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调研

2024-10-17

县域调研(共10篇)

县域调研 篇1

县域经济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GDP占全国约50%, 人口占全国约70%,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总交易额超过10.2万亿元。

一、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态势

2014年1月21日,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首份县域电子商务研究报告。报告显示, 根据全国各省市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32个省市自治区 (未含港澳) 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可以分为六个梯队, 其中浙江是第一梯队, 上海、江苏、福建、北京、天津则构成第二梯队。第一、二梯队优势明显, 包揽网商指数前五名、网购指数前六名, 且其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远高于第三至第六梯队, 呈现出网商和网购“全面发展、综合领先”的特征。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县域的发展模式呈现“模式多样, 特色鲜明”的特征, 这与县域经济本身的多样化密不可分。

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 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基于各地产业集群形成的“线上产业集群”、“线上产业带”等超过150个, 电子商务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进一步壮大了特色产业群。

二、丰县电子商务基本情况

1. 网商强强联合发展电子商务。

云光视听科技 (徐州)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 公司主要经营乐视超级电视及电子产品销售, 承担中国光大银行与乐视网信息技术 (徐州) 有限公司合作的年100万台乐视超级电视销售。云光信息技术 (徐州)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 主要开展技术服务, 技术研发咨询业务, 承担年100万台超级电视服务费收取。公司采取线上与线下销售相结合方式, 于2013年3月正式运作。目前, 已销售乐视超级电视28万台。

2. 通过第三方平台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淘宝和天猫商城交易的电子商务企业约30家, 主要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 其中运用淘宝 (C2C) 的有25家、运用天猫 (B2C) 的有5家, 康汇百年通过天猫商城销售五行蔬菜汤、牛蒡茶等系列产品, 大沙河原生态网销丰县干凉皮、红富士苹果, 梁寨渊子农场网销农村放养的土鸡蛋、散养土鸡等产品在网上十分热销, 发展势头较好。

3. 自建网络营销平台发展电子商务。

丰县已注册的电子商务公司约20家。其中, 丰县逸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办的丰县团购网, 通过发布本地团购信息、打折信息, 已发展平台会员9000余人, 带动线下消费500余万元, 有力的激发了大众消费需求, 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4. 开展“线上线下市场”良性互动。

“中国电动车城”网站建立于2010年10月份, 是电动车行业门户网站, 主要服务对象为入驻中国电动车城的相关产业链企业。网站通过发布电动车供求信息, 电动车展会信息, 为电动车企业间信息交流、商贸洽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4年上半年共发布产品供求信息200余条, 注册会员企业100余家, 网站知名度不断提升。2014年4月由中国电动车城网站主办的江苏 (丰县) 第五届电动三轮车及零部件展销会, 吸引了来自河北、湖北、重庆、贵州、山东、天津、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江苏、河南等20多个省市企业参展, 成交额突破30亿元。

二、丰县电子商务主要瓶颈

1. 电子商务业务开展不够。

绝大部分企业主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技术而进行的全部的商务活动。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局限于简单地建设企业网站, 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并进行产品展示, 不少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上处于网站注册的多, 开展网上业务交易的少, 仅仅具有展板作用, 根本起不到商务功能。

2. 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完善。

丰县共有物流企业269家, 10辆以上规模企业仅56家, 注册资本100万以上的55家, 农村物流示范点3家, 快货线路10条, 货物运输车辆9737辆, 运力仅为99048吨。

3.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足。

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 不仅要有货真价实的产品, 还要有营销手段, 如网店美工、产品摄影、产品介绍、信息采集、在线客服、营销推广、行情分析、促销活动策划, 以及在微博、微信、论坛传播产品信息等等, 都需要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人才。但当前丰县此类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大部分都是自学成才, 水平有限, 企业招聘的也多为受过初级计算机培训的低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匮乏。同时, 在基层没有专业技术人才负责此项工作。

三、促进丰县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1. 建设科学的电商配送物流体系。

一是建设乡镇村电商配送物流网络。物流配送是电商进入乡镇村市场的第一道难题, 乡镇消费者首要担心的是“能不能配送到”。网购虽能弥补丰县乡镇实体零售相对落后的不足, 有助于推动电商物流快递企业向县下一级的延伸。但目前丰县很多乡镇村快递配送网络还是盲区。鼓励整合城乡现有物流配送资源, 结合全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体系建设, 以县域专业物流网站为平台, 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完善电子商务县域物流配送体系。二是适度规划电商物流中心。在综合物流园区内规划电商物流中心, 以集中各种资源, 为电商及居民网购提供物流快递服务。

2. 千方百计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积极探索并推动中华果都网拓展线上交易业务, 建成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电商平台。支持徐州益欣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逸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邻里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徐州凯宇食品有限公司等本土流通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电子商务。

3. 多样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差异明显、动态变化等特点, 从实践来看, 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较之单一模式, 能更有效满足多样性的人才需求。比如从培训模式来看, 有院校培训、企业自主培训、校企合作培训;从学习方式来看, 有“本地教学+实习”、“网络课程+自学”等等。

县域调研 篇2

一、“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总量、财政税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四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79.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6.6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30.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04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76.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8.64亿元,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722元增加到2010年10873元,年均增长18%。

2、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十一五”时期,各县(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54.4:30.6调整到2010年的9.2:68.8:22.0。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重点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基本形成了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三环四廊”的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全市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9.2%。目前全市重点培育的工业六大产业集群及两区九园的主要工业均在四县(市),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经开区等园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形成了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如县的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产业、浏阳市的花炮和生物产业。

3、经济外向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大大促进了经济外向度水平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918个,新批合同外资124.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7.8亿美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倍、2倍和2.5倍;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4.6亿元。目前,已有10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长直接投资、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其中直接投资的达34家;央企、国内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等有70余家在长兴办投资实体。先后引进日本住友、华菱管线、英博雪津、五凌电力、美国空气化工、东洋铝业、韩国三星电子、广汽菲亚特等重大项目,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企业,对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嫁接和改造,加速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发展支撑逐步夯实。“十一五”时期四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6.85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2239.24亿元,其中2010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37.6%。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9.9亿元,增长38.6%,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2%。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县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精心包装项目,改进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近三年通过举办各类农业、农村投资洽谈会,吸引了大批外来企业到四县(市)投资兴业,签约额和实际到位资金逐年大幅增长,外来资金已成为县(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四县(市)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浏阳生物医药园、浏阳现代制造园、暮云工业园等县(市)园区已成为我市园区经济中的主力军,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服饰、烟花、鞋业等10多项支柱产业。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采取多种措施繁荣非公有制经济,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用地和财产权益保障上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一视同仁。最近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对全市363项行政许可项目作了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精简幅度达46%。同时,扩大市场准入,让出更大的产业和行业空间,允许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素质较好的私营企业进入。二是放宽融资渠道。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金融服务的工作重点,建立了风险担保机制,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引导管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上来,特别是引导民营企业搞农副产品加工、搞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2728亿元,占全市GDP60%,四县(市)税收收入有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3、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选取了11个村由市领导联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选择10个乡镇、21个村由区县(市)领导联点开展“以镇带村示范、统筹城乡发展”活动。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三个带动”,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做好城市、县域和乡镇的规划;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乡村建设有序发展。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校舍改造“五大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文体事业等领域的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城乡食品安全监管和应急等体系的建设。四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六是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与乡镇、街道的关系,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4、积极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空间。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引资引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增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7000多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68亿元,“十一五”期间保持20%的年均增长率,成为工业经济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二是发展主导产业。几大优势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有机茶叶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四大产业带逐步形成,竞争优势明显。三是提升园区品位。建成了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隆平高科技园、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浏阳现代农业园和宁乡农业科技园五大农业园区,全市已有75%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五大农业园区落户,实现了集群式、抱团式发展。四是健全流通体系。现已建成红星、马王堆、金霞物流等8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0个农副产品市场、1470家“农家店”,实现了城乡物流体系无障碍对接。五是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加强沟通,建立畅通的劳务信息渠道;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加强推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输出与引进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了劳务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常年外出从事劳务的劳动力为7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的30%,年劳务收入60多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是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010年,全市四县(市)中,GDP总量最大的县达630.0亿元,比最小的望城县多387.1亿元;GDP增速差距达2.1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发展差距明显。2010年四县(市)中第三产业增速最高为11.7%,最慢的为6.3%。

2、县域经济人均拥有财富水平不高。县域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人均创造和拥有财富、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与市区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48588元,而市区为84931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5元,而市区为268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14。

3、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四县(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缺乏优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农产品基地的规模聚集和辐射效应。从城镇化水平来看,2009年四县(市)的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4.03%,比全市平均水平62.63%低18.6个百分点。

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设想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经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重点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权威性;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环境整治和校舍修缮为重点的“五大工程”建设;三是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从规划层面开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级,为农民就业开辟门路;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重点解决农村资源污染问题。

2、做大做强县域专业经济园区。发展园区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全市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要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搞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落实政策,完善功能,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市场前景好、能够充分发展劳动力资源的大企业入园。目前,四县(市)的园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如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省台商投资区、含浦科教产业园、浏阳生物医药园、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今后还将继续做大做强。

3、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用工业化手段、市场化运作来开发农业资源,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政府要在资金融通、贷款担保、信息提供、市场引导、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开辟农业产业化的“绿色通道”。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沿海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强特色经济。

县域调研 篇3

在凉山州,调研组一行在州委副书记赵世勇陪同下深入西昌市、会东县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李成云指出,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而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则要依托资源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首先要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然后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接下来才是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富民强州。

凉山州政府州长罗凉清表示,本次调研的主题对凉山很有针对性,并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对凉山州今后的工作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突出特色,抓住重点,找准路子,大力发展烤烟、高原水果等特色种养殖业。同时,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彝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依靠矿产、水能等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工业,推动全州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目前已形成了烤烟等支柱产业,全州烟叶年收入达38亿元,烤烟已成为富民、富县、富州的一大产业。水果、蔬菜、蚕茧、苦荞、核桃等产业和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随后,李成云、张成明又带领调研组马不停蹄的来到攀枝花市,在攀枝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自力,副市长李仁杰陪同下,先后对米易县城镇建设、东区金沙江中心区段沿江景观建设、东区阿署达旅游新村建设、盐边县红格集镇建设等进行了参观考察。

调研组对攀枝花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新村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攀枝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用足用活相关政策,不断创新完善工作举措,在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旅游新村建设中突出攀枝花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打造出全省的“样板”和“精品”。

县域调研 篇4

1 安达市市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绥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安达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市域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末, 全市GDP实现78亿元, 比2003年增长66.1%, 年均递增18.4%;财政总收入实现7.8亿元, 比2003年增长122.7%, 年均递增30.6%。综合实力、财政收入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前列。截止2007年6月末, 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 150万元, 同比增长16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7亿元, 同比增长21.7%。1~6月份,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0亿元, 增长15.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7亿元, 增长45.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1亿元, 增长20.5%。

1.1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2004年以来, 全市共引进到位资金22.3亿元。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08个, 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7个, 超5 000万元项目11个, 超千万元项目69个。建成项目238个, 年可实现产值21亿元, 实现税金5 800万元。仅2007年上半年, 安达市就引进合同资金14.75亿元, 其中到位资金8.84亿元, 同比增长103%。从引进项目规模和数量上看, 共引进项目62项, 同比增长6%, 其中超3 000万元的大项目11个, 同比增长40%, 100万~3 000万元的项目51个, 同比增长6%。从项目类别上看, 生产加工型45项, 占73%, 商服型4项, 占6%, 流通型13项, 占21%。已经签定合同投资超亿元的项目2个。2006年结转的贝因美乳业二期、劳力食品机械、豪运精细化工等30个投资超2 000万元的大项目已有24个开工建设。

1.1.1 营造招商工作政策和服务的超前性

制定出台了《安达市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等政策, 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着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规范、清理和精减。

1.1.2 突出招商工作的实效性

进一步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 改进、完善项目考核办法, 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 确保项目成功率、成活率和资金到位率。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产加工型项目为主, 加大了项目的引进和扶持力度, 杭州贝因美10万t配方奶粉、伊利保鲜奶、迪龙三期、劳力食品机械、彤瑞兽药、5万吨沥青储运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安达市, 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1.3 增强招商对象的针对性

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招商工作。抓住安达融入大庆经济区的有利时机, 搞好项目对接, 实现借势发展。

1.1.4 注重招商方式的灵活性

在活化招商手段上下功夫[1]。实行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亲缘招商等招商方式的同时, 积极推动招商活动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自主型转变, 由大规模组团招商向小规模专业招商转变。

1.1.5 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性

加强外出人员的职业和技能培训, 鼓励城乡富余人员外出就业, 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

1.1.6 加强招商工作的专业性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机构队伍建设, 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精心做好项目源和信息库建设, 为内外客商及时提供可靠的项目载体和丰富资料。

1.2 以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为载体,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加大走廊内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增强园区的集聚功能, 集中摆放工业项目。目前, 已入驻企业101户,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其中食品类项目5个, 建材类项目7个, 医药类项目4个, 机械类项目3个, 物流项目3个, 其它项目6个。28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 全部达产后, 年实现产值30亿元, 税金2.6亿元。目前, 28个入区项目中, 25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开工率达90%。

1.3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推进农业产业化

1.3.1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

突出县域特色, 打造特色经济, 积聚资源优势, 推进农业规模化[2]。安达市棚室蔬菜及优质草原为本区的特色经济, 2007年,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1.37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50 万 hm2, 经济作物面积1.43万hm2, 其它作物面积0.43万hm2。全市A级绿色食品蔬菜种植达1 333.33 hm2、产品数量达到6个。在全市重点构筑了安达镇胜利棚室番茄, 安达市立志甘蓝、羊草镇青龙山油豆角, 羊草镇南来大白菜, 羊草镇新升黄瓜, 青肯泡乡农义青椒, 卧里屯乡龙华甜瓜, 卧里屯乡东青晚茄子, 老虎岗本利大葱, 吉星岗吉星马铃薯10个蔬菜专业一品村。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93万hm2, 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1.53万hm2, 产品认证数量50个。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开发绿色粮食生产, 引导农民按绿色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 全市绿色粮食面积1.80万hm2。在畜牧业上, 制定出台了《安达市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优惠政策》, 突出发展“两牛”等产业。继续实施“万、千、百、十”养殖工程, 扩大奶牛普养面, 提高奶牛饲养和单产水平, 切实加快奶牛生产基础建设, 量化任务指标、强化推进措施, 促进了畜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截止2007年6月末, 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2.42万头, 同比增长1.1%, 鲜奶总产达到16.2万t, 同比增长15%。全市奶牛万头乡达到3个, 千头村新增2个, 发展到32个, 百头场新增3个, 发展到54个, 十头户新增180户, 发展到3 200户, 奶牛养殖户发展到2.1万户。先源乡、青肯泡乡等五个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存栏达到6000头。全市青贮面积达到1.13万hm2。

1.3.2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打造链式经济结构, 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以优势企事业带出合成氨产业,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 并且使之环环相扣, 优势互补, 良性循环[3]。安达市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5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县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

1.3.3 做好科技兴农工作,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目前全市种植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2%以上, 畜禽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对农民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 2006年培训农民6万人次。加强农业科研攻关, 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5项。

1.3.4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是破解现代农业建设诸多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 我国农村的中介组织发育迟缓, 制度不健全, 组织运转形式不够规范, 稳定性较差, 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切实措施, 加快农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4]。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质速并重、稳步推进”的原则, 突出规范发展重点, 截止2007年6月末, 新发展农民股份公司40家, 专业协会8家, 专业合作社8家, 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44家, 其中规范化的农民股份公司达到356家, 股东总人数达到8 900人, 总股本9 011万元, 集中经营土地3 266.67 hm2, 内容涉及种、养、加、销等多个领域。农合组织体现了效益带动农户参与的热情, 升平镇丰桥农机合作社集中经营土地553.33 hm2, 在去年经营种植200.00 hm2万寿菊的基础上, 2007年又吸引农户种植万寿菊133.33 hm2, 使入股农户达到了347户。同时还引进了万寿菊加工企业, 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 增加了农民收入。

1.4 以全民创业为手段,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完善加快民营经济的政策规定, 落实优惠扶持措施[5]。鼓励安达籍在外事业有成人员返乡上项目、办企业, 引导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 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007年上半年,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17.3亿元, 同比增长10.5%, 占年计划的43%;增加值5.41亿元, 同比增长4.4%, 占年计划的42%;税金5 110万元, 同比增长10%。

1.5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007年, 全市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266.67 hm2, 荒山荒地造林完成333.33 hm2,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 466.67 hm2, 四旁绿化工程完成66.67 hm2。

1.6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2006年, 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积极盘活土地资源, 对48万m2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挂牌出让, 获取土地出让金1.3亿元。对城区内主要街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2.7亿元, 完成了2 km2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铺装市区道路40.5 km, 改建扩建给排水管线42.5 km;铺装、维修人行路11万m2;高标准新建改造4处铁路跨线桥和公园休闲广场、站前广场;立体化推进城区绿化, 城区人均绿地达到5.6 m2。实施“村村通路”工程, 2006年以来, 新修通村红砖路192.6 km, 通乡黑色路面11.8 km, 新打人畜饮水井14眼, 新挖自来水管线沟5.8万m。任民镇、中本镇等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实力不强

虽然安达市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78亿元, GDP连续三年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 在全省处于中上游水平。

2.2 工业化水平低, 运行质量不高

企业数量少而且规模偏小, 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 支柱企业发展缓慢, 产品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效益, 对市域经济的拉动力较弱。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民增收缓慢

如:种养业虽初具规模, 但产业化程度不高, 规模效益不突出;企业加工、销售带动能力不强, 产业链不长, 产品的附加值低;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思想不够解放, 商品观念不强。

3 加快安达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3.1 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

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 对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协调员, 定期召开项目分析会和协调调度会, 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确保在建项目按期竣工、投产达效。根据新的城市修编方案, 超前搞好城东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好项目承接平台, 对入区项目从手续跑办, 到开工建设、投产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增强对外来项目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南资北移等机遇, 重点围绕发展壮大食品、医药、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 谋划引进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高效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探索创新招商方式, 抓好委托代理招商、媒体网络招商、产业招商, 拓宽招商视野, 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考核激励机制, 加大奖惩力度, 调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引资金、上项目的积极性。

3.2 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围绕壮大“食品、医药、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 一是大力推进石化产业升级。围绕大庆石化产业梯度转移、规模扩张、链条延伸, 积极抢上承接配套项目, 加快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大力开发粮食化工项目, 实现粮食资源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到2011年, 石化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25%;税金达到6 000万元, 占工业税收的17.2%。二是大力推进食品产业升级。围绕乳、肉、菜、粮等资源, 强化科技投入, 深化产品系列开发, 实现梯次增值,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11年, 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37.5%, 税金达到1亿元, 占工业税收的28.6%。三是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升级。依托资源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 发展壮大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中成药和兽药加工业, 稳步提升产业规模与层次, 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到2011年, 医药产业产值达到4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10%;税金达到3 000万元, 占工业税收的8.6%。

3.3 必须以一贯之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外资、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 实现二次创业。通过扶大扶强规模型民营企业, 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四个转变”, 即由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从粗放分散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 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结合转变, 从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发展转变。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帮带、政策扶持等措施, 鼓励支持更多的工商户, 发挥优势, 围绕本地特色产业, 办厂经商, 务工经商, 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促其健康快速发展。

3.4 必须始终如一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坚持规模扩张和内涵挖潜相结合, 突出发展以“两牛”为主的畜牧经济。力争到2011年, 奶牛存栏16.1万头, 奶牛万头乡发展到6个, 千头村50个, 普养户2.2万户;鲜奶总产达到57万t;肉类总产达到7万t;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牧业人均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和61%。

坚持以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为主体, 因地制宜、规范运作、注重实效, 全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到2011年, 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950家, 其中农民股份合作公司发展到510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运营公司和培训基地职能作用,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到2011年, 全市劳务收入累计实现17亿元。依托寒地黑土品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水利设施优势, 大力推进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到2011年, 全市绿色开发面积达到6 666.67 hm2, 认证品种达到110个, 专业村、专业屯分别达到60个和180个。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新建公路456.1 km, 实现村村通车。新打农田机电井500眼, 人畜饮水井100眼, 新通自来水自然屯100个, 新建沼气池3 000个, 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5%。

3.5 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以路、电、水、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综合服务水平, 为企业发展、人民生活创造舒适便捷的条件。按照“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原则,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降低行政成本, 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 大力解决好企业的用地、融资等问题, 为企业当好“红娘”和“后盾”。深入开展阳光政务、民主评议行风、阳光投诉等活动, 加强对各职能部门行风建设的监督检查,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三乱”、“中梗阻”、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 依纪依法严肃惩处, 努力营造亲商富商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优化宽松的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地域吸引力。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着力解决“中梗阻”问题, 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以政府关联事项信息公开和企业资信收集工作为切入点, 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 着力培育企业信用, 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摘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是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牵动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现实需要。为此, 对安达市的市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结合安达市市域经济发展状况, 对如何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提出了见解: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必须以一贯之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如一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农村经济,优化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培吉.大力实施四化战略争做县域经济强市[J].中国市长, 2003 (1) :38.

[2]李建华.力推“五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 2005 (14) :43.

[3]李伯平.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引擎[J].求是, 2004 (17) :53.

[4]徐顽强, 蔡昌文.加快农村中介组织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J].求是, 2007 (19) :45.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5

一、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XX县目前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X家金融机构。今年X-X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XXXX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X个百分点,同比少增XXXXX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X%,增速较上年回落X.XX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今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要求,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幸福XX县建设的总目标,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实现了县域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各金融机构工作亮点纷呈,其中,工商银行积极与上级沟通反映我县实际情况,邀请上级信贷审批人员来我县实地调研,争取适合我县实际信贷政策,现已申请到商业用房贷款资质;农业银行以工业强县为目标,重点支持东岭、矿建、四方金矿、银母寺、震奥鼎盛等大企业集团,前三季度共发放法人客户贷款XXXXX万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XX.X%;信用联社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权限大,灵活方便的特点,不断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今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贷款的XX.XX%;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存款余额快速增长,X-X月新增存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存款的XX.XX%。

二、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

今年X-X月,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地方财政收入X.XX亿元,同比下降X.X%;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但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年初仅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只有XXXXXX万元,仅占县域生产总值的XX%。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长慢与XX县十强县和经济高速发展不相符、不匹配。

(二)存贷比例失衡

截止X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XX.XX%,其中,信用联社XX.XX%,农行XX.XX%,工行仅为XX.X%,邮政储蓄XX县支行一年来未发放贷款。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存款XXXXX万元,新增贷款XXXX万元,新增存贷比XX.XX%。金融机构吸收县内存款的比例明显大于投放贷款的比例,吸收的资金反哺县域经济的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县内资金大多转移、流失到县外,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工行、邮政储蓄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贷款想放却无资质放或不达标,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经初步统计我县中小企业有X.X亿元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我县三个百万工程和幸福XX县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需求将不断扩大,现行金融机制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

一是贷款自主权限太小。工行,农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投放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小。

二是贷款门槛太高。工行、农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在信贷资金投放上过于谨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对贷款风险管理实行刚性考核和贷款责任追究制,谨慎有余而激励不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杂,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放贷条件。造成想放贷、有钱放却放不出。

三是存贷款规模不平衡。信用社贷款灵活方便,是近年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我县金融市场的现状是存款四家抢、贷款一家扛。目前,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XXXXX万元,较年初只增加XXXX万元,存款占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X%。各项贷款余额达XXX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XX万元,存贷比XX.XX%,贷款净增额占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净增总额的XX.XX%,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存贷比超过安全红线X.XX个百分点,存款规模小,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信用社新增贷款的投放力度,想放贷、能放贷却没钱放。

(二)企业管理不规范,增加了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一方面我县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族式、家长式管理普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状况不透明。如有的企业为了少缴税款,故意将财务报表编制为亏损,大宗交易不在公司账面反映,而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交易,反映出企业现金流量不足,导致银行在对企业评级授信时刚性指标通不过,无法授信。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在当前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不符合贷款条件。

二是企业和个人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极个别借款人有空可钻,拖欠、逃避债务的现象尤在。个别企业和个人征信状况不良,或直接上了人行建立的征信系统黑名单,完全失去了获得金融贷款的资格。如我县邮政储蓄银行目前贷款余额XXX余万元,且全部为逾期不良贷款,上级有关部门已全面暂停了该行的贷款业务。诚信体系的缺失,从根本上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和决心。

(三)信贷运营机制不畅,影响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担保难。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县域经济主体,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但在其融资过程中,经营状况较好的的企业,由于信用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加之社会信用担保机构欠缺,大大增加了获得担保贷款的难度,造成金融机构难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二是抵押品权属不清。我县有融资需求的绝大多数是矿山企业,XXXX年以来县上矿山企业进行了整合,由XXX多家整合为XX各矿区,每个矿区只发一个采矿证,当某个矿区下属的某个企业需要融资是只能用这个矿区的采矿证,这样就形成了借款主体使用的是整个矿区的采矿证,上级行在贷款审批时认为借款主体和实际借款人不符,抵押品权属不清,不予通过。

三是抵押贷款效率低。一方面时效差,我县中小企业财务缺乏计划性,需要贷款时,一般比较急,但目前企业办理财产抵押需要经过评估、评级、授信等多道手续,涉及多个层面及部门,需要提供许多相关资料,时效性差,影响企业投资时机。另一方面成本高,办理抵押时各项费用较高,且抵押率低,一般土地、房产抵押价值的XX%,矿产品抵押还要收取一定的监管费用,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多是中小企业难以接受。

四、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银行要创新机制,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各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不能脱离本土化服务。近年来的中央文件都一以贯之地提出县域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要求,上级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从基层抽调资金的办法,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规定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以充分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二是解决放权与门槛问题。县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努力向上级机构争取符合我县信贷发展实情的信贷政策,要多汇报、多沟通,有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领导到我县实地考察,争取上级金融机构对我县实行差别化授权,相应地提XX县域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门槛高、手续繁等问题。同时要根据我县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实际,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并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的中小企业,大力支持。

三是灵活运用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各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立足全县各类群体、各类企业的需要,加强政策调研,捕捉新的金融需求点,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特点,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量身订做等经营策略,积极探索采矿权质押、矿石、矿粉质押等新的财产抵押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矛盾。加大信贷品种的开发和投放市场力度,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扩大自身盈利空间。

(二)企业要主动作为,苦练内功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一是增强诚信意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不讲信用就要被市场经济参与者拒之门外,诚信是金,企业应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资金使用监督,积极主动按时还本付息,杜绝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二是增强金融意识。企业要主动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业务知识,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提高自身信誉等级,充分合理运用金融理财工具,进一步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关系,不要等在企业有困难时才想起银行。

三是增强管理意识。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依法依章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行机制。使银行能够清晰的识别企业资本和现金流的状况,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融资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潜力的目的。

(三)政府要搭建平台,优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加快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切入点,建立信用宣传教育平台。在电视台、网站开办一些专题栏目,大力宣传诚信典型、守信典范。对逃废银行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曝光,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大氛围。积极引入有资格的.评级机构,组织县内有资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真正把诚信客户的荣誉证变为贷款优先证和通行证。

二是加大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奖励。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进行修订,按大家实现新增贷款比列给予奖励,特别是对新增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完XX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贷款任务的,给予重奖。同时,政府财政性资金业务,在全面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做有选择性倾斜,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大,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重点照顾,进一步调动各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支持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三是以依法行政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房管、国土资源、司法、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督导,最大限度地简化房产、土地、权证、库存商品的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工商部门对需要以动产如矿石、矿粉抵押贷款的个人,依法进行动产抵押登记。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学习外地矿山整合经验,提高整合标准,成熟一家整合一家,整合到位。真正把优势资源配置到生产技术过硬,资源收利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密切政银企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另一方面县工信局组织,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管理相对规范的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及融资培训,提升我县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五是以政府扶持为支撑点,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申报组建腾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申报资料已经政府审核上报,争取早日获得审批,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尽快发挥效应。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有必要引导企业建立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在各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在明确各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之上,通过一定方式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便于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此外,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专业担保机构。对引进或县内民间资本成立的担保公司,可在税费等方面考上给予扶持。力争构建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能够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县域调研 篇6

一、推进江山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基于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考虑, 政府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而创业者对企业发展的考虑一般都是相对短期的考虑, 与政府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企业的微观发展才能实现一个区域的长期发展, 因此在地方政府面前的最为迫切的课题是如何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来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1. 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是应对宏观环境趋紧的需要

新常态下,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江山市经济也必然深受影响。上半年, 工业经济增幅呈现逐月回落的态势, 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幅仅为7.5%, 距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的工业提升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水泥企业因限产保价开工严重不足, 产能发挥不到60%;消防器材、木业加工等企业订单明显减少, 木制品价格明显下滑;电光源、纺织、服装等产业企业受出口下滑影响, 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开工不足现象。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 全市上半年有105家规模企业产值为负增长, 比去年同期增加84家。

2. 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是实现“兴工强市”的需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我市确立了“工业立市”战略, 2000年又提出“兴工强市”战略。2008年, 在“六六产业”工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以“4+X”产业为重点, 致力培育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现阶段江山市“4+X”主导产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 其技术水平, 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 产业链较短, 相关支持产业比较薄弱。在国家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的情况下, 环境容量制约我市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进一步扩张 (详见附表2) , 也给我市大规模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3. 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从我市“十一五”以来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 长期徘徊在7.9~8.5%之间, 与同期全省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现代物流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 现代休闲旅游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科技、法律、会计等新型服务业发育不足, 尤其是缺少服务于区域特色经济的现代专业市场, 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必须突破瓶颈要素制约——以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进入全国化工500强企业的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江山第一纳税大户, 在调研中, 笔者实地走访了江化公司, 就企业的发展、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记录, 从中萌发了一些想法。经过多年的发展, 江化公司已拥有合成氨、甲胺和DMF生产装置和相配套的自备热电厂, 并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其主导产品DMF的生产装置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同行之首,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有机胺生产基地。2006年, 公司作为浙西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在深圳成功上市。2011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 实现利润7000多万元。

1. 产业结构问题

目前, 江山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生产定型和常规产品技术、单个企业模仿和消化成熟技术, 而且主要依靠引进主导产品的技术和装备。多数企业的缺点是只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方面寻找价值有限的竞争优势, 科技研发力量薄弱, 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目前, 江山市的主导产业虽然发展平稳, 主导地位突出, 但这些产品大部分集中在低端, 而其它产业也很少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 行业内产品结构趋同, 导致恶性竞争较为严重, 行业发展空间比较狭窄, 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注:本表数据来自市发改局, 是以抽取我市七大工业产业共32家规上企业数据综合形成。

2. 品牌意识问题

同一产业, 不同品牌,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如消防器材产业一样, 全市300多家企业没有统一品牌, 而且产品质量也有好有坏, 其中一家消防器材产业因为质量问题还被中央电视台暴光, 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凡响, 江山市也积极采取措施, 对消防器材产业进行了整顿, 要求企业规范生产, 树立新形象, 进一步打响品牌。和消防器材产业一样, 我市也有部门中小企业各自为政, 唱自己的歌走自己的路, 缺乏合作意识和同生存意识, 相互排挤相互恶性竞争, 导致了恶性循环。

3. 企业管理问题

(1) 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由于家庭式企业管理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引起一些后果——企业经营决策的浪漫化和模糊化, 影响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管理危机。 (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企业仅仅凭借经营者的经验和常识来进行管理, 不是靠健全的机制和客观事实。另外, 管理机制的不完整和不严密, 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造成管理机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 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企业重要部门的管理者, 如营销经理和财务经理都是由自己人担任, 难以发挥外来人才的作用。

4. 资源要素问题

主要是三个方面: (1) 资金方面。在信贷总量控制情况下, 国有商业银行放贷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 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有”挤出”情况,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 (2) 土地方面。江山市用地指标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 一些成长型企业纷纷被迫要求外迁。 (3) 人才方面。江山地处浙西边陲, 三省交界处, 随着企业不断增加, 招工难问题日益明显。

三、加快推进浙江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江山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成长型企业, 江山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做出特色。企业发展要有长远发展意识, 更要有良好的管理技术, 与国际接轨,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 优化中小企业产业结构, 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慢, 关键在企业, 落脚点也在企业。 (1) 优化产业结构。当前, 江山工业正面临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转折期, 产业培育优势凸显,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要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机电 (输配电为主) 、新型电光源、木业加工、消防器材以及高新技术为主的“4+x”重点培育产业, 努力打造“两都两城”, 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2) 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两条路径。江山市经济发展既要进一步加大主导产业的谋划和推进力度, 也要想方设法做强重点培育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 (3) 提高配套服务。为了带动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必须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 并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窗口和平台, 以此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和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2. 破解难题, 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

当前, 县域中小企业亟需破解发展难题, 加快整合提升, 积极盘活各类资源要素, 集约高效发展。 (1) 在土地方面。 (1) 大力推广土地租赁制, 鼓励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土地使用权, 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一定的年限出租, 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 (2) 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指标; (3) 倡导“零地技改”, 加强闲置土地的清理, 盘活存量用地。 (4) 加大挖潜力度, 拓展发展空间,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在资金方面。建立多元筹资机制, 积极牵线加强银企合作, 规范发展担保公司, 创新金融服务, 加大企业贷款力度。各银行仍然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 通过组织存款、拆借资金等方式, 使得贷款的资金空间较大, 富有调剂余地, 保证足量的信贷资金来源。 (3) 在环境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 鼓励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体制改革, 创四最环境, 多服务、少收费, 多关心、少添乱, 使企业安心发展。继续深入开展以联系企业、企业服务110等为载体的服务企业体系建设, 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3. 自主创新, 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创新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项眼光, 企业真正成为了创新的主体。 (1) 企业管理创新。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组建企业集团, 实现跨行业经营、跨地区兼并;促使企业加强合作, 实现销售网络、机械设备加工和研发等方面资源共享。 (2) 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 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 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 进一步减少电光源、机电、木业加工、消费器材等产业的经营成本。 (3) 科技创新。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需要高度重视, 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适时考虑在市内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 形成具有鲜明产业集群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新产品开发设计平台。 (4) 营销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 努力缩短销售渠道, 降低营销费用, 增强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进一步健全产品销售网络, 积极探索产品连锁经营等新的营销方式, 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提高产品附加值。

4. 联合互补, 着力提升企业应对能力

由政府支持、企业自愿, 建立完善各种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功能, 努力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 把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集中到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上。二要进一步加大战略性产业的研究与引进, 确定主导产业并加快发展, 促进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 既相互促进, 又相辅相成。三要进一步加快构筑人才高地, 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需要的科技、管理等多方面人才, 鼓励国内外及江山籍先进技术人员回江投资创业;深入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支撑江山市经济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争取出台关于加快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

参考文献

[1]宋文波.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 2010, (5) :65-66.

[2]马雯慧.浙江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金融支持研究[D].宁波大红鹰学院, 2009.

[3]林洛峰.创新沙龙:谈中小企业的转型与升级[J].广东科技, 2010, (23) :59-61.

[4]吴家曦.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J].浙江经济, 2008, (11) :24-25.

[5]王扬.中小企业转型, 谋定而后动[J].经济管理者, 2011, (3) :46-47.

县域调研 篇7

一、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 三县 (市区)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化“危”为“机”, 县域经济逆势上扬, 特别是去年以来,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

1、发展速度快

去年前三季度, 襄阳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 同比增长15.3%;宜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 同比增长16%;谷城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7亿元, 同比增长17%, 增幅居襄樊各县市第一。三县 (市区)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8—3.5个百分点, 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速1.9—3.6个百分点。预计, 襄阳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0亿元以上, 增长15.5%;谷城将达到80亿元, 增长16.7%;宜城将达到83亿元, 增长16%, 由前两年的慢步小跑实现了奋力快跑。

2、工业形势向好

去年以来, 三县 (市区)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超过40家, 共新增132家, 达到456家。前11个月, 襄阳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6亿元, 同比增长58.1%;谷城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6.9亿元, 同比增长57.6%, 实现工业增加值32.5亿元, 增长52.5%;宜城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5亿元, 增长57%。

3、投资势头强劲

1—11月, 襄阳区累计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 同比增长68%;谷城县完成26.37亿元, 增长67.4%;宜城市完成28.3亿元, 增长63.3%。

4、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截止到11月底, 三个县 (市区) 的一般预算收入均已超过2亿元, 累计增速高出湖北省县域平均水平。其中襄阳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9亿元, 同比增长30.3%;宜城市完成2.3亿元, 增长25%;谷城完成1.74亿元, 增长22.7%, 其国税收入突破了2亿元, 增长21.29%, 在襄樊各县市位居第一。

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截止到11月底, 襄阳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65元, 同比增长13.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59元, 增长10.2%;谷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30元, 增长16.9%,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00元, 增长20%;宜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 增长1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800元, 增长12.8%。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举措

襄樊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基地、重要的工业基地, 其县域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 襄阳区曾经是湖北省的十强县, 枣阳市进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由于种种原因, 过去几年襄樊的县域经济一度裹足不前、发展相对滞后。而近年来, 三县 (市区) 经济快速发展靠什么, 就是靠科学的发展思路、积极的发展目标、扎实有力的发展举措。近几年, 他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襄樊市委、市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政策措施的精神,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明确目标, 着力抓园区、着力抓招商、着力抓创业, 聚精会神发展经济, 奋力向前赶。发展取决于目标的定位, 否则奋斗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三县 (市区) 紧紧围绕襄樊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的总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 纷纷自我加压, 提出了各自的奋斗目标。襄阳区明确提出实干兴区, 三年进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 五年进十强;宜城提出“两翻番一冲刺”, 即三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四年财政收入翻一番、奋力冲刺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谷城提出三年翻番、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 我们强烈地感到了一股不服输、奋力追赶的精神气, 从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到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建设现场, 所到之处令人惊喜, 令人振奋, 呈现出勃勃生机。

1、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 (市) 战略, 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县 (市区) 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结合本地实际, 开拓创新, 各打各的优势牌, 各走各的特色路, 着力建设百亿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扩规升级, 着力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上水平, 不断做大特色、做强特色, 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较强的主导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襄阳区发挥毗邻东风汽车集团襄樊基地、襄樊市中心城区和农产品生产大区的优势, 重点培植机电汽配、现代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大过百亿元支柱产业。目前, 该区机电汽配企业达到112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家, 60%的企业与东风公司建立了紧密的配套关系, 以长源东谷、荣华汽贸、鹰牌轴承等企业为骨干的机电汽配产业群去年前11个月完成产值48亿元, 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1%, 发动机缸盖、轴承等10多个主导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华中光彩、天润、国邦物流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可突破100亿元。谷城县实施“百亿工程”和“成长工程”, 以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纺织服装为重点, 加快培植百亿级产业。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省重点产业集群, 全年产值可达70亿元。宜城市结合本地实际, 着力盘强农副产品加工支撑产业, 盘大化工、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 盘出机械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两大新兴产业, 构筑宜城工业经济特色。

各地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以产业化思路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襄阳区引龙头、建基地、调板块、扩规模, 加粗延伸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80家, 规模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 过10亿元企业2家, 国家级企业2家, 全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可达110亿元以上。谷城以“贡品农业“为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茶叶、油茶、生物质能源林等特色种养业, 打造鄂西北茶叶品牌旗舰、湖北省油茶大县、湖北省生物质能源大县, 石酒公司的“霸王醉”、“汉家刘氏”茶叶已经成为湖北省知名品牌。该县特色农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60%, 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我们看到,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下, 三县 (市、区) 成长出一批重量级的“巨人”企业, 培育出一大批生机勃勃的“小老虎”企业。襄阳区去年新增工业企业200多家, 工业企业发展到1025家, 其中新增规模企业48家, 总数达到159家。引进的襄阳鲁花年可生产花生油10万吨、菜籽油6万吨, 年产值20多亿元。谷城县始终把做强做大本土企业作为发展战略, 加强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和培植, 一批重量级本土企业实现了跨越式扩张发展、跨省市布局, 成为全国的行业“领头羊”。骆驼蓄电池公司销售规模三年三大步, 由10亿元增长到30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车用蓄电池生产企业;三环车桥年销售额由三年前的8亿元增长到15亿元, 在云南、北京、四川兴建了分厂, 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金洋公司由三年前的6亿元增长到15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谷城现有的14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 本土企业占72.6%, 产值占88.2%, 其中产销过亿元的企业28家, 过15亿元企业2家, 过30亿元企业1家;税收过5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 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

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 各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襄阳区着重抓好企业成长梯队建设, 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 制定年度发展目标, 对产值在300—500万元的潜力企业, 从融资、信用担保、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扶持, 促其提档升级, 成长为规模企业;对产值在300万元以下的企业, 建立储备数据库, 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年增加了3倍多, 在全区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到80%, 成为集群产业链上最活跃的单元。宜城市扶持中小企业实行“三个到位”, 一是各项激励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采取降低门槛、减少成本、放宽领域、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 激励企业发展。市财政连续三年拿出100多万元, 对在纳税、品牌、科技、创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进行重奖。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将中小企业年度发展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奖优罚劣。三是融资难题尽力帮助解决到位, 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 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量, 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谷城县坚持外抓开放引进、内抓全民创业, 全面释放“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干事创业潜能, 去年新发展工商企业200多家。

3、强力抓好招商引资, 培育经济增长点

三县市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第一任务, 采取有力措施, 增强实效。襄阳区围绕机电汽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物流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确定招商重点地域, 明确项目的招、管、建分工, 密切协作, 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项目建设速度。去年共新引进、续扩建各类项目209个, 协议投资161.72亿元, 投资过亿元项目36个;目前在建及建成投产项目171个, 占项目总数的82%, 完成投资112.43亿元, 占协议投资的70%。时瑞达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项目, 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1000万元;泰升实业投资3亿元的高档包装和钢构项目, 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谷城县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任务, 开展全员招商、全民招商, 县“四大家”领导驻点招商, 并且调整优化县、乡、村、企四方利益分配结构, 调动了各方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成效显著, 全年引进县外项目超过260个, 引进资金超过36亿元, 增长158%以上。同时, 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百日会战”, 全年开工和续建项目334个, 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6个, 过亿元的30个, 总投资200亿元, 增长135%。项目全部投产后, 将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利税20亿元。宜城市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金钥匙”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 对招商成果突出的, 政治上重用, 经济上重奖;对招商失败的, 多理解、多包容、不责难。去年以来, 该市共引进65个项目, 总投资75.1亿, 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亿元以上的20个, 其中17个项目竣工投产, 34个项目开工在建, 14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预计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产值百亿元以上。所到之处, 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到处都是一片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为襄樊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4、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 在创新服务中打造竞争优势

环境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三县 (市区) 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 一手抓硬环境建设, 一手抓软环境优化, 两手都很硬, 抓出了成效。一是以经营城市的理念,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向前推进。三县 (市区) 通过引资、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城区主干道、污水垃圾处理厂、天然气、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配套服务能力和品位大幅提升, 极大地增强了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千方百计缓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各地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 一方面自身挖潜, 盘活存量土地。对破产企业、长期停产的企业, 以及一些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土地, 进行清理和置换;向上争取土地整理项目, 加大移村腾田力度, 拓展新的用地空间;对城中村集中改造、成片开发, 腾出土地供项目所需。同时, 各地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想方设法充实资本金, 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宜城市金博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由成立之初的1000万元扩充至3200万元, 去年共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切实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放贷, 实行绩效挂钩, 增加信贷投放量。三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构建发展平台。各地采取市场化的办法, 多形式、多途径筹措资金办好工业园区。襄阳区近几年采取市区共建、区镇共建等模式, 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亿元, 园区建成面积近16平方公里, 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格局。其中, 深圳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 建成面积6.2平方公里, 共引进项目40个, 总投资60亿元, 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谷城县着力培植百亿元级经济园区, 在谷城经济开发区、石花星技术密集区规划建设汽车配件、再生资源、骆蓄、美亚达等产业园区, 去年“两区”技工贸总收入可望达到100亿元。宜城市完成了宜城经济开发区二期规划和雷河·大雁工业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项目建设规划, 配套完善了宜城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开工建设连接雷河、大雁两大工业园的雷雁大道, 两个园区连为一体后, 整体面积将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入驻规模企业54家, 去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8亿元, 税收可达1.5亿元, 出口创汇可达7800万美元。四是建立健全落实与考核机制, 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三地都建立了“四大家”包保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 完善了绩效考评办法, 形成了“目标同一、标准同一、考核同一”的考评机制。深入开展“企业评机关”和“群众评科长”活动, 切实解决“上热下冷、上急下缓、中间梗阻”问题。开展减环节、减时限、减事项、提效率的“三减一提”, 建立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 为企业提供“低门槛、零障碍、高效率”服务。环境变了, “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长源东谷集团公司的韩总深有感触地说, “襄阳的环境与三年前企业入驻时大不一样啦”。去年长源东谷在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与襄樊康豪机电等3家企业包团组建成了年销售规模可达30亿元、税收6000万元的集团公司, 将集团总部设在了襄阳开发区。湖北三环集团分期投资20亿元, 到“十二五”末在谷城建成年产200万车桥、产值近百亿元的亚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现有企业的二期、三期扩改建项目比比皆是, 为今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也是发展的落脚点。三地党委政府将群众反映最基本的要求落实到位, 全力抓好社会维稳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好国企改革改制的扫尾, 多渠道筹措资金, 为园区征地农民办好养老保险, 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安排专项资金, 在各乡镇建立了维稳联动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三心合一”的基层工作平台, 因案施策, 有效化解了一批“骨头案”、“钉子案”。三地近年来上访总量、批次均大幅下降, 呈现出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风正,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尽管三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土地、资金、电力等瓶颈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 三县 (市、区) 已完成土地规划修编并上报主管部门, 审批还有一个过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三县 (市、区) 的共性问题。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 县级中小企业融资基本上处于自谋出路状态。由于电力管理体制制约, 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建设全由地方政府承担, 谷城县政府为此已投入2000多万元, 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2、产业支撑不强, 龙头企业不多

三县 (市、区) 支柱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能力不强, 在围绕终端产品开展分工联合、做足上下游产品产业链方面仍很薄弱。特别是大的龙头企业不多且规模不大,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素质不强、装备不先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3、政策落实不够好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将扩权县市扩大到所有县市, 下放了一大批审批审核事项, 得到基层普遍拥护。同时, 各地也反映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好, 有些权限下放得不到位, 有的放了又回收。如省对县市实行计划、资金、信息、项目“四个直达”, 但有些部门还是不能有效做到“直达”, 有的部门服务不到位, 县域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

4、现行财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策, 但在县一级, 发展工业面临着体制障碍。依据现行税收政策, 一种情况是产业属于无税产业, 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70%以上是国税, 地方留成只有30%左右, 还有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80%属地税。以谷城县为例, 国税收入连续五年位居襄樊县市第一, 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占襄樊县市第五位。工业发展快, 税收贡献多, 可用财力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2002年以前, 全县增值税和所得税合计8284万元, 地方可用财力4679万元, 比重为56.5%;2008年, 全县两税总和达到2个多亿, 地方可用财力8000多万元, 比重为40.8%。而且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比重将越来越小。谷城是山区小县, 发展农业资源不优, 不能享受农业大县的各项补助;发展工业, 每年给国家作2个亿的贡献, 地方受益却不多。

四、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是最大的实际, 仍是湖北的经济“短板”。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 就没有湖北省经济的崛起。建议省委、省政府继续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湖北省的一项重大战略, 集中5到10年时间, 引导各种力量向县域经济集中, 调动各种资源向县域经济倾斜,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赋予县 (市) 更大的经济社会自主权和管理权。进一步清理整顿省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 扩大县 (市) 的管理权限。二是重视和加强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 加快研究出台支持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 尤其是要解决村 (社区) 办经济实体不见税收的问题, 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把税收转移到村级, 以调动发展村组经济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切实降低门槛、放宽环境, 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热情,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鼓励党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分流或保留公职, 创办民营企业, 从事个体私营或到民营企业就业, 参与企业经营。四是建立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补偿机制。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路。五是建立支持转变发展方式补偿机制。基层普遍感到转变发展方式很有必要, 但“五小”企业多集中在县域, 是当地的重要财源, 强转影响发展速度, 慢转或不转又影响发展质量, 处于“两难”境地。比如, 谷城县近几年来关停了黄姜、小造纸等20多家企业, 地方税收减少了600多万元, 也没有得到任何补贴。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转变发展方式执行起来难度大、效果差、时滞长。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 在转变发展方式上, 对关停并转的企业, 不搞一刀切, 分类指导, 合理安排过渡期和补贴;对改造型企业, 实施专项财政支持;对新型企业特事特办, 加强扶持。

2、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围绕争进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百强县 (市) 的目标, 整合有限资源, 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县 (市) 予以重点扶持, 冲刺全国百强。二是做好湖北省产业的空间布局, 突出特色, 避免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 特别是在大项目安排上, 对县适当倾斜。三是继续安排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调研中, 从县 (市) 主要领导到企业家, 对省委省政府在应对危机中安排的20亿元财政间息资金给予充分肯定, 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企业送去了“及时雨”, 提振了信心, 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纷纷要求增加2010年的资金安排额度。建议省政府继续提供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 进一步改进资金管理办法, 加强对资金使用及效益的监管, 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保障资金安全。

3、加大缓解土地、资金等发展瓶颈困难的工作力度

土地、资金仍是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国土部门要加快对县级土地规划修编的审批工作, 省政府应制定分类激励性政策, 对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工业用地, 相应降低报批费用, 并适当降低土地出让金省级留成比例, 支持基层引建项目。二是整合专项资金, 明确重点, 集中资金办几件能成的事, 切实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加强政银企协作, 向银行推荐信誉好、资产优、潜力大的企业, 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三是建议省政府与电力主管部门协调, 帮助地方解决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投入问题, 或省政府从转移支付中给予解决。

县域调研 篇8

税制改革不但能改变经济结构, 也会给税收收入带来相对变化。这次营改增在预算级次和税率设计方面出台新政策, 主要涉及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两个方面。

(一) 对地方财政收入的预期影响

以河南省Z县为例, 主要是原来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的行业和原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营改增试点后, 地税部门移交税源实际纳入国税部门管理纳税人54户, 加上新办证28户, 河南省Z县现有营改增纳税人82户, 其中交通运输业22户, 部分现代服务业60户。上述两个行业2013年9、10月份在国税部门共申报入库税款39万元, 经测算预计2013年后四个月两个行业将在国税部门申报缴纳增值税220万元左右, 按照现行增值税中央75%, 地方25%的分配比例, 折算成地方财政收入大概55万元。地税部门不再管理的营改增纳税人2012年度共实现营业税364万元, 后四个月大概实现营业税121万元, 那么预计营改增后将会减少县级地方财政收入66万元。若根据豫政[2013]45号关于《河南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方案》文件中改征增值税的收入划分规定。试点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 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照此收入分配原则, 暂时对地方财政收入将不会产生影响。

二是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运费发票, 营改增前按照7%抵扣, 营改增后按照11%抵扣, 抵扣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据统计, 2012年9—12月全县共22户一般纳税人发生道路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抵扣情况, 共抵扣进项税额739万元。据此测算营改增后将抵扣进项税1 161万元, 多抵扣422万元, 大致减少增值税422万元 (不含小规模企业) , 如果仍然按照中央75%, 地方25%比例分配, 预计相对减少地方级财政收入106万元。

(二)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预期影响

一是消除重复征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可以完善增值税链条, 消除重复征税现象, 从而降低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税负压力。税负的下降会带来企业成本的降低, 有利于降低物价, 减轻通胀压力。此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还能促进我国产业专业化的发展,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有利于降低第三产业整体税负水平。按照上海试点模式分析, 营改增后将会降低大部分纳税人的负担, 拉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从外部需求看, 营改增后, 服务贸易出口可以与货物出口一样, 纳入退 (免) 税范围, 推动服务类产品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促进服务贸易比重提升, 从而有助于加快推进全县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有利于深化产业合理分工。一方面, 营改增后, 现有营业税纳税人消除了重复征税, 有助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外购劳务所负担的营业税税款不能抵扣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促进第三产业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 将推动三个产业之间更为广泛的分工协作与融合发展。

四是有利于小微企业繁荣发展。营改增后小规模的现代服务业税负将会明显下降。按照上海试点方案, 对应税服务年销售额低于500万元的 (含500万元) 按照小规模企业管理, 改征增值税后, 这部分纳税人税率由原来营业税5%降为适用增值税小规模征收率3%, 税负明显下降。

五是交通运输业税负将会增加。主要原因是税率提高较大, 抵扣项目偏少。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 营业税按不同的行业规定3%-20%不等的税率。改革后, 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税率由原来的3%骤然提高到11%, 而可抵扣项目主要是购置的运输工具、燃油、修理费、劳保用品等所含的进项税额。由于运输工具购置成本高, 使用年限长, 多数相对成熟的企业短期内不可能有大额资产购置, 因此, 实际可抵扣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很少。据调查测算, 燃油、修理费、劳保等可抵扣进项税的成本占总成本中的比重在30%—38%左右, 该行业即使进项税额全部抵扣, 实际负担率也会大大增加, 勿庸置疑, 这是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的焦点问题。

二、对营改增改革的建议

(一) 提高地方政府共享税的成分比例, 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的财力进行了相应的划分。中央和地方都有了自己的固定税种收入, 但这些固定税种收入对于中央和地方来说, 规模和比例都比较小, 而更多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收入。此次税制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 但是并没有相应减少, 只是地方财政困难可能会加剧, 同时也可能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博弈强度。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央财政收入不断提高, 财力相对比较富裕, 加之此次税制调整一定程度上将会再次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中央财政具备了调整地方政府共享税比例的条件和空间, 同时中央也可以把调整共享税比例作为一项政策激励手段, 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实现各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各地方财政收支因税制改革而带来的巨大波动。同时, 也要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 营业税并入增值税后, 考虑到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地位将受到影响, 所以积极培养税源, 重点选择地方税主体税种, 合理调整辅税税种, 进一步优化地方税制结构。

(二) 发展地方经济, 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地方经济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 有经济活动的地方, 必然就会有税收收入, 即有源必有税, 源多税必大。因此, 发展地方经济才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的根本出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产业转型, 依靠科技的手段, 搞好产业链, 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发展中的作用, 做到整合区域信息, 打破区域限制, 以完善的法制法规为地方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 加快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县域调研 篇9

一、禄劝县经济发展现状

(一)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 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一增三降”。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好增长。2011年至2013年同比分别增长15%、17.1%、13.5%。2014年上半年在经济下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实现15.31%的增长。二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降。2011至2013年分别增长43.1%、31.2%、30.7%, 2014年上半年仅增长5.12%。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至2013年分别增长19.4%、15.5%、14.9%, 2014年上半年仅增长10.14%。四是财政收入下降, 支出增加。2013年财政总收入实现221850万元 (含税收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62032万元) , 增长15.59%, 2014年上半年财政总收入出现负增长趋势, 负增长0.94%;2013年地方财政总支出227492万元, 增长22.9%, 2014年上半年总支出有所压缩, 同比增长1.97%, 但公共服务支出仍然呈现刚性增长25.13%。

2. 人口及人民生活水平平稳增长。

2013年全县总人口47.75万人, 常住人口40.5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6.7‰, 城镇化率为21%。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农转非力度加大, 出现城镇人口逐年增加, 农村人口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末城镇人口为8.7万人, 比2010年增加2.71万人, 3年来城镇人口增长45%;2013年末农村人口为39.05万人, 比2010年下降2.2万人, 3年来农村人口下降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 2013年末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22082元, 比2010年增加7584元, 增长52%, 2013年末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5438元, 比2010年增加2233元, 增长69%。随着扶贫力度加强, 全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2010年末全县贫困人口96831人, 2013年末减少到67981人, 3年脱贫28850人, 贫困人口3年下降29%。

3. 注册企业增长较快。

2014年6月末, 全县注册公司数1070家, 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039家, 股份制公司31家, 3年中增加了311家, 增长40.97%。其中股份公司数较少, 大部分为分公司形式注册, 目前辖内无上市公司。

(二) 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 典型的农业县。

禄劝县是山区农业大县,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资源困乏, 工业起步较晚, 极不发达, 是国家重点扶持县, 以传统农业为主, 自然经济较为明显。近年来, 政府加大了对规模化种养殖业的扶持, 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原农业, 带动以农业为主的特色经济发展。

2. 依托矿产资源优势。

近几年, 禄劝县依托矿产资源优势, 资源型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已成为禄劝县加快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以有色矿业、石材加工为主的矿业公司、石材厂,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房地产企业纷纷成立, 使禄劝工业、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成为禄劝三大支柱产业, 支撑禄劝的经济高速发展。

3. 以城镇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较为明显。

近几年, 政府加快城镇化建设, 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也拉动了消费的增长和就业压力, 成为禄劝的又一经济增长点。2014年上半年, 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7.8%。

4. 投资拉动型经济较为明显。

几年来, 政府加大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路建设和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投资大型水利、水电站等建设, 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成为地方财政创收的主要来源。

二、县域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情况

1. 银行类金融机构。

2014年6月末, 禄劝县有人民银行县级支行1家, 银行业金融机构5家, 金融机构服务网点36个, 其中县城服务网点18个, 乡镇服务网点18个, 覆盖全县16个乡镇, 金融机构共有从业人员366人。全县布放自助存取款设备680台, 其中ATM机61台, POS机583台, 其他自助服务终端36台。

2. 保险服务机构。

2014年6月末, 禄劝县共有保险分支机构家, 保险从业人员52人。

3. 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服务机构。

2014年6月末, 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家, 合计注册资本金10000万元;融资担保公司1家, 注册资本金10600万元。目前无证券业服务机构。

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禄劝县自2012年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截止2014年6月末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88227户, 占全县农户数67%, 评定信用农户数57448户占建档农户的65%。

(二) 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1.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缓慢。

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存贷款, 今年出现大幅下降。6月末, 禄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1, 658万元, 比年初增加30, 214万元, 增长4.0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54, 342万元, 比年初增加25, 912万元, 增长4.9%。不良贷款余额16024万元, 不良贷款率为2.89%, 比年初增加9102万元, 上升0.7个百分点。

2. 扶持性贷款下降。

1~6月, 禄劝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持性贷款18287万元, 同比减少6737万元, 同比下降16%。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余额2588万元, 比年初减少3159万元, 下降54.97%;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5709万元, 比年初减少3568万元, 下降18.51%。

3. 保费收入稳步增长。

6月末, 纳入统计的6家保险机构保费收入5864万元, 同比增加1006万元, 增长20.71%。其中农业保险费收入603万元, 农业政策保险保费收入568万元, 两项均与上年同期持平。各类保险理赔支出3024万元, 同比增加774万元, 增长34.4%。

(三) 信贷结构与县域经济结构适应性情况

1. 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投入依存度高。

从多年来的贷款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看, 信贷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明显, 贷款增长较大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较高, 2011年~2013年贷款年平均增长24%左右, 同时国民生产总值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2014年上半年贷款增长放缓, 经济增长也放缓。

2. 市场因素和信贷政策调整影响工业产值大幅下降。

禄劝经济属于资源型经济, 主要靠资源的消耗发展工业, 如有色矿产开发、石材开发、土地房地产开发成为禄劝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2010年至2013年上半年, 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33%左右, 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6%左右。随着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调整,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 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 特别是2014年上半年, 工业总产值增长仅为0.3%, 工业增加值下降到个位数, 仅为8.6%。由于矿业企业、石材企业、房地产业受到银行信贷政策和市场情景双重冲击, 大多数企业资金链断接, 呈现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工业生产总值大幅减少, 招商引资困难, 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3. 信贷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贷款投向,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限制产能过剩企业的贷款资金需求, 促使经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调查数据显示, 金融机构发放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明显增加, 2014年6月末, 两项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42%和13%。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 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 一、三产业分别增长18%和17%, 第二产业增长严重下滑, 仅增长8%。同时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18%的增长。可以看出信贷结构调整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四) 其他融资方式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情况

1. 加快园区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

多年来, 政府加大工业园区建设, 提出“工业强县”发展战略,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以项目吸引外资进入, 缓解解融资难题, 拉动经济增长。禄劝工业园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 从无到有, 由小变大。目前进驻企业达76家, 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5家增加到2013年的25家, 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CDP比重达18%, 2014年1~9月完成工业增加值4亿元, 引进内资30亿元、外资384万元, 拉动其他投资, 缓解融资难题。

2. 引进小贷公司缓解部分企业融资需求。

禄劝金融机构相对较少, 金融服务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2010年以来, 政府先后引进了3家小贷公司和1家投融资担保公司, 解决了部分企业贷款难问题。6月末, 禄劝县3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10260万元, 比年初较少115万元, 下降1.11%。

三、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地域环境特殊、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 影响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

1. 区域优势欠缺, 长期制约禄劝经济社会发展。

禄劝县是一个集民族、贫困、山区三位一体的国家级扶持开发重点县, 国土面积总面积4249平方公里。其中, 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4%, 是典型的农业县。县城距离昆明市区72公里, 全县辖16个乡 (镇) , 194个村 (居) 民委员会, 总人口47万人, 居住有彝、苗、汉、回等24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1%。县城所在地屏山镇是全县距离昆明最近的乡镇, 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是雪山乡, 距县城194公里。

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短期难以有较大突破。

交通方面。禄劝县是昆明市12个县区唯一不通高速公路的县, 县城通往乡镇的所有道路均为普通水泥公路, 路况差、路面窄、交通运输成本高、通行安全风险大, 影响投资者意愿。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山区面积大, 高山峡谷多, 全县96%以上耕地属山地, 形不成规模化农作物种植的条件, 大部分还停留在人工开挖、人背马驼的时代, 生产成本大、粮食产量低、质量差、价格低。水利设施方面。多年来, 国家对贫困农村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建水库、小水窖等水利设施, 但对连续4年的干旱, 这些措施很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农民靠天吃饭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加之云龙水库的建成, 切断了很多水源, 原来修建的从云龙乡到禄劝县城近100多公里的灌溉沟渠没有水源, 沿线云龙、撒营盘、团街、茂山、屏山等乡镇, 稻田面积占全县水田面积达60%, 涉及近15万人口, 这些优质农田无法种植稻谷, 大部分稻田只能改种其他农低产作物, 农民自给自足都难以保障。

3.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产业整体发展慢。

2005年, 禄劝县委、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县, 农业稳县”的发展战略,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建立了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 工业、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 水电、建材、矿冶、化工、农特产品加工等一些产业得到发展壮大, 新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目前, 入住企业76户, 其中:工业园区入住企业28户, 农业园区入住企业48户, 但与昆明市其他县区相比, 企业入住率低、投资规模小、总量不够。入住企业有如下特点:一是大部分企业属资源消耗型企业, 产品单一、工业化水平低、规模小, 部分企业还是国家禁止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在城市中无立足之地的淘汰产业。二是行业各异, 企业间关联度不高, 没有形成产业链, 企业聚交效应和辐射带动不强。三是受地区区位、交通等影响, 招商成效不明显, 洽谈的多, 落地的少, 小项目多, 大项目少, 资源消耗型多, 可持续发展型少, 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支持较为审慎, 企业获取贷款的几率较小, 企业发展无后劲。

4. 科技扶持能力滞后, 没有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方面, 对农村产业科学规划前瞻性、科学性不强, 农村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在扶持农村退耕还林、退耕种果方面, 由于科技部门等对当地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土壤适用情况、农民管理能力等论证不够, 对一些连遍种植的核桃、板栗等林果, 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如, 中屏乡安福村委会第3小组, 2008年被政府确定为核桃连遍种植示范村, 政府要求被规划的区域不能种植其他粮食作物, 政府无偿提供苗种, 农民自行种植管理, 由于土地肥沃, 加之海拔偏高, 几年间长成了大遍核桃林, 只开花, 不结果, 连续多年遭霜冻, 没有产生经济效益, 农民吃粮都成问题。再如,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 禄劝县目前板栗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前几年, 农民有比较好的收益, 但由于板栗成熟期集中, 不易贮藏, 在当地没有形成产品深加工的企业, 市场价格越来越走低, 农民收入逐年减少。另一方面, 劳动者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劳动者总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对学习新型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能力有限, 掌握实用技术不多, 接受先进技术缓慢, 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 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二) 金融体系不健全, 竞争弱化, 金融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1.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金融服务覆盖面窄。

禄劝县1998年前, 有工行、农行、建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6家县级金融机构, 共有营业网点77个。其中:1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有农业银行行营业所13个、农村信用社16个, 农村信用社在村委会设有分社32个。10年间, 先后撤并了建行1个机构, 工行4个机构, 农行13个机构, 农村信用社28个分社。2014年在县城新设村镇银行1个、在乌东德水电站设农行分理处1个。目前, 全县共有金融机构网点36个, 比十年前减少了41个, 每个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1个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严重短缺。

2. 乡镇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理念降低, 缺乏动力, 支农力度减弱。

一是体制原因。农村信用社实行县级法人制, 乡镇农村信用社没有进行独立核算, 由县联社下达考核指标进行目标任务考核, 主要考核指标是存款增长率、贷款回收率、不良贷款下降率等, 对贷款增长、利润增长等考核任务不重, 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 乡镇信用社经营自主性缺失, 动力不足, 主动服务不够, 出现了贫困农村地区存款逐年增加, 贷款逐年下降的怪相。2014年6月末, 禄劝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32亿元, 比年初增加3.2亿元;各项贷款46亿元, 比年初增加2.1亿元, 存贷比69%, 其中, 除联社营业部、屏山、崇德3个离县城较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乡镇存贷比达80%以上而外, 其他乡镇农村信用社存贷比均在45%以下, 其中, 距离县城最远、经济最不发达的汤郎、马鹿、雪山3个乡镇信用社存贷比分别为15%、15.6%、9.8%。1~6月, 全县16个乡镇农村信用社有9个社贷款比年初加, 有7个社比年初负增长。二是缺乏竞争环境。由于乡镇只有1家金融机构, 没有竞争对手, 在吸收存款、营销贷款方面主动性不够, 座等服务现象严重。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人员不足, 每个乡镇农村信用社在职职工为5至8人, 加之, 近年来政府对农户各项补贴增多, 虽然补贴金额不大, 但绝大部分农户使用存折, 办理现金收付需要大量的柜台服务人员, 柜面服务压力大, 信贷员深入农户调查了解、宣传等力量不足。四是其他金融机构发放到乡村农户的贷款非常少, 仅靠农村信用社1个机构服务11万多农户, 支农力量不足, 力度减弱。

(三) 涉农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与支持“三农”矛盾突出, 主力军作用未能很好发挥

1.随着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加强, 各上级管理行主要以经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强化信贷风险防控, 同时, 监管部门加大了信贷风险的监管, 在资本充足性、不良贷款率控制等风险指标上要求严格, 各金融机构把防范风险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贷款审批有严格的规定, 审批权限逐级上收, 提出了“谁审批、谁负责, 谁调查、谁负责”, 对责任人有较为严格的惩罚规定, 限制了下级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形成了少放贷款少当风险少负责任的局面。如农业银行, 由于不良贷款上升, 被上级管理行上收了审批权限, 贷款萎缩, 9月末, 该行贷款比年初减少12000万元, 负增长7.5%。

2.追逐利益最大化经营理念严重, 资金外流。全县共有4个县级商业性金融机构, 1个政策性金融机构, 2014年6月末各项存款76亿元, 各项贷款49亿元, 存贷款比为64%, 扣除存款准备金、清算资金等, 有近15亿多资金外流。通过调查, 6月末, 农村信用社参与省市联社社团贷款项目63个, 贷款余额10.9亿元, 其中发放在本地的社团贷款仅有两个项目, 贷款金额3280万元。1~6月, 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21, 030万元, 其中社团贷款新增22.040万元。可见, 上半年农村信用社发放在当地的贷款出现负增长;6月末, 农业银行各项存款28亿元, 各项贷款15亿元, 存贷比为54%, 1~6月贷款负增长8770万元, 下降5.5%, 剩余资金全部上存上级行。

(四) 金融机构难贷款, 小微企业、“三农”贷款难依然存在, 农民贷款意愿减弱

1. 企业难贷款, 银行贷款难。

一方面, 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 提高了贷款门槛, 要求贷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必须为全部财产所有人认可签字, 提供的担保人必须是夫妻双方认可签字, 贷款条件严格, 抵押担保难落实。另一方面, 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户没有抵押物, 没有房产证, 无法满足贷款条件, 难以在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2. 农民贷款意愿减弱。

一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特别是年轻人, 条件好一点的家庭, 父母跟随子女进城居住生活, 户口留在农村, 很多村庄, 看似有很多人口, 实际没有多少人在家, 留守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年人或没有文化的中年人, 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加之, 国家对种良农户有良种补贴、化肥补贴等, 传统种植资金需求不大。二是贷款手续烦琐、要求高, 农户抵押担保很难落实。三是农民借贷成本高, 每个乡镇只有1个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农民办理存贷业务要行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 借贷路途远, 成本高, 民间借贷是农民首选, 农民贷款意愿减弱。

3. 地域受限, 严重制约规模化产业发展。

禄劝县98%为山地, 除矿产资源效为丰富外, 发展其他农特产品等受限因素较多, 如无大面积方便机械化种植的土地、水源不足, 交通不便等, 经营成本大, 吸引外商投资难度大, 信贷支持风险大, 银行不愿介入。

四、改善和加强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 增设农村金融服务网点, 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竞争力, 扩大金融服务面

1. 继续保持农村信用社县级法人地位,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目前, 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减少的原因, 一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理念和支持方向发生了变化, 淡忘了“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宗旨, 利益驱动, 有逐步向商业化经营转变的倾向。二是信贷规模控制, 支农资金不足, 这一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

2. 增设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 鼓励商业银行在乡镇增设服务网点, 对有意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商业银行, 政府应给予开业资金补助、支农信贷利差补贴等激励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二是扩大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 允许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向乡镇延伸信贷业务, 增设政策性金融服务网点, 以低息贷款、贴息贷款, 甚至是无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农村道路、通信、农田水利、危房改造、农业生产等基础设施和产业。三是整合现有扶贫方式, 将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 统筹规划, 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二) 健全担保抵押体系, 减少贷款手续, 降低融资成本

1.建立农村担保抵押体系。当前, 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 最主要的就是落实抵押担保难问题。建立“三权三证”抵押担保融资问题已经提出了多年, 但至今还没有一点起色, 因此, 落实农村融资抵押物是当务之急, 要加快建立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不动产权的确权认定, 加紧建立农村融资担保抵押服务平台。充分借鉴浙江省丽水龙泉市模式 (村级担保+村民集团授信) 。主要做法是:政府推动成立了林地评估、收储、流转3个中心, 对农村住房进行产权认定, 由政府、村级组织共同出资, 建立村级担保合作社, 对信用户达到80%以上的信用村, 由当地涉农金融机构以整个村为授信对象, 将贷款打包给信用村, 村民通过向村级担保机构提交抵押物证件获取贷款。这种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面对村委会, 既减少了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和贷款手续, 而且也节省了村民的很多时间, 同时规避了担保主体不合法问题。

2.降低涉农贷款门槛。一是从国家层面, 出台降低涉农贷款门槛的信贷政策, 如, 对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的小额贷款和有发展前途的小微企业贷款取消担保抵押, 注重以信誉担保为主。二是加强监管, 进一步规范担保、抵押收费乱向, 降低贷款成本。

(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激励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和“三农”经济的积极性

1.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增强支农信心。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俩拨千斤”作用, 对涉农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 采取降低税率或减免税收的政策减轻银行负担, 提高支农信心。二是认真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补贴等政策, 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 调动金融机构增设农村服务机构、扩大支农范围的积极性, 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压力。

2. 对涉农信贷需求增加信贷规模。

以政策扶持为支撑, 国家对欠发达贫困地区应区别对待, 因地制宜, 增加信贷规模, 加大贫困地区信贷供给, 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发放扶贫贴息贷款, 并列入考核, 建立任务完成激励机制, 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3. 完善监管考核指标体系, 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

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宏观调控政策存在滞后性等, 针对贫困地区实际, 区别对待, 不搞一刀切, 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 调整监管手段和考核指标, 适当放宽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比, 提高不良贷款率考核指标, 对贫困地区涉农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提高监管容忍度, 实行差异化考核, 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力度, 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县域调研 篇10

汾阳:“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不到一年的时间, 我先后3次去汾阳调研, 每次都能看到这里的新变化。就拿汾酒工业园来说, 第一次去是听思路构想, 第二次去看规划图纸, 第三次去我就站在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上。它是汾阳实施“白绿黑”战略的龙头工程, 要用3年时间建成100亿元销售收入, 带动10万农民增收的白酒园区。资金主要来自煤焦企业, 目前已完成投资9.6亿元, 是典型的转型发展项目。发展核桃产业是建设“绿色汾阳”的重要举措, 2010年秋冬他们新建一批千亩 (66.67 hm2) 连片核桃基地, 种植核桃5万亩 (0.33万hm2) 。核桃会展交易中心项目扎实展开, 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完成规划, 十大龙头项目启动。此外, 加快推进300万t大型煤矿和20万t甲醇项目, 引资兴建废旧轮胎综合加工园区。汾阳的“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超过50个亿, 增长100%。更值得关注的是, 孝义、汾阳、介休经济圈蓄势发力, 有望成为我省县域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

永济:强化五大产业支撑, 没有煤炭资源也能实现翻番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就资源禀赋而言, 大体可走3条模式不同的路径。一是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以煤为基的产业;二是打破资源局限, 培育特色产业经济;三是以煤为基与多元发展有机结合, 这是较为理想的增长模式。永济没有煤炭资源, 他们的经济工作紧紧扣住了非煤县市如何实现翻番这一主题。2011年初, 我到运城督察重点项目, 在永济所看到的是五大产业竞相发展。以新时速电机“双十双百”工程为重点, 放大电机制造业对转型跨越的带动效应;加快海丰、广海、麟龙等铝业项目建设, 提高铝加工业档次和附加值;启动阳煤丰喜、中农化工等项目, 建设城东化工区;大力扶持化工装备制造业, 优化工业结构;以粟海、忠民等为龙头扶持23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十二五”末, 永济五大产业产值可达380亿, 财政收入可超过12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可分别突破25 600元和13 000元。永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告诉我们, 无论是有煤还是没煤, 只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来谋局布阵, 真抓实干, 就能够全面实现“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右玉:在生态立县基础上加快产业强县

过去的60年, 18任县委书记坚持不懈抓造林, 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创造了生态立县的奇迹。2010年右玉荣获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称号。太阳能光伏电厂建成, 5个风电项目完工, 风电装机容量全省第一;矸石电厂、海子湾水库、大呼高速、运煤专线和集运站基本建成;材料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项目落地。2010年, 右玉财政收入增长4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 农民收入增长15%, 比城镇居民收入高1个百分点。2011年右玉的新兴工业提速, 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沙棘、胡麻、肉羊和小杂粮优势, 吸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风电光电等低碳能源产业迅速壮大, 清洁能源产业带已见雏形。新上一批苗木产业、林下经济、林草加工业等林业生态项目, 生态优势逐步向产业优势拓展, 生态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优化杀虎口、小南山、苍头河、右卫老城的景区规划及线路设计, “塞上绿洲”游和“西口文化”游初现端倪。右玉的成功实践将证明, 这里不但能够产生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 而且还会创造转型跨越的“右玉模式”。

沁县:走板块式发展道路, 努力跳出“贫困陷阱”

沁县是我的扶贫联系点, 最近按省委下乡住村安排, 我还到这个县的温庄住了两天。2011年是沁县“招商引资年”, 他们确定了用1个34%确保4个15%的目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超过34%, 以实现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15%以上增长。规划建设五大板块85个项目, 其中工业板块15个项目, 农业板块15个项目, 城镇化板块34个项目, 生态板块7个项目, 民生板块14个项目, 目前已开工54个项目。特别令人高兴的是, 沁县现代农业发展尤为“有板有眼”。种植业五大板块:10万亩 (0.67万hm2) 沁州黄小米、7万亩 (0.47万hm2) 蔬菜、10万亩 (0.67万hm2) 核桃林、1万亩 (0.07万hm2) 中药材、1万亩 (0.07万hm2) 育苗基地;养殖业四大板块:5万头牛、150万只兔、300万只鸭、300万kg鱼。最近沁县抓住山西“综改区”建设机遇, 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板块布局:创建北方休闲养生度假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综合改革发展先导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和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县。显而易见, 沁县县域经济正在走上板块式发展道路, 找到了跳出“贫困陷阱”的支撑点。

清徐: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实现“三化”互动

清徐县面积不大, 但县域经济分量较重, 是我国中部百强县, 2010年农民收入达8 792元, 名列全省各县第一。2010年清徐作出了“十二五”“三化”互动的发展布局。在工业新型化方面, 重点发展物流、汽配、食品等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和新材料等销售收入过30亿的产业集群。在农业现代化方面, 投资90个亿建设太原现代农业示范区, 3年内发展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家, 5年内全县食醋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产品基本实现“农超对接”。在县域城镇化方面, 以汾河为主轴打造“双城、5镇、52村”城乡一体化体系, 建设功能完善的卫星城。为此, 清徐抓住项目建设、对标活动、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不放松。领导包项目, 捆绑责任, 跟踪问效, 重点项目周汇总、月协调、季观摩。向一流标准看齐, 找出差距和不足, 制定具体整改措施, 列出对标时间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主攻央企省企, 承接产业转移, 走集群式高端化道路。清徐作为太原都市圈南扩第一站, 区位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有条件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

原平:着力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

改革开放初期, 原平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但后来的发展放缓。2010年原平提出要正视问题, 找准差距, 深挖潜力, 发展速度力争忻州第一, 经济实力向全省十强挺进。2011年他们锁定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 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分别增长15%这四大目标, 千方百计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采取了科学调整土地规划, 划定产业园区地块, 尽量占用未利用地, 用足占补平衡政策, 想办法多造地, 清理利用闲置土地, 用好移民搬迁土地等多项措施。用置换、减排、挖潜的办法, 解决环境容量不够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 一旦发现有人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则严惩不贷、严厉问责。原平扭住投资325亿元的晋北铝业三期、投资88亿元的同华电厂二期, 投资30.8亿元的钢铁技改和投资3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不放, 加快千万吨洗煤、新型煤化工及风电、软陶瓷、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 努力实现“十二五”翻番的良好开局。

盂县:建设阳泉新辅城, 融入太石都市圈

阳泉是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盂县则是阳泉实现“千亿产值、百万人口”目标最具潜力的拓展区。盂县把大县城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 采取定规划、搭框架、强设施、优服务和分步开发5项举措, 投资4.8亿的十大工程2010年底基本完工。2011年他们按阳泉新辅城标准, 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四规合一”的力度, 优先建设新城, 兼顾改造老城。扎实推进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东城区, 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南城区, 以服务业和教育文体为主的北城区, 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西城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建设十大标志性建筑, 提升县城档次和品位。启动“四纵两横两连接”工程, 融入太石半小时经济圈。“十二五”末, 盂县县城建成区将由4.9 km2扩展到60 km2, 县城人口达到20万以上。以大县城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 无疑会给盂县转型跨越发展增添强大的内生动力。

阳高:苦干实干再造两个新阳高

阳高虽然是国定贫困县, 但他们干事的人气旺, 发展的势头猛, 翻番的决心大。“十二五”期间, 阳高力保GDP年均增长32%,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为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他们相继拿出90个项目, 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目前, 3万t氯丁橡胶和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大项目投产, 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片区扶贫取得积极进展。根据省委省政府“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 他们建蔬菜园, 设施蔬菜面积已占大同市50%以上;打养猪牌, 北京顺鑫北许屯项目2010年投产, 大白登项目2011年3月开工;发杏树财, 与露露集团合作投资3.6亿元开发杏产品, 2011年10月可完成一期, 二期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45个亿。最近, 阳高特别强调要以工作实绩论英雄,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置有作为, 防止可能发生的“换届综合症”。一年来, 我无论是盛夏去阳高召开全省设施蔬菜现场会, 还是隆冬到那里进行县域经济调研, 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常常令我感动。

沁水:以煤补农保增粮增收, 以煤为基促多元发展

对于近年来的沁水, 人们往往知道那里的煤炭资源丰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其实, 这个县还非常重视以煤补农和粮食生产。2010年县财政支农资金达1.6亿元,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民收入增长15.7%, 绝对额是2005年的1.6倍。可见, 沁水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忘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做好“三农”工作基础上, 2010年他们围绕“气化山西”引资48.8亿元, 重点发展煤层气产业, 增加值增长44%。2011年随着一些大项目落地, 全县煤层气抽采可达20亿m3, 产值近20亿元。60万t煤制烯烃、30万t聚丙烯、30万t聚乙烯、40亿m3煤制天然气等项目扎实推进, 以煤为基产业链越拉越长。同时, 沁水物流业和旅游业开始破题, 3个物流园区开工建设, 舜文化旅游和树理文化旅游高位启动。5年后, 沁水GDP可超过200个亿, 财政收入可完成50个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调研中我感觉到, 沁水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的后起之秀, 有把握率先实现翻番。

吉县:苹果转型, 壶口升级, 小县培育大产业

2009年, 吉县人口10.59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9.27亿元, 财政收入0.63亿元, 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根据“一县一业”的思路, 一年来他们着力打造国家级苹果基地县。以优化种植布局带动规模扩张, 采取“八改十配套”的综合措施, 完善标准化苹果生产体系。2011年新种植苹果2万亩 (0.13万hm2) , 重点创建10个示范基地和1 000个生态果园。投资5 000万元的绿欣源果汁厂年底建成投产。依托冷库群建设大型产地交易市场和物流设施, 年内新增2万t储藏能力。5年以后, 吉县苹果产量将超过25万t, 总产值将增长3.3倍。黄河壶口瀑布是吉县县域经济发展另一张王牌。2011年他们进一步加快了壶口景区建设, 确保完成投资1 400万元的客服中心和停车场工程。以壶口为中心, 以建设五A级景点和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 统筹开发克难坡、人祖山、蔡家川旅游线路, 构建循环旅游圈。“吃吉县苹果”、“观壶口瀑布”, 有力地彰显了小县大产业的鲜明特色。

介休:民营企业加快转型, 推动经济整体跨越

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 提供全市85%税收和90%就业岗位的介休民营企业独树一帜。然而, 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和家族式经营的路子越走越窄,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最近一个时期, 介休集中精力引导民营企业招商引资, 加大转型发展项目投入。发挥民间资本厚实及民营企业家活跃的优势, 深化煤、焦、钢、碳素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煤焦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促进民间资本与现代农业高效对接。2010年投资1.5亿元建成3 500栋日光温室, 创造出以工补农的7种模式。设施蔬菜发展好的村, 当年就实现了农民收入翻番。2011年介休邀请13家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洽谈, 达成多项合作协议。陶瓷、有机硅、矿机园区等建设进度加快, 6万t高功率碳素、2.4万k W秸秆发电、120万t的H型钢项目年内竣工。“十二五”期间, 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群将成大气候, 上市民营企业达5户以上。可以肯定地说, 介休以民营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成长期。

上一篇:经济财务下一篇:管理和存放