,搭建专门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资源专注于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为保障“三农”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大胆探 索。2009年,农业银行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三农金融部的改革力度。

搭建专门的组织机构。2009年7月,农业银行对服务“三农”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在 高管层设立了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由行长担任三农金融部总裁,实行总裁负责制。在总行新设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原有三农对公业务部和三农个人 金融部改组为农村产业金融部和农户金融部;重组中后台三农支持中心,搭建了“四部六中心”的组织体系。各试点分行比照总行设立了“三部五中心”。在此基础 上,农业银行清晰划分了“三农”条线的业务边界、职能边界和管理边界,明确了事业部的权责利,以及事业部与总行之间,事业部内部各级机构横向、纵向管理报 告路线,并在部分省区市探索了省级分部直管县支行的模式,减少决策环节,提高了服务“三农”效率。

健全单独核算和考评体系。建立“三农”业务条线单独核算体系,区别于城市业务对其进行单独考评,对调动“三农”条线人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三 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过程中,为进一步做好单独核算工作,围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成本分摊、经营收益分享 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农业银行专门制定了三农金融部财务管理、会计管理、全额资金管理、成本分摊和会计报表编制指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准确计量三农金融部经 营成本和收益。研发单独核算所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FARS),并基本实现在全行范围上 线运行。目前,各试点行已经能够独立编制三农金融分部的资产负债表、业务状况表和利润表。在单独、准确核算的基础上,农业银行针对“三农”业务设立了单独 的考核指标体系,适当降低了考评标准,并将考核结果同资源配置挂钩,促进“三农”业务的发展。

建立单独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试点过程中,农业银行对三农金融部实行单独下达经营计划、经济资本、信贷规模、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指标的“五单管 理”。2009年,农业银行构建了单独的“三农”综合经营计划指标体系,涵盖财务、业务、风险和资本等。在各分行的经济资本计划中单列了“三农”经济资本 计划,适度加大了“三农”信贷类经济资本配置力度。单独核定了县域网点的运营费用,按照高于城市业务比例的标准挂钩配置了发展费用,专项配置了“三农”业 务战略费用和固定资产费用,加大了对县支行的支持力度。明确提出全行接收大学生的一半以上要用于县域,县域支行自然减员指标不上收,纳入各行用工总量计划 内使用,保证县支行工作人员数量。

四、“三农”金融服务风险管控

有效控制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农业银行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全行统一 风险管理框架下,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严格管控“三农”风险。

健全“三农”业务风险制度体系。研究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政策纲要》,规定了“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与 职能分工,并分别就“三农”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明确了政策、细化了要求。出台了《“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 法》、《“三农”零售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以及“三农”信贷业务准入、担保等单独政策,初步建立了一整套“三农”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为充分调动各行做好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对农户贷款实行优惠的拨备政策,余额3%以内的拨备由总行承担,超出部分由分行计提落账。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对 涉农贷款实行单独的核销政策。下发了《“三农”业务风险经理派驻管理办法》,并在四川、湖南等服务“三农”试点行试行风险经理派驻,加强对县域分支机构的 风险管控。

创新“三农”业务风险管理办法。针对“三农”零售客户特点,分别开发了县域零售小企业、县域个体工商户、农户共三类四张打分卡,设计了不同于城 市客户的评级指标、指标分段、指标权重等,初步实现了对“三农”零售客户风险状况的有效区分。进一步加大了“三包一挂”(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工资收 入与贷款质量和效益挂钩)的执行力度,提高客户经理风险防控的积极性。梳理了全行“三农”信贷业务条线及管理活动的操作风险点,列举风险点的风险因素、风 险信号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操作风险识别管理办法》,加强管控。

加强“三农”业务运行监管。在业务量较大的县支行,恢复了信贷管理部,强化就近风险管控。通过不定期抽查、IT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等方式,加强了 对“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强化了专项检查,对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开展了“回头看”,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了严肃查 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进一步完善了“飞检队”、“神秘人队伍”、“整体移位队伍”、“巡视队伍”和审计特派办等五支监督检查队伍,加强内控和案 件防范。

结束语

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基本的市场定位和股改的鲜明特色,是农业银行最大的社会责任。经过2009年的努力,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迈 出了重要一步,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战略,扎实推进三 农金融部改革,进一步改善“三农”金融服务,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农业银行愿与各方人士一起努力,精诚合作,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发展道 路,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2

►►一、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农业银行面临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来看, 农村金融市场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市场:第一类市场是低端市场, 也就是小额农贷市场。该类市场可以继续细化为三类, 第一类是那些较为贫困, 其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的农户, 他们资金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温饱问题, 金融机构对于此类客户出于偿还能力的考虑, 一般不愿意对其进行贷款;第二类是那些可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能力的农户, 由于其打工收入或者自身积累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贷款的;第三类是那些具有储备项目, 有扩大再生产需求的农户, 其资金需求较为旺盛, 但是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需要, 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二类市场是终端市场, 其主要客户群体是那些一般产业化企业、县域中小企业或者是大额农业贷款。这类市场群体大部分都出于创业期, 其资金实力较差, 缺乏合格抵押担保财产、产品市场前景不明、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 但是其资金需求却较大, 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

第三类市场是高端市场, 其客户主要是农村城镇化、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该类市场的风险较小, 资金较为安全, 收益较为稳定, 经常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对象, 因此其贷款需求满足率也较高。

2.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近年来,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扶持力度, 但是资金真正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较少, 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甚至是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减少。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适应问题, 成为限制社会发展和“三农”发展的瓶颈因素。并且, 由于在农村地区, 农业科研转化滞后和农村科技水平较低, 造成其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不健全问题, 农业基础技术研究滞后的问题, 缺少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

3.农村现有生产资金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农村现有生产资金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农村财政资金严重不足, 每年的支农资金十分缺乏, 在支农发展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 农村信贷政策较为严格, 特别是在担保条件要求方面较高, 造成农行贷款投放额和投放面都难以满足农业生产资金要求;最后, 能够争取到的用于上级扶持农业发展项目的资金较少, 造成金融农业领域的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较少。

4.农行内部机制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在我国农行的信贷条件、贷款流程、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等方面还存在难以满足服务“三农”发展要求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农行网点覆盖面较低, 机构不断收缩;其次, 农行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特别是基层员工数量方面偏少;最后, 农行的信贷准入条件要求较高, 其贷款流程较为复杂。例如, 在农行的信贷条件中, 从信贷关系建立、评级、授信、放贷, 其正常时间是1个月, 而且其贷款流程较为复杂, 准入门槛也较高, 从而限制了那些有潜力的涉农客户进行业务拓展。

►►二、农行服务“三农”举措的新突破

针对农行在服务“三农”方面所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不断突破。

1.要积极转变服务“三农”思想观念

随着国家对“三农”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 我国“三农”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潜力, 农村金融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农行服务“三农”既是其相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客观要求, 也是其实现财务可持续盈利、拓展发展空间、提升银行效益、合理定位的机遇。因此, 农行各级机构一定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认真履行其支农职责和使命, 根据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客观实际, 不断调整其市场定位, 对其业务品种进行不断创新, 从而提高农行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2.要对其服务“三农”重点进行重新确定

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问题。在我国东部及发达地区县域, 其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 在此地区, 农行要不断强化和巩固传统优势, 为其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和高端金融产品, 不断增强农行在此地区的竞争力, 提高整个银行利润的贡献度;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由于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力较弱, 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较为艰巨, 农村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增长较为缓慢。在此地区, 农行应该积极立足于以整体经济发展来带动“三农”发展的战略, 积极为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县域承接东部发达地区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 不断推动我国县域特色资源的发展, 加强对中西部县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3.创新农行服务三农新模式

在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 为了更好服务“三农”事业发展, 农行就必须要围绕“商业化运作”核心理念, 对组织架构、业务体系、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创新, 建立更适合“三农”事业发展的金融机构, 以全新模式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较为复杂, 加之“三农”问题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对 “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步到位的, 农行必须要在未来不断加强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 对金融体系不断进行调整, 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新模式, 持续不断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金融支持。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农”越来越重视, 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使命更为神圣。农行必须要不断深入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文章对我国农行服务“三农”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突破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农行,“三农”,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郭华海, 吴春锋.农业银行有效支持“三农”的思考[J].现代金融, 2010 (1) :18-19

[2]陈中贤.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9 (4) :57-60

农业银行加快三农服务转型调研 篇3

一、准确把握“三农”在新形势下的新常态

一是农业依旧为弱势产业。虽然农业收入年年新增,但是农业依然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制约,在保险机制未健全的情况下,农户的还贷能力难以得到保证,信贷风险较大,容易产生不良贷款。

二是农业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在信息化和互联网大环境下,农村地区也催生了很多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如互联网农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农业发展形势的与时俱进在给农户和银行带来较高利益的同时,也暴露了这类经营模式的弊端,即容易受到市场、信息甚至舆论的影响。如何把握市场脉搏,如何合理规避市场风险都成为了新型农业模式发展的阻碍。

三是农户信用不容乐观。作为三农服务的主体,农户的信用意识总体偏弱,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财产担保,有的将小额农贷看做是国家的惠农政策不用规范,有的则恶意逃废债务,拒不还贷。

二、深化思想认识,服务“三农”是农行的必然选择

(一)职责定位要求农行必须支持“三农”。“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是党和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离开这一职责使命,农行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特别是在工、中、建等几家大银行逐步撤出县域市场,农商行、邮储行等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作为唯一一家几乎在所有县域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面向“三农”的社会责任,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新农行与新农村同生存、共成长。

(二)“蓝海市场”吸引农行必须投身“三农”。不可否认,“三农”属弱势产业、高风险区域,与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有相悖之处。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目前,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需求,新型农民群体的金融意识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金融价值也日益提升。这些变化,大大拓宽了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和商业运作的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推动农村产权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大政策措施,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使“三农”和县域金融业务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农业银行的“蓝海市场”正在于此。因此,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以宏观和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三农”领域和县域市场蕴含的商机,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调整涉农业务思路,确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和营销重点,才能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三)比较优势昭示农行必须服务“三农”。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上有传统的、独特的比较优势。党和国家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的功能定位,赋予了农行政策优势;农行扎根农村几十年,有服务“三农”传统经验,具有专业优势;农行网点覆盖城乡、业务联动发展、产品范围广泛、服务功能齐全,具有网点、产品、渠道、网络优势;农行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品牌优势:农行与涉农客户形成了长期的、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客户资源优势。这些优势,为农行服务“三农”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牢固的形象地位。因此,找准定位、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县域、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三农”业务服务新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农行在农村地区综合竞争能力,再塑新形象,重建新优势。

三、比学赶超,多措并举推进“三农”服务转型

(一)着力全渠道建设,构建物理网点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途径。

l_加强网点建设,落实网点建设三年规划。目前农行共有46个网点,其中县域网点27个,占比5896。要综合考虑县域客户资源、地理位置、经营状况、同业竞争等情况,优化调整县域支行网点,做实网点布局,加强价值管理,着力提升网点经营效益。通过新设、迁址、升格、改造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新城区、产业园区、城乡结合部、经济强镇的网点布局。未来三年内,每个县支行计划新设1个物理网点,同时下迁1个低产、低效网点至乡镇。重点对4个市县城区密度较高(2平方公里内)、长期低产、低效的网点,下迁至乡镇。

2.打造独具特色的“金穗惠农通”服务点。一是加强服务点建设,优化服务点布局。制定出台服务点“五有”标准,建立服务点退出淘汰和后备库制度,对长期无交易的服务点果断退出。二是加强星级服务点建设。对五星服务点进行功能升级,扩大营业面积,增配自助发卡机、自助服务终端等自助设备,以满足当地村民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发挥“金穗惠农通”服务点的营销宣传作用,统一配备“金穗惠农通”小灯箱和产品海报灯箱。力争三年内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五星级服务点。同时加强服务点增扩、升级和机具的升级工作。三是完善服务点服务功能。在智付通、POs等电子机具上,上线现金汇款服务功能,并在交易系统中对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业务设置专门交易类型,方便用户操作。四是加强业务培训。未来三年内对全行从事惠农通工程的客户经理进行培训,提升客户经理素质。对全市61个乡镇、1500多个服务点分批、分片培训,提高服务点人员操作服务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训覆盖率100%。

3.以移动金融为突破,推动电子银行产品向县域地区的广覆盖。一是努力加大机具布放。持续充分利用“县乡优惠”政策,面向“三农”客户大量铺设转账电话、Pos机具,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重点乡镇有效商户的全覆盖。二是努力提高电子银行产品渗透率。加快电子银行机具在农村地区的布局,改善用卡环境,引导持卡人使用银行卡转账、缴费和消费。利用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费用缴纳、网上购物等服务。三是努力拓展E商管家商户。利用十二大行业和E商管家解决方案,梳理县域地区具有电商潜力和需求的客户目录,实行名单制管理,力争实现电子商务在重点客户的全覆盖。四是努力做好“手机现场支付”项目的推广。着重围绕县域重点乡镇、示范乡镇等区域,推进商品步行街、超市、菜场等小额支付领域的“刷手机”消费。五是努力做好新兴业务跟进。携手通信运营商开展基于TSM可信服务管理的“空中发卡”、“空中圈存”等业务,实现银行卡的在线申领、下载和账户管理。通过“空中圈存”功能,实现公交卡、加油卡、医保卡等智能卡的近场支付。

nlc202309090510

(二)重视源头市场和项目拓展,扩大和夯实农村地区新客户。

1.强化农村源头型资金营销。以拆迁补偿、农村各类补贴、夏秋粮收购、代收代付等源头资金为重点批量营销农村个人客户。捕捉辖内拆迁规划详细信息,积极与政府和拆迁办等单位沟通,争取政府支持,逐户走访拆迁户,吸收拆迁资金。积极与农发行沟通,全面摸排辖内夏秋粮总产量和收购资金,提前对接购粮大户资金,充分利用结算渠道、转账电话和移动POS等优势产品,将粮食收购资金转入农户惠农卡,实现资金的封闭运作。全面排查和梳理辖内劳务输出重点村镇,重点发展西联汇款和外币结售汇业务,带动农村地区外部储蓄业务。

2.加强涉农代理项目营销,扩大农村代理市场份额。涉农代理项目主要包括: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涉农补贴、农村公用事业、农村产业链、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农村集体资金等。一是明确涉农代理营销重点。以城乡居保、新农合为主,逐步向财政涉农补贴、农村公用事业、农村产业链、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农村集体资金等涉农项目渗透。尤其是己发放“两卡”的地区,以此为抓手,寻求突破:二是认真梳理辖内各类涉农代理项目的金融需求及现状,制订代理项目营销目录和服务方案。三是充分了解当地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模式,摸清管理主体,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先要在农村网点实现当地乡镇“三资”账户的开立,再逐步延伸至全部乡镇,最终实现全覆盖。

3.以“两卡”建设为抓手,提高对主体业务的贡献度。居民健康卡方面:一是加大发卡力度。以乡镇为单位,整乡(镇)推进,全年发卡不少于70万张,保证有效激活、流程要符合制度要求。二是加快居民健康卡项目试点步伐。首先在各县支行1个乡镇试点运行居民健康卡项目,实现通过居民健康卡就诊费用结算、费用报销,试点成功以后,推广到全市。三是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在我行开立账户。加强与卫生局的对接,积极争取市、区、乡三级医疗机构在我行开立账户。社保卡方面:一是提高市县本级的发卡份额。积极争取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卡份额,锁定一批高价值客户。二是提高激活率。通过移动FOS对分配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上门办理卡激活。在农行乡镇(街道)或村(社区)发卡区域,有网点的,采取整村(社区)推进的方式上门办理激活,并逐步向无网点的发卡乡镇或街道推进,直至实现全覆盖。

(三)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探索“三农”业务服务新模式。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发展县域信贷业务。将发展三农信贷业务放在战略性高度,按照“全员营销、分级经营、集中审批、高效运作、责任监管、严控风险”的要求,稳步推进,精耕细作,做真做实,实现三农信贷的有效突破。要高度重视县域涉农贷款投放,优选县域城镇化项目承贷主体,重点跟进基础设施、旧城改造等六类建设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等优质项目。加强“千百工程”客户营销。要根据“千百工程”十类客户特点,围绕城镇化建设、流通市场、产业园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医院旅游等分类制定综合营销服务方案。

2.加快农户贷款业务的发展,创建特色化的农户贷款服务模式。以“特色化经营、专业化营销、精细化管理”为要求,扩大农贷规模,优化贷款结构,加快推进农户贷款的经营转型。一是依托“金农贷”风险补偿政策,完善担保管理。积极探索并逐步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机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风险可补偿。二是加快新型农业主体贷款的发放。加强与农委、农工办、农机局、农林局等部门进行对接,摸清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情况,择优支持,做出特色;将新型农业主体及农场承包经营户贷款纳入“金农贷”管理,确保风险可控。三是加快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发放。通过采取抵质押担保、保证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迅速扩大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规模。确保2015年末模式化贷款占比达70%以上,2017年末力争达到90%以上,实现农户贷款业务的经营转型和快速发展。

3.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建立服务三农增信渠道。加大对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力度,稳步增加农户贷款的投放,增设自然村的惠农服务点,加快实施农民人手一卡工程(社保卡、健康卡),支持大学生村官、下岗再就业、残疾居民等创业和经营。同时,深化银政合作,加速推进“政府+风险基金”、“政府+担保公司”、“政府+保险”等政府增信模式:加强与同业及证券保险合作,推进富农产品的开发: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创造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或新渠道。

(四)发挥国际业务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县域业务联动新发展。

1.全力推进县域国际业务渠道建设。一是加快支行国际部筹备进度。加强与人行、外汇管理局沟通协调,尽快为不能办理国际业务或业务品种不全面的支行完善开通国际业务的市场准入材料,尽早实现办理,充分发挥网点的渠道优势,提高客户办理单证业务效率,提高县行拓展客户能力。二是加快网点个人外汇功能建设。结合网点区域位置、当地客户群体、出国劳务情况等方面,详细梳理全市46个网点,在3年内,实现个人外汇业务网点全覆盖,首先在重点镇网点开通个人结售汇业务、西联汇款功能,设置国际业务专区,最后实现个人外币业务网点全覆盖。

2.加强县域贸易融资业务的拓展力度。一是积极拓展涉农贸易融资业务,制定农村地区进出口企业营销名单,及时跟进上级行的惠农信贷政策,创新担保方式,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抵押、海域使用权抵押办理贸易融资业务,鼓励县域企业办理信保项下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二是进一步丰富县域支行国际业务的融资产品。对于小微企业,要积极开办进出口押汇、进口开证、订单融资、国内信用证及项下贸易融资等基础类贸易融资业务。对于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重点客户,要及时捕捉有价值信息,发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推荐国内保理、信保融资、内保内/外贷、保付加签、境内外联动产品等业务,并制定综合营销服务方案。

3.提升县域对“走出去”企业服务力度。一是定期搜集商务局“走出去”企业客户名单,制定营销目标,下发支行,督促支行加强营销,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对外投资、海外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提供金融服务,提高县域国际业务跨境服务的能力,支持本地企业发展扩张。二是要研究“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充分利用内保外贷、涉外融资性保函、跨境参融通等产品满足该类企业跨境结算和融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境外资源,为企业寻找相对便宜的资金,在资源的分配方面有意识的向县域支行进行倾斜,以促进其境内外联动业务的发展。

(五)深化组织建设和人员组合,创造县域同业效率新高度。

L发挥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加强网点班子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提升网点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为抓手,推动县域网点,尤其乡镇网点的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抓手,与地方党政,包括村级组织建立合作沟通机制,统筹安排行内人员挂职重点乡镇,建立银政纽带,并有效发挥作用。

2.优化网点劳动组合。全面梳理网点高柜窗口设置,结合网点员工年龄、技能等因素,核定淡季及旺季高柜窗口设置数量。对人均业务量低于80笔的网点确定柜员最高配置数量(运营部口径:业务量为有传票号的业务量)。同时,根据网点业务峰谷,弹性安排高柜窗口开放数量。

3.健全三农服务岗位设置体系。鼓励机关员工下基层,对从机关配置到惠农服务点岗位的人员,在薪酬档次上予以倾斜,激发内生动力。

(文/吕茂春郭秀琴葛佩习)

邮政服务三农现状调研报告 篇4

市场调研。

一、**县农村经济情况调查

**县共有8个乡镇,82个行政村,224个自然屯,全县有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农村劳动5.65万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9万亩,农村人均耕地10亩。

二、邮政服务“三农”的优势与条件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目前邮政企业拥有完善的仓储、运输、和完善的资金结算制度,邮政服务网点遍布城乡,贴近农村,方便农户,是一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局本着“政府满意、农民受益”的原则,在认真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网点和人员优势,积极参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邮政服务的基础建设,在服务“三农”方面已具备以下明显优势。

1、百年邮政所独有的品牌和信誉优势,邮政部门具有销售与配送一体化的经营策略,通过长期的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工作,邮政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2、邮政部门具有独特的网点、网络优势。目前全县共有邮政营业网点11处,以建立邮政三农服务站68处,邮政投递服务覆盖全县所有的村屯,邮政服务的触角已深入到千家万户。

3、邮政履行的通商、通政、通民的职能。通过提供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报刊杂志的订阅、投递服务,为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抢抓致富信息、购买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推销农业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4、邮政部门具有人员优势。现有的农村营业网点的营业投递人员大多是农村土生土长,同时我局建立三农服务站人员都是当地有威望的人员,和村领导干部,他们能够准确了解农村现状和当地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每天都农民直接接触。邮政部门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农民的心声,满足农民的需要。

5、邮政部门开展物流配送业务,将依托现有的运输、投递和营业网络,网络运行和管理更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可以有效减少农资营销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将农资产品配送到乡下各支局,减少农民运输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与个体经销商渠道相比,我们在产品质量、价格和信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当前邮政服务“三农”的主要工作举措

1、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相关业务的宣传推动,进一步做好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工作,重点宣传储蓄业务,商易通自动转账宣传、代理保险的宣传,对区域内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上门服务。各支局做好代发粮食直补资金业务,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开展邮政储蓄代发养老金。同时,加大邮政绿卡业务的宣传,提高绿卡的使用率。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络优势拓展业务种类,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个人金融服务。与区域内各中小企业联系,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加大中小企业的推广力度,推动代发工资业务,根据农村地区企业不同情况制订金融业务服务方案,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支撑保障。农村地区邮政储蓄网点适当增加台席,缓解农村集市日业务猛增的现象,减少用户等候时间。

2、进一步利用自身网络和品牌优势做好邮政物流配送。根据季节备好各类农资产品,严把进货质量关,将质优价廉的种子、化肥,以及洗涤日化、酒水商品等配送下乡,缩短农村流通环节,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针对农民缺乏农业知识的现状,我局聘请一名有一定威望的农艺师1人,定期深入到支局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同时深入到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解答疑难问题。把优质高效的农资产品、快速配送到各支局,让农民能使用上优质高效的产品。

3、进一步发挥农村支局业务功能,强化农村邮政支局的服务功能。制订、落实支局工作考核办法,保证邮件报刊的投递深度和投递质量,根据农业产业特点推介种养殖科技信息类报刊,代收货款等便民服务。

4、以数据库商函为重点宣传函件业务,重点推介数据库商函、邮资封片和邮政贺卡业务。不断扩大社会对函件业务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数据库商函业务。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种植、养殖,通过函件业务将产品信息进行发布,起到农产品外销的龙头作用,为企业拓展市场,寻找客户提供业务支撑。

5、继续做好速递业务宣传,重点做好国际速递的宣传工作,对重点村屯进行重点营销,开展上门公关营销的方式,突出邮政品牌优势、网络优势,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迅速、准确便捷的速递业务服

务。

6、结合报刊大收订工作,做好宣传,通过免费向用户提供报刊目录、业务宣传单及上门服务等方式,重点宣传适合农村群体阅读的报刊,根据各村种植、养殖种类,重点推介农业信息类报刊,推动农业科技化建设,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提供科技信息,提高邮政报刊发行知名度。

7、我局以关注民生、服务发展,为载体、通过发放服务

意见函,调查了解广大群众对邮政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继续做好中小企业走访调查活动,通过走访了解客户需求,推介邮政业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篇5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姓名 韩 世 磊 学号 1041001400556 学校 河南电大焦作分校 指导教师 刘 月 青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4月28日至5月5日,本人对农村信用社的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反映出一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

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

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

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

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代理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

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和壮大资金实力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以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6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不断强化,对其县级机构的布局不断收

缩和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色彩逐步弱化。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支持的重担落在了农村信用社一家身上。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加上农村信用社本身先天和历史积累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1、___县情。___县地处黄河岸边,境内交通不便,矿藏贫泛,工业较为落后,是个传统的山区农业生产小县,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5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5。据统计,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财政收入800万元。

2、___县金融机构格局现状。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___县建行、工行都相继撤并,农发行降格为信贷组,目前只有人民银行___县支行、农业银行___县支行、8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邮政储蓄及保险代办所等金融机构。其中农行和信用社这两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144人;截止200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06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559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0990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0。

二、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

总体来看,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额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平均增幅10。有的年份增加较快,有的年份增加较为缓慢,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其中农村信用社落农业贷款余额为5038万元,占到全部农业贷款的46。

三、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稳产、高产田较少。2000年开始___县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农民收入呈极不稳定

2、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县处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范围内,使农民的耕地更少,近年来,农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而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有托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发生,使农民成为受害者。

3、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从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来看,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储蓄存款,___县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商业银行存款组织难度很大。二是从银行信贷投向和规模分析来看,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行为加大,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导致农行放贷比以前更为为期不谨慎。公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难以满足需求,导致民间借贷一度流行。

4、从农民自身信用状况分析,种种原因导致农民信贷户信用状况不佳。据调查,从2001年,农村信用社大力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以来,但贷款回收情况很不尽人意,部分农户确因农作物欠收,养殖户受市场行情影响,导致无力偿还贷款,造成了农村信用环境差,难以取得贷款。

5、社会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加大调产力度,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发展枣、草、羊等主导产业,从2001年起,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步发展起了一些养羊大户,红枣大户和种粮大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不如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四、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

1、优化经济环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一是优化整体经济环境。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农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地方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实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坚觉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触觉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支持“三农”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由政府牵头,经贸委、计委、银行等部门配合,建立信贷投入项目库和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以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应强化政府服务指导的职能。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规范职能部门的收费权限,消除对农民征收的不合理的税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有效解决当前银行依法维权执行难的问题,确实维护金融债权。

2、改进信贷管理,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通过改进当前信贷管理过于僵化的模式,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社会信用状况,合理下放信贷管理权限,提高信贷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在信贷投入上积极扶持“三农”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引申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支持农民发展枣、草、羊等主导产业方面加大支持

力度,在信贷政策的制定上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切实有效地扶持贫困山区“三农”经济发展。

3、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社会信用。

在融资方面贫困地区农民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与银行的合作方面,要以诚为本,恪守信用,俗话说得好“好贷好还,再贷不难”,要不断提高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等级。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7

(一) 嵩明县“三农”经济走势情况

从三农经济发展上分析, 嵩明县作为农业大县, 三农经济发展动力强劲。近年来嵩明县三产结构逐年调整, 由最初的26:42:32变为目前的17:56:27, 基本上完成了县域经济的工业化, 形成了农业为基础, 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传统农业占比虽有下降, 但在金融业及各方面的支持下, 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正在逐步完成, 农业产值在云南省连旱灾害性气候下, 仍保持增长趋势。

目前, 依托于嵩明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辐射作用, 嵩明县主力发展都市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 2013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3.2亿元、农民纯收入达到了8, 940元, 每年农业产值同比增长保持在5%-7%之间, 蔬菜、花卉、烟叶收购、畜牧业产值逐年上升, 在嵩明县政府着力实施“三清四美三宜”的发展战略下, 形成了农业园区和乡村示范带的有效衔接, 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三农投入力度与经济发展基本匹配。

(二) 嵩明县涉农信贷政策及落实情况, 及涉农金融服务动态进展

各金融机构以支持县域“三农”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为重点, 采取多种形式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涉农信贷政策, 每年各行、社均组织人员参加金融联席会议, 反馈《信贷指导意见》结果, 在涉农信贷数据及监测报表报送方面, 各金融机构均能按要求及时准确报送涉农信贷数据监测报表。

人民银行积极贯彻上级信贷精神, 努力拓宽支农再贷款范围, 对于春耕抗旱贷款资金不足的农村金融机构及时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 并且在支农再贷款额度不足时, 及时向上级申请增加。2010~2013年间, 共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5亿元, 主要投放的领域是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户消费、农田基本建设等领域, 极大的缓解了支农贷款不足的问题。

在金融支农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及产品营销方面, 各金融机构均通过多种渠道对金融支农政策、产品进行宣传解释并开展业务培训。通过每年“3.15”宣传日、9月的金融知识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 大力开展产品宣传。同时, 各机构还通过中国·嵩明网、云南花卉网、云南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等网络平台, 各机构在网上均有2~3个覆盖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的业务品牌, 通过及时发掘农村客户, 进行信息对接, 实现了金融服务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

(三) 嵩明县县域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嵩明县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监管政策,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信贷投入,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至年末, 嵩明县有6家银行业机构, 营业网点42个 (其中农行6个、建行1个、富滇银行1个、农村信用社26个、邮储银行4个-其中3个为代理网点、村镇银行1个) , 从业人员465人。至2013年年末, 存款101.98亿元, 同比增加13.67%, 贷款67.89亿元, 同比增加17.38%, 除富滇银行外, 贷款增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2013年嵩明县信贷投放前三大行业为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农林牧渔业贷款总额48.28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例71.13%, 新增总额达到了12.5亿元。其中信用社和村镇银行能够在人行考核时点, 合理规控信贷规模, 既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也实现了风险的可控。

2013年全县金融机构实现利润24, 829万元, 同比增7, 028万元, 增长37.6%, 资产利润率2.6% (税前, 与市2.34%、省2.3%相当) 。全县不良贷款余额4, 022万元, 比年初增466万元, 不良贷款率0.59%, 比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 呈现不良贷款小幅上升、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的趋势。

(四) 嵩明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嵩明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共采集农户信息57, 946户, 全县农户覆盖率达到了84.2%。根据嵩明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评定方案, 共评定信用户52, 866户, 占采集农户量的91%, 信用村40个, 占比51%, 信用镇1个。嵩明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使得县域在发掘经济增长点、改善投融资环境、提供便民服务等方面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段, 配合农村“三权抵押”工作的放开与推进, 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企业融资难, 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都将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在涉农信贷人员配备、新增网点设置及自助设备布放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各参评机构均采取措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对所有金融网点空白乡镇布局设点工作, 并实现金融空白网点建设全覆盖。目前, 嵩明县全县布有ATM机72台, POS机547台, 功能性机具基本满足服务要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214个服务点布点工作已经完成, 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全覆盖, 惠农POS交易量逐月上升, 有效填补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空白, 为乡村群众能享受到快捷的金融服务提供了便利。全县21个烤烟收购网点, 全部实现电子支付业务服务。214个服务点中的活跃的194个服务点, 2013年, 共计取款5, 603笔, 金额350.76万元;查询8, 685笔;转账741笔, 金额58.84万元;消费173笔, 金额53.25万元;缴费1, 562笔, 金额7.26万元。惠农支付服务点被打造为“服务人民、宣传金融”的新窗口, “一创两建”工程便农、利农、惠农的效果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惠农支付点作为国家重点民生工程, 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务的外延, 实现了支付体系推进三农建设目的, 受到了农户的好评。

二、嵩明县涉农信贷政策执行效果

(一) 总体情况

从总体看, 嵩明县涉农贷款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各金融机构均能采取会议、文件等多种形式贯彻落实人民银行等其他部门出台的涉农信贷及配套政策精神, 并积极开展信贷创新;积极配合、认真落实人民银行布置、协调的各项工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对涉农信贷政策进行宣传与推动, 贯彻执行信贷政策的措施较为得力。从社会效益看, 各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各项涉农信贷政策, 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反映良好。

(二) 涉农信贷支持指标值及变化情况

1. 贷款总量指标。

涉农贷款余额占比为79.6%, 比去年下降8.08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增速近两年年都呈下降趋势, 但2013年下降较为明显, 比去年下降了16.83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增量、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也在连续下降, 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0.76、48.29个百分点。

2. 贷款结构

在贷款结构上, 除了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增量有少量增长外, 其他种类的农业贷款增量都在缓慢的减少。

贷款总量指标的下降就其原因主要是: (1) 嵩明县的产业结构在进行这剧烈的变化, 正在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转变; (2)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受气候及市场的影响, 利润率波动较大, 各银行加大了对风险的防控; (3) 由于信贷规模总量的限制, 各银行的信贷总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贷款向利润高的行业流动。

(四) 涉农信贷政策效果分析

嵩明县由于各金融机构产品定位的原因, 涉农贷款的主力还是农村信用社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由于网点遍布各乡镇及重要村镇, 是涉农贷款的主力军。

1. 农村信用社以深化农户小额信贷为平台, 打好信贷支农基础。

坚持“以农为本, 面向三农”的经营理念, 把信贷投放的重点定位在“三农”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上来, 重点支持农户种植业、养殖业、加工、运输、外出务工、创业、抗旱备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2. 农村信用社以信用工程为载体, 积极开展好客户信用评级。

全年圆满完成对辖内89家企业客户重新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 其中AA-级企业2家、A级企业83家、A-级企业3家、BBB级企业1家。并在评级的基础上给予合理授信, 授信金额92, 000万元, 逐步建立健全了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体系, 解决了银企双方在授信、管信、用信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在授信额度和授信有效期内, 授信企业只要符合条件, 将按照最简便的审贷流程, 对企业贷款优先受理, 快速审批, 对还贷能力强, 还款信誉好的企业的合理流动资金需求, 可允许在授信额度内循环周转使用。2014年, 嵩明县信用联社将对信用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实行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 不断扩大授信企业群体, 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稳健、持续发展。

3. 积极做好各项政策性贷款。

信用联社与政府各部门充分协调, 根据上级要求, 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贷免扶补”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任务并及时进行贴息申报。2013年与县妇联和县共青团合作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29户3, 390万元, 和就业局等7家单位合作全年累计发放“贷免扶补”小额创业216户1, 383万元;和县级各部门的配合协作, 共向5家符合申贷条件、发展前景较好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贴息贷款630万元;与县扶贫办签订了2013年农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要求在完成了2068户金额3, 107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

三、涉农信贷政策及涉农金融服务发展展望

(一) 2014年嵩明县“三农”发展重点领域

1. 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嵩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作为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的核心、引领作用, 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和思路,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 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集中精力抓好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交易等核心产业, 不断延伸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打造高效农业园区。

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2014年重点投入省农科院科研实验基地、红球藻项目的建设。推广农业科技, 响应中央号召, 完成农作物高产田的扩容提质, 保证粮食生产, 力争完成粮食总产10万吨, 蔬菜产值5亿元、花卉产值5.3亿元、烟叶收购总值1亿元、畜牧业产值7.9亿元的目标。

3. 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重点启动21件小 (二) 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 完成上游水库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力争建设“爱心水窖”2600个,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28万亩,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实施小街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1.4万亩, 完成高稳产农田6700亩。

4.创新农业模式发展。

依托嵩明县土地人文资源, 逐步发展农业观光园区, 做好以流转土地为基础的农业地产开发, 着力养老与养生地产的发展。发展好中信·星耀水乡AAAA级景区创建、长松园国际养生城的建设。

(二) 嵩明县金融机构落实涉农信贷政策遇到的主要问题

1. 金融机构“脱农、脱小”的趋势逐步蔓延。

部分机构在执行涉农政策上基本到位, 但在经营模式、自身定位、发展方向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意识仍显模糊, 出于盈利需要, 甚至出现“脱农、脱小”的趋势。尤其是当前, 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内涵与外延逐年扩充变化, 以信用社为例, 为了满足存贷比, 已经处于一种“存款—贷款—过度消耗资本—补充资本”的循环中, 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如以往。

2. 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尚未形成。

虽然, 近年来嵩明县也成立的村镇银行, 但农村信用社仍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实施扁平化管理, 逐步撤销县域网点, 只注重吸收存款, 而由于权限上收, 贷款业务日益萎缩。而信用社本身转型为农商行, 逐步向城市经济圈挺进的冲动, 导致在垄断之下, 竞争缺失, 贷款成本偏高。如2013年, 参评的部分金融机构均未达到涉农贷款奖励的要求就可见一斑。

3. 信贷产品创新与推广较为缓慢,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目前, 嵩明县农业产业发展迅速, 以往的信贷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农户需求, 过去3万~10万的贷款额度平均需求已经上升到10万~30万左右。但目前各金融机构提供选择的涉农信贷产品比较单一化, 且授信成本较高, 而建立的农村信用体系基础数据库中的农户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 部分规模农户, 由于欠缺抵押物, 又不能通过授信得到充足资金, 转而选择民间融资。这也导致嵩明县小贷公司业务发展迅速, 民间借贷上升, 经初步估算嵩明县民间借贷总量已经逼近30亿。

(三) 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政策建议

1.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和融资机制。

现代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体系, 从目前的情况看, 合作性与政策性金融呈现萎缩状态。因此, 要充分发挥合作金融的主导作用, 激活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基点, 发挥商业性金融的积极性, 不断强化农业银行、信用社的支农作用, 引导金融机构回归“农”业, 加大支农力度;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不断巩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地位。同时还要增强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的功能。另外, 通过这些金融组织的运作, 鼓励和促进一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 支持农村建设。

2.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要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大力培训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合理引导民间资金, 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融资机构, 不断扩大金融支农军的队伍。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部门反馈县情, 争取涉农信贷产品开发政策的适当倾斜, 逐步提升信贷产品的质量, 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和适宜的金融服务。鉴于目前各机构对信贷人员的授信采用“终身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的主动性, 因此, 对创新产品的风险和授信应树立“适度宽松、容忍风险、注重程序、尽职无错”的奖惩态度, 形成促进信贷产品创新的良好氛围。

3.要将财政政策的引导机制落实到位。

嵩明县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税收减免、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涉农奖励等多种财政政策手段, 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增加收益, 激发放贷积极性。要抓住“营改增”和“农业保险建设年”的契机, 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由政府牵头, 引导县域金融资金向重点涉农项目跟进。同时, 要对涉农奖励进行及时兑付, 不拖延, 不敷衍, 将政策奖励落实到位, 对以往未兑付的奖励应及时兑付。

(四) 嵩明县2014年度涉农信贷政策和涉农金融服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要点

1.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涉农信贷投入。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4]1号) 精神, 切实承担起金融支农责任, 持续增加涉农信贷投入, 支持“夯实高原粮仓、发展特色经作、发展山地牧业、发展淡水渔业、推进高效林业、打造开放农业”建设。2014年嵩明县在农业生产目标上紧扣“粮食安全”主线, 需实现粮食总产10万吨的目标, 各机构应在春耕备耕、和农产品供应、粮食收储等时点的做好定向金融服务工作。

2.支持加快发展高原嵩明县特色农业。

2014年嵩明县花卉产值预计完成5.3亿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力支持嵩明县花卉示范园区的建设, 围绕“云花示范、展示、培育基地, 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孵化基地”的目标, 配合“云花公共信息品台”加强银企对接, 主动上门“问诊、输血”。要深入园区, 发掘项目, 重点支持晨农精品示范园等优质项目的后期投入。

3.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入推进以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三权三证”抵押融资为重点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要配合人行、银监、金融办以及农业部门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 制定专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 提升土地流转效能, 更好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4.做好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支持嵩明县特色农业发展。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我县特色农业发展重点, 不断加大信贷投入, 支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是休闲农庄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支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新型农业经营注意培育, 全面提升嵩明县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5.探索开展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 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8

博文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f87330102e6dt.html

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及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并提出八大类33项重点工作以来,中央各部委纷纷出台2014年涉农工作措施,农业产业发展与财政和金融渐趋融合的框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在去年12月公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的基础上,今年1月28日再次提出今年农村工作的七大重点工作,尤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允许财政资金直投、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贷款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流转土地给予奖补等政策措施。此前,水利部在启动3371亿元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的同时,已决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骨干水利工程,由此推动到2020年4万亿水利投资计划开始规模落地。而农业部也从九个方面对全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

近日,财政部也发文进一步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范围。而此前,证监会业已表示放宽适当农业企业上市财务准入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同时表示要提升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服务“三农”能力,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以及商品指数等新品种新工具的研发上市。国家开发银行2013年更已经为城镇化贷款近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近2/3;农业银行因支持涉农贷款已经成为中国17家公开上市的银行中不良贷款率最高的一家。

在我们看来,如此宏大的政策和投资规划,若无金融的支撑,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际无法想象,不仅安邦(ANBOUND)此前指出的农业经营非粮化的趋势将会加剧,众多涉农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只是时间问题。而这种现象中央业已考虑到了,各部委出台的各种财政、产业和金融政策以及由此即将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和资产证券化措施,实际已经可以形成农业金融资本运作的闭环,新一轮的“农业金融红利”正在形成。供给严重不足的农业有望成就产能过剩前“中国制造”的辉煌。

实际上,中国涉农贷款业务正在不断放大。据统计,2009年至2013年,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1万亿元、11.8万亿元、14.6万亿元、17.6万亿元和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9%、24%、21%和18%,分别占当年全国各项贷款余额的21%、23%、25%、26%、27%。这个趋势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还将继续强化。

不过,我们注意到,“农业金融红利”并非轻易可以成就,各部门的政策有些尚未配套。比如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但财政部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明确排除对年末不良贷款率不符合要求的县域金融机构。近几年超万亿元规模的农业财政预算因无法与农业产业结合起来,实际效率不高或者根本不敢用出去。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银行、基金、券商和保险中介等金融机构参与,以更好地实现以财政撬动农业投资,并在金融的帮助下实现产融结合、纠正资产期限错配并分散风险。而中央一号文件更已经表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给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我们分析认为,中央农业工作会议推动下的农业产业发展与财政和金融渐趋融合的框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善于金融创新的金融机构将在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丰厚“农业金融红利”。

上一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行政机关下一篇:致青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