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产业(精选12篇)
县域产业 篇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提出, 要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四个方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随着《决定》的通过, 我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那么金融应该如何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呢?从全国的范围来讲,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比如:加大信贷投入, 支持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和改制, 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要, 对文化创业、文化科技创新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如果将范围缩小到县域来思考的话, 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对于文化产业县域金融似乎无可作为, 但是细加思索又会发现, 县域文化产业也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需要县域金融的支持。
一、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但是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潜力
(一) 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以寻甸县为例。从产业体系上看, 寻甸的文化产业体系主要由图书销售行业、印刷行业、广告传媒行业构成, 现代文化产业还处在空白阶段, 甚至连电影院线都没有;从规模上看, 除新华书店具有一定规模外, 其他产业主体多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 零星分散, 规模较小;从文化消费情况看, 在农村, 大多数成年人一年只买一本皇历, 除此之外, 不会购买一本其他书籍, 不会看一场电影, 不会订一份报纸。因此, 从各方面看, 寻甸的文化产业基础都非常薄弱。
(二)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潜力
仍以寻甸县为例。寻甸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具有潜力。一是寻甸属于少数民族地区, 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生活着回、汉、彝、苗等多种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文化较为丰富;寻甸县柯度镇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柯度镇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六甲之战”遗址实际上已经成了本县及周边县区的红色教育基地;寻甸还有适合休闲旅游及垂钓的北大营草场、风龙湾风景区, 不久的将来,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下, 极有可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对接。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下乡步伐的加快, 会为寻甸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三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整体文化素质的上升, 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会日益提高,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书、看报、上网、看电影等, 因此文化消费市场的扩大是必然之势。
二、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 文化基础设施及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提出,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还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 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 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 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 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无论是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放映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是流动服务站、电影院线、演出院线、文化服务网点的建设都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当然也需要金融的支持。
(二) 扩大文化消费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提出扩大文化消费, 要创新商业模式, 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 开发特色文化消费, 扩大文化服务消费, 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而文化消费市场的拓展、文化消费场所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需要金融的支持。
(三) 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指出, 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县域内也存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 如有线电视台、电影公司等。这些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需要金融的支持。
(四) 现有文化产业主体的发展壮大需要金融支持
县域内现有的文化产业主体零星分散、规模较小, 文化创新、创意能力不足, 随着文化需求的提升, 文化消费市场的拓展, 这些产业主体必然会有谋求发展壮大的冲动, 从而也会寻求金融支持。
三、县域金融应未雨绸缪, 做好充分准备, 迎接县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 探索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由地方政府主导, 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财税部门的沟通交流, 了解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战略规划、发展模式等信息, 同时也让地方政府理解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目标, 在相互包容谅解的基础上共同研究探索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二) 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
文化产业主体的行业和性质不同, 其资产结构、经营模式、营利模式也不同。金融机构应该创新金融产品及贷款抵押担保方式, 满足不同文化产业主体的融资需求, 在支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发展。
县域产业 篇2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下大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安县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规模大,是河北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经过初期高速发展后,企业布局散、单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顺应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转型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由“散”转“聚”,促产业聚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造成土地、电力、水利等要素资源的极大浪费,功能配套难、资源共享难、环境治理难。因此,引导产业由分散转向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聚集效应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元化投入,打造优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强扶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好产业、土地、环保关口,吸引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第二,由“低”转“高”,促产业提升。县域一般产业单、层次低、链条短、成长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以**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全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但产品多为雷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层次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推进传统产业“低转高”,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由“内”转“外”,促对外开放。我省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域外项目引进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转“外”,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树立开放的“主动性、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开放的理念、先进的机制、优势的资本,加快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
第四,由“粗”转“精”,促精细化管理。众多民营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引进开发,产品由低端制品向高、精、尖产品转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由“乱”转“治”,促规范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科学化的产业规划作引导,导致了企业星罗密布,零乱无序。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地确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与执法的刚性,项目立项、建设要严格按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坚决杜绝乱开“绿灯”的行为,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企业,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处罚,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
第六,由“小”转“大”,促规模化发展。***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000余家。但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约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规模性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变化不明显,规模性企业成长缓慢。全县生产单体规模小、整体规模不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小转大”就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实施“抑小、提中、扶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带动大发展,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发展、集中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七,由“旧”转“新”,促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LED、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陆续落地。但总体
看来主体工业仍由传统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为着力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旧”转“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县域支柱产业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支柱产业;月饼产业;产业发展阶段
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推动县域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忻州市神池县的支柱产业是神池月饼产业,2012年神池月饼产业总产值为1.2亿元,而2012年神池县的年生产总值为4.8051亿元,月饼产业占神池县2012年全县总产值的24.97%,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可以得出神池月饼产业就是神池县支柱产业的结果。所以本文力图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以神池月饼产业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县域支柱产业快速成长的制约因素。
一、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1.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
产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具体如下 :产业发展形成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少;产业规模小;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产品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差。产业发展初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加速增长;产业规模加速扩大;市场结构近似完全竞争;产品技术创新极为活跃;产品质量加速提高。产业发展中期特征为企业数量缓慢增长;市场规模缓慢增长;市场结构垄断竞争;产品技术创新减慢;产品质量缓慢提高。产业发展后期特征为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产业规模趋于稳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产品技术创新进一步减缓以至于停滞;产品性能成熟。
2.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认清神池月饼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是判断该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下面将从多方面分析该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判断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产业规模扩大。与神池月饼产业内企业数量变化类似,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月饼产业规模扩大,产值额稳步升高。据当地年度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月饼业产值额为1.2亿元,2008年增为1.6亿,到现在直逼2亿。
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内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由于大量投资者进入该产业大多携带着技术创新,而在位企业面对进入者的压力也技术创新,在双方争夺市场主流技术、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压力过程中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
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由于神池月饼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位企业为增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生产产量,无形中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在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人力之后,企业变动成本下降。
结合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和目前神池月饼业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得出神池月饼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为产业规模在扩大;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特征做比较基本吻合,由此可以判断该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
二、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制约因素
1.产业缺乏竞争力。虽然神池月饼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内其他知名品牌相比竞争力缺乏。首先,产业链虽然形成但是又短又弱,而且没有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其次,就整个神池月饼产业价值链而言,虽然企业的生产处于深度加工的下游区,但是龙头企业数目少且缺乏实力未形成规模经济。最后,就资源优势而言,所处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缺乏企业家队伍,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是月饼产业的一个短板。其主要问题是品种选育与生产加工需要脱节。胡油是生产神池月饼的主要原料之一,胡麻作物的含油量直接关系到油的产出率和生产成本。但是神池县在品种选育和种植胡麻作物方面与生产加工脱节,满足不了月饼加工企业对优质胡油的需求。
3.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是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一个棘手问题。虽然各方对神池月饼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共识,县委、县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多数政策措施存在落实不理想的问题。
三、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神池月饼产业要想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不仅要完善现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而且要适时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神池月饼产业已形成原料供应、生产、包装、运输的产业链。推动月饼包装行业的发展能完善产业链,而月饼新品种的研发、胡麻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连锁经营能延伸产业链。
2.加快产品差异化调整。产品差异化调整可以通过几种方法。首先,产品价格定位差异化。产品高、中、低档定位不同,消费群体就不同。其次,产品技术差异化。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研发个性化、创造性产品。最后,产品文化差异化。了解销售对象的文化取向差异,产品销售不同的文化。
3.落实和调整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现有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现行政策。现有政策中的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技改优惠政策、龙头企业贷款优先、优惠政策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甄建英:让神池月饼更飘香[J].2007,(1).
[2]郑志东:神池月饼香飘中秋[J]. 山西日报:饮食休闲,2010(2).
县域产业 篇4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虽有吉视传媒、长影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异军突起, 但吉林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吉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所以加快发展吉林省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建设, 可以进一步搞好吉林文化产业规划布局,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为实施吉林“十二五”文化产业提速计划, 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结合长春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调研, 以吉林省九台市的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为例, 针对如何发展壮大民俗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 特别是对吉林省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打造的推介, 为各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一些可供交流的思路。
2012年8月3日至8日在长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本次博览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突破了往届单纯以剪纸为主的艺术种类和作品风格相对单一的局限, 而代之以全面挖掘整理、包装县域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 注重县域民间艺术整体形象的塑造。展品种类多样化、作品数量规模化、策划环节系统化, 达到了厚重多彩的效果。此次展会为自觉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一次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每个地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 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走差异化道路才能使其生存和发展起来。吉林省大多城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 如“歌舞之乡”、“二人转之乡”、“冰雪渔猎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 可以说民族民俗文化样式丰富多彩。如:剪纸、二人转、象帽舞、刺绣、根雕、萨满文化、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等形式。但大多民俗文化样式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单一性发展模式, 使之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 既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也是使之传承下去的最佳途径。以吉林九台市为例, 九台市这块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绿柳边台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它是吉林省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地带过度的中间环节, 历史上就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多样性, 而且带有吉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这里森林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并存, 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这是民间艺术赖以产生传承的深层社会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 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 使之转化为有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 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九台的民间艺术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 发展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种类一度走到失传的边缘,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背景下, 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 如何传承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 已经成为摆在相关组织和每一个文化者面前的正待解决的课题。目前, 九台市以“中国萨满文化之乡”打造城市名片, 以自身的特色化优势开发民俗文化产业, 同时为萨满文化的传承与走上国际化道路, 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九台市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 逐渐注意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开始提升国际化影响。本届民博会就是对县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系统梳理, 开始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树立了“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 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及产业化的路径。政府在文化惠民上, 让民间艺术更贴近百姓生活, 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吉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 九台作为该战略的节点, 独特的文化地位正在日益凸显。九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好, 使得长吉两大城区板块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活力, 进而使全省文化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里有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被称为“关东神剪、萨满雄鹰”的中国萨满文化传承人关云德, 他的一百位满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剪纸作品, 将满族民俗和剪纸艺术的结合, 把濒临失传的神话传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还是萨满神鼓的制作传承人, 在传统的神鼓上绘制图案, 欲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神鼓图案的创新制作上, 准备在神鼓上绘制各种满族传统的图案和花纹, 并将它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九台的萨满剪纸艺术已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九台民间艺术产业化也迈出可喜的一步。2011年1月5日, 长春柳条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新兴文化企业, 也是九台市第一家综合型小微文化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 现有员工30余人, 是有著名剪纸大师和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卢伟两位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牵头, 以在长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创业人员为智力团队, 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文化发展艺术品设计及市场经营、环境艺术设计制作、装饰、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会展服务、文化交流、策划、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动漫产品研发和推广、剪纸专卖、沙盘标本制作等。柳条边公司将以挖掘九台文化旅游资源,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己任, 坚持地域文化和市场需求、时尚元素相结合, 全面启动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创意、文化创造、文化创富系统文化产业工程。该公司目前已下设剪纸艺术中心、九台鹰猎文化表演队、黑泥革布艺术中心等, 并在省市各大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 受中外嘉宾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九台卡伦经济开发区的龙昌木业有限公司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为主的专业企业, 通过几届民博会的参展, 该企业生产的系列仿古家具已经远销省内外,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根雕、面塑、葫芦雕等工艺作品、其塔木的农民画等艺术作品, 已远销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对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 篇5
一、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或特定地点上的集中现象,是聚集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含前向和后向关联,纵向和横向关联,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二是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往往通过自然优势聚集力,规模经济聚集力和人文聚集力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论短长。比如,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医用手术器械产业集群,巴基斯坦才能占领世界医疗手术器械市场的20%。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浙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至2002年底,该省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高者占50%以上。江苏省提出,将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为此,江苏省政府将对现有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20个产业集群给予重点培育,力争到2007年,这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三废”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平摊到单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节约;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且长期的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在群内传播更加迅速,大大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同一产业的大量聚集往往造成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聚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使单位支出更低,并使原料和设备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也往往造成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的聚集,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时的搜寻费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了签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
(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压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集群内大量的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网络组织和服务体系。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有限的投资,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聚集一地,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某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新产品、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管理技巧,在集群内很容易扩散,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四)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二、西峡县产业现状及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
1、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峡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县域经济阶段性变化,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三大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一是农业“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二是四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竞争优势日渐凸现;三是以“山、水、龙、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2003年,全县GDp完成了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6亿元、15.4亿元和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61万元,增长22.2%;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79位前移到42位。
2、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经过历届县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成绩斐然,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很大。2002年GDp在13个县市区中占11位,比相邻的内乡、淅川分别低7亿元和5.7亿元。2003年,西峡人均GDp为7477元,仅比全市平均值6818元高659元,比全国年均值8700元低1223元,与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相差1.7万元。从GDp的增速看,这几年西峡县平均增速为11.5%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GDp增速都在15—25%之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西峡县2003年人均202元,但巩义是66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呈“二、一、三”结构,与发达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差很远。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亿元、15.4亿元和9.6亿元,分别增长8.3%、15.1%和
10.1%,统计显示,一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小,二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步伐不快,招商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产业几乎为空白,外资依存度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仍无国家投资或外地投资的生产性项目落户西峡。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外资依存度偏低等诸多因素,致使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二)应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逐渐升温蔓延。立足西峡县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峡县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发展产业集群是竞争的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西峡县现有的产业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扎木成排,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共同抵御市场风浪。比如西峡县的汽车配件产业,曾一度出现相互压级压价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近期看伤害的是企业,长远看,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因此,一个产业要想永保青春,唯有走联合竞争之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西峡县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使相当一批企业由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向上下游配套或分工更细的合作伙伴关系。飞龙铸造和西泵特铸的协作关系就是很好的明证。二是推动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比如,围绕宛药、西排、西泵、西保、龙成等核心企业派生出一大批配套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3、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西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中小企业诞生的便利性,其持续进行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导致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更容易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而政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本身就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西峡县发展产业集群的构想
争创产业的新优势是西峡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西峡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高度关注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其梯次结构连接。笔者认为,发展以宛西电厂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汽车铸件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宛药为主的中药制药业产业集群、以龙成炼轧钢厂为主的炼钢产业集群和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之策。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来谋划西峡产业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西峡县位于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末梢,但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526条,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3.4万千瓦,可开发潜能巨大。县内现有小水电79座,总装机122台,装机容量1.98亿千瓦/时,创造的入网价值是1600多万元。如果把淇河、鹳河开发统筹考虑,可开发达6000—7000万元产值,宛西电厂4×60KW项目初步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省计委审批报国家计委立项,它的建成,将形成以宛西电厂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西峡成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2、钢铁产业集群。西峡县现有炼钢保护材料企业24家,产值15亿元左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318家,总产值7.16亿元,如果围绕龙成钢厂这个核心企业,加大采矿、运输、加工的关联度,可新增产值8—10亿元,形成钢铁产业集群。
3、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汽车配件铸造产品的开发,西峡县现有生产厂家24家,产品50个种类1050个品种,产值5亿元,如果抓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把目光放在大众、东风、一汽等汽车工业集团的固定供应基地建设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种规模,在以西排、飞龙铸造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类似西泵、天马制泵等一大批以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就能够达到8—10亿元的产值。
4、中药制药产业集群。以宛药为核心的中药制药产业,如果在培育20万亩GAp山茱萸基地的基础上,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品牌包装,把诸如中药银片等粗加工环节转嫁给药农,可使从事简单的药材种植的20万药农转变为与宛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工人,这样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且还可使核心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5、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市场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彼此间联系松散,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的浙江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就属这类产业集群。我们西峡有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市场,有猕猴桃专业市场,现有以香菇、猕猴桃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保鲜储藏冷库100多座,香菇分检粗加工作坊 1000多家,农民购销员8000余人,年创效益在15亿元以上。如果各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统一品牌,一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形成。
(二)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及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在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峡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发布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应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西峡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民营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2、要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创业激情。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动力源泉。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要加快实施西峡县企业家创业家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当老板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激发民众的创业激情。
3、转变职能,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政府要牢固确立“放水养鱼、促进发展”的理念,营造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要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保护企业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调动创业的积极性。
4、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集群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产城融合推动县域经济产业升级 篇6
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已经撑起了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据统计,全国县域GDP总和占到了全国GDP总量的49.8%。曾经一度,研究产业升级一般都指大的城市布局,很少提及县域经济。如今,县域经济占全国GDP总量一半,如果它不发展中国实现整体上发展非常困难。
当前,我国已进入产业竞争优势转型的时期。“没有县域经济的产业升级,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将无法实现。”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其仔指出,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对县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0年间,我国县域经济的农业增加值比重平稳下降,平均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逐年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比重呈现大幅提高趋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张其仔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需要核心大城市作为龙头,实现资源的高度集聚和高效利用,而且需要有县域经济作为腹地,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县域经济一定要发展工业,不发展工业,县域经济很难有一个动力,也很难集聚更多的人口。但怎么发展工业?肖金成指出,“不能走城城点火户户冒烟的路,一定要进入园区,而进入园区就一定要先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与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化”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产城共建”将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各地推进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睡城”、“鬼城”等不正常现象。“北京天通苑这种有城无业的城区是难以支撑的。”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产业新城就是要有产业支撑,要产城融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国内企业在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上有比较成功的探索。“固安工业园区这种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建设的产业新城值得借鉴。”张其仔指出,固安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在于地方政府引入华夏幸福基业这样专业的产业新城投资运营企业集团参与园区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等,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
张其仔介绍,2002年固安新城刚刚起步,成功引入华夏幸福基业后,建设了以产业壮大发展为先导、以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为突破口的模式,做出了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双轮驱动的有益探索,实现了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升级带动了固安县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固安工业园区财政收入增长106%,被评为河北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园区。到2011年,固安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7亿元,工业总产值从2亿飞跃到112亿。
肖金成很赞同固安产城融合的模式,他指出,“华夏幸福基业在这个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就是产城融合,我对这个很推崇”。
据悉,除了固安,华夏幸福基业目前正在开发运营的产业新城还包括大厂潮白河工业区、京北生态新区、北京丰台华夏幸福中心、无锡(南长)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沈北科技中心等。
县域产业 篇7
以新兴产业的培育牵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惠东县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定位和任务, 以及建设“环大亚湾经济带”的要求, 依托稔平半岛滨海资源丰富、腹地宽广的优势, 引进了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 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引擎。其中, 平海电厂项目规划建设6台100万千瓦机组, 是中国煤电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电源项目, 也是广东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所装备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国内最先进和最大容量的火力发电机组, 其设计供电标准煤耗比国内平均供电煤耗低16.3%,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 投资85亿元的一期2台机组已于去年初正式投产, 年发电约110亿度, 销售产值约50亿元, 是惠东目前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同时, 总投资37亿元的惠州国储石油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封洞库项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动工 (正在申报扩容到1000万立方米) , 预计2015年投产注油。此外, 东山海黄埠风电、莲花山风电项目已启动招标代理工作, 惠州核电项目已意向落户惠东。这些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正在有力推进惠东工业的适度重型化。
以现代服务业的壮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现代服务业,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惠东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快建设了一批高端滨海旅游项目, 以此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2006年, 惠东县引进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0亿元, 高起点规划建设巽寮金海湾旅游项目, 吹响了惠东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高端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的号角。喜来登、海宸、嘉华、康帝、铂尔曼等五星级酒店相继建成, 以及中区滨海小镇和北区的滨海生态景观项目的同步创设, 使惠东创建成全国少有的滨海五星级酒店群。总投资400亿元的富茂威尼斯湾滨海旅游地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碧桂园十里银滩、总投资30亿元的合正尚湾等旅游项目首期工程陆续竣工。投资50亿元的万科旅游地产项目、双月湾旅游、檀悦五星级酒店等滨海旅游项目与广惠高速东延线、厦深铁路站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俯瞰整个大亚湾东岸, 东起港口沙咀尾、西至稔山亚婆角, 已初步形成了推进滨海旅游项目建设的合力, “百里滨海景观大道、浪漫绿色休闲长廊”即将成为惠东更亮丽的名片和现代服务业更有力的支柱。
以项目引建平台的构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提升产业的聚集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益。近年来, 惠东积极抢抓广东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双转移”战略的重大机遇, 立足区域、资源和交通优势, 加强与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合作, 强势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中航谟岭工业园和女鞋生产基地等三大园区建设, 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其中, 珠三角产业转移园规划面积4.27平方公里 (已批准扩园7.47平方公里) , 主要承接珠三角等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 (L E D) 、绿色家具、高端制鞋等产业。目前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元, 签订入园协议项目81个, 协议总投资138.9亿元, 其中投产项目 (含一期投产项目) 35个, 在建项目3个。中航谟岭工业园规划面积2000亩, 目前已平整土地535亩, 10宗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 其中2项目的厂房已经建成。中国女鞋生产基地规划面积6000亩, 计划建成集研发、生产、会展、仓储物流、教育培训于一体, 汇聚女鞋高端资源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主题工业集聚园区, 目前该园区桩基工程已完工。三大园区的聚合发展, 正逐步改变惠东县工业规模偏小的现状, 未来制鞋工业的重要高地正具雏形。
以传统产业的提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惠东县坚持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化进程为抓手,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提升农业效益。通过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把耕地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有偿集中, 大力发展优质高端农业、生态休闲农业, 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效益。目前, 全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 农业龙头企业64家 (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全县每年冬种春收马铃薯13万亩, 亩产2400公斤, 产值5.6亿元。上海世博会期间, 惠东县日供“世博菜”70吨。二是实施创新带动战略, 推进技术创新。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成立了6家省级、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促进产品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同时, 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上申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 有力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培育产品名牌。为了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惠东县委、县政府连续5年对获评国家和省、市级名牌名标的企业给予3至50万元的奖励, 今年奖励金额达到150多万元。目前, 全县拥有2件中国驰名商标、30多件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 传统产业正走上自主创新的良性发展轨道。
以生态环保的优化促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篇8
1 产业集群概述
1.1 产业集群定义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 具有产业相关关系的企业或组织以建立产业链体系集聚在一起, 形成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密切合作关系, 在供应、生产、经营、销售和对外竞争中产生聚合优势, 专业化发展的产业群体。从产业的纵向来看, 涉及到专业化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售后服务商等, 从产业横向来看, 涉及到相关资源、能源供应商、辅助产品制造商、金融机构、政府、相关产业的厂商、行业协会和市场服务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美国的硅谷、北京市的海淀就属于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 已经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和配套产业。并伴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相关服务机构。
1.2 产业集群的优势
(1)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关联, 比之集群外的企业更具有合作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达成共识, 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合作风险和合作成本的降低, 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放大竞争能力。
(2)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彼此接近, 企业间密切合作, 容易产生“知识外溢”效应, 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可以激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形成“领先带动后进, 后进赶超领先”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的局面, 客观上加快群内知识和技术的相互交流和扩散。
(3) 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使集群内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不但吸引新企业进入集群, 而且使现有企业富有发展活力, 进而加快增长和规模扩张步伐。
(4) 产业集群容易形成“区域品牌”, 群内企业在对外交往中是以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面对公众、面对市场竞争, 有利于对外合作, 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更强, 与集群外的单个企业相比各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群内单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扩大了整个集群的竞争能力, 使产业集群更具有整体优势和好的投资环境, 更具吸引力, 这种“滚雪球”式的效益扩大方式为产业集群进一步招商引资和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
2 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
(1) 产业集群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可以进一步加深群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 提高生产效率, 还可以增强经济主体的合作交往基础, 使企业之间的合作更稳定和更有效率;在每一个集群内部, 产业纵向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横向具备企业发展的全面相关服务, 新生企业将面临有利于成长的市场环境, 有更多的市场机遇、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和更专业的人才支持, 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使企业快速成长。集群内产业链体系越完善分工越细化, 越能衍生出更多的新企业, 而新企业专注于某一方面, 更具有专业化色彩, 也更容易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单个企业发展壮大, 而单个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过来使整个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如此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 产业集群是提高县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实现方式: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外溢”效应, 降低了学习成本, 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3) 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 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同时, 相互依存, 密切合作, 在共同发展中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产生1+1>2的效果, 进而推动县域经济向前发展。
3 兴隆县域经济特点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83家, 上规模企业63家。果品加工企业187家, 培育兴伊、韩氏、齐鸣等龙头企业30家, 年果品加工能力达到33万吨, 种类达到10大类130多个品种, 农业产业化达到67%, 拥有“怡达、燕山、齐鸣”等品牌。旅游产业形成了由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兴隆县旅游龙头, 以六里坪森林公园、九龙潭、兴隆溶洞、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奇石谷、红河源漂流等景区和金牛洞休闲度假村、县城至雾灵山沿线农家院为组成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集群。目前, 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天文科普城、将军国际健康城、御隆山庄生态旅游区等13个项目先后签约并陆续开工建设。冶金矿山企业141家, 可年产铁矿石1200万吨, 钢铁产业以建龙特钢为龙头企业, 年生产能力100万吨, 建材产业以福成建材为龙头, 年生产水泥75万吨, 实现产值27亿元。虽然, 果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形成产业集群, 但尚处于初阶段, 远远没有达到产业集群所应产生的效能;建龙特钢和福成建材属于单兵作战, 没有产生规模效应。
全县范围内建立的工业园区如3G产业园、钢延产业园、汇丰物流产业园、山楂制品产业园、栗源食品工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北区果品加工产业园等, 在建立之初没有很好的与当地企业建立产业链式联系, 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 纵向上没有形成产业链体系, 横向上缺乏相关政策和相关服务机构的支持, 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但这些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间。
4 升级县域产业集群应注意的问题
(1)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按照产业集群要求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 从传统行政管理职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制度性障碍, 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大力改造现有工业园区, 使之向产业集群转型, 并大力培植和建设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 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2) 积极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培育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研发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促进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进而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转型与升级, 同时要协调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
(3) 培育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和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首要分析要素:若缺少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 则群龙无首;若缺少完整的产业链, 则市场风险因素较高。在规划产业集群的实践工作中要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的十六字发展战略, 升级已经形成的果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产业集群, 建立以建龙特钢、福成建材为龙头企业的钢铁和建材产业集群, 结合地方资源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发挥产业集群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4) 培养人才:加大对产业集群地原有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适应新兴的产业, 在这过程中同样需要制度创新, 例如可以给产业工人发放教育培训券等方式, 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为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保障, 反过来产业转型与升级获得的经济收益中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提供劳动培训和社会保障, 从而促进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产业集群定义及其特征[EB/OL].http://www.wmlunwen.com/article_show.asp?pageid=1467.
[2]孙华平, 黄祖辉.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稳定性[J].技术经济, 2008, (7) :74-80.
[3]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70-171.
县域产业 篇9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近年来的产业转移战略体系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产业选择问题。
1 产业转移给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将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家实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大力推动产业转移进程,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积聚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同时也证实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不科学选择承接产业,不惜成本地推进产业承接进程,也会给承接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 西部县域经济产业优势分析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而向西部县域经济区延伸,其最根本也最核心的原因是寻求生产经营成本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更低、接近原材料产地生产成本更低、靠近销售终端销售成本更低、与承接地政府博弈获得更多政策优惠、环保成本更低等。基于这几点,西部县域经济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巨大的西部消费市场将成为产业转移的最大动因,西部地区应充分分析县域经济产业优势,有目的地挑选合适产业进行承接。
2.1 处于西部大市场的纵深地带,市场辐射面广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扩大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西部是区域政策的重中之重,作为西部龙头的成渝经济区将最有可能成为新的国家经济增长中心。以四川为例: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3.91亿元,同比增长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四川省经济增速继续明显高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继续领跑经济大省,位居全国前列,持续保持追赶跨越的较快发展势头 (发改委网站) 。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下,西部市场消费潜力巨大。西部县域经济区处于高速发展的西部大市场纵深地带,占有明显的市场区位优势。
2.2 生产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县域资源丰富,集中表现在:一、县域内农副产品各具特色,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二、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存量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西部承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沿海有经验的产业人才越来越多地回流到西部地区,西部产业人才的边际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西部单位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
2.3 政策环境优势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对西部地区的政策优惠、投资倾斜进一步明显,为西部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西部各县域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2.4 后发优势
相对于发达地区企业,西部县域经济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较发达地区企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企业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减少了自主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西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产业转移的实际承担者,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先进产业的过程中会在产品和工艺研究开发、顾客教育、员工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很多方面节省大量的投资,从中获益;并且由于西部县域经济产业基础薄弱,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的存在,完全作为一个追赶者,抓住机遇对自身产业结构、技术、产品等进行大量的革新,也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3 西部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选择
近年来,西部县域经济积极参与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一大批县级产业 (工业) 园区纷纷出现,强势推动西部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然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在产业承接初期,各县域经济区为了获得承接机会,纷纷出台非理性超优惠政策,为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其次,过分依赖县域资源,所承接企业发展依然比较粗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三,所承接企业多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西部县域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挑战;第四,县域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产业发展政策各自为政,导致县域之间工业园区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第五,县域产业园区发展单一,上下游企业未建立起完整产业链,不能实现闭环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西部县域经济区应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广阔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认真分析发达地区可能转移哪类产业,哪些产业能促进本县域经济的发展,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以促进农业发展为核心,以产业承接为突破口,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支撑点,以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力争形成企业间相互配套、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优势产业集群。
3.1 以发展“三农”经济为核心,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农业是基础,三农是重中之重,县域经济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业资源优势不仅会缩小产业选择的范围,而且会削弱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西部多为农业大县,县域间农副产品各具特色,开发前景广阔,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可重点考虑引入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县域特色农副产品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
3.2 合理利用县域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承接资源依赖型产业
围绕县域内的资源优势做足招商引资的大文章,这是各地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源招商。资源招商主要针对两类企业:一是资源开发型企业;一是能源依赖型企业。对于资源开发型企业,应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承接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资源型特色产业集群;西部各县域经济区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储备丰富,对相关能源依赖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这类转移企业时应慎重评估相关指标,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选址也应远离当地居民的生活区。
3.3 以县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多年的培育,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四川地区的酒类生产企业、化工企业、四川绵阳、乐山等地的模具生产企业以及各地具备一定规模的铸造企业等,为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由于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某些地区的传统产业优势不再,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比如曾被誉为“全国五金机电出口基地县”的四川开江县五金工具产业就是如此。地方政府应利用好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通过引进相关优势产业,传承与创新并举,振兴地方产业。
3.4 发挥地域优势,依托西部大市场,承接市场主导型产业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西部这一潜在型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向现实型消费市场转化。资本市场对这一信息最为敏感,从近几年国内外资本在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就可以看出西部大市场对企业的诱惑力。西部各县域经济处于西部市场的最前沿,其强大的市场辐射力对许多急需开拓西部市场,进行市场扩张的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西部县域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有选择地承接一些市场主导型企业。
3.5 跨县域经济合作,打造配套型飞地工业园区
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在产业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这在客观上更符合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对规模的诉求。但是单从县域经济来讲,其经济规模与结构、市场承载能力、资源禀赋等都很难满足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打破县域经济范畴,寻求跨县域经济合作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依托国家级、省、市级大型工业园区,发挥本县域产业优势,承接相关产业,发展与之配套的飞地工业园区,这是西部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可行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蔡!等.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8) .
[2]邱海雄等.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谢丽霜.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J].商业研究, 2009 (1) .
县域产业 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技术与市场,递增性正反馈循环,产业政策目标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概念, 它是指以县为单位的行政区划确定的区域经济体, 在经济地理分布上, 是在中国二元经济的总体背景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子核心、农村地区为基础的经济区域, 是由能够独立实施经济决策的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面主体构成。
中国的县域经济具有下列主要特征:一是经济决策主体体系的完整性。中国县级政府具有比较完备的经济调控权力和相应执行机构, 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县级财政系统, 能够独立履行政府这一特定经济决策主体的主要经济功能, 与个人和企业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决策主体体系。中国的乡镇政府机构不具备独立编制预算的权力, 因此不能够通过财政干预方式独立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二是多样性。中国县域经济的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它包含了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全部的产业部门, 同时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二元经济特征;其二是地区分布的多样性, 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分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使中国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结构差别。三是开放性。中国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与其他的经济区域存在广泛的经济联系。虽然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 但是不属于封闭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的发展势必会超出县级行政区划的范围, 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 获取竞争优势。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总量上看, 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制的《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9》, 截至2008年, 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072个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除外) , 人口总数达9.79亿, 占全国总人口73.72%, 全国县域陆地国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1.98%;而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总量统计数据表明, 全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达15.05万亿元人民币, 占全国G D P总量的50.05%。
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 县域经济是中国改进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通过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实施主体。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开放, 中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城乡分立的二元经济特征依然比较显著, 县域经济体的人均G D P等主要经济指标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0年, 国家级贫困县的总数达到592个, 占全国县域主体总数的20%以上。因此, 县域经济主体、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于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有关理论研究难点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在二元经济基础上, 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如何通过工业化 (包含对于传统农业的产业化改造) 以及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等产业发展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与此同时, 这一主要问题也为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指向。
(一)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是指农村地区从二元经济中相对落后的一元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体系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从经济角度上看, 实现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途径就是以工业化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发展, 具体包含县域经济体内生的工业产业、来自于城市产业升级过程的工业产业转移、传统农业的工业化改造以及相关第三产业配套等等。具体来说, 就是指在县域地理范围内的企业、个人和政府这三大经济主体如何进行工业产业选择和建设的问题, 以及在此过程中这三大经济主体如何协调相互关系的问题。
(二) 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的难点
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环节的缺失。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产业动态发展过程中主要要素的确定, 及其与最终产出之间的联系, 在实证方法上遵循投入产出法的基本思想。对于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缺少足够的重视。由于这一理论环节的缺失, 形成了实践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 难以实现合理的协调和整合, 从而影响这些经济政策总体绩效的实现。二是产业链环节的缺失。既有的产业动态理论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于那些成长性较好产业的实际情况, 对于那些位于产业链低端的成长性较差的产业缺乏足够的重视。成长性较好的产业在各种要素上的进入门槛较高, 与中国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大差距;而那些位于产业链低端的部分产业对于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理论研究上的缺失导致应用于后者的产业政策通常缺乏理论支持, 难以适应中国县域经济的多样性特征。
四、适用于县域经济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
针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过中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经济理论研究难点,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既有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包含技术和市场两个基本要素的、适用于全产业链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 即确定了技术和市场的递增性正反馈循环作为适用于全产业链的有效经济结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县域经济理论研究在理论环节和产业链覆盖范围方面的缺陷。在此基础上, 将其作为判定经济增长稳定性和要素组织效率的重要评价标准, 从而为县域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的确定与协调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一) 适用于全产业链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
本文适用于全产业链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 包含了在排除投资因素的条件下, 对于市场和技术两种要素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 以及在产业过程中两者形成的特定交互关系的具体内容。产业政策是通过影响技术、市场两大要素的实现过程, 以及干预两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形成过程来体现其在全产业链产业动态过程中的作用。
(二) 主要产业要素:技术和市场
1. 技术的本质和经济作用。
基于新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技术是人类摆脱自然资源限制的客观方式, 为人们能够不断打破既有资源条件的约束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性, 它凝聚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成就, 其变迁过程具有不可知性、不确定性、路径依赖性、恒新性和异质性等基本特征。技术的外延包含了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对象为作用客体的生产技术和以生产过程中形成分工合作人际关系为作用客体的管理技术。
技术的经济作用在于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源泉, 是任何一种产业动态产生和发展物质层面上的必要条件。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模式的转变时期 (如由农耕模式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转变) , 而且存在于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模式运行的全过程。其经济作用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为通过新技术的引入, 降低既有产品的生产成本, 使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在数量上得以扩张;通过新技术的引入, 提供新的产品, 使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在种类上得以扩张。
2. 市场的本质和经济作用。
基于哈耶克等人的理论, 市场的本质在于产品分配决策过程中权力的对等性, 就是在给定系统内, 全部经济主体都自主地行使在产品分配决策过程中的全部权力, 由全部经济主体共同做出关于本系统全部经济主体的产品分配方案, 自发完成实施过程。
市场的经济作用体现在作为分配方式, 市场的优势在于信息暴露充分, 在经济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的条件下, 使更有效地实现更大范围中经济主体的利益成为可能, 在不确定性较高的 (开放) 经济系统中, 其长期绩效 (可能) 更高, 同时产生于市场过程的决策实施成本较低;劣势在于决策的形成过程比较长, 在经济系统运行初期的决策准确程度较低。
(三) 技术和市场之间的交互作用:扬格定理
在熊彼特和哈耶克等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扬格定理为技术和市场之间交互作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理论解释。1928年, 杨格发表了以《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为题的演讲。这篇论文研究了分工与报酬递增问题, 更深入、系统和科学地揭示了报酬递增的根源及其实现机制。
首先, 杨格将企业内分工与产业分工的交互作用联系起来, 在包含产业动态全部要素的系统内研究报酬递增的成因:“首先, 通过观察个别企业和个别产业规模的变化效应, 是弄不清楚报酬递增机制的。因为, 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的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把产业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次, 他指出报酬递增产生的根源在于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二是不同专业的种类数;三是生产的迂回度。生产的迂回度是工业化的一个主要特点, 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越高, 迂回生产链条的长度就会越长。在这一过程中, 伴随着新机器、新技术的产生和个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杨格特别强调迂回生产在实现报酬递增中的重要作用:“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 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 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此外, 杨格提出报酬递增的内生实现机制是, 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之间的递增性正反馈循环过程的实现:“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 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这就是杨格定理所包含的核心内容。
虽然在对于技术和市场两大要素的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但是杨格定理完整表述了在适用于全产业链的产业动态过程中技术和市场之间交互作用的基本内容:技术以市场作为导向和实现经济目的的基本途径;市场以技术作为实现递增性正反馈经济循环的物质源泉。技术和市场之间相互促进的交互作用使产业动态过程进入递增性正反馈经济循环。
(四) 适用于县域经济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
适用于县域经济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是由技术和市场两大要素, 以及技术和市场之间特定的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其中的技术、市场以及两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内容分别来自熊彼特、哈耶克以及杨格的理论研究的提炼和综合。进一步而言, 这一有效产业动态发展机制可以分解为互相依存的两个条件:存在性条件和可持续性条件。
存在性条件是指在一个特定时点上, 任何一个有效产业动态过程能够得以有效实现的必然方式, 即技术必须以市场作为导向和实现方式。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不可知成分的特点, 技术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恒新性和异质性等基本特征, 使得在产业动态过程中连接产品与消费行为的环节上具有异常复杂和庞大的信息, 由于与计划相比, 市场在长期内能够更为有效地暴露信息, 所以技术必须以市场作为当期产品的实现方式, 以及后期生产和研究发展的决策导向。如果用计划作为技术的导向和实现方式, 就必然加大决策失误的概率, 造成产业动态发展过程的停滞甚至终止。
可持续性条件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段内, 任何一个有效产业动态发展过程能够持续存在的必要方式, 即市场必须以技术作为增长的源泉。因为只有技术能够凝聚人类的创造能力和智慧成就, 扩大既有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数量和种类上消费者提供能为丰富的物质条件。技术通过不断地提高消费者收入水平, 持续地扩大市场容量, 从而实现有效的产业动态过程。
总之, 适用于县域经济产业动态发展机制包含了技术和市场两个基本要素, 同时在两者递增性正反馈交互作用的推动下, 分别向对方提供可持续发展性和存在性。它不仅提出了适用于全产业链的有效产业结构判别标准,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既有县域经济理论研究对于产业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缺失, 同时适用于包含各种产业的全产业链范围。前者产业政策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而后者对于通常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县域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目标的确立
适用于县域经济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明确了形成有效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 从而为有关政府产业政策的确定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在提高产业动态过程的运行效率和形成有效产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产业政策及其实现方式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机构通过其强制性行为、由政策设计路径提供实现适用于全产业链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所确立的治理目标的政策集合。产业政策的外延涵盖了所有与促进新技术产生和市场养成的政府政策, 既包含于产业发展有关的经济政策, 也包含有关的政治制度等其他领域的政策内容。
产业政策具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互补性关系, 产业政策可以通过保护和培育微观经济主体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的成长, 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实现产业动态发展目标的能力。另一种是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形成替代性关系, 在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行动无法形成上述有效产业结构的情况下, 以政府购买、政府提供科学研究资金等多种形式, 直接为实现包含技术、市场以及技术和市场之间交互作用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效产业结构提供充分条件。其中, 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互补性关系的产业政策, 即产业政策嵌入 (em bedding) 。它是指以微观经济自发活动为主作为作用客体的产业政策实现模式。相应地, 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形成替代性关系的产业政策构成了产业政策的直接实现方式。当然, 这两种方式不是完全对立的。
(二) 县域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目标的确立
基于在适用于县域经济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的理论内容, 从实现有效产业结构的存在性条件和可持续性条件出发, 结合产业政策的具体实现方式, 以及既有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数据, 我们可以构建适用于县域经济的产业动态绩效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特点在于不再单纯考虑产业动态过程中的市场因素或者技术因素对于最终经济绩效的贡献程度 (投入—产出法) , 而是基于两大要素之间的特定关系 (由上述两个条件确定) , 对于产业动态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考察, 一旦出现不同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情况, 即说明这一产业动态过程中出现了微观经济主体自身没能解决的问题, 从而为政府的产业政策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和范围限定。
县域产业 篇11
关键词: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集群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各地都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已经纳入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战略高度。但各地区发展并不是很平衡,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优势。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虽有吉视传媒、长影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异军突起,但吉林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吉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所以加快发展吉林省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建设,可以进一步搞好吉林文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为实施吉林“十二五”文化产业提速计划,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结合长春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调研,以吉林省九台市的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为例,针对如何发展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对吉林省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打造的推介,为各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交流的思路。
2012年8月3日至8日在长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本次博览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突破了往届单纯以剪纸为主的艺术种类和作品风格相对单一的局限,而代之以全面挖掘整理、包装县域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注重县域民间艺术整体形象的塑造。展品种类多样化、作品数量规模化、策划环节系统化,达到了厚重多彩的效果。此次展会为自觉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一次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每个地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走差异化道路才能使其生存和发展起来。吉林省大多城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如“歌舞之乡”、“二人转之乡”、“冰雪渔猎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等,可以说民族民俗文化样式丰富多彩。如:剪纸、二人转、象帽舞、刺绣、根雕、萨满文化、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等形式。但大多民俗文化样式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单一性发展模式,使之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既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也是使之传承下去的最佳途径。以吉林九台市为例,九台市这块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绿柳边台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它是吉林省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地带过度的中间环节,历史上就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多样性,而且带有吉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这里森林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并存,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这是民间艺术赖以产生传承的深层社会基础,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使之转化为有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九台的民间艺术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发展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种类一度走到失传的边缘,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背景下,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如何传承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已经成为摆在相关组织和每一个文化者面前的正待解决的课题。目前,九台市以“中国萨满文化之乡”打造城市名片,以自身的特色化优势开发民俗文化产业,同时为萨满文化的传承与走上国际化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九台市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逐渐注意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开始提升国际化影响。本届民博会就是对县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系统梳理,开始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树立了“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及产业化的路径。政府在文化惠民上,让民间艺术更贴近百姓生活,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吉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九台作为该战略的节点,独特的文化地位正在日益凸显。九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好,使得长吉两大城区板块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活力,进而使全省文化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里有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被称为“关东神剪、萨满雄鹰”的中国萨满文化传承人关云德,他的一百位满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剪纸作品,将满族民俗和剪纸艺术的结合,把濒临失传的神话传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还是萨满神鼓的制作传承人,在传统的神鼓上绘制图案,欲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神鼓图案的创新制作上,准备在神鼓上绘制各种满族传统的图案和花纹,并将它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九台的萨满剪纸艺术已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九台民间艺术产业化也迈出可喜的一步。2011年1月5日,长春柳条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新兴文化企业,也是九台市第一家综合型小微文化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现有员工30余人,是有著名剪纸大师和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卢伟两位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牵头,以在长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创业人员为智力团队,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文化发展艺术品设计及市场经营、环境艺术设计制作、装饰、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会展服务、文化交流、策划、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动漫产品研发和推广、剪纸专卖、沙盘标本制作等。柳条边公司将以挖掘九台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己任,坚持地域文化和市场需求、时尚元素相结合,全面启动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创意、文化创造、文化创富系统文化产业工程。该公司目前已下设剪纸艺术中心、九台鹰猎文化表演队、黑泥革布艺术中心等,并在省市各大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受中外嘉宾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九台卡伦经济开发区的龙昌木业有限公司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为主的专业企业,通过几届民博会的参展,该企业生产的系列仿古家具已经远销省内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根雕、面塑、葫芦雕等工艺作品、其塔木的农民画等艺术作品,已远销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九台的民间艺术资源作为地域文化的主流,不仅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更好地宣传推介九台、塑造城市形象的不可替代的崭新平台。作为一个快速发展崛起的县级市,九台已经成为一处山水俱全、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不可复制的典型文化区域和文化示范区域。在此基础上,依托吉林省旅游产业、科技教育等优势,推进吉林省民俗民间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开发民俗民间文化衍生品,提高民俗民间文化创意产品的精深度和附加值,把吉林省民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动辽北县域资源转化型产业发展 篇12
1. 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 必须搞好产业规划。
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 要做到理性、有序、可持续开发, 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 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就产业整体发展来讲, 规划的内容很多, 要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对资源怎么样合理利用, 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源的优势, 提高其开发利用效益, 都要做认真的研究。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 结合全县产业的现实基础和资源特点, 进一步修订完善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在规划中要统筹考虑资源供给、区域布局、配套服务、市场潜力等因素。同时, 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项目实施, 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2. 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 必须搞好项目建设。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 一个好的项目可以集聚一批相同、相关或相联的企业, 形成产业链条, 并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集群。要通过重大项目的引进和龙头企业的培植, 充分激发大项目、好项目对产业集聚和园区发展的拉动效应。同时, 要围绕延长主导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提高附加值, 搞好下游生产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推介。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 着力解决项目建设制约瓶颈, 特别是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3. 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 必须搞好园区建设。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以经济开发区和各产业园区为依托, 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要加大投入, 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 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之路, 尝试行业共建、合资合作、企业开发等方式, 在园区内建设各专业小区。要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 为产业集聚和企业入驻创造条件。
4. 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 必须搞好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促进资源开发和加快产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要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拓宽开放合作视野“走出去”, 创新招商方式“引进来”, 面向国内外重点地区, 展开连续不断的招商攻势。要下大气力招大客商、引大项目、融大资金, 争取在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 要千方百计激活县域民营经济活力, 制定出台各项鼓励扶持政策, 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门槛, 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使其充分发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5. 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 必须搞好龙头企业培育。
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的生产中发挥着支撑作用, 在营销中发挥着品牌效应, 在核心技术的研制和使用中发挥着创新和导向作用。龙头兴则产业兴。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各县 (市) 大多已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优势特色产业, 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产品档次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因此, 要以科技强企和品牌强企为主攻方向,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打造名牌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 提升主导产业整体素质。要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 对现有的一些经营状况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 在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实行优惠, 扎扎实实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使一批企业实力迅速增强, 向质量型、效益型企业迈进。同时, 要加快各主导产业研发与检测中心建设,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通过成果转让、成果购买、委托开发等多种途径, 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 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增强核心竞争力。
6. 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 必须搞好环境保护。
推进资源转化, 必须以资源保护为前提, 必须遵守国家各项资源保护法律, 保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县 (市) 资源虽然丰富, 但也不能浪费和破坏, 更不能进行掠夺式开发。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资源型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 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要大力引进培育节约资源型精深加工型企业,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推进企业规范化、清洁化和节约化生产, 着力打造生态型园区。
7. 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 必须搞好环境优化。
【县域产业】推荐阅读:
县域产业集群07-11
县域经济的产业融合10-06
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08-16
支柱产业群县域经济06-06
县域农业产业化论文08-18
特色产业中县域经济11-18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09-1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11-19
县域道路10-13
县域统筹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